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怎样教育孩子

2024-06-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该怎样教育孩子(共10篇)

该怎样教育孩子 篇1

提到孩子的教育,每个为人父母的都会有许多话语,有的埋怨孩子太任性,有的会说孩子依赖性特别强,有的会说孩子不爱学习,贪玩,等等„„大多数家长都会皱着眉头,发出这样的慨叹:“现在的孩子不好管呀!”其实教育孩子真是一门学问,今天我就这一话题,和大家一起探讨父母应如何教育孩子。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手中的宝,心头的肉,从孩子一出生,父母就精心呵护,盼望孩子能茁壮成长,所以父母时时刻刻关注着孩子,也自然成为孩子的启蒙老师,为孩子勾画着美好的蓝图,每天看着孩子的每一个进步,父母心中都会充满无比的喜悦和自豪,父母的言行,直接影响到孩子,孟母三迁的故事,曾子杀猪的故事,大家已耳熟能详。做父母的应如何检点自己的行为,在孩子面前保持完美形象,对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作为家长,因为心中充满对孩子的爱,适时做出一些牺牲是很值得的。同时爱孩子要有度,不要溺爱,在家庭生活中,把孩子当作家庭中平等的一员,这是一种尊重,不要因为孩子小,就不承担力所能及的事情,对孩子生活自理能力要从小培养。

时间如白驹过隙,孩子就像春天的小树苗一样,转眼进入青春期,有时父母会发现,一向听话的孩子,第一次在父母面前说“不”,这时父母应知道,这就是青春期的信号。(青春期的叛逆)此时,父母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是有的,适当引导,孩子仍然会接受父母的正确建议。用爱和宽容去感召孩子迷惘的心,对孩子的教育,要用智慧,而不是简单粗暴,以暴制暴。

不知不觉间,孩子进入了初三的学习,竞争的残酷,每一位家长都会有压力,这毕竟是孩子人生中关键的一步,家长除了做好孩子的后勤保障工作之外,还要在精神给予支持,现在的学习竞争既是智力的较量,更是毅力的角逐。“天才在于勤奋”。面对一道道习题,一次次失败,孩子要挑战,要承受,熬夜,加班是经常的,这条路很辛苦,父母不可能完全代替孩子走,陪孩子一起经历磨练,在磨练中不断给孩子鼓励:失败之后的坚持不懈是一种美丽,向成功迈进的执着是令人感动的,战胜难题的欣喜会促使你向更高的阶梯挺进,让学习兴趣包围孩子的脚步,乐此不疲。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难题能适当的加以指导,这也是做父母的一种幸福。父母为了自己的孩子,一种本能会用自己的生命去呵护,孩子读书最艰苦的一年,各位家长又有什么理由可拒绝的呢?有时候,忙于应酬,忙于生计,这都是借口。是不负责任的一种推脱。既然把孩子带到这个世上,就应该为他的成人负责。力尽到了,也是无悔的。这个世界上最成功的人,莫过于自己的子孙能功成名就,学有所成,即使你个人如何辉煌,自己的子孙却一事无成,那也是你人生的失败。

光阴荏苒,又一个寒假即将来临,与孩子零接触的时间多了,掌控好孩子的学习,是家长的责任。放假了,孩子总会找些理由;如40多天的假期,先痛痛快快的玩几天,无节制的看电视,玩电脑等等„„孩子往日的紧张学习状态也许会在明日复明日中懈怠,家长要努力帮助孩子打消这一念头,否则可能会使你孩子的学习功归于溃的,学习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张弛有度,抓住假期中的黄金时间,帮孩子做好复习计划,按部就班进行知识的梳理、巩固、消化。努力做到融会贯通,善于引导孩子把知识拓宽,拓深,让孩子既养足了精神,又增长了知识,充实而愉快的寒假会使你的孩子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的挑战中去,而立不败之地的。

该怎样教育孩子 篇2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9月9日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对教师提出“四有”要求。做“四有”教师,离不开教师的情感教育能力。习近平总书记说,“有人说,好老师的眼神应该是慈爱、友善、温情的,透着智慧、透着真情……应该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教师拥有高超的情感教育能力,是教师职业的天然要求,是现代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的必然要求。

教师情感教育能力建设的必要性

今天的课堂与一二十年前的课堂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从硬件上,我们可以看到电脑、投影、白板、互联网设备,这些已经成为很多课堂基本的配置。再看学生,如今的学生大多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如果成人不能紧跟时代信息的发展,很快就会无法听懂学生的语言。科技快速发展,世界各地发生的事件可以在第一时间传播到地球各个角落;“慕课”的出现,使任何一堂高品质的课都可以通过在线播放被全球人共享。此时,如果教师依然以知识的权威自居,把教学主要任务界定为知识传授,恐怕就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同时,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以及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格局发生变化,学生主体也较过去的一二十年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已进入婚育年龄,其子女又多数为独生子女,被称为“独二代”。他们经济上开始变得富裕,是家庭的掌上明珠,但不少人生活自理能力差、情感上过分依赖或独立、自私、不懂得感受他人等,暴露出很多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孩子的成长问题,这些都对传统教育提出了空前的挑战。

另一方面,快速城市化和农村大规模撤点并校,使我国出现了两个新的教育边缘化群体,即进入城市的“流动儿童”和生活在农村的“留守儿童”。在传统上以应试为主导的教育中,大量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急迫的情感需求均受到了漠视。

在这样的现状下,学生个性特质中出现了抑郁、孤僻、自卑、胆怯、自私、冷漠、不诚实、缺乏自信等特点。媒体报道的有些令人震惊的现象,体现出某些学生对生命的漠视,对他人的冷漠残忍等。这些现象昭示出学校情感教育的滞后。

杜威说:“社会的激烈变革只有同样激烈的教育变革才能与之适应。”我国情感教育研究开创者朱小蔓教授在《情感道德论纲》中指出:“对教育要作完整的理解,不能回避、抽离情感层面。离开情感层面,教育就不可能铸造个人的精神、个人的经验世界,不能发挥大脑的完整功能,不能保持道德的追求,也不能反映人类的文化世界。只有情感才能充当人的内在尺度,才是教育走向创造、实现价值理性的根据。”

因此,我们认为,在现代课堂中教师身份的转变迫在眉睫,必须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完整人格发展的引导者。教师情感教育能力的建设也因此变得重要,教师需要具备体认学生情感状况、体察学生情感需要和引导学生情感发展的能力。

教师情感教育能力的内涵

朱小蔓在《情感教育论纲》中提出,品德的形成,不能和人的其他能力的发展孤立开来,而是促进包括认知、审美、创造力等在内的整个素质的发育和丰满。教育是要培养具有自主发展能力的生命个体。因此,教师情感教育的能力,实则是尊重和培育学生主体性的能力。这种主体性,并不单指学生独立的个性,因为过度强调个性的独立性恰恰会带来学生过度的自我彰显以及对他人关系的漠视。主体性包含了学生的情感和道德的养成,主体的人在日常行动中处处体现精神的独立和自由,并由此获得理解和关心他人情感需求的能力,可以创造性地建构和谐的人与人的关系。情感和道德感密不可分,在人与人的交往中获得的情感,实则是一种道德感。道德感在生活中起着使人高尚的作用,没有他人,任何真正伟大的东西都是不可能的。朱小蔓在研究俄罗斯伦理学家季塔连科教授的思想中发现,情感并不仅指道德情感,而是包括人的直观感觉、情绪、各种感受体验、情绪情感性认知等,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情感范畴。季塔连科认为:“情感是复杂的、多级的、深刻的道德心理机制,人的积极性、自我发展正是通过这一机制表现出来……情感是人的社会活动中的复杂的探索机制,而这种机制是获得道德观念的根据和最初的渊源。”

内在情感和精神世界丰富并保持开放性的教师,能够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需要,关注儿童的情感 (包括情绪) 表达,敏锐地发现学生沉默、对抗等消极情绪背后的精神活动,并创造性地寻找到把学生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行为动机的契机。这就需要教师不仅关注学生外在的学习行为,更要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需要教师具有情感的敏感性,需要教师自身是情感饱满丰富的人。

教育是心灵的培养。苏霍姆林斯基在《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中谈到,教师是有情感修养的人,儿童每天都在亲身感受老师对其行为举止作出的最细腻的情感反应。这种反应是用人道精神进行教育的强大基础,离开它,就无所谓学校。

在师生交往中发展教师情感教育能力

在学校教育中,如果没有师生关系的建立,孤立的教和学都是不存在的。但是,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并不是在课堂中天然生成的,师生之间如果没有真实情感和思想的交流,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关系。美国教育家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开篇即提出,不顾他人的情感和理智倾向的师生关系,不是真正的社会化关系,只能是一种工具性的关系。把教育的目的理解成培养完整自主的人,并不意味着人可以在孤立于他人的环境中发展。相反,人是一种关系性存在,人的发展不能离开他人而单独实现。现代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是师生之间教育关系的实现,教育的发生建立在师生交往基础上。教师在师生交往中发展其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能力。

人们可能会说,教师和学生只要进入课堂,进入学校这个场域,他们就在进行着师生交往。殊不知,缺乏了师生之间精神交流的师生交往,实则只是师生之间的事务性接触,而谈不上真正的师生交往。师生交往虽则发生在师生之间共同生活的场域空间及每一个日常交往细节中,但同时至少具有以下的特点:师生交往体现在师生在人格上的平等;师生交往中情感和思想的真实性;师生交往中教师处在主导的地位,教师需要去敏锐地挖掘、发现学生潜藏的情感和思想,进行引导,使之得以外显和表达;师生交往是师生发生思维和情感共鸣基础上的价值共享以及对善的追求。

师生之间在人格上的平等是师生交往得以展开的基本条件。在一个不平等的师生关系中,教师这个称谓的天然权威感会对学生产生压迫,拉开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学生在教师面前就不会真实地表露自己,教师不会成为学生交谈和倾诉的对象。这种人格上的平等关系不是知识上的无差异,也不是心智上的无差异,而是教师和学生作为同样具有发展可能性的人所存在的关系。

师生交往的发生建立在师生双方情感和思想的真实表达基础上。其实,这并不是一种不言自明的状态,在生活中,包括在课堂和学校生活中,它常常处在隐没状态。当教师和学生不是平等的关系,教师作为成人的生活世界和学生作为儿童的生活世界是割裂的、分离的,并且缺乏沟通渠道,那么,学生就不会向教师敞开其真实的精神世界,教师也看不到学生真实的思想和情感的或明或暗的流动。

教学中师生交往建立在师生的平等关系基础上,但与此同时,师生交往的特性也在于,教师天然地在交往中处于主导地位。因为教师天然地具有帮助儿童促进心智发展的责任,无此,教师就不成其为教师。教师在尊重儿童个性基础上,还需要去敏锐地发现儿童潜藏的情感和思想发展的幼芽,使之外显化并得以继续生长。

课堂无疑是一个公共空间,但这个空间可以是一个开放的、接纳不同学生独特个性的空间,也可以是一个封闭的、由教师统领一切、学生群体高度同质化的空间。只有在一个开放的、多元的空间中,不同的声音才能得以表达,由不同声音带来的价值可能会出现交锋、碰撞甚至是冲突,但也只有在这种碰撞中,才可能形成真正的价值共享。

该怎样给孩子存钱 篇3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形势下,如何能够为孩子存钱成为很多家长关心的焦点。那么,“为孩子存钱”就是把钱放到银行里存定期或做零存整取积少成多吗?

如果你对为孩子准备的教育基金缺乏长期规划,很可能导致理财效率低下,会直接影响孩子教育的保障。越早开始为孩子理财,投资的复合效应才产生越大的收益,这就是俗话说的“利滚利”。

招数一:教育储蓄

教育储蓄是用来给孩子接受非义务教育用的,平时存,到期取。孩子小学四年级后,就可以办理了。现在它的本金合计最高限额为6万元,存期分为1年、3年和6年。1年期、3年期按开户日同档次整存整取储蓄存款计付利息,6年期按开户日5年期整存整取利率计付利息。它的收益率与购买国债相近。教育储蓄到期应立即支取,因为到期后就只有活期利息了。

教育储蓄最大的好处,还在于办理过此业务的学生,将来上大学可以优先办理助学贷款。因此对于不可估量的未来,不妨考虑一下让它做未雨绸缪的理财工具。

招数二:货币基金

目前零存整取与多张整存整取存单的存储法相比,已经不占优势。因为现在整存的限额已低到50元起存了,它比零存整取利息高,分批次支取更灵活,存款额度更随意。

如果真有每月强制存钱的需求,有一种理财产品可以代替零存—货币基金。它的风险极小,收益与一年期定存相当,同样没有利息税。目前货币基金的赎回到账是在赎回后的两个工作日,资金的灵活性很高,也不存在提前支取的损失。

另外,国债和人民币保本固定受益的理财产品一般风险较小,收益能超过定存,也是不错的选择。

招数三:保险

有很多家长给孩子买的保险很多,这其中要避免什么呢?

只保小孩不保大人:如果只给孩子买保险,大人自己却不买,那么一旦大人发生意外,家庭就很可能会陷入困境,给孩子买的保险也因无力支付剩余的保费而中断。

只重教育不重保障:为孩子购买保险时的顺序应当是:意外险、医疗险、少儿重大疾病保险。在这些保险都齐全的基础之上,再考虑购买教育金保险。

为孩子购买养老险:很多资金不宽裕的家庭,可不必考虑孩子的养老问题,保险期限应截至其大学毕业,让孩子能自食其力就行了。

不买豁免附加险:购买主险时,一定要同时购买豁免保费附加险。它的条款约定了,若父母出现伤残死亡时,不用再交费,儿女的保险保障也不会受损失,让家庭没有后顾之忧。

放弃学生平安险:如果孩子已经买了保险,有些家长就不愿意再买学平险,其实学平险作为团体险,有保费低、保障高的好处,倒不如调整自己所买的保险,增加学平险来得经济实惠。

招数四:高风险投资

相对年轻的父母往往在投资上更激进,因此会将部分可能未来用在孩子身上的钱,投入到有较高风险的领域。给孩子的钱投资要把握一个比例,不可过量,不可失控,最好不要超过家庭收入的30%。

股票型基金定投是父母们常常选择的高风险品种之一,目前也比较流行。它由于是在不同的点位分期投入,因此能摊低成本。从长远看,中国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很好,因此只要不急于一时,坚持长期投资,应当是有好的收益的。债券型基金在目前更赚钱,好的债券基金年收益在10%以上,如果把握好节奏,也是可以获得理想收益的。

对于更多的风险高而收益不太能预测的投资,如实业、参股、古玩、民间借贷、收购、融资等等,父母们一定要认真评估风险,保持审慎的态度,不要超出比例投资。因为钱可以损失,你的孩子的前途却损失不起,所以不要为了高收益的诱惑而越过安全的边际。

(责任编辑/王小艾)

E-mail:wangxiaoai1981@126.com

80后们该怎样教育他们的孩子 篇4

幼儿怎样教80后家长很迷惑

“从‘独生子女’到‘为人父母’,80后角色正在悄悄转变。 ”

进入“独带独”时代,80后家长在孩子教育上面临的一大困惑就是教育理念上的冲突。80后家长都十分年轻,看上去就像是小朋友的`大哥哥大姐姐一样,完全不会给人明显的父母与子女间的感觉。

此外,80后家长学历普遍较高,对孩子教育常有自己的见解,但他们工作压力比较大,带孩子的时间非常少,这样新的幼儿教育问题随之而来。专家建议80后家长应定期学习先进的国际幼儿教育理念,探索该怎么更好地去和孩子相处,怎么去教育孩子。

80后家长Ada从小受过西方教育,赞赏自由开放、创造思维的西方教育模式。女儿乐乐进入幼儿园之后,她的枕边书变成了劳伦斯・科恩的《PlayfulParenting》以及阿黛尔・法伯的《How toTalkSoKidsWillListen》。同时,她定期参加了GPST-PT 国际幼儿教师课程。学习能充分满足2-6岁的幼儿教育所需专业幼教知识,树立科学的时尚育儿理念。在她看来,育儿应当是家长和幼儿园双方的事情,缺一不可。

幼儿怎样教,幼儿教师该补课

“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教育理念。 ”

幼儿教学是一项非常专业化的工作,只有接受过专业的系统化教育与培训的人员才能够胜任这项艰巨的工作,特别是当下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幼儿教师角色,也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工匠型”教师,而是现代意义上的“专业型”教师。

幼儿园应逐渐打破传统思维推出创新举措,比如安排灵活的接送时间、多开展亲子互动活动、举办亲子野外生存互助活动等。当然这样也就意味着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有一颗足够包容的心外,还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教育理念。

教师随笔孩子,我该怎样爱你 篇5

文|语文老师:李昭君

我们的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我们的孩子为什么频频自杀和杀人?生命是一个人最宝贵的资本,为什么面对一点点矛盾或挫折,我们的孩子就选择结束自己或他人的生命?

惊闻十三岁女孩因为偷拿超市糖果先后被超市和其母责罚后从高层跳楼自尽的噩耗,身为母亲,除了痛心和惋惜外,我更多的是深思。

我们的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我们的孩子为什么频频自杀和杀人?生命是一个人最宝贵的资本,为什么面对一点点矛盾或挫折,我们的孩子就选择结束自己或他人的生命?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教育非他,乃心灵的转向。”教育专家解释说,这个转向不是转向分数、转向成绩、转向本事,而是转向爱,转向善,转向智慧。我们的教育,不管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太注重功利性,而忽略了爱。我们的孩子不懂得爱自己,更不懂得爱他人。所以,面对生活中的矛盾和挫折,他们只有采取极端的方式解决。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慈子孝,母贤女淑。母亲,在教会孩子学会爱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更大。从孩子在子宫中孕育长大到呱呱坠地,孩子时刻都和母亲在一起,母亲的一言一行,一举手一投足都在影响着孩子。孩子牙牙学语,是母亲教会他们叫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在孩子眼里,母亲是天,是为他们遮风挡雨的港湾,也是他们抚慰受伤心灵的最佳良药。看见母亲的身影,一切恐惧与不适总会烟消云散;听见母亲的.声音,所有阴云与不快也会消失殆尽。母亲呵护温馨的话语让孩子倍感生活的阳光,同样母亲一句气愤时的恶语,也会让孩子顿感世界一片黑暗,丧失活着的勇气。

每个母亲都爱自己的孩子,但身为母亲,我们应该时刻问自己:我们会爱孩子吗?我们爱孩子的方式是孩子需要的吗?我们的爱是帮助了孩子的成长,让他不但越来越强大,让他从我们身上学会了什么是爱,如何爱自己如何爱他人,还是贻误了孩子的发展,使他离开我的呵护就无法生存?

我们每天关心孩子的吃喝冷暖,是否想过孩子的内心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我们每天抱怨社会的不公和人心的叵测,是否意识到我们的言辞在决定着孩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每个孩子刚刚出生都是一张纯洁的白纸,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我们的言行举止就是画在纸上的图案或笔画。多年后,这张曾经纯洁的纸张或许成了令人赏心悦目的图画,或许成了污秽不堪的废纸。所以,母亲,请用你爱的笔描绘这张你自己的纸张。

在孩子取得成绩的时候,我们不但要和他分享成功的喜悦,还要提醒孩子戒骄戒躁再接再厉;在孩子面对失败的时候,我们不但要安慰他受伤的心灵,还要帮助他分析失败的原因争取下次的成功;当孩子蒙受冤屈的时候,我们不但要相信孩子的清白,更要告诉孩子,生活中处处有冤屈,但要坚信“清者自清”,继续保持阳光快乐的心态最重要;当孩子犯了严重错误的时候,我们不但要严厉批评,用正确的思想教育他,也不要忘了用我们的爱让孩子感觉到不管他做了什么,母亲永远在他身边。

该怎样教育孩子 篇6

生命教育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上周末,台湾生命教育专家纪洁芳教授来到杭州,在“生命教育进家庭”教育教法培训活动上,用各种体验式游戏告诉家长、老师、学生如何爱自己,爱他人。

本次活动由浙江省教育学会德育分会、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等主办。承办单位茅以升实验学校编写出版的校本教材《生命的呵护》,今年还将出新版本。“我从哪里来”“正确使用电梯”“被狗咬伤怎么办”等生活中常见的事情,都是生命教育涵盖的内容。

体验活动A:

拍气球怎么让它不落地

现场一个经典游戏,让父母把握如何爱孩子的尺度。

纪教授拿出一个气球,让家长、学生用各种方式拍打,不让气球落地,看谁的方法最佳。很多人尝试连续短距离拍打,不过效果不理想,稍不留神,气球走偏落地。现场有小男生说,“气球抛得越高,球落地时间就越长,这样就有时间调整拍打动作,节奏也很稳。”

纪洁芳当场赞扬这位小学生,“玩这个游戏,很多家长就会体会到,爱孩子是需要保持适当距离的,把孩子牢牢抓在手中,孩子反而会被吓跑,聪明的家长懂得制造距离,让孩子在自由空间中感受到父母的爱。”

体验活动B:

画出自己的一生

纪洁芳在培训课上,让大家现场画一幅画,表现自己的过去、现在,或者未来。这种绘画形式也是生命教育的一种模式,比一般的叙述模式更能表现一个人的真实内心。

一位男老师用风筝代表快乐童年,用举重造型代表现在繁重的生活,用与孩子一起骑自行车,表示未来周游世界的愿望。还有老师用各种不同颜色表示成长阶段不同心情。

纪洁芳说自己在台湾上课时,曾让小学生画自己一生,甚至画画自己的墓碑,很多孩子会在墓碑上写上自己名字,还会画出天使的模样。

“其实这些都是生死教育,有的时候成人跟孩子谈死亡,没必要遮遮掩掩,让孩子认识死亡,知道这是生命必经的一个过程,反而能降低青少年的自我伤害,更加珍惜自己。

电视娱乐该怎样“娱众” 篇7

一、电视娱乐要有尺度

娱乐是人们的天性。娱乐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娱乐, 其目的是要通过娱乐调整身心, 更新精神状态。但娱乐有积极的方式, 也有消极颓废的方式, 积极的娱乐是人们自身发展所必需的补充, 而消极颓废的娱乐是被社会大众所排斥压制的丑恶行为。因此, 不论是自娱自乐, 还是社会公众娱乐, 都要受到社会道德、价值观、公共责任、正义与良知的约束。娱乐要有尺度, 绝不能闯越约束的区间, 以身体暴露尺度大、谈话内容麻辣做招牌。电视娱乐是一种社会性大众消费娱乐, 能直接吸引广大的观众眼球, 对观众有自然的亲和力, 加之娱乐栏目内容浅显、形式简单、轻松活泼, 对观众的文化素质没有特别要求, 因此它对社会的影响广泛。这就要求电视娱乐更为严格遵循社会规范、主流价值、承担社会责任和传播先进文化, 在道德价值观与审美取向、社会观照及媒体的经济效益之间作好取舍平衡。特别是电视娱乐的简单消费所形成的场效应, 对青少年受众群思想观念的影响及确立不可小觑。如今的电视节目似乎无所不能娱乐, 除专门的娱乐栏目, 一些社会新闻报道也充满娱乐化味道, 这种泛娱乐化的倾向值得媒体人关注。电视娱乐更要“流淌道德的血液”。

二、电视娱乐要有品位

一些电视娱乐节目, 尽管设计的环节紧凑, 场面华丽, 悬念欢笑跌宕起伏, 但看过之后细细品评, 觉得没什么可回味的东西, 就像一个漂亮的包装袋, 消费之后立即变成垃圾。可以理解, 当今的社会里人们生活压力加大, 生活节奏变快, 渴望通过简单娱乐从各种束缚中解脱出来, 使紧绷的神经得以放松。但这样的娱乐久而久之, 人的精神家园将失落, 人的理想将无所寄托, 真实的内涵随乐而去, 浅层次的娱乐如同饮鸠止渴。电视娱乐节目没有了立场, 完全被卖点所左右, 被收视率所控制, 绑架了受众潜意识中的追求简单快乐心理, 精神的升华权当一文不值的小菜。电视娱乐节目抹去了教化功能, 阉割了受众思考意义的空间, 势必使它滑向追逐感官刺激, 哗众取宠的境地。因而, 在电视娱乐节目中出现以搞笑、滑稽、噱头为手段的愚乐;以当众秀丑, 博得观众笑声的低俗节目就不是什么奇怪的现象啦!有些电视娱乐栏目或有意或无意宣扬金钱崇拜、名利场、不劳而获、变态的时尚追求等观念, 混淆社会道德观、价值观。人性都有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 这符合辩证法, 电视娱乐节目的教化功能虽然是潜移默化的, 但要强化调动人的积极因素, 不能以调动低级趣味为能事。有些电视娱乐节目已把格调降为街头杂耍式娱乐, 给青少年受众群造成极坏的示范作用, 为此, 广电总局叫停了一些粗俗拙劣, 甚至行走在黄色边缘不堪入目的电视娱乐节目。

三、电视娱乐要有真情

在电视娱乐节目里, 经常看到一大堆主持人嬉笑打闹侃谈, 调侃的方式不尽相同, 调侃的内容有时雷人;在娱乐的现场也不乏悲喜交加, 煽情落泪的场面, 但总让人觉得假膜假样, 缺少真情实感。主持人用话技编织着卖点, 其实就是在兜售娱乐栏目———这个商品。片面强调电视传媒的产业诉求, 势必要使从业者按照隐性规则向受众推销自己的产品抢占市场份额。电视媒体的产品是各种各样的栏目, 观众人气高的娱乐栏目是畅销产品, 但并不意味着是弘扬主旋律的佳品。电视娱乐佳品应该是传播真情真意, 弘扬真善美的节目, 这样的栏目在娱乐大众的同时, 更要带动社会道德风尚的提高, 担当起阻滞“道德滑坡”制动器的作用。电视是连接每个家庭最直接的信息、娱乐、教育终端, 在这个载体上, 过去灌输式宣教已经不能适应当今多元选择的社会要求, 但电视栏目的教化功能依然存在, 实现这一功能需要用真情来感染观众, 用灵魂和真心来激励观众。电视娱乐应该是有意义的真情娱乐, 应该用令人愉悦的方式使人受到启迪, 让人们在娱乐中学到东西, 这才是为社会所需大众所需的电视娱乐节目。要让电视娱乐由浅显的感官刺激升华到真情实感的体验和交流, 成为宜智、宜生、宜学的宝典, 使娱乐的格调向精神家园的深度、广度拓展。

四、电视娱乐要有创新

孩子被欺负,父母该怎样做? 篇8

胖胖妈:孩子被欺负了当然心疼,要赶紧问孩子,“谁打你了?快告诉我!谁欺负你了?”

父母这样的回应传达给孩子的正面信息是,当自己遭遇危险的时候,爸爸妈妈会很紧张你,很关心你。有这份回应,孩子就很放心,安全感就随之而来。

然而,消极的一面是,面对孩子的告状,父母有时会过度反应。过度的紧张和关心会扰乱正确的判断力,“谁欺负你了”这种说法其实就已经认定了孩子是受欺负的一方,在整件事的起因过程不了解的情况下,父母往往自动忽略掉自己孩子的问题。以后孩子一遇到事情,就会去依赖父母,强调别人的错误,不肯承认自己的过失。慢慢累积,容易养成孩子骄纵任性的脾气。

建议:

父母冷静下来,即使心中十分着急、担心,也别让这种情绪影响了判断力,先引导孩子说出整件事的来龙去脉,再作出正确的判断。如果孩子说不清楚发生了什么,父母可以去幼儿园和老师沟通,了解相应的情况。但要注意千万不要激动,带着情绪去质问老师尤其不可取,要注意沟通和相互的理解。

明明妈:孩子间打打闹闹也是常有的事,我一般不太会干预孩子的这种打闹,会对孩子说:“哦,知道了。肯定又是你调皮了吧,我还有事,等会再说吧。”

孩子之间打打闹闹,是比较常见的事,尤其是一些比较顽皮的孩子,父母也许已经习以为常了。没有真正地问问孩子到底发生了什么,这样做,一次两次可以,但长久以往,孩子和你会越来越缺乏沟通而疏远。

每件事的发生都有前因后果,孩子间的矛盾,有时是孩子好意办坏事,有时是孩子开玩笑却产生了打闹,有时是孩子为了心爱的东西而争夺……每件事都有不同之处,处理方法也截然不同。特别是受委屈的孩子,有委屈无处申诉,藏在心里逐渐会变成对父母的疏远。由于感觉不到父母对自己的关注,有些孩子甚至为了引起父母的关注而故意犯错,这样更是恶性循环。

建议: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依靠,所以父母的漠视和敷衍其实也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忙碌不能成为忽视孩子的借口,孩子需要你的关心和沟通。别让孩子一次次的希望变成失望。及时与孩子之间沟通,也是给孩子的关爱。当了解了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事,再去判断孩子是不是无理取闹,再选择恰当的处理方法。

点点妈:其他小朋友欺负你,你就打回去呀,打得他们以后不敢欺负你。这孩子在外面怎么这么没用。

这是很多父母会采用的处理方式,教孩子以牙还牙。父母的本意是希望孩子变得强大。但这种暴力处理问题的方式真的好吗?动手显效最快,但却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孩子靠暴力又能走多远,总会遇到力气大过你的。孩子间的问题,可以有多种解决方式,但暴力,绝对不是首选的方法。而且孩子间出手,容易没有轻重,万一出了什么事,更是得不偿失。

建议:

遇到欺负,让孩子有所行动是对的,但这个行动不应该是暴力。父母可以教给孩子其他的方式,比如告诉老师,比如让孩子用语言告诉欺负他的小伙伴“打人是不对的,会没有朋友”。甚至可以让孩子从自身找找原因,是不是孩子犯规在先,所以才引起其他孩子的不满。

三步骤:处理孩子被欺负问题

第一步:处理好伤口

当孩子告状自己被打时,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先检查孩子的伤势,如有损伤,做好相应的处理。不管遇到什么事,伤口需要第一时间处理,擦伤、红肿及时冷敷,使损伤减少到最低。

第二步:了解清情况

处理好伤口,需要了解事情的起因,发生的过程和结果。有时孩子说不清楚整件事的来龙去脉,或者说得颠三倒四。父母在询问时需要引导孩子,要注意询问孩子的方法,多用开放式的提问,如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你做了什么?少用选择性疑问如是不是他拿了东西?是不是他用手打你了?这样的问题有预设性,会给孩子带来暗示。父母在询问的同时可以适当重复孩子的话,确认整个过程。有助于理清思路,了解整件事的前因后果。

特别要注意,有时孩子会逃避一些自己做得不好的事情,强调一些别人的过失,当发现孩子有不愿意说的部分,或者发现有刻意的隐瞒,要追问孩子把事情搞清楚。

第三步:选择对方式

当理清楚整件事,孰是孰非,就可以进行正确的处理。父母应该帮助孩子找到适合的方法,不同的事情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学会以理服人,或及时寻求帮助。比如好意办坏事的孩子,首先要肯定孩子的好意,然后指出孩子错误的地方;如果是抢夺玩具,就需要培养孩子懂得与他人分享,并学会用语言来解决问题。

家长该如何教育孩子 篇9

摘要:孩子们变好或变坏和他们受到的教育有关,有句话叫‘先入为主’,所以父母是第一任老师,不能把一切推给学校。帮助孩子健康地成长,所谓养、所谓教育,不过是这样一句话。家长希望子女成龙,首先就要尽父母的职责。

关键词:家长,“资格证”,关心,耐心,自信心

引言:现在的孩子都是在长辈的宠爱中长大的,在家庭中,一个孩子成了所有人的核心。孩子一出生,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齐心协力,想尽一切办法,为孩子创造幸福生活的条件,造就了现在的娇男弱女,遇到困难就唉声叹气、怨天尤人、畏缩不前,碰到挫折就抑郁逃避、脾气暴躁、情绪低落不知怎样去做,更不主动从自身做起,寻找解决办法。难道我们用尽全力、尽己所能就为培养这样的孩子吗?

正文:

我是个刚刚踏出学校门的老师。这个身份的转变,让我对有些现象有了自己的想法。我在这里主要是对那些不懂教育,也可以说是不知道怎么做爸爸妈妈的人说。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读到了太多这种失败的教育了。

例如:

(1)一个安徽阜阳的父亲说到上小学三年级的女儿一直偷偷往他的喝水杯里放铅笔芯末想要“毒”死他的时候,一个七尺高的汉子在失声痛哭;

(2)一个成都来的8岁孩子,光二年级就转了三回学,最后被学校强行转到特殊教育学校……她漂亮要强的妈妈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这个现实:小时候人见人夸的聪明宝贝,怎么竟然会变成一个“弱智”儿童?妈妈欲哭无泪,觉得无颜见人------她已经好几年没带孩子回过娘家了;

(3)还有一位内蒙古包头的母亲生拉硬拽着孩子来参加我的课程: 孩子不愿上学,也不愿回家,从来不跟她交流,只有在伸手要钱的时候才跟她说话,说急了还跟她对打,老公则埋怨她没把孩子教好……母亲绝望了,对整个生活都心灰意冷。

这些都是多么失败的事例啊,他们是那么的真实,就发生在我们身边。难道还不足以令我们提高警惕吗?

现在的家庭,孩子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

例如:

有的孩子不爱去幼儿园,每天送幼儿园都又哭又闹…

有的孩子胆小,怕生人,不爱说话,也不爱跟同学玩,甚至有轻微的忧郁症… 有的孩子自制力差,光知道玩游戏,不爱学习,一提到学习就讨价还价… 有的孩子平时成绩很好,但是一上考场就考砸,越来越没自信…

有的孩子在学校被同学嘲笑娘娘腔,很苦恼,不知怎么安慰…

有的孩子无论做作业还是其他事情总是磨蹭、拖拉、丢三落四,永远得要大人跟在屁股后头提醒…

这些都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当在孩子出生时内心充满了喜悦和骄傲的父母,在仅仅过去几年之后,心头肉变成了心头刺,无比开心变成了无尽闹心,无上骄傲变成了无地自容,甚至感觉生不如死!

所以,我认为:做父母也需要取得“资格证”!不懂得孩子,就培养不好孩子!爱孩子是一种本能,连老母鸡都会做!但是如何去爱,却是一门伟大的学问!其实,我们常常会听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见这个角色的重要性。但是这老师也不好当啊.尤其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越来越方便,孩子们在吃、穿、用、行方面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便利。特别是现在,可以说几乎没有多少来自外界的苦让孩子吃。然而时代的发展要求人们与时俱进,对人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安逸的生活条件恰恰弱化了人的许多能力。我们要知道被家长过细过多的照顾,反而造成了他们现在的依赖性强,自觉性和独立性差。这种教育结果与家长愿望南辕北辙的现象是任何人都啊不愿见到、难以接受的。那么如何使孩子从小就不惧怕困难挫折,有乐观、自信的品质呢?

第一,我认为说的再多再好,不如给孩子作出好样子,并做到平等。此所谓大家说的身教重于言教,父母应该做孩子最好的老师!他们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努力给孩子最好的影响,让他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要求孩子像爸爸妈妈一样爱清洁、讲卫生、爱学习。只要孩子做得好,我们就要总是赞美他;不好的习惯慢慢改正,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还要多重视对孩子读书兴趣的培养。还要 正如希望孩子做到的,自己也应该做一个好榜样。那些要孩子忙学习,自己却忙于打麻将的家长,叫孩子心理如何能“平衡”,即便孩子不说,那嘈杂的环境,甚至是污言秽语的环境,如何教育好孩子!所以我奉劝家长在孩子学习时,不要吸烟,搓麻将,放电视或大声喧哗,给孩子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这样才有利于孩子的学习。

我觉得平等的对待自己的孩子,就要放下“家长”的架子,真正把孩子当朋友,要多鼓励,不轻易放过孩子的“闪光点”,哪怕是极其微小的,而加以表扬,以树立孩子的信心和自尊.孩子犯了错误,千万不能以打骂代替教育,要帮助孩子分析或找出犯错误的原因,指出错误的危害之处及严重性,告诉孩子以后怎样少犯或不犯此类错误的方法.其实施教方法很多,但润物细无声,平时的正面引导,潜移默化的和风细雨式教育将是事半而功倍。

第二,要做到真正的爱自己的孩子。有人会说,这谁都会,还用你在这里啰嗦。许多家长也会说,我们一直在爱孩子呀。我们省吃俭用,我们费尽心思,都是为了孩子呀。我们一直在全心全意地爱着孩子。可是家长何曾想到,你们的爱给了孩子什么?娇弱、任性、自私自利、不懂得感恩。谁都不曾要求孩子对自己的付出予以回报,不让孩子付出一点的劳动和爱心。我们以爱的名义剥夺了孩子的许多能力和权利,我们把孩子圈在爱的海洋里。用蜜圈养他们,我们的爱过了头是溺爱。我们要的是关爱不是溺爱。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里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唤,这个呼声在中国的上空飘荡了近一个世纪。如今有许多家长正是用溺爱吃掉了孩子,使孩子失去良好的品质、能力和精神。爱与溺爱一字之差,它们的区别在于用理性的方式去爱才是真正的爱,而完全用情感去爱就是溺爱,用理性去爱,就应该知道如何正确地实现你的爱,如果仅仅用情感去爱,就只能在溺爱中迷失方向。

这里说的关爱除了关心孩子的吃喝玩睡等方方面面的事情外,还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不用命令或粗暴语言对待孩子;(2)保守孩子的秘密;(3)尊重孩子的隐私;(4)经常倾听孩子的心声;(5)尽量满足孩子的正当要求;(6)答应的要兑现,一时办不到的要向孩子解释清楚---不能一味迎合乱表态;(7)教一些孩子自我防卫技巧;(8)有意无意地向孩子讲一些心理 生理知识等等。做到关爱孩子的每一天,别等到孩子出了问题才想起需要格外关照孩子.同时,关于对孩子的教育我认为还应该保持家庭的和睦安静祥和温馨的气氛,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第三,要学会拒绝。会爱孩子,就应该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会爱孩子,当孩子提出无理要求时,就要果断地对孩子说“不”,其实拒绝也是一种爱。孩子摔倒了拒绝扶他,要鼓励他,让他自己站起来;孩子不吃饭要拒绝喂他,现在的家长生怕小孩饿死了,就千般哄,其实我觉得没必要,这样只会纵然孩子更任性,当他饿了自然会找吃的,当他要吃时再表扬他一下,那他下次就更愿意吃了;当孩子有一定能力时拒绝帮他做一切他力所能及的事;当他做错事时拒绝替他承担后果。有时痛苦的经历反而能历练孩子,增强孩子抵御失败和伤痛的能力。拒绝包办代替,让孩子自立;拒绝过分关爱,让孩子自强。因为我也是从那种情况过来的,懂得孩子真正需要什么。

第四,就是要有耐心。孩子的成长过程是漫长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一定要有耐心。我记得费朗西斯·费奈隆说过:如果有人问我,什么是照顾孩子的人所必备的唯一的条件,我会回答是耐心,对孩子的脾气、理解力和进步都应有耐心。有的家长看到孩子哭,心烦意噪,火冒三丈,用骂声或巴掌来制止孩子;有的家长想尽办法哄孩子,用物质刺激孩子,或让孩子提条件,以便制止孩子。孩子哭闹必有原因,家长只有找着根源仔细分析,耐心地去引导孩子,告诉孩子为什么路要自己走,为什么不能买遥控车,为什么不能打的,为什么要多吃蔬菜和饭,少吃零食等。而且家长对自己的道理一定要耐心地坚持,当孩子过了脾气,他不会再坚持而家长的耐心坚持也就成功了。

第五,要培养孩子自信心。孩子的自信心不是天生就有的,是在后天的生活实践和学习中培养起来的,所谓自信心就是相信自己的力量、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的作用。自信心是孩子学习成功的精神支柱,也是孩子生活成功的精神支柱,家庭教育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有很大作用。首先家长要言行一致,要为孩子培养自信心做出榜样。家长遇到困难不要悲观失望、不要怨天尤人、不要乱发牢骚,如果这样做会通过模仿、感染的形式传给孩子,孩子越小感染的程度越重,模仿父母的能力越强,父母对生活充满信心,对克服困难充满信心,是培养孩子自信心的重要基础。其次,积极鼓励、表扬孩子。如肯定、赞许、赞扬、期待、激励、精神奖励、物质奖励等。切忌当孩子失败或做错事时夸大措辞、批评打骂、讽刺挖苦,或者态度冷漠、不理不睬、任其发展。

第六,家长要配合老师,作好学校教育工作。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很重要,家长只有与学校与老师密切配合,才能更好的教育好孩子。孩子入学以后,可能家长的工作很忙,常是早起晚睡,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不多,但可以经常通过孩子了解他在班上和学校的情况,也通过与老师的联系,检查作业,发现孩子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让孩子茁壮成长。

第七,学会倾听。倾听既是家长教育子女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也是教育子女一个好的方法。这是因为孩子的教育80%在于沟通,20%才是教育,只要沟通到位,教育就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而要使沟通顺畅,家长必须要学会和掌握倾听的技巧。那么如何正确的应用倾听艺术,使自己在和孩子沟通的中收到良好的效果呢?

一要有主动倾听的意识。

二要允许孩子申辩、解释。

三要善于运用倾听的净化作用,协助孩子及排解情绪等方面的问题。

第八,家长还要懂得孩子身心发展规律。我们要知道,教育也是一门科学。现在许多家长不学习关于教育孩子的相关知识,不注重教育孩子的科学性。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只要玩好、吃好、穿好、学好就可以了。不知道人生的第一反抗期是几岁,不知道孩子是从何时有了自我意识的,不懂得从小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和与人合作、交往的能力在人的一生中的重要作用,不知道让孩子从小尝试适当挫折对孩子成长的意义。家长常常不知道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特点。可悲的是许多家长没有学习意识,常常认为我就是这样长大的,也挺好。这种错误的思想导致不正确的教养方式和方法,如果家长不了解孩子身心发展规律,不能有针对性地教育,那么你的教育就不会有的放矢,就会走许多弯路。家长只有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掌握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与方法;学习科学的家教方法,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点,只有这样才会教育出健康的孩子。

第九,让孩子尝试困难和挫折。要有目的地让孩子尝试困难和挫折,孩子自立自主精神较差,抗挫的能力较差,日趋富裕的物质生活条件也削弱了孩子应具备的忍耐力,心理承受力和坚忍不的意志力。众所周知,人的一生总有坎坷,我们的孩子从小不知道什么是苦难,什么是挫折。他们成长道路一帆风顺。当孩子长大成人,遇到困难就无所适从,就害怕胆怯,甚至逃避。孩子没有建构起面对困难的心理应对机制,没有相关的经验。许多人因此失去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萎靡不振、自怨自哀。一个乐观自信的孩子远比一个经不得风吹雨淋的名门学子更有前途,所以我们要培养孩子有坚实的抗挫能力。

我们要知道,哪个伟人不是在经历了风雨之后才见到的彩虹啊?可见,孩子只有在逆境中成长,才能承受人生的坎坷。

参考文献:

孙京媛《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阿黛尔•法伯和伊莱恩•玛兹丽施《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中央编译出版社

于平《用妈妈的信任握住孩子的手》 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鲁迅《狂人日记》《新青年》月刊

今天父母该如何教育孩子 篇10

(一)当今父母教育孩子的误区

1、过分溺爱:爱的无原则,孩子成了家里的小公主,小太阳。

2、严厉专治:在观念上没有做到尊重孩子,管教孩子的态度居高临下。

3、期望过高:很多孩子的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表现为目标过高,错误的认为孩子一定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顾孩子的实际,盲目的定发展目标。

4、重养育轻教育:许多父母节衣缩食,尽可能的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忽略孩子的心理关爱。

5、重智育轻德育:许多父母都把自己的精力花在孩子的智力开发上,忽视对子女思想品德修养及行为习惯地养成。

6、重智轻能:“万般结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意识,在当今时代人有一定市场,许多父母不愿意子女一辈子只是一个普通劳动者,于是督促孩子拿到文凭作为第一目标。

7、重她律轻自律。

8、包办代替:父母不明确自己应当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不懂得作父母的责任应当更多的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孩子。孩子自己能做的事,父母不代替。有的家长说:“我一大早起床给孩子做饭,叫他起床,帮他穿衣服,放学后要陪他做作业,检查作业,一天到晚围着孩子转,这颗心全给了孩子。”这样的父母似乎不在少数,然而您却做过头了。真正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父母不要代替。

9、重言教轻身教:忽视身教,甚至身教于言教相互矛盾。

(二)、当今父母如何走出教育孩子的误区

1、父母应加强学习,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起身不正,虽令不从。”身教胜于言教,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不潜移默化的影响者孩子的成长。父母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养,才能完成教育孩子的重任。不要盲目追求近期教育目标。严格要求自己,为孩子树立榜样。

2、孩子在家庭养成的行为习惯往往伴随她的一生,家庭中形成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是青少年儿童成就人生的基石,推进“自律,他律相结合”的行为养成模式,是青少年儿童再平常的行为和实践中的道德熏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温暖和谐的家庭环境父母还要民主协商,做到家庭教育的内部一致性,保证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加强与孩子的言语和情感交流,保证孩子在幸福地环境中成长。

教育家论家庭教育:

我们对儿童有两种极端的心理,都与儿童有害。一是忽视;二是期望太切。忽视则任其象毛草一样自生自灭,期望太切不免拔苗助长。反而促其夭折―――――陶行知

二、作为父母您在扮演什么角色?

父母的角色是关心者、期望者、鼓励者、指导者、奖励者、合作者、评价者,约束者、惩罚者。您别扮演错误的角色。

(一)、您在扮演什么角色?

父母角色万花筒,您也许不是演员,从未在舞台上进行过表演,但在您自己的家庭舞台上,您却的的确确是位主角。作为孩子的父母,您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关心者

不错,您确实是关心者。您每天都在为孩子的事情而忙碌,孩子是您心中的全部,甚至在睡梦中您还在牵挂着他。您关心孩子的饮食起居,关心他是不是长高了?是不是生病了?能不能拿100分?今天的作业带了吗?也许你在上班,孩子一个电话,你急忙请假去买.但仅仅这些吗?还不够,您还要关心孩子的情绪、品德、心理健康„„

孩子之所以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和行为问题,往往是因为得到父母足够的无原则的关心。(举例:家长送书)

期望者

孩子在父母的期望中成长,您就是期望者。您对孩子恰当的、热切的、真诚的期望将促使孩子成功。爱因斯坦的母亲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她始终对爱因斯坦报有热切的期望,即使在他被认为没出息、没用的时候也是如此。所以,不要放弃对孩子的期望,尤其在他困难的时候。(举例:游泳遇到困难的故事)你只看到别的孩子的结果,不注重平时的过程,盲目的和别人攀比。

鼓励者

“加油!”“别灰心,再试一次!”“你做的这件事真棒!我为你感到高兴!”„„

经常给孩子这样的鼓励,孩子将会在你的鼓励声中快步前进。孩子需要鼓励,您的鼓励是他进步的催化剂。

指导者

孩子在成长中会遇到无数的困惑和难题,您是他人生的指导者。经常与孩子交流,及时发现他的问题并予以指导。

奖励者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被欣赏被夸奖。想想看,如果您今天为家人的生日特意做了一桌丰盛的饭菜,可他吃了一口却说:“你怎么做的菜,怎么这个味道。”您会有什么感受?

孩子比我们成人更需要肯定。试着每天、每小时、每分钟都做一个敏感的家长,对孩子每一个微小的长处、进步和努力予以认可,及时给予奖励。(举例:40分的考卷签字)数子十过,不如奖于一长。

合作者

您认为自己是孩子的权威吗?或者您正打算朝那个方向努力吗?从现在起,放弃这个目标!去成为孩子的合作者!尝试与孩子合作,而不是命令,您将惊喜地看到,哇!原来他也能这么听话地做事情!

评价者

孩子有时候不知道自己做的是对是错,有时候他知道这样做不对,但他却想试试,此时父母一定要及时进行评价,正确的就积极肯定,予以表扬;错误的更要及时指出,不能不置可否,甚至还错误地鼓励。这样,你的孩子也会潜移默化的学会评价。

约束者

孩子时常会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做出一些不良行为,此时您应扮演什么角色?——约束者。约束不等于强制,约束是平等基础上的约束,您可以与孩子一起制定规则,对孩子违规的行为进行约束。(举例:党课上的孩子不愿上幼儿园的事)

惩罚者

不管您愿意不愿意,您都不可避免地会充当惩罚者。的确,惩罚可以阻止或削弱孩子的不良行为,是父母管教的有效工具。但是,如何做一个正确的惩罚者

却是您要格外关注的问题。你的惩罚后孩子是否不在犯同样的错误。

二年级

2011年4月27日

学习父母该如何教育孩子

——心得体会范亚玲

童老师给我们二年级家长培训了父母该如何教育孩子。我感触很 深。明白了自己在教育孩子中还存在着问题。我们教育孩子存在的误区有:

1、过分溺爱:爱的无原则,孩子成了家里的小公主,小太阳。

2、严厉专治:在观念上没有做到尊重孩子,管教孩子的态度居高临下。

3、期望过高:很多孩子的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表现为目标过高,错误的认为孩子一定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顾孩子的实际,盲目的定发展目标。

4、重养育轻教育:许多父母节衣缩食,尽可能的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忽略孩子的心理关爱。

5、重智育轻德育:许多父母都把自己的精力花在孩子的智力开发上,忽视对子女思想品德修养及行为习惯地养成。

6、重智轻能:“万般结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意识,在当今时代人有一定市场,许多父母不愿意子女一辈子只是一个普通劳动者,于是督促孩子拿到文凭作为第一目标。

7、重她律轻自律。

8、包办代替:父母不明确自己应当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不懂得作父母的责任应当更多的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孩子。孩子自己能做的事,父母不代替。有的家长说:“我一大早起床给孩子做饭,叫他起床,帮他穿衣服,放学后要陪他做作业,检查作业,一天到晚围着孩子转,这颗心全给了孩子。”这样的父母似乎不在少数,然而您却做过头了。真正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父母不要代替。

9、重言教轻身教:忽视身教,甚至身教于言教相互矛盾。

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当孩子放学回到家时,您是否问过他今天老师教了哪些知识,你又学会了多少,今天表现怎么样?

给我们展示一下行吗?作业完成的怎么样?是否了解过您孩子最近一段时间的各方面情况?说到这些,有的家长同志可能又会说我忙呀!说句实在话,谁不忙?您把孩子交到了我们老师的手中,我们不敢有丝毫的懈怠,教给他知识与方法,教给他做人的道理,有的家长可能又会说老师您多费心了,我们费心那是我的职责所在,但如果单靠老师的力量是不够的,家长也应该积极的配合起来,做到家校合一。

相信这样才能教育好我们的下一代。

上一篇:社区开展爱国卫生宣传活动下一篇:特种作业管理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