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思考

2024-07-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对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思考(共12篇)

对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思考 篇1

一、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目标与步骤 从可预见的.未来看,西部大开发总体规划宜以50年为期,分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通过加大对基础设施和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投入,使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初步改善,环境生态恶化趋势得到遏制和改善,整个经济运行进入良性循环,经济增长速度和居民社会公共产品享用水平向全国平均水准趋近.

作 者:陈栋生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刊 名:理论前沿  PKU CSSCI英文刊名:THEORETICAL FRONT 年,卷(期): “”(9) 分类号:F2 关键词: 

 

对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思考 篇2

关键词:西部,少数民族,地方课程资源,开发

地方课程, 也称地方本位课程或地方取向课程, 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 在一定的教育基础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 根据地方和社会发展及其对学生发展的特殊要求, 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所设计的课程, 它是宏观课程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少数民族地方课程是指少数民族地区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 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指导下, 根据国家的民族政策、地方的文化教育特点, 针对特定区域, 反映民族特色, 并兼顾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的特殊要求, 充分利用民族地区社会资源所设计的课程。

2001年6月, 经国务院同意, 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明确指出:“为了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适应性, 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这对于开发和建设具有少数民族地方特点的地方课程, 建立统一性和多样性结合的、富有灵活性和选择性中小学课程体系有了必要性和可能性。

1 中国西部的概况及其少数民族地区开发地方课程的意义

中国西部地区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西藏、广西、内蒙古西部等十二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其土地面积540万km2, 占全国国土面积的56%;目前有人口约2.87亿, 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2.998%。西部地区疆域辽阔, 人口稀少, 是我国经济欠发达、需要加强开发的地区。全国尚未实现温饱的贫困人口大部分分布于该地区, 它也是中国少数民族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几乎囊括了56个民族, 是民族风情、民俗文化资源集中的地区。由于历史因素和自然环境因素, 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 各少数民族逐步形成了民族习俗和民族风情。他们不仅在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方面表现出与汉族有一定的差异性, 而且在社会交往、宗教信仰、婚姻家庭、体育爱好、文化娱乐和语言文学等精神文化生活方面也有自己的许多民族特色。

重视对民族地区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有利于建立一个更切合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有助于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沿着更适合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也可以卓有成效地保存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

2 少数民族地方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 国家一体课程中较少考虑到少数民族传统教育的内容, 在升学考试的压力作用下, 照搬照抄内地的课程模式成为了必然的选择。如: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宗教、科学知识、生产生活经验等内容涉及较少。

2) 现有的地方课程还没有充分地体现和发挥育人功能。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够深入。

3) 现有的地方课程与学生生活现实的联系不够紧密。

4) 课程资源的挖掘不够。少数民族众多, 加之有显著的区域特征, 各地都蕴藏有丰富的文化资源, 没有把众多的文化资源提炼为课程。

3 少数民族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的价值取向

3.1 少数民族地方课程的开发要具有弘扬民族文化、民族传统的价值取向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悠久和引以为豪的历史, 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风俗和珍贵的文化遗产, 它们渗透到少数民族生活生产的各个角落。从人们的衣食住行到言谈举止, 从喜庆到人际交往, 无不烙着的民族文化的印迹。长久以往, 由民族文化沉淀的民族感情成为繁衍发展各少数民族的强大内聚力。增强课程的适应性和针对性, 要把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融为一体, 才有益于民族教育走向现代化。但并非所有的文化资源都能进入课程领域, 进入课程中的文化资源要符合教育学标准, 此外还要与学生的接受能力相适应, 因此, 要根据这两个尺度有目的、规范地开发课程资源。

在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 可以选择民族的历史、传统、习俗、艺术、语言、文字、服饰等民族文化中的优秀内容和精华部分介绍给民族学生, 如:民族艺术中的传统的民歌、舞蹈、戏剧、音乐, 以及有关的文学作品进行搜集、挖掘、整理、筛选、提炼为地方课程。又可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作为学生的活动课程。大力弘扬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 顺应民族学生的价值取向, 让他们学习民族的历史、了解民族的风情、认同民族文化、增强民族意识, 培养少数民族学生能歌善舞、心胸开阔、热情好客、奔放豪爽、团结奋进的民族性格。

对于民族文化地方课程的开发上要着眼于人的发展, 而不仅仅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

3.2 少数民族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要具有发展当地经济的价值取向

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大多都是经济欠发达的地区, 是需要加强开发的地区。基础教育具有为经济建设培养合格劳动者的重要功能。基础教育培养的学生大多数要留在地方参加经济建设, 这就要求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要着眼于培养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服务家乡的情感和价值观, 要掌握必备的生活本领和生产劳动技能, 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地方课程可以根据地方特点把握本地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又有能力组织开发适合本地经济发展服务的价值取向。

对于采集渔猎型的民族, 可以开发种植、饲养、加工业等课程;对于畜牧型的民族应开发兽医、畜产品加工、草地改良、饲料加工等课程;对于农耕型的民族应开发作物栽培、选种育种、深加工等课程;对于一些以商业为主的回族、维吾尔族可开发食品加工、商业经营、轻纺等课程。此外, 可以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和风俗习惯可以开发, 如:园艺劳动、传统工艺品与饰品的加工制作、缝纫刺绣、传统食品的制作和加工等课程。

通过技能课程的学习和训练, 使民族学生增强对民族地区的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经济商贸活动的参与能力, 使民族基础教育在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中真正体现它的价值和功能。

这种技能课程开发的目的不应以学生获得一技之长为最终目的, 而应着眼于学生技术素质的提高。

3.3 少数民族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要发挥当地自然资源优势的价值取向

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充满神奇色彩的大自然的风光, 物产丰富的地下矿藏, 富有民族特色的民族建筑、丰富多彩的民族歌舞及独具魅力的社交方式, 这些对旅游观光者有极大的吸引力。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可以开发旅游类的地方课程来满足旅游业发展的需要。此外, 旅游类的课程也要包含地区保护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反映民族风情的人文景观等内容。使学生感受并热爱西部各少数民族的美丽风光。

我国西部含有很多珍贵的动植物资源, 可以开发生态环境课程, 使西部新一代的劳动者增强生态意识, 学会保护资源环境, 有利于西部的长期发展。

4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地方课程开发的原则

4.1 协调性原则

由于地方课程是联系国家与学校的桥梁, 因此, 在开发地方课程时要处理好地方课程和国家课程、学校课程的关系。以往国家课程一统天下, 地方缺乏自主开发的意识和能力, 习惯于按政府规定办, 制约了民族地区在课程开发和建设中的积极性。

4.2 地方性和针对性原则

地方课程强调的是地方性, 特定的地方课程只适用于特定地方的中小学。地方课程是针对地方实际而设计的, 它的基本目的是满足地方或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加强学生与社会现实和社区发展的联系。它作为国家课程的补充和丰富, 一般比较侧重反映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乡土资源等。因此, 地方课程的开发要突出少数民族地方特色, 解决国家课程脱离地方实际的弊病。

4.3 时代性和现实性的原则

地方课程不同于国家课程中的学科课程, 它不刻意追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和深刻性及其对学生智力发展的认知作用, 它强调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现实性。在课程的内容上, 要向民族学生传授参与社会生活和社区发展应具有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知识, 如:民族历史、地理、地方经济、民族文化等等。

在内容的设计上, 地方课程应具有突出的现实性, 以少数民族地方的社会生活和社区发展的现实为依据加以系统设计。要密切学生与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 促进学生认识社会, 了解社会, 参与社会生活。

4.4 探究性和实践性的原则

在地方课程的实施中, 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应是接受式的, 而是探究式、实践式的, 学生的学习要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开放性、创造性的特点。学生应在学习少数民族地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 研究当地的现实问题, 探究个人在适应当地发展应具有的基本素质。同时, 通过参与各种社会活动, 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

5 对西部少数民族地方课程开发的一些设想

1) 要将国家课程的实施与地方课程的开发有机结合起来, 通盘考虑, 统一规划。

2) 少数民族地方课程的开设要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在学校教育中融为一体。

3) 少数民族地方课程中要更多地渗入多元文化教育和跨文化教育。让学生了解多元文化的社会与价值、多元文化学习的目标、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特点。

4) 少数民族地方课程教材的建设上要反映出各民族的文化特征。此外, 防止以单一的教科书为教材的现象, 形成富有特色的、多样教材系列。

5) 建立少数民族地方课程资源库, 有利于规范地开展课程资源的开发工作, 使地方课程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6) 课程资源开发进行科学的管理, 建立民族地区地方课程研究和开发的队伍。

7) 建立一套能够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的民族地区课程资源开发的评估体系。

8) 不断总结历史上关于少数民族地方课程开发的理论和经验。

9) 提高少数民族教师地方课程开发的能力。各级地方主体及学校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 已经成为当前地方课程开发的最基础和最紧迫的工作之一。

10) 遵循少数民族地方课程开发的内在规律, 防止地方课程开发中的盲目性、随意性、简单化倾向。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培训教学研究组.课程改革简明读本[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140-146.

[2]赵志军.地方课程建设应把握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国教育学刊, 2002 (3) .

[3]刘旭东.论民族地区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4) .

对西部开发中图书馆工作的思考 篇3

[关键词] 西部开发 图书馆 思考

新世纪的帷幕以拉开,西部大开发的角号以吹响。中国已加入WTO,21世纪将是全球化的信息时代、信息爆炸的时代,人类社会正面临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急剧变革,世界各个角落的人们都强烈地感受到新时代的冲击与震撼。知识更新经济朝代和网络时代的一些特征,已经深入到人们的社会生活中。面对这难得的历史机遇和严峻的世纪挑战,图书馆作为社会重要的信息资源基地如何正视自身的价值,积极寻找为西部大开发服务的切入点,在大开发中全方位、多层次做好服务工作,又使自己得到壮大与发展,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随着西部大开发向纵深发展,对图书馆的数字化改造正在成为拉动西部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新引擎,地方经济与图书馆、图书馆专业人才与图书馆、传统图书馆与现代图书馆的内在联系又了诸多变化,信息网络化图书馆对现代图书馆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图书馆传统结构与读者需求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读者日益广泛的需求,使对图书馆服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实力与任务的矛盾,我们一方面要求发挥图书馆人员的作用,立足本职,提供优质服务;另一方面,开展图书馆的社会凝聚工程,使图书馆的公益性在西部开发中得到双向实现。

一.现状分析

认识落后。有人说:经济落后的表象下深藏着文化贫困落后、封闭的特质,其实细心体味着未尝不是如此。由于西部地区长期以来交通、经济、思想文化相对落后,特别是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外界的隔绝,习惯了多年贫困的生活,形成了特定的文化心理;保持现状,根本谈不上有经济建设的意识。从而造成文献、信息资源管理和建设的相对薄弱。

图书馆是网络信息发展的重要基础。而西部地区正是缺乏广泛的信息源,是收藏的信息资源大都处于原始状态,且新书入藏量的下降严重影响着信息挖掘的广度和深度,距大开发中的信息需求上有较大差距,实现网络化将永远成为一句口号。

由于图书馆事业的长期“营养不足”,这种“营养不良表现在一是经费不足图书馆的硬、软件建设跟不上;而是文献布局不合理,覆盖面不全,重复较高。造成资金和资源的极大浪费。所以无论是指导思想还是文献收藏、信息处理等无不存在“慢两拍”的现象,因此,图书馆能提供的服务从服务形式新式到内容都显得单调、滞后。

服务领域狭窄,不能创造经济效益。究其原因,一是宣传不力,而是馆藏书结构欠合理,侧重于文艺书籍,有关科技、信息等高新技术方面的图书比例太少;三是图书馆缺乏懂科技、精通计算机专业人才,不能及时为读者提供所需要信息。图书馆人员队伍的素质不能适应西部大开发的需要。那么,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发挥图书馆的整体效益,挖掘其潜力,为西部大开服务呢?图书馆的振兴之路在哪里呢?

二.解决方法

开发观念,转变思想,为图书馆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保证。对图书馆来说,首先要开发

思想,进一步转变观念,深化改革,加强特色化建设。抛弃以往“等、靠、要”的办馆思想,改变传统、封闭、被动的服务模式,强化网络条件下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实现图书馆网络化和知识信息的社会化管理,建立网络化信息保证组织和体系,建立健全信息管理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信息法,数据库法,确保网络信息安全正常使用。其次要抓住开发西部这个难得的历史机遇,把自己推向市场,实现从“输血型”向“造血型”的根本转变。强化参与经济建设的意识,实现跨越式发展。在信息市场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创造性的工作,才能顺应西部经济发展的历史潮流,才能充分发挥馆藏信息资源潜在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为图书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保证。

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优势,深化服务管工作图书馆是智力开发的宝库,是知识更新的课堂,更是进军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培训基地。图书馆历来有“知识的海洋”、“没有围墙的大学”、“终身受教育的场所”的美誉,是从事知识创新和再生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最大源泉。图书馆服务于社会的优势是拥有系统丰实、载体多样而且不断增加的文献资源,为信息开发服务和智力资源开发提供了物质保障,逐步形成专业齐全,收集面广,配套使用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在目前现代化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可以充分利用图书馆工作者先辈流传下来的、经过多宣传、向读者揭示、推介文献,如新书介绍、导读书目、各类索引、图示展示等等,来提高图书利用率。

紧密结合本地区发展目标,要因地制宜地、循序渐进拓展,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中的各种信息需求和运作动态,进行跟踪、定期、专门服务。在管理上,将高效、多途径、多方式的服务工作放在首位,努力改善服务台环境。首先当建立健全服务工作的配套措施,制定出一套较完整、严密的服务标准和规范,从制度上保证服务工作有章可循。其次重视基础工作,如书库管理,整架归架等影响文献流通和读者借阅的因素。此外,有条件的还可以实行服务工作的承诺制度,以提高图书馆的信誉度。要想使服务工作充满活力,就必须改变人才观,改善人才结构,注重人才开发,建立起良好的约束和激励相结合的人事管理机制,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图书馆要很好地发挥作用,必须要有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为适应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应相继选派馆内技术骨干外出学习和掌握计算机和应用软件安装、调试、维护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以着手建立图书馆自动化管理集成系统,这也是图书馆职业特点所决定的。

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篇4

樊行健 钟向东

今后几年是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我们一定要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主线,以改善民生为核心,以科技进步和人才开发为支撑,奋力将西部大开发推向深入。

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任务,事关各族群众福祉,事关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今后几年是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我们一定要从大局出发,深刻认识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进一步加大投入、强化支持,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主线,以改善民生为核心,以科技进步和人才开发为支撑,更加注重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发展保障能力;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着力建设美

好家园和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更加注重经济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着力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更加注重社会事业发展,着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民生改善;更加注重优化区域布局,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努力建设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川秀美的西部地区。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在世纪之交作出的重大决策。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上百个重点工程陆续开工,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标志性工程陆续建成;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绿色不断延伸,生态屏障建设正使西部地区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同时也要看到,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发展水平的差距仍然较大,仍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和重点。

西部地区繁荣、发展、稳定,事关各族群众福祉,事关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只有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让西部地区各族群众共同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才能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最终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首先要坚持夯实基础,进一步提升发展保障能力。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把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优先地位,加快构建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和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加快形成连通内外、覆盖城乡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加强水利建设规划,推进油气管道和电网建设,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此同时,还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着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推进重点生态区综合治理,加快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加强环境保护,着力建设美好家园。

其二,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经过多年努力,西部地区的特色农产品及加工业、资源开发和深加工业等目前已形成较强竞争优势,重大装备制造研发设计、核心元器件配套、加工制造和系统集成的整体水平明显提高,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电子信息等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信息服务、金融保险、教育培训等快速发展,旅游业已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支柱和富民产业。发展实践充分表明,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促进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转化,是增强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扩大社会就业、改善人民生活的根本大计。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地区就要站在新的起点上,继续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

优势产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优势资源转化战略,推进自主创新,推动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要积极改造中低产田,大力发展旱作农业、节水农业,加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建设一批高标准基本农田;积极推进优质棉、糖料、油料、烟叶、水果、花卉、茶叶、蚕桑、马铃薯、畜产品、中药材、天然橡胶等生产基地建设,建成一批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培育一批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扶持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提高产业化水平,加强农业农村先进实用技术转化应用和科技服务。要优化发展资源利用型产业,促进能源化工及矿产资源加工业集约发展,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认真组织实施和落实国家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积极发展技术引领型产业,提高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的发展规模和水平。要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区基础设施,积极发展自然生态旅游、乡村民俗旅游,培育和开发一批精品旅游景区线路。

其三,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只有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经济发展才有持久的动力,社会进步才有牢固的基础。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践中,我们积累了重要经验、得到了宝贵启示,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必须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一定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首要目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社会建设,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服务体系,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积极发展文化事业。

学习西部大开发战略心得体会 篇5

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大学习活动是党中央号召全国人民认真领会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精神,加快西部地区发展,增加综合国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举措。西部大开发1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西部地区干部群众奋力拼搏,西部大开发取得巨大成就。基础设施取得突破性进展,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社会事业和人才开发得到加强,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广大干部开拓创新意识明显增强,各族群众精神风貌昂扬向上。这10年,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最好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对国家贡献最突出的10年。西部大开发实践了邓小平同志“两个大局”战略构想,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充分证明,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是完全正确的。

1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化解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全面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始终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下大气力解决好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让各族群众共享开发成果;始终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提升内陆开放和沿边开放水平,增强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始终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把党的主张、国家意志和人民意愿高度统一,形成推动西部大开发的强大合力。

西部地区幅员辽阔,资源富集,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巨大,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基地,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重要依托。虽然西部大开发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环境脆弱的瓶颈制约仍然存在;经济结构不合理、自我发展能力不强的状况仍然没有根本改变;贫困面较大、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薄弱的问题仍然存在;加强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的任务仍然繁重,西部大开发任重道远。西部大开发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中具有优先地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基础地位,在可持续发展中具有特殊地位。西部地区的繁荣、发展和稳定,事关各族群众福祉,事关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西部地区已经站在新的起点上,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西部大开发,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进一步加大投入、强化支持,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主线,以改善民生为核心,以科技进步和人才开发为支撑,更加注

重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发展保障能力;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着力建设美好家园和全国生态安全屏障;更加注重经济结构调整与自主创新,着力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更加注重社会事业发展,着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民生改善;更加注重优化区域布局,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做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工作,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把交通、水利放在优先地位,构建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提升发展保障能力。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积极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遏制和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要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发展特色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要深入实施优势资源转化战略,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建设国家能源、资源深加工、装备制造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要促进科技进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大人才开发力度。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抓紧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扎实推进重点经济区率先发展,大力扶持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积极支持民族地区跨越发展。要坚持以改革促开放,以

开放促开发,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提升对内对外开放水平。要全面提高社会服务和管理水平,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对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思考 篇6

西部大开发战略大学习活动调研报告

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大学习活动调研报告—— 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实现教师能力素质大提升情况” 党的十七大报告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

张毅书记在全区上下轰轰烈烈开展深入开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大学习活动的滚滚热潮中,明确指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切实用好中央的政策措施,创新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法,开拓进取,埋头苦干,把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进。”那么如何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科教兴市战略,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成为摆在我校面前急需探讨的重要课题。为了扎实搞好“大学习活动”,借“大学习活动”的强劲东风,有力地推动我校教师队伍素质能力大提升,对我校师资状况作了全面细致的调研。

一、我校教师队伍情况分析:、基本情况:我校目前有教职工97人,其中党员24人,占全校教师总数的%;其中本科学历20 人,大专学历64人,中师学历12人,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 69人,初级职称27人;有区级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7 人,地、市级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7人,市级以上优秀

教师15人。学历达标率100%。、教师能力素质基本情况:

1、校本培训情况:我校一直把教师能力素质提升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广泛开展了“岗位大练兵”活动。通过开展“校本培训”、“师德讲座”、“党课辅导”、“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讲座”、“三字两画一机”训练过关活动、“同课异构课堂教学说课做课评课课件评比活动”、“小课题研讨活动”、“实验课题研讨活动”、“党员、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支教教师结对子听课帮扶” 活动、举行“学规范、修师德、练师能、铸师魂”演讲比赛、“红烛杯普通话朗读比赛”、“经典中华古诗文诵读比赛”、“书香校园快乐读书”等活动,从多方面锻炼、培养、提升教师群体的素质能力,极大激发了教师提升素质、强化能力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了人人创先争优的浓厚氛围,呈现出喜人气象。

2、优势所在:

广大教师敬业爱岗,争相打造高效课

堂,奋力提高教学水平。目前我校教师队伍的主流是好的,他们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敬业爱岗,尽职尽责,兢兢业业,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为二小的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为青铜峡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科学发展观,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全校涌现出了一批像、等师德高尚、教学成绩优秀、在学校和社会上享有较高威信的优秀校长、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党员、模范教师,影响和带动了整个教师群体,广大教师变“要我干”为“我要干”,一心扑在工作上,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上升。我校今年也荣获了教育局表彰的“教学质量目标管理先进单位”。

3、当前我校教师能力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由于教师队伍比较庞大,教师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具体表现在: ①认识不到位。目前,部分教师虽说有较强的质量意识,但追求卓越、争先创

优的竞争意识还不强;对提高师德修养的重要性认识的还不够。普遍认为,抓质量是硬任务,每时每刻都不能松动,而师德修养只要不出大问题,过得去就可以了,致使个别教师对师德建设工作认识不高,直接影响了对及政策方针的贯彻执行力。

②工作作风方面,部分教师业务学习淡薄,敷衍塞责。有的教师不爱读书、不善于学习,理论水平低,知识陈旧。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不够,不全面了解具体的教情、学情,教学方法落后,缺乏现代教育思想。对工作不用心,精力不集中,工作效率不高,甚至出现“等”、“靠”、“推”现象。③组织纪律方面,主要是个别教师工作纪律松懈,对安排的工作大而化之,敷衍了事,消极对待。

所有这些现象,都与教育的社会形象、与人民教师的工作性质、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格格不入,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与警惕,我们要通过解放思想大讨

论活动,深刻自查。唯有如此,才能进一步树立教育的良好社会形象,办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

二、对我校教师能力素质提升的几点建议

落实“实施西部大开发,实现教育大跨越,落实素质大提升”的奋斗目标,必须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加强领导 教师的职业决定了道德的特殊性:一是要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这是师德的方向;二是要爱岗敬业,这是师德的核心;三是要教书育人,这是师德的重点;四是要为人师表,这是师德的基础。因此,学校教师素质能力提升工程领导小组要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切实负起督促指导责任,狠抓落实。

2、培养树立身边典型,带动全体教师 全国教育系统的典型千千万万,但对教师影响最大、最有说服力的还是自己身边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先进人物,因

此,我们要培养、树立一批名师,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带动作用,使广大教师学有榜样,通过 “传、帮、带”活动实现整个教师队伍的提升和飞跃。

3、以活动为载体,提升教师能力 一是举行师德演讲比赛,全员参与,使广大教师在参与的同时更好地接受教育。二是丰富教师业余生活,组织教师进行有益性、友谊性、团结性比赛活动,增强集体凝聚力。三是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和培训。更新教育观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完善评价体系,构建长效运行机制 通过学生、家长、教师、学校的考评,选拔培养各类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发挥他们的辐射带动作用。落实骨干教师津贴、兑现绩效工资,激励教师的工作热情。

三、努力方向及改进措施

1、按照教师继续教育和全员岗位培训工作的安排和要求,认真组织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全员岗位培训工作,立足校情,以校本研修为主,采取集中培训,在岗研修,网络学习等多种形式,加强和提高校本培训的质量。

2、加强教师现代教学技术培训与应用,进一步提高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和水平。

3、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每位骨干教师每学年至少帮带两名青年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备课、听课、评课跟踪指导。每位骨干教师每学年上示范课不少于2节,举办一次专题讲座等。

4、加强教师基本功训练,平时开展“三字两画一机”、专业素质基本技能竞赛活动和教师专业知识测试。

5、加强对班主任队伍的管理与考核,制定完善班主任培养、培训计划。实行班级目标管理责任制和考评制,提高班级管理的质量和水平。

6、落实好科研兴教工作,积极推动“问题即课题,教学即教研,成果即成长”为核心的教科研活动,向教科研要质量,不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课堂研究能

对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思考 篇7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来说, 各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差异明显, 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上世纪末前后, 西部地区的人口, 与东部沿海地区的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和山东五省市大体相当, 国内生产总值却不到东部五省市总和的40%。西部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0%左右。尚未实现温饱的3000多万贫困人口大部分也分布于这一地区。与此同时,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其中, 25度以上陡坡耕地面积占全国的70%以上, 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国的80%以上, 每年新增荒漠化面积占全国的90%以上。

为了缩小区域差距, 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共同富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改善全国生态环境, 实现全国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边疆安全的迫切要求。2000年初, 党中央、国务院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提出明确要求,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 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

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的8年, 中央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 各类财政转移支付累计近15000亿元, 国债、预算内建设资金和部门建设资金累计安排西部地区7300多亿元。有力地推动了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西部地区生产总值从16655亿元增加到47455亿元, 年均增长达到11.6%, 与全国同口径地区生产总值增速的差距不断缩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2.9%, 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9个百分点;商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从172亿美元增加到786亿美元, 年均增长近25%。西部大开发的实践, 进一步扩展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局面。

国家累计安排新开工西部大开发重点工程92项, 总投资超过1.3万亿元, 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水利枢纽等一批标志性工程相继建成并开始发挥效益。国家还实施了油路到县、送电到乡、广播电视到村、沼气到户等一批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项目, 累计解决5600多万农村人口饮水问题。

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显著加强。2000年以来, 国家在西部相继启动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等一批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全面展开, 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一定的经济效益。

西部地区已初步形成能源、有色金属等生产基地。商品粮、优质棉、糖料、烟草、名酒、瓜果、畜牧产品等产品的生产加工正在全国进一步发挥独特优势。目前初步形成了新疆、陕甘宁、川渝等石油天然气生产基地, 黄河上游、长江上游水电基地, 陕北、蒙西、宁夏和云贵等煤电基地;甘肃、云南铅锌、四川钒钛、内蒙古稀土开发利用基地, 青海、新疆钾肥生产基地。内蒙古、四川等地商品粮, 新疆优质棉, 广西、云南、新疆糖料, 云南烟草, 四川、贵州名酒, 陕西、新疆瓜果, 内蒙古畜牧产品等生产加工, 在全国进一步发挥独特优势。西安、成都、重庆等地的航空航天、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也渐成规模。此外, 高新技术和旅游文化产业也已渐成规模。

这期间, 中央财政不断加大对西部地区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到2007年底, 西部地区410个攻坚县中, 已经有368个实现了“两基”目标。国家还实施了“西新工程”、农村电影流动放映等文化工程, 基本实现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的目标,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入全面推进阶段。科技教育和人才培养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近年来, 据不完全统计, 2000年至2007年, 东部地区到西部地区投资经营的企业累计近20万家, 投资总额15000多亿元, 西洽会、西博会、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已成为东西互动合作和吸引外商投资的重要平台。西部地区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约180亿美元。东西部地区互动发展呈现出良好势头。

西部开发城镇化战略背景分析 篇8

一、西部地区城镇化建设现状及问题

(一)城镇数量少,二元经济特征依然十分明显

据2000年统计,全国有663个城市,其中东部地区有城市503个,而占国土面积70%的西部,只有160个城市。小、中、大城市之比,东中部为1∶067∶019,西部为1∶047∶005。全国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93座,西部12个省区市只有13座,其中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40座,西部只有8座。西部要2733万人才拥有一座大城市,而东中部分别只需1134万人就拥有一座。

西部农村人口比重居高不下。1982年全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79%,2000年西部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仍达到713%,东中部为60%。以内蒙古为例,2000年第一产业仅占全区国民生产总值的25%,而农业人口占全区人口的647%。1982年内蒙古市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2911%,全国的比例为209%,内蒙古高于全国9个百分点。2000年,内蒙古为422%,全国比例为3621%,内蒙古只高于全国6个百分点。2000年农牧民家庭收入为2038元、生活消费性支出为1615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954%和2076%。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消费性支出比农牧民家庭人均收入、生活消费支出高6027%和5888%。

(二)城市化发展速度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全国水平

2000年全国城市化水平为362%,其中广东、江苏、浙江、福建等沿海发达省区的城市化水平都在50%以上。西部地区城市数量仅占全国的237%,城市化水平为287%,只相当于1990年的全国平均水平。从世界范围看,1997年世界城市化率的平均水平为46%,其中高收入国家平均城市化水平为78%,上中等收入国家为74%,下中等收入国家为42%,低收入国家为28%,这些国家相应的人均GDP分别为25700美元、4520美元、1230美元和350美元。1999年西部地区人均GDP为516美元,超过低收入国家水平,但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导致城乡分割二元社会结构的政策和制度障碍未能得到及时纠正,快速的经济增长未能有效拉动城市化的迅速推进,城市化水平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比低收入国家低55个百分点。

(三)工业化与城镇化脱节

从发达国家和发展较快的国家的经验看,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发展是比较协调的。如日本在1947年到1975年的工业化加速阶段,工业化从28%提高到36%,同期城镇化从28%增加到75%,增加47个百分点。再如韩国,在1960年到1981年的工业化加速阶段,工业化从20%提高到39%,同期城镇化从28%提高到56%,增加28个百分点。

我国城市化在建国后经历了曲折起伏的历程,在当时采取了抑制城市化的政策来推进工业化,导致工业化与城市化脱节。六七十年代城镇人口长期徘徊在12%左右。我国自改革开放20多年来,工业化有了显著提高,但城镇化水平提高不到13个百分点。西部的城镇化发展更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2000年西部城市化水平为287%,东部沿海发达省区的城市化水平都在50%以上,西部要比东部低20个百分点。不仅低于1997年全世界城市化46%的水平,也低于1996年发展中国家38%的平均水平。就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的一般标准而论,我国二、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早已超过50%,2001年为85%,就业人口中二、三产业的劳动力也已超过了50%,只有城市化水平离50%还差近20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我国城市化大大滞后于工业化。

城镇化滞后,带来或加剧了我国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如城市缺乏带动农村发展的活力、农民收入难以提高、内需难以扩大、就业岗位难以增加、经济效益不高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减弱等。前一段时间,人们把能源和交通看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而现在,人们逐渐认识到城镇化滞后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瓶颈”。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加速西部的城镇化进程显得更为重要。

(四)城市化质量差,城市的集聚和辐射作用不强

城市经济的总体水平低,综合效益差,城市的集聚和辐射作用不强,缺乏带动整个区域发展的中心城市。

内蒙古呼市和包头虽然人口规模达到特大城市标准,但属于后发城市,城市质量较低,经济实力不强。2000年两市人均GDP分别为8571元和11194元,而同期沿海开放城市的人均GDP为18405元。全区2000年20个城市(不包括市辖县)的GDP为71846亿元,占全区的5128%;财政收入5074亿元,占全区的3261%。城市人均财政收入为6316元,比全区人均低39%,比全国人均的105822元少42662元。按县级小城市统计,2000年财政平均自给率为6042%,最低的只有2252%,只有一个市自给有余。

(五)城镇规模、等级序列不完整,结构失衡

西部地区城市等级结构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城市首位度过高,平均达到4—5,青海达到8,也就是说西部各省区的首位城市与其他城市的规模差距大。截止1999年底,西部地区158个城市中,有2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3个、100—200万的大城市5个,50—100万的大城市3个,20—50万的中等城市46个、20万以下的小城市101个。其中大城市数目少,分布零散,除了广西和青海,其它10个省区明显短缺50—100万人的大城市;城市数量也偏少,平均每227万人、436万平方公里才有一座城市,而全国平均每189万人、144万平方公里就有一座城市。重庆、西安、成都人口规模已超过200万人,兰州、乌鲁木齐、昆明、贵阳人口规模已超过100万人。然而中间层次的城市很少,作为地区级的中心城市,在多数省区中几乎还没有一个5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甚至20万人以上的中等城市也很少。作为县级中心的县城,已发展成为10万人以上小城市的也为数甚少。其他都是分散的规模很小的小城镇。这种不合理、集聚度不高的城镇结构,缺乏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大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难以发挥到分散的小城镇,必然会对工业化进程产生阻碍。

内蒙古是小城镇数量不少,但规模小,实力弱。目前全区有小城镇496个,占全区乡镇总数的4049%,人口433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8%,占乡村人口的32%。只考察非农业人口平均每镇只有4608人。2000年末,小城镇自来水普及率只有38%,人均房屋使用面积为122平方米,居住面积为912平方米,均低于全国水平。平均每十个建制镇才有一个公园。如此小规模的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不经济,对人口和乡镇企业的积聚效应十分低下。

(六)城市管理落后

城市建设各自为政、自成体系、缺乏特色;城市基础设施水平低,建设密度高,环境质量差。西部发展城市经济,缺乏足够的城市载体,或者基础设施不配套,城市功能不完备,这就难以吸引和集聚更多的人流、物流和更大的资金流、文化流、科技流,限制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二、三产业的发展,影响了企业效益的提高,也导致就业空间相对狭窄。

以内蒙古呼市和包头为例,1999年人均铺装路面比全国平均水平少2和187平米。用气(煤气、液化气)普及率分别为6269%和6120%,在全国34个城市和地区中分别居31位和32位;在西部11个城市中,分别居第9和10位。呼市工业污水处理量只占排放量的13%,包头市达标排放的只占2578%。2000年全区人均房屋使用面积为1316平米、居住面积为929平米,用气率为586%,均与全国水平有一定差距。小城镇布局不合理,缺乏统一规划,1998年,建制镇累计编制镇域总体规划133个,仅占全部建镇制的57%。农村牧区与乡的行政管理体制没有实质性差别,行政机构相当一部分力量用于农牧业。

二、城镇化战略是西部开发的关键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水平。城市是现代产业的集中地和消费的中心,在整个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城市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现代化,充分发挥城市的集聚和辐射效应,极大地促进西部后发地区的发展。

1、东部地区的发展受益于城市化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以“特区型”经济为“龙头”的外向型经济发展,对东部崛起起到了重要支持作用。“七五”期间提出的“梯度发展战略”并非仅仅是赋予东部地区财税优惠以引进外资,更重要的是“逐步建立以大城市为中心的、不同层次、规模不等、各具特色的经济区网络”。与80年代初期相比,东部的最大变化是形成了一批作为要素集聚中心的城市和城市带。东部的发展并非仅仅是受益于进出口总额的增长,更重要的是在开放过程中的城市建设、基础设施投入以及要素集聚和相关产业的扩张。

2、城镇化措施将使西部开发战略发挥最大的效益

城镇化建设是西部地区进行发展的首要选择。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化进程缓慢,成为西部大开发的最大障碍。这主要表现在城乡分隔发展的政策使工业集中在大中城市,同区域内周边地区的产业结构和人口流动互补性不是很强;城市的人口结构与经济结构规模都偏小。西部大开发是在占我国国土面积72%的广阔地域内、面向占全国28%的人口展开的,且自然条件差,经济文化落后。面对这么大的面积和众多的人口,西部是难以在短期内全部发展起来的。但是,一个地区在5—10年内造就出一批经济增长较快的大中城市是完全可能的。西部大开发需要有若干个具有较强经济活力、功能比较完善的大城市,并通过它们带动一批中小城市,形成不同规模、不同层次、不同功能的城市群,构成西部对内对外开放的纽带,从而有效联接东部、中部,广泛接纳外来的各种商业机会,通过城市的转化,向腹地和广大农村进行辐射渗透。

3、西部开发城市化进程已具备很多有利的条件

对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思考 篇9

外生、内生比较优势与西部开发的战略选择

西部开发战略一经提出,举国关注.其原因在于,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中国经济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在此背景下,西部开发甚至承载了中国经济在未来几十年中的希望.

作 者:雷达 于春海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872刊 名: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PKU CSSCI英文刊名:ECONOMIC THEORY AND BUSINESS MANAGEMENT年,卷(期):“”(5)分类号:F2关键词:

对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思考 篇10

2010年6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1号)(以下简称《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今后10年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目标、任务和要求,涉及总体要求、发展目标、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13个方面。为全面贯彻落实《意见》,结合国际旅游岛建设实际,提出我省跟踪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责任分解方案,请有关市、县和有关单位对照任务,逐一落实,并于每季度首月的10日前将上季度落实情况报省发展改革委,由省发展改革委汇总后于每季度首月的15日前上报省委、省政府。

一、跟踪落实8个民族市县全面享受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政策

2003年9月,《国务院西部办关于对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所辖市县给予有关政策支持的复函》(国西办综〔2003〕38号)明确提出:“同意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所辖市县中的6个民族自治县(包括琼中、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昌江、白沙、陵水、乐东黎族自治县)以及东方市、五指山市,比照西部开发的有关政策在基础设施、生态建设、扶贫开发和社会事业建设等方面由国家给予适当支持。”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切实做好如下政策的落实工作:

(一)争取纳入国家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范围。

1.争取8个民族市、县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从“比照”享受享西部大开发政策转为“全面”享受西部大开发政策;争取将海南8个民族市、县纳入国家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范围,享受国家政策的支持;争取把东方市纳入国家正在编制的《西部地区沿边开发开放规划》,加强与越南等东盟国家的合作。(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商务厅)

2.争取把民族地区的保城镇、椰林镇、湾岭镇、石碌镇、抱由镇等纳入国家西部大开发的百县中心镇建设工程。(责任单位: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旅游委,相关市县政府)

(二)争取财政政策支持。

3.争取中央财政加大对8个民族市、县均衡性转移支付;争取中央财政在节能环保、新能源、教育、就业、人力资源、医疗、社会保障、扶贫开发等方面加大专项转移支付。(责任单位: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国土环境资源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卫生厅、省教育厅、省商务厅、省扶贫办)

(三)争取税收政策支持。

4.对8个民族市、县内资鼓励类产业、外商投资鼓励类产业及优势产业项目在投资总额内进口的自用设备,在政策规定范围内免征关税。(责任单位:海口海关、省国税局、省地税局、省财政厅、省商务厅)

(四)争取投资政策支持。

5.争取国家加大对8个民族市、县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领域的中央财政性投资力度;争取国家加大专项建设资金投入比重,提高对公路、铁路、民航、水利等项目的投资补助标准和资本金注入比例;争取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优惠贷款继续向8个民族市、县倾斜。(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商务厅、省国土环境资源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水务厅)

(五)争取金融政策支持。

6.加强与国家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的有效衔接,鼓励政策性金融机构加大对8个民族市、县金融服务力度;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降低8个民族市、县农信社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的标准,适当放宽农信社央行专项票据兑付条件;落实和完善涉农贷款税收优惠、定向费用补贴、增量奖励等政策,对农村金融机构开办的农民自建住房贷款等小额贷款给予专项补贴;支持符合条件企业上市融资、上市公司再融资;扶持创业投资企业,发展股权投资基金。(责任单位:省金融办、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省农村信用社联社)

(六)争取土地政策支持。

7.进一步完善建设用地审批制度,简化程序,保障8个民族市、县大开发重点工程建设用地。实施差别化土地政策,在安排土地利用计划指标时,适度向8个民族市、县倾斜,增加荒山等未利用地建设用地指标。(责任单位:省国土环境资源厅)

(七)争取生态补偿政策支持。

8.争取8个民族市、县在森林、湿地和流域等领域纳入国家生态补偿范围,逐步提高国家级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鼓励同一流域上下游生态保护与生态受益地区之间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责任单位:省国土环境资源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林业局)

(八)争取人才政策、帮扶政策支持。

9.落实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动态调整机制,争取国家加大对8个民族市、县的对口支援和对口帮扶工作力度。(责任单位: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扶贫办)

二、加快推进全省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投资政策落地

2009年12月31日,国务院下发《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4号),明确提出:“在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扶贫开发和社会事业等方面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其他有关中央专项投资时,赋予海南省西部大开发政策。”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过程中,积极做好政策的落实工作,推动一批项目落地。

(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10.争取把琼州海峡跨海通道、新建西环铁路、海南西部机场等工程纳入“四出境”东南亚国际通道建设。争取国家支持,加快推进中线高速公路、万宁至洋浦高速公路、海口至广州和海口至南宁高速公路建设,海口美兰机场、三亚凤凰机场进行扩能改造,西部机场、博鳌机场建设,西环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建设、洋浦支线铁路工程,洋浦、海口(马村)、八所、三亚、清澜五港建设和邮轮码头建设。尽快形成功能完善、配套齐全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格局。(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交通运输厅、省国土环境资源厅、洋浦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省跨海工程筹建办公室)

11.争取国家支持,加快红岭水利枢纽及灌区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松涛灌区、大广坝灌区二期建设,加快推进澄迈迈湾、儋州天角潭、临高洋隆水库等工程前期工作。(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水务厅、省国资委,相关市、县政府)

12.争取国家支持,加快重要城市防洪排涝工程、沿海标准化海堤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完善防洪、防潮、防台风指挥系统和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责任单位:省水务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海洋渔业厅,相关市、县政府)

13.争取国家支持,适时规划建设海南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基地项目,鼓励发展商业石油储备和成品油储备。(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洋浦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儋州市政府)

14.加快推进海南昌江核电2台65万千瓦核电机组建设。争取国家支持,适时启动昌江核电二期和东方电厂二期工程建设,加快推进LNG发电项目和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的前期工作;加快推进东方感城、四更、高排等风电项目以及临高县20兆瓦金太阳光伏并网发电

示范工程等项目建设。(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

15.争取国家支持,加快推进核电220千伏送出线路工程建设,完善220千伏网架结构,优化110千伏及以下配电网结构,适时开工建设海南跨海联网二期工程。(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海南电网公司)

16.争取国家支持,加快环岛天然气管网建设,逐步建成连接岛内各大城镇和主要度假区、景区的输气管网,大幅度提高民用燃气覆盖率。(责任单位: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发展改革委,相关市、县政府)

17.争取国家支持,加快实现宽带无线网络全省覆盖,建设覆盖全省大部分海域的卫星通信网,扶持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加快推进旅游电子政务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海南国际旅游岛数字地理空间框架项目建设。(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通信管理局、省旅游委、海南测绘局)

18.争取国家支持,加快推进重点镇供水、供水管网、贫困县及严重缺水县城供水设施建设。(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水务厅,相关市、县政府)

19.争取国家支持,积极推进冬季菜篮子基地、热带水果基地、南繁育制种基地、农业灾备基地、天然橡胶基地和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重点发展20万亩供港瓜菜基地、10万亩富硒农产业标准化生产基地、10万亩设施大棚农产品生产基地、新增5万亩杂交制种基地。建设一批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基地。(责任单位:省农业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科技厅、省金融办、省供销合作联社,相关市、县政府)

20.争取国家支持,积极推进80万吨甲醇、10万吨燃料乙醇和50万吨/年醋酸等项目建设,加快120万吨DCC在建项目建设,推进洋浦经济开发区在“十二五”期间林浆纸一体化产业制浆能力扩建200万吨的产能、造纸能力扩建250万吨能力。大力推进100万吨乙烯项目、200万吨PTA项目、金海造纸二期项目建设。推进在昌江国家循环经济区发展铁矿资源综合利用产业。(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

21.争取国家支持,加快大型船舶修造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海上游艇和水上飞机、旅游配套装备制造项目建设。(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海洋渔业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国土环境资源厅,相关市、县政府)

22.争取中央财政加大对海口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贷款的贴息支持力度。(责任单位: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商务厅、省科技厅)

23.争取国家支持,积极推进海南生态软件园、三亚创意产业园、航天科技产业园建设和中航特玻特种玻璃项目建设。发展和推广使用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加快海口药谷、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海南)基地建设。加快发展生物高新技术产业。(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科技厅、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相关市、县政府)

24.争取国家支持,加快以龙沐湾/尖峰岭、棋子湾/霸王岭、那大/白马井、临高角、盈滨半岛等为中心的旅游区建设。(责任单位:省旅游委、省发展改革委、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相关市、县政府)

(二)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25.争取国家支持,继续加快推进在建污水、垃圾处理工程建设,积极谋划和新建一批污水、垃圾项目。(责任单位: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水务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国土环境资源厅,相关市、县政府)

26.争取国家支持,加快推进以天然林保护、重点生态区域绿化、“三边”防护林、沿海防护林、自然保护区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为重点的生态保护工程建设。(责任单位:省林业局、省国土环境资源厅、省水务厅,相关市、县政府)

27.争取国家支持,逐步提高国家级公益林补偿标准,加大对市、县生态转移支付和资金补偿力度,建立健全森林、湿地、流域、矿产资源开发领域的生态补偿机制。争取纳入国家生态补偿试点省。(责任单位:省财政厅、省国土环境资源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林业局、省水务厅,相关市、县政府)

28.争取国家支持,通过实施以沼气工程为重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建设一批规模合理、配套齐全、环境优美的新农村中心居民点。(责任单位:省农业厅、省文明办、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相关市、县政府)

(三)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工作。

29.争取国家支持,加大贫困地区乡村道路、农村安全饮水、小型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发展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和培训项目建设。(责任单位:省扶贫办、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民宗委、省商务厅,相关市、县政府)

(四)大力发展社会事业。

30.争取国家支持,改善和提高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和学生食宿条件,建设中西部地

区特殊教育学校、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中等职业学校和海南大学“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等项目,支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责任单位:省教育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各市、县政府)

31.争取国家支持,建设儿童福利院、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精神卫生防治体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补助等项目。(责任单位:省卫生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民政厅,各市、县政府)

32.争取国家支持,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设施、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地保护旅游基础设施,积极推进图书馆、文化馆、社区服务设施、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电影放映和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责任单位:省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厅、省旅游委、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各市、县政府)

33.争取国家支持,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加快建立覆盖全省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积极推进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建立健全城乡困难群体、特殊群体、优抚群体的社会保障机制,逐步完善面向老年人、孤儿、残疾人、流浪未成年人的福利机构基础设施。(责任单位: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民政厅、省财政厅)

三、积极争取事关全省发展全局的重大思路纳入国家相关专项规划和文件

34.借助国家大力推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作为国家重点开发区域的时机,争取把海南北部湾经济区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一起纳入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重点经济区实现率先发展。(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商务厅、省国土环境资源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35.争取将海南省增列为《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执行省份的政策范围,确保全省享受到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政策。(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商务厅、海口海关)

36.积极推进昌江国家级循环经济工业区循环经济试点,争取国家支持逐步在海口、三亚等市、县以及洋浦、老城等工业开发区开展创建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示范企业活动,争取将海南建设成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国土环境资源厅,相关市、县政府)

对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思考 篇11

什么样的地区“不发展”?国务院西部开发办综合规划组组长杜平在会上说得很清楚,国家将确定若干影响国土安全的自然条件恶劣或生态敏感地区,严格限制人为活动和大规模经济开发。笔者以为,这样的“不发展”思路,为我们生动地演绎了当前我国在经济发展中向“速度、效益、和谐”的理性突进。

我们都知道,经济要发展,必须要体现在经济的增长速度上。事实上,在近年来的改革开放中,我国许多地区,特别是东部地区针对良好的国内国际发展环境,能够抓住机遇,在发展经济中取得了较快的发展速度,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那么,现在西部大开发,为何对一些地区要提出“不发展”的思路呢?我以为,这恰恰正是吸取过去在追求经济发展速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理性、不和谐的教训,做出的一种明智的调整。这些年,土地日趋紧张、能源难以为继、城市超负荷承载、环境严重透支,这些与高速增长结伴而来的难题都摆在一些地区的“追求发展”的道路上,一些地区甚至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这说明只追求速度,不讲究效益与和谐,是一种非理性的发展,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西部大开发能够及时调整思路,对影响国土安全的自然条件恶劣或生态敏感地区,决定“不发展”,这样,实际就能够走出过去只抓速度,不注意效益,只抓高指标的完成,不管成本多大的误区,从而避免再走过去一些地区盲目发展进程中出现的诸如产业结构失调、瓶颈制约严重、效益下降,给国民经济带来危害的老路。事实上,这样不具备条件的地区如果要硬发展,最终也会因为出现比例不协调、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导致经济发展的速度也会降下来,甚至止步不前或者出现倒退。

对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思考 篇12

一、西部旅游发展分析及实施景区特许经营的必要性

(一)旅游资源基础分析及限定条件分析

西部12省、市、区蕴藏着相当丰富的高品味高质量旅游资源,原始、粗犷、神秘、质朴、神奇、精绝,唯其独有,不可替代,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巨大的旅游发展潜力,堪称为我国旅游发展的后劲所在。现已有世界遗产10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63个,国家及自然保护区69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31个,在全国所占的比重均在30%至50%之间。但由于地理、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大部分地区一直以来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基础设施薄弱落后,现代经营管理人才奇缺,全国重点扶持的贫困县中,有近一半在西部。这种情况下,国家有限的财政拨款可谓是杯水车薪,地方财政亦无足够的资金能力投入景区开发建设,甚至连基本的保护都力不从心。故此,大多景区处于有待发现或尚未开发或只是初步开发的状态。如何进行景区资源的优化配置,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和广大人民脱贫致富,是西部旅游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旅游景区特许经营的必要性

西部经济要发展,人民要脱贫致富,旅游业的新兴产业性质和强关联带动性使其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被作为优势产业来抓,“西部大开发,旅游要先行”也已基本成为一种共识。但是,在我国现有财政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开发景区,发展旅游的资金成了问题,我们入世时做出承诺,经过一个过渡期后,我国会逐步开放旅游市场,允许外资以合资、独资的形式进入中国的旅游市场,现在饭店和旅行社业已开放,那景区如何应对成为问题。

二、特许经营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的分析

由于风景区旅游特许经营在我国尚处于探索性的实践阶段,不论是法律法规的规范还是理论研究的支撑等方面都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无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且西部的自然文化生态的脆弱性和文化遗产的不可再生性,难免会出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和自然文化遗产的破坏。对此,要吸取之前一些景区在经营权出让中的经验教训,发挥后发优势,做到进一步的规范。特许经营权转让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下:

(一)国有资产流失

由于目前我国对景区特许经营的问题进行尚未有明确的立法,而且针对风景名胜区资源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尚未有科学规范的计量评估制度,地方政府转让心切、热情过高,往往会造成景区经营权低价或廉价转让。还有由于转让程序不够规范及相关责任人认识不到位等问题的存在,可能会导致转让不符合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有违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造成寻租行为,滋生腐败现象,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二)自然文化遗产受到破坏

虽说企业长期利益和景区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密切相连,但由于经济利益诱惑及企业家素质等方面的原因也不排除会有一些短期行为的产生,进行破坏性建设,掠夺式开发。目前特许经营在我国只是试行阶段,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规范还很不完善,可能会有一些政策上的波动,这将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利益预期,在长期利益不能保证的情况下,必然会产生短期行为,进行掠夺式开发,以期短期内收回投资。

三、景名胜区特许经营的战略思考

鉴于目前我国和西部的现实情况及特许经营中可能出现问题的分析,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对风景区旅游特许经营进行全面系统的思考,进行不断地研究探讨,以不断发展、完善这种制度,指导我们的风景区保护利用工作,真正做到“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完善法律法规,规范特许程序

自然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的一个重要保证就是立法的完善,而我国目前有关这方面尤其是风景区方面的立法较为薄弱,如《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暂行了近二十年,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我国风景名胜区事业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很有必要进一步的更新和完善,尤其是风景名胜区旅游利用和自然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层面的立法需要完善,地方层面也需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对风景区的规划、开发、经营管理、保护等方面进行立法或政策性规制。

(二)经营者资质审核

由于旅游的行业特性和风景名胜区经营管理的专业性,需要对参与特许经营竞标者的资质有严格的要求,即要设定一定的准入标准,对其资金能力、人员资质、企业绩效及信誉、相应从业经历及经营方案等方面要严格审查核定,对于牵涉到一些特殊资源的项目要严格界定其从业人员的资质标准,如一些项目需要文保、生物及环保等方面专家的介入。

(三)引入社会监督机制、加强政府监管

景区实行特许经营后,政府主管部门要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监督检查,监督其按法律的规定和协议的约定实施企业经营计划,保证自然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有效保护,及时纠正其违法及违约行为,情节严重者取消其特许经营权,并向全社会通告。同时鼓励公众参与,建立专家学者、当地居民及新闻媒体等人员共同参与的社会监督机制,适时、有效地监督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及主管部门和其工作人员的职责履行情况。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对企业经营情况进行定期不定期的监测、评估,并及时发布有关信息。

(四)利益相关者利益保证

所谓景区利益相关者,就是影响景区目标实现及受实现目标影响的个人或群体,主要有国家、地方政府、当地居民、经营企业、旅游者等。对于国家,要保证景区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和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对于地方政府,要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综合效益的提高;对于当地居民,要得旅游发展之利,脱贫致富,获得更广阔得发展空间;对于经营企业,要获取经济利润,促进企业良性发展;对于旅游者,要通过旅游体验,满足自己得有关需求。

我国西部地区的旅游发展往往肩负着帮助当地居民脱贫致富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任。当地居民应该也有权利参与旅游开发、经营与管理,并从中得到利益;景区经营企业应统筹考虑综合效益和长远利益,认识到景区经营管理与当地社区有着千丝万缕的生态、经济、社会和文化联系,在经营中优先使用当地劳动力,吸引部分人参与到管理层中来,取得社区的支持和合作。地方政府应担好“服务员”的角色,在基础设施改善、经济环境营造、纵横向沟通协调、监督管理等方面做好自己的工作,减少经济漏损,从旅游业上缴税金中拿出一定比例进行教育培训等,培育当地旅游发展中继力量。当地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即是当地政府的最大收益。

上一篇:十九大会议精神心得体会下一篇:外联部干事学期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