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山水格局与历史演进的都江堰城市色彩分析研究

2022-09-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1. 城市山水格局

都江堰地处川西盆地西部边缘, 位于青赞高原和成都平原的交界处, 属于两山夹一城的地貌, 岷江支流穿城而过。北倚为龙门山脉, 为灵岩山和玉垒山, 西临邛崃山脉, 为赵公山和青城山, 城市呈扇形放射状向外发展, 都江堰将岷江分成内江和外江, 而内江水系在都江堰所在的成都平原的灌溉水利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图片来源于项目

山脉形成了都江堰的背景和底色, 其中玉垒山上的玉垒阁起到了视觉中心和制高标志点的作用。在水系方面。由于都江堰的修建, 岷江内江形成, 秦代兴修水利, 形成柏条河和走马河, 于汉代初步发展, 形成蒲阳河和江安河。四条内江河道与其水网构成了都江堰水网系统 (图2) 。使得四河穿城而过, 奠定了都江堰市重要的水系网格和临水而居, 山水相依的城市格局。由此可以看出, 山水格局作为都江堰城市兴起的背景, 贯穿了都江堰城市发展的历史, 山脉形成都江堰城市的背景, 奠定了城市放射状发展的格局, 玉垒山上的玉垒阁形形成了视廊的制高点和视线焦点, 水系作为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城市形态的塑造、景观提升、交通运输和灌溉和水利方面影响了城市功能 (图1) 。因此, 在城市色彩方面, 水系和山体将作为重要的背景色和色彩提取对象, 城市色彩应与城市山水色形成呼应和良好的互动。

图片来源于项目

2. 都江堰城市文脉与城市发展

都江堰除了因堰而生, 因堰而兴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外, 还呈现文化交融, 现五教合一的态势, 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融合。笔者在都江堰调研期间发现, 五种宗教仍然在影响都江堰城市生活。道观、寺庙、清真寺等在都江堰各处林立。清真餐馆等餐饮活动在老城区内展开。除了五教合一的文化格局之外, 都江堰还是茶马古道的起点, 又称松茂古道。也就是今天都江堰西街所在。所以西街作为反映松茂古道的历史街道, 也作为色彩提取的重要节点之一。

在城市发展中, 都江堰于秦国治水设堰, 分内外二江, 之后一直作为军事要塞存在。在宋长环城遍植杨柳, 又称杨柳城。在明清期间兴建城墙, 与民国期间进一步发展。在此阶段, 都江堰城市主要范围为都江堰老城区。在1981年第一次总规之后, 都江堰城市沿四条水系呈现放射状发展, 城市进入快速扩张的阶段。至2008年中间经历四次总规。在2008年由于5.12汶川地震, 城市受到了损毁, 并在2008年震后进行抢救性重建, 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进一步发展, 直到2017年进行第六次总体规划。都江堰目前城市形态是以灌县古城为核心, 呈扇形向外辐射。以观景路、彩虹大道、民丰路伟界, 都江堰城区形成了1环、1.5环、2环、2.5环层层向外的城市格局。老城区主要存在在1环内, 由宣化门进入, 建筑层高较低, 内部建筑以仿古建筑为主, 2环外主要是震后的新建区。其中老城区年代久远, 建筑空间形式复杂, 肌理紧凑, 糅合各种社会和历史因素。由此, 在色彩管控时, 将按照老城区, 1环, 2环, 进行分区控制。

3. 都江堰城市风貌

从历史沿革上说, 都江堰在民国之前建筑多为传统风格, 以抬梁式为主要建筑形式, 布局灵活, 建筑材料多采用砖墙、土筑墙、木板墙、石板墙等, 建筑色彩多为具有木质感的暖灰色和具有砖块和瓦片质感的灰色。总体建筑风格古朴, 布局灵活。在民国至解放时期, 进入与西方风格结合时期, 建筑主要采用砖混结构, 立面多呈现围合样式, 在建筑材料商, 由于西方建筑思潮的引入, 石材的使用得到增加, 木材仍然是主要的建筑材料之一。在此阶段, 建筑色彩仍然和民国之前建筑色彩相似。在解放初期至80年代末期, 建筑风格进入功能实用时期, 主要建筑为小青瓦平房, 这种建筑形式成本低, 工期短, 在当时成为首选的建筑方式。建筑材料主要为60年代的干打垒, 木屋架, 开小窗, 在70年代主要为硬山过岭, 砖墙上顶, 水泥楼板, 小青瓦或水泥板屋面。这时的建筑色彩主要以红砖等砖墙颜色为主, 建筑形式较为简单。在90年代只21世纪初, 进入风格多元化时期, 多种建筑风格并存, 出现欧式, 西班牙, 新西川仿古风格。在这一时期, 玻璃材质增加, 建筑色彩呈现多元化, 色彩丰富, 但是形式过多, 容易趋于混乱, 缺乏统一的色彩管控体系。

4. 都江堰色彩提取

依据蒙塞尔色系, 将颜色分为100个色相, 10个等级的明度和艳度。

通过对山脉和水系的采集分析, 确定山和水系的色彩区间, 通过前文分析得出的山脉和水系在城市发展中对城市形态和城市发展的推进作用, 以及山水地理格局对于城市放射状沿水系的影响, 可以得出山水在都江堰的色彩规划中具有重要作用, 山形成了都江堰城市色彩的背景, 以绿色和土色为主, 范围在5YR-10YR以内, 呈现温润自然的色彩印象。水系作为都江堰的重要组成部分, 形成带状水系的底色。所以都江堰的城市色彩需要综合山水的背景地位, 城市色彩应与山水背景搭配和谐, 避免使用明度, 饱和度过高, 或与山水底色相差过大的色系。

在老城区主要多为古建筑等 (图3) , 建筑材料以木材为主, 古建筑以黑色作为底色, 配以金色装饰文字。朱红, 大红, 群青也是古建筑的装饰色。在老城区中的西街仿古街区和文庙区, 建筑仍然以木质材料为主, 搭配灰色砖石和瓦片坡屋顶, 建筑色彩整体朴素, 装饰色较少。老城区的边界为多层仿古攒尖或坡屋顶, 建筑高度为3-4层, 主要以低明度, 低艳度的暖灰色为主, 局部木材采用了明度稍高的橙色木材。整体风格沉稳质朴。相对而言, 都江堰老城区整体以仿古建筑为主, 建筑形式、色彩较为统一, 多为木质暖灰色系和砖石的灰色系, 色彩管控成果较好, 整体色彩成熟度较高。针对古城区, 在整体保持的前提下, 可局部调整部分明度, 艳度过高或与老城区色彩不统一的招牌或站牌等。

图片来源于项目

在1环到二环之间, 建筑形式主要为新西川建筑和50-80年代功能实用时期建筑, 建筑外立面色彩集中在70R-10YR的暖色系范围内, 以中高明度, 中低艳度为主, 但建筑风格较为复杂, 建筑立面缺乏统一。色彩搭配不够协调, 色相或明度、艳度差距过大, 招牌林立, 色彩繁杂, 整体需要统一的立面整改。 (图4、图5)

2环以多为现代建筑, 主要为震后新建, 建筑风格现代化, 主要材质为玻璃幕墙和钢筋混凝土, 体量较大, 对建筑风貌产生了较大影响, 高层家住草原风, 新古典, 现代等风格多样, 盲目追求国内建筑住宅市场对于奢华的需求, 衍生出的一系列建筑风格, 对城市建筑风貌和色彩影响较大。

总体来说, 都江堰在老城区, 一二环之间和二环以外建筑风格迥异, 中间缺乏过度, 二环外的建筑偏离了都江堰整体建筑风貌和色彩, 在建设时需要考虑对都江堰基本色调的保持和建筑风格的提取, 在一二环之间的建筑风格混杂多样, 需要对立面进行整体调整, 在老城区内建筑形式较为统一, 只需要在细部加以改善。从总体来说, 从都江堰大道进入都江堰需要在三种风格之间进行统一, 采用整体统一的色彩形式, 在立面和色彩感受方面达到和谐有秩序的美感, 营造统一、具有都江堰特色的色彩管控体系。

摘要:本文通过以都江堰的演进机制, 和城市层次构架为出发点, 通过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对都江堰城市色彩进行分析, 并形成相关引导方向和调整策略。城市色彩可以促进城市名片的形成, 增强城市的辨识度和塑造城市特色。有利于城市文脉的传承和发展。对于城市中的居住者来说。城市色彩能够带给居住者以场所感和归属感, 利于城市的场所营造和提升。故而, 对于城市色彩进行系统化的分析和引导, 能够使城市有序发展, 营造逻辑秩序, 增强城市的统一性和整体性。目前, 国内已经有许多城市编制了城市色彩相关控制导则:如《广州市城市色彩规划》 (2013) 、《北京市顺义区城市色彩规划》 (2014) 、《武汉市城市建筑色彩技术导则》 (2003) 、《长沙市建筑色彩控制技术导则》 (2011) 、《南京市城市色彩控制导则》 (2017) 等。因此, 本次都江堰研究采用理论研究, 实地研究和演进研究的方法。从都江堰城市出发, 对于城市山水格局, 城市形态与结构、文脉、旅游定位等分析, 基于蒙塞尔色彩体系进行重要节点和重点通道进行色彩提取, 根据城市形态和视廊、通道、斑块和肌理间的相互关系, 对于重要节点以及城市色彩管控进行策略分析, 提供引导方向。

关键词:都江堰,山水格局,历史文脉,建筑风貌,城市色彩

参考文献

[1] 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都江堰志》四川辞书出版社.1993

[2] 西蔓CLIMAT环境色彩设计中心.《都江堰主城区城市色彩规划设计报告书》.西蔓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3] 四川省灌县志编纂委员会.《灌县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07

[4] 冯广宏.《都江堰文献集成:历史文献卷 (先秦至清代) 》.巴蜀书社.2007-08

[5] 吴会蓉.《都江堰文献集成:历史文献卷 (近代卷) 》.巴蜀书社.2013-05

上一篇:固肾解毒通络法治疗糖尿病性肾病疗效探讨下一篇:浅谈医院基建管理的问题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