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亲情的故事

2024-06-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古人亲情的故事

古人亲情的故事 篇1

春秋时代,有个孝子叫闵子骞。他的母亲去世比较早,父亲娶了继母,又生了两个弟弟。继母对他不好,常常虐待他。一年冬天,后母用芦花给他做衣服,而给他的两个弟弟做的是棉衣。芦花做衣服看起来很蓬松,但是不保暖。刚好他父亲带他外出,让他驾马车。因为天气太冷,冷风飕飕,衣服又不保暖,所以他就冻得发抖。父亲看了以后很生气,衣服已经穿得这么厚了还在发抖,是不是有意要诋毁后母。一气之下,就拿起鞭子抽打闵子骞。结果鞭子一打下去,衣服破了,芦花飞出来,父亲这才明了,原来是后母虐待自己的孩子,所以很生气。回到家里,当下就要把他的后母休掉。

可是子骞对后母并不记恨,反而有些同情后母,小子骞觉的不能因为这么一件小事就休掉后母,于是他跪下来对自己的父亲说:“父亲,请你不要赶后母走,因为毕竟还有两个小弟弟呀!有母亲在的时候,只有我一个人寒冷,如果母亲走了,我和两个弟弟都会挨饿受冻的。(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

古人与美食的八卦故事 篇2

豆油藕卷,俗叫豆油卷,是楚乡湖北孝感民间传统风味素菜名馔。因孝感向以盛产优质莲藕出名,故当地人民素喜烹食各种藕肴。

相传,宋太祖赵匡胤自小家贫,早年曾浪游楚地,以推车贩运为业。一次寒冬,他手推独轮车,从古“楚王城(今湖北云楚)来至孝感西湖村,当独轮车满载贩购的西湖莲藕后,却已时值风雪黄昏,饥寒交迫,赵匡胤便推车投宿湖酒家。急欲酒菜充饥御寒,然而,却逢当年因年岁饥馑,兵祸战难频繁,朝廷严禁民间酿酒,加之此时酒馆饭菜俱空,厨间仅剩两张未用完的豆油皮及葱、姜等零星物料,而聪明的厨师触景生情,以显示自己厨艺高明,便随机应变,即取用来客独轮车上的莲藕作原料,经洗净去皮,切成细丝,略用盐腌渍后,抖入葱、姜、香菇丝等调配料和少许面粉,用净布紧紧卷捏成一字条形,再用抹过面糊浆的豆油包牢,以锯刀法切成形似“车轮”一样的筒片,并经油炸烹制,稍许,酒家端上一盘“豆油藕卷”和一壶私人家酿陈酒送上餐桌。赵匡胤非常感激,便一人独酌起来,边吃边赞曰:“豆油藕卷肴,兼备美酒好,落肚体通泰,今朝愁顿消。”于是,“豆油藕卷”这一佐酒美肴即问世并沿传下来。

大约过了十多年后,在公元960年,陈桥兵变,赵匡胤一跃而当上了宋朝的开国皇帝。一天,他忽然想起当年在西湖酒馆吃过那难得的美酒和佳肴,顿时感慨万分,为了不忘旧情,便特对孝感颁发诏书,取消西湖禁酒令。据《孝感县志》转引《方舆胜地览》记载:“太祖(赵匡胤)践位后,令宽西湖酒禁,仍置万户酒馆”。自此,“西湖酒市”复兴,亦沿传千年。

迄今,千年古迹犹存,孝感城西入口处,还立有“宋太祖沽酒处”一石碑。诗题“高馆临湖旧业荒,青帘市岸指垂扬,金舆玉辇无消息,犹想当年酒瓮香”。此处,乃孝感八景之一的《西湖酒馆》遗址。虽然这是往事越千年,时过境迁,人亦作古,但历史文献记载尚存,而当年赵匡胤在西湖酒馆吃过的美酒和佳肴,至今却都仍然流传人间。

乾隆与凤凰蛋,不得不说的故事

那一年,乾隆皇帝扮作客商模样,到浙江金华府去游玩。突然在金华北郊遇盗,随从全部失散。他只身一人,心慌意乱地在山路上逃命,结果迷失了方向。

荒山野岭,前有强人,后无救兵,乾隆越想越怕。正无奈何间,却听见树丛后边有开门的声音。乾隆回头一望,原来不远处有间草房,屋前有个农妇正在整理柴禾。乾隆三步两脚走了过去,向农妇招呼道:“大嫂,我经商路过贵乡,不料在林中遇到强人,只身逃到此地。请大嫂行个方便。”

那农妇朝乾隆上下打量一番,看看确是个生意人;犹豫一下说:“既然这样,不嫌脏就进屋吧。”乾隆走进屋里,惊魂稍定;却感到又冷又饥,身上不住发抖。那农妇看他这副样子,甚为不安。心想:这人有点文质彬彬,想来从未经得风浪,这次必定大受惊吓。我既然让他进屋,进屋便是客,总得烧些点心泡碗茶,让他吃了压压惊。于是请他坐下,自己到灶边去生火烧水。等水开了,又到屋后摘来十多个八角刺的嫩头,用双手轻轻搓了几下,放入碗内,舀一勺滚水泡了下去。然后捧给乾隆说:“客人,荒山野岭,这也算不上什么茶,你就将就一下吧。”

乾隆喝了几口,觉得身子暖和起来,不再打颤了。仔细看看碗里,碧绿青翠,一股清香冲上鼻子。于是慢慢地细品茶味,称赞说:“哎呀大嫂,我走南闯北,吃过多少天下名茶,即使是‘峨眉云雾’、‘西湖雨前’,哪里比得上大嫂你碗中之物。真是好茶呀好茶!”那农妇听着好笑:这八角刺满山都有,是什么稀罕东西!如今这客人却夸它比“西湖雨前”还好,这又从何说起!她接着又想:现在茶是对付过去了,但点心尚无着落,如何解决?正为难时,忽听得河塘边草窝里一只伏着的母鸡,“咯咯”叫了几声。她心里一亮,对了,窝里还有八个孵鸡蛋,索性不孵算了,就烧给客人吃吧。于是蹲下身去,拣出八只孵鸡蛋,放进锅里。

等鸡蛋烧熟,那农妇便用碗盛好,捧到乾隆面前说:“吃不来的点心,你也尝尝。”乾隆肚皮早已饿得发慌,一见热气腾腾的熟鸡蛋,心里好不高兴。接过碗,便动手剥蛋。谁知几块蛋壳剥落,一只毛茸茸的小鸡露了出来。乾隆此刻饥饿难当,也不管小鸡小鸭,挖出来便往嘴巴里塞,越吃越有滋味。他想,这蛋倒是奇怪,不但有毛,而且有骨,味道却这样鲜美,真是见所末见!要是深宫里能吃到这种稀奇的东西多好啊!于是擦擦嘴巴,笑着开口道:“大搜,这点心味道好极了,不如叫啥名堂?”

那农妇开始见乾隆剥出来的是一只只的小鸡,心里很过意不去。后来看他吃得津津有味,才宽了宽心。现在被乾隆突如其来一问,一时却答不出话来。最后只得以实情相告。乾隆听了拍手笑道:“大嫂,这就是了。这蛋从母体所生,又得了母体的精气,所以非同小可。真正称得上是稀世的珍品!依我说,应该叫它‘凤凰蛋’才配哩!”那农妇笑笑说:“客人愿叫它‘风凰蛋’,那就叫‘凤凰蛋’吧!”

从此在金华民间就有了吃“孵退蛋”的习惯。

刘备与“龙凤喜饼”

“龙凤喜饼”是湖北监利县的传统名点,其味清甜香脆,其形大如月盘,每个重一斤或八两,饼面上的图案是当中一个“喜”字,周围围绕着飞龙舞凤,象征吉祥如意,故称为“龙凤喜饼”。

龙凤喜饼是怎么来的呢?据说,三国时期,吴主孙权采用了大都督周瑜的计策,佯称要把自己的妹妹孙尚香嫁给刘备为妻,实则想把刘备骗到东吴,以刘备换还荆州。孙权、周瑜许婚是假,所以不敢让吴国太、朝中臣僚和普通老百姓知道,以免弄假成真。诸葛亮一眼就看穿了其中的阴谋,遂将计就计,派赵云保着刘备前往江东。行前,诸葛亮让人大量制作了龙凤喜饼,让赵云一到江东,就大量分发给江东的臣民,江东臣民拿到了龙凤喜饼,弄清了刘备是来东吴成亲的,于是奔走相告,顷刻间全城皆知,就连深处宫中的吴国太也知道了。吴国太甘露寺相亲,对刘备十分中意,遂同意了这门亲事。孙权、周瑜弄巧成拙了。由于是龙凤喜饼促成了这段姻缘,因而它也就在民间流传开了。

朱元璋与珍珠翡翠白玉汤

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 篇3

大凡学识渊博之人,都勤奋读书,尤其是古人,在这方面给我们留下了不少典范,并传为佳话。下面我就给同学们讲几个勤奋读书的故事。

囊萤映雪

这是由两个故事组成的典故。囊萤:用袋子装萤火虫;映雪:利用雪的反光。利用口袋里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在夜间读书。

车胤勤奋读书,手不释卷,博学多才,但其家境贫寒,用不起灯油,夏天就用白布囊盛几十个萤火虫,用它们发出的光照着读书,夜以继日。

南朝梁孙康家贫,无钱买灯烛,晚上常映着雪光读书。后人常把“囊萤映雪”两个典故作为勤学的典范。

凿壁借光

汉代匡衡勤奋读书而没有灯烛,邻居有烛光,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一小洞,就着隔壁透进来的光读书,后人就用“凿壁借光”来形容勤学苦读。

孟轲刻苦学习的故事

古时候,有个学问家叫孟轲。他刚上学的时候,很用心,写字一笔一划,很工整。不久,他觉得学习太辛苦,不如在外面玩耍快活。于是,他逃学了,常到山坡上树林中去玩,好开心啊!

一天,他回到家里,正在织布的妈妈问他:“怎么这么早就放学了?”他只好承认逃学了。妈妈生气地说:“我辛辛苦苦织布供你读书,你却逃学,太没出息了!”小孟轲连忙给妈妈跪下。

妈妈拿起剪刀,一下子把没织完的布剪断了,说着:“你不好好读书,就像这剪断的布,还有什么用处!”

小孟轲哭着说:“我错了!今后再也不贪玩了。我一定好好读书!”从此,小孟轲勤奋学习,从不偷懒。后来他成了著名的大思想家。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 篇4

我国最早关于通信的记载,是来自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殷即商代,亦称殷商。殷的故都在今河南安阳小屯村,清光绪年间,在此掘得龟甲兽骨,上刻文字,后称甲骨文。甲骨文中记载着殷商盘庚年代(公元前1400年左右),边戌向天子报告军情的记述,有“来鼓”二宇。经考证,“来鼓”即类似这天的侦察通信兵。在古书《待经》中,也有“简书”的记载,‘简书”就是用兽骨刻上文字,由通信兵传递的官府紧急文书。“简书”出于殷末周初(公元前12世纪一11世纪),这也就是邮驿的前身。

邮驿与烽火台通信,都源于奴隶制国家在政治和军事方应对通信的需要。据历史记载,在两千七百年前的周幽王时代,就有了利用烽火台通信的方法。关于烽火通信有个叫“千金一笑”的故事。故事的大意是说:周幽王有个爱妃褒姒,她虽长得很美,但轻易不肯一笑。为此,周幽王使出了个赏格:“谁要能叫娘娘一笑,就赏他一千斤金子”(当时把铜叫金子)。于是有人想出了一个点起烽火戏诸侯的办法,想换取娘娘一笑,一天傍晚,周幽王带着爱妃褒姒登上城楼,命令四下点起烽火。临近的诸侯看到了烽火,以为西戎(当时西方的一个部族)来犯,便领兵赶到城下救援,但见灯火辉煌,鼓乐喧天。一打听才知是周幽王为了取乐于娘娘而干的荒唐事儿,各诺侯敢怒不敢言,只好气愤地收兵回营。袭姐见状,果然淡然一笑。但事隔不久,西戎果真来犯,虽然点起了烽火,却无援兵赶到。原先各诸侯以为周幽王又是故技重演。结果被西戎攻下城堡,杀了周幽王,从此灭了四周。这个历史故事不仅仅仅生动的描绘了当时利用烽火台通信的状况,同时也告戒后人,不企是什么人和什么时候,都不能拿通信当儿戏。

古人读书的故事有哪些 篇5

凿壁偷光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囊萤映雪

晋朝时候,有一个人名叫孙康,非常好学。他家里很穷买不起灯油,夜晚不能读书,他就想尽办法刻苦地学习。冬天夜里,他常常不顾天寒地冻,在户外借着白雪的光亮读书。

当时还有一个人,名叫车胤,也和孙康一样,没有钱买灯油。夏天夜晚,他就捉了许多萤火虫,盛在纱袋里,用萤光照亮,夜以继日地学习。

负薪挂角

汉朝时候的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

隋朝有一个叫李密的人,小时候给人家放牛。每天出去都要带几本书挂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时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读书。

凿壁借光

汉代匡衡勤奋读书而没有灯烛,邻居有烛光,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一小洞,就着隔壁透进来的光读书(载《西京杂记》)。后人就用“凿壁借光”来形容勤学苦读。

韦编三绝

韦编:古代用竹简写书,用熟牛皮绳把写书的竹简编联起来,就叫“韦编”;三:概数,指多次;绝:断。孔子晚年喜欢研究《周易》,编撰《系辞》《象辞》《说卦》《文言》等解说《周易》的《易传》。由于反复阅读《周易》,以致编联简册的绳子多次断开(见《史记·孔子世家》)。后泛用以形容勤奋读书。

刺股悬梁

苏秦,东周洛阳人。他到齐国,跟鬼谷子学纵横之术,学成后去游说秦王,上书十次,不被所用,带去的资金用完了,非常狼狈地回到家里,哥哥、弟弟、嫂子、妹妹、妻子、侍妾都暗地里讥笑他,说他不务正业,搬弄口舌,倒霉活该。苏秦听后感到惭愧而暗自伤心,于是发愤读书,读得困倦了,就用锥子刺一下大腿,惊醒之后接着再读,最终做了六国的宰相,成为六国的合纵长。后用“刺股”比喻刻苦攻读。

汉朝孙敬读书困倦时,将头发用绳子拴在梁上,一打盹就能惊醒,终于成为当代大儒。后就用“刺股悬梁”比喻刻苦自学。

目不窥园

说无暇观看园中景色,形容埋头读书、专心治学。董仲舒讲学授课,三年不出屋,无暇看园中景,他的弟子又收了弟子,后来的弟子有的居然没见过他的面。他治学专心到这种程度(见《汉书·董仲舒传》)。后来用以形容埋头读书,足不出户。

汉书下酒

据说,宋代苏子美十分喜欢读书。他住在岳父家中,每天晚上读书总要饮一斗酒。(斗,古代盛酒器。)他岳父很奇怪,就去偷偷地看他,只听他在朗读《汉书·张子房传》。当读到张良狙击秦始皇,误中副车(指随从待卫之车),就拍案叫道:“惜乎夫子不中!”说完就满饮一大杯。又听他读到张良汉高祖说“此天以臣授陛下”时,他又拍案叫道:“君臣相遇,其唯如此!”说完又满饮了一大杯。他岳父看到这种情景后大笑道:“有这样的下酒物,一斗实在不算多也。”

萤窗雪案

中国第一盲人主持的亲情故事 篇6

2003年3月,本刊记者奔赴郑州,对我国第一位盲人主持人进行了专访,为读者揭示了他和母亲之间催人泪下的亲情故事……

为了残疾儿子,她与狠心的丈夫分道扬镳

古灏1972年元月14日出生在郑州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妈妈古葆芝在郑州大学工学院教务处工作,父亲在洛阳一所大学教书。白胖可爱的古灏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然而,欢乐是短暂的。很快,这个家庭就陷入了愁云惨雾之中。3个月后的一天,古葆芝在给小古灏洗澡时,邻居一个大夫过来帮忙,她仔细地看了看古灏,对古葆芝说:“古老师,我看孩子的眼睛有点儿不对劲,3个月的孩子,应该对外界的事物在视觉上有所反应,而为什么他的眼睛总是直直的没有反应?”古葆芝不相信:“我的儿子这么可爱,眼睛怎么会有问题?”话是这么说,但她还是决定带儿子到医院作检查。

在河南省人民医院,检查结果出来了:古灏患的是先天性纤维膜后增生症,也就是先天性双目失明。医生痛心地告诉古葆芝,这类病极为罕见,目前国内外还没有治愈的先例。

古葆芝大脑顿时一片空白,一屁股瘫在地上,过了好一会儿,她像疯了一样抱着医生的腿哀求:“医生,求求你们,一定要把我儿子的眼睛治好。”医生无奈地摇摇头:“我们实在是无能为力,你带孩子去北京试一试吧。”

第二天,古葆芝抱着孩子匆匆来到北京,跑遍了北京几家著名的大医院,诊断结果让她伤心欲绝:孩子得的是不治之症。她满腔悲痛,无处倾诉,用力把头往墙上撞,血顺着她的脸颊往下流……

回到家,古葆芝躺在床上不吃不喝,真想一死了之。可看着可怜的儿子,她决定要好好活下去。她流着眼泪把诊断结果告诉了丈夫。远在洛阳的丈夫匆匆赶回郑州,夫妻俩抱头痛哭……

平静下来,丈夫对古葆芝说:“我们再生一个孩子吧!”古葆芝看着丈夫,疑惑地问:“要是再生个孩子也双目失明怎么办?”她劝丈夫和她一起去医院作检查,丈夫冷冷地丢下了一句话:“无聊!”

第二天早上,当古葆芝醒来时,丈夫已经一声不响地走了。儿子残疾了,家也要散了,她抱着儿子,泪水流满了她和儿子的脸颊……

古葆芝是个事业心很强的女性,工作相当出色,每天工作十分繁重,上班时,她用被子把孩子围在中间,每隔一小时就跑回家来看一次。有一天,她进家门时,看到孩子脸上和嘴里满是屎尿,臭气熏天,古葆芝的心像钢刀在割。

没有人帮忙照顾孩子,又请不起保姆,古葆芝只好带着孩子去上班,她用绳子把孩子绑在背上,就连上厕所也得背着。孩子体弱多病,古葆芝经常深更半夜独自带着孩子去医院,累得疲惫不堪。

1976年5月的一天,古葆芝高烧又呕吐,全身乏力,她还得强打起精神给孩子做饭。她正在刷锅时,突然眼前一黑,倒在地上就什么也不知道了……不知过了多久,孩子趴在她身上又哭又喊:“妈妈,你醒醒!”古葆芝慢慢睁开了眼睛,看着孩子为了找她,从床上滚到地上,撞得鼻青脸肿,她大哭不止:“孩子,妈妈对不起你。”

生活的重担让古葆芝喘不过气来,她想让丈夫帮她减轻负担。在她的努力下,1976年9月,丈夫调到了郑州,一家三口终于团聚了。

然而,令古葆芝做梦也没想到的是,丈夫的到来令小古灏从此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丈夫十分讨厌儿子,动不动就打他,骂他是废物。古灏身上常常被父亲拧得青一块紫一块,古葆芝痛心地问丈夫:“他可是你的亲生骨肉啊,你也下得了手!”丈夫冷漠地说:“养这样的孩子等于背一个沉重的包袱,把他养大了,我也老了,到时谁来给我养老送终?我生病住院时,他连一杯水都不能递给我,要他有什么用?”古葆芝与丈夫大吵了一场。

半年后,丈夫向古葆芝提出:“如果你同意再生一个孩子,我们就继续生活下去,否则就分手。”古葆芝依旧要求丈夫和她一起去医院检查,但丈夫还是拒绝了她的要求。

此后,丈夫稍不顺心就迁怒于古灏,对他又打又骂,古灏变得胆小脆弱,一听见父亲的声音就吓得直往古葆芝的怀里钻,古葆芝常常独自流泪到天明。

孩子本来已经很不幸了,却还要遭到亲生父亲的折磨,痛定思痛,她决定与丈夫离婚,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成长环境。

1980年,古葆芝心平气和地与丈夫分手了,她带着儿子独自生活。古葆芝默默地说:“儿子,妈妈再苦再累,也要把你抚养成人。”

含辛茹苦,她把儿子培养成了国内第一个盲人主持人

古灏渐渐长大了,他非常自卑,对生活也没有信心,整天愁眉苦脸。古葆芝深深地知道,一个人的思想残疾比身体残疾更可怕。她决定重塑孩子的心灵,让他像正常的孩子一样健康成长。她开始给孩子讲张海迪的故事,每天晚上坚持为他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两个月后,当这本书读完时,小古灏高兴地对妈妈说:“妈妈,我觉得活着真好。”

每天白天古葆芝要去上班,她怕儿子寂寞,就给他买了一台收音机。小古灏对音乐特别敏感,乐曲听上两三遍,他就能背下来。于是,古葆芝决定让孩子在音乐方面发展,她省吃俭用,给孩子买了口琴、电子琴和手风琴,并请了两名家庭教师。

由于看不见琴键,小古灏只好一遍一遍地触摸,一个音符、一个乐句地反复练习,有时一练就是半天。一年后,古灏终于能弹奏一百多首中外名曲了,还经常应邀去学校演出,古葆芝由衷地感到满足和自豪。

古葆芝准备送孩子去北京上艺术学校,但一个好心的音乐权威对古灏进行了全面考察后,遗憾地告诉他,古灏在音乐方面没有潜力可挖。古葆芝伤心地大哭了一场,她决定面对现实,让孩子掌握一技之长,将来能够在社会生存立足。

1984年9月,古葆芝将小古灏送进了郑州市盲人聋哑学校,学习盲人按摩,将来可以当盲人按摩师,这已经是盲人的最好出路了。

在学校里,古灏疯狂地迷上了体育,休息时间,他常常躲在一边听收音机里的体育节目,宋世雄、孙正平等著名的主持人的解说他能倒背如流,并模仿得惟妙惟肖。课余时间,他经常给同学们解说体育节目,赢得同学们阵阵喝彩。老师知道后,认为小古灏不务正业,经常训斥他。

有一天,古灏正在眉飞色舞地用收音机为同学们“现场直播”足球赛,突然,老师走了进来,大声呵斥道:“古灏,你在干什么?”古灏吓得说不出话来,耳朵“嗡”地一声响,接着就什么也听不见了。后来,医生诊断为神经性耳聋。从此以后,小古灏只能借助于助听器来生活了。

几天后,老师把古葆芝叫到学校,向她罗列了小古灏的种种“罪状”。古葆芝哭了:“孩子,你是个盲人,好好学习按摩,将来也好混口饭吃。”小古灏天真地说:“妈妈,我想当体育节目主持人。” 在场的人都轰地一声笑起来。

古葆芝觉得上帝太不公平,也觉得儿子的选择太残酷了,一个酷爱体育的人,却永远无缘看一眼争夺拼搏的运动场!她真想把自己的一双眼睛给儿子!

古灏对盲人按摩越来越失去了兴趣,古葆芝只好让他退学回家。她买了一台电视机,让儿子每天听中央电视台的体育节目,还为儿子订阅了《足球》《中国体育报》《新体育》等报刊,坚持每天为儿子读报刊,和儿子一起收集、筛选体育资料,并分门别类地装订成册,建起了家庭体育资料室,这个资料室竟然比中央电视体育部的资料还全。

1990年,郑州承办了一次全国性的乒乓球邀请赛。小古灏得知后,自言自语地说:“要是能到现场去看比赛,该有多好啊。”古葆芝知道儿子的心思,可一张门票要好几十块钱,她狠心卖掉了陪嫁的金戒指,买了两张票,母子俩一起到现场去看了一场精彩的比赛。

小古灏对解说越来越感兴趣了,他天天在家里模仿中央电视台一些体育主持人的解说,让妈妈指出他的不足之处。他很想向他们请教,缠着妈妈带他去北京。1991年暑假,古葆芝带着儿子来到了中央电视台,古灏终于见到了宋世雄、孙正平等这些心目中的偶像。他们鼓励小古灏多学习,多交流,争取成为我国第一个盲人体育节目主持人。

为了让儿子能够多获得一些外界的信息,古葆芝咬紧牙关,借钱装了一部电话。通过电话,古灏和许多电台、电视台的体育节目主持人成了好朋友。同时,他的体育知识、体育理论也有了很大的提高。1993年3月,他用盲文写的体育述评,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采用后,得到了广泛好评。

1995年5月中旬,河南经济广播电台“残疾人之声”栏目两名记者来古葆芝家中采访,正逢第43届世乒赛在天津举行,古灏竟滔滔不绝,对赛事的介绍和分析详尽准确,甚至能完整地复述出一场比赛的全过程,这让两名记者大吃一惊。回去后,他们向台领导作了汇报。台领导当场拍板开辟《一周体育综述》栏目,由古灏主持,在黄金时间播出。

1995年6月1日,古灏走进了河南经济广播电台的直播室。中国广播史上第一个盲人节目主持人终于出现了!

“听众朋友,你们好!我是古灏,非常高兴能通过电波和大家交流。我是一个双目失明、双耳残疾的残疾青年,尽管我不能在赛场上纵横驰骋,也无法看到那惊心动魄的拼搏场面,但多年来,我一直对体育情有独钟……”

听着儿子那浑厚、纯正的男中音从电波中传出,此刻,守在收音机旁的古葆芝激动得热泪盈眶……

母爱如山,妈妈要与儿子相伴到永远

节目播出后,听众的表扬信像雪花一样地飞来,还有数家电台、电视台邀请古灏去做体育节目主持人。古灏陶醉在成功的喜悦中,不禁有些飘飘然了,录播节目也不再像以前那样精益求精了。对于儿子的变化,古葆芝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儿子的自尊心太强,她知道,如果直截了当地给儿子指出来,恐怕难以说服他,弄不好还会引起他的反感。

经过冥思苦想,古葆芝终于想出了一个“苦肉计”:她以听众的名义,用不同的名字给古灏写了十多封信,坦诚地告诉他节目水平在下降,不再像刚开始那样受欢迎了。

那天晚上,古葆芝坐在儿子身边,把这些信一封一封地念给古灏听,这无疑在古灏头上泼了一瓢冷水,他发热的大脑顿时清醒了许多。古葆芝深情地对儿子说:“孩子,作为一个电台的节目主持人,听众就是你的上帝。失去了听众,你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古灏哽咽着说:“妈妈,我懂了。” 古葆芝欣慰地笑了。

古灏成了名人了,各种社会活动渐渐多了起来,但每次古葆芝都要陪着儿子出行。古葆芝尽管已经五十多岁了,但她高雅的气质和不凡的举止总能吸引一些异性的目光。当有些人得知古葆芝至今仍独身一人时,纷纷大胆地向她表示好感。对此,古葆芝心静如水,她知道,也许有人能够接受她,但不会接受她的儿子,而儿子是她的精神支柱,她是儿子心中的太阳。 其实,早在1988年,古葆芝认识了一个外交部的干部,双方一见如故。相处了几个月后,当那个男人向她求婚时,古葆芝坦诚地对他说:“你要接受我,就一定要接受我的儿子。”他看着古葆芝,深情地说:“你放心,你的儿子就是我的儿子,我决不会嫌弃他。”这年10月,古葆芝和他牵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婚后,考虑到两人两地分居,丈夫准备调古葆芝到北京去工作,并且已为她联系好了单位。当古葆芝兴冲冲地去北京办调动时,丈夫犹豫地对她说:“你先过来,让古灏留在郑州。” 古葆芝一下子愣住了,好一会儿,她气愤地说:“他一个残疾孩子,你让他一个人留在郑州,谁来照顾他?这不是把他往死路上推吗?”丈夫无奈地说:“葆芝,在感情上我实在无法接受别人的孩子,况且,他还是个残疾儿,要不,我花钱请个保姆在郑州照顾他?” 古葆芝的心沉了下来,一句话没说,头也不回地走了。

从此,两人的感情出现了裂痕。 1989年,结婚才一年的古葆芝毅然与丈夫分了手。此后,为了儿子,古葆芝决定不再涉足婚姻,全力以赴地抚养儿子长大成人。

古葆芝明白,对一个盲人主持人来说,做一档节目,要比正常人付出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心血和汗水。古灏的节目尽管每期只有10分钟,但他常常要准备半个月的时间。每天,古葆芝和儿子一起收看收听全国各个电视电台的体育节目,还翻阅大量的报刊杂志,并一一念给古灏听,对节目有用的就留下来,然后整理归类,再根据每期节目的主题进行编排剪辑,在家里录播好后,由古葆芝送到电台播出。

尽管古灏每期节目都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但他每月的工资只有400元,古葆芝的退休工资也不高,母子俩过着简单平凡的日子。古葆芝想给儿子存些钱,儿子已31岁了,早已到了成家的年龄了,可谈过几次恋爱都没成功。古葆芝希望有一个与儿子有共同语言的女孩能够走进他的生活。

其实,在古灏的内心深处,他又何尝不希望妈妈能找一个志同道合的老伴来共度晚年呢?这么多年来,妈妈为了他,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感情,现在他已经长大了,妈妈也该享受自己的生活了呀。

2003年3月的一天,妈妈突然病倒在床,古灏感到束手无策。这一次,他犹豫了好久,终于说出了埋藏在心底的肺腑之言:“妈妈,你也该为自己找个伴了。” 古葆芝抚摸着儿子的脸,有气无力地说:“孩子,妈妈怕你受委屈呀。”

古灏紧紧握住妈妈那双粗糙的手,哽咽着说:“妈妈,我想为你唱首歌。”说完,他深情地唱起来……

关于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 篇7

与此相类似的还有“青鸟传书”的神话。据说西方女神西王母曾给汉武帝写信,而传书的使者是一只青鸟。它把信一向送到汉宫承华殿前。从此,青鸟也成为通信使者的另一代称。唐朝著名诗人李商隐的《无题》诗,后两句就借“青鸟传书”的典故,寄托自己期望与亲人通信和见面的情绪:“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还有一个“鲤鱼传书”的故事,也发生在汉朝。有一首汉乐府诗是这样写的:“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长相思,下言加餐饭。”意思是说,有远方来客,送给诗人一对鲤鱼,叫儿子剖开鲤鱼烹食,却发现鱼腹中有一尺长的帛书。书信上讲的是劝对方多加餐饭,同时作者也表达了长久思念之情。这就是“鲤鱼传书”的典故。其实,这故事的源流还更久远。早在商朝末年,当姜太公在渭水边垂钓的时候,他就曾捕获一条鲤鱼,鱼肚里有一封信,信中预告他以后将被封在某地。之后他辅助周武王打天下成功,果真被封在那里。

古人故事之理财方法的启发 篇8

“理财”一词并非是西方影响下的产物,早在先秦时期,《易经·系辞》中就说,对于财物的管理和使用要有一个正当的说法,禁止民众去做不合理的经济行为,则是理财最合宜的方法。小编蜜蜂聚财才知道,看来早在几千年前便有“理财”的意识了,那么不妨花两分钟穿越回去学习一下古人的理财智慧吧!

古人故事之理财方法的启发

“天下不患无财,患无人以分之”——《管子·牧民》

古代人的经济生活虽不如今天那么复杂,但个体的理财意识也已萌芽。让我们看看古代几大富商的故事,“偷师”古人的几种理财方法吧!

1吕不韦的“奇货可居”

“吕不韦者,阳翟大贾人也。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史记》

吕不韦是战国末期的大商人、政治家,曾官至秦国丞相。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少有的商品,等待时机再以高价卖出,由此积累起千金的家产。“奇货可居”一词便出自于吕不韦,在《史记》中具体记载曰:“吕不韦贾邯郸,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这则故事大致是讲吕不韦在赵国做生意时,看中了流落赵国做质子的秦王之孙子楚,并资助他一步步登基为王的故事。虽为政治之事,但可以看出吕不韦理财的方式:发掘潜力股,向其注入“风险资本”,帮助其“上市”,以获取巨大收益,这不正是如今讲的风险投资吗?

2苏轼的“节流”思想

“蓄积者,天下之大命也。”——贾谊

古人深受儒家“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勤俭”的思想影响,对财富的管理往往不会采取大胆的投资创收之举,大多数是“节流”(储蓄)的理财策略。

“初到黄,廪入既绝,人口不少,私甚忧之。但痛自节俭,日用不得过百五十。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钱,断为三十块,挂屋梁卜,平日用画叉挑取一块,即藏去叉,仍以大竹筒别贮用不尽者,以待宾客。”——苏轼《答秦太虚书》

苏轼被贬后,俸禄大幅减少,于是他痛下决心,决定把每天的开支控制在150文以内。

我们的大文豪是这么做的:每月发工资后取出4500文钱,分成30堆后用绳子串起来挂在房梁上,每天早上用一枝长长的画叉挑取一串,取完后就把画叉藏起来。平常在屋里放一只大桶,存放每天剩下的钱,以备来客时招待使用。

古时银行出现得晚,储蓄方法不仅有苏轼这种,民间的储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地下、梁上、墙壁里„„防火防盗的招式也是千奇百怪,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最后就看你找不找得到啦~

3白圭的“乐观时变”思想

白圭,战国时期中原人,名丹,字圭。有“商祖”之誉。

“乐观时变”

白圭理财思想的中心内容是“乐观时变”。“观时变”就是预测市场行情变化,并据此进行理财决策。具体而言,白圭进一步阐发为“人弃我取,人取我予”的理财决策思想。

“人弃我取”是指当商品供过于求、人们不愿问津时,就趁机买进;“人取我予”则是当自己手中的商品供不应求、价格大涨时,就趁机卖出。白圭说的“时变”也包括农业丰歉对商品价格和供求的影响。而要想把握在农业收成因素影响下的商品价格变化规律,则必须提前预测农业丰歉。为此,白圭根据岁星纪年法和五行理论,以及天文学、气象学的知识总结出了一套预测农业丰歉的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

知进知守,把握时机

白圭对理财经商可谓深有研究,他认识到了理财决策中决断力的重要性,提出“知进知守”。理财决策应当果断,不可迟疑观望,坐失良机。《史记·货殖列传》说白圭“趁时若猛兽鸷鸟之发”,极为生动地描绘出了理财决策中当机立断、雷厉风行的情态。

古籍思想之宏观思维的指导

1第一步:理财有道从心态开始

实力与心态都是成功不可或缺的要素,投资理财不仅仅是比拼资金、技术、信息,更是心理上的博弈。要知道,任何一种理财方式都存在风险,因此在开始理财前首先应当树立积极平和的心态。

老子说:“道法自然”。

即以“自然”为最高之境界,顺应规律、随遇而安。外界的境遇处在不断变化之中,面临不利形势若想让内心保持平和安定,便需要迅速作出主动的自我调节,学习道家淡然如水的心境去笑对风云变幻。积极的情绪管理有助于作出明智的应变,有助于理性规划你的下一步投资行动,将损失降到最低。

孔子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理性分析自己的财务状况,选择最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理财方式,切忌一口吃一个胖子。

2第二步:理财要从“全”、“远”考虑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陈澹然《寤言二·迁都建藩议》

想做好一件事,就要尽可能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因素;想做好具体某个方面,就不能不从全局出发。倘若没有全局意识和长远的战略眼光,只见一隅之利或眼前利益,都是无法长久的。投资理财亦是如此,“投资理财理的就是经济趋势”,把握宏观经济走势,关注国家政策政令,打开视野的广度和深度,确立“放长线钓大鱼”的战略目标,在此过程中保持坐怀不乱的稳健心态,方可收获更高的效益。

3第三步:理财要从辩证思维出发

“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

《周易》之“易”,即为“变”,“变化者,进退之象也。”

《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其中包含的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有助于理财者从容应对行情局势的起伏变化。

“否极泰来”与“泰极生否”

古人亲情的故事 篇9

孝女、贤妻、良母、是著名作家毕淑敏作为一个女性的家庭角色。她做过多年的儿科、妇产科医生,同时她也是女儿,母亲妻子,她写作的视角,流露的情感,也有着深厚的女性关怀的意味。

叙谈中,看到的是一个本色毕淑敏和她那可敬可亲可学的母亲,原来毕淑敏不是在用笔书写自己,而是在用心说话,用生命用爱诠释着人生的成长密码。

早年的“幸福记忆”被唤醒

有一年,毕淑敏自敦煌归来,兴奋地同母亲谈起戈壁的黄沙祁连的雪峰。一直安静听她“喋喋不休”的母亲,淡淡地插了一句在你才3个月大的时候,我就怀抱着你,走过西域黄沙迷漫的古道。

毕淑敏大吃一惊,从未听妈妈讲过这段往事,母亲笑了笑,说:“你生在新疆长在北京。难道你是飞来的不成?当年也没有火车可坐,从星星峡经柳园到兰州,我每天抱着你,天不亮就爬上装货卡车的大厢板,在戈壁滩上颠呀颠,半夜才到有人烟的地方。你脏得像个泥巴娃娃,几盆水也洗不出本色……”母亲讲着讲着,眼圈儿不觉得泛红了。

静静地倾听母亲的描述,毕淑敏这才知道自己在幼年时曾带给母亲那样的艰难,才知道发生在当年的感动源远流长。她无法想像当年母亲是如何抱着自己一路颠簸一路风尘地来到北京的。

毕淑敏突然意识到,在自己和最亲近的母亲之间,潜伏着无数盲点。毕淑敏说:“我们从小到大最详尽的档案,我们失败与成功每一次的记录都贮存在母亲宁静的眼中。她是世界上第一个认识我们的人。我们何时长第一颗牙?我们何时说第一句话?我们何时跌倒了不再哭泣?我们何时骄傲地昂起了头颅?往事像长久不曾加洗的旧底片,虽然暗淡却清晰地存放在母亲的脑海中。

从此毕淑敏爱听母亲讲起那过去的事情。“我们像一本没有结尾的书,每一个符号都是母亲用血书写。”她说,给母亲一个机会,让她重温创造的喜悦,给自己一个机会,让我深刻洞察尘封的记忆。

晚年的母亲尽管白发满头,但头脑清醒,也很健谈,讲起过去的事情如数家珍。看着慈祥的母亲,听着她讲“那过去的事情”,毕淑敏的心一次一次被打动着。母亲曾对毕淑敏讲,当年怀上女儿的时候,自己完全吃不下寻常的食品,闻什么都吐。体重锐减,医生说再不补充营养。大人孩子都有危险,可是,她的父亲要率领骑兵到远方,于是他把照顾母亲的担子交给一个名叫“小胖子”的警卫员。母亲曾多次向女儿叨唠没有那个老兵,这个世界上可能就没有我和你了。

原来,母亲当时惟一有食欲的是野鸽子汤。为此,小胖子变着法儿打野鸽子,烹饪好后给她喝。母亲说起:“怀你10月,我只吃了不到10斤的大米和一点野菜。剩下的营养全靠野鸽子汤支撑。”毕淑敏一追问,才知当年母亲吃了数千只野鸽子,便愤愤地说:“你也太能吃了,要是绿色组织知道了,会抗议你没完。母亲有些不服气,纠正说:“不是我能吃,是你能吃。一旦生下你,我就再也不吃野鸽子了。”这时,毕淑敏怜悯起那些野鸽子来,“不管怎么说,这数字也大得可怕,承受不起”。这成了她心底里的“大罪孽”了,一直耿耿于怀。

毕淑敏出生后,“母亲抱着我,住在古老的俄式木屋。夜里我爱哭,母亲就彻夜抱着我。母亲胆小,不敢点灯,就在漆黑的夜里,守我到天明”。母亲无数次的讲述历史之后,毕淑敏对母亲说,咱们回一趟新疆吧?去看那木房子和野鸽子。

到1997年夏,毕淑敏和母亲回归新疆之旅终于成行。然而,她的出生地伊宁发生了太大的变化,“从母亲茫然的眼神里,我发现她记忆中的伊宁,彷佛是另外一个星球上的地方,同这方土地不搭界”。毕淑敏看到母亲低声自语,愤愤不平,似乎要同历史讨说法。这时,毕淑敏决定放弃寻找,安慰母亲说:“不是您记性不好,是这个世界变化太快。”

小时候毕淑敏爱听母亲讲有关《林海雪原》和《王若飞在狱中》等故事。毕淑敏的学习生涯是自北京市前进小学开始的。读小学的她学习非常认真刻苦,成绩一直非常棒,在班上成绩常常是第一。小学6年她保持了连续6年的“三好学生”称号,并担任班里的班主席和学校大队长的职务。妹妹记得,姐姐回家做完自己的作业后,还经济负责检查和辅导她和弟弟的功课,督促他们的学习。母亲为女儿学习优秀懂事乖巧而打心眼里自豪。

那时,老师和家长都对她抱着很大的希望,妈妈希望我做女科学家老师说我适合当记者。而我最想做的是爬电线杆子的女通讯兵,觉得在电线杆子上上上下下很神气。

如今,母亲老了,牙也掉了好几颗身子也有些伛偻了。但是,毕淑敏看到母亲还是那么乐观,心态还好梦想还在,十分愉悦。在女儿看来,母亲的的故事半是讲给子女听半是自言自语,她定在回味自己无悔的一生,然后走好自己以后幸福的路程。随着母亲的讲述,毕淑敏早年的记忆被唤醒,开始清晰起来,温馨的感觉油然而生……

生活的咸淡里体味无价的幸福

毕淑敏尽管出生在新疆伊宁,但籍贯是山东文登。她没有在山东生活过只是小时候随父母回老家探亲时待过短暂的几天。前些年,毕淑敏利用自己在山东讲学的机会,特地提出去一趟文登。到了老家的村口,只见几个葱农正忙着把新挖出土的大葱进行清洗打捆,满目葱绿,春意盎然。毕淑敏走了过去,葱农一听说是北京来的大作家,匆匆放下手中的活,围着她攀谈起来。毕淑敏向他们了解了—下大葱的种植特点与销售行情,并自己掏钱买了一把大葱。葱农说什么也不要钱,毕淑敏却坚持付费,葱农最后捱不过毕淑敏,还是象征性地收了费。

到了老家门口,毕淑敏看到一口机井,这是母亲故事的井。她想到这家乡的水定是母亲的最爱。就用随身携带的矿泉水瓶子灌了满满一瓶家乡的水。她试着喝了一口,清清凉凉,顿觉心旷神怡,疲劳尽散。她巴不得把家乡清新的空气也打包带回北京给母亲,可惜这是做不到的。

“月是故乡明,水是家乡甜。”回到北京,母亲看到女儿自文登带来的大葱与井水,有些激动。大葱飘出的香味让母亲回味着儿时的生活,纯净透彻而甘甜可口的井水让老人不禁忆及老家的人与事,割舍不断的对故里的依恋。

这些年来毕淑敏写过的数百万字作品中,然而有关父母的文字并不很多。“不是不想写,而是因为特别尊崇他们,我的力量还不足以更深刻地理解他们以及他们那一代人,包括他们生活的环境和經历的年代。这不是一种个人的谦逊而是一种对长辈的敬畏!

好吃的是饺子。有一年,母亲亲手做好一盒饺子托人从石家庄带到身在北京的毕淑敏那里。那人叫毕淑敏马上尝尝,因为毕妈妈曾一会怕成了,一会怕淡了,念叨不停,毕淑敏就吃了一口,但“什么滋味都没尝出来只觉得喉咙口很热,像

有块炭卡在那里,其他感觉都抵不过那热……”毕淑敏吃在嘴里,感动在心底。

包裹着温情的饺子,像根心弦,无意间触及撩拨出的是

曲悠长的旋律。毕淑敏记得,早年受生活条件限制,吃饺子只能捱到年节。平常的日子破天荒地包上一顿饺子,就成了全家人的节日。她记得小时候妈妈和完面后,会把面团搓成长条,然后揪成一个个小面团,放在撒了薄面的面板上,自己用小手抢着要擀饺子皮……一家其乐融融的情景历历在目。包饺子自然是母亲的拿手绝活。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饺子自然不再是稀罕食物了。然而,母亲依日在一些年节包饺子给子女送饺子,原来在母亲的眼里——饺子象征意味极浓,圆满、团圆和睦和谐、台家欢乐。那一个个精巧的饺子里浸满浓浓的母爱,浸满浓浓的亲情。品尝着鲜美的饺子,毕淑敏俨然看到母亲爬满皱纹的额头和那稀疏的白发,泪水不禁在眼眶里打转。

毕淑敏连连说,味道很好,不成也不淡。来者听后,很高兴地表示要告诉毕妈妈“您女儿很喜欢吃您包的饺子”。毕淑敏却匆忙地拒绝了,因为如果说好,母亲就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做这件事情,那她太辛苦了。并一再嘱咐他要说“饺子从石家庄带到这儿,路太远,都馊了,没法吃了”。

毕淑敏可以想像得出,母亲是“在凄清的绝早,个人披衣起身,孤零零地擀皮,孤零零地包……一次只能擀几张皮,多了个人也包不来,就皴了。妈妈是极讲究饺子的质量的这许多饺子她一定包了许久许久……也许她会先拿小锅,煮几个,尝尝……她总说我的口味比她重,一定是自己觉得成淡适中了,又加上一把盐……过后想想又怕成了,心中不安……”为了不让母亲再这样起早摸黑孤零零地辛苦为她做饺子,也不想母亲心中再被那个考虑是太成还是太淡的不安所折磨,她就只好撒一个小小的谎了。

在父母最后的时光里感悟“幸福”

在毕淑敏当医生的岁月,她碰到过很多次死亡,面对许多生命的突然消失,毕淑敏有刻骨铭心之感。毕淑敏说她原来是个幸福盲,而让她彻底转变的是父母的去世,他们都是含笑而去的。“笑着幸福着离开——这是父母留给我最宝贵的遗嘱。一个人的生命,即使在遭受无比痛苦的折磨,即使是面对死亡的威胁,也依然可以感知人间的温暖与幸福。

2001年,在母亲被诊断为肝癌后的第一时间,毕淑敏实情相告母亲,没有像一般家庭做些隐瞒,说些善良的诺言。

没有什么比坦诚更有力量。人对自己的生命有知情权,有权知道,有权作决定。當过医生的女儿知道,母亲很聪明,很敏感就是隐瞒也拖不了多长的时间,一旦她知道得了肝癌后会更加的痛苦,导致病情治疗越来越不理想。

当时,毕淑敏不断搜集各种权威信息,从上海买来《实用肝癌学》等专业书籍。“看完后,手脚冰凉知道妈妈的病没救了。我把书扔了。但是这是支持者应该做的事情,搞清楚后才能有助你的判断。”她开始向母亲有分寸地简明扼要地阐述病情、盼母亲配合治疗尽量提高余生的生活质量。

镇静的毕淑敏将了解的所有方案向母亲全盘托出,并尊重母亲的选择——譬如老人拒绝化疗抵触有创伤的进一步治疗。接下来要了解老人的恐惧,满足她的愿望,毕淑敏问过母亲最怕什么?回答,疼。毕淑敏告诉母亲,医学可以有各种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老人宽慰了许多。

毕淑敏努力调动母亲的康复潜力,增强免疫力。母亲经过一段心理调整之后,开始地接受并勇敢地面对这事实日常做好营养保健的护理与饮食调理积极地配合肝癌治疗,母亲期望亲人能一直陪伴左右,毕淑敏便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母亲。最后一次去青岛医生惟恐坐飞机会导致脏器大出血,母女俩还是无所畏惧地快乐出门了。

当中西医治疗都对母亲的病无效时,朋友介绍了偏方,由多种化学元素配成的粉末。为了印证药物对癌症病人没有副作用毕淑敏替母亲先试吃药,后来陪伴母亲一同用药。毕淑敏的先生尽管有些感动但是还是发出了自己的反对的声音“你没这种病,跟着吃药干什么?万一出了问题,老少都赔进去。

这时,毕淑敏耐心地给先生做起思想工作“妈妈患了癌症,对她来讲是一个严重的挑战,在这个时候是非常的孤独,对她实施的又是一种新的疗法。如果出现什么偏差,对她的身体造成的影响就会很大。我是一个正常人,又有当医生的经验,对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什么的,反应更敏感一些。我先吃,如果没问题,妈妈再吃,保险系数就大了。有什么不良的地方我就与医生探讨比如我觉得这药量是否大了一点,我有什么反应,是否要调整,他们也会很重视我的意见。”先生劝阻不住,只好看着她每天陪着吃药。

起初就被医生宣判“死刑”的母亲,后来有了3年零8个月的生命奇迹。这或许是上帝为毕淑敏的诚心所感动。2005年1月,母亲临终时,很清楚地对儿女们说道:“我非常幸福,这辈子很满足……”

母亲再也不能醒来,安详的睡去了。在毕淑敏心目中,母亲平凡而伟大,是母亲也是人生路上的老师。母亲没有遗憾,从容而去,是毕淑敏的欣慰。“生老病死是人生一个不可逃脱的规律,我们只能去接受,毕竟母亲不可能陪伴我们一生,就像我将来也要离开我孩子一样,”儿时的情景似梦般依稀,母爱的温暖永难忘记。毕淑敏说,如果还有来生啊我还做母亲的女儿。

笔耕不辍的幸福“煮”妇

在生活中,毕淑敏和自己的孩子更像朋友。约访的时候,毕淑敏提出不谈自己的儿子芦淼——因为她曾与儿子有个约定,他长大了,作为母亲不宜公开属于他的信息。毕淑敏听了儿子的话,很欣慰,表示尊重他的意愿。是的,孩子长大了,已是一个拥有个人行为秘密的人,应该拥有一个相对独立而完整、真正属于自己的世界。我们表示理解,并有些感动一一她是一位明智而懂得尊重的母亲。

每有人言及自己的先生毕淑敏总是一脸的幸福:“我父母觉得他是个好同志,我也觉得不错,是个好同志,就在一起了,我们谈了5年的恋爱。我家庭生活挺幸福的,我跟我先生世界观基本一致,重大问题,待人处事上没有什么分歧,有点小分歧也是在买什么东西,刷个碗上。我儿子小时候总说我是‘清政府’,因为‘清政府’总是没原则,总签订不平等条约。我觉得那些小问题根本不是什么大的原则问题,不需要搞得剑拔弩张。”

一家人聚首一桌,吃顿家常饭,是幸福的。毕淑敏喜欢烹饪,最拿手的是做家常菜。她手下功夫不错,菜刀在砧板上奏起美妙的音乐,瓢勺在铁锅里操出诱人的美食。作为家庭“煮”妇的她调和着各种食材,搭配着生活的色彩,用美食表达对家人与生活的热爱。她把生活的味道调得有滋有味。

仁者爱山,智者乐水。毕淑敏喜爱旅游,让心情在山水之中放飞。自父母过世之后,每逢到美好的地方去,就会带上他们的照片,“希望他们和我一道,看到美丽的风光,见识更多的人和事”。2008年夏,毕淑敏与儿子踏上为期3个月的环球航行之前,一改以前的习惯,没有带父母晚年的照片,选取的全是他们年轻时的留影。“环球游是一条蕴含着风险和艰辛的旅途,一路上山高水险关隘重重。吃不到新鲜的蔬菜,喝不到温热的水。飓风,海浪、颠簸、晕船……还有莫测的危险。年轻的父母,他们英姿勃勃,意气风发,该是可以和我一道,忍耐更多的苦楚,坚守更长的时间吧?”这位孝女用自己的方式纪念逝去的亲人。“探险”归来,母子合作出版了一部《毕淑敏母子航海环球旅行记》。文字里,全是对生命刻骨铭心的体验与感悟。

“这里埋葬着一个女儿、妻子母亲,一个医生作家,心理咨询师。”墓志铭原本一种悼念性的文体。埋葬死者时,刻在石上,埋于坟前。毕淑敏说自己如果某一天不在人世,如果要为自己死后写几句话作为墓志铭的话,她会如此写。文字很简约,很有概括力,不过似乎没有新意,但是,她说“以上都是我所热爱的职业。每个人都有多重角色,要用一生的时间在这个世界上一一扮演。角色的难易不在于数量多寡,而在于完成的质量,在于你是否真诚勇敢地迎接这个角色对你的挑战。”——其情溢于言里行间,昭示了她的生死观,生活观与幸福观。

这就是毕淑敏,一个本色毕淑敏一个温情毕淑敏一个幸福毕淑敏!

上一篇:绿化公司岗位职责下一篇:关于西安的经典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