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金融论文

2022-03-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西部金融论文(精选5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在《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指出要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如何进一步促进相对落后地区经济增长,是现阶段我国面临的重大问题。经济学理论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一般关系适用于区域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趋势。这是因为在区域内,金融资源更可能从外部引入,从而出现非均衡的增长前景。

第一篇:西部金融论文

西部农村金融体系创新研究

摘要:伴随着经济逐渐发展起来,意识到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我国前前后后也提出过很多的金融政策发展我国农村的金融体系,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我国落后的金融体系相对发达国家的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此论文通过对我国西部农村金融体系历程、存在的问题、以及创新三个方面来对我国西部农村金融体系进行研究。

关键词:金融体系;创新;金融产品;市场监管

一、西部农村金融体系历程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包括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邮政储蓄等正规金融机构,以及其他非正规金融组织。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基本上经历了三个显着阶段,但特别针对西部的金融改革来的比较晚。

第一阶段:恢复旧的金融机构和建立新的金融机构(1979-1993年)

在1979年之前,我国没有建立起专门为农民、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而服务的真正意义上的农村金融机构。主要分为正规金融机构的发展和非正规金融机构的发展。

我国农业银行具有商业银行和政策银行的双重性质,不利于其商业化发展和经营管理的改善。且农村信用社在农业银行的直接管理下,也没有独立发挥职能的空间。再加上部分正规金融机构和民间金融组织非规范经营,加剧了我国农村金融风险。这就导致,农村金融体系的第二轮农村金融改革势在必行。

第二阶段:建立三位一体的农村金融体系(1994-1996年)

本阶段构建了三位一体的符合农村融资需求的金融体系。但在实际运行中发现,农民的消费性金融需求几乎不可能从正规金融体系中获得满足,农业生产性金融需求也有十分苛刻的贷款条件,农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建设的发展性金融需求也缺乏来自银行的资金保证。由于金融供给的不足,必然由非正规金融安排来补充,导致民间借贷和各类组织兴起,带来许多金融纠纷。

第三阶段:促进农村金融商业化和多元化(1997-2007年)

在该阶段主要分三个部分:首先,农村信用社的产权改造;其次,农村邮政储蓄的发展;最后,农村金融的多元化发展。

二、西部农村金融体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西部农村无论在地理、人文,还是政治、经济方面都有与中东部不同的明显特征,这些特征使我国西部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也存在很多不同于中东部的特征。以下是关于我国西部农村金融体系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金融机构单一,主要以农村信用社为农村金融主力军

从21世纪初开始,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开始走上以农村信用社为重点,以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邮政储蓄所和农业保险等为辅的金融体系。在很多西部偏远农村几乎只有农村信用社、邮政银行和农业银行,没有任何其他商业银行机构,民间金融机构混乱不堪。这使得我国西部农村金融体系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

(二) 金融资金没有发挥取之于当地农民,用之于当地农民的作用

在很多农村有这样一种普片现象,就是大部分金融机构将在农村获得的存款,输送到城市里。同时,商人的趋利性,决定金融机构要做西部农村地区的“吸血鬼”。邮政储蓄银行是一种储蓄机构,只吸收存款,不发放贷款,是典型的“吸血鬼”;农业发展银行是一种政策性银行,基本不对民间机构和个人发放贷款;农村信用社吸收大量存款,仅发放少量贷款,其余全部返回城市。

(三)农村金融产品、金融服务种类单一

我国当前西部农村金融机构主要开展的业务是存贷款,中间业务发展非常缓慢,产品创新不足,西部金融政策实施不到位,信息咨询和信用卡服务基本没有涉及,无法满足西部农村经济活动中个人、个机构等类型经济主体对多元化金融服务的需求。

(四)农村金融市场监管不足

农村金融市场是一个新兴市场,各种制度还严重不足。目前我国还没有一套独立、完整的农村金融市场监管体系。在农村,信用考核基本上就是天方夜谭,而农村民营企业缺乏规范化的财务信息,同时普遍缺乏抵押担保能力,这都使我国农村贷款更加困难。

(五) 农业保险宣传不足,覆盖面窄

在我国西部农村,农民普遍缺乏对保险的认识、了解,更别提农业保险。这与我国西部农业保险的宣传力度不足、方法不当是密不可分的。城市开展了农业保险改革试点,但对我国西部农村广大农民来说,对于农业保险还是不了解。

三、西部农村金融体系创新

之前有一些学者已经提出一些关于西部农村金融体系创新的政策和方法,有些方法是非常可行的,但为什么现今我国西部农村金融体系还是不够发达呢?这主要是一个执行问题,再多的政策、建议,执行不到位也只是纸上谈兵。所以在学者们提出一些创新、改革措施后,各地方政府应本着发展各地区的经济为目标,监督各金融机构按规范操作;加之国家出台相应的政策,以及一些强制性的措施,将我国西部农村金融體系发展成为一个健康、稳定的金融体系。

(一) 促进农村资本市场健康,有序,活跃地发展

规范和完善储蓄功能,为那些不需要扩大生产,希望把钱存入银行的人,提供方便、快捷,且安全的资金存放方式。建立农业资金回流机制,以保证“三农”对资金的需求。把农村各地区储蓄吸收的存款,通过人民银行或者国家政策全额用于增加农村金融机构贷给“三农”的再贷款。把从农村吸收的吸金用于农产品的加工生产,农业各产业的经营发展,真正做到取之于农民,用之于农民,发展地区经济。

(二) 创新农村金融服务的方式

促进票据结算业务,同时积极为农村加工、村队、个人私营企业、以及各种农业企业提供优质、全面的会计结算服务,同时还可以积极推行支票、汇票、本票、信用卡等结算工具;还可以为个人、企业等等农村借款人提供全面的财务会计信息。由于农村地区的借贷者普遍缺少借贷方面的专业知识,如:金额、手续、需要的材料等事项,各金融机构需要提高宣传力度,金融机构应该为农村借贷者提供专业的咨询。

(三)积极发展金融工具

在西部,农村主要是以种植玉米、小麦、水稻、养殖家禽为主。基于这些特征,各西部农村金融机构应积极开发与之相适应的金融工具,使农民每年的经济收益稳定,如:在农产品市场上供过于求时,签订期货合约,或者是买入看跌期权来减少损失;在农产品市场上,供小于求时,签订期货合约,或者是买入看涨期权来减少购买成本,还可以制定相应的互换合约等措施。

(四)国家通过制定西部农村金融政策来支持农村借贷者

国家通过改善我国西部农村金融信息传导机制,使我国西部农村地区的借贷者能及时、准确的获得相关政策信息。在西部地区逐渐建立起一套比较全面的信用、财产登记体系,使农村借贷者在借贷时能及时获得资金,同时也能减少农村各金融机构信贷资信考察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国家应出台政策规范农村金融机构的操作,以及一些非正规金融机构的借贷利率上下线,使我国西部农村金融体系能健康、快速的发展。(作者单位: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姚耀军.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分析〔J〕.财经研究,2006,( 4)

[2]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M〕.上海三联书店,1988.

[3]焦兵.东西部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增长贡献的比较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7,( 1).

[4]周天芸,李杰.农户借贷行为与中国农村二元金融结构的经验检验〔J〕.世界经济,2005,( 11).

[5]张毅.西部经济发展中金融改革与创新的探讨[J].农村金融,2005,(2)

[6]陈明 安秀梅. 新农村建设与农村金融创新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6)

[7]蔡小平.论西部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中的效率提升[J].甘肃金融,2008(4)

作者:凌祝军

第二篇:西部大开发战略下的西部农村金融生态优化

[摘要]金融是一个国家现代经济的核心,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下,要使我国西部农村经济发展取得突破,就必须从农村的金融着手。但是,我国西部农村现有的金融生态并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存在金融与经济发展相互制约、双双落后的局面。研究分析我国西部农村金融生态的现状,结合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探索西部农村金融生态优化的具体路径,对我国西部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金融生态;西部农村;西部大开发

[

一、我国西部农村金融生态现状

金融生态是指各种金融组织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及金融组织内部之间在长期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分工合作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特征并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系统。所以,要分析西部农村金融生态现状,就必须从金融组织本身及其所生存的环境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西部农村的金融组织

1.金融产品供给不足。在我国西部城市中,金融市场种类繁多、管理先进、规模庞大、机构健全。与之相比,在西部农村中金融组织则呈现较大的差距。首先,城市中现代化的交易系统无法延伸到农村,使得交易手段比较落后;其次,由于缺乏竞争,导致金融产品的种类单一,特别是金融电子化产品的缺乏使西部农村农户无法享受到现代金融的便利,这主要表现在银行和证券市场两个方面。

证券市场是资金需求者进行直接融资的重要金融市场,要想推进西部农村的金融发展、促进金融制度的市场化转变,西部农村资本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就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股票发行是我国西部资本市场最主要的方式,但是在筹资总额、上市公司的数量上,均处于全国下游水平。根据调查研究报告显示,目前证券交易网点在我国西部大多数农村中并没有设立,更不用说信托投资公司等这些非银行金融机构。这种情况使得我国西部农村农户参与各种金融商品的机会变得很少,至于金融衍生品等新兴的金融工具更是从未听说,农民的货币结余就只能是存款而别无其他选择。再加之我国目前处于负利率时期,银行给予的存款利率还没有通货膨胀率高,造成农户的储蓄贬值,更是使得我国西部农村金融生态不断恶化。

银行资金信贷在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中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但是像外汇、结算等业务在我国西部农村银行很难见到,一般都是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在贷款方面,我国西部农村银行短期流动资产贷款、生产性贷款占较大比例,长期固定资产贷款、生活消费性贷款占较小比例。在存款方面,转账结算的往来账户、异地存款、信用卡等业务很少,主要为一般性储蓄。还有西部农村银行存在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贷款发放比较难,资源的利用率很低,于是西部农村银行将农户的储蓄用于向西部城市发放贷款,造成农村资金的大量外流。

2.农业保险机制不完善。在我国西部农村地区,农业保险可以对因自然灾害而造成的损失进行一部分补偿,是除了政府救助的另外一种有效的补偿方式,是农户实现收益的一个保障。但是,由于西部农村的教育水平比较低,导致了农户对农业保险的认知程度比较低;由于西部农村农户的收入不是很高,所以对保费的支付意愿也比较低。此外,西部农村地区也存在着一系列不利因素,如赔付率较高、理赔难、缺乏政策支持等。这些因素都间接导致了我国西部农村保险市场没有进入开发状态,西部农村农业保险的产品基本处于一种空白状态。

3.正规金融机构服务弱化严重。当前,我国的金融改革在不断地深化当中。据统计,自2005年以来,商业银行共从西部省份的农村地区撤并了4万个分支机构,规模较大的金融机构在西部农村地区基本是看不到的,未撤并的正规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也随着撤并大潮发生了改变,对数额小、分散的农业贷款业务受理量大幅度下降。除此之外,我国西部农村邮政储蓄主要业务为吸收存款;另一家金融机构农业发展银行也不考虑非政策性业务;农村小额信贷公司限于“只贷不存”,存在资金总量不足、经营风险大等问题,导致可持续发展不足,农户无法长期获得稳定贷款;而村镇银行又处于发展阶段,在西部农村覆盖面小、市场知名度低,农户还无法享受到其带来的金融服务。所以,我国正规金融机构的对西部农村的金融服务已经严重弱化。

4.金融机构运营效率低、经营风险高。在我国西部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运营效率、经营绩效差使得负债业务严重不足、资产业务质量低下,中间业务的收入也很少。这就直接导致了存款减少,贷款损失严重,于是农户对金融机构的信任严重下降,导致农村资金严重外流。由于没有足够的存款,金融机构也不敢发放贷款,恶性循环随之产生,最终的结果是使自身存款积累较少,一旦一笔较大金额的不良贷款在当地某个金融机构出现,就会造成该地整个金融机构的系统风险。

5.西部农村金融市场“二元结构”特征明显。西部农村金融市场“二元结构”主要表现为正规与非正规金融机构分割与并存。这种结构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我国政府对金融机构的一些政策,严重影响了金融机构本身自主经营的能力,使得西部农村金融机构不能在一个充满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成长,导致正规金融机构在西部农村农户中的地位下降,失去了农户的信任,从而促进了非正规金融机构的产生。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体制,在同样的交易成本下,正规金融机构为了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他们不愿意也没有动力为西部农村小规模资金需求提供服务。因此,尽管正规金融的供给不足,可是需求者依然存在,正规金融机构的替代者非正规金融也就随之产生。由于非正规金融机构提供贷款的风险要比正规金融机构大,他们的弥补方式通常是提高利率以获得更高的风险报酬率。虽然其利率较高,但是由于其方便灵活等优势,依然在西部农村金融市场中占有很大份额。可是问题在于,这些非正规的金融机构没有标准的合约、明确的制度和严格的监管制度,同样给西部农村农户带来很大的风险。

(二)西部农村的金融组织所处环境

1.西部农村失地农户逐年增加,使得农民工成为金融需求的主体。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国家建设征地等其他建设征地等造成西部农村地区失地农户大量出现。农户虽然获得一定的补偿,但是失去土地使得农户的家庭收入变得更低,由于缺乏技术、教育水平较低造成了农户就业困难。因此农户不得不选择外出打工,这就造成了农民工的大量出现。农民工在获得劳动收入之后,需要通过金融机构将劳动所得流入农村,这就使得农民工成为了西部农村金融需求的一个主体。

2.西部农村农户金融意识薄弱。受西部农村教育基础落后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农户的受教育程度比较低。他们大多数从事的均为传统的家庭种植业,盈利能力比较差,加之没有任何专业技能,他们没有办法从其他途径获得收入,所以整体收入比较低,没有多余的资金去考虑金融方面的东西;另一方面,他们的消费需求也仅限于基本的生活性消费需求,投资以及风险预防意识薄弱。因此,我国西部农村农户对于金融的认识处于底层阶段。

3.人才的欠缺。人才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他可以为农村金融带来新的思想、充分发掘农村的金融资源。为了配合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去西部农村就业。但是,往往由于西部农村恶劣的生存条件、不便利的交通、简陋的医疗设施等原因,导致很少有毕业生下到农村基层去进行工作,所以农村还是面临着人才空缺的问题。

4.金融政策不健全。我国西部农村金融政策的不健全,首先表现在征信系统方面。信用制度是金融市场的基础。西部农村贷款的需求者主要为广大农户。在贷款发放过程中,由于征信系统的不完善以及信息严重的不对称,导致贷款风险增大,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时有发生。其次表现在监管机制方面,由于监管设备的落后、交通的闭塞,使得一些惩治制度无法实施。体系的不完善,使得西部农村金融机构缺少风险管理化制度以及预警体系,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出现问题,往往已经到了很难挽救的地步。再次表现在在法律制度方面。西部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相关法律缺失比较严重,使得其在发挥自己作用时缺乏法律的支持,减缓了西部经济发展的速度。最后表现在在国家政策方面。我国是一个行政主导的国家,政府对于正规金融机构的政策性保护反而会影响金融机构的发展。

5.农户资金风险较大,资金外流现象严重。农户把钱存储在金融机构,金融机构以贷款的方式发放给其他需要资金的农户,这就使得农户的资金风险在无形中被放大。首先,由于西部农村农户可用于抵押的资源比较少,提供不了有效的担保,随即产生信用困境,资金的归还无法得到保障,这就造成了信用风险;其次,西部农村农户主要从事传统的种植业,生产周期比较长,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形成西部农村农业资金的高风险成本;再次,西部农村农户贷款的特点是额度小、笔数多但是比较分散,这就加大了管理成本。这些因素使得农户对于自己的资金失去了安全感,不愿意将资金再投放进农村,从而造成资金外流,阻碍西部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西部大开发对西部农村金融生态改善带来的机遇

自从2000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国家针对西部农村推出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在这些优惠政策实行的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其中的机遇。

(一)资金方面

一个重大项目的成功落实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国家为西部大开发每年拨款数千亿元,这数千亿元资金进入到西部,它的流动需要很多载体,这就为西部农村金融机构的大量产生提供了机遇。由于金融机构大量产生,必然就会产生同行业的竞争,随即进入优胜劣汰的机制,促使西部金融组织良性发展。

(二)政策方面

自西部大开发以来,国家一直为参与西部大开发参与者提供政策优惠,例如在税收方面,在分税制改革以来,西部农村政府拥有了一定的税收权,这使得地方政府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对当地金融体系进行扶持。农村小额信贷公司的兴起,为农村低收入群体和微型企业提供新的金融服务手段。村镇银行的发展,增加了我国农村欠发达地区的金融供给,缓解了农村金融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在土地使用权方面,国家在土地使用权、土地出让金上也给予了很多的优惠。在这些优惠政策的促使下,我们应该发掘西部农村的潜力,充分利用优惠条件,大力开发西部的资源,带来更多的资金流动,给予西部金融生态完善强有力的支持。

(三)教育方面

西部大开发归根结底需要人才的支持。当地的金融生态环境到最后还是需要当地人民去建设、维护。只有总体教育水平的提高,才能使当地农户的教育水平提高,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农村的整体素质才能得到提高。为此,国家提供专项资金大力修建希望小学、提供优惠条件开展西部支教、鼓励大学生村官等,都是为了向西部农村注入新的血液。所以,西部农村应该抓住这些机遇,帮助一部分人先提高起来,然后以点带面,带动整个西部农村整体素质的提高。

(四)农村本身方面

西部大开发给予西部农村资金、政策、人才大力支持,使得大量资金、人才涌入西部农村的同时也将西部农村带入到了大家的视线当中。在政府帮助西部农村发展的同时,也使得大量的投资者来到了西部农村。他们可以利用农村本身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带动农家乐的发展,当地的土特产也可以得到推广,这样就会形成更多的资金流动,促进各种各样金融载体的产生,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三、西部农村金融生态优化的对策

(一)城市农民工作为联结城市和农村的纽带,应当重视城市农民工金融意识的普及

西部农村农户作为西部城市农民工的主要来源,是联结西部城市与农村的纽带,同时也是城市与农村信息互相传递的一个通道。目前,我们对于农民工的金融需求仍然不够重视,对于面向农民工专门的金融产品及服务体系建设仍然不足。随着西部农村农户失地现象越来越严重,农民工便承担着为家庭提供经济收入的责任,农民工打工所得的劳动收入一般都通过汇款形式直接汇给家人;同时这些年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回乡创业,他们不仅把城市的信息与技术带回了农村,因此也产生了金融需求,这就给西部农村金融市场注入了新的血液。农民工受到城市大环境的影响,耳濡目染了城市中的金融意识与思想,当他们回到西部农村时,便会成为金融知识的传递者、金融信息的宣传者,使得更多西部农村农户了解金融,从而达到城市带动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目的。

(二)模仿“家电下乡”给予财政补贴,大力推动金融产品在农村的使用

商务部统计结果显示:2011年度,“家电下乡”销售达1亿台以上,销售额超过2500亿元人民币,在拉动消费取得明显效果的同时,家电在农村的普及率也得以提升,家电的使用率也进一步提高。“家电下乡”活动取得成功离不开政府13%的财政补贴。所以,针对我国金融产品在农村的使用以及普及,可以模仿“家电下乡”利用财政补贴进行普及。例如:给予财政补贴取代对农民贷款的贴现方法,可以使农民贷款的使用率大大提高,并且避免贷款被转移用途或者无效使用。随着普及率的提高,不仅可以使资金重新流回农村,而且可以使农村的金融意识逐步加强,进一步促进我国西部农村金融生态的完善。

(三)政府减少干预,促进银政关系良性发展

我国金融组织并不是由市场完全决定的,政府对其的影响作用十分巨大。所以,西部农村政府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切忌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对农村金融机构进行随意干扰,减弱本身的管理职能,为市场主体服务,遵循我国西部农村金融生态自身发展的规律性,使其调节机制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农村金融机构本身也应该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配合西部农村政府,做农村经济发展强有力的后盾,促进政府和银行关系的良性发展,推进我国西部农村金融生态的完善。

(四)改善金融组织单一的现状,大力发展适合我国农村特点的金融组织

我国西部农村邮政储蓄主要业务为吸收存款,贷款发放则比较难,而另一家金融机构农业发展银行除了政策性的粮油收购、储备业务以外其他业务均不办理。考虑到这些因素,我国西部农村实际上仅剩农信社一家金融机构。这就导致了竞争的不充分,使得农村金融组织发展缓慢。为此,我国政府应采取一系列强化措施,例如继续扶持和规范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信贷机构,引导资金流向农村和欠发达地区,进一步改善西部农村地区金融服务。还要根据国家政策,加速改变邮政储蓄现状,为我国西部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新的信贷支持路径。其次,在改善我国金融组织单一现状的问题上,切忌盲目地增加金融组织的数量,应当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我们国家是一个农业大国,并且实行土地联产家庭承包制,对于每个农户家庭,他们的生产规模都比较小,生产的商品化程度,社会化程度、现代化程度都很低下。所以,针对我国的国情,我们需要的是多样化的农村金融体系而不是单纯的商品金融。

(五)正确引导民间资金,服务农村金融发展

2012年国家决定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将构建多元化金融体系,缓解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目前在西部农村地区,广泛存在乡镇企业借款难、贷款难的问题,温州金融改革中通过适当放松管制,正确引导非正规金融机构,促使其合法化的做法,对于西部农村金融改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次,丽水地区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实施,更是旨在破解农村金融难题,通过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和民间资金进入金融领域,建立一个多层次、低成本、广覆盖、商业运作的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西部农村地区金融生态先天发展不足,可以参考丽水采用的林权抵押贷款、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等措施,正确引导民间资金,为农村金融发展服务。

(六)建立、健全西部农村金融法律法规制度

目前,我国西部金融生态中仍然存在许多法律问题没有解决,法律法规的滞后已经阻碍了西部农村金融的快速发展。为此,推进金融法制建设,构建合理高效的金融生态成为完善我国西部金融生态的另一项基本任务。完善基本的法律法规,包括建立有关存款保险机制的法律制度,建立市场化的企业破产制度,降低金融机构破产成本,完善金融产权制度,形成产权主体多元化,消除金融产权所有制歧视的制度障碍等,使金融生态中的优胜劣汰机制能充分发挥作用。其次,应保证执法的公平公正性,为维护西部农村金融生态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

(七)建立、健全西部农村金融生态监管机制

金融是高风险行业,所以完善的监管机制是其发挥作用的保证。我国目前的监管机制一直秉承了全面覆盖的理念,并在维护金融市场稳定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这些金融机构的延伸力度依然不够,对于西部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管仍然存在许多空白和盲区。对此,我们应采取一定措施。首先,健全监管机制。可以根据农村金融机构在监管部门的登记备案,按照组织形式、财务制度、经营业务范围等,标准明确的制定各个分类法律法规。一方面,对在金融机构从业的人员,要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在业务操作方面从法律角度进行指导。另一方面,要重视行业自律、机构内部控制以及市场约束的补充和配合,将金融业的行业自律和政府的外部监管有机结合,建立起多层次的监管体系。其次,建立西部农村金融机构指标评价体系。包括金融主体意识形态指标体系、金融运行环境指标体系、金融主体主观能动性指标体系。对每个体系中的元素给予相对应的指标。利用这些指标定量分析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农村金融资源水平、社会信用水平。利用定量分析所得数据对其风险预警机制,更好地完善西部农村金融生态监管机制。

(八)建立、健全西部农村金融征信系统

西部农村金融生态的完善离不开征信系统的支持。西部金融生态征信系统包括西部农村金融机构的诚信和西部农村农户的诚信。在我国西部农村农户的眼中,金融机构只是一个简单的保管箱的功能,而并不是融资渠道或者交易媒介。取现的顺利程度、资金的安全可靠程度便成为西部农村农户对金融机构的选择标准。服务设施的规范程度、营业场所的固定程度、从业人员的服务态度成为对金融机构的评定标准。所以西部农村金融机构应该重视自身的服务质量、业务效率等,以规范化服务来赢得农户的信任,进而使得西部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吸收能力得到加强。西部农村农户自身的诚信建设是西部农村金融征信系统的另一个重要部分。我国西部农村信贷投放的对象主要是农户个体经营者,但是他们的经营管理水平低,信用观念淡薄,缺乏系统、规范的账务管理与制度约束。随着我国西部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的普及,银行卡已经十分普及。银行卡上记录了农户的基本信息,并且对其金融交易记录也有详细的记录,所以,我们可以以银行卡为中心建立农户征信系统,通过对其交易内容的分析进行信用等级的评定,从而确定授信额度。例如:我国贵州清镇已经启动了“诚信农民”建设。通过信用评级,将农户分为一般诚信农户和一星至五星诚信农户,等级不同,得到的贷款额度和政府贴息也不同,一般诚信农户可获得5000元至1万元的优惠贷款,而五星级的诚信农户可得到20万元的优惠贷款。这样农户争相将自己的信用等级提高,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加速农户征信系统的建立。

(九)发展中间业务,完善金融服务硬件设施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一步实施,我国西部农村与外界的交往也越发密切。这就对农村信用合作社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例如汇兑、结算等中间业务。中间业务是目前金融机构盈利的又一个增长点。中间业务的发展不仅可以使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盈利能力增强,而且还能满足农户的金融需求。但是,中间业务的办理依赖于金融硬件的完备,目前农信社不属于银联成员,网上银行业务也没有开通,电子汇兑时间长,结算手段相当不畅。交易的不方便使其丧失了大批农村的优质客户。因此,加强金融服务硬件设施迫在眉睫。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结合西部大开发,建立符合现代化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资金清算系统,以满足西部农村农户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促进我国西部农村金融生态的完善。

(十)开发农村保险产品,完善农村保险机制

西部农村农业既面临着自然风险,又面临着市场风险,但是即使承担着这么大的风险,农户的收入仍然处于低下水平,农户的风险和收益完全不对称。保险作为风险补偿的一种方式,同样可以适用于农业生产。当农户的收益由于市场或者自然灾害受到损失时,保险产品便可以进行补偿,这就使得农户的收益得到了保障,降低了风险的预期,改善信贷资金发放难的现状;其次由于风险的预期降低,更多的金融资本流入农业生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降低了融通的成本。因此,农业保险的完善对于推动西部农村经济发展具有较大贡献。

四、结束语

西部农村金融生态的完善是西部农村经济得到发展的前提保障。在西部大开发的政策下,我们应该利用政府给予的优惠条件,结合我国西部农村金融生态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适合我国西部农村实际的金融法制体系和金融生态完善措施,促使我国西部农村金融生态的健康发展,扎实稳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

[责任编辑:梁小楠]

作者:何树红 杨博 戴明爽

第三篇:金融发展与西部地区经济增长

在《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指出要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如何进一步促进相对落后地区经济增长,是现阶段我国面临的重大问题。经济学理论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一般关系适用于区域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趋势。这是因为在区域内,金融资源更可能从外部引入,从而出现非均衡的增长前景。如果实物资源流入不受区域政策限制,金融资源的流入并不会造成物价的显著上涨,区域就有可能形成所谓超常规的“赶超型”增长。所以,在特定区域内,以区域外融资为主,内部储蓄转化为辅,以金融先行来推动经济发展是可能的。另一方面,如果金融过程出现曲折、波动,必将影响经济平稳发展和繁荣,严重时将引起经济停滞和衰退。

区域范围内的金融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金融成长的量的扩张可以增加区域内资本投入:金融增长能够促进区域内储蓄总量的增长。从众多分散的储蓄主体那里动员储蓄要花费大量成本,包括:集中储蓄时发生的交易成本和为克服信息不对称性,使储蓄主体安心放弃对储蓄的控制权而支付的信息成本。因此,金融制度的完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发展能够加速货币储蓄对实物储蓄的替代。储蓄主体投资渠道和方法的多样性,可以有效地减少在动员储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分散储蓄风险,从而实现储蓄总量的扩充。一定时期的区域高额储蓄只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而储蓄能否以较低的成本转化为生产资本且增殖,才是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内在要求。储蓄向投资转化的能力大小和方向的选择,必须依靠一系列的金融中介部门的形成和发展,这是由于信息不对称特征随储蓄主体和投资主体在资金供求上存在的差别所决定的。金融中介的培育和发展,一方面能够形成以利益为导向的互补和竞争并存的多元化储蓄-投资渠道,凭借反映资金稀缺度和收益报酬率的利率杠杆和多样化的金融资产有效地分配储蓄,引导储蓄流向高收益投资项目,解除那些效益好、潜力大的非国有部门的融资约束;另一方面,通过提高金融机构的业务能力和金融市场的运作效率,降低金融中介的交易成本,保持资金供给价格在较低水平上,刺激投资主体竞相投资,从而达到缩短储蓄-投资转化的周期,促进有效的实质资本的形成。

二是区域的要素生产率是金融成长在质上的反映。技术进步是生产率提高的最主要的内动力,无论是社会生产力体系中诸要素面貌的重大改变,还是经济机构、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亦或经济发展速度的增长和产品竞争力的迅速增强,均离不开当代科学进步的巨大作用,科技进步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投入的竞争,只有对科技发展,尤其是高新技术保持高强度的投入,技术创新以及创新成果的应用、推广和普及才有物质保障。金融成长客观上推动了经济货币化、金融化进程,从而一方面为金融产业乃至整个社会的技术创新提供更强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又可为科技成果迅速传播、普及缩短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区间提供帮助。

纵观我国现阶段,虽然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但金融改革仍然滞后,这使得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形成事实的“二元金融体制”,东西部金融发展具有较大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金融业体系和金融业贡献差异较大。这主要是由于东部地区已基本形成了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外资金融机构等并存的多元化金融格局;而西部地区金融体系仍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金融业仍处在较封闭的垄断状态,金融开放性和竞争性差。以金融保险业为例,2002年,东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为68289.06亿元,金融保险业贡献3377.88亿元;而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为20080.39亿元,金融保险业贡献635.92亿元,分别占5%和3.2%;

2,资金筹集途径差异较大。以证券筹资为例,如表1所示,到2001年末,西部12个省市,共有242家上市公司,占全部上市公司的22.3%,而东部地区却占了55.24%。同期从股票市场筹集资金额,西部仅为东部地区的29%,占总筹资额的18.35%,以西部十二个省市的总筹资额,也低于仅由八个省市的中部地区,其差额为7248.91万元。

表12001年股票市场筹资分析

资料来源:《中国证券期货统计年鉴》 2002年

3,金融风险差异较大。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金融不良资产多、收贷难、欠息严重且呈持续增长状态。西部地区银行体系间接融资主要以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为主,其不良贷款问题突出,成为影响西部地区金融业运行的稳定与安全的隐患;由于目前金融业已从买方市场转化为卖方市场,金融与经济矛盾的焦点已从资金矛盾转化成项目矛盾。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更加缺乏大而好的项目,实际上形成了资金短缺与闲置并存,金融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缺乏良性互动。

我国地区差异明显,统一的金融货币政策必然会给各个地区造成不同的影响,资金必然会在市场规律的调节下流向效率高的地区,其表现一是内地资金以各种方式流向沿海和特区,并且成为当前社会资金流动的基本趋势;二是东西部地区吸引外资能力的不同,导致外资在不同地区的分布更加失衡。这样,发达地区凭借良好的经济环境,充分调动金融资源,得以迅速发展;而欠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金融资源利用效率却很低,潜在的经济发展要素无法启动,始终难以找到经济发展的突破口。

针对以上的问题,如果我国要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必然要求差别金融政策。具体表现就是中央银行应在西部地区实行比东部地区更加优惠的金融政策。中央银行可以增加西部地区中央银行再贷款、再贴现限额,允许西部采取更加优惠的再贷款和再贴现利率,并适当延长其期限。对金融机构因支持西部开发,国企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临时性资金需求,即使给予再贷款、再贴现支持,并适当放宽其期限。实行市场利率和优惠利率并存的利率政策。变统一的利率政策为有区别的利率政策,研究制定和实施有利于西部大開发的利率政策。对西部商业银行贷款利率要在现行利率的基础上,再下浮2-3个百分点。对西部地区的政策性贷款,在现有优惠的基础上,再下浮1-2个百分点,同时加大中央财政贷款贴息力度,减轻西部地区的利息支出,降低开发成本。对西部地区的存款利率应适当提高,以降低西部资金漏损率,吸引更多的东部资金和国外资金,达到缓解西部建设资金不足,促进西部经济增长的目的。

另外还应适度放松对西部金融业市场准入的限制,扩大外资银行参加西部大开发的积极性。借我国加入WTO的契机,央行在市场准入限制上应向西部倾斜,吸引更多的国内外金融机构进驻西部地区开展金融业务,以扩大西部地区利用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规模。在货币政策方面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根据所在地区经济状况的差别,采取有差别的货币政策,经验表明,这可以促进地区经济增长。我国应采取切实有效的倾斜性货币政策,实行差别性存款准备金政策、推行扶持性再贷款政策以及灵活的利率政策,扩大西部地区的货币供应。进一步调整存款准备金制度,改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文件次单一的状况,实行地区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降低西部地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以增加西部商业银行的可用资金,提高西部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即在现行的准备金率基础上再调低1-2个百分点,使西部商业银行拥有更多的资金来支持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实行了差别性经济金融政策就促进了东部地区发展。虽然在当前要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主体,这个要求使得我国不能再像改革初期那样用全国的力量来建设某一地区。但是东部地区的成功发展证明了,采取有差别的金融政策是可以促进地区经济增长的。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作者:朱小燕 刘海月

第四篇:西部绿色金融生态的构建思路

[摘 要] 本文从东西部金融生态建设的差异出发,通过金融环境、金融生态主体、金融生态调节这三方面对制约西部金融生态建设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构建西部绿色金融生态文明的根本思路。

[关键词] 西部 金融生态 思路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间资金流动更多地取决于地区信用环境和金融环境即金融生态。一个地方金融生态好,就会吸引更多资金流向这个区域。但是,西部金融生态现状很不容乐观。

一、东西部金融生态建设的差异

1.金融发展水平的差异

东西部金融发展水平的差异性表现在以下方面:在金融资产总量上。2005年东西部地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贷款余额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61%、16%,东部是西部的3.8倍。省级金融机构存贷款规模的差距也极为悬殊。以广东省为例,2005年广东省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为38119亿元,是云南省的7.6倍,贵州省的13.6倍;同年广东省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3261亿元,是云南省的5.7倍,贵州省的9.9倍。

在金融深化程度上,东、西部金融机构与本地区GDP的相关比例分别为267%、213%,东部金融深化程度明显高于西部。

在金融开放程度上,由于东部地区开放的时间比较早,金融市场化的开放程度比较高,而西部地区随着近年来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金融开放程度也得到了较快的提高,但其资源配置的效率并不高。

2.金融市场结构的差异

一是股票市场存在差异。西部地区上市公司数量少,质量不高。截至2005年底,西部十二个省、市、自治区已经有224家上市公司,股本总额达518.8亿元,占全国股本总额的13.68%,累计筹资253.8亿元,占全国筹资总额的16.47%。与东部相比,西部上市公司在规模、数量和筹资能力等方面都相对不如东部公司,而且存在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资产重組滞后、融资渠道较窄等问题。二是债券市场的差异。2005年,东西部分别通过债券融资1413亿元和27亿元。而西部的债券市场发展极为落后,2005年,西藏、青海和甘肃无一家企业发行债券。

3.金融机构分布的差异

金融机构是金融生态系统中主要的金融主体,其发达与否,直接影响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的质量。东部国有商业银行数是3066个,是西部的2.03倍;股份制商业银行数是391个,是西部的5.9倍;城市商业银行数是245个,是西部的2.3倍;债券公司和保险公司分别是7个和31个,是西部的3.5倍和1.5倍。特别是西藏、青海和宁夏没有一家股份制银行,金融机构较为单一。这种差异性必将影响西部资本形成能力的强弱。

4.信用体系建设的差异

目前,东部已经不仅建立了社会征信系统,而且建立了信用担保体系。上海等地还开展贷款企业咨询业务,并建立了个人信用征信系统,而这在西部还是一片空白。西部信用担保体系还处于起步阶段。

二、制约西部金融生态建设的因素

这里从金融生态环境、金融生态主体、金融生态调节三方面对金融生态展开研究。

1.金融生态环境

(1)金融市场法制不健全。西部的金融法制环境存在不少问题。首先从借款人角度看,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使得他们可以通过非正常关系来获取银行贷款,而在银行发现不良资产后往往却拿不回钱。其次金融市场也应该有市场准入条件、自由竞争机制和市场退出条件。但金融市场法律关键缺乏金融机构的破产法规,金融机构有准入没有退出,导致缺乏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不能有效处置经营不良的金融机构,造成金融生态日益恶化。

(2)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企业缺乏信用意识和信用管理措施,社会信用中介机构不健全,信用数据不透明,失信成本低。部分地区出现银行有钱不敢贷,企业借钱不想还的环境冲突。

2.金融生态主体

(1)西部金融机构运营效率不高。首先是西部金融机构普遍存在不良贷款比率较高,资本充足率偏低,这就客观上限制了金融机构的活动空间。西部商业银行资产结构较为单一,在盈利资产中90%以上都来源于贷款,中间业务收入只占很小的份额。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在当前情况下只能体现在信贷规模的扩大,这样无形中又加大了银行的信贷风险。再次,西部金融机构的收益率水平较低,导致对不良资产的“消化”能力不强。

(2)金融产品单一。金融产品的开发是金融机构盈利的主要手段之一。西部金融机构单一的负债经营模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对金融产品的需求,特别是对金融衍生产品的需求。

3.金融生态调节

(1)金融机构缺乏自我调节机制。首先,对金融业的过度保护和管制措施,极大地削弱了竞争力。其次,国家信用担保机制把金融的信用演变提升为国家信用,一旦出现风险都是由中央银行等对问题金融机构的救助,这不仅违背市场经济规律,不符合优胜劣汰的生存竞争规则,使金融机构对内控和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自我抵抗风险、自我调节的能力受到较大局限。

(2)缺乏有效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随着银监会的成立,我国金融业形成了“一行三会”的格局。但是,在新的监管格局下,由于缺乏协调机制,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与各金融监管部门及金融机构之间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无法实现信息共享,直接影响了金融工作的效率。

(3)政府干预金融市场的情况比较普遍。对金融业的保护和管制政策极大地削弱了金融机构自主经营的能力,从而使西部金融机构不能在一个充满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成长。西部一些地方政府在思想上仍然认为银行是国家的,企业是地方自己的。因此当企业融资出现问题时,不在企业内部找其原因,而是强行要求银行放贷或把企业“包装”上市融资。但这些企业由于自身的重大缺陷很快就又陷入亏损,这些损失最终只能转嫁给银行和广大投资者。

三、构建西部绿色金融生态的根本思路

1.坚持市场导向,建立和完善自愿交易的平等竞争的金融生态环境

(1)完善企业破产制度。与金融生态有关的法律制度主要是破产方面的法律,它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使一些市场行为无法进行实质上的规范,这使得银行对借款企业没有最后的“杀手锏”来威慑,致使企业逃废债务等不能得到有效遏制,大大破坏了金融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对于金融机构缺乏一部实用的破产法规,实践中对经营失败的金融机构得不到有效的处置,对金融生态环境形成一定影响。因此要尽快出台一部《金融机构破产法》。

(2)规范社会信用体系。西部的金融生态系统中,信用缺失已成为制约金融生态发展的瓶颈。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已成为构建西部金融生态的当务之急。

首先要建设信用政府。政府信用是社会信用的基础,政府要在信用建设中率先垂范,强化公共服务意识,严格依法行政,增强政务透明度,提高政务质量和效率,同时要构建信用激励和惩戒机制,积极惩治危害社会信用的各种行为。

其次,要提升企业信用。企业是金融资源的主要载体,是金融生态优化的微观基础。因此,要加强企业信用制度建设,强化企业信用管理,全面提升诚信观念,推进企业诚信经营。

第三,要积极构建个人信用。社会信用归根结底是个人信用,政府信用和企业信用均与个人信用有关。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诚信教育,弘扬和培植信用文化,强化信用道德,建立守信的激励机制和失信的惩戒的机制,提高公民个人诚信素质。

第四,加强对信用中介机构的管理,规范信用中介机构的行为。对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信用担保机构、评估机构、评级机构等信用中介机构进行全面的整顿和管理,规范其行为,提升其服务水平和诚信水平。

2.加快对现有金融机构改造,完善金融生态主体体系

西部金融机构要提高运营效率,首先要继续推进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造,使其产权明晰化,各级经营者对其经营成果真正负责起来。其次,在规范地方性金融机构的同时,积极探索对农信社、诚信社等产权改革的方案,放低民营资本进入金融业的门槛,将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最后,还应大力发展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即深化中介机构改革,实行市场化、公司化运作;强化中介机构的市场竞争;加强市场监管和行业自律。

3.建立和谐的金融生态调节机制

提高西部金融生态的自我调节能力,必须健全金融生态调节机制。首先,制定和完善金融监管的绩效评估和考核机制。具体应强化三方面工作:一是要建立和完善统一的、健全的会计核算制度;二是要及时量度金融机构资产风险;三是要及时启动、并在实践中不折不扣地运用矫正措施。

其次,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金融稳定机制。在金融生态建设中,银行破产会极大地损害存款人的利益,而且会造成社会和经济的震荡。为维护存款人的利益,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很有必要。

参考文献:

[1]张 杰 刘红艳:我国区域金融环境构建刍议[J].集团经济研究,2007(1)

[2]滕春强.我国区域金融生态失衡的制度经济学分析[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4)

[3]伍 艳:我国区域金融生态的差异性研究[J].海南金融,2007(4)

[4]吴旺延.西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建议[J].商业研究,2006(24)

作者:戚德艳

第五篇:我国西部地区农村民间金融研究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家大力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全国各个地区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问题,虽然我国西部地区的农村也遇到相同的问题,但是还是有其地区的不同原因。本文以农村金融视角,就西部地区的问题,找到原因并提出相关的对策。

【关键词】西部农村 民间金融

一、现阶段,我国西部地区的农村民间金融的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存在着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金融领域也不例外。尤其是全国各地农村金融发展更加不平衡,问题也是千差万别,有很多学者针对这些不同的问题提出了很多不同的解决方法,效果不是很好,农村金融的问题还是一直困扰着我们。即便在很长的时间里,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之间存在互动关系的论点得到了广泛的支持。邓小平同志早就敏锐地指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活全盘皆活。因此,要充分发挥金融对农村经济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就必须充分、正确认识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民间金融作为农村金融体系中的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二、我国西部地区的农村民间金融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民间金融组织发育滞后,规模小,发展无序

目前,中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远未完成,由于西部地区农村金融组织发育很不健全,农村金融市场机制不完善,导致农村民间金融的产生。与此同时,相比全国其他地区,西部地区作为落后的经济洼地,资金来源渠道少,农村信用社成唯一面向农村贷款的正规金融机构。然而,各方面原因使信用社不敢也不能全方位地贷款给农民,于是形成了农村紧张的资金局面。例如,西部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分布密度小,农户享受不到金融机构优质的服务,无法得到金融服务。据统计,西部地区农户用于发展生产的资金,农业银行只能供应5%-10%,农村信用社供应15%-21%,75%以上农户靠民间借贷和私人借款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尽管面向农村的金融服务体系仍然包括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邮政储蓄、农村信用合作社等,但能为农户发放贷款、解决农户问题的实际上只有农村信用合作社一家,虽然农业银行有涉农贷款,但主要是向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等提供贷款,很少向农户贷款。总之,商业银行在农村仅布局很少的分支机构,基本上将农村的资金全部抽离走了,而邮政储蓄只存不贷,更是吸收了大量农村资金。不仅如此,农业项目由于受获利周期长、利润低、抵御风险能力差、对自然灾害难以有效预知和防范等因素的制约,逐渐被金融的部门边缘化,很难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二)农村民间金融的经营风险高

我国西部地区农村大多数位于偏远的地区,与外界的经济交流较少,十分落后,没有较为完善的经济管理制度,无法形成统一的管理章程制度,并且在法律上没有对民间金融的合理性的界定,因此在与正规金融竞争的时候,不具备较强的优势,只能采取不正当的方式参与金融竞争。在发生纠纷的时候,由于没有明确的裁定标准,双方的利益都无法受到法律的保护。民间金融的形式很多,并且都是十分隐蔽,政府很难根据现有的民间金融形式出台行之有效的政策,很难规范民间金融的行为。

(三)民间自身不断发展导致民间金融不确定性不断增加

中国跻身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上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按照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论,随着金融的不断深化发展,民间金融的发展也同样得到了发展,但民间金融的不确定性就越来越大。民间金融的基础是当地传统,往往发展主要依赖的是当地人的人脉关系所能够支撑的信贷关系。因此,在调查中,会发现由于环境的变化,及每个人的社会角色的转变,民间金融原有的传统规则就会发生转变,对于原来的人一时间很难适应环境的转变以及身份的变化,导致民间金融活动更加的无序的发展,导致整个金融领域产生不良后果。

三、发展西部地区民间金融的对策

(一)肯定民间金融的积极作用

虽然中国政府已经强调多次,在金融危机时期,正规的金融机构要更加关注中小企业以及农户,但是由于中小企业及农户自身的局限性,存在的风险较高,使得正规金融组织退而远之,此时,民间金融填补了这一空缺,为中小企业以及向银行融资的经济主体提供了融资渠道,填补了资金缺口。我国民间金融处于发展的最初阶段,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作为我国西部地区出现的问题更多、更复杂。但是,不能因为民间金融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就要将其整改或者将其消失,否定它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因此,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应该起到一定的作用,作为市场的领导者,建立各种民间金融服务的体系,通过建立这样的一个信息平台,可以更好地为融资双方提供较为全面的信息,便于相互间的了解和沟通,降低了成本的同时提高了民间金融的运行效率。

对于民间金融的积极作用,我们要给予肯定,并且保护好发展的势头,要确立民间金融的法律地位。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很难转变,既存在着发达的现代的正规金融组织,还存在传统的民间金融形式。允许市场上同时两种金融形式,发挥民间金融的补充作用,有利于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政府要给予西部地区民间金融制度上的保障,这对于我国西部地区金融发展至关重要。

(二)依靠法律手段促进民间金融发展

金融的发展是利弊共存的,一方面,我们要看到其对经济发展带来的有利影响,倡导各种多元化的民间金融形式;另一方面,也要进一步规范不合理不合法的民间金融形式,从制度、法规方面进行规范,使民间金融的积极性更好地在现有的法律框架内发展。

对于民间金融不合法的一些形式,比如社会上现存的高利贷、部分地区存在的非法集资、地下钱庄等黑色甚至是灰色金融,作为政府部门应该建立严格的惩罚机制,严厉打击,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非法的民间金融行为。对一些半合法半不合法的一些打擦边球的灰色金融形式,我们也要积极给予引导,使其不断合法化、正规化,这样才能促进金融社会健康发展。

对于民间金融来说,能够合法合规的运行也是一件利于自身发展的事情,这个转变的过程依赖于监管当局引导。现在已经有一些民间金融机构已经合法化,但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是很健全,政府包括监管当局在内可以根据民间金融机构在工商部门的登记情况了解民间金融的各种经验情况,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防范民间金融的风险,给予民间金融更好的制度保障。对于民间的个人之前的借贷,鼓励通过合法的渠道给予保障,避免各种纠纷的产生。

(三)解读并运用多种西部地区民间金融的服务体系

我们国家的金融服务体系相对来说,实力比较单薄,就美国而言,其服务体系主要依靠电子网络、报纸、中介金融机构等,在一定程度上,金融服务体系的渠道比较丰富。但是,只有我们充分利用这些服务体系,不在于形式的多少、渠道的多寡,都会促进我们民间金融的健康发展,进而提高整个社会的金融运行效率。

(四)积极利用各种民间金融组织

明确市场对资源配置的积极作用,提高金融系统的运行速度,一方面要给予积极保护,同时也要适当建立一些推出机制,这样才能够推进市场化的进程。在市场化中引进各种适合的经济主体,放宽一些准入资格,积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才能更好地促进金融的发展。发展西部农村金融,要注意丰富各种民间金融组织形式,并积极得以利用。让好的金融组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区域性经济主体资金需求的不足,而且互助性的民间金融组织还有利于推动民间金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希慧.我国民间金融发展规范边界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9(01).

[2]姚洋.改革金融体系:治理中国经济失衡的良药[N].南方周末,2009-8-20.

[3]高建波.我国民间金融活动现状及其对策[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2008(04).

作者简介:高伟(1986-),山西大同人,贵州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口与环境经济分析。

(责任编辑:刘影)

作者:高伟

上一篇:趣味化学论文下一篇:通信设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