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人才资源

2024-07-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重庆市人才资源(精选9篇)

重庆市人才资源 篇1

重大校人„2010‟12号

关于开展重庆市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和重庆市优秀专业技

术人才推荐选拔工作的通知

校内各单位:

根据重庆市人力社保局《关于开展重庆市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和重庆市优秀专业技术人才推荐选拔工作的通知》(渝人发„2010‟42号)文件精神,为进一步加强我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激励广大专业技术人才积极工作,创新创造,为重庆发展多做贡献,重庆市决定开展“重庆市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和“重庆市优秀专业技术人才”推荐选拔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推荐选拔的范围和对象

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在职的专业技术人才;不再直接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厅局级以上领导干部,原则上不予推荐;已被评为“重庆市杰出专业技术人才”人员不再推荐,但已 —1—

被评为“重庆市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的人员仍可参加“重庆市杰出专业技术人才”推荐选拔。

二、推荐选拔的条件

推荐人选必须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模范履行岗位职责,并具备下列条件: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创新,所取得的成果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或良好的社会效益,为同行所公认。

(二)被推荐为“重庆市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的人选,取得的成就应在全国同行业领先,业绩显著,贡献突出;被推荐为“重庆市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的人选,应在全市同行业具有重要影响,业绩显著,贡献突出。

(三)被推荐人选应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先进事迹感人,社会影响大,堪称楷模。

三、推荐名额

重庆市共评选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0名,优秀专业技术人才100名。

各二级单位推荐人选为0-1人,并严格选拔标准,确保选拔质量。

上述两类人选不重复推荐。被推荐为“重庆市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的人选,在参加“重庆市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评选时落选的,直接转为“重庆市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的推荐人选参加评选。

四、推荐选拔程序

(一)各二级单位必须充分发扬民主,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同行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进行推选,产生的推荐人报人事处。

(二)人事处组织学校推荐评审组对各二级单位推荐人选进行评选,报学校同意后向重庆市人事局进行推荐。

五、推荐人选材料报送和要求

(1)二级单位正式推荐函;

(2)《重庆市杰出专业技术人才推荐表》(一式十二份及电子文档)、《重庆市杰出专业技术人才推荐人选一览表》及电子文档;

(3)《重庆市优秀专业技术人才推荐表》(一式十二份及电子文档)、《重庆市优秀专业技术人才推荐人选一览表》及电子文档;

(4)先进事迹材料(2000字以内)一份及电子文档。其它佐证材料可附后。

(5)推荐人选材料的报送截止时间为2010年3月22日。联系人:姜雪峰谢弋

联系电话:***8

电子邮箱:

附件:

1、重庆市杰出专业技术人才推荐表

2、重庆市杰出专业技术人才推荐人选一览表

3、重庆市优秀专业技术人才推荐表

4、重庆市优秀专业技术人才推荐人选一览表

人事处

二〇一〇年三月十六日

主题词:专业技术人才 杰出 优秀 推荐 通知

重庆市人才资源 篇2

重庆市巫山县于2004年开始对全县卫生资源进行重组整合、统筹配置, 成立了县医疗中心, 优化增量、盘活存量, 合理调整医疗机构规模和布局, 使资源配置从注重外延向提高内涵质量转变。

1 基本情况

巫山县是国家级贫困县, 位于重庆市三峡库区腹心, 地跨长江巫峡两岸。随着三峡工程的顺利推进, 巫山县借库区移民、国家扶持等机遇, 经济快步恢复和发展, 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改善。截止到2006年, 全县总人口60.78万, 其中农业人口占84.47%, 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2.67亿元, 人均GDP 4527元, 地方财政收入1.14亿元。

2 卫生资源重组整合状况分析

2.1 巫山县卫生资源配置情况分析

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包括两方面:增量配置和存量再配置。

2.1.1 卫生机构、床位、人员总体情况分析

巫山县的卫生机构数2000年开始持续减少, 2004年后下降速度减缓, 年均增长率-16.17%~-8.15%。床位数2003年前略有增长, 之后呈下降趋势, 卫生技术人员总数也呈减少趋势, 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83%和-3.82%。可以看出巫山县实行卫生资源整合后, 卫生资源量明显下降。

2.1.2 卫生财力资源的配置情况

2.1.2. 1 卫生事业经费构成分析

2000年巫山卫生总投入626万元, 到2003年增长了534万元, 卫生事业经费占县财政支出1.62%。资源整合后, 2006年卫生总投入2547万元, 占财政支出2.21%。分析得知, 巫山卫生事业经费保持了稳定的增长趋势, 政府对卫生越来越重视, 这为巫山卫生服务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满足公众卫生服务需求打下了坚实基础。

2.1.2. 2 综合医疗机构业务收支情况

巫山综合医疗机构业务收入从2003年的5077.2万元上升到2006年的6989.4万元, 其中业务收入所占的比例最大, 分别为79.21%和80.14%, 无论是绝对数还是构成比都有不断增长的趋势, 表明综合医疗机构主要靠业务收入维持正常运转, 医院在市场经济中的生存能力逐渐增强, 同时, 也意味着公众更多的医疗费用支出, 这无疑会加重其经济负担。另一方面, 医疗机构的支出也呈上升趋势, 2003年巫山综合医疗机构的总收入与总支出之差为-7699万元, 入不敷出。2006年总收入和总支出之差87.1万元, 收支平衡、略有结余, 说明对卫生资源的统筹配置取得了成效, 医疗机构在现有的财政补助下总体上缓解了亏损局面, 自负盈亏, 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2.2 巫山县卫生资源配置效率分析

2.2.1 诊疗人次和出院人次

县医疗机构2000~2006年的诊疗人次和出院人次均呈上升趋势, 年增长率35.9%和19.32%, 表明资源整合前后, 门诊和住院医生的工作效率都保持良好的增长, 居民对卫生资源的利用不断增加。

2.2.2 医疗机构病床使用情况分析

2000~2003年巫山医疗机构平均开放病床数有大幅度增加, 年平均增长率29.08%, 但病床使用率下降, 表明虽然增加开放病床数, 但居民的医疗服务利用反而减少, 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 效率低下。2004~2006年, 平均开放病床数减少, 病床使用率却有所提高, 病床平均工作日和病床周转次数也相应提高, 表明资源重组以后, 开放病床数量下降, 病床的使用效率很大程度提高, 居民医疗服务利用增加, 资源配置效率日益上升。

3 讨论与建议

3.1 讨论与分析

通过对巫山县卫生资源整合前后的基本情况及配置效率分析, 得出以下结论:

3.1.1 资源整合, 存量盘活, 效率提高

全县的卫生资源数量减少, 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却有所提高, 虽然资源总量并不丰沛, 但通过对其进行重组和优化配置, 促进了资源要素之间的协调互补, 提高了医疗服务的供给效率, 推进医疗卫生的产业化和市场化, 实现了比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3.1.2 投入增加, 收支合理, 但服务费用上升

随着巫山经济的发展, 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保持了较好的增长, 医疗机构收支平衡、向良性运营机制发展的同时, 过于依赖增加业务收入来提高效益, 加重了农民负担, 抑制了居民对医疗卫生服务的有效需求, 制约了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影响其对社会经济的保障作用。

3.2 政策建议

开展重组整合是医疗机构所面临的市场选择, 符合医院自身发展的需要和长远利益, 符合卫生改革政策和大环境, 符合区域卫生规划与优化组合原则。

3.2.1 加强区域卫生规划, 重组整合卫生资源, 实行品牌战略, 构建医疗服务集团

区域卫生规划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是区域内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卫生资源的依据。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 可以确保基本卫生服务的可及性, 而引入市场机制, 可以发挥其优化配置的作用。政府应以卫生现代化和全行业管理为指导, 充分发挥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的作用, 引导卫生机构联合重组, 构建医疗服务集团, 采用规模经营战略和品牌战略, 促进区域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益, 创造特有的医疗服务模式, 提高医疗机构的综合服务能力, 实现其从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 逐步形成统一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体系。

3.2.2 优化卫生资源增量, 充分发挥财政补偿机制的杠杆作用, 适度开放医疗市场

在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今天, 应坚定不移地增加政府对卫生事业的财政投入, 改善投资结构和改变投入机制, 以增量投入带动存量盘活, 发挥财政补偿机制的杠杆作用, 确保卫生基本建设投资;在政策和经费上突出基层卫生机构, 使卫生资源从医疗领域向预防保健领域流动, 从大型医疗机构向社区卫生服务流动, 这是强化卫生事业公益性, 提高卫生服务可及性和公平性的重要保证。同时, 适度开放医疗市场, 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医疗事业, 形成多元化投资办医的模式, 打破垄断, 引入竞争机制以及先进的技术、设备、管理和服务理念, 推动卫生资源质量和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

重庆市土地资源系统的基本特征 篇3

关键词:土地资源系统;重庆市;基本特征

1研究区概况与土地资源特征

1.1研究区概况

重庆市位于我国西南部,长江上游地区,地跨东经105度至110度,北纬28度至32度,在四川盆地边缘,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过渡地带,地势从南北兩面向长江河谷倾斜,起伏较大,平均海拔为400米,地貌类型多样,以低山、丘陵为主,地质多为“喀斯特地貌”构造,因而溶洞、暗河、峡谷、石林多。

1.2研究区土地资源特征

重庆市山地多平地少,地貌结构较复杂,以山地为主,且自然坡度较大。土地资源有限,土地总面积较少,由于限制因素多可利用的土地资源更少,人均面积较低,特别是耕地资源的不足,比全国人均耕地面积还少。土地利用主要为农用地,建设用地比重小,但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建设用地也逐年上升。

2土地资源系统的概念及分类

土地资源系统可理解为在一定的地域空间范围内受气候等条件影响及其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土地资源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并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土地资源系统内部也存在着差异性,按土地资源系统的不同作用类型来分类,即从纵向上来划分。如下图:

土地资源系统的各个子系统都具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态、运行机制、性质及规律。容易明白,低层次土地资源系统作为高层次资土地源系统的载体,低层次土地资源系统是构成高层次土地资源系统的基础,高层次土地资源系统包含了低层次土地资源系统并决定了低层次土地资源系统的行为状态和专属作用。

3整体性特征

土地资源的各作用要素是形成土地资源系统的基础,没有这些要素就形不成整体,整体与要素之间既存在着各种复杂多变的联系。整体与各作用要素的统一还体现在作用要素的变化总是联系着整体并以此为前提。同时,各要素还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整体的变化总是在要素的联系中实现。

土地资源系统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在自然环境中产生了土地资源,在社会环境中改变着土地资源,因而土地资源和各种环境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这种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作用加强了土地资源系统的整体性。其整体性不容破坏,因此,我们在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整体性的原则,做到合理开发、合理利用、合理管理,保护土地资源系统处于良性循环,并能再生利用。

4开放性特征

土地资源系统是存在于环境中,并给人类活动提供物质基础,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及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受社会环境影响很大,人类活动直接改造着土地利用性质,体现了土地资源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开放的。

5稳定性与变动性特征

土地资源系统在其系统承受范围内受外界环境干扰后人能恢复到稳定状态,系统内部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说明稳定是相对的,变动是绝对的,因为土地资源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有直接的联系,受到人类活动干扰较大,导致系统内部不停地变化着,从一种土地类型变成另一种类型,直接就改变了土地的利用性质,这些都体现了土地资源系统的变动性。

6非线性特征

土地资源系统是由很多气候要素及社会经济要素等共同作用形成的一个既庞大又复杂的系统,系统内部各个类型并不只是简单要素影响的直接加和,说明土地资源系统属于非线性系统,正是由于土地资源系统具有非线性的性质,从而产生了错综复杂、丰富多彩的土地类型。

7能控制性特征

土地资源系统的能控性是指系统状态在某一时间段内的状态从一种转换到另一种状态是能控的,特别的,系统在任何时刻的状态都能控时,就认为该系统状态完全能控。因此,人们可以利用这一特性在有限的时间段内,通过控制系统,使其从一种不理想的状态转移到另一种所期望的状态,以达到对人类活动最有利的目的,如:围湖造田,退耕还林城市扩建等现象都是能控性的表现。

8能观测性特征

土地资源的能观测性是指系统在某一时间段内通过输入一定的控制来确定它的状态,就说明该系统具有能观测性。特别的,系统在任何时刻都能观测,则说明系统完全能观测。土地资源系统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朝夕相处,它的所有变化我们都一览全无,可见,土地资源系统具有能观测性。

8总结

土地的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没有土地人类就没有了生存的物质基础,社会就不能发展进步,缺少了最基本的劳动生产资料什么都发展不了。而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恶化,土地被污染,产生日益尖锐的人地矛盾,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日趋减少,所以我们更应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土地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冯维波等.试论自然资源系统的基本特征[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1993(4):1~6

[2]肖继春等.重庆市土地利用现状遥感调查与国土资源信息系统应用[J].国土资源遥感,2001(1):27

重庆市社会人才集体户落户协议书 篇4

甲方:东胜区人才市场(以下简称甲方)乙方:

(以下简称乙方)

1.甲方根据乙方申请,根据《关于印发东胜区户口准予迁入的暂行通知》,按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帮助乙方办理“社会人才集体户”落户手续,协同公安部门对落户人员实施管理,并提供相应服务。2.乙方根据《关于印发东胜区户口准予迁入的暂行通知》委托甲方办理社会人才集体户落户手续,自愿遵守户口管理的有关规章制度和国家法律、法规。如涉及到有关工本费和手续费等,由乙方自行承担。

3.乙方如通讯地址、联系电话等发生变化,应在三天之内通知甲方,以保证联系通畅。

4.乙方因工作单位变动需办理人事关系和人事档案的转出,必须提前办妥集体户口的转出手续,方可转档。

5.乙方凡因职工调动(包括家庭随迁)或已有固定住址而未办理户口移居等原因造成集体户人户分离,乙方应尽快办理移居或迁出手续,无法联系到乙方且滞留超过两年的,按国家有关政策规定

将乙方户口退回原迁出地。

6. 甲、乙双方均应认真、积极、主动协助配合派出所作好户籍管理的日常工作,确保集体户管理规范有序。7.本合同一式两份,双方签字后各持一份。

方: 经 办 人:

年 月 日:

方:

重庆市人才资源 篇5

沙人社发〔2012〕45号

关于开展娱乐场所劳动用工情况

专项检查的通知

辖区内各娱乐场所:

为贯彻落实〘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娱乐场所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根据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印发〖全市娱乐场所劳动用工情况专项检查工作方案〗的通知〙(渝人社发〔2012〕22号)要求,决定从2012年2月13日至3月30日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娱乐场所劳动用工大检查。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检查范围及内容

全区经营性娱乐场所,主要检查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情况;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登记和缴纳社会保险费等各项保险情况;按照工资支付有关规定支付职工工资以及遵守最低工资规定及依法支付加班工资情况和使用未成年人的现象。

二、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此次大检查的组织领导,决定成立沙坪坝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娱乐场所劳动用工大检查领导小组。

组长:刘新民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 副组长:黄鹛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劳动保障

监察科科长

李良区劳动保障监察大队大队长

成员:孙将林、任文红、陈本文、刘 岗、林志航

大检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劳动保障监察大队,由李良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负责对这次专项行动的有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上报。

三、要求

(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各用人单位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强化责任意识,积极配合提供相关资料,切实保障我区此次专项整治行动顺利完成。

(二)加大宣传,营造氛围。通过区政府门户网、沙坪坝电视台、〘沙坪坝报〙等媒体对此次大检查进行宣传,普及〘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和、〘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等法律法规知识,增强用人单位依法用工的意识。

(三)加强协同,确保实效。与文化和公安、检察、法院等管理部门联动,强化协调配合,及时沟通专项行动进展情况,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确保专项行动取得预期效果。

(四)落实到位,责任到人。认真组织开展专项检查,对在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要做好调查取证,并及时责令改正。坚持教育和处罚相结合的原则,加大行政处罚力度,对拒不改正的,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并通报批评。

联系人:孙将林,联系电话:86282732(传真)。

沙坪坝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二〇一二年二月十日

主题词:劳动监察劳动用工检查通知

重庆市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篇6

一、重庆市体育旅游资源概况

1. 重庆市人文地理概况

重庆市辖区东西长470公里,南北宽450公里。地界东临湖北、湖南,南接贵州,西靠四川,北连陕西。重庆幅员辽阔,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坡地面积较大,成层性明显,分布着典型的石林、峰林、溶洞、峡谷等喀斯特景观。主要河流有长江、嘉陵江、乌江、涪江、綦江等河流,尤其以长江三峡为人们旅游素熟知,是重庆著名的旅游景点。重庆市幅员面积8.24万平方公里,下辖40个行政区县(自治县),有19个区,21个县,总人口3000多万人,包括有土家族、苗族、回族、满族、彝族、壮族、布依族等49个民族的居民生活,以汉族为主,典型的多民族区域共存。因此重庆也就拥有多民族的文化,汉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共融与创新使重庆拥有了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

重庆市是一个古老的城市,有着三千多年的文明史,蕴涵丰富的民族文化。巴渝文化是长江上游最富有鲜明个性的民族文化之一。巴渝文化起源于巴文化,它是指巴族和巴国在历史的发展中所形成的地域性文化。除了具有悠久历史的巴文化,重庆还有红色文化、陪都文化、长江文化,更有享有盛誉的美食文化。这些古老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并存,使重庆成为一个富有多元文化的城市,也为重庆体育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文化基础。

2. 重庆市体育旅游资源状况

体育旅游分为参与型体育旅游和观赏型体育旅游,参与型体育旅游是指现有体育旅游资源可供人们直接进行体育活动的一种体育旅游形式,而观赏型体育旅游则是通过进行体育赛事或者大型的体育综合性活动而产生的一种派生性体育旅游形式,这种形式产生的旅游活动是以当地旅游资源和体育旅游资源为前提。经过资料的搜索发现,重庆市除了2003年以来建设的全国全民健身二十大著名景观之一的“两江四岸健身长廊工程”外,基本上没有可被市民, 以及外地旅游者所可以趋向的参与性体育旅游项目,所以现在重庆的体育旅游实际上只有观赏性体育旅游部分。因此,本节主要讨论观赏性体育旅游资源状况。

(1) 风景迷人的自然环境资源

重庆有蜿蜒连绵的山群和运载中华几千年文明印记的长江,重庆也是著名的山城,中心城区在两江的环绕下更是可以感受到波光粼粼的山城美景。长江孕育了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江有著名的长江三峡,长江三峡奇峰陡立、峭壁对峙,以瞿塘雄、巫峡秀、西陵险而驰名,千姿百态,各具魅力,更有流晶滴翠的大宁河小三峡、马渡河、小三峡。域内江河纵横,峰峦叠翠。北有大巴山,东有巫山,东南有武陵山,南有大娄山,地形大势由南北向长江河谷倾斜,起伏较大。重庆还有著名的天然温泉(北温泉,南温泉、东泉等)、统一天下自然之美景的“统景”自然风景区、经过历史的风霜而风化自然形成的万盛“石林”、险秀奇幽的北碚金刀峡等自然风景区,可以说举不胜举。

(2) 深厚历史积淀的人文旅游资源

重庆有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有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丰都鬼城与鬼王石刻,有云阳的三国英雄张飞庙,有唐朝大诗人李白赋诗赞誉的奉节白帝城,有五光十色、光怪陆离的张关水溶洞,有历史古迹合川钓鱼城,有巫山小三峡森林公园,有见证湖广填四川移民文化的湖广会馆,有重庆古镇建筑文化的龚滩古镇吊脚楼和沙坪坝磁器口古镇,开县有皇陵城和古巴人遗址等人文景观;重庆还有见证着中国抗日战争血的历史文化景观,著名小说《红岩》笔下记载的歌乐山白公馆、渣滓洞,有重庆大轰炸遗址,有城口县苏维埃政权纪念公园,还有原新四军驻重庆遗址李子坝“红岩文化村”,不但具有历史参观价值,更具有爱国主义精神教育价值。

(3) 独特而浓郁的民族传统文化旅游资源

49个民族聚集的地方充斥着不同民族的文化,少数民族的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于现代的历史再现。民族传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各民族时节的文化旅游性项目,二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性项目。

二、重庆市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对策

随着旅游市场竞争的加剧,全国各地具有旅游优势, 以及正在挖掘、开发旅游资源的地区都在抢滩具有巨大经济效益的旅游市场。体育旅游这一旅游市场中较为特殊的旅游形式正日渐成为很多地方旅游资源开发的重点,重庆市虽然拥有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但真正在市场中运行的却非常少,明显反映出资源的浪费现象,须有相应的对策进行市场运作及市场激活。

1. 重视体育旅游在旅游事业中的地位

随着旅游业的加快发展,体育旅游在旅游市场中所占的份额将逐步加大,参与体育旅游的数量将逐渐增加。在国外,体育旅游发展非常迅速,体育旅游成为旅游市场中一个非常明亮的增长点。1991年的《英国旅游者公报》数据表明,该国主要为体育运动目的出游的旅客数占总游客数量的12%左右,1995年体育旅游占英国家庭假日旅游市场的22%。在美国、瑞士、加拿大等国家也是同样如此,人们不但将体育旅游作为一种娱乐、休闲的时尚活动,更将体育旅游作为一种身体保健和心理压力缓解的一种生活行为方式。所以,在重庆市进行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千万不要忽视体育旅游的经济功能、社会功能,以及体育对人的改善功能,应该将体育旅游作为发展重庆旅游市场的一个重要战略进行开发与运作,使体育旅游成为重庆市又一旅游亮点。

2. 整合资源,打造特色

旅游资源的开发应建立在整体规划、系开发的原则的基础上进行。由于体育旅游在中国起步较晚,所以在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上处于盲目、散乱、无序的状态。重庆具有丰富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资源,在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上应具有整体规划的战略思想,将现有体育旅游资源进行优化、组合,按照体育旅游资源的区域分布进行特色打造,形成具有吸引国内外顾客源的体育旅游路线。比如,将长江三峡周边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打造成重庆市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走廊的设想、将两江四岸健身工程打造成具有江景特色的体育健身文化场所、借国际户外运动挑战赛的影响将武隆打造成户外运动项目的特色场所等等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战略构想。

3. 树立品牌,加大市场营销力度

特色形成是体育旅游资源社会运行的一种社会属性,有特色不一定有品牌,所以,在形成体育旅游特色的基础上应推进体育旅游项目的市场营销力度,打造精品,树立重庆市体育旅游品牌。市场营销是推进体育旅游市场发展和体育旅游产品社会认知度的重要手段,采取市场营销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借体育赛事进行重庆市体育旅游产品的推广,通过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信息手段进行宣传,借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契机向国外游客进行重庆风情、文化宣传等营销措施。不但增强重庆的社会影响力,而对整个重庆的旅游市场也是一个极大的促进。客流的增加极大的激活了旅游市场,旅游市场的活跃必将涌现更多新的旅游产品的出现,体育旅游这种融休闲娱乐和健身于一体的旅游活动也必然成为人们喜爱的旅游选择。

4. 培养体育旅游开发人才,建立体育旅游中介结构

建立体育旅游人才培养机构培养体育旅游人才是体育旅游资源、市场开发当前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可以通过依托地方高校、体育专业院校开设体育旅游专业或者建立专门的体育旅游人才培养机构等措施来解决体育旅游人才缺乏的问题。另外,体育旅游市场中介结构的缺乏也是制约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和体育旅游市场运行的一个重要因素,中介是市场推广和市场开发的重要组织,在旅游市场的细分越来越明确的时候,体育旅游中介结构就必须建立起来,否则,体育旅游市场就会陷入一种没有竞争力的旅游活动,从而影响到体育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姚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初探[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19 (1) :67~69

[2]重庆市统计信息网.网址:http://jtj.cq.gov.cn, 2007~9-13

[3]朱康奉:体育产业与产业化概述[M].北京:银声音像出版社, 2003:269

[4]李天元陈家刚: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及营销[J].旅游科学, 2006, 20 (6) :41~45

安庆市荒山资源的开发利用 篇7

【关键词】荒山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林下经济

安庆市主要位于皖西南长江中下游的北岸,地处北纬 2 9°47′~3 1°1 6′,东经 1 1 5°44′~1 1 7°45′,是安徽省五大重点林区之一。全市辖7县1市3区,国土总面积1.54万平方公里,林业用地619174公顷,占国土面积的38.8%。其地势主要从西北大别山区倾斜于东南长江沿岸,逐渐形成了山地、丘陵、平原等三种地貌。2000年以前,各地积极植树造林,基本消灭了荒山。但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因木质原料的社会需求量大大增加,加上部分地区的林业经营管理不善,滥砍滥伐、火灾等导致部分地区出现了荒山。据统计,安庆市的荒山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北部的潜山、宿松、太湖、岳西等縣,面积约12714公顷,占全市荒山总面积的73.8%,荒山资源的分布较为集中。为合理地开发我市的荒山资源,达到绿化国土及增加群众收入的目的,笔者就我市荒山资源开发利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1存在的问题

安庆市山区的荒山资源丰富,开发利用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德政工程。安庆市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6.5℃,最低月平均气温3.2℃,最高月平均气温29.2℃;年平均降水量1368mm,降雨天数139.1天,发展农林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但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农林业的比较利益逐渐降低,农村劳动力大多都转移到了第三产业。据调查,目前安庆市两百多万农村劳动力中,有超过一百万的劳动力在外地务工,其务工的收入大约占安庆市农户总收入的1/3以上。随着政府部门对农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荒山资源也逐渐得到社会有识之士的重视,开始了初步开发,并逐渐向着产业化开发阶段发展。但从调研的情况来看,还明显存在着一些问题。

1.1 开发力度不够

开发的力度不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开发主体比较单一。目前,各地在荒山开发过程中,主要是以小企业及大户为主。因为参与开发的小企业和大户资金实力不足,开发的规模有限,远远不能形成规模效应。这些小企业主没有相应的技术及资金支持,荒山荒地资源难以有效地利用,加之林业行业特有的生产周期长、投入大的性质,导致其开发的成本较高,收益较少过程较慢,造成开发的总体程度相对较低。二是开发品种单一。参与开发的企业和大户资金少,没有规模效应,基本是停留在进行初级产品加工阶段,产品链短,产品附加值低,从而抗击市场风险能力较低。

1.2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开发企业因受到利益驱动,采取的一些轻投入、重回报的短视行为,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据相关资料显示,安庆市山区的环境恶化主要是以中等强度的沟蚀为主,其侵蚀的模数每km2达到了1000t,不仅造成地表的支离破碎,同时还造成大量土壤矿物质以及土壤中有机质的流失,使得土壤的肥力降低,造成下游水系的淤塞。而一些购买荒山的经营者,为了最大限度的获取经济效益,很少会考虑到生态效益。他们大部分都是采用全垦的方式来进行开发,直接导致荒山原有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而这些荒山资源大部分又是集中在我市西北部的大别山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更是恶劣。

1.3 管理监督制度不完善

在现阶段,大部分林农由于资金和技术的制约,对荒山没有能力进行大规模的开发。而有能力的小企业和大户对荒山的经营承包,主要是谋求一定的经济效益。并且,当初村集体在出让当地荒山资源的经营权时,基本上没有明确具体的关于生态方面的要求,完全是依靠经营者的自律来保护生态环境。这导致许多经营者在开发时不注重生态的建设,出现各种忽视生态环境的开发举动。同时,由于村集体和农民也能得到荒山经营承包的一部分费用,甚而有的农民还能在这些破坏性的生产活动中得到一些利益,这使他们对这些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漠然置之。管理监督的缺失,导致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因此,这需要林业部门未雨绸缪,制定相关管理监督制度,加强监管力度,做好防范工作。

2 荒山资源开发利用的必要性

2.1 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

无序的开发会给环境造成破坏,但合理、科学的开发利用,可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在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指导下,充分利用山区多变的地形和气候条件,对安庆市的荒山资源进行科学规划、开发和利用,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也是促进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

2.2 脱贫致富的途径

安庆市共有8个县(市),其中有5个县均是贫困县,荒山资源非常丰富,可以把当地的特色资源作为其开发利用的突破口,通过对荒山资源的开发利用,把全市农林特色做特,把产品做优,把规模做大,把品牌做响,把产业做强,以增强市场竞争力,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农民在荒山开发的过程中,也可以务工的形式得到报酬。调研发现,现阶段小规模的荒山开发,已经有部分当地农民从荒山资源开发中获得比较高的收入,身份也由单纯的农民转变为林业产业工人,而且林业收入在全部收入中的比重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2.3 解放劳动力

荒山资源开发利用的必然趋势是规模化,而规模化的荒山开发利用必然要用到现代化的机械设备,这样可以将更多的劳动力解放出来。劳动力的解放一是可以让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参与到第三产业的建设中去。而且,由于开发利用而产生的荒山流转费用也给了这些解放出来的劳动力一个创业的启动资金;二是可以让农村劳动力思想上得到解放。规模开发,先进的营林技术和经营理念必不可少,农村劳动力在此过程中将会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实践证明,思想新一新百新,观念变一变百变,一个新的思想和观念的形成,往往就是一步台阶、一项突破和一笔财富。

nlc202309020444

3 荒山资源开发利用的构想

安庆市的荒山资源开发利用具有多样性,在开发利用时,应该根据安庆市荒山资源开发利用所存在的问题,结合其开发利用的必要性,从制度建设、产业结构的调整、技术的引进、开发利用的方式以及环境保护等各方面来综合考虑,促使安庆市荒山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的目的,具体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3.1 引入大造林企业

实力雄厚的大造林企业为减小成本,通常进行大规模生产经营,这对迅速消灭荒山有极大的好处。同时,大企业基本都有自己的下游产品链,他们认可造林是其产业中的一部分,对林业生产周期长的特点有足够的认识,在开发过程中,会采用先进的营林技术,尽可能的缩短生产周期。并且,大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也是小企业和大户不可企及的。

3.2 发展林下经济

荒山的开发利用最重要的就是要改变荒山的面貌,恢复其森林的本性。通过植树造林,可以有效增加其绿化面积,增强当地的水土保持,减少其水土流失,有效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但林业是一个生产周期长、投入大的产业,为尽快得到效益,发展林下经济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可在荒山开发的前几年,利用苗小、行间不郁闭的特点,进行短周期农作物的套种。林下经济可以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阴优势从事林下种植、养殖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从而使农林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生态農业模式。发展林下经济是提高林地产出、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如林药间作、林粮间作。同时,以林业作为其基础技术,依托林下产品,发展其他林副产品的深加工,从而达到解决林业生产周期长的问题,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较好结合。

3.3 发展经济林

经济林以其生产周期短、效益高、适宜农户经营的优势,在丘陵山区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中,作为开展多种经营的骨干项目,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完全可以成为安庆市荒山资源开发利用的主打方向。发展经济林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经济林相对于用材林的生产,可以说是一个较快的投资回报项目。但要注意的是,在经济林的发展过程中,要做好产品的贮藏以及加工增值工作,利用现有的资源,开发新兴产品。同时,经济林的发展要走规模化的道路。实践证明,分散型经营不利于良种和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不利于建成规模化的商品生产基地,更不利于提高产品质量档次,从而难形成规模化的产品集散市场,导致销售成本提高和原料产品因销售不畅而耗损比例大。

3.4 建立健全监管监督制度

合理的荒山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事,但不当的开发,却会给山区人民带来恶果。为有效避免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件发生,要求建立一个有效的监管监督机制。林业部门要在此过程中,发挥监管职能,合理规划,力求不断改善和优化山区生态环境,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使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能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秦飞,王振营,万福绪等.徐州市区丘陵荒山生态风景林规划[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4(2):142-146.

[2]宋锡文,刊、利,梅雪莉等.保护森林资源推广使用旱甸子地、荒山、荒地及农田地种参技术[J].现代园艺,2012,(6):46-46.

[3]刘光田.云阳县开发荒山资源发展经济林的思考[J].中国西部科技,2013,(4):75.

[4]王岩.汤旺河林业局森林资源消长和景观格局的时空动态[D].东北林业大学,2011.

[5]尹亮,崔明,周金星等.岩溶高原地区小流域土壤厚度的空间变异特征[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3,11(1):51-58.

重庆市人才资源 篇8

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课程名称:农业资源与区划

学院: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

专业:农村区域发展

组员签名:

2013年06月

重庆市北碚区天府镇农业资源及产业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摘要:本次到北碚区天府镇的调查,主要是针对天府镇农业资源及产业发展现状,通过访问式问卷的形式进行本次的调查。目前,天府镇农业资源状况、产业状况以及农业产业发展限制条件与问题,围绕这些问题我们展开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本镇的农业生产虽然有了新的发展,但农业结构不合理、农民素质偏低、农业投入不足、农产品市场销售难等因素严重制约了天府镇农业的发展。

前言

近年来,天府镇农业生产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十八”大和重庆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促进人和农业生产的五项转变为目标,即(1)从产品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2)从数量型向效益型转变;(3)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型农业转变;(4)从单一型向多种种植型转变;(5)从计划农业向效益农业转变。以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为中心,切实加强对农业的指导和支持,发展“高产、高质、高效”农业,在稳定农村双层经营承包制的基础,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提高了农业的竞争力和产品的附加值,确保农业持续稳定增长。[1]

天府镇位于北碚城东北部,地形呈典型南北走向的“一山三岭二槽”分布,东连北碚区静观镇,南临嘉陵江,北与合川区杨柳坝接壤,西与北碚区东阳镇相邻,幅员面积54平方公里,辖8个村,3个社区居委会,人口 5万余人。为了了解重庆市北碚区天府镇农业资源状况、产业状况以及农业产业发展限制条件与问题,2013年5月24号我们到了北碚区天府镇展开了调查。

一、天府镇种植业基本情况

全镇总耕地面积41455亩,其中蔬菜19846亩,粮食作物水稻5934亩,花卉1651亩,水果2476亩,鱼塘面积9756亩。农业结构调整比例为:粮食面积占耕地面积15.3%,经济作物、菜、果、花卉面积占耕地面积60.7%,鱼塘占23.5%。

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天府镇切实地把发展“三高”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从发展大农业的目标出发,按照“高产、高质、高效”的要求,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实施第二轮土地承包,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制订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计划和措施。在农作物的品种布局,产品结构,科技含量

等方面,按市场需求下功夫,在全镇41455亩耕地中,蔬菜等经济作物占84.7%;开展粮食创高产和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活动;扶持发展了一批种植,养殖能手和大户;在确保农业投入的基础上,优化资源配置,发挥地域优势,把生产、加工、销售结合起来,推广公司+农户的模式,提高了农业产值和效益,促进了农业生产的产业化、基地化、集约化经营。[2]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与结果分析

近些年,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但在此次调查的农户中,仅有少数的农户在农业生产中使用农机具,如收割稻谷、翻地时使用的农机具和碾打、玉米脱粒时使用的农机具。可以看出,农用机械已覆盖农民农业生产的耕、种、收各环节,但是并没有在本镇普遍的推广。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难以强化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农业生产受水资源短缺、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低、产业化进程慢等因素的制约,其生产仍然没有跳出小规模、低水平、传统粗放经营的怪圈。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低,实际机播、机收、机电灌溉率不高。农业生产局限于一家一户的小农经营模式,农业生产规模化、机械化进展较慢。农民出售农产品多以原粮、活畜为主,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农产品初级加工多、深加工少、产品增值率低。本镇的农业的发展也深受“地力差,水资源缺乏、农业灌溉条件差”的影响。同时我也了解到,有一些地方仍然没有铺柏油路,主要是因为多数农民目前收入水平较低,筹资积极性不高,这就造成农村公路在建设过程中由于资金不足而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天府镇农业产业发展的问题有一下几点:

1、农业结构不合理,农产品相对过剩。长期以来,天府镇农产品供给严重不足,存在缺口,生产什么消费什么,生产什么卖什么,在温饱问题未能解决的情况下很少考虑农产品质量和种类,随着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农业收入稳定增长,市场需求对农业的约束作用日益突出。从农产品品种结构上看,大路品种多,优质品质少,大量积压的农产品多属普通型的农产品,而适销对路的优质农产品依然十分紧缺。就水果而言,品种雷同,品质较差,产期和上市期集中的龙眼、荔枝,烂市“烂”价情况就很突出。因此目前天府镇农产品市场的饱和,是农业结构不合理,产品质量不高的低层次饱和。[3]

2、农民素质低,制约农业结构优化。农业结构调整是对农业生产资源,生产要素的重新排列组合,最终实现农业效益增加和结构优化。农业生产的劳动者

在农业结构调整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素质越高,其收入也越高,对农业生产的调速能力也越强。根据天府镇统计部门的调查,从抽样的289个劳动力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有8人,占2.77%;高中文化程度的有65个,占22.49%;初中文化程度的有132人,占45.67%;小学文化程度的有78人,占26.99%;文盲的有6人,占2.08%;初中经下文化程度共216人,占74.74%。所以,农民由于科技文化素质较低,是很难及时掌握现有的农业科技,更谈不上把握市场,对农业进行结构优化。

3、农业产业体系不健全。由于群众消费观念尚未改变、消费水平低度徘徊,优质优价难于体现,致使农产品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农业的质量和效益提高不大。农产品质量标准监测体系和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滞后。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也相对滞后,农产品流通渠道仍不顺畅。此次调查的多数农户没有涉及到龙头企业,订单合同也是寥寥无几。现代农业产业链不健全,产业体系基本没有形成。龙头企业的发展与农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息息相关。调查中,当问及“龙头企业兴衰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时,有的农民回答无影响,还有一些不知道什么是龙头企业。虽然建设了一批农村集贸市场,但这些市场布局分散,规模较小,设施简陋,功能落后,多数无信息服务网络,大部分农产品仍在露天下交易;缺乏贮藏、冷冻、周转条件,交易完全处于自然成交,多数没有涉及订单农业。

4、农业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薄弱。近几年来,镇政府财政支农支出占总比重年际间忽高忽低,起伏不定,未能形成一条稳定的轨道,镇政府对农业的投入严格受制于其经济实力。农户投入的局限性也一直没能得到根本的解决,这就造成农业生产基础薄弱,不能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

5、农产品大量增加,市场销售难。天府镇农村人口比例大,其中居民有17779人,农民有36626人,经济薄弱,基础设施滞后,供水、供电、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远不适应经济发展和农村市场繁荣的需要,市场的流通效率低,随着农产品大量增加,市场便成为制约着农产品销售的“瓶颈”。[4]

6、农业技术落后,资源利用不合理。农业生产“一靠政策,二靠科学,三靠投入”,但目前天府镇农业科研,推广滞后。一方面,科技投入匮乏,农业基础研究滞后,缺乏一批具有突破性的技术储备;另一方面,由于体制和政策的影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渠道单一,活力不够,动力不足的矛盾也很尖锐,导

致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不畅,推广效益低下。

7、农业产业化生产未能形成规模。天府镇产业化生产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总体上还是未能形成规模,规模化、基地化、集约化生产的路子,目前还是处于探索阶段,没有真正打造品牌,做优农业;农业生产经营形不成一定规模,不能实现规模效益,无法构成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不能保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可持续发展,高效益农业,未能真正发挥其经济效益,农村中丰富的农副土特产品无法得到有效的加工和利用,更难转为高附加值商品。

三、解决农业生产问题的建议

1、大力扩展农产品市场。目前农产品市场不十分适应时代的要求,天府镇总耕地面积41455亩,其中蔬菜等经济作物占总耕地84.2%,粮食占15.3%,根据镇统计部门的统计,农产品日上市量可达到30吨,因此建议打造一个大型的,具有农业信息化、农产品标准化的综合农贸市场。发展农业商贸体系,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

2、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确保农业增产。农业结构不合理,种粮效益差,农产品大量增加,农产品相对过剩,农业增长缓慢,农民增产不增收较为普遍,因此,建议在以往的基础上,进一步抓好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粮食在以往调减的基础上,继续调减,蔬菜、花卉在以往增加的比例上,再增加适当的比例,力使农业结构基本更趋于合理化。[5]

3、做好农业生产管理的技术推广。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做好农业、科技的推广,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建设一支业务素质高、工作效率高、服务质量好的技术推广队伍,发挥村级农技推广员的技术推广主力军作用,定期组织农民参加技术培训,通过办好示范基地、示范户,板报、宣传资料、广播、电视、现场会等多种形式,加强农民的农业素质培养,提高农民技术水平,引导他们走科技兴农之路。

4、积极探索集约化种植发展农业生产的路子,改进千家万户分散种植的传统生产组织形式,用新的生产组织方式实现农业生产规模效益。近几年,一些村的农业示范基地通过发展集约化种植,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并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经验。集约化种植,有利于农业新技术的推广落实;稳定种植规模,有利于计划的落实和调控。尽管集约化种植这一新的生产形式仍在探索阶段,也还存在一些

不完善的地方,但方向是对的。应加强调查研究工作,积极完善各项管理措施,积极与农民建立长期稳定、相互合作、互为依赖的组织形式和减低风险的办法,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加快推进集约化种植发展进程。[6]

5、根据镇的实际,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建立食品加工厂,对各种农作物做进一步的加工。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做大农业,做“少”农民,将农民从第一产业转移到二、三产业,提高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出口产品比例,尽快改进我区加工、贮存、保鲜、包装等技术,增加农民非农收入。

6、政府要不断的引进高素质的人才,搞好基础设施的建设。吸引外资,发展第二、三产业。同时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培养人才,建立社会化的服务组织,使农民遇到困难时有路可寻,高度有效的解决困难,减少损失。利用好便利的交通条件,发展经济,创造欣欣向荣的局面。落实各种补贴项目,确保公平公正。

通过本次到天府镇的调查,发现农业结构不合理、农民素质偏低、农业投入不足、农产品市场销售难等因素严重制约了天府镇农业的发展。因此,天府镇应该着力调整农业结构,加大农业技术培训力度、吸引外资、大力发展农产品市场来促进农业又好又快的发展,最终达到让农民增产增收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刚;黄丽华;高阳.基于方法集的农业产业化综合评价模型[J].复旦大学管理学院.2009年第4期.第34~35页

[2]刘庆山.农业经济管理学[M].天津大学出版社.1994年01月.第97~99页

[3]汪懋华.精细农业发展与工程技术创新[J].中国农业大学精细农业研究中心.农业工程学报1999年01期.第45~46页

[4]吴兴.现代农业发展与农业机械化技术应用[M].宁夏黄河传媒有限公司.2009年01月.第167~169页

[5]朱明;郭红宇;周新群.现代农业产业工程体系建设方案研究[J].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农业工程学报2010年01期.第71~72页

重庆市人才资源 篇9

南部工业城区的战略调整构想

徐晓勇大渡口区统计局局长

近年,市委市政府调整重庆都市圈的发展规划,在核心城区加强CBD和五大商圈的建设,并推动主城北移、西拓、东进,加快了北部新区、西永、茶园三个新区的开发,整个城市“中、东、西、北”的发展如火如荼。而作为老工业基地的南部地区,却投入较少,交通不畅、污染严重、后劲不足。最近,市委市政府加快1小时经济圈打造、并决定在2007年启动小南海水利枢纽建设和重钢环保搬迁,这在南部地区引起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布局一个大项目、搬迁一个大企业,让我们对整个主城的空间布局和南部工业城区的战略调整产生了一些新的遐想和思考。

一、南部工业城区的基本情况

(一)范围:这里所说的南部工业区是指:中梁山和铜锣山之间,以为朝天门为中心,向南的长江上游城区。它涉及九龙坡、大渡口、巴南三区,主要由大杨石(部分)、大渡口(含中梁山地区)、李家沱-渔洞三大规划组团构成,是重庆老工业的主要集聚区,整个区域大多在主城600平方公里核心区的规划范围内。可开发面积约28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约200平方公里,工业和物流用地面积约80平方公里(含乡建用地),国有大中型企业分散零乱地布局在铁路和长江沿线,占地面积约30平方公里,其中重钢约8平方公里;大量的乡镇民营企业自发无序聚集在华岩、双山、公民、花溪等城郊地区,占地面积达约30平方公里;部分优质企业进入了总共约20平方公里的九龙、建桥、花溪三个特色工业园。

(二)概况:南部工业城区的发展是由1937年汉冶萍铁厂(重钢前身)搬迁至大渡口而开启,解放后成渝铁路、九龙港和一些中央仓储设施相继建设,并先后在长江两岸的布局了冶金、机械、汽车、军工、食品等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70余家(中央企业10余家),遂形成了重庆工业的主要聚集区。直辖后随着高新区、特色工业园区、新城区的建设,南部地区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2006年该片区三大组团人口约120万,从业人员40万,工业企业从业人员约10万;存量工业总资产约1300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00余家,增加值近200亿,约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20%;地区生产总值约350亿,约占全市的10%,主城的20%。

二、南部工业城区总体调整的必要性

(一)重庆都市圈整体发展的需要。南部地区是重庆工业存量最

1集中,经济实力最强的地区,存有两山两江之间仅有的80平方公里发展空间。由于新一轮的城市规划把发展的方向聚焦到中央商务区、北部新区和西永、茶园。南部地区获取的资源相对较少,规划没有统一,发展起点较低,后劲日益弱化。在中央深化宏观调控,紧缩房地产用地,推动工业用地招拍挂的情况下,如何科学有序地引导重庆城市的扩张,确保主城每年上万亩土地需求的持续供应,加快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和山水园林城市,成为一个战略性问题。因此,重新审视南部工业城区的发展,盘活沿江土地和工业存量资源,推动该片区战略转型,推进都市圈总体协调发展,已刻不容缓。

(二)重庆工业跨越式发展的需要。南部工业城区经营较好的企业受地理条件和城市化的影响,无法扩大再生产,发展空间受到限制;发展困难的企业设备老化、工艺落后,难以筹集资金进行改造;城乡结合部,乡镇企业无序聚集,乱搭乱建现象突出。现在该地区房地产用地均价突破100万/亩,而整个地区工业土地增加值不到3亿/平方公里,总体较低,企业总体搬迁改造时机已经成熟。如果实施腾笼换鸟,调整出50平方公里的土地,利用级差地租可筹集资金约500亿,用于企业再造和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这对推动地区大中型的企业持续发展,引导中小企业有序壮大也十分有利,并会从总体上推动重庆工业的结构调整和跨越式发展。

(三)改善主城人居环境的需要。南部工业企业以重化工业为主,除重钢以外还有一大批电力、水泥、化工企业,因环保投入不足,排放大量烟尘、污水、废气和噪声。该地区月降尘量约17吨/平方公里,二氧化硫年排放量10万吨以上,空气二级以上天数平均65%左右。流经该地的桃花溪、伏牛溪和跳磴河沿线约有300多个排水口,年流入污水约3000万吨,并严重影响长江水质和丰收坝、和尚山水厂的取水安全。南部城区作为上风上水之地,其严重的环境污染影响重庆“蓝天碧水”行动成效,是造成重庆位列全国十大污染城市的主要污染源。重钢搬迁解决了主要问题,但九龙电力和腾辉水泥、前进化工厂等企业污染依然严重。现在重庆的发展条件相对较好,既已痛下决心搬迁重钢,就应乘机进行整体搬迁改造,彻底改善主城区的环境和形象。

(四)完善城市功能的需要。随着内环、轻轨、快速干道等通道相继建设,杨家坪商圈、西南新城(大渡口)和南部新城(巴南)的开发,整个南部城区正在联成一片,并成为新一轮城市规划的主要居住地之一,现在该片区的房地产开发施工面积已达1000万平米。但是,由于以前是按工业基地规划,并按计划经济的思路建立起来的,“企业办社会”的结构割裂了厂区与社区的有机联系,阻碍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商业金融、文化娱乐、体育卫生、教育科研等配套相对滞后,城市形象给人以“偏、远、脏、旧”的印象。因此,南部工业区企业的调整改造是完善城市功能、调整城市结构,加快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形象的必经之路,调整越早,成本越低。

三、南部工业区企业整体调整搬迁思路

(一)基本原则。一是企业为主的原则。由企业制定搬迁改造方案和做好内部职工分流,在搬迁中实现企业的转机建制,并通过招商引资和技术改造,实现产业和技术升级。同时,要强化政府的推动和主导作用,制定南部区域发展规划,并辅之以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实现南部地区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二是市场经济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功能和南部工业企业的比较优势,通过存量资产的合理流动、重新组合,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工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三是成片开发的原则。通过整体规划,成片开发,加大宣传,扩大影响,提高土地的商用价值,充分利用土地级差优势带来的收入,实现企业顺利搬迁。四是升级换代的原则。搬迁不是简单的“挪窝”,不是企业的异地“克隆”,搬迁必须结合企业转机建制、高起点地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来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做到成熟一家,搬迁一家,改造提高一家。

(二)调整范围:建议将该地区三大组团需要搬迁的企业都划入范围,分两期进行,一期先将内环路以内的石坪桥、杨家坪、黄角坪、新山村、九宫庙、李家沱、道角等成熟地区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着重迁至特色工业园;将盘龙、双山、八公里等地规划居住区的中小型企业着重搬迁至楼宇工业园。在这个范围内又优先搬迁污染较重的钢铁、电力和水泥企业。二期再将内环至二环的中梁山、茄子溪、渔洞等企业分类进行搬迁。

(三)调整方式:一是就地发展。如以国际复合为中心,在建桥园建设玻纤产业创新基地;以庆龄和隆鑫为中心,在中梁山建设设具有一定规模的汽摩基地。二是部份外迁。如重钢生产车间外迁,而总部、研发中心和非钢产业等留在市区;二是整体置换。对电厂、前进化工厂等那些污染扰民企业实施整体搬迁;四是就地淘汰。对有机化工厂等那些产品无市场,长期亏损,无发展后劲的企业实施破产,退二进三。总之通过退城进园,就地发展一批都市型企业、搬迁改造一批污染企业、淘汰退出一批劣势企业。

(四)资金渠道:民营和股份制企业主要由开发商与企业直接合作。难度较大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以市里为主,小型企业以区里为主,中央企业用优惠政策推动引导,市属企业由渝富公司或地产集团总体托盘承接,区属企业由区属融资平台或工业园区承接。通过土地抵押向金融机构进行融资,用于企业搬迁和土地开发,待土地开发后再将资金收回滚动使用。同时,在搬迁过程中引进社会资金,如出售部分

国有大中企业的股权,或合资合作,企业也可银行贷款和自筹部分。

(五)配套政策:对南区工业企业的结构调整,应根据搬迁改造中将会遇到的带有共性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政策措施,这些政策应包括土地出让、企业发展、税收分成、职工分流、产业替代、土地开发等企业、开发商及区县政府普遍关注的相关内容。通过政策的导向作用,调动企业愿意搬迁改造的积极性;老厂区政府支持搬迁改造的积极性,远郊区县政府吸纳搬迁企业的积极性;地产商进行土地开发的积极性,真正起到政府的导向作用。

(六)时间进度:工业结构调整既不要影响我市工业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又要考虑土地开发市场的需求,还要考虑职工分流过度集中可能产生的不稳定因素,因此,既要积极推进又不能操之过急,先期可在总结建设厂等企业搬迁改造经验的基础上,以重钢的调整和土地开发作为示范,由大到小,逐步推进。这样不仅可以起到对搬迁企业和开发商的示范作用,同时也可以在运作中摸索经验,为以后的大面积调整奠定基础,由点到面逐步推开,力争3-6年完成南区工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四、南部工业城区调整后的发展建议

(一)定位渝南新城,统筹规划设计。通过调整,南部工业区污染将大幅降低,同时,工业用地将由现在占全部用地的40%降为15%,甚至更低,宜居环境将会有明显改善。根据新一轮城市规划,该地区以居住为主,整个地区在2020年左右会完全城市化,届时,居住人口将达到250万,将会成为重庆主城区人口较多的一个片区。对这样一个上风上水的峡江地带、人口众多的城市空间,科学合理的规划非常重要。因此有必要对该片区部分区域功能作适当调整,按照集约、生态和人文的原则进行规划协调和功能定位,把该地区作为主城的改造拓展区,统称渝南新城,主要以生活居住为主体,以新型工业、物流商贸为支撑,以旅游休闲为特色。在结构调整过程中,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用10-15年左右时间,把该地区建成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的新型工业聚集区、现代物流拓展区、文化娱乐休闲区、生态宜居新城区。

(二)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推进城市功能开发。渝南新城的开发首先要把基础设施作为先导,打通进出该区域主要交通干线,建议抓紧进行渝泸高速公路北段的建设,并与中环线相连;启动轻轨二号线延长段和支线的建设;对菜园坝火车站、成渝铁路城区段作改造或迁移规划,启动长江上游滨江路的建设;加强区域路网建设,推进中环线、三纵线和白居寺大桥的建设,加强三大组团之的联系。同时,积极推进城市的功能开发,将该地区核心区域列为重庆的都市副中心,全力推进特色工业园、楼宇工业园以及物流基地、区域商圈的建设,结合地产开发推进创意产业园、职业教育园、体育公园、影视基地等建设。通过基础建设和功能开发,提升工业用地的价值,为企业搬迁企业创造条件,同时也为地区发展营造环境、增加动力。

(三)大力培育新兴载体,发展替代产业。企业调整特别是重钢搬迁,在短期内造成区域经济总量减少,经济增量流失,财政收入下降,还将带来职工分流、就业等问题。因此,原有产业调整后必须发展替代产业,才能确保渝南新城的持续发展。结合重庆实际和该地区的特点,建议:一是整合特色工业园,做大做强都市工业。扩大九龙B区和建桥C区两个特色工业园的用地范围,并复制九龙高新园的政策,与二郎科技城联成一片,在中梁山东侧形成新的都市工业基地。以园区为载体,做大做强无污染的现有汽车摩托车及配件、建材产品、机械加工、食品医药、玻璃纤维等产业,大力发展轨道交通、数码模具、风力发电等新型装备制造业。二是建设休闲产业园区,着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工业企业搬迁调整后,特别是小南海水利枢纽的建设,使滨江岸线资源优势突现,而且土地完整,适宜结合新型地产开发,策划布局大型休闲项目,建设CRD。可在重钢原址和黄角坪建设工业主题公园、工业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发展创意产业。在钓鱼嘴半岛及附近建设影视中心、动漫基地、奥体副中心、职业教育园,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在小南海水利枢纽坝区以及中梁山和铜锣山交汇地区建设森林公园,迁建动物园,开发温泉资源,建设游艇码头,发展生态旅游业。三是利用港口铁路,发展现代物流业。如果菜园坝火车站暂不调整,长江和成渝铁路沿线大量的物流设施存量短期内搬迁的可能性较小,因此在中短期可充分利用这些设施,在九龙港和新港周边加快流园区开发,推动金属材料加工配送中心、危化品物流中心和冷链物流中心的建设,发展铁路、公路、水路多式联运和第三方物流。

(四)加强协调配合,实施市区联动。南部工业企业的搬迁改造和渝南新城的开发涉及中央企业、市属企业和三区政府,市地产集团和城投集团在该地区也储备土地20000亩以上,在推进过程需要多方协调配合,因此,必须要市区联动、周密计划、稳步推进。建议由市政府出面设立议事机构,有关部门、企业和三区政府参加,统筹南部工业区整体规划、结构调整和大型项目建设,形成“一个机构,三架马车”模式,推动地区协调发展。同时,加大对结构调整体宣传以及渝南新城的形象塑造,以争取市民支持和吸引社会投资。

沈阳实施铁西老企业退城进园,让老工业基地变成了全国环保模范城;成都推进东郊结构调,让西部省会成为中国最佳宜居城市。两个城市对老工业区整体调整改造,搬活了企业,盘活了城市,对我们在实施重钢搬迁的基础上,推进南部工业结构调整和渝南新城开发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实施渝南新城整体调整与开发,将使重庆都市圈形

上一篇:加菲猫语录精选下一篇:启智一年级德育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