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2-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是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拓宽农民就业渠道, 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有效途径。重庆市是集合了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的特殊的直辖市, 其农业资源虽然不如农业大省那样丰富, 但是通过直辖后二十年的飞速发展, 重庆市农产品加工业的加工水平快速提高, 产业结构逐渐优化, 产业链条不断健全, 地域特色产品优势凸显, 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势头。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 国内外未对重庆市农产品加工业进行过系统的研究报道。为促进重庆市农产品加工业快速推进, 实现农产品加工增值和工业的强市升位, 本文对重庆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 现状

目前, 重庆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达2.25万户, 从业人员达70万人。2016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产值3619亿元, 同比增长10.1%。全有市级农产品加工基地25个, 入驻基地企业达1075户, 从业人员11.54万人, 实现销售收入614.8亿元, 上缴税金12.4亿元;市级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285户, 实现销售收入324.7亿元, 上缴税金11.7亿元。经过近十余年发展, 农产品加工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已成为重庆市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颇具潜力的增长点。

1.1 区域特色日益明显

重庆市各区县农产品加工企业以当地优势农产品为加工原料, 结合地方特色产品生产工艺, 形成了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加工基地和产业集群, 建设了一批以薯类、榨菜、酒类、柑橘等为主要原料加工的农产品。如以万州为中心的三峡库区和以江津为中心的渝西经济区建设白酒加工基地;薯类淀粉、苕粉等薯类加工企业主要分布在渝东北和渝东南等地;以忠县、万州为中心的三峡库区和以江津为中心的渝西经济区建设柑橘果汁开发生产基地;形成以涪陵、万州为中心, 丰都、忠县、长寿、垫江等地为辐射带动的榨菜产业集群。

1.2 示范作用日益增强

通过“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组织”“公司+基地+农户”以及“订单农业”等发展模式等一体化经营模式的推广, 对当地农业生产进行有效引导, 缓解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户分散经营与市场化生产之间的矛盾, 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化、市场化、集约化、专业化程度, 优化了农业资源配置, 带动了区域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1]。如重庆鱼泉榨菜集团通过在万州区龙沙、白羊和太龙等乡镇建设10万亩榨菜基地, 带动当地3万多家农户每户每年增收6 000多元。

1.3 品牌意识日益提高

各省市逐步占领了一些市场份额, 特别是调味品产业和地方特色加工农产品更是异军突起。目前, 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中已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的产品41件, 获得“重庆市著名商标”产品585件, 培育壮大了“乌江”“鱼泉”“辣妹子”三大榨菜品牌以及“德庄”“秦妈”等调味品品牌。品牌农产品的增多为拓展市场奠定了基础, 重庆加工农产品在全国各省区逐步占领了一些市场份额, 特别是调味品产业和地方特色加工农产品更是异军突起。

2 存在的问题

2.1 企业素质不高, 管理意识落后

2.1.1 缺乏发展意识

大部分重庆地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前身都是乡镇企业, 其企业管理者是一些洗脚上田的农民, 文化水平普遍偏低, 思想上存在小农意识, 难于跟上现代农业的发展步伐。对企业的发展战略缺乏思考, 遇到困难的时候, 不是积极主动的通过开展调研、技术改进以寻找思路, 而是选择“等、靠、要”, 总是把希望寄托于政府的扶持。

2.1.2 缺乏品牌意识

许多企业管理者认为产品物美价廉销路就好, 但是现代市场经济就是品牌经济, 消费者购买产品首先认可的是品牌, 品牌的知名度能够增强消费信心。多年来重庆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较慢, 品牌知名度低是重要原因之一。目前重庆市仅有乌江榨菜、有友泡凤爪、德庄火锅调料等少数加工企业能在全国有一定的知名度。

2.1.3 缺乏标准意识

企业无论从生产工艺、规格、包装等都应该有一套严格的标准, 目前许多中小企业, 其产品生产没有制定严格的企业标准, 或者生产中不严格执行, 导致有的产品各批次之间口感差异大、规格不统一、包装档次不高, 导致产品难以进入中高端市场, 且存在重大的食品安全隐患。

2.2 企业资金周转困难

重庆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普遍较小, 企业自身资产积累有限, 经济基础较薄弱, 而农产品加工企业具有明显的季节性需求, 企业在农产品收获季节购进大量原料, 短时间内需要的流动资金量较大, 加之当前市场信用程度不高, 客户拖欠货款较多, 资金周转较慢等因素造成企业发展资金不足[2]。一方面, 金融机构出于利益最大化和躲避风险的考虑普遍存在慎贷心理, 贷款条件苛刻, 规模控制很严, 审批程序繁琐, 即使抵押贷款也只能贷60%左右的资金;另一方面, 再加上许多中小型企业厂房用地指标未解决、机器设备简单陈旧, 导致企业的抵押物不足, 很难获得足额贷款, 部分企业在临时需要周转资金时只能找担保公司担保贷款、小贷公司借款, 甚至不惜民间借贷。担保公司担保费用高, 小贷公司、民间借贷利息高, 大大增加了企业融资成本。融资成本高导致企业发展举步维艰, 部分企业只能采取压缩规模勉强维持运行。

2.3 用工难问题日益凸显

目前, 劳动力成本上升已是劳动力市场改变的显著体现, 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大多数制造业, 特别是给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加工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由于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工资收入较低, 工作环境条件较差, 导致“用工难”问题突出, 无法满足企业的劳动力需求。缺乏人才是限制企业发展空间的又一大因素, 据对165户农产品加工企业从业人员调查, 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层次的人员仅占员工总数的13.28%, 人才素质普遍较低, 大部分企业都没有能力创造条件来留住人才, 一些企业只好临时聘用退休老技工和管理人员解决燃眉之急, 导致企业人才老化的问题日益突出, 跟不上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节奏, 无法谋划出具有前瞻性、创新性的思路。劳动力短缺和人才难突破成为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瓶颈。

2.4 企业发展配套设施不健全

2.4.1 企业用地困难

企业缺乏生产用地是限制其发展的一大因素, 一方面受国家对土地宏观调控的影响, 土地供应量十分紧张;另一方面农产品加工企业资产投入和税收产出达不到区县政府规定的目标, 因而大多数企业进入不了当地工业园区, 无法解决生产用地指标。据118户农产品加工企业用地情况调查, 企业用地主要是靠土地流转或租用土地来实现, 租用厂房组织生产经营的占57%, 从而影响了企业用地的稳定性, 企业难以开展扩张性建设, 因而导致大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较小, 生产车间规模受限, 企业整体技术装备升级困难。

2.4.2 三废处理问题

随着我国政府对环保问题日渐重视, 对环保检查越来越严, 农产品加工企业虽然不属于重污染企业, 但是企业清洗原料会产生大量的污水, 产品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废渣。如红薯淀粉加工过程中产生的薯渣营养丰富, 且水分含量大, 容易被微生物利用发酵而污染生态环境。一般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规模较小, 没有能力自建废物处理厂, 交由民营废物处理厂处理的收费又过高, 企业难以承受, 限制了企业的发展规模。

2.4.3 道路不通问题

近年来, 重庆主城区内因城市更新拓展、产业布局调整, 主城区内原有的部分企业迁往周边区县发展, 以降低用工成本和土地费用。为了招商引资和发展地方工业, 许多区县都在当地建立了工业园区。但是部分工业园区因地方财政实力和地理位置等原因建设未能到达初设的要求, 如垫江县高安农业园区在建设中就出现了一些问题, 工业园区的主干道早已完工, 但是园区内部分企业的进厂辅路建设进度较慢, 工业园区道路仅有一条主干道进出, 导致部分离主干道较远的企业运输不方便, 造成了产品积压, 加之建设规划时部分道路路基高于企业厂房, 一遇大雨, 厂房和设备就有被淹没的危险, 这也极大地影响了企业的生产。

2.5 加工技术相对落后, 科技创新机制不够健全

2.5.1 技术落后, 加工深度不够

重庆市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不足30%, 而全国超过35%, 发达国家达到80%以上;重庆市农产品加工深度不到20%, 而全国接近30%, 发达国家接近95%。重庆市农业产值与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之比1.0∶1.2, 而发达国家通常可以达到1.0∶1.5。在不同的地区、行业中,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很不平衡, 主城片区及主城周边区县的发展状况良好, 渝东北和渝东南地区发展相对滞后。发展情况较好仅限于调味品、榨菜、柑橘加工等几个行业, 对于一些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行业如粮油加工、乳制品、果蔬饮料加工等加工量很少。

2.5.2 缺乏技术创新, 开发新产品少, 产品技术含量低

农产品加工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 企业技术含量不高, 企业缺乏相应的技术团队, 技术创新能力弱, 大部分企业都是进行农产品初加工, 对农产品原料进行干燥、脱水、腌制等初步工艺处理, 产品附加值低, 市场竞争力不强, 抗风险能力弱。一方面, 企业技术创新只重视设备的升级和改造, 轻视产品工艺改进和新产品开发。但是设备的技术改造投入大, 收益回报慢, 且技术改造还涉及到购买土地, 车间扩容等一系列问题, 一般企业难以承受。另一方面, 企业缺乏技术团队和与科研团队的合作, 开发新产品较少, 新产品的“新”也多是在产品外包装和产品的规格上进行改进, 没有涉及核心工艺的改进, 导致产品市场竞争力弱, 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

2.5.3 产品专利申请少, 产权保护意识差, 产品仿冒严重

近年来, 随着科技创新在企业创收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企业越来越重视产品专利保护。但是大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对于专利申请和保护的意识还是较弱, 特别是一些中小型企业, 总是埋头专注于产品加工和销售, 对于产品技术创新缺乏意识, 企业产品专利少, 不注重对于产品知识产权的保护, 如一些区县特色农产品加工厂, 对自己特产土法生产工艺技术未申请专利保护, 导致工艺技术被其他企业偷学盗用的现象层出不穷, 产品仿冒严重, 给一些“老字号”的企业造成了巨大损失。

3 推进重庆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3.1 培育树立行业典型, 转变企业发展意识

1) 发挥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以及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关键, 具有开拓市场、辐射引导和创建品牌的综合功能。结合当地特色农业发展状况, 重点培育一批龙头企业, 打造涪陵榨菜、石柱辣椒、江津花椒、永川豆豉等一批知名农产品品牌, 通过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 加上政府工作人员的培训引导, 拓宽周边中小企业的发展思路和理念, 推动企业抱团联合发展, 树立企业品牌发展意识。2) 建立各级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建立和完善市、县、镇、企业四级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 鼓励和推进企业积极推行HACCP和CMP, 鼓励企业制定产品企业标准, 鼓励有条件企业开发绿色、环保标志产品, 树立企业标准化生产意识[3]。

3.2 加大政策支持, 保证资金需求

政府提供的财政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一些问题, 然而企业的发展和壮大除了政府财政支持以外, 还需要通过多种渠道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 出台优惠政策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1) 税收扶持。根据企业当年发展、科技投入及纳税情况, 进行企业综合评比, 按照评比名次以奖励形势对农产品加工企业上缴的税金进行不同比例的返还, 以补偿扩建厂房、新建厂房, 拓展渠道等投入的资金。2) 各级财政支农资金和农业综合开发有偿资金等, 要重点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基地建设、科研开发、技术创新、质量标准和信息网络体系建设, 对科技创新型企业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3) 贷款扶持。引导商业银行和农业担保公司, 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信贷的重点工作, 同时将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列为信用担保体系的优先扶持对象。对农产品加工企业所需短期流动资金, 可由担保公司向金融企业贷款;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申请贷款, 视其实际需要, 可适当放宽担保抵押条件;对新建的具有一定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 凡产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可优惠贷款[4]。

3.3 优化发展环境, 改善生产条件

1) 土地征用支持。对农产品加工企业新申报的建设用地, 可优先纳入土地利用整体规划和年度使用计划;要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用地进行统筹考虑, 合理安排, 切实解决企业厂房产权问题。2) 农产品加工业园区建设要与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有效衔接, 以农产品生态加工为标准, 使产品的生产过程从原料、中间产物、废物到产品的物质循环, 达到资源、能源、投资的最优利用[5], 如由当地政府出资在加工园区建设污染物集中处理厂, 处理厂由政府实行国有企业管理, 企业按照生产量向处理厂缴纳一定处置费, 这既减轻了企业污染物处理的负担, 又可带动农产品加工生产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3) 增强加工园区配套设施投入, 如对园区道路进行合理补充建设;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基地收取的检测、检疫费等给予减免优惠;电力部门把农产品加工区列入重点用电保护对象, 确保正常供电, 并按最优的工业用电价格收取电费等。

3.4 依托科技创新, 强化成果转化

建设科技型农产品加工业是未来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趋势, 农产品加工业要能得到快速发展, 不仅需要产品优势, 更需要的是技术创新优势, 为实现产品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 满足人们对加工农产品多样化、安全化、优质化的需求, 其核心在于加工技术。而技术需要依靠专业人才, 有了人才, 才能促进加工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 才能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向精深方向发展, 才能不断保持企业的生命力和活力。1) 有条件的生产企业应制定相应的政策, 培养和引进高新技术应用型人才,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2) 鼓励和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和本地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 借助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平台, 积极研发和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 通过产、学、研结合, 进行新技术开发。3) 加大企业科技投入, 尤其是农产品的深加工, 先进的保鲜、贮存、包装等新技术研究的投入, 提高农产品质量, 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增强产品竞争力。4) 鼓励企业自主创新, 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设备、新技术和新产品, 并进行成果专利申报[6,7]。

摘要:目前, 重庆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达2.25万户, 从业人员达70万人。2016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产值3 619亿元, 同比增长10.1%。重庆市农产品加工业存在的问题有:企业素质不高, 管理意识落后;企业资金周转困难;用工难问题日益凸显;企业发展配套设施不健全;加工技术相对落后, 科技创新机制不够健全。针对问题提出推进重庆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培育树立行业典型, 转变企业发展意识;加大政策支持, 保证资金需求;优化发展环境, 改善生产条件;依托科技创新, 强化成果转化。

关键词:农产品加工业,现状,问题,对策,重庆市

参考文献

[1] 易诚.衡阳市农产品加工业现状与原因研究[J].农产品加工·学刊, 2007 (6) :64-68.

[2] 王维, 石超, 李刚, 等.黑龙江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理论观察, 2009 (5) :80-81.

[3] 伍勤忠.浅议广西农产品加工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农产品加工·学刊, 2008 (8) :67-70.

[4] 杨胜敖, 龙文虎, 杨政水, 等.铜仁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 2012, 40 (5) :176-178.

[5] 徐素环.三峡库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 2006 (2) :37-40.

[6] 王勇, 高阳.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现状与发展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 2013, 19 (15) :132-134.

[7] 杨建忠.天津市农产品加工业现状与对策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 2005:25-27.

上一篇:在较大型室外管网土方开挖工程中施工测量技术的研究应用下一篇:浅谈反垄断中相关市场的认定问题——以“滴滴“”优步”合并案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