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怎样教孩子

2022-06-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古人怎样教孩子

美国妈妈怎样教孩子理财?

黛米在美国华尔街从事金融业。作为金融界人士,如何教子女理财,黛米有自己的一套教子经。

20年前,黛米在马偕医院生下大女儿。第一次给女儿喂奶时,黛米就有很深刻的话语打心里冒出来:“我的心肝宝贝呀,妈咪一定要把全部都给你……”也许是天生的母爱驱使,黛米休完两个月产假后回到工作岗位,立刻问同事该如何帮新生孩童开户?但得到的答案却模糊不清。原来,当时的银行大多以成年人为开户对象,谁会想到帮小孩子开户?

这个念头一直在黛米心里,直至5年后小女儿出生,黛米亦转换工作至富邦银行,才得以实现帮孩子开户的想法。由于担任行销企划职务,又鉴于富邦集团内银行保险基金投资等事业均备,黛米于是着手计划整合相关金融商品,设计第一个以儿童为对象的理财套餐,包括以孩子名义所开立的银行储蓄存款账户、人身保险与共同基金投资。

以每月存入固定金额的方式,让父母可以轻松地为孩子规划理财,兼顾金钱的流动、保障与收益,理财套餐正式推出后果然受到市场瞩目,得到和黛米一样爱儿女心切的父母们的热烈回响。也基于“给孩子鱼吃,不如教他如何钓鱼”的理念,黛米和其他妈妈们同时规划美国国内第一个“小富翁理财夏令营”,教导小学阶段的孩子们正确认识金钱与财富的价值。

当创意获得了肯定,黛米不仅得到了工作上的成就感,更感受到了对社会的些许贡献与回馈。

倡导儿童理财教育在金融业界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经媒体报道后,渐渐获得了更多家长的重视。尽管经济不景气,加上消费借贷过度扩张引发卡债风暴,却也更突显金钱教育的重要性。理财投资不仅需要孩子从小做起,以免输在起跑线上,理财教育更要从小开始,这样才不会导致孩子人生的失败。

黛米记得曾在“儿童理财夏令营”里与几位父母闲聊,他们送小孩来参加的原因并非外界所想象的那样肤浅,以为是教小孩如何做股票、买基金等,而是怕自己的孩子对金钱有错误的观念。

例如,有位妈妈烦恼自己已近青春期的儿子一直不愿接触金钱的事,认为一切由爸妈打理就好。这样对金钱的不闻不问,让妈妈担心他长大后不知金钱为何物。又有妈妈说小学三年级的女儿跟她到百货公司闲逛,女儿喜欢上某物品时很想要妈妈帮她买,妈妈推托说现金不够,女儿竟说:“你拿卡来刷不就有钱了吗?”女儿只知钱“一刷就有”,而不知钱是父母辛苦赚来的,让父母替她捏了把冷汗。

“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这句话道尽了人生与金钱的密切关系。财富究竟为何物?财富就是金钱吗?这些问题也是黛米在银行工作逾20年,见识过许多有钱人后,才有些体悟。

财富不只是金钱,财富可以是平安健康、亲情爱情、自我实现等。金钱的财富可以经由科学化的财务金融知识来获取与管理,但非金钱的财富,就使不上这一招了。

黛米的两个女儿现在一个念大学、一个读高中,“我的心肝宝贝呀,妈咪一定要把全部都给你”的初衷未变,做法却和当时有很大不同。留给孩子金钱财富固然可以让她们长大后减少缺钱的困扰,但无法保证她们对金钱完全无忧无虑。

因此,在两个女儿的成长过程中,黛米除了为她们持续进行投资理财计划外,也不断在生活里给予机会教育。比如,黛米要求两个女儿从小学起就共同讨论决定零用钱的金额且要求记账,目的就是培养她们掌控金钱的能力。

从孩子上高中起,黛米则直接在银行为她们开存款账户且申办金融卡,然后将一笔整学期所需要的费用加零用钱存入账户,孩子自己再根据需要通过ATM领钱使用,并刷存折了解收支状况,目的就在于让她们自己学习管理金钱,做金钱的决策者。

前些日子,小女儿问黛米:“妈妈,怎样才是有钱?”黛米心想,这真是需要智慧才能回答的好问题,于是试着如此说:“真正的有钱,是当你需要用钱时,钱就在那儿等着你用。”

因此,“什么是需要”和“钱在不在”就变得很重要。“人往往最难的是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而‘人两脚,钱四脚’,需要钱时,钱总跑得比人快,所以常常不在那儿等你。”黛米对此深有感悟。

【编辑:吴万夫】

作者:吕传彬

第2篇:犹太人怎样教孩子理财

犹太人从小培养孩子财商的目的,不是让孩子沦为赚钱的机器、守财的奴隶。相反,他们把“理财教育”视为“道德教育”或“人性教育”,从小学会投资和理财,目的是要帮助孩子养成人生所需要的智慧和正确的价值观。

犹太人是世界上最富有的民族,对孩子的理财教育,堪称全世界范本。

犹太人认为,有偿生活机制会锻炼孩子的生存能力,尤其是财商。他们从来不认为赚钱是一个需要到达一定年龄才能开展的活动,与中国的“教育从娃娃抓起”一样,他们始终觉得“财商从娃娃抓起”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因为财商不仅是财富能力教育,更是一种品格教育和责任教育。

猶太家庭的启蒙理财课

犹太人对子女的理财教育有一套独特的方法,他们从孩子三四岁开始就开设家庭理财课,这也是犹太民族的惯例。

三岁:辨认钱币,认识币值、纸币和硬币。

四岁:知道无法把商品买光,因此必须作出选择。

五岁:明白钱是劳动得到的报酬,并正确进行钱货交换活动。

六岁:能数较大数目的钱,开始学习攒钱,培养理财意识。

七岁:能观看商品价格标签,并和自己的钱比较,确认自己有无购买能力。

八岁:懂得在银行开户存钱,并想办法自己挣零花钱。

九岁:可制订自己的用钱计划,能和商店讨价还价,学会买卖交易。

十岁:懂得平时节约一点钱,以便自己有较大开销时使用,如买溜冰鞋、滑板车等。

十一岁:学习辨识商业广告,并有打折、优惠的观念。

十二岁:懂得珍惜钱,知道其来之不易,有节约观念。

十二岁以后:完全可以参与成人社会的商业活动和理财活动。

从“数”的概念到掌管家庭“财政”

犹太孩子刚刚有“数”的概念并初步懂得加减法,就开始学习理财并贯穿整个少年时代。家长们教育孩子从小明白金钱与购买之间的有机关系,他们让孩子从小就拥有属于自己的私房钱。和中国父母不同,他们并不主张孩子们把账面上所有的钱都储蓄起来,反而是鼓励他们合理地消费掉,如购买喜爱的零食、玩具或者衣服等等。在消费之后,家长会跟孩子交流一下购物的感受,如是否合算、满意,然后再帮助他们分析一下这次的消费是否合理、必要,从中可以获取什么经验、汲取什么教训等。

等孩子升入小学高年级时,犹太家长还会给孩子设立一个个人的独立银行账户,划入一笔钱,数目可能是父母一个月的工资。犹太家长热衷于给孩子开账户,不是他们钱多得没地方放,也不是他们溺爱孩子太大方,或者自己图省事一次性发放,而是他们有更宏大的教育目标:培养孩子的财商,让孩子从小学会明智、科学,而不是机械、盲目地“理财”。一旦孩子因使用不当犯错时,家长不会轻易帮助他们渡过难关。他们会向孩子解释,如果将来想拥有更有价值的东西,就不得不在现在放弃一些价值不大的东西。因为只有如此,孩子才能懂得过度消费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从而学会对自己的消费行为负责。

更高明的是,为了帮助孩子为未来生活作好准备,犹太家庭还让青少年模拟父母管账。孩子十二岁前后,家长常会翻开账本,告诉他家中的钱是怎么花的,以帮助孩子了解该如何掌管家庭的“财政”。

靠劳动换取报酬

除了从小教孩子科学使用钱外,从孩子八九岁开始,犹太家长就鼓励孩子通过劳动来挣零花钱。孩子会积累自己的账户,里面已经叠加着孩子为家人清洗汽车、打扫卫生间、在家门口摆地摊、在面包房帮忙做促销等一系列用汗水换回的报酬。犹太人父亲是这样说的:“在我看来,这个账户可以让孩子从小明白一个原则:不能不劳而获。这个世界上没有白来的粮食,你必须通过对社会作出贡献得到报偿,通过努力获得成功。

另外,账户还让我的孩子看到他劳动赚到的钱是如何升值的。如果他愿意把钱做一些小型的投资,比如买一些小商品,再批发出去,我很乐意给他指导一些生意经。”

作为传统的中国家长,很多人觉得应该让孩子从小少碰钱,花钱、挣钱都是工作以后的事。犹太人从小培养孩子财商的目的,不是让孩子沦为赚钱的机器、守财的奴隶。相反,他们把“理财教育”视为“道德教育”或“人性教育”,从小懂得劳动伦理学,从小学会投资和理财,目的不在于单纯地灌输知识和锻炼生存能力,更长远的意义是要帮助孩子养成人生所需要的智慧和正确的价值观。

(《投资与理财》2018年第6期)

第3篇:古人怎样教孩子识字

我国古代的小学教育主要是私塾教育,私塾老师用一年多的时间就能让儿童过了识字关。学习的方法也很简单,就是让儿童背诵认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识字课本,便能识两千多字。识字之后便开始进行诵读训练,即大量诵读经典之作,熟练之后再由老师讲义,古代叫“开讲”。

为什么古代的识字教育会有如此神奇的效果呢?只要仔细地了解一下古代所采用的识字教材,就能发现其中奥秘所在。

从周朝的《史籀篇》,秦代的《仓颉篇》、《爰历篇》、《凡将篇》,西汉的《急就篇》,南北朝的《千字文》,唐朝的《蒙学》,宋代的《三字经》、《百家姓》,明代的《龙文鞭影》,清代的《小学韵语》等,中国的识字教材有十几种,上下约2600年的历史,都是遵循了以下几个规律:

1、音韵定位:以上教材全部都是韵语成文。古人早就认识到汉字在声音方面的特点就是一字一音,每个音都有一个韵。正因为汉字有韵,决定了汉字能够排列整齐,平仄押韵。从两千多年前的诗经开始,再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中国语言文字达到了最高的艺术境界,这里面汉字的韵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没有韵几乎无法开启中国古文化教育的大门。所以从小培养儿童对韵的语感,是学习汉字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也是古代童蒙教材几乎都是韵语的原因。

古人用韵还有第二个原因,用现代心理学的说法,韵语是最古老,也是最有效的一种记忆方法,世界上许多民族的历史就是靠诗歌这种韵语的形式流传下来的。

2、四字一句:识字教材一般都是四字,个别也有三字,上面提到的10种权威的识字教材,有9种都是四字一句,只有《三字经》是三字一句。为什么用四字一句,这是很有讲究的。

儿童学语的过程是个训练发声的过程,因其控制声音的肌肉不发达,所以一次读的音节一般不超过四个。实验证明六七岁儿童读五个以上的音节和读四个以下的音节,其语句的完整性大不一样,古人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

四字一句符合汉字组词的习惯。受平仄押韵的影响,汉字组词大多按几何级数增长。早期汉字一字一词,随着语言的发展,两字一词的复合词越来越多,如上下、左右、黑白、前进、后退、道理、光明,再发展下去则是以四字一词的复合词为多。《中国成语大词典》收录的都是这一类的词,这也是中国语言的精华。

3、文涵百科:翻开古代的识字教材,都是按儿童应当掌握的知识来编写的,可以说是包罗万象,主要是天文、地理、人伦、道德、历史、农耕、祭祀、教育等,让儿童在学字的过程中就能学到终生受益的知识。学字有三个境界,其一是就字学字,这就好比用字典学字;其二是既学字又学句,这就好比用文章学字;其三是学字、学句又学知,这是古人学字的最高境界。

从形式上可以看出古人识字也是随课文识字,但是古人的随文识字和我们今天的随文分散识字截然不同,这就是古代识字教材的第四个规律,也是我们最难做到的一个规律。

4、集中识字、字不重复:现代语言教材无效重复占90%以上,古人恰恰在解决这一问题上独辟蹊径。前面提到的“三百千”,其中《三字经》共1616字,《百家姓》共576个字,《千字文》共1000个字,“三百千”合起来共有汉字3192个,但不重复使用的字约2200个,生字占全部字数的70%,这么大密度的生字量,现代语言教材是望尘莫及的。

当我们用现代生理学、心理学、语言文字学、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去研究以上的古代识字教材和古人的识字教学方法时,会发现它们是非常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

首先是教材。古人早就发现汉字像一盘散乱的珍珠,一个字一个词学习是非常笨拙的,必须用义理这根线将散乱的珍珠穿成串才好学。在形式上必须做到八字成韵,四字组词,两字分节,单字定声。这样每个汉字就会在特有的音流、形流和义流中固定下来。心理学证明,当无意义的识记材料按音节韵律排列后,记忆效率至少能提高10倍以上,如果再加上义理,记忆效率就更高。这就是古代识字教材的诀窍。

再看教法。儿童识记的特点是先整体输入,后逐步细化。古人很早就悟出了这一点,他们先利用儿童形象记忆强的特点,把几千字的课文背得滚瓜烂熟,这时儿童对字形的感知已有了六七成,稍加训读,即可分句组词,单个指认。这种文—句—词—字的顺序显然是从整体走向分散,符合儿童形象思维的特点。现代识字教学中的字—词—句—文的顺序则是从分散走向整体,符合成人抽象思维的特点。

实践证明,古人的识字方法有独到之处,相当高明,也非常合理,儿童学起来轻松得多,效果也好得多。因为汉字是表意文字,必须要认识一定数量的字才能开始读和写。所以历代识字教学大多主张先集中识字,然后再读书。

编写识字课本《文字蒙求》的王筠在《教童子法》中说:“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遽读书。能识二千字,可读书。”崔学古在《幼训》里也说:“凡训蒙勿轻易教书。识字至千字外,方用后法教书。”

当代著名教育家张志公先生在《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中对传统语文教学中的集中识字教学经验进行了总结:“前人在识字教学中第一步是用较短的时间教儿童集中地认识两千来字,然后才渐渐教他们读书。在这个集中识字的阶段,以教会儿童认字为主,至于每个字怎样讲,要求很低,怎样用,可以说完全不要求。这期间也开始教儿童写字,但是写字的进度跟认字的进度不一致,就是说,并不要求认什么字就写什么字。这是传统的集中识字教学的基本方法。”

林成滔先生在《字里乾坤》中也说:“汉语的主要特点是实行以单音词为基础的二次构词法为主,这就决定了我们的识字教育没必要像拼音文字那样,分散开来用较长的时间去进行,而最好在短期内集中突击完成。”

所以古人让儿童集中学习约2000汉字,然后再教读书,这里面是含有深刻的教育思想的。

第4篇:看看古人教你怎样认识人不走眼的杂文随笔

1.通则观其所礼。一个人发达了,要看他是否还谦虚谨慎、彬彬有礼。如果一副小人得志的模样,恐怕不值得交往。

2.贵则观其所进。

一个人地位高了,要看他推荐什么人,是任人唯亲,还是任人唯贤。他提拔什么样的人,他就是什么样的人。

3.富则观其所养。

一个人有钱了,要看他怎么花钱,给谁花,花在什么地方。人富了以后还能保持节俭,才是品性的体现。

4.听则观其所行。

听完一个人的话,要看他是不是那样去做的。不怕说不到,就怕说了做不到。喜欢说大话、空话的人,不值得信赖。

5.止则观其所好。

通过一个人的爱好,能看出这个人的本质。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通过爱好也可以看出这个人的品味。

6.习则观其所言。

日久见人心。第一次跟一个人见面的时候,他说的话不算什么。相处得久了,再听听他跟你说什么,是不是跟当初一致。

7.穷则观其所不受。

人穷没关系,品性最重要。穷人不占小便宜,这样的人本质好。

8.贱则观其所不为。

人的社会地位有高有低,但人格是平等的。任何时候都能不卑不亢,保持自己的尊严,这样的人令人敬佩。

第5篇:怎样教孩子写作文

古人说:文无定法。写作真无规律可循吗?我想从儿子肖铁身上做一下实验。 从哪儿入手?兴趣。童年爱迪生孵小鸡的兴趣,引他步入科学的殿堂,足以给我们以启示。写作的兴趣从哪儿激起?我觉得与孩子识字同步。让他知道正是这些字垒成文章,就像他用积木垒成各种房屋,车辆或动物一样。 肖铁6岁入学前,识字还不多,便借助录音机。从动物园玩完回家,我对他说,“你用一两句话形容一下你印象最深的动物,随便说,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这像游戏,他觉得挺好玩,便对着录音机信口开河。自然,大多是大白话,一般化,但有个别的确实精彩,是非孩子之口莫能言出的。比如《白熊》:“我知道你为什么这么白,因为北极的冰雪把你染的。”再如《大象》:“你长长的鼻子,多像公园的滑梯!”…… 我告诉儿子:这就是作文。他眨眨眼睛,不难嘛!对着录音机没完没了地说。 当然,在这之前,我找了几首有关动物的小诗,比如有一首写《河马》:“它的牙这么黄一定是不爱刷牙。”目的不仅仅是学有目标,主要还是引起他的兴趣。他一听不刷牙便乐起来,因为他也不爱刷牙。一旦与自己有关,便能打开智力的大门。因此,我不大给他买多如牛毛的作文辅导之类的书。兴趣比刻板的书有用得多。 还是6岁这一年,他识字渐多一些。我带他登泰山看日出,对他说:“你写一写,太阳怎么出来的?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他这样写道:“日出前我先看到原来是一片红色。一会儿露出一点头,一会儿又露出一点头,最后太阳使劲地一跳,跳出来一个大火球。”我说:“这就是作文,尤其后一句最好。”他挺高兴,觉得并不那么难,只要把看到的、想到的,写出来就行。 我想:就是让他觉得不难,从一开始便打消写作文的畏难情绪,而是把写作文与他日常生活尤其是玩联系起来,使他感到有兴趣,可以写成作文的事情多得是。 三年级,开始写作文,老师出了个题目《我喜欢的小动物》,他便不费力,因为平常与小动物玩的趣事太多了,只要写出来就是了。 第一步,兴趣是把钥匙,引他入门。当然,仅有兴趣并不够,还要辅以方法。这我下次再讲。 〔附〕我喜爱小白兔 肖铁 暑假头一天,叔叔给我买了两只小白兔:一只红红眼睛像红宝石,短短尾巴像小绒球;一只耳朵老长老长,真好玩极了。 我找了个纸箱,把兔子放进箱里。不知是冷还是怕,它们总是蜷在一块儿。我让妈妈找一些棉花,我找了一张牛皮纸,把它们铺在箱底。可它们仍然蜷在一起。我想:它们不是冷,是饿了吧?我赶紧找了些菜叶给它们吃,它们一下子就不蜷在一起了,跑了过来,不一会儿就把菜叶吃光了。 第二天,我打开箱盖,问它们:“早上好!”它们睁着两只红红的眼睛好像在问我:“有吃的吗?”真是一对小馋鬼。我把一块黄瓜给它们吃,开始它们不吃,后来觉得黄瓜挺好吃的,就抢着吃。我看了挺生气,就把那只大白兔搁在别的地方。因为大白兔老是自己吃,不让小白兔吃。我等小白兔吃得差不多了,才让大白兔吃。大白兔知道再抢也没用了,就安分守己地吃了。 看!它们俩吃得多么津津有味! ------------------------ 前段时间,为了鼓励孩子写作文,开了一个博克。孩子的作文写得还可以,他自己起了个笔名叫“狂龙”,或许文章好了一点,有的朋友不相信其真实性,于是写了一篇文章,专门就如何教孩子写作文总结了些心得。今天应朋友之邀,把心得放在这里和中年的朋友们分享,至于孩子的作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我的博克里看看,欢迎指教: 《怎样教孩子写作文》 博克中狂龙的作文,到目前,已经不止一人对文章的真实性提出了疑问。我很高兴听到这些疑问,一来说明朋友们彼此是真诚的;二来也说明狂龙的文章还是有一点点水平的。为此,今天想就狂龙的文章作些说明,和大家交流一下孩子写作的成长过程。

一、狂龙的学校 狂龙的运气不错,进了一家省级小学读书。这家学校在语文教学上有点经验,他们的学生都是从一年级就开始写作文了,学生的作文在外参赛获奖是很平常的一件事情,不单是省级的奖状,获得国家级的奖状也是很平常的。记得当年去他们学校为狂龙报名,我就是被他们公告栏里随意地张贴出来的成绩表吸引了:全国小学生作文比赛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组织奖,每一个项目下面都写满了名字。这是一个很注重教学质量的学

第6篇:德国人怎样教孩子

久闻德国教育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完美的系统,但一直是道听途说,真正亲眼看到和亲身体验到活生生的德国教育是在去年的冬天。受德中友协的邀请,我们一行15人,成为德国西部的莱茵兰-法尔茨州接待的首批教育考察团。

以下是两个儿童教育科研工作者眼中的德国教育片断,这些片断也许能作为一个参照,帮助我们的父母和老师了解一种优秀的文化背景和传统是如何深入地渗入到教育各个环节的。

貌似随意的分组教学

我们看到的13所学校不是依着乡间的树林,就是傍着低矮的山丘,贴近自然是他们的共同特点,即使是在下课的10分钟里,孩子们都可以打开后门,冲上山坡或树林,纵情奔跑一番。著名的波兰登小学就坐落在山边。走进教室,你会发现学生的桌子放得非常随意,都是倾斜的,平行的四组呈麦穗状,黑板旁边靠近窗子的地方,还斜斜地摆放着教师的办公桌。教室的墙边是高低不一的架子和柜子,但很和谐,很有家庭氛围,很温馨。

教室并不安静,不时会有低语和谈论声,但不吵闹,因为说话的声音显然是有意识地压低的。教师经常被靠近办公桌的那组孩子召唤,走动的有时是老师,有时是孩子,一望便知是问问题,但大家都是笑眯眯,轻声细语之后各归其位。后来有机会与老师攀谈,才知道课桌并不是随意摆放的,其中自有玄机。原来四组倾斜的桌子是分组围坐的,离办公桌最近的是低水平组,是需要更多关心和辅导的,依次是中水平组,高水平组,而这种分组围坐的课桌摆放方式,是德国小学的常规,其中渗透的是教育者设计的机智。

五颜六色的板书

波兰登小学的黑板是多层的,像一个有几重门的柜子,打开一个双页门,后边还有一个双页门,再后边才是个整块的黑板,因此教师一周的作业和板书都可以留在黑板上,不同的科目只需打开不同的门就行了。

黑板很有趣,黑板上的字也非常有趣,因为上面的字是五颜六色的,不是黑白鲜明的,有点像我们的黑板报,花里胡哨的。但仔细看来,板书花哨得来还是有规律的。同行的几个老师都发现了这个问题,唧唧喳喳地悄声讨论起来,校长过来解释了一番。

原来这也是德国很普遍的教学常规,配合个别化的教学目标。三种颜色代表三种不同水平,比如,红色代表所有学生都要完成的题目,黄色是中高水平必须完成的,绿色是高水平学生必须完成的。每个题目后边还有个括号,括号里边的不同颜色又分别代表独立完成,讨论完成等,根据这样的约定,不用解释孩子们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了。正是因为有类似这样的教学设计,德国的小学教室貌似无序,但却有很多内在的规则支持着有序的运作。

弹性的作业制度

当我们了解了波兰登小学的弹性作业制度的时候,我才更深的了解到教学管理如何为理念服务。

德国教室的多层黑板和板书的五颜六色都服务于他们的弹性作业制度。这间学校的孩子不是每天都交作业的,而是以周为单位向老师交作业。按他们的常规,每周的星期一要领取一周的作业,而在一周中学生可以自行安排自己做作业和请求老师辅导的时间,教师只在学生主动要求下

提供个别辅导,而实施终点管理,周六收作业并做出反馈,及时强化和矫正。

这样的制度为孩子提供了自我管理的机会,在不断的循环和调整中,孩子们会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而最重要的一点是学习真正变成了孩子自己的事情,中国父母非常苦恼的“皇帝不急太监急”的局面迎刃而解。

弹性作业制从机制上完成了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解决了学习动力问题。而且孩子在亲身的自我管理实践中学会了自制,也积累了智慧。这种制度很值得我们的小学借鉴。

游戏化的教学规则

中国的一位老教育家曾经很诙谐地讽刺过中国的制度和行为倒挂的局面,他说“写在墙上的,是大家都不准备遵守的。”

在德国的很多小学教室的墙上,我们也看到许多以图象表示的行为规范,和我们不同的是,这些行为规范都是孩子们自己提出,讨论决定后画出来的。

由于图画炮制者不同,墙面上的画也是五花八门,形态不一,但共同特点是稚气,拙朴。而一个大家看不到的特点,那就是这些规则都来自孩子们的内心,是他们自己的约定。

在当地著名的诺斯塔东方小学,我们曾经就图画的意思问一个一年级的小学生,他告诉我那是不要打架的意思。就这个话题,我们询问了东方小学的校长,他是一个崇尚传统的老先生,也是一个慈父般的校长,他说各个班级的制度是由孩子讨论而定的,比如在学校不打架,不大声喧哗,同学要互相关心等等,规则定下来就请孩子们一起画出来,然后寻找出最好的挂在墙上,大家认同的下边有个“勾”,大家都不认同的图画上会有个大大的红红的“叉”。以此为据,孩子们要控制自己的行为。

在几年的学校生涯中,孩子们还要不断增减和调整班级的制度。这种设计不仅符合孩子道德行为形成的规律,也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民主、自制和重承诺的种子,为他们未来适应社会作了很好的准备。

随意进出的安静角

在德国的幼儿园、小学和中学教室里,都有一个独立的区域称为安静角。

幼儿园的安静角是半开放的,安全的,里面有柔软的垫子和抱枕,还有洋娃娃和公仔,3-6岁的孩子可以在里面翻跟头,也可以在里面与洋娃娃相拥,满足自己肌肤贴近的要求。小学的安静角倾向于封闭,一般三面是柜子一面是布帘,里面有沙发,桌子和书籍。在上课期间,如果哪个孩子想独处,可以自行进入这个区域,老师不会干涉他,但老师会格外关注这个学生,因为他的行为暴露了他心理上的需求。

高年级的安静角往往是一张单独摆放的桌子,有时候桌子放在教室里,有时候则放在走廊里,想独处的学生可以离开座位坐到那个座位上。

我们曾经与在安静角独处的学生聊天,他们的回答是———“只是不想坐在教室里,想一个人呆一会儿。”其他学生也是一副见怪不怪的表情。

这种制度让我们感到非常新鲜。这种设计至少起到帮助孩子们积极面对自己的情绪和情感的作用,同时也给老师提供了可观察的外部行为,为进一步的支持性帮助提供了可能。记得在一本关于德国大学精神的书中,提到了寂寞,作者认为德国大学的杰出成就与耐得寂寞有关系,而基础教育安静角的设计其实已经把对独处的需求合理化了。独处是精神的放飞,至少我是这样理解的。

“他说他不冷”

促成我们德国之行有很多穿针引线的人,他们当中有德国人、华裔德籍人,还有嫁给中国人的德国人。后面说的这个人就是“刘太”,她曾经留学湖南大学,获得中国语言硕士学位,应该算个中国通了。在我们参观的过程中,刘太一直作为我们一行的德语翻译陪伴着我们,同时陪伴我们的还有她的儿子刘昌明,一个10岁的小男孩。

刘太非常重视对昌明的中文教育,所以当听说我们这个中国团到来时,就建议昌明提早做完周作业参与我们的活动。我们是在去年11月下旬到达德国,正值德国的冬天,我们都穿着厚厚的羽绒服,寒风拂面会感觉到些微的刺骨。第一次见到昌明的时候他穿着一件夹外罩,脸红扑扑的,不时会缩缩脖子抵御寒冷。出于职业本能,我们非常关心地问他是不是很冷,他听懂了,然后摇头。第二天开始下雨了,湿冷湿冷的,我们都跺着脚小跑,希望感觉可以好一点,温暖一点,而昌明依然是空空的一件夹衣。看他缩紧的上身,我过去摸了一下他的手,冰冷的。恰好刘太走过,我叫住她,问她为什么不给昌明加衣服,穿这么少会冻坏的呀。刘太的回答让我们吃惊:“他说他不冷!”表情非常平和,没有丝毫的内疚。后来在卡特小学我也见到类似的情景,孩子们只穿一件薄薄的衣服在室外奔跑,兴趣盎然。我突然觉得冷的不是他们,而是我,也许我们太习惯于用自己的体验代替他人了。

圣诞节的小马

在一个特殊的小班里,10个可爱的孩子围着一位老师上泥塑课。因为圣诞节马上要来到了,老师正神采飞扬地给孩子讲耶稣在马槽里诞生的故事。桌面上摆满了各种不同造型的小马玩具,这堂课的主题就是用泥巴做一只小马。一个可爱的金发小男孩吸引了我们,他专注地摆弄着泥巴,其他孩子的嬉戏一点也干扰不了他,完全沉醉于自我世界之中。我坐在他旁边,静静地观察他的制作过程:揉、搓、拍、捏……手法熟练且很有激情。这过程显然使这个男孩快乐。半个小时过去了,小马终于做好了,小男孩笑了,得意地举起它,让我给他的小马拍照。“还有。”小男孩自言自语,又迅速地捏了一只像直升飞机般的翅膀安在小马身上。“小马又会飞了!”我不由伸出大拇指,给小男孩一个无言的赞美。

课后,这个班级的老师告诉我,这些孩子都是不同类型的学习障碍儿童,经过心理医生的测试作出判断后而组成这样一个需要特殊辅导的班。这些孩子并无智力问题,他们甚至是智力超常的儿童,他们专注某样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并表现出极大的学习兴趣与天分,但面对不感兴趣的事物,大脑便会出现一片空白,无法正常听老师讲课,德国教师称这种现象为“黑箱现象”。这种教学班除了有正常教学的老师以外,还配有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这些孩子经过一到两个学期有效的训练后,百分之百都可以进入正常班级学习,而做圣诞小马的那个金发小男孩便是一个很有绘画天分的孩子。积极鼓励孩子天分的张扬,而又采取措施极早纠正我们称之为“偏科”的学习行为,我认为这是德国教育中人性化感人的一面。

培养精英学生的教室

我们参观的学校中维雅霍夫是唯一的一间文理中学,这是个有170年传统的私立学校,培养出很多优秀学生。维雅霍夫中学坐落在多纳斯贝格山下,校舍是典型的巴洛克风格,古典华美。当我们到达高中部的时候非常吃惊,因为我们没有见到秩序井然的课堂,到处可见的是在走廊中穿行的人群,男女学生都高大成熟,两相比较,我们反倒更像是中学生。

参观的教室中,最让我们感兴趣的是科学实验室。教室不大,大约50平方米左右,依然是朴实得像家庭一样,温暖方便,桌面摆着很多仪器,很精致的。最吸引我的是一个关于地壳变化的模型,是用玻璃缸和砂土做出来的,可以将地壳演化的过程呈现出来,模型很精美;还有摩擦

起电,凸透镜原理等,一切都很普通,像我们的学校中的物理实验室一样,买来仪器展示出来而已——如果细看教室还没有我们的教室规范呢!因为我觉得这里更像是科学家的个人实验室,实用但凌乱。

然而,由我的一个问题所引发的谈话让我完全改变了看法,并因自己的自大而惭愧。我的问题是———“一个这么小的教室如何能够容纳一个班的学生上课?”回答是———“从来没有那么多学生同时来这里上课,这个教室是为真正热爱科学并打算做真正科学研究的同学准备的,本校有很多毕业生从来都没有来过这个实验室。”

回答我的是科学室的辅导老师,一位科学博士。她继续介绍说,教室中的所有科学仪器都是由学生亲手制作的,学校为他们提供一切必须的材料。而在这个学校中有十几个这样的教室,其主旨是为精英学生发展个人特长和兴趣提供辅导,这样的教室包括物理、生化、数学、音乐、美术、语言和体育等多个学科,孩子的所有兴趣和特长都是被鼓励的。每周的课程中都有3个小时的自选学习时间,他们可以用这段时间培养和发展他们的特长。看到这里,我们也就很容易理解严谨的校长为什么钢琴弹得那么好,而音乐老师何以精通十几种乐器了,特长教育与常规教育原来是那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短短的十几天时间,我们不敢说了解了德国的教育,也不敢对德国的教育做什么判断,但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处处看到德国教育对人的关注,也看到德国人在教育设计上的智慧。而这些——是好的教育都应该有吧?

第7篇:怎样教孩子学会自我介绍

3岁的宝宝,已经很“有话说”了。教宝宝学会自我介绍,学会描述关于自己的一些信息,是非常重要的。在外面意外走散时,宝宝可以通过它来向周围的人求助,让大人知道他想要何去何从。

首先,你要设计一些问题,用问答的方式,让孩子记住它们。比如:

叫什么名字?——我叫周崎

今年几岁啦?——3岁

爸爸叫什么名字?——周晖

你家住在哪里?——新荷小区19幢3单元502

家里的电话号码是多少?——5021609

……

一开始训练的时候,以家长说为主。替孩子作回答的时候,语速放慢一点,吐字尽量清晰,这有助于让孩子记住它们。慢慢地等他熟悉这样内容以后,就要可以在提问后停顿数秒,诱发他自己来回答。

像住址这类比较复杂的问题对孩子来说是很难一下子记住的,所以需要重复多次。不妨在茶余饭后,想起来就考考他,如果他答不上来,可以分段提醒:

咱们家住在哪里?是什么小区呀?——新荷小区

几幢?——19幢

……

最后,要学会把这些问题的答案串联起来,组成完整的一段话,使孩子不需要你的提示就可以直接陈述出来。

学会了自我介绍,那么在就要踏进幼儿园之前,不妨也来排练一下给小朋友们作自我介绍场景吧!这时的自我介绍可以加进一些主观性较强的问题,比如:

我最喜欢的人是爸爸妈妈;我最喜欢看的动画片是《天线宝宝》;我最喜欢的故事是《三只小猪》;我会自己吃饭,会给自己穿鞋子……

自我介绍让孩子学会表达自己,这些对大人来说看似平淡无奇的话题增强了孩子的语言能力。

此外,对自己的了解也提升了孩子的自信心,也鼓舞了他去学习更多的东西。当他们面对陌生的人和环境的时候,可以更加从容不迫。万一在户外与大人走失,也可以尽快向身边的大人求助。

第8篇:怎样教孩子说普通话?

说好普通话,走遍天下都不怕。虽然有些夸张,但还是说明了说好普通话的必要性。孩子从小就应该说好普通话,这样在他以后的学业、生活中很有好处的。

一、家长言传身教。

从孩子会说话起,家长就应该教孩子学说英语,并且自己在平常也要多说普通话,这样宝宝耳濡目染的就会学会普通话了。如果家长只是一味的教孩子说普通话,自己还是说土话,那么善于模仿的宝宝就会说方言比较多了。

二、选择良好的学习环境。

当孩子上幼儿园、小学时,尽量让孩子去正规的大型学校,里面的孩子综合素质高,说普通话的也很多。在这样良好的语言环境下,孩子会很快习惯说普通话了。

三、养成说普通话的好习惯。

有时刻意练习普通话不如随时随地说普通话的效果好,因为不经意说出的话才是你真正掌握的。因此在平时与他人的谈话中尽量让宝宝使用普通话,这样养成说普通话的好习惯就能说好普通话了。

四、努力纠正宝宝的不正确发音。

我们在平常用方言说话难免带着很多不正常的发音,比如“儿话音”等等,在练习说普通话时一定要及时改正。

五、多用普通话和小朋友交流,

在宝宝玩游戏时,尽量用普通话和小伙伴们交流,这样久而久之就会学会普通话了。

上一篇:立足本职做合格党员下一篇:酒厂感恩答谢会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