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及词类兼类

2024-07-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及词类兼类(精选2篇)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及词类兼类 篇1

(二)活用和兼类的区别命: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左传·隐公元年》)弃君之命。(《左传·宣公二年》)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草木有生而无知。(《荀子·王制》)兼类:固有、固定、经常活用:非固有、临时、偶然3.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不如吾闻而药之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主语把宾语看成是友风而子雨。孟尝君客我。《荀子·赋篇》名词所表《战国策·齐策》示的人或事物。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二、名词的活用

(一)名词用为动词1.名词用为一般动词从左右,皆肘之。(《左传·成公六年》)左右欲刃相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后妃率九嫔蚕于郊,桑于公田。(《吕氏春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史记·项羽本纪》)晋灵公不君。(《左传·宣公六年》)

(二)名词作状语我们在教室上课。我们明天爬泰山。1.表示行为动作的方位或处所大月氏复西走。(《汉书·张骞传》)范雎至秦,王庭迎。赵襄王郊迎甘罗。(《战国策·范雎说秦王》)(《史记·甘茂列传》)2.表示行为动作的工具或依据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中山狼传》)狼速去,不然将杖杀汝。失期,法皆斩。(《史记·陈涉世家》)3.表示对人的态度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三国志·先主传》)彼秦者„„虏使其民。(《战国策·赵策三》)③“日”用在句首主语之前,作状语,表示“往日”、“从前”之义,用来追溯往事。例如:日君(晋平公)以夫公孙段为能任其事,而赐之州(地名)田。(《左传·昭公七年》)4.表示比喻嫂蛇行匍伏。(《战国策·秦策一》)(《史记·循吏列传》)(《聊斋志异·狼》)日卫不睦,故取其地。”杜预注:“日,往日。”(《左传·文公七年》)丁壮号哭,老人儿啼。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汉书·李陵传》)注意:古汉语中“岁”、“月”、“日”等时间名词作状语时,其所表示的含义,与“岁”、“月”、“日”的正常含义不同。主要有三种情况:①“岁”、“月”、“日”在具有行动性的动词谓语前作状语时,表示“岁岁”、“月月”、“日日”的意思。如: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庄子·养生主》)

三、动词的活用:使动、为动、作状语臣活之《史记·项羽本纪》〔主语〕益奇之《聊斋志异·促织》夫人将启之《左传·隐公元年》为主谓宾主谓宾主谓宾为为动词为动用法为动关系使使动词使动用法使动关系以意动词意动用法意动关系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孟子·滕文公下》)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⒈项伯杀人,臣活之。主语使宾语发出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1组为不及物动词;2组为及物动词。②“日”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表示情况的逐渐发展,义为“一天一天”、“一天天地”。例如:田单兵日益多,乘胜,燕日败亡。(《史记·田单列传》)贱妾守空房,相见常日稀。(《孔雀东南飞》)动词的使动用法《史记·项羽本纪》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史记·陈涉世家》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之〕也。《论语·季氏》⒉晋侯饮赵盾酒。《左传·宣公二年》外连衡而斗诸侯。《过秦论》(二)动词的为动用法夫人将启之。(《左传·隐公元年》)邴夏御齐侯,逢丑父为右。动词的为动用法(《左传·成公二年》)

四、形容词的活用

(一)形容词用为动词1.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庄子·盗跖》)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论语·宪问》等死,死国可乎?(《史记·陈涉世家》)(《病梅馆记》)众庶莫不多光。(《汉书·霍光传》)2.形容词使动用法形容词充当谓语,含义是主语使宾语具备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就是“使动用法”。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三)动词用作状语在古代汉语中,动词有时候也用来作状语,对作谓语的动词进行修饰,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情态、状貌等。一般来说,作状语的动词常是不及物动词,如: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李)广„„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史记·李将军列传》)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柳宗元《黔之驴》)今媪尊长安君之位。(《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贾谊《过秦论》)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荀子·天论》)3.形容词意动用法形容词充当谓语,含义是主语认为宾语具备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就是“意动用法”。用作状语的动词,往往用连词“而”或“以”与作谓语的动词连接。例如:子路拱而立。(《论语·微子》)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战国策·齐策》)箕踞以骂。(箕踞,像簸箕一样坐在地上)(《战国策·燕策》)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左传·宣公二年》)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论贵粟疏》)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成以其小,劣之。(《聊斋志异·促织》)(《史记·淮阴侯列传》)滕公奇其言,壮其貌。

(二)形容词用为名词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史记·陈涉世家》)请略陈固陋。(《报任安书》)注: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比较相同处:

(六)名词后有介词结构作补语《国语·勾践灭吴》:“请勾践女女于王。”《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晋师军于庐柳。”《吕氏春秋·上农》:“后妃率九嫔蚕于郊,桑于公田。”结构相同,都是特殊的动宾关系。均可用形容词、名词的活用来表达。不同处:意念不同:使动用法的含义是“使宾

(七)名词用“而”连接《荀子·天论》:“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盐铁论·相刺》:“不耕而食,不蚕而衣。”语怎么样”;意动用法的含义是“认为宾语怎么样”。动词只有使动用法,没有意动用法。《冯谖客孟尝君》:“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五、词类活用的条件(怎样辨别词类活用)

(一)两个名词连用《韩非子·五蠹》:“遂王天下。”《史记·陈涉起义》:“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史记·留侯世家》:“子房前!”练习:指出下列各句子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其意义。

1、范增数目项王。

2、不足生於不农。

3、城陷,贼以刃胁降巡。

4、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5、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

(二)名词、形容词放在“所”字后《史记·陈涉起义》:“置人所罾鱼腹中。”《庄子·盗跖》:“世之所高,莫若黄帝。”

(三)名词、形容词放在能愿动词后(能、可、足、欲)《论语·公冶长》:“子谓公冶长:可妻也„„”。《游褒禅山记》:“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6、请勾践女女於王。

7、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8、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

9、陛下父事天,母事地,子养黎民。

10、豕人立而啼。

(四)名词放在副词的后面《史记·西门豹治邺》:“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晁错《论贵粟疏》:“不足生于不农。”

(五)名词、形容词在“之”、“我”等代词前《论贵粟疏》:“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戊午上高宗封事》:“是欲臣妾我也。”

二、被动句的类型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2、“见”字式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左传·隐公十年》见,助词,它不能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如须出现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则用介词“于”字来引进。见字式[][]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窃钩者诛,窃国者侯。《史记·游侠列传》意念被动句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报任安书》[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韩非子·说难》

(二)被动句式

1、“于”字句在及物动词后加上介词“于”(或“乎”),用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构成“及物动词+于+名词(施事者)”的被动句式。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孟子·滕文公上》

4、“为”字式⒈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为,介词,读wéi,译为“被”。所,助词。为字式《韩非子·五蠹》⒉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战国策·燕策》⒊先即制人,后即为人所制。[][]《史记·项羽本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汉书·项羽传》》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万尝与庄公战,获乎庄公。《春秋公羊传·庄公十二年《史记·项羽本纪》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及词类兼类 篇2

一、“词类活用”的概念

词类是根据词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而划分的类别。古代汉语词类的划分与现代汉语基本上是一致的, 各类词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也基本一致, 比如名词经常作主语、宾语、定语, 动词经常作谓语, 形容词经常作定语、状语、谓语等等。但在古代汉语中, 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 在句中充当其他类别的词, 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 就叫做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中最需要注意掌握的是名词、形容词等活用作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三种情况。所谓的词类活用, 就是某些类型的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原来的一般性质和语法功能的灵活用法, 离开这种语言环境就失去了这种性质和功能。

二、词类活用的分类

对于词类活用的分类, 在理论界存在着不同的标准。王力先生编写的《古代汉语》中, 把词类活用分为名词用作动词, 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状语, 动词用作状语, 共五类;然而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把词类活用分为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 总共四类。显而易见, 词类活用的分类标准是不统一的, 有的是从充当句子成分的角度来分类的。例如名词用作状语;有的是从词性角度来分类的。再例如名词用作动词;而有的则是从词义并同时结合句法的角度而言的。现就结合具体的例名句, 对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现象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1. 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 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 即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做什么”的意思。如《郑伯克段于鄢》:“庄公寤生, 惊姜氏”, 句子中的“惊”, 并不是说主语庄公本人吃惊, 而是说使宾语姜氏受了惊吓。

主语+△+宾语“△”译作:使+宾语+△或让+宾语+△。

“△”所表示的某种动作行为、状态, 不是宾语自身主动发出的, 而是在主语的某种作用下产生的, 是主语对宾语的某种作用使宾语产生的行为或状态。

2. 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一般涉及的是形容词和名词。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如意动, 就是“觉得宾语怎么样”, 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作意动的形容词表示性质或状态, 或者成为用作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经常可以翻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做……”。和使动用法的区别是, 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怎么样, 意动用法则是主观上的看法, 客观上不一定如此。

对于意动用法, 要把握住它所表示的“认为”这个意义特点, 这样, 就可以把它和表示“使令”意义的使动用法区别开来, 也可以把它和表示一般支配关系的动宾结构区别开来。

3. 为动用法

为动用法很少见, 可译为“为……”。

主语+△+宾语, “△”译作:为+宾语+△。

“△”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某种状态, 是主语发出的, 为宾语而发生的。

4. 名词用作动词

名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的词, 它在句中常充当主语、宾语、定语, 它前面可附加数量词、指示代词和形容词, 但它不能带宾语、补语, 不受能愿动词或副词修饰。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的词, 大部分能带宾语, 经常受能愿动词或副词修饰。

实际上, 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也属于名词用如动词。除了这两种用法外, 名词还可以在其他情况下用作谓语动词, 这时它并不起使动或意动的作用, 但词义一般也产生一些变化。名词用如一般动词比起用作使动和意动更普遍。

5. 名词作状语

状语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 起修饰限制作用的。现代汉语只有时间名词才能作状语, 普通名词很少作状语。古代汉语不但时间名词可以作状语, 普通名词也可以作状语。由于名词的这种作用和副词相似, 所以有的人称之为名词用如副词。

6. 动、形、数作状语

我们用得最多、较常见的是名词作状语。无论是名词作状语还是动、形、数词作状语, 判断都可从两方面着手:一看该词后面一词是否是动词 (或活用作动词) , 再看该词之前是否有代、名词作主语。若有则可能该词用作状语;二看该词与后面动词 (或活用作动词的词) 是否有修饰关系。这种修饰往往表明该后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或状态的时间、地点、方向、方式、范围、状态等。

三、“词类活用”的作用

以往人们主要是从语法角度去探讨词类活用, 对它的语法功能有较深的了解, 但对它的修辞作用研究不够, 了解较少。实际上, 古汉语中词类活用的修辞作用是很大的。只有从语法角度和修辞角度两个方面去认识、去把握词类活用的作用, 才可以说是真正地、全面地认识和把握了词类活用的功能。“词有定类, 类有定词”。本来, 其一词属于某一词类, 这是比较固定的;某一词类则具有某一词类的特点和用途, 也是不容混淆的。就是说, 各类词在句子中都有比较的定的作用。比如名词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常用作谓语, 形容词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等。但是, 古人写文章时往往“犯规”, 即有时并不按词的原有作用使用它们, 而是按照一定习惯临时把某一类词用作另一类词。

了解了活用情况, 能帮助我们阅读文言文。但在运用时要灵活掌握, 要根据各类词的语法功能和结合关系, 联系上下文去判断一个词是不是活用, 这样才能达到正确理解文章的目的。

四、结论

不了解词类活用的道理、不能正确理解和解释被活用词的词义, 阅读古文就会遇到困难。自从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 从词有定类的观念出发, 提出了“假借”之名, 实际上从理论上解决了古汉语词类活用的问题以后, 陈承泽倡词类活用说至今, 凡是古代汉语教材、专著, 都辟有专门章节论述词类活用问题。李延安教授曾说:“‘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一个很突出的现象, 因此其是我们在古汉语文言文现象的研究中是不可回避的问题。不了解词类活用的道理、不能正确理解和解释被活用词的词义, 阅读古文就会遇到困难。”可见“词类活用”文言文阅读中的重要性, 对于“活用”大多认为是词性的临时改变以为整体服务, 这看似容易理解和把握, 但其中庭院深深, 大有门道。走入这庭院之中, 才深刻地体会到万事皆有其自成的规律, 教者不应仅仅为教而学, 更是为学而学, 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一种现象。

上一篇:实施农村土地整治调研措施下一篇:工商管理学院学生会年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