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中小学教育现状

2024-07-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重庆市中小学教育现状(精选8篇)

重庆市中小学教育现状 篇1

EMBA

在职博士

专升本

自考网

在职研究生 育龙网核心提示: 为了加强对我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管理,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制度,推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深入开展,根据教为了加强对我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管理,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制度,推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深入开展,根据教育部第七号令《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决定》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一、继续教育对象与内容

凡取得教师资格的在职幼儿园、特殊教育机构、普通中小学,成人初中等教育机构、职业中学及其它教育机构的教师均属继续教育的对象。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行以5年为一个周期的学分管理制度,各级职务的教师5年内累计接受不少于40学分的继续教育。继续教育周期管理以学年为计算单位,上年9月1日至当年8月31日完成的继续教育学分计算为当年的学分。本周期为2001年9月1日至2006年8月31日。新任教师当年度必须接受不少于120学时的继续教育,其中规范化培训不少于60学时。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内容由职业道德教育、规范化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学科基本功训练及其他灵活性培训组成。其中职业道德教育5学分,规范化培训不少于20学分,现代教育技术配戏学分,学科基本功训练5学分,其他灵活性培训不少于5学分。规范性培训内容分公共课和专业课两部分。其中公共课8学分,它包括校本教材开发《现代教育理论》、《中小学教育科研方法与实验研究》、《课堂教学设计与操作艺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等4门课程,教师通过培训后,由全市组织统一考试;专业课不少于12学分,其具体的课程设置、考核方式及学分分配由“重庆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另行文下发。规范化培训应紧密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目的。

二、继续教育学分折算办法

职业道德教育学分折算:教师每年应做到自觉加强师德修养,自觉参加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组织的有关培训活动,参加全市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考试并达到合格,无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做到以上要求者凭任职单位考核证明计1学分;若有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如体罚学生,受过处分者,则不予计算学分。

规范化培训学分折算:

1.公共课每门课程考试合格者计2学分,专业课课程学分折算按“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的有关规定执行。

2.在本周期内参加提高学历或第二学历进修作为规范化培训,必须凭主办院校毕结业证书或成绩证明、自考《课程合格证》,按结业1科2学分计;考查学科和学历补偿教育不计学分。

3.在周期内参加培训者培训属于规范化培训范围,凭市教委统一印制的《重庆市教师培训者培训结业证书》,计规范化培训20学分。

4.在本周期内参加校长提高培训或研修培训作为规范化培训,凭合格证书计规范化培训20学分。

5.在周期内取得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市级、区县级培训合格证书者,凭合格证书计规范化培训20学分。

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学分折算:按渝教师3、14号文件要求,凡在1954年1月1日后出生的中小学教师参加全市考试合格者,凭市教委统一印制、区县教育行政部门验印的《重庆市教师计算机培训等级证书》记5学分;在1953年12月31日前出生的教师此项不作硬性要求,此项学分纳入其它灵活性培训板块学分计算。

学科基本功训练学分折算:经考核合格者计5学分,基本合格者记3学分,先后达到基本合格、合格者,其学分不重复计算,其具体训练内容与检测标准由“市继续教育中心”制定行文下发。

其它灵活性培训学分折算:

1.参加优质课竞赛获奖凭获奖证书按主办单位层次市级用以上一、二、三等奖分别计2、1、0。5学分,区县级一、二、三等奖分别计2、1、0。5学分。

2.撰写论文在报刊上发表,凭报刊原件按国家级、市级、区县级分别计4、3、2学分;论文评选凭获奖证书,获国家级一、二、三等奖分别计4、3、2学分,市级一、二、三等奖分别计3、2、1学分,区县级一、二、三等奖分别记2、1、0。5学分。

3.编写教育方面的正式出版的教材、专着者按每章3学分计。

4.承担课题研究或教改实验,主研人员凭立项文件按国家级、市级、区县级分别计3、2、1学分,协研人员按主研人员相应学分折半计;取得教育教学科研成果,主研人员凭获奖证书按国家级、市级、区县级分别计4、3、1学分,协研人员按主研人员相应学分折半计。

5.参加各类应急培训经考试考核合格者,凭重庆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统一颁发的《重庆市中小学教师培训结业证书》按每6学时折算1学分计。

6.参加校本培训经考试考核合格和区县级及以上专题讲座或学术报告者,凭学校签字盖章的学习证明和教师本人学习笔记按每6学时折算1学分计。本项目培训学分周期总计不超过10学分。

凡属本“办法”所规定的继续教育项目方可计算学分,如有与本“办法”相抵触者一律以本“办法”为准。

三、继续教育学分登记程序和办法

登记。教师在接受继续教育后,凭有关证明材料原件及复印件到任职单位登记员处进行登记,登记员先审核原件并核对复印件无误后在复印件上签字,将继续教育内容、规定折算的学分填入《重庆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登记卡》,收集其证明材料复印件装入教师继续教育人头档案。每学年结束时,登记员应对每位教师继续教育登记卡进行统计并签字,然后送单位负责人审核签字盖章,上报其教师进修学校进行年审。教师任职单位每年应将每位教师年审的学分情况予以张榜公布。新任教师培训学分不予登记,经培训机构考试、考核合格者,由培训机构颁发市教委统一印制的《重庆市新教师培训结业证书》。

审核。每年九月为继续教育年审时间。教师进修学校确定专人根据有关规定对各中小学校上报的《重庆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登记卡》上记载的内容、学分及其证明材料复印件进行审核,经审核后在登记卡上签字盖章;将审核的学分填入其《重庆市教师继续教育证书》,并对学分逐年进行累计。对当年完成规定学分者在其《重庆市教师继续教育证书》上注明“完成”,未完成的注明“未完成”;对周期审核合格的在其证书上注明“审验合格”,不合格的注明“审验不合格”,并由教师时候学校负责人签字加盖公章。

验证。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对经教师进修学校年审合格的中小学教师,在其《重庆市教师继续教育证书》上加盖公章,并对周期审核合格的中小学教师在其证书上验印盖章。《重庆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登记卡》返回中小学存入教师本人业务档案,《重庆市教师继续教育证书》由教师本人保存。凡未经教师进修学校负责人签字加盖公章和未经其教育行政部门验章的《重庆市教师继续教育证书》不能作为教师职务评聘和考核的依据。

各教师进修学校、中等教育机构、委属中小学的教师继续教育登记年审与验证工作由重庆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负责。

四、继续教育学分的使用

《重庆市教师继续教育证书》是记载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活动的有效凭证,是教师考核、职务评聘的必备依据之一。《重庆市教师继续教育证书》由市教委统一印制。各类教师在任职期内,完成继续教育周期规定的年均学分量和累计年均学分量作为教师年度考核和任期考核的重要内容,并作为教师职务评聘、晋升、续聘的必备条件之一;在周期内须完成规定的各项继续教育内容和学分,各板块内容所得学分不拉通使用,缺一项内容或学分不足者均为周期继续教育不合格;新教师转正后,按开始任职时间的学年度起计算,以完成累计年均学分量作为其教师职务评聘依据;符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规定年龄的教师除完成规定学分外,还须参加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考试取得合格证书,方可申报晋升教师职务。凡未完成规定的年均学分量和累计年均学分量者,当年不得申报晋升教师职务,年度考核不合格,不得评优选模;教师周期继续教育不合格者,周期满的当年考核为不合格,不得续聘。新教师未完成岗前培训规定学时者,不得转正定级。

五、加强管理,严格审核

实施教师继续教育登记制度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是集培训、考核、职务评聘有机结合的一种有效管理手段。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切实加强领导和管理,认真作好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规划,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督促、检查,对违反规定、徇私舞弊、弄虚作假者,视其情节予以严肃处理。

各教师进修学校要加强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和实施登记制度的业务指导,开展登记员培训;认真开展继续教育年审工作,选派敢于坚持原则、政策水平较高的中层以上干部作为登记审核人员,并切实加强过程管理,严格按照规定审核登记内容和学分;建立健全教师继续教育业务档案。特别要加强对中小学校本培训的管理、检查和指导,注重培训实效。

各中小学要进一步加强对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管理,把教师继续教育与年度考核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选派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中层以上干部作为本单位的继续教育登记员,严格按照规定作好登记工作,做到登记有据、登记内容规范、审核手续完整、表册资料齐全;切实加强校本培训的组织管理,做到有计划、有培训、有考核、资料齐全。学校每期须将校本培训计划上报所在地的教师进修学校备查。校长必须带头参加继续教育,并为中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创造条件。

重庆市中小学教育现状 篇2

一、重庆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信息素养意识缺乏

随着以IT技术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时代文化的到来, 从中小学校硬件建设方面来看, 每个教师都有电脑, 每台电脑都能上网, 不少教师认为这就是信息化教育。在这种观念的驱使下, 校方热衷于“硬件”建设, 把建机房、布网络、装投影仪当成信息化建设主要项目, 将PPT教学作为信息化教学主要指标考核, 大部分学校缺乏“软件”建设, 即没有培养教师树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观念, 大部分都是机械地使用电脑, 对信息的掌握也是“被动”式接受。总体规模上看, 重庆市中小学教师普遍缺乏信息素养。

2. 教师培训一体化

重庆市中小学教育总体规模:有幼儿园3582所, 专任教师15507人;普通小学7575所, 专任教师119161人;普通中学1057所, 专任教师74126人;普通高中268所, 专任教师28985所。统计数据表明, 重庆市中小学教师队伍庞大, 普通中小学和幼儿园专任教师总数达到237779人, 是全市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1]但因独特的历史原因与地理原因, 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主城区与非主城区、城乡之间的中小学教师素质差异较大。但从我市目前教育培养体制看, 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基本为“学分”式培训, 即行政下指令, 内容理论化, 培训讲座化, 教师被动化的运行机制。教育行政部门以完成任务为目的, 以牺牲教师假期为代价, 按照按普教模式组织成批的中小学教师坐在教室里, 不顾教师差异, 进行“一刀切”的知识学习, 注重脱离实际的理论教育, 学用脱节, 参训教师积极性相对较低, 基本处于一种“被学习”状态。造成重庆市中小学继续教育成了广大中小学教师的一块“鸡肋”。

3. 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全市幼儿园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7%;全市普通小学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8.65%;全市普通初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8.04%;全市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3.34%。重庆市普通中小学和幼儿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特别是近几年, 重庆市主城区重点中小学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和学位的比例不断增加, 这对培训院校的教师队伍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他们必须在知识结构、职业道德方面超前更新、超前升华, 具有较扎实的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知识、较高的教学操作能力、教强的教育科研能力, 能广泛吸取当今教育科研的新成果、新观点, 具有编写相关教材与开发课程的能力。对照这个要求, 培训院校担任继续教育课程的教师普遍存在着不仅数量不足、不稳定, 素质也参差不齐的现象, 上课教师也往往将继续教育课作为学历课上, 以教师为中心, 以固化的教材为本, 以讲授为主, 缺乏与培训对象的对话和了解, 没有从培训对象需要的角度去上课, 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实用性, 于是教学向背。另外, 不少中小学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已建立了微格教学室。当中小学教师向培训院校求教如何处理实际教学中的问题以及如何使用微格教室时, 不少教师自己心中甚是空落。因为培训院校不少教师尚没有实际中小学教学经验, 对微格教学室也只有一个纸面概念, 缺乏微格教学室的具体实际操作经验。所以, 培训院校很多教师还难以胜任摆在他们面前的崭新的继续教育课程。

4. 忽视校本课程与教育理论研究, 职称偏低

由于中小学教学工作的特殊性, 中小学教师与普通高等学校教师相比, 学科教育理论的研究明显不足。重庆这个年轻的直辖市, 由于人口多, 名校少, 升学压力大, 中小学教师为了完成升学目标, 自己的业余时间基本上也“泡”在了学生身上, 基本上没有时间和心思去搞科研。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上缺乏自己的特色, 统一使用清一色的“乡土教材”, 师资方面往往也是教“副科”的教师去充当。各培训学院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教学安排上基本上也是“一刀切”式的全天候满堂灌, 然后再加上考察就算大功告成, 广大受培训教师缺少读书、查资料、做科研时间。这就造成了中小学教师校本研究及教育研究的贫乏, 以致于形成我市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高, 但职称偏低这一矛盾。如:全市幼儿园未评专业技术职务者9517人, 占61.37%;具有小学高级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者2029人, 占13.08%;具有小学一级教师及以下专业技术职务者3961人, 占25.54%;全市普通小学未评专业技术职务者10167人, 占8.53%, 具有小学高级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者46427人, 38.96%;具有小学一级教师及以下专业技术职务者62567人, 占52.51%。全市普通初中未评专业技术者5637人, 占7.61%;具有中学高级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者5266人, 占7.10%;具有中学一级教师及以下专业技术职务者63223人。全市普通高中未评专业技术者1648人, 占5.69%;具有中学高级教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者6434人, 占22.20%。

5. 培养模式上重校外培训轻校本培训

现在一提起继续教育, 人们会很自然地想到由师范院校、教育学院等培训单位组织和设计的培训课程、研讨班、学历进修等校外培训模式, 而对以学校为基地的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培训则不以为然。然而所在学校正是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的重要阵地。目前在重庆市的广大中小学中重视校外培训的原因主要在于:首先是校内培训的评价体系不完善, 没有国家、地区的评估标准作参考, 致使学员多考虑校外培训, 而校外培训在教学内容、学时、成绩等方面有较好的量化指标加以评价和认可, 便于登记。二是教师继续教育有关学分规定中的要求有一定的误导作用, 如现在部分沿海城市的教委继续教育有关规定中要求学员五年内取得规定的24个学分, 其中18个学分为课程进修, 6个学分为市级教研活动。其间本学校的教研活动、教师的传、帮、带等培训内容和模式未作出相应规定, 属空白区, 课程进修比重较大, 因而学员更加重视校外课程进修也是自然。

二、对策探讨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要求高、任务重、内容新、难度大。针对上述五个方面的问题, 各地应采取有效对策, 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稳步、健康地发展。笔者认为, 以下对策行之有效。

1. 教师应加强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

在传统的教育过程中, 教育者始终处于一种信息优势中。信息时代, 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较强的掌握信息和更新知识的能力, 也就是部分学者提出的“扩展能力”。迅速灵活地适应科学技术和时代变化的综合性能力, 主要是指信息处理能力 (即吸收和更新知识的更新能力) 和创新能力 (即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扩充新知识的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能够主动跟上时代步伐, 不断进行自身知识结构的新陈代谢。尤其要注意学科知识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以达到信息化教育效果。

创新能力是教师扩展能力的核心。要求教师对新知识有较强的求知欲、兴趣、创造动机和创新意识、工作精神和毅力、信心和魄力等;教师要努力培养创造性思维品质, 如直觉思维、发散性思维、灵感思维等。

因此具有良好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才能掌握教育工作的主动性, 才能够培养完善的人, 才能胜任时代日益复杂、繁重的教育任务, 才能保证教育工作的先进性和实效性。信息素养越高就越能掌握教育工作的主动性。

2. 完善宏观调控和立法

应将继续教育纳入国家整体教育体系之内, 并在立法上加以完善, 是增强继续教育权威性、沟通继续教育与其他教育的联系的重要保证。目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上述问题, 主要在于继续教育在不少环节上还不配套, 如教育单位与人事部门、用人单位之间还缺乏密切的配合, 各种激励、制约、评估、竞争等机制还没有充分形成等等, 直接影响着继续教育的实施过程。只有建立健全各种法律法规体系, 完善配套环节和机制, 才能引导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健康发展。同时, 应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 详细具体地制定继续教育的学籍、培训期制度、证书制度、教学管理制度、继续教育与教师的考核、聘任、职评、晋级相结合的制度, 行政管理、评估制度等。此外, 继续教育内部也应自成体系, 要有明确的培训原则、计划、模式、方法、质量评估考核办法等, 内容应涉及继续教育与职前教育的衔接、学习资料服务、课程设置和教学组织、组织部门的协调等, 要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3. 统筹兼顾分层次进行教师培训

根据重庆市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差异, 并结合教师自身素质, 各培训学院应统筹兼顾, 分层次制定教师培训计划。1、按照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主城区与非主城区、城乡之间的地理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制定分区的教师培训计划;2、按照教师学历层次, 制定重庆市教师培训计划;3、由重庆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牵头, 制定跨区的教师交流培训计划。

4. 鼓励个人自学

其实学习中的个人自学,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 都是继续教育中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在中小学教师对继续教育的认识中常常存在一种误解, 即似乎只有进了培训班才算是继续教育。我们强调教师在参加各种培训的同时, 应加强自学, 注重自我反思与实践, 不断梳理自身教育教学中的经验和教训, 并将其进行理论升华, 变实践者为研究者, 这是继续教育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一切培训都是外在的, 没有学习者的个人自学, 都难以内化为学员的知识和认识, 尤其对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而言, 再好的培训如果没有学员的自学、自悟、自化和教师实践中的自我实验、摸索、总结, 都不可能使教育教学技能得以真正提高。但目前存在着评估难, 操作难的问题, 因此, 在鼓励和引导的同时, 应尽快完善相应的机制与法规。

5. 案例教学, 突出实战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一种全员培训, 人数多, 范围广, 且参训者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自学能力较强, 他们对灌输式的理论培训无兴趣, 他们急切想得到的是面对实际问题如何去做。因此,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必须走出书本式教育的理论化教学模式, 代之以多样化的案例教学模式。在挑选案例时, 内容上要贴近“实战”, 创设问题时, 要在受训学员的“最近发展区”提出问题, 这样才能促进受训学员最大限度地调动相关旧知识来积极探究, 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 从而实现受训学院的“现有水平”向“未来的发展水平”的迁移。

在具体实践中, 培训院校应从当地实际出发, 摸清参训学员的知识需要, 营造教师与学员之间, 学员与学员之间和谐与民主的教学相长气氛, 运用问题研讨、专题讲座、方案设计、现场教学、课题研究等多种教学方式, 并侧重能力训练与实际问题的解决且辅之理论点拨。

6. 加强师资建设, 重视校本理论研究

(1) 强化师资建设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培训队伍, 高素质的任课教师是提高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针对重庆市西部教育高地的地位确定, 以及重庆市基础教育的师资结构不断优化的情况, 这对培训院校的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培训院校要采取进修访学、实地考察、下中小学锻炼等多种途径, 提高师训师资素质质量, 并广泛聘请相关学科专家和优秀中小学教师作为兼职教师充实师资培训队伍。

充分利用专兼职教师的不同知识背景和学科优势实现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 形成一个学习型团队。这种团队能对每一位成员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 这不但有助于个人学习和个人智力的开发, 更有助于合作学习和团队智力的开发, 从而构建一个具有共同倾向的信息和情感场。通过这个场的运转, 将凝聚团体成员对自己培训实践中的各个具体事件进行完整的描述、理解、解释、总结和反思, 从而有助于每个教师又通过这个场相互学习和相互提高。

(2) 重视校本课程与教育理论研究

各培训学院应根据重庆市不同地方的风俗民情, 针对来自不同地方的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培训。培训可分三步走, 第一阶段是展示阶段, 来自不同地方的教师展示各自学校结合当地与本校校情开发的校本课程;第二阶段是交流阶段, 即交流各学校校本课程的经验;第三阶段是总结阶段, 即在培训教师的指导下, 受训教师完成对各自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理论体系建构。有条件的中学可将连续工作3年带完一个毕业班的教师送相关师范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疗养”。教师在这期间既可调整自己的心态, 又可在相关专家教授指导下阅读一些理论书籍, 对自己这3年的工作进行反思与沉淀, 完成相关论文写作, 通过这一年的“蛰伏期”, 相关教师不仅将会在理论上而且在教学实践上有一个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重庆市教育委员会.2008年重庆教育发展报告.重庆出版社, 2008 (1) .

[2]张瑶.对教师继续教育的政策思考.中国成人教育, 2008 (3) .

[3]卢真金.重视教师教育中的两个现实问题.山东教育, 2008 (5) .

[4]王春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与素质提高.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8 (3) .

重庆市中小学教育现状 篇3

关键词:重庆市黔江区;教师压力;现状;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1)17-0257-04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人们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与之相伴的是诸如工作、学习、就业、住房等各方面的压力。压力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普遍问题。其中教师被公认为是高压力人群。关于教师压力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英国教育学者剑桥大学的基里亚科和萨克利弗率先在《教育评论》上发表了关于教师压力的研究性文章,文中将教师压力定义为“教师的一种不愉快的、消极的情绪经历,如生气、焦虑、紧张、沮丧或失落。”[1]在我国,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社会、家长、教育管理者对教师的要求不断提高,压力过重已经成为教师的典型生存状态,严重威胁他们的身心健康。一项关于中小学教师身心健康的调查表明:“中小学教师的身心健康状况低于全国其他职业的平均水平。”[2]《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3]因此,尽管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改革理念下,教师的压力状况仍不容忽视。特别是身处农村的教师压力如何,是笔者关注的。2009年11月26日到2010年12月2日,笔者到重庆市黔江区集中对六所中小学进行调查问卷。本文试图以重庆市黔江区中小学教师压力现状及应对策略为题进行分析。

一、重庆市黔江区中小学教师压力现状

本研究选择了重庆市黔江区六所中小学(村小,城乡结合处中学,镇完中)的近300名教师为样本,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的方式。共发放问卷280份,回收有效问卷258份,回收率为92.1%,访谈30余人次。根据调查发现就“教师压力”状况,258名教师中有124名教师认为自己“压力很大”,占48.1%;116名教师认为自己“有压力,但可以接受”,占45.0%;只有16名教师“没怎么感觉到压力”,占6.2%,还有2名教师认为“无所谓”,占0.7%。由此可见,在这六所中小学里,认为自己有压力的教师占到了高达93.1%的比例。对于工作的满意度调查,只有2.9%的教师对工作“非常满意”,67.4%的教师对工作“比较满意”,23.9%的教师对工作“不满意”,5.8%的教师“非常不满意”现在的工作。对于“你是否想过转行”这个问题,70.9%的教师选择了“考虑过转行”。这一结果是惊人的,对于曾经的“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一令人尊敬的职业,为何绝大部分教师选择了考虑转行?不容质疑,教师压力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通过对教师的访谈,笔者总结了重庆市黔江区中小学教师压力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源型压力源

首先,教师作为独立的自然人,他的性格、年龄、受教育程度、与同事及领导的相处方式、个人能力等方面都影响着教师对压力的认知,对压力的承受程度。比如,有的教师性格内向,不善于与同事及领导沟通交流,有了压力不能及时得到疏导,造成了心理负担。同时,个人对压力感的感受也是不同的,在有些人看来是压力,有些人看来则不是压力。

其次,教师的自我认同感的不同也是产生压力的一个因素。一方面,有些教师对自身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造成对自己缺乏自信,以至于产生紧张焦虑。另一方面,由于在农村地区,很多教师受教育程度偏低,且专业不对口现象严重(笔者访谈的一位高中数学教师,学的专业是农学;一位中学校长,曾经教过化学、数学、历史等学科),他们对于教学产生了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压力。虽然自身想通过不断学习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但是由于年龄偏大,基础较差等原因,阻碍了自己的专业发展。这样的教师自我认同感低,教学压力大。

(二)外生型压力源

1、社会期望太高与社会地位太低之间的矛盾

教师普遍认为,教师职业说起来光荣,但社会要求太高,太苛刻。社会为教师贴上“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标签,人们就要求教师要处处做典范,时时做圣人,只求奉献,不求回报。家长既要孩子得高分,但是教师布置的作业必须少。只要孩子得不到高分就是教师没教好。把孩子出现的所有问题都归结到教师身上。这无形中给教师造成了极大的压力。特别是在农村,教师更是得不到家长和社会的认同。他们认为当教师没有出息,挣不到钱。一位教师更是心酸地说:“我们在外面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老师。那些家长说的'你们当一辈子老师,还没有我们的地被占了赔的钱多'”。由此可见,教师在当地的地位之低,这严重影响了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2、待遇问题给教师带来的经济压力

教师普遍认为教师工作量与教师的待遇不成正比。尽管绩效工资的出台,减小了农村教师与城里教师的收入差距,但总体上看教师的待遇仍不高。一位新教师也坦言:“毕竟我们都要养家糊口,像我还得考虑买房,现在的工资连一平米都买不上。”

3、教师的工作时间长,工作量大,教师间竞争激烈,新教师面临的班级管理等教学方面的压力

教师的工作时间长,特别是高中教师每天从早上六点起床,到晚上十点才能离校。工作时间长达16小时,远远高于规定的八小时工作制。这样,教师的个人可支配时间极少。且由于多采用大班教学(一个班大约有80人),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其中,某中学2002年左右,有在校学生800多名,教师70多名。但到了现在,学校有在校学生1600多名,教师却只有85名(按编制应有93名,但实际只有85名)。学生增加了800名,但教师却只增加了10名左右。由此可见,教师的教学任务十分繁重。此外,教师间的竞争也十分激烈,这主要是对于成绩的要求,每次月考后都会给教师排名,每个教师都希望自己能排名靠前,这无疑给教师增加了压力。另外,新教师面临着如何做好班级管理的压力。笔者访谈的一位新教师,刚走上工作单位,由于领导的信任,担任班主任。但是面对教学和班级管理的双重压力,他坦承自己有些应付不来。

4、新课程改革及学校管理,职称评定带来的压力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如“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4]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要求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以先进的教学观指导教学行为,改变陈旧的教学方式,运用新的教学方式。这无形中增加了农村地区教师的压力。由于多数农村地区中小学资金缺乏,“教学仪器稀缺,实验条件简陋,教研教改信息闭塞,教育改革的要求与农村教师的素质和简陋的办学条件之间仍存在着很大的矛盾”。[5]笔者在黔江区某中学调查发现,由于资金缺乏,全校只有一间教室安装了多媒体,教师若要使用多媒体教学,都要先进行预约。

学校管理不当也会给教师带来压力,某小学的教师认为,学校的制度要求过多过细,对教师的约束太多,是使教师产生压力的一个因素。很多时候教师想的不是专业水平的提升,而是班级的卫生(因为卫生不达标,教师要扣钱)。

职称评定中对教学成绩、论文、公开课,教研情况都有了较高的要求,而职称晋升是农村地区教师提高工资待遇的唯一机会,这给教师无形中增加了除教学之外的任务,加剧了教师间的竞争,教师的压力感倍增。又由于农村教师素质客观上较城区教师差一些,农村基础较好的学生也转到城里,这些都使农村地区教师在职称评定上与城区教师相比不占优势。

二、重庆市黔江区中小学教师减压方式

(一)自我心理调节

大多数教师选择了自我安慰,自我心理调节的方式,对待任何事抱着一颗平常心。认为自己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要把本职工作做好,做到“干一行爱一行”。虽然社会不够认同教师职业,但很多教师还是认为教师是崇高的职业,特别是一位工作了28年的女教师让我特别感动,她说:“我工作了28年,我认为我的工作做得很好,我在尽心尽力地做我的本职工作,我对我的工作很有信心。教师就要对国家负责,对家长负责,我自己也是家长,我理解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一位工作了28年的教师,能自豪地说“我的工作做的很好”,我真的很佩服,她是我们每一位立志教育事业的人的楷模,榜样。

(二)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如运动,听音乐,和家人呆一起

年经教师大多选择通过运动保持身体健康,如男教师会选择打篮球,踢足球,游泳等方式,女教师会选择练习瑜伽,散步,逛街等方式。许多研究表明,体育锻炼会减轻对心理压力源的反应,也可阻止或减轻诸如沮丧、消沉之感,改善在工作压力下大脑的活动节奏,清理、宣泄在人际交往或工作压力中的情感,降低压力水平,摆脱轻度烦恼,增加自控、自主、自我满足感。[6]

(三)转行

笔者在某小学采访的一位教师就选择了转行,他刚考上了当地的公务员。而他转行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教师待遇低,在教师岗位上坚守了15年,不知道当他离开学校的那一霎那是否会有不舍。但教师职业留不住人的现状却值得我们反思。

以上仅仅是重庆市黔江区中小学教师面对压力的部分应对策略,但是要解决教师的压力问题,需要教师、社会和学校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笔者结合重庆市黔江区中小学教师面临的压力现状,结合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及管理学等方面理论,从内生型压力应对策略和外生型压力应对策略两方面提出解决教师压力的几点建议。

三、应对教师压力的策略分析

(一)内生型压力应对策略

1、教师应树立教育工作是毕生追求的事业的信念,而不是把教育看作谋生的工作

《现代汉语词典》对事业的解释为“人所从事的,具有一定目标、规模和系统而对社会发展有影响的经常活动”,职业则是“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7]教师担负着培养适应时代要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班人的重任,只有当教师把教育工作作为事业时,他才能更深刻的认识到自身工作的价值和意义,不计较个人得失,热爱教育工作,爱岗敬业,对教育教学充满热情,树立终身从事教育事业的决心,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工作中。这样,即使在工作中遇到了压力,教师也能化压力为动力,激励自己为教育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而努力。而将教育工作看作是谋生手段的教师,难以坚定地树立为教育工作作出贡献的信念。

2、教师应进行自我心理调节,以一颗平常心对待压力,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并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进行减压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压力成为了全球性问题,存在于各行各业,并非只有教师行业才存在。因此教师应以平和的态度对待压力,特别是面对压力时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压力应激的看法做了大量研究的迈克尔·希尔和查尔斯·卡吾尔认为乐观主义是对应激和健康有着重要意义的使人感兴趣的个性特征。乐观主义是一种感知过滤镜,它使很多种情境都改变了原有的色彩。”[8]除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外,教师还可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减压。如在本论文中提到的重庆市黔江区年经教师大多选择通过运动保持身体健康,如男教师会选择打篮球,踢足球,游泳等方式,女教师会选择练习瑜伽,散步,逛街等方式。

3、教师应对自身有客观正确的认识,找到自身特别是专业发展方面的优势和不足,努力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实现自身价值,增强自我效能感

马斯洛(Abraham H.Maslow)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认为,人要从抑制自我、吓唬自我、贬低自我、丑化自我中解脱出来,发挥个人潜能,揭示更高的人性可能性,更容易、更全面、更忠实的变现自己,就必须更好地认识自己的身体、体质、机能和种性;一个人要具备真、善、美、自足、公道、活泼、自我实现的丰满人性,必须通过对自身同一性的认识,去感知自身的需要、爱好、紧张和焦虑。[9]教师应该对自身有客观的认识和评价,辩证的看待自身的优缺点,既不过高估计自己,也不妄自菲薄。这是教师找准发展方向,发挥个人潜能及价值的基本前提。教师通过各种途径促进专业发展,既能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能提升教师的自我价值感和自我效能感,从而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事业,成为教师工作的动力源。成就动机理论也能很好的辅证这一论点,“成就动机指个人在主动参与事关成败的活动时,不畏失败威胁,自愿努力以赴,以期达成目标并获致成功经验的内在心理历程。”[10]成就动机是可以和教师遇到的压力抗衡的,它能促使人追求成功并规避失败。

(二)外生型压力应对策略

1、社会应树立对教师工作的合理期望,不宜对教师提出太多太高的苛求

教师被认为是阳光下最崇高的职业。在人们眼中,教师是蜡烛,照亮被人,燃烧自己;教师是春蚕;教师是孺子牛等等。教师被社会圣人化,理想化,同时社会也对教师提出了许多苛刻的特别是在道德方面的要求,这给教师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因此,社会应树立新的教师观,对教师的要求也应人性化。

2、社会应大力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提高教师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

当今社会教师职业越来越不受到人们的尊重,部分人甚至看不起教师。甘肃某县有“教师是酸酸”(“酸酸”主要是“穷酸”的意思)的一句俗谚。可见当地人认为教师的经济地位低,导致了教师在当地的社会地位低。社会的不认同导致教师的职业认同感的模糊化,挫伤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形成教师职业倦怠。因此,全社会应努力创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提高教师经济地位,让教师成为受人尊敬的职业,从而激发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情,推动教育的发展。

3、减轻教师工作负担

针对师资力量与教学资源不均衡(教师的学科结构,年龄结构等存在不合理)的现象,以及由此引发的教师压力问题,主张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和教育质量,主张合理分配师资力量,调整学科教师,补充更多的专业教师;调节新老教师比例,多引进一些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以及精力旺盛,有活力,有能力的年轻教师。另外,尽量减少名目繁多的非教学项目的检查、考评,让教师能有更多的精力放在专业发展上。

4、建立合理的发展性的教师评价体系

建立发展性的教师评价体系的目的是促使教师的专业发展,关注的是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取得了哪些进步,存在哪些不足,帮助教师在今后改进不足。同时,发展性的教师评价强调多元主体的参与,包括学校行政人员、教师、学生、家长及校外专家等,且评价主体间是平等民主的关系。另外,发展性的教师评价的评价方式是多样化的,强调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的结合。

5、建立和谐的学校文化氛围

首先,学校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学校领导与教师间形成相互尊重、合作的关系,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工作氛围和人际关系。其次,学校领导应作出表率,严于律己,为人师表,与人为善,以优秀的人格去感染引导教师和学生,有独特的人格魅力,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班风、学风,整个学校的教师都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总之, 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是传播知识,培养学生形成道德感、正确价值观的活动,教师如果不能以健康的心态面对工作,将对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起到负面影响,我们研究教师压力并积极寻求教师压力解决的策略,将帮助教师获得职业信念,树立职业意识,在工作中为社会的进步提供精神层面的支持,推动教育的发展,并能在教育改革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为我国面向未来的教育改革提供动力与支持,保证我国优质教育的实现。教师工作面对的对象是学生,学生在学校中从教师这里学习文化知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初步的道德观念,教师的精神面貌与工作态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如果教师终日带着严重的心理压力与负担,不能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当中,不能把健康向上的精神传输给学生,将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积极心态,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因此,我们研究教师压力并给教师提供减轻压力的策略,对教师形成人文关怀,使教师有良好的工作状态,培养出有朝气,有理想的优秀学生,并对学生的一生都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研究教师压力,我们不仅仅是了解教师的压力状态或压力感程度,而是要分析教师压力的来源,把压力进行分类,寻找出能转化为教师发展动力的压力,积极利用这些压力,为教师的专业发展与自我成长提供积极的、有效的动力,并向教师解释这一点,使教师能主动将压力转化为动力,而不是一味地排斥压力或把压力仅作为有害的负担。要解决教师压力问题,需要整个教育系统(教师,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社会,家长等)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邵光华.国外教师压力研究综述[J].比较教育研究, 2002,(11).

[2]Yan E.Shen. Relationships Between Self-efficacy,Social Supportand Stress Coping Strategies in Chinese Primary and SecondarySchool Teachers[J]. Stress and Health,2009,(25).

[3]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4]范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6.

[5]匡茜,覃莹.农村中小学教师压力源分析及对策[J].教师园地, 2007,(2).

[6]陈德云.我国中小学教师压力来源分析与压力应对策略[J].江西教育科研, 2007,(4).

[7]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6.

[8]Philip L Rice.压力与健康[M].石林,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9]曹宇嫦.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自我调适对策[J].湖南教育,2005,(24).

[10]张春兴.教育心理学——三化取向的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 教育出版社, 1998.

Chongqing Qianjiang Area school teachers pressure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aling with strategy analysis

LU Ping-hui,HUANG Li

(Southwest University History Culture Institute and Nationality College,Chongqing400715,China)

Abstract:: Pressure has become a normal problem in almost all occupation,in which teacher is top of it.Under the guideline of developing the nation by the education and developing the education by the teacher,the teacher particularly the rural teacher and his pressure problem shoud be recognised.This paper , illustrating the teacher 's pressure problem, its actuality and its settlements in Qiangjiang borough,Chongqing city, classifies the pressure into two kinds, inherence and extrinsic one.Considering of regional characteristic, this paper ,introduceing the theory of pedagogy , psychology ,educative psychology and management, will bring forward different settlements in dealing with the two pressures.

重庆中小学体操教学现状与策略 篇4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抽样,从重庆市抽取50所中小学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通过CNKI网检索查阅了相关重要论文40篇以及通过各种途径查阅了相关着作和政策文件。

1.2.2问卷调查法:根据问卷设计要求设计了综合问卷一套(调查对象包括、教师、学生),对问卷内容进行效度检验,专家一致认为内容效度较高,可以用于发放调查。向所选取的50所中小学发放学生问卷1000份,收回问卷980份,回收率为98%,有效问卷950份,有效率为96.9%;向教师、领导发放问卷200份,收回问卷195份,回收率为97.5%,有效问卷180份,有效率为92.3%;对问卷的回收进行加工处理,采用重测相关检验的方式对问卷的信度进行检验,其相关系数r=0.75,信度较高。

1.2.3数理统计法:采用EXCEL表格的统计功能对回收问卷信息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讨论

2.1重庆市中小学体操教学现状与分析

2.1.1体操教学场地器材状况

通过对50所学校的调查显示:重庆市中小学体操项目群的场地器材总体表现为相当匮乏,其中平衡木、高低杠、跳马、等专门器械体操的器械及体操棍的拥有率为0;体操带、体操棒、健身球等轻器械的拥有率为10%;拥有肋木,把杆的学校略有提高,分别占调查学校的20%和24%;拥有音响学校占调查学校的80%,这与学校的广播操的开展需求相关。由此可以看出,重庆市中小学对体操类项目所拥有的场地器材非常匮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体操运动的开展。

2.1.2《体育与健康(体操)课程标准》执行状况

从调查的50所中小学来看,各中小学对《体育与健康(体操)课程标准》执行力度各异。严格执行标准的学校占调查学校的2%;基本执行标准的学校占调查学校的6%;不执行标准的学校占调查学校的92%。由此看出,重庆市中小学体育教学课堂的教学内容与标准较为散乱,课堂教学随意性较大,基本不涉及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体操成套动作内容。

2.1.3领导、教师对开设体操课堂的重视状况

从对教师、领导发放的问卷调查整理来看,88.9%的领导、教师对中小学开始体操课持反对意见。领导特别强调教师课堂教学内容的安全性,极不支持教师在课堂教授器械体操的内容。这与领导对体操项目群的特点认识不够很相关,认为体操就是带有危险性的项目,担心教学安全事故的发生给自己“政治前途”带来影响。由于受领导的普遍不重视,教师也在体育课堂很少涉及体操教学内容的选择,都以“规避”安全为由将其体操列入危险项目而不给中小学生进行开展。

2.1.4学生对体操的认知状况

从参与调查的950为学生来看,完全了解体操的学生为0%;比较了解知道的学生占2.1%;略有了解的学生占3.2%;完全不了解的学生占94.7%。由此看出学生对体操的了解认识率相当低下,这与中小学的体育教学传播直接相关。

2.1.5开设体操内容教学状况

从所调查学校对体操教学内容的开展来看:绝大部分学校都对队列队形和徒手体操进行了教学,分别达到90%和100%,这与课间操的推行和各学校进行军训有较大相关;单杠、双杠、跳马、跳箱、平衡木等专门器械体操的开展为0;对健美操和形体舞蹈的开设略有提高,分别达到12%和10%;教材化技巧、艺术体操、山羊的开课也较为少见。

2.1.6体操师资状况

从调查50所中小学300位体育教师的项目专项结构来看,中小学竞技体操、艺术体操、形体舞蹈师资还相当匮乏,分别占0.6%、3.3%和3.3%;健美操老师的师资还算相对合理,占整个体育师资的10%;而起他项目的体育教师占了绝大多数。由此看出:当前重庆中小学的体操项目群的教师师资人数结构部合理,非常竞技体操人才,学生比较喜欢的艺术体操、形体舞蹈等项目也显得较为紧缺,不能满足现行学生对基础性较强、学生又乐于接受的体操项目教学开设。

3.加强重庆市中小学体操教学的策略

3.1加快重庆中小学体操项目群场地器材的合理配备

体操运动是一切运动的基础,对人体运动素质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要在中小学快速扭转体操开展很尴尬的局面,改善体操项目群的场地器材,增加合理的配备成为先行条件。场地设施时开展体操运动的硬件条件,没有良好的体操场地设施,就无从谈起该项目的普及。就目前重庆中小学所具备的体操场馆和其他器材来看都显得非常匮乏。

3.2改变领导、教师、家长对体育伤害事故的错误认识

不少家长缺乏对体育运动的正常风险进行别要的认识理解以及对自己孩子的疼爱,只要自己孩子在体育课堂中受点伤,就视为让其心肝宝贝委屈了,无理找到学校、教师要求进行赔偿。由于人体的一些解剖缺陷,本身体育运动很自然存在潜在的一些运动风险,通过体育运动课堂的正常科学合理组织后,有时仍然难以规避运动中的一些小受伤。但是不少家长特别缺乏这方面的常识和基本的素质以及教育引导孩子正常成长的科学理念。还子受了点伤就统统把责任归给教师,学校领导以及相关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立法部门也缺少对体育运动伤害事故的具体认定,总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通常也将体操运动错误地归为安全风险较大的项目,于是在正常教学过程中极力主张反对体操的教学开展,无形给教师的教学开展在泼冷水,出现一些小受伤的事故时也不从正确评价教师的教学组织问题,笼统一棒摔倒教师头上,谁还有兴趣和胆量进行体操的教学。因此,社会、家长、领导、教师应该改变观念,在正确规避运动损伤的基础上多一些理解。

3.3提升体操运动对学校体育功能的再认识的正能量

从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长河来看,体操始终是被列为重要的内容,但从上世纪90 年代开始,由于受多方面的因素影响,体操在学校体育中的实际开展受到了冷落。应从多角度宣讲体操运动队学校体育教学的`正向作用。正确、客观认识体操教学在新课程背景下所承载的任务;在实际的认识和操作过程中,多对体操运动的重要地位的凸显被众多领导和教师弱化的现实加以揭示。因此必须重树体操教学在学校体育中的重要地位,彰显它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独特的作用。

3.4激发和维持青少年学生对体操运动的参与兴趣

青少年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浓烈兴趣的保持,必须要要有强大的正确内在动力需求作保障。当下为什么不少的学生喜欢体育课而不喜欢体育运动呢?笔者认为这是体育课堂的失败,但它给我们体育教育工作者正确引导孩子参与体育运动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因为学生喜欢体育课,那就证明体育课能够给予孩子们提供休整、愉快、调节的时间和场所,但是我们不能将体育课堂仅仅作为孩子们因为其他学习压力的缓释的消极场所。体育教师应当将孩子们引向主动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当中去寻求体验运动的快感,学会真正享受运动;大力给学生讲授传播体操运动能够给予每个人带来的那种健身健美价值作用,从而激发学生们的深层兴趣爱好,一旦这种兴趣爱好成为习惯,持续的兴趣、强大的动力将保持至久。

3.5加大中小学体操教学改革

中小学的体育教学改革,要深入执行“健康第一”的理念,切实理解健康的全面内涵,关键摒弃传统健康的简单理解和行为操作表现。将孩子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三方面充分结合起来,相互融合照应,不能为了避责而不敢前行半步,不能将其对孩子们很具有劳其筋骨的一些器械项目彻底干掉,而是尽量考虑对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科学合理的预防不必要的运动损伤为立足点,而不应逃避。

3.6大力改善重庆中小学专业体操师资结构

合格的专业体操师资是促进重庆中小学体操健康有序开展的软实力。没有和个体操师资,基本的教学就难以履行,更谈不上积极的教学改革。即便有合理的体操内容设置也离不开奏效合格的开拓者。就目前重庆的体操师资来看,体操人才都比较紧缺,因此加强中小学体操师资的培训和引进成为普及开展体操运动的另一部可或缺重要基石。

4.结论与建议

调查结果表明:由于社会、学校、教师以及家长等诸方面因素的影响,重庆中小学体操教学逐渐消失了;针对当前现状,笔者提出了加快重庆中小学体操项目群场地器材的合理配备;改变领导、教师、家长对体育伤害事故的错误认识;提升体操运动对学校体育功能的再认识的正能量;激发和维持青少年学生对体操运动的参与兴趣;加大中小学体操教学改革;大力改善重庆中小学专业体操师资结构等对策性措施,以期大力改变重庆市中小学体育教学受到极度冷落的局面,望有关教学行政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家长、社会高度关注其我市中小学的体操教学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猛,吕春永。中小学体操教学开展现状的调查[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12)

[2]张允蚌。我国学校体操教学现状的社会学分析[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10)

重庆市中小学教育现状 篇5

二 级 院 系:社会工作学院

专 业 班 级:殡仪A120

3学号:0205120317

姓名:田洋

指 导 老 师:刘炼

关于重庆中小城镇低碳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田洋 牟震华 许春阳 陈建军 石思玉

(社会工作学院殡仪A1203)

内容摘要:随着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的日益突出,全球正发生着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的气候变化。温室效应的产生导致人类遭受了很多很严重的损失,成为人类目前共同面对的最严重的危机和挑战。低碳经济的发展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改善大气环境,所以逐渐成为目前经济发展的主导模式。

关键词: 经济发展 低碳经济 问题 建议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在国际碳减排形势与国内经济增长的双重压力下,我国能源问题正面临着必须确定未来战略方向的路口,低碳战略势在必行。低碳战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节能减排、使用新能源、碳捕获技术。对于当下的中国而言,碳捕获技术大规模实施太不现实,而新能源的应用也处于初期阶段,效果有限,唯有节能减排是当下最可行、最切实的途径。“节能不仅仅是为了应对气候变化,节能还应对能源供应安全。节能目标同时也是实施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有利抓手。就目前状况而言,大型城市的节能减排问题正在逐渐得到改善,资源浪费、环境破坏问题比较严重的主要是中小型城镇,如何发展中小型城镇的低碳经济,实施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将成为近年来的重点。重庆身为长江上游生态文明示范区,中西部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示范区,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中国政府实行西部大开发的开发地区以及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其中小城镇的低碳发展很是吸引关注。

(二)研究内容

1、问卷设计

低碳经济是一个内涵较为丰富的问题,我们将针对其中几个方面分别设计一些问题来更全面的了解它。

2、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上网群众。调查方法是网上统计调查方法。

(2)问卷发放过程。按上述要求,我们将在网上发放调查表,采用自填式无记名调查方式来进行调查。

(3)研究方法。本研究以网络调查问卷法为主,人工进行处理,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主要采用百分比分析。

(三)研究目标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成为不争的事实,如何改善环境成为了目前社会日益关注的重点。调研中小型城镇目前资源是否得到有效利用、环境破坏问题是否严重、如何更有效的促使中小型城镇向低碳生活发展可以很好的得出一些改善现状的好的方式与方法。并从而加强人们对于低碳生活的认识与重视,以促使人们在生活中有效的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发展低碳经济。

二、关于低碳经济的概述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

所谓低碳经济就是以低碳排放量,低能源消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在全球气候不断变幻的今天,低碳经济,低碳技术日益受到全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低碳技术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 GDP 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的背景,是全球变暖对人类生存的严峻考验,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加,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不断表象化,人类急于寻找新的能源模式即低碳经济模式和低碳生活方式来实行地球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具备广泛社会性的经济理念 低碳经济并没有严格的定义,低碳经济也涉及到广泛的产业领域和管理领域。低碳技术几乎遍及所有涉及温室气体排放的行业部门,在这些领域,低碳技术的应用可以节能和提高能效。

(二)低碳经济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减碳经济产业体系包括火电减排、新能源汽车、建筑节能、工业节能和循环经济、资源回收、环保设备和节能材料等。

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包含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城市、低碳生活等一系列新内容。它通过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规模使用可再生能源与低碳能源,大范围研发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建设低碳社会,维护生态平衡。发展低碳经济既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国家权益和人类命运的全球性革命,又是全球经济不得不从高碳能源转向低碳能源的一个必然选择。

一是“锁定效应”的影响。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人们对初始路径和规则的选择具有依赖性,一旦作出选择,就很难改弦易辙,以至在演进过程中进入一种类似于“锁定”的状态,这种现象简称“锁定效应”。工业革命以来,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对化石能源技术的严重依赖,其程度也随各国的能源消费政策而异。发达国家在后工业化时期,一些重化工等高碳产业和技术不断通过国际投资贸易渠道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倘若继续沿用传统技术,发展高碳产业,未来需要承诺温室气体定量减排或限排义务时,就可能被这些高碳产业设施所“锁定”。因此,我国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认清形势,及早筹划,把握好碳预算,避免高碳产业和消费的锁定,努力使整个社会的生产消费系统摆脱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

二是生产的边际成本不断提高。碳减排客观上存在着边际成本与减排难度随减排量增加而增加的趋势。1980-1999年的19年间,我国能源强度年均降低了5.22%;而1980-2006年的26年间,能源强度年均降低率为3.9%。两者之差,隐含着边际成本日趋提高的事实。另外,单纯节能减排也有一定的范围所限。因此,必须从全球低碳经济发展大趋势着眼,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把宝贵的资金及早有序地投入到未来有竞争力的低碳经济方面。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低碳生活

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有以下几问题涉及低碳:“3.你从什么地方了解到“低碳”一词的?” “5.你对重庆低碳城镇的建设了解多少 ” “6.你觉得倡导低碳生活和低碳经济有必要吗?” “9.关于低碳城镇建设,你希望政府方面做些什么?”

其中第三个问题15%的调表人选择A.从网上看到,60%的填表人选择B.从电视新闻或报纸报刊,剩下25%的填表人选择C.从社区宣传了解,没有同学选择D.从未听说,由此可见国家在低碳上的大力宣传。关于问题五,15%的填表人选择A.基本了解,80%的填表人选择

B.不是很了解,5%的填表人选择C.一点都不了解,有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得知重庆政府在关于重庆低碳反展这个问题上并没有大力宣传和加大重视。问题六,100%的填表人选择了A.有必要,由此可见大家在低碳这个问题上持一致看法,都支持低碳生活与经济。在问题九上,50%的填表人选择了A.从政府部门做起,低碳行政,20%的填表人选择了B.加大社区低碳宣传,提倡低碳生活,30%的填表人选择了C.监督城镇低碳企业,加强管理,发展低碳经济,这样的情况表明了大家希望政府起带头作用,同时加大对企业低碳的管理。

(二)对于低碳发展的建议

我们问卷的最后一题是这样的:“你认为如何才能让低碳生活与低碳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由于大家的回答多种多样,且很多重复的,所以经过了我们的整理得出了以下这些建议:1.增强环保意识2.推行林业汇碳3.养成低碳习惯,从若干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包括以下一些低碳的良好生活习惯:倡导低碳,呵护地球。

1.将废水循环利用 ○

2.将废旧报纸铺垫在衣橱的最底层,不仅可以吸潮,还能吸收衣柜中的异味;还可以擦洗○

玻璃,减少使用污染环境的玻璃清洁剂

3.用过的面膜纸可以用它来擦首饰、擦家具的表面或者擦皮带,不仅擦得亮还能留下面膜○

纸的香气

4.浸泡过后的茶叶渣,把它晒干,做一个茶叶枕头,既舒适,又能帮助改善睡眠;还可以○

用来洗碗、手工皂的原材、晒干后可吸异味

5.出门购物,尽量自己带环保袋,无论是免费或者收费的塑料袋,都减少使用 ○

6.出门自带喝水杯,减少使用一次性杯子 ○

7.多用永久性的筷子、饭盒,尽量自带餐具,避免使用一次性的餐具 ○

8.养成随手关闭电器电源的习惯,避免浪费电力。○

9.尽量不使用冰箱、电扇、空调,热时可用蒲扇或其他材质的扇子 ○

10.夏天开空调前,应先打开窗户让室内空气自然更换,开电风扇让室内先降温,开空调后○

调至室温25~26°之间(最好26°以上),用小风,这样既省电也低碳

11.用过的塑料瓶,把它洗干净后可用来盛各种液体物质(也可以盛放一些豆类)○

12.食物废料、残渣,可以用作肥料用 ○

四、对此次调查的总结

通过此次的调查我们了解了重庆中小型城镇的低碳发展还不是尽如人意,不过人们对低碳生活与低碳经济是大力支持的,不过由于不知该如何进行低碳从而导致低碳发展不如人意,政府应加大如何低碳的宣传,怎么从生活的小事开始低碳。以推进对低碳生活的发展,同时有关部门应加大对不法企业的打击,以防止一些企业不按规定办事,危害环境。同时政府应加大对企业的引导,以推进低碳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考[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9(12).[2]姬宏伟.低碳生活与低碳经济实现的讨论[D].山西理工学院,2011.重庆中小型城镇低碳发展现状调查问卷

你好,为了解重庆中小型城镇低碳发展,并作进一步分析,我们特组织了本次调查,此次调查采取本记名形式,希望你在空闲之余,给我们提供宝贵的信息和意见。

1、你的性别:

A男B 女

2、你来自的地方是:

A大城市B中等城市C小城镇D乡村

3、你从什么地方了解到“低碳”一词的?

A从网上看到B从电视新闻或报纸报刊C从社区宣传了解D从未听说

4、下列行为你能做到哪些

A用环保袋代替塑料袋B少开车C用节能电器

5、你对重庆低碳城镇的建设了解多少?

A基本了解B不是很了解C一点都不了解

6、你觉得倡导低碳生活和低碳经济有必要吗?

A有必要B没有必要

7、你了解到低碳的理念后,还会支持吗:

A赞成B不赞成8、你觉得低碳生活使你感受到切身利益吗

A是的,极大提高我的生活水平B一般,变化不大C没有,一切只是官方说法

重庆市中小学教育现状 篇6

按:近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渝办发〔2010〕60号,以下简称《意见》)。为了让广大群众了解相关政策,特对相关热点问题予以解读。

一、该《意见》出台的背景和原因。

近年来,我市基础教育在深化改革、促进公平、内涵发展等方面成效显著,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进一步提高,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惠及广大群众。但在一些区县和学校,不规范的办学行为时有发生,违规招生、违规收费、违规补课、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等问题还没有得到切实解决,影响了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为督促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和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认真履行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职责,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中小学办学行为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有效遏制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市政府办公厅制定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

二、目前我市中小学素质教育情况如何?

近年来,我市坚持将推进素质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是创新素质教育推进机制,将体育、音乐、优秀传统文化和情感教育作为促进中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广泛开展“唱读讲传”文化活动,全面实施体艺、科技“2+2”项目,“课程育德”、“阳光体育运动”“中小学环境教育”等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二是创新课程改革实施模式,调整中小学课程计划,增加中小学体育、写字(书法)、艺术、公共安全知识课时,“綦江农村中小学课程改革”、“北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九龙坡‘以生为本’课堂教学改革”等成果在全国产生

重大影响。三是创新招生考试制度,出台了将中招体考成绩增加到50分、将重点中学50%—70%的高中统招计划分配到校、开展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重点中学用一定指标录取“综合素质+特长”学生等政策,发挥了招生考试制度对推进素质教育的导向作用。虽然我市实施素质教育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少数区县和学校仍然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一些学校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锻炼时间和睡眠时间不足,影响了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三、《意见》对招生考试有哪些要求?

《意见》要求,积极推行“阳光招生”工程。义务教育坚持免试就近入学原则,学校不得举行任何形式的与入学挂钩的选拔性考试和测试,不得以各种竞赛成绩作为接收学生入学的依据,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接收由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按就近入学原则安排的流动人口(含进城农民工)子女入学,以有效缓解“择校”问题;严格执行普通高中招生“三限”(限分数、限钱数、限人数)政策,逐步提高市级重点中学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校的比例。《意见》明确了招生考试工作的“五条红线”:不得违规提前招生和自行举行任何形式的选拔性考试,不得以非正当手段招揽生源,不得向学校下达升学指标,不得简单以升学率高低实施奖惩,不得炒作考试成绩、升学率和中考高考状元。

四、《意见》对教师从教行为有哪些要求?

《意见》要求,强化教师岗位职责,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开展教师从教行为专项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绩效工资发放、评优评先、晋级晋升、聘任聘用的重要依据。《意见》对教师从教行为提出了“五条禁令”:严禁学校和在职教师举办或参与举办各类收费培训班;严禁教师强迫、动员、诱导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有偿家教和有偿培训补习活动;严禁教师组织学生统一订购教辅资料;严禁教师向学生推销商品;严禁教师体罚、变相体罚学生。

五、《意见》对学生作息时间、课程安排、课业负担有哪些要求?

《意见》要求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合理安排学生的早晚作息时间、学习锻炼时间、走读生在校时间和各学科作业量。《意见》提出禁止“四种行为”:不得随意加大课程难度、赶超教学进度、过早结束新课,不得随意增减课程课时、挤占非考试学科和学生自习课的时间,不得随意延长学生在校时间,不得利用学生法定休息时间上课或集体补课。

市教委明确规定,城市(含县镇)小学上午上课时间不早于8:30,中学不早于8:00,学校、教师要求学生到校时间不得早于上课时间15分钟。学校不组织走读生上晚自习,寄宿制学校可适当安排住校学生一定的晚自习时间,但初、高中分别不超过2小时和3小时,晚自习时间只能用作学生自主学习;禁止任何形式的午自习。保证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周未除高三年级可适当开展培优补差外,其他年级均不得补课。

六、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顶风违纪的学校和个人有哪些投诉渠道?

按照基础教育“以县(区)为主”的管理体制,中小学办学行为不规范问题可以向区县(自治县)教委(教育局)等当地部门投诉,也可以直接向市教委等市级相关部门投诉。

(一)电话投诉

1.各区县(自治县)教委(教育局)投诉电话

2.市教委投诉电话:

值班电话:63862437、63635909(传真)

教育乱收费投诉电话:63855358、63618164 教师师德师风投诉电话:6387366

4学校违规补课、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投诉电话:63619862、63862504

3.涉及教育乱收费的问题,可以直接向区县(自治县)物价局和市物价局投诉。

重庆市中小学教育现状 篇7

关键词:中小城镇,教育水平,现状问题,建议

1 重庆市中小城镇教育现状及问题

1.1 重庆市中小城镇教育现状

从1997年重庆直辖到2013年, 重庆教育学校种类发展广泛, 由普通高等学校到特殊教育学校、工读学校、成人学校等, 教育体系逐渐完善。同时自1997~2013年, 重庆市普通高等学校由22所增加至63所, 普通高中由1 606所减少1 200所, 小学由16 261所减少至4 728所。然而涪陵区, 作为重庆市内的二线城区, 在2009~2013年期间, 普通高等学校却保持3所没有变动。由此可见, 重庆的教育改革政策主要是在主城区域实施, 周边城镇未得到重视, 部分小城镇更是存在与中心城区义务教育投入、发展水平、办学条件、师资队伍、人口文化素质不均衡的现象。

1.2 重庆市中小城镇教育问题

1.2.1“大班额”问题日益突出

随着城镇建设的脚步的加快, 不少农民工带着子女进城务农, 城镇需要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便越来越多。但此前重庆市一些中小学采取了盲目简单化的撤并措施, 全市中小学数量减少, 导致了一个班级人数突破规定人数的上限, 形成“一个萝卜多个坑”的教学资源紧张局面。这致使老师教学压力越来越大, 学生应享受的教学资源也不断压缩。中小学的撤并措施也使得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断减少, 让留守在家的农村学生上学之路变得更加艰难。

1.2.2 城镇教学资源不均衡

重庆城镇化率由2008年49.99%上升到2012年56.98%, 但城乡学校布局、学校教学设施建设步伐明显滞后于城镇化进程, 农村学校“空壳”与城镇学校“过剩”、市场需求专业“稀缺”和学校专业设置“同质”现象并存。“城市优先”的义务教育制度导致了城乡教育差距, “二元分割”的教育财政体系以及“重点学校”制度更加剧了城乡教育差距。

城镇经济发展的不均衡, 也导致了“一圈两翼”不同地区的办学条件存在差距。虽然教育经费纳入了地方财政预算, 但所占比例微乎其微。经费投入不足, 政府重视力度不高, 教师待遇偏低, 硬件设施落后, 乡镇地区的学校如何能够吸引师资。

1.2.3 天价择校费令家长望而却步, 择校热影响交通、住房

《21世纪经济报》2013年1月30日头版报道了重庆市择校问题, 主城某区重点小学的择校率在70%左右, 重点中学的择校率在60%左右。目前, 重庆主城区择校现象主要呈现出三类情况:一类是权贵择校;二类是中产阶级择校;三类是流动人员择校。

自2013年重庆教育部下达重点中学划片区招生指令后, 减缓择校乱收费, 以及带来的哄抬周边住房价格、交通拥堵等问题。然而由于家长畸形的教育观念, 追崇重点、“关系论”“面子论”、望子成龙的思想已根深蒂固, 和地区教育配置失衡, 择校热仍在持续。现今, 读一所名校缴纳上万的择校费是司空见惯的事情。面对高昂的择校费, 使部分城镇家庭经济环境一般的家长止步, 秉着“价格过滤人群”的观念, 这一定程度上是控制了高校招生的人数。但年年呈上升趋势的择校费已造成学校差距拉大, 阻碍地区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影响教育公平, 降低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 妨碍新课程的推行;易于引发教育腐败等问题。

2 重庆市中小城镇教育问题解决对策

2.1 限额限班, 统筹规划城乡中小学布局

针对大班额的问题, 市教委主任周旭以义务教育举例介绍, 今后各区县要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要求, 确定学校服务半径, 原则上按每0.5万人布局1所幼儿园 (6个班) 、每2万人布局1所小学 (30个班、每班45人) 、每3.5万人布局1所初中 (30个班、每班50人) 、每8万人布局1所普通高中 (36个班) , 统筹规划城乡中小学布局结构。”同时周旭表示, “在调整时, 要避免盲目调整和简单化操作。希望通过调整, 教育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学校发展更均衡、学生就学更方便、接受教育更公平。”

市教委也特别重申《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的实施意见》中强调的要求:从发文之日起, 各区县 (自治县) 中小学校点撤并“冻结”一年。一年后, 凡是要撤并学校 (点) 的, 各区县教育主管部门要提前半年报当地人民政府核实, 报市政府审批, 坚决防止盲目撤并学校。

在统筹城乡发展上, 2013年市教委发布了《城乡教育一体化指标体系研究课题成果》 (以下简称《指标》) 表明:全市已建立4 262个“留守儿童之家”, 983个校外托管机构。就读公办学校达665所, 接收农民工子女25.4万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保证了进城农民工子女就学。

2.2 加大对中小城镇的教育资源投入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 教育资源有意识向中小城镇贫困农村地区倾斜, 各级财政应进一步提高教育支出的比重并将其落实。其次, 政府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待遇, 充实农村教育力量, 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有关部门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 吸引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教, 培养一支稳定而又高素质的农村教师队伍。最后, 鼓励城市企业或社会团体到农村兴办学校, 使中小城镇的学校在硬件和软件上都有一个质的提升。

2.3 均衡教学资源

“义务教育无论在乡村还是城市都要体现公共服务性, 孩子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是平等的, 教育工作者要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城镇化进程中处于流动中的群体很多是社会底层群体, 城镇化进程加速造成生源流动加大的根本原因是教育资源的差距大。对于这些底层群体而言, 靠教育改变命运尤为重要。让孩子得到良好的教育, 无疑是改变他们命运的最大机会。教育部门应在优质教育资源一时还无法在广大范围内全面获得均衡配置时分步走, 先将目前集中于城市和县城的优质教育资源相对均衡配置于县域范围内的其他少数重点镇、中心镇。这样既尽到政府促进教育公平之职责, 又可收到农村人口在城镇聚集之功效。

2.4 扩大名校资源, 推进集团化办学

治理好择校问题的根本在于办好每一所学校, 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全域覆盖。实行名校引领的集团化办学, 将名校的先进管理经验、办学思想、优秀师资等与集团内其他学校共享, 能够缩短一般学校的发展周期, 较好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快速扩张和区域教育水平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任思聪.城市与农村差距在哪里?会诊重庆城乡教育现状[N/OL].[2013-9-16].http://www.haosou.com.

[2]防方.教育不能拖了城镇化的后腿[N/OL].[2014-09-04].www.bjnews.com.cn/.

[3]吴重庆.以教育均衡化推动城镇化[N].南方日报, 2013-12-04

[4]重庆:城镇中小学“大班额”问题严重[N/OL].[2012-10-31].http://zhongko.xdf.cn/2012/9157322html.

浅析重庆市农村金融体系现状 篇8

[关键词]重庆农村金融体系; 农商行;需求;资金;服务

重庆目前处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发展时期,新兴现代化工业的发展直接影响重庆整个经济的平衡和健康发展。而农村金融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从农村金融需求出发,构建一个功能完善,服务高效的农村金融体系尤为必要。

一、重庆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

1996年,我国开始了新一轮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农村金融体系形成了合作金融、商业金融与政策性金融并存的格局,但存在着相当的不稳定性。第一,真正为“三农”服务的农村金融机构不足,缺乏“组织基础”。第二,重庆农村商业银行规模较小,经营风险大,不良资产占比过高。第三,金融分业经营和分业管理制度实施上存在“农村金融歧视”,农村证券、保险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缺乏,使金融创新产品供给匮乏,农民享受不到现代金融的便利。

1.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中,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方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国有商业银行,以盈利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基于这一改革方向,各国有商业银行纷纷调整自己的经营战略,不约而同地大量撤并农村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分支机构与营业网点,同时逐步向城市收缩并上收贷款权限。更为重要的是,不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利润最大化和资源配置有效性原则的约束下都不愿将资金投入期限长、见效慢、风险高的农业项目,直接导致了金融机构对农业信贷投入的逐年减弱。

2.我国农商行则由于资金实力和服务水平所限,以及不良资产等问题,难以满足农村资金需求,资金缺口呈现出愈来愈大之势,“贷款难”的问题目前在农村极为普遍,农村商业银行、邮政储蓄所能提供的贷款只占农村贷款客观需求量的一小部分。为此,有相当部分的农户是依靠民间借贷来解决资金需求的,一些乡镇企业因向金融部门借贷无门,也转向社会集资和民间借贷。

3.政策性金融机构现状。政策性金融机构资金不足且来源较为单一,重庆农村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 资本金、发行金融债券、中央银行再贷款、业务范围内开户企业单位的存款等。农村商业银行业务范围较为狭窄,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化,央行进一步紧缩贷款,农村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已经不能与发展中的农业商业需求相适应。

4.我国农村保险业支农功能不健全,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分散风险的需要。目前, 我国农村保险业基本处于停滞甚至倒退的状态, 国外的由政府主导、各种金融机构参与的农业保险体系在我国还未建立起来, 农业保险在农业生产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农业生产的风险也很难分散。

二、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分析及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农业贷款和乡镇企业贷款不足,严重地影响了农村地区的发展。资本的不足将导致农村经济的发展陷入不良循环的境况。因此,农村地区后续经济实力不强,将使农业的产业态势逐渐弱化。更严重的是,农业和乡镇企业作为消化农村劳动力以及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产业和部门,一旦失去发展的源泉,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难度将大大增强,不但影响和谐社会的建立,而且危及社会的长治久安。长期以来,金融资源不断从贫困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从农村流向城市,从农业流向非农产业,导致金融空洞化。

1.农村金融服务功能整体弱化。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以来,农村金融机构数量和业务快速萎缩,农村资金向城市逆向流动,导致城乡差距越拉越大。农村金融服务整体上不能满足“三农”的要求。过去农村的融资渠道有国有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国农业银行、农商行、合作基金会等多个渠道,现在多数地区对农户、个体工商户和中小企业贷款的正规渠道基本上只剩农商行。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影响农村资金的整体供应。而民间金融长期被排斥在体制之外,现行农村金融具有明显的金融抑制特征。农村金融的供需矛盾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农村金融机构功能定位不明确。目前,县域经济发展中金融服务体系单一,信贷资金供给不足。重庆地区的国有商业银行县域的分支机构主要以吸收存款为主,从农村吸收的资金更多地投向回报高的产业和地区。农商行的功能和性质不够明晰,支农服务水平不高,对重点农户和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的资金支持不到位。农村商业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其业务范围相对较窄,机构设置较单一,难以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农户和农村企业贷款抵押难,担保难,分散风险的机制不健全。

3.竞争性的金融制度安排,无法解决困扰农村金融市场的四大问题。将民间金融排斥在外的竞争性金融体系,无法克服农村金融市场固有的四大难题: (1)信息不对称问题。(2)抵押物的问题。(3)特质性风险与成本问题。正规金融机构很难了解与应对农村生产活动中面临的各类自然风险、社会风险和市场风险。(4)非生产性借贷问题。农村借贷尤其是小额的农户借款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用于满足日常生活之需,这与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的生产性用途是相悖的。

三、对加强构建农村新型金融体系的思考。

1.建立农村资金回流机制。商业银行“多存少贷”、邮政储蓄“只存不贷”是导致农村资金流失的主要渠道。邮政储蓄可以通过把资金“批发”给农商行的办法,确保资金用于农村地区。拓展农村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增加农业基础设施贷款、农业综合开发贷款、扶贫贷款等业务品种,增加农业中长期贷款,进一步发挥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功能,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建立农村金融风险补偿和分散机制。农村金融业务的高风险是导致农村金融机构减少农村贷款的主要原因。通过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政策对农村金融机构所面临的高风险给予适当补偿也是许多国家的一般做法。另外,建立农村担保体系和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也将极大地提高农户和农村企业的信用等级,从而分散农村的金融风险。

3.推进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农商行改革现处于推广阶段,各地的实践中出现了“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联社”等不同的改革模式。

4.加快推进农村利率市场化进程。风险不同,要求的收益也不同,这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农村金融机构所面临的是分散、小额、风险状况各异的众多农户和农村企业,客观上要求农村金融机构有足够的利率自主权对不同的客户收取不同的利率,从而减少风险、增加收益。

参考文献:

[1]史音川. 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温州模式研究[M].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205-208.

[2]庹国柱,王国军. 中国杠业保险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M]. 酋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 61-64.

[3]文富德. 发展中的印度农村金融市场及其启示. 南亚研究季刊,2006,(6): 1-7.

[4]朱崇迎. 当前农村金融供给短缺问题调查与思考[J]. 现代商业, 2010,(2): 28-30.

上一篇:读书节闭幕式主持稿下一篇:5.4青年节国旗下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