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勤学成语故事

2024-09-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古人勤学成语故事

古人与美食的八卦故事 篇1

豆油藕卷,俗叫豆油卷,是楚乡湖北孝感民间传统风味素菜名馔。因孝感向以盛产优质莲藕出名,故当地人民素喜烹食各种藕肴。

相传,宋太祖赵匡胤自小家贫,早年曾浪游楚地,以推车贩运为业。一次寒冬,他手推独轮车,从古“楚王城(今湖北云楚)来至孝感西湖村,当独轮车满载贩购的西湖莲藕后,却已时值风雪黄昏,饥寒交迫,赵匡胤便推车投宿湖酒家。急欲酒菜充饥御寒,然而,却逢当年因年岁饥馑,兵祸战难频繁,朝廷严禁民间酿酒,加之此时酒馆饭菜俱空,厨间仅剩两张未用完的豆油皮及葱、姜等零星物料,而聪明的厨师触景生情,以显示自己厨艺高明,便随机应变,即取用来客独轮车上的莲藕作原料,经洗净去皮,切成细丝,略用盐腌渍后,抖入葱、姜、香菇丝等调配料和少许面粉,用净布紧紧卷捏成一字条形,再用抹过面糊浆的豆油包牢,以锯刀法切成形似“车轮”一样的筒片,并经油炸烹制,稍许,酒家端上一盘“豆油藕卷”和一壶私人家酿陈酒送上餐桌。赵匡胤非常感激,便一人独酌起来,边吃边赞曰:“豆油藕卷肴,兼备美酒好,落肚体通泰,今朝愁顿消。”于是,“豆油藕卷”这一佐酒美肴即问世并沿传下来。

大约过了十多年后,在公元960年,陈桥兵变,赵匡胤一跃而当上了宋朝的开国皇帝。一天,他忽然想起当年在西湖酒馆吃过那难得的美酒和佳肴,顿时感慨万分,为了不忘旧情,便特对孝感颁发诏书,取消西湖禁酒令。据《孝感县志》转引《方舆胜地览》记载:“太祖(赵匡胤)践位后,令宽西湖酒禁,仍置万户酒馆”。自此,“西湖酒市”复兴,亦沿传千年。

迄今,千年古迹犹存,孝感城西入口处,还立有“宋太祖沽酒处”一石碑。诗题“高馆临湖旧业荒,青帘市岸指垂扬,金舆玉辇无消息,犹想当年酒瓮香”。此处,乃孝感八景之一的《西湖酒馆》遗址。虽然这是往事越千年,时过境迁,人亦作古,但历史文献记载尚存,而当年赵匡胤在西湖酒馆吃过的美酒和佳肴,至今却都仍然流传人间。

乾隆与凤凰蛋,不得不说的故事

那一年,乾隆皇帝扮作客商模样,到浙江金华府去游玩。突然在金华北郊遇盗,随从全部失散。他只身一人,心慌意乱地在山路上逃命,结果迷失了方向。

荒山野岭,前有强人,后无救兵,乾隆越想越怕。正无奈何间,却听见树丛后边有开门的声音。乾隆回头一望,原来不远处有间草房,屋前有个农妇正在整理柴禾。乾隆三步两脚走了过去,向农妇招呼道:“大嫂,我经商路过贵乡,不料在林中遇到强人,只身逃到此地。请大嫂行个方便。”

那农妇朝乾隆上下打量一番,看看确是个生意人;犹豫一下说:“既然这样,不嫌脏就进屋吧。”乾隆走进屋里,惊魂稍定;却感到又冷又饥,身上不住发抖。那农妇看他这副样子,甚为不安。心想:这人有点文质彬彬,想来从未经得风浪,这次必定大受惊吓。我既然让他进屋,进屋便是客,总得烧些点心泡碗茶,让他吃了压压惊。于是请他坐下,自己到灶边去生火烧水。等水开了,又到屋后摘来十多个八角刺的嫩头,用双手轻轻搓了几下,放入碗内,舀一勺滚水泡了下去。然后捧给乾隆说:“客人,荒山野岭,这也算不上什么茶,你就将就一下吧。”

乾隆喝了几口,觉得身子暖和起来,不再打颤了。仔细看看碗里,碧绿青翠,一股清香冲上鼻子。于是慢慢地细品茶味,称赞说:“哎呀大嫂,我走南闯北,吃过多少天下名茶,即使是‘峨眉云雾’、‘西湖雨前’,哪里比得上大嫂你碗中之物。真是好茶呀好茶!”那农妇听着好笑:这八角刺满山都有,是什么稀罕东西!如今这客人却夸它比“西湖雨前”还好,这又从何说起!她接着又想:现在茶是对付过去了,但点心尚无着落,如何解决?正为难时,忽听得河塘边草窝里一只伏着的母鸡,“咯咯”叫了几声。她心里一亮,对了,窝里还有八个孵鸡蛋,索性不孵算了,就烧给客人吃吧。于是蹲下身去,拣出八只孵鸡蛋,放进锅里。

等鸡蛋烧熟,那农妇便用碗盛好,捧到乾隆面前说:“吃不来的点心,你也尝尝。”乾隆肚皮早已饿得发慌,一见热气腾腾的熟鸡蛋,心里好不高兴。接过碗,便动手剥蛋。谁知几块蛋壳剥落,一只毛茸茸的小鸡露了出来。乾隆此刻饥饿难当,也不管小鸡小鸭,挖出来便往嘴巴里塞,越吃越有滋味。他想,这蛋倒是奇怪,不但有毛,而且有骨,味道却这样鲜美,真是见所末见!要是深宫里能吃到这种稀奇的东西多好啊!于是擦擦嘴巴,笑着开口道:“大搜,这点心味道好极了,不如叫啥名堂?”

那农妇开始见乾隆剥出来的是一只只的小鸡,心里很过意不去。后来看他吃得津津有味,才宽了宽心。现在被乾隆突如其来一问,一时却答不出话来。最后只得以实情相告。乾隆听了拍手笑道:“大嫂,这就是了。这蛋从母体所生,又得了母体的精气,所以非同小可。真正称得上是稀世的珍品!依我说,应该叫它‘凤凰蛋’才配哩!”那农妇笑笑说:“客人愿叫它‘风凰蛋’,那就叫‘凤凰蛋’吧!”

从此在金华民间就有了吃“孵退蛋”的习惯。

刘备与“龙凤喜饼”

“龙凤喜饼”是湖北监利县的传统名点,其味清甜香脆,其形大如月盘,每个重一斤或八两,饼面上的图案是当中一个“喜”字,周围围绕着飞龙舞凤,象征吉祥如意,故称为“龙凤喜饼”。

龙凤喜饼是怎么来的呢?据说,三国时期,吴主孙权采用了大都督周瑜的计策,佯称要把自己的妹妹孙尚香嫁给刘备为妻,实则想把刘备骗到东吴,以刘备换还荆州。孙权、周瑜许婚是假,所以不敢让吴国太、朝中臣僚和普通老百姓知道,以免弄假成真。诸葛亮一眼就看穿了其中的阴谋,遂将计就计,派赵云保着刘备前往江东。行前,诸葛亮让人大量制作了龙凤喜饼,让赵云一到江东,就大量分发给江东的臣民,江东臣民拿到了龙凤喜饼,弄清了刘备是来东吴成亲的,于是奔走相告,顷刻间全城皆知,就连深处宫中的吴国太也知道了。吴国太甘露寺相亲,对刘备十分中意,遂同意了这门亲事。孙权、周瑜弄巧成拙了。由于是龙凤喜饼促成了这段姻缘,因而它也就在民间流传开了。

朱元璋与珍珠翡翠白玉汤

勤学励志故事 篇2

《陈平忍辱苦读书》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陈平辞别兄长,前往临济投奔魏王。

后来又转入项羽手下做谋土。陈平得不到项羽重视,郁郁不得志。他在鸿门宴上见到了刘邦,认为刘邦将来必成大器……陈平经汉将魏无知推荐,面见刘邦。两人纵论天下大事,十分投机。刘邦破例任陈平为都尉,留在身边做参乘,并命他监护三军将校。这一下引起了将领的不满.刘邦经不住众人再三诋毁陈平,便也心生疑团,召陈平来质问道:“听说你原来是帮助魏王的,后来离开魏王去帮助楚霸王,现在又来帮助我,这怎么不让别人怀疑你的信义呢?”陈平不紧不慢地回答道:“同样一件有用的东西,在不同的人手里作用就不同了。我侍奉魏王,魏王不能用我,我离开他去帮助楚霸王,霸王也不信任我,所以我才来归附大王。我虽然还是我,但用我的人可不一样了。我久慕大王善于用人,所以才不远千里来投奔大王……” 刘邦的疑虑顿消,对陈平倍增好感,并重重地赏赐一番,提升他为护军中尉,专门监督诸将。从此,陈平一心一意为刘邦“六出奇计”夺取天下,成为西汉安邦定国的著名谋臣。

《少年包拯学断案》

包拯(公元999年4月11日—1062年5月24日),庐州合肥人(今安徽合肥),中国北宋官员,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汉族。出身于官僚家庭。以清廉公正闻名于世。曾任龙图阁学士,人称包龙图;又曾任天章阁待制,人称“包待制”,卒谥孝肃,赠吏部尚书。而其廉洁公正、不攀附权贵,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

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唐伯虎潜心学画》

唐伯虎从小就喜欢画画,他就画什么像什么,特别喜欢画山水画,一些有钱有权的人家经常请唐伯虎到家里作画,唐伯虎这一下更是自以为是,目空一切,认为自己很了不起,慢慢地连天高地厚都不知道了。

唐伯虎的母亲是一个很有头脑的人,她深知长此以往唐伯虎很难在绘画方面取得较大的成就。为此,她决定让儿子正式拜师学艺。一天,唐伯虎的母亲语重心长地对唐伯虎说:“孩子,你对绘画知识的了解最多只能算个皮毛,就像一个开始学习走路的小孩子一样才刚刚起步。要想进一步提高你的绘画技巧就必须正式拜师学艺。”说到这里,她将早已准备好的一卷行李和一包碎银子递给唐伯虎,说:“当今大画师沈周家离咱们家不远,我已托人和他说好,你去拜他为师吧。记住,学不成就别回来见我!”

唐伯虎早就对沈周十分仰慕,听到这消息后是喜出望外。而沈周也早就听说过少年唐伯虎很有绘画天赋,所以也非常乐意收唐伯虎为徒。

时间过的真快呀!转眼间一年过去了。在沈周老师的精心指点下,唐伯虎的画技有了长足的进步。这一天,唐伯虎偷偷地将自己画的画和师傅的画作了比较。他横看竖看,左看右看,总觉得自己画的画已经和师傅不相上下,甚至觉得

在某些方面他还要比师父略胜一筹。唐伯虎心想我可以出师回家向母亲报喜了。他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师傅,师傅听罢笑了笑说:“好吧,明天让师母给你准备一顿丰盛的饭菜为你送行。”

饭菜摆在师傅家后花园东北角的一间小屋里。这间小屋平时锁得紧紧的,师傅叮嘱过他,说没有经过师傅的同意,绝不能踏进这间小屋半步。第二天早上,唐伯虎怀着十分好奇的心情走进小屋,见师傅和师娘还没有来,于是趁机四处张望。这间小屋非常奇怪,整个屋子没有一扇窗户,东西南北四面墙上各有4个房门。进屋后,他好奇地顺着其他3个门格子朝外望去,但见门外花红柳绿,小桥流水。小鸟在天空自由地飞翔、金鱼在小溪里游来游去。那潺潺地流水声和天空中小鸟的叫声似乎都能隐隐听到。唐伯虎心想:难怪师父平时不让我进这间小屋,原来是怕我从这间小屋出去观赏屋外美景,游山玩水,影响了学业。

“伯虎,”唐伯虎正看得出神,就听师傅在身后说道:“你的画本来就不错,又学了一年,现在可以出师了。如果你想到后花园里去玩就痛痛快快地玩去吧。”唐伯虎到底年少,听师傅发了话,顾不上满桌的饭菜,转身朝一扇门跑去。因为他太着急了,结果头碰在门格子上门却没有碰开。他想,这扇门关得太紧,我还是从另外一个门出去吧。那知在第二扇门前他又让门格子碰了一下,还是没有把门撞开。到第三扇

门时,唐伯虎稍微用了些力气,结果头上碰了个大包。

“哈哈……”师傅见唐伯虎狼狈不堪的样子,不由哈哈大笑。唐伯虎3次碰壁,终于清醒,仔细一看,原来除他进的那道门外,其余3道“门”全是师傅沈周在墙壁上画的!唐伯虎顿时羞得满脸通红。他转身“扑通”一声跪在师傅面前说:“师傅,徒弟知错了。请师傅原谅徒儿,就让徒儿再跟您学习三年吧!”

从此以后,唐伯虎专心致志地跟师傅学习绘画技巧,再也不提出师的事了。

三年时间转瞬即过。这一年冬天快要过年时,唐伯虎为答谢师傅的悉心教导,亲自下厨烧了几个好菜,准备宴请师傅和师娘。那知他刚把烧好的鱼端上餐桌,一只大花猫突然从门外蹿了进来,“呼”地一声跳上桌子就要吃鱼。唐伯虎一见急了,怒声骂道:“大胆畜牲,我师傅和师娘还没有品尝,哪里轮得到你呀?”说话间,他“啪”地一声打了大花猫一掌。大花猫一惊,“呼”地一声就往窗外跳,那知它接连跳了3扇窗户却连一个也没有跳出去,只好转身“呜呜”地夹着尾巴从门口逃了出去。原来,这3扇窗户全都是唐伯虎画在墙上的。

师傅沈周看罢这情景,非常满意地点了点头,对唐伯虎说:“伯虎呀,你已经4年没有回家看你娘了。快要过年了,快回去看看你娘吧。”

《林则徐对联立志》

这个故事讲的是清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则。林则徐小时候就天资聪慧,两次机会下,作了两幅对联,地方文人故意去找林则徐的父亲对对联,出上联:“鸭母无鞋光洗脚”让林则徐的父亲对下联,在旁边玩耍的小孩子林则徐抢先应对下联:“鸡公有髻不梳头”;对仗工整,让来人哑口无言。

林则徐和同学们爬到海边山崖上,老师出题:我们站在山上看大海,请你们作一幅对联,要求上下联中分别含有“海”字和“山”字。年龄最小的同学林则徐立刻答道:“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这两幅对联表达了少年林则徐的非凡的才气和远大志向。

林则徐不仅敢于立志,而且读书刻苦,长大后成就了一番大事业,受到了后世的敬仰。

《文天祥少年正气》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时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有机会读书。一次,文天祥被有钱的同学误会是小偷,他据理力争,不许别人践踏自己的尊严,终于证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过这件事,更加树立了文天祥金榜题名的志向。

文天祥是南宋的大臣。他被元军俘虏后,元军千方百计诱他投降。一天,元军主帅张弘范请文天祥去参加庆功宴,并对他说:“只要您回心转意,归顺我们大元皇上,就能保住您丞相的地位!”文天祥激昂的回答说:“我身为宋朝大臣,没能挽回局势,死了还有罪孽,怎么还能贪图做官呢?”

过了几天,元朝丞相派博罗派宋朝叛臣留梦炎去劝降。文天祥没等他开口,就把他一顿痛骂。

过了一个月,博罗亲自提审文天祥。文天祥被压着来到大堂,他昂起头,挺直腰杆站立在大堂中央。士兵吆喝他跪下,遭到拒绝。博罗恼羞成怒喝令左右将文天祥按倒在地上,但他狠劲挣扎着,嗵地往地上一坐,士兵拿他没办法。

博罗问:“你有什么话要说?”文天祥站起来,拂拂衣袖说:“我是宋朝的臣子,今天既然落在你们手里,早就准备一死,何必再噜苏!”

博罗气得吹胡子瞪眼睛,下令把文天祥押回土牢,企图长期监禁,消磨他的意志。文天祥在牢里写下了千古传颂的爱国诗篇《正气歌》。三年后,他仍然不肯屈服,终于被杀害了。

《王献之依缸习字》

王献之,字子敬,是东晋大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王献之受父亲的影响自幼爱好书法,他见父亲的字写得非常好,所有的人都在临摹他的字,真是羡慕不已。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也能像父亲那样成为一位受人敬仰的大书法家。一次,他实在忍不住了,问父亲:“父亲,您的字为何写得那样好?”王羲之笑了笑,说:“你要想知道秘诀的话,明天早上到院子来。”第二天,王献之早早地来到了院子中,发现父亲早已在那练字了,王羲之见儿子来了,指着院子里那十八缸水说:“书法没有秘诀,只要你写完这十八缸水,字自然而然就会写好了。”王献之深受启发,便夜以继日地练字。转眼一年又一年,当他写完这十八缸水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成为一名伟大的书法家了。

《匡衡凿壁偷光》

衡是西汉人,出身在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他从幼年起就酷爱读书。白天要劳动,没有多少空余时间,晚上很想读书,却穷得点不起灯,他为此很苦恼。后来,他发现邻居家夜夜有灯光,就想了个办法。因为邻家点灯的房子和他的住室之间,只隔着一堵墙,于是,他便在墙上凿了个小孔。灯光果然从小孔里透过来了。他高兴得跳了起来。从此以后,他每夜蹲在墙脚,借着这一线亮光读书,直到邻居家熄了灯,他才心满意足地去睡觉。

过了不久,又发生了另一个问题:他仅有的几册书早已被读得滚瓜烂熟,却一直没有钱买新的,向有书的人家去借,又常常碰钉子,他又开始苦恼起来。

当地有个叫“文不识”的富豪,家里藏书很多。匡衡便请人介绍,去文家当长工。到了文家,他干活既卖力又不要一文工钱。“文不识”觉得很奇怪,就问匡衡道:“你为什么自愿做工,而不要工钱呢?”

“我给您做工,不为别的,只希望您把书借给我,让我好好阅读。”“文不识”答应了他的请求。匡衡一得到丰富的图书,就像几天没有吃饭的人得到美食佳肴一样,贪婪地、津津有味地读啊读啊,读完一册又读另一册。

这样日积月累,他终于成了着名的大学者。

《范仲淹断齑划粥》

北宋大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曾给后人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千百年来受到了人们的赞誉。可是他幼年却很不幸,出身贫寒,无力上学,只好跑到寺院中的一间僧房中去读书。

在寺庙读书期间,他将自己关在屋内,足不出户,手不释卷,读书通宵达旦。

由于家贫,生活得也十分艰苦。每天晚上,他用糙米煮好一盆稀饭,等第二天早晨凝成冻后,用刀划成四块,早上吃二块,晚上再吃二块,没有菜,就切一些腌菜下饭。生活如此艰苦,但他毫无怨言,专心于自己的读书学习。

后来,范仲淹的一个同学看到范仲淹的生活如此艰苦仍好学不辍,就回家告诉了父亲。同学的父亲听说后,被范仲淹刻苦学习的精神所感动,也深深同情范仲淹的贫穷处境,于是吩咐家人做了一些鱼肉等好吃的东西,叫儿子带给了范仲淹。

那个同学将做好的鱼肉送给范仲淹,说:“这是我父亲叫我送给你的,赶快趁热吃吧!”范仲淹回答说:“不!我怎么能够接受你的东西呢?还是带回去吧!”

那个同学以为范仲淹不好意思接受而推辞,连忙放下东西,就回家去了。过了几天,那个同学又来到范仲淹的住所,发

现上次给他送的好吃的东西丝毫未动,已经变坏了。就责备范仲淹说:“看,叫你吃你不吃,东西都变坏了,你为什么不吃呢?”

范仲淹回答说:“并不是我不想吃,只是我已经过惯了艰苦的生活,如果吃了这些美味佳肴,以后再过这种艰苦的生活就不习惯了,所以我就没有吃。感谢你父亲的一片好意。”

那个同学回家,将范仲淹的话如实告诉了他父亲。他父亲夸奖说:“真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日后必定大有作为呀!”

范仲淹正是凭着“断齑画粥”这股苦读的劲头,最后终于成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

《车胤囊萤照读》

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从小家里一贫如洗,但读书却非常用功,车胤囊萤照读的故事,在历史上被传为美谈,激励着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

车胤从小就好学不倦,但因家贫没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因此浪费晚上的时间他觉得十分可惜。在一个夏日的夜晚,他见室外到处飞舞着萤火虫,就用白纱布袋把捉来的几十只萤火虫吊在书本的上方,借着微弱的光线进行读书。

车胤小时候家里很穷,家里吃饭都吃不饱,他的父母总是先说吃饱了就是让他多吃点,可是他只要听到父母说吃饱自己也说吃饱了,还说要趁着天亮多看书。他看家里的养儿总是吃青草,自己也去尝尝,哪知道会那么难吃。

有一次快过年了,母亲说家里没有钱,就是苦了大的也不能苦了小的,也应该给孩子添新衣服。可是那时候正值雨季,又要修房子,母亲就说拿家里的旧衣服去当,可是还说不够的,于是他们决定把家里的羊卖了。到了晚上,父亲回来了,羊卖不出好价钱,就换了些纱线回来,灯烛快灭了,母亲就让车胤早点睡觉。车胤想着天要是不黑就好了,这样他就可以多读书了,这会他看到了很多萤火虫,想着萤火虫那么亮把它们聚在一起,光亮亮的晚上就可以看书了,他想到这里就非常高兴。母亲以为他这是怎么了,他就告诉了母

亲,并抓了只萤火虫到屋里试试,果然很亮,可是没有东西装萤火虫,一下就飞了。母亲为了让车胤早点睡觉,就说第二天早上带他去市场上看看有没有可以装萤火虫的东西,这下车胤就听话的睡觉去了。

第二天车母亲和来到市场,母亲说买一些灯油或者肉,可是车胤坚持要等到过年买书,母亲不答应。突然车胤看到卖羊肉的,就要买羊锥头,母亲问他买来干嘛,他就说买来装萤火虫,母亲拗不过车胤,就买下了。晚上车胤将萤火虫抓来放进羊锥头里,这样他就可以在夜里看书了,车胤非常高兴。可是萤火虫一下就死了,车胤哭了起来,母亲就安慰他说晚上再抓一些回来。这时候父亲带回了一些绿豆,看见车胤在哭,就问怎么回事,母亲就将萤火虫的事告诉了他。在他们吃豆羹的时候,车胤看见豆子有豆皮,就问母亲怎么回事。母亲说是用透气的纱布将煮熟的绿豆裹住将豆皮过滤了。于是车胤就想出用纱布来裹萤火虫,他问母亲家里还有没有纱布,母亲说没有了要他早点睡觉。他趁着父母睡觉的时候,跑到母亲的织布房里找纱布,没有灯看不清楚,他见了纱布就剪,将母亲替别人刚刚纺出的白纱布也剪了。第二天早上父亲看到了满地剪的纱布,就把车胤大骂了一顿,母亲看了就告诉父亲车胤这样做是为了能裹住萤火虫,不让萤火虫死自己又可以多看书,母亲觉得作为父母应该支持他。父亲知道错了就跟车胤道歉了,当天父亲还帮车胤抓了很多

萤火虫。

就这样,车胤一直坚持多年勤奋读书,长大后由于知识渊博,才华横溢,终于闻名于世,受到朝廷的重用。

《诸葛亮喂鸡》

诸葛亮,字孔明,东汉三国时期徐州琅琊郡阳都县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如果你看过《三国演义》,肯定不会忘记诸葛亮。至今,诸葛亮的智慧一直被后人所传颂,许多人甚至把他当作了智慧的化身。

诸葛亮少年时代,从学于水镜先生司马徽。那时,还没有钟表,记时用日晷,遇到阴雨天没有太阳。时间就不好掌握了。为了记时,司马徽训练公鸡按时鸣叫,办法就是定时喂食。诸葛亮天资聪颖,司马先生讲的东西,他一听便会,不解求知饥渴。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他想让先生把讲课的时间延长一些,但先生总是以鸡鸣叫为准,于是诸葛亮想:若把公鸡呜叫的时间延长,先生讲课的时间也就延长了。于是他上学时就带些粮食装在口袋里,估计鸡快叫的时候,就喂它一点粮食,鸡一吃饱就不叫了。过了一些时候,司马先生感到奇怪,为什么鸡不按时叫了呢?经过细心观察,发现诸葛亮在鸡快叫时给鸡喂食。

司马先生在上课时,就问学生,鸡为什么不按时叫鸣?其他学生都摸不着头脑。诸葛亮心里明白,可他是个诚实的人,就如实地把鸡快叫的时候喂食来延长老师授课时间的事如实报告了司马先生。司马先生很生气,当场就把他的书烧了,不让他继续读书了。诸葛亮求学心切,不能读书怎么得了,可又不能硬来,便去求司马夫人。司马夫听了请葛亮喂鸡求学遭罚之事深表同情,就向司马先生说情。司马先生说:“小小年纪.不在功课上用功夫,倒使心术欺蒙老师。这是心术不正,此人不可大就。”司马夫人反复替诸葛亮说情,说他小小年纪,虽使了点心眼,但总是为了多学点东西,并没有他图。司马先生听后觉得有理,便同意诸葛亮继续读书。

《华佗拜师学艺》

华佗,字元化,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沛国(今安徽亳县)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华佗发明的“麻沸散”,是一种很有效的全身麻醉药,比西方的麻醉药要早一千六百年左右,华佗对世界医学的贡献非常巨大。不要以为华佗一生下来就是神医,华佗小时候学医,经历了千辛万苦。

华佗是东汉末年安徽省亳县城北小华庄人,全家人仅靠父亲教书,母亲养蚕织布为生。可是当时,宦官当道,捐税徭役繁重,加之兵荒马乱,瘟疫流行,家家顾命不得,谁还有心叫孩子上学?这样一来,华佗家的生活就更拮据了。一天,华佗的父亲带他到城里“斗武营”(即当地富豪斗拳比武的地方)看比武。回家后忽然得了肚子疼的急病,医治不及,死了!华佗娘俩悲痛欲绝,设法把父亲安葬后,家中更是揭不开锅了。那时华佗才七岁,娘把他叫到跟前说:“儿呀!你父已死,我织布也没有本钱,今后咱娘俩怎么生活呀?”华佗想了一想说:“娘,不怕,城内药铺里的蔡医生是我爸爸的好朋友,我去求求他收我做个徒弟,学医,既能给人治病,又能养活娘,不行吗?”娘听了满心欢喜,就给华佗洗洗脸,换了件干净的衣服,让他去了。华佗拜了师傅,就跟蔡医生学徒,不管是干杂活,采草药,都很勤快卖力,师傅很高兴。

一天,师傅把华佗叫到跟前说:“你已学了一年,认识了不少药草,也懂得了些药性,以后就跟你师兄抓药吧!”华佗当然乐意,就开始学抓药。谁知师兄们欺负华佗年幼,铺子里只有一杆戥秤,你用过后我用,从不让他沾手。华佗想:若把这事告诉师傅,责怪起师兄,必然会闹得师兄弟之间不和,但不说又怎么学抓药呢?俗话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华佗看着师傅开单的数量,将师兄称好的药逐样都用手掂了掂,心里默默记着分量,等闲下时再偷偷将自己掂量过的药草用戥秤称称,对证一下,这样天长日久,手也就练熟了。有一回,师傅来看华佗抓药,见华佗竟不用戥秤,抓了就包,心里很气愤,责备华佗说:“你这个小捣蛋,我诚心教你,你却不长进,你知道药的份量拿错了会药死人的吗?”华佗笑笑说:“师傅,错不了,不信你称称看。”蔡医生拿过华佗包的药,逐一称了份量,跟自己开的份量分毫不差。再称几剂,依然如此,心里暗暗称奇。后来一查问,才知道是华佗刻苦练习的结果,便激动地说:“能继承我的医学者,必华佗也!”此后,便开始专心地教华佗望闻问切。

一次,丁家坑李寡妇的儿子在涡河里洗澡被淹坏了,李氏飞奔来找蔡医生,蔡医生见孩子双眼紧闭,肚子胀得象鼓,便叹气说:“孩子难救了。”李氏听了哭得死去活来。华佗过去摸了摸脉,低声对师傅说:“孩子可能还有救!”蔡医生不信。华佗叫人牵头牛来,先把孩子伏在牛身上控出水,然后

古代名人勤学的故事 篇3

离开寺中三十年后,醴泉寺遭受火灾,慧通大师不忍寺庙毁在自己手中,便派人找到已延州戍边的范仲淹求援。范仲淹询问了寺庙的情况,热情款待来人,但只字不提援修寺庙的事情,临走时修书一封并赠送了两包上好的茶叶,让来人回复慧通大师。庙中和尚听说范仲淹闭口不提修庙一事,心中愤然。

一天,慧通大师展信见是一首五言诗:“荆东一池金,荆西一池银,一半修寺院,一半济僧人。”慧通等人对范仲淹不贪财货、密覆不取的高尚品格更添无限敬意,用所掘金银修缮寺庙,醴泉寺得以复兴。这便是邹平妇孺皆知的“窖金苦读”、“窖金捐僧”的故事。范仲淹在醴泉寺苦读三年,这在他的一生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他刻苦攻读,博览群书,打下了雄厚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培养和锻炼了他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

古代名人勤学的故事2:毛泽东借书的故事

正月一过,棠佳阁启蒙馆又开学了。有几个大一点的学生散学后没有回家,找了毛泽东说:“你帮我们到你舅父那里借几本书看一看,学一学。”毛泽东高兴地接受了任务,“这有何难!来,我带你们借书去。”

毛泽东找了他舅父帮同学借书,他舅父不大高兴地说“读书人借书等于老虎借猪,难得收回!”毛泽东把胸脯一拍:“我负责收齐归还。”

《勤学故事》读后感200字 篇4

勤学故事》中的.每一篇故事都很感人。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的名人,他们成才,成名,做大事的经历虽然部同,但相同的是他们少年时代都能不怕贫穷、不怕困难,学习刻苦、意志坚强。

我们现在的条件太好了,环境太好了。

古人刻苦学习的成语故事 篇5

战国苏秦)

凿壁偷光 匡衡

负薪(朱买臣)挂角(李密)程门立雪

杨时

游?拜师程颐 韦编三绝 孔子 囊萤车胤映雪孙康

囊萤的主人公是一千六百年前的——车胤

映雪的主人公是一千七百年前的——孙康

负薪——汉朝的朱买臣

挂角——隋朝李密

悬梁刺股 凿壁偷光 燃薪夜读 粘壁读书 编蒲抄书

负薪苦读 隔篱听讲 织帘诵书 映雪读书 囊萤苦读

丰编三绝 手不释卷 发奋图强 闻鸡起舞

古人刻苦学习的成语故事

映雪囊(náng)萤

晋朝时候,有一个人名叫孙康,非常好学。他家里很穷买不起灯油,夜晚不能读书,他就想尽办法刻苦地学习。冬天夜里,他常常不顾天寒地冻,在户外借着白雪的光亮读书。(孙康映雪苦读)

当时还有一个人,名叫车胤(yin),也和孙康一样,没有钱买灯油。夏天夜晚,他就捉了许多萤火虫,盛在纱袋里,用萤光照亮,夜以继日地学习。(车胤囊萤夜读)

负薪(xīn)挂角

汉朝时候的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朱买臣负薪读书)

隋朝有一个叫李密的人,小时候给人家放牛。每天出去都要带几本书挂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时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读书。(李密牛角挂书)

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孙敬悬梁苦读)

这就时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苏秦刺股苦学)

[注]:从孙敬和苏秦两个人读书的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句成语,用来比喻发奋读书,刻苦学习的精神。他们这种努力学习的精神是好的,但是他们这种发奋学习的方式方法不必效仿。

凿壁借光

匡衡年轻时十分好学。他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匡衡晚上想读书的时候,常因没有亮光而发愁。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就在墙壁上悄悄地凿了一个小孔。让隔壁人家的烛光透过来。就这样,他经常学到深夜,后来成了西汉著名的学者,曾做过汉元帝的丞相。从凿壁借光的事例可看出:外因(环境和条件)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匡衡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和坚强毅力,终于一举成员。这就说明内因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和第一位的原因,外头因只是影响事物变化的条件,它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匡衡凿壁偷光)

以荻画地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欧阳修以荻画地)

韦编三绝

前无古人解释及成语故事 篇6

成语解释:

以前从来没人做过的;即空前未有的。

成语出处:唐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成语繁体:前無古人

成语简拼:QWGR

成语注音:ㄑ一ˊ ㄨˊ ㄍㄨˇ ㄣˊ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前无古人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成语年代:近代成语

成语正音:人,不能读作“yén”。

成语辨形:前,不能写作“钱”。

成语辨析:前无古人和“史无前例”有别:前无古人多指诗文;也指事业;有时还可指跟诗文或事业有关的.人;“史无前例”多指事;一般不指人;也不指物。

近义词:前所未有

反义词:司空见惯

成语例子:二者皆句语雄峻,前无古人。(宋 洪迈《容斋四笔》卷二)

英语翻译:without parallel in history

日语翻译:先に古人(ん)なし,空前(くうぜん)

俄语翻译:невианный <еспримерный>

成语谜语:做;始祖

成语故事:

古人成功故事 篇7

乡亲们得知华佗被举为孝廉时,不禁喜忧参半。喜的是华佗可以做官了,可以了却父母的心愿,光宗耀祖了;忧的是如果华佗做了官,谁来为乡亲们看病呢?

可是很多天过去了,却不见华佗有丝毫离开的意思。“难道消息是假的吗?”有乡亲问华佗。

“不,是真的。”华佗说,“但我拒绝了。举孝廉,对那些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来说,也许是做官发财的阶梯,但对我来说,只不过是一个虚名罢了,哪里有我为乡亲们治病更有意义呢!”

几年后,同样的事情又发生了。而这次不再是徒有虚名的“孝廉”,而是来自都城洛阳太尉府的征辟信,只要被应征到都城的太尉府,马上就可以成为朝廷的正式官员。这次乡亲们仍然舍不得华佗走,但他们还是打心眼里为华佗髙兴。

“这回你可不能再拒绝了。”有乡亲说,“这可是真正的官,你会有府邸、奴仆、家丁,有权有势……总而言之,好处多着呢!吃了这么多年苦,你也该享受一下了。”

“是啊,别再拒绝了,你父亲临终时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你能做官,为华家光宗耀祖,你可别再让他失望了。”

华佗笑着摇了摇头,说道:“谢谢乡亲们的好意,但我还是决定不做这个官。做官不适合我。况且,我最擅长的是医术,如果周旋于宫场,那便是民间少了位良医,官场多了个庸才,于国于民都不是件好事。至于光宗耀祖,我多救几条性命不是更有意义,更对得起华家的列祖列宗吗?”

古人努力学习的成语 篇8

[据鞍读书] 在马背或驴背上读书。后多形容学习勤奋。

[引锥刺股] 锥:锥子;股:大腿。晚间读书时想睡觉,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以保持清醒。形容学习勤奋刻苦。

[学非所用] 所学的不是将来用得着的东西。比喻学习与实践相脱节。

[夺胎换骨] 本为道家语,指夺人之胎以转生,易去凡骨为仙骨。后比喻学习前人不露痕迹,并能创新。

[跬步千里] 走一千里路,是半步半步积累起来的。比喻学习应该有恒,不要半途而废。

[盈科后进] 泉水遇到坑洼,要充满之后才继续向前流。比喻学习应步步落实,不能只图虚名。

[车在马前] 大马拖车在前,马驹系在车后,这样,可使小马慢慢地学拉车。比喻学习任何事物,只要有人指导,就容易学会。

[一曝十寒] 曝:晒。原意是说,虽然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一天,冻十天,也不可能生长。比喻学习或工作一时勤奋,一时又懒散,没有恒心。

[一暴十寒] 虽然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一天,冻十天,也不可能生长。比喻学习或工作一时勤奋,一时又懒散,没有恒心。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学习好像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赶上了又怕被甩掉。形容学习勤奋,进取心强。又形容做其他事情的迫切心情。

[切磋琢磨] 将骨、角、玉、石加工制成器物。比喻学习或研究问题时彼此商讨,互相吸取长处,改正缺点。

[切瑳琢磨] 比喻学习或研究问题时彼此商讨,互相吸取长处,改正缺点。同“切磋琢磨”。

[冷暖自知] 水的冷暖,饮者自知。佛教禅宗用以比喻自己证悟的境界。也比喻学习心得深浅,只有自己知道。

[春花秋实] 春天开花,秋天结果。比喻人的文采和德行。现也比喻学习有成果。

[春华秋实] 华:花。春天开花,秋天结果。比喻人的文采和德行。现也比喻学习有成果。

[多歧亡羊] 因岔路太多无法追寻而丢失了羊。比喻事物复杂多变,没有正确的方向就会误入歧途。也比喻学习的方面多了就不容易精深。

[鹘仑吞枣] 把枣子整个儿吞下,不细嚼辨味。常比喻在学习上食而不化,不加分析。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比喻对学习、工作没有恒心,经常中断,不能长期坚持。

[三日打鱼,两日晒网] 比喻对学习、工作没有恒心,经常中断,不能长期坚持。

[学如穿井] 穿:凿通。求学如同凿井。比喻在学习当中,学到的知识越深也就越难,因此为了获得更深的学问,必须要有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

[勤学好问] 勤奋学习,不懂的就问。比喻善于学习。

[悬梁刺骨] 形容刻苦学习。

[悬梁刺股] 形容刻苦学习。

[刺股悬梁] 形容刻苦学习。

[断织劝学] 原指东汉时乐羊子妻借切断织机上的线,来讽喻丈夫不可中途废学。后比喻劝勉学习。

[居安资深] 形容安心学习,造诣很深。

[然糠照薪] 烧糠照明。比喻勤奋学习。同“然糠自照”。

[悬头刺股] 形容刻苦学习。同“悬梁刺股”。

[不知肉味] 原指被美妙的音乐所陶醉,因而辨不出肉味。后形容专心学习,吃东西辨不出味道。也形容生活困难,无肉可吃。

[贪多嚼不烂] 贪图多吃,消化不了。比喻工作或学习,图多而做不好或吸收不了。

[开华结果] 比喻修养、学习、工作等有了成绩,取得效果。

[开花结实] 比喻修养、学习、工作等有了成绩,取得效果。同“开华结果”。

[夜以继日] 晚上连着白天。形容加紧工作或学习。

[日以继夜] 晚上连着白天。形容加紧工作或学习。

[浮光掠影] 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晃就消逝。比喻观察不细致,学习不深入,印象不深刻。

[浮光略影] 比喻观察不细致,学习不深入,印象不深刻。同“浮光掠影”。

[继晷焚膏] 继:继续,接替;晷:日光;膏:油脂,指灯烛。点燃蜡烛或油灯接替日光照明。形容夜以继日地勤奋学习或工作。

[寝食俱废] 觉也不睡,饭也顾不上吃。比喻极其焦虑不安,或学习、工作极其紧张。

[学书不成,学剑不成] 学习书法没学好,学习剑术也没学到手。指学习一无所成。

[学而优则仕] 优:有余力,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后指学习成绩优秀然后提拔当官。

[不求甚解] 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

[鸿鹄将至] 鸿鹄:天鹅。指学习不专心。现表示将有所得。

[晚生后学] 泛指学习同一技艺或同一学问的后生晚辈。

[下学上达] 指学习人情事理,进而认识自然的法则。

[循序渐进] 指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

[贪多务得] 贪:求多;务:务必。原指学习上务求尽多地获得知识。后泛指对其他事物贪多并务求取得。

[因材施教] 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孳孳不倦] 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

[孜孜不倦] 孜孜:勤勉,不懈怠。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

[笃学好古] 笃学:专心好学。指专心致至地学习古代曲籍。

[循循善诱] 循循:有次序的样子;善:善于;诱:引导。指善于引导别人进行学习。

[驽马十驾] 原意是骏马一天的路程,驽马虽慢,但努力不懈,走十天也可以到达。比喻智力低的人只要刻苦学习,也能追上资质高的人。

[枕典席文] 指以典籍为伴,勤于读书学习。

[鲁斤燕削] 鲁之削(小刀),宋之斤(斧头),质量都很好;如易地生产,在鲁造斤而在燕制削,质量不会优良。比喻由于地域等条件限制,学习模仿达不到原来水平。

[春诵夏弦] 诵、弦:古代学校里读诗,只口诵的叫“诵”,用乐器配合的叫“弦”。原指应根据季节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后泛指读书、学习。

[蓬赖麻直] 比喻生活在好的环境里,也能学习成为好人。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

[胡服骑射] 胡:古代指北方和西文的少数民族。指学习胡人的短打服饰,同时也学习他们的骑马、射箭等武艺。

[忘餐废寝] 忘记了睡觉,顾不得吃饭。形容对某事专心致志或忘我地工作、学习。

[废寝忘餐] 忘记了睡觉,顾不得吃饭。形容对某事专心致志或忘我地工作、学习。

[汉人煮箦] 汉:汉中地区,在今陕西省。箦:席子,此指竹席子。汉中有个人把家里床上的竹席子当作竹笋来煮着吃。比喻仅靠肤浅的知识去生搬硬套而不认真学习真知的荒唐行为。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缺点;教学以后,才知道自己的知识贫乏。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之困] 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缺点;教学以后,才知道自己的知识贫乏。

[勤学苦练] 认真学习,刻苦训练。

[好学不倦] 喜欢学习,不知疲倦。

[敬业乐群] 专心学习,和同学融洽相处。

[不足为法] 不值得学习、效法。

[幼学壮行] 幼时勤于学习,壮年施展报负。

[力学不倦] 力学:努力学习。倦:疲倦。勤勉学习而不知疲倦。

[力学笃行] 力学:努力学习。笃行:切实地实行。勤勉学习且确切实践所学。

[半部论语治天下] 旧时用来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

[群起效尤] 大家一起向坏的学习。

[学以致用] 为了实际应用而学习。

[顿学累功] 愚笨的人只要刻苦学习,也能取得成就。

[不愧下学] 不耻下问,虚心向地位低的人学习。

[困而学之] 困:困惑。遇到困惑的时候就学习。

[能者为师] 会的人就当老师。即谁会就向谁学习。

[不耻下问] 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困而不学] 困:困惑,不明白。困惑不明白却不肯学习。

[为人师表] 师表:榜样,表率。在人品学问方面作别人学习的榜样。

[洒扫应对] 洒水扫地,酬答宾客。封建时代儒家教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

[钝学累功] 钝:迟钝,笨拙;累:积聚。愚笨的人只要刻苦学习,也能取得成就。

[万世师表] 万世:很多世代,非常久远;师表:表率。值得永远学习的榜样。

[抗颜为师] 抗颜:不看别人脸色,态度严正不屈。为师:为人师表。不为他人所制约,不为潮流所左右,这种意志坚定的人可以作为学习的榜样。

[学而不厌] 厌:满足。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好学。

[发愤忘食] 努力学习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奋。

[闭门读书] 关起门来在家里读书。原意是独自学习,而不与别人切磋。后也用以形容专心埋头苦读。

[独学寡闻] 独学:指自学而无以指导切磋。独自学习,无人切磋,则孤陋寡闻。形容孤偏鄙陋,见闻不多。

[学如登山] 学习象登山一样。比喻要努力攀登,逐步提高。

[择善而从] 从:追随,引伸为学习。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邯郸学步] 邯郸:战国时赵国的都城;学步:学习走路。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

[学步邯郸] 学步:学习走路。比喻机械地模仿,不但学不互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原有的本事也丢掉。

[循常习故] 循常:遵循常规。习故:学习陈旧的作风。遵守旧规,沿袭先例。形容因袭保守,不愿变通。亦作“循故袭常”、“履常蹈故”、“遵常守故”。

古人发奋刻苦读书故事 篇9

有一天,路温舒去放羊,偶然发现蒲草的叶子很宽。他灵机一动,心想:蒲草的叶子这么宽,要是把它们编成席子,这样不就可以在上面写字、抄书了吗?于是,路温舒趁着放羊的时候割草、编席,然后再把借来的书抄在编好的席上。

通过这种方法,他积累了很多知识,最终成为西汉有名的法官。

上一篇:大一市场营销实训报告下一篇:植物开花生物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