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学习再教育征文(推荐14篇)
富县桥隧车间桥隧工 李晓龙
漫游长江,才知道什么是壮丽;登上昆仑;才知道什么是雄伟;走上工作岗位,才知道什么是奉献!年轻,就应该发光发热。把奋斗写满征途,把汗水洒向铁路,把青春留在大山,岗位工作中中,就应该永远不忘初心,不断砥砺前行!
——题记
时光如梭,回首过望,我已经入路五年多了,五年多的时间,我已然从一名学生蜕变为一名自豪的铁路人,也从一个刚出校园的懵懂青年成长为一名勇于担当的铁路桥隧工。五年的时间里,我从事过学习桥隧工、桥隧工、现场防护员、驻站联络员、桥隧检查工长、车间团支部书记。无论在哪一个岗位,我始终抱着“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态度,以勤奋刻苦、脚踏实地的作风和干劲,不断锤炼自己、提升自己、塑造自己。付出总会有收获,我先后获得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团支部书记、优秀兼职团干支部荣誉称号等多项荣誉,也顺利拿到了桥隧技师资格证书。然而,“使命呼唤担当,使命引领未来”,荣誉只能代表过去,属于明天的精彩还需要我加倍努力的去奋斗、拼搏。
总书记曾这样告诫青年,“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为了理想能坚持、不懈怠,才能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人生。” 记得刚入路到大巴山参观时,《巴山路魂》、《巴山魂,西铁人》两部专题片就在我心中留下了抹不去的痕迹,那时我对“安全”这个词语又有了新的理解——以前讲“安全”只是为了自己,但是铁路人讲“安全”更多的是为了旅客安全。于是乎,从那一刻起,我就告诫自己,一定要向巴山铁路人一样,不忘初心保安全,砥砺前行做贡献。
刚分到工区,理论知识与现场实际的脱节及动手能力的欠缺成了横在我眼前的两大问题,为了能快速提升,我成了班组里最忙的人,宿舍里我啃书本,背规章;工作中,我不解就问,不懂就学,不浪费一点空闲时间,最终,我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预定的实习计划,顺利定级。成为一名真正的铁路桥隧工后,我更是不忘学习和岗位实践,主动要求参与冒天山隧道病害整治,在黑漆漆的隧道中,我连续奋战,掌握了隧道整治渗漏水的施工工艺,积累了许多工作经验,这个宝贵经验也为我考桥隧高级工和评桥隧技师奠定了一定基础。
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党要关心和爱护青年,为他们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使我倍感振奋。担任车间团支部书记以来,我牢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团组织职责,抓团员青年安全宣传教育,开展喜闻乐见的活动,组织青工知识竞赛,进行路外安全宣传,征集金点子合理化意见建议等,不断引领青年职工在安全生产工作中践行岗位职责,冲刺了一个又一个安全年目标。尤其是每年春运期间,作为党员的我,作为检查工区工长的我,更是带领团员青年们坚守岗位,查设备、走区间、上高山、下桥墩、除隐患、保安全,有效发挥了青年生力军作用,为列车在管内平稳运行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中国学习者悖论的可能成因
(一)传统的教育背景与学习习惯影响。
从科举制度开设以来,中国学习者皆陷入了应试模式。古有学而优则仕,今天在中考、高考的指挥棒下,学生仍然是“唯分是举”。应试教育自然也成了中国教育的代名词。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学习者们无须创新,只要上课认真听,多做题便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这样就足够升学,能让自己有个好工作,下半辈子不用愁,自然就没有必要再去花时间和精力去创新。
(二)中国人传统的中庸思想一定程度上影响创新精神。
中国学习者往往害怕标新立异,他们觉得这样做无异于哗众取宠,甚至有学生曾试着创新过,但反而被老师教训过,导致了越来越少的学生热衷于创新。大多数中国学习者们都仅满足于完成自己应完成的任务。也许有时候他们有创新思维,但是往往他们想的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所以没有提出自己的思维。导致了好的思想的苗头还没冒出来,就被骨子里的性格扼杀在了摇篮里。
还有,老师的教课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起一定作用。中国的课堂是“传授—接受”的“填鸭式”教学。有人认为:“教学”就应该是“老师教,学生学”。这样的教学与学习模式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创新的积极性。更多学生只是被动地参与课堂,接受新知识。同时,中学生在数学方面要学习的内容多、难度大,高中数学必修五本书:理科选修2-1、2-2、2-3,有的地区还必须选修4-4、4-5。学生要消化课内知识已经是很难做到的。又以何谈创新?为了完成这些沉重的教学任务,数学老师们不得不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手段,声称“跟上老师的思路就行”。却在不知不觉中,慢慢消磨学生富有灵感的想法以及充满创意的思路,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学生的创造力。
二、解决“中国学习者悖论”现象的方法
(一)解铃还需系铃人。
造成“中国学习者悖论”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学习内容过多、学习压力过大。所以,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应借助国家的力量,继续教育改革,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前行。比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双基”拓展为“四基”。更是强调要在数学课程与教学中,着重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应用意识”。这便是从宏观上要求学生解开思想的枷锁,去大胆提问、去思考、去创新。
(二)学校和家庭的教育也起到主导力量。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作为父母从小就要培养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孩子学会实践,在实践中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从而达到实现创新的目的。
再从学校来说,老师要鼓励学生创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数学教育要情景化、现实化。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情景的导入让学生合作探寻找出一般规律得出定理,而不是死板地直接灌输给学生。
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当从多个角度灵活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去启发学生的思维。在适当的时机与课题中可以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我们得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注重因材施教,发扬长善救失的教育原则,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只有从这些小方面做到创新,才可能在更广阔的领域有所成就。
(三)从学习者自身角度出发,中国学习者得好好反思自己的学习模式。
学习数理科学,我们一直是处于“学知识—做习题—考试”的模式。在这个模式下,我们的思维受到桎梏,甚至逐渐僵化。变得只愿意听课而懒得思考,在课堂上采取安稳、接收和顺从的态度,缺少对权威的挑战和质疑。所以我们得勇敢面对这一现实,不畏常规,敢于超越,增强创新意识。但是,创新需要基础。我们要在“做中学”,积累基本的活动经验。没有基础,超越便没有可能,脚踏实地地学好知识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掌握真才实学,在此基础上融会贯通,构建健全合理的知识体系。
作为新时代的数学教师,以后走向讲台为祖国培养人才是我们的目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前仆后继地去奋斗努力。所以,我们必须客观公正地看清现状,借鉴国内外优秀的数学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相信这条曲折的道路一定会通向光明的未来。
摘要:“中国学习者悖论”现象形成可能是受传统教育背景和学习习惯、中国学习者的中庸思想以及老师与学生三方面影响。所以要解决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得从教育背景、教育方式和学生学习习惯三个角度去实行。
关键词:中国学习者悖论,数学教育,解决方法
参考文献
[1]王工一.试解“中国学习者悖论”[N].宜春学院学报,2007(2).
[2]黄友初.从“中国学习者悖论”谈中国数学教育[J].高等理科教育,2008(1).
自查存在问题及整改方案
按照法院院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再学习再教育活动安排,结合自己工作的实际,认真学习领会了相关学习材料,并进行了自我查摆,现将存在问题、原因及其今后的整改方案汇报如下。
一、存在的不足
对照这次活动的要求,结合自己工作的实际,通过认真 查摆,我认为自己存在以下不足:
(一)学习自觉性不高,学习的内容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对很多新事物、新知识学习不够透彻,掌握和运用还不够好。
(二)工作作风还不够扎实。有时对领导安排的工作,存在畏难情绪和急躁思想,还需要进一步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工作中创新意识不强,用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去做创造性的工作不够。
(三)思想不够解放,没有争创一流的工作干劲,在工作中缺乏开拓创新的精神,大多数时候,还是用传统的工作方式应付招架,开拓创新精神还不够。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剖析个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的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对理论学习认识还不到位。造成自身理论水平
1跟不上形势发展,没能很好地把学习理论与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结合起来,正确认识、分析和解决工作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二)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树的不够牢固。自身的工作作风不够扎实、责任心不强。对负责工作要求不严,标准不高,没有用优秀的标准去衡量,满足于一般不落后就行,导致了工作起色不大进步幅度较小的问题出现。
(三)、工作的积极主动性不够强,缺乏创新意识和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工作的标准要求不够高,仅满足于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满足于面上不出问题,满足于干完干成,按部就班,求数量与求质量没能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整改方案
(一)加强政治学习。不断提高学习的自觉性,认真学习好党的十七大精神,牢牢把握邓小平理论,通过学习提高知识水平,增强工作能力,能与时俱进,有能力完成好院党组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
二是服务水平
(二)立足本职,高标准,严要求。在工作和生活中要严格要求自己,严格遵守院里面的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参加机关组织的各项活动,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为法院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筑牢思想防线,增强纪律约束力。
(三)树立优质服务理念,做好本职工作,严格执行相
李书记说:举世瞩目的“两会”近日在北京顺利闭幕,为调动广大教职工关心时事政治、关注教育发展、扎实推进教育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深入学习贯彻两会精神是全党全国人民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要深刻领会和把握“两会”精神实质,用“两会”精神引领工作、指导行动、凝聚力量。要在教职工中开展“两会”精神学习活动,做好学习笔记,并结合自己工作,深刻反思,写一篇心得体会。把学习活动与庆祝建党90周年和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注意形式,凸显主题。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必须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大力推动教育内涵式发展,注意解决好广大群众普遍关注的教育公平问题,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
两会的召开让我们看到了教育又一个崭新的春天,作为教育人,一定要珍惜当今教育的大好形势,积极通过多种方式、多条渠道学习,扎扎实实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关注各学校发展。
作为领导干部要做到:
1、工作态度要端正;
2、工作思路要清晰;
3、工作落实要具体;
4、工作督查要深入;
5、工作效果要保证。
相信通过这次学习两会精神,我乡党员干部教师一定将把学习“两会”精神与本职工作更好的结合,齐心协力,开拓创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庆祝建党90周年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作为一名中层干部,一定要在教育主管的领导下,除了积极搞好教育教学教研工作,更重要的是当好教师们的引路人,当好领导的助手……”。
少年是一场梦,懵懂无知,充满希望;中年是一座山,顶天立地,傲视天地;老年是一杯茶,香浓美味,源远流长。走完童年,地上的脚印清晰可见——我真想再做一回小学生。
我真想再做一回小学生,走进知识的殿堂,沐浴知识的甘露,感受学习的快乐,再也不会打打闹闹,只会拿起书本稀释一股墨香。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如果我能再做一个小学生,我会更努力的学习。
我真想再做一回小学生,走进校园,珍惜一草一木,感受一砖一瓦。我会低下头跟小草聊天,弯着腰和小花打招呼。再也不会肆意破坏花草,破坏墙木。只会拿起扫帚,给校园穿上一件亲手制缝的最美丽的衣裳。——如果我能再做一回小学生,我会珍惜校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
我真想再做一回小学生,我会拉起同学的手,一起在操场中奔跑,在楼阁中玩耍,再也不会歧视他人,只会与每个同学搞好关系,一边学习,一边玩耍——如果我能再做一回小学生,我会与每个同学一起玩耍。
我真想再做一回小学生,因为那里没有敌人间的仇恨,没有相互嫉妒的环境,没有成绩好坏之分。只会有得到“三好”的喜悦,只会有考取满分的得意,只会有运动会上喜悦的背影,只会有朋友之间的友谊,只会有老师如母的关心——如果我能再做一回小学生,我会与伙伴们更开心地相处。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这里的老师,伟大而又美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里的同学,快乐而又可爱。面对将要离去的老师与同学,我热泪盈眶。
因为这里的老师伟大,我想再做一回小学生;因为这里的同学可爱,我想再做一回小学生;因为这里的校园美丽而又可爱,我真的很想再做一回小学生!——再见老师,再见同学,再见,我梦开始的地方!
拨亮一盏灯, 照亮一大片。刘义权同志的先进事迹和成长经历启示我们:不论岗位多么平凡, 不论工作多么普通, 只要把本职工作当作崇高事业来追求, 脚踏实地, 勤奋敬业, 就能在平凡的岗位创造出非凡的业绩, 就能赢得社会的广泛认同和尊重。
为了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学习刘义权同志先进事迹的重要指示, 落实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作出的开展向刘义权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和黑龙江省档案局关于在全省各级档案部门开展“学习时代楷模刘义权在本职岗位做贡献”活动的通知要求, 进一步激发广大档案干部立足本职岗位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干劲和热情, 把向刘义权同志学习活动进一步引向深入, 本刊从即日起开展以“学习刘义权”为主题的有奖征文活动。
一、征文要求
1. 征文作品体裁要求以散文、随笔、心得体会、杂文、评论等形式, 尤其欢迎以学习刘义权同志先进事迹为切入点, 发现身边人, 反映身边事, 结合本岗位实际宣传“刘义权式”的典型事迹, 歌颂“刘义权式”的先进模范。
2. 文章题目自拟, 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 要求观点鲜明、主题突出、语言优美, 反映的内容积极向上、真实可信, 并具有一定的文学性、思想性和可读性。
3. 来稿必须是原创, 不得抄袭或转摘, 不得一稿多投。
4. 文章字数一般要求在2 000字以上。
二、参加方法
征文请以Word格式通过电子邮件方式发送到本刊邮箱 (hljdabianjibu@126.com) , 在邮件主题上请注明“学习刘义权征文”字样;也可提交书面文稿, 邮寄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文昌街48号《黑龙江档案》编辑部, 邮编:150001。联系电话:0451-87701842。
三、征文起止时间
投稿时间自即日起, 至2010年11月30日。
四、征文采用
征文择优在本刊“学习刘义权”栏目陆续刊登。征文活动结束后进行评奖。届时将评选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若干名, 并向获奖作者颁发荣誉证书和奖品。热诚欢迎广大档案工作者踊跃投稿。
首先,培训期间多位教育专家及一线优秀的语文教师,向我们讲解最新的教育理念,剖析课改十年的探索与发现,传授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他们学识渊博,理论新颖,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方法独特恰当。在这六天里,教育专家讲座每天一个专题,每一学时、每一天都有亮点,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让老师们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我印象最深的是写作专题“真情实感是写作的源泉”,通过专家的分析讲解,我对“真情实感”有了更全面、更深入地学习认识——写自己的感情、感情要真实、要健康积极。
走进工作室,走进了一座知识殿堂。在这里,每一位老师积极参与、认真思考分析,作业中凝结着自己新的观点、新的收获,评论中阐述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我珍惜每一次鼠标的闪动,珍惜每一次智慧的碰撞。
其次,通过研修学习,使我更加明确了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要有主动发展的意识,要努力成为学生最亲近的人。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努力探索创新,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时,注重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重视语文学习能力的训练,力求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三,平时要善于思考,勤于积累。研修提交作业时,初读作业问题感觉自己有很多话要说,可真要写时,又觉得无从下手。这是因为平时只注重实际教学,缺少及时的总结反思,以致写出来的作业内容不够充实。本次研修使我对教育教学有了更新更深的认识,进一步了解了教学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不断总结反思,提升自我。
3月9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安徽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围绕深入推进作风建设发表讲话,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要求,在全团代表中引起热烈反响。(新华社北京3月9日电)
总书记针对领导干部提出的“三严三实”,在当前深入推进作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关键节点,有着更为深远的影响。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作风建设没有终点,这已成为全国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共识。回顾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施政一年多来的成绩单,成果斐然,特别是在以反“四风”为抓手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各级各部门把作风建设拎在手中、记在心里、落实在行动上,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好转,干部作风持续改进。
在不争的事实面前,我们也不能忽视客观存在的隐患,那就是随着作风建设的持续推进,时间久了,难免有一些人一些部门存在“看一看、等一等”的态度,对作风建设的成果表示出耐性的不足,还很怀念过去纪律松散、要求不严的“好时光”。殊不知,被一些干部怀念的“好时光”,正是广大群众的“杯具”时代。从这种意义上来讲,总书记再提作风建设,特别是针对领导干部提出“三严三实”的要求,不仅是再敲警钟,更是对广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队伍的一记忠告,作风建设开弓没有回头箭,将权力装进制度的笼子里才是作风建设的不二选择。
当前作风建设取得的成效,更加坚定了各级各部门进一步深入推进的信心,但怎么才能把权力更好地装进制度的笼子里,既不能让权力泛滥而必然导致腐败和侵害群众合法权益,又不能一味限制权力而影响行政效率。这是新时期面临的新课题,需要党员干部在法治的底线内、以改革的思维进行研究探索。在持续推进和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方向不能偏,尤其不能放松党员干部自身建设,不能偏离作风建设的总目标、总要求。总书记的“三严三实”可以说是深化改革进程中深入推进作风建设的再把脉,既是对党员干部作的要求,又是检验作风建设实践是否符合要求的重要尺度。
镜头一:课堂上, 当教师要求学生小组讨论时, 教室里一下子热烈起来。看上去学生们在热烈地讨论着, 可把镜头对准某些小组, 却见小组中的成员一碰头, 就各自把自己的想法说完, 然后就迅速地端坐在自己的座位上, 至于别人怎么说却根本不当一回事。也有一些小组比较内秀, 三言两语就结束, 也没有确切的讨论结果, 甚至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根本没有讲话的机会。
镜头二:课堂上, 当教师指名一位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时, 很多举手的同学都异口同声地叹起气来, 垂头丧气, 根本顾不了倾听;当老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拨引导时, 学生却在旁若无人地干着自己的事……
仔细观察不难发现, 这样的课堂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热热闹闹, 为活动而活动, 学生缺乏实质性参与, 思维深度不够, 合作学习的价值没有体现出来。在不断地学习、实践与反思中, 我认为要想使小组学习取得真实的效果, 教师就应该对小组讨论学习给予方法指导, 让学生明确合作目的, 精心组织学生有目的地去活动、去参与。
1.课前准备
要实施有效小组合作学习, 首先要建立一个有效的合作学习小组。长期以来关于同伴互教活动的研究发现, 小组合作通常采用异质分组是有着它的科学性的。我通常安排每小组由6人组成, 每个小组中都有优等生2名、中等生2名、学困生2名, 让他们主动参与、互教互学、合作探讨。要想使小组学习取得实效, 组内的分工更为重要。每一位学生都要有独立思考的机会, 不是每个人做同样的事情, 而是为解决共同的问题每位学生做不同的事情。由学习小组民主推荐一名组织能力强、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担任组长, 负责组织、管理组内成员的学习交流;副组长负责记录组内成员的交流讨论成果以及精彩发言等;每位成员轮流做中心发言人, 向全班展示组内讨论的结果, 以免出现固定学生回答问题, 后进生无所事事的情况。这些分工可以说是开展小组学习的前提, 只有分工明确, 才能让每位学生, 尤其是后进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此外, 在小组学习之前, 还要做好课前预习工作, 小组学习必须建立在预习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展开。刚采用小组学习时, 容易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没有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 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过长, 耽误教学进度;另一种情况就是一小部分学生有预习, 思维又敏捷, 迅速举手, 为了不打击他们的积极性, 只好让他们发言, 小组学习早已不见踪影。所以, 吸取教训之后, 我开始要求学生准备预习本, 布置一定量的预习思考题, 这一举措已经看到了效果。比如在上《济南的冬天》时, 由于布置了预习作业, 让学生在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 并加以赏析。学生在课前已经对文本语言进行了品味, 写下了感想, 课上就能直接进入组内交流环节, 既使课堂环节流畅, 又培养了学生的赏析、合作、交流能力。
2.课堂教学
开展合作学习之初, 学生合作学习的知识、能力、意识等都是有限的, 开展有成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一定难度, 这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逐步培养。在合作学习之初, 我的问题难度不大, 学生尝到了合作讨论的好处, 有了成就感, 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如上《蓝蓝的威尼斯》时, 我设置这样的问题加以讨论:“①随着行踪的变化, 作者介绍了威尼斯的哪些景观?它们体现了威尼斯哪几方面的美?②威尼斯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城市, 它的魅力集中体现在‘蓝蓝’上面, 文章是怎样表现‘蓝蓝’的?”这几个问题不仅涵盖了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 也就是学生的学习目标, 还注意到了解决难度上的层递性。我尽可能地设计通过讨论学生能得出答案、又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在小组活动过程中, 要加强对每个小组的监督和指导, 尤其关注困难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 给他们多一些发言的机会。我认为不一定整节课完全运用合作学习, 但一旦有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就一定要有所调控, 由浅入深, 精心组织。
3.评价反馈
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不可缺少的一环。在课堂教学中, 当学生智慧的火花闪现时, 教师要给予及时、充分的肯定。对于一些学生普遍能回答的问题, 教师不要都给予表扬, 应有选择地加以鼓励。比如对后进生, 哪怕是答上一小点, 教师也应及时表扬鼓励, 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学生回答错误时, 教师一定要慎重评价, 使学生在挫折中吸取教训, 明确努力方向, 只有这样才显得评价更有意义, 才能真正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一次听《白鹭》这节示范课时, 老师让学生概括画面, 并用一个字来形容。学生在回答之后, 老师展示自己的答案, 在“悠然站立图”中老师和学生都用“闲”字形容, 一名学生提出用“逸”字后, 老师大加赞赏, 之后这节课的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学生发言更为积极。可见, 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 能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 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 最终实现课程宗旨。
今天,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读了《雷锋》这本书,书中对雷锋光辉短暂的一生进行了深刻的描述 ,使我读后深有感触。
通过读这本书,我了解到雷锋出生在一户贫苦农民的家里。从小父母双亡,雷锋是在万恶的旧社会长大的,贫困的生活和艰苦的环境造就了雷锋坚强的性格。解放后,他珍惜得来的幸福生活,在自己平凡而短暂的一生中,做出了伟大而不平凡的事情。
雷锋虽然走了,但几十年来,雷锋的崇高精神,影响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一批批雷锋式的英雄模范人物不断涌现,层出不穷。我们生活中就有许多“雷锋”,“雷锋精神”无处不在。
瞧,今天我就遇见了一个“雷锋”。一个十来岁的小男孩走在路上,前面有一位年迈的老奶奶提着沉甸甸的菜,看起来很是吃力。这位小男孩急忙走上前去说:“老奶奶,我帮您提一段吧。”“谢谢你,你真是个好孩子。”老奶奶和蔼地说。就这样他们一直走着,直到到了一个路口。老奶奶伸手要接过小男孩手中的东西,小男孩摆摆手,嘴里说着什么,老奶奶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接着他们又往前走去。望着他们的背影,我脑海中闪现出一个名字——雷锋。这不正是:千万个雷锋在成长吗?
通过这件小事,让我深深地体会到:我们当代的小学生应该弘扬雷锋精神,以雷锋叔叔为榜样,从小就要有关心他人,帮助别人的思想。俗话说,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让我们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
八(1)张胜玉王美玉————雷锋精神固镇县第三中学
有人说:青春是一首略带忧愁的诗,纷纷扬扬播撒着梦的希望;青春是一片温情浪漫的花絮,清晰明快地飞舞在云里。青春的因子也许有些稚嫩,也许弱不禁风,但总有一天它将翱翔在自由而广阔的天际中,实现自己的价值。然而,雷锋却将自己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青春!雷锋,一位中国家喻户晓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共产主义战士;他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却助人无数。
一次雷锋外出在沈阳车站换车的时候,一出检票口,发现一群人围看一个背着小孩的中年妇女,原来这位妇女从山东去吉林看丈夫,车票和钱丢了。雷锋用自己的津贴费买了一张去吉林的火车票塞到大嫂手里,大嫂含着眼泪说:“大兄弟,你叫什么名字,是哪个单位的?”雷锋说:“我叫解放军,就住在中国。”
“解放军”,多么伟大的字眼,可以这样说,雷锋同志就是中国解放军的代表人物,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在雷锋精神的照耀下显得熠熠生辉。雷锋可贵之处在于他很听党的话,因为他是党养大的,无论党把他安排到哪儿,他都认认真真工作,一丝不苟。
五月的一天,雷锋冒雨要去沈阳,他为了赶早车,早晨5点多就起来,带了几个馒头就披上雨衣上路了,路上,看见一位妇女背着一个小孩,手还领着一个小女孩也正艰难地向车站走去。雷锋脱下身上的雨衣披在大嫂身上,又抱起小女孩陪他们一起来到车站,上车后,雷锋见小女孩冷得发颤,又把自己的贴身线衣脱下来给她穿上,雷锋估计她早上也没吃饭,就把自己带的馒头给她们吃。火车到了沈阳,天还在下雨,雷锋又一直把她们送到家里。那位妇女感激地说:“同志,我可怎么感谢你呀!”
雷锋从安东回来,又在沈阳转车。他背起背包,过地下道时,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娘,拄着棍,背了个大包袱,很吃力地一步步迈着,雷锋走上前去问道:“大娘,你到哪去?”老人上气不接下气地说:“俺从关内
来,到抚顺去看儿子呀!”雷锋一听跟自己同路,立刻把大包袱接过来,手扶着老人说:“走,大娘,我送你到抚顺。”老人感动地一口一个好孩子地夸他。
进了车厢,他给大娘找了座位,自己就站在旁边,掏出刚买来的面包,塞了一个在大娘手里,老大娘往外推着说:“孩子,俺不饿,你吃吧!”“别客气,大娘,吃吧!先垫垫饥。”,“孩子”这个亲热的称呼,给了雷锋很大的感触,他觉得就像母亲叫着自己小名似的那样亲切。他在老人身边,和老人唠开了家常。老人说,她儿子是工人,出来好几年了。她是第一次来,还不知道住在什么地方哩。说着,掏出一封信,雷锋接过一看,上面的地址他也不知道,但他知道老人找儿子的急切心情,就说:“大娘,你放心,我一定帮助你找到他。”
雷锋说到做到,到了抚顺,背起老人的包袱,搀扶着老人,东打听,西打听,找了两个多小时,才找到老人的儿子。
雷锋精神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雷锋二字,已成为人们心目中热心公益、乐于助人、扶贫济困、见义勇为、善待他人、奉献社会的代名词。
雷锋爱学习,他常常挤出点滴时间学习。施工中,他整天驾驶汽车东奔西跑,很难抽出时间学习,雷锋就把书装在挎包里,随身带在身边,只要车一停,没有其他工作,就坐在驾驶室里看书.他在日记中写下这样一段话:“有些人说工作忙,没时间学习,我认为问题不在工作忙,而在于你愿不愿意学习,会不会挤时间.要学习的时间是有的,问题是我们善不善于挤,愿不愿意钻.一块好好的木板,上面一个眼也没有,但钉子为什么能钉进去呢?这就是靠压力硬挤进去的.由此看来,钉子有两个长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 善于挤和钻。
雷锋对待工作总是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立足本职,尽职尽责,努力以钉子的“挤”劲和“钻”劲,使自己成为工作的内行。
一次,雷锋跟张书记去下乡,一边走一边聊天。走着走着,雷锋觉得脚下被一个什么东西绊了一下。他低头一看,原来是一颗生了锈的螺丝钉,便一脚踢到了路边。张书记问:“你踢的是什么?”雷锋说:“是一颗破螺丝钉。”张书记听了,一声不响,从草丛里捡起那颗螺丝钉,用手帕把螺丝钉擦干净,装进了上衣口袋。雷峰觉得很奇怪。
过了几天,雷锋跟着张书记到县机械厂开现场会。在机械厂,张书记问厂长:“如果这机床上少了一颗螺丝钉,机床还会转动吗?”厂长说:“那就要出毛病了!”聪明的雷锋这时已经明白县委书记为什么要捡那颗小小的螺丝钉了。只见张书记从口袋里掏出那颗螺丝钉郑重其事地交给了厂长。在回来的路上,张书记说:“雷锋,你瞧,一个小小的螺丝钉,机器上少了它可不行!革命也是这样,我们这些人就是大大小小的螺丝钉,缺了谁都不行。就象你这个公务员,别看职务不高,我们的工作缺了你也不行。所以,党把我们放在哪里,就要在哪里起作用。同时,我们国家的底子还薄,处处要艰苦奋斗,一颗螺丝钉也不能浪费,积少成多啊!”
时代在变迁,精神在传承,雷锋精神也是这样,人们没有忘记,就足以证明其存在价值。新时代同样需要奉献,雷锋是奉献,是乐于助人的象征,雷锋精神代表着勤奋、艰苦和奋斗,代表着文明,新时代需要雷锋,当然也需要重估新时代雷锋精神的真正价值。
有人说:“现在都进入21世纪了,人人都想着怎样为自己,谁还会发洋雷锋精神去帮助别人呢?”那么,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我们还要不要学雷锋,雷锋精神就真的过时了吗?!
沿着长长的小溪,寻找雷锋的足迹。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小溪说:昨天,你曾经路过这里,抱着迷路的孩子,冒着蒙蒙的细雨。瞧,那泥泞路上的脚窝,就是他留下的足迹。顺着弯弯的小路,寻找雷锋的足迹。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雷锋叔叔,你离开我们已很久很久,但是你的故事像星星一样多。你背伙伴过河,你扶大娘上火车,你冒雨送大娘和孩子回家,你到工地去干活,你打扫车站为旅客服务。雷锋叔叔,你的故事讲也讲不完。雷锋叔叔,你离开我们已很久很久,但是你的精神,你的行为已被世人复制成一串串故事、一颗颗真诚无私的爱心。时间一点点过去,雷锋的精神依旧存在,在学校里,老师提倡学做雷锋,在社会上,国家领导人提倡人人做雷锋、学雷锋的品格与品质是我们要学习的,在我心目中,雷锋是唯一的,但他的精神是我们大家的,是全世界的,是全球70亿人共同追求所学习的目标和榜样。
“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雷锋就像一根蜡烛,燃烧着自己,照亮别人.那闪闪的烛光让人赞赏,那闪闪的烛光催人奋起.那闪闪的烛
光虽然不眩目,却定以给我们帮助.那闪闪的烛光虽然有限,却留在了我们心中深处.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如果你要告诉我们什么思想,你是否在日夜宣扬那最美丽的理想?你既然活着,你又是否为未来的人类的生活付出你的劳动,使世界一天天变得更美丽?我想问你,为未来带来了什么?在生活的仓库里,我们不应该只是个无穷尽的支付者。
点评:
1、语言优美,蕴含感情:如“青春是一首略带忧愁的诗,青春是一片温情浪漫的花絮。”“闪闪的烛光催人奋起。”“你是否在日夜宣扬那最美丽的理想?”
2、内容详实:全文以大量的事实,书写雷锋、雷锋精神,表达对其精神的崇敬赞美之情。
一、理解自主学习,加强合作交流
新课改要求,初中数学课堂应该以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 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开展教学,因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习而不在于教师的“教”. 为此,初中数学教师要理解自主学习的概念,并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参与,加强合作交流,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引导其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 基于初中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所具备的“再发现、再创造” 的特征,教师在强调学生“学”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数学信息获取、加工、储存和提取运用的各个环节.
以初中数学中“圆的内接四边形”章节为例,学生学习这一章节的主要目的是理解圆内接四边形和四边形的外接圆的概念,并理解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学会将其应用于有关问题的证明和计算. 教师在课堂讲授前, 可以采用习旧引新的方式, 引导学生在任意一圆中取A、B、C三点并顺次相连,让学生观察得到的图形与圆存在什么样的关系,显而易见,圆内接三角形即可呈现出来,那么能否得出圆的内接四边形呢? 教师应该与学生进行相互的交流,引导学生自己动手画图. 即利用几何画板任意画一圆,然后取A、B、C、D四点, 构成内接四边形. 接下来教师则应该引导学生量出可度量的所有值,包含圆的半径、四边形边长、内角、外角及对角线的值等,然后由学生计算对角之和、对边之和、对角线之和、周长、面积. 通过简单的认识,教师可以进行多次试验,引导学生考虑:如果改变圆的半径大小,这些量是否也会变化? 如果圆上移动四边形的一个顶点或多个顶点,这些量是否分别都会发生变化? 在经过不断反复的试验后,学生能轻松地理解实验结论,即: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并且任何一个外角都等于它的内对角.
二、创设多种课堂情境,激发自主学习兴趣
数学学科是一门生活性较强的学科,但传统的初中数学课堂却一直处于较为严格紧张的课堂气氛中,学生感受不到生活所呈现出的轻松、和谐的氛围,难以轻松地投入数学学习与思考中,进而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因此,在新时期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对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的营造,积极创设多样的课堂教学情境,以此不断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 诸如悬念情境、激将情境、对比问题情境及直观动画情境等都应该被广泛设置于数学课堂教学中,这样更能吸引学生的参与,提高学习效率. 以图形圆锥展开图的教学为例,圆锥侧面展开图中一些元素关系容易混淆,其侧面展开图周长及面积的计算对于初中生而言是一个难点. 为此,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出直观的动画情境. 通过多媒体动画的展示,学生能清晰地发现圆锥侧面展开图的各个元素之间的关系,进而得出圆锥底面圆的周长即是圆锥侧面展开扇形的弧长,而圆锥的母线长即是圆锥侧面展开扇形的半径, 由此一来,圆锥侧面展开图的周长及面积便能轻松地计算出来. 利用多媒体创设动画情境,能让初中生对数学问题有直观的认识和理解,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三、重视学法指导,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毋庸置疑,自主学习对初中生数学学习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习方法尤为重要. 然而,由于初中生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及分析能力不是很强,因而很多时候不能准确把握数学教材重难点, 没有一套适合自己的合理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 在数学解题中容易出错. 为了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 提高自学效率,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现代数学思想和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解题思路. 教师应该善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训练同题多解能力、一题多变能力及淡化思维定式能力等方面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打破常规而将整体代入法、换元法、数形结合法、赋值法等解题方法广泛应用于数学解题.
如题所示:已知xy = 3,x + y = 5,求分式的值.
在此题中,根据已知条件,可以得出y = 5 - x,然后将其代入xy = 3中,整理得出x2- 5x + 3 = 0,进而就只能用求根公式求出结果. 这一解题方法是学生的习惯性思维, 但其后期计算过程却极为复杂,结果容易出错. 此时,教师其实应该让学生观察所求分式, 不难发现 , 分式可以变形为,通过变形 ,得出了已知条件中的等式,然后直接将已知条件中的值代入即可算出分式的值. 通过此方法计算出分式的值, 极大地简化了计算过程,且准确率高,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利于学生学习方法的优化,更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四、结语
今天上午看了最美乡村教师柏纪荣先进事迹报告后,虽然我们都在黑林小学工作,但我的心还是久久不能平静。她那一心只为教育只为他人的事迹深深地感动着我,震撼着我,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在以后的教育职业生涯中,我虽然不能像柏老师那么伟大,但我可以树立正确荣辱观,努力增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书育人”的教师使命感,不断强化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心。为此我将从以下几方面来努力。
一.备好每一节课
要想让课堂有亮点,一要端正工作态度。态度决定一切,能不能上一堂好课,能不能让课堂呈现出更多的亮点,备课是首要的。教学能力再强,水平再高,缺少一个端正的教学态度,课堂也是很难出彩的。只有端正工作态度,把教育作为事业来做,把教学作为艺术来研究,才有可能上出高质量的课,才能让课堂亮点不断闪现。不枉教师的光荣使命。
二、坚持学习
要教给孩子一滴水那么多知识,教师就要具有一桶水那么多的知识。所以,白天,我们不仅在学校上课,批改作业,处理一些班务,搞教研活动,还要抓紧业余时间外出听课学习,晚上回家还得备课,看书学习,查阅资料等。当别人在与家人聊天,朋友聚会,吃喝娱乐,享受工作之余的悠闲的时候。我们还在为明天的的上课做准备,还在为某个学生的个体行为伤脑筋。是呀,可当我们看到学生的一丁点进步时,有家长向我们道谢时,自己课堂教学闪现出一丁点火花时,工作得到同事、领导的肯定时,那种兴奋与激动是难以言表的。觉得所有的辛苦和付出都是值得的。人的一生虽然漫长,可记忆力和精力最黄金的时期却是有限的现在的我倍感岁月的不饶人,眼看人生的黄金时间匆匆从脚下流过,如果还不努力学习,不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积淀下一些经验的话,可能确实就要来不及了。所以,我想:现在辛苦点、累点,虽然会失去一些娱乐时间,但我会得到一笔人生最宝贵的财富,那就是解惑授业的经验。天道酬勤,我相信只要辛勤耕耘就会收获丰硕的成果,哪怕一颗青涩的小果,我也要为之努力奋斗,心里也觉得很甜。
三、用心爱学生
“对待别人的孩子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我们都应该学会换位思考,当我们希望别人怎么教自己的孩子时,就一定得怎么教别人的孩子。当家长把孩子送到我们手上的时候,他们对我们寄予很大的希望,所以,我们要象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真诚的爱他们,用积极的情感去感染他们,扣击他们的心扉,激起他们感情的波澜,这是一种责任。我们要象慈母一样关心爱护每一个孩子,孩子身体不适时,我们应该嘘寒问暖,孩子有缺点或不足时,不歧视、不挖苦、不嘲笑、应该有颗包容之心,要想到,他们是孩子拥有犯错误的权利,当孩子的优点或进步时,要及时表扬,加以肯定和鼓励……
科学测试证明:95%的人智商介于70至130的标准范围,只有2.5%的人智商低于70。因此,智力绝对不是成绩的决定因素。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谈空话”。不同的学习阶段,学习环节需要不同的学习方法,不同的学科,不同的知识类型也需要不同的学习方法。所以,我们必须掌握科学,使用,高效的学习方法,才能超越他人,走在时代的前列。但在我们内地的高校,很少有老师能够教会学生怎样才能高效学习,我们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算一步。学生经常处于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上课听讲只能够掌握知识的一点皮毛,下课铃一响,刚刚学过的就像一阵风,左耳进,右耳出了。上课明明都听懂了,练习的时候却什么都不会。更有甚者,平时几乎不听课,考前一个月临时突击。如果你幸运的话,没准还能考个理想的分数,可再过一段时间,你上学期学过什么?全然不知。作为一个中国学生,我未免不感到中国教育的悲哀。不是政府没有重视教育,每年那么多的财政资金投放到教育事业,可真正有多大的成效?我们不得不深思。相比而言,西方的教育程度一直走在中国的前沿。曾经听过一个中美“灰姑娘”的例子。在美国的教学课堂里,老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对话式的交流,你的所有发言都会受到
肯定。老师不会直接告诉你结论,而是一直引导着你,循序渐进地向那个方向思维,在思考的过程中传授理解知识。这样一方面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增加,课堂气氛活跃,另外,这些结论都是学生一步一步地领悟到的,所以学习效果更是锦上添花。与此同时的中国,老师上课的第一句话就是,同学们,大家好,我们今天上课要讲的是“灰姑娘的故事”,“请大家把书翻开第xx页,”“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哪个国家的?”读完全文后,“有谁能够说下这篇文章的意义”,“下面开始讲课文,这篇文章应该分成几部分,每部分讲的内容是什么?”“大家请看这句话,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意思吗?我不禁想问下自己。这些问题对于考试而言,或者会有些帮助,但对于个人思维的发展和提升恐怕就无所裨益了吧。在中国,老师一直扮演的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这句话本身并无任何问题,但我们需深思我们传的是什么道,授的是什么业,解的又是什么惑。老师只是“一厢情愿”地教授,但又有多少学生能够与之产生共鸣呢?所以,西方的那种平等和谐的教学模式和参与式的学习方法实在值得我们借鉴。最近这几年,文理不分科的问题一直都是大家讨论的焦点。高中文理分科始于1977年。文革恢复高考后,为了分类选拔人才,快速适应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将教学课程分为文科和理科,让学生做出选择后分别教育。文理不分
科行不行?人云亦云。有人说,“那文科生估计要哭了,今后要考九门课,没有理科思维的孩子要惨了,”“理科生更苦逼,实在理解不了文科那些东西,对于偏科的学生来说压力更大了,”“文理不分科会导致学而不精,增加负担,不利于升学”;相反的也有人,“文理不分科挺好的,这样才能更好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人才。”有数据显示,20%的家长反映文理不分科会加大孩子的学习压力,经常“开夜车”导致身体状况下降。50%的理科生和40%的文科生只重视自己的选科而忽略副科。很明显,这样会导致社会上“瘸子”现象此起彼伏。对于这个现象,我认为从根本上来说,文理是不分家的,文科培养学生的领悟能力,理科锻炼学生的理性思维。首先,我们不能摒弃任何一科但需要各自有一定的比重,对于我们选择的那一科,我们需要花较多的时间去深入钻研,而副科我们掌握书本上的知识,能够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就足够了。其次,任课老师也应该改善教学方式。最重要的就是“趣味教学”所谓趣味教学,就是老师要带有趣味性地讲授知识,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兴趣。另外,老师也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课程,突出中心点,这样才能更加高效地教学。近些年来,国家也出台相应的课程改革政策来适应社会的发展。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国家对课程的目标,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管理六个方面做出相应的变革。
1,在课程目标方面,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比如学化学,过去只是明确地告诉你什么加什么会产生怎样的反应,现在我们经常不告诉学生结果,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做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习、理解和记忆,体验过程,培养能力,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2、课程结构方面,强调不同功能和价值的课程要有一个比较均衡、合理的结构,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突出的是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类的课程得到强化,同时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和选择性。
3、课程内容方面,强调改变“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的“活”的知识。
4、课程实施方面,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
5、课程评价方面,以前的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现在强调评价是为了改进教学、促进发展。比如,有的学生基础较差但很用功,只考了58分,没及格,老师可以给他60分甚至65分。另外,最近,教育部出台方案:将探索外语
考试不再在统一高考时举行,实行社会化一年多考的改革,让学生自行选择考试时间。在考试评价制度方面,将重点推行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以及全面实施学业水平考试制度。这一制度的拟定,也暗示了国家将要打破“一考定终生”信号,促使学生更有信心的学习和发展。
6、课程管理方面,以前基本上是国家课程、教材一统天下,现在强调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充分调动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也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大家都感受到了周围的一些变化。各地用的课本不完全一样了,老师上课不是紧扣课本了,学生可以自主选课了,高考录取不只是看分数了。这么多的机动灵活性更加遵循学生的意愿,给了他们更多的选择。俗话说。因地制宜,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虽然说,新课改的实施道路上仍会出现各种问题,但其方向的正确性是不可否定的,我们必须肯定并且长期坚持。
马克思曾说过,教育教学的目的在于心灵的唤醒。而我们国家恰恰缺少这一点。所以学习方法改革在我国具有深远的意义。一,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转型的需要;二,从学校的角度,两三千万在校生,2000多所高校,毕业生一年年增多,竞争越来越激烈,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我们要立足于当前社会和时代发展的背景,努力挖掘学习方式改革中富有现代精神的伦理意义,提
升教学生活质量,并充分注意实践过程中的合理性和正当性,推进人才及民族的向上发展。
姓名:张静
【再学习再教育征文】推荐阅读:
“”学习教育宣传口号06-06
教育孩子学习心得06-28
个人学习教育总结09-12
党员学习教育材料09-29
党员集中学习教育10-04
纪律教育学习汇报10-20
学习魏书生教育11-16
教师继续教育学习个人工作总结_继续教育学习工作总结07-10
学习高职教育理念心得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