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提问

2023-01-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幼儿教师提问

教师如何应对学生提问?

关键词:教学相长,学生提问,教师发展,案例研究

一、研究问题

“教学相长”是我国由来已久的教育原则,也是教师最为耳熟能详的教育常识。它源自于《学记》:“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①人们对该词耳熟能详,却缺乏对其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究与案例验证。为此,本文以教师应对学生提问为研究视角,以4位具有15年以上教龄的成熟历史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质性研究,探究学生提问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历程、表现,探寻引发教师专业成长的因素和发生机制,为“教学相长”的落地提供借鉴。

本研究选择的这4位研究对象是:

赵利剑,1991年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北京四中历史教师,北京市特级教师。

魏鑫,2003年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毕业,先在一所普通初中任教,后调到北京四中担任历史教师。

袁岂凡,2003年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先在一所普通学校从事高中教学,之后调到北京第十五中学担任历史教师,西城区历史骨干教师。

陈亚东,1998年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先在一所普通职高任教,后调入北京市上地实验学校,海淀区历史学科骨干教师,兼职教研员。

深入探究具有不断上升态势的成熟教师,不仅可以从长期的、历史的角度追寻教师专业成长的演变之路,也可以帮助新任教师以成熟型教师的成长为参照,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成长道路。

二、研究发现

(一)四位教师应对学生提问的成长历程

本研究表明,4位教师应对学生提问的具体发展处境虽然有所不同,但都走过了一段由被动到主动的渐进发展过程。由最初的“尴尬”“紧张”“害怕”“反感”“无措”到最后的“应付裕如”。

案例1:“学生提问”引发的“教师博学”

当谈到“学生提问”在自身专业成长中扮演的角色时,赵利剑老师这样说道:

学生提问对我的专业成长就像牛虻,它在不断地刺激你。实际上,来到四中后,促使我提高自己业务的最重要的动力,从外部来说就是学生。学生不断地对我有一种鞭策,有一种推动。面对这样高素质的学生,我需要不断地去提升自己。而不断刺激我的最重要的途径就是他们的问题。

1.最初阶段:“挂”“怕”“讲”“压”

初到北京四中,赵利剑老师对自己的功底很是自信,曾对同窗吹嘘:“以本人三寸不烂之舌,一定能骗过四中学生。”然而,他在进入四中的第一堂课就遭遇了“下马威”:

在第一个班上课时,我就领教了北京市顶尖高中生的厉害——一位对历史颇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在上课时一边读着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一边对我的提问对答如流。

面对学生在自己的课堂上看课外书的行为,赵老师“没有勇气制止”。因为他没有看过那本書,而且也从心底意识到,“也许我课上提出的问题和讲述的内容对他来说过于肤浅”。

谈到自己工作初期对学生提问的印象,赵老师说道:

最开始经常被学生“挂”在讲台上——就是他提这个问题,你不知道;他提那个问题,你也不知道。

这种“一问三不知”的状态导致赵老师在上课的时候“怕学生提问,怕学生举手”,甚至为避免学生突然提问导致自己一时语塞、课堂戛然而止的尴尬场面,他会“有意无意地多讲,尽量用自己的东西把学生提问的可能给压制住”。“挂”“怕”“讲”“压”四个字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当年新入职的赵老师在课堂上遭遇学生提问时的状态、心理和应对方式。

2.做出改变:“必须使自己成为博学的人”

多次遭遇学生提问的尴尬之后,赵利剑老师的思想和行为悄然变化。学生提问给赵老师带来危机感的同时,也让他开始思考:“在四中学生的心目中,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好老师?”在不断的追问中,赵老师意识到,“一位教师,无论是年轻还是年长,无论是严厉还是慈祥,无论是班主任还是科任老师,如果没有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专业知识,他至少不能算个好老师”。面对学生提问,教师的教学方法、语言表达、反应能力、应答技巧等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师的内在力量——他的专业素质。

对“好教师”的深入思考,让赵老师树立起——“必须使自己成为博学的人”的教育信念和追求,“让读书成为生活链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20多年来,为了读书,赵老师放弃了大学时代的一些爱好(围棋、桥牌等),生活内容变得相对单一。即便是现在,赵老师的教学任务越来越重,但是“读书时间已经成为常数”。他将自己的读书划分为三种类型:临时抱佛脚型、系统计划阅读型、休闲阅读型。这种日积月累的读书方式,让赵利剑老师迅速走上自我专业发展的道路。

3.当前状态:“应对自如”

现在,赵老师“被学生问倒的少了”。而且“对于各种即时性课堂状况也可应付裕如”,心态由“紧张”变成了“无所谓”。这种“无所谓”表现在:“第一,对学生提的这些问题,自己的把握性比较强,就是你问吧,你问了我也能回答。第二,教的时间长了,学生提问自己也基本上能够把握了。在哪个部分,在哪个问题上学生爱问、容易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来,自己大概会有一个判断,所以事先有一个准备。第三,就算一时回答不出来,我也有办法或者说不管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去查阅资料,师生共同来学习。”这种“无所谓”的状态源于长年累月、系统规划的读书,阅读使得赵老师的历史学科素养大大得以提升。

案例2:“学生提问”带来的“自我蜕变”

在提到学生提问时,魏鑫老师谈论最多的是他对提问者态度的改变——从“简单粗暴”到“接受、包容和欣赏”。态度转变的背后是魏老师的自我蜕变。

1.最初阶段:“保护我自己”

回顾最初工作时对学生的态度,魏老师十分坦诚:“我刚工作的时候粗暴过。”这里的粗暴直接是一种拒绝,或者是“我让你说你就说,让你闭嘴就闭嘴”。

受学生时代所受“粗暴”影响,当面临受教育者的挑战时,魏老师也本能地产生了“不能让学生欺负我,我要立起一个很威严的地位”的想法。于是他采取断然拒绝、直接否定的方式来“捍卫自己和教师的威严”。实际上,这种特别强势的心态和行为背后,恰恰反映的是一种怕得不到学生尊重的畏惧心理,也是在“掩盖知识、技巧上的不足”很不自信的状态。

2.自我蜕变:“往做一个更健全的人去努力”

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让学生对魏老师的感觉“不是尊重,而是怕,甚至是反感”。

因为情感是相互的,“当教师以冷面去面对学生的时候,学生回报给教师的也不会是温暖”。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魏老师“很反感自己,甚至对职业本身有质疑了”。工作也受到这种负面心理体验的影响,“很有挫败感”。

随着工作时间的增长,魏鑫老师逐渐开始反思这种“简单粗暴”所付出的代价:“学生很宝贵的求知欲、作为人的对尊重的渴望被我压制了。”

在痛苦的反思下,魏老师努力做出改变,“敞开心扉”,“让自己更加善良”,开始意识到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以接受为前提的:

繁体字的“愛”里边有个心,心里能接受彼此的時候,这就有爱。老师对学生的那种爱,一定不是装出来的,它一定是内心深处的一种认同和接受。

所以,对于提出问题的学生,魏老师也在“努力做到包容、欣赏”。现在,当魏老师在课堂上碰到学生的意外提问时,仍然会“觉得脸上挂不住,或者内心有冲击感”,但能从心眼里觉得“这是好事儿”,所以“很鼓励这种行为”,甚至当个别学生指出自己的一个漏洞后,第一反应会是“我很感谢那个学生”。

同时,为了让学生真正尊重自己,魏老师在日常教学中也做了以下工作:每一次备课时“对于敏感的禁区或者知识盲点,自己都有完善的可能,都努力在这一次尽可能做到全面”。除了备教材,还在备学生,“要有心理或者知识上的储备去应对学生的生成性问题”。碰到课堂上无法在第一时间答复的问题时,魏老师“随时去查、随时沟通”,“随时去面对,随时去补充”。

3.当前状态:“接受现在的自己”

对于现在的自己,魏鑫老师是这样评价的:“不能说完全满意,但起码自己还是能接受现在的自己。”这说明魏老师的内心变得强大起来:可以“抛开职业身份,与学生共同体会历史上人或事给我们今天的一种借鉴,去体验生命,寻找生活的目标”;而且确信“一个人的内心修养,心中的信念,做人做事的价值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比起学科专业的知识更重要”。

案例3:“学生提问”带来的“成熟自如”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学生提的问题有时候就像水一样,老师就是在这个水上行走的舟,把这个问题处理的得很好就可以安稳的渡过,否则船就要倾覆了。

袁岂凡老师用以上的话来形容学生提问对教师的意义。为了不被像潮水一样的学生提问倾覆,袁老师多年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学生提问。

1.调入新学校:问题很有“杀伤力”

调入新学校,在遇到学生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时,袁老师用了“杀伤力”一词。在他看来,所谓“杀伤力”是指学生“问到了老师在历史知识和历史认识上的盲区”。毕业后在普通中学工作时,袁老师没有感觉到这种让自己为之一振的“杀伤力”。调到好一点的学校后,“我会紧张,这是一种谨慎的紧张”,“因为我希望能够回答学生的所有问题,但是我又不能保证一定能回答得了,所以会出现一种紧张”。

正是这种来自学生提问的“杀伤力”和面对问题的“紧张”心态,让袁老师在其后的教学生涯中始终坚持“严肃、认真地对待学生提问”。

2.积极应对:“防患于未然”

教学是讲科学的,是有教学目标的,它跟两人在茶馆里天马行空地聊天不一样,上课一定要为学生搭建起他自己的知识结构、逻辑关系。

如果教师能从学生提问的角度去审视教材,把课本中呈现出来的所有信息“掰开了、揉碎了、弄明白了”,那么,无论学生是针对历史细节还是历史逻辑,是基于显性材料还是隐性知识向教师“发难”时,教师都能够从容应对。

由此,袁老师努力“钻研教材”——“把教材上提到的几乎每一个细节都研究一遍”,而且也逐渐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拷问自己、拷问教材”。

在实践中袁老师发现,中学生比较关注“自己感兴趣的、身边的历史”,他们的问题往往是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储备提出的。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应“尽可能地把学生可能了解到的和可能涉猎的东西都关注一下。这样不论他们提出什么问题,你都可以跟他去交流”。

3.当前状态:“应对自如”

现在,面对学生的“意外问题”,袁老师已经形成了这样的应对程序和原则:首先,迅速做出判断,然后,因地制宜、采取措施。通过分析初中生在历史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内容和频次,袁老师总结出以下规律:

初一的孩子跟小学比较接近,没有集中的方向,什么东西都能问。初二的孩子想让自己有点大人的样子,一些很幼稚的问题就减少了。整个初中阶段的孩子提出的问题的相同点就是感性化,情绪性的问题比较多一些。

通过分析男女生所提问题内容的差异,袁老师认识到男女生历史关注点也不同。但所有的学生,不分年级和性别,都关注的是“生活中的历史”和“身边的历史”。

案例4:“学生提问”生成的“共进集”

“学生提问就好像论文的标题,回答学生提问就好像在做论文。”陈亚东老师如是说。他认为,学生提出问题不应只是要让老师解答,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自己去解决,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相长”。

1.进入成熟期:有些“犯虚”,渴望“洗礼”

在陈老师看来,“没有学生提问的课堂就像一潭死水”,“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太多反应,课下也不提问了”,这种状况让陈老师感到“心里没底,真是没底”。“当老师,当到一定的份儿上,这份教案,今年是这样,后年还是这样,后头越讲越犯虚”。

所以,陈老师希望学生提问能给自己带来“洗礼”。在他看来,“学生的一两个问题,就能把这节课给打通”,因此,特别鼓励学生提问题,而且认为教师应该“好好保护”学生提问。

2.在“共进集”中认识学生,提升自己

为了能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又不中断课堂,陈老师采取了“共进集”①的方式,即让学生尝试下课之后在梳理完本课知识的基础上提出一些问题,然后教师和学生共同来探究问题的答案。在陈老师看来:“学生在整理知识过程中产生的问题通常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水平层次也就比较高。”更重要的是,在“共进集”的过程中,他对学生的了解更加深入,自己也得以提升。

总结多年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陈老师认为,“实际上所有问题的指向还是教师的学科专业,历史教师这个专业无非就是史识、史实掌握多少”。很多时候,学生提出的问题“一问一个准儿,问的全是老师的盲点”。除此之外,“学生的一些问题会促使自己去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内容,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反思自己对知识的把握,反思对学生学情的判断”。

“共进集”的过程是一个师生围绕着问题展开对话和交流的过程,更是一个师生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过程。

3.当前状态:“掌握不少东西”

当真正静下心来研究学生所提出问题的时候,陈老师体会到教学相长的乐趣:“通过这些问题,我自己就掌握了不少东西,因为他们的每一个小问题就像一个小论文一样,你要啃这些小论文,一个学期啃上20来篇,对自己、对教科书、对知识的把握和理解都很不一样。”

(二)学生提问促进教师成长的共性表现

在本研究中,“教师应对学生提问的变化历程”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正确而有效应对学生提问对于“教学相长”的意义。

1.促进了教师对自我的认知和完善

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②分析4位教师的成长历程,“自我”自始至终都存在于教师角色之中。面对学生提问,通过分析自己的情绪态度、心理反应和应对途径,4位教师都重新发现了“自我”,实现了对“自我”的超越。如表1所示。

2.促进了对学生的认知与师生关系改善

本研究显示,通过应对学生提问,教师可以更直接有效地了解學生的认知基础、能力水平、思维特点等,从而加深对学生的进一步了解,进而引发师生关系的改进。在此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心目中不再是“敌人”,而是变成了“平等的人”;教师眼中的学生不再是“寻衅挑事者”,而是变成了“求知者”;学生的闪光点、兴趣点逐渐得到关注。师生关系也告别了“我与他”的控制和被控制、支配和被支配状态,而是走向了“我与你”平等对话,民主、和谐的状态。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正确应对学生提问,有效促进了教育机制产生作用。

3.有效促进了教师专业知识的拓展与融通

学科专业知识是历史教师专业素质的主要内容之一。然而,繁重的教学任务使教师很难有时间静下心来读书、学习。当学生发出提问,向教师“教育者”的权威发出挑战时,教师的“学习者”角色开始呈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自我导向的学习发生了。教师不仅增长了学科专业知识,还促进了实践性知识的积累。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与积累是教师发展的重要表现,它是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进行反思和提炼后形成的,并通过自己的行动形成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围绕学生提问,4位教师积累了如何应对学生提问的大量实践性知识,如应对学生提问的程序与原则、类型与特点等。这些知识帮助教师准确判断了学情,有效引导了学习,处理了复杂教学情境,进而提升了课堂效能。

(三)学生提问引发教师成长的因素与机制

学生提问为什么会引发教师的专业发展呢?通过分析案例,本研究发现,学生提问引发教师专业成长是在内外力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的。

1.学生较高的提问水平是引发教师成长的直接诱因

本研究表明,学生较高的提问水平是引发教师专业成长的直接诱因。当学生提问水平较低时,教师不重视这些问题,学生提问就不会成为教师成长的契机。如袁岂凡老师的案例,只有学生提问让教师难以驾驭时,才有可能对教师产生触动:为什么没有及时为学生做出一个满意的解释?如何才能避免自己总是被学生难住?……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就意味着教师专业成长的时机出现了。学生提出的高质量问题,往往是提到了“点”上:对问题的提出者——学生而言,它是学习过程的“疑点”,急需克服的“难点”;对问题的应对者——教师来说,它可能是知识上的“盲点”,认识上的“重点”。由此,学生提问成为引发老师专业成长的“燃点”。

2.维护教师权威是引发教师成长的直接动力

对于学生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杀伤力”“挂”“怕”“讲”“压”等词形象地展现了教师初在课堂上遭遇学生提问时的状态、心理和应对方式。利用教师的权威对学生进行有意压制背后则是教师的担忧,学生提问带来的是教师安全感和权威感的缺失。

“传道、授业、解惑”是社会对教师角色的期待与定位。因而也形成了教师对自我角色与地位的认同与期待——要有“师道尊严”。

其实,教师权威是引发教育发生的重要机制。教师权威是“教师凭借国家、社会赋予的教育权力和个人因素而产生的能够被学生自觉接受的,因而能影响和改变学生心理、行为的一种支配力量”。美国学者R. 克利弗顿和L. 罗伯特将教师权威分为制度性权威和个人权威,其中个人权威主要由教师个人的学识、专长(知识权威)和人格魅力(感召权威)所决定,是内在于教师个体的,由教师个体素质的高低所决定的。①当教师拥有内在权威时,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心悦诚服,心甘情愿地自觉接受教师的影响。

不可否认,学生提问对教师权威构成了威胁。这种威胁引发了两种自我保护行为:一种是以教师权威压制学生,其表现为以讲压制,不给学生留提问的机会,这种行为更多的是出现在新手教师和被动应对的教学情境中;一种则是主动学习充电的做法,有效应对学生提问。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的理论,假定人的价值体系中存在五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安全需要是人最基本的本能需要。维护教师权威,维护自身心理安全的本能是引动教师发展的直接动因。

3.反思的归因方式决定了教师专业成长的方向

应对挑战,教师如何才能实现从被动到主动的跨越?在此,教师的自我反思发挥了重要促进性机制作用。因为通过反思,教师可以把经验与他们的知识和感觉相连,愿意并且能够把与社会性相关的东西综合到他们作为教师的自我形象当中去。

在本研究中可以看到,学生提问实际为教师提供一个问题情境,作为问题面对者的教师,需要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经验去解决这个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行动过程中,教师的“经验库”得到丰富,“行动中反思”让教师逐渐形成一定的“行动机制”,并持续影响之后的行动。

然而,反思也未必形成正确的行动方向。心理学归因理论认为,归因于外,是归因于不可控因素的归因习惯,往往不会产生积极的自我行动;而归因于内,则是归因于可控因素的归因习惯,会产生积极的改进行动。

本研究表明,4位教师在面临学生提问应对困境时,都进行了指向自我的归因取向,由此带给了他们切实的努力方向与发展动力(见表2)。

4.教育信念与追求是促进教师成长的最关键因素

本研究也显示,即使学生提问为教师发展提供了契机,如果教师没有采取应对学生提问的正确态度,学生提问也终不能成为引发其自身成长的“燃点”。真正促进教师成长的还是教育信念与追求等内动力因素。

教师的教育信念是“教师自己确认并信奉的有关人、自然、社会和教育科学等方面的思想、观点和假设,是教师内在的精神状态、深刻的内在维度和开展教学活动的内心导向”。②教育信念具有凝聚、驱动和超越功能,是教师自主持续发展的重要内部动因,能唤起教师自我成长的力量,为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提供支持。

在本案例中,虽然这4位教师的教学风格、成长经历不同,但学生提问都触发了他们成为学生心中“有尊严的教师”的自我追求和教育信念,以此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践行自己的信念与追求,并在此过程中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与成长。

三、研究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综上,面对学生提问,教师呈现出被动和主动两种不同的应对形态。教师在从被动走向主动的过程中,学生提问水平、教师维护尊严的本能、教师自我反思的归因方式、自我发展的追求与信念等因素对教师成长起到了推动作用。其中学生提问是引发教师认识自我的一个起点,也是教师提升自我的一个有效支点。

可以说,积极而有效地应对学生提问是教师走向自我发展的有效路径。与其他的教师发展路径相比,这一路径更具有自发性、日常性、综合性和驱动性,是教师发展的内生机制。它为教师“乐学”和“善教”找到了契合点,架起了教学共同体中“彼”和“此”的关联,教师得以更直接地了解自己和学生。在围绕提问展开的师生互动中,师生关系得以改进,教与学的效能得以提升。同时,教师在遭遇学生提问后的“自强”,为更好应对学生提问而进行的“自省”,则为实现从教返学,从学到教的过程提供了保证,由此师生获得了共同成长。

(二)研究启示

本研究认为,4位教师的案例对教师实现自身成长具有诸多启示意义。

1.重视学生提问价值,快速度过“适应期”

教师发展是有规律、有阶段的,其中入职适应期是教师发展的关键期。本研究表明,在教师发展的关键期,新手教师如能以学生提问为入手点,夯实基础,不断积累,就能将自己纳入快速成长的轨道。为此,新手教师首先要钻研教材,广泛涉猎,不仅会读,还要“坚持读”,让日积月累地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其次要注重在分析问题中获得有关学生的知识,如知识能力水平、兴趣爱好,以及一些认识规律等,所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再次,要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注意积累教育情境知识和有效应对学生提问的策略,以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

2.积极利用学生提问,有效突破“高原区”

许多教师进入成熟阶段后,就会出现“高原状态”。“高原状态”直接导致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产生认同危机,并逐渐弥漫于教师的心理和行为的各个方面,从而形成一种职业性伤害。因此,如何走出高原状态,是成熟教师发展必须面临的课题。

本研究表明,在教师成长的高原期,如能很好抓住学生提问的契机,以学生提问为资源开展教学研究,化被动为主动,则可以促进成熟教师进行自我突破,走出“高原状态”。为此,作为成熟教师要善于捕捉成长的“关键事件”。

关键事件是教师生活中的重要事件,是教师认为对自己的教育观念和行为触动较大的事件,对教师成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虽然学生在课堂上的疑问、追问和质疑因频率低、次数少而成为偶然事件,但也因其“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而成为教师认识自我的关键事件。因此,教师应养成捕捉由学生提问所引发关键事件的敏感性,并以此关键事件为参照反观自己,從而激发起对学生、对自我、对教学、对教育的重新认识与理解,使自己迈上新的发展阶段。

3.建立平等师生观,让教学相长成为可能

师生是一对不可分割的关系体。作为教师,如建立起平等的师生观,拥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谦虚态度,就能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和自我发展中,获得持续不断的源头活水,为自身的成长提供持续的动力。因此,教师要“抛开职业身份,与学生共同体会人或事给我们今天的启示,去体验生命,寻找生活的目标”。这样才能让“教学相长”成为可能。

4.追求主动发展,获得自我更新持续动力

从4个案例当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主动发展是教师发展的关键,教育信念与追求是教师成长的持久精神力量与支撑。因此,教师应在职业生涯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追求,并努力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加以践行,这样才能让自己保持持久的发展动力。正如魏鑫老师给出的比喻:“如果老师是一棵小草的话,学生提问就是其中的沃土之一,养分之一,也是雨露之一,阳光之一。它不是唯一,但它很重要,离不开。”

【作者简介】杨朝晖,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

王芳,首都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历史)专业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王雅贞】

作者:杨朝晖 王芳

第2篇:语文课堂教师提问艺术初探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提问的好坏,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巧妙的提问正是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手段。因此,语文教师应重视课堂提问的艺术。

课堂提问的问题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进行精心设计,问题设计要巧妙合理,构思巧妙的问题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去获得知识。

课堂提问应该具有一定的目的性:

1.为激发兴趣而提问 教师的提问要触及学生的心理,使学生产生疑虑之情、困惑之感,从而激起感情上的波澜,产生较强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因素,它可以打开感情的闸门,点燃灵感的火花,开拓思维的空间。学生有了兴趣,才会精神振作,积极地去思考问题。因此,从培养兴趣出发来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

提问既要面向全体,又要有选择性、针对性。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必须让学生积极参与,才能有良好的收效。课堂提问应面向全體学生,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问题的思考中来,而不只是部分学生的思考。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精心设计问题,因势利导。

当然,在面向全体的同时,也要注意问题的针对性和选择性。设计问题不能为优等生而拔高,也不能为照顾后进生而过于简单,其难易程度应是多层次的,使问题对成绩不同的学生都有针对性,每个学生都可以选择自己能够回答的问题。简单问题然后进生回答,稍难的让中等生解决,难度较大的让优秀生大显身手。这样做,就可以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容易收到预期效果。

2.为启发学生而提问 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动脑,现代的教育不是“奉送”知识,而是让学生去“索取”知识。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要使学生达到“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的境界。教师的责任就是将教材中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揭示出来,开启学生的心扉,使他们独立思维,深入学习,以尝试成功的喜悦。

3.为解决问题而提问 一节课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往往不是一两个问题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连续发问,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这样,前一个问题就是后一个问题的前提,后一个问题就是前一个问题的继续,每一个问题都是训练学生思维发展的一层阶梯,从而形成链式思考,提高分析理解的能力。如教《谈骨气》一课,可以设计这样的连续性问题:⑴什么是骨气?怎样才算真有骨气?为什么说中国人是有骨气的?⑵作者运用了那些论据来论证中心论点?这些论据有什么共同点?⑶在今天,怎样做才算真有骨气?请举事例说明。通过这些连续提出的问题,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了课文内容,也培养了良好的思维品质。

课堂提问除了达成以上目的外,还应重视如下提问技巧:

1.深入浅出,层层递进 课堂提问必须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如果问题难度过大,就会导致学生思维“卡壳”,课堂冷场,达不到提问的目的,因此,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要做降低难度的处理。

如讲授课文《沁园春·雪》時,如果教师直接问:词的上阕写景与下阕评古论今有什么联系?学生恐怕难以跨越问题的鸿沟。那么,教师就应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几个较容易的问题,以降低问题的难度:(1)词中的承上启下关系说明下阕由景到人,作者用哪个字概括他对哪些历史英雄的评价?(2)作者这样评论古人,目的是什么??(3)歌颂今天的哪种人??(4)那么这首词的主旨句是哪句?你如何理解?这样一问,使学生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逐步达到对原来较难的问题的理解:上阕写景是下阕评古论今的基础。

2.巧设“障碍”,激活思维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就很注意发问的技巧。她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教者在此基础上,接着顺势利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可见,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

3.深入课堂,营造氛围 教师要尽可能多站在学生的旁边和中间,而不是站在他们的对面,要让学生自然地把教师当作交流的伙伴;注意自己的表情,语气和手势,要注意倾听,纠正补充,但还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适时适度地评价要以鼓励为主。正如一位教育家说过的“鼓励对人类而言,犹如阳光一样,没有阳光就难以生存。”同时教师的提问要尽量避免使学生感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教师可超前性追问或再次递进提问,让学生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要给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品尝成功的喜悦,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让每个学生有话想说,有话能说,有话尽说。

4.中肯评价,注重鼓励 在课堂教学中,恰当运用鼓励性语言,能起到“充氧助燃”的作用,尤其在课堂提问评价学生答案更是如此。教师的评价用语要富有鼓励性,应该多用肯定激励的语言,如:“答得太好了”,“有创见”等。即使学生回答不够妥切,也应该说:“敢于发表个人意见”、“想想怎样回答更精彩”等等,学生的回答即使有悖于传统认识、有悖于教师设计问题的初衷,只要言之成理,就应该予以肯定,予以鼓励。

总之,精巧而有吸引力的提问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发散思维、培养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如何根据教材、教法的不同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问题,做好课堂提问,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需要好好研究的课题。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如注意提问的艺术,从激发兴趣,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出发,一定会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从而展示教师的教学艺术,显示教师的教学魅力。

作者:李万长

第3篇: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提问优化探索

摘要:提问是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活动的主要教学形式,有效地提问不仅能够更好的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考,进而实现教师教学效率的增强。为此,初中数学教学應当切实意识到课堂提问的重要价值,切实结合实际教材内容,为学生设置科学合理的问题内容,落实课堂提问教学活动。与此同时,教师更好的做好对提问的评估总结工作,为学生寻找有效地教学策略,不断强化提问效果,切实增强课堂提问教学效率,切实保证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水平的稳固提升,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方法策略

初中阶段的数学课堂提问同时也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交流,通过教师课堂提问,教师能够直观了解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更好地带动学生融入到课堂学习活动当中。但是,结合当前课堂提问现状来看,很多教师的提问方式较为单一枯燥,问题的内容和类型层次性较低,学生很难借此机会开展互动交流并融入其中,严重影响师生之间的交流效果,同时也会对教师的教学工作造成一定的阻碍。为此,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掌握正确的提问方式,为学生选取合适的提问方式,选取合适的提问时机,这样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提问效果,增强课堂教学效率。

一、明确提问方向,展现主体地位

为了能够有效展现课堂提问的效果,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当明确自身提问的目标及方向,在提问的过程中只有明确了自己的方向,才能更好地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提出问题,才能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交流。其次,在进行课堂提问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及时给予每名学生同样的发言权,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一视同仁的态度,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更能活跃班级学习氛围。再者,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切实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问题,设置问题的形式应当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名学生均能够参与到课堂互动学习的过程中,这样才能切实有效地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最后,结合实际教材内容和提问的时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问题设置的过程中,这样能够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及学习需求,同时也能够有效锻炼学生归纳总结能力,进而有效增强课堂提问教学效果。

二、增强提问技巧,降低问题难度

在初中阶段的数学课堂提问过程中,教师切忌不能随意向学生提出问题,应当掌握一定的提问技巧及方式,适当调整问题难度,根据实际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将问题时刻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为此,教师可以结合以下几点进行优化。

首先,提问应当及时。所谓及时提问主要是指教师应当掌握好恰当的提问时机,切实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在学生对这一章节知识内容产生疑问以后,教师应当及时对学生所学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容易地发现问题。其次,提问内容要恰当。所谓恰当是指教师在进行提问的过程中应当合理调整问题的难度,不能过度简单,也不能非常复杂,要多给予学生一些自由想象的空间,进而有效增强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再次,应当精简提问内容。所谓精简提问内容,主要是指教师应当对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使问题能够直观地表达出中心思想,不能过于复杂,这样学生才能够有效在大脑中对问题进行梳理和思考,并进行解答。最后,提问时态度随和自然。在进行课堂提问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对自身的态度进行优化调整,不能过于严肃,也不能过于随意,而是要做到自然化,这样学生在问题提出以后才不会产生过多的心理压力,有利于学生对问题思考的热情和参与。

三、提高提问效率,鼓励积极参与

对于当前数学课堂提问中存在着层次较低,频率较高的问题,教师应当逐渐进行调整和优化,实现课堂高效化提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并积极开展问题的解答。所谓高效化提问,就是指教师对数学知识进行有效地归纳和总结,为学生设计出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内容,学生通过在课堂上对这类问题进行思考与解答,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巩固知识重点,同时也能够利用特殊的案例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掌握,更能促使学生发挥举一反三的数学学习思维进行问题解答。

同时,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倘若教师向学生过多的提问同一个知识点,学生则会出现厌烦心理,为此教师应当准确把握提问的时机和频率,做到适可而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要切实结合知识点做到难易结合、收放有度,将提问的次数和难度控制在合理的区间内。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提问当中,使每名学生均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只有在这样的提问氛围下,学生才能热情地参与其中,进而增强课堂提问的效率及质量。

简要而言,初中数学课堂时常会利用到提问的方式,教师应当切实发挥提问的价值,初中数学教学若想切实展现提问的优越性,就首先需要对学生具有较为全面的理解和认识,针对每名学生的具体实情,科学设计提问的问题点,使提问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线,前后衔接,为学生形成较为稳固的知识框架。

参考文献

[1]张军.初中数学课堂开展提问式教学的有效性探讨[J].考试周刊,2018(10):86.

[2]林日镜.新课改下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探究[J].考试周刊,2018(10):76.

作者:张博

第4篇:幼儿教师教学提问研究论文

摘要:幼儿教师将有效提问法合理应用到语言教学活动中,能够为幼儿创造充足的语言组织和语言表达机会,这对增强幼儿语言能力和拓展幼儿思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着重探究幼儿教师在语言教学活动中进行有效提问的策略。关键词:幼儿教师;语言教学活动;有效提问

在幼儿语言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提问,老师应该坚持以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为基础,提出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的问题,从而引导幼儿开展丰富的思维活动,促进幼儿更好地发展。

一、采取有效提问方式,激发幼儿学习热情

将有效提问法应用到幼儿语言教学活动过程中,要求老师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知识,并将幼儿的个性特点有效结合起来,巧妙设置课堂教学问题,从而有效激发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引导幼儿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进而有效拓宽幼儿语言的知识面,从根本上强化幼儿语言教学活动课堂的教学效果。除此之外,教师在进行提问的过程中,还应该明确提问的内容是否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幼儿的知识接受能力是否有利于幼儿身心全面发展。总而言之,在幼儿语言教学活动过程中进行有效提问,要求老师必须具备下列几种心理准备:其一,全面把握幼儿的个性特定和认知能力,尽量提出答案灵活的问题;其二,具备提出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其三,当幼儿一时难以回答出来时,需要老师及时进行引导和鼓励,让幼儿在老师的引导下总结归纳出答案内容。

二、循序渐进式提问,调动幼儿学习积极性

在幼儿语言教学活动过程中,老师提出的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坚持从易到难。当所提出的问题过难或者过于简单时,都不利于幼儿综合能力的发展,反而会制约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从某种意义上进行分析,幼儿对于课堂上老师所提出问题的反馈和回应能力强弱,在较大程度上决定了语言课堂教学效果的强弱。因此,老师在进行提问的过程中应该紧密结合幼儿的思维特点,严格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合理分散课堂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从而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例如:讲了故事之后,老师根据故事内容直接提问“当你们听了这个故事之后有什么感受呢”、“从故事中你们又学会了什么”,这样的提问方式难免让幼儿感到压力,甚至会让幼儿恐惧课堂提问的情形。但是,当老师遵循循序渐进式原则进行提问,如:“故事里主要有哪些人物呢?”“故事里主要讲述了什么事?”“故事里的动物是怎么样的呢?”通过进行层层提问,步步深入,有利于帮助幼儿逐渐拓展思维,大幅度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再如:在小班幼儿开展主题活动“故事啊,故事”中,老师便可以先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引导幼儿进入故事王国中。其中,老师如果开展“讲故事比赛”活动,让幼儿相互比较谁讲的故事新颖独特,小班幼儿由于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便难以畅所欲言地展开活动。因此,幼儿老师便可以开展“故事周”活动,让幼儿邀请爸爸妈妈为自己讲一则有趣的故事,这样每个小班幼儿都可以听到有趣的故事。当幼儿们沉浸在故事王国的情境中时,老师便可以利用《三只小猪》这个经典的故事设计科学合理的语言活动,并让幼儿扮演“三只小猪”,亲自动手搭建属于自己的房子,充分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此外,老师再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提出下列问题:三只小猪在活动中搭建的房子是什么样子的呢?为什么故事中的猪大哥和猪二哥跑到猪小弟的家中呢,他们自己家的房子怎样呢?通过合理设计上述三个问题,让幼儿紧紧围绕三只小猪搭建的房子进行深入讨论,能够促使幼儿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发展。

三、提问应具有启发性,激发幼儿创造力

在幼儿语言教学活动中应用有效提问教学法时,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启发性,以便充分激发幼儿的创造力。例如:老师可以通过仿编《家》的课堂活动,当幼儿难以快速说出密密的树林是谁的家时,老师便可以及时进行提示:密密的树林中住着哪些动物呢?这时幼儿的思维被充分激发,争着说“大狮子”、“大老虎”、“小松鼠”等。再如:在老师组织幼儿开展的一次区角活动中,当部分幼儿利用积木在区角组建了较高的一堵墙,而后来却不知道这堵墙用来干什么,这时老师便可以使用提示性的语言,围墙可以用来关动物,也可以用来分隔不同的事物。顿时,幼儿的思维受到启发,说道:“我们这堵墙是用来关动物的。”老师再进一步提出启发性的问题:“你们用来关哪些动物呢?”这时,部分幼儿争先恐后地说道:“关猴子、孔雀、长颈鹿等。”老师说,你们回答得真好,但是如果将这些动物全部关在一起,你们不怕他们打架吗?为了避免他们打架,我们应该怎么做呢?通过设置这些启发性的问题,让幼儿在老师的引导下快速建立起了动物园,并且让幼儿的思维得到了有效拓展。

四、结语

在新课程深化改革的背景下,为了更好地满足幼儿语言教学活动的新要求,便需要不断创新教学观念,紧密结合幼儿的个性特点和认知能力,采用有效提问方式,从而有效增强幼儿的语言教学能力,从根本上提高幼儿语言课程教学效率,促进幼儿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郭中然.幼儿语言教育活动中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09(4):45-46.

[2]庄志玲.幼儿语言教育活动中的有效提问策略———以中班故事活动“月亮的味道”为例[J].教育导刊月刊,2010(10):7-8.

第5篇:应聘教师的面试提问

1在你目前的职业生涯中,你认为教师的职责具体包括有哪些?

2你认为科学的备课方法是什么?而你又是怎么备课的?

3如果你的教学理念与其他老师或者学生所想发生冲突,你会怎么办?

4通常你是如何教育那些平时不听话的学生的,从而让他们能够好好学习?

5如果有家长送礼给你,让你对他的孩子多照顾照顾,你会怎么解决这种问题?

6 假设你当班主任,而你们班的学习成绩一直在全校处于下游水平,你会采取什么措施提高你们的学习成绩?

7在你心目中,怎样的课堂效果才算是比较好的?

8你最喜欢的文学家是谁,为什么?

9你会如何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如记忆能力,理解能力?

10你平时都阅读过哪些名著,你的体会又有哪些?

第6篇:读《课堂提问的艺术——发挥教师的有效提问技能》心得体会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师使用最多的师生互动手段。教师如何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艺术,也是课堂最为普遍的一种师生交流方式。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习兴趣,反馈教学质量,强化教学效果。掌握好提问的艺术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处于最佳的状态,从而促使他们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最近认真拜读了《课堂提问的艺术——发挥教师的有效提问技能》这本书后,我觉得深受启发。这本书非常有特点,作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和研究经历,回答了“发展教师提问技能的金钥匙是什么”?提出教学策略——为理解而教学,让学生开动脑筋。教学策略强调学生的概念思考和学生回答在组织教学中的重要价值。教学策略可以发现学生在想什么,以及他们是如何生成自己的想法或观点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再是机械地记忆教材或教师界定的内容,而必须结合个人经验或已有的知识来组织自己的语言,详细地阐述自己的想法或观点及其理由,形成自己对教学内容的个性化理解。

作者通过丰富的教学实例,向我们呈现了课堂提问的艺术,从教师如何提问和提问如何影响教学实践两个方面,将教学策略的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那么,在课堂上如何提一个漂亮的问题?但在课堂教学中往往还有很多的难度,提问视乎也只是教师完成教学环节的某一环节,也只是为了完成任务。

在课堂教学的“提问——回答——反馈”的环节中,提问由谁主导,反馈由谁进行,直接影响着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我翻阅了大量的优秀教案,并观看了许多优秀教师上的示范课,发现几乎所有的课堂提问都是由教师严格、有序地主导来控制着的。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为什么没有强烈的提问意识呢?是他们没有疑难需要教师帮助,还是有其他阻碍提问的因素?我在学校进行调查,找出的原因如下:

1、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差;

2、教师不鼓励学生提问题;

3、学生不敢问,不好意思提问,怕被同学们看不起,等等。这其中既有教师的问题,又有学生自身的问题。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过程,那么这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是谁发现的,是谁提出的,这是一个以谁为教学中心(教学主体)的问题。我发现,不管是普通教师还是名教师,问题是教师事先在教案上设计好的,教学时,教师一个一个提出,而学生,只是等待着老师的提问,并用一种标准答案回答老师。

我们成天高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那为什么不让学生去设计问题,然后由学生问,老师答呢?课堂提问双方为什么不能倒换一个位置呢?长期以来我们课堂教学积习甚深,在课堂提问上已是“病入膏肓”了。

首先,“老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我们的老师在备课时已把问题想得很细,一个一个在教案上列得清清楚楚,教学又以教案为准,不敢越雷池半步,谁去发现问题已由教师包办了。即使有一个”“质疑问难”的教学环节,也只是做做样子,走走过场,重大问题已由教师提出并解决了。

其次,“老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已在实践操作中驾轻就熟,甚至很多教师玩得炉火纯青,学生的思维已被训练得出了定势:问题不是都装在老师的头脑里了吗?老师自然要向我们讲明白的,毋需再费心思。没有探究意识也就养不成探究习惯,时间长了,学生自然缺失了问题意识。

第三,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都是在一种预设的、固定的、程式化的轨道上运行,老师亦步亦趋,毫无生发开来的胆量,如果学生冒然提出一个问题,教师生怕节外生枝,打乱自己的步骤,耽误了时间,开明一点的老师用“你这个问题提得真好”来夸奖一下,其实不作任何“纠缠”。有的老师却满心厌烦,说学生问题离奇、与教学无关,并告之“以后不要再胡扯”,弄得学生胆战心惊,以后谁还敢再“胡扯”?

爱因斯坦说:“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更重要。”今天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又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由教师提问为主导向学生提问为主的转变呢?

首先教师应为学生大胆提问创设一种宽松、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当学生所提的老师看来幼稚时,也许是学生灵感乍现,老师要多一点容忍,少一点讥笑;当学生所提问题让老师难堪时,要多一点理解,少一点责备;当学生为了表达一个问题急得面红耳赤时,要多一点鼓励,少一点不耐烦,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象或别出心裁的念头。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应着力创设一种引发学生主动提问的情境。如在教学中,可让学生事先预习,课堂上由有疑问的学生提问,而其他同学可以解答,意见不统一的还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这样课堂气氛会空前浓厚,学生就会在“提问——解答——辩论——得出正确结果”过程中,体会一个探索者的成就,让学生获得自主探索的成就感。

第三,注重教法改革,大力倡导启发式、研究式、问题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自己去揭示题意、探索知识、发现规律、归纳学法、评价效果;不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表不同见解、敢于辩论、纠正别人错误的独立性;求同存异,发现别人未发现的问题,探索新途径、新视角的创造性。但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注意一些技巧也还是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

教师的有效提问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要求学生有创新思维,教师就必须先有独特的课堂提问设计。没有好的课堂提问是老师课堂上随口问出来的。都是预设出来的。教师的提问,要激发出学生的思维,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体差异。

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课堂提问的目的必须清楚、明确。教师有目的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增强学习历史的动力。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可设计复习型提问、理解型提问、应用型提问、评价型提问等等。

提问一定要有启发性。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还能促进知识内化。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取决于课堂提问是否具有启发性。通过提问、解疑的过程,达到诱导思维的目的。提问时,要设计展现思维过程的提问,不仅强调学生知识记忆理解,还要强调学生分析理解的过程。问题提出后,适当停顿,给学生思考时间,以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思维。学生答完问题后再稍停数秒,往往可以引出该生或他人更完整确切的补充。

提问务必强调有效性。课堂提问是师生共同设疑、释疑的过程,是以问题的为核心展开的。只有适度的提问,恰当的坡度,才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提问时还应尽量避免那些“对不对”之类的提问,以及由此引出的简单答复。有些课堂上“热烈的气氛”,只是学生揣摩教师心思,投其所好的齐声应付,并非整体性的真正参与,有时甚至掩盖了真正的无知,这样的提问是无效的。

总之,在把培养思维、开发智力作为教育目标的大形势下,课堂提问的优化设计,已成为专门的教学艺术,越来越受到教育界专家的关注和重视。因此,我们要充分地发掘课堂提问的功能,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第7篇:如何提高地理教师的提问技巧

如何提高职初教师地理课堂提问技巧

李新志

近几年来,随着生源的不断扩大,我校地理教师出现了严重的缺乏,为了满足地理教学的需要,学校聘用一些大学刚毕业的地理教师。而作为一名非专业地理教师的我,还带了一个“徒弟”,以帮助她快速适应教学,虽然感觉有些难,但我还是要认真去完成的,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针对职初教师如何才能上好地理课?如何开展地理提问,如何提高课堂提问技巧,谈点自己的想法,以供职初地理教师参考。

一、认真学习课标,精心钻研教材

对于新课标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要认真钻研教材,力求熟练地把握教材,先逐一分解,理清层次,再找出相互关系,根据教材内容设计课堂上要提出的问题,用问题来引领教学、用问题来活跃课堂气氛。不能照本宣科,读教材,这样,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是非常不利的。因为要想知道事物的结构和联系,就必须对其进行分解,深入探究,找出事物的因果关系,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有很好的把握和了解。所以必须认真学习课程标准,精心钻研教材,才能很好地进行地理课堂教学,不然就会出现知识偏差,影响地理课堂教学效果。

二、学会用教育教学理论去指导教学

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作为一名刚走上讲台的地理教师, 1

要使自己能够胜任教学并取得较好的成绩,就必须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就必须广泛阅读先进教育理论,阅读新教学理论,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撰写学习心得、听课心得,对自己上过的每一节课写出课后反思,定期对自己的教学感悟作一小结,把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逐步形成具有自我特色的教学模式,因为现代教学理念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所以无论是新老教师,都必须对新的教育理论,认真学习、钻研和理解,在教学实践中加深认识,在认识中不断提高。

对于刚从事地理学科教学的职初地理教师,要想在教学中取得一定成绩,务必做到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写好教案,由于刚走上讲台,要写出详细的教案。从教案设计、课堂教学,课后反思,要让自己多问几个“为什么?”,要促使学生多提几个“为什么?”,让问题贯串于整个教学过程。使枯燥无味的地理课生动有趣,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走入“有趣地理知识中”。课堂中要渗透良好人生观、人地和谐的观念,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作业要适量,批改需认真,这样才能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课后要认真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在教学上的不足,扬长避短,不断取得更好的成绩。

三、虚心向他人学习,勤练基本功,不断积累教育教学经验职初教师,首先要虑心,虚心向他人学习、虚心向他人请教,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充分利用网络知识,共享他们教学方法与技巧,练好自己的教学基本功。教师素质不仅是业务的,还包括政治、品德和人文素质。人常说 “师高弟子强”,教师必须要有广博的业务

知识和扎实的基本功,此外,教师在课堂上还必须具有足够的“亲和力”,这样才能让你的学习佩服你,喜欢你,你的课堂才会对他有吸引力、才会产生良好的课堂效果,而要做到这些,就需要教师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爱岗敬业的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把地理知识、教学艺术和个人品格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使师生成为朋友,师生的关系才能和谐,进而由“亲其师”才能到“信其道”。

教师的基本功是多方面的,课堂上,老师的语言表达、板书、课堂调控能力、教师的肢体语言、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等等。课堂上教师口齿不清、说话不连贯、始终用一种语调讲话,提出的问题模糊,主次不分、前后颠倒、逻辑混乱,这样的课堂是怎样的课堂,就不难想象了。因此口头语言表达要清晰、准确,肢体要严谨而又不失幽默感,能给班级天天带来笑声。板书除字迹规范、条理清晰外,表格、图示准确、美观往往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板书,新教师一定记住:“不能省的一定不要省,该精练的一要精练”。

四、不要羞于向学生学习,教学相长不是一句空话

人常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而我们有满满一教室的学生。难道不是宝贵而丰富的资源吗?但我们往往会忽视他们,忽视他们给与我们提供的源源不断的资源,在信息化,网络化的今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知识远远出乎我们的想象。现在我们的课程又要求各个领域的融合和整合,各门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对我们教师的知识面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我们教师是很普通的人,不是神仙,我们也有不熟悉的领域,也有不知道的东西。学生的思维有时比教师的还快

捷,时尚,富有创造性。学生除了从课堂获得知识,他们也从自己生活的空间中或其他途径获取信息,并不断地探索,思考,对于知识的理解也更加有新意,不是只局限于课本所讲的范围,他们的见解往往给我们眼前一亮的感觉。这时候,学生不仅仅是我们教育的对象,而且是教师的合作伙伴,更是我们不可遗忘的宝贵的资源。学生在与课程的接触中,时刻用学生独有的眼光去理解和分析课程,并创造出鲜活的经验,而这些鲜活的经验又是课程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我们一定要利用好这个有效的资源。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教师要有勇气向学生学习,我们提倡“教学相长”,正如《礼记:学记》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段古训,揭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辩证关系,这种相辅相成,就是互相鼓舞、互相激励、互相切磋、互相促进、互相推动、共同提高的过程。

向学生学习,首先是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要懂得学生想些什么?知道他们的难、困、惑、需在哪里? 教师了解了学生,想他们所想,急他们所急,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学相长的过程是主导性和主动性相结合的过程,也是调动两方面积极性的过程,无疑将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我们在教学教程中,要认真地、虚心地对待学生的质疑与反问。

五、课堂既教研,教研促教学

教师除了抓好课堂教学外,还需积极参加教学研究,我总是这么认为:教学即科研,科研即教学,科研又促教学,我们的地理课堂教

学提问研究是离不开课堂的,更离不开学生,大量的提问是在课堂,也就是说,我们大量的研究在课堂中进行。但课前我们需要设计问题,课后我们需要反思问题、思之不解的要与其他教师交流、讨论,这就要求职初教师:

1、在课堂教学上注重现场和自我反思,要让反思成为教师提升课堂提问水平的基石。

2、认真开展听课评课,每次听课后要写出心得,悟出收获,不断总结,不断积累,这样才能“常听常新,常新常创”,要想使自己的课堂提问水平不断提高,就必须加强立足课教学、立足课堂认真听课、立足课堂反思、立足课堂创新。当然,这里还有一个结合与联系的问题,要把自己的课堂与别人的课堂结合起来,找出差距,汲取经验,创造性地设计自己的课堂提问。会听课还要会评课,评课也需要精心准备的,能真正地发现别人的优点,找出别人的不足,才说明你真的用心去听了,用心去想了,当然,在发现别人优点的同时,你也找到了自己的不足。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网络资源丰富多彩,网络上可相互学习,相互探讨、相互借鉴,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节约时间,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可从中汲取更多的好的经验,为我所用,助我提高。当然,利用网络资源,不能脱离课本、脱离课堂教学实际,更不能照搬照套,只有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2011年9月4日

第8篇:语文教师如何发挥课堂提问艺术

“语文教师如何发挥课堂提问艺术” 校本培训案例

“语文教师如何发挥课堂提问艺术” 校本培训案例

一、 案例实践的背景

随着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化与新课改工作、校本培训的相互渗透与激励。校本培训工作对现代化教学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该项工作带给我们的有机遇也有挑战。因此,语文教师如何发挥课堂提问艺术,是提高课堂授课效率、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艺术,生成新的学法和敎法的根本保证。 于是,我校语文教研组在充分试验和论证的基础上,针对校本培训实际,分组、分工、定任务、定职责,对该课题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演示和应用,取得了初步成效。

二、 案例实践过程聚焦

(一)关于提问时机问题

课题组研究的提问时机问题,是试验中课题组教师实验的第一项内容,经实验,全组总结认为提问的时机把握得比较恰当,也反映了课前对自己问题的精心设计,环节和流程也基本上是按照教师预设来进行的,例如:三年级课题组,在实践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第14课“东方之珠”时,对提问时机有了较好的把握:1,开课之初,以问题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哪一篇描写我国南方胜景的文章?(西湖)有何特点呢?(树木葱翠像一幅画、人间天堂、夜晚更加迷人),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和它一样优美的文章,板书课题:14课“东方之珠”。这样激发了学生兴趣。把新、旧知识紧密联系起来,引发学生思考。2,分析理解之前,教师紧紧围绕教学重难点,预设中心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引导学生高效的分析、理解,突出了提问的整体性。例如:三年级课题组,在实践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第20课“军神”一课时,在学生初读课文、分析课文、复习课文时,始终围绕“哪一句话最令你感动”?以突出沃克医生那句“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是一位军神!”这个全文的中心句。3,在分析理解的过程中,教师有效地发挥了诱导作用,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潜能。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情感,把握住了课文的价值取向。4,在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时,不是采用传统教学法中的盲目说教,而是教师虚拟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把学生带到真实、具体的情境中,利于学生进一步体会情感。

(二)关于提问教师的反馈问题

课题组关注的第二个问题是在课堂教学中,针对自己欲设的情景,老师反馈了几次?多少次反馈是有效或恰当的,为什么?实验中体会到:教师的反馈对学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正确处理来自学生的信息,适时适当进行反馈,积极发挥信息反馈的作用,可以说是教学艺术的学问。 实验中,课题组教师的反馈做到了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反馈具有激励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拉近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二是反馈较及时。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应在认真倾听之后及时反馈给学生,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真切感受到,如果我们每位教师在课堂40分钟内当学生回答问题之后及时有效地进行反馈,学生会受益非浅,课堂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三)关于提问后学生回答情况

经实验,每位教师的课堂是融洽的,和谐的。研究的问题是学生分别回答了多少次问题,次数是否恰当,在课堂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是围绕一个中心展开。在课堂上,老师一问一答,一问数答,此起彼落犹如一场“高速度”、“高频率”的对话竞赛,可谓热闹!虽然课堂提问效果的好坏不单纯取决于提问的数量,但一堂成功的阅读课必须保证师生间一定的课堂交流量,即一定的提问次数,而且提问的覆盖面要尽可能少,让每个学生都有课堂交流的机会。教师对课堂所提的问题应精心准备,要严格控制好量,即质量和数量„„

(四)关于提问后学生的学情观察

教师从学生的学情来观察每一节课。通过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情况,不仅对学生的发言情况进行了记载,还对每一个问题都作了数据统计和分析。发现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高,发言面很窄,学生发言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化体验不够,或者说,有的课都存在学生思维不广,体验不深,甚至出现比较明显的错误。

(五)关于课堂提问的课后调查

对学生进行课堂提问的课后调查:“你还记得住老师提出了哪些问题吗?你印象最深的问题是什么?”通过调查可以看出三点,凡是学生亲自动手动口操作的问题,学生印象深刻;和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较紧的问题,学生印象较深;三是课堂交流中教师强调比较多的问题,学生印象比较深刻。从这几个印象比较深刻的问题来看,并不能说明教师提出的问题非常有新意,学生很乐意学习。从学生的发言面来看,并不能说明教师的提问能够吸引学生,或者说学生学得很有兴趣,学生学习的情绪并没有调动起来,每一课学生应该非常喜欢学。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提出有价值的有思考性的问题,这样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可以使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和思维训练达到和谐统一,让学生“带着问号进课堂,带着句号出课堂”,让每一个观点在讨论中碰撞、交锋、提升,经验在讨论中被审视、被反思、被分享。实验老师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来分析教学活动中的课堂提问问题,不仅有感性的生动的素材,也有精彩纷呈的理性思辨。感性与理性齐飞,激情与智慧交响。至始至终的热烈气氛让我们感受到了教师主体意识觉醒后的巨大激情和专业能力发展的巨大潜力。理论交锋、思想互联,彼此批判又彼此悦纳,我们在这一课题上的专业争论和专业见解使整个讨论活动更像一个精神盛宴,让我们享受交流、享受学习、享受研究。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我们自己校内的教研水平正在这样的活动中渐渐成长,每周末,“语文学科教学研究组”的成员都集中到一起,汇报自己的观点,对有些问题达成了共识,有的还在争论。 例如,老师们对“课堂提问的覆盖面和课堂交流中老师的反馈”达成了共识,认为课堂提问的覆盖面要尽可能广,让每个学生都有课堂交流的机会。而且在课堂交流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及时有效的反馈,可以借助体态语言,传递信息;也可以运用口头语言,客观评述。在评述中教师一要多用表扬艺术;二要善用引导的艺术,提问启发,要“引而不发跃如也”。在“课堂提问的难易把握”上,老师们一致认为课堂提问的难易应结合教材、结合学情从实际出发,做到适度、恰当。一方面从教材的实际出发,教师要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特点、教学要求、教学重难点,设计“精”而不“繁”,“深”而可及的问题。另一方面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实际能力,从而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来确定问题的难易度,不致偏难或偏易。

(六)改进:俯仰流连 疑是湖中别有天

在观察、分析、反思的基础上,我们重新设计,进行了又一轮的行为跟进。在形成共识的基础上,我们对还存在争议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形成了新的观察提纲。每位实验老师在听取了意见和建议后,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了修改,形成了新的教学方案。在讨论中,老师们根据课堂观察情况总结了实验教师教学中课堂提问的改进情况,并针对自己观察的问题,提出了新的问题。课题组将教学中新问题梳理后供以后案例教学用。“俯仰流连,疑是湖中别有天”从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又不断生成新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教研活动,使课堂教学在理性光辉的映照下洋溢着蓬勃的生命活力。

三、案例实施的深切反思

1、通过这次案例教研活动,我们探索出了“梳理——观察——提炼”的校本研究课题确立模式。这个模式充分显示了课题确立“自上而下”的显著特征。通过“梳理” 聚合问题形成了有序的问题树;通过“观察”,发现共性问题;通过提炼,从共性中找出亟待解决的问题,即确立课题。这个模式的实践,不仅使学校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了整体把握和清醒的认识,也使教师学会了发现问题的方法,使培训更具有针对性。在课题的确立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教师具备一定诊断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使我们深切认识到校本研究的课题必须“基于教学、在课堂中、为了教学”,才具有研究价值。“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提问策略研究”就像投进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块巨石,它在语文教师中掀起的波澜我们也始料未及,老师们空前的研究热情,笃实的研究态度,显著的研究效果都是传统的教研活动无法比拟的!实践证明只有指向解决教师日常教学生活中实际问题的研究才可能激发教师的研究激情,回归教师研究的主体地位,使得科学研究真正为教育教学服务。

2、成功打造了以案例教研活动为载体的校本培训平台。

这一平台包括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者、受训者四个要素,以提高教师课堂提问技能、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师发现问题并针对问题去学习、去改进实践的能力是本次培训具体目标,它在整个活动中起着导向作用。两节阅读课中的提问策略及链接到的相关理论是培训的主要内容,它是活动的载体和媒介。课题中心组是培训的主体,既是组织者、指导者也是研究者。教师是受训的主体,既是学习者也是研究者。在这次活动中,老师们在自己研究的“点”上所站的高度,钻研的深度,涉猎信息的广度,运用信息的精度,让我们刮目相看。它让我们深切体会到“案例是解决问题的源泉,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是理论生长的故乡”。将这一聚“教、学、研、训”为一体的活动方式融于日常的教研活动中,不仅适用于语文学科教学这一课题的研究,也可以推广运用到其后续课题的研究,辐射到其他学科,甚至学校层面的课题研究。

3、这一活动方式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这一方式给教师从“教书匠”向“教育专家”的转变提供了有效平台。它使教师通过在案例描述的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通过交流、协作、共同学、集体内部的专业争论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这一活动迫使教师围绕课题进行了专业知识学习,他们不仅掌握了课堂观察的相关理论、方法、技能,还在课题研究中通过观察、分析、比较,促进了教师反思思维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外显线了教师的缄默知识。从而促进了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它是培养我们自己校内专家的肥沃土壤。

四、今后的目标与实验深化要求

1、这一活动方式对学校领导和教师都提出了挑战。它要求学校领导必须充分发挥研究首席的作用,要有厚实的理论储备,较强的组织教师选择、确立课题的能力,精心设计、实施案例活动的能力,指导理论与实践的能力。如果缺乏本校内部高层次的专业引领,缺乏大面积高素质的教师资源,这一活动方式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即使开展也会落入形式主义的窠臼,表面上轰轰烈烈,而实质收效甚微。

2、这一活动方式教师参与面广,周期长,投入人力、物力较多,从正面来讲,它面向大多数教师甚至是全体教师,有利于调动教师主动研究的积极性,提高教师的整体研究水平,有利于促进教师群体的专业化发展,构建学习共同体。但是大规模的研究活动参与面之广常常影响到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大面积调课无形中增加了教导处的工作压力,集中反复听课、评课又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 总之,这次案例教研活动的成功开展让我们感慨颇多,在这个平台上,我们看到了实验教师自主地通过研究对自身职业价值的追问,他们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相信,未来在全体课题组的倾力实践下,该课题一定会放出烁目的光彩,在现代化的教研阵地上生根、长叶、开花、结果。

第9篇:《教师课堂提问艺术与技巧》读书心得

于济秦

《教师课堂提问艺术与技巧》读书心得

于济秦

常言道: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师使用最多的师生互动手段。教师如何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艺术,也是课堂最为普遍的一种师生交流方式。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习兴趣,反馈教学质量,强化教学效果。掌握好提问的艺术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处于最佳的状态,从而促使他们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这学期学校组织全校教师开展读书活动,我便利用这次机会,走进图书馆,好好地为自己进行充电。在认真拜读了《教师课堂提问艺术与技巧》这本书后,我觉得深受启发。

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包括我在内,不注重提问的艺术性,过于简单。比如“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之类的提问,好像是在引导学生,但是实质上流于形式,华而不实。另外有些老师提问超出学生认识范围,问题过难,抑制了学生的热情和信心。还有些教师不善于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从而疏于引导,导致学生思维水平难以提高。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艺术,教师要把握提问的“度”、识记和对象。那么,要怎样优化课堂提问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呢?

这本书的作者通过结合丰富的教学实例,从“课堂教学,贵在引导”、“课堂提问、贵在启发”、“驾驭语言,幽默教学”、“巧设问题,启迪智慧”、“课堂评价,优化教法”、“课堂收束,完善教法”这六个大方面,向我展现了课堂提问的众多艺术形式,将教学策略的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

要想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首先,作为一个教师,必须注意在课上营造一种和谐愉快的气氛,让学生时刻处于轻松自如的情绪中,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那么,无论是记忆,还是思维,都会得到最好的发挥。其次,课堂的提问问题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进行精心的设计,问题要巧妙合理。构思巧妙的问题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去探索,去发现,从而获得知识。最后,在课堂上教师要审时度势,及时积极地评价学生的回答,从而优化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种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和形式,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信息的双向交流。加强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十分重要。在把培养思维、开发智力作为教育目标的大形势下,课堂提问的优化设计,已成为专门的教学艺术,越来越受到教育界专家的关注和重视。因此,我们要充分地发掘课堂提问的功能,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上一篇:违法建筑工作总结下一篇:全季酒店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