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中的意象

2022-06-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古代诗歌中的意象

海子诗歌中的麦子意象

摘要:海子的诗歌中有很多关于麦粒、麦子、麦芒的描写,在多首诗中的重复使用就使麦子成为海子诗歌中的意象,它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这样一种粮食的名称。首先,麦子是对物质贫乏的童年生活的怀念和书写;其次,麦子作为中国大地上的粮食,是对他游历过程中见到的农民生存的思考;最后,麦地更是一种幸福的精神家园的憧憬。

关键词:海子;麦子;苦难;幸福

海子在七年中尤其是1984——1989的五年中,写下了200余首高水平的抒情诗。[1]在海子的两百多首抒情诗中,共有32首提到麦,诗中的词语有麦子、黑麦、小麦花、麦粒、麦地、麦片、麦穗等。这些意象的重要性是海子重要性的体现,“海子的重要性特别体现在:海子不是一个事件,而是一种悲剧,正如酒和粮食的关系一样,这种悲剧把事件造化为精华;海子不唯是一种悲剧,也是一派精神氛围,凡与他研究或争论过的人,都会记忆犹新地想起这种氛围的浓密难辨、猛烈集中、质量庞大和咄咄逼人,凡读过他作品序列的人会感到若理解这种氛围所需要的思维运转速度和时间。”[1]就像麦子,在海子的诗歌中,含有“粮食”这重含义,但是除此之外,它还有更深刻的内涵,这种多重含义是对研究者的挑战。

一、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书写

60年代的中国,物质贫乏,所有的农民生活都很艰辛,海子家也不例外。在上小学期间,海子每天上完课回到家后,立马放下书包,去人民公社里做一些活,每天至少要完成两个工分的劳动量。这样的六口之家紧靠查父的努力远远不能填饱嗷嗷待哺的孩子,所以长子海子就自觉地承担起帮助父亲照顾全家的责任。

“海子的那些带有自传性质的诗稿中,我们的确能够发现这样一个海子:单纯,敏锐,富于创造性;同时急躁,易于受到伤害,迷恋于荒凉的泥土。”[2]童年生活的孤独和物质贫乏使他远离同学,饱受孤独的折磨,也正是童年时代对大自然的接觸和十五年的乡村生活,成为海子创作中的巨大财富。“孩子在乡村一共生活了十五年,于是他曾自认为,关于乡村,俺至少可以写作15年,但是他未及写满15年便过早地离去了”。[3]但是他所留下的乡村生活的诗歌却是永存的。这些诗歌中的麦粒、麦子、麦种的出现大多是对农村生活最本质的怀念和书写,其中包含着对生活的真挚情感和对土地、庄稼的眷恋之情。

麦子的选择是源于北方土地上上茁壮生长的农作物。麦子代表了我国古老的农耕文化,带有深深的民族特质。海子笔下的麦子表现出海子对于北方的人和北方的粮食的坚韧品性的喜爱。在海子的笔下,我们看到“麦子是土地上最优美、最典雅、最令人动情的庄稼”。[4]除此之外,麦子的分布极广,在及艰难的环境中也能生存,广泛分布在我们国家的大部分地区。海子的家乡也会有春麦子的种植,海子诗歌中的麦子意象有他对童年生活的回忆。

二、对农民生存的思考和感悟

父亲的一生就是一个普通农民的真实写照,身为査家的长子,海子亲眼目睹了家里的贫困,看到了父亲养育一家六口的艰辛。在苇岸的《怀念海子》一文中,苇岸提到了这一点,海子将苇岸诗歌中的贫匮改为贫穷,让人意识到应该怎样使字词或诗本身从矫情的“文化”,回到实地的“生活”。这种思考,是经过了常年的农村生活后对农民生存的思考。苇岸举了《五月的麦地》《答复》的例子,在我看来,这一首《熟了麦子》也是充满浓浓生活气息和地域色彩的诗歌。“在海子的诗中,麦田是被直接称呼为麦地的,他的称呼,是农民兄弟自己的称呼。”[5]除了鲜明的地域色彩,这首诗歌中还有对农民兄弟的生活的关注和叹息。新麦成熟,尽管百姓的生活已经很贫苦,可是国家也并不富裕,仍然需要广大的农民团结一致共同发展。农民生活的艰苦海子感同身受,一年的劳动成果有了回报,或许可以安稳的度过这一年,可是公粮是一定要交的,心中的无奈在此清晰的表露出来。

全世界的兄弟们/都要在麦地里拥抱/东方、南方、北方和西方/麦地里的四兄弟,好兄弟/回顾往昔/背诵各自的诗歌/要在麦地里拥抱(《五月的麦地》);月亮下/一共有两个人/穷人和富人/纽约和耶路撒冷/还有我/我们三个人/一同梦到了城市外面的麦地/白杨树围住的/健康的麦地/健康的麦子/养我性命的妻子!海子在诗歌中以无限的悲悯之情写到“穷人”和“富人”、“纽约”和“耶路撒冷”,在收获麦子的季节里,所有的差异在这里都被消解掉了,剩下的是全世界的人们的情谊和养我们生命的麦子。在生存的关头,农民们会自动抛弃种族的差异,收获的硕果是大地给予辛苦贫穷农民的最大奖励!

“海子喊着泥土,来自大地的深处,他是民间的儿子,是有和谐的自然启示的诗人。”[2]苇岸对海子的诗歌评价与燎原如出一辙,他们都肯定了海子诗歌中的自然、朴实,这也正是海子诗歌中的特点。正因为他对麦子的执着的书写,被大家称为“麦子诗人”,正是麦子这种全世界广泛存在的粮食,勾起了他对全世界的农民的身份和农民生活的书写。家书中关于农资的需求时刻提醒着他要关心粮食,关心中国大地上无数的像父亲那样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正是对父亲的真挚情感和自己艰辛的童年经历,使他的诗作中时时包含着对农民生存的思考和关注。

三、对自身精神家园的剖析和展示

海子诗歌中的麦子意象并不仅仅是对顽强生命力的书写,还受益于梵高。梵高的孤独与生存的艰难,在友人建议下去到东方阿尔,对麦子的倾心选择,创作出《有柏地的小麦地》《夕阳和播种者》《丰收景象》《麦地上的乌鸦》等等,尤其是完成作品《麦地上的乌鸦》之后自焚于麦地。[5]想必这些与海子有着相似经历的伟大艺术家带给了海子很多共鸣和启发;另一方面,海子的爱好广泛,对绘画和音乐有超出常人的理解。海子对梵高的崇敬通过《阿尔的太阳——给我的瘦哥哥》就能看出,在诗中,海子亲切地称梵高为瘦哥哥。不知海子最终选择自杀是否与梵高的自焚有着关系。

海子一直都处在孤独的生存状态中,在昌平的教师住处,“在他的房间里,你找不到电视机、录音机、甚至收音机。海子在贫穷,单调与孤独中写作。”[2]打一只火把走到船外去看山头被雨淋湿的麦地/又弱又小的麦子!/高地上的小村庄又小又贫穷/像一颗麦子/像一把伞(《雨》)。在海子的诗歌中,麦子大多是那些成熟的,充满香味的粮食,像这样的又弱又小的麦子是很少的,仅是这株瘦小的麦子显示了海子那艰难的生存状况,家乡是又弱又小的小村庄,家乡像麦子一样弱小,“我”也像麦子一样弱小,背负着全家生活的责任,这重担快要压弯麦子的脊梁。这种麦子还是海子孤单无助的精神家园的指向。

请在麦地之中/清理好我的骨头/我所能看见的/洁净的妇女,河流/上的妇女/请把手伸到麦地之中/当我没有希望/坐在一株麦子上回家/请整理好我那凌乱的骨头/放入那暗红色的小木柜,带回它/像带回你们富裕的嫁妆(《莫扎特在<安魂曲>中说》)。“我”死后骨头散落在麦地上,“我”坐在麦子上回家。麦地俨然已经成了海子的栖息地,麦地是海子倾心向往的地方,是灵魂升华的地方;麦子是带着灵魂飞翔的工具,清理我的骨头的妇女要是洁净的妇女,就像在昌平的教职工住房里那样干净、整洁,这是生前的愿望,同时也是死后的期盼。带着麦子的清香,感受着麦粒的饱满飞向另一个向往已久的神秘世界。

西川曾说过海子是一个生命力很顽强的人,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中,生活的打磨让海子对物质几乎没有要求。工作后领取工资的海子用自己工资的一部分去向往已久的神秘的西藏,去买一些自己喜欢的画像,偶尔还会听一下音乐会,这种对艺术的追求从来没有因为物质的匮乏而停止脚步。海子曾花两百元买过一本西藏民俗的画册,试想一下这笔巨额资金在八十年代能够支撑省吃俭用的海子度过多少日子,可是他却选择吃最简单的泡面,以至于最后胃都吃坏了。

即使是这样,海子也没有放弃过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描写,笔下那些和谐温馨的大自然图景,笔下泛着清香的麦子和那些成熟麦子给人带来的喜悦,麦地上人们的幸福和即将收获的满足,正是15年农村生活对生命的最真挚的感悟。

就是这样一个对生活充满希望、生命力无比坚强的人,生活接连的打击正在逐渐摧毁这个年轻的充满才华的诗人。按照迷信的说法,査家因为海子的到来,弟弟们接连降临世界,给这个家庭带来了太多的喜悦和希望,海子在毛泽东语录背诵大赛中夺得第一,15岁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给了这个家庭太多太多的希望。可是北京4次恋爱的失败,一个人生活的孤单,自己个性的单纯、直率等等的因素给这个年轻人带来的伤害太多,理想世界,或者说海子所追求的那个神秘世界太美好,终于在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自杀。苇岸对海子的死亡有着深深地自责,“我低估了你内心的痛苦和负疚的情感,忽略了你诗人高贵和脆弱的精神与灵魂”。[6]

在海子自杀前的一个月创作的《四姐妹》中,“请告诉四姐妹,这是绝望的麦子”。这种直接宣告式的告别,这种悲凉无望的告别,让读者痛彻心扉。在生命的最后,海子还是选择了麦子这样的意象,麦子已经深深融入到海子的生命中去了,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孩子向往的神秘世界里,麦子将一直陪伴在海子的身边。

参考文献:

[1]骆一禾.海子生涯(1964——1989).上海文学[J].1989,67.

[2]西川.海子诗全编[M].上海:生活 读书 求知上海三联书店.1997,7.

[3]苇岸.最后的浪漫主义者[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9,27.

[4]苇岸.怀念海子[J].1994,105.

[5]常涛,译.欧文·斯通.梵高传[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118.

[6]燎原.海子評传[M].吉林:时代文艺出版社,2011,79.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文学院)

作者:梁丹

第2篇:鲍勃·迪伦诗歌中的人物意象分析

摘  要:2016年10月13日,瑞典学院公布鲍勃·迪伦成为新一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给出的获奖理由是“因为他在伟大的美国民谣传统中,创造出新的诗歌意境”。本文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鲍勃·迪伦20世纪60年代经典诗歌作品中的人物意象,探讨其诗歌背后的现实人文关怀。

关键词:鲍勃·迪伦;人物意象;人文关怀

引言

人物意象,顾名思义就是诗歌中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具有某种特殊意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人物形象。鲍勃·迪伦诗歌中有大量人物形象,最具有鲜明特征当属国家政府人员和社会底层人物,他们都深深根植于作者在客观世界中产生的主观感受,映射作者的创作思想。下面通过分析鲍勃·迪伦20世纪六十年代的诗歌作品来探究其诗歌背后的人文关怀。

1、国家政府人物意象

1961年,鲍勃·迪伦放弃明尼苏达大学学业只身来到纽约,在纽约民谣音乐城格林尼治村开始了他的音乐创作之路。成名之初,鲍勃·迪伦就被称为是美国民谣鼻祖伍迪·格思里的继承人,他深受伍迪音乐创作思想的影响,民谣要以社会现实问题为题材,针砭时弊,勇于揭露与抨击,为人民发声。因此,迪伦作品中充满着对国家政府体系的抨击,对法律的讽刺和对政客操纵的反抗,集中体现在作品中的“法官”“政客”“警察”等人物意象。

1.1法官

《珀西之歌》(1964年)中通过“我”与法官的对话,刻画了一个冷峻无情的法官形象,也射影了整个司法体系的高高在上,蔑视人权;《海蒂·卡罗尔孤独地死去》是迪伦1964年发行的专辑《时代在改变》中的作品,迪伦曾说,一则新闻报道激发了他创作这首关于种族主义歌谣的灵感。新闻主人公是黑人卡罗尔夫人,她有11个孩子,1963年的2月8号,巴尔的摩的一个社会名流用棍子打击卡罗尔夫人,致使其第二天死于脑出血,凶手威廉·迪·辛特辛格是马里兰州的政治活跃分子,然而,在白人法官的审判下,他仅仅被轻微判刑。1963年马丁·路德·金在华盛顿的林肯纪念馆广场上进行的演讲让美国民权运动达到高潮,迫于巨大舆论压力,美国国会在翌年通过民权法案,宣布种族隔离和歧视政策为非法,成为美国民权运动史上的关键事件。迪伦这首叙事性歌谣在当时是对种族主义最有力的控诉,诗歌中展现了“政治活跃分子威廉·赞津格”在权利与金钱的掩护下杀死了厨房女佣海蒂·卡罗尔,人人平等、公平正直的法院与高高在上的法官仅仅判处威廉·赞津格六个月的刑法。迪伦通过对这一事件的描述,披露法律的虚伪,揭示美国社会种族和阶级之间的矛盾。

1.2政客

1963年6月,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的重要领袖梅加·埃弗斯在自家门口被种族隔离分子暗杀,一时舆论哗然。迪伦写下《只是棋局里的一枚卒子》,并在同年8月马丁·路德·金发表演说的游行集会上献唱。鲍勃·迪伦用“棋局里的一枚卒子”形容“开枪杀死梅加·埃弗斯的人”,被人利用毫无价值,揭露了南方政客的丑恶嘴脸,警察与其他政府人员沆瀣一气,将贫穷白人囚禁在编制的巨大谎言中,虚伪的教育,被迪伦狠狠的揭穿。政客、县警察、士兵、州长等人物意象是这个国家政府体系掌握权利话语的代表,社会贫富差距加剧,种族隔离主义抑制人权,这些都在人物身上体现。“棋局里的卒子”也是对当时人们生存状态的影射,政治动荡,政客用战争和流血玩弄权利,受压迫的人用暴力进行反抗,每个人敏感且不安,好似都是这局棋盘里的卒子,只能前进无法回头,丑陋的社会现状、虚伪的政客让人不知道前进的路。

2、社会底层人物意象

《新港每日新闻》称迪倫代表着“美国受压迫人民的声音,小人物的代言人。”迪伦之所以能成为小人物的“代言人”,就是因为在诗歌中大量描写美国底层人民生活受压迫,精神失去自主的现状。

2.1.弱势群体

迪伦1964年发行的专辑《鲍勃·迪伦的另一面》中《自由的钟乐》集中体现了迪伦为弱势群体发言的身份。迪伦在诗歌中为“战斗的勇士”“手无寸铁的难民”“士兵”“反叛者”“浪荡子”“不幸的人”“被抛弃的人”“被驱逐的、在危险中持久烧灼的人”“温和的人”“善良的人”“心灵的守护者和保护者”“超越其所属时代的、未受担保的画家”“聋人和盲者”“哑巴”“受虐待的人、单身的母亲,被叫错名字的妓女”“受追捕所逐、所欺的轻罪逃犯”“无数困惑、被控告、被虐待、毒瘾缠身及更糟糕的人”等鸣钟,迪伦从未用如此得体的表达来体现他与弱势群体的亲近,对众多受苦受难人们的同情汇成了这首爱之歌。

2.2.流浪汉

“流浪汉”这一人物形象在美国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经常出现在电影、小数、诗歌等领域。在迪伦的笔下,“流浪汉”一直是个特殊而又亲近自身的存在。迪伦曾自称:“我是个流浪者,我是个赌徒,我离家千里。”从西宾小镇独自一人来到纽约的鲍勃·迪伦,换了名字,编造了经历,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流浪汉”的形象。

《只不过一个流浪汉》(1964年)中写道:“只不过一个流浪汉,但又一个流浪汉走了/没有人留下为他唱哀歌/没有人留下拾他回家/只不过一个流浪汉,但又一个流浪汉走了”。迪伦在诗歌中以“流浪汉”的身份来写当时人们生活状态,二战后的美国,让人精神上流浪,越南战争中的美国,让人身体流浪,透过小小的自我,迪伦看到青年一代人的现状,精神无处安放,无人救赎,其实迪伦自己也一直都在流浪,他曾说唯有在路上,他才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流浪汉的逃脱》(1966年)一名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罪的“流浪汉”却要面对着“糟糕的判决”,“一道闪电把法庭劈垮/所有人跪下来祈祷的时候/流浪汉逃脱了”为什么没有罪的流浪汉要面对法官和陪审团糟糕的审判?为什么闪电要把法庭劈垮,流浪汉逃脱了?迪伦借“流浪汉”莫名其妙被法律审判来暗示美国大众的生活状态,不管你做了什么事情,法律面前都将面对人为的糟糕审判。

结语

综上所述,鲍勃·迪伦诗歌中的人物意象集中体现了他对所处时代社会问题的思考以及对人的生存状况、人的尊严、人性解放的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  鲍勃·迪伦.编年史[M].徐振峰,吴宏凯,译.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5.

[2]  罗伯特·谢尔顿.迷途家园:鲍勃·迪伦的音乐与生活[M].滕继萌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7.

[3]  鲍勃·迪伦.新民说 鲍勃·迪伦诗歌集[M].西川,马世芳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作者:马婷

第3篇:浅谈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水思想与水意象

摘 要:中华民族是个优秀的民族,具有优良的传统文化。而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更展现出古代人的智慧与高尚的节操。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很多都能够体现出水思想与水意象,借助于水,来表达出不同的情感,以水喻政,以水喻德,在文学作品中比比皆是,还有很多事借助于水,来表达愁情、爱情、离情、豪情等等。本文就简要的分析了古代文学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水思想与水意象。

关键词:古代文学作品;水思想;水意象

作者简介:邱炳铭(1995.2-),男,汉族,湖北省武穴市人,本科学历,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

[

“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江,它的名字就叫长江,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河,它的名字就叫黄河。”正如歌词所说一样,有着著名的长江与黄河,他们养育了神州大地,可以说,他们正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从这个角度来看,水在我国中华文明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浸润着中华文明,也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留下了重要的一笔,如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等等诗句,都借助于“水”这个意象,来表达出诗人的情感。毫不犹豫地说,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有很多是由“水”滋养出来的,处处都充满了水的气息。

一、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展现出来的水思想

(一)《老子》的以水喻道

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百家思想,其中,道家思想在诸子百家思想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主要的代表人有老子与庄子。道家思想讲究的是一个“道”字,他们认为道是万物的根本,也是最高的道德追求。而在其的著作中,常常以水喻道,也体现出道家精神。比如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借助于水的潺潺不息,与水利万物的特点,来表现出道家所追求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再比如“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等句子,蕴含着道家所追求的朴素的辩证法的思想,他们认为,水是柔弱的,但是水又具有着以柔克刚的特点,这就告诉世人,万物具有两面性,需要辩证地看待问题。

(二)《管子》的以水喻政

水,在管子与荀子看来,是万物之源,在管子的思想中,也有很多事借助于“水”这个意象,来表达自身的政治理想。比如说,他将水比作是君子的德行,认为水的身上蕴含着很多的人生道理。比如说“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句,将水从小流汇聚成大江、大海,来启示人们,要善于积累,脚踏实地的学习,从而才能够提高自身的才能,这体现着量变与质变的重要思想。在荀子看来,将“水”比作是民众,那句著名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展现出一种先进的治国理念,从现代来看,就是要坚持以人文本的理念,并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

(三)论语的以水喻德

在我国古代的思想中,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古代十分盛行,而在儒家思想中,也有很多地方借助于水来比喻君子之德。比如说,在《孟子》中,有这样一句话,“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这句话显得极其的有深意,不仅展现出水的特性,也强调了水就像是君子的品德一样,启示世人要像水一样,务本求实,学习水的拼搏、坚韧的特点。

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水意象

(一)以水比喻愁情

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很多都是通过水来展现出自身身上的愁情。比如说,大诗人李白的一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一句,不管是流水还是酒水,都不能拯救诗人身上的惆怅心情,那烦恼就像是江水一样,无穷无尽。在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所描写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通过描述枯老的藤树、乌鸦、小桥、流水、房子、小道、风、马等意象,组成起来构成一幅悲凉的画面,通过对流水的描写,表现出作者身上那愁苦的思绪。

(二)以水比喻豪情

古代的文人墨客,心中涌动的情感,能够通过水、山等意象,来描写出让世人所赞叹的作品。长久以来,通过水这个意象,来比喻自身豪情的文人数不胜数,比如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就点名了虽然说前行的道路艰难,会遇到诸多的风险,但是,只要相信自己,不断的努力,总有一天还是会实现自身的梦想。诗人李白在《望天门山》中所描写的,“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描述了奔腾的流水,也展现出其身上的豪情。

(三)以水比喻离情

在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很多都是描述友人离别之时的情感,为了能够抒发自身的情绪,就借助于水,来表达自己身上的伤感。像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句,描述了长江之水,大气磅礴,却仍旧不能够抵挡住朋友之间离别的伤感气息。就像“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借助于对桃花潭边,水的描述,即使那水有千尺深,却仍旧不能够抵挡住李白与汪伦二人的情谊,更是令人感动。

结束语:

不可否认地说,水在中华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水就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孕育着中华文明,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古代的文人墨客,通过对水的描述,来激发出自身之感,借助于水,能够喻出世间百态。借助于分析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探究其中的水思想与水意象,不仅能够品位水的魅力,还能够进一步的传播水文化,传播我国的優秀文化,凝聚中华民族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王倩. 中国传统文化中“水”意象分析与文化继承[J]. 北方文学:下, 2015(5):105-106.

[2]杨发军, 蒋涛.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水思想与水意象探析[J].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5(15):123-124.

[3]周晓维. 浅谈中国文学中的悲剧意象——“水”[J]. 草地, 2016(4):79-80.

作者:邱炳铭

第4篇: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月亮意象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曹植《七哀诗》)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

中国的骚人墨客似乎特别钟爱月亮。在浩瀚如银河的历代诗词中,月亮高悬中天,被众多诗人反复地吟咏,成为一个有趣的文学现象。

想象卓绝的诗人们,为月亮取了许多雅号:玉蟾、白兔、桂宫、圆魄、麝月、天镜、玉盘、冰轮、玉壶、银钩、玉弓、嫦娥、婵娟等等,不下四十余种。美名如月晕,环拥着这天之骄子。

大千世界,月亮为何具有独特的魅力,受到诗人们的青睐?莫非因为,月亮是亲切的,一如温柔的女性,宜作倾吐心事的对象;莫非因为,月亮是轮回的,盈虚有期,暗含着某种命运的启示;莫非因为,月亮是永恒的,饱经沧桑,纵览古今,无愧为历史的见证;莫非因为,月亮是神秘的,移步随影,缺蚀无定,常在波诡云谲中隐现,在斗转星移中升沉,动潮汐,变节令,卜晴晦,兆吉凶,可望而不可即,令人遐想无穷?

作为情感的载体,月亮是严重“超载”了。千百年来,人们把贫富穷通、悲欢离合、生死沉浮、感物叹世、旅愁闺怨等种种情感寄托在上面,使月亮成为一种不折不扣的“人化的自然”,成为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公众”意象。

在剖析月亮意象之前,有必要先说明“意象”及其相关概念。

意象,指作家对存在于头脑中的记忆表象进行提炼、加工、改造的结果,其物化形态就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

诗人以主观之“意”

浸染或赋予客体之“象”,形成主客体同

一、情与景交融、感性形式与理性内容统一的“意象”。诗人的种种内心情状包括无意识的那些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东西,通过“象”而显现出来,达之于人,呈之于众,变得可观照、可感受、可领悟、可玩味。因此意象的实质,并非要人们去认识“象”之本身,而是要人们去体察揣摩“象”中蕴藏着的意绪、心境、愿望、理想等主观精神的内容。“意”在“象”中,如盐在水中,盐化无形,水却有味。古代诗论讲“味象识情,析象解理”,“搜求于象,心入于境”,指明了欣赏意象的方法,是授人以锁钥;又讲“思与境偕,意与象应”。“情景相生,妙合无垠”,指明了创造意象的方法,是传人以圭臬。

意象是意境的构件,作品的整体意境总是由若干意象构成。精彩的意象,即主客体完美结合的意象,不仅可以深化意境,成为作品动人的关键,而且可以摘取出来单独欣赏与品评,成为独立审美的精品。历来人们乐于从古诗词中摘录佳句,甚或感叹某些诗作“有句无篇”,便是个别意象受到重视的证明。由此可见,意象单纯,然而并不单薄。好诗中的每一个意象,都是诗人用心灵对宇宙的感应。尤其是像月亮这样一个“几千斤重的橄榄”(曹雪芹语),更是耐人咀嚼、含味无穷。

在月亮意象中,诗人们融进了自己的灵魂、自己的风格,使一个月亮幻化成千万个月亮。在月亮意象中,千万个诗人却传达出几种大致相同的情愫,于多样中又显出统一。

把握这一点很重要,它能帮助我们将许许多多关于月亮的诗句进行梳理,并在分类与综合的基础上,找出其中具有人类学意义的基本内涵来,以裨益于今日文明,而不至于在一大堆典籍中陷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的困境。

我相信,一个久唱不衰的意象,其中必有奥妙可寻。古诗中保留着的关于月亮的神话,说不定是个楔入点。 嫦娥奔月。李商隐的名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提到了“嫦娥奔月”

这个最著名的神话。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古墓中,发现了“嫦娥奔月”的帛画,可见其流传之久远。《淮南子·览冥训》载,嫦娥,又名妲娥,后羿之妻。“羿请无死之药于西王母,妲娥窃之以奔月„„”历史上,后羿是夏代东夷族有穷氏的部族首领,勇武善射,曾率领族人向西发展势力,一度夺得太康之位取代夏政。由于他恃武而不修民事,日以田猎为乐,不久即被亲信寒浞所杀。寒浞不仅篡夺了羿的政权,同时还强占了羿的氏族和妻室。难道先民们出于对这位“上射九日,下除百兽”的英雄的敬慕和怀念,才在神话中为他的妻子寻找了月亮这样一个理想的避难所?让嫦娥远离充满杀戳与阴谋的尘世,住进凌云九霄的“广寒清虚之府”享受优裕的生活,这里我们隐约可以看到历史在“种族记忆”中的投影,看到先民的情感经验在原始文化中的积淀。

嫦娥升天成仙,做了月亮的主宰,这跟世界上几大古老文明共尊女性为月神竟不谋而合。如希腊神话中有月亮女神塞勒涅,巴比伦神话中有月亮女神茜伯莉,巴勒斯坦和埃及神话中有月亮女神阿斯塔尔忒;而“日神”则都是男性,如中国神话中的伏羲氏,希腊神话中的阿波罗„„这是一种巧合,还是一种人类“集体无意识”?

古诗中还保留了其它一些关于月亮的神话,主要的有:

灵兔捣药。李白“白兔捣药成,问药与谁餐?”杜甫“入河蟾不没,捣药兔长生”皆言此事。关于月中阴影,自古有蟾与兔二说,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蜍与兔古音近,兔之说是以音似而后生。看来蟾蜍的说法更为古老,屈原《天问》有四句问月:“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即月亮何德能死而复苏,究竟有什么好处,在肚子里养一只蟾蜍?蟾蜍是很丑陋的动物,元好问《蟾池》诗形容它:“小蟾徐行腹如鼓,大蟾张颐怒于虎。”

古人却尊它为“月精”。(《春秋孔演图》:蟾蜍,月精也。)在远古时代,氏族部落以狰狞物为图腾的现象是很普遍的。据此推测,蟾与兔同为一种动物图腾,先民崇拜它是为了驱邪避害,灵兔捣药亦为了同一目的。

吴刚伐桂。李贺“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提到这则神话。“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即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段成式《酉阳杂俎》)吴刚又名吴质,看来是一个违犯天条被罚做苦役的角色。这里已有了阶级社会的特点了。谁罚他?大约不会是嫦娥。虽然月亮上只有他们两个人,又都很寂寞,但奇怪的是,神话中二人没有什么联系,“老死不相往来。”是地位悬殊的原因?

此外还有玉斧修月的传说,方回诗“玉斧难修旧月轮,”王沂孙词“千古盈亏休问,叹慢磨玉斧,难补金镜,”说的是月亮上有八万多工匠常在用斤凿补月,所以月亮浑圆。有素娥乘鸾的传说。李贺“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珮相逢桂香陌”,说唐玄宗梦游广寒宫,见白衣仙女乘鸾往来,歌舞于桂树下的浪漫情事。有琼楼玉宇的传说。苏轼“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言月中有白色楼宇,为仙人居所„„

以上关于月亮的神话和传说,化为典故被后世诗人大量引用,成为月亮意象多重含义滋生的母本,甚至直接浓缩为月亮的别称。它是月亮文化的源头。

马克思称神话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这些充满奇情异彩的神话和传说,确实曲折地反映了当时的人类生活和理想愿望。

神话中有人类自身的影子——嫦娥、吴刚,有动物图腾——蟾蜍、兔,有地球植物——桂树,有生活资料——房屋,有生产工具——斧、臼,

这一切已足以说明问题。而故事所暗寓着的某些人类普遍精神,则一时难以全部破译,它似浅而深,正是原始文化的魅力之所在,让后人常读常新。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之所以格外看重神话,是因为他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必须仰仗神话、图腾、梦境这些人类心理中反复出现的原始意象来证明。原始意象产生于远古,潜藏于艺术,慑服和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成为一种浓缩了人类普遍情感经验的微妙载体,使我们能隐约地追溯到生命起源时那种最深奥的境界。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月亮意象正是荣格所称的那样一种“原始意象”,又称原型。

原始意象如同框架,每代人都能在这个框架中贮存起他们的特殊经验;原始意象 如同旋律,历代诗歌中都回响着它古老而强大的声音。不管有意无意,凡属优秀的诗 人都不肯轻易放过这种从祖先最深的无意识中产生出来的原始意象,把它变得能为当 时人所接受,使其产生魔术般的情感催化作用。用荣格的话说就是:“把它纳入到与 意识价值的关系之中,并按照当代人的接受能力,使这种意象通过变形而为人们所能 接受。”(荣格《分析心理学与诗的关系》)

月亮意象的多重含义就是这样产生的。下面试进行分类、引例并阐释。

月亮与女性——

“东方之月兮,彼妹者子。”(《诗经·齐风·东方之月》)译文:东方的月亮啊, 那个美丽的姑娘。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诗经·陈风·月出》)译文: 月儿出来亮晶晶啊,照着美人儿多么俊啊,安闲的步儿苗条的影啊,我的心里不安宁 啊。

“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骑似云。”(卢照邻《长安古意》)

“翠娥婵娟初月辉,美人更唱舞罗衣。”(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 “曾识妲娥真体态,素面原无粉黛。”(刘克庄《清平乐》)

“美人揽明月,盈手似瑶华。”(屈大钧《绝句》)

除诗歌外,古代文赋中也有以月喻女性的说法,曹植《洛神赋》言宓妃之绝色:髣髴 鬃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颻兮若流风之回雪。”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绝,隔千里兮共明月。” 这种比况的产生是很自然的,因为月亮与女性有某种同形同构关系。美国当代美学家阿恩海姆从完形心理学的角度解释过这种现象,他说:“一棵垂柳之所以看上去是悲哀的,是因为垂柳枝条的形状、方向和柔软性本身就传递了一种被动下垂的表现性。”同样道理,月亮的洁白、晶莹、温宛、柔顺以及隐入云中若羞涩状,无不具备女性的特质,加上女性与月亮都有一个同样的周期现象,“月经”与一次朔望的循环期近乎相当。月亮又名太阴,中国古代哲学家把阴阳交替看作宇宙的根本规律,日为阳,月为阴,男为阳,女为阴。《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易传》:“一阴一阳之谓道。”月亮成为女性的象征,始自嫦娥奔月的古老神话,以后逐渐成为一种约定俗成,所谓“花容月貌”即为证。现代诗人陈望道也曾这样描绘阴柔美:“仿佛明月浸入一般地有一种适情顺性的情趣。”这种阴柔美亦是女性之美。

月亮与爱情——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汉乐府《白头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

“月解团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朱敦儒《临江仙》)

“恨君不是红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是红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吕本中《采桑子》)

月亮自古以来就跟爱情有缘:对月盟誓,月老牵线,望月怀人„„似乎离了月亮,爱情便会发生问题。究其原因,一是月亮总是出现在爱情滋生最盛的夜晚;二是月亮的阴晴圆缺象征着爱情的悲欢离合。以情看月,月也有情。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张泌《寄人》)

“哪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张先《青门引》)

“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韦庄《女冠子》)

月亮在古人的爱情生活中既是媒介,又是证人,既是信使,又是陪伴,它年年代代乐此不疲,显出古道热肠。每逢望日,它就将自己最精彩的满月之形奉献给人间,使万众翘望,皆大欢喜,使情侣欣慰,如获神喻,至今人们爱唱“十五的月亮”,足证人类对爱情的追求是古今相通的。

月亮与友谊——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半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 白《峨眉山月歌》)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杜甫《梦李白》)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送柴侍御》)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常建《宿王昌龄隐居》)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韦应物《寄李儋》)

古时交通不便,两地之间山隔水阻,凭鱼雁传书又迢遥无期,月亮自然便成了寄托友情、传达思念的对象,诗人取其“与人万里长相随”的特点,巧妙地抒发了“海内存知己”的人间挚情,即月光能照到的地方,都有友情送达。月亮这种从太空反馈信息的方式,近似当代的人造地球卫星。有时候,诗人也以月亮的光明与高洁来比喻朋友的君子之德,如李白的《哭晁卿衡》:“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把日本友人晁衡(阿部仲麻侣)喻为明月,当时以为晁衡在返日本途中死于海难,故有此悼诗。可见在一千二百多年前,中国诗人就有了这种博大的人类情怀。

月亮与音乐——

“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白 居易《琵琶行》)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王 昌龄《听流人水调子》)

“危冠广袖楚宫妆,独步闲庭逐夜凉。自把玉钗敲砌竹,清歌一曲月如霜。”(高 适《听张立本女吟》)

“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钱起《归雁》) “小楼明月调筝,写春风数声。”(刘过《醉太平》)

“夜凉吹笛千山月。”(欧阳修《梦中作》)

“花影吹笙,满地淡黄月。”(范成大《醉落魄》) “明月洞箫,夕阳细草,沙渚残潮。”(张可久《中吕·普天乐·别怀》)

月移无声,怎会跟音乐有缘?有的,从以上诗句中可以看到,古代音乐所力求达到的某种意境,往往在月光中臻于佳妙。这些丝竹弦歌之声,在当时诗人听来,都传达了某种情绪,而这种情绪正与月亮古老意象所包含的人类情感和谐一致,共同感染听众,使闻者动心动容,即音乐所抒发的与月亮所象征的情感竟是密合无痕,这就是月光能为音乐增添魅力的秘密了。古诗中的这一支支“月光奏鸣曲”,须人们闭上眼睛慢慢地体味,若是心有灵犀,定能品出此中三味,有浓愁深恨,有幽怨微怅,还有许多况不清道不明却感觉得出来的东西„„

奇妙的月亮,你难道不是无声的音乐?

月亮与美景——

“白日沉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陶渊明《杂诗》) “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萧悫《秋思》)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渌水挣素月,月明白鹭飞。”(李白《秋浦歌》)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抒怀》)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溟》)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寓意》)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苏轼《卜算子》) “桂华流瓦,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周邦彦《解语花》) “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朱敦儒《好事近》) “月波凝滴,望玉壶天近,了无尘隔。“(史达祖《喜迁莺》) “暖风薰细草,凉月照晴沙。”(李梦阳《秋望》) “月在众峰顶,泉流乱叶中。”(厉鹗《灵隐寺夜月》)

这些佳句皆“诗中有画”,每一句都是一幅精美的画面,让人赏心悦目,陶然而醉。在美不胜收的自然景色中,月亮是诗人经常提到的景物,因为月亮本身就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何况它又点缀了天地万物。虽然古人一向强调“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主张以情驭景,借景抒情,但在许多以讴歌自然山水为主旨的诗作中,情感寄托似乎不那么沉重,而声、光、色、影等形式美的特征却给人以更加深刻的印象。在这类多不胜数的诗句中,月亮是像玉兔那样,在轻灵地跃动;是像嫦娥那样,在轻盈地飘飞。它美仑美奂地出现,暗寓着诗人淡泊的情志、旷达的心胸、隐逸的仙心、幽默的机趣和种种似花非花、似雾非雾的感情色彩,其中所溶解着的淡淡的意味,欣 赏者尽可以见仁见智。

月亮与人生——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聘;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陶渊明《杂诗》)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将进酒》)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一年明月今霄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韩愈《八月十五夜赠 张功曹》)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辛弃疾《太常引》)

人生有许多未知。古人深感命运神秘叵测冥思苦想仍不得其解。陈子昂曾仰天长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这种宇宙浩渺、人生须臾的深切悲哀,常常为旧时许多怀才不遇的文人所同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月亮在宇宙间出没,彪炳千秋,永远不老,徒令多愁善感的诗人们嫉妒和感慨。他们或抑郁忧思,或纵酒狂放,或渴望用世,或颓丧学仙,情感波澜大起大落,全源于内心的生命意识的剧烈冲突。通过这一类诗句,可以想见那一个个临风伫立的月下歌者的形象,他们仰首浩叹,他们拍栏抚剑,他们坐立不安,他们在用肺腑之音唱出生命的咏叹调,唱出内心的痛苦和焦灼,唱出人生有限和时空无限的永恒无解的思考„„

月亮与咏史——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李白《苏台览古》)

“荒城虚照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梁王宫阙今安在?枚马先归不相待!”(李 白《梁园吟》)

“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潼关百万师,往者散何卒?

“(杜甫《北征》)“秦 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百年短短兴亡别,与君犹对当时月。”(刘辰翁《忆秦娥》) “小河影转,今古照凄凉。”(陈亮《一丛花》)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姜夔《扬州慢》)

“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萨都刺《百字令·登石头城》)

中国诗歌有兴、观、群、怨的传统,这就注定了它要与历史结下不解之缘。杜甫的诗因为真实地记录了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的历史变故,还得了“诗史”之美称。中国古代诗词相当于是一部多灾多难的历史,上下几千年,战乱频仍,群雄蜂起,朝代更叠,兴衰不已,加上强虏入侵,草民揭竿,虽有相对的盛世与繁荣,但历史基本上是在破坏中发展、在动荡中前进的。月亮亘古照耀,是最好的历史见证。“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问月》)月亮最称得起“见多识广”:当年的歌舞繁华,今朝的废城荒墟,王侯的干弋纷争,百姓的颠沛流离,无不历历亲见。因此,诗人借它咏史、叹世,评说千秋功罪,兼抒个人在历史大潮中载沉载浮的感慨,是很自然的事。

月亮与愁思——

这一类诗词数量最多,无论是旅愁,是闺怨,是乡思,是国忧,诗人愁肠百结,愁绪万端,剪不断,理还乱,常于夜月下徘徊蹀躞,无从排遣,故所作多有寄托,言外之意甚丰。月亮于是乎变成了一个“愁月亮”,在愁眉紧锁的诗人眼中,其色也苍白,其光也惨淡,而且步履迟迟,仿佛在超负荷运行。尤其在唐诗中,“愁月”更显得情味丰富,细腻多姿。

“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李白《玉壶吟》)写壮志难伸之愁。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写怀乡恋亲之愁。 “纵使有花兼有月,可堪无酒又无人。”(李商隐《春日寄怀》)写孤单寂寞之愁。 “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孟郊《秋怀》)写人老力困之愁。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写思妇怀远之愁。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写骨肉离乱之愁。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写羁旅悲苦之愁。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李贺《南园》)写才学无用之愁。

“惟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白居易《上阳人》)写宫女春尽之愁。

对于诗人,“愁”有浓愁,有浅愁;“忧”有大忧,有小忧。千差万别,却能于一个月亮意象中准确无误地表现出来,使人不得不佩服中国古诗艺术的高妙。 以曹氏父子的两首诗为例:“明明如月,何日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曹操《短歌行》)表一种政治家之忧,读来沉雄苍凉,气象阔大;“展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彷徨忽 已久,白露沾我裳。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曹植《杂诗》)表一种失意者之忧,读来委婉回环,忧深怨长。

这各种各样的忧愁加起来统统堆在月亮身上,那月亮能“乐”得起来吗?面对着普天下的烦恼人生,它只能以伟大母性的宽容,做了孩子们倾诉的对象。

月亮与灾异——

古人以月为魄,“月隐则养魄”,认为月是有灵性的东西,跟人有魂一样,月魄是 依附于月形而存在的,它时而“生魄”,时而“死魄”,“月未望则载魄于西,既望则 终魄于东,”盈虚出没,自有规律。有时生异象,如月蚀,古人不解天文之理,感惶 恐,视为凶兆,于是用蟾蜍食月来解释。《诗经·小雅》中有“彼月而食,则维其常” 的句子,记录了发生在公元前776年的一次月蚀,为世界上最早的月蚀记录,比外国 早55年。

“蟾蜍食圆影,大明夜已残。”(李白《古朗月行》)月亮被蟾蜍所啮食而残损, 变得晦暗不明,沈德潜说,这是指唐玄宗晚年沉湎声色,政事昏聩,暗指贵妃能惑主 听。

“月化五白龙,翻飞凌九天,胡沙惊北海,电扫洛阳川。”(李白《在水军宴赠幕 府诸侍御》)古时有以日月喻君臣之说。月亮变成龙,即有臣子来做皇帝,言安史之 舌L。

“救月有矢救日弓,世间岂谓无英雄?”(吴承恩《二郎搜山图歌并序》)救日之 弓、救月之矢,即日蚀、月蚀时用以挽救的弓箭,借指除妖的利器、锄奸的英雄。

“向来清怨钟上都,日堕月蚀真区区,仙家哀乐与世殊。”(陈曾寿《游仙诗》) 日堕月蚀指帝王后妃之死。谓自古来宫廷内多怨恨,帝王后妃归天是常有的事,没有 什么稀罕,只是丧仪隆重与世人不同罢了。

古人对月亮异象所表现出来的惶恐与臆想,不仅是一种迷信无知,更是一种人类 深层心理即集体无意识的流露。人类由于对自身命运的难于把握,对国家命运的无能 为力,对天灾人祸的茫然无措,而导致普遍的自卑情结,即深感人类力量的渺小,于 是借助迷信,寻找原因,借助幻想,征服自然。屈原的《天问》便是这种困惑与求索 心态的反映。在科学昌盛的今天,许多天象(如月蚀)已有了合理的解释,但在古代, 你能教古人怎么办呢?他们的奇思乱想,创造的正是瑰丽的民族文化。

边塞之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

“日轮驻霜弋,月魄悬雕弓。”(高适《月下曲》)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从军行》)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严武《军城早秋》)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温庭筠《苏武庙》)

“黑山霜重弓添硬,青冢沙平月更高。”(秦韬玉《塞下》)

盛唐出现了以王昌龄、李颀、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在此前后还有许多边塞诗散见于其他诗人的作品中。边塞诗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交织着英雄气概与儿女心肠,极悲凉慷慨、缠绵宛转之情。月照边关,大漠苍茫,胡笳催泪,征人望乡,月亮在边塞诗中大量出现,是边塞诗独特意境的一个重要构成。

在边塞诗人中,要数岑参的月亮最兼具刚柔情味。

“官军西出过楼兰,营幕旁临月窟寒。”(岑参《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 “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岑参《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

“哪知故园月,也到铁关西。”(岑参《宿铁关西馆》) “万里乡为梦,三边月作愁。”(岑参《送人赴安西》)

由此可见,月亮在边塞诗中的意蕴也不外乎征人恋乡、思妇怀远之类,与前述几类意蕴基本相通。不同之处仅仅是,人类的普遍情感被置于险恶的战争环境和苦寂的自然环境中显得更加强烈罢了。“月”与“关”的结合,即特定情感与特定环境的结合,环境起了情感放大器的作用,当然能产生撼人心魄的力量了。这种诗歌传统沿袭至今,虽历千年而不失其神效,“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可说是当代的边塞诗歌。可以断言,只要国有边防,月亮就能大派用场。

月亮与咏史——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李白《苏台览古》)

“荒城虚照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梁王宫阙今安在?枚马先归不相待!”(李 白《梁园吟》)

“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潼关百万师,往者散何卒?

“(杜甫《北征》)“秦 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百年短短兴亡别,与君犹对当时月。”(刘辰翁《忆秦娥》) “小河影转,今古照凄凉。”(陈亮《一丛花》)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姜夔《扬州慢》) “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萨都剌《百字令·登石头城》)

中国诗歌有兴、观、群、怨的传统,这就注定了它要与历史结下不解之缘。杜甫的诗因为真实地记录了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的历史变故,还得了“诗史”之美称。中国古代诗词相当于是一部多灾多难的历史,上下几千年,战乱频仍,群雄蜂起,朝代更叠,兴衰不已,加上强虏入侵,草民揭竽,虽有相对的盛世与繁荣,但历史基本上是在破坏中发展、在动荡中前进的。月亮亘古照耀,是最好的历史见证。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问月》)月亮最称得起“见多识广”:当年的歌舞繁华,今朝的废城荒墟,王侯的干弋纷争,百姓的颠沛流离,无不历历亲见。因此,诗人借它咏史、叹世,评说千秋功罪,兼抒个人在历史大潮中载沉载浮的感慨,是很自然的事。

帝王咏月——

古代帝王中虽多昏君、庸主,但也不乏雄才大略之人,如秦皇汉武、唐宗宋祖、 康熙乾隆,堪称诗人与词人的,也有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南唐中主李璟、南唐 后主李煜等,他们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骄傲。月亮在帝王眼中,既与世人同,又与世人 殊,这是由于他们特殊的地位和情感角度所决定了的。帝王既是人,又是非人,即人 上之人,古时称为龙。试看他们诗中的月亮,倒也别具一番情味。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沧海之大,包容万物,连日月之行仿佛也孕自沧海之腹,这种大气磅礴之作, 只有一代枭雄曹操写得出!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曹 丕《燕歌行》)这是一个凡人的月亮,表闺怨缠绵动人。

“愁人独夜伤,灭烛卧兰房。祗恐多情月,旋来照妾床。”(梁简文帝萧纲《夜夜曲》)梁简文帝诗风轻靡,当时有“宫体”之称,他的月亮,已开始着上“艳色”了。

“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陈后主叔宝《玉树后庭花》)流光即月光,女色与月色构成一种淫靡的令人销魂的意境——这是一首有名的亡国之音。

“冰肌玉骨清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簇开明月独窥人,倚枕钗横云鬓乱。”(后蜀主孟昶《避暑摩诃池上作》)这是后蜀主为宠妃花蕊夫人作的一首艳诗,其中明月偷眼,倍增美人媚态也。

唐太宗作为开国之君,诗作得不好,但《全唐诗》中夸他:“有唐三百年风雅之盛,帝实有以启之焉。”并选取了他的一首咏月诗。

“玄兔月初明,澄辉照辽碣。映云光暂隐,隔树花如缀。魄满桂枝圆,轮亏镜彩缺。临城却影散,带晕重围结。驻跸俯九都,停观妖氛灭。”(唐太宗《辽城望月》)驻跸,指帝王出巡的车驾。诗中以己喻月,言圣君一出,妖氛尽灭。帝王霸气于此可见。

武则天的诗多写宫中繁礼缛仪和宴乐生活,她诗中的月亮不过是酒席上的灯笼。“兰灯吐新焰,桂魄朗圆辉。送酒惟须满,流杯不用稀。”(武则天《早春夜宴》) 帝王咏月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这位南唐后主在位享乐十几年,后被宋所掳,鸩死汴京。后期词作几乎都是倾泻他变为囚徒后“日夕以泪洗面”的深哀巨痛。词中的秋月,成为他伤心的泪泉,所照故国之景,——叠现眼前,可惜国破家亡,人事全非,怎堪回首?无尽的悔恨、愁怨冲决而来,化作滚滚东流的一江春水。词中真率凄惋的感情,让人受到强烈的震撼!声声悲苦,都从血泪中进出,正所谓“以血书者也”(王国维《人间词话》)。李煜的月亮,是一颗血泪浸泡的月亮。

以上帝王咏月,咏出的无非是凡人之情或“超人”之情。所谓“超人”之情,除了曹操那种政治家的抱负以外,更多的是自命不凡、骄奢淫逸、纵情享乐、亡国之悲等等。其实笼统地说,这些心理不过是人类心理的放大而己。在潜意识中,凡人也会有非份之想,只是意识告诫它不要超越客观条件而妄想天开,但一旦条件无可,燕雀也会冒出“鸿鹄”之志,如陈胜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便是这种凡人心态的大胆暴露。

以上分类不可能穷尽古诗中月亮意象的多重含义,但主要的已经列出。它便于我们作进一步的研究。

古诗中月亮意象的情感意蕴虽言庞杂繁复,乃是可以相对集中归类的,归类之后,再进行综合与抽象,发现还可以提炼出两种更为单纯的“人类普遍精神”来。

怎么表述这神秘的“人类普遍精神”?我试用形象语言来捕捉它的幽灵。它是盐,结晶在远古的岩层,溶化在诗人灵感的泉水里,让泉水汩汩滔滔不择地而出,浸润着民族的文化;它是海洛英,从大量的罂粟中提炼而出,其纯度之高,让嗜吸者只用些微便灵魂颤栗,欲醉欲仙!根据如下特征:它深藏于神话等原始意象中,它是历史和人类心理经验的“种族记忆”,它强大地作用于世世代代的艺术创造,它体现出人类对生命主体和对宇宙客体的本能意识„„我们可以确认,它就是荣格所称的“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并不是由个人所获得,而是由遗传保存下来的一种普遍心理。“比起集体心理的汪洋大海来,个人心理只像是一层表面的浪花而已。集体心理强有力的因素改变着我们整个的生活,改变着我们整个的世界,创造着历史的也是集体心理。”(荣格《心理分析学》)

那么月亮意象是如何表现“集体无意识”的呢?

一、本能追求。这是人类基于生命原动力的推动而使生命过程臻于完善的不懈的努力。在古诗中,是通过对女性(生命之母)的赞美、对爱情的追求、对友谊的珍惜、对音乐的热爱、对美景的流连,乃至对享乐的嗜欲,泄露出人类的共同心理趋向的。谁不想好?谁不爱美?这种求完善、求完满、求和谐、求适意、求幸福、求通达的人生理想,需要一种与之相适应的形式来表达,于是月亮就成了这种“有意味的形式”。按照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的说法,月亮的圆形与球体有极大的美学价值,因为它象征着和谐与圆满。这种象征意义久而久之,早已深深地渗透到人类潜意识中去了。

二、生存忧患。这是人类对自然(生存环境)和对自身(生命主体)的不可测知的、难于把握的深深焦虑。在古诗中,无论是“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的神话传说、对天发问、对灾异的恐惧、对人生的感慨、对历史的浩叹,还是游子望乡、思妇怀远、仕途坎坷、塞外劳形,都透露出一种卑微自省、人难胜天的潜意识。人被老天任意捉弄,人被命运抛来掷去,人被环境逐渐改造,人在茫茫宇宙中如同尘埃,这一点不想则已,想起来就会悲从中来、忧心如焚。诗人之所以普遍多愁善感,只是因为他们的心智发育得更为健全,他们是在用聪慧的大脑,超前思考着人与世界这个永恒的哲学命题。月亮之“愁”,由此而来,难怪许多人会对月伤心,原来他们从中读出了“原型”,与祖先产生了情感共鸣。

西方有“爱情与死亡”是艺术两大永恒主题的说法,与上述两种人类集体无意识颇为近似,也就是在“本能追求”与“生存忧患”的框框内,整个世界文化都摆脱不了这种集体心理的影响。比较观察的结果很令人兴奋,它证实了我们的分析并非虚妄。

这就是月亮意象久唱不衰的奥秘!作为一个储藏了人类集体无意识的原始意象,它本身就具有那样一些约定俗成的情感内涵,无需诗人多言,只要轻轻点到,便会产生魔术般的效果。为了反证,我们可以将这两种“人类普遍精神”代入月亮诗句中混同咀嚼。这又是一种认识上的深化:理解到的东西,可以更深刻地感觉它——悟性由此而提高。

“本能追求”与“生存忧患”都属于人类生命意识的不自觉内省,这种内省至今也在进行而不会停止,一停止社会就不会进步。从哲学上说,它是人对客观物质世界(包括人类自身)的认识与改造。人脱离动物群后就有追求、有理想,由于时代的局限,只能表现为幻想、神话和丰富的意象寄托;忧患并非颓丧,其实质是一种可贵的创造心态,正因为对生存环境感觉不安,才竭力去改造自然和社会,从而创造更好的生存条件,正因为对有限的生命感觉不足,才更加激励奋发而有所作为,或立德、或立功、或立言,使短暂的生命化而不朽。这真是两种强大的心理推动力,难怪荣格说它改变着整个的世界并创造着历史。

这种被称之为“无数同种类型的经验在心理上残存下来的积淀物”的集体无意识的原型,一旦在一些优秀的艺术作品中出现,我们的心灵就会突然感到一种奇妙的解脱,心旷神怡,好象被一种能压倒一切的力量所慑服。在这种意义上,诗人是一个“集体的人”,他是人类无意识的灵魂生活的媒介者和塑造者,他的作品主要是人类心灵的回声。他用高度的感受力,代表人类思索与呼号,使人类自励,使人类奋进,功莫大焉。“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人类让伟大的诗人不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尾语——

穿过历史的重云,月亮进入当代。 它仍是那样皎洁,风采依旧。

既然蕴藏着人类集体无意识,它继续在替令人传达着与古人相通或相近的情愫。 事实也果真如此。毛泽东《蝶恋花》词中有“问讯吴刚何所有”,“寂寞嫦娥舒广袖”等句子,重借神话表达对杨开慧的悼念深情。歌曲《十五的月亮》、《月亮走我也走》、《月亮知道我的心》、《弯弯的月亮》等,其源可溯自古代边塞诗、闺怨诗、送别诗中的月亮意象„„看来,要想在古老的月亮意象中翻出新意,殊为不易,不过也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人类已进入太空时代。在登月飞行之后,月亮不再是谜,不再是神话,而是一个满布环形山的天体。诗人们莫非该失业了?不会的,文化艺术具有永恒的精神价值,它与月亮共存;只不过当代的青少年们,可能不会再对古老的原型兴趣盎然 了,他们的潜意识中,定然多了科幻的成分。

我看月亮,既感惆怅,又觉欣慰。口

第5篇:古代诗歌中的意象分类整理

诗歌鉴赏资料

意象

古代诗歌中的意象分类整理

1、 树木类:

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黄叶:凋零 成熟 美人迟暮 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 希望 活力 竹:气节 积极向上 柳:送别 留恋 伤感 春天的美好 (折柳有惜别怀远之意) 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

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 松柏:坚挺 傲岸 坚强 生命力 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 梧桐: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

2、 花草类:

花开:希望 青春 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 失意 人生、事业的挫折 惜春 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桃花:象征美人 梅:傲雪 坚强 不屈不挠 逆境 牡丹:富贵 美好

草: 生命力强 生生不息 希望 荒凉 偏僻 离恨 身份、地位的卑微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 菊:隐逸 高洁 脱俗 岁寒三友(松、竹、梅):同菊花,象征人高洁的品格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源自王维的《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兰:高洁 萍、芭蕉:前途迷茫、漂泊不定 思乡

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高洁的情操

3、动物类:

猿猴:哀伤 凄厉 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鸿鹄::理想 追求

鱼:自由 惬意 鹰:刚劲 自由 人生的搏击 事业的成功 狗、鸡:生活气息 田园生活 (瘦)马: 奔腾 追求 漂泊

乌鸦:小人 俗客庸夫 哀伤

沙鸥:飘零 伤感

鸟:象征自由 莼羹鲈脍:指家乡风味。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 双鲤:借代远方来信。

庄周梦蝶:庄子以此说明物我为一,万物齐等的思想。后来文人用来借指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如陆游《冬夜》诗云:一杯罂粟蛮奴供,庄周蝴蝶两俱空。”

(孤)雁:孤独 思乡 思亲 音信 消息 鸿雁:书信——对亲人的思念。 鸳鸯: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 夏蝉:宁静(方闻蝉声)

秋蝉:悲凉 象征着亡国遗民的悲惨命运 品行高洁 燕:

(1)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相传燕子于春天社日北来,秋天社日南归,故很多诗人都把它当做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颂。如“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韦应物《长安遇冯著》),“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2)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燕子素以雌雄颉颃,飞则相随,以此而成为爱情的象征。

诗歌鉴赏资料

意象

(3)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燕子秋去春回,不忘旧巢,诗人抓住此特点,尽情宣泄心中的愤慨,最著名的当属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燕子无心,却见证了时事的变迁,承受了国破家亡的苦难,表现了诗人的“黍离”之悲,负载可谓重矣。

(4)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唐代郭绍兰于燕足系诗传给其夫任宗。任宗离家行贾湖中,数年不归,绍兰作诗系于燕足。时任宗在荆州,燕忽泊其肩,见足系书,解视之,乃妻所寄,感泣而归。其《寄夫》诗云:“我婿去重湖,临窗泣血书,殷勤凭燕翼,寄于薄情夫。”谁说“梁间燕子太无情”(曹雪芹·《红楼梦》),正是因为燕子的有情才促成了丈夫的回心转意,夫妻相会。

(5)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花鸟虫鱼,无不入文人笔下,飞禽走兽,莫不显诗人才情。雁啼悲秋,猿鸣沾裳,鱼传尺素,蝉寄高远,燕子的栖息不定留给了诗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或漂泊流浪,“年年如新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周邦彦·《满庭芳》);或身世浮沉,“望长安,前程渺渺鬓斑斑,南来北往随征燕,行路艰难”(张可久·《殿前欢》);燕子,已不仅仅再是燕子,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融入到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液中。

4、天体、气象、时间、水类:

天地:人类的渺小 人生的短暂 心胸的广阔 情感的孤独

海:辽阔 力量 深邃 气势

海浪:人生的起伏 海浪的汹涌:人生的凶险 江湖的诡谲 江水: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 绵长的愁苦 历史的发展趋势 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 前途的迷惘、渺茫 理想的落空、幻灭 小雨:春景 希望 生机 活力 潜移默化式的教化

暴雨:残酷 热情 政治斗争 扫荡恶势力的力量 荡涤污秽的力量

春风:旷达 欢愉 希望 东风:春天 美好 西风:落寞,惆怅 衰败 游子思归 狂风:作乱 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霜:人生易老 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 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 雪:纯洁 美好 环境的恶劣 恶势力的猖狂

露:人生的短促 生命的易逝 云:游子 飘泊 白衣苍狗:亦叫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出自杜甫诗《可叹》:“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人事变化,犹如浮云,一会儿像白云,一会儿像灰狗。天阴:压抑 愁苦 寂寞 天晴:欢愉 光明 金风:秋风 水:(1)因水的柔和清冷,常用水比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的事物。

如:“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从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2)因水的剪切不断,绵软不绝,常以水喻愁。

如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抒发了诗人因强烈的感到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烦忧和愁苦。

破晓:初现希望 深夜:愁思怀旧 正午:热烈 热情奔放 恶势力对社会、对人的摧残 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 愁绪 思乡、思亲 时间、空间 爱情 (月亮的别称:蟾宫、玉盘、银钩、婵娟、桂宫;“玉盘”、“玉轮”、“玉环”、“玉钩”、“玉弓”、“玉镜”、“天镜”、“明镜”、“玉兔”、“嫦娥”、“蟾蜍”)

朝阳:希望 朝气 活力 夕阳:失落 消沉 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或事物

5、器物类:

玉:高洁 旧地重游 脱俗

诗歌鉴赏资料

意象

珍珠:美丽 无瑕 簪缨 (冠):官位 名望

捣衣砧:妇女对丈夫的思念。 西楼小楼:闺怨之情; 丝竹:音乐; 汗青:史册; 须眉:男子; 巾帼:妇女;

桑梓:故乡;

轩辕:祖国; 三尺:法律; 寸管:笔; 青鸟:信使 镜:年华易逝 落魄衰老 船:(1)漂泊。兰舟、征帆去棹(往往比喻孤舟)、樯撸(借代大船、战船)。中国古典诗歌中用以表现“漂泊”之感的意象很多,如浮萍、飞蓬、孤雁等,“船”则是表现这种情感的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一叶扁舟,天水茫茫,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人在旅途,所见多异乡风物,更易触发无限的思绪。杜甫诗中的“船”意象出现得极为频繁,表现漂泊之感也非常强烈: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漂漂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

杜甫经历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巨大转变,晚年在四川、湖南一带漂泊达11年之久,最后病死于自潭州赴岳州的一条小船上。船是他晚年最常用的交通工具,也成为他最终的归宿。他在诗中反复写到“船”意象,“危樯独夜舟”“老病有孤舟”,船是诗人漂泊身世的象征和写照。

苏轼因“乌台诗案”贬官黄州时写下了《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2)自由。与“漂泊”之感相对,中国古典诗歌中“船”意象的另一典型内涵是“自由”。这种思想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庄子,他说“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他的思想虽然消极,但是对中国文人来说,“泛不系之舟”,却成为颇具吸引力的人生理想: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宣州谢眺饯别校书叔云》)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韦诗描写春花、春草春树春鸟春潮春雨等明丽的景象,用一系列繁密景物烘托出“野渡无人舟自横”的中心意象,既是写实化描写,又是诗人心态的形象化表现。

吴钩:泛指宝刀、利剑。例如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通过看吴钩,拍栏杆,表达了自己意欲报效祖国,建功立业,而又无人领会的失意情怀。

昆山玉:比喻杰出的人才。语出李斯《谏逐客书》:“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指随侯珠与和氏璧),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吴国名剑’),乘纤离(骏马名)之马,建翠风之旗,树灵鼍(tuó,扬子鳄之类的动物,皮可制鼓)之鼓„„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后来就以“昆山玉”比喻优秀人才。

6、颜色类:

颜色:大自然的美丽 / 乐景写哀情

白:纯洁 无暇 丧事

红:热情奔放 青春 喜事 蓝:高雅 忧郁 黄:温暖 平和

黑:黑暗 绝望 庄重 神秘 对死者的怀念 命途的多舛 绿:希望 活力 和平 紫:高贵 神秘

诗歌鉴赏资料

意象

7、关于人的品质、行为活动:

英雄:追慕 自愧自叹

小人:鄙夷 明志 自省 鞭挞 六朝旧事、南朝旧梦:表示往日富贵繁华的生活。

击楫:谓立志报效国家,收复失地。 娥眉(蛾眉):美女 峨眉:高尚的德行 青青子矜:有才能的人

巴歌:亦称巴唱、巴讴、巴人之曲。借指鄙俗之作,多作谦词。多和“阳春白雪”比照着来写,表达自己的微不足道。

碧血:借指为正义事业所流的血。后来也用户碧血”、“苌弘化碧”比喻蒙怨而死或忠心不泯。例如《窦娥冤》:“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折桂:比喻科举及第。典出《晋书》:“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怀桔:指孝顺双亲。 采薇:借指隐居生活。《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说的是伯夷、叔齐隐居山野,义不侍周的故事。后来也表现坚守节操。 “山林”和“宫阙”的形象:表现诗人的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所谓“宫阙”也言“魏阙”,是朝廷的代称,也是诗人受到当道重用的象征。所谓“山林”则是指诗人在政治理想破灭或者是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时,作者心生怨愤而转向归隐山林息影草泽的形象的代称。

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袁鸣之声不绝。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 咏絮:谓女子咏雪。指女子工于吟咏,有非凡的才华。后来“咏絮”即指咏雪,“咏絮才”即非凡才华。

南冠:指囚犯。典故出自《左传·成公九年》一楚人钟仪囚于晋,仍然戴南冠.弹奏南国音乐,范文子称赞这是君子之行:后来一般文人以此指代自己怀有节操的囚徒生活。

8、地点:

古迹:怀旧明志 昔盛今衰 (国家) 衰败 萧条 (古迹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联) 乡村:思归 厌俗 田园风光 生活气息 纯扑美好 安逸宁静

草原:辽阔 人生境界 人的胸襟 城市 (市井):繁荣热闹 富贵奢华 仙境:飘逸 美妙洁净 忘尘厌俗 凭栏:思念故国、故乡、亲人。

南山 代表隐居的地方 桃源:代表着一个理想的乐土 武陵人代表隐居的人 柳营:指军营。后也代称纪律严明的军营。 天地尘世:鸿蒙、希夷、太清、太虚。 细柳营:汉代周亚夫屯军之地。王维《观猎》“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第6篇:中国古代诗歌中的菊花意象

摘要:

中国古代文人喜欢吟咏各种花卉,作为“花中君子”之一的菊花,尤为引人注目。诗人们赋予菊花各种不同的意象:表现君子清新高雅的人格精神和隐逸的品格以及宁折不弯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人菊合一的精神境界。这两种不同的精神,共同存在于菊花这一种意象中,却能完美的融为一体,这一点尤为值得玩味。

关键词:菊花 意象 完美结合 清新高雅 积极向上

中国古代诗歌中,以花卉为对象的诗歌浩如烟海,因此很多花卉都被诗人赋予了丰富的内涵。从《诗经》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到崔护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从《西洲曲》的“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再到广为人知的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诗歌喜欢以花卉为吟咏对象,梅兰竹菊是花中的“四君子,”其中菊花尤为受到文人墨客的喜爱反复吟咏。为什么菊花能受到广泛的关注呢?我想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形态美丽清香宜人,有一定的药用价值。而且还因为菊花不畏严寒迎风傲立的品格,是因为菊花在寒风中怒放的勇气,“秋来谁为韶华主,总领群芳是菊花。”因此菊花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成为了人格和气节的写照,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学意象。

一清新高雅的人格精神和隐逸的品格

中国古代的文人喜欢把具体的物品赋予品德的含义,菊花就被赋予了象征君子的高尚品德的含义。当春天姹紫嫣红的时候,看不到它的身影,而北风肃杀的时候它却迎风盛开。正因为如此菊花就有了傲然不屈,意志坚强的品格,因此备受古代文人们的称赞。白居易说:“芭蕉新折败荷倾,耐寒唯有东篱菊。”菊花不肯在春夏开放,这种不肯媚俗象征着君子的高洁。菊花即使凋谢之后,仍然花瓣不落,傲立在枝头。即使已经身死,却仍然不肯向严冬屈服。这种菊花宁折不弯,至死不变的风骨,正是君子高尚品质的表现。

同时菊花还象征着隐逸的品格,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少有大志,怀着改造社会的宏伟理想步入官场。但六朝严格的门阀制度,黑暗的官场,将他的满腔豪情浇灭。他终于抱定,“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信念,从此退居田园。从陶渊明开始,归隐田园成了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精神理想。从《归去来兮辞》的“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开始,菊花陪伴陶渊明度过了孤寂的隐居生活。菊花也成了,支撑他精神世界的一种物质。“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随着这首《饮酒》(之五)的广为传播,使菊成为了陶渊明的代名词。以后的历代文人,也如陶渊明一样,归隐之后也多爱菊花。因为在繁华躁动的尘世中,一定无法体会到菊的幽香。这一类的菊花诗还有很多,无不体现出作者的隐逸思想。诗人们往往在感叹自己生不逢时,命运坎坷时,往往创作菊花诗。显示出当他们在现实中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时,只好遁入山林和陶渊明一样做一个隐士。这种行为不过是文人士大夫,在现实中遭到挫折时,一种无奈的选择。 二宁折不弯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人菊合一的精神境界 与上一中精神相反,菊还有积极向上的执着追求。从菊宁愿干枯在枝头而不落,诗人们想到了坚守节操。每当国家存亡的危急关头,总会有一批又一批的仁人志士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尊严,在这个时候菊坚守枝头宁折不弯的品格就得到了充分体现。“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赠《刘景文》。在周敦颐的《爱莲说》中,我们知道了“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而在苏轼看来菊要更胜一筹,无论环境如何,菊总是坚贞不变。陆游辛弃疾生不逢时,但为国之心却是“虽九死犹未悔,”陆游感叹道:“菊花如志士,过时有余香。”这不正体现了菊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吗?

文天祥知道南宋朝廷已不可挽救,然而中国古代文人身上的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驱使他仍然把自己的生命贡献给了南宋朝廷。以后到了明末,夏完淳秦良玉妇人孺子。在“封疆大帅无不反戈相向的时候,”以一片赤诚之心“挥戈挽余辉,”虽然失败了。但这不正体现了菊的积极进取精神吗?

在中国传统历史上,农民起义领袖一般被称为“贼。”在他们看来农民起义的领袖不会有什么文化修养。然而给了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唐王朝致命一击的,“冲天大将军”黄巢有两首咏菊诗,体现出了“人菊合一”的豪迈气度。当大唐王朝的盛世褪去,一如其它封建王朝后期一样,百病丛生腐朽黑暗。正直的人想要生存下去,只有起来反抗。从黄巢的两首咏菊诗里,我们可以看出他变革社会,开天辟地的宏伟抱负。一种能够扭转乾坤的气势扑面而来,展现了诗人的非凡气度,可以说是咏菊诗里的名篇。

题菊花 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这首诗里诗人一反称赞菊花开于秋季俗套,提出对菊花得不公平态度。当秋天百花早已凋谢的时候,只有满园的菊花迎着寒风,散发出清冷的幽香。称赞菊花开于秋季本不足为奇,这样的诗多如牛毛。元稹的《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黄巢在诗里用了“满院栽,”一反以往说菊花的孤傲,创造出新的意境。风和日丽的春天百花盛开,蝴蝶飞舞,当菊花于寒风中开放时,蝴蝶则难以飞来。从“蕊寒香冷蝶难来”可以看出,黄巢对菊花的开不逢时感到惋惜和不平。这和一般诗歌称赞菊花的孤芳自赏大为不同。黄巢设想有朝一日自己成为“青帝,”一定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开放。整首诗充满了想象,气魄宏大,托物言志表达了必胜的信心。而黄巢的另一首菊花诗则塑造了,一个奋发向上的英雄形象。

不第后赋菊 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重阳节是九月九日,在这一天古人有登高赋诗的传统,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待到两个字看似很随意,但分量却很重。等到重阳节那天,百花凋零,只有菊花盛开,到处花香弥漫,整个长安城都被菊花包围。这一天是天翻地覆,扭转乾坤的一天。“待到秋来九月八,”充满了对这一天早日到来的向往,“我花开后百花杀,”那一天将是菊花的天下。一个“杀”字,给人以一往无前的力量,强调了菊花的威力,奇特的想象无与伦比。在唐朝牡丹是国花,因为牡丹的富丽堂皇,是富贵的象征。黄巢一改传统对菊花大加赞赏,他不仅称赞百花凋谢,只有菊花盛开。还赋予了它战斗精神,“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整个长安城都被菊花的香气包围,长安是首都,占领了长安就代表着夺取了全国的胜利。全诗表现出了,作者豪迈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全诗想象奇特,气宇不凡,充满了浪漫主义精神,之所以黄巢能写下这种豪迈诗句,与他内心的宏伟抱负密切相关。黄巢在长安参加科举考试,目睹了唐王朝的黑暗没落,自己不幸落第,对着黑暗的社会极为不满。此时他的心中已经有了变革社会的理想,当他面对着菊花的时候,写下了这气势雄伟的诗句,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在他的笔下,菊花由自古代表君子的高雅隐逸,变成了代表人民要求的士兵。从中可以看出英勇不屈的精神,昂扬向上的斗志,菊花的英姿表现的淋漓尽致。

这一首诗和上一首的抱怨之情不同,而是冲天的豪气:推翻唐王朝,建立一个农民的世界。黄巢的菊花诗与以前文人只是称赞菊花不同,而是赋予了菊花自己的感情,把菊花这个意象于自己合二为一。“我花开后百花杀,”中的我把作者与菊花合为一体,“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比喻正是“人菊合一”后的效果。

菊花作为古代诗人们寄托自己情感的重要载体,被人们赋予了各种意象。清新高雅的人格精神和隐逸的品格,与二宁折不弯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人菊合一的精神境界。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品格,同时出现在菊花这一种意象上,却并不显得矛盾。因为赋予菊花各种意象的都是人,每个人都会表达自己对菊花的不同情感。诗人们吟咏菊花并不是只为了描写菊花,而是借菊花这个载体抒情。这正是中国古代文人一贯的做法,为具体的物品赋予内涵。

参考文献:

欧阳修,宋祁 《新唐书》 中华书局1975 《全唐诗》 中华书局1975 郭志刚,张伟《菊花》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第7篇:古代诗歌意象大全

一、草木类

1、柳:惜别,留恋,祝愿。

古代诗歌中离情常常与柳相关合,以折柳表惜别,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二者之间具有一种“同构”的关系,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更由于柳之易活,寄托了送别人对离人的美好祝愿。 附:“杨柳”:伤别情怀

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

2、梅花: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到了唐宋时期,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历览前代诗词,“梅花”意象中所表达之意主要有: (1)引领众芳,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2)凌寒不屈的顽强

(3)高洁脱俗的风骨、不同流合污的心志

(4)隐者高士的象征: 诗人在受挫时感到尘世的不如意,并受道家逍遥哲学的影响,于是寄情于山林风物,渴望清净无争的生活,梅花也便有了隐者高士的意象。 (5)清冷淡雅的美人

(6)传递情感与祝福的媒介: 梅花在成为春之使的同时,也成了传递友情的工具。

(借以表达自己以梅花自许,亦一梅花许人,对于友人具有梅花一样品格的赞赏;同时也含有对友人的慰藉之情。梅花成为传达友情的信物。折梅寄友后又逐渐代表一种情绪,诗人看到梅花就不由得想起远方的朋友。自己对友人的感情也像梅花,虽遭严寒而不凋谢。颇有一种友情坚贞,与友为善的意味在其中。折梅代书亦是诗人高雅情操的表现。“梅花使”便成了驿使的美称,而“梅驿”成了驿所的雅称;“梅花约”是指与好友的约会。) (7)梅子的成熟又比喻少女的怀春。

(8)五瓣梅花形状代表“梅开五福”,即“快乐、幸运、长寿、顺利、太平。”又有“梅具四德”之说:“初生为元,开花为亨,结子为利,成熟为贞。”喜鹊在梅花枝头欢跃鸣叫的图案,常被冠以“喜报早春”、“喜报春光”、“眉样添喜”、“喜上眉梢”,取谐音或寓意。“和和美美”、“十全十美”亦取其谐音。“竹梅双喜”常用作新人的祝福语。 ★梅花的地理习性与文化内涵

(1)梅花传说在江西大庾岭上甚多,于是称此岭为梅岭。古人认为此岭是南北的分界线,因有十月北雁南归至此,不再过岭的传说。

(2)于是,梅岭人远在异乡时若见到梅花便会勾起无限乡愁、乡思。

(3)由于梅树原产地广泛,在西藏自治区、西南及长江中下游直至台湾省均有野生梅花。因此便有了“民族融合”的象征。在辛亥革命时期,梅花的五福也象征了汉、满、蒙、回、藏等五大民族的大团结。

(4)梅性耐瘠薄,对各种土壤有较强的适应性,又特耐整形、修剪、抗根癌,不遭根线虫的危害,喊少发生其他毁灭性的病虫害,而花芽分化甚易。故梅成为长寿树种,使人有鹤发童颜、枯木逢春之感。

3、菊花(黄花、东篱)——临秋而开,颜色淡雅——凌冰傲霜,不畏权贵;淡薄名利,不求闻达——隐士君子。 (1)临秋而开——凌冰傲霜,不畏权贵,坚守晚节——志士

在万物枯残萎败,大地呈现一片肃杀萧条景象的秋季,菊却缓缓吐蕊,以细弱的花枝迎受大自然严苛的考验,不因环境艰险而退缩,不因无润枝大叶、巨根高干而妄自菲薄,凭着傲骨展现盈盈生机,有着凌冰傲霜之气;即便老残将死,却依旧飘逸着清芬,进放着热力,宣示它不死的斗魂;菊发华于岁暮霜降之际,既不与春花争妍,又不夺夏绿风采,只本本分分守着志节,终于成为冬寒之前大地赠与人类的微笑,在那微笑里散放着历经风霜的个性芬芳,坚守着晚节。当其人格化之后,菊的这种性格就变为现实社会中的仁人志士,正人君子。 (2)颜色淡雅——淡薄名利,不求闻达——隐士

菊以“色”而言,无倾国之色;以“香”而言,无馥郁浓香;以“味”而言,无滋口甜甘;以“姿”而言,无娉婷媚态。它不以诱人为能事,人们为它所吸引,大抵出于对它素朴本质的疼惜珍爱。菊的淡雅素朴,也在历代的诗文中人格化,人菊合一,成为文人淡薄名利、不求闻达的精神载体。当其人格化之后,菊的这种性格就变为现实社会中的隐士。

4、松柏——岁寒后凋,高大挺拔——正气凛然,坚贞高洁——高洁之士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松柏生长环境恶劣、经寒不衰、枝干坚劲,具有一种凛然正气。在文人笔下,松是坚贞、孤直和高洁的象征,古人常通过咏松柏来表现自已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

5、莲:爱情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双关)。 表达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6、梧桐:凄凉、悲伤

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中国古代文人有“悲秋”的情结,四季之中,秋天万物凋零,最易触发人的悲凉情绪,而梧桐树是典型的落叶乔木,“望秋先殒”,所谓“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7、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 (1)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

(2)草木繁盛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3)草——随时序而流转碧草连天——触动忧思思念绵绵——表现离别羁旅之情

“一年一度春草绿”,草随时序而流转,易于触动久别的忧思;在空间的展布上,碧草连天,似将人的思念引向远方,遥无涯际。古诗文中凡写到离别远行、抒述离愁别恨,常以草来作寄托或映衬。

8、芭蕉:孤独忧愁、离情别绪、凄凉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

9、红豆 :爱情、相思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南州记》称为海红豆。《本草》称其为“相思子”。

10、豆蔻 :少女美貌、清纯、风华绰约

11、竹:正直、坚贞、顽强、不屈不挠、不畏逆境、高洁、谦虚

(1)古人把竹子的自然形状跟人的道德追求联系起来。自居易的《养竹记》就将竹子“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比拟君子的品德修养。

(2)玄学家、隐士、诗人喜欢在绿竹葱茏的环境谈玄论道,而这些画面也越来越多进入他们的诗作中。

12、黍离:对国家今盛昔衰的痛惜伤感之情(亡国之悲)。

13、丁香:愁思或情结

14、黄叶:凋零 成熟 美人迟暮 新陈代谢

15、绿叶:生命力 希望 活力

16、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

17、花开:希望 青春 人生的灿烂

18、花落:凋零 失意 人生、事业的挫折 惜春 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19、落花——花落春归——伤春悲秋,青春易逝(多用在惜春词中,惜春词多是一曲曲飘逸着缕缕幽怨的生命悲歌,写作者大多从暮春时节残红飘零的景象中感悟到人生苦短,韶华易逝,青春难再。)

19、桃花:象征美人

20、兰——清雅幽香、姿态优美——追求淡泊——君子隐士

兰,古代通指香草,包括许多花与叶皆有香味的植物,如泽兰、藿香等,是用来作为熏蒸、沐浴、辟邪之用,而不是观赏。大约到唐代后期,人们发现生于山野溪谷之间,悬崖峭壁之上,有香味的另一类兰草,其花优美,才开始栽种开发。兰花值得观赏的一面,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兰”“兰草”“兰蕙”这些称谓,才逐渐用来专指我们今天所说的“兰”,也就是国兰。兰花是中国的传统花卉,有着很深的文化内涵和外在的审美特征。

兰花,清馨不浊,香气纯正,花姿优美,体态匀称,叶型矫健,交错变化,韵味飘逸。因古典诗歌中常写其清雅幽香,芳草自怜,因为兰花的幽香和姿态优美,故兰常被用来比喻美好的东西。如兰交——喻志同道合之人,兰途——美好的前途,兰质——如兰一般的品质。

21、牡丹:富贵 美好

22、杨花(柳絮)——飘忽不定——离愁别绪——游子思妇、好友相别

杨花,暮春时节,漫天飞舞,飘飘洒洒,给人一种飘忽不定、漂泊不归的感觉,最容易勾起离别者的愁绪。

23、桑梓。家乡,表现怀乡之情。

24、斑竹/湘妃竹。泪水,悲伤。

25、木叶。表现惆怅落寞的心境。

26、桑榆。比喻人的晚年。

27、红药。代悲苦。

二、动物类

1、蝉:

(1)品行高洁。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 (2)悲凉凄切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渲染气氛,思想、离愁、羁旅等) (3)人生短暂,怜惜生命

蝉在白露到来时,必死无疑,给人无可奈何的伤悲之感。诗人常以蝉喻指自我生年不满百的悲剧情怀,凄冷的人生风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怜惜生命的主观感受。

2、杜鹃(杜宇、布谷、子规)——叫声凄切——悲凉凄清——忧愁忧思、羁旅思归

(1)以杜鹃啼血来喻悲苦之情,或多用作离愁的寄托。中国几千年一代代文人墨客,已经把杜鹃鸟定位为一种悲鸟,一种悲愁的象征物。

(2)由于其叫声古人认为有“不如归去”的意象,又与思乡念家的情感相连。

3、鹧鸪:乡思、羁旅行役

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4、鸿雁:思乡怀亲、羁旅伤感、孤独、书信、消息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用“鸿燕”、“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

5、乌鸦 :衰败、荒凉、小人 、俗客庸夫

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搭配。

6、蟋蟀:思乡

古人觉得蟋蟀的鸣声同织机的声音相仿,时令又届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了起来。蟋蟀被直接唤为“促织”。

7、鸳鸯:夫妇恩爱

8、精卫:复仇、奋斗、不畏艰难(用精卫填海来比喻有深仇大恨,立志必报;也比喻不畏艰难,努力奋斗。)

9、青鸟:信使

10、燕子:

燕子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因此为古人所青睐,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 (1)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

相传燕子于春天社日北来,秋天社日南归,故很多诗人都把它当做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颂。

(2)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燕子素以雌雄颉颃,飞则相随,以此而成为爱情的象征。正是因为燕子的这种成双成对,才引起了有情人寄情于燕、渴望比翼双飞的思念。

(3)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 (4)书信,幽诉离情之苦。

唐代郭绍兰于燕足系诗传给其夫任宗。任宗离家行贾湖中,数年不归,绍兰作诗系于燕足。时任宗在荆州,燕忽泊其肩,见足系书,解视之,乃妻所寄,感泣而归。其《寄夫》诗云:“我婿去重湖,临窗泣血书,殷勤凭燕翼,寄于薄情夫。”谁说“梁间燕子太无情。”正是因为燕子的有情才促成了丈夫的回心转意,夫妻相会。 (5)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身世浮沉之苦。 燕子的栖息不定留给了诗人丰富的想象空间。

11、猿啼:凄清、哀伤、悲凉(猿啼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

12、飞鸟:(自由的灵魂)某种理想、愿望,自由,与自然同一的宁静、和谐,乡愁 (1)比喻人生理想的实现

人类从远古以来就有自由飞翔的梦想,人类借以实现精神遨游的媒介。诗人们常以鸟的自由飞翔比喻人生理想的实现。 例1:汉末《古诗十九首》“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西北有高楼》),以双飞的鸿鹄,比喻觅得知音的愿望;

例2:无名氏的古诗“我欲渡河水,河水深无梁。愿为双黄鹄,高飞还故乡”(《步出城东门》),诗人希望化身黄鹄,展翅飞越无法渡过的河水,飞因日夜思念的故乡。

例3:“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赠秀才入军》)是嵇康的名句,诗人的视线追随着天空中自由飞翔的鸿雁,随归鸿远去的,不仅仅是目光,也是他那渴望精神自由的心灵。他已化身为鸟,神游寥阔长空,达到一种超然玄远的境界——道家向往的逍遥的境界。 (2)与自然同一的宁静、和谐 (3)乡愁、羁旅、漂泊

跳出自身局限、与大化同一的境界,毕竟不是人人都能达到的。芸芸众生有的是烦恼:他们为衣食生存而奔波,因战乱灾荒而漂泊……夕旧西下,薄暮冥冥,飞鸟纷纷返回故林的场景,触动了多少游子思乡的愁肠!

13、鱼:自由 惬意

14、鹰:刚劲 自由 人生的搏击 事业的成功

15、狗、鸡:生活气息 田园生活

16、(瘦)马:奔腾 追求 漂泊

17、鹰。表现刚劲、自由或大志。

三、地理气象类

1月亮:思乡、 思亲,人生的圆满、缺憾,边愁,

月亮的别称:蟾宫、玉盘、银钩、婵娟、桂宫;“玉盘”、“玉轮”、“玉环”、“玉钩”、“玉弓”、“玉镜”、“天镜”、“明镜”、“玉兔”、“嫦娥”、“蟾蜍”

(1)思乡、思亲、思人、乡愁、无奈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2)明月蕴涵边人的悲愁。 (3)明月蕴涵时空的永恒。

2、夕阳(斜阳、落日)——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游子、思妇、壮士、思乡怀古

(1)夕阳多给人予凄凉、沮丧和失落之感。古代游子思妇们就特别善用夕阳来抒发他们的情思。借助夕阳来映衬、烘托、渲染男女相思不相见的伤感情思。

(2)夕阳在特定的环境中,会给人以苍茫沉郁之感。故古人也常以夕阳意象塑造气象浑然、辽阔、苍莽的意境。 (3)夕阳与时序流转有关,故诗人常借以抒发思古之幽情。

3、水:爱情、友情、漂泊、时光易逝、愁情 (1)感叹时光易逝,生命苦短。

(2)感情的绵远、悠长、无尽,尤其是愁情无尽。

4、冰雪

(1)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2)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

5、朝阳:希望 朝气 活力

6、海:辽阔 力量 深邃 气势

海浪:人生的起伏

海浪的汹涌:人生的凶险江湖的诡谲

7、江水:时光的流逝 岁月的短暂 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

8、秋水:喻指眼睛,形容盼望的迫切。

9、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 前途的迷惘、渺茫 理想的落空、幻灭

10、小雨:春景 希望 生机 活力 潜移默化式的教化

11、暴雨:残酷 热情 政治斗争 扫荡恶势力的力量 荡涤污秽的力量

12、春风:旷达 欢愉 希望

13、东风:春天 美好

14、西风:落寞,惆怅 衰败 游子思归

15、狂风:作乱 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16、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人生途路

的坎坷、

挫折

17、露:人生的短促 生命的易逝

18、云:游子 飘泊 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

19、天阴:压抑 愁苦 寂寞 20、天晴:欢愉 光明

21、金风:秋风

22、雨

(1)诗人的喜雨情感模式

诗人的喜雨情感模式,最初是从功利的角度滋生的,即如前所述,缘于雨的“辅时生养”的重要作用。正因为如此,古人往往把滋润万物,唤起勃勃生机的雨,称作“甘霖”“甘露”“甘雨”。喜雨诗的一般特征:

①应时而降的时间意义。

②无声润物的生命特征。

③焕发生机的心理反应 (2)诗人的苦雨情感模式

在生活中,久雨不绝,洪水泛滥的情景,也曾给人类留下深刻的,灾难的记忆。苦雨的初始意象主要有两个基本特征:

①历时弥久,阴云不开;以雨的阻隔来表现诗人的孤独感、幻灭感,愁苦心境。因雨而生的愁苦,常常意味着、伴随着空间阻隔与路途断绝。

②急骤迅猛,破坏尤烈。凄风苦雨为诗人的生命悲凉提供着广阔而深邃的心灵抒情空间。

23、风、烟、霜:多传达哀怨、惆怅、凄苦、苍凉等情思。

24、秋:秋——万物凋零——英雄美人迟暮——英雄、美人 秋——满目苍凉——思乡怀人——游子、思妇

秋——天高云淡一心胸壮阔——壮士、良臣

(1)秋天万物凋零,似乎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古人常借秋悲叹英雄迟暮,人生苦短。

(2)满目苍凉的秋色:秋风、秋月、秋花、秋天的梧桐、雁声乃至夕阳的楼台常常勾起游子思乡、闺妇怀人的情思,故古人常借秋抒发离别之苦、思乡之情。

(3)秋天,天高、气爽、云淡,故诗人又常借秋天描写开阔壮观之景。

25、大漠。苍凉、旷野、凄清。

四、器物类

1、酒/杜康:欢悦 得意 失意 愁苦

2、船:漂泊、自由 (1)舟的漂泊意象

舟如浮萍一样,都是水上漂浮之物,行驶在茫茫的水面上,舟无所依持,行止无根这种特性正如那飘泊天涯的诗人,因此,舟便成了漂泊不定的象征了。在唐诗人中,无论是求仕,还是漫游,漂泊他乡始终都是诗人的一个心病。诗人的命运如不系之舟一样,孤独无所寄托,漂泊天涯,伤感之情久久回溯于诗人的心头。 (2)舟船的止泊意象,远离尘世喧喧嚣的宁静、愉悦与自由

在水上行舟的过程中,两岸的风景都可以给诗人获得心灵上的解脱。往往诗人在现实中遭遇挫折,在现实中受制于种种约束,而泛行于舟上,茫茫的江面,两岸的美丽风景,那种自由行舟状态给诗人无以伦比的快乐,可以逃离世俗的喧嚣,获得身心上的愉悦。因此,徜徉于水面之上,生活在舟中便成为诗人的一种止泊的理想场所。

当诗人不得不随处漂泊,对现实世界的无奈感到厌倦之时,很多诗人都向往一个没有现实喧嚣的场所,很多人选择在水上生活,与舟为伴,与舟共度此生。 (3)舟的愁绪意象

小小扁舟,常常把生活在一起的亲朋故友隔离开来,从此天各一方,因而,无论是辞亲远别的行人,还是居家守地的送行者,往往一见到舟船便离愁顿起,忧思难禁。朋友的远别令他们无限牵挂,他们担忧着行人的旅程行宿。 (4)舟的“桥梁”意象 ,表达理想与志向

舟作为一种交通工具,可以绝河渡水,有了舟人类边可以借助它达到彼岸,舟是桥梁是路一一种超越。连接起此岸和彼岸,于是舟便成了连接现实与理想的一座桥梁。

3、笛声

(1)游子思乡,归心似箭。 (2)征人思乡,嗟怨连连。

附:羌笛: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

4、吴钩:

泛指宝刀、利剑。表达了自己意欲报效祖国,建功立业,而又无人领会的失意情怀。

5、琴瑟:

(1)比喻夫妇感情和谐,亦作“瑟琴”。 (2)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

6、灯/烛:

(1)温暖、美好、团圆、希望、向上、亲切 (2)孤独、凄凉、愁苦、哀伤、凄婉、惨淡

7、珍珠:美丽 无瑕

8、簪缨 (冠):官位 名望

五、颜色类

白:纯洁 无暇 凄凉 红:热情奔放 青春 喜事 绿:希望 活力 和平 蓝:高雅 忧郁 黄:温暖 平和 紫:高贵 神秘

黑:黑暗 绝望 庄重 神秘 对死者的怀念 命途的多舛

六、关于人的品质

英雄:追慕 自愧自叹

小人:鄙夷 明志 自省 鞭挞

七、地点类

1、南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

2、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3、柳营:指军营。后也代称纪律严明的军营。

4、古迹:怀旧明志 昔盛今衰 (国家) 衰败 萧条 (古迹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联)

5、乡村:思归 厌俗 田园风光 生活气息 纯扑美好 安逸宁静

6、草原:辽阔 人生境界 人的胸襟

7、城市 (市井):繁荣热闹 富贵奢华

8、仙境:飘逸 美妙洁净 忘尘厌俗

9、凭栏:思念故国、故乡、亲人。

10、南山 :代表隐居的地方

11、桃源:代表着一个理想的乐土 武陵人代表隐居的人

12、西楼、小楼:排遣忧伤或遥望故国、故乡、爱人、友人的伤心之楼。

13、长城。指守边的将领。

14、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15、关山。指遥远的地方,用以表现怀乡、思人。

八、其他类

1、白衣苍狗:亦叫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

2、破晓:初现希望

3、深夜:愁思怀旧

4、鸿雁、尺牍、尺素: 信

5、后庭花:亡国。

6、天地:人类的渺小 人生的短暂 心胸的广阔 情感的孤独

7、浮生:表示短暂虚幻的人生。

8、正午:热烈 热情奔放 恶势力对社会、对人的摧残

9、白发:愁苦、迟暮

10、行为类:登楼、凭栏、吹笛、吹笙、饮酒、折柳、捣衣(捣练)等。

(1)登高、凭栏。多传达相思之情、报国之志和壮志难酬的悲伤与激情。 (2)吹笛、吹箫、吹笙。多传达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的孤寂。

(3)饮酒。多传达豪情、悲愁、苦闷和郁郁不得志。

(4)捣衣(捣练)。捣衣(捣练)有时是为了给远行的人赶制寒衣,多于秋夜进行。月下捣衣(捣练),风吹砧声,凄冷的砧杵声又称“寒砧”,往往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情绪。

11、劳歌: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

12、莼羹鲈脍: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

13、双鲤:以鲤鱼代指书信。

14、烂柯:表示离家日久,时光易逝,世事变迁,人物非昔的情景。

15、烛:相思、别愁。

16、浮云:漂泊的游子。

17、沙鸥:表现人生的飘零或伤感愁怀。

18、七夕/鹊桥/星桥/牵牛织女:爱情的忠贞。

19、巫山神女/云雨巫山/云雨:写恋情。也咏怀古迹。 20、梅子成熟:喻少女情怀。

21、连理枝、比翼鸟:比喻恩爱夫妻。

22、画眉:此形容夫妻相爱。

23、投笔:指弃文从武。

24、请缨:喻杀敌报国。

25、碧血/丹心:歌颂为国捐躯者的忠贞。

26、射天狼:比喻打击入侵的异族。“天狼”表示有战事。

27、折腰:喻指屈身事人。

28、汗青:指书稿、史书。

29、五柳:隐者的代称。

30、东篱:表现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情致。

31、三径:隐士居住的地方。

32、采薇:喻隐居避世。

33、东山高卧:指隐居。

34、赤松子:表现寻仙访道的思想和生活。

35、五湖客/五湖扁舟/五湖归云/五湖烟水:表示功成名就后,便急流勇退,遨游江湖,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36、化鹤/归鹤:表人生变幻,反映消极的出世思想。

37、梦蝶/化蝶:比喻做梦、梦幻。

38、金乌:代太阳。

第8篇:古代诗歌意象大全

1、冰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 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 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如 1987 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4、蝉 以蝉品行高洁。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5、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吴国的旧苑荒台上的杨柳又长出新枝(荒凉一片),遥想当年这里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还美(不胜春:春光也不胜它)。这里是以杨柳的繁茂衬托荒凉。

“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朱雀桥边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6、南浦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屈原《九哥¡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7、长亭 是陆上的送别之所。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8、芳草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楚辞¡招隐土》:“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9、芭蕉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10、梧桐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秋日冰冷的雨打在梧桐叶上,好不令人凄苦。李煜《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分愁滋味。

11、梅花 “以花贵,自战国始”,到梁、陈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咏梅诗。这一时期的梅花诗大都是对花本身的描写或用于赠别,尚无明显的象征寄托。到了唐宋时期,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张耒:“何以伴高洁,清晓颂《黄庭》”;张泽民:“一白雪相似,独清春不知。”“肌肤姑射白,风骨伯夷清。”苏轼:“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他们都在对梅花的描写中寄托了一种高洁的品格。

12、松柏 《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后世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刘禹锡:“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李山浦:“孤标百尺雪中现,长啸一声风里闻。桃李谤她真是佞,藤萝攀尔亦非群。”另外,如菊花象征高洁的品质,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

13.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如果仔细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正像唐代诗人成彦雄写的“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鹊”的神话传说。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李白诗云:“杨花飘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又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文天祥《金陵驿二首》:“从今别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宋代范仲淹诗云:“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14、乌鸦 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李商隐《隋宫》:“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马致远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15、蟋蟀 作为被吟咏的对象,最早见于《诗经¡豳风¡七月》。它对蟋蟀的活动规律观察得相当细致:“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那时古人已经觉得蟋蟀的鸣声同织机的声音相仿,时令又届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了起来。蟋蟀被直接唤为“促织”,在古诗十九首中就出现过:“明月皎皎光,促织鸣东壁。”姜夔《齐天乐》:“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写出了一位缅怀远人的女性闻蟋蟀声后的惆怅。

16、猿啼 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郦道元《小经注¡江水》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李端《送客赋得巴江夜猿》:“巴水天边路,啼猿伤客情。”他们都借助于猿啼表达这种伤感的情绪。

17、关山 关塞山河。关,关隘要塞;山,山河。高道《塞上吹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梅花落”为曲子名。意思是请问笛声飘到哪里去了呢?风吹着悠扬的笛声一夜间就间就飘满了边塞大地。

18、羌笛 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宴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胡笳的作用与此相同,就不再列举了。

19、明月、白云 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手法。杜甫诗《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这两句也是借白云明月,寄托对友人的怀念。刘长卿《谪仙怨》:“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写别后相隔之遥与思念之深,希望悠悠的白云,把自己的一片思念之情带给千里万里之外的友人。至于对月思人就更多了,如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张九龄:“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等。

20、水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李煜词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用东流之水来比喻绵绵不断的愁思。秦观《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化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以流水与离愁关合,也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式。

21、琴瑟 (1)比喻夫妇感情和谐,亦作“瑟琴”。《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又《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2)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陈子昂《春夜别友人诗》:“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出川。”

22、螟蛉 《诗¡小雅¡小宛》:“螟蛉有子,蜾赢负之。”蜾赢(一种蜂)捕螟蛉为食,并以产卵管刺入螟蛉体内,注射蜂毒使其麻痹,然后负之置于蜂巢内,作蜾赢幼虫的食料。古人错以为蜾赢养螟蛉为子,因把作为螟蛉养子的代称。

23、鸿雁 《汉书¡苏轼传》载,匈奴单于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燕,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鸿燕”、“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单讯。如晏殊《清平乐》:“生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不,惆怅此情难寄。”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另一首词云:“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大雁在这里是传书的信使。

24、神器 指帝位、政权。《老子》:“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己。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25、月老 传说唐朝韦固月夜里经过宋城,遇见一个老人坐着翻检书本。韦固前往窥视,一个字也不认得,向老人询问后,才知道老人是专官人间婚姻的神仙,翻检的书是婚姻簿子(见《续幽怪录¡定婚店》)。后来因此称煤人为月下老人,或月老。

26、陶朱 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别号。相传他帮助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到陶,善于经营生计,积累了很多财富,后世因此以“陶朱”或“陶朱公”来称富商。

27、祝融 传说中楚国君主的祖先,为高辛氏帝喾的火正(掌火之官),以光明四海而称为祝融,后世祀为火神;由此,火灾称为祝融之灾。

28、秋水 秋水,喻指眼睛,形容盼望的迫切。《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损他淡淡春山。”春山,指眉。

29、连理枝、比翼鸟 连理枝指连生在一起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老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作思爱夫妻的比喻。相传旧中国时宋康王夺了随从官韩凭的妻子,囚禁了韩凭。韩自杀,他的妻子把身上的衣服弄腐,同康王登台游玩时自投台下,大家拉他衣服,结果撑是跌下去,死了,留下遗书说是与韩凭合葬,康王却把他们分葬两处。不久,两座坟上各生一棵梓树,十天就长得很粗大,两棵树的根和枝交错在一起,树上有鸳鸯一对,相向悲鸣。白居易的《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有了这些句子,难怪人们把结婚称为“喜结连理”。

30、孔方兄 因旧时的铜钱有方形的孔,所以人们把钱称为孔方兄(含诙谐兼含鄙视意)。

31、青梅竹马 出自李白的《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后来用“青梅竹马”形容男女小的时候天真无邪,也指幼小时就相识的伴侣。

32、问鼎 《左传¡宣公三年》:“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三代以九鼎为传国宝,楚子问鼎,有凯觎周室之意。后遂以问鼎比喻图谋帝王权位。

33、见背 背,离开。谓父母去世。李密《陈情表》:“生孩六月,父母见背。”

34、逐鹿 《汉书¡蒯通传》:“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颜师古注引张晏曰:“以鹿喻帝位。”后来用逐鹿比喻群雄并起,争夺天下。魏征《述怀》:“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35、三尺 三尺,也叫“三尺法”,是法律的代名词。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所以称“三尺法”

36、杜康 《说文解字¡巾部》:“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后即以杜康为酒的代称。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37、鸿鹄 鸿鹄飞得很高,常用来比喻志气高远的人。《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太息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38、秦晋 春秋时,秦晋两国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倒赔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

39、彭祖 彭祖,传说故事人物,生于夏代,至殷末时已八百余岁,旧时把彭祖作为长寿的象征,以“寿如彭祖”来祝人长寿。

40、谢家 唐宋诗词不达意处常用“谢家”之典,这些典故所指意义上主要有二:

(1)用谢安、谢玄家事,意指人有风度。《世说新语¡言语》载,谢安曾问子侄:为什么人们总希望自己的子弟好?侄子谢玄回答说:“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阶庭耳。”这是说,谢安子弟讲究举止风度,其服饰端庄大方如芝兰玉树一般。故用其事指有风度的人。辛弃疾《泌园春¡叠嶂西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2)指山水诗人谢灵运之事。《宋书¡谢灵运传》载:灵运于会稽山“修营别业,傍山带江,尽幽居之美”。后用此事指居家的幽美。

41、鸡肋 鸡的肋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比喻没有多大价值,没有多大意思的事情(见于《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42、婵娟 婵娟,姿态美好,多用于形容女子;因人们常喻月为美女,故称月亮婵娟。

43、献芹 《列子¡杨朱》有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个人在乡里的豪绅面前大肆吹嘘芹菜如何好吃,豪绅尝了之后,竟“蜇于口,惨于腹”。后来就用“献芹”谦称赠人的礼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议浅陋。也说“芹献”。高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尚有献芹心,无因见明主。”

44、执牛耳 古代诸侯订立盟约,要每人尝一点牲血,主盟的人亲自割牛耳取血,故用“执牛耳”指盟主。后来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左传¡哀公十七年》:“诸候盟,谁执牛耳?”后常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黄宗羲《姜山启彭山诗稿序》:“太仓之执牛耳,海内无不受其牢笼。”(太仓,人名)

45、作壁上观 壁:营垒、壁垒。观:观望。在壁垒上观望。比喻观别人成败,不卷入其中。语出《史记¡项羽本纪》。

46、虞美人 罂粟科一年生丛生草本花卉,亦称丽春、寒牡丹。相传此花系西楚霸王项羽爱妾虞姬自刎坟下碧血所化,故有闻虞兮歌而起舞之说。辛弃疾有诗曰:“不肯过江东,玉帐匆匆。只今草木忆英雄。”亦有英雄惜英雄之意,清代有人以虞姬口吻占诗曰:“君王意气江东,贱妾何堪入汉宫。碧血化为江上草,花开更比杜鹃红。”该诗角度新颖,情切动人。

47、红豆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南州记》称为海红豆,史载:“出南海人家园圃中”。《本草》称其为“相思子”。王维《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清人失彝尊《怀汪进士煜》:“安床红豆底,日日坐相思。”即睡在相思树下,日日思念汪进士。在唐时甚红。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

48、豆蔻 豆蔻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49、精卫 古代神话。炎帝的女儿在东南海淹死,化为精卫鸟,每天衔西山的木石来填东海(见于《山海经¡北山经》)。后来用精卫填海来比喻有深仇大恨,立志必报;也比喻不畏艰难,努力奋斗。

50、击楫中流 也作“中流击楫”,楫,船桨。出自《晋书¡祖逖传》:“(逖)仍将本留徙部曲面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即东晋大将祖逖率部渡江,当船行到江中时,他敲着船桨发誓说,不收复中原,决不生还。后借指决心报效祖国,收复失地。文天祥《贺赵侍郎月山启》:“慨然有神州陆沉之叹,发而为中流击楫之歌。”宋人赵善括《满江红¡辛卯生日》:“颖脱难藏冲斗剑,誓清行击中流楫。”又称“中流誓”,如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

第9篇:古代诗歌常用意象集锦

1.写景咏物诗常用意象

哀鸿 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zhěn,悲痛)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

野渡 常表现诗人自由自在的生活。韦应物《滁州西涧》: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渔舟 表现一种恬静幽美的景象。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桃花 表现充满着蓬勃生机的春天景象。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山 表现赏心悦目的绚丽景色。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蝴蝶 表现一种宁静安谧的生活环境。杜甫《江畔独步寻花》: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草木 常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西风 表现思念与离乡之愁。李瓃《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夕阳 表现对年华易老的慨叹。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锦瑟 表现一种美好的往事或青春年华。贺铸《青玉案》: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常用来表现品行的高洁。虞世南的《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梅花 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陆游《卜算子》: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松柏 松柏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用以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刘禹锡《将赴汝州途出浚下留辞李相公》: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竹子 竹子、竹林深为隐者所爱。竹子具有“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用以表现君子的品德修养。 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

1 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菊花 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郑思肖《画菊》: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杨花 飘零之意。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煞渡江人。

采薇 借指隐居生活。《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说的是伯夷、叔齐隐居山野,义不侍周的故事。文天祥《南安军》: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饥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松 喻傲霜斗雪的坚贞品德。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莲花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莲子”即“怜子”,“清如水”象征爱情的纯洁。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2.伤春作别诗常用意象

辽西 边关地名,借以表达思妇怀念出征在外的丈夫。金昌绪《春怨》: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玉阶 台阶,借以表现思妇远眺而思念丈夫。李白《菩萨蛮》: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娥眉 女子的眉毛,多指美人的梳洗或揽镜自照、顾影自怜的情景。温庭筠《菩萨蛮》: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罗幕 精美的帘子,多表现思妇对远人的思念。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乱红 指落花,借以表现女主人公对花慨叹年华的逝去。欧阳修《蝶恋花》: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危楼 高楼,多指女主人公眺望远处,思念心上人。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落花 “落花”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对于死

2 亡的焦虑、忧伤。诗人由花落而感叹人生的无常,这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典型主题。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南浦 南浦是水边的送别之所,表达送别之意。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长亭 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3.山水田园诗常用意象

绿树 常表现一种幽静的环境。孟浩然《过故人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黄鹂 常以黄鹂鸣叫强化环境的幽静。曾几《山衢道中》: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空山 常表现空旷、幽静的环境。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 常以明月渲染一种清幽的环境。王维的《竹里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春山 渲染静寂的环境。于良史《春山夜月》: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云 常表现主人公的恬淡隐逸之情。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海棠 表现对美好景物的珍惜。苏轼《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白鸥 一种水鸟,多借来表现自由恬静的生活。杜甫《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细雨 写环境的宁静、恬淡。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蛙 写农村风光与环境,衬托人的悠闲心情。赵师秀《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4.羁旅行役诗常用意象

月亮 对月思亲,常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柳树 以折柳表惜别。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

3 故园情?

丁香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李煜《浣溪沙》: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芭蕉 常表达孤独忧愁的离情别绪。李商隐《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梧桐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杜鹃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鹧鸪 鹧鸪的鸣声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一般而言,古代诗歌中的鹧鸪已不是纯粹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了。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鸿雁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怀之感。赵嘏《长安秋望》: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也用来指代书信、音讯。晏殊《清平乐》: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日暮 常用来表现游子思乡。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落日 表现迟暮的老年。杜甫《江汉》: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高楼 借人在楼上或登楼远眺表现思乡之情。范仲淹《苏幕遮》: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莼羹鲈脍 指家乡风味,借指思乡之情。辛弃疾《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

沙鸥 是诗人们常常用来抒发内心因漂泊无依而伤感的意象。杜甫《旅夜书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5.咏史诗与边塞诗常用意象

吴钩 泛指宝刀、利剑,借指诗人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情怀。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

4 生万户侯?

乌衣巷 原是东晋王谢两大豪门的住宅地,借指极其繁华之所在。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淮水 秦淮河是历代王公贵族醉生梦死、彻夜笙歌的游乐场,常借指繁华之所。刘禹锡《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折戟 指战争的惨烈。杜牧《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后庭花 荒淫而亡国的陈后主所做的乐曲,借指统治者的荒淫无度。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上一篇:十一届二次全会精神下一篇:201班班队活动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