大型商业建筑消防安全疏散设计

2022-09-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其对生活的质量与便捷度也在不断的增高[1]。为确保人们生活的质量及便捷,集购物、生活、娱乐为一体的大型商业建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它引进了国外诸的建筑元素,不仅符合人们的生活要求还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但在这种建筑风格下只局限于外观上的模仿,其内部的结构及消防设置并不完全知晓,所以在此类建筑消防安全疏散设计上存在诸问题,安全疏散是直接关系到人们生命的,大家应该重视这一问题。

一、合理的疏散宽度与距离

在每个防火区需设立两个及以上的安全出口,其间距需要大于5m,以确保在火灾发生时在场的所有人员可以快速安全逃生;对于商业建筑内部人流较大的电影院区域及公共走道,在设计疏散楼梯时其净宽不应小于1.4m;地下停车库的疏散楼梯宽度不应少于1.1m;基于此类建筑的特殊需要,应根据相关的建筑设计规范,步行街两边的建筑要达到二级及以上的防火等级,且每个商铺的面积最好不要超过300m2,同时商铺间要设置防火墙,其耐火极限应在2h小时以上;如步行街两侧有围护构件,其耐火极限应在1h以上,同时商铺间应当设计防火墙,其宽度应在1m以上且耐火极限在1h以上;在步行街两边建筑中,为保证人员场内人员能直接通到室外,在靠近外墙的位置还应合理的设计疏散楼梯;此外,火灾发生时为增加在场人员的逃生机率,在步行街设计时,应达到步行街上任一一点到与之相对应的最近室外安全点的距离不应超过60m;如步行街两边的建筑物层数超过二层,在设计各商铺的疏散门到最近的疏散楼梯通道及其他安全出口的直线距离应应控制在37.5m以内。

二、设计消防电梯

在大型商业建筑消防安全疏散设计中,要基于时间就是生命的基本理念,尽最大努力的缩短场内人员逃生的时间,以增加其逃生的成功率[2]。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应注意消防电梯的设计。在此类项目设计中,步行街及娱乐楼不仅要同时设计客梯和无障碍电梯,还要根据实际的需求搭配设计多部货梯和消防电梯,且保证所有电梯均可直接通到地下负2层。此外消防电梯从首层到顶层的运行总时间不得超过1分钟,对于消防电梯的门应是级别较高的防火门,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其防火的能力,为逃生人员增加其逃生时间,达到场内人员安全疏散的目的。

三、采用非燃化的设计结构及非燃化材料

在设计大型商业建筑中庭时,应采用非燃化的设计结构进行设计,这是商业建筑内商铺分布的特点及其设计效果的需要[3]。在火灾发生后,大量的人会涌入建筑的中庭道道部位,并且很可能长时间的滞留在这里,所以在进行消防安全疏散设计时,商业建筑的中庭部位就选择非燃化的材料及非燃化的设计方法。另外人行道还应禁止摆设摊位及可燃性物品;在中庭的走道上还应安装多个火灾探测器,如其高度超出12m,则还需要安装吸气式或者红外光束感烟探测器,同时在中庭顶部还应设计自动扫描定位喷水灭火系统,这样可以有效的阻止火灾的蔓延。

四、设计首层避难走道进行疏散

大型商业建筑的横向及纵向的跨度均较大,具有规模大、面积广的特点,所以建筑物中部的疏散楼梯无法从首层直接通到室外,所以在进行首层消防设计时,应设计避难走道,首先,在以中部为中心的四个面都应设计至少一个直接通向室外的疏散出口;其次,在安全通道宽度的设计方面,其宽度不得少于容纳人数最多的一个防火分区与各个安全疏散通道出口的最小净宽之和;此外,安全疏散通道的入口处还应设计一个美前室,其面积需要在6m2以上,且需用甲级防火门;避难走道内禁止堆积可燃性物品,还需装入正压送风装置,以保证在火灾时避难走道的安全性;安装排烟系统与喷淋自动灭火系统在各个防火分区,这个样可有效防止火灾和浓烟蔓延。

结语:大型商业建筑消防安全疏散设计的根本目的是在火灾发生时,尽量为建筑内部的人员争取逃生时间,以保护在场人员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在进行消防安全疏散设计时,要结合内部地方的实际用途、功能及情况等,设计出合理的安全疏散系统,这样可能最有效的控制火灾的规模,让在场人员快速有效的逃生,从而最大限度的降低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

摘要:新经济常态下,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大型商业如春笋般涌现。大型商业建筑能够同时容纳多样化的步行街、娱乐设施及场所、文化和艺术等,是诸多消费型项目的一个巨大场所。所以,大型商业建筑内的人员都非常密集,其在设计较为繁杂,一旦发生火灾如何安全疏散人员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本文通过对大型商业建筑消防安全的疏散设计进行进一步阐述,加强对此类建筑的消防安全工作,以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

关键词:大型商业,安全疏散,消防,设计

参考文献

[1] 陈克强.大型商业建筑消防安全对策探讨[J].中国住宅设施,2019(3):33—34

[2] 刘燕.大型公共建筑防火安全疏散设计[J].门窗,2018(1):144—144.

[3] 王亦.宁波某大型商业建筑的结构设计与分析[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9(13):24—26.

上一篇:如何增强《基础护理学》实验课教学效果下一篇:谈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