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教好古诗

2024-06-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怎样教好古诗(精选11篇)

怎样教好古诗 篇1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段),合计240篇(段)。为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古诗,笔者经过十余年的实践,摸索出一套“三趣曲”教学法,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古诗教学的课堂效率颇为有效。

一、课始“引趣”

古诗教学伊始,教师可采用猜谜语、讲故事、提问题、设悬念等方法,精心引发学生兴趣。

如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可先讲述汪伦用计诚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汪伦是当时有名的歌手,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对李白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的诗。有一回,汪伦听说李白来了安徽,就修书一封。信中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早知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前访。见面后,李白方知“受骗”:所谓桃花,只是桃花潭,并无“十里桃花”;所谓“万家酒店”,只是店名,并无酒店万家。但李白哈哈大笑:“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于是,两人结为金兰之好。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七言绝句《赠汪伦》。《赠———这个故事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汪伦》一诗的兴趣。又如教学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就可采用设悬念的方法———古代有位大文豪写了一首七绝,在诗中直接将西湖比作美女西施,这位大文豪是谁呢?这首诗叫什么呢?是怎么写的呢?再如教学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可从“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句千古佳唱着手,激疑设趣,从而引导学生欣然诵诗。

采取“引趣”之法,促使学生兴趣倍增,情感激荡,再引导他们学习全诗,教学效果往往会出人意料。

二、课中“持趣”

古诗距离现在毕竟时代久远,兼以“文约而意丰”,课堂教学时间一长,多数初中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不由得会淡化,他们的大脑皮层会进入暂时抑制状态。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此时,教师如果注意学生心理、态度和情感的变化,采取放录像、赏图片、配音乐、想画面等手段,努力扩展学生的想象,维持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就会有意外的收获。

如教学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当学生了解全诗大意后,笔者设计道:如果你是一位摄影师,根据《钱塘湖春行》的内容拍摄西湖风景你决定选择哪些镜头?(如果指导细一点,可以再加一句:“比如哪些水,哪些景,什么样的人,等等。”)待学生各抒己见后,可播放一段配有音乐的西湖风景录像供学生借鉴。再如教学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当学生弄清颔联和颈联的禅意后,他们学诗热情有所回落,这时可设置配音乐这一环节,以延续学生的兴趣。课文“持趣”的方法是很多的,教师只要能够合理运用,就能使学生的学诗兴趣保持下去,从而以饱满的情绪投入新的学习。

三、课末“增趣”

乐嬉游而惮拘检。“大抵童子之情,”初中生毕竟不是成年人,抽象思维尚不成熟,重感性轻理性特点明显。学习古诗,教师不妨抓住这一特点,运用类似于游戏性质的活动,在课堂教学行将结束之际,采取演小品(多用于写人类的)、编故事(多用于叙事类的)、打擂台(多用于哲理性的)、改原作(多用于抒情性的)、拼字词(多用于绘景类的)等手段,再次掀起教学小高潮,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学习,并求得向课外延伸的教学效果。

如教学孟郊的《游子吟》,在距离下课十来分钟时,可征得学生同意,引导全体学生根据诗的内容恰当地布置场景,并邀请一位女生和一位男生,分别扮演母亲与游子,像演小品一样演《游子吟》。这样一演,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加深了对该诗的理解,还让学生的心灵受到一次洗礼。又如教学王维的《渭城曲》,就可引导学生做“考官”,采用两种方法让其他学生“考试”,一种是拼字法,一种是嵌字法,学生的激情一下子就高涨起来。再如教学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根据它抒情性较强的特点,可引导学生改编原诗,使之成为抒情性较强的记叙文。

课末“增趣”主要是为了使古诗的课堂教学趋于完美,并将有限的课堂古诗资源延伸到无限的课外学习活动中去,所以不宜轻视。

总之,我们语文教师只要能根据诗歌固有的特点、学生实际情况和自身教学能力等因素,合理运用教学形式和手段,一定会走出古诗教学的被动局面,使之充满生机。

鉴定论文

怎样教好古诗

怎样教好古诗 篇2

关键词:教学,课堂,理念,评价

在现代美术教学中, 素描作为造型艺术的基础, 是学习美术必不可少的, 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它对培养学生的观察、造型、表现形象能力等方面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对于艺术院校学生而言, 学好素描更是关键。那么如何提高素描教学的质量呢?如何让学生充分感受绘画艺术之美?又如何让学生对素描教学充满兴趣?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在多年的素描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积累的一些经验, 就素描教学谈谈自己的感想。

一、设定良好的课堂环境

所谓课堂环境, 主要指师生生活于其中的, 并能影响其行为的一切内外部条件的总和。它既包括师生赖以存居的课堂物理条件, 也包括师生交往而形成的心理条件, 同时还包括诸多外在的社会条件。我们知道, 良好的课堂环境是绝大多数学生学习知识的保证, 也是教学的前提。下面本人就二个方面谈谈如何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

1.调动课堂气氛, 提高学习兴趣

营造好的课堂气氛要在原有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来丰富课堂内容, 利用多媒体来进行欣赏教学和演示教学。多年

方式不同导致学生的文化课和专业水平差异较大。其三, 高考指挥棒造成学生家长对书法专业的误读。针对此类问题, 招生部门应采取措施, 根据生源总体情况调整招生策略, 控制招生数量, 保证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教学硬件不足

由于各高校书法专业在本校的地位普遍不高, 因而书法专业的教育设备、设施、资料的投入不足。尤其是各类图书资料明显不足, 由于书法专业的专业要求比较特殊, 除理论书籍外, 它还需要大量的高质量的图片印刷品, 甚至高质量的作品原作。这些资料需要更多的投入但是添置这些资料便需要比其他学科大得多的投入, 这明显是短期内难见回报的投资。因此很多院校不愿意在这方面大量的投入资金, 因此很多的书法专业的专业资料不足, 不够专业。没有资料参考的学习, 尤其是对那些相对闭塞的“地方高校”的师生来说, 书法专业的发展是很困难的。

以上是书法专业本科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中较为突出的难题。书法教育者应该要认真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拿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经验使我发现, 在授课的同时, 把播放幻灯片的形式作为视觉辅助是教学技巧中相当重要的手段。幻灯片往往可以将一个用语言无法表达清楚的概念解释得很明了, 与口头阐述相比较, 学生更喜欢视觉上的感受。根据不同的课题, 可以制作不同的幻灯片, 如在讲解学生习作时, 在帮学生改画之前用数码相机拍一张, 改到一半再拍一张, 完成画以后再拍一张, 之后将三张画同时用幻灯片放映。学生就会更加直观地了解自己的问题所在以及如何调整。当然还有更多的用途, 比如在介绍当代或历代史上大师的作品等等, 这些幻灯片都能让你在介绍每一个主题时得心应手, 从而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创设不同情景的课堂规则

教学环境的民主开放和教学氛围的自由活跃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应具备的条件, 因为相对宽松的教学环境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的发挥。比如从改变教学场所来说:我们可以带学生去菜市场、汽车站、火车站和外出直接面向大自然写生等等, 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写生能力, 收集更多的素材, 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素描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还可以从灵活安排内容上:对几何体写生, 石膏头像写生, 静物写生, 头像写生, 速写等进行穿插的教学, 这样学生对新的学习方式具有新鲜感, 大大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当然还要鼓励学生提问, 保持应有的幽默感等等都可以提高课堂环境。要把课堂环境营造得尽善尽美, 还得靠教师总结各自的教学方法和治教方法再根据不同的学生去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课堂规则是良好课堂环境的先决条件。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能都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学生迟到、早退、聊天、睡觉等等。面对这些事情, 该如何处理呢?我的观点是:设定课堂规则。当课堂规则一旦确定, 学生是无条件执行的。而教师在阐明规则重要性的同时, 也应向学生交待清楚, 什么时候可

的措施。解决书法专业本科教育问题并非一日之功, 也非一人之力, 需要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通力合作, 更需要全体高校书法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负责, 只有这样才能对书法专业的前途和命运负责。

参考文献:

1. 解安宁.关于高校书法教育的若干思考[J].书画世界, 2011 (7) .

2. 王海华.关于书法教育的现实思考[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04 (3) .

3. 刘元飞, 高倩.简析高校书法专业所面临的问题[J].美术大观,

4. 周德聪.高等书法教育刍议[J].书法赏评, 2011 (2) .

作者简介:

宋斌 (1977-) , 男, 辽宁海城人, 鞍山师范学院美术学院书法系, 讲师, 主要从事书法理论研究、书法艺术创作研究。

以适当地放松, 什么时候应该保持一种有利于认真上课或作画的氛围。这样做的目的是能将课堂上的一切都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二、培养先进的素描理念

当前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如何理解、观察表现客观对象时, 将一种“概念”就同时给予了学生, 以他教师个人的一双眼睛代替了所有学生的眼睛。所教的学生出现“千人一面”的情况, 这样对于好的素描作品存在着认识上的不足。在传统意义之上的素描理念局限于描绘的技法和功力, 就影响学生在素描学习过程中的创造和表达能力, 而这往往影响到素描教学的过程和结果, 因此有必要在教学中以先进的素描理念去引导学生, 来改变对素描固有的认识, 发挥出素描语言的艺术价值, 从而应用素描语言的技巧, 培养学生进行艺术思维的能力。

这种能力体现了素描教学的一个全新的理念:一方面改变了原有的素描教学思维模式, 像对素描的空间、虚实的认识, 结构和透视等方面的认知, 都存在着惯性的思维模式, 如此一来学生虽然提高了写实能力, 却普遍存在着思维不开阔、创新能力弱的现象。素描应该是指导艺术家的创作构思和演绎其内心的理念;主导艺术作品构成的方式;表达的层次、轻重的掌握、虚实的变化和感染力的凝练。素描的内容不仅涉及写实绘画形态的知识材料和表现形式, 还涉及到其他绘画形态的内容。素描知识不仅包括系统的规律性知识, 还包括了培养学生创造性地应用素描的知识及相应材料去完成具有个性化意义的艺术表现, 因此树立现代的素描理念有助于改变目前素描教学的现状。另一方面要进行多样化的素描教学形式。课堂教学形式因教学对象、内容、环境等方面的不同而变化, 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让师生共同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使他们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我在素描教学中做了如下尝试:在原有写生素描教学的基础上, 引入现代设计素描教学的多种形式, 比如构成教学、意象素描教学、超现实想象素描教学、抽象素描教学和材料教学等等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多元化素描教学形式。素描教学应成为促进学生使用多元化的表现方式来艺术地认识自我和艺术地探索世界的有效平台。

三、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因材施教, 因势利导是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如果对班上的学生进行仔细的了解、研究就会发现, 他们在年龄、性别、相貌、文化背景、身体素质、家庭环境、以及学习环境、个人对事物的顿悟性等等都不同, 因而导致他们的绘画能力有较大的差异, 学生阶段是思维和认识活动最活跃的时期, 他们善于接受和吸收新生事物, 热情大胆, 敢作敢为。在他们身上, 创新意识往往处于潜在状态, 萌芽状态。需要不断挖掘, 促进发展。少数学生的创新精神比较明显, 比较突出, 就需要教师及时的大力扶植, 促其开花, 促其结果。如同一命题的作业, 几十张作业就会表现出几十张不同面貌和特点的画面。这其中有些特点, 很有可能就是显露学生创造意识和艺术才智的“闪光点”, 出佳作的好苗头。教师要及时发现这些特点, 因势利导, 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其创造力和想象力, 促使形成宝贵的艺术个性和创造素养, 这样一方面能够保证学生学习的热情, 激发探索的积极性, 调动主、客观因素进行素描的试验、发现和创新。另一方面, 学生对于新的观念的接受能力和学习并加以运用的欲望将会大大增强, 从而使知识得到不断地更新, 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同时, 也要注意到另一部分个性不突出, 能力较落的学生, 避免有意无意地对某些或某个学生做出个人的偏袒或偏见。尊重学生的能力差异, 对后进生要做到耐心辅导, 对其不足要及时修正, 对其优点要及时肯定, 并且时不时地对其习作公开评点。但一定记住, 在指出其缺点的同时, 要更多的指出其优点, 让后进生知道, 原来他也在进步, 从而慢慢培养他的兴趣和积极性。

在素描教学还应向学生灌输“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人优我进, 人进我精, 人精我新, 人新我创”的理念。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思维和良好的审美情操, 提高学生的“创意”能力。根据不同的学生特点定制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体现出特有的“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的素描教学特色。

四、改变单一的评价方式

多年的实践证明, 进行及时评价, 采用不同的评价模式对提高素描的学习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感受到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和自豪, 发现自己的能力, 增强自信心, 从而激励他们追求更大的成功;也可以让学生迅速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 修改不足, 提高水平,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那怎样的评价模式好呢?美术新课标中提到: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因此评价标准要体现多维性和多级性, 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 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特点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能力。因此本人认为, 教师必须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 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注重评价的目的性, 全面性、及时性及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多样化评价可以用以下几种方式来表达:1.教师评价。就是根据学生的素描作品, 对其在构图、形体、比例、空间、明暗等方面来进行评价。2.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学生根据自己的素描作品, 通过作品的构图、形体、比例、明暗等方面来衡量自己, 让学生找出自己的优缺点所在, 并且对于缺点要及时加以改正。3.学生互评。组织学生相互之间进行评价, 先让学生评价对方的素描作品, 将每个人对作品的认识表现出来, 教师在一旁, 因势利导, 及时启发。4.小组评价;选出比较优秀的学生对每一位学生的作品进行打分, 提出优缺点, 这样有助于尖子生的培养。5.作品展评;将学生的素描作品都展示在黑板或墙壁上, 优劣比较一目了然, 对每幅作品进行评价, 指出其优缺点,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习优点, 同时对不理想的作品也要求学生及时地加以修改, 力求完满。这样既关注了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更关注了他们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了学生的学习结果, 更关注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既关注了学生发展的全面性, 更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还有, 我们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 抵制只用一个标准, 一个答案, 只求共性, 忽视个性的评价方式。要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 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分析自我, 重建自我, 超越自我, 完善自我。

我们必须承认, 在过去形成的曾经行之有效的教学体系, 与当代及面向未来的社会与艺术需求已不相适应。经过自己多年实践证明, 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培养先进的素描理念、了解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差异、改变单一的评价模式, 这些都不同程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素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艺术的综合能力。让素描教学在课堂里“活”起来。这也是本人对素描教学的一些思考, 目前的素描教学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有关素描教学的讨论永远也不会结束, 我们应当正视素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科学的态度, 开放的胸怀审视我们的教学, 不断调整观念, 进行大胆的探索与创新, 为形成一个具有我国特色的多元互补的素描教学体系作出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李诗文.《素描学习·设计与结构》[M].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8月.

[2].许江.焦小健.《具象表现绘画文选》[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9月

[3].《中国美术教育》.2008第3期.

怎样教好小学数学 篇3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模式 探讨

数学是一门培养孩子综合运算的一门科学,其中有些东西,是很枯涩难懂的,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刚接触数学,理解能力还很差,特别是对一些概念的东西,如果我们还是这样单纯的给学生讲解,学生是很难真正的理解其中的意思的。因此我们要善于一些多媒体的手段来辅助教学,使数学教学更加生动化,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要尽量结合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现象和具体的实例来讲解数学。

我们以前的数学都是照本宣科的单纯利用课本,顶多再加上一本练习册,学生的数学知识只是单纯的停留在书本上,只是一种机械的记忆,其实对一些东西并不是很明白,很理解。只是知道老师讲的就应该这样,但是具体是为什么这样,心理并不是很清楚,实际的生活中碰到类似的事例,也不知道把学过的东西,运用到生活中去。这就是教学和生活的脱节。我们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要学生掌握这个知识,而是要求学生们把学过的知识能够做到具体灵活的运用,如果知识简单的机械记忆,不能很好运用,那么不能说达到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了。因此,我们一定要把锻炼学生的具体运用能力和课堂结合起来,把一些具体的生活实例,和我们的数学教学结合起来。

一、教学和生活实例相结合

我们知道,不仅语文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其实数学知识也是与现实生活是密切相关的,这在我们现有的新教材中有许多具体的实例,因此我们教师在给低年级的学生讲授新课的时候,最好是用一些很常见,很熟悉的生活经验或具体的生活情景来引出新的教学内容。用这样的一种教学的方式,比单纯枯燥的讲解,更容易让学生乐于接受。并且任何小学生都有一颗好奇心,喜欢问为什么,并且天性生动活泼。一个好的数学教师一定要从学生的这些特点去思考,充分地发挥小学生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给学生在课堂中创设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方法,把学与“玩”融为一体,使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好的理解所学的知识。比如在讲解认识图形的时候,我先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些不同的图形。让学生先对这些图形有一个视觉上的感受,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找相似的图形,看谁能发现更多。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都争着抢着回答,有的说,前面的黑板是方形的,有的说自己的铅笔盒是方形的,有的说自己的水平下面是圆的。还有书,本是方形的。还有的抢着问,为什么不能把黑板做成圆的,为什么不能让书本做成三角形的。课堂气氛相当的活跃,在这样的一个轻松的环境中,学生们对基本的图形都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这样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兴趣浓厚,注意力集中,能更快的记住所学的东西。

二、充分利用现代的多媒体手段

现在的时代,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很多的便利,给学生带来了很好的视听感受。能够增长学生的见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的利用好,发挥这个多媒体的这个优点。比如,再讲钟表的知识的同時,我们可以制作一些精美的PPT课件,用一个小朋友的一天来具体的展示,几点起床,几点上课,几点吃午饭,做游戏,睡觉,这样,在利用课件的同时,学生感觉是在看电影一样,还能够让这些和学生自己的一天结合起来,看是不是和课件里的小朋友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使学生先对时间有一个明确的这种概念。然后再用钟表的模型,给孩子分别讲解哪个是分针,哪个是时针,要怎么去区分。然后让学生,在钟表的模型上,亲自的摆出几点几点来。这样,有了生活的具体实例,以及和自己的生活相联系,学生们就不会再区分不了时针,和分针。一节课下来,学生们都能自己很轻松的自己看钟表了。

三、加强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们深刻体会到,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对今后的学习乃至工作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一定要在孩子们刚开始接触数学的时候,就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习惯。

其实现在的学生都很聪明,在智力上并没有多少的差别,只是那些分数高,学习好的学生都要比这些学习差的学生要更认真一些。有些孩子没有答对,不是因为不会,而是因为马虎,有很多孩子,甚至有很多的填空题会忘记做,这些都是因为马虎导致的。因此我们要改变小学生马虎的这个习惯,培养他们认真审题,认真做题,还有检查的好习惯,让他们从小就养成这个好习惯,不仅对数学的学习,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

四、要适时的表扬孩子

要知道适当的表扬奖励是上好数学课堂的添加剂 。作为一个合格的数学老师,一定要给每位孩子提供成功的这个机会,尤其对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更要适时的鼓励,这样才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不会因为一时的成绩不好,而丧失学习数学,学好数学的信心。一个人只有对自己有信心,学习起来,才会克服更多的困难,更好的学好数学。我们要善于想办法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课堂上积极,大胆的回答问题。我们根据学生课堂上的表现,一定要多表扬,多鼓励,这样学生才会觉得老师是关注自己的,自己是有能力学好数学的。才能够让整个的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的体现,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主动积极的去投入到学习中,才能更好的提高教学的效率。

怎样教好每一个学生 篇4

著名特级语文教师于漪老师的宝贵经验是:“要有能力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胸中有书、目中有人”。

“胸中有书”是教好每一个学生的前提,是指教师必须具备本学科丰富的专业知识,熟练掌握所教学科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并能根据教育教学的规律,灵活运用和处理教材,把教学内容讲清楚,讲明白,高效完成教学目标。

做到“胸中有书”不难,但要在教学活动中做到“目中有人”,却非一日之功,这也是真正的名师和普通教师的分水岭。“目中有人”就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知道他们在想什么,然后把孩子们的兴趣和积极性调动起来,接下来帮他们想办法、解决问题,在这种环境下,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有些老师在平时备课时,照抄现成教案,不认真研究教材,不研究学情,不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一味地求深、求难;课堂教学中,只顾表演教案内容,拼命灌输知识,不关注学生的听课反应,不过问学生学得如何,所有学生是否都已学会;考试成绩出来了,只关心学生考分的高低,不去认真分析考分背后隐藏的影响学习效果的心理和习惯等方面的因素;学生的行为出现了偏差,只知道一味的批评、训斥,乃至体罚,不去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把思想工作真正做到学生的心坎上„„,这种种“目中无人”的教育行为,怎么可能把“所有学生都教好”呢?

怎样教好高中历史课 篇5

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有目的、有计划地以教材为中介,通过教和学来共同完成预定任务的统一活动过程。教学方式的转变越来越倾向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应建构起以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注重能力和方法培养为目标的现代教学模式,最关键的是要给学生搭建好一个平台,而平台搭建的关键就在于是否有效地创设了历史情境。

一、激发兴趣,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当学生对某事物产生兴趣时,他就会入迷地去追求、去探索。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学习的内在动力。对学习有无兴趣,既是反映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心情愉快地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就成为众多教师不懈追求、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下面谈几点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建立民主、平等、互尊互爱的师生关系,形成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对学生影响很大,因而教师要作到教态自然大方,平易近人,促进师生关系融洽。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利用相应的历史事实激发学生愤怒感、自尊心,使学生了解祖国历史的重要性。

二、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史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当学生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时,就会积极主动的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学习动机的培养是指通过各种教育途径和手段把教育的任务和要求转化成学生的内在需求,使已形成的需要转化为学习的动力。首先,要给学生概括介绍历史课的内容、学习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了解历史课的总体目标以及如何学好历史课。其次,结合课堂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动机。教师可以用简练生动的语言导入新课,提出新课内容、重点及学习目的和学习方法,使学生初步认识事件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事件的求知欲。再次,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在学习具体历史问题上让学生感到知识是必需的和有用的,可以用纵横联系的方法,古今对比的方法来处理教材的某个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处理好历史中趣味性与科学性的关系。教师应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依据正确反映历史史实,不能为了引起学生兴趣随意夸张歪曲历史史实,把神话故事、传说故事当作历史知识传授给学生。

三、紧扣课时中心,优化教学目标

在新课改背景下,历史课本的编排与以往的教材编排不一样,它是按照专题形式编排的,既然是专题就肯定是围绕某个中心的,我们在进行情境教学切忌偏离甚至远离课时中心。如《太平天国运动》,此课的课时中心在导语中已阐明的比较清楚: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我们在讲课时必须紧扣这个中心,正确定位太平天国在民主革命中的先驱地位。如果说过多地讲述太平天国的经过和失败的原因,这明显是偏离了课时中心,那样的课肯定是失败的。紧扣课时中心可以说是情境创设有效性达成的前提,接下去我们要考虑的是在紧扣课时中心下的具体情境创设。我们都知道,新课程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这种课程目标和课程特点必然要求我们一线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考虑教学目标是否已经达到优化。教师还可以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和分组合作探究的互动展开,让学生既掌握了科举制度的意义这个知识目标要求,又学会了分角度换位思考的能力目标要求,还在集体探究的活跃气氛中培养了集体合作感和荣誉感,情感态度价值观也相应得到了提升。所以说,有效的情境创设有利于课堂三维目标的生成。

四、实施开放性互动式的教学

历史课堂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也有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有固定的同桌学生互动;有学习的互动,也有作业的互动;有教学内容的互动;也有学习方法的互动等等。比如将普通作业改变为师生对话交流式的互动作业;将过去单一的文本作业改进为可辅以图画、照片、影视资料、互联网资料形式的作业,甚至是历史人物角色表演、社会考察、人物采访等多形式的互动作业;将过去学生被动完成、教师机械批改的作业,改变为师生双向设计。例如平时的检测或考试试题交学生自己去出,教师把学生的试题精选成一套试题。学生知道是自己出的考虑题有一种自豪感,他们会更积极主动地学习、思考、创新。也可以把作业实行师生双向批改,由学生写出批改总结,从而,让学生自己总结学习的经验教训。

五、锁定时空要素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经常会感觉到,教材中的某些内容较抽象,年代久远或地域空间概念强,不论是教师或是学生都会觉得枯燥无味,如《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这一节内容时间跨度太大,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一直讲到了清朝,学生很难在这么快节奏的时间跳动中定位重点难点,往往是学生生硬地跟着老师的节奏而“疲于奔

命”,更不用说自身素质的提高了,对于这类教学内容,我们在创设情境时就必须首先锁定好时空落点了。时空落点指的是时间、地点、人物要素,不管历史离我们有多遥远,她必然发生于特点的时间特点的地点中,与特点的人物相联系。我们如果能锁定好时空落点,整节课就会豁然开朗了。讲授《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时把落点定在了汉武帝身上,以汉武帝为突破口创设了“汉武帝和诸大臣宫廷辩论”这样一个教学情景,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原因、表现和意义。

怎样教好二年级语文的生字 篇6

音、形、意都得说说。如果用PPT就好了

1、以游戏或者儿歌的形式复习拼音

2、出示拼音和对应的汉字,每个汉字再配插图,教拼读的方法、用组词、造句的形式解释字义,说说字的结构和笔顺,让学生跟着老师笔笔写字。

3、老师示范领读,学生跟读,再请学生一个个读,试着让学生造句使用字词。

4、可以采用编故事的形式,将每一个字串联在句子中进行教学

5、学生边学边练习写

6、给学生出题目,检测学生所学

谈谈怎样教好小学数学 篇7

一、融洽师生关系

人的感情有潜移功能, 小学生则更为强烈。学生如果喜欢他们的老师, 那么他们对这位教师所教的学科就会津津乐道、趣味盎然。

每个学生, 即使常常受到批评的学生, 也有表现自己才能的欲望, 也有对成功的期盼和肯定的渴求。如果能够为学生创造展示和体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珍惜、爱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他们就会表现积极, 对数学知识产生浓厚而真挚的情感, 并且会把感激之情化作学习的动力, 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二、对待学生一视同仁

对于一些上课精神“溜号“的学生, 平时要多找其沟通交流, 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 鼓励他们学习知识的重要性。只有注意力集中, 养成一定的自制力, 才能从“分散”中解脱出来。

三、教给学生发现问题

问题是数学发展的“源头”。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 而提出的新问题、新的可能性, 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 不仅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 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而, 提出问题不仅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也被人们看作是创造性活动或优秀才能的特性。

四、练习一题多解, 培养创造性思维

而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是反馈练习设计中训练灵活性和思考性常见方式。一题多解可引导学生用不同知识去剖析数量关系, 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发展学生思维, 解题思路会更开阔, 思维会更灵活, 有利于创造性的发挥。一题多变, 可使学生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 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在实践中感受应用题变化和发展, 提高能力, 培养开拓创新的精神。如:某工厂运来2吨煤, 计划烧40天;由于改进炉灶实际每天节约了10千克, 可以烧多少天?学生解答后, 再提问:谁能把第三个条件改成间接叙述的形式?一石激起千层浪, 同学们积极性更高了, 纷纷举手, 表现自己。

五、注重实验教学

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 我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实物 (如牙膏盒) , 用眼看一看、用嘴数一数、用手摸一摸, 感知什么是表面积。然后学生用剪刀把牙膏盒剪开, 得到长方体的表面展开图, 结合实物, 再说一说每个面对应的长和宽分别是长方体中长、宽、高中的哪一组数据。最后自己想办法算出展开图的面积, 也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通过数学“实验”教学, 学生在课堂上自己动手剪、拼, 进行观察、操作、探究、交流等数学活动, 最终自己得出结论, 既经历了获得知识的全过程, 学会了用多种方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又感受到了自己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快乐, 掌握了科学的认知方法, 探究意识、探究能力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培养。

怎样教好小学数学 篇8

一、增强主体意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着眼于新世纪人才素质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就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主体性得到发展,培养学生既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较强适应能力,又有独立人格和创造精神。这就要求我们要转变教育的直接目的。要时时处处把学生真正当作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始至终、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全过程。

1、面向全体,人人参与,共同提高。

教学成功与否,关键是看我们的教学活动是让少数学生参与还是让全体学生参与,学生是被动参与还是主动参与。有的课上,教师问得热闹,学生答得争先恐后,但只是少数的优等生在与老师“唱戏”,而大半的学生却在一旁冷冷地“看戏”,没有插嘴的权利。有的课上,老师设好框框,让学生按老师意图来“参与”,一旦回答不符合老师原先的设计,即被老师马上“拉回”原来的问题。这样的参与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被动参与。我们就是要克服教师满堂讲学生被动听;教师包办做、学生盲目看;教师满堂问、学生被动答;少数学生学习、多数学生陪坐的种种倾向。尽量创设各种条件,让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相信每个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因为每个学生都具有获得成功,避免失败的天性。只要给与适当的帮助,每个孩子都可以成才。

2、教给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记得有位现代教育家曾经这样说过:“数学教学,主要不是把现有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交给学生,学生就可以授用一辈子。”要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就是要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只有经过学生自己探索和概括知识,才能真正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获得深刻的理解。如:在教学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教学中,我首先提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是怎样推导出的?让学生回忆出三角形面积的公式是由已学过的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的。此时再提问:如何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面积?然后引导学生动手操作,采用实验的方法,把圆分割成若干等份(8等份、16等份、32等份……)再拼成一个近似于长方形的图形,并观察拼成的长方形的长与宽和圆形的周长和半径的关系,最后由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通过自己的操作、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推理等手段获得真正的知识,这是创造性活动的成果。学生既尝到“成功”的喜悦,又增强了创造性活动的信心。把未知的问题转化成已知的问题,是常用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学生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已经用过这种方法,这一次又让学生学会用这種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新的较复杂的问题。“未来的文盲已不是识字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我们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逐步学会主动寻求探索新知识。

3、合作精神的培养。

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能给学生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发挥学生间的互补使用。同时合作也是一种能力,是一种体现个人品质的素质。这种学习方式把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有效地变化为主动地探索新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并能发掘学生内在潜能。小组内讨论、倾听、反馈可以拓展学生的空间,有助于提高培养创新能力。合作意识也是新世纪社会所需要的交往能力。

二、突出情感意识,建立和谐平等、宽松的氛围

1、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才能便于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望盛,敢想、敢说、敢问,乐于发表意见。因此教师要善于用亲切的眼神、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来沟通师生的心灵。教师还必须尊重学生的任何发现,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即使的可笑、幼稚甚至是错误的问题,也不能责备,更不能挖苦,否则回抑制、抹杀他们的发现。教师必须小心呵护学生创新的萌芽,帮助他们树立创造的自信心。

2、针对差异,因材施教,给每个学生以成功的机会。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承认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允许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层次的知识内容。对于学有困难的学生,只要有微小的进步,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有位哲人曾经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要就是渴望被肯定。给学生设置成功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满足他们情感需要和自我实现的要求,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强化他们的虚伪系动机,满怀热情地投入学习中。

三、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的学习环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主动去关注学习的内容;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经验,为学习新知抛砖引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有了新的变化,教师都乐于去创设情境开展教学,这确实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然而,有些课创设的问题情境复杂、牵强附会,学生不能捕捉有效的信息,致使课堂教学流程舒缓有余而紧凑不足,教学效率不高。所以,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考虑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例如,在讲授《圆的面积》一课时,在课的开始,我用课件显示一幅图画:用绳子栓住一只羊,绳子的另一端栓在木桩上,羊绕着木桩运动形成一个圆。这个动画情境很快吸引了学生,学生就会很想知道:羊吃草的最大面积是多少?解决这个问题用什么公式计算?它与学过的知识有什么关系?有了公式怎样计算圆面积?这节课就是让学生带着这种探究欲望,围绕探究目标一步一步展开。又例如,教学比例尺时,我是用这样的问题引入的:我国陆地的占地面积是960万平方千米,这么大的面积能画在大小不同的纸上吗?这个问题唤起了学生的探究热情。这个问题引发了学生心中的疑问,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注意力便会高度集中,进入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这样既有利于有效地开展探究活动,又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怎样指导孩子学习古诗 篇9

一、指导孩子改古诗

随着社会的发展,作为社会特征反映之一的文化也相应地得到了发展,要让孩子对诗意有一个更直观、更深刻的了解,可在学习完一首古诗后,对诗句进行改写。

1、将古诗改为白话文,培养孩子习作能力

教学完《游子吟》,很多孩子对诗中所写的博大的母爱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为此,我设计了一习作活动:改写《游子吟》,最好能联系生活实际,写出真情实感。

作业交上来后,我发现很多孩子一改过去“一对一”的“翻译”代“改写”,写得声情并茂,感人至深,其中有位孩子写了一段:母亲理理儿子的衣衫,关切地说:“儿啊,你出门在外,要知道照顾自己,天冷了要知道给自己加衣服,当心身体啊!……”这分明是孩子的妈妈平时的千叮咛,万嘱咐。

而且通过这次练笔后,我再去检查他们对这首诗的掌握情况,不管是对字词的理解,还是背诵,都有一个明显的进步。

2、将古诗改编成课本剧,培养孩子口语交际能力

学习古诗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如果古诗中主人公就是自己,那么孩子们的兴趣就提高了,都想参与到角色中去,为此,我曾让孩子将《赠汪伦》改成课本剧。那几天,教室里都是“汪兄”、“李兄”的声音。表演那天,汪伦、李白穿着长衫(风衣)上场,拱手道别,精彩的台词,博得台下同学的阵阵叫好声。

通过这次扮演角色,进行配音,孩子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不仅设身处地地体会到了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而且孩子的口语交际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二、指导孩子画古诗

诗,是语言的艺术;画,是线条色彩的艺术,诗画历来不分家,一首好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因此,在古诗学习活动中,借助画的形式,能够培养孩子赏画、绘画的能力。在高年级时,亦可让孩子给画配诗。

如杜甫的《绝句》不仅是一首描写春色的好诗,更是一幅生机勃勃、情味隽永的春色图。在明确了景物的特点和图画的色彩美之后,让孩子动笔画一画诗中所表达的内容,作者坐阵草堂,平视黄鹂绿柳,仰望鹭上青天,远眺西岭的千山积雪,近写家门外的千帆待发的船。并且,选画得较好的作品用投影仪展示出来,大家共赏。这样,将语文教学与美术教学有机融合,不仅使孩子明白诗意,而且通过绘画赏画训练了他们独特的审美视角,使诗意、画意相得益彰。

三、指导孩子品古诗

古诗节奏鲜明、情感丰富、语句简炼、完全可以在活动课中开展诗歌赏析活动,体味诗歌之美。

1、指导找关键字,欣赏视觉美。如白居易的《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抓住“红”“绿”两字,生动地勾画了一幅色彩鲜明的江南春水图。旭日、红花、绿水,读完此诗,江南如画的美景一下子凸现在了我们眼前。

2、引导想象,欣赏听觉美。

如杜甫诗《绝句》吟诵“两个黄鹂鸣翠柳”一句,仿佛鸟儿就在耳际欢唱,白鹭成行,直冲云霄,欢叫之声隐隐传来,让人在听觉上增加了美的`享受。

当然,还可以引导孩子欣赏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等。

四、指导孩子诵古诗

所谓“诵”,即朗诵、背诵。我们的古诗教学活动不应该仅仅在课堂上指导孩子朗诵,这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应延伸至课外,而活动课亦可借鉴。

1、配乐吟颂,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

古诗文,高度精炼、集中地反映了社会生活,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美。因此,我们在活动课中开展了一系列诗歌朗诵比赛,把音乐也引入其中,让孩子在欢快优美或激越高昂的旋律中反复吟颂,把孩子带到意境中去体会,体味作品所反映的生活美、自然美、艺术美,在优美的诗歌作品的感染熏陶下,受到美的教育。

如指导一生朗诵《望庐山瀑布》,配以雄浑的音乐,带给孩子一种气势磅礴的美;而一生朗诵的《江畔独步寻花》,配上民族乐曲中轻快的小调,让听者感受到春光在视觉和听觉上的无限美感。

2、背诵诗歌,增强沉淀

语文课标要求1—6年级孩子背诵优秀古诗文160篇,为此,我们开展了一月一次赛诗会,把自己积累的某方面题材,某个人物的诗歌有感情地背诵出来。一篇篇优秀的诗文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不断地反刍、发酵,使之成为他们一生高远见识,完美人格的源头活水,从而提高孩子的人文素养,尽管孩子们背诵的诗文不一定理解,但为孩子今后的“反刍”领悟提供了语言材料。

时至今日,国人学习古诗的热情日益高涨,都在为古诗这一文学瑰宝的博大精深而叹为观止。魏书生有句话说:从思想到行为,从行为到习惯,从习惯到命运。我们深信,随着孩子思想认识的逐步加深,他们自觉灵活运用古诗的能力也会增强,我们提出的目标将更上一层楼。

★ 怎样写作文

★ 怎样辅导四年级学生写作文

★ 小学生怎样写作文

★ 二年级怎样写作文

★ 怎样写作文提纲

★ 怎样写作文的开头

★ 浅谈指导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

★ [初中化学]浅谈指导初三学生学习化学

★ 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有哪些

古诗课文应该要怎样预习好 篇10

读懂“注释”。

注意浏览注释中理解词句: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注释,有的介绍课文出处、作者、写作背景。有的课文对题目的注释,有的对词语注音、解释。有的是课外知识性补充注释。注释,是学生自读课文的重要凭借。古诗词教学中,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可以利用课文的注释来通读诗文,初步感知诗文,大致理解诗词促使学生认真地去探究思考,从而领会理解课文内容。《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注释是为了帮助学生读懂课文,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发挥这些资源在课文课堂上的工具作用,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落实词语、拓展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质疑探究能力。巧妙得当地运用这些注释,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大有帮助。

怎样才能教好初中语文 篇11

教无定法,方法是人想出来的,而不同个性的人,自然会对教学方法的选用产生不同的见解。教师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应用,到底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效果最好,这要经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去进行验证。那么,我们究竟怎样去选择适宜我们自己并能达到和实现我们预期的目的,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呢?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教师自身出发,反复检查省悟,做到“知己”

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对我们应该有很大的启发。年龄不同,个性不同,受过的训练不同,教学经验、教学态度以及教师自身的个性素养及风格的不同,都会影响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对教法的选用。即使对同一个教材,不同的教师也会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一个有着30年教龄的老教师和一个刚刚出道的年青教师,一个性格开朗的教师和一个性格内向的教师,一个男教师和一个女教师,他们在对教学环境的理解,对学生的研究掌握,对教材的感知角度和深度,对各种事情的处理办法等各个方面,都会存在着很大差异。就像是对待一年四季,人们的感觉都不相同,甚至是同一季节的同一天,人们的感受亦不一样。如夏天,在文学家的眼里是一个炎热奔腾的季节,是生命力旺盛的象征,而在另一些人眼中则是可诅咒的“炼狱”。对待鲜花亦是如此,有人从它的馨香中感觉到了沁人心脾的陶醉;有人从它的绚烂中感到了鲜艳夺目的惊异;更有人从它的秀姿中感到了“绰约如处子”般的韵致。如此等等,这些都是人们在感知上的区别和个性所在。因此,我们必须在执教之前,深入地研究自我,发现自我,界定自我,寻找自己的个性特色,把握自身的客观实际情况,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性质及内容去进行教法上的深层和广阔的思考选择。倘若我们凭主观臆想办事,不管自身情况如何,强行运用某种对自己并不适合的教学方法,或者盲目模仿某种教学方法的框架,“东施效颦”,那势必会落得个“邯郸学步”的结果。当然,我们并不是说别人的成功经验不可以借鉴,成功的经验,我们应该借鉴,只要是遵循教学原则、服务于教学目的、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方法,我们都认为是好的,应该借鉴之,并根据我们的教学实际去消化,借为己用,完善自己的教学。当然,我们也不能盲目自信,夜郎自大,把自己教学方法中的缺陷和不足当成个性和风格。

二、从学生实际出发,研究学生,找出特点,做到“知彼”

学生情况包括其知识基础、思维感知基础、个性爱好、生活学习习惯、家庭情况、班级环境情况(包括班级的大小、优差生分布、纪律情况、学习气氛、团结情况和情感趋向等),前任教师的教学情况(括前任教师的施教方法及习惯,学习的适应程度和接受情况等),还有学生对外界影响的反映情况等,这些都是我们应该了解和必须了解的。一个合格或优秀的教师,应是在此基础上选择教法,形成自己的个性教学特色的。因为不同年龄段、甚至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优等生和差等生,男生和女生,他们在心理、生理等方面是有差异的。他们的个性、爱好、兴趣、习惯、思维、感知、技能以及受影响的程度等方面都呈现着色彩纷呈的景象。我们要了解这些情况,要从中找出共性和个性的东西,寻找出他们共有的感知规律,以便为我们选择适宜灵活的教学方法做好准备。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使自己的教学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取得满意的效果,就要了解学生、贴近学生,选择恰切适宜的教学方法。这样做可以使自己的教学有的放矢。时时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为此而动,又使学生的知识学习得到了应得的训练和强化。那么,怎样去了解学生呢?首先是课下了解。经常保持和同学们的接触,通过闲谈、聊天、讨论等形式,努力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个性习惯、学习基础、兴趣爱好、思维能力等各种方面,这样就对他们有了比较完整和深入的了解,寻找出其共性的特点。其次是课上了解,这是课下了解的深入,是了解他们特殊情况的最好环境,也是籍以选择教学方法,使教学和学生学习同步和谐进行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通过观察同学们的神情举止,讨论发言,迅速判断他们的心理需要,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改变教学方法,引导他们的注意力与自己的教学同调,这就使共性和个性有了结合的机会,也就使教师教学具有了针对性。再次,课后了解。每一节课结束后,找几个同学了解一下同学们对教学的反应及听课要求。这既是一节课的总结,又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提供了借鉴。这些活动的持续进行,可以使自己的教学具有针对性,又能调动同学们对语文课的兴趣。因此,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决定和体现着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的生命力!

三、语文教材对教学方法的制约是不能忽视的

上一篇:2024.4护理质量检查汇总、质量分析及整改措施下一篇:童年趣事作文:扳螃蟹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