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的概述(精选2篇)
1 蚜虫生活周期的类型
蚜虫的生活史很复杂,可以分为不全周期和全周期两种。
1.1 不全周期生活史
有些蚜虫的生活史比较简单,全年孤雌生殖,不产生有性世代的,叫做不全周期。在其整个生活周期中,没有雄性蚜的发生,一年四季都是雌性蚜进行孤雌生殖,待蚜虫种群密度过大时,会产生有翅型蚜虫,在寄主之间进行迁飞扩散。但是,在不全周期生活史的蚜虫种类中,持续孤雌生殖的种类是不多的。有些种类的蚜虫,在一定地区是不全周期,在另一些地区又可能是全周期的,这是由于不同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引起的,例如,桔蚜Toxoptera citricidus(Kirkaldy) 在日本是全周期生活的,而在其它国家却没有发现过它的有性世代[2]。
1.2 全周期同寄主生活史
有些种类的蚜虫,在一年内有孤雌生殖与两性生殖世代交替进行的,叫做全周期。在全周期的种类中,又有同寄主和异寄主之分[3]。
同寄主是指一种蚜虫只有一种或几种近缘的寄主植物。这类蚜虫生活史大致与全周期异寄主的生活史相似,通常有两点不同:一是在其整个的生活史中,没有寄主之间的转移,以孤雌胎生的方式繁殖,当蚜虫群密度过大时,产生有翅型个体,在寄主之间迁移扩散;二是在秋季,受气候和食物的影响,直接产生无翅雌蚜和无翅雄蚜,交配产卵越冬。
1.3 全周期异寄主生活史
异寄主是指一种蚜虫有两类寄主植物,一类是一种或多种原生寄主,又叫冬寄主。蚜虫在其上面产生两性蚜,交配产卵越冬并繁殖春季世代;另一类是一种或多种次生寄主,又叫夏寄主,蚜虫在其上孤雌繁殖。在不同蚜虫种类中,大约有10%的蚜虫会在第一寄主和第二寄主之间转移来完成一个生活周期[4]。
以卵或成、若蚜在冬寄主的芽旁、裂缝和小枝杈等处越冬,翌年春天气转暖,冬寄主萌芽时,卵开始孵化为干母,并进行孤雌生殖。一般繁殖2~3代都是无翅雌性蚜,到春末夏初时产生有翅雌性蚜,迁飞到夏寄主,继续进行孤雌生殖。这样在短时间内蚜虫的种群数量就会迅速增长,蚜虫数量超过一定限度时,其生存空间和食物对种群产生压力,就会出现有翅雌蚜,迁飞扩散,寻找新的寄主,并继续在其上进行孤雌生殖。到了秋季,由于日照变短、气温下降和食物老化等原因,产生了有翅性母蚜和有翅雄蚜,并迁飞到越冬寄主上,有翅性母蚜孤雌胎生产生无翅型产卵雌蚜,在冬寄主上与有翅雄蚜交配,产卵越冬[5,6]。例如,在缅甸州,桃蚜Myzus persicae(Sulzer)它的夏寄主是马铃薯,冬寄主是一些李科植物。冬天以卵在李科植物上越冬,春天卵孵化为干母,干母产生无翅雌蚜,2~3代后产生侨迁蚜,迁飞到马铃薯上进行孤雌繁殖。秋末,出现有翅雌蚜和有翅雄蚜,再迁回李科植物上,产生性母蚜,与有翅雄蚜交配产卵越冬。在缅甸州,这种蚜虫的冬寄主大部分是Prunus nigra Aiton。
不同地区同种蚜虫的寄主也会有差别。在北美大豆蚜Aphis glycines的生活周期与其在中国和日本相似,但第一寄主不同。在中国和日本最常见的第一寄主是Rhamnus davurica Pallus 和Rhamnus japonica Maxim,而在北美,鼠李科(Rhamnus)的许多种植物都是第一寄主[7]。
以上三种典型的生活史都是在一年内完成,还有一些特殊种类的蚜虫,它们的生活史更为复杂,有些蚜虫的生活史不能在一年内完成[8]。例如,在美国的亚利桑那州(Arizona),球蚜(Adelges cooleyi)完成一个生活周期需要2 a,一般一个生活周期可以发生5~6代。球蚜有两种寄主,第一寄主是云杉(Picea pungens),可完成3代,第二寄主是花旗松(Pseudotsuga menziesii),可以完成2代[9]。
第一年春,在第一寄主云杉上越冬的雌性若蚜逐渐成熟,开始产卵,卵孵化为若蚜,取食针叶,形成虫瘿,将蚜体包裹,蚜虫就在虫瘿内生长繁殖,度过整个夏天。8月份若虫从虫瘿脱出,形成有翅雌蚜。秋季有翅雌蚜迁飞到第二寄主花旗松上。秋末,迁飞到花旗松上的蚜虫开始产卵,卵孵化后繁殖几代,最后以若蚜越冬。第二年春,越冬若蚜长成干母蚜和干雌蚜,干雌蚜进行孤雌生殖几代后,产生有翅雌蚜,在夏末秋初迁飞回第一寄主云杉上。在秋季,有翅雌蚜产卵,卵孵化出雌蚜和雄蚜,交配产卵,孵化为雌性若蚜,若蚜在云杉上越冬,待第三年春,开始下一个生活周期[10]。
2 蚜虫生活周期的特点
2.1 世代交替
在一个生活周期中,常以两性世代与孤雌生殖世代交替出现,这种生殖方式就叫做世代交替。这是蚜虫生活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生物学特征。在蚜虫的整个生活周期中,主要为害阶段是以有翅型和无翅型的雌蚜进行孤雌生殖扩大种群。通常雄蚜只在秋季出现,与雌性蚜交配产生受精卵越冬。秋季日照变短、气温降低和植物老化是导致雄性蚜出现的主导因子。
在蚜虫生活周期中,雌性蚜可以进行孤雌胎生生殖,例如,在加利福尼亚,由于气候温和,大部分蚜虫可全年进行孤雌生殖,雌蚜每12天就可以繁殖一代。有些种类,在新的个体出生以前,他们就已经孕育下一代了,例如: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11]。这样的生殖方式可以在短时间内繁育大量的个体,也是蚜虫的种群数量迅速增长的原因之一。
2.2 越冬方式的差异
越冬是蚜虫生活周期中的主要环节,越冬虫态因环境条件不同表现一定的差异。在温暖的地区,蚜虫以成蚜或若蚜的方式越冬,遇到温暖的晴天,越冬蚜虫还可以活动取食;在寒冷的地区,蚜虫以卵的方式越冬来抵御低温环境。例如,在堪萨斯州(Kansas)的南部地区,在比较温暖的冬季,豌豆蚜就会以若蚜越冬,并且有时还会活动取食;但是在环境比较寒冷的冬天,就会以卵越冬。又如,苜蓿蚜在山东一带主要以无翅成蚜和若蚜在苜蓿根茎处越冬,少数以卵越冬;而在呼和浩特地区以卵在距离地表4~5 cm的寄主的根茎裂皮缝内或枝条中部的叶芽处越冬[12]。Hamamelistes spinosus既以卵在金缕梅的枝芽处越冬,也以雌性成蚜在白桦(Betula nigra)上越冬。
2.3 蚜虫生活周期中的多型现象
一般全周期的蚜虫有5种或6种型:即干母、有翅孤雌蚜、无翅孤雌蚜、性母蚜、雌性蚜与雄蚜。产生的若蚜一般蜕皮3~4次后发育为成蚜,历期约需7~8 d。在两周内,单头成蚜就可产50~100个新个体。
复发性流产 (recurrent pregnancy loss RPL) 指妊娠不足28周, 或胎儿体重不足1000g而终止者称流产。而连续自然流产两次或两次以上称为复发性流产[1]。是一种常见的妊娠并发症, 发生率是妊娠总数的0.4~0.8%[2]。也有有文献报道, 复发性流产发生率约占妊娠总数的2~5%[3]。复发性流产是宫外孕、完全性葡萄胎及神经管缺陷的高危因素[4];故对两次及两次以上的自然流产者即应寻找可能存在的原因。
2 复发性流产病因
2.1 遗传学异常
研究发现3~8%[5,6]的流产夫妇存在某些染色体核型异常, 其中最常见的是平衡染色体平衡易位, 这样在减数分裂染色体分离时就会导致染色体片段的重复或缺失;从而引起流产。其他异常包括性染色体嵌合、染色体倒位和环状染色体。染色体异常还会引起新生儿畸形和智力发育迟缓, 因此, 除自然流产外, 生育过畸形新生儿 (或胎儿) 的夫妇, 检测染色体核型非常重要。然而许多复发性流产的妇女属于单基因缺陷, 通过染色体核型检查难以发现。另外, 血细胞的核型分析难以确定精子细胞系的减数分裂异常。染色体异常的夫妇, 难以降低再次妊娠发生流产的几率。由于存在发生胎儿畸形的风险, 染色体核型异常的夫妇, 妊娠后应进行羊水分析和绒毛活检。夫妇染色体正常, 胎儿染色体异常的病例多数是随机事件, 这种偶尔一次自然流产的胎儿染色体异常与复发性流产者不同。
近年来, 有人应用DNA分析技术发现高度扭曲的x染色体失活与不明原因的复发性流产有关, 但这种检测方法尚未广泛开展。夫妇双方染色体正常, 而流产胚胎本身核型异常也是复发性流产的原因, 大约占自然流产的60~75%[7]。一般认为, 胎儿染色体异常在单次流产而非复发性流产中起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流产次数的增加, 胎儿染色体畸变的几率将会降低[8,9]。
2.2 子宫解剖异常
子宫畸形影响妊娠时血管的形成, 而宫腔形状变形可限制胎儿生长发育。复发性流产妇女中12~15%[10,11]存在子宫畸形。其中与流产关系最密切的畸形包括双角子宫及有隔子宫, 尤其是有隔子宫, 与60%的复发性流产有关[4]有人认为这可能是因为隔的血管供应差。另外子宫颈机能不足引起的妊娠复发性流产也为常见。其次导致复发性流产的子宫畸形性疾病还包括子宫肌瘤、苗勒管畸形 (双角子宫、单角子宫) 和DES综合征 (己烯雌酚引起的子宫畸形) 。
2.3 内分泌因素
引起复发性流产的重要内分泌因素是黄体功能不足 (LPD) 、泌乳素 (PRL) 升高、多囊卵巢 (PCOS) 等, 常常可影响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 主要表现为孕激素及其代谢产物分泌异常, 从而引起早期流产, 约占23~67%[5]。黄体功能不足 (LPD) 所致的自然流产, 约占复发性流产原因的25~40%。主要是黄体功能不足时, 不能产生足够的孕酮从而不能为胎盘形成提供成熟的内膜层。多囊卵巢综合征 (PCOS) 被认为是与复发性流产有关的内分泌疾病。经超声检查发现复发性流产妇女中36~56%有多囊卵巢 (PCO) 。但有复发性流产史的妇女仅经超声诊断为PCO, 则其妊娠结局与非PCO者无差异。此外甲状腺功能低下和没有得到良好控制的糖尿病妇女也易发生流产。泌乳素 (PRL) 升高时, 85%[1]以上的患者出现月经紊乱, 黄体期缩短;另外已证明雄激素水平升高与流产有关。其次病情控制不佳的1型糖尿病妇女流产率增高。然而并无证据表明无症状的内分泌或代谢障碍如轻度甲状腺疾病或糖耐量受损会引起复发性流产。
2.4感染因素
某些病原体如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氏菌、弓形体和一些病毒 (如风疹、单纯疱疹、麻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克萨奇病毒) 被认为与散发的自然流产有关, 但未发现其与复发性流产有关。宫颈衣原体和支原体感染与复发性流产的关系仍存在争议。但有研究表明, 有复发性流产史的妇女子宫内膜解脲支原体定植增多[12]。推测子宫内膜支原体感染可能是复发性流产的原因, 然而对宫颈管支原体阳性者治疗与否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尚无定论。细菌性阴道病可能与妊娠中期流产有关。
2.5 环境因素研究表明, 吸烟、饮酒、过量饮用咖啡会增加复发性流产的几率, 这些因素引起的复发性流产与个人生活习惯有关。
另外, 麻醉气体和四氯乙烯、异维甲酸增加自然流产发生率, 体育锻炼不增加自然流产风险, 卧床休息不影响复发性流产率。
2.6 免疫学因素
2.6.1 自身免疫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 (APS) 是自身免疫性疾病, 许多研究发现, 10~16%的复发性流产妇女抗磷脂抗体阳性, 其出现是自身免疫反应的结果。APS的诊断标准为:在间隔至少6周的2次连续检测中, 狼疮抗凝抗体和/或B2.球蛋白I依赖的抗心磷脂抗体阳性。如果只有抗心磷脂抗体阳性, 则当抗体水平2次在20 U或以上时方能作出诊断。抗磷脂抗体可与内皮细胞、血小板膜上一种或多种带负电的磷脂反应, 引起血小板聚集, 形成血栓, 或与血管内皮磷脂部分结合, 损伤血管内皮, 使前列腺素与血栓素A比例失常, 导致局部血管内血栓形成[13,14], 胚胎血供受阻, 造成不良妊娠结局--流产。此外, 尽管抗心磷脂抗体促进血栓形成, 却延长凝血酶原时间 (PT) 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
2.6.2 同种异型免疫
妊娠是一种成功的半同种移植, 而流产则被设想为半同种移植的失败。继而研究发现, 复发性流产患者夫妻间白细胞抗原相容性增强, 并设想由此导致妊娠妇女对胚胎父系同种抗原呈低识别或低反应, 以致无法产生足够的保护性抗体或封闭抗体, 而使胎儿遭受免疫打击流产。进一步研究证实, 妊娠的成功有赖于妊娠妇女对胚胎半同种抗原的一种免疫耐受。而正常的妊娠免疫耐受涉及诸多因素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 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障碍, 都有可能导致妊娠的失败。
目前认为, 已知的妊娠免疫耐受机理主要表现为滋养细胞膜抗原--人类白细胞抗原G (HLA-G) 表达上调, CD+56 CD-16自然杀伤 (NK) 细胞亚群占优势, Th1与Th2的比值失调, (表现为Th1升高, Th2降低) 、母胎界面保护性抗体和 (或) 封闭性抗体表达水平上升及共刺激途径 (CD28/CD86) 占优势等。一旦某些环节发生异常, 胚胎将遭受免疫攻击而流产。有学者将上述因素改变导致的复发性流产称为原因不明性复发性流产 (同种异型免疫所致) 。
3 复发性流产的检查及治疗
3.1 遗传学异常
对所有复发性流产夫妇均应行染色体检查, 以明确流产原因。如有平衡易位或倒位, 则必须行产前遗传学诊断。对于染色体异常所致的复发行流产可以采用供体精子和供体卵子体外受精 (或两者皆用) 辅助生育。
3.2 子宫解剖异常用
子宫输卯管X线造影术、宫腔镜、超声宫腔镜或三维超声诊断子宫畸形, 不能确定者可行核磁共振检查。确诊者行宫腔镜手术切除子宫隔膜、近年来在宫腔镜下行该术效果良好, 若因宫颈机能不全引起反复性自然流产可在妊娠妊娠12~18周行宫颈内口环扎术[1]。回顾性研究表明曾有复发性流产史且伴双角子宫及纵隔子宫的妇女中, 70~85%在校正解剖畸形后, 可分娩活婴。有的患者因子宫肌瘤而反复流产, 若肌瘤为单发或数量不多者可行肌瘤剜出术, 切除大的肌壁间肌瘤 (>5cm) 后流产率会降低[15]。
3.3 内分泌因素
首先要进行内分泌检查确定为黄体功能不全者, 因不能分泌足够量的孕激素而影响胚胎发育及蜕膜、胎盘的形成, 应补充黄体酮进行治疗, 并在医生指导下给适量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对高泌乳素血症患者用溴隐亭, 2.5mg口服1次/d, 高雄激素血症者应用螺内酯治疗, 内分泌调整正常后再妊娠, 因为内分泌失调情况下受孕容易流产。对有复发性流产史的妇女, 如无临床症状, 不必常规筛查甲状腺功能及糖耐量试验。由于对甲状腺抗体阳性的复发性流产妇女尚无提高妊娠成功率的有效方法, 因此也不对复发性流产妇女检查甲状腺抗体。但若有甲状腺功能低下者, 应用甲状腺素治疗;糖尿病妇女, 要有效控制血糖。
3.4 感染因素
对其他方面正常的复发性流产妇女不常规行支原体、衣原体血清检查或宫颈管分泌物培养, 也不常规查细菌性阴道病。而且如果没有确切的感染依据, 无需仅凭经验给予抗生素治疗。对确诊有支原体、衣原体及弓形虫感染者可用强力霉素、青霉素及红霉素等药物治疗, 妊娠期间感染宜用红霉素或青霉素治疗, 对胚胎无不良影响。强力霉素属四环素族抗生素, 对胚胎有不良影响, 不宜应用。风疹病毒, 单疱病毒Ⅰ、Ⅱ型, 弓形虫及巨细胞病毒感染可引起胎儿发育异常及流产, 尤其是巨细胞病毒广泛存在于人群中, 大部分为亚临床感染或潜伏感染, 不出现临床症状, 免疫功能低下时易发生潜伏感染的活动化, 可用协同抗病毒煎毒必清, 通过清热解毒对病毒进行治疗。
3.5 环境因素
戒烟烟、酒、不过量饮用咖啡等, 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 避免有害环境因素的刺激。
3.6 免疫学因素
复发性流产妇女应用标准方法检测和分析抗心磷脂抗体及狼疮抗凝血因子。对确诊为APS者应积极治疗。妊娠期用肝素和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APS妇女妊娠成功率可达70~75%, 而未治疗组<50%。Marianne等对15a来由抗磷脂综合征引起的复发性流产妇女治疗情况的回顾性研究表明, 肝素和阿司匹林联合治疗可使流产率降低54%, 而阿司匹林或加用强的松治疗则无明显效果。3.7对不明原因的不明复发性流产及中晚期妊娠死胎史者应该检测因子V Leiden、凝血因子G20210A的突变、蛋白C、蛋白S, 凝血因子XII活性及抗凝血酶原III的缺陷。因遗传性血栓形成倾向疾病对复发性早期流产的影响尚不明确, 故不常规检测。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的治疗, 主要采用主动免疫疗法;适应证: (1) 流产次数达2次或2次以上; (2) 夫妇染色体核型分析正常; (3) 胚胎染色体核型分析正常; (4) 患者经系统检查无异常, 系统检查项目有:a.无生殖道解剖结构异常;b.内分泌检查正常;c.自身抗体阴性:主要指抗磷脂抗体阴性;d.抗弓形体Ig M阴性, 抗巨细胞病毒Ig M阴性;e.封闭抗体阴性 (抗丈夫淋巴细胞毒试验阴性) 。治疗方法:在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的主动免疫治疗中, 免疫原可采用丈夫的淋巴细胞。免疫途径多以皮内注射为主。一般主张治疗从孕前开始。国外主张每次注射淋巴细胞的数量为100×106, 孕前免疫4次, 孕后免疫4次, 每次间隔3周。国内有医院采用丈夫的淋巴细胞为免疫原, 每次免疫的淋巴细胞数量为20×106~40×106, 每疗程进行2次主动免疫, 每次免疫间隔3周。疗程结束后鼓励患者在3个月内妊娠, 如果确定妊娠, 则立刻再进行1个疗程治疗。如3个月后仍未妊娠应在排除不孕症的情况下重新进行1个疗程的主动免疫治疗。
总之, 目前虽然对引起复发性流产的部分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认识已比较深入, 但因为引起该病的原因比较复杂, 且常常由多因素引起, 故临床医生对于每一例患者都应该进行包括遗传、解剖、内分泌、感染、免疫等方面的检查。从中找出引起复发性流产的原因, 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以期达到治疗的目的。
摘要:复发性流产是一种常见病, 但发生的原因比较复杂, 现就复发性流产的病因及治疗方面的进展作一个概述;复发性流产常见的原因包括遗传学、解剖 (子宫畸形) 、内分泌、感染、环境、职业、生活习惯, 免疫 (抗磷脂综合征及凝血因子异常) 等;因此对复发性流产夫妇应行染色体检查, 行X线造影术、宫腔镜或三维超声了解子宫形态, 并监测抗磷脂抗体及凝血因子, 相关内分泌检查;针对不同病因予以产前遗传学诊断、腔镜手术、用肝素和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 相关内分泌治疗等。
【劳动法的概述】推荐阅读:
劳动法违约金的规定07-09
世纪之交的劳动法发展12-11
终止劳动合同和解除劳动合同的区别07-20
劳动者签劳动合同的注意事项10-04
新劳动法关于劳务派遣的规定12-16
五一劳动节赞美劳动者的句子语录09-15
五一劳动节演讲稿,劳动的创造最光荣06-27
论劳动合同中劳动者的附随义务11-03
劳动法劳动合同12-12
劳动试用期辞职辞退劳动赔偿劳动法问题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