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方法概述

2022-07-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研究方法概述

主题学研究方法概述

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 山西·临汾 041000)

摘 要 主题学是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结合主题学的发展历程对其概念进行界定;逐本溯源对主题学传统研究方法进行梳理和评价;同时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的批评理论与方法在主题学这一学科中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述评。

关键词 主题学 比较文学 概念 研究方法

主题学(Thematics/Thematology)是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研究范围广阔,涵盖了比较文学、民俗学、民间故事学、国别文学观念史等诸多跨文化领域,这种跨学科的特点和兼容并包的特质使主题学在国际比较文学研究中独树一帜。同时,主题学的方法论既涉及影响研究又与平行研究联系密切,对其研究方法进行系统梳理和综合探讨为学者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意义重大。

1 主题学的概念

主题学是19世纪德国民俗学者在研究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主题学的概念进行了界定。20世纪30年代,法国学者梵·第根(P. Von Tieghem)积极探讨主题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第一次将主题学命名为Th€閙atologie,指出它是“对于各国文学互相假借这的‘题材’的研究,是比较文学底稍稍明晰的探讨所取的第一个形式。”①后来,美国学者弗列特里契(W. P. Friedech)和马龙(D. H. Malone)着眼于主题学的研究对象,指出:主题学打破时空的界线来处理共同的主题,或者,将类似的文学类型采纳为表达规范。②上述学者均意识到了主题学的跨学科、跨文化特点,也明确地指出其研究重点在于“题材”和“主题”,但受到历史、研究范围等方面的局限,对该学科研究内容阐释不够全面。

上世纪80年代,台湾学者陈鹏翔对主题学的学科定位和基本内涵等做了初步梳理,认为:“主题学研究是比较文学的一个部门,它集中在对个别主题、母题,尤其是神话(广义)人物主体作追溯探源的工作,并对不同时代作家(包括无名氏作者)如何利用同一个主题或母题来抒发积愫以及反映时代,作深入的探讨。”③著名学者乐黛云从中国比较文学的现实出发,先在《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中为主题学下了一个描述性的定义:“对于人生短暂而自然却永恒长存的感怀,对于自我的认识和对于人生的领悟,对于理想的追求与破灭等都常常在完全不同的文学体系中以相同或不同的形式得以表现。这就构成了并无‘事实联系’的不同文学之间的一种可比性。这种比较在比较文学中被称为主题学”, ④随后又在《比较文学教程》中进一步强调了主题学的跨国跨民族特性。

在分析比较各家观点的基础之上,本文认为可以将主题学进行如下界定:主题学是比较文学一个重要研究领域,着重研究同一主题、母题、题材、人物典型、意象等跨国跨民族的流传和演变,研究不同的作家对它的不同处理,并探讨这种流变的文学、文化和民族心理等方面的原因。这一定义不仅明确了该学科的地位和研究内容,而且突出了其方法论性质和实践意义。

2 主题学传统研究方法

如前所述,主题学最初的研究集中在对民间神话故事和传说的研究和梳理。以德国学者为代表的早期研究者最初主要是研究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在历史进程中的演变情况,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的范围也逐步扩大,主要涵盖了四个方面:(1)友谊、时间、离别、自然、世外桃源、宿命观等主题;(2)上述各主题与神话传说的关系;(3)同一个神话故事或民间传说在不同时代、不同作家笔下的多种处理方式;(4)对大量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在文学主题方面进行正本清源。这类研究的代表人物包括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F. Schlegel, 1772-1829)和雅各布·格林(Jacob Ludwig Karl Grimm, 1785-1863)、威廉·格林(Wilhelm Karl Grimm, 1786-1859),即格林兄弟(Br€黡er Grimm)。

主题学在中国的发端也是民俗学。20世纪20年代顾颉刚的《孟姜女故事的转变》、钟敬文的《中国印欧民间故事之相似》、以及赵景深的《中西童话之比较》等采用比较的方法对中外民间故事进行研究,开创了国内主题学研究的先河,使我国主题学在民俗学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胡适、许地山、陈寅恪、霍世修、季羡林、方重、杨宪益等学者对歌谣、民俗母题和中印文学主题的影响研究使立足于中国的国别主题学方法开始成型。20世纪70年代以来,台湾学者陈鹏翔、马幼垣、李达三等在台湾地区明确启用了“主题学”术语,大力开展主题学研究,获得许多引人注目的成果。如李达三的《比较文学研究之新方向》、陈鹏翔的《中英古典诗歌里的秋天:主题学研究》、王秋桂的《中国俗文学里孟姜女故事的演变》、潘江东的《白蛇故事研究》等。1979年,大陆学者钱钟书的巨著《管锥编》以国外文学的主题学为经纬,探索了中国文学及其主题的基本材料脉络,涵盖了诸多重要主题母题,并以中西比较为主要方法,分析了主题学的开放性结构,立足于主题学广博的视野,展现了其旺盛的生命力,为我国主题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80年代以来,我国主题学作为比较文学学科的一部分得到了深入的发展,其研究表现为多学科的互动整合,文学主题的超个案、跨文类研究。季羡林、乐黛云、杨乃乔、谢天振、刘象愚、陈惇、孟昭毅、卢康华、方汉文、王立等学者分别在其比较文学论著中对主题学理论进行了积极探讨,为我国主题学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实践方面,季羡林的《<罗摩衍那>在中国》体现出“中国主题学研究的特色:重视探究同一故事在不同地区发生变形的社会根源”。⑤还有一些学者将目光聚焦在本国文学上,也游刃有余地实践了主题学的研究思维和研究方法。

3 新的批评理论与方法在主题学研究中的应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题学的方法论研究层出不穷,形式主义、接受美学、文学人类学、原型批评、女性主义等各种新的批评理论与方法都被运用到主题学研究中,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总体来看,主题学研究一方面凭其开阔的世界性眼光吸引形形色色的理论思潮,拓展了自己的内涵和外延,另一方面主题学也为各类理论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首先,对主题学理论的研究在方法论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俄裔旅美学者卓尔科夫斯基(A.Zholkovsky)和谢格罗夫(Yu. K. Shcheglov)等沿袭俄国形式主义的理论传统,探索文学研究模式化、图表化的途径,寻找主题与文本之间的衍生关系,即主题的历代演变关系,并据此归纳出了十种主题与文本相结合的“表现性技巧”,即:具体化、扩增、重复、变异、细分、对比、协调、结合、预备和减缩。他们认为,作家在创作时,就是运用以上这些“技巧”,把文学中经常沿用的主题与其本人创作的文本“结合”在一起。另一批学者如普林斯(G. Prince)和林蒙·柯南(S. Rimmon-Kenan)等致力于从读者(包括文学研究者)的角度探寻文本“主题化”的建构。在他们看来,读者(或研究者)在阅读和分析文本、“提炼”主题时,不可避免地会受其所处的特定“情境”的影响,据此提出“表现的均衡性”、“中心性”、“架构的具体性”和“范围”等约束研究者流于主观的四项限制,以求主题学研究能得出较为客观的结论。与此同时,中国学者在理论阐发领域也有所建树,对母题和主题的关系阐释得比较翔实,对于母题和题材、母题和情境、主题和题材、题材和主题等的理论关系方面也有所涉及。

其次,跨学科的主题学研究方法受到推崇。如美国耶鲁大学列耐特(W. Kehnert)等学者利用“人工智慧”的知识提出了故事的“情节单元”(plot unit),即主题抽象化单元(Thematic

文学人类学是文学和人类学两个不同学科的交叉和结合,用人类学的方法解决文学问题,又以人类的生存反观文学,具有极大的包容性。文学人类学的这种空间性为以研究同一性和差异性为宗旨的主题研究提供了更加宏阔的视野。在国外,以弗莱为代表的“神话原型批评”派、德国的人类学家伊瑟尔和加拿大学者波亚托斯等借助民间故事、传说等材料探讨其中的主题倾向和母题寓意。我国的陈建宪、刘守华、叶舒宪等学者接受并向国内引入文学人类学的观念,出版了《神祗与英雄——中国古代神话的母题》、《比较故事学》、《英雄与太阳——中国上古史诗的原型重构》等著作,对同一主题的表现形态和异同及其背后的动力机制做了具体详实的分析,并深度挖掘出民族的审美特征和思维模式。

女性主义批评自诞生以来就和主题学研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女性主义的独特视角探讨作品中主题、母题和题材及情境等的文化异质因子,发掘出其成因背后的动力机制,尤其是那些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中所包含的人类所共有的情结,可以突出不同文化语境中文学的同一性和差异性,从而使不同国家文学、文化在女性主义意识的关照下生成一种新的意义。苏珊·巴斯奈特在《比较文学批评导论》中对“性别与主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再次强调了主题学研究对当代批评家的重要性。

总体来说,主题学所具有的跨学科和兼容并包的特质使其与一般的比较文学研究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的研究方法既包括材料考据和实证分析,又离不开文本内部分析和文学审美,也正是这种独特的方法论性质赋予了该学科强健的学术生命力,使之能够不断彰显自身的价值和独特的魅力。

注释

① 梵·第根.比较文学论[M].戴望舒,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99.

② 李达三.比较文学研究之新方向[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8:190.

③ 陈鹏翔.主题学研究论文集[M].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3:5.

④ 乐黛云.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28.

⑤ 乐黛云.比较文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182.

作者:张璐

第2篇: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概述与思考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在一百多年的发展中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研究的方法论指导对于心理科学的实践有着决定性的意义,本文对心理学的研究中有关方法论的问题进行了回顾和探讨。

一 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概述

心理学有悠久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自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最早发表有关人类心理现象的著作《灵魂论》以来,有很多思想家对心理现象的实质和规律进行了探讨,心理学的研究有悠久的过去。但是亚里士多德后的2000多年时间,心理学一直没有脱离哲学的樊篱,在中世纪甚至曾沦为宗教的工具。所以,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心理学不能被称为是一门独立的科学,直到19世纪后期,很多科学家开始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并发现一些重要规律,心理学才开始走上科学发展的道路。

当前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各发展阶段、各研究领域中所产生的各种方法及其研究技术共存于当今的心理学研究中。即使在同一研究领域,由不同方法论指导的研究方法也常同时并存。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决定了其研究方法也必然是多水平、多层次和多角度的。

二 对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思考

纵观科学心理学发展的历史,心理学发展史也就是心理学流派层嶂叠出、交错发展的历史,在这期间,研究方法起了先锋者的角色。心理学研究方法每有一次大的突破,心理科学便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第一,不论对心理学研究方法从哪个角度进行分类和评说都不能脱离心理学研究的本体——人的价值(或人性)。每一种研究取向或具体的研究方法都有适合自己的研究范围和侧重点,也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某些方面的后天缺陷,换言之,在运用某一种或某几种研究方法之前,应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完整的人,一个有价值、有个性、有意义的活生生的个体,一个融自然性、社会性、历史性于一体的生命体。任何一种方法的运用都不能忽视人作为主体性的价值和意义。

第二,基于自然科学模式得到的心理学结论其外部效度不高的特点,心理学家应发展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尤其要发展有心理学特色的方法和技术,在目前心理学的诸多研究方法中,真正体现心理学自身特点的可谓寥寥无几,绝大多数是从其他临近学科(如数学、物理、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等)中借鉴和移植过来的。心理学要保持长久的生命力,首先要有一整套自己的研究方法作为支撑,在这方面,皮亚杰、弗洛伊德的研究方法能给我们很大的启发,虽然主流心理学对此仍颇有微词。当然,心理学发展有自己的方法和技术,但也并不排斥从其他相近的成熟学科中吸收和借鉴有效的方法以获得新生。

第三,心理学研究应将重点转向日常生活,研究要注重自然性、真实性,要尽可能进行现场研究和行动研究,以寻求结果的普遍性意义,忽视对基本生活经验的了解和研究,心理学就缺乏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近几年,由于受习性学和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出现了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生态化运动,这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使心理学从大多数无现实意义的实验室研究回归到对人本身的关注,科学研究不仅在于追求理性上的真,还在于关怀现实生活世界中的善和美。

第四,注重方法形成的多元化和整合。心理学在进入科学殿堂的同时,其内部的分化也悄然开始。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对人进行的研究由于人本身的属性特点,也就自然相应地分为科学取向和人文取向。冯特的工作反映了他企图在心理学中整合人文、科学两种研究取向的态度,但事实上,冯特之后的心理学研究,走的是一条“片面科学化”的道路,以实证主义为逻辑起点进行心理学的纯自然科学化研究,从科学主义的立场出发,认为心理学应坚持自然科学的学科定位,主张以实验、实证、定量研究的方法来探究人的心理和行为,因而班尼斯特说“心理学家一直企图加盟到科学俱乐部中去”。科学与人文两种研究取向的分化,必然导致心理学研究方法出现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的分化。量化研究是基于理性和逻辑之上,借助数学工具而实现的研究方法,它通过测量、分析等手段来把握事物,结果以数字的方式呈现。

三 新型定性研究——质的研究方法的兴起

长期以来,定性研究的方法在心理学研究中受到压制。心理学脱胎于哲学的母体是从实验开始的,因此,在心理学研究中,实验具有不可撼动的地位,凡不能以实验重复的研究都被视为是不科学的。另外,其自身也存在着缺陷,在早期的定性研究中,由于缺乏统一的指导思想和系统的操作方法,主要依赖于研究者个人的主观经验和理论思辨,使研究结果的效度、信度受到极大的怀疑。

心理学的本土化运动也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心理学所研究的问题、创构的理论以及研究方法常常受到一定社会与文化背景的影响,心理学许多问题的研究必须扎根于本土。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开始重新对定性的研究方法进行发掘和充实,形成了新型的定性研究——质的研究方法。直到今天,量化方法在心理学研究中依然占据主要地位,但是从质化研究方法开始,心理学研究方法已经踏上了多元化发展的征程。

心理学的理论发展与实际应用,离不开有效的研究方法。定量研究、定性研究并行不悖,相得益彰,必将推动心理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责任编辑:范可〕

作者:王珍

第3篇:我国新闻传播学量化研究方法历史概述

【摘要】本文对我国新闻传播学学科出现以来对于量化研究方法的使用进行了梳理。量化研究方法与质化研究方法一样,是新闻传播研究中的重要研究方法,并且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和青睐。厘清我国量化研究的发展脉络,对于后来研究者具有很高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量化研究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

我国的传播学研究在上世纪70年代才开始艰难起步,一路顶着“宣扬资产阶级观点”的思想压力,逐渐为学术界所承认。并在上世纪90年代蓬勃发展起来。我国传播学的量化研究,伴随着这股“东风”也从无到有,茁壮成长起来。但一些纯粹的方法论者,面对质化和量化的研究分歧,仍坚守着各自的阵地。厘清我国新闻传播研究中量化方法的发展历史脉络,对于传播学的研究和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的起点

传播学在20世纪20年代初和60年代前后曾有零星的火花在中华大地上出现,但真正作为一门学科建立和发展是在1978年。然而,传播学中的量化研究的引入却比传播学的发展曲折得多。在1980年,还有传播学者这样评价到:“不少美国的新闻学理论的文章和著作,利用了统计、逻辑和数学的方法……其实,不过是些唯心主义糟粕。”说明当时的学者对于量化研究仍存在不少偏见和否定的态度。

直到1982年6月,由北京新闻学会发起,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人民日报等组成调查组,由陈崇山、柯惠新两位学者牵头,进行了突破性的尝试,第一次开展了对北京市读者听众观众的调查,刊登在1982年出版的《新闻学会通讯》上。在这次调查研究中,共覆盖295个样本单位,样本数量2432人,出具6份调查报告。对北京市13岁以上的受众阅读报刊、收听广播、收看电视节目的媒介接触情况进行了调查和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这次调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是我国研究人员第一次尝试用量化的思维来解决新闻传播中的问题,也是运用现代科学方法调查受众的起点。但是这一科学研究思想逐渐建立并被接受,已经是1986年后了。

二、缓慢发展中前进

1982年开始,藉由施拉姆先生访华带来的研究热潮,新闻传播学科快速发展起来,召开全国性的传播学研讨会,大众传播研究占据传播学研究的主流。

1986年,量化分析在我国新闻传播学界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运用。陈力丹1986年在《新闻理论研究的现状及历史的探讨》中总结1979年来,我国新闻传播学科发展中的40个研究话题时,有13个话题涉及到量化分析方法的应用。1987年,《新闻学论集》第11辑发表祝建华的文章《传播学定量研究方法的科学来源》,这可能是目前可以追溯到的我国新闻传播学范围内较早的、鲜明的以“科学方法论”为论证对象的文章。

逐渐的,在传播学界,量化研究不再饱受质疑,而是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和工具运用起来。同时,也不仅仅局限于频率统计一类较为基础的数学和统计学手段,更多样的分析手段被引入学科研究中。例如岳南在1987年第3期《新闻学刊》上刊登了《新闻价值及其数学描述》一文,文中使用数学模型(二元一次方程)构建新闻价值这一因变量与读者需求、信息量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在这之后,在新闻传播研究过程中,数学模型的应用逐渐多了起来。如《新闻学刊》1987年第4期刊登的洪颖的文章《深度报道——党报报道结构的再次调整》,运用了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度”概念。在这一时期,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人员的眼界开阔了,研究也迈向了新的、更高的台阶。

上世纪90年代中末期,传播学量化研究趋于多样化和多元化的发展态势。这其中,也不乏优秀的研究调查,如柯惠新、陈崇山、喻国明等人进行的亚运宣传效果调查研究。在研究中,不仅对数据进行了频率统计处理,更对数据间的相关系数、显著性进行了考量。通过路径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的方式处理数据,避免了以往采取推断式的研究方式可能产生的误差,以科学的方法对受众态度成因进行测度。这在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中,是比较新颖的研究方式。

在这一阶段中,新闻传播学的研究课题更加丰富和广泛,但大都停留在理论的引用和单纯借鉴上。原创性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比较少。如张莹、申凡等对1994年至2003年10年间《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上发表的学术论文的研究方法进行了统计,发现在这十年研究中,定量研究相较于定性研究方法而言,数量很少,依赖性较强,创造性不足。

三、高速发展时期

迈入新世纪的新闻传播学本身,迎来了自学科引入国内后最蓬勃发展的一段时期。依据王海龙,沈翠婷的《我国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的量化分析》对我国2000—2009年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统计显示:这10年间,新闻传播学科立项数量增长幅度达到了惊人的331%。在这一形势下,量化研究方法在新闻传播学中的运用也变得更加的普遍和广泛。

2004年,有学者以上海和昆明市民对于四种报纸的阅读情况考察为基础,考察了受众对于议程设置的敏感程度。这是一次将统计学中显著性水平测定在新闻传播领域中的成功运用。谭天对2007—2009年间,刊载在《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现代传播》这三本核心期刊上学术论文的研究方法进行统计分析。最终得出结论,这三本期刊上,采用量化研究的论文数占实证研究总论文数的比例分别达到45.8%、43.6%和60.6%,量化方法呈现出单调递增的趋势。说明量化研究,在新闻传播中越来越受到大多数研究学者们的青睐和信任。

四、展望与未来

其实,早在20世纪20年代,源于西方的社会调查和统计的思想就已经传入我国。随着这么多年社会学科和新闻传播学自身的发展,量化分析的研究方法已经得到了研究者们的普遍认同。

1、统计方法应用多样化,对数字处理更加精确

随着量化研究方法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统计学和数学方法被引入新闻传播学的研究中。如李春成,张少臣等对上海五所高校学生对于政府信任度进行调查,对调查数据进行多元回归方程分析和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媒介接触习惯和媒介评价作为重要变量,出现在最后的结构方程中。

尤薇佳等对受众在面对突发状况时如何选择媒介和对媒介信任度的研究中使用了偏最小二乘法对数据进行处理,从正直信任、能力信任、善意信任、交互关联度和个人信任倾向五个维度出发,进行路径分析,建立结构方程模型。有效通过对于外部媒介接触条件的测量,揭示了媒介信任度这一隐变量是如何随着媒介渠道选择变化而变化。对于突发事件发布者如何选择发布媒介通道和优化信息发布效果提供了较好的建议。此文中使用的偏最小二乘回归(PLS),研究的焦点是多因变量对多因变量回归建模,能在自变量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的条件下进行建模,更易于辨识系统信息与噪声,对因变量也有较强的解释能力。

2、量化与质化研究之争仍未平息

正如谭天在《新闻传播学应加强质化研究》中指出的,质化研究不仅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弥补自身分析欠缺精确性、研究没有同一程序、很难建立公认的质量衡量标准的问题,而且质化研究可以解决量化研究局限于表层信息、无法获得具体深入问题本质的弊端。而张敏更是指出,量化研究只是一种方法,对方法的迷信是不可取的。所以,质化研究和量化研究作为研究工具,其实是不分你我、彼此补充的,只有充分协调利用这两种有效的工具,我们才能在研究传播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以科学精神为指导,对于新闻传播学科中亟待解决的各种问题有着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参考文献

①张敏、任中峰,《传播学沿着哪条道路奔跑——量化和质化之争的历史回顾与理论启示》[J].《当代传播》,2011(5)

②陈崇山、赵水福,《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广播电视受众研究》[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1(8)

③陈力丹、王亦高,《我国新闻传播学量化研究的艰难起点——以20世纪80年代新闻传播学三种期刊为例》[J].《当代传播》,2009(2)

④亚运宣传效果调查组,《亚运宣传效果综合调查报告》[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1(4)

⑤张莹、申凡,《从〈现代传播〉(1994-2003年)管窥我国十年来的传播学研究》[J].《现代传播》,2004(5)

⑥王海龙、沈翠婷,《我国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的量化分析——基于对2000~2009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统计》[J].《青年记者》,2010(8)

⑦谭天,《新闻传播学应加强质化研究》[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5)

⑧胡正强,《论中国现代新闻传播学中的量化研究传统》[J].《国际新闻界》,2010(3)

⑨李春成、张少臣,《大学生的政府信任度及其结构模型初探》[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1(6)

⑩尤薇佳、李红、刘鲁,《突发事件Web信息传播渠道信任比较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14(2)

⑾申艳、刘次华,《偏最小二乘回归的应用效果分析》[J].《应用数学》,2004(17)

(作者单位: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责编:姚少宝

作者:朱卉 聂慧敏

第4篇:用户研究方法概述

用户研究的方法和工具众多。本文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对用户研究方法进行划分,并给出了一些常见的用户研究方法的概念和使用范围。

1. 用户研究的态度研究方法和行为研究方法

态度研究的目的通常是理解或者获知用户使用产品的目标和观点。用户使用产品的目标揭示了用户使用产品的原因,以及用户想通过产品实现的价值;用户使用产品的观点透露了用户使用产品后的感受。常用的用户态度研究方法有深度访谈、焦点小组、卡片分类、参与式设计、问卷调查(CATI、CAPI、CLT等)。行为研究的目的通常是通过跟踪/收集用户的产品使用数据来了解用户实际使用行为,并发现问题。与用户的态度相比,用户的实际行为能显示出更多与用户有关的信息,是用户真实使用情况的表现,同时也显示用户在使用产品时的普遍倾向。常用的用户行为研究方法包括现场观察研究方法、实验室可用性测试方法、数据挖掘方法(例如兴趣偏好挖掘、行为轨迹挖掘、行为趋势预测等)。

2. 用户研究的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

定性研究是从小规模的样本量中发现新事物的方法,通过与少数用户(例如10到20个)的互动来得到新想法或揭示以前未知的问题。定性研究的一般性目的是解释用户行为的原因,发掘用户的新见解。常见的定性研究方法包括深度访谈、焦点小组、卡片分类、参与式设计、现场观察研究方法和实验室可用性测试方法等。

定量研究是用大量样本来测试和证明观点的方法,通过分析大量数据,找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趋势,从而映射出全部用户的真实情况。定量研究可帮助验证通过定性研究发现的假设。常见的定量研究方法则主要是前面提到的问卷调查方法和数据挖掘方法。

3. 用户研究的显意识方法和潜意识方法

前面1和2提到的用户研究方法绝大多数属于显意识的研究方法,不再赘述。现在已经开始有学者研究潜意识的用户研究方法,其基本观点是用户的行为只有5%是由显意识决定的,剩下95%是由潜意识决定的(可能有些夸张)。潜意识研究方法包括隐喻引诱技术、图片投射技术、内隐测量方法等。目前这些潜意识的

研究方法更多见诸学术论文,在产品设计开发中的应用案例还比较少。

下一篇文章将对前面提到的这些方法的基本概念和适用范围进行归纳。

网站用户行为分析在用户市场领域的应用

【导言】在全球范围内,网站用户行为分析仍然是一门新兴发展的科学,其方法和实践是在近几年才系统理论化的。在实际应用中,网站用户行为分析博得了很多的好奇,但好奇背后,人们也为她注入了各种想象:网站用户行为分析能带来哪些商业价值?哪些用户行为是值得关注的?网站用户行为分析是如何辅助产品运营和营销分析的?她能给我们何种启示?

本文结合研究院用户行为实验室在现网运营的门户网站中的实践经验,提炼一些主题应用与大家分享和探讨网站用户行为分析的魅力!

一、网站用户行为分析的价值

网站是一个立体的系统,从不同的角度看过去,得到的是不同的结果,每个点击背后都蕴藏着行为。网站用户行为分析便可通过网络数据剖析人们特定的网络行为,揭示人们内心需求、网站访问量的上升和下降、网站访问的群体细分以及用户群的访问意图。其价值体现在:

1、了解用户在你的网站如何交互:用户在站点上做了些什么?用户来自哪里?连接方式如何?用户的兴趣是什么?用户很快离开是因为导航

不好么?

2、有助于建立数据驱动的文化,辅助市场运营:判断是否实现了预期目标,提升ROI;定位忠诚活跃用户以及访问趋势;评估广告宣传效果和活动推广效果;为专业化的运营支撑提供及时有效的行动建议。

3、优化网站使之更好地实现商业目的:这是网站分析的终极价值,包括优化网站结构和页面质量、优化流量来源、增强用户体验和满意度,以及提升最终转化。对于推进网站精细化、差异化运营目标,有助于长期的客户保持、营销优化和利润最大化。

二、网站用户行为分析过程

网站用户行为通过对目标页面进行插码和日志收集分析,实现了一种对细分流量的定量分析手段。但她不太关注数据的精准性,更关注数据的变化趋势。

第一阶段:流量分析。关注内容包括PV、Hit、UV、Visits、Bounce Rate、驻留时间、进入页面等;

第二阶段:行为分析。关注内容包括点击密度、频次统计、路径分析、目标转化率和来源分析;

第三阶段:优化智能分析。关注内容包括细分用户、忠诚度、活跃度、ROI、渠道影响、兴趣主题等。

三、用户市场领域应用

目前应用广泛的站点类型包括:电子商务、营销站点、内容站点、垂直门户、办公自助等。围绕各自的商业运营目的,网站用户行为分析的目标也有所差异,如电子商务这类网站最终的目标是增加成交量,以带来更多收入,因此分析重点就包括增加网站流量及质量、优化网站结构以提升用户体验和促进用户的转化等;而垂直站点的目标就是提升流量和用户粘性,因此分析重点包括目标用户定位、兴趣热点分析、站点营销推广、路径导航优化等。

我们针对自主移动互联网产品和大型门户站点的现网运营支撑需求,结合用户调研、用户行为挖掘等方法在以下一些应用场景进行了积极尝试,探索得到了用户市场领域的有价值发现。

1、产品体验提升

a)分析用户点击热点,发掘最佳广告位和最受欢迎版块内容,

增强宣传体验

b)了解用户使用习惯,优化流程导航和布局优化,增强用户

粘性和页面深度,降低跳出率

2、精准营销推广

a)监测站外搜索、邮件、跳转、嵌套链接等推广效果,发掘

最佳渠道,提升ROI

b)解读渠道客户转化/流失原因,辅助市场运营

c)基于目标用户行为精准推荐,提高业务办理成功率和办理

3、用户市场定位

a)挖掘用户来源,了解网站用户分布和活跃忠诚程度

b)细分有价值用户群,描述目标用户画像

c)发现潜在目标用户

4、内容需求获知

a)分析用户访问需求,如搜索、 浏览、评论、个性化等

b)挖掘用户兴趣主题偏好分布,刻画不同维度需求

c)发现意见领袖和内容传播模式

d)跟踪内容热点,及时有效响应市场需求,提升竞争力

用户偏好分析——理性 or 非理性?

传统西方经济学对偏好的研究是遵循一定的定义和公理体系的。我们将所有可能的(能够实现的和不能够实现的)可供消费者选择的方案定义为选择集X,偏好关系用于定义选择集中任意两个元素(即两个消费选择方案)或由选择集中的元素任意组成的两组元素集合(即两组消费组合选择方案)之间的关系,具体定义如下:

1. 如果X1>>X2,则对消费者而言,“X1远比X2好”;

2. 如果X1~X2,则对消费者而言,“X1与X2差不多,难以取舍”;

3. 如果X1≥X2,则对消费者而言,“X1比X2略好,至少两者一样好”;

基于上述非正式的定义,有如下公理:

公理一:(完备性公理)对于选择集X中任意两个元素或元素集合X1和X2,总有上述三种关系之一成立;该公理的经济学解释就是用户总是在不同的选择中做出偏好和倾向性判断的。

公理二:(传递性公理)对于选择集X中的任意三个元素或元素集合X1,X2和X3,如果X1比X2好,同时X2比X3好,则X1比X3好;该公理的经济学解释就是

用户的消费选择行为是可以推理的,有利于用户做出最优选择。

公理三:(自反性公理)对于选择集中的任意元素或元素集合X,存在X≥X;也就是一项选择至少会和其本身一样好。

但现实中用户基于自身偏好所做出的实际消费行为并不一定都是严格意义上理性的,往往还会受到下列因素的直接影响:

1、外界环境及舆论的影响;

2、从众心理;

3、特定刺激下的冲动;

4、追求特殊意义和价值;

除了严格意义下的理性偏好以及种种原因引起的非理性偏好之外,现实生活中还存在着大量表面看似理性,实际是非理性的消费行为和活动。

在传统的经济学中,一个基本的前提和假设是出于经济活动中的个体是完全理性和自利驱动的,他们会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相关信息来比较全面的评估各种选择在未来的可能性和回报,通过最大化基于自利的期望效用,从而做出选择。但这样的假设与人们实际的经济行为和活动往往是不相符合的,人们的处境、经验阅历、知识水平等各方面的差异,使得人们的决策和选择偏离传统的理性决策模型。

2002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卡尼曼教授便是该领域研究的开创者。他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和解释了符合传统经济学理性人所作的理性自利行为所蕴含的非理性。

卡尼曼教授的贡献在于将心理学研究的成果与经典的经济学问题相结合,并特别研究和探讨了不确定状态下人们的决策和判断的过程,揭示了在不确定条件下人们决策过程中对理性偏离的原因与性质,也指出了这种对传统模型偏离的非理性是有章可循和可预料的,这也就为行为经济学和金融行为学的规范深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用户偏好分析——效用是“因”还是“果”?

波普尔的哲学理论认为,所谓科学必须是可以被证伪的,也就是能够被经验所反驳,即原则上能够被一个或一组可能的观察陈述所证伪(而不是指它们实际上被证伪)。换句话说就是科学不能也不应该在肯定的意义上被建立起来,而应该是在基于经验检验的否定意义上被建立起来。而传统的西方经济学主流理论把“偏好”与“效用”演绎成纯粹的数学公理,使其失去了经验检验的可能,也就是从波普尔理论的意义上失去了科学的基础。现代西方经济学效用理论目前普遍将“效用”看作是“偏好”的一种可利用函数度量的外在表现形式。

国内学者叶航为了重新构建效用理论的经验基础,根据现代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把偏好定义为“在一定外部条件下,能够重复出现并引发某种特定行为倾向的生理或心理上的不平衡状态”,而把效用定义为“随着偏好的满足,行为主体在生理或心理上由不平衡向平衡转化时所产生的一系列表征与感受”;正如实证经验所显示的:如果“偏好”得不到满足,人体内部的平衡系统便会受到破坏,由此造成一系列生理或心理压力,当压力超过一个阈值,人就会产生行为的动机,进而通过一定的行为来实现自己的偏好,以舒缓身心的紧张状态; 因此,“偏好”与“效用”可以看作一种行为主体控制自身行为的生理和心理上的负反

馈机制,这一视角不但与现有的效用理论没有冲突,而且恰恰可以为其提供一个坚实的经验基础。(参见叶航:“西方经济学效用范式批判”载《经济学家》2003年第1期)

在用户偏好分析中,效用是指用户从选择并消费相关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中心理上所感受到的满足和实际中得到的效果回馈。总效用是指用户在一段特定的时间内选择并消费一定数量的相关产品和服务所得到内在、外在效用的总和。边际效用是指用户在某一时间内增加消费一个单位的产品或服务所增加的效用。

效用的度量和研究主要包括基数效用和序数效用两方面,基数效用理论认为效用是可以度量和计算的;而序数效用理论是指用户不能清晰的说出自己对某种产品或服务偏好强度的具体大小,即不能说出效用的数值,但是用户可以说出偏好的大小排列顺序,于是可以用这个排列顺序来表示效用和偏好水平的高低。

基于效用理论,我们可以构建能够反映刻画偏好选择所带来的实际效用的效用函数,并可利用效用函数对比效用和偏好的大小或者排序关系。

西方经济学中关于效用理论的发展大致有三条主线贯穿其中:

1、从绝对效用价值论到相对效用价值论;

2、从主观效用价值论但客观效用价值论;

3、从基数效用价值论到序数效用价值论;

同时这三条发展主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相互交织和影响,互为借鉴彼此消长,共同推动着效用理论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发展。

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给用户带来同等程度的效用水平的两种相关产品或服务的各种不同程度和数量上组合的轨迹曲线,该曲线只是直观的表明用户偏好和效用的水平,并不表示偏好和效用的具体数量或数值。由于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的不同的点代表了能够带来相同总效用的不同商品的程度和数量上的组合,因此无差异曲线也可以叫做等效用曲线。不同的用户的无差异曲线反映着他们的不同偏好。

无差异曲线有如下一些特性:

1、在同一坐标系(相同的两种产品或服务)下的多条无差异曲线中,位置较低的无差异曲线代表较低程度的效用水平和偏好水平;

2、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不会相交;

3、无差异曲线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曲线的斜率是负值;

4、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从左至右斜率的绝对值是逐步递减的;

第5篇: 文献搜索方法概述

一、文献密码搜索的方法概述 文献密码搜索的方法精要总结如下: 1.google是密码搜索的利器

2.标准检索表达式:杂志名(数据库名)+password+username 3.检索表达式的变异(pw, pwd等衍生词) 4.冗余信息的去除(-NEED) 5.密码的区域性问题 (site:EDU,KR,TW) 6.文件类型限制

7.INTITTLElink等限制的妙用 8.著名杂志带其他杂志

9.逆向查找:安全,原理简单.但全人工,烦琐,管理和调度技术有待于完善

二、文献缩写-全名自动查询系统 使用方法: 方法一:

将缩写输入查询框内,按“search”就可以了。注:不需把缩写后的"."号输入,但每个缩写单词间要空格。 网址: http://jake.openly.com/ 方法二:

采用耶尔大学的杂志缩写查询系统:

网址:http://info.med.yale.edu/library/journalfinder/ 方法三:

生物工程类杂志缩写专用搜索器:

第 1 页 共 56 页 网址:http://darwin.nmsu.edu/~molbio/bioABACUShome.htm 方法四:

生物医学类杂志缩写专用搜索器:

网址:http://library.med.ohio-state.edu/abrv/ 方法五:

Medline杂志缩写专用搜索器: 网址:见下跟贴

这里还有个杂志全名与缩写对照的文件供下载: 请登陆

/

利用其代理,可找到国内外多种文献,我试过,速度快,好用,而且教育网用户可也以用。

http://cache.baidu.com/cache?word=173B463B98&url=http3A2F2Fcatalyst2Edhs2Eorg2F&b=0&user=baidu

七、如何获得网络的无穷无尽的资源?

尤其是教育网用户一般不有上国际网更难了。

其实我们应该看到在中国主要有三大网络系统:互联网、教育网、科技网,据说C网也快普及了。互联网上的资源一般难以完全共享,因为互联网上来自国人的资源实在太少,但我们又不可能把老外的资源随便的共享出来,版权!我们国人应该有这种意识!因而想在互联网上搜索有用的信息的确很难,我们都有体会。但作为国人,还可利用另外两个大网络,它的资源同样丰富。事先声明:本方法绝对不是用于想查某个数据库密码的方法,因为教育网上并不包括这些数据库,但除掉数据库外,还有很多我们需要的东西!一定要记住,有些资源比数据库更重要!如各大学的教授的讲义、各大学学生的个人参考文献,这往往学生将它放到网上方便其它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因为这些文献都已收集好了。当然还有娱乐的电影、mp3,大量的实用软件,尤其是一般难以得到的

第 22 页 共 56 页 软件。这些资源你们只要知道今天的讲座后,便随手可得了,而且对于你来说,你是free and copyrigh! 我们知道教育网的资源主要的形式是通过ftp形式发布的,几乎各大学都有免费使用的ftp目录,多是供本校师生使用,但毕竟一个学校力量有限,专业有限,如果能获得其它院校的ftp,那么就能得到大量信息。那么如何得到免费可用的ftp地址呢?

(1)ftp地址如何使用。高版本的IE似乎已支持直接浏览ftp了,但最好的还是使用cuteftp pro这个软件,本人强烈推荐,因为它具有resume(断点续传的功能,尤其是针对大型软件很有益,IE是不稳定的)。当然需下载一个。这儿http:///

http:///features/google/review.html 绝对盗版google----供google扬名 http:///

第 49 页 共 56 页

如何找到powerpoint图片?如何找到一些讲座的资料?

方法简单:输入一个关键词,然后找相关的PPT资料,如找transgenic资料可以:transgenic filetype:PPT 这时可以搜索出大量结果,但这并不完成,可以粗略看看什么内容,然后再看看来源什么网站,寻根求源,可以获得大量相关信息,因为许多讲座不是一个PPT组成,而是由一系列PPT,这样可得到一些较完整的资料。 幻灯片是重要资料来源,不要忽视!

十三、Bioon新讲座----有机检索理念

为什么又要谈检索,不是因为我有什么新发现,而是我与一些检索高手和新手交谈后,发现了很多问题,如重复检索,需要的时候却检索不到,只了解一些文献数据库,对其它数据库却不了解,密码和代理资源严重枯竭......等等。因此感到很忧虑,于是有感而发写的,希望大家能树立新的检索方式和理念,改变上述现状。

谈到检索,大家第一想法是查文献,有人便认为是找数据库,有人说是pubmed,都不完全对。检索是一种举动,从最初不懂到懂,这需要一个过程,但许多战友检索水平高了,会找密码和代理了,便认为自己天下无敌了,其实不然,这不是真正的检索高手,真正的检索高手,应该是全方位地了解检索,全方位地、高效地运用你的检索技巧,正如以前一句话:检索让你的生活变得轻松起来!打个比方,为什么检索水平越高,在检索上花的时间反而越多?而且随着你的检索水平提高,你获得文献的速度并未成正比?因为我们都有一些不良的检索

第 50 页 共 56 页

第6篇: 文献搜索方法概述

[ 日期:2007-1-25 ] [ 来自网络]

一、文献密码搜索的方法概述

文献密码搜索的方法精要总结如下: 1.google是密码搜索的利器

2.标准检索表达式:杂志名(数据库名)+password+username 3.检索表达式的变异(pw, pwd等衍生词) 4.冗余信息的去除(-NEED)

5.密码的区域性问题 (site:EDU,KR,TW) 6.文件类型限制

7.INTITTLElink等限制的妙用

8.著名杂志带其他杂志

9.逆向查找:安全,原理简单.但全人工,烦琐,管理和调度技术有待于完善

二、文献缩写-全名自动查询系统

使用方法:

方法一:

将缩写输入查询框内,按“search”就可以了。注:不需把缩写后的"."号输入,但每个缩写单词间要空格。

网址: http://jake.openly.com/

方法二:

采用耶尔大学的杂志缩写查询系统:

网址:http://info.med.yale.edu/library/journalfinder/

方法三:

生物工程类杂志缩写专用搜索器:

网址:http://darwin.nmsu.edu/~molbio/bioABACUShome.htm

方法四:

生物医学类杂志缩写专用搜索器:

网址:http://library.med.ohio-state.edu/abrv/

方法五:

Medline杂志缩写专用搜索器:

网址:见下跟贴

这里还有个杂志全名与缩写对照的文件供下载: 请登陆/

利用其代理,可找到国内外多种文献,我试过,速度快,好用,而且教育网用户可也以用。

http://cache.baidu.com/cache?word=173B463B98&url=http3A2F2Fcatalyst2Edhs2Eorg2F&b=0&user=baidu

七、如何获得网络的无穷无尽的资源?

尤其是教育网用户一般不有上国际网更难了。

其实我们应该看到在中国主要有三大网络系统:互联网、教育网、科技网,据说C网也快普及了。互联网上的资源一般难以完全共享,因为互联网上来自国人的资源实在太少,但我们又不可能把老外的资源随便的共享出来,版权!我们国人应该有这种意识!因而想在互联网上搜索有用的信息的确很难,我们都有体会。但作为国人,还可利用另外两个大网络,它的资源同样丰富。事先声明:本方法绝对不是用于想查某个数据库密码的方法,因为教育网上并不包括这些数据库,但除掉数据库外,还有很多我们需要的东西!一定要记住,有些资源比数据库更重要!如各大学的教授的讲义、各大学学生的个人参考文献,这往往学生将它放到网上方便其它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因为这些文献都已收集好了。当然还有娱乐的电影、mp3,大量的实用软件,尤其是一般难以得到的软件。这些资源你们只要知道今天的讲座后,便随手可得了,而且对于你来说,你是free and copyrigh!

我们知道教育网的资源主要的形式是通过ftp形式发布的,几乎各大学都有免费使用的ftp目录,多是供本校师生使用,但毕竟一个学校力量有限,专业有限,如果能获得其它院校的ftp,那么就能得到大量信息。那么如何得到免费可用的ftp地址呢? (1)ftp地址如何使用。高版本的IE似乎已支持直接浏览ftp了,但最好的还是使用cuteftp pro这个软件,本人强烈推荐,因为它具有resume(断点续传的功能,尤其是针对大型软件很有益,IE是不稳定的)。当然需下载一个。这儿http:///

http:///features/google/review.html

绝对盗版google----供google扬名

http:///

如何找到powerpoint图片?如何找到一些讲座的资料?

方法简单:输入一个关键词,然后找相关的PPT资料,如找transgenic资料可以:transgenic filetype:PPT

这时可以搜索出大量结果,但这并不完成,可以粗略看看什么内容,然后再看看来源什么网站,寻根求源,可以获得大量相关信息,因为许多讲座不是一个PPT组成,而是由一系列PPT,这样可得到一些较完整的资料。

幻灯片是重要资料来源,不要忽视!

十三、Bioon新讲座----有机检索理念

为什么又要谈检索,不是因为我有什么新发现,而是我与一些检索高手和新手交谈后,发现了很多问题,如重复检索,需要的时候却检索不到,只了解一些文献数据库,对其它数据库却不了解,密码和代理资源严重枯竭......等等。因此感到很忧虑,于是有感而发写的,希望大家能树立新的检索方式和理念,改变上述现状。 谈到检索,大家第一想法是查文献,有人便认为是找数据库,有人说是pubmed,都不完全对。检索是一种举动,从最初不懂到懂,这需要一个过程,但许多战友检索水平高了,会找密码和代理了,便认为自己天下无敌了,其实不然,这不是真正的检索高手,真正的检索高手,应该是全方位地了解检索,全方位地、高效地运用你的检索技巧,正如以前一句话:检索让你的生活变得轻松起来!打个比方,为什么检索水平越高,在检索上花的时间反而越多?而且随着你的检索水平提高,你获得文献的速度并未成正比?因为我们都有一些不良的检索习惯,因此今天我倡导的是一种新的检索理念---“有机检索”或叫“生物检索”。这也是我通过长期文献检索获得的经验和教训,希望大家能此为起点,达到一个更高的高度,那么我的目的便达到了。

为什么叫有机检索或生物检索呢?强调的是有计划,有组织,协调检索过程,使检索变得简单化,高效化,为工作和学习带来更多的便捷。

首先应该了解为什么要检索,什么东西需要我检索,在什么地方检索?如何高效率地检索到自己的所需?如何应对检索不到的文献和资料?检索后应该怎么做?

具体说一说,希望大家看完这里内容后,能反思一下,自己过去的检索方式,能否需要进一步改进一下?

1 检索的第一步是为什么要检索?检索是工具,是学习和工作的工具,为更好的学习和工具提供指南,因此我这篇的名字也叫指南针,即源于此。

2 什么东西需要检索?大家多认为是文献,paper。不完全正确,我们真正需要的东西,只有一部分是paper,更多的是其它的东西,这些东西同样需要检索!同样值得重视。因此在检索之前你就应该思考,我检索什么东西。

打个比方,我想作一个PPT,想找一个“cell”或一个mitochondria,那么你怎么找?至少有以下一些答案:

(1)在google上找图片,输入关键cell,OK很好,找到很多你需要的,很方便。但众所周知原因,google搜索到的图片,很难打开很多。

(2)输入cell filetype:PPT,在google中找,找到专业的PPT作参考。OK,也是好方法之一。 (3)去pubmed,sciencedirect,OVID上去找最新的paper,然后从paper中挑出好看的图作参考。我想以上几种方法都可以实现,但都不是理想的方案,你至少要花一定的时间,可以说你都不是很高效的检索手段。因为有时会存在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东东的现象,为此许多大虾很迷茫,甚至说昨天我还找到了,怎么今天老找不着呢?搜呀搜,还是找不到!我想大虾级人物经常会遇到这些情况,如果你有,表明你应该更改一下你的搜索理念了。

3 在什么地方检索?当然在数据库。不,在数据库,以及互联网上其它一些地方。大虾级人物可能不以为然,当然了,找全文,可以在数据库中找,可以通过google搜索PDF文件,可以到作者的个人主页上找,或所在研究单位去找,还可以用email去要,也可以去生物谷等网站去求助,还可以找图书馆馆际互借......,但如何有机地处理这些方式,以达到最快找到你所需的东西?方法千万种,但我们需要的是最快的一种!这便是有机检索的精髓。

如何达到有机,或高效率检索?

其一,在知识层面上要了解全球数据库的概况,使检索具有方向性和合理性。

需要大家熟悉全球大的数据库(不包括个人主页等检索方式了),数据库不仅是文献数据库,如OVID,sciencedirect, human press, blackwell, BP,ACS,CA,BA,还包括专业数据库,如疾病数据库,基因和蛋白质各种数据库等等,这里列了较齐全的数据库集合吧Article_Class.asp?ClassID=48, 只要找对合适的数据库才能达到有效地检索。如果大家都能对数据库有个大概了解,我想,你的检索水平已经足够高了。当然,检索内容还包括用google对图像,PPT,PDF,等检索(下一代检索也许会用微软的longhorn的新的检索工具了),因此要求大家对检索知识有个初步的掌握,我想我们论坛中有足够多的教程,尤其是入门教程供参考了。千万不要忽视这些入门的东西,对检索高手来说,常温习这些知识同样重要!因为这是检索的基础。

其二,检索不要贪多,一定要精,使检索达到最简化和最优化。尤其是检索文献,有人喜欢一次性下载一两百篇文献,所谓“通吃”,最终看了多少?十有八九是浪费!paper是用来读的,不是用来收藏的。如何高效地检索也包括这一点:只要必需的!不是必需的,不必找!同时看paper只看重要的paper,一般的,或比较差的paper最好少看,有时会误导你的思路的。看时要做标记,并且进入你的数据库,至少今后你会大概的印象,你读过这些文献没有?另外,经常见到网上有人求助没有电子版的文章,或一些偏僻的杂志的文章,我不说这些文章一定没有价值,至少大部分时候,我们都可以将这些文章价值忽略!并不是自己必需要的东西,如果没有也不必可惜和遗憾!多读重要的,有创新的paper(大多网上有电子版)。同时也没有必要每一篇都读过去,只读特别相关的,了解一些周边的信息。文献读多了,会被文献套牢了,你没有思路了。相反,一篇好文献,值得你反复回味,多读数遍都可以,一直到读懂,读透为止。

其三,要求一次检索服务终生,使检索效率达到最大化!这便是高效!许多朋友在需要时便检索,检索完毕,东东就没了,或者不知道放到哪了,或者随手扔了,下次需要时再检索。但一定要知道,有时候当你需要的时候,它并不容易被你检索到。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呢,这便是我讲的重点之一。

建立自己的数据库是达到有机检索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检索后应该做的主要事情!personal database,或private database。将你所查过的有用信息(因为你现在查了,如果你学习和工作的方向不变,将来可能还会有用),尤其是精华的,有用的信息,及时进行归类整理,相信时间长了,自然便有了自己的小数据库,如果要查什么内容,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数据库,如果刻盘,可以随身携带,多么方便快捷,即使不能上网的地方也可以用!其实我们只要细心,就会发现网上有许多试用数据库和免费的内容,但过一段时间后便不免费了,那时再想查这方面文章,就来不急了,甚至你以前查到的内容现在没有了,难道不可惜?如果建立数据库后,便不存在烦恼了。

如何建立自己的数据库呢?我讲一点我个人经验供参考。可以在硬盘(不要在C盘)设立一个文件夹,可以进行分类(最好用英文名),如image, protocol,PDF,Note等,然后分别建立下级文件夹,如在image中建立cell, DNA, human, animal, disease等,Protocol 中建立Immune, molecular biology, cellular biology, biochem...,以供实验使用。这个看自己的专业需要而定。而PDF文件,我希望所有的求助者和应助者都应养成一个良好习惯!

所有经过你手头的文献都要入库!建议文件采用reference manage或endnote软件进行管理,并进行适当地分类,按软件的编号给你的文献编上相应的序号(如1.pdf, 2.pdf, 3.pdf...),并将文摘导入到软件中(可以直接导入,如果不会用,可以去下载中心下载软件说明书,很快便能学会)。录入时每篇花个几分钟,这样随时间积累,你的数据库将越来越大,这样查找起来非常方便,只要知道关键词或某个词,便能发现不仅仅是一篇你需要的文章,而是很多,应助别人,帮助自己,都很方便。

第7篇:复杂物质剖析方法概述

摘要:剖析方法是用于解决一些复杂体系样品分析而采用的一种综合系统分析方法.本文概述了剖析方法的一般特点、研究程序以及它在科学研究中的国民经济和学术地位中的价值。它把各种单一分析方法获取的数据,综合分析提取物质结构与成分信息,用以解释物质的某种特别属性和一种科学现象中的“为什么”,以及在技术科学中某种产品的制造工艺“如何做”,在应用科学中的用途“做什么”。剖析是把分析化学与多种应用技术科学紧密相联的一个纽带。

关键词:复杂物质;剖析方法;方法概述

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和环境科学中的许多物质是由多种无机和有机成份构成的。对这些复杂物质作全面分析时,仅采用一两种分析仪器和方法,是很难完成任务的。因大多数有机和生命物质的组成元素仅有C,H,O,N等几种,对这些物质的表征主要不是元素的种类和数目,而是它们相互连接的顺序和形式,即一维,二维和三维的结构。而完成这些结构分析的前提又是把物质中的各个组份逐一分离成单一成份,其分析过程颇似医学中对复杂病例的“解剖”和综合诊断,因此国内又把这种复杂物质的系统分析俗称“剖析”。材料科学中的系统分析更受器重,据悉国外许多产业研究和开发部门,投重资建立专业技术队伍和仪器分析实验室,利用剖析技术注视本产业的专利技术市场的新成果、新动向,但由于商业利益从不公开其研究成果和剖析方法。本文对剖析方法的特点和它与相关技术的关系,剖析工作程序,结构分析思维方法等,结合作者研究工作体会予以概述,以供剖析工作者研讨和借鉴。

一、剖析方法一般特点

剖析研究对象的多样性,组成的复杂性,分析方法的综合性以及它与应用技术学科的密切相关性是剖析方法的主要特点。

1. 复杂的剖析对象

剖析样品的来源可能是不同的材料、环境和生命科学领域,其组成可能有几十种甚至上百种,而某些样品体积可能很少,或某些待测组份含量又可能甚微,如只有10-6 ~10-9g级。某些样品中的一些组份在生产、贮存和应用过程中已发生变化,如高分子材料中的抗氧剂,某些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代谢物等,剖析得到的结果可能为变化后的产物。不同体系的样品和不同的组份,其剖析过程和方法有很大差别[1]。

2. 复杂的分析过程

样品组成的复杂性,要求多种方法的综合分析。它把无机、有机分析集于一体,把成份分析、分离、结构表征分析等集于一体,有时还要对状态、过程、空间分布进行分析[1]。分析化学中的各种仪器和方法都有可能被选用。这就要求剖析工作者应熟悉各种分析仪器和方法的原理、特点和数据的解释,并跟踪分析化学的最新成就和技术,以选用最佳的分析方法,提供最准确、最丰富的信息。

3. 与多种应用学科密切相关

分析化学长期以来一直以提供物质的组成、含量数据为最终目的,而很少走出“化验室”。剖析过程则要求由这些分析数据进一步推测出物质的结构与属性,以解释一种科学现象“为什么?"和指导某种物质的工艺“如何做”和用途“做什么”。所以剖析技术又是与多种应用技术学科密切相关的一种分析方法。

二、剖析研究的一般过程

不同体系,不同组成的样品,其剖析过程和方法可能相差很大,试图用一种简单的模式,概括所有物质的研究程序是很困难的。表1给出剖析研究工作的一般程序[2]。

1. 对样品的商品信息考察

从样品的有关商品信息,可以获得许多对剖析有用的数据,如从样品的来源、用途、使用方法等信息,可推测样品中可能含有的组份,以缩小剖析研究追踪的范围。了解样品的生产厂家、牌号、批号等信息,可缩小查阅文献的时间和作者范围。取样时还应注意包装、标签等是否完整,存放条件是否正确,样品有无污染、变质等,以核准样品来源的可靠性[3]。同时应对样品的应用性能、经济价值等有一定的了解,以明确工作的目的意义和工作进行的深度。如:有时仅关心样品中某些特别性质相关的成份,可有目标地进行剖析,其过程可大大简化。而对某些引进产品的国产化研究,则需对样品全部成份进行剖析,并需进一步进行合成、加工及应用研究,以达到最终国产化的要求。

2. 对样品的一般性质考察

由样品的外观色、嗅、味、密度、硬度等物性数据,可给出一些重要的结构组成信息。如作者在剖析一种迷幻彩色壁灯中的有机溶剂时,用红外光谱涂片分析时只给出石油醚的成分图,这与溶剂的比重大于l相矛盾。重新采用吸收池法作红外分析,得到另一种红外图,用计算机从中扣除石油醚的图后,剩下纯的氟里昂(F22)的红外图,而在常规涂片法中F22已完全挥发跑掉。

在高分子材料剖析中,一些材料的物性与成份的结构关系亦很密切。如:透明度高的材料不可能是高结品度的聚烯烃、聚酸胺类物质,大多是无定形聚丙烯酸酷、聚苯乙烯类化合物;加热不软化而分解的材料,可能为交联度大的热固性材料,如酚醛树脂等;加热可软化的材料,一般具有线形结构,可在一定溶剂中溶解。许多耐高温的聚合物可能为含硅、氟、硫等杂原子的高分子材料。如:加热600℃以上仍有残余物,则为高分子材料中的无机添加剂。此外从某些物质在燃烧时的火焰颜色、气味等,可以区别含芳烃(有浓黑烟),卤代烃(刺激嗅味),有机硅(白色烟雾)、有机硫(臭鸡蛋味)、碳水化合物(焦糖味)、聚烯烃(蜡烛燃烧味)等材料[3]。

3. 样品的预处理

对组成复杂的样品剖析时,首先利用它们的一般物理性质,如热性能及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等,将有机与无机组份分开,或将性质差异较大的不同体系的组份相互分开。通常对固体样品采用不同溶剂溶解、沉降、提取、重结晶、升华等分离方法;液体样品采用萃取、蒸馏、浓缩、结品等方法;悬浮体样品采用过滤、离心、沉降等分离法。某些高分子材料还可采取热解、水解,使降解成小分子后再分离。一些热不稳定性化合物作GC和MS分析时,还可采用衍生化生成易挥发、热稳定性好的化合物。通过预处理,在进一步采用高效率的色谱法分离纯化时,可保护分离柱,延长柱使用寿命,并提高柱分离效率。

4. 样品中各组份的分离与纯品制备

预处理后的各组份进一步纯化通常采用色谱法。其中柱色谱和薄层色谱由于操作简便、更换吸附剂和流动相溶剂方便,是分离纯化常用的、也是有效的分离方法。作者曾用多种色谱方法对彩色胶片中数十种有机组份逐一分离并进行了全部结构分析。高效液相色谱法虽然具有很高的柱分离效率,但目前仍主要用作分析检测手段,作为纯品制备方法不仅耗时太长,且因收集流出各组份的浓度较稀,在浓集时溶剂中的杂质同时被富集使样品被再污染。即使进口的Merck保证级试剂,其中的杂质对波谱分析的干扰也是不可忽视的比。国内的一些试剂质量稳定性更差,数十毫升溶剂的蒸发残余物可得到各种波谱分析图谱,将严重干扰对样品结构信息的表征。气相色谱法只适用于易汽化、热稳定性好的样品,作制备样品时因收集各馏份的操作不便,已很少有人采用,它主要用作联机分析。

一般说,在色谱分离分析中,当色谱条件最佳化后,单一个峰或单一斑点的组份,可认为是“色谱纯”的样品,可满足各种波谱结构分析的要求;在提纯过程中,用红外光谱跟踪鉴定,当某组份的红外图稳定不变,并无异常峰存在时,可认为达到“光谱纯”,一般可满足MS和NMR分析的要求[4]。

5. 样品中各组份的结构成分分析

样品中的无机组份分析,通常采用原子发射或吸收光谱作定性定量分析,或用X光荧光光谱,电子X射线能谱法对样品作非破坏定性定量分析。如需要了解各元素的状态以及彼此结合形式等,可用电子能谱法和X射线衍射光谱法。

6. 未知组份结构推测

不同波谱分析方法给出的结构信息可能是不完整的,甚至有彼此矛盾的数据。在结构分析中须正确判别各种信息的可靠性,各取所长,互相印证,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结构分析程序并无准章可循。作者习惯于先从红外光谱给出特征官能团和骨架信息,再由质谱数据得到分子量、分子式和找出一些质量相关的特征碎片及推测可能存在的一些基团,最后由NMR分析得到分子中碳、氢的数目、结合方式、连接关系,并结合红外、质谱已给出的结构信息,试装配成一些可能的分子结构,再用各种波谱分析数据对这些推测结构逐一进行解释和识别[5],再结合应用、制造工艺等知识,从中选出最合理的结构,作进一步的合成验证。

7. 推测结构的验证

尽管综合考虑各种波谱分析数据和相关因素推测出的结构,仍难保证它的尧„荃准确性。这是因为一是剖析分离过程中得到的样品纯度可能不够纯,由此给出某些不正确的结构信息;二是所用仪器、方法可能有一定局限性,给出的结构信息不够完整和准确;三是剖析工作者的理论水平和经验的差异,可能产生某些推论的失误。为此对推测的结构尚需作进一步验证。通常用合成纯物质或标准谱图、数据进行综合比定,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必要时尚须从合成、加工及应用性能等作进一步的验证[6]。

8. 样品中各组份的定量分析

在以分离制备纯品为目的的剖析过程中,一般很难同时兼顾各组份的定量分析。只有在完成各组份的结构分析后,并得到各组份的纯品,才能进行定量分析的研究。通常选用相应的色谱或波谱方法,对样品中各组份含量逐一进行分析,对复杂组成的样品,其工作量也是不小的。

参考文献

[1] 洪少良. 有机物剖析技术基础[M]. 化工出版社,1988. [2] 朱善农. 高分子材料剖析[M]. 科学出版社,1987. [3] 杨锦宗. 染料分析与剖析[M]. 化工出版社,1987. [4] 王敬尊.感光材料, 1988,2:414. [5] 宁永成编. 有机化合物结构鉴定与有机波谱学[M].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89. [6] 裘祖文,裴奉奎编著.核磁共振波谱[M]. 科学出版社, 1989.

第8篇:软土地基处理方法概述

1 软土及软土地基

1.1 软土

软土是指滨海、湖沼、谷地、河滩沉积的天然含水量高、孔隙比大、压缩性高、抗剪强度低的细粒土。具有天然含水量高、天然孔隙比大、压缩性高、抗剪强度低、固结系数小、固结时间长、灵敏度高、扰动性大、透水性差、土层层状分布复杂、各层之间物理力学性质相差较大等特点。 1.2 软土地基

我国公路行业规范对软土地基未作定义。日本高等级公路设计规范将其定义为:主要由粘土和粉土等细微颗粒含量多的松软土、孔隙大的有机质土、泥炭以及松散砂等土层构成。地下水位高,其上的填方及构造物稳定性差且发生沉降的地基。日本规范还对软土地基做了分类,提出了类型概略判断标准。在给出软土地基定义时指出:软土地基不能简单地只按地基条件确定,因填方形状及施工状况而异,有必要在充分研究填方及构造物的种类、形式、规模、地基特性的基础上,判断是否应按软土地基处理。

2 软土地基在公路工程中造成的危害

(1) 勘察设计不详细或不准确,导致对应该做软基处理的地段未做处理设计。 (2) 已知是软土地基,但是未做好软土地基处理,造成路堤失稳或危及线外建筑物。 (3) 虽然做了软土地基处理,但是措施不力,施工不当造成路堤失稳。 (4) 堆料不当,未按规定分层填筑,填土过快,碾压不当,造成路堤失稳。 (5) 扰动“硬壳层”或填筑不当,使“硬壳层”遭受破坏,导致路堤失稳。

3软土地基的处理方法

地基处理的方法很多,高速公路软基处理与其它如房建等地基处理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一般处理路基的地质稳定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改善剪切特性

路基的剪切破坏以及在土压力作用下的稳定性取决于路基土的抗剪强度。因为了防止剪切破坏以及减轻土压力,需要采取一定措施以增加路基土的抗剪度。

(2)改善压缩特性

需采取措施提高地基土的压缩模量,以减少地基土的沉降。 (3)改善透水特性 由于是在地下水的运动中所出现的问题,因此,需要采取措施使地基土变成不透水或减轻其水压力。

(4)改善动力特性

地震时饱和松散粉细砂(包括一部分粉土)将会产生液化,因此,需要采取某种措施避免地基土液化,并改善其振动特性以提高地基的抗震性能。

(5)改善特殊土的不良地基的特性

主要是指消除或减少黄土的湿陷性和膨胀土的胀缩性等特殊土的不良地基特性。

地基处理的方法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分类,一般是根据地基处理的原理来进行分类,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方法。 3.1换土垫层法

当软弱土地基的承载力或变形满足不了设计要求,而软弱土层的厚度又不是很大时,将基础地面下处理范围内的软弱土层部分或全部挖除,然后分层换填强度较大的砂或其它性能稳定、无侵蚀性的材料,并压实至要求的密度为止,这种地基处理方法称为换土垫层法,简称为换填法。它适用于处理淤泥、淤泥质土、湿陷性黄土、素填土、杂填土地基。

换填法的加固机理是:将软弱土层利用人工、.机械或其他方法清除,分层置换强度较高的砂、碎石、素土、灰土以及其他性能稳定和无侵蚀性的材料,并夯实(或振实)至要求的密实度。对软土厚度小于3米的情况,一般可采用全部挖除换填的方法。对厚度大于3米的情况,通常只采取部分挖除换填的方法。全部挖除换填从根本上改善了地基,不留后患,效果最佳,是最为彻底的措施。当高速公路路线通过的软弱土层位于地表、厚度较薄(小于3米)且呈局部分布的软土或泥沼地段,常宜采用全部挖除换填法处理地基。

此种方法又可以分为:机械换土法、爆破挤淤法、抛石挤淤法、砂垫层法。 3.2强夯法

强夯法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首先在法国发展起来的,国外称之为动力固结法,以区别于静力固结法。它一般是用50吨左右的强夯机,将大吨位(100~400KN)的夯锤起吊到6~40米的高度自由落下,对地基土施加强大的冲击能,在地基土中形成冲击波和动应力,使地基土压密和振密,以加固地基土,达到提高强度、降低压缩性、改善砂土的抗液化条件、消除湿陷性黄土的湿陷性目的。

强夯法主要适用于加固砂土和碎石土、低饱和度粉土与粘性土、湿陷性黄土、杂填土和素填土等地基。因其加固效果显著,设备简单,施工方便、快捷,经济易行和节省材料,有利于环境保护等特点,很快传到世界各地 3.3约束法

在路堤两侧坡脚附近打入木桩、钢筋混凝土桩或者设置片石齿墙等,可限制基底软土的挤动,从而保证基底的稳定。地基在实行侧向约束后,路堤的填筑速度可不加控制,且较反压护道节省土方,少占耕地,但需耗费一定数量的三材,成本较高。此法适用于软土层较薄、底部有较硬土层且施工期紧迫的情况,下卧层面具有横向坡度时尤其适合。 3.4土工织物加固法

通过在土层中埋设强度较大的土工聚合物、拉筋、受力杆件等,使这种人工复合的土体,可承受抗拉、抗压、抗剪或抗弯作用,以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少沉降和增加地基的稳定。它适用于各种软弱地基。

加固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土体与筋体间的摩擦作用,使土体中的拉应力传递到筋体上,筋体承受拉力,而筋间土承受压应力及剪应力,使加筋土中的筋体和土体能较好发挥各自的作用。

常见的土工织物有土工格栅、土工带及土工格室,其中土工格室除了能够像土工带和土工格栅一样,能延缓或者切断地基破坏的滑动面,从而使地基承载能力提高。而且,土工格室能对处于格室内的土粒给予三维约束,,使土粒与格室成为一个刚度远大于地基的整体, 它能较好分布施加在它上面的荷载,使地基受力较为均匀,从而提高地基承载力。 3.5粉喷桩法

粉喷桩法,是用特制的设备和机具,将加固剂粉体材料(水泥或石灰)通过压缩空气的传送,与地基土强行拌和,使之产生充分的物理、化学反应后,形成一定强度的桩体(简称粉喷桩)。这是一种改善土质,提高地基强度的软土地基加固方法,可以广泛地适用于淤泥质土,杂填土,软粘土等地基加固。

粉喷桩处理软基属于深层搅拌法中的一种,它是利用压缩空气向软弱土层中输送石灰、水泥等粉状加固料,使其与原位软弱土混合、压密,通过加固料与软弱土之间的离子交换作用、凝聚作用、化学结合作用等一系列物理化学作用,使软弱土硬结成具有整体性、水稳性和一定强度的柱状加固土,它与原位软弱土层组成复合地基,提高软土地基承载力,减少地基沉降量。 3.6高压喷射注浆法

我国简称为高喷法或旋喷法,这种方法是利用钻机把带有喷嘴的注浆管钻到设计深度的土层,将浆液或水从喷嘴中高压喷射出来,形成喷射流冲击破坏土层。当能量大、速度快呈脉动状的射流,其动压大于土层结构强度时,土颗粒便从土层中剥落下来,一部分细颗粒随浆液或水冒出,其余土粒在射流的冲击力、离心力和重力等力的作用下,与浆液搅拌混合,并按一定的浆土比例和质量大小,有规律的重新排列,浆液凝固后,便在土层中形成一个固结体,可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少沉降,还可起到支挡与防渗的作用。它适用于淤泥、淤泥质土、粘性土、黄土、砂土、人工填土和碎石土等地基。

3.7轻质路基粉煤灰处理法

粉煤灰是一种质轻、多孔隙、颗粒均匀、具有一定水稳性的无粘性材料。由于粉煤灰中含有一定量的CaO,SiO2,MgO等成份,它们在粉煤灰水化过程中体积产生膨胀,可利用这一膨胀率来增加软基加固效果。其路用性能满足公路中的技术要求。

 粉煤灰重量轻,最大干容重1.19/耐左右,比一般土的最大干容重轻40%左右,在软土路基上填筑粉煤灰时,可有效地减轻路堤重量,减少路基沉降及工后沉降量,从而影响路基处理方案,降低地基处理费用。

 粉煤灰强度高、磨擦系数大,在路面设计时,由于粉煤灰提高了软土的回 弹模量值,相应减薄路面设计厚度。

 击实试验表明,粉煤灰和软土混合物具有更好的干密度,含水量和最大干 密度的关系曲线较平缓,更利于在野外的施工

3.8水泥土搅拌法

是通过搅拌机械将水泥或(石灰)等材料与地基的软土搅拌成桩柱体,这种桩柱体成为水泥粘土桩、石灰粘土桩或某胶结物粘土桩,它具有一定的强度和水稳性。搅拌桩柱体与四周软土组成复合地基,可以提高地基承载力、提高地基强度、增大地基变形模量。因此,经搅拌法加固的软弱地基能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少地基沉降,阻止水体流动,增强地基的稳定性,还能阻止地下水的渗透。水泥土搅拌法分为深层搅拌法(湿法)和粉体喷搅法。

处理正常固结的淤泥、淤泥质土和含水量较高的粘性土、粉土等软土地基,用于处理泥炭土或地下水具有侵蚀性时宜通过试验确定其适用性。

在软土地基上修筑公路和桥梁并不都会发生问题、只要设计和施工措施得当,就可以保证路堤、桥梁的稳定和使用效果。软土地基上路堤的设计与施工方案,应结合当地工程地质条件、材料供应、投资环境、工期要求和环境保护等因素,按照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分期修建、综合处治的原则进行充分论证,使设计和施工方案达到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

软土地基的处理方法很多,总之,软土地基处理的目的是增加地基稳定性,减少施工后的不均匀沉陷,所以施工的技术人员必须意识到软土地基的危害性,坚决以数据说话,认真测定基底的承载力,并根据不同的地质情况,不同的投资和工期要求,采用切实可行的处理方案,同时一定要采集桥涵施工后的工后沉降数据,积累经验,为今后的施工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林宗元.岩土工程治理手册[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2]叶书麟.地基处理与托换技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3]朱梅生.软土地基[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89. [4]刘玉卓.公路工程软基处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5]徐至钧.水泥土搅拌法处理地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6]汪双杰.高速公路不良地基处理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7]SidnegM,JohnsonandJ’homas.C.Kavangh.TheDesi,offoundations Buildings[M].1968 [8]曾国熙.地基处理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9]孙更生.软土地基与地下工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10]叶观宝.地基加固新技术(第二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11]钱家欢.殷宗泽.土工原理与计算[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6 [12]叶观宝.高速公路软基处理的优化设计[D].同济大学博士论文,2003 [13]刘宝兴.路基工程新技术实用全书[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1 [14]刘兴德,牛福生,倪文.粉煤灰的资源化利用现状与研究进展[J].建材技术与应用,2005. [15]王建华.粉喷桩加固高速公路的机理和有效桩长的分析[D].河海大学硕士论文,2007. [16] 张洪强,房建果.土工格室在软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J].山东交通科技,2003.

作者简介:杜艳花,女,1986年3月,硕士研究生,助理工程师。

第9篇:管理学原理与方法概述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概述》以亨利·法约尔提出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五个基本职能为核心设计框架体系,即根据管理者在从事管理活动中,为了实现组织的运转,必须履行五个基本职能,离开了这些基本职能,组织就无法正常运行为线索,确定全书各章节。这就是管理学需要了解的基本内容,它能够覆盖管理学的原理,是我们开启这一知识领域大门并且迅速浏览的钥匙。正如哈罗德·孔茨所指出的,一切最新的管理思想都能纳入某一管理职能中。管理理论是一个丛林,流派众多,观点不尽相同,方法存在差异。《管理学原理与方法概述》围绕管理及管理基本职能是什么和如何运用基本职能展开,主要介绍了管理、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管理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管理的基本职能,各种管理职能的概念、目的、性质、内容、特点以及执行的方法和手段等。在此基础上,也对现代企业管理中普遍应用的激励职能、先进的管理方法、管理现代化的趋势等作了介绍,并附有案例供练习之用。 作者简介

盛毅,1988年毕业于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专业,获经济学硕士学位。曾任四川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对策研究中心秘书长,现任四川省社科院宏观发展研究所所长兼对策研究中心秘书长。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省科技顾问团顾问,获省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1次,三等奖3次。主要从事产业经济、企业管理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先后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3项,出版《企业经营状况自我诊断》、《现代企业组织与经营》、《地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等专著。在《中国工业经济》、《经济学家》等刊物发表论文100多篇。

上一篇:电商启动大会下一篇:小学生比赛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