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以工代赈管理实施细则(精选10篇)
按::《重庆市以工代赈管理实施细则》(渝文审[2009]5号)已经市政府法制办审查通过并自发布之日起实施。为方便公众及时、全面地了解以工代赈管理实施细则的相关政策,经重庆市政府网站约稿,市发展改革委就相关热点问题予以解读。
一、制定实施细则的背景和目的为了进一步规范和加强以工代赈管理,提高以工代赈资金的使用效益,改善贫困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帮助贫困农民脱贫致富,2005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发布了《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该办法规定“省级发展改革部门应当根据本办法制定本省以工代赈管理实施细则,并报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备案”。为此,按照该办法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重庆市以工代赈管理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制定细则的主要目的包括:一是进一步加强我市以工代赈管理。目前我市尚无地方性的以工代赈管理的制度和规定,亟需通过制定实施细则以规范我市以工代赈管理,使以工代赈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二是进一步明确以工代赈计划编报程序和下达程序,维护计划的严肃性,防止擅自调整或变更计划;三是进一步明确以工代赈项目审批程序和项目前期工作要求及深度;四是进一步规范以工代赈招标投标、项目管理、资金管理、项目公示、劳务报酬发放、档案管理等重点工作,以提高以工代赈管理水平。
二、细则明确了以工代赈资金的投入区域
按照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规定,以工代赈资金投入区域为经国家认定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市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目前我市的万州、黔江、城口、丰都、武隆、开县、云阳、奉节、巫山、巫溪、石柱、秀山、酉阳、彭水等14个区县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涪陵、潼南、南川、忠县等4个区县为市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三、细则规定了以工代赈资金的投向
按照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规定,以工代赈资金主要投向与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密切相关的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工程,具体包括下列领域:
1、乡村公路建设、改造;
2、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改造;
3、人畜饮水工程建设、改造;
4、基本农田改造;
5、草场基础设施建设、改造;
6、小流域治理;
7、经批准的其他与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相关的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工程。
四、细则具体规定了以工代赈项目前期工作要求
为了确保以工代赈项目前期工作达到相应的深度,实施细则从项目资金规模和技术难度等方面对以工代赈项目前期工作分类作出了相应规定,并针对部分涉及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具有一定技术难度和施工技术要求较高的项目提出了具体要求:
1、申请以工代赈资金50万元以下的项目,应当编制实施方案或作业设计;
2、申请以工代赈资金50万元及以上的项目、防洪设计标准为十年一遇及以上的河堤整治项目、单孔跨径大于20米的独立桥涵等项目,均应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其中后两类项目还应当编制初步设计。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应当委托有相应资质的工程咨询机构编制,项目初步设计应当委托有相应资质的专业机构编制。
五、细则明确了以工代赈项目审批权限
为了简化审批程序,下放审批权力,充分发挥区县的积极性和作用,细则作出了对以工代赈项目实行分级审批的规定:
1、申请以工代赈资金100万元及以上的项目,由市发展改革部门按规定程序审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初步设计或实施方案或作业设计等由区县(自治县)发展改革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按规定职责和程序审批;
2、申请以工代赈资金100万元以下的项目,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或实施方案或作业设计等由区县(自治县)发展改革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按规定职责和程序审批。
六、细则对以工代赈项目的申报条件作出了具体规定
为了突出以工代赈项目规模、集中连片,确保项目尽快实施,以及时和充分发挥以工代赈项目效益,细则对申请列入市级以工代赈建议计划的项目申报条件作出了相应规定:
1、申请以工代赈资金的额度原则上不低于30万元;
2、完成了规定的前期工作,已按规定完毕相关审批;
3、规划、土地等相关审批手续齐备;
4、配套资金已落实,已具备开工条件;
5、已确定以工代赈劳务报酬支付方案;
6、其他按规定应当具备的条件。
七、细则对以工代赈项目招投标作出了明确规定
为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项目按规范实施,确保项目工程质量,充分发挥项目效益,细则对不同类别的以工代赈项目招投标作出了明确规定,即:凡河堤(坝)、桥涵等技术复杂的重要工程,应当按照招标投标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招标选择施工单位,并按规定实施工程监理;其他以工代赈项目施工,按照国家招标投标法和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可以不招标。
八、细则明确了以工代赈项目实行公示制
为了保证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吸纳更多贫困群众参与以工代赈项目建设,细则规定以工代赈项目实行公示制,并对公示要求作出了相应规定:
1、区县(自治县)发展改革部门应将以工代赈项目计划内容通过当地报纸、广播电视等向社会公告公示;
2、区县(自治县)乡镇政府应在收到以工代赈项目投资计划后20个工作日内向群众公告公示有关项目情况。公告公示地点应是公众便于到达和查看的公共场所。公示时间不得少于7天。公告公示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名称、建设地点、建设内容及规模、项目预期效益、总投资及资金来源、项目实施单位、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人、监督电话等;
3、建设单位应在项目实施地明显位置设置项目公示牌,接受群众监督。
九、细则对以工代赈项目组织农民群众投工投劳作出了明确规定
按照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有关规定,以工代赈项目应组织项目所在地的农民群众参加项目工程建设,并支付劳务报酬。为此,细则规定:除河堤(坝)、桥涵等技术复杂的重要工程外,组织项目实施的乡镇政府或主管部门或项目施工单位应当优先和充分吸纳项目所在地农民投工投劳参加工程建设,并支付足额劳务报酬。
十、细则对以工代赈资金管理作出了明确规定
以工代赈资金是国家专项资金,必须严格管理。为此细则规定:组织项目实施的乡镇政府或主管部门应当严格执行财政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的有关要求,按照国家《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和《重庆市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实施办法》以及财政扶贫资金报账制等有关规定,严格以工代赈资金的管理。
关键词:开放教育,网络资源,《建筑力学》
一、背景分析
课程特点:建筑力学是工科类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 涵盖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等内容, 要求理论学时为90学时。鉴于开放教育、成人学生等特点, 各教学单位将面授学时压缩在50以内。目前本门课程面临学习内容多、杂, 而学习课时相对不足的困境。力学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 复杂的力学理论来源于工程实践, 并且又应用于工程实践中。因此, 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让学生获得最大的信息量, 以及如何把抽象的概念、理论与实际的建筑工程联系起来是目前任课教师最具挑战性的问题。
学员特点:通过调查开放教育成人学生与脱产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情况来看, 对于枯燥死板的力学知识, 成人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学习兴趣更浓, 接受知识和消化知识的能力较脱产学生更为容易, 独立思考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更强。调查数据显示, 这与成人学生丰富的工作经历有关。本专业的开放教育学员尽管也存在工学矛盾, 但学员以工作为背景, 在工作实践中能学习并应用力学知识。故此, 该专业学员存在着“工学结合, 相互促进”的工学关系。
鉴于以上两点, 提出了少学时背景下的开放教育建筑力学“以工促学”教学方法的研究, “以工促学”教学方法其根本在于促使学员将平时工作中遇到的工程问题进行理论化分析, 以具体工程案例学习力学知识, 同时又将学习的力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中。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改革, 创新性地提出新的教学方法, 充分培养学员自主学习的能力, 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以期为本专业其他课程教学提供参考依据。
二、“以工促学”教学方法研究及应用
(一) “以工促学”教学方法
通过建筑施工与管理专业学员对本课程的学习情况问卷调查表, 分析了开放教育学员目前的学习现状, 根据目前建筑力学课程开设的具体问题, 对课程进行了“以工促学”教学方法探索。
此法使学员更好地掌握力学知识,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实际工程的能力, 从而弥补面授学时不足的缺陷。具体实施步骤见图1.
(二) “以工促学”教学方法应用
1. 教学方案制订。
本课程教学过程的实施需要学校、教师、学员三方联动完成, 制订并完善相应的导学、促学、反馈方案, 及学员平时成绩考核方案。方案制定时充分考虑到学员特点, 利用部分学员的资源优势, 组织学员到工地进行直观的学习。
2. 教学内容改革。
本课程内容多而杂, 以“够用、实用”为原则, 根据本专业特点、课程体系、时代特点和建筑设计要求整合优化教学内容。
3. 教学方法改革。
突破传统的“满贯式”教学, 结合实际工程, 创新“以工促学”的教学方法, 具体包括“工程案例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讲练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现场观摩教学法”。该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 学员为主体, 学员以工地上的实际案例或者收集资料进行学习、讲解、讨论、总结。
4. 教学手段改革。
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制作小视频、小动画等, 将图、文、声、像等多种表现方式有机结合起来, 有助于学员对重要知识点加深理解。
(三) 教学效果实证分析
本实验选定了3个教学班, “以工促学”教学方法初见成效。2012年1月份, 对重庆电大系统3个分校工作站进行了一项专门调查, 旨在了解建筑施工与专业学员对于本课程教学改革满意度状况。发放了220份问卷调查, 收回有效问卷195份, 经过数据样本分析, 得到的数据如下图2所示。
三、结语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根据《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保留部分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的通知》和《国家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为了规范和加强以工代赈管理,提高以工代赈资金的使用效益,改善贫困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帮助贫困农民脱贫致富,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以工代赈,是指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救济的一种扶持政策。现阶段,以工代赈是一项农村扶贫政策。国家安排以工代赈投入建设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工程,贫困农民参加以工代赈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直接增加收入。
第三条 以工代赈投入分为实物投入和资金投入。实物投入以实物折资形式核算。国家以工代赈投入纳入中央财政预算,地方各级以工代赈配套投入纳入地方本级财政预算。以工代赈投入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引导社会投入,共同支持贫困地区发展。
第四条 以工代赈投入用于国家确定的扶持地区,并向贫困人口多、脱贫难度大、基础设施薄弱的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特困地区倾斜。其他有关地区的以工代赈投入,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安排。
第五条 以工代赈投入重点建设与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相关的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内容是县乡村公路、农田水利、人畜饮水、基本农田、草场建设、小流域治理,以及根据国家要求安排的其他工程。
第六条 各级发展改革部门是以工代赈的行政主管部门,承担以工代赈工作的具体管理职责。
第二章计划管理
第七条 以工代赈建设规划是以工代赈计划的基本依据,基本内容包括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建设任务、项目规划、投资规模、资金筹措、实施步骤、配套措施等。
第八条 地方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负责编制本级以工代赈建设规划,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报上级发展改革部门备案。
第九条 以工代赈计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组成部分。编制以工代赈计划,应当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为指导,与国家的扶贫方针政策相协调,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统筹兼顾、讲求实效的原则。
第十条 以工代赈计划分为以工代赈计划和专项以工代赈计划。基本内容包括本或本专项以工代赈的政策要求、实施原则、资金方案、建设内容、建设项目和工程效益等。
第十一条 省级发展改革部门负责提前编制本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兵团,下同)以工代赈建议计划,并于上一年底前报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审批。以工代赈建议计划基本内容包括本以工代赈的资金规模、安排原则、建设内容、工程效益及项目备案表等。
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根据国务院有关要求,参照各省贫困地区自然经济社会状况、基础设施水平、受灾情况、计划执行情况,结合各省的建议计划,编制并下达国家以工代赈计划。
省级发展改革部门自收到国家以工代赈计划之日起,应当于30个工作日内将本省以工代赈计划按照项目备案表所列项目分解下达,并负责组织实施。
第十二条 专项以工代赈规划和计划,由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根据国家有关要求另行安排。
第十三条 以工代赈计划下达后,不得擅自调整或变更。如因特殊原因确需调整,应当根据审批权限按照程序履行报批手续。
第三章 项目管理
第十四条 地方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应当依据以工代赈建设规划建立以工代赈项目库,搞好项目储备。以工代赈建设规划中的项目,应当与其它相关规划中的项目互相衔接。
第十五条 以工代赈按照建设程序实行项目管理。国家有特殊要求的项目由省级发展改革部门报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审批,其他项目由省级发展改革部门组织审批。
第十六条 地方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负责组织开展以工代赈项目前期工作,并按照确定的审批权限审批项目。列入建议计划的项目,应当做到前期工作完备,审批手续齐全,配套资金落实,具备开工条件。
第十七条 以工代赈项目主要依靠项目所在地的农民工建设,并支付劳务报酬。在项目前期工作和计划安排中,应当结合当地农民务工收入水平确定劳务报酬。
第十八条 地方发展改革部门应当责成以工代赈项目实施单位组织项目所在地的农民参加工程建设,并落实好劳务报酬的发放工作。劳务报酬发放应当做到公开、足额、及时,严禁克扣和拖欠。
第十九条 以工代赈项目应当按照工程设计标准施工,并确定每项工程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确保工程质量。技术复杂、投资规模大的项目,可以实行招投标制,并按照规定开展工程监理。工程竣工后应当及时组织验收,落实后期管护责任。
第二十条 地方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应当按照项目管理权限建立健全项目管理制度。
第四章 资金管理
第二十一条 以工代赈资金按照《国家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和《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有关规定管理。
第二十二条 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应当协调资金管理部门及时按照以工代赈计划拨付资金。
第二十三条 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按照规定下达财政预算内以工代赈项目管理费,用于地方以工代赈项目管理。以工代赈项目管理费严格按照规定专款专用。
第二十四条 地方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应当积极筹措以工代赈配套资金,并与国家以工代赈资金统筹管理。
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二十五条 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应当建立健全以工代赈监测网络,实行动态监管。省级发展改革部门应当跟踪掌握本省以工代赈计划执行情况,按季度形成季度报告、按形成报告上报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
第二十六条 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应当建立健全以工代赈检查制度,主动开展以工代赈稽察,并积极配合审计、财政、监察等部门开展以工代赈的监督检查和审计工作。
第二十七条 凡以工代赈项目不符合规定,或效益欠佳的,应当对相应责任部门予以通报批评,并酌情调减当地下一以工代赈投入规模;凡拖欠、截留、挥霍、挤占以工代赈投入的,责令限期归还,如数追缴,依纪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凡骗取、贪污、挪用扶贫资金的,应当给予有关责任人相应的政纪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八条 以工代赈项目应当实行公告、公示制度,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把行政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结合起来。公告、公示的基本内容包括项目名称、建设地点和期限、资金规模和来源、工程标准和效益、农民参加施工和劳务报酬发放情况等。
第六章 组织管理
第二十九条 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应当有计划地组织以工代赈工作人员开展学习、交流和培训,提高业务素质。
第三十条 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应当建立健全以工代赈约束机制。以工代赈工作人员应当按章办事、廉洁自律、心系贫困群众。
第三十一条 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应当建立健全以工代赈激励机制。对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可以给予鼓励和表彰。
第七章 附则
一、制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教育部、卫生部[2002]14号令)、《学生集体用餐监督办法》、《卫生部关于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的通知》(卫监发[2002]107号)。
二、适用对象:我市普通高等院校(含高职院)、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含高职)、城镇全日制中小学(含社会力量办学)。
三、学校食堂卫生管理量化标准:按卫生许可及卫生管理、建筑与布局、卫生设施、原料采购与食品贮存卫生管理、加工过程的卫生等五个方面进行具体量化、量化评分表附后。
四、学校食堂等级评定:分为示范食堂、一级食堂、二级食堂和合格食堂四个等级。
示范食堂:五个方面全部达优、且总分大于等于90分,卫生监督食品卫生信誉度达A级以上;
一级食堂:五个方面任意四项达优、其余一项达良、且总分大于等于80分,卫生监督食品卫生信誉度达A级以上;
二级食堂:五个方面任意三项达优、其余二项达良、且总分大于等于70分,卫生监督食品卫生信誉度达B级以上;
合格食堂:五个方面中只能允许一项为差、且总分大于等于60分,卫生监督食品卫生信誉度达C级以上。
凡关键监督管理项目任何一项不合格或五个方面中有两方面为差或总分低于60分,直接评为不合格食堂,停业整顿,再评为不合格者,取消供餐资格,吊销卫生许可证。
五、学校食堂等级评定分市区(县)两级进行。
由区县教育、卫生行政部门共同组织对辖区内学校按此细则进行管理和量化等级评定,对达到相应标准的食堂分别评定为一级、二级及合格食堂,并分别报送市教委体卫艺处和市卫生局法监处备案(每年的6月15日前上报)。已达到一级食堂的学校,可由学校申报示范食堂,经区县推荐,市教委和市卫生局组织复查,对达到要求的评定为示范食堂。高校和市教委直属学校由市教委和市、区卫生部门共同组织检查。
六、学校等级食堂授牌管理和监督
食堂的牌匾由市教育、卫生行政部门统一审定颁发,由当地教育、卫生行政部门实施经常性的管理督察和监督指导。在一年一次的复查中,根据检查结果进行保级、升级或降级处理。各级教育、卫生行政部门和学校在检查和评审过程中一定要积极创造条件、实事求是,落实各自职责,不得随意提升和压级。对在评级、督察和监督过程中有弄虚作假行为或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人或单位,将按照相关法规追究责任。
七、以简单加工学生自带粮食、蔬菜或以为学生热饭为主的规模小的农村学校(乡镇中心小学或以下),其食堂建筑设备等暂不作为本实施细则的单位对待。但是,其它方面应符合《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教育部、卫生部第14号令)的基本要求。
八、本细则从2003年3月1日起施行,对达不到要求的学校,限半年时间内进行整改达标。
附件:重庆市学校食堂卫生管理量化分级评分表.doc
学校食堂卫生管理量化分级评分表
注:
1、※是关键监督项目,如果有一项不符合要求,则不参加等级评审。
2、分值的多少是按风险大小及对人体健康危害程度大小而定的,如果不符合要求,该项不得分。
3、可以有合理缺项。如该校当年发生食物中毒则不能参加等级评审,已经评审的学校要取消等级。
总得分:分,(个优,个良,个差);结论:食堂检查时间:年月日
2013年11月27日
一、华亭县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做法及成效
“十一五”以来,为了有效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华亭县委、县政府在科学分析县情的基础上,根据资源型经济发展规律,确立了“以工哺农”的战略思路,用发展工业的思维谋划农业,集中工业经济发展成果和人、财、物,全力支持农村支柱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走出了一条集工业成果哺育新农业、聚全县之力建设新农村的新路子,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农村面貌发生较大改观。“以工哺农”战略实施9年来,全县共投入财政支农资金4.1亿元,农业总产值在2004年3.9亿元基础上,年均递增6.6%,2012年达到9.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04年1990元基础上,净增2996元,达到4986元,年均递增12.4%;农村小康实现程度达到62.47%。主要做法是:
(一)优化思路、完善政策抓反哺。县委、县政府在外出考察学习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两个转移”的重大举措,即:在工作侧重点上,由注重抓工业经济向既抓工业又抓农业转移,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用工业发展成果反哺农业,促进工农、城乡健康协调发展;在工作着力点上,由单一抓农业产业化开发向既抓农业产业开发又抓农业工业化(龙头企业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转移。在全市率先提出了“一体两翼”工作部署,实行全员招商和全民创业,用老板的钱办发展的事,用财政的钱办农民的事,使更多的财政资金流向农村,县域经济发展重心开始由“强县富民”向“富民优先”,特别是优先帮“富”贫困乡村群众上转移,农村经济发展势头空前强劲。在完善政策措施上,自2004年底县上做出《关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力度、加快推进小康建设进程的决定》,提出全面实施“以工哺农”战略构想之后,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全县农村小康建设进程的扶持政策》、《关于集中力量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华亭县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优惠政策》、《关于华亭县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建设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华亭县2013年农村贫困家庭保障性住房建设实施方案》等政策规定,“十一五”期间,连续5年按上年地方财政收入的13%列支支农资金,2010年以后提高到15%,运用市场规则和信贷手段,采取专项、贴息、补助、奖励的办法,重点扶持农业产业开发、龙头企业建设、经济合作组织和基础设施建设等7个方面,加快农村发展。
(二)配套资金、整合项目抓反哺。实现“三农”又好又快发展,资金是“助推器”,项目是“牵加力”。华亭县巧妙整合“推进、拉动、帮带”三股力量,极大促进了“三农”发展。一是支农资金“推”。在支柱产业培育上,坚持每年县财政列支1600万元以上支持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每年以100万元贴息资金撬动金融贷款1200万元,支持农村特色产业开发。对新建一处千亩优质核桃、优质饲草、优质药材示范点,每亩分别补助30元至50元,繁活一头肉牛补助37元;对贩运大户、产业协会和龙头企业每年支持10至30万元的贴息贷款。对发展蔬菜、食用菌等区域特色产业的农户,每户贴息贷款1000元。2012年,县财政列支支农资金3500多万元,对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3类24个涉农项目进行扶持和补助,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得到了比较充裕的资金保证。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县财政投资4000多万元,组织实施了21个县列整村推进项目和20个历年整村推进巩固提升项目及农
村环境连片整治工程。对农宅建设规模达到30户以上的新农村,每户配套2000—3000元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并协调信贷资金2万元,财政贴息两年;通村道路硬化每公里补助10元;每年列支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对完成小城镇建设任务,达到标准的乡镇,一次性补助建设资金10万元。在人力资源开发上,县财政投资100万元,设立了农民培训基金,大力实施“两后双百”和“双百计划”农民技能培训,建立了“不掏钱就上学、培训后能就业”的“零费制”转移培训机制。在支持贫困乡村发展上,倾斜安排县财政支农资金扶持贫困乡村群众发展壮大草畜、药材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实施通路、通水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改善生产生活条件。2013年,列支县财政支农资金3260万元,支持贫困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支柱产业开发,4000多户近2万名贫困群众受益,贫困群众“想办的事无钱办”的问题得到缓解,脱贫步伐明显加快。二是整合项目“拉”。将各级各部门、各渠道争取、引进的农业综合开发、道路、水利和良种引进推广、高新技术试验示范等项目资金和县财政支农资金进行有机整合,集中投放,发挥项目和资金的集聚效应。近年来,共整合各类涉农项目84个,整合资金2.3亿元,扶持建办农业园区3个,产业化龙头企业23个。三是社会力量“帮”。在“手拉手结对共建新农村竞赛活动”中,县直部门、省市驻华单位(企业)、乡镇(民营)企业累计落实帮扶资金5000万元,实施优势产业开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等包抓联建项目300多个。2012年以来深入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市、县130个单位3377名干部联系128个贫困村(社区)3991户特困户,帮建新农村、帮扶贫困村,扶持贫困户,全社会关注农村、关心农民,联手共建新农村合力倍增。
(三)统筹城乡、突出重点抓反哺。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坚持把“以工哺农”的重点放在发展现代农业、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上,不断提高农民的“幸福指数”,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一是统筹城乡产业开发,突出“反哺”农业特色产业。按照“四大产业齐发展、适宜区域全覆盖”总体要求,大力实施特色产业富民工程,全县核桃、药材、蔬菜种植面积累计分别达到24.3万亩、8.07万亩和7.01万亩,牛饲养量达到17.49万头,出栏6.84万头。建成肉牛繁育、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核桃加工和种苗繁育4个高效农业示范区,发展培育龙头企业23户,全县各类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达到178个,全县农业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市场化程度大幅度提高。被列为甘肃优质肉牛生产基地和中药材、干果生产基地,建成全国核桃种植标准化示范县,进入了全省养牛大县,药材种植大县和蔬菜大县行列。“华亭核桃”、“华亭大黄”、“华亭独活”地理商标成功通过国家核准注册,农业品牌经济开始起步。农民人均支柱产业收入由2004年的320元提高到2012年的1728元。二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突出“反哺”农村基础设施。按照转型发展、中心辐射、城镇带动、扶贫攻坚四种模式,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对城郊经济基础比较雄厚的村,实行整体“农转非”;对实施项目的村,坚持新农村建设与项目建设相结合;对有一定产业基础的村,扶持其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对偏远山区和采矿塌陷区,实行整村社移民搬迁;对经济状况较差的村,重点实施整村推进项目,加强村容村貌整治;对农村特困、残疾家庭、低保人口等弱势群体通过财政扶持和农户自筹的方式探索实施农村保障性住房建设。全县累计完成70个村的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省列整村推进项目30个,实施县列整村推进项目23个,新建、改造农宅1.6万多户,实施农村特困家庭保障性住房138户,为所有新建和改造村配套了支柱产业。深入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年”活动,农村公路
总里程达到601公里,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水泥路和城乡客运站点全覆盖;解决了全县107个行政村12.36万农村群众饮水不安全问题,农村人口饮水安全覆盖率达到97.7%;累计建成水利灌溉设施17处,有效灌溉面积3.69万亩,梯条田面积累计达到39.7万亩。扶持完成偏远山区和采矿塌陷区移民搬迁1274户4841人,支持13个村近2万名村民进行整体“农转非”,近1000 户群众集中住上了“单元楼”,东华镇东华社区、西华镇龚阳村的部分群众搬进了“小别墅”,农民群众人居环境明显改观。小城镇建设稳步推进,镇区面貌大为改观,城镇吸纳农村人口,城市带动农村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三是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突出“反哺”农村公共服务事业。加快发展农村科教文卫事业,不断扩大农村公共服务事业覆盖面。新建标准化校舍27所,全面完成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任务,农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8%。扶持完成全县所有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标准化”建设工程,坚持每年为每个基层组织拨付奖励工资3000元,将村干部培训、村级组织支出、选派村干部及安置到乡镇工作的贫困生生活补贴,一律纳入财政进行补助,有效解决了基层组织运转难的问题。按照每人10元的标准,全面落实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全县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达到98.7%。在整合扶贫“雨露计划”培训、阳光工程等培训项目的同时,每年列支100万元大规模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等29个大中城市建立劳务基地87个,积极发展“订单”劳务,先后举办各类培训班150期,培训农民4.5万人,输转6.3万人(次),劳务收入5.3亿元。
(四)创新机制、强化管理抓反哺。一是完善目标管理机制。坚持对财政支农资金实行项目运作机制,项目总投资内必须要有项目实施单位(农户)的配套资金,凡扶持政策所涉及的支持内容均按照项目形式进行论证、立项、申报、批复、实施、管理和验收;县财政设立支农发展基金专户,实行报帐制,涉及个人、农户、村社、企业的扶持奖励资金,由相关乡镇和部门检查验收合格后拨付到位,规范了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管理程序。二是推行贴息放贷机制。县政府委托财政局、县委农办与农村合作银行签订了财政贴息信贷资金放贷协议,坚持“放得出、收得回、有效益”的原则,按照农户自愿申请、村社初选、乡镇审查、村域内公示、县委农办审批、农村合作银行审查放贷、县报帐中心报帐贴息等一系列程序,向农户、龙头企业和农业园区发放贴息贷款,放大了财政支农资金规模和扶持范围。三是坚持择优扶持机制。将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向产业基地和新农村示范点集中,产业开发项目向基础设施配套相对较好的区域集中,财政支农资金与农业项目相互匹配,捆绑建设,新上大项目、建设大工程、培育大典型。四是健全监督考核机制。坚持月调度、季督查、半年观摩评比、年终考核验收等制度,定期组织对所建项目进行督查分析。项目建成后,组织农办、发改、财政、审计、农牧、林业、水务、交通等部门进行严格验收考核,确保了财政支农资金扶持效益。
二、存在的问题
(一)城乡差距缩小难。农村自然条件差,农业基础薄弱的特殊县情,决定了全县农业综合效益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目前,还有36个村没有实施旧村改造,16个自然村不通车,62个村3500多户1.45万人急需移民搬迁,8400多户5.5万间危旧房急需改造,全县贫困人口高达4.3万人,占农村人口的32.43%。与之相反,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无形中拉大了工农差距和城乡差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倍多,是林缘山区贫困农民收入的8倍多,差距悬殊。农村道路、饮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于城镇,农村群众住房等人居环境明显落后于城
镇居民。农村科教文卫、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缓慢,农民群众享受教育、医疗、文体娱乐的需求远远得不到满足。
(二)自有财力不足。华亭县煤炭“独臂撑天”的产业结构特征明显,全县经济对资源型企业的依赖性较大,煤炭产业提供的税收占大口径收入的比重为90%以上,随着煤炭市场的不景气,蕴涵着极大的财政收入不稳定性。加之大口径财政收入的60%上解上级,自留财力不足40%,县级财力增长有限,属典型的贡献型财政,严重制约“以工哺农”力度。
(三)农业产业开发难。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煤电化运和新农村建设确定为全县两大工作重点,着力改善农村面貌,基本实现了农村自来水化、乡乡通油路、通村公路农一级化、主干村道硬化目标。相对而言,农业产业开发明显滞后,有产业无规模、有基地无效益的问题比较突出,四大支柱产业收入仅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2%。
(四)贫困群众贷款难。虽然县财政每年都安排一定数额的贴息贷款资金,但金融部门服务不到位问题仍然相当突出,贷款政策要求严格,过分追求行业利益,将大多数贫困户拒于贷款大门之外,融资难度大。
(五)农民素质提升难。农民群众普遍存在思想观念落后,文化和科技素质低下,法制意识淡薄等问题。近年来,虽然在农民培训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承担培训任务的机构众多,培训资源不能充分整合利用,大多培训机构采取“会议式”、“满堂灌”的培训方式,机制僵化,方法单一,与实际生产生活脱节,收效甚微,大多数农民群众还难以依靠文化和技能创业致富。
三、关于加快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思考和建议
华亭县已整体进入推动转型、科学发展的新阶段,工业反哺农业的领域更广,和谐发展将成为科学发展阶段的主旋律,实施以工哺农战略将会面临新形势,必须采取新措施。建议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进一步加大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力度,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一)不断壮大工业经济实力,夯实“反哺”基础。工业是强县之本、哺农之基,只有工业经济的繁荣发展,才能够筹集到更多的支农资金,工业反哺农业的路子才能越走越宽。要按照“开采—洗选—发电—煤化工”发展模式,控制开采量,提高回采率,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增强竞争力,逐渐减少对煤炭资源的依赖度,提升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通过发展壮大地方工业经济,为推进城乡一体化提供财力支持和资金保障。
(二)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反哺”投入。全面落实国家有关“三农”的各项补贴政策,把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退耕还林还草、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等各级各类补贴资金落实到位的同时,逐年提高财政支农资金比例,使更多的财政资金向农村流动,让农民群众共享工业化发展成果。完善“双联”机制,开展多种形式的参与式帮扶,形成紧密持久型的结对关系。建立和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建立特派教师、特派医师制度,广泛动员社会各界以资金扶持、物资援助、智力帮扶等方式支持“三农”发展。
(三)倾斜支持农业产业开发,突出“反哺”重点。针对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下的实际,把“反哺”的重点由注重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向既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又更加支持农业产业开发转移。继续按照“四大产业齐发展、适宜区域全覆盖”总体要求,加快整村、整区域规模化产业开发进程。坚持以标准化生产为目标,大力推广种养技
术和节能增效技术,切实提高主导产业的科技含量和商品化水平。按照标准化要求规范农产品生产,提升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依托“华亭核桃”、“华亭大黄”、“华亭独活”品牌效应,加快特色品牌经济发展,切实提高华亭农产品商品价值。全面落实招商引资兴办、扶持大户创办、鼓励能人引办,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支持龙头企业发展。注重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村协(学)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逐步建立企业、农户、基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帮助农户增产增收。
(四)加快推动农业转型发展,彰显“反哺”特色。在全县产业转型、城镇功能转型、社会功能转型的大背景下,应大力引导和支持“三农”特别是农民自身发展迅速转型,使以工哺农、以城带乡战略更加具有华亭特色。要努力培养“多栖”农民,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让农民当好农民,让农民兼当农民,让农民不当农民,促进农民全方位增收。积极整合“阳光培训工程”、“扶贫科技”、“两后生”、“党员远程教育”等培训项目,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实施农民实用技术和引智增智培训工程,增强广大农民群众的创业技能和致富本领。进一步加强农民转移就业和创业性培训,稳定开拓劳务基地,促进农民有组织稳定转移,引导农民工有苦力型向技术型、智力型转变。立足华亭工矿企业多、二三产业发展空间大的特点,大力发展建材生产、民用建筑、山野菜加工、工艺品制造等农村第二产业,积极发展股份制、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大力发展农资供应、农机销售、产品营销、技术协作、生活服务等农村第三产业,促进农民向非农领域转移。
(五)努力健全金融服务体系,增强“反哺”活力。加快建立农业龙头企业担保体系,鼓励设立农村信用担保机构,建立和完善村级发展互助资金,有效解决农业龙头企业融资难、贫困群众贷款难的问题。大力支持地方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发展,鼓励城市商业银行实现跨区域联合重组,在农村设立分支机构。引导和鼓励农民、城镇居民、工商企业、民营资本等民间资本投资农村信用社,支持农村信用社拓展新业务,调动金融系统让利农民、服务农业、支持农村的积极性。支持建立以政策性保险为主体的农村保险体系,对商业性保险公司提供的农业保险业务给予政策优惠,增强其支持农业的信心和能力。
(六)着力提升农民幸福指数,明确“反哺”宗旨。实施以工哺农、以城带乡战略,其宗旨就是让农民群众更加幸福地生活。要努力把社会财富的积累变为人民群众幸福感指数的增加,逐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有效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的各种难题。大力实施县内移民、塌陷治理、危房改造、特困家庭保障性住房,探索解决山区散居、采矿塌陷区农民群众下山进城问题。加快农村科技、教育、医疗、文体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民养老保险、农村灾害救助、农民工权益维护等制度,真正使农民群众学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老有所养。
(七)切实加强项目资金管理,保障“反哺”成果。一是强化项目建设。积极向上争项目,扩大招商引项目,整合资源要素主攻大项目,新上一批农业产业化开发和龙头企业建设项目,以项目建设推动农业转型发展。二是强化资金管理。既要重视项目争取,又要管好用好财政支农资金和农业项目资金,实行专项管理,严格审核把关,防止挪作它用,确保项目建设质量,以争取各级更多更大的支持。三是强化学习实践。积极借鉴外地成功经验,增强“三农”工作推动力、落实力,全力抓好农业科技示范园点建设,以点串线、以线连片,整村、整区域推进。四是强化督查指导。农村基础
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开发、科技示范园点建办、龙头企业建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齐抓共管,推动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八)积极探索多种有效模式,拓宽“反哺”渠道。要改变 “反哺”就是“给予”、“反哺”就是“投资”的狭隘认识,按照“尊重民意、自愿参与、注重实效、持续发展”的原则,探索不同模式,实现反哺由“输血”向“造血”功能转变。一是以企带村型。就是村办集体企业或民营企业,依托企业与经济联系和历史、地缘、人缘关系,支持所在村建设和发展。二是互利协作型。就是企业出资金、建项目,乡村提供土地、劳动力,实现企业拓展空间与乡村改变面貌、农民增收的共赢。三是基地带动型。就是企业通过在农村建设原料基地、产品配套基地、劳动力供应基地等形式,带动农民转移就业增收。四是经济顾问型。就是聘请素质好、见识广的企业家担任村经济顾问,帮助理清发展思路,提供参谋、咨询和资金帮助。五是公益捐助型。就是企业或个体老板捐资兴办村级各类公益设施和福利项目,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发布时间:2012年08月03日 点击次数:86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按照《财政部 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财农〔2009〕381号)及《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继续组织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通知》(渝办发〔2011〕213号),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以下简称补偿基金),是指各级政府按照事权划分依法筹集设立用于公益林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的资金。包括中央财政补助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和市政府预算安排以及通过社会捐赠等其他渠道筹集的市级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
第三条 中央财政补助的补偿基金重点用于国家公益林的保护和管理。市级补偿基金主要用于地方公益林的保护和管理,经市政府同意后,也可重点用于公益林的营造和抚育。
国家公益林是指依据国家林业局、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国家级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林资发〔2009〕214号)区划界定的公益林林地。地方公益林是指除国家公益林和商品林之外的公益林林地。
对属于商品性经营的经济林、竹林和暂未形成森林的无林地、疏林地不进行生态效益补偿。
第二章 补偿标准和资金使用
第四条 补偿基金依据公益林权属实行不同的补偿标准。
国有的国家公益林平均补偿标准为每亩每年5元,其中管护补助支出4.75元,公共管护支出0.25元;集体和个人所有的国家公益林补偿标准为每亩每年10元,其中:管护补助支出9.75元,公共管护支出0.25元。
地方公益林补偿基金由中央财政公益林管护补助和地方财政配套统筹安排,补偿标准为每亩每年10元,即中央财政每亩每年补助管护费3元,市和区县(自治县)财政每亩每年补助7元。市和区县分担比例为:“一圈”地区,市财政30%、区县级财政70%;“两翼”地区,市财政70%、区县级财政30%。补偿标准中管护补助支出9.75元,公共管护支出0.25元。
第五条 国有的国家公益林管护补助支出,用于国有林场、苗圃、自然保护区、森工企业等国有单位组织专职管护人员(包括专职护林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管护国家公益林的劳务补助等支出。对受委托的管护人员的劳务补助标准,由国有单位同级财政部门会同林业主管部门根据其承担的任务量、管护易难程度以及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等合理确定。
第六条 集体和个人所有的国家公益林和地方公益林管护补助支出用于自主管护和集中管护。
自主管护支出直接补助给林主或管护责任受托人。林主按照合同承担管护责任的,将补偿资金支付给林主;林主不能履行管护责任的,经林主签字同意,由其管护责任受托人按照合同承担管护责任的,将补偿资金支付给管护责任受托人;林主不能履行管护责任又不愿意委托他人管护的,不予支付补偿资金。自主管护补偿标准为每亩每年7.75元。
集中管护支出按每亩每年2元安排。村(社)集体林区的公益林,由村(社)落实管护人员进行集中管护。对支付管护人员劳务费后的其余资金用于管护区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补植补造、抚育及其他相关支出,其资金计划管理实行自下而上的项目申报制,由区县级财政部门和林业部门审核批准后实施。
第七条 公共管护支出用于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开展公益林监测、管护情况检查验收、森林火灾预防与扑救、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和监测等工作。市级公共管护支出可用于管护设施设备购置和森林防火阻隔带建设。
第八条 各级财政部门和林业主管部门发生的相关管理经费由同级财政预算另行安排,不得在补偿基金中列支。
第三章 资金拨付与管理
第九条 各区县(自治县)财政局和林业局于每年3月31日之前,联合向市财政局和市林业局报送财政补偿基金申请文件。并附: 上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支出情况总结表(见附表1)、公益林保护管理情况表(见附表2)、市级以上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申请汇总表(见附表3)。
第十条 中央财政补偿基金拨付到市后,市财政局会同市林业局根据已批复同意补偿的面积和补偿标准,以及各区县(自治县)资金申请等,确定各区县(自治县)财政补偿基金数额和公共管护项目,并及时下达资金和项目批复。
第十一条 各区县(自治县)财政局根据区县(自治县)林业部门填列的公益林核查验收汇总表(见附表4)和乡(镇、街道)填列到户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发放清册(见附表5)核拨资金,并通过兑付代理机构于五个工作日内将林主自主管护补偿基金直接发放给林主或管护责任受托人。
对国有单位的管护补助支出和集中管护支出、公共管护支出,按照国库集中支付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二条 集体和个人所有的公益林公共管护支出实行项目管理。根据中央补助和市级安排的补偿基金,按照集中使用、突出重点、统筹安排的原则,由市财政局会同市林业局审核后拨付资金。
第十三条 补偿资金严格实行公示、公告制。乡(镇、街道)申报补偿资金前,应对汇总填列的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发放清册在乡(村)公务栏进行张榜公示,公示内容为管护补偿对象的姓名、管护合格面积、补偿标准和补偿金额,公示时间不得少于7天。
第十四条 补偿基金实行专项管理,专款专用,分帐核算。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挤占、截留、挪用和克扣,不得弄虚作假、虚报冒领补助资金。各级财政、林业主管部门和国有单位应分别建立健全补偿基金拨付、使用和管理档案。
第四章 合同签订与管理
第十五条 国有单位应与国有的公益林管护人员签订管护责任书。村集体经济组织应与承包管护国家公益林和地方公益林的管护人员签订管护合同(参见附件2)。乡镇政府应与国家公益林和地方公益林的林主或管护责任受托人签订公益林补偿合同(参见附件3)。
林权有争议的,待争议调处结束后,再实施补偿。林地林木发生流转或地权林权分离的,按双方协议约定实施补偿。第十六条 国有单位、承包管护人员和林主或管护责任受托人应按照公益林管护合同及公益林补偿合同规定履行义务,承担管护责任,经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可领取财政补偿基金。
第十七条 公益林管护合同及公益林补偿合同按考核。林业主管部门应于每年9月底前组织对公益林管护情况进行检查验收,检查验收结果(附表4)作为申请资金拨付的依据。
对按照合同要求,完成管护任务的,全额兑现劳务费或补偿费,并续签合同;对因故或重大过失而未按照合同规定履行管护义务的,扣减或不予支付其劳务费或补偿费,直至终止管护合同或调出补偿范围。
第五章 检查与监督
第十八条 区县(自治县)财政和林业主管部门要严格按合同确定的管护面积、补偿标准和管护检查验收结果兑现支付补偿基金。管护责任与支付补偿基金挂钩,涉及林主的补偿基金实行“一折(卡)通”管理,不论何种原因,不论金额大小,一律不得发放现金,也不得集体代领或委托代领。
第十九条 市财政局会同市林业局依据各区县(自治县)征占用公益林林地等资源变化情况,相应调整补偿基金。市林业局组织对各地区公益林征占用情况进行检查核实。
第二十条 各级财政部门和林业主管部门应加强对补偿基金的监督管理,对违反本细则规定,截留、挪用、虚假冒领或造成资金损失的单位和个人,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有关规定处理。市财政局会同市林业局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对相关违法违规情况进行通报。
第二十一条 各区县(自治县)存在下列问题的,市财政局会同市林业局将在下一次性调减或不安排公共管护支出项目资金:
(一)违反补偿基金使用和公益林管护有关规定,问题严重的;
(二)上报征占用国家公益林和地方公益林等资源变化情况弄虚作假的;
(三)连续两年逾期1个月以上不报送资金申请,或报送的资金申请内容不符合规定的;
(四)违反公益林管理规定导致森林火灾、乱砍滥伐、乱捕乱猎、违规征占用林地及发生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未及时防治导致疫情扩散等,造成公益林林地破坏及生态功能持续下降的;
(五)经认定需调减资金的其他违法违规行为。
第二十二条 各区县(自治县)对补偿基金的使用管理规范、成效显著的,市财政局、市林业局可对其进行奖励。
第二十三条 本细则由市财政局会同市林业局解释。
第二十四条 各区县(自治县)财政部门会同林业主管部门根据本细则制定具体操作规程。
鼓励个人投资停车场获益
办法明确,停车场是指面向社会公众为机动车辆提供停放服务的场所,包括建筑物配建停车场、公共停车场和路内停车位。
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公共停车场,企事业单位、居民小区及个人依法利用自有土地、地上地下空间建设停车场,对外开放并取得相应收益;利用自有用地设置简易式、机械式停车设施可以按照机械式设备安装管理。
停车场应按照停车场设置规范和标准,建设照明、通信、排水、通风、消防、安全防范、无障碍设施、充电设施等停车场配套设施,并设置相应的标识和交通安全设施。
医院门口50米禁设路边停车位
办法还明确了禁止设立路边停车位的地段:道路交叉口和学校、医院出入口以及公共交通站点附近50米范围内的路段;消防通道、消防扑救场地、消火栓周边5米范围内区域和盲人专用通道;城市主干道、快速路沿线及主、次干道之间的连接道;双向通行低于6米、单向通行少于2个行车道的车行道;人行横道线两侧5米范围内区域;宽度在5米以下的人行道;附近200米范围内有停车场且能满足停车需要的地段。
如违反禁止规定设置路内停车位的,由区县(自治县)政府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由有权机关对其主管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私占道路停车位可罚500元
针对目前不少商家或个人,用小凳子、地锁、地桩、锥形筒等工具侵占路内停车设施,影响路内停车设施的正常使用的,办法中也明确了严格的惩罚,经教育不改者罚款500元。
同时,要求路内停车位管理单位不得将路内停车设施固定给任何单位和个人使用。如有违反由区县(自治县)政府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由有权机关对其主管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路边停车将实行记时收费
办法还对停车服务收费进行了规定,综合考虑区域位置、停车场设施等级、停放时段、服务条件、供求关系等因素,分别实行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和市场调节价。
市市政主管部门应当统筹全市停车信息系统建设,推广路内停车位停车电子计时收费,加强停车信息管理。区县(自治县)市政主管部门应当建设本行政区域内停车信息系统,统一接入全市停车信息系统,逐步实施路内停车电子计时收费。
车位线不清楚可罚5000元
办法还对停车场管理方规定了严格的服务标准:管理方建立停车场安全等管理制度;在停车场出入口显著位置设置统一的停车场标志牌;按规定实行明码标价,并在显著位置对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和举报投诉电话进行公示,主动提供停车票据。
停车场内的车位线要求划分清楚、环境整洁;在停车场内显著位置公示备案信息。如有违反将被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的处3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附:《办法》全文
日前,重庆政府第11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重庆市停车场管理办法》,将于203月1日起实施。下面是中国人才网小编整理的《重庆市停车场管理办法》全文内容,欢迎阅读!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重庆市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管理实施办法》已经2008年10月21日市人民政府第19次常务会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八年十一月十九日
重庆市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管理实施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以下简称土地)出让管理行为,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防止国有土地资产流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房地产管理法》、《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规定》(国土资源部令第39号)等法律、法规及规章,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土地出让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和土地供应计划,必须在土地有形交易场所公开交易,并遵循合法、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守信的原则。
第三条工业、商业、旅游、娱乐、加油(气)站、高速公路配套服务区、轨道交通等经营性市政项目和商品住宅等土地出让(租赁),以及工业用地使用权改变为经营性用地使用权的和已供应的土地改变用途收回土地后出让的(本实施办法第三章规定情形除外),必须实行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租赁)(以下简称招拍挂)。土地招拍挂的交易规则按照国土资源部令第39号和我市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条市国土部门负责全市土地公开交易的管理工作。投资(发展改革、经济)、建设、规划、财政、环保、监察、工商、税务等部门按职责分工,共同做好土地公开交易的管理工作。同时,建立土地供应重大事项有关部门会审制度(具体办法由市国土房管局制定)。
第五条市、区县(自治县)应当建立土地成本评估(审核)机制。即根据拟供应宗地的位置、面积、用途、建设规模等,评估(审核)其市场交易参考价格。
第六条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南岸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以及开发区的土地交易统一在市土地和矿业权交易中心公开进行。其他区县(自治县)的土地交易,在本区县(自治县)土地有形交易市场公开进行。
第七条土地交易机构提供土地交易服务的,按价格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收费标准收取交易服务费用。
第八条市国土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按国家规定的技术规程修订基准地价,定期调整土地级别,确保政府的收益。
第九条本实施办法所称土地出让金系指政府应收的级差地租。
第二章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
第十条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租赁)是指国家将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按确定的用途和年限让与(出租)给土地使用者,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出让(租赁)价款的行为。
土地出让(租赁)前,存量的国有建设用地,应当依法将地上建构筑物拆迁安置完毕,新增建设用地应当依法实施完毕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出让(租赁)的土地应当是经整治达到“三通一平”的熟地。
第十一条按照国家和本市国有土地储备整治管理规定,土地出让前应由有资质的土地储备机构进行储备整治。主城区范围内的土地,原则上由市级储备机构储备整治,区级土地储备机构可对零星旧城地块储备整治。储备机构申请储备整治土地,须向所在地国土部门提出申请,按规定程序审批。
第十二条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每年11月前将本地区下一拟出让的国有土地供应计划报市国土部门,市国土部门会同建设、发展改革、规划、财政等部门研究提出土地供应计划,报市人民政府审批后执行。
第十三条国土部门依据批准的供地计划按拟供应的地块向规划部门函询用地规划条件。规划部门应按照控制性详细规划要求及时发出《建设用地规划条件函》(以下简称《规划条件函》)及其附图。
第十四条土地出让范围应当是规划部门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拟供应宗地周边城市(镇)道路、绿化等城市(镇)基础设施用地不得纳入供地范围,道路中心线至边线的土地或拓宽部分的土地、绿化等城市(镇)基础设施用地的征收(用)土地成本可计入拟供应土地的成本。对确因宗地供应时必须把周边城市(镇)道路、绿化等城市(镇)基础设施纳入出让地块一并建设的,规划部门在出具《规划条件函》时应明确相关的经济技术指标,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要在土地出让前确定基础设施的建设主体、面积、工期、标准、规模、建成后的管理及权属归属,并在土地出让文件中明确。
第十五条规划条件应当包括:土地位置、面积、用途、建设总规模(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绿地率,以及须配备的公共设施等。
附图应当包括:在1/500—1/5000现状地形图上标示,地块区位与现状、地块坐标、标高(包括±0.000以上及以下标高)、建设用地界线以及地块周边环境与基础设施条件。
对重要地块,规划部门发出的《规划条件函》及其附图应达到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深度。
第十六条国土部门依据《规划条件函》编制土地出让方案。土地出让方案的内容包括:出让地块位置、面积、用途、使用年限、权属、现状、规划条件及附图、地块勘测定界图及出让合同文本、供地时间、供地方式、建设时间等。第十七条拟供应土地涉及原有租赁关系的,应先行解除租赁关系方可供应。涉及权利限制的,在土地公告供应前,抵押权人应出具同意对宗地进行出让公告的书面意见,处理好经济、法律关系。
第十八条按照本市土地公开交易成本审计(评估)的有关规定,由土地交易机构委托土地成本审计(评估)机构对拟出让地块的土地成本予以审计(评估)。具体办法由市政府另行制定。
第十九条土地交易机构按照国土资源部令第39号和国家有关规范要求进行土地招拍挂出让。土地招拍挂出让公告须知的内容包括:竞买申请书、竞买土地报价单、宗地图、宗地规划条件、成交确认书(格式)、土地出让合同(样本)、土地的交易时间、交地时间及状态、土地出让价款缴纳的时间进度、违约责任等。公开出让须知应在当地主要媒体、中国土地市场网以及土地交易机构专网上公告。土地公告20天期满后,按国家有关规定实施公开交易。交易成功后,土地竞得者与土地交易机构签订《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成交确认书》(以下简称《成交确认书》),支付交易服务费用。
第二十条土地竞得者应当按《成交确认书》的有关规定与国土部门签订《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以下简称土地出让合同)。
签订土地出让合同,必须使用市国土部门统一制定的土地出让合同文本。国土部门与土地竞得者草签土地出让合同时,法定代表人签字应当手书,不得以其他形式代替。
第二十一条凡土地交易完成后,须在政府供地文件审批和土地出让合同签订后10个工作日内,按国家的要求将土地交易后的成交信息在中国土地市场网上公布。
第二十二条土地竞得者须按土地出让公告须知的规定支付土地出让价款。土地出让价款按土地出让合同约定支付后,国土部门方可进行土地登记。
第二十三条土地招拍挂出让后,土地竞得者持土地出让合同等文件依法向规划等有关部门办理项目建设手续。
第二十四条凡经招拍挂出让程序获得的建设用地,须按土地出让合同的约定进行开发建设,不得批准改变土地招拍挂出让时的规划条件。因市政府决定依法对城乡总体规划修改或按规划实施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过程中导致土地出让合同全部或部分不能履行,造成土地使用者重大损失的,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土部门提出申请,提供有关对该项目规划调整的依据,国土部门会同规划、财政和当地政府共同核定其损失,并报有审批权的人民政府批准同意后给予补偿。或由规划部门会同国土部门及当地政府共同研究,进行必要性论证,合理确定调整方案。报有审批权的人民政府审批同意后,方可进行调整。
第二十五条房地产交易主管部门应依据土地出让合同约定的规划条件核发《商品房预售许可证》。
第二十六条凡土地招拍挂出让的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后,增加土地出让合同约定建筑面积,由规划部门按照有关规定依法处罚后,对符合规定的应当按不低于土地成交时土地出让总价款楼面单价为标准征收土地收益,修订土地出让合同;对不符合规划的由规划部门实施拆除,确因不能拆除的,经规划许可,由政府予以没收,再由没收机关向国土房管部门申请办理增加建筑面积的房屋登记手续。
第二十七条国土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及时督促土地受让方履行合同的义务。对土地受让方未按土地出让合同约定履行义务的,应按合同约定执行,依法追究违约责任,直至收回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
第三章划拨土地转变为出让土地
第二十八条本办法所称划拨土地转变为出让土地是指土地使用权人在合法取得的划拨土地上修建房屋,并取得了房地产权证后,按土地、房屋现状在不
改变土地原用途和使用权人的情况下,经原土地使用权人申请,有审批权的人民政府可以将此土地按一定年限的使用权出让给土地使用者,由该权利人按规定向国家支付土地出让价款的行为。
第二十九条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因改制需要以出让方式配置土地的,可按土地原用途由划拨土地转变为出让土地方式办理土地出让手续,补缴土地出让金。
第三十条为解决低收入人群住房的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以及依法批准建设的农转非住房等用地中按规定比例配建的联体商业用房,在符合有关政策规定的前提下经土地使用权人申请,提交合法的土地房屋产权证后,可按程序补办土地出让手续,补签土地出让合同,补缴土地出让金。
第三十一条凡划拨土地转变为出让土地补办出让手续的土地,不得进行项目开发建设,若要按规划进行项目开发建设的,应按土地供应的规定和程序予以土地划拨或招拍挂出让。
第四章相关规定
第三十二条根据《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十九条规定,需依法提前收回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应当给予土地使用者适当补偿,其补偿金额由国土部门会同规划、财政等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委托有评估资格的土地评估机构评估,报同级政府批准。
对土地使用权进行评估,应当依据出让合同约定的年限和土地的开发经营等情况,对该地块使用权进行现值评估后,减去国家投入该地块的增值收益,其差额为该地块土地使用权的补偿金额。国家投入的增值收益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三十三条对以土地资产为主的股权转让、入股联建、合资合作以及法定代表人登记更换等,工商部门在办理有关登记手续时,应加强与国土部门和税务部门协调,防止非法炒卖土地和偷逃税费。具体办法由市工商部门会市国土、市地税、市国税部门研究制定。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四条交易过程中中标人、竞得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中标、竞得结果无效;造成损失的,中标人、竞得人应当依法承担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
(一)违背法律法规或者交易文件规定义务的;
(二)提供虚假文件,隐瞒事实的;
(三)采取行贿、恶意串通等非法手段中标或竞得的;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无效情形。
第三十五条行政机关、土地交易机构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任免机关、监察机关视其情节追究有关人员责任;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一)以合作开发、招商引资、历史遗留问题等名义对应当实行招拍挂出让的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采用划拨方式或协议出让方式供应的;
(二)在招拍挂出让活动中阻止符合受让条件的申请人进场交易,或者允许不符合受让条件的申请人进场交易的;
(三)操纵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招拍挂交易结果的;
(四)泄露标底或底价的;
(五)对未按土地出让合同约定支付土地出让价款或者不具备其他法定条件而为其发放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证书的;
(六)收受贿赂、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等行为。
第三十六条行政机关、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行政许可文书无效。同时,由任免机关、监察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一)非经营性用地违规用于经营性建设用地,发展改革、建设、国土(房管)、规划、工商、税务等部门为其办理基本建设等手续的。
(二)土地公开公示信息中,有关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设置诸如虚增成本等有碍公平、公正、公开市场机制建设条件的。
(三)借股权转让和变更法定代表人进行土地倒卖和转让行为的。
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七条军事用地使用权的出让应当按照国家及本市有关规定程序办理。但在土地出让前,应当提交规划主管部门发出的《规划条件函》及其附图。第三十八条国有土地的租赁应当参照本实施办法执行。
重庆市市政委今天发布消息成,《重庆市停车场管理办法》经重庆市政府第11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决定于3月1日正式施行。
《办法》明确了停车场管理应当遵循规划引领、合理布局、建管并重、方便群众的原则,形成以建筑物配建停车场为主体、公共停车场为辅助、路内停车位为补充的停车设施供给格局。《办法》就停车场规划、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各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和法律责任作出了明确规定,并大力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公共停车场。在停车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办法》的出台将使全市的停车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将有效促进解决城市停车难问题,规范停车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推进我市停车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发展。
附:《办法》全文
构建和谐之家,共谋科学发展
(公共管理学院2012年工会工作报告)
工会主席
李 岚(2013年1月10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代表:
大家下午好,受学院第三届工会委员会的委托,我向大会做工会工作报告,请代表们审议。
目前我院工会会员总数为143 人(含学院113人,宗教所30人),今年新增会员8名(行政2人,教师4人,科研1人,思政1人),会员入会率为95.33%。
在过去的一年里,工会在学院党政领导的大力关心下,在每一名工会干部的辛勤劳动下,在全体教职员工的大力支持下,全力服务校院中心工作,稳步推进民主建设,不断丰富职工活动,在努力构建和谐学院,促进学院科学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2年工作回顾和总结
一、全力服务校院中心工作,稳步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一)学院第三届教代会暨工代会第二次会议顺利召开
2012年初,我院召开了以“科学研究出精品,学科建设上台阶”为主题的双代会。大会提交讨论了新一轮的《公共管理学院科研奖励办法》。在《科研奖励办法中》加大对老师科研、教学改革的奖励力度,为学院教师参与学术交流、项目研究、培训学习等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为他们的职业发展提供良好学术成长环境。
(二)顺利完成武侯区第六届人大代表选举任务
2012年2月,我院顺利完成了武侯区第六届人大代表四川大学第一选区代表换届的选举任务。全院872名选民(包括我院离退休教师、在职教职工和学生)在望江校区和江岸校区两个投票点投下了自己庄严的一票,我院的史江老师有幸当选为第六届武侯区人大代表。
(三)代表积极参加校双代会,做好分团讨论的组织工作 我院校双代会代表积极参加了2012年4月举办的主题为“提升川大文化自觉自信,切实加强五风建设”的校双代会。代表们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积极建言献策。其中李刚老师关于“改革博士导师遴选办法”的提案和熊林老师关于“四川大学增列博士指导教师实施办法(试行)的修改意见”的提案被评为校级优秀提案,学院被评为“2009年-2011年四川大学院务公开先进单位”。
学院承担了由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院、电子信息学院、化工学院和基础医学法医学院组成的第六代表团的组织和接待工作。学院工会细心组织,热心服务,徐书记作为团长带领大家就学校文化建设、教风学风建设和校园交通治理等方面进行了热烈讨论,提交各项提案30余份,充分发挥了教代会民主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职能。
(四)全力配合两办,协助学院重大活动举办
1.做好第八届“两岸四地公共管理论坛”学术考察接待工作
2012年5月,学院工会积极协助科研办做好第八届“两岸四地公共管理学术论坛”学术考察活动,带领各位代表到成都市双流县三星镇南新村、籍田镇地平村考察成都市统筹城乡与村级治理的情况,受到与会代表的好评。2.协助举办2012年公共管理学院教学质量建设会
为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学院跨越式发展,2012年11月学院召开了教学质量建设会,工会作为协助部门积极参与。研讨会分别就如何提高本科,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出了若干实施意见,为全院形成重视教学,关注质量和注重内涵式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3.积极筹备2013年新春联欢会
工会与两办一起积极筹备本的新春联欢活动,负责节目筹划和落实,希望通过新春活动联络老师感情,增进各系友谊。
(五)坚持院务公开制度,拓展公开渠道
院务公开是民主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近年来我院不断深入推行院务公开制度,让教职工做到知院情、参院政、议院事,真正成为学院的主人。在院务公开工作中坚持工会主席出席党政联系会议,坚持民主集中制和“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坚持民主评议和表彰先进。学院基本形成以“双代会”、集中学习、专题讨论会为基本形式;以院务公开栏、工会宣传栏、院领导接待日为辅助;以飞信、网络为公开渠道的院务民主公开格局。在畅通联系群众的渠道上学院主要通过院长信箱、意见箱,院领导值班制落实做好教职工来信、来访工作。
二、顺利通过“职工之家”验收,建家成效显著 学院工会紧紧围绕 “为了教职工,依靠教职工” 工作主线,落实代表提案,创造性地开展建家工作,为学院发展营造了和谐、活力、幸福的环境。
(一)建立“温馨”职工之家
在学院党政的支持下,工会将收发室改建成“温馨职工之家”,并配备了微波炉、冰箱、沙发、咖啡和糖果。学院工会增订了《新周刊》、《健康生活》等杂志,为老师们提供一个学术探讨、师生交流及职工休息的场所, 让小家发挥大作用,受到师生好评。
(二)改善行政人员办公条件
学院改善行政老师的办公条件,各办公室安装了空调,让今年的寒冬处处充满暖意,让行政人员视院如家。各行政办公室规范了工作职责和流程,提高服务效能,更好为教职工和学生服务。
(三)以建家为契机,梳理工会文档,完善机构
学院工会以本次“职工之家”复查验收为契机,按照考核细则全面梳理了2005年到2012年工会各类文档,整理了包括校院两级双代会、院务公开、民主评议、职工活动、会员档案、专题讨论等20多个文件夹,让建家文档规范。在建家过程中工会再次明确和细化了工会工作制度和各委员工作职责,制作流程图,落实了人事调解委员会成员,完善了教代会闭会机构。
(四)被四川大学推荐为“省模范职工之家”
2012年12月,通过听取工作汇报,查看原始档案,参观活动阵地,学院最终以 97.5分的高分顺利通过评审专家对“教职工之家”的复查和验收,并被校工会推荐为省级“模范职工之家”。
三、为教职工排忧解难,努力构建和谐学院
工会坚持“情为教职工所系,心为教职工所操,事为教职工所做,利为教职工所谋”的理念,通过关心职工生活,坚持慰问制度,丰富职工活动,真情服务职工,努力构建和谐学院。
(一)关心教职工生活,为职工“解困帮难”送温暖
1.工会建立了困难教职工档案,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做好困难教职工的申报和慰问。2.学院关心青年教师成长,工会积极吸纳新教师入会并参加各项文体活动,增强新职工归属感。
3.工会坚持“产病丧”的慰问制,看望新妈妈、为新爸爸们购买了新生儿慰问品。4.学院坚持重要节日的慰问,坚持离退休教职工的新春团拜和慰问,在“六一儿童节” 为职工子女购买礼品。
5.学院坚持为教职工购买补充医疗保险,做好体检温馨提示。
6.工会坚持做好幼儿园入托,小学入学,小升初报名,高考自主招生的温馨提示以及创维集团和长虹集团内购会的通知。为教职工子女读书报名,积极联系校工会、校办和招生就业处,为教职工办实事,解难事。
7.工会参与劳动争议调解,在工会的倡议下,学院建立了专门的人事调解小组。工会积极开展宣传和咨询活动,协调职工矛盾。
(二)丰富教工活动
工会积极组织本院教职工参加了2012年教职工男子篮球赛,排舞比赛、运动会和青年歌手大赛。在三八妇女节组织了“关爱自己,健康生活”的活动。在职工之家展出2011年“美在身边”优秀摄影作品。目前正在筹备2012年摄影比赛,我们希望通过精彩图片展示,让老师们发现美,创造美。工会也正在积极筹建羽毛球、兵乓球、篮球和舞蹈协会。希望通过协会独立开展活动,发展兴趣,不断落实和丰富职工活动。
(三)做好计生工作
学院工会坚持做好计生宣传,为教职工和在校学生办理婚育证明、婚姻证明,发放独身子女费,并获得2012计生工作优秀单位。
四、加强自身建设,创新工作方法
(一)健全工会组织,明确工作职责
工会以建家为契机,进一步明确各委员职责,细化分工。工会不断完善和修订了原有的《工会工作制度》《工会主席及各委员岗位职责》和《工会财务制度》。工会工作做到每年有计划、有目标、有交流、有总结。
(二)坚持工会委员会联系制
工会秉承学院领导班子的优良作风,坚持每两个月召开工会委员会联系会议,集体商讨工会各项活动以及与教职工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及评优制度。做到大事集体研究,小事交心通气,相互尊重,彼此信任,形成团结、民主、高效的工作作风。
(三)加强工会干部培训
工会干部认真学习《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制》、校双代会和十八大的各项文件,熟悉工会各项工作制度,不断提高业务素质、理论水平和履职能力。
(四)深入调研,创新工作方法
为增进全院教职工对工会工作、院务公开工作、创先争工作的了解,工会发放了 《2012工会工作》调查问卷。问卷的设计以教职员工的需求为第一准则,通过对问卷的分析和汇总,我们寻找差距,发现问题,理清新一年的工作思路。
(五)发挥工会的宣传教育作用
工会围绕校院两级中心工作,制作了关于《武侯区人大换届选举工作知识问答》、《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推动学院改革发展》《四川大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四川大学教师工代表职权》的宣传栏,加强师德教育。工会也不断完善活动信息报送和新闻宣传制度,做到工会活动有通知、有宣传、有报道。
(六)健全工会财务制度
工会修订了财务管理制度,工会的每一项活动经费都做到“源头、过程、结果”的审查和监督。工会做到卡、物齐全;有预决算报告、经审报告。
工作成效与不足之处
一、成效
通过建家活动的开展,学院的凝聚力不断增强,老师们的幸福感和成就感不断增强。学院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交流合作、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管理服务等各方面也取得了可喜成绩。学院也在2012获得以下荣誉1、2009-2011年院处务公开先进单位2、2012年四川大学教职工男子篮球比赛团体第八名
3、四川大学2012年教职工排舞比赛优秀奖
4、四川大学2012年教职工运动会组织奖
5、四川大学2012年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
6、四川大学2012创先争优基层党组织7、2012年四川大学创先争优活动离退休工作先进集体
二、不足
(一)2012年的工作计划没有完全落实
在2012的工作计划中,我们提出了举办3项活动、2场讲座、1个培训。除了创建温馨职工之家,建立学习型工会,本工会落实了:
1、三项活动:争先创优活动与自评自查活动相结合;工会工作满意度调查活动;教书育人活动与师德建设活动相结合。
2、两场讲座:学科交流讲座、健康知识讲座
3、一个培训:行政人员办公自动化常识的培训
(二)加强对教代会代表的培训
双代会代表是全院民主推选热心为教职工办事,反映教职工的正当要求和意见,密切联系群众老师代表。代表要热爱教代会、工代会工作,坚持原则,熟悉和了解教代会职责。因此我们本次也增加了对代表的培训,使代表们有较高的政策水平和较强的参政议政能力。
(三)加强教代会闭会期间工作小组工作
学院在教代会的闭会期间设有三个工作小组,分别是“发展与提案”、“生活福利”、“经费审查”小组。各小组工作人员由部分工会委员和我院的专职老师担任。学院工会要发挥老师们的积极性,做到勤联系,勤沟通,提高工作小组的执行力。
2013年工作思路
除了完成校院的中心工作和常规工作外,我们建议2013年在以下几方面改进工作。
1、不断丰富“建家”内涵,结合校院中心工作,将建家活动与学院文化建设相结合,让建家工作常建常新。
2、不断拓展民主管理的载体,倾听教职工意见,在院务公开满意度、提案办理满意度回复测评中不断改进,加强教代会代表培训,提高代表们参政议政能力。
3、强化工会服务意识,拓展服务领域,通过健康讲座、科研申报讲座的举办及各类文体活动的开展,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服务全院教职工,举办职工需要、职工满意的活动。
4、组建羽毛球、篮球、舞蹈和棋牌协会,鼓励每学期以协会的方式独立开展文体活动,倡导健康生活,丰富教职工活动。
5、继续加强工会自身建设,提高工会干部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将工会各项工作落实到实处。
总之,在过去一年里,学院工会、教代会按照“聚心建和谐、聚智谋事业、聚力促发展”的建家宗旨,围绕校院中心工作,在民主管家、严格治家、和谐建家等方面取得一定成绩。在此,我代表院学院工会对各级领导和全院教职员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向你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工会也会在2013年不断改进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在学院党委和上级工会的正确领导下,在学院行政的大力支持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锐意进取、努力开创工作新局面,为学院的改革发展贡献力量。相信通过学院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公管学院会更加和谐、美好,公管的员工会更加幸福,安康!
最后在2013年新春来临之际,祝大家工作顺利、万事如意,阖家欢乐!以上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并提出宝贵意见。
【重庆市以工代赈管理实施细则】推荐阅读:
重庆教师信息管理登录10-19
重庆企业管理系统11-03
重庆理工大学财务管理06-21
重庆大学毕业二十年同学会活动实施方案10-24
重庆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管理办法05-29
重庆所有大学重庆有哪些大学10-22
重庆市农村环境问题05-24
重庆市城市规划06-03
重庆市人才资源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