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环保意识调查报告

2022-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报告是日常生活与学习的常见记录方式,报告有着明确的格式。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怎么样正确编写报告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公民环保意识调查报告》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1篇:公民环保意识调查报告

以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养成为视角的法律教育的调查与思考

[摘要]“90后”大学生的公民意识程度,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法治的建设和发展,然而,当前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还存在诸多问题。文章从大学生的公民意识现状研究入手,全面分析大学生公民意识状况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充分发挥法律教育对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公民意识;法律教育

虽然学界对公民意识到底具有怎样的政治、文化、社会、伦理、道德和法律属性,还没有统一的理解和界定,但普遍认为:公民意识作为现代化的一种思想产物,它界定了公民的某些内在认识,明确了公民个体之间、个体和社会之间、个体和国家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公民正确认自身义务权利、立场等,被认为是公民个体对于自己的国家主人的地位、承担义务、享有权利的自觉意识。公民意识养成的视角下的法律教育问题可以理解为在建设现代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在法律语境下培养社会成员与民主政治和法治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公民意识并使之成为合格公民的教育实践过程。培养现代公民意识是我国当下社会转型的客观要求,正如美国学者阿力克斯·英格尔斯说过:“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转变为现代公民的人格,它的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才可真正被称为现代化国家。”①高等院校作为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的主阵地,教学内容和方法仍存在一些问题,对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研究和重视程度较西方发达国家来说还是相对落后的。90后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自我意识较强,频频发生的一些大学生恶性事件凸显了我国公民意识教育的脆弱现状,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和培养有待改进和完善。

一、问卷调查

(一)问卷实施

江苏昆山位于我国百强县之首,是上海经济圈中一个重要的新兴工商城市,近年来积极推进依法治市进程,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市民,尤其是受高等教育的青年学生的整体法律素养和现代公民意识是城市精神的关键要素。为切实把握大学生目前的公民意识现状,进一步增强法律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笔者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本次问卷始于2015年4月,先后在江苏昆山硅湖职业技术学院、登云职业技术学院、托普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为确保调查抽样分布合理,数据准确,分别在学生公寓、图书馆、教学楼、和校园发放调查问卷800份,收回问卷780份,筛选之后获得有效问卷776份。

(二)问卷统计

通过对有效问卷的统计分析,信息数据显示男女生比例为57:43;1-3年级分布率为40:37:23;理科与文科专业比例为44:56;家庭居住城镇农村比例为51:49;党团群比例为6:88:6。

二、问题分析

(一)对公民意识具有一定的认知,但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对待具体问题分析不够深入

统计显示:“公民意识内涵”回答的正确率为75%;在“作为公民了解自身的基本权利与义务”的回答中,“非常了解”的仅占23.6%;在“法律在个人生活和社会关系中的重要性”的回答中,认为“非常重要”的仅为50%;在“你会通过何种方式解决民事纠纷”的回答中,选择“打官司”的仅占15%;在“你赞成网络投票题目‘正常行驶的车辆撞死违规横穿马路的行人白撞’的观点吗?”,53%的学生赞成。从数据分析结果可以看出,“90后”大学生对公民、公民意识相关概念基本掌握,但对作为公民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不够明确。他们虽然有维权意识,但不知道该如何运用正当程序维护自己的权利,重实体法而轻程序法。网络发言者多表现出个人偏见或情感宣泄,缺乏现代公民的公正和理性评价。

(二)政治关注度缺乏,参与意识薄弱

调查发现,表示“经常介关注国内外时政要闻”的大学生占45%,其中大部分为党员;表示“很关注每年召开的‘两会’”的大学生占36%,其中大部分为党员;“同学之间谈论最多的话题”依次是“情感生活”、“学业就业”、“娱乐时尚”、“时事政治”;从数据结果来看,大学生党员的政治敏感度相对较高。大学生虽然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有所了解,但因缺少实践,学生应对实际问题的心理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待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校教育没有很好的引导学生的政治行为,导致学生的参政议政意识较薄,实践能力不强。而公民参与意识和能力越来越多成为公民资格的一个重要维度,在实践上,培养参与型公民已经成为世界公民教育目标的共同指向。

(三)法律意识增强,但法律信仰度较低,对司法公正缺乏信心

问卷显示,在回答“当你过马路遇到红灯,路上没有交警的情况下你会怎么做”,49%的大学生选择了“和别人一样走过去”;在回答“乘坐出租车,司机拒载,你将如何处理”一题时,选择“立刻拨打电话投诉”的仅有19%。在回答“您是否对公、检、法的司法正义有信心?”,21%的学生选择“没有信心”;回答“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吗?”选择“不太平等”的占79%。由于当前我国法律机制还不够健全,部分公民的合法权益没能得到有效的维护,未能体现整个社会基本价值的评判标准,由此导致了一些人对法律的不信任。

(四)是非荣辱取向正确,但与己无关的比例居高不下

调查显示,56%的大学生表示“不会在公共场所吸烟”;80%的大学生表示“会对垃圾分类投放到垃圾箱”;有82%的大学生表示“乘公交时会主动给老弱病残让座”;82%的大学生在公交上看见小偷偷东西,会马上“提醒乘客”或“捉拿小偷”或“拨打报警电话”;但也不能忽略其余的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了“观望“、“不愿多管闲事”和“无所谓”,我们发现大学生在参与公众生活时顾虑很多,转型期社会的价值观多元化剧烈冲击着人们的思想,利己主义、个人本位、金钱万能等口号让一些人迷茫,“五四”以来青年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主人翁责任感、崇高理想和开拓精神弱化,出现“个人自扫门前雪”,不关心公共事物,社会责任感淡化,社会参与度低,缺乏公德,当“枪手”、考试作弊、逃课、破坏公共设施……忘记了真正的人才首先应该是一个合格的公民。

三、成因归纳

(一)社会因素

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君权观念、特权思想以及民间安贫乐道、逆来顺受的处世态度始终存在。我国学校长期以来对公民教育问题重视程度不够,公民教育的概念在我国教育研究中较少被提及,还没有建立起正式的、具有相对规模的公民教育课程。在我国,公民教育更多的表现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一部分,由于缺乏具体实施环节方案,在“应试教育”模式的惯性下,公民意识培养也往往流于形式。

作为教育主体的父母、教师和各级领导到干部基本上都是经验型的传统社会主义文化的受众,大多在政治价值观念方面缺少现代化的理念。教育主体的自身的现代化缺失使得他们难以应对现代政治教育的需求。

(二)教育因素

目前高校里面向全体学生的有关公民意识的教育内容仅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以部分内容展示,且总课时在院校授课计划中多打折扣,大班授课缺少氛围,效果不显著。大学生是一个在知、情、意、行等方面有着较高水准的年轻受众群体,开展公民意识教育必须提供相应的融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较为系统的、科学的公民意识教育内容。还要注重从多角度、多层面整合这些内容。靠讲大道理、思想灌输的简单方法,缺少启发性机制和具体的操作程序,不关注受众的微观心理、情感和认知方式、行为方式,使之被动的接受“权威”不利于公民意识的培养。

法律教育的价值在于倡导法治精神,其核心是以树立法律权威、培植法律信仰,培养具有良好法律素质的公民为社会做贡献。目前大学法律教育不到位,教学内容局限于法律条文学理说教,缺乏实务操作,教学目的忽视传承法律背后的精神价值,较少进行独立人格方面的启发教育,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变迁和互联网发展的需要。

四、对策方案

(一)把政治教育、思想教育转向为公民教育

我国的政治教育目标从“培养革命者和革命接班人”到“培养四有新人”,如今传统的政治内涵无法涵盖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政治教育理论内涵缺乏,其实际效果被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所削弱,空洞的说教反而让学生反感。那么以民主与法治为本质特征的新型社会要求传统的政治教育必将被现代化公民教育所融合。

(二)坚持内容与过程统一、知行合一

当我们需要对某个公共话题进行批判思考,进而采取有效的行动时,就必须对这个问题的源起、性质、解决方案以及可能导致的后果等有充分知识储备,所以基本知识和认知过程是教学环节不可分割的关联要素,教师不能只介绍知识而忽略学生的认知体验。《学会生存》中曾做过这样的表述:“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按照这个样子发展,它就不是真正的民主教育。”③引导并使学生最终认同以国家主人的身份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维护和实现自身的根本利益,履行个人对国家和社会的义务与责任,是学校公民教育的价值取向。

公民意识的养成不单单是对其自身法律赋予的权利的了解,也包括了公民突破对个体自身水平的限制,积极参与社会化管理活动的过程。公民教育需要重视实践环节。以参与互动、感受体验为主要特征的活动课程和学生社团活动可以让学生充分实现公民的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觉地把自己融入到现实社会的管理活动中。我们在教学改革的框架下,应创造条件让学生充分参与校内外的管理实践,以激励公民意识。

(三)法律教育领域下的公民意识培养需改进教学方法

公民意识培养是大学生法律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目标,是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的重要手段和基础。依法治国体现出的内在自觉、自由理性、普遍效力依赖主动的、信守法律精神的公民意识。我们需要通过公民意识在社会成员中的传播,使得法律规范和法律制度成为公民内心确信的信仰和追求。其内容包括公民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义务责任意识、程序意识等。

在讲授“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时,要让学生理解“有限政府”的深刻内涵,从而更科学理性的认知政府的运作方式和政党观念,培养大学生们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对现代民主政治的兴趣。

市场经济归根结底是“法治经济”,也是“权益经济”。在当前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讲授并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权利义务责任意识。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要帮助学生走出“法律无能”或“法律万能”的误区,在讲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劳动合同法》时,引导学生体会这些针对特殊群体的特别立法价值———通过立法追求实质平等,以国家强制力给弱者保护,理解社会公正的意义。

课堂内应积极开展专题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模拟法庭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来拓展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能力。

(四)完善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公民教育网络

公民教育内容涉及法律、经济、道德、环境、国际社会等诸多领域,它是一个功能概念,应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所有活动或过程之中,而不是仅仅等同于学校教育中的某些学科或某些活动,学校对待公民教育要有全局意识。学校必须建设自己的高水平教学团队,提供机会对教育者队伍进行培养,加强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鼓励双师,引进具有丰富法律工作经验的法官、检察官、律师等进入课堂,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同时,力所能及地使高校公民的教育面向社会、服务地方,在与社会各机构相互交流的同时更好地检验自身的教育成效。

参考文献

[1][美]阿历克斯·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心理·思想·态度·行为[M].殷陆君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2][美]哈罗德·J·伯尔曼.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M].贺卫方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孙蕾,江苏昆山硅湖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教师,法学专业硕士学位。

作者:孙蕾

第2篇:公民意识内涵:公民现象的反思与公民特质的认同

内容提要 在一般意义上,公民意识是关于公民现象的反思和对公民特质的认同;在具体意义上,它包含四个方面,即国家观念、私权意识、主人意识和公共理念;上述四个方面又可以展开为这样几个要素,即“爱国主义”、“私人性与自主性”之观念、“国家客体、契约纳税、公权民授”之意识以及“集体、志愿、公益”之精神。

关键词 公民意识 公民授权 公民

[

从语言哲学的视角看,任何概念都是符号,都是对现实世界的概括和描述。而符号之所以对人有意义,就在于人们可以通过符号的三种结构与功能来探索未知世界,即:分析语法结构,寻找观察该符号所描述的社会现象的逻辑路径;分析语义内容,揭示该概念的现实指称和本质;阐释语用内涵,揭示该概念在特定语境下对解释者的意义。这就是语言哲学中“语言分析”的一般内容。基于这一思路,笔者对“公民意识”概念作一分析。

一、“公民意识”概念界定:“公民+意识”的语法架构与公民特质的观念反思

从语法层面看,公民意识包含两个语义单位,即“公民”和“意识”,二者之间具有一种偏正关系。其中,“意识”是主词,“公民”是修饰语,因此,分析该概念需要分别考察“公民”和“意识”的含义。

就“意识”的含义来看,在哲学层面,它是相对于“物质”概念的“精神”范畴,指的是人的观念活动及其结果。一般来说,作为精神范畴的“意识”具有这样几个基本规定性:生物性,即它是人脑的机能、自然的产物,是对人的神经细胞活动过程和结果的描述;镜像性,即意识的形态是观念,内容是外部对象,意识是人脑对外部世界的主观映像;建构性,即人的意识作为对外部世界的主观映像,从性质上看又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镜像”,还更体现为这种“镜像”在大脑中作为观念要素要予以进一步改造,实现映像的再构造,从而使得人的精神活动不仅是对外部世界的适应,更主要是对外部世界的观念性创造。由此,“意识”的本质可以在这样两个层次上理解:第一个层次是,它是主体的关于外部对象的主观映像,表现为观念形态,体现的是万物具有的普遍反应特性;第二个层次是,它是主体对外部对象的自觉反思,体现的是人所特有的理性能力,表现为人对外部对象的本质和意义的深入思考。基于这种意义,关于“公民意识”概念的理解,至少可以得出这样两个结论:一是它是一种观念,二是它包含了对公民现象、本质和意义的思考。因此,关键的问题就是,如何理解“公民”内涵。

从语义结构来看,公民概念指称这样的历史图景,表征不同历史阶段上的人的不同发展形态,即:前市场经济时期,公民体现为“城邦中的人”;市场经济初期,公民表现为“市场里的人”;市场经济发达时期,公民展示为“授权公权的人”和“具有公共诉求的人”。由此可见,公民的指称是动态性的,本质上是不同历史阶段上人的发展指征。这些不同指征,深入看又可以概括为两个范式:即“市民”范式和“公民”范式。就“市民”范式来看,它体现为“城市里的居民”和“市场里的私人”两个形态,凝聚为“市”之符号。就“公民”范式来看,它则体现为“授权公权的主体”和“表达公共诉求的个体”两个形态,聚焦为“公”这一符号。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对公民概念的现实指称的考察需要注意不同的历史语境。

从语用层面看,公民概念的运用涉及两个基本因素,即不同语义获得的不同历史根源和这些语义所具有的时代意义。就“市民”语义的获得根源来看,它植根于这样的历史境遇,即“城乡分离”与“市场经济崛起”。就前者来看,“城乡分离”的结果是城市的崛起,它使得人的生存出现乡村与城市两种状态。而比较而言,城市优越于乡村,因为它表征着文明对野蛮的超越。在这种背景下,市民概念的提出旨在标识城市生存状态。在这里,基于“城邦人”意蕴的“市民”表达着文明对野蛮的优越性。而就后者来看,即“市场经济的崛起”,它使得私人自主性增强,促使私人的力量与价值开始凸显,私人角色开始走向历史的前台。在这种背景下,市民概念也就不再纯粹是一种“城市人”含义,而主要转向一种“经济人”意蕴。在这样的阶段,基于“市场人”的“市民”表达着一种对私人自主性的认同与张扬。在这里,市民概念宣示着自由(私人自主)高于管制(私人服从)或者(“经济人”对“政治人”的超越)这一现代性理念。而就“公民”范式语义的获得来看,它也有两个根源,即“经济/政治”的初次分离和“经济/政治/文化”的再次分离。“经济/政治”的分离使得社会运行确立起了两个基本规则,即私人活动的“法无禁止即可为”和公权活动的“法律许可才可为”,体现在社会宏观架构上,即开始出现私权与公权的分界。在这里,基于“私权与公权划界”的“公民”表达着“公权民授”的现代性理念(下文详述)。而“经济/政治/文化”的分离则使得整个社会运行出现了“市场、国家、民间”三足鼎立的走势,这意味着社会的运行开始出现了领域分化的细化趋向,即在传统私人领域与国家领域二分的基础上,又出现了“非官非商、非营利非政府”的第三领域(狭义公民社会,即公共领域),这就是现代公共领域的崛起。在这里,基于“公共领域”的“公民”符号又表达着公共性对阶级性和私人性的超越之趋势。

结合上述语义和语用的分析,关于公民概念的内涵,笔者以为可以作如下小结:它直接指称人的发展进程(城邦人—市场人—公权的主人—公共诉求的主体),深层描述不同历史阶段上人的发展指征(城市居民—市场私人—公权主人—公域个人),最终揭示人的不同阶段的发展根源及其特质(城乡分离·文明人—市场崛起·自由人—经济/政治分离·主人一经济/政治/文化分离·公共人)②。在此基础上,我们来进一步分析“公民意识”内涵。 依据上述关于“意识”分析的结论,它意味着“公民意识”的概念具有这样的分析框架,即它是一种观念形态,是关于公民特征、内涵及其价值的一种理性反思和映像,可以简单概括为关于“公民”现象的主观映像与观念反思。因此,在这里界定“公民意识”的关键是厘定出“公民现象”的特殊规定性。从上面关于公民概念的分析可以看到,公民特质可以这样概括:一是现象层面,公民分别指下述人的发展形态,即城市居民、市场私人、公权主人以及公域个人;二是动因层面,上述不同发展形态分别来源于这样的社会现实,即城乡分离、市场经济崛起、“经济/政治”分离以及“经济/政治/文化”分离。这两个方面可以作为公民意识概念之主观映像的基本客体。在此基础上我们来分析这些映像的反思层面,即上述四个形态和动因是如何在人类观念上予以反思的。

首先,就“城市居民”来看,它根源于城乡分离,反映的是人类生存状态中政治文明(国家)对自然状态(野蛮状态)的超越。在这样的阶段上,对公民

特质与意义的反思则主要体现为人类对“国家观念”的推崇,即“国家观念”成为“公民意识”的首要内容。

其次,就“市场私人”来看,它根源于市场崛起,反映的是人类发展进程中自由独立对国家管制的超越之趋势,因为“自由独立”表达的是一种完整的私人自主性质,该性质在观念上集中体现为“私权意识”。所以,“私权意识”也就成为“公民意识”的第二个要素。

再次,建立于“经济/政治”分离基础上的“私权主人”反映的是公权源于私权让渡的历史走向,基于这一走向,在逻辑上,公权成为私权让渡的结果,体现为公民委托公权实施部分私权。反映在观念上,即必然带来“委托”主体的问题,也就是“委托”若成立,则必须有其成熟的主体,这就是“主人意识”的觉醒。因此,“主人意识”成为“公民意识”的第三个要素。

最后,就“公共领域中的个人”来看,它根源于“经济/政治/文化”的分离,反映的是人类发展进程中“公共领域”的崛起事实,因为“公共领域”既非经济性空间也非政治性领域,它本质上表达的是一种公共性,反映在观念上,即预示着“公共理念”的凸显。在这种意义上,“公共理念”也必然成为“公民意识”的基本内容之一。

由此,关于“公民意识”的内涵界定,笔者以为可以这样简单概括:公民意识就是关于公民内涵、特征和价值的反思。它主要包括这样四个内容,即“国家观念”、“私权意识”、“主人意识”和“公共理念”。以此为框架,笔者对上述四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二、“国家观念”:关于国家的正当性论证及其历史性

如上所述,对“国家观念”的推崇,根源于城乡分离,该分离产生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的一种新的生存方式——城市生活。相较于乡村生活,这种城市生活的经济基础是工商业,上层建筑是政治和文化。而在理论上,作为上层建筑之基础的工商业又是建立在乡村农业经济的必要积累之上的。这就意味着,城市生活是作为乡村生活的高级层次而获得优先性的。这种优先性集中体现在城市的上层建筑(政治和文化系统)上,即政治国家的核心系统集中在城市,其主要职能是履行统治和管理,体现为国家的阶级性和强制力。又因为这种阶级性和强制力具有一定的暴力色彩,表现出一定程度的野蛮性,所以在实践上又需要一种正当性来支撑和论证。那么,如何论证呢?

从历史上看,这种论证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不同思路和内容。在前市场经济时期,该论证主要是通过“君命天授”的“天命论”和“忠君爱国”的政治伦理这样两个基本价值理念来实现的。从实际效果看,这两个价值理念一方面对国家阶级强制的必要性作了辩护,显示了其存在的历史必然性;但另一方面也遮蔽了人们对国家合法性进行科学探索的理性之光,意味着国家合法性论证需要新的理论突破。因此,在进入市场经济历史区间之后,西方历史便以“文艺复兴”作开端,开始了对国家合法性进行科学论证的漫漫历程。简单来说,这一历程具有两个标志性成果:一是以“契约论”为代表的关于国家本质的分析,向人们揭示了国家产生的逻辑必然性;二是以“国家暴力工具说”为代表,从实践的层面对国家起源作了深层分析。而无论是“社会契约论”还是“暴力工具说”,它们共同的特征就是以科学理性为支撑,以人性发展的内在需求为价值取向。相较于传统关于国家合法性的论证,现代论证本质上是建立于“合理性”基础之上,具有鲜明的现代性特征。此其一。

其二,从内容上看,现代国家关于其自身正当性的普遍共识最终归结为“爱国主义”,即强调国家的优先性。从论证思路看,支撑国家优先的论据包含两个基本逻辑:一是以现代国家是“主权国家”作为基本价值预设,强调国家的核心在于其主权的完整,保证主权的独立和完整就是保证国家安全;二是以“国强民安”作为世俗性尺度,强调整体对个体的优先性,表现出强烈的实用主义色彩。当然,在后工业社会逐渐来临的背景下,上述两个基本逻辑都在面临挑战,例如,“人权高于主权”对“主权国家”理念的颠覆性冲击,“公权民授”对“国家优先性”挑战等等。这意味着,在未来社会的发展中,国家观念的内涵将要发生重大改变。

综合上述两个时期的不同内容,笔者以为关于“国家观念”的基本内容可以这样考虑:

第一,从普遍意义上看,它就是关于国家正当性的辩护,无论是前市场经济时期还是市场经济时期都是如此;从特殊意义上看,它关于国家正当性的辩护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内容。

第二,一般说来,前市场经济时期,即如前所述的“忠君爱国”;现代阶段,即体现为“爱国主义”。其中,现代社会中的“爱国主义”,以“主权国家”理念为价值预设,以提高民族凝聚力为基本目标,以“国强民安”的世俗逻辑为基本论证。

第三,历史地看,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一些基于后工业经济基础的新理念开始产生,并逐渐对现有国家理念提出挑战,如“人权高于主权”、“公民优先于国家”等,这预示着对未来国家观念的认知将不可避免发生一些重大变化。

三、“私权意识”:“私人性与自主性”之诉求

从根源上看,私权意识是在市场经济成为一种新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之后逐渐生成的。那么,为什么市场经济会产生私权意识呢?私权意识的基本内容又是什么?笔者以为这就需要深入分析市场经济的内在逻辑及其基本需求。

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类经济社会运行的三分法(即马克思从交换的角度把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分为三个历史区间:人与自然之间的交换一自然经济、人与人之间的交换一商品经济、人与社会之间的交换一产品经济),市场经济属于商品经济的范畴,而在该历史区间上,人与人之间的交换内含这样两种逻辑:

一是,交换主体是“私人”。这是因为在整个交换模式中,“人与自然的交换”对象是自然界,是一种“类”意义上的实体,“人与社会的交换”面对的一种“集合”意义上的人群。这样,在逻辑上,“人与人的交换”的对象也只能是独立的个体,即私人。

二是,交换所以有效主要由三个基本条件支撑。它们分别是:私人行动是独立的,要在交换中自我决定、自我负责,否则交换就可能是被迫,异化为前市场经济时期的奴役或依附关系;私人地位是平等的,要在经济交换过程中平起平坐,否则交换就无法实现等价交换;私人意志是自由的,要在交换中能自由表达自己的诉求和实现自己的意愿,这是上述行动独立和地位平等在观念上的自觉反映。一则行动独立,一则地位平等,一则意志自由,这意味着对于一个私人来讲,他若有了需求则可以自己做主经过努力获得满足,即无论是在意志上还是行动上他都是自主的。

综合上述两种逻辑,我们不难发现,市场经济的内在需求决定了人的发展在该历史时期具有这样的发展特性,即私人自主性。在这里,私人性表达着人的发展开始逐渐走向历史的前台,即如马克思所断

言,人开始走出人的依赖阶段,走向基于物的依赖的人的独立阶段。自主性则表明,尽管这种独立还局限在经济交换的过程中,但在观念的层面上它又不局限在经济领域,而不断迈向政治与文化的领域,这就是我们看到的历史中基于市场经济的自由诉求。在这种意义上,基于市场经济的私权意识其基本内容也就包括两个方面:私人观念和自主观念。其中,对于私人观念来说,因为在商品经济阶段人的发展本质上是一种物的依赖,还无法实现人的自由个性,所以,在该阶段上所体现出来的人的独立性主要是一种利益诉求的自觉性。私人观念的核心是关于个体利益的自觉意识。而对于自主观念,因为这种自主性在意志层面已经远远超出了经济的领域,所以,自主观念本质上体现的是人的发展的内在诉求。该诉求以自由、平等、独立为核心,成为推动人进一步走向自由个性的内在动力。

四、“主人意识”:“国家客体、契约纳税、公民授权”之意蕴

随着私权意识的增强,私人的主体自觉性不断提升,这就使得个体逐渐对公权与私权的关系进行反思。反思的一个结果就是,公权来源于私权的让渡,即在私人逐渐自主的历史背景下,公权只是一种公共机构。而深入看,这种公共机构存在的必要来源于这样的历史需求:若是每个人都完全和非得自己行使自身权利的话,那么,它们就会发现生活的成本太高了(如,安全权,若自己行使的话,恐怕出门就要雇保镖,而实际上并非每个人都能请得起保镖),这就使得人们考虑寻求最经济和最有效的办法,这就是把某些私权让渡给一个权威公共机构,但同时,为了保证公共结构的运行,又必须提供经济的支撑,这就是现实生活中纳税的逻辑根源。

由此,关于私权与公权的关系,在私权意识觉醒的前提下,本质上体现的是一种“私权让渡、私人纳税”的双层关系。其中,“私权让渡”表明公权力的正当性来源于私人的授权,公权本质上是一种公共机构;而“私人纳税”则意味着,在公权与私权之间具有一种契约关系,体现在实践上也就是公民与国家之间是一种世俗关系(公民出钱购买国家公共产品,国家则提供社会服务),笔者把它简称为“公民纳税、公权服务”。这样,综合“私权让渡”与“契约纳税”,私权与公权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公民纳税、公权民授”,前者是一种经济关系,后者是一种政治和文化构架。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来考虑“主人意识”的基本内容。

从根源上看,“主人意识”的产生的支撑条件有二:一是经济层面,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所产生的“经济与政治”的分离;二是观念层面,私权意识觉醒基础上的关于私权与公权关系的反思,即对“私权让渡”与“契约纳税”的普遍认同。就前者来看,“经济与政治”的分离意味着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自我组织的系统,可以脱离国家之手而自我运行,这预示着国家系统中不应再包含经济体系(国家不直接管理经济),国家运行的领域开始出现边界,可以简称为“国家行动有限化”。这意味着,国家不再全能,它本质上是有限的。这就为人们反思国家的本质提供了实践的基础。而就后者来看,如前所述,人们对私权与公权关系反思的结果,使得人们逐渐形成了对国家“公权民授”和对自身“公民纳税”的普遍社会认同。这意味着,在观念上人们对国家合法性(来源于公民授权)和公民的主人地位(纳税的主体和享受公共服务的主体)有了理性的认知,这就为现代市场经济语境下的公民“主体地位”的获得提供了观念支撑。

从性质上看,“主人意识”的本质是私人个体对自身作为社会主体的一种自觉反思,这种反思包含两个基本内容:一是国家的客体地位成为事实;二是公民的主体地位获得认同。前者的含义是,在经济脱离国家之手的情况下,原先依靠于国家对经济的直接管理来获得经济的支撑现在无法承继,只能转向外部的公民纳税支撑,即国家得以运行来源于公民的纳税支持,没有纳税,国家就无法运行。这意味着至少在经济层面公民成为社会的主体,国家公权成为客体。这是主人意识的第一根源,即社会的经济主体,国家的经济支撑。而就后者来看,即公民的主体地位获得认同,其含义是,在公民的主体地位获得确认(国家经济基础的提供者)的基础上,人们对公权本质的思考得出了“公权民授”的基本认知,这意味着在社会的上层建筑层面,人们已经自觉意识到国家的合法性来源(私权让渡)和私权的主体性(公民授权)。这成为主人意识得以确立的基本条件,也是其的核心性内容。

综合根源和性质两个方面,关于主人意识,笔者的基本判断是:它是关于公民作为社会主体、国家作为客体以及公权源于民授的自觉反思;其基本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即国家客体意识、契约纳税意识以及公民授权意识。

五、“公共理念”:“集体、志愿、公益”之精神

公共理念的凸显标志着人类社会公共性的壮大。那么,什么是公共性呢?

从逻辑上看,它是一种非私人性,以私人性为参照,也就是说,除了私人以外的领域就是公共性空间。而从历史的角度看,公共性的生成具有阶段性,先是国家这一公共机构的产生,然后是民间社会这一领域的崛起。所以,综合来看,关于公共性内涵需要从逻辑和历史两个角度界定。笔者以为,从逻辑层面,公共性就是非私人性;从历史层面,公共性具有两个层次,一是国家所代表的公共性,二是公共领域所代表的公共性。

就国家所代表的公共性来看,如上文所分析的,它是私权让渡的产物,其本质是私人为了最经济最有效生存而理性委托公权机构代行私权,因此,国家公共性是一种为了私权生存而必须的、基础性的公共性,是一种必需的公共性。而就公共领域所代表的公共性来看,它产生于私权与公权的划界,即私人领域与国家领域分别具有独立的行动范围,从而在私人领域与国家领域之间产生一个既非私人性又非国家性的新地带,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公民社会(狭义)或者第三部门,笔者把它称为公共领域。因为这种公共领域产生于私权的壮大和国家的成熟,它已经不再是私权为了有效生存而不得不凭借的公共性,也不是纯粹的私人性,而是为了表达不同私人的诉求而结集成的公共诉求和公共意志,因此,公共领域所代表的公共性,相对于国家公共性而言是一种发展性的公共性,其基本特征是为了表达诸多私人的共同诉求,具有鲜明的公益性。这和国家那种基于契约关系的公共服务具有性质上的不同。如果说,公益性意味着一种超越精神,是伦理的一种精神境界,那么,服务性就是一种与权利对应的责任,是世俗性规则。在这种意义上,公共领域所代表的公共性本质上是一种发展性的公共性,一种超越的公共性。

综合上述两种公共性,我们不难发现,人类公共性的发展具有层次之分,国家公共性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基础性的、必需的公共性,没有它社会发展就难以维继;而公共领域的公共性则是一种高层次公共性,是一种发展性、超越的公共性。而公共理念作为对公共性的自觉反思,显然是针对后一种公共性。基于这样的事实,我们可以根据该公共性的实践基础来分析其基本内容。笔者的基本判断是:

首先,公共领域的诉求是一种私人诉求的集结,这决定了公共性的表达必然是集体行动的模式,反映在观念层面即是对集体理念的倚重。这意味着公共理念的首要内容是关于“集体行动”的心理认同。

其次,这些公共诉求不是出自于国家的责任而是来自于私人的需求,而且这些需求也不是仅仅关乎个人利益,主要是诸多私人的共同利益。因此,从诉求来源的路径来看,该公共性体现的是一种私人志愿精神,即“志愿精神”构成公共理念的第二个内容。

最后,如前所述,就性质来看,该公共性不同于国家公共性,体现的是一种发展性、超越性的需求倾向,因为这种倾向维护的是一种基于志愿行动的公共利益,而不是如国家那样仅仅担当契约责任。因此在这种意义上,公共性又内含一种道义层面上的公益精神。也就是说,“公益精神”也自然成为公共理念的基本要素之一。

简而言之,关于公共理念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这样三个方面:集体行动的认同、志愿精神和公益精神。

综合上述关于“公民意识”概念的分析,笔者以为,关于“公民意识”的内涵可以这样简单评估:在一般意义上,它是关于公民现象和特质的观念反思;在具体意义上,它包含四个方面,即国家观念、私权意识、主人意识和公共理念;在基本构成上,上述四个方面又可以展开为这样几个要素,即“爱国主义”、“私人性与自主性”之观念、“国家客体、契约纳税、公权民授”之意识以及“集体、志愿、公益”之精神。这就是关于“公民意识”的基本理论分析。

作者:张 健

第3篇:社会转型促进我国公民现代公民意识的觉醒

摘 要:当代中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社会转型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反映在价值观层面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社会转型促进了我国公民现代公民意识的觉醒。本文从转型期特有的社会矛盾、社会政治经济等条件以及网络等新兴媒体角度分析了我国公民现代公民意识觉醒的根源及条件。

关键词:社会转型;现代公民意识;觉醒

当代中国正处于深刻的社会变革之中,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具体地说,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同质单纯社会向异质多样性社会、伦理社会向法理社会的转型过程中。社会转型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反映在价值观层面的一个表现就是社会转型促进了我国公民现代公民意识的觉醒。

现代公民意识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是现代法治社会的产物。现代公民意识是指公民对于自己应享受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的自觉意识,内容包括参与意识、监督意识、责任意识与法律意识。权利意识是指人格独立、平等理性的公民对宪法和法律赋予自身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权利的认知、主张和要求的意识。责任意识是指处于社会关系中的公民应根据自己所处的地位、角色而积极准东地承担相应的义务,尽自己当尽的职责。法律意识是人们对法律观点和法律情感的总和。它要求公民一方面遵守法律法规、维护法律权威,另一方面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参与意识是指公民积极主动地参与政治生活。当前我国公民意识日渐崛起,我们选取几个典型案例略作分析:

2010年9月10日上午,宜黄县凤冈镇发生了一起因强拆引发的自焚事件。当事人钟家姐妹面对暴力和权力,不得不采取极端手段捍卫自己的家园。事件发生后,当事人欲进京上访,却在机场遭县委书记围堵,钟家姐妹没有退缩,机智果断地通过微博等媒体把自己的处境和事件的进展及时对外发布,扩大舆论的影响力整个事件被曝光,涉事官员一一被绳之以法,谱写出一曲公民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血泪之歌。

2011年11月中旬,五名“被精神病”受害人在经历了自身“被精神病”的悲惨遭遇后,从自身的经历和感受出发,在全国人大法制工作委员会公布《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和《精神卫生法(草案)》,向社会征求修改意见时,联名致信全国人大,建议修改法律漏洞。呼吁《民诉法》专家关注精神卫生法,建议增加自主委托权条款,充分体现了他们强烈的现代公民意识。即拥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参与意识和法律意识。

2011年11月20日,罗永浩在西门子总部进行维权活动,愤怒地用铁锤将自己和朋友的西门子冰箱砸烂,以此督促西门子承认冰箱的质量问题,并召回有质量问题的冰箱。值得一提的是罗永浩在砸冰箱的过程中的“理性”:选择在周末的早晨,且未带网友围观,不致造成拥堵,不影响公共秩序和交通;带上专业清洁工,砸完后将地面打扫的比原来还干净。罗永浩砸冰箱彰显了当前我国公民在维权时高度的权利意识、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折射出现代公民意识觉醒的璀璨光辉。

无论是江西宜黄强拆自焚事件,五名“被精神病”受害人建议修补法律漏洞,还是罗永浩怒砸冰箱,都向社会传递出我国公民现代公民意识的觉醒的强烈信号。追根溯源,是社会转型促进了我国公民现代公民意识的觉醒。

一、社会转型期特有的社会矛盾是我国公民现代公民意识加速苏醒觉醒的根源

在社会转型期,不同群体利益剧烈碰撞,人民内部矛盾明显增加,并表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点:

(一)利益的相关性突出

利益作为一个价值范畴,是指与人的生存发展有密切关系的一切东西。马克思曾经这样论述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通他们的利益有关。”[1]只要有人类,就有人的各种各样的利益,人民之间的利益性矛盾就不会消失。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分配制度具有明显的平均主义色彩,个人利益的实现往往由集体和国家调控,收入差距不大,同时意识形态领域的宣传教育集中在了阶级斗争上,人民内部矛盾主要表现为政治思想领域,物质利益矛盾被淡化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人民群众的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受市场作用的驱使,经济利益、物质利益称为生产、生活的主要驱动力。人们普遍的重视和追去自身的实际利益,功利主义价值观越来越受到人们青睐,使得经济利益和物质利益矛盾突出,称为矛盾节分的核心内容,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动迁、拆迁、失业、下岗、医患矛盾、一包、物业管理等问题纠纷频发。从本文所回放的三个典型案例中即可窥见一斑。

(二)群体性矛盾激增

社会转型不可避免地触及不同群体的利益,因此一旦出现利益上的矛盾,就不只是个体利益矛盾,而是群体利益矛盾,尤其是其中的很多矛盾由于政策性因素引发的,实际的对象就不是一两个个体,而是一个群体。他们往往住在同一个地区或在同一个单位,有相同的利益受损背景,只要有人振臂一呼,马上就群起响应。比如企业倒闭破产职工下岗、农民负担过重、拖欠职工工资、征地拆迁安置、医保改革、土地承包等,这些问题往往带有普遍性涉及到很多人的自身利益,极易在一些人的组织串联下,酿成群体性事件。

(三)矛盾的对抗性增强

转型期的社会各阶层矛盾虽然仍属人民内部矛盾,但与以往相比矛盾对抗性明显增强。通常情况下,人民内部矛盾不存在对抗性。但新的生产关系的调整打破了“平均主义”的分配格局,使贫富差距扩大,使矛盾主体出现强烈的心理失衡。表现为矛盾对抗程度加大,同时客观上利益差距的扩大的确使人们在现实中处于不同的境地。当人们在物质利益上发生冲突而又得不到妥善处理时,矛盾就容易向对抗性的方面转化,形成公开的冲突。罢工、罢课、罢市停产、集体上访等就是典型。而此时的地方政府官员由于自身素质、利益驱使及制度性缺陷,用人治代替法治,一手遮天,为所欲为,凌驾于法律之上,最终酿成恶性或极端对抗事件。在转型期,人民内部矛盾的对抗性相比更为激烈。

(四)党群、干群矛盾尖锐

由于各级领导干部手中掌握着相当的权力以及他们所处的特殊位置,经常使他们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中国共产党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执政党,党的领导干部是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者,担负着动员、组织和领导人民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化解社会矛盾等重要职责。但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有些党员干部背离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脱离人民群众,大搞钱权交易,贪污腐败,不能胜任领导工作。领导人民致富无方,化解社会矛盾无道,他们只会做表面文章,会搞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忽视人民群众利益、漠视群众要求和呼声,甚至个别干部完全丧失了党性原则,走向了人民的对立面。在经济领域表现为乱收费、乱罚款、索贿受贿、贪赃枉法,肆意践踏人民权重利益,压制群众的意愿和要求;在价值观上大兴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对有害思想意识观念听之任之,推波助澜;在社会领域,生活腐朽奢靡,甚至与黑社会暗中纠结,藏污纳垢,充当他们的“保护伞”,欺压人民群众,影响极为恶劣,为人民群众所痛恨。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导致党群、干群矛盾尖锐。

(五)矛盾处理的难度加大

在转型期,新问题、新矛盾层出不穷。群众要求解决的问题,有历史遗留问题,更多的是新问题,缺乏政策、法律依托,处理起来极为困难。有些矛盾跨省、区、跨部门,协调难度加大,耗费时间长,相当一部分群体事件就属于这一类。

由于上述人民内部矛盾的存在和化解的不及时,促使广大人民群众从自身公民身份出发,用现代公民意识去思考、去解决自身的问题,来实现个人的利益、愿望和诉求。这就在客观上加速了我国公民现代公民意识的觉醒。

二、转型期社会政治经济等条件促进了我国公民现代公民意识的觉醒

(一)市场经济的建立为公民意识的觉醒提供了坚实的土壤

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无疑是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内容。市场经济竞争性、法制性等特征要求社会成员排除血缘关系、伦理和等级身份,以公民的资格和平等身份参与市场竞争和利益分配,形成权力、义务与利益的有机联结。市场经济普遍使用的公优化配置、权力与义务统一性、广泛性和平等性等各项经济规则,都要求公民从个人与国家、自我与社会的关系中予以合理合法地认同和内化,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使命和责任,无疑这种意识就是典型的现代公民意识。

(二)社会转型期思想文化教育的丰硕成果提供了精神支撑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思想文化教育领域成果斐然。人民群众受教育水平明显提高,他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公民的主体性认识日益增强,在社会生活中,他们越来越倾向于积极表达自己愿望、意见和建议,积极参与社会政治生活,责任意识、权利意识、法律意识、监督意识明显提高。

(三)社会转型期民主政治的发展为公民意识的加速觉醒提供了制度保障

现代公民意识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形态和机制理念,是在宪政体制下形成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公民意识。美国学者罗尔斯曾经这样讲过:“社会的制度形式影响着社会成员,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想要成为的那种人,以及他们是的那种人。”[2]我国学者朱学勤曾经指出公民意识具有两层含义,当民众直接面对政治权力运作时,它是民众对于这一权力公共性质的认可和监督;当民众侧身面对公共领域时,它是对公共利益的自觉维护和积极参与即公民意识的形成不仅需要公民自身的主体意识的形成,还需要公共权力作为基础,也就是公民政治参与的内容、方式、渠道等必须具有相应的制度保障。社会主义民主的大发展为转型期加速我国公民现代公民意识的觉醒,并为其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扩大和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拓宽公众民主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渠道,畅通利益和意志的表达渠道,使其成为公民意识实践的政治机制,正是在这样的民主制度下,公民在日常政治实践中学会了民主的规范,学会了行使和履行自身义务的规则秩序,讲民主制度内化为自己的机制体系,从而使现代公民意识觉醒并成长。

(四)较为完备的法律和制度体系对促进现代公民意识的觉醒提供了法律保障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法治国家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转型期社会形态的一个重要特征。法治国家是指国家机器的民主法治化,以民主的法制来治理国家,是国家机器依法运行、依法调整。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我国致力于法律至上、法制完备、立法民主、司法公正、权力制约、全力保障机制的建设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如我国加快法律制度的修改和完善,目前我国各个领域基本都有法律制度规范调整。公民在法制完备的过程中接受了先进的法律思想、法律文化、法律内容和法律精神,现代公民意识也在这一过程中迅速觉醒、成长。五名“被精神病”受害人联名致信全国人大法工委,建议修改法律漏洞,就是很有说服力的典型。

三、转型期新兴网络等媒体成为我国公民现代公民意识觉醒的强大助推器

近年来公民维权活动日益为广大公众所关注,成为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是现代公民意识的觉醒的一个重要标志。在被关注的公民维权活动中当事人对媒体特别是对网络的倚重是维权成功的重要突破口。他们通过网络媒体了解自己的权利,清楚自己被“侵权”的事实。同时充分运用网络这个平台,发布自己或群体的侵权事件及进展情况,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达到扩大舆论影响的目的。网络成为公平维权行动动员和组织的平台尤其是群体维权活动,从维权行动的发动、行动的组织与维系等各个环节都依靠网络,本文中提到的江西宜黄自焚事件当事人钟家姐妹就是采用微博等媒体对外发布信息,怒砸冰箱的罗永浩也是采用网络等媒体,行使自己的话语权,引来全社会的围观,为自己及与自己同样被侵权的人讨回公道。这其中网络等新兴媒体的作用被发挥得淋漓尽致,称为现代公民意识觉醒的强大助推器:第一,网络媒体能实现低成本的大范围的信息传递。“在大众传播史上第一次你将体现不是大资本的个人就能解除广大的视听群。因特网把所有人都变成了出版发行人,这是革命性的转变。”[3]第二,互联网的实时互动与开放性的技术结构把网络变成了第一种个人的舆论传播载体。几位住户联网平台,每一个网民都可以在网上发布消息,发表意见,向大众传播自己的思想。通过互联网,每个公民的发言都有可能被烘托放大成一个观点、一种舆论的声音。这就使得自发舆论在社会舆论中的地位明显提高,舆论强度和影响力快速提升。采用网络等媒体手段进行维权的人正是看好网络的上述作用,在达到自己维权目的的同时,是围观的网民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受到教育,强化了他们的权利、责任等意识,促使他们现代公民意识觉醒和成长。从这个意义上,网络媒体对我国公民现代公民意识觉醒的巨大作用是其他任何方式和手段都取代不了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2.

〔2〕(美)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M].南京:江苏译林出版社,2000.285.

〔3〕约翰.布洛克曼.未来英雄——33位网络时代精英预言未来文明的特质[M].海南:海南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 徐阳)

作者:姜万兰

第4篇:公民环保意识调查报告

——南宁市兴宁区五塘镇居民环保意识情况调查

调查时间:2011年8月20日

调查地点: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兴宁区五塘镇

调查对象:

调查目的:我们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也要关注身边的环境,只有公

民的环保意识提高了,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们才会充满激情并扬起心情去追求更加美好的现代生

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和谐地球。

为了了解掌握新时期南宁市农村市民环保意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就当前兴宁区五塘镇市民的环保意识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此次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取得成效

南宁市于2007年获“联合国人居奖城市”称号,2009年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这两个称号是南宁市政府和市民多年来秉承“绿城”信念并大力改善南宁市环境质量的成果。但是由于城市和农村的各项建设和人民生活方式的不同,也形成了城市与农村不相同的环境问题。在南宁城市环境得到大力发展的同时,农村的生态环境情况也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由过去的无人管制到了今天的治之有道。

五塘镇位于广西首府南宁市的东北部,地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地区,年平均气温 21.4℃,日照时数1557小时,年降雨量1237毫米。五塘镇人民政府驻地五塘街,距首府南宁市中心28公里。全镇总面积28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7.19万亩。五塘镇辖13个行政村、1个社区,2010年年末总人口65577人。

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前进,农民发展农业生产和建设新农村环境的积极性极大提高了,农村的环境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正在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农民的环保意识也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一)建设生态文明示范村,新农村格局初步形成

五塘镇政府紧跟全国新农村建设的步伐,结合五塘镇的实际情况进行规划,现有生态文明示范村7个,分别是:五塘社区居委会定新坡、西龙村委坛白坡、

民政村委细村坡、沙平村委沙平坡、友爱村委罗伞坡、六塘村委星垌坡、五塘社区居委会那岑坡。

(二)垃圾集中处理,村容整洁

生态文明示范村建设的建设为村民们带来了实利,垃圾池、垃圾箱的的设置改变了以往完全依靠焚烧、倒进河流的垃圾处理方式。在村村通的水泥路、柏油路上,固体废弃垃圾不再到处飞扬。新农村的村容让人耳目一新,不少外出返乡的人都为家乡的变化感到欣慰。

(三)沼气池的建立与卫生厕所的改造带来了实利

截至2010年,五塘镇的沼气池建设和卫生厕所改造大大超过了十年前的数据,覆盖了所有村落。沼气池的建设为大量的农村生产、生活废弃物提供了废物利用的新平台,不仅解决了废弃物的污染问题,也有效地利用废弃物进行发电节约了资源。卫生厕所的改造不仅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也保持了村容的整洁与美观。

(四)保护饮用水源,保障饮水安全

五塘镇属于丘陵地形,地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地区,年降雨量1237毫米。过去,农村多靠挖井取水,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几乎所有农村选择在山上建水库和水塔取水。但是,据南宁市环境监测站的水样调查显示,五塘镇不经处理的饮用水源水质偏酸,硝酸盐氮和大肠菌群总数严重超标。后经环保局对水质超标原因展开调查,并指导村民进行整治,才结束了多年来村民们使用不安全引用水的历史。在水库水塔附近的生态环境一直受到重视,绿色植被不减反增,附近也没有乱挖乱采现象,使得农村饮用水源的水质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水量也基本充足。

除此之外,五塘自来水厂自2002年建成开始,供水规模每日1万吨,改变了五塘镇完全依靠开采地下水和建水塔的历史,为五塘镇农村的饮用水安全提供了有效保障,为今后大量引进项目发展经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五塘自来水厂按规划为五塘城镇规划区及附近饮水困难的几个村的村民提供了充足的用水。

(五)山林保护意识提高,野生动物得到保护

五塘镇森林面积达到123348亩,全镇森林覆盖率达39.1%。近年来,五塘镇政府加大力度严令禁止乱砍乱伐,大量松树和杉树得到有效保护。与此同时,森林防火工作全面展开,村民对失火造成的荒山也迅速展开植被再造。过去,私

人小煤矿盛行,各地都存在挖山取煤的现象,全国统一禁止小煤矿后,村民们合力把煤井填平并恢复了植被。五塘镇属于丘陵地形,土壤多为酸性的红壤,夏季多雨,正因为植被得到有效保护才没有出现过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

过去,村民们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意识较差,捕鸟、捕蛇、猎杀野猪等现象时有发生。但近年来,由于野生动物数量急剧减少,保护野生动物的环保宣传也覆盖到农村,野生动物被猎杀或者贩卖的现象几乎不再出现。

(六)乡镇企业健康发展,环保工作十分重视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五塘镇的乡镇企业都运用了先进的污染治理技术,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做到达标排放。五塘镇的乡镇企业主要是砖厂。烧煤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砖厂在排放过程中经过除硫排放,可以有效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砖厂烧制砖块时大多以烧煤提供热能,因此每天都有大量的煤渣废弃物,过去这些煤渣被堆放在路边无人管理,现在则是充分利用起来,用以填路、填坑。

(七)旅游资源得到合理开发

五塘镇储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主要有五塘尖山、西云江水库区域、覃何谷、闭婆水库区域等,这些地方保留了天然生态本色,山峻峭,水碧绿,树木繁茂遮日,还设有环保垃圾箱等基础设施,附近居民也对这里的山水进行保护,基本杜绝了污染现象。游人在其中,可尽享丛林之惬意,满足回归大自然的乐趣。

(八)环保宣传与教育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动辖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深入开展,兴宁区政府多次在五塘镇开展“环保知识进乡村”活动,以宣传《环境保护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等与农村环境保护紧密相关的法律法规为重点,通过散发宣传资料、现场讲解等形式教育农民保护好农村的生态环境。经过询问,大多数农民表示,这样的宣传方式和内容对他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和切身进行环境保护有很大的帮助,并希望能有更多的形式多样的环保宣传走进农村。

二、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一)环保意识存在,然而行动不足

经过调查,我发现五塘镇大部分居民对环保都有一定的了解,在很多方面都懂得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但是当触及自身利益或者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去进行环境保护时,居民们往往舍公益而保自身利益。环保是一件功在当代而利在

千秋的大事,很多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因此,在动手进行环保的时候他们会表现得犹豫。尤其是部分中年以上的村民,他们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他们习惯于以往的生活、生产和行为方式而不愿改变。

(二)祭祀风俗的保留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和破坏

五塘镇分布有壮、瑶、汉等民族,总人口65577人,其中壮族人口占97%以上,农村风俗古朴,几乎每个月都要过节。每逢节日,村民们总要到村上的土地庙、祖坟等祭祀场所进行祭祀。然而,这些祭祀场所大多是多年前建成,设施不够完善。有些古庙在点香、烧纸和燃放鞭炮的过程中都有引起火灾的风险。另一方面,大量燃放鞭炮也会产生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造成农村小范围的空气污染。

(三)水电和粮食浪费严重

由于政策的保护和扶持,农村的水电费相对于城市要便宜很多,再加上当地水电供应充足,极少出现断水断电的情况,很多村民对于节水节电没有太多的认识,浪费严重。

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五塘镇的水田种植呈现日新月异的新气象。耕地机、收割机等现在农业机械的运用和农田水利系统的疏通,为水稻和其他农作物的种植打开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之门。近年来,国家和政府对于“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贯彻落实,也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业生产水平大大提高。然而,正当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之时,丢弃粮食和铺张请宴的现象也多了起来。具体表现在很多吃剩的食物不用于喂养牲畜而是直接扔掉,过年过节总是大摆宴席,过度铺张浪费。

(四)农田生态处理不善,作物过剩现象严重

五塘镇是广西传统的农业大镇,也是南宁市主要的农副产品集散地之一,这里的气候适宜种植瓜、果、菜和养殖家禽。种植业以优质苦瓜、优质谷、茄子、辣椒、豆角、黄瓜、西红柿等闻名。为了得到保质保量的瓜果蔬菜,农民们必须经常对作物施以农药和化肥。很多有毒农药随着溪水或雨水汇入河流从而造成河流的污染。

经济作物一般运到五塘的瓜果菜交易市场进行交易,但是有时候市场价格并不乐观。比如今年6月份,是苦瓜收获的黄金期,但由于市场需求过剩,在交易市场很多苦瓜因为卖不出去而被倒在路边,刚从地里出来的新鲜苦瓜就这样被当作垃圾烂在路边造成环境污染。

三、发展思路和几点建议

我们知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就五塘镇实际情况而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势头是不可挡的,但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环境问题,要解决这些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矛盾的问题,最重要的还是要村民们的配合与支持,只有村民们的环保意识提高了,才能建设长久和谐的新农村。因此我们还必须努力推进和实现农民的知识化、村镇的文明化,努力做好提高村民环保意识的工作。

面对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情况,针对五塘镇的实际,现对提高五塘镇公民的环保意识提出几点建议:

(一)环保知识深入乡村

光做到“环保知识走进乡村”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深入乡村”。在宣传形式上,除了发放宣传单、进行环保讲座外,还可以以电影放映等多媒体形式进行宣传。环保宣传要针对所有年龄段的居民,又因为农村的平均教育水平较低,因此宣传的内容除了要结合五塘镇的基本环境情况,还要做到内容明白晓畅、妇孺皆知。环保宣传还应从娃娃抓起,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在安排课程时应注意对孩子们的环保意识进行培养。

(二)科学种植,合理处理农业污染

现代农业种植对农药和化肥的依赖越来越大,但是并不是说没有办法解决。有机种植近年来也开始盛行,并开始占有广泛的市场。五塘镇可以在各村委会设立学习部,组织村民学习新技术,结合五塘镇有利的水利条件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减少农作物的过剩和环境污染状况。

(三)加强大气污染防治

大气污染是人们最容易忽视的环境问题。大气环境质量的控制应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执行,为达到大气环境质量控制目标,需切实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积极推广清洁能源;加强污染源单项治理,针对各种污染类型,有选择地种植抗污染的植物和防护林带。

(四)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合理规划祭祀场所

五塘镇在国家政策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组织实施了镇村道路建设、镇村环境整治、健身娱乐场所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使得五塘镇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但是在这些基础设施逐步建成的同时,也应合理规划祭祀场所的建设,并做好群众工作,指导和教育群众祭祀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只有这样才能让传统风俗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

(五)打击进行环境破坏的行为

在新农村大力建设,农民深得其利的时期,对于那些进行生态破坏和造成生态污染的个人和乡镇企业,无论是政府还是群众都应该对此进行阻止并加以打击。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减少破坏环境的现象,还能加深群众们的环保意识,做到律己和律人。

四、体会

通过这个社会实践调查,我不仅对家乡五塘镇的各个方面建设有了广泛的了解,更是在居民的环保意识方面掌握了最深刻和最新的情况。总得来说,家乡的经济得到飞速发展,生态环境得到全面改善都得益于居民们和谐发展意识的提高。相信家乡未来的天更蓝,水更绿,人们的笑脸更甜。

第5篇:公民环保意识的调查报告

关于汝州市公民环保意识的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

调查形式:调查问卷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生产力大力发展的同时,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而同时大量的各种废弃物也被制造出来,它们严重破坏了我们的生活环境危及我们的生存。随着世界各国对于环境状况的不断重视,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已日益受到不断地重视和加强。人们改造自然的同时也遭受了大自然的无情报复。尽管我国政府不断加强整治力度,但是由于其他人为原因,我国的环境问题还不容乐观。为此,我和同班同学王刚利用暑假时间在家乡展开了居民环保意识调查,旨在了解公众对于环境保护问题的看法,同时对我们的周边生活环境进行一个初步的了解,从而针对性的对家乡居民宣传环保知识。

本次通过发放调查问卷随机调查的形式对汝州市居民的环保意识以及周边环境状况展开了调查,共计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又想问卷100份,通过分析调查结果,我们发现汝州市的环境现状以及攻门的环保意识依然堪忧。

一、调查结果

调查显示,有83%的人表示目前的环境污染问题很严重,家乡街道上经常有废纸废物、附近的河流湖泊浑浊不清;有17%的人表示还可以,但是不是很好,有一定的差距,人需不断改进。说明本地的环境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仍然影响着居民的日常生活。 有73%的居民认为目前环境问题已成为人们所关注的一个重大的问题,十分担心后代人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差,并且想为环保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看来环境问题已经为广大人们所关注,已经成为了一个众人瞩目的重大问题。

有52%的人认为当个人利益与环境保护发生冲突时,会优先选择环保;另有48%的人选择会优先维护自己的利益或者犹豫不决。看来,虽然与以前相比,目前人们的环保意识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还有一些不顾生态平衡蓄意破坏环境的人,而他们为的只是一些个人利益。

在如何加强人们的环保意识上有55%的人认为应加大宣传力度;有77%的人表示要加强相应的教育。尤其是未成年人的环保教育;另有56%的人认为应该加大管理力度,加大惩处力度。在增强人们环保意识的问题上有待不断加强与提高。

在限制塑料袋的使用上,有78%的人认为限制塑料袋的使用利于环境保护,十分支持并且自己准备了购物用的纸袋或布袋;另有22%的人表示无所谓或者认为限制了塑料袋去超市购买东西十分不便,认为超市此举是为了买塑料袋挣钱。大部分人还是具有较高的环保意识的。

对于每年农民焚烧秸秆的问题上,城镇居民几乎全部表示对大气污染严重,影响日常的出行生活,应加大处罚力度、严格禁止。但是在农村居民中,大部分仍认为虽然焚烧秸秆污染环境,但是确实是当下最为经济方便的一种处理秸秆的方式,因为当前并没有其他有效的处理方式,如果政府监管不严的话,还是会在农田中焚烧掉的。

对于农村沼气工程的建设方面有87%的人认为沼气十分方便,在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的同时又发展了庭院经济。其中已经有60%的居民家中已经在政府的号召下建设了沼气池,另有25%的人表示有意愿建设,并且希望政府能够加大对沼气建设的投入力度。仅有13%的人表示使用沼气气味难闻,不如使用液化气煤气方便,不计划使用。

二、调查结果的分析和建议

这次的社会调查使我对汝州市部分市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有了一定了解,在我们的调查结果中可以明确透露出我们的市民有着比较强的环保意识,但是其环保行为却远远落后于他们的环保意识,良好的环保意愿也难以付诸实际行动,再加上市有关部门的工作未做到位,执法力度不够,对环保工作的管理不善等诸多因素的存在。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居民的受教育程度与环保意识有一定的关系:第一,居民的受教育程度越高,环保意识越强烈,对目前的环境状况越不满意,更为迫切的希望改善目前的环境状况。因为文化水平和知识层次越高,对中国环境问题的严峻形势认识得就越清醒,从而造成对环境状况满意度的下降,对环境意识的认识程度更清晰。第二,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与他们所处的环境有关系。所处环境越好,居民的环保意识越强,反之亦然。大多居民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在干净清洁的环境中下意识的不会乱扔垃圾,这也是政府治理环境的一个出发点。第三,老年人环保行为强于年轻人,从调查结果中发现,综合分析环保意识较强的人群中,5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了相当可观的一部分,因此居民的年龄也是影响环保意识的一个因素。这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提高人们环保意识的有利途径,我们的宣传行动可以从老年人带头做起。

针对目前我们的居民环保意识现状和我市环境保护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我们应如何加以处理和改善呢?我个人认为可以从政府和市民两方面同时着手,双管齐下,从而使汝州市的环境越来越好,还我们一个碧水蓝天。

第一、从居民自身着手,这是改善我市环保现状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加强居民环保意识,提高居民的环保素质,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的新风气,加强居民环保意识,关键是要提高全民素质。环保事业是集文化素质与公共道德于一体的事业,是人们对国家集体关注的表现。只有素质上去了,居民的环保意识才会相应地加强。同时,居民还要关心并支持政府的环保工作,留意关于环保的各种宣传,通过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宣传媒体进一步了解和丰富自身环保知识,牢固自己的环保观念。

应从行动上切实支持政府的环保工作,响应政府号召,使自己良好的环保意愿能付诸行动,起到良好的环保效果,为沈阳市的环保工作尽一份力。另外,市民还应尽力用自己良好的环保行为去影响和带动周边的人,对于那些污染环境的行为应加以批评并即使制止,用积极的实际行动去带动更多人加入环保队伍。

第二、加强政府的环保工作,可以以政策规定的形式有力的改善我市的环保现状。广泛深入的开展宣传教育,定期举行大型关于城市社区环境建设宣传工作,使环保意识深入人心。让宣传进入家家户户,大到老人小到儿童,人人皆知。让人们了解到自己环境的重要,从而自觉保护环境。要提高居民对环保重要性的认识,建立新的环境观和价值观,使居民自觉的按照环保要求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当人们的意识健全时,才会控制自己的行为,使环境保护意识成为一种心理,并转化为一种环境责任,尽力使其实际行动与环保意识配套。由此可见,环保意识对环境保护的重要,而加紧宣传是迫在眉睫的。

坚决贯彻和执行各项环保法律和法规,继续作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加大监管力度,对对不保护环境的个人或企业要依法处理,从严处理。严格执行环保责任制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制度,使排污单位有章可循,执法人员有法可依。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提供新技术,疏导群众采取更为环保的措施。如政府一直严令禁止但却屡禁不止的焚烧秸秆的问题,不是农民想烧秸秆污染环境,也不是农民不讲道理。事实上,农民并非不知道焚烧秸秆的害处。问题在于,除了焚烧之外,目前还没有更经济、更便利、更实用的处置方法。秸秆禁烧在“禁”更在“帮”,在“堵”更在“疏”。要彻底根除焚烧秸秆,关键是要给秸秆找个好出路,让其与农民增收结合起来。如果秸秆能给农民带来效益,谁还舍得烧它?

通过这次的社会调查可以明确地反应出汝州市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有了一定程度的提

高,他们非常清楚自己需要的是天更蓝,水更碧,花更红,草更青的生活环境。当然,在我们憧憬美好的环境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楚的知道美好的环境需要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是我们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职责。我们相信,通过市政府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广大人民的大力配合,我们会拥有一个美好舒适的生活环境。

第6篇:关于公民环保意识的调查报告

调查人:河科大机电学院赴偃师岳滩镇暑期社会实践队 调查时间:2010.8.29—2010.9.3 调查地点:偃师岳滩镇岳滩村 调查对象:各年龄层公民的环保意识 调查方式:发放调查问卷 调查人数:1000人 发放问卷:1000份 有效问卷:980份

前言

随着21世纪的逐渐深入,我们伟大祖国在腾飞,但是经济在增长,环境却在恶化。据资料显示,全国有五分之一的城环境遭到严重污染。所以,有必要对所有公民进行环境意识的调查和普及。就此问题,我们实践队对偃师岳滩镇岳滩村的村民进行了环保意识调查。现就调查结果作以下分析。

一、环保意识调查结果:

调查显示,有83.3%的人表示目前的环境污染问题很严重;有16.7%的人表示还可以,但是不是很好,有一定的差距,人需不断改进。

有73.1%的居民认为目前环境问题已成为人们所关注的一个重大的问题,看来环境问题已经为广大人们所关注,已经成为了一个众人瞩目的重大问题。

有52.2%的人认为与以前相比,目前人们的环保意识有了显著的提高;另有47.8%的人认为并没有很好的提高。看来,虽然人们的环保意识确实有所提高,但是还有一些不顾生态平衡蓄意破坏环境的人,而他们为的只是一些个人利益。

有88.9%的人认为目前人们的环保意识必须加强;另有11.1%的人认为目前状况还可以,无需加强。看来目前人们的环保意识还须进一步加强。 在如何加强人们的环保意识上有55.6%的人认为应加大宣传力度;有77.8%的人表示要加强相应的教育。尤其是未成年人的环保教育;另有56.7%的人认为应该加大管理力度,加大惩处力度。在增强人们环保意识的问题上有待不断加强与提高。

对由于环境问题所引起的自然灾害有38.9%的人认为应该及时整治,加快植树造林;38.9%的人认为要增强保护意识,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有22.2%的人表示要强化环保重点地区人们的环保意识。

对于未来环境的发展有44.4%的人表示很有信心,相信将来的环境会越来越好;有27.8%的人表示不好说;另有27.8%的人表示对于将来环境的发展没有太大信心,因为人们所发明的现代化工具会不断地对环境造成危害。

有62.2%的人表示如果有环保组织招募环保志愿者愿意参加;有27.8%的人表示看时间而定不过会一直支持环保事业。看来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不仅有热情,还有着自己的一份责任。

居民对岳滩村环保情况了解程度一般,调查显示,62.2%的当地居民认为自己对岳滩村环保情况了解属于一般,20.1%认为不太了解,只有20.4%的居民认为非常熟悉,当问及岳滩村环保情况处于哪个程度时,50.6%的居民回答一般,34.2%的居民认为很差,6.9%的居民认为说不清楚,只有8.1%认为较好。

当前岳滩村环保情况基本保持原样,不很到位但呈良好发展的趋势。问及岳滩村环保到位于否时,74.7%的居民认为岳滩村环保情况不到位,18.1%的居民回答不清楚,只有7.2%的居民认为岳滩村环保情况保持原样,没有变化,27.3%认为越来越好,11.4%的居民没注意,只有26.4%的居民认为越来越差。

居民对环保情况重要性的认识到位,但提及自身影响却少有见地。49.5%的居民认为岳滩村环保情况很重要,只有11.2%认为不重要,当问及当前岳滩村环保情况对个人的影响时,52.1%的居民认为影响不大,8.7%认为无影响,6.5%说不清楚,32.7%认为影响很大。

二、环保意识的特点:

1.居民的受教育程度与对环境的满意度成负相关,从调查中可发现,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是影响对环境判断的重要变量之一,文化水平和知识层次越高,对中国环境问题的严峻形势认识得就越清醒,从而造成对环境状况满意度的下降。如果用不同群体中“高满意群体”和“低满意群体”比例来体现各群体的总体满意度,则学历在小学及小学程度以下人群的满意度最高3:1,大学本科及以上人群的满意度最低3:5,即低学历与高学历满意度比为5:1。

2.居民的受教育程度与环保意识成正相关,因为他们对环境题的认识程度更清晰。

3.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与他们所处的环境有关系。所处环境越好,居民的环保意识越强,反之亦然。选择空气中无难闻气味,垃圾屋乱放现象的有110个人,其中有17人在下一题,“是否看见有人乱扔垃圾”中选择“无”,环保意识高达70%。

4.老年人环保行为强于年轻人,从调查中发现,居民的年龄也是影响环保意识的一个因素。在是否愿意参加环保活动一题中有326人选择“愿意”,482人选择很愿意,其中50岁以上的共有112人,有197人表示愿意参加或很愿意参加。这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提高人们环保意识的有利途径,我们的宣传行动可以从老年人带头做起。

三、看法和建议:

通过这次的社会调查使我对岳滩村部分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有了一定了解,其实目前在我们的调查结果中可以明确透露出岳滩村村民有着比较强的环保意识,但是其环保行为却远远落后于他们的环保意识,良好的环保意愿也难以付诸实际行动,再加上有关部门的工作未做到位,执法力度不够,对环保工作的管理不善等诸多因素的存在。

针对目前岳滩村居民的环保意识现状和已经出现的种种问题,我们应如何加以处理和改善呢?我认为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下面我就针对这两方面分别谈谈我的看法和建议,仅供参考:

(一)从居民自身着手,这是改善环保现状的前提条件。

第一,加强居民环保意识,提高居民的环保素质,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的新风气,加强居民环保意识,关键是要提高全民素质。环保事业是集文化素质与公共道德于一体的事业,是人们对国家集体关注的表现。只有素质上去了,居民的环保意识才会相应地加强。同时,居民还要关心并支持村委会的环保工作,留意关于环保的各种宣传,通过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宣传媒体进一步了解和丰富自身环保知识,牢固自己的环保观念。

第二,应从行动上切实支持村委会的环保工作,响应村委会号召,使自己良好的环保意愿能付诸行动,起到良好的环保效果,为环保工作尽一份力。另外,村民还应尽力用自己良好的环保行为去影响和带动周边的人,对于那些污染环境的行为应加以批评并即使制止,用积极的实际行动去带动更多人加入环保队伍。

(二)加强村委会的环保工作,这是改善岳滩村环保现状的重要条件。

第一,广泛深入的开展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各级决策者和广大居民的环保意识。要提高居民对环保重要性的认识,建立新的环境观和价值观,使居民自觉的按照环保要求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使环境保护意识成为一种心理,并转化为一种环境责任,尽力使其实际行动与环保意识配套。

第二,坚决贯彻和执行各项环保法律和法规,继续作好城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加大监管力度,对对不保护环境的个人或企业要依法处理,从严处理。严格执行环保责任制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制度,使排污单位有章可循,执法人员有法可依。

(三)加强社区服务与社区管理

定期举行大型关于城社区环境建设宣传工作,使环保意识深入人心。让宣传进入家家户户,大到老人小到儿童,人人皆知。让人们了解到自己环境的重要,从而自觉保护环境。当人们的意识健全时,才会控制自己的行为,是显而易见的。大街上不发有丢垃圾的人,但不见他们都知道这行为对环境的危害。由此可见,环保意识对环境保护的重要,而加紧宣传是迫在眉睫的。

以上是我个人环保工作的一些建议和看法,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有待完善。通过这次的社会调查可以明确地反应出岳滩村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他们非常清楚自己需要的是天更蓝,水更碧,花更红,草更青的生活环境。当然,在我们憧憬美好的环境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楚的知道美好的环境需要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是我们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职责。我们相信,通过岳滩村村委会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广大人民的大力配合,我们会拥有一个美好舒适的生活环境,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附录1:岳滩村居民关于环保最想说的一句话摘选(10句)

1、 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把岳滩村的环保工作做好。

2、 岳滩村环境急需治理。

3、 呼吁保护环境,爱护美丽家园。

4、 对外商要依法治理。

5、 配合环保工作,人人有则。

6、 齐心协力,共创美好家园。

7、 希望村委会大力改善环保力度。

8、 不要盲目地追求经济而牺牲环境。

9、 加强环保意识,从我做起。

10、

附录2:调查问卷 美化岳滩村,建设岳滩村。

公民环保意识调查表

您的性别:__________

您的年龄:__________

您的学历:___________ 1.您认为环保意识是个人素质的一方面吗?

A.是的

B.不是

C.不知道. 2.世界环境日的日期是?

A.3月5日

B. 5月5日

C. 6月5日.

D. 7月5日 3.您认为环境保护的目的是什么?

A.爱惜每一个生命

B.保护生物多样性

C.与动植物和睦相处

D.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

4.下列全球环境问题您知道哪些?

A.气候变暖

B.臭氧层破坏

C.生物多样性减少

D.酸雨蔓延

E.土地荒漠化 F.海洋污染

G.森林锐减

H.大气污染

I.水体污染

J.固体废物污染 4.您对居住地周边环境满意吗?

A.满意

B.比较满意

C.不满意

D.无所谓 5.您觉得您居住地周边环境存在哪些问题?

A.工厂排出的废水、废气、废渣

B.垃圾处理不及时

C.环保设施不完善

D噪音污染.

.白色污染

6.您平时会有如下那些环保行动?

A.使用沼气

B.生活用水循环使用

C.正反两面使用纸张

D.电器无人使用时关闭总电源

E.使用无磷洗衣粉

F.购买环保用品

G.自觉进行环保宣传

H..出行选择公共交通工具

I.尽量使用有机肥

J.合理使用农药

7.您平时通过何种途径获得环保信息?

A.书和杂志

B.亲友、同事

C.网上宣传

D.政府部门宣传

E.其他

8. 您认为如何改善农村环境?

A.村镇规划

B.垃圾固定堆放,及时处理

C.合理使用农药

D.工业废物进行环保处理 9您最关心的环保问题是?. A.饮用水空气质量

B.粮食、蔬菜安全

C.森林、土地保护、防止水土流失

D.环境卫生改善

E.脱贫致富

10.遇到有人(或单位)危害环境,您通常会怎么做?

A.出面制止这些不良行为

B.向有关部门举报

C.不管。环境污染受害者不光是自己,大家都不管,自己也能忍受

D.不管。治理环境市政府的责任,个人力量有限,管不了。

E.不管。向政府举报也没用。“多行不义必自毙”,环境破坏者会有报应的

F.向举报但不知道向什么部门投诉

11.您觉得近些年政府环境治理和环保宣传的效果如何?

A.较以往相比有了很大进步

B.一般,没什么起色

C.不好,没有落到实处

D.期待政府出台更多环保举措

12.您对环境保护还有什么意见和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河科大机电学院

赴偃师市王庄村暑期社会实践团

第7篇:公民宪法意识调查问卷

(以下题目均为单选)

1、 您的性别( )

A、男B、女

2、您的出生年份()

A、1959年之前B、1960-1969C、1970-1979D、1980-1989

E、1990-1999F、2000年之后

3、您的学历( )

A、初中以下 B、高中、中专 C、大专 D、本科 E、研究生

4、您的职业性质(包括退休之前)()

A、干部B、工人C、农民D、知识分子E、私营企业主

F、个体工商户G、军人H、学生I、职员J、其他

5、您知道现行宪法是哪一年颁布的吗?( )

A、1978年 B、1982年 C、1954年 D、1949年 E、不知道

6、您家里有没有我国现行宪法文本?您有没有完整地读过我国宪法文本?()

A、有;完整地读过 B、有;没有完整地读过

C、没有;完整地读过 D、没有;没有完整地读过

7、您认为我国宪法有没有发挥作用?()

A、发挥了很大作用B、发挥了一点作用C、没发挥作用D、不知道

8、您认为我国宪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

A、宪法文本规定的不好B、宪法实施的不好C、没有问题D、不知道

9、您在日常生活中是否会用宪法来保护自己的权益?( )

A、会用B、不会用C、想用但不知道怎么用D、没想过这个问题

10、您认为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违宪的事情吗?

A、有一些B、很多C、没有D、不知道

11、您属于下列中的哪一个?()

A、社会主义劳动者B、社会主义建设者C、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D、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E、不知道

12、您属于下列中的哪一个?()

A、中华民族B、汉族C、少数民族D、都不是

13、您认为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所讲的“一国两区”中的“一国”是指( )

A、中国B、中华人民共和国C、中华民国D、不知道

14、您认为我国在香港、澳门实行“一国两制”中的“一国”是指()

A、中国B、中华人民共和国C、中华民国D、不知道

15、您更认同我国宪法中的哪一个特点?()

A.社会主义B、共和制C、人民民主专政D、民主集中制E、尊重和保障人权

16、我国现行宪法在过去已经修改了四次,您认为是否还有必要再次修改?()

A、应当修改B、没必要修改C、重新制定都可以D、不知道

第8篇:公民法律意识调查问卷

您好!

为了解现代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法律意识现状,广泛宣传自我保护的法律意识,促进人们通过法律手段对自身利益进行维护。本小组特此进行本次问卷调查活动。本次调查不记姓名,请认真、如实地填写,您所填写的内容对我们都是莫大的帮助与支持。衷心感谢您的参与和配合。(认为是正确的可单选或多选)

性别:---------------年龄:-----------------职业或身份:------------------

1、你认为我国目前的法律:(B)

A.对所有公民是平等的B.略有不平等,没有充分保护底层劳动人民的利益

C.非常不平等,劳动人民没有得到保护D.不知道

2、你认为法律在你的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如何:(B)

A.非常重要,我有麻烦首先想到法律途径解决,没有法律我就没有办法生活

B.比较重要,我有时会尝试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益()

C.一般吧,我基本不主动寻求法律途径解决问题,除非迫不得已

D.没觉得有作用E.法律根本没用

3、你认为法院适用法律是公正的吗?(B)A一定是的B.大体上是的C.一般吧,总是受到很多因素干扰

D.不是的,还是有关系才可以

4、你觉得我国的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了吗?(A)

A.是的,做的不错B.一般吧,领导的指示也很重要

C.基本没有,领导的指示比法律规定有效D.完全没有,法律就是装样子

5、您知道自己有哪些权利义务吗?(B)

A.知道,我的行为就是根据这个来确定B.大体知道我有什么权利义务

C.我只是知道不犯法D.不知道,做人靠良心,那些无所谓

6、您觉得法律能维护你的切身利益吗?(C)

A能,我对法律有信心B.不能,法律愈来愈成为有钱人和有权的人的代表

C.现在不能,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会逐渐完善

7、您会关注立法等法律热点事件吗?(B)

A.会B.不会

8、你认为投票选举人大代表对你意义如何(B)

A非常重大,这是我的基本政治权利B.一般,选谁都一样

C.比较重要,人大代表可以替我们说话D.没用,走过场,跟我没关系

9、如果您在商店买了一件伪劣品,您会怎么做?(C)

A.只能怨自己倒霉B.到商店与售货员打架也要退货C.通过合法渠道解决

10、您上当受骗时您会选择:(B)

A私了B.找消费者协会C.忍气吞声

11、当您参加勤工助学活动或者是工作时,您有意向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吗?(A)

A.有B.没有

12、在平时的生活中,您是否注意运用法律手段进行维权?(B)

A.经常B.很少C.没有

13、您购物是否会主动索要发票?(C)

A.会B.不会C.给就要不给就不要

14、你认为我国的哪部法律最重要(B)

A宪法B.民法C.刑法D.经济法E.婚姻法F.其他

15、你认为罪犯应不应该得到律师的充分辩护:(C)

A.应该,每个人都有得到充分辩护和公正判决的权利 B.应该受到一些限制,不能和其他公民一样 C.基本不应该,他们罪有应得 D.绝对不应该,就是要严厉打击犯罪分子

16、你认为打官司的时候找律师重要吗?(B)

A.很重要,一定要找,律师有专业知识,找律师很有效

B.还可以,我自己也可以看法律规定,看不懂才去找

C.先参加诉讼,败诉之后才会去找

D.不会去找,法院是公正的

17、你认为对待不合法的政府或者不遵守宪法的政府应该:(C)

A.不能存在,推翻它B.能忍就忍受吧,大家还不是一样

C.应该游行抗议,慢慢改造D.不反抗,反抗根本不可能,也是犯罪行为

18、你认为我国的户籍制度是不是侵犯了你的迁徒自由的基本人权:(C)

A.是的,国家没有权力限制我的自由迁徙B.有一些倾向,但是谈不上侵犯

C.国家有权力管理人口流动D.不明白

19、你觉得正当合理的程序对于实现实体法律规定的平等正义的作用(比如民事诉讼法对于民法的保障实施):(A)

A.非常重要,没有正当的程序不能保证实体的正义

B.一般吧,关键还是民法那样的法律要公平

C.绝对没用,程序就是形式D.不知道

20、宪法本次修改之后有保护公民私有财产的规定,你认为私有财产和公有财产的关系:(B)

A .公有财产最重要,神圣不可侵犯。私有财产的保护是个人利益,不如国家利益重要

B.两者一样重要,都神圣不可侵犯

C.私有财产比较重要,个体是社会的基础

D.私有财产才神圣不可侵犯,公有财产仅仅是私有财产的一种特别形式

21、通过这次调查您觉得您有必要提高法律意识吗?您会怎么做?(不少于20字)答:

(谢谢支持!)

第9篇:公民交通安全意识调查

交通安全意识调查报告

今年暑假,为了比较深入的了解社会,锻炼自己,我们几个同乡组建了一个群众交通安全意识实践队。现将实践活动过程做以下说明。

因为近年来家乡的发展日新月异,公路、马路、步行街的建设四通八达,这些既给家乡群众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也是对群众安全意识的一个考验,我们几个提议建立一支交通安全意识实践队,主要目的有:

1、对家乡群众的交通安全意识展开调查

2、找出安全意识淡薄的原因

3、在家乡民众中宣传交通安全的重要性

4、为本地相关部门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总乊我们组建实践队,希望对家乡群众增强交通安全意识起到力所能及的作用。

调查地点:龙泉镇中心街道、主要公路干道

调查人员:全体实践队员(6人)

调查对象:当地居民(15岁—65岁)

调查方法:随机调查

调查目的:

1、了解本地居民的交通安全意识

2、了解我县交通环境状况

3、迚行交通安全知识宣传

4、提高人民群众安全出行的意识

调查表如下: 选择题

1、过有红绿灯的马路你看红绿灯的指示吗?

A、偶尔(61%)

B、看(26%) C、不看(10%)

D、不关我事(3%)

2、看了红绿灯,你严格按红绿灯的指示来过马路吗? A、偶尔(74%)

B、不按(21%)

C、严格按照(5%)

3、你是否知道每年死于交通事敀的人数

A、一点不知道(40%) B、不很清楚(40%)

C、知道一些(20%)

4、你认为我县的交通状况怎么样?

A、还行(35%) B、很差(12%)

C、不好(53%)

5、你认为增强安全出行意识有必要吗?

A、有必要(92%) B、没必要(8%)

6、你开车或如果你开车会超速吗?

A、看情况(67%) B、经常(24%)

C、偶尔(6%)

D、从不(2%)

E、不知道(1%)

7、你认为如何改善交通环境

A、不知道(15%)

B、需要每个人自觉遵守交规(40%)

C、政府宣传教育(24%)

D、用法律来规范(21%)

8、你开车的时候会抽烟、打电话或做其他事情吗? A、经常(60%)

B、有时(31%) C、从不(9%)

9、你对乱穿马路的行为有什么看法

A、没所谓(25%)

B、值得批评(40%) C、不关我事(5%)

D、车少就没事(30%)

10、您觉得您周围人的安全出行意识怎样?

A、很好(9%)

B、感觉还可以(31%) C、比较差(52% D、很差(%8)

11、您觉得安全出行有多重要

A、很重要(29%) B、重要(71%)

C、没什么大不了(0%)

12、你认为超载有危险吗

A、 超得不多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问题(68%) B、有(30%)

C、不清楚(2%)

问答题

13、您希望我们实践队做些什么呢?

A、 确实行动起来大力宣传安全出行

)

B、以实际行动严格遵守交规 C、不要流于形式

D、希望不是坚持一时半会,要经常搞活动

14、您对提高人们安全出行的意识有什么好的意见?

A、多宣传教育 B、完善违规惩罚制度 C、群众舆论监督 D、人人参与安全出行 E、媒体曝光

F、政府要对交通安全高度重视

15、您对我们的活动和队员服务态度满意吗? A、满意(100%) B、不满意

正在填调查问卷的群众 我们发放调查问卷100份收回有敁卷92份

街头环保行动

散发调查问卷的同时我们环保队针对前几天收集的各种资料制作了一份环保宣传单,并在大街上派发了300份的资料,希望能对提升当地的安全出行意识起到推动作用,也想扩大我们此实践活动的影响。

敁果: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家乡居民的安全出行意识相对淡薄,但是他们中大部分又认为自己不应该乱穿马路、超速、超载……都强烈希望行人和驾驶员增强安全意识,做文明行人和文明司机,给居民良好的环境,改善我县的交通状况。他们对我们的实践活动纷纷表示支持,希望我们能使群众警觉起来。

总结 : 经过几天的辛苦我们终于搞完了此次的实践活动。此次实践活动让我们意识到:安全出行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事业,政府、企业、媒介、公民缺一不可。我们知道只有家乡人民群众的高度重视,才能切实改善我县的交通环境。

这次活动让我认识到:

1、“团队精神、共同合作”在工作中的重要性。

每个人对每件事的看法是不同的,所以处理事情有分歧是很正常的,但随着大家互相的逐渐了解,分歧会慢慢减少,工作开展也会越来越顺利。只有大家的思想统一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工作才能顺利出色的完成。

2、前期准备工作在整个过程中的重要性。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都被人说烂了,只有经历后才能体会到他的真正含义。要是你在工作前不准备充分,你就不能够搞好你的活动。因为你的活动因为参与的人很少,你就肯定会手忙脚乱的。

3、我觉得做一件事,只要你用心去做了,不管结果怎样都是成功的。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让我们真正学到不少,对社会的理解也在活动中加深了。实践中学其他知识,不断的从各方面武装自己,能在竞争中突出自己。作为新时期的一名大学生,我们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努力学习好各种知识,除此乊外,我们还必须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到校园外的社会去锻炼自己的意志,增加自己对复杂社会的迚一步了解,增强自身社会责任感,增加适应社会的能力,为我们大学毕业完全迚入社

会做好必要的准备。

上一篇:执业医师知识点总结下一篇:公寓文化节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