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作文教学走进生活

2022-05-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让作文教学走进生活

让生活走进作文 让作文走近生

摘 要: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和土壤,没有丰富的生活内容就没有内容丰富的作文,没有真实的生活体验,就写不出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结合教学实践对实施生活化作文教学的过程进行初步探索:关注生活—积累生活—感悟生活—创造生活,即让作文素材的获取、积累和处理都体现出生活的内容,让作文教学和写作的过程都与生活紧密联系,真正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作文教学,让生活走进学生作文,让作文走近学生生活。

关键词:生活 生活化作文 作文教学

作者简介:陈佩红(1979—),女,浙江宁波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浙江宁波市镇海区仁爱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作文教学目前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教学模式:教师命题—教师指导—学生作文—教师批改—教师讲评,即通过大量的知识积累,让学生内化形成一种思考、表达、写作的能力,并模仿范文进行写作。这当然是一个必要的过程,然而不足之处在于这些信息在学生头脑中可能是支离破碎的,其内化需要相当长的过程。联系多年作文教学实践,笔者深感作文教学应当走生活化之路,只有走进生活的作文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给语文园地带来蓬勃生机。

那么,如何实施生活化作文教学呢?我们不妨作如下尝试。

一、关注生活——发掘生活源泉

(一)用熟悉的目光打量生活

“语文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须臾离不开语文。”想要写好作文,从生活入手算是抓住了作文教学的“牛鼻子”。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大自然给了我们丰富的知识和无穷的乐趣;我们生活在人类社会中,社会给了我们丰富的阅历和人生的启迪。我们要用熟悉的目光去打量我们生存的空间,去挖掘那些平凡而深刻的事件,去寻找那些不被重视的对象,把他们融入自己的感情世界,把自己融入熟悉的生活中。

案例:有一次在填写学籍档案的时候,班主任发现很多学生不知道父母的年龄和工作单位,这引起了教语文的班主任的重视,于是他给学生出了一个简单又复杂的作文题目:《我的父亲(母亲)》。(评注: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写作准备:让学生回家问清父母的生日;收集一两件与父母相关的最重要的事件;听父母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评注:写作贴近学生鲜活的精神家园)

作文辅导:组织学生欣赏电影《暖春》,欣赏歌曲《烛光里的妈妈》《懂你》《天亮了》,品味诗歌《游子吟》,充分调动学生的亲情体验。然后让学生自选内容,自拟题目,进行写作。(评注:以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替代传统枯燥的技法指导)

结果反馈:1.作文题目耳目一新,如《爱的密码》《母爱进行曲》《父亲这辈子》等;2.内容、语言富有个性,流露真情实感(举例略)。

这样的习作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教师指导帮助学生打开思路,触动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因而学生写文章,就是真情流露,就是自己在和自己谈心,在倾听生活中最动听的旋律,欣赏心中最美的画面,下笔自然流畅。

(二)用陌生的眼光审视生活

在作文教学中,“用陌生的眼光审视生活”就是将熟悉的、陈旧的变为陌生的、新鲜的,将意料之中的变为意料之外的,将抽象的认识变为具体的现象,从而呼唤学生对“新”的敏感,学会用变幻的眼光去审视生活,探寻生活表象后的东西,进而产生写作的兴趣,并写出新颖独到的作品来。

然而,在学生的实际写作中,模式化、简单化、表面化等问题还根深蒂固地存在着。写人物时,不是深入到人物的精神世界,按照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去揭示人物的内心和灵魂,展现人物的内心行为及这种行为的内在联系,而是根据一种意念涂抹人物的外表。如,爷爷奶奶一律慈祥和蔼,警察一律高大勇猛。写事件时,取材范围狭小,叙述雷同,如,为了反映“助人为乐”中心,“五子登科” 齐亮相:让位子、推车子、抱孩子、捡票子、扶瞎子;为了歌颂老师,“五个一”齐登台:雨天里的一把伞、病痛中的一片药、缺席后的一堂课、失败后的一番话、黑夜里的一盏灯。

要使学生的作文真正具有独特性,不流于公式化、表面化,就必须用陌生的眼光审视生活。用陌生的眼光审视生活的主要标准是新异与惊奇,陌生化的意义在于瓦解艺术形式和语言方式运作上的自动化和心理上的惯性化,从而重新构造我们对世界的感受,把一种奇异的、与实际生活完全不同的现实展现给我们。

二、积累生活——丰富素材宝库

(一)走进生活,积蓄鲜活的写作素材

文章是生活的反映,是个人生活积累的再现,生活则是作文的不竭源泉。学生作文中的思想、观点、情感等构成文章的一切材料,都来源于生活。作文就是学生通过手中的笔来再现生活、描绘生活。

基于以上认识,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生活,把视角对准现实生活,让学生在直接的生活体验中捕捉新形象,留心生活中的一草一木,观察身边不同类型人物的言谈举止,注意周围事物的千姿百态,感悟身边人的喜怒哀乐,再加上网络、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大量信息,从而建立起作文与生活的良性通道,获得作文的源头活水。这样,他们从关注每一个细节中感受到生活的精彩和生命的灵动,从而积累丰厚的写作素材,提高对生活对自然的思辨能力。

(二)走近经典,积淀丰厚的人文养料

作文素材的来源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来源于生活,另一方面来源于书本知识。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美好的阅读是为了给学生的精神打底。” 笔者所在的教研组的做法是:每学年为学生确定阅读方案,每星期让学生交流阅读心得。确定方案时,遵循两条原则:一是循序渐进原则,在文本选择上由易而难;二是因材施教原则,针对学生的个性和年龄特点选择文本,增强阅读的针对性和实际效果。在此基础上确定阅读方案。

三、感悟生活——整合材料信息

(一)筛选:选择所需,修整创新

通过以上环节,学生已经储存了丰富的写作素材,但是这些材料大多是零散的、无序的,虽然包罗万象,却又杂乱无章。材料来源的途径和方法不同,留给习作者的印象和感受也不同,所以在写作前必须对材料进行筛选,从众多的材料中初步选择适合主题需要的,然后再对所选的信息进一步修整,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慧眼独运,以新制胜。

(二)提炼:剖析材料,思考感悟

文学来源于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但是文学高于生活,它反映的虽是现实生活,表达的却是自我情感。这些文章,是作者对材料的深刻剖析,并从材料中思考、提炼、感悟而表现出独特的心理活动。因此,学生在写作时要能够从普通的日常生活中感悟生活的哲理,善于捕捉材料背后隐藏的内在信息,只有这样,才能抓住深刻的主题。

(三)整合:围绕中心,综合加工

整合的过程就是学生在写作时,围绕自己的中心意念,以心智的功能加工、改造许多旧材料,使之糅合成一个能够体现自己意图的、完整的、有机的艺术形象的过程。在整合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可以天马行空般四处遨游,但总是围绕中心展开,中心就像绳索或风筝的线,忽远忽近,在这个过程中牢牢控制着中心,把那些零散的、跳跃的、陈旧的材料进行综合加工,传达出一个整体的意向或全新的思想。整合的过程是思维加工最复杂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主要围绕中心对文章进行全方位规划构思。

以上过程是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不可能完全割裂开来,加以明显区分,在写作时应灵活综合运用。

四、创造生活——触发写作灵感

(一)顿悟:及时捕捉,随时抓住

所谓顿悟,就是学生面对新的事物,不需要推理过程而直接对事物做出直接的了解和认知。当某一事物呈现在眼前时,学生经过思维加工,把潜在的信息调动起来,并一跃抓住背后隐藏的奥秘。顿悟是突如其来、转瞬即逝的,因而学生要善于及时捕捉,把所悟到的新观点、新看法、新认识记录下来,写成文章。由于顿悟的突然性,学生在任何时候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随时抓住所感所悟,然后组织材料。作家茅盾曾经指出:“我们身边应该时时有一支笔、一本簿,无论到哪里,都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一样地敏锐,把你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

缘于此,我们应引导学生自由写作,不必规定写作的时间、地点,不必限制题目、字数。鼓励学生想写就写,写好可以自己收藏,也可以给同学传阅,也可以交给老师批改。为了鼓励学生提高写作兴趣,增强主动写作的意识,老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规定一学期拿出三到五篇即兴创作的“得意之作”,然后把佳作推荐到学校文学社刊发表,或鼓励学生向作文期刊投稿,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美酒,不断跨越新的高度。

(二)引申:由此及彼,善于联想

引申即由此及彼,看到此物而联想到彼物,由已知到未知,由现在到过去、到未来。这是拓展学生思维和触发写作灵感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要灵活运用发散性思维,能够由眼前回忆过去、联想将来;由景物引申到历史、人物、典故等。

一些优秀作家看到一棵树、一朵花,就能写出一篇美文来,究其原因,除了他们有优美的语言、精妙的构思外,还在于他们善于思考、善于联想。自然界的青山绿水、蓝天白云、风花雪月,给人以启示;社会中的国家大事、民间小事、逸闻趣事,给人以感慨;校园生活中的师生交流、同学杂谈、生活琐碎,给人以遐思。如果善于联想,学生不愁写不出有一定思想意义的好文章。

缘于此,我们除了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作文训练之外,更应该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多联想,做生活的有心人,做情感丰富的人,能够全方位地把已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来思考、解决实际问题。

(三)转换:体验生活,化为语言

这里的转换是指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能把生活中的人物、事物、景物等真实场景或画面,转换成生动形象、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字,再现生活内容,创造出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形象的思维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生活是一切创作的源头活水,作文是对生活的高度概括。教学实践充分表明,作文教学生活化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乐于张扬个性、表达思想,视作文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不再脱离生活,枯燥乏味,而是兴趣盎然,充满生机;作文教学生活化也能使教师更新观念、开阔眼界,提高生活教学的实践能力,从而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

让生活走进作文,让作文走近生活。作文只有充满生活的阳光,才能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把生活的视野融入作文教学中,才能使教师的作文教学富有生机和活力。把生活引入课堂,把作文引向生活,我们的作文教学就会如我们的生活一样丰富多彩,姹紫嫣红。这是作文教学追求的一种教学境界,也是我们尚需努力的方向。

参考资料:

[1]钟启泉 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陆志平.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3.

[3]郭元祥.生活与教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编辑:成向阳)

作者:陈佩红

第2篇:让多媒体走进作文教学 等

近几年来,农村学校的教室都普遍安装了多媒体,多媒体教学真正地走进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在这之前的作文教学是这样的:①教师在上次作文批阅中发现的几篇写得好的作文,让学生在班上读,教师做简短的评语,然后对作文做总结。②教师讲本次作文训练的内容,出示题目,公布要求,加以提示,并读几篇优秀作文,让学生作为借鉴。但学生只闻其声,不一定听得明白,有些学生对此缺乏兴趣也根本不听,这样的作文教学课堂呆板和单调。大部分学生不能理解范文写法,吸取经验也就无从谈起。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运用多媒体辅助作文教学,通过直观、生动、形象的图文声象展开作文教学,受到学生的喜爱,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搜集材料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观千剑而识器,操千曲而知音”。作文教学操作性很强,由于学生经历很少,所知所闻有限,所以他们在写作文时往往觉得没什么可写。以往,鼓励学生订阅各种报纸、杂志,开拓视野,学生受益匪浅。但是,比起网络来,它只不过是冰山一角。如今在作文训练时,教师在出示作文的题目后,可以在网络上浏览与此有关的网站,并在屏幕上展示出来,以便让学生积累。如,在学习了《向沙漠进军》后,为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训练说明文的写作方法,可以让学生写一篇作文,题目是《沙尘暴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要求:1.学习小组集体完成;2.以下四点内容必须体现出来:①何谓“沙尘暴”?②近年来沙尘暴袭击了哪些城市?造成了哪些危害?③沙尘暴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④如何抵御和防治沙尘暴?3.小组作文展读。于是,教师逐步打开相关网站,学生各自搜寻要找的内容,并记录到练习本上,搜索完毕之后,在代理组长的组织下,小组成员合作完成。

二、创设情境

学生写作文,需要营造一个与题目所反映的内容相适应的环境氛围,因为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而且能让学生乐写不疲。比如,让学生写《春日随想》,可以安排这样一组图片,让学生欣赏。①冰雪消融;②草树萌发;③放飞风筝;④姹紫嫣红;⑤耕耘播种;⑥上学路上。伴着悦耳的音乐,学生认真地看着,思考着。然后让学生分别用自己的话将画中的意思描述出来,学生的积极性很高,真可谓诗情画意,文思泉涌。于是,学生挥笔作文,瓜熟蒂落。

三、批改互动

过去,只是教师批改学生的作文,学生被动接受,以致效率低下,学生提高不快。在多媒体作文教学中,可以把学生作文中一、两篇典型的作文在屏幕上展示出来,师生共同修改,让学生也做一次教师,集思广义。学生在发现他人作文中的问题的同时,自身写作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在教师的组织下,主要由学生修改,逐字逐句逐段进行修改,一篇作文完成之后,学生要针对作文一两个方面写出评语。评语长短不限,要求切中要害,有的放矢。原作者可对照评语,本着扬长避短的原则,在以后的作文中,一定要有所改进。其他同学也会比照自己,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这样大有益处。

四、范文欣赏

根据多媒体直观形象的特点,教师可将优秀作文在屏幕上展示出来,让学生在欣赏中得到启发。①总结上次作文。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选出2-4篇优秀作文,输入计算机,并配以图片或动画。上课时,教师将作文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并由作者配乐朗读,让大家欣赏。然后由学生从结构、写法、语言等方面对作文进行简评。最后由教师做一下总结,肯定长处,并指出不足或努力的方向。②用范文启示本次作文。教师在宣布本次作文训练的题目后,提示写法,然后可以用类似的范文来启迪。教师通过网站搜索此类范文信息,确定后在屏幕上展示出来,让学生共同欣赏,然后分组讨论,对这篇范文做出评价。这样学生会对该作文有一个深刻的了解,领悟教师展示这篇作文的深意,从而获得对本次作文训练的启示。

总之,多媒体网络走进作文教学,适应了学生的心理特点,拓展了学生的写作思路,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给作文教学课堂带来了勃勃生机。多媒体网络辅助于作文教学,必将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为作文教学插上腾飞的翅膀。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河南汝州市温泉镇第一初级中学 连军汉

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教会学生怎样阅读,就像给学生一把钥匙,使学生自己能在阅读中领悟语言的美感,领悟美好作品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陶冶自己的情操。在语文教学中,应正确认识当前的教学误区,抓好课堂教学,总结阅读技巧,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切实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

一、当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几个误区

阅读教学的任务,实质上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指导学生学会读书,怡情养性,增长见识,体会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和魅力。当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着这样几个误区:

1.阅读教学中没有很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很多情况下,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讲解分析过多,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严重违背了阅读教学的目标及宗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轻视或削弱这种主体性,是真正意义上的目标偏离。教师的教学因为忽视主体的差异而千篇一律,步入了死胡同。

2.阅读目标不明确。目标就是通过某种行为所要达到的预定要求,没有明确的目标,即使阅读的行为发生了,仅仅是读过而已。至于读到了什么,则是“雁过无声”,“踏雪无痕”,这样的阅读是没有价值的。可惜,这样的现象在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较为普遍。

3.对思想内容的理解肤浅单一。长期采用灌输式教学,教师以自己和教参为中心,将自己掌握的有关知识灌输给学生,使学生缺乏自身的感知与体验,缺乏与作品的对话,丧失了自我感受、自我加工、自主创造的能力,最终导致语文审美意识和创造力的下降和语文思维方式的僵化。这是因为缺乏深度的阅读,深度的阅读首先应该是学生的自主阅读。

二、抓好课堂教学,总结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

1.抓好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潜心读书。课堂教学中的阅读教学,一定要把“教”的过程变为“学”的过程。以学生的求知需要为主线,引导学生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想象力,进行认读、体悟、碰撞和思索。

2.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应该以学生的需要为突破口,更新观念,采取听读、范读、领读、复述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常学常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感、思想、知识及阅历,对作品进行创造性的领悟,保持浓厚的阅读兴趣。

3.总结阅读技巧,帮助学生做好阅读积累。阅读本无法,但也有规律可循。获取信息,了解大致情况,可以采用略读、范读;品味语言,体会情感,可以采用细读、精读等方法。把这些介绍给学生,启发他们根据自己的阅读进行总结,交流介绍。课外阅读中进行摘录,整理归类,可以积累写作素材,读以致用。如果能把感悟写成心得,写作水平就会快速得到提高。能够把读到的东西用文字表达出来,这又是一种阅读的境界。

三、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帮助学生寻找已知与未知之间的联系,这是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1.抓住课题质疑。仔细分析课文的题目,看题目是什么结构,中心词是什么,这样的题目适合写成什么样的文体,重点应该写什么,多问几个为什么。

2.就文章的整体把握质疑。本文是谁写的,写了些什么,他为什么要写这些,是怎样写的,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

3.抓住文章的关键词语、句子质疑。文章哪些地方的词语和句子是关键词、句呢?比如,描写事物的定语和动作的状语,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每一自然段的开头和结尾,尤其是记叙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说明文中总结概括的句子、议论文中过渡的段落等。看它们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多问几个为什么。

总而言之,教师只有充分认识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努力克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更新观念,科学指导,才能有效地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阅读的积极性,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阅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青少年法制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河北邢台市第一中学 韩笑

近几年来,“校园暴力”在很多地方的中小学校屡次出现,人们会在电视或网络上看到很多青少年学生殴打、欺侮同学的消息。现在的青少年犯罪日益呈现出犯罪人低龄化、犯罪形态多样化、犯罪手段残忍化等特点,令人触目惊心。因此,培养青少年的法律意识、预防青少年犯罪、增强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意义

青少年阶段是儿童至成年的中间阶段,也是一个人的人格成长的重要时期。各国对青少年的年龄阶段划分不尽相同,一般认为从10岁左右到18岁左右这个时期处于青少年时期。针对这一这部分人法律知识的传授以及法律意识的培养,对增强青少年的法制观念预防青少年犯罪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长远地看,对整个民族法律意识的增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青少年法制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青少年法制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够。目前学校教育仍然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要出发点,其他方面的教育都要服务于学习成绩,对青少年法制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使得法制教育达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纵然教师在讲台上面讲解得慷慨激昂,也难成其就,学生依然半知不解。

(二)青少年法制教育的课程设置针对性不强。法制教育隶属于德育,中小学法制教育课程自然也缺乏独立性,只是德育课程内容的一部分。中小学校的教学大纲虽然已将法制教育课程纳入其中,确保了该课程的授课时间,但是并未对法制教育的教材做出明确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便会影响到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效果。

(三)校园周边环境混杂,缺乏综合治理机制。青少年的自控能力较差,面对诱惑往往不能自制。学校周边的一些商家便利用青少年的这些特点,把它们当作摇钱树,将香烟拆散零售给学生,甚至容留旷课的学生抽烟、喝酒、赌博;有些商贩在校门口出售不卫生食品,对学生的健康构成威胁;大量的学生在放学后进入网吧,沉溺于聊天、游戏,荒废了学业;等等。

(四)家长对孩子的法制教育观念不强。很多家长通常只重视孩子的考试成绩,比较不重视孩子在其他发面所受的教育和获得的发展。他们往往只关注孩子的成绩排名,认为学生在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提高学习成绩,其他的都可以忽略不管。

三、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对策

(一)着力提高人们对青少年法制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多的校园暴力事件屡屡发生,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当务之急,就是要提高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对于青少年法制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各个学校的校长需特别注意到这一点,要将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意识传递给每一位教师,让教师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及迫切性。正所谓 “言传不如身教”,因此,教师也要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只有熟知相关法律知识,才能更全面、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做到不仅教好课,更要育好人。

(二)学校应开设独立的法律课程,有针对性地进行青少年法制教育。法律课程可以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效率更高地了解法律知识,是学生在校接受法律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要加强法制教育,学校就不应把学生成绩看作学校教育的唯一指标,需设置独立的法律课程。要让青少年知法、懂法,从而遵守法律规定。要以实际案例为载体,用事实说话,教育学生遵纪守法,组织开展法律知识竞赛、主题座谈会、法律宣传咨询、征文演讲等系列活动。增强青少年依法自我保护的意识和全社会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意识,不断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队伍和基地的建设。

(三)加强社会治理力度,优化学校周边社会环境。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一项系统工程,孩子的教育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帮助,不只是学校和家长要付出努力,社会也要提供必要的支持。学校的周围环境对学生学习成长的影响非常大,关系到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的开展、落实情况。如果学校周围存在很多不良商家,为吸引学生消费不择手段,这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法制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是十分不利的。可以在学校周边设立治安岗,安排专人看守,对学校周边环境进行治安管理。当地政府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取缔学校四周不符合食品卫生标准的餐饮店,关闭不按照法律规定经营的娱乐场所和提供未成年人上网的网吧,防止阻碍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商家或行为出现。

(四)优化家庭教育环境,提高家长的法制教育能力。对青少年的教育中,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家长切实参与到对孩子的教育中,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作为家长,急需转变传统的分数至上的观念,要高度重视孩子在法制方面所受的教育,并可以通过涉猎更多的法制知识,提高家庭的法制教育能力。家长要本着对孩子、对社会负责的态度,摆正德育、智育还有法制教育的关系,把家庭教育的重点放在孩子德行的培养上。通过积极的家庭法制教育,把子女培养成为知法、懂法、守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倡导阅读,成就大气语文

四川泸县二中外国语实验学校 李秀兰

文学即人学,一位真正优秀的语文教师一定是个懂文学、尊重生命的灵魂工程师。他会始终不渝地坚持走真善美的文学之路,还给学生一个纯净的文学殿堂。

“诗意语文是一种境界,它是自由对话的、唤醒意会的、精神契合的、追寻幸福的、实现自我的,是语文的最高境界。”因此,语文教学更激励教师在教学之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体味语文,感悟生命。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阅读的激励和倡导,大胆开展语文阅读课、阅读交流课、周记点评课、创办班刊等,力争在阅读、写作上展示别样风采。

一、坚持阅读教学

阅读,可以改变人的一生,可以还原语文的本源:读书,读好书。高中语文教材的改版引人深思:语文素质教育正在展开,语文的美学功能、德育功能正在得到提升和强化。新版教材强调广博阅读、深读、感悟,这恰是大语文的魅力和气魄,语文的素质教育就是阳光阅读。一个喜欢读书的学生一定是个有灵气的学生,一个喜欢读书的语文教师一定是个诗意化的语文教师。唯有阅读才能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才能引导学生正确地感悟世界,审视生命。

(一)把阅读作为常规作业来抓。

具体落实为:设立每周一堂阅读课,利用学校的阅览室,让学生大胆地读,并培养他们利用课外时间进阅览室的好习惯。坚持摘抄本的常规检查,找榜样,做全班的示范,在全班展览。鼓励个性摘抄本,要有个性签名、个性阅读品鉴、个性标签和版面设计,以便激发学生的珍藏热情。认真上阅读课,小组交流展览摘抄本,推荐美文,选出小组优秀阳光小读者,评出美文,自制幻灯片,定出主讲,展示各个组的阅读风采。重视语文教材的拓展延伸,对学生阅读做方向性的引导,相信他们的阅读是绿色的,是快乐的,是昂扬的。

(二)把阅读作为常规教学来抓,打造语文高效课堂。

一学期让学生只读一本语文书,这将是语文教学的莫大悲哀,也将是语文教师的莫大悲哀。如何让教材延伸拓展出去,语文课堂教学如何体现高效课堂呢?关键在于教师的阅读拓展。如,教学余秋雨的《信客》,可以人文性地介绍余秋雨执著探寻中华民族文化之根的学术精神,并介绍他的《道士塔》及散文集《文化苦旅》。如,教学归隐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可以介绍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贵人格,介绍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艺术人生。立体地、真性情地让学生体味名家,走近名作,注重课堂渗透。如,教学冰心的《荷叶 母亲》时,介绍冰心《繁星》《春水》这两部作品;教学泰戈尔的《金色花》时,介绍他的《新月集》;教学鲁迅的作品《风筝》时,介绍他的小说集《呐喊》《彷徨》。

(三)利用身边素材,创办班集体阅读的小报。

设立编辑一人,打字员一人,小报封面设计一人。内容来源为:每周评出的优秀周记,让打字员打印成稿;每小组收集一篇美文——小小说、散文、小诗等,都打印成稿上交。教师收集的阅读素材,也可归类后编辑成册。

(四)创建班集体的博客。

利用网络资源,设计班集体的博客“我们的青春之梦”,创建“思想的交锋、佳作展评、班内新闻、我们图片、最爱电影音乐、我的阅读”等板块。加强互动,思想碰撞,正确引领,让学生无时无刻不氤氲在浓浓的阅读之中。这样,全班优势资源集中,在课间饭后,总能让学生有些许感悟和感动。

总之,坚持阅读教学的理念,坚持走素质语文的道路,还语文一个明媚的春天。在厚重深邃的文学殿堂里,学生总能以自己的方式感受到真、善、美。

二、把语文课堂打造成人文性的天地

语文,即语言文学,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因此,文学即人学,初中语文课程教学大纲要求:优秀的语文教学也是优秀的德育教育。教材中:《在山的那边》告诉了学生要克服重重困难挫折,勇敢追寻梦想;《金色花》告诉学生母爱伟大,同时要学会回报、感恩父母;《信客》告诉学生为人的责任感、使命感,人活着要有担当。

本学期的语文教材第一单元以战争为主题,通过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战争的正义和非正义,教学中应该把呼吁和平、铭记历史、热爱祖国的情感渗透其中。教学中贯串的许多战争的历史背景,可以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讲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其中讲到日军侵华的悲惨历史及南京大屠杀,学生会争相发表感慨:积贫积弱的中国是没有力量来保护她的儿女的,只有在这时学生才会真正意识到“爱国”的重要意义。

诗意语文是一种精神的语文,是一种感性的语文,是一种儿童的语文,是一种灵魂的语义,是一种生活的语文。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充分地体味美,体味生活。

将随行的风走成美景

河北邢台市第一中学 王泽环

最美的风景,在路上。不停奔走,踏万水千山,携清风雨露,逐日月星辰,叹人生无穷。不会因一处的美景而挂心良久,亦不会因无景可赏而痛心。何处无美景,且行且留情。

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悠闲的山水田园是王维路上的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涛涛江海是李白路上的景;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人生起伏是苏轼路上的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莫不皆有一路风景。那神奇的高密东北乡是莫言路上的景,那黄沙漫漫的撒哈拉是三毛路上的景。

心在路上,景在心中。

赏路上之景,须有一分恬淡豁达的心情。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唯有此悠然才能笑看风云变幻。赏路上之景,须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灵。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庄子穷尽此生追求精神自由与理想人格,而忽视了现实的美好,他没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只追求远方,又怎能赏路上的美景?

赏路上之景,能让我们重拾身边的感动与美好,或者说,身边的感动本身就是人生路上的一道绚丽风景。亲人殷切的叮嘱,朋友贴心的陪伴,老师默默的关注,甚至陌生人和善的微笑,每一景都应在心底留下痕迹。赏路上之景,能让我们充满勇气地面对挫折与考验,能让我们充满信心地去体味和尝试,能让我们充满力量地追求梦想与幸福。赏路上之景,能让我们在泥泞路边见绿草顽强,能让我们在荆棘丛中闻玫瑰芬芳,能让我们在深潭中看卵石沉静。一切美景,都含哲思。

赏路上之景,对现代都市生活更有借鉴意义。紧张的快节奏生活,奔流不息的人群,还有那车水马龙所传达的拥堵与急躁。城市的喧嚣已使太多的人迷失方向,钢筋水泥筑就的城墙已使太多的人沉沦红尘万丈。城市中的人,终究要学会,慢下脚步,抬头领悟生活的真谛。

如果你仍觉无所事事,如果你仍叹人生寂寥,如果你仍迷惑于何去何从,不妨慢下脚步,赏一路的花醉田园阡陌,听一路的风唱岁月静好。

(指导教师:胡振生)

浅谈语文教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渗透

贵州独山县教育局 杨端芬

2014年1月4日下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明确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凝练表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更好地弘扬共同理想、凝聚精神力量、建设道德风尚。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第二部分,“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分条专门作了重要阐述并提出了明确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操,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对进一步促进教师提高思想认识、推动教育教学工作,引导学生更加重视语文学科和更好地学好语文意义重大。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中,公民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所推崇的一种道德情操,它与语文教学息息相关。可以说,抓好语文教学,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根据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这一学科特点,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弘扬中华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一、渗透爱国主义思想,使爱国主义教育与语文教学有机统一

热爱祖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纵观五千年文明历史,有许多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的仁人志士。他们虽都经历艰难困苦,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但他们的爱国精神、爱国业绩、爱国英名永存!古代的苏武、岳飞、文天祥等,近代的林则徐、孙中山、邓世昌等,为祖国和人民的解放事业而献出宝贵生命的李大钊、方志敏、夏明翰、赵一曼、江竹筠、刘胡兰等,在建设祖国中贡献力量的“导弹之父”钱学森、“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人民的好公仆孔繁森、李国安、杨善洲等,他们爱国的实际行动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初中语文课本中蕴涵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七年级(下)第二单元的《黄河颂》《最后一课》《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土地的誓言》,八年级(上)第一单元的《新闻两则》《芦花荡》《蜡烛》《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亲爱的爸爸妈妈》,九年级(下)的《诗两首》《我用残损的手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比如,《最后一课》的小弗朗士在即将失去学习母语机会时,格外认真、专心,很想把过去丢失的法语一股脑儿塞进脑子里。爱国就是捍卫祖国的土地、河流,《我爱这土地》的作者艾青嘶哑着喉咙,为被帝国主义蹂躏的祖国,发出痛彻心扉的“誓言”。从《木兰诗》到《黄河颂》,从《最后一课》到《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语文教材涵盖了古今中外爱国主义精神的内容。

二、强烈的责任意识,恪尽职守,爱岗敬业,是教师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

敬业是一个道德的范畴,是一个人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行为,敬业的最高境界是无私奉献。古今中外,多少人对自己的职业充满着无限的热爱。有的轰轰烈烈,永垂青史;有的则无私奉献,默默无闻。白求恩,加拿大共产党员,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对工作极端负责,满腔热忱,受到毛泽东同志的高度赞扬;李素丽,普通的公交车售票员,为乘客热情服务,无微不至,赢得了人民的口碑,成为全国人民的楷模。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第二条对爱岗和敬业作了明确规定,即“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差生,不得敷衍塞责。”这既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千百年来教师职业精神的优良传统和美德,是教师的立身之根、立教之本。敬业是一种精神,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假如没有这种可贵的敬业精神,便无法安于教育工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历史重任也很难担当。要做到敬业:一要忠诚于教育事业,热爱教师这一职业,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二要潜心教学研究,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教师在具备职业道德的同时,也应该将敬业奉献意识渗透在教学中。如,在《邓稼先》一课中,邓稼先在险情出现时,下属请求其离开,但他说:我不能走。鞠躬尽瘁、临危不惧的邓稼先,用自己的行动奏响了一曲“爱的奉献”。

三、渗透明礼诚信理念,做好学生的诚信教育

诚信就是诚实守信,所谓“诚实”,就是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不弄虚作假,不隐瞒欺骗,不自欺欺人,表里如一。所谓“守信”,就是要“讲信用”,“守诺言”,即“言而有信”“诚实不欺”等。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自古以来就看重诚信。著名教育家孔子有“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之说,他认为,在社会生活中,“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如果没有诚信,也就失去了做人的基本条件。他把“信”列为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言、行、忠、信”的“四大科目”和“恭、宽、信、敏、惠”的“五大规范”之一。墨子曰:“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行者行不果。”顾炎武说:“生来一诺比黄金,哪肯风尘负此心。”“言必信,行必果”、“一诺千金,一言百系”、“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等俗语,也都是讲的“诚信”。人无信不立,诚信是立身之本、做人之道,一个说话不算数、不守信的人必然会引起大家的反感,失去别人的信任。相反,守信的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会使人产生敬意。学生是社会的一分子,受到不良社会环境与道德氛围的冲击,使一些学生的人生观和道德观受到影响,致使他们诚信缺失。作为语文教师,必须认清诚信教育在学生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认识到诚信教育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始终将诚信教育融入教学中。比如,《陈太丘与友期》中的陈元方指责父亲朋友: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就是诚信教育,通过这些教学潜移默化,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明礼诚信的意识,同时教师也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诚信形象。

第3篇:让数学教学走进生活

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数学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造成了知识学习与知识应用的脱节,导致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低下,不能充分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生活性,直接影响了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应着力体现课堂生活化的理念,引导学生从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领悟数学的魅力,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一、数学生活化知识在“盘活内化”中清晰而深入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此,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进课堂,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例如在学习概率知识时,可以让学生用准备好的小球、转盘、硬币等进行游戏,同时作好记录,然后各组进行对比,学生很快就总结出相应的概率知识。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了数学游戏,对知识理解更透彻,掌握更牢固,学生也从探索游戏成功中感到喜悦,强化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对数学的理解,感悟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如在“解直角三角形应用”的教学中,以多媒体演示北京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健儿勇夺金牌,国旗一次次升起为背景,设计操场上升旗仪式过程中,学生甲站在不同的位置,给出不同的条件求旗杆高度的一组问题。这样设计使数学与学生的社会生活相融,体现了当前数学新课改的理念,为师生互动、平等参与,学生合作交流提供了空间。

二、生活化思维在“有效实践”中流淌而增效

以生活为背景的情境,可以让学生觉得数学知识就在生活中,既有趣又有用。学生的数学学习,主要在课堂,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特别是对数学的持续的兴趣,就不仅仅限于课堂。 在学了整数指数运算后,为了让学生加深认识,我针对本地经济活跃特点,要求学生到本地银行收集我市有关教育储蓄的信息,并思考以下问题。

(1)依教育储蓄的方式,每月存50元,连续存3年,到期(3年)或6年时一次可支取本息共多少元?

(2)依教育储蓄的方式,每月存50元,连续存3年,到期(3年)时一次可支取本息比同档次的“零存整取”多收益多少元?

(3)欲在3年后一次支取教育储蓄本息合计1万元,每月应存入多少元?

这是教育储蓄的收益与比较,在收集过程当中,学生充分的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与有用性。

三、运用信息技术,让数学走进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運用于生活,将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设计这样一个教学课件:

1. 小张和小李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未相遇。

2. 小张和小李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相遇。

3. 小张和小李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擦肩而过。

4. 小张和小李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小张先行一段路程后,小李才出发,又经过一段时间两人相遇。

5. 小张和小李同时从甲、乙两地向相反的方向前进。

6. 小张和小李同时从同一地点向相反的方向前进。

在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制作动画,在课堂上只用了短短的几分钟时间,就将现实生活中能碰到相遇问题的具体情况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同时”“两地”“相向”“相遇”等数学概念。这样的教学,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好。

四、创设游戏情境 ,让数学生活化

竞争意识是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意识,对于提高学生整体与个体的认知水平具有积极的作用。要善于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种竞争意识,可以通过创设游戏情境的方式来让学生体验竞争,在竞争中不断提高自己。在验证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时,我选择游戏接龙的方式,由任意一位学生开始,针对方程2X+Y=40,任意给X(或Y)一个值,点班级另外一名学生,说出相应的Y(或X)的值,再由这位学生给出新的X(或Y)的值,依此重复进行,教师强调,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学生对这种方式都很感兴趣,都能认真思考,积极参与,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熟练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组的验证方法。

作者:吴惠意

第4篇:让作文走进生活

作文是一项需要激情并创造激情的思维活动,一名教师,要想使学生充满激情地写作,就必须关注每一个学生,激发起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信心和期望。

如果像以往那样,给学生提出过多、过高的作文要求,让学生闭门造车,必将泯灭学生的作文信心和热情,使他们怕作文、烦作文。因此,使学生自主参与作文势在必行。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投进大自然的怀抱吧!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身边形形色色的人和事,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多姿,去体验父母的辛劳,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是与非、对与错。教师会发现,把孩子真正当作了课堂的主人,让他们从自己的角度寻找到适合自己的生长点,就等于给学生打开了通往世界的一扇门。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学作文、用作文,从而使他们产生想写、想写好的内在动力,形成乐写、会写、善写的良性循环。

一、让学生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生活中的每个细节,只要被一双充满兴趣的眼睛捕捉到,就可能成为美妙故事的开端。生活是无边无际的,学生是自己生活的主人。凡是学生感兴趣的事,都能成为作文中鲜活的材料,教师要给他们一个充分自由的取材空间,让学生在社会的大课堂中进行作文训练,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如我教五年级上学期《智谋》这一单元时,结合单元主线,我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让他们分成小组自己批来报纸,然后在街上叫卖,看谁的办法多、方法巧,能使自己的报纸在最短时间内卖完。学生们对这一活动感到特别新鲜有趣。因此,特别投入。有的学生卖了一上午的报纸,只卖了一张,赚了一角钱,而有的善于动脑筋、想办法的孩子,一下就把报纸卖完了。这次活动让孩子们受益非浅,他们总结了许多经验,如:报纸要分门别类放好,标题要醒目,要善于吆喝,要找准目标„„他们的感受也非常多,有第一声吆喝的艰难,卖出第一份报的惊喜;也有赚钱的艰难,从而更加体会到父母的不易;还有的从卖报这次活动中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再让学生写自己的感受,学生怎能不文思泉涌呢?

还有一次,在执教三年级的开放单元《集市和超市》时,我带学生到华联去参观采访,一方面让他们观察商品分类、了解专有名词、搜集最有趣的广告语,还让他们注意商品价格,试着用五元钱搭配几个色香味美的菜(包括主料与配料),用一元钱买一样最物美价廉的东西。在活动中,学生不知不觉学到了语文知识,同时积累了很多情感的体验:深切感受到生活的快乐、学习语文的美好。有一个小组还给了我一个意外的惊喜,他们竟然查找华联与其他商场的不同之处,并现场采访一下营业员,找出它生意好的原因,有的看到顾客随意乱扔 商品的现象,给商场提出了合理化建议,他们深切感到自己是 在做一件极有意义的事情。通过活动提高了学生对人对事的认 识,也提高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次作文光题目就叫人眼花缭乱:《我是配菜师》《采访记》《有趣的语文》《我设计的广告语》„„

看来,只有把学生融入到社会 之中,融入到生活当中,让他们自己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他们 写出的文章才会有血有肉,富有感染力。

二、注意情感互动,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 真理的追求"。作文教学就要从作文的情感交流功能人手,在课 堂上激发情感的"火花",让学生体会到与人交流的快乐。 如在执教三年级上学期《成长的经历》这一单元时, 结合单元主题,本单元的作文训练我想引领学生回顾成长的历程,触发学生对父母的一份感激之情。"情为所动,文思泉涌", 如何找准切人点呢?我首先开了主题为"成长的足迹"的班会, 每个学生都带来自己从出生到现在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的照片, 向同学们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这些平凡朴实

- 1 –

孩子未来无小事,点点也是一种坚持!

的家庭故事讲述 出来,在幼小的心灵里攥起一圈圈涟滴。有的学生还把爸爸妈 妈珍藏着的小时候的纪念物也拿来了,有的拿-支胎毛笔,有 的拿来了父母记录的《成长日记》„„把这些珍贵的纪念物看 一看,读一读,心中怎会不激起对父母的无限感激之情呢?父母 关心自己的一幕幕场景就会像放电影似的一一重现。 作文写完后,我鼓励学生依据作文内容给父母写一封充满 感情的信,并要他们的父母看了信后也写一两段自己的感想,孩 子的信虽然写得很幼稚,但却是用心写出,真诚热情,洋溢着对 父母深深的爱,父母从孩子的举动中也体味到了人生的乐趣,感 受到亲情的温暖。这是情与情的碰撞,这是心与心的交流,它使 学生认识到作文也是生活中的一种需要。学生在运用作文进入 人际交流的过程中体验到作文带来的无限乐趣,从而产生积极 而持久的作文热情

三、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在作文教学中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能使学生处于 最佳的精神状态,让学生在做中学作文、玩中学作文,游戏中学 作文,在课堂这个有限的空间里,构建活动情境,激发观察动 机,引导自主观察,使学生入境入情入理,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个 性的发展。 如我在教三年级第六单元《鸟儿》时,让学生描写小鸟。我让学生从家中带来了一只鹦鹉,这只鹦鹉色彩斑斓,逗逗它,如果它开心,还会叫你一声“妈妈”呢!学生很感兴趣,认真观察鹦鹉的外形,千方百计逗鹦鹉说话。在活动过程中,我要求学生"用眼看、用耳听、用心 想、嘴要动、手要写",为了让学生注意力集中,我要他们作现场 解说,由于活动组织了全班同学的全员参与,使现场的解说模拟活动充满了欢乐、真实的气氛。全班每个学生都十分投 人,调动了大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作文的训练效果呈现最 佳状态。

还有一次,天气晴朗,四年级第九单元的作文课时,我干脆把学生带到操场的草地上,学生席地而坐,柔和的阳光洒向大地,微微的风掠过脸庞,我打开录音机,让学生静听了一段音乐,这段音乐中有雨声、风声、刹车声、鸡鸣狗叫声„„我让每个孩子在心中想象这段音乐所描绘的意境。然后,我绘声绘色地说了一个文章开头:"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 晚,张小明正坐在桌前写作业,突然窗前红光一闪„„"。学生 正侧耳倾听,我嘎然而止,然后要学生续编故事。由于环境的清 新,再加上身体无束缚,学生思想上的条条框框似乎都彻底解 除,他们畅想、畅言,精神上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在这种 氛围中,想象驰骋、感情激荡,思路纵横,学生想象非常奇特。有 的把红光想成是飞碟,有的想成是时光倒流器„„在教学过程 中,我尽量不打断他们,我和周围同学一样沉浸在孩子们自己 创设的故事情境中,有时听了他们故意设置的悬念,我也和其 他学生一样问:"后来呢?"听了学生的口头作文,让我大为惊 讶,惊讶学生思维的独特性,惊讶于他们内在潜能的巨大。 看来,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应减少对学生的束缚,与学生平等对话,把自己融入到学生当中,让儿童“思维无禁区”, 使他们在课堂上活起来,动起来,这样,就能让学生碰撞出创造的火花,激发出创新的潜质,使学生的个性得到真正的发展。

四、自主选择作文方式,放飞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自己选择作文方式,才能使他们常学常新,百写不厌。 一次,我结合五年级第六单元的单元主题《水》,让学生观察显微镜下水中的微观世界,学生看到了平时难以发现的细菌,我让学生自主命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写作。有的学生在观察基础上加以合理想象,写的童话妙趣横生;还有的学生不满足于已有的知识,又通过查资料上网、向自然老师请教等多种途径了解了更多的细菌知识,写的科普小文章使人读了受益匪浅。

五年级第二单元要求同学们分成小组合编探险故事,我给了孩子们充分的自由。首先让他们自由讨论,撰写活动计划,计划中要写明活动内容、时间安排,特别要写清分工。然后根据计划各施其责,分工搜集资料,集体讨论撰写形式、故事情节,沿着情节脉络编写故事。孩子们的文章异彩纷呈,很有个性。有的采

- 2 –

孩子未来无小事,点点也是一种坚持!

用小剧本的形式,写成了多幕剧;有的用章回小说的形式 ,每一节都设置悬念,使人读来饶有趣味;还有的给每一部分加上小标题,整篇文章脉络清楚。读完他们的文章,我感到非常惊喜,看来,给了学生自主选择作文方式的权利,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把儿童当做儿童看待,尊重他们特有的观察、思考的特殊性,学生们就能在作文的蓝天上自由飞翔,产生更多的好作品。

五、积极鼓励,让每一个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教育应面向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让每一个孩子都体验成功的乐趣,享受到成功所带来的愉悦。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呈现给孩子的常常是冷酷的一面,作文写得再好也不能得满分,评语是冷冰冰的:描写不具体,语句不生动,中心不明确„„如此一来,谁还敢“亲近”作文呢?我想,只有与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用心灵对话,才能真正激起他们对作文的热爱。首先,我把评语情感化,呈现出评语“温情”的一面,如:“你观察得真仔细,老师都没发现这一点呢!”“好可爱,老师真想见见它!”“这次没考好,下次再努力,没必要这么难过!”“这一处写得不够好,能把外貌部分再修改一下吗?”„„学生很喜欢看我的评语,因为这是一种朋友式的平等对话,即使我指出了作文中的不足,他也能从评语中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爱。每次改作文,我都努力寻找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用红波浪线画出来,看到学生欣赏自己作文的得意劲儿,我想:那渗入心田的甘泉不正是他们前进的动力吗? 看来,只有改变过去那种闭门造车式作文教学方法,构建一种新型的开放式的作文教学模式,还给儿童一个完整的生活世界,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解放孩子的身、解放孩子的脑、解放孩子的心,才能让孩子们无拘无束地说,无拘无束地写,让作文教学真正“活”起来,让写作成为孩子们最快乐的事!

- 3 –

孩子未来无小事,点点也是一种坚持!

第5篇:让作文走进生活

燕中心小学 成丽

何谓作文?简单地说,作文就是将自己平日生活中的见闻真实地写下来,并将自己真情实感表达出来的过程。

事实上,我们的孩子对作文总是敬而远之,他们总以为,作文就像一尊佛像高高地占据在神坛之上;重视写作技巧的训练,强调作文格式、套路,使作文远离了孩子,远离了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他们的真情实感。所以,作文教学,特别是小学起步阶段的作文教学必须引导孩子们热爱生活、留心生活、感悟生活、在与生活接触中捕捉写作素材,为孩子们打开丰富多彩的生活天地,让作文变得新鲜有趣,使孩子想写、乐写、并渐渐成为他们精彩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热爱生活

太阳每一天都是新的!一草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春日的万紫千红,夏日的朝气蓬勃,秋日的硕果累累,冬日的银装素裹„„父母的呵护、老师的关爱、同学的互助„„生活是美的,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究根到底是因为缺少一颗热爱生活的心!

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应该教给孩子们健康的审美观念,养成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让其和生活融合,在生活中感悟、在生活中成长,懂得我爱生活,生活才会更加爱我的道理,明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才变成美好的人间。只有这样我们孩子的作文中才会更加富有浓郁的人文气息,才会爱意流淌,才会表达出他们内心的喜怒哀乐,也才会打动我们的心弦,进而爱上作文„„

二、体验生活

学会热爱生活还不够,作为生活的一个组成元素,我们还必须融入其中,走进生活。

我们的“生活”完整地说应该包括两个部分:社会与自然。谈起生活,我们的 孩子往往一脸茫然。因为,他们的“生活”实在不像是生活!——学习、还是学习,占据了他们的所有,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孩子们与生活完全脱节——不论是自然生活,还是社会生活。即使有一些闲暇时间,也被电视、电脑“霸占”了,仿佛他们是天外飞仙,生活在他们的眼中,仅仅成为一个遥远的名词而已!乡下孩子不再“乡下”,这是我对当今孩子的感受!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孩子们带出课堂,到社会这个“大课堂”去观察、去触摸、去聆听、去感受。

台湾著名女作家三毛曾经带了几个孩子出去野营,可是孩子们对自然美景熟视无睹,只顾看着各种卡通漫画,于是三毛不禁惊叹:孩子们被商业美术俘虏,抛弃大自然了„„事实上,我们的孩子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芳草萋萋、鸟语花香,和风细雨、雪花纷飞„„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展现她那令人心醉的美。可是,我们的孩子却被老师、父母圈禁在教室里、题海里、看似“精彩”的卡通动画前,他们被俘虏了,对自然渐渐失去了兴趣。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离开生活,我们的写作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水之源了。我们要带领孩子们走出教室,投身到广阔的大自然的怀抱中去,去欣赏红花绿草,去领略湖光山色,去聆听流水潺潺„„

春天到了,我们可以开展“我与春天的约定”摄影活动,在活动中,孩子们通过手中的相机拍下自己心中最美的春天;端午节到了,我们可以开展“端午知识知多少”活动,孩子们通过阅读、查找、寻访,搜集到许许多多的相关知识,既锻炼了自己又丰富了知识;为了感知童年的幸福,我们可以开展“我与爷爷奶奶比童年”的活动,通过对比,既了解了老人们辛酸的童年生活,又激发了他们热爱生活,珍惜如今的美好生活„„

三、思考生活

对于生活,我们不仅仅是欣赏者,更是参与者。我们应积极动员我们的孩子参加到社会的各项活动中去,去感知去体验。

生活是什么?每个人的见解各不相同,因为他们对生活有着不同的理解。我们的孩子虽然留心观察了生活,却往往难以写出很精彩的文章,不在于观察不仔细,而在于缺少思考,缺少感悟生活,因而他们的作文往往空洞、流于形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流水账”。

一个善于思考生活的孩子,他往往能够从小草的执着中感受到坚强,能够从太阳的升起与落山中感受到时间的飞逝,能够从老师眼里的目光中读懂老师的关爱,能够从钓鱼岛事件中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语文新课标》提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解,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写作素材。我们学习课文后、带领孩子观察自然之后,可以让孩子进行一番不同角度的思考。他们凭借自己的理解,再根据自己的生活实践,用不同的思维方式,从不同的角度来进一步感受思考,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让生活在脑中得以升华,只有如此,才会写出灵动、个性张扬的佳作来。

总而言之,作文最重要的不是高超的技巧,而是真切的生活体验。如果我们缺乏对现实生活的独特感受,就难以积累写作的生活素材,也就无从谈起真情实感,写作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生活处处有作文,我们的作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的沃土,才能够发芽开花结果,作为老师,我们更应该带领孩子走进生活,让作文走进生活。

第6篇:让作文走进生活

摘 要:诗人何其芳曾经说过:“生活是多么的广阔,生活是海洋。”寻找生活化的写作内容,本应引起所有教师与学生的重视,但是观察当前高中生写作现状,效率低、内容干却是课堂常态。为转变这种教学现状,教师必须在作文课堂上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将教学过程生活化、教学手段生活化、教学内容生活化。

关键词:作文生活化;教学方法;多媒体;2016年高考作文;社会热点

曹雪芹先生曾经说过:“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正如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高中作文教学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习作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立足于学生生活,从生活中为学生供应作文内容的新鲜血液。

一、教学过程生活化

传统作文课堂,教师给出一个话题,立刻安排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习作。学生没有准备时间,对于所给话题没有独特的感悟,写出来的文章犹如空中楼阁,一点不接地气。让作文走进生活,就是转变教学过程,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教师要在课上给学生体验、酝酿的时间,让学生将目光集中在所要解决的话题上。

例如,在《奖惩之后》(2016年全国卷1作文题目)课堂写作过程中,按照以往的教学过程,教师可能给学生找几篇范文,分析模板,安排学生当堂写作。这种教学方法,没有关注学生的写作主体地位,忽略了学生与话题之间的互动,教师没有正确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事实上,《奖惩之后》是最适合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讨论的,考试成绩难道不是时时牵动着学生的神经?教师可在习作之前,组织班级学生对漫画内容进行一次讨论:你如何看待漫画中家长的做法?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你有没有经历过这种情况?

高中生写了这么多年作文,已习惯于正襟危坐、埋头苦写的课堂教学流程,却忘记了将笔尖点入生活,因此,习作时常常脱离实际,空泛无味。安排学生习作前进行简单讨论,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同时也能在“头脑风暴”中升华写作情感,加深对习作话题的理解。教师要有生活化教学的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生活经验,并学会将这些真情实感体现在字里行间。

二、教学手段生活化

现在的高中生是在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传统“粉笔+黑板”式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起了逆反心理。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校园生活中的教学资源,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为学生再现生活情境,将作文教学延伸到现实

生活。

例如,在《“老腔”何以令人震撼》(2016年北京卷作文题目)写作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一段《2016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谭维维演唱《华阴老腔一声喊》的视频。学生在观看视频、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观看春节联欢晚会的时候,你有没有关注华阴老腔这个节目?听了谭维维的演唱之后,你的第一感受是什么?老腔有什么样的音乐魅力,你是否体会到了老腔给人带来的震撼?

作文生活化,不是一句空话,也不是在走形式,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和高考现实情况所决定的。大部分高考作文题都是取材于生活,来源于生活,但是最致命的问题在于,很多学生却没有这些生活体验。试想,根本没有听过华阴老腔,学生能写好文章吗?利用多媒体,将学生熟悉、不熟悉的东西通过生动直观的画面反映出来,能帮助学生唤起生活体验,激发写作兴趣,将学生的习作行为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大千世界。

三、教学内容生活化

“写真话,表真情”是作文训练的基本理念,“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作文训练的基本要求。但是,仔细翻阅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全然不见个“真”字,应试教育模式下的空洞编造、脱离生活等问题全都集中在高中生的习作里。写作教学应当引导学生将习作当作生活的延续,这样才会喷薄出无穷的创作动力。

研究近些年的高考作文题,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所有作文题目都在考查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和身边问题的能力。2016年浙江卷《虚拟与现实》、2016年上海卷《评价他人的生活》、2016年全国卷3《小羽的创业故事》等作文题目,无一不是从学生的生活角度切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热点话题,谈谈自己的生活体验。

语文高考现在是越来越接地气了,学生如果能学会关注生活中的语文,高考就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大部分学生却没有做到这一点,很多语文教师也没有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生活中的语文现象。给学生任意一个话题,学生能写出非常“伟光正”的文章,但是却少了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只剩下仰望星空的长篇大论。习作教学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没有将生活素材转化为写作内容,是当前语文教师亟须解决的问题。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生活,使学生想写、愿意写,将写作变成学生多彩生活的一部分。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要做写作教学资源的开发者,留心学生的生活,留心身边的热点话题,让学生从广阔的生活中积累素材,写出情真意切的文章。

参考文献:

高榴红.联系实际生活,升华高中语文作文教学[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4(12).

第7篇:让生活走进培智教学数学课堂

【摘要】:智障儿童各方面的思维活动大大落后于正常的同龄孩子,对他们来说,学习数学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特别是重度智障学生,就算经过多年的课堂教学,最简单、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依然很难习得。在教师的千遍万遍教学之下,有些学生好不容易学会了知识,却不会将其运用于现实的生活之中,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有些教师甚至放弃了让重度智障生学习数学。但是,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很多,要提高重度智障学生今后的生活质量,很多常用的数学知识非学不可,并且要学有所用。数学源于生活,启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关键词】: 数学知识 智障学生 课堂教学 生活化 智障儿童由于智商低,反映慢,抽象思维能力差,学习数学便是一大难题。而《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提出了“以生活为核心”的课程思想,突出了特殊教育课程特色。把基础教育课程设置中的语文、数学学科都称之为生活语文、生活数学。这是为了进一步弱化学科色彩,强化生活教育的思想。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当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设计富有生活情趣和意义的活动,让生活和教学成为一对“伴侣”,以激发智障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以学为乐的志趣,变“厌学”为“愿学”,变“苦学”为“乐学”,使学习变得有趣,让学习过程变得愉快,促进学生和谐、健康地发展,为将来自理生活、适应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1、创设问题情境

智障学生感性认识不完全,思维直观、具体,不连贯,理解能力差,但是他们也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使教学内容具有新奇性,便能吸引这些智障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例如我在教数前概念“配对”的时候,我便创设了“好朋友在哪里”的问题情境,我先拿出牙刷,一部分学生问:“牙刷的好朋友在哪里?”另一部分学生会一边找出“牙膏”,一边说:“牙刷的好朋友在这里?”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沉浸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2、创设故事情境

智障学生对童话故事和动画片非常感兴趣,百听不厌,百看不烦。因此,教学中如果能合理创设故事情境,把学习内容编成简单的生活小故事,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便能有效调动智障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例如在教“1+1=2”时,我先出示了一个学生熟悉的动画人物小花猫,然后说小花猫要去钓鱼。同学们都很高兴,全神贯注地看着老师的动作演示,接着就让学生数,小花猫先钓了1条鱼,又钓了1条鱼,合起来钓了2条鱼。最后让学生编出故事、说出算式。这不仅引出了学习内容,还活跃了课堂气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向高潮。

3、创设操作情境

智障学生对自己动手操作获得的知识印象最为深刻,记忆也最牢固。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张口表达、用耳倾听、动脑思考这一过程获取知识,那他们获得的知识将是难以忘怀的。例如在教“长方形的认识”这一内容时,我让同学们找一找,看一看教室里哪些东西是长方形的?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讲桌是长方形的,黑板是长方形的,凳子是长方形的,门是长方形的……我再让学生摸一摸、比一比、数一数、量一量,通过这些过程来感知长方形的特点。同学们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乐,达到激趣乐学之目的。

二、寻找生活化内容,解决数学问题

1、寻找教材中的生活内容

生活是一切教学现象发生的场所,是一切素材的来源,是知识和能力运用的广大空间。教学生活化就是以生活为根基,讲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教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中解脱出来,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人物、过程,使学生在于现实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题参与教学活动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陶冶情操。教学生活化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的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例如在教“钟面认识”的时候,我找来几种款式不同的钟表,让学生认识钟面上的数字,认识时针、分针,认识整时。再对照教室里张贴的学生作息时间表,再如学生早上7点吃饭,我先演示把钟表拨到7点,告诉学生这个时间是吃饭的时间,8点上第一节课,“谁上来把时间拨到8点?”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上来操作,通过一系列的演示操作,让学生了解了一天的时间安排,进而教育学生时间是宝贵的,要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快乐生活。、

2、寻找生活中的教学内容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提出了“教育为生活做准备说”。斯宾塞指出:“为我们的完满生活做准备是教育应尽的职责;而评判一门教学科目的唯一合理办法就是看他对这个职责尽到什么程度。”我们有责任吧完满的生活作为要达到的目的摆在我们的面前……以便我们在培养儿童时能审慎地根据这个目的来选择施教的科目和方法。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要紧密结合智障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生活中寻找出既包含一定的数学知识,又能被智障学生理解和接受的教学内容。例如在教“小数的认识”前,我先带领学生到学校的超市看看各种物品的价格,引导学生尝试读读商品的标价,这对认识小数是非常有意义的。

三、参与生活化实践,享受快乐数学

1、在校园生活中实践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利用生活中的丰富资源,努力挖掘知识的生活背景,想方设法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以引起学生对生活情境的回忆,把学生带入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体验,从而引导学生从创设的生活情境中发现知识,习得知识。在校园、教室尽量为智障学生提供生活化的场景,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创设相应的生活情境,让他们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教学活动,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空间。让他们在活动中掌握所学的生活知识和技能技巧,积极参加到课堂活动中去。例如在教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后,我先指导学生量一量教室中课桌的长、宽、高和黑板的长、宽,最后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外活动时间到校园里走一走,看看1米大约有几步?再围绕操场走一圈,看看有多少步?从而估计操场的一圈有多少米。通过校园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感悟,享受到了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成功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2、在日常生活中实践

教学时,也并不一直在教室内,而是带领孩子们走出教室,走向社会与生活,到现实生活的场景中学习知识,了解情况,同时还能实践运用,注重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生活能力的培养。例如,在教“人民币的认识”以后,我就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到超市进行实践购物活动,这些孩子非常高兴。拿了10多元钱,买一些自己喜欢的物品,应付多少钱?钱够不够?如果够的,售货员应找回多少钱?如果不够,还差多少钱?这让智障学生通过辨别不同商品、计算价钱、独立到收银台结帐,将学到的知识通过日常实践活动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为以后融入社会创造了条件。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高不可及的,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而虚无飘渺,进而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参考文献:

① 赵树铎:《特殊教育课程与教学法》,华夏出版社,1994 ② 陈云英:《智力落后儿童教育的研究》,华夏出版社,1999 ③ 肖非,刘全礼:《智力落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华夏出版社,1993 ④ 张茂聪:《弱智儿童生活与教育》,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 ⑤ 相薇,聋校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研究.硕士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⑥ 斯宾塞著,胡毅,王承绪译。斯宾塞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58-59

第8篇:让环保走进生活教学设计

《让环保走进生活》校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及危害性;了解防治环境污染的初步知识。

2、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使学生明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唯一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科研意识,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2、培养学生组织活动、协作学习、与人交流、沟通等社会实践能力。

3、学会资料的收集、整理,培养学生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将知识加工整合用于实践的能力。

4、将成果以手抄报形式制作出来,使学生有较强的成就感,从而增强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和自信心。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的行为与环境和谐的必要性,激励他们保护家园,积极投身环保,树立主人翁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居室污染的来源、危害及防治 课前准备:课前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趣谈话,揭示课题

1、谈话:同学们,让天空碧蓝,让河水清澈,让树木茂盛,让鸟儿自由自在的生活。这是我们人类共同的心愿,保护美丽的家园地球,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探讨保护环境的知识。

2、板书课题,齐读。

二、播放课件,指导看图

1、教师播放八幅破坏环境的课件,同学们仔细看图。

2、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说说自己的感受?

3、全班交流。

4、教师小结过渡:同学们从思想上己经认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老

师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也能付出实际行动,保护我们美丽的家园。

㈠、同学们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保护环境的资料。 ㈡、教师播放课件,出示资料。

5、环保标语

①、保护环境就是选择了宁静。 ②、校园是我家,卫生靠大家! ③、水-----20亿人生命之所系。 ④、树立节水意识, 反对浪费水源 。 ⑤、当环保卫士, 做时代公民。 ⑥、别让眼泪成为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 。 ⑦、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爱护我们共有家园。 ⑧、合理利用资源 ,保护生态平衡。 ⑨、手边留情花似锦,脚下留情草如茵! ⑩、花儿用美丽装扮世界,我们用行动美化校园!

三、说一说

同学们,生活中你是怎样保护环境的,请大家用具体的事例说一说。

四、考一考

1、教师播放课件,出示有关环保的问题。

2、环保知识调查

⑵、减少“白色污染”我们应该( ) A、自觉地不用、少用难解的塑料包装袋 B、乱扔塑料垃圾C、什么方便用什么

⑶、我国植树节定为每年 ( ) A、3月10日 B、3月15日 C、3月11日 D、3月12日 ⑸、绿色食品指什么食品?( )

A、蔬菜水果 B、绿颜色的食品 C、安全无污染食品 D、有丰富营养价值的食品

⑺、最为清洁的无污染能源是( ) A、 煤 B、太阳能 C、核能

五、表演节目

相声《争做环保小卫士》

六、环保手抄报展示

七、小练笔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实践活动,编写保护环境的诗歌或儿歌。

八、学习《环保宣誓词》

九、课外拓展(自主选择一道题完成)

1、请同学们继续搜集有关环保方面的资料,办一份精美的手抄小报。

第9篇:让地理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

——初一地理教学浅谈

作者单位:江东镇初级中学

作者姓名:李政权

论文内容摘要:

各学科的教学都离不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将身边的事引入课堂,提醒大家从平时的生活中去寻找与地理有关的知识,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离不开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适当引用古诗句,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同时还能增添课堂气氛而又略带些文学色彩;巧用实验来解释课堂问题,瞎猜测的现象就会减少甚至消失,既让学生学得有趣又可让学生初步树立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正确世界观和学习观;自制简单教具,化抽象为直观,还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结合时事热点,要家事国事事事关心,将地理知识教活学活等讲授地理课 的方法,都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让地理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

——初一地理教学浅谈

歌曲《一剪梅》中唱道,“爱我所爱,无怨无悔”,如果我们教

师能将其中意思体现在课堂上,让学生和教师都能做到“无怨无

悔”,那该是一种多么美妙的境界啊!

要让学生爱上地理课,关键要看我们如何去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

兴趣,如何让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中感受地理知识的价值,

如何让地理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地理。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

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使用的是新课程标准和新的教材,

许多的教师对此有些不适应,其实这是时代进步、教育变化、观念流

动的具体体现。

一、谈身边的事、兴趣引入课堂

本学期七年级所使用的是广东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地理》教材,

教材在编著上有着明显地域性特点,而且在“绪论”部分给出了三个

内容,即“地理学习什么”、“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地理”和“怎样学

好地理”。

在学习“地理学习什么”这一小节时,新学期的第一堂课我没有

按书上的内容进行直接解说,而是首先提问:“今天大家上学带雨衣

了吗?”“没有!”“那为什么没有带呢?请同学们在教材上找出的

在何种情况下该带雨衣的内容。”学生在书上的小男孩撑雨伞避雨的

插图中立即就找到了答案,学习兴趣初步被激发起来。

紧接着在讲解“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地理”时,我先让学生按照

衣、食、住、行的顺序看书上的内容,并提出要求让学生去自我发现

问题,学生的注意力又很快就集中起来。“衣”的内容很快就得到了

解决;“食”的问题稍难,但通过“北方人与南方人的主食不同”的

对比,教师并对此现象稍作点拨,并且把“江西人不怕辣、四川人辣

不怕、湖南人是怕不辣”的鲜活内容引进课堂,并且“将辣就辣”,

告诉同学们在给他们上地理课的老师“我”就是怕不辣的湖南人,同

时还将当初来潮州时由于饮食习惯不同,半月瘦七斤的事实也搬上了

讲台,听得有的同学的竖起了耳朵,答案找到了,课堂气氛活跃了,

连新学期的老师自我介绍也就此完成了。还有一项“调查水果产地”

的课堂活动内容,“荔枝”和“香蕉”不用教师提醒,教室外的荔枝

树和香蕉林就是答案。而对于“苹果”和“水蜜桃”的产地问题,我

提醒大家在平时的生活中去寻找,结果他们在家里水果的包装箱上找

到了答案。至于“住”,当明确了教材中不同民居的分布特点之后,

我重点选择了近在咫尺的“客家围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这种民居

分布在福建、江西和我们广东潮汕地区的饶平县境内。我提问学生:

“客家围屋为什么会名扬海外而成为我们潮州旅游的重点开发项目

呢?” 故意设下了一个悬念,同学们见问的是身边的地理事物,兴

趣自然地又被激发起来,可没有人能够回答这个问题。最后我明确,

这事与美国有关。美国是当时世界的超级大国,在太空中拍摄到中国

这一种民居时,误认为是中国的核试验基地,曾一度引起惊慌,因为

这种民居的外形酷似核试验基地建筑物,而且还派情报人员进行侦

察,“客家围屋”也由此而出了名。“行”的内容是地理知识的应用

价值,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同样从日常生活中寻找答案。“怎样学习

地理”的问题我则要求同学们从教师的教态中去领悟。此类课堂兴趣

的激发不一而足,这样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离不开地理,地理知识

就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

二、古诗句的适当引用

上地理课是我的兼职,我的专业是语文,但能将语文知识用在地

理课上来,那又是另一种教学收获,同样也会收到另类课堂教学效果,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习热情。我在《认识地球》这一章的

学习开始时就采用了引用古代诗歌激发兴趣的办法。

古人认识地球形状经历了“天圆地方说”、“浑天说”的阶段,

最后由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成功才真正地证实了地球是一巨大的球

体,教材上配有“阿波罗”号拍摄的地球的照片则用现代科学方法更

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以前所学过的古代诗句来

证明地球的表面是球面而不是平面的呢?”大家纷纷议论起来,见同

学们一时想不出来,我就将《登鹳鹊楼》的头两句诗“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一念,很快在座的学生都不约而同地读道:“欲穷千里

目,更上一层楼。”“对!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并顺势立即在黑板

上画了两个表示地球的大圆,分别添上两个大小一样的小孩样子的图

象,一个站在地平面上,一个站在高出地面许多的高塔顶上,再分别

指出他们视野所涉及的范围,简单明了。“同学们还能找到类似的诗

句吗?”没有让学生思考,我又脱口说出:“孤帆远影碧空尽。”“惟

——见——长——江——天——际——流。”大家说兴趣激发的效果

如何呢?其实这句诗的联想是来自课本的“活动”实验,实验说将带

帆小纸船把它分别沿球体和正方体的背面自下而上移动,所得到的结

果是:在球体上,总是先看到小纸船的船帆,再看到船身。我通过逆

向思维,联想到了此句,同时将刚才的实验反过来做一次,解释给大

家看,从另一首诗中再一次证明地球的表面是球面而不是平面的特

点,使学生觉得反复而又不累赘,这又与后面用毛泽东“坐地日行八

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诗句来证明地球的周长相得益彰。此时我

发现班内还有的同学拿出手中的小地球仪来并做了一个小纸船,自己

试着做实验呢。这样既增添课堂气氛又略带些文学色彩。

三、实验说话,别瞎猜测

在《地球仪》和《地球的运动》的教学中,我过去曾遇到学生瞎

猜测的情况,基于此,我在课前要求每人自备小地球仪一个,教师则

准备一个大的教学用地球仪,以便用来解答课堂问题。

新地理课程标准统摄下的地理教材,图文并茂,彩色插图形象直

观,上课时要求学生对照手中的地球仪进行观察,既能提高学生学习

的兴趣,又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上课时将手中的地球仪与书中的插

图一对照,老师略作提示,地球仪上的各种地理事物的名称,比如南、

北极的位置、经纬线的特点、方向的辨别、自转的方向以及在南极上

空看地球自转为顺时针方向、在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为逆时针方向的

问题等等,就会迎刃而解,教师的教学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瞎猜

测的现象就会减少甚至消失。这样既让学生学得有趣又可让学生初步

树立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正确世界观和学习观,这也

是教师教学的职责所在。

四、简制教具、即兴发挥

农村中学,教学设备相对而言比较简陋,没有专用的多媒体教室。

在学习“地图的运用”一节时,地图的三要素即方向、比例尺、图例

和注记都是基础。如何将在地图上辨别方向的知识轻松地传授给学生

不难,但得之不难失之必易,就得想法转变它,让知识得之不难失之

也不易。我就尝试自制方向标进课堂。其实办法十分简单:将两条一

样的长方形硬纸条钉成一个“十”字架,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的定向法,在四端分别用钢笔标明“东”“西”“南”“北”字样

(如图1所示)。插图中所举的辨向方法先由学生自己去观察,教师授新课后明确并归纳地图上的三种辨向方法即经纬线定向法、指

向标定向法和一般定向法后,出示自做的“方向标”教具,建议学生

也都亲手做一个,以备以后在遇到类似方向问题时使用。

门(图1方向标)(图2 教室平面图)

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概念是抽象的文字表达,较难理解,我让学生自己动手的办法来诠释概念,化抽象为直观,收到良好的效果。我课前准备好教学用的皮卷尺带,课堂先要求大家准备纸笔和直尺,用以描绘本班教室平面图,明确概念的含义后,请两位同学来丈量教室的长、宽并报出数据。首先量得长为10.20米,再量得宽为7.25米。随即提问:“大家如何在纸上将本班的教室平面描绘出来呢?长度单位怎么确定?”“用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米。”“对!这就叫做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且长度单位为厘米。”并板书该图所需要的比例尺公式:

比例尺=图上距离1= 实地距离100

比例尺概念含义问题解决后,紧接着要求大家详细地标出讲台、教室门的位置,制出座位表找出自己所在的位置。

比例尺在地图三要素中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比例尺的大小比较,如何判断比例尺大小,比值是关键。比例尺是分子为1的一个特殊分数式,我结合读图给学生明确:比值大比例尺就大。再根据比例尺公式分别要求写出求图上距离的公式和求实地距离的公式(即: 图上距离= 实地距离×比例尺;实地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接着再用同样大小的纸画一张本校的校园平面图,问:“现在应该选择多大的比例尺较为合适?用画本班平面图的比例尺如何?”“不行!”最后大家商讨决定选择1:5 000的比例尺为标准较为合适。完成校园平面图后要明确标示出本班所在的教学楼位置,然后提问:“现在能否找出我们的座位?”“不能!”水到渠成请同学们记住书上的结论并朗读:“图幅一样,比例尺大小不同,显示的地理事物详细程度就不同。比例尺大,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较小,显示的地理事物较详细;比例尺小,所表示的实际范围大,显示的地理事物较粗略。”学生当然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了。

此时,我看见早晨的阳光正好从教室的前门射进来,便顺势“就地取材”,来了一个即兴发挥,利用在序图中 “有太阳时利用影子辨别方向”的提示,要求大家在本班教室平面图上添加表示阳光的箭头符号(如图2所示),教师亦绘出一幅同样的平面图在黑板上。提问:“我们的教室与学校的大门是平行设计的,请问我们学校的大门朝什么方向?”此时,我拿出自做的方向标(如图1所示),将带“东”字的一端对准太阳光源一对比,让同学们来判断,结果很快就得出学校是朝东南方向的答案。这样巧妙地将方向和比例尺的知识综合运用,课堂效果理想。

五、引时事进课堂、激发学习热情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的,书要读,而且要多读,但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要家事国事事事关心,将知识教活学活。

这学期在学习《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时,学习了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一个整体,而是多个板块拼合而成的。得出的结果是板块之处于不同的运动状态中,而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边缘比较活跃,通常表现为张裂拉伸、俯冲碰撞、断裂错动等,容易形成火山和地震。知识难度不大,学生也容易懂,但要使学到的知识得到进一步升华,则无从谈起,因为没有鲜活的东西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如果将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时事热点引进课堂来,所起的效果则明显不同。比如我在给学生讲完这一节内容时,及时将2005年11月刚在巴基斯坦发生的地震新闻内容引进课堂,引导学生查找该地的位置。提问:“巴基斯坦为什么会发生地震?谁能用刚学过的板块构造的知识来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反应积极并立即开始查找,此时及时指导学生将教材中的“六大板块的划分及运动示意图”和配套《地理地图册》中的序图“世界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对照。被提问的学生很快就作出了回答:“因为巴基斯坦处在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而板块的边缘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学生运用同样的方法解释了地中海在将来会消失的结论。其实这就是知识的时代性、流动性的一个具体体现。此时再一次用我的一句口头禅 “学地理不会图,越学越糊涂”送给学生,强调地图在学习《地理》中的重要性。

根据《地理课程标准》中基本理念的要求,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就是要学生能亲身体验地理知识的运用,懂得知识的价值所在。这些只是我个人在地理教学中的一点浅薄见解,只想能起到抛砖引玉作用,目的在于希望大家真正做到“爱我所爱,无怨无悔”。

参考文献:

《地理》(七年级上册),2005年6月第二版

《地理地图册》(七年级上册);

《地理课程标准》。

《中国自助游·旅游者大全》吉林音像出版社吉林大学出版

社2004年3月第一版

上一篇:热点话题发现下一篇:财税金融法实务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