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教育心理学的启示

2023-02-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学习教育心理学的启示

学习教育心理学的启示

我国教育面临着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要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使教师队伍具备良好的素质。要更新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提高自身教书育人的技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表达能力、思辩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则永远是教学最本质的核心。

用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去发现学生、呵护学生、激励学生、引导学生、塑造自己、打造日常教学亮点、培养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等方面出发,以一个个经典的小故事、小案例为切入点,加以简明而深刻的心理学分析,从多角度、多方面分析、总结了教师如何在教育中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使自己的教育更加有效的方法。没有深奥的理论,有的只是我们身边常见到的教育教学案例,透过案例科学巧妙的渗透了心理分析。通过学习,我对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中学到了很多,也感悟了许多。

一、了解学生的心理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教师要在了解学生心理需求的前提下进行教学。我校学生年龄从十七岁到二十三、四岁,尤其是一年级学生,年龄在十八、九岁居多,这个时期,他们敏感,多疑,既喜欢别出心裁、标新立异,强烈体现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又容易缺乏全面、客观、辩证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易走极端,有时还有些偏激,缺乏变通性。其实,他们的需求不只局限于课堂和教材,他们兴趣广泛,关心时事、体育、科技等,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是他们有时盲目追赶潮流,爱钻牛角尖,我们看待学生就像对待一颗钻石,切割好的钻石有五十八个面,我们平时根本注意不到它有这么多面,而是看到了它的光泽,这正是我们应该反思的,要以欣赏钻石的心态去看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认知好奇心是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核心,是一种追求外界信息、指向学习活动本身的内驱力,表现为好奇、探索、操作和掌握行为。“情境”不仅指实际生活情境,还包括模拟交际情景、表演情景、直观教具情景、想象情景等。情境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最有效手段,还是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积极参与的好方法。

作为教师,对于个性偏激、学习上不思进取的学生,只是一味的批评,对他们发怒,是不能使他们转变的。教育学生没有万能的“最好的方法”, 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只要我们了解学生的心理,采用适合的方法,去践行因材施教。最终助长学生的优势,矫正学生的不足。

二、教会学生学习应是我们教学的终极目标

学习是指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才智的过程。学生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一定的系统科学知识为任务。我们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理论知识与动手操作并重,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为将来的工作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学习——工作——学习,他们的学习是为工作打基础,为了更好的工作,还要不断“充电”,工作中遇到棘手的问题,通过查看资料,向同行请教——学习,使问题迎刃而解。

学生要掌握新知识,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使新旧知识发生意义联系。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找出新旧知识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使新知识同已有的知识结构融为一体,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人们常说现在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各行各业的知识发展非常快,这意味着不学习新知识一定会落伍,所以学生应不断“刷新自我”,以适应新形势。学会学习是现代人个体发展的关键,学会学习就是学会生存。教会学生学习就是让学生掌握生存的最基本的技能。

三、有效的心理预期

教师是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人格完善的过程,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无形的、不可估量的,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

教师要富有"爱心",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无私的、平等的,就像父母对待孩子。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和发展需要。

教师对学生的爱、关怀和期待在教育效果上所产生的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助于学生学习进步,使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学习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带着兴趣主动地去学习。

教师真实的爱有助于学生智力、情感、个性的顺利成长,教师的嫌恶将导致学生智力衰退、精神痛苦,所以我们要把每个学生都看作“雕像”,对每个学生都寄托期望,并给予适当的心理暗示,使学生能够向着自己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在教育中,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反之,师生沟通不畅,容易使学生产生理解偏差、感情对立和行为的反常。对缺点较多而又缺乏改正自觉性的学生,一味的批评,持有成见,甚至歧视,是思想教育工作的大忌。人际交往的融洽、和谐是以真诚为前提的。“以心换心”,以理解为桥梁,人与人之间便能得到思想感情的沟通。“当我们无法改变一些残酷的教育现实时,就试着改变自己;当我们不能改变学生的过去时,我们可以努力改变他们的现在。”不论教师是要有平常心、公正的态度,还是要能充分信任与理解学生,我想都源于一个字——那就是“爱”。有了爱,就能克服一些不良的心态,像急躁、武断和厌倦等,也能工作得更积极些吧。

四、对教育工作者的启示

教育心理学内容非常丰富,很多知识都非常专业,作为一名教师,研究和学习心理学,会给我们很多启示。教师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才能获得更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甚至是教育教学的灵感。

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从知识传递的角度来反映教师的重要性。教师是管理者。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领导、管理协调能力,才能使教学更有效率,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是学生的心理辅导者。因此,教师必须要懂教育学、心理学,应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适合本班学生的学习策略,并在上课过程中多加思考,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艺术的眼光去对待教学,争取精益求精。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一定要认真地贯穿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新的教学姿态迎接新的挑战,使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高尔基曾经说过:“只有满怀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怀有自信沉浸在生活中,并实现自己的意志。”

教师必须学好教育心理学才能使习得的学习论原理转化为教学技能。为我们的教学决策提供心理学依据和应用技术。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技术,需要许多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作指导。教师必须知道并理解课堂教学的一般过程。课堂上的任何教学方法或技术的选用必须适合教学目标的需要。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顺利完成教学各个环节的任务,必须自始自终对课堂进行有效的管理。

通过学习,收获很多,学到了许多教育心理学的知识,让我们对自己曾经的教学工作行为进行了一定的反思。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多的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去理解学生的行为,用科学的方式引导学生热爱学习,懂得学习,并且能够成为自己的未来的设计师。作为一名教师,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学会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学习将是教师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事情。学习教育心理学让我们对未来的工作更加充满信心。

参考文献:

[1]王国华,刘合群主编.职业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

[2]陈琦,刘儒德主编.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范文网(www.DiYiFanWen.com)

作者:肖溢

第2篇:学习“魏书生教育思想”的启示

魏书生老师是当代教育界著名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对当代学校教育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其教育思想深深影响着我们。

学校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他要求学校各个部门分工协作,统筹安排,才能使学校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在谈到教育管理时,魏老师说:“宇宙空间并不开会,但数千万星体,却照样井然有序地运转着,这不是对人的启示吗?领导者应该研究什么问题呢?就是那些带规律性的问题,那些乱子还没有暴露出来的问题。”这对于学校管理者来说,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学校管理制度的重要性,要求人们按照一定的“规矩”也就是制度来工作、学习、生活,注意和发现师生中存在的还没有暴露的隐性问题,发现后及时解决,避免事态的扩大,保证教育教学的正常秩序。这样一个单位才能运转正常,才能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作为学校才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

“尊重与发展学生的人性和个性,会使师生生活在一种相互理解、尊重、关怀、帮助、谅解、信任的和谐气氛之中,从而真正体验到做人的幸福感与自豪感”。

魏书生老师的教育思想,说到底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因为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基础,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学校就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基地。魏书生老师之所以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能使他的学生具有那么多良好的习惯,最根本的是他自身在教学实践中养成了很多良好的教学习惯。为此,在学习研究魏书生教育思想的实践中,在教育教学管理中,我们要从培养自己良好的教学习惯做起,进而引导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为此,近年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积极开展师德和教师教学技能的有效性培训

校本培训主要采取的途径:一是统一思想,提升对“校本培训”的认识,避免“被培训”,以争取教师的主动性;二是开设系列主题讲座(由各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向教师讲述新的教学理念;三是大力倡导多纬度的师徒结对,鼓励教师模仿、创新和发展;四是坚持实施教学观摩式培训,激励教师扬长避短;五是鼓励教师参与课题研究,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

二、为教师的成长搭建平台

首先,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学校极力给教师创造锻炼、提高个人“说”的机会。每周四下午政治学习、教研活动,都要有中心发言人;每位教师每学期都要说课一节;每学期班主任要主持召开主题家长会一次;每月举行班主任经验交流会,每次有几名教师交流。

其次,要求教师要写好三笔字、写读书笔记、写学科教学计划和总结、教学过程中写好范文;教育科研论文每学期每名教师至少一篇,凡是上级征集的论文,相关学科的教师必写;语文教师给学生留的命题作文,教师首先自己写范文;每位教师每学期要读新书一本,并写好读书笔记。

三、积极开展让城市学生到农村学校的体验活动,以达到育人育心的良好效果

让城市学生到农村学校学习、体验,从小培养独立学习、生活的意识;通过体验活动,获得亲身感受,形成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等心理倾向。同时在与乡村孩子的接触过程中感受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从而提高城市孩子的综合素质。基于此,从2008年开始,学校就提出走 “绿色环保特色教育”和“体验教育”之路。并明确“体验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乡村学校,通过各种体验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考察和思考,去体味感受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巨大变化,使学生团结互助的情感和道德素养得以提升,从而为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

体验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孩子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学会关心农村的发展,关心农村孩子的成长,使学生的精神境界得以升华。同时也增长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了学生人文素养的综合提高,同时也受到家长和社会的充分肯定。

“学校无小事,事事皆学问,教师无小节,节节是楷模”。教师良好的教学习惯是帮助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前提和保证。作为教师,只有拥有良好的教学习惯,才能够知道怎样去帮助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也希望全体教师在培养自己良好的教学习惯上狠下功夫。

魏书生老师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我们要好好学习,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以丰富自己的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水平,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魏书生教育思想摘录.

作者:郭明成

第3篇:由语文学习获得的教育启示

回顾自己的语文学习和教自己的语文教师,有这样一些故事给自己留下了深刻印象,审视这些故事,便获得了一些启示。

一、教师要成为学生思想的促进者

我的小学和初中是在一所村小完成的,教语文的一直是我父亲。写作文用专门的作文本,是横线格那种。现在仍然记得父亲对作文的批改(因为小学就父亲一人教过我,不知道当时的其他小学教师是不是也这样批改):在写得好的段落和句子、用得恰当的成语下面用红笔画圈;在有问题文字、标点上面的横线格里画上“∩”。本子发下来,对于红圈,同学们相互之间要数一数,多的同学自然洋洋得意;对于画了“∩”的,我们都知道,这是有问题要改正的,比如该用句号却用了逗号。怎么修改呢?可以自己思考,可以同学讨论,也可以问老师;想过问过讨论过以后,再在“∩”里填上自己认为正确的;下一次作文本交上去,父亲要先看上一次的改了没有?改对没有?如果改正确了,父亲会在“∩”下面画一条横线,如果没有改正确,父亲会用红笔在“∩”里写出正确的答案;到第二次本子发下来时,同学们又会看看自己原来改正确没有,正确的是什么。这样就有了几个来回,当时觉得挺费事,直接改了不是省事得多?

高中的语文老师有三位,在教学方面让我受益最多的是罗官林老师,其中两次作文面批的情形记忆犹新。第一次,看到作文中“我发现自己的脸红了”的句子,罗老师把我叫去,问:“你能发现自己脸红吗?你是怎么发现自己脸红的?”是呀,不借助镜子我怎么能发现自己脸红?我只能感到自己的脸在发热。这使我对此有所意识:写东西要严谨,要立足于事实,要经得起推敲和论证,不能想当然。还有一次,我在作文中写:“电影开始前半小时,我拿电影票在新华书店门口等你。”罗老师又揪住了我:“为什么看电影你要在新华书店门口等?”我觉得他有点吹毛求疵:“罗老师,您知道电影院的对面就是新华书店的呀。”“我们知道电影院对面是新华书店,别人知道吗?你写文章只是要让自己知道吗?如果其他人读到,他们会明白吗?”这启发了我:写出来的东西光自己明白是不够的,文章如果要交流,就要让别人也明白;这里的别人不能仅仅是周围熟悉的人,而且包括远方不熟悉的人,要站在不熟悉的他人角度去理解和表达,要替他人考虑。

在做教师教育的时候,我经常建议已经在岗的老师和准备当教师的准老师要学会回头看:看自己过去的受教育经历,看曾经教自己的老师和他们的教育教学行为;对那些给自己人生留下美好回忆的老师和有效的教育教学行为,先用所知的教育伦理和教育理论考量、研究一番,然后见贤思齐;对给自己人生留下阴影的行为也进行一番审视和批判,“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身体力行,审视父亲与罗官林老师的教学故事,我领悟了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之外的另外一种责任,那就是要成为学生思想的促进者。

“思想促进者”与“思想提供者”的角色不同:思想提供者的任务是“我把我知道的告诉你”,思想促进者的做法是“我知道答案,但是我不告诉你。我要让你去想,你要自己去想”。思想促进者有利于培养学习者主动学习和思考的责任,有利于发展和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思考能力,从而帮助学习者学会学习。应该说,成为思想促进者的教师定位和实践古已有之,古希腊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就是通过提问和讨论促进对方思想。教师当然要在“传道授业解惑”中提供思想,但更需要成为思想的促进者,这可以说是时代变迁对今天教师职责的新定位。这样的变迁也体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国际教育标准分类》里对教育的定义上:1976年是“教育是有组织、有目的地传授知识的工作”,1997年修订成了“教育是能够导致学习的交流活动”。

从提供思想到促进思想,我以为有这样两个问题需要注意:一是“弱者,道之用”,也就是要更好地引导学生,走进教室的教师要弱下来,示学生以“无”——“有似无”,让学生无法依赖老师,只能自己思考,从而“无中生有”。二是不仅要容纳和接受教育的“慢”,而且要主动慢一些,以慢的方式实施教育。与直接提供思想的教学方式比较,促进思想的方法显得比较费时费事,但教育的品质可能就在慢中,慢生成了教育的丰富和优质。若干年以后,我所记忆的大多是这一类慢的教育,也是这种慢教育对自己产生了更为深远的影响。

反省自己,曾经的教学显得太过单一,总在一味地展示自己的水平,在教学节奏上也一味求快,估计没有给学生留下多少在生命中值得回味的东西。改变自己,当下的教学似乎有了另外一种景致;和老师讨论课,也尽量不评课而改为促进思想的议课了,“觉今是而昨非”,“知来者之可追”。

二、优先关注教学内容的合理性

1981年秋,我还是四川省中江师范学校的学生,我们到中江县实验小学见习。上示范课的老师讲《插秧比赛》,实验小学的老师和我们这些未来的教师都对教学赞不绝口。最后是带我们实习的罗旭光老师发言,罗老师说:“在插秧比赛中,应该抓住的关键是什么呢?应该抓出的是‘比’。插秧能‘比’的是什么?无非就是比速度和质量。教学如果能依此梳理比什么、谁在比、用什么比、比的结果是什么,就可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另外,我们要想一想教材为什么要编入这篇课文,为什么课文中选择有经验的老农和才毕业的中学生比?为什么写中学生用插秧机比,并且在大家的惊讶声中比赢了老农?这说明比的不是插秧,而是在比经验和科学。因此,教学内容中应该包括‘科学就是力量’的价值观念,如果学生有了科学和技术更厉害的观念,他们就可能更加爱学习,爱科学。”真是“拨开乌云见青天”“一语惊醒梦中人”,这段话在我心中撒播了这样一粒“种子”:在教学中,教学内容的合理性追求应该优先于教学方法的有效性选择。

促使这粒“种子”生长的是观看德国导演丹尼斯·甘赛尔拍摄的电影《浪潮》。《浪潮》以美国一次真实教学活动为原型。电影中的文格尔是德国某所高中的老师,该学校正在进行“国家体制”的主题活动教育周,文格尔主讲“独裁统治”课程。自由散漫的学生在课上大声聊天,无心听讲。为改变现状,文格尔别出心裁提出假想“独裁”的实验。在为期一周的实验中,文格尔被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学生们对他绝对服从。从最初的玩乐开始,这些青年男女渐渐沉湎于这个名为“浪潮”的组织中,他们体会到集体和纪律的重要性,却在不知不觉中滑向了“独裁”的深渊……琢磨电影,我以为,从教学方法看,文格尔采取的是参与体验式,确实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了;但体验“独裁”的内容却让同学们陷入到难以自拔的极权狂热中。电影的结尾极具感染力和震撼力,它提醒我们:教育不能不优先考虑撒播的“种子”,一方面,撒播什么样的“种子”,就可能结出什么样的“果”;另一方面,在学生心田上撒播出“种子”以后,教师对其“生长”和“发芽”很可能难以“控制”,教育不能不谨慎,做教育的人不能不对“教什么”怀有敬畏之心!

“杨朱泣岐路,墨子悲染丝。”有了这样的认识,我自己教学,观察中小学教师上课,我都先要问:“教学内容是什么?这样的内容对学生的发展和进步有什么价值和意义?这样的内容是否适合学生?”先通过这样的提问考察教学内容的合理性,然后再考察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工具与教学内容的适切性与匹配性。

三、享受和学生一起成长的快乐

中江师范学校教我的另外一位语文教师是黄宣永老师。黄老师治学严谨,学养深厚,对我的关心和帮助无微不至。

在教学《左忠毅公逸事》之前,黄老师把我叫去,就“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拨眦,目光如炬。怒曰:‘庸奴,此何地也?而汝来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这一段文字,黄老师先说了自己的理解和准备的教学处理,然后说希望听听我的意见。我很惭愧,没有说出有价值的意见,但师生之间促膝交流、相互探讨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这是老师就教学问题预先和同学讨论的第一次经历。这样的经历提醒我:当老师要有水平,但不要有架子,需要听一听学生的意见,这种老师可敬可亲。

如果说过去的时代是长辈向晚辈、年长者向年轻者传递文化的后喻时代的话,今天,“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许多方面已经超过老师,晚一辈已经有能力、有水平并且在现实地向老一辈进行“文化反哺”,前喻现象已经越来越普遍地在生活中出现。我们可以把这种后喻和前喻现象并存的时代叫做并喻时代,并喻时代是师生相互学习、共同成长和进步的时代。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能闻道,能成长和进步,这是人生的一种幸福。教师和学生能享受幸福,教师也需要创造、体验和感受这种幸福。

作者:陈大伟

第4篇: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一方面反对行为主义没有恰当地探讨人类的思维能力情感体验和主宰自己命运等问题,把人看作是动物或机器;另一方面批评认知心理学虽然重视人类的认知结构,但却忽视了人类情感、价值、态度等方面对学习的影响,他们研究的主题是人的本性及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主张心理学要研究对个人和社会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这些观点对于当今的教育教学有很多的启示。

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1.重视“自我概念”的发展。自我概 念指个人的信念、价值观和基本态度。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对学生学习有重要的影响。个人学习内容的选择,期望达到的 目标,往往取决于他对自己的看法。个人通常根据事物与自我概念是否一致而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和学习方式。当自我概念及经验与自我实现的目标相一致时,会产生积极的体验,学习就会取得进展。

2.强调“学生中心”的教育理念。罗杰斯认为,人天生就有寻求真理、探索秘密和创造的欲望以及自我主动学习的潜能。学习过程就是这种潜能自主发挥的过程。因此,必须把学生看做“完整的人”,相信学生的本性是积极向上的;相信学生能进行自我教育,发展自己的潜能,最终达到“自我实现”。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视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个人经验,创设环境,设法满足学生

渴望学习的天性。

3.主张有意义的学习。罗杰斯把学习分成两类,~类学习是类似于心理学上的无意义音节的学习。罗杰斯认为这类学习只涉及心智,是一种“在颈部以上”发生的学习。它不涉及感情或个人意义,与完整的人无关。另一类是意义学习。是指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这不仅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是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罗杰斯主张有意义的学习,罗杰斯指出,当学生觉察到主题线索与他们的目的的关系时,就会产生有意义的学习。

4.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人本主义学习论者建议教育和教学都应促进学生学会适应变化和如何学习。他们认为教育目标应培养“充分发挥作用的人”;能充分激发个人的潜能;在现实中能自我提高;行为恰当,能适应社会;有创造性,不断变化和发展,经常发现自己并时刻在自己身上发现新东西;富于自信、能够自尊也尊重别人。因此,培养目标应使学生成为“学会如何学习的人”,会如何应变的人,“从而成为能适应社会要求,充分发挥作用的人”。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于教育教学的启示

1.重视人的整体协调发展,促进人的潜能发挥 。罗杰斯强调的教育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塑造完满人格,通过发展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由于受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我国教育长期存在着重智轻德的不良倾向和做法,导致许多学生片面发展,这就与社会要求教育培养的人应是全面发展的人形成了十分尖锐

的矛盾,而罗杰斯认为每个人生来就有学习的动力,并能确定自己的学习需求。学习应对整个人产生有利影响,学习过程中不要仅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要重视对学生价值、态度、情感等健康人格的培养和塑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显然,他的思想对纠正过去的不良做法,制定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2.不仅重视学习结果,而且重视学习过程。人类的学习是一种自发的、有目的、有选择的学习过程。人本主义的学习观把学生看作是一个有目的、能够选择和塑造自己行为并从中得到满足的人。另外,学习过程对于学习者来说应该是一个愉快的过程,在教学中不应把惩罚、强迫和种种要求或约束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方法。教学的任务就是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潜能发挥的情境,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的发挥,以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3.重视学生的有意义学习。由于人本主义强调教学的目标在于促进学习,因此学习并非教师以填鸭式严格强迫学生无助地、顺从地学习枯燥乏味、琐碎呆板、现学现忘的教材,而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去吸收任何他自觉有趣和需要的知识。对于有意义学习,罗杰斯认为主要具有四个特征:(1)全神贯注:整个人的认知和情感均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2)自动自发:学习者由于内在的愿望主动去探索、发现和了解事件的意义;(3)全面发展:学习者的行为、态度、人格等获得全面发展;(4)自我评估:学习者自己评估自己的学习需求、学习目标是否完成等。因此,学习能对学习者产生意义,并能纳入学习者的经验系统之中。总之,有意义的学习结合了逻辑和直觉、理智和情

感、概念和经验、观念和意义。若我们以这种方式来学习,便会变成统整的人。

4.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而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可以通过讲演、考试等方式来支配学生的学习;教师是权力的拥有者,而学生只是服从者等。因此,罗杰斯主张废除教师这一角色,代之以学习的促进者。罗杰斯认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关键是:(1)真实或真诚:学习的促进者表现真我,没有任何矫饰、虚伪和防御;(2)尊重、关注和接纳:学习的促进者尊重学习者的情感和意见,关心学习者的方方面面,接纳作为一个个体的学习者的价值观念和情感表现;(3)移情性理解:学习的促进者能了解学习者的内在反应,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在这样一种心理气氛下进行的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只是学习的促进者、协作者或者说伙伴、朋友,学生才是学习的关键,学习的过程就是学习的目的之所在。 总之,罗杰斯等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从他们的自然人性论、自我实现论出发,在教育实际中倡导以学生经验为中心的有意义的自由学习,对传统的教育理论造成了冲击:突出情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形成了一种以知情协调活动为主线、以情感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动力的新的教学模式;以学生的自我完善为核心,强调人际关系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认为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都维系于课堂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把教学活动的重心从教师引向学生,把学生的思想、情感、体验和行为看作是教学的主体,从而促进了个别化教学运动的发展,推动了教育改革运动的发展。

第5篇: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

夏淑玉

学号:222011305062015

摘要: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自产生以来,他的研究方法渗透到其他心理学流派,同时,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也对教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桑代克、斯金纳、托尔曼和班杜拉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提出的“试误”、强化与程序教学、“认知地图”和观察模仿等理论对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行为主义

学习理论

基础教育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在全国普遍展开,但是,要在应试教育为主的基础教育之下,全面推行新课程改革理念就要求我们从根本上转变教育理念,更新教育观念。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美国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中,理论本身也得到了改进和提升,这一理论也指导了美国教育改革的实践。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希望在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进行了解后,联系我国基础教育实际,探讨这一理论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913年,华生的《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发表,标志着行为主义的正式诞生,该学排在心理学界的影响有50年之久。

行为主义理论又称为刺激——反应(S——R)理论,是当今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刺激——反应”,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叫做强化。他们认为,通过对环境的“操作”和对行为的“积极强化”,任何行为都能被创造、设计、塑造和改变。

(一)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于 1898年提出联结说。他在猫解决疑难笼问题中认为猫学到的不是观念之间的联结,而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直接联结,即 S-R之间的联结。并通过尝试与错误来说明学习过程中的这种缓慢而不规则的变化,学习正是在这种变化中形成的。他提出了学习的三大定律联系率,效果率,准备率。他认为,人性是先天形成的刺激或情景与反应间的联结,这些联结是教育的起点。他重视个体差异,提出学习率要在具体实施中考虑个体差异,学校工作应努力消除差异上的问题和进行职业指导。

(二)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

1954年,程序教学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在《学习的科学和教学的艺术》一文中指出了传统教学的种种弊端:学生在学习中收到的刺激或所得到的控制不能使学生产生愉快,甚至令学生反感;学生在学习中受到的强化次数太少而且强化的时机不适宜;学习过程不是逐步达到学习目标,缺乏合理的学习过程。斯金纳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有机体的学习获得经验的主要途径是操作性条件反射。有机体在刺激情境中可以自发地做出多种行为,如果其中某个行为得到了强化,该行为在这种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就会提高。不断强化的结果会形成在该情境中采用该行为的一种趋势,形成了情境与反应的联系,这就是有机体的学习。这种由于行动的结果得到强化而形成情境与反应之间联系的过程称为操作性条件反射。个体获得经验的过程主要是操作性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

(三)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 托尔曼是美国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受到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派、麦孤独的策动心理学和吴伟士的动力心理学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但是他始终坚持行为主义的立场。他反对分子行为,提出整体行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介变量,即注重有机体自身的内部状态。此外,托尔曼认为有机体的学习是形成“认知地图”的过程,从而提出了“期待”、“位置学习”和“潜伏学习”三个概念。

(四)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是美国心理学家,也是社会学习理论的奠基人。他指出,人类活动是特定行为与控制它们的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他非常强调作为行为决定者的替代、符号和自我调节过程。他将人类的后天习得分为直接经验学习和间接经验学习。而间接经验即通过观察模仿他人行为而学习。此外,他提出三种强化: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

二、对中国现代基础教育的反思

2001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教育部正式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初步构建了符合时代要求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到目前为止,基础教育改革一再全国范围内推广开来,但是,面对现代社会中激烈的就业竞争、升学竞争环境,基础教育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仍然难以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

(一)教学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

我国现代基础教育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从形式到内容具有一定的封闭性。教师对学生知识的传授主要是书本知识,片面强调对具体知识的记忆和背诵,而忽略了学生对于自身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对具体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同时,课堂教学的狭隘性使学生的视角集中于与“考试”有关的“有用的知识”,而无暇关注书本知识以外更加宽广而丰富的世界。这样一来,一方面,学生的事业难以得到拓展;另一方面,学生难以形成创新的思维和探究性研究方法。

(二)过分追求大一统的教学模式

我国现代基础教育发展到现在,仍旧原有的教育模式,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课程,统一的进度,统一的考核方式以及统一的课堂授课制。这样的大一统模式面临知识经济的挑战它的弊端也日益显露。大一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成为知识灌输的对象,自身的能动性难以得到发挥;教师作为教育者也难以跳出教育体制的控制,而对学生做出统一的模式化要求,使教学过程机械化,教学过程也就相应的成为了“批量生产”的工业化操作过程。大一统之下,学生的个性被完全忽略,具有专长的人才也难以在这样的模式中涌现。

(三)苛求答案的唯一标准性

应试教育为主体的我国现代基础教育难以避免的出现对“标准答案”的苛求。教师的课堂教学,因为考试的科目、范围和内容所限,不敢阐述自己的思想而照本宣科;学生则为了最求紧高分,而寻求紧扣试题的标准答案,力求一字不差。这种课堂教学缺乏信息的共享、思想的碰撞,也就难以培养出勤于思考、敢于怀疑、勇于创新的人才。

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于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以及程序教学等方面的观点对于改变我国基础教育目前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意识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强调效能信念是通过控制情感、调节能力、选择和设立目标、个人努力等主题的机能活动,即通过主体作用机制来影响学生的学业活动,而且无论是教师还是教师集体,最终都要通过学生主体的机能活动来影响学业活动。人类可以内在的管理自己的行为,因此当学生通过自我强化提高自己的行为表现时,也会将自己当前的行为与别人和自己之前的行为进行比较,并且自觉地将观察获得的有益经验用来调节自己的行为。

(二)内化行为准则,形成良好习惯

对于不良行为的改造,我们通常采取惩罚措施,斯金纳认为应当慎用惩罚,同时他提出两种改变行为的方式:塑造和消退。在考虑学生能力水平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了解奖惩标准,运用正强化塑造学生良好地行为习惯,同时对于不良行为合理的利用负强化的惩罚措施,使学生知错能改。通过强化的手段使学生将标准内化从而自发地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承认个体差异,关注学生心理和情感发展

桑代克在联结理论中提出,重视个体差异,提出了学习律要在具体实施中考虑个体差异,这一观点体现出对学生接受能力差异的关注,对现代基础教育中教师教学具有启发意义,即在授课过程中要关注不同学生的需求与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并及时对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调整从而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要求。

四、参考文献:

[1]Herbert L.Pertri John M.Govern,郭本禹,等.动机心理学.[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冯维.现代教育心理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公续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与中国现代教育理念的比较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 [4]路晨,刘云艳.托尔曼认知行为主义理论及其对幼儿学习的启示[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报,2005 [5]张军凤.有效学习: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J].课程与教学研究,2012

第6篇:浅析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对合作学习的启示教育论文

摘要:本文从人本主义的教学理论出发,探讨这一理念对我国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启示,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增强学生主动性,促进其内在自我的发展。

2. 积极展开小组互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3. 培养社会技能,实现全人教育。

关键词:人本主义 合作学习 全人教育

1. 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内容

人本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应该是意义学习,它不是那种仅仅涉及事实累积的学习,而是指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等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人本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Carl Rogers(卡尔·罗杰斯)在阐述人本主义教育要素时指出教师应重视作为个体的学习者,尊重学生的个人需求和个人情感,鼓励学生的自我选择和自我责任感,为具有真实个人意义的学习和全人教育创造最佳条件。(1969)

人本主义所倡导的全人教育(Whole-person education)集中体现在,教育者要促进学习者的全人发展,即除语言本身的学习外,还有学习能力发展、积极情感因素和健康人格的发展。这一思想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促进学习者个人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语言的发展;鼓励学习者加强对自我的认识;促进学习者的个性发展;关注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情及情绪因素。

2. 合作学习的简要介绍

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为形式,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共同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策略。传统的教学理论大都只注重教学的认知功能,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忽视了非认知方面的发展。合作学习则不同,它不光使学生获得认知方面的发展,而且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乐趣,使本来没有学习动机的学生乐于学习。

合作学习的倡导者认为,学习是满足个体内部需要的过程,只有愿意学,才能学得好。因此,只有创造条件满足学生归属感和影响力的需要,他们才会感到学习是有意义的,才会愿意学习,才能觉得更好。基于这种认识,合作学习把教学建立在满足学习心理需要的基础之上,使教学活动充满了浓厚的人文主义气息。

3. 合作学习中的种种问题

3.1 合作不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

学生对合作学习的内容极其组织形式不感兴趣,没有真正参与讨论和合作,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3.2 互动不充分,教师评价不全面。

在合作学习讨论中,一部分表达能力强、性格外向的学生参与的机会较多,而另一些学生习惯于当听众,从不发表个人意见。教师在进行评估时,只重视对整个小组的评价而忽视对个体的评价。

3.3 心理反差大,影响健康心理。

在小组合作中,学习困难的学生由于基础薄弱,想参与活动又力不从心;而有能力的学生占据主动,嘲笑并排斥学习困难的学生。学优生与学困生之间形成了一条巨大的难以逾越的鸿沟,影响了同学间的友谊,影响了正常的人际沟通能力,不利于健康人格的发展。

4. 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对合作学习的启示

4.1 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实现其内在自我的发展。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对合作内容的好奇,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启发和调节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我们可以发现当合作学习的内容及其形式符合学生的情绪追求的需要时,学生对合作内容表现了明显的期待和努力倾向,他们会积极参与,而且努力完成;而当内容及其形式不符合学生的情绪追求时,他们则明显表现出退缩、厌恶甚至抵触的倾向。所以,应采取灵活的策略来诱发和调节学生学习兴趣,通过适度的检测和评价使学生产生成功感和满足感。

由此可见,合作性学习实现了学习责任从教师到学生的转变,促使他们在自己的学习中承担积极的责任:决定学什么,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帮助他们成为知晓如何,提问和寻找答案的自主学习者。

4.2 积极展开互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社会互动理论把人本主义思想融入到了认知心理学对学习的阐释当中,使语言教育成为学习者、认知活动和全人教育相结合的一个互动的确良过程,强调了学习是教师、学生、学习任务和环境相互之间的一个“互动过程”。

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这种互动表现在: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把合作学习的内容同学生的个人需求联系起来;教师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语言能力、学习能力、个性、人格等方面的全人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过程,此外,应该营造一种师生之间情感互动的氛围。只有在这种气氛中,学生才有积极性、主动性。 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们往往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视为教学中唯一重要的关系。其实不然,合作学习倡导者认为: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它因素对学生学习的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都更强有力。

4.3 培养社会技能,实现全人教育。

人际交往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是实施合作学习的重点,“就合作学习而言,交往能力往往更能决定小组成员在合作学习中的效果”。因此,人际交往能力应贯穿于合作学习的始终。而协调人与人的关系,增强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也被列入人文精神定义之中。

开展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培养学生间良好的情感的重要途径。教师要采取合作学习法,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交互交流思想,取长补短,消除思想焦虑;鼓励大胆参与,增强学习动机,树立自信心和自尊严。

5. 融入人本主义精神,将认知与情感相结合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在教育实践中倡导以学生经验为中心的“有意义的自由学习”,给予了传统的教育理论更多的启示,而在合作学习的开展中,人本主义精神也对其有着很大的启发,将合作学习的关注点更多地放在了情感和心理需求以及全人教育等方面。在合作学习中,我们既应该关注认知也应该关注情感,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极大地提高语言学习的效果。

参考文献:

[1]Rogers.C.R.Freedom to Learn. Columbus,Ohio:Charles Merriu,1969.

[2]Spolsky,B. Conditions for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Press,2000.

[3]Widdowson,H.G. Aspects of Language Learni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4]Jack,C.Richards and Charles Lockhart. Reflective Teaching in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s,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5]Arnold,J.and D.Brown.“A map of the terrain” 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6]Littlewood,W. “ Structuring task-based interaction through collaborative learning techniques”.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n Schools. 11(pp.14),2004.

[7]郑士强.小组合作学习低效现象的反思及解决策略.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第4期,2003.

[8]陈蕾.高中课堂小组讨论的反思与实践.中小学外语教学第5期,2003.

[9]傅婵.情绪智力与中小学生的情感教育.外国中小学教育第3期,2003.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试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第7篇:人本主义学习论对素质教育的启示论文

摘 要:人本主义学习论是指人本主义心理学关于教育、教学的理念、态度和主张。我们发现人本主义学习论与素质教育存在着某些相通点,人本主义学习论对素质教育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实施素质教育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教师应树立新的学生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视人文教育;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共同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关键词:人本主义学习论;素质教育;以人为本

人本主义心理学关注美国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尤其对美国传统教育进行了有力的抨击,强烈呼吁改革美国既有的“反人性”、“反个性”的教育模式;倡导推行“以人为本”的教育。人本主义学习论是指人本主义心理学关于教育、教学的理念、态度和主张。人本主义学习论强调尊重人的尊严与价值;主张发挥人的潜能,促进人的自我实现。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意义学习、全面发展、主体地位和情感陶冶,力主为学生提供良好学习资源,促进学生主动性与创造性发挥。所有这些主张和努力都为一种崭新学习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也为传统学习理论注入了新的活力并提供了新的视角。素质教育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日益得到广泛认同的一种教育思潮,它提出了一种新的教育价值观:素质教育是强调以人为对象,以人自身的发展为目的的教育;素质教育强调学生有个性的发展;素质教育注重可接受性,更注重可发展性;素质教育是指向大众化的教育。目前,中国正在围绕素质教育进行全面的教育改革,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成为当今我国教育界的主潮流。现在对素质教育的概念正在进一步厘清,素质教育的实践也在渐次深入。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发现人本主义学习论的立足点与素质教育的重心有某些类似,这就意味着我们可以从人本主义学习论的合理主张中寻求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实施素质教育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推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真正动力,不是财,不是物,而是先进的教育思想,科学的教育胆识,敢于打破旧体制、旧观念、旧习惯,敢于开创新局面的人。以人为本,目中有人,是认识素质教育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思想前提。实施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必须构建以人育人,以人促人的机制。对于施教者来说,在素质教育中承担的职责是教人做人,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会动脑、会动手的社会主义新人;对于受教育者来说,通过各种教育活动,要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学会创造、学会做人,做一个思想品德好、知识技能高、身心健康发展的人。由此可见,教人做人和学会做人是一部师生大合唱,这部教育大合唱要获得成功,必须调动两个方面的积极性,靠双方密切的协作和配合。所以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我们必须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才能把素质教育的各项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二、教师应树立新的学生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人本主义学习论相信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尤其是罗杰斯倡导的“师生平等”,“真实、尊重、理解”的思想,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需要、兴趣、情感和价值,主张采用情感教学,这正是我们传统的“家长式”的教育所缺乏的。其实,任何教学改革,教学理论的创新以及教学观念的改变,首先是教师观、学生观和师生关系观的更新,怎样看待每个学生,教师角色如何扮演,以及怎样处理师生间的人际关系是实施素质教育应该考虑的实际问题。我们可以从人本主义学习论有关师生关系的观念中得到些启发,改变我们教学中硬邦邦、令人窒息的气氛,使我们的教育、教学充满生机,散发浓郁的人情味儿。1.学生是学习主体。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2.每个学生都值得培养。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树立所有的学生都值得培养的观念,相信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天赋,都有内在的潜力,都有向上、向善的内在要求,关键在于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3.学生是完整的个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是完整的个体具有两层涵义:一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包含有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等诸方面的基本素质,缺一不可;二是在每个基本素质中,其组成要素也具有完整性。根据这一观点,我们就应该对学生毫不犹豫地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4.尊重学生。我们应该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思想、感情和个性。教育过程是师生之间信息交流、思想碰撞、情感沟通、人格互动的过程,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下,学生才会身心愉悦地参加到学习活动中去,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和探索。

三、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人本主义学习论的健康人格观对我们在教育上培养个性全面发展的人无疑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人本主义学习论健康人格的心理目标──让人生活得更有尊严、更自在、更幸福、更有价值,达到心灵生活的丰满、自我的完善。近年来,人们逐渐认同了这样一个道理:社会发展的步伐越快,对人适应能力的要求越高;社会竞争越激烈,人的心理素质的作用越显重要。所以要把心理素质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和关键任务,在中小学校开展正规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心理机能,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整体素质提高的过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采取多种途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蕴涵着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因素,通过组织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科技、体育、卫生、艺术等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另外,还可以开设专门的心理教育课程,专题心理讲座,开展学校心理咨询、心理测试等形式,使学生系统地学习有关心理知识,得到系统的训练,使学生有意识地用科学知识调节、控制行为,做到知、行统一。学校应该配备专职的、受过良好训练的心理辅导教师,对学生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进行指导。例如:自我认识的教育、青春期辅导、学习心理辅导、人际关系辅导、耐挫能力的培养、适应性教育、职业心理辅导等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该是:1.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启发好奇心,发展求知欲和探索创新精神。2.促进心理健康,预防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协助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学会认识和接纳自己,使学生具有正确的自知、稳定的情绪、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品格、积极的心态。3.学会人际交往,使学生善于交往、乐于交往、掌握人际交往的准则及技巧。4.提高学习效率,认识学习的价值,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掌握学法,学会学习。只有学生具备了完善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竞争与挑战。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人本主义学习论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作为教育的目标,相信人人都有创造力,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就是自由创造,自由创造的实现就是人的价值的完美实现。人本主义学习论强调要给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自发自主地积极探索问题的解决途径,从中发展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这一思想无疑会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创造力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儿童和青少年人人具有创新的潜能,创新教育的全部目的和意义就在于挖掘人的创造潜能和培养造就创新人才,就是在创新认知和创新思维的基础上,加速实现人的创新意识、创新行为的社会化进程,使具有创新人格的人尽快脱颖而出。如何进行创新教育呢?1.树立创新教育的观念。2.建立适应以创新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体制、课程、教材、教法、评价等,形成完整的创新教育新体系。3.推行创造的知识结构策略。让学生形成以良好的基础知识为主干,理念知识(数、理、化、生)、人文知识(文、政、史、地、哲、艺术)、实验知识(操作、考察)比例合理,能举一反三的知识结构。4.创设创新教育环境。5.教师首先要创新。培养创新人才,教师应具备创新教育的全新观念,善于吸收最新的教育科研成果,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艺术。只有充分认识到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教改的核心,对儿童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行为、创新人格的培养给予高度的重视,复兴中华民族这个历史的重任才能实现。

五、重视人文教育

人本主义学习论对美国教育界过分重视科学技术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的做法提出质疑,主张应大力加强人文科学教育,且已成为学术界的共识。大力加强人文教育,也已引起我国教育界的高度关注。所谓“人文教育”,就是旨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人文精神泛指人对自然、人对社会、人对他人、人对自己的基本态度。当代的人文精神在人与自然的态度上主张保护自然,保护环境,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并提出了“可持续性发展”战略。人对社会的基本态度的实质是一种人生观和价值观,核心是如何认识和处理人生的社会价值与人生的个人价值之间的基本关系。正确的态度应当是坚持人生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辩证统一,注意社会群体长远利益,强调个人的社会责任。人对他人的基本态度,属于道德观的范畴,关键是如何认识和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提倡在公平竞争的基础上,促进合作。人对自己的基本态度的核心是如何认识自己和控制自己。教育的人文意义和价值是人文精神在教育中的体现。亦即教育使人成为人,教育对个人和人类的幸福生活所具有的作用与功能。它以人生目的、人生理想、人生意义为核心,延伸到知识、道德、审美各个方面,具有非功利性和超功利性。在教育的培养目标上,教育的人文价值将培养健全或完整的人格放在首位。它关注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是否全面和谐地发展,是否具有独立人格。它强调人的自由、人的尊严和个性的彻底解放;要求教育所培养的人,不仅仅是一个劳动者,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动物,还是一个有明确的生活目标、高尚的审美情趣,既能创造又懂得享受的人。在教育内容上,教育的人文价值将传递人类文化价值观念放在核心位置,强调学校不能仅仅只教给学生实际有用的知识,不能仅仅只提供就业准备,更为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文化观念和伦理道德规范。如果学校一味强调知识或智能,只能造就出一批缺乏情感、缺乏意志,没有人生趣味的“现代机器人”。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创新能力的统一,是现代人的基本特征。使学生既会做事,又会做学问,更会做人,是教育追求的理念,反映出一种对人的人格、文化、创造力的完整性追求,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六、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共同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人本主义学习论重视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作用,主张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宽松、自由、信任、无外在压力、无讽刺的良好学习氛围,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这是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前提。这就要求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共同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们认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三大支柱,三者缺一不可。搞好家庭教育,家长必须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成才观,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才能正确的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家长要以身作则,用律己正己的思想行为来影响孩子,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要多鼓励孩子,充分尊重他们的人格,学会循循善诱,讲究方式方法,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和上进心。家长不能只关心孩子在校的学习成绩,更要关心孩子思想品德方面的修养,要注意开拓孩子的视野,增长社会实践经验。学校的教育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环境,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与社会进步极不相称的、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丑恶现象,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其实,教育不仅是教育部门的事情,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社会各界与教育部门一道努力,齐抓共管。只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形成教育的合力,才能为学生创设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M].台北市:东华书局,1998.

[2]向海英.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论及对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J].山东教育科研,2000年,1.2.

[3]李斌.21世纪教师应有的学生观[J].教育评论,2000,6.

[4]张崇善.素质教育要以人为本[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7,6.

[5]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编.素质教育──新世纪的教育使命[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4.

[6]杜时忠.人文教育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6.

[7]俞学明等.创造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5.

[8]马忠虎.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5.

第8篇:合作学习教育理论评述及启示

姓名:秦志伟政管院07级思政一班学号:222007301022006

【内容摘要】合作学习是一种古老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它是以开发和利用课堂中的人的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全员互动合作为基本动力,以班级授课为前导结构,以小组活动万恶基本教学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以全面提高学生学业成绩和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合作学习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主体的需要的满足为基本假设,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合作型目标结构能够激发小组成员的集体荣誉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的建立。合作学习教育理论与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理念不谋而合,是一种新教法更是一种新学法,有助于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合作学习主体意识素质教育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古典教育名著《学记》中就有“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记载,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合作学习是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使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策略。合作学习对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实施、教学模式的转变有重要意义,对教师的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合作学习教育理论的理论依据

合作学习并不是一种新的教学观念或教学方法,在过去的教学理论与实际中,一直都有合作学习的踪迹。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作为“自主、合作、探究”三种主要学习方式中的一种,合作学习具有显著的学习效果。

在定义上,合作学习理论的代表,约翰〃斯莱文教授认为:合作学习是指使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托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取奖励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

合作学习之所以广受欢迎并保持长盛不衰,是因为它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 首先,动机激发论。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因素,它贯穿学习活动的始终。学习动机是借助人际交往过程产生的,激发动机的最有效的手段,是在课堂学习中建立一种合作机制。

其次,认知发展论。儿童的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是通过同伴相互作用得以促进的,个体的学习是在一定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社会可以为个体的学习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持和促进作用。小组内部的争论、磋商、讨论、协调等,小组达成某个问题的共同解决办法。

再次,知识建构论。人的交往作用的本质是指个人在知识的建构中必须依靠意义的共享与协商,人际关系最基本的形式应该是合作而不是权威性的命令和控制。建构主义者十分重视合作学习,认为教学增进学生的交往与合作。

最后,教学交往论。教学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和交往过程,要使教学交往尽可能充分和完整,应该尽量多地采用直接交往,尤其是学生小组内的直接交往。

可见,合作学习是目前较为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它是教师在创造环境的情况下由学生来构筑知识、发现知识、转移知识和扩展知识的过程,改善师生关系、实现师生教学相长有重要的意义。

二、合作学习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

综合国内外关于合作学习基本要素的认识,我们认为合作学习应该包括以下五个基本要素。

1.异质分组

异质分组是指字啊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应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性别、种族及社会背景等,将学生分配到不同的小组中,尽量保证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能够互相取长补短,彼此相互指导、相互学习。异质分组保证了小组成员的多样性,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去认识认识不同的对象,听取不同的看法,分享彼此的经验从而使小组活动中有更多、更丰富的信息输入和输出,面积法更多更新颖的观点,是全组成员形成更深入、全面的认识,更好的达成小组学习目标。

2.积极互赖

积极互赖代表了小组成员之间一种积极的相互关系,每个成员都认识到自己与小组及小组内其他成员之间同舟共济、荣辱与共的关系。在小组学习中,学生小组构建积极互赖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积极的目标互赖、积极的材料互赖、积极的角色互赖、积极的奖励互赖等。

3.个体责任

所谓个体责任是指小组中每个成员都必须承担一定的任务,小组的成功取决于所有组员个人的学习。为了鼓励每个组员参与活动,必须通过制定小组活动规则来明确组员的个人责任,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测验,此时组内成员不得相互帮助,以促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4.社交技能

社交技能是小组学习能否顺利进展的关键因素。社交技能不仅对小组学习有利,而且对于学生未来生活上的幸福和事业上的成功都是至关重要的。为了协调小组成员的各种努力,达成共同的目标,学生必须学会以下几种基本的社交技能:彼此认可和相互信任;进行准确的交流;彼此接纳和支持;建设性的解决问题。

5.小组自评

小组自评尅有描述为小组成员对小组在某一活动时期内,哪些组员的活动有益活无益,哪些活动可以继续或需要改进的一种反思,其目的在于提高小组成员在达成共同目标中的有效性。

三、合作学习教育理论的意义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合作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被教师普遍采纳,并尝试运用于课堂中。我认为合作学习的意义体现在:

1、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合作学习强调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及学生之间的参与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但要用大脑不断思考,还要用自己的眼睛看、自己的嘴巴说、自己的双手做。也就是说,学生要通过亲手实际操作来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正式所说的这种,这种教学方式改变了传统课堂单

一、被动、陈旧的学习方式,有效的开发了课堂教学的资源。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互助意识,形成学习与交往的合作技能。合作学习不仅能满足学生学习和交往的需要,更有助于形成学生学习和交往的技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的发展。合作学习倡导“别人为我,我为别人”

的学习理念。合作学习实际上是倡导在团队的氛围内学习,必须让学生体会到这种学习的意义,只有合作,才能共同进步。

对于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有以下几种方法:

①、建立长期合作小组。这是最基本的条件,小组成员一般控制在4—6人。经过长期的合作学习之后,使之感觉到我们是一个学习小组,我是这个小组的一员,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②、在班级中利用一定时间开办学习方式专题讲座,向学生宣传各种先进的学习方式,其中介绍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优点,一般的操作策略,使学生产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欲望。

③、开展一些小组合作学习竞赛活动,定期不定期的进行评优,激发学生合作积极性,逐步将合作学习内化为学生的学习品质。

2、教给学生合作技能。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出现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一开始实施时,学生在学习的方法上不免有些生疏,合作时要么七嘴八舌乱讲一通,要么干脆不说坐享其成,要么人云亦云盲目随从,对小组内的意见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成或反对。因此,要想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合作技能。比如:在小组合作分工学习时,要教给学生分工的方法,根据不同成员的能力,让他们承担不同难度的任务,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学习时,教给学生要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善于倾听对方的意见;有不同意见,也要等对方说完,自己再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碰到分歧或困难,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建设性的解决问题。当然我们应该看到,这些技能和品质,是不可能一朝一夕能练成的,我们要有意识地长期培养,潜移默化。这种长期培养,仅仅依靠课堂的训练也是远远不够的,应重视学生课后小组合作学习的延伸。

3、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积极提倡的有效学习方式,其中自主应该是基础。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几个人合作开办公司,各合作者自己必须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或能力基础,也就是他们的合作必须建立在个人努力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学生的合作学习也是如此,如果小组成员没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那么他们的合作也是虚无实效的。因此,要想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我们还应重视发展学生的自主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功在平常,注意循序渐进,不可拔苗助长。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并不是就可以袖手旁观,一定要注重教师自身参与。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与学生合作共同解决学习中碰到的困难。因此,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应注重自身参与,一方面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另一方面给学生一种无形的期望,激励学习积极讨论、交流,提高合作的效率。

此外我们还要注意合作学习的内容。课堂教学只有短短45分钟,因而课内安排学生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针对性、启发性和合理性,要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不能为了形式,不管内容是不是适合,拿来就合作。要选择切实需要合作学习的学习内容,开展合作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学习方式,我们要通过不断的指导,长期的熏陶,积极引导学生吸收、内化。

教师之间也应该经常地开展小组合作式的学术探讨,不断反思、改进,使自己逐步走向成熟,适应新课程的教学。

四、对我国的当前教育的启示

合作学习策略对素质教育教学模式的探讨,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第一,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学会合作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因合作意识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合作将是未来社会的主流,而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重要方式。美国科学家朱克曼在对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研究方式进行调查时发现,在诺贝尔奖设立的前5年,合作研究获奖人数占41%,而在第二个25年,这一比例上升到65%,而在第三个25年,这一比例高达75%,可以说,在高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合作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

第二,能够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合作小组的异质性决定了学生在共同活动中必须做到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其中的每个成员都要对其他成员的学习负责,体现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识要求。可以使学生在交往中产生心理相容,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对集体的形成和巩固产生积极的影响。例如在上交作业时,规定每个小组只交一份共同完成的作业。在共同完成这一份作业时,学生需要互相讨论、争辩、向专家请教,取长补短,集中小组成员的智慧。由于讨论与作业同步进行,差生可随时提出问题,小组成员可以及时地解决,带动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作业,从而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通过集体完成作业,培养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加强了相互之间“荣辱与共”的关系。

第三,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试教育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偏重知识的学习,这与当前知识经济时代注重人的创新能力是格格不入的,因而素质教育就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FCL合作学习模式不失为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尝试。在相互教学中,能够发展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自我监控等方面的能力。运用讨论法,可帮助学生进行诸如类推、深层了解和解释正反面的争论、预测情境等较具深层思考意义的活动,同时可提高学生的言语表达和综合能力。

第四,能够培养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传统教学中,教科书和教师的教案成为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这种状况使学生知识面狭窄,易对教材产生依赖心理,不能适应信息社会的“知识爆炸”局面。因而,通过合作学习,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FCL模式中,学生围绕一个主题,广泛查阅书籍,进行电脑及专家咨询,去博物馆、实验室等,拓宽了知识来源,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各种信息进行选择、加工的能力。

第五、能够培养新型的师生关系。在合作学习中,师生间的关系不再是教师一味传授,学生只管倾听的传统模式,而是师生间平等交流与互动的新模式。教师更多的是一个顾问和指导者,同时,教师可能对某一专门知识不了解,须请教专家或可利用学生的专门知识。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活动与学生的活动及学生之间的活动有机地融为一体,提供了一种师生互动的新形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师生间能够平等对话与交流,真正体现教学的民主。

第六、能够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高科技时代是人才的竞争,没有竞争,时代不会向前发展。虽然合作学习,强调学生间的合作,但并不排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只是合作学习中体现的竞争取代了学生为了获得承认和评级而进行的竞争。因为只有学生具备较深层次的集体主义观念,竞争成功的可能性才更大。经常的、合理的评价,可使学生的竞争意识不断得到增强。在合作学习中,具体的评价可在三个层面上进行:小组评价;组内成员评价;组间同等水平的学生评价。这三个层

面的定期评价,能激发各组奋勇争先的积极性,形成组间明争暗赛的竞争局面,增强学生个人进取向上的竞争意识,也使每个学生都有竞争对象,有追赶的目标,使学生始终处于竞争状态中,不断强化其竞争意识。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合作学习理论更有助于教师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的新课程理念以及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作为即将走上讲台的师范生而言,我们应该深入的理解学习合作的内涵和意义,深刻体会其中的教育价值。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在平时的实践中坚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积极探索科学的课堂教学方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约翰逊兄弟:《学习中的合作》,高燕、王坦译,《教育论丛》1994年第3期。

2.王坦:《合作教学的基本理念》,《中国教育报》1995年12月29日科教版。

3.王克堂,王大伟:《合作学习,一种全新取向的教学策略》,《山东教育》2002年34期。

4.斯莱文.R.E.著《合作学习的研究:国际展望》,王坦译,山东教育科研,1994年1期。

5.吴也显主编:《教学论新编》,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第9篇:警示教育的启示

2012年5月24日,根据安排本期青干班学员来到太原市第一监狱进行了警示教育。面对一幕幕放松对世界观、人生观的改造,抵御不住诱惑,经受不住考验,走向犯罪深渊,以致身陷囹圄的现实,使我感触颇深,倍受教育,这些反面典型深刻地教育我们,只有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和高度警惕,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牢固构筑思想防线,才能真正实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誓言。 通过这次警示教育活动,主要有几点体会:

一、以案为鉴,构筑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一个个鲜活的案件反映出,堕落和罪恶往往是从一些不起眼的小便宜、小动作、小利益开始,诱发了他们私欲膨胀,不顾党员领导干部的基本原则,心存侥幸,降低了标准,放松了的要求,逐步陷入不可自拔的境地,造成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无法弥补的巨大损失。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作为党员领导干部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念,增强政治责任意识,牢固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坚决反对唯利是图,见利忘义。警钟长鸣,时刻用党员领导干部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严格遵守党的纪律,牢记“两个务必”,防微杜渐,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切能够做的事情做起,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永葆共产党人艰苦奋斗政治本色和高尚道德情操,不断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

二、严格自律,强化廉洁从政意识

在实际工作生活中,一要能顶得住歪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利益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袭,一些歪理邪说在社会上流行,在工作中,就必须提高觉悟,坚定信念,锤炼意志,增强免疫力,真正做到理想信念不动摇,大是大非不糊涂,党性原则不丧失,不被歪理邪说所俘虏。二要耐得住清贫。树立正确的利益观,要慎微、慎独、慎欲、慎终,管住自己的心,不起贪欲;管住自己的手,不乱办事;管住自己的嘴,不乱吃,不乱说;要严格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三要抗得住诱惑。要坚持原则、秉公办事、公私分明;切实规范自己的言行,不该去的地方坚决不去,不该沾的东西坚决不沾,不该做的事情坚决不做,要明白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以良好的形象取信于民,进而树立良好的公司形象。

三、增强宗旨意识,争做勤政为民的表率

在工作中增强政治责任意识,时刻记住党和人民赋予的重托,增强宗旨意识,发挥好“干部之家”的作用。一是深入研究和分析工作现状,认真学习领会和掌握专业知识,切实做好干部管理和服务工作,解决好他们的后顾之忧,使其能全身心投入工作中;二是要在树立良好形象上率先垂范,以良好的形象和自己的人格力量赢得大家的尊重和信赖,获得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三是在工作创新上率先垂范。切实认真转变思维方式,积极探索干部管理工作的新路子和新方法,大胆创新,为领导决策提高足够的智力支持。

四、加强学习修养,不断提高素质水平

首先,坚持从大局出发,坚持人民群众利益至高无尚的大局意识,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动力基础,也是我今后加强学习和修养的追求方向,真正做到重事业、淡名利、争贡献。其次,还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通过对党内监督条例,纪律处分条例和这次的警示教育学习活动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在与时俱进的年代里,开拓创新,进一步高度深化认识、理解和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与时俱进的思想和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凝心聚力开展各项工作。三要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调研。要长期保持奋发进取、心平气和的精神状态。在开明开放、舒畅和谐的政治环境和社会氛围中,团结协作、严守纪律、坚强意志、奋发向上。更加努力地在加快发展中严于律已、宽以待人,以诚为本,以实为本,扎实有效地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为公司“晋级”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警示教育使我深刻认识到,人一辈子都不能放松世界观改造,共产党员更要一辈子自觉加强世界观改造。要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必须遵守党纪国法,努力学习科学理论知识和业务知识,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把个人的理想追求真正融入到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之中。

人事董事部

王小青

上一篇:工商银行电子银行业务下一篇:关于误会的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