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公民素养教育总结

2024-09-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校公民素养教育总结(精选8篇)

学校公民素养教育总结 篇1

劳金锋

时间飞逝,一学期的学习生活即将结束。回顾本学期公民素养课题实验教学工作我始终坚持“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以公民养成教育为抓手,加强常规管理,强化学生行为规范训练;注重道德实践,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重视班级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使得年级工作有计划、有组织、由步骤的开展,完成了学校安排的各项任务。现对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通过开展公民素养教育项目的实施,培育小学生的公民素质,培养小学生的公民意识,提升小学 生的公民技能,普及小学生的公民知识。使学生具有健康生活、遵守规则、学会尊重、担负责任、拥有诚信、具有爱心等公民基本素养,成为爱国、爱他人、守法、履行公民义务、人格健全的合格公民。

养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核心,是我们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文明行为习惯及卫生意识,安全意识,校园环境意识等为出发点;以有利于指导小学生健康成长为目的,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狠抓落实,注重实效,形成特色,开创我校养成教育的新局面,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让学生积极参加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参与社区公共政策问题的研究,从小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的责任感,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使学生的团结合作、收集处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得到锻炼和提高,是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宗旨。

学校公民素养教育总结 篇2

基于这样的现实, 笔者对我校学生的公民素养情况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的调查对象为我校2010年高职护理1班、2011年高职药学1班、2012年高职中药2班、2013高职康复治疗技术班四个专业四个年级四个班级学生。调查方式为问卷调查, 总共收回问卷900份, 其中有效问卷864份。该问卷为封闭式问卷, 我们针对职业学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政治法律素养、科学文化素养和职业、能力素养等方面分别设计一些问题。

一、学生公民素养情况

根据思想道德素养、政治法律素养、科学文化素养和职业素养的调查问卷的分析, 我校学生公民素养情况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 职业学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整体呈现积极、健康、向上的趋势。

但在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下, 在各种思想文化的冲击下, 学生在思想道德素养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个人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上倾向于自我化、实效化和短期化, 热衷于“自我设计、自我奋斗、自我实现”的价值实现方式。例如学生具备一定的社会及个人的责任感, 有一定的道德认知水平, 但普遍缺乏管理自己、约束自己的能力, 其自身的自律能力和自控能力较弱。

2. 职业学校学生在政治思想上比较稳定也很健康, 其政治鉴别的能力在不断增强, 政治取向上趋于务实, 但政治知识储备不足、政治信念淡薄和政治行为方式泛化;他们掌握一些基本性和常识性的法律知识, 但对法律程序的认知不足, 对具有一定专业性和深度的法律知识的认识尚为欠缺, 对一些事件或现象缺乏基本的法律判断。

3. 职业学校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普遍较低。

由于就读于职业学校, 他们的注意力往往局限于狭隘的职业圈内, 从而限制全面发展。

4. 职业学校学生对自己今后所从事的职业有一定的认知, 但对该职业缺少期待感和责任感, 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缺乏切合实际的规划, 职业目标不明确。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通过上文的调查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职业学校学生在公民素养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笔者从学生自身因素、学校教育因素、家庭教育因素及社会环境因素等角度出发, 认真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

职业学校的学生多为十五六岁的初中毕业生, 入校后他们面对的是全新的学习与生活, 需要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和人际交往上进行全面的调整与转变, 而一些学生由于在过去精力都主要放在学习上, 造成生活依赖性强, 缺乏独立自主意识和生活自理能力, 而且由于职业学校教育的特性, 学生的学习缺少家长和老师的监管主要靠自觉完成, 很容易在心理上产生孤独感、自卑感, 造成对学习、生活与人际交往等的影响。

现阶段我国教育主要是以应试教育为主, 在此背景下学习成绩与考试分数是评价学校教学质量和学校管理水平的主要依据, 这直接造成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学校为升学率, 将公民素养教育变成无关紧要的教学内容。职业学校虽然没有升学的压力, 但是由于学校过于注重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忽视学生其他方面的公民素养的培养。

古语“子不教, 父之过”, 道出了家庭教育对孩子教育的重要性。一些父母不顾孩子的身心特点, 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 非常重视对孩子文化知识学习, 忽略对他们的道德素养、自理能力、自律能力、接人待物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特别是职业学校的学生, 由于中考失利, 父母往往会表现出失望或是放任自由的情绪, 在这种情绪的影响下, 他们极其容易产生厌学、懒惰、不思进取、随意敷衍等行为, 导致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偏差, 在日常交际、处理问题、看待世界等问题上表现出错误的认知和错误的行为。

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是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当前社会中存在一些不良风气和现象导致社会环境的教育功能不断弱化, 严重影响学生公民素养的形成。再加上,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 网上的垃圾文化和西方不正确的思想理念冲击着学生思想, 容易使其误入歧途。特别是职业学校的学生, 他们课余时间充裕, 学校约束力减少, 容易受到影响, 从而影响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公民培养

鉴于职业学校的特点, 职业学校开展公民素质教育, 不仅涉及更多学科之间的资源整合, 而且涉及除学校、家庭之外更多的社会资源的利用, 更涉及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与人生规划。因此, 必须通过多种途径推行学校公民素养教育, 广泛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各种资源、各种环境、各种时机, 培养学生的公民素养。

1. 发挥各门课程优势, 培养学生的公民素养。

教育途径的单一性是我国教育特有的问题。针对这样的情况, 培养学生公民素养的最有效的办法是拓展学校的教育途径, 更多地通过隐性课程途径进行养成教育, 这既是全方位对学生进行耳濡目染式的教育, 又没有增加学生的负担, 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例如在语文课程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文学读本的静态和动态分析, 提炼出作品中所蕴含的人生精髓 (包括高尚的道德情操、强烈的爱国心, 热烈的忧民情, 发人深省的人生理念, 卓然不群的人格高标) , 引发学生感情的共鸣, 从而将他们的精神不断引向光明和崇高。这样做既实现了语文课程的基本教学目标, 又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自觉完成了对社会行为规范的认知与理解, 完成了自身素养的提高。此外, 语文课程还采用“项目活动”的形式在完成基础训练基础上, 针对不同专业设置文化专题研究, 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沟通与交流的训练, 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针对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开设“企业文化”这一专题,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分工协作, 完成资料采集、分析和处理, 形成专题研究报告, 教师进行点评, 启迪学生对所学专业领域深入了解, 培养学生的职业认知和职业情感。

2. 学校活动, 培养学生的公民素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职业学校的学生课余时间充裕, 喜欢参加各种学校活动, 可以将学校各项活动与公民素养教育结合起来, 有效开展公民素养教育。

例如我校新生入校的第一二周为专业认知周, 学生将在班主任的带领下, 深入医院、药厂、药店直观感受职业生活, 这样做容易让他们发现自身专业修养的不足、知识结构的缺陷、性格品德的差距和观念认识的误区。通过这样的活动, 不仅深化了对职业岗位的认识, 提高了职业认知, 还培养了他们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 有助于他们未来的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 从而为他们的学习生活奠定基础。

又如我校护理专业从一年级开始就利用课余时间开设淑女教育系列讲座。学生通过聆听国学精讲、艺术欣赏、礼仪形体等主题的讲座, 丰富文化知识, 拓宽文化视野, 塑造良好的气质和形象, 从而更好地显示出护士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人生品位。

3. 利用各方资源, 培养学生的公民素养。

社会是人类共同组成的团体, 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与发展。只有走进社会、走进生活, 才能使公民切身体会和运用公民知识和公民实践技能, 才能更好地培养公民素养。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社会活动, 使其在社会实践中公学习公民知识、践行公民技能, 提高公民素养。

家庭成为教育的最初场所, 伴随孩子的成长,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还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社会交往教育、婚恋教育等诸多内容, 这些教育内容在亲情作用下效果显著。父母的教育程度、职业、政治态度、道德状况将对孩子早期的公民意识和行为起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效果;家庭生活的参与决策将使孩子成年后积极参与社会各种事务和活动;家庭成员之间的民主平等交流方式, 将有利于孩子民主素养的培养。因此, 教师应当积极与家长建立紧密的联系, 这样可以让教师对学生的性格、思想状况等有较深入的了解, 可以根据他们自身的特点进行教育, 从而大大提高公民素养教育的有效性。

加强职业学校学生的公民素养教育必须整合各方资源, 协调各方力量, 以学校教育为主, 采用多种多样教育教学方式, 使学生在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专业技能的同时, 培养思想道德意思、法律意识、人文思想和社会责任感, 从而全面提高他们的公民素养。

摘要:本文从调查问卷入手, 总结职业学校学生公民素养所呈现的特点, 从学生自身因素、学校教育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等角度分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 并探讨了职业学校开展公民素养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职业学校,公民素养教育,调查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宪奇.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的建构与应用[J].中国科技论坛, 2008 (07) .

[2]成有信.公民·公民素养·公民教育[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6 (05) .

[3]徐海林.新世纪视野下学生公民素养教育目标特点的研究[J].价值工程, 2010 (20) .

学校公民素养教育总结 篇3

关键词: 思想教育 核心素养 素养教育

一国公民的核心素养状况是本国民主化进程和民族文明水平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公民的核心素养教育问题在各国的教育界受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甚至被纳入国家大政方针。我国要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目标,公民核心素养的高低决定了实现进程的快慢。

在我国,从小学到大学的各个教育阶段,始终都有思想教育相关的课程学习,这无疑彰显了思想教育的重要地位,思想政治教育是实施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最佳途径。中学政治课程建设必须重视核心素养的教育问题,思品老师更要明白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努力实现公民核心素养的提高。

一、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含义和现状

“公民”指的是“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根据该国的法律规范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自然人”,公民是一个法律概念,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具有公共性。

公民素养指的是以平等为核心的政治素养、法律素养、道德素养和文化素养,包括这四个方面的知识、规范、行为习惯等,公民核心素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经过后天的学习、教育形成并完善提高的。

现如今,中国的公民核心素养教育有自身的运行方式,也取得一些成效,但是目前中国缺少的是一个完整的公民素养教育体系,需要在国家的教育体系中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提高公民核心素养的教育机构与教育进程。为此我国的教育学者及教育界正在努力朝着这个目标探索前进。

中国公民核心素养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公民素养出现问题将直接导致社会秩序混乱、不良风气盛行、群体性冲突增多等现象。要使公民核心素养得到提高,在思想教育视域下进行公民核心素养教育是比较可取的途径之一。公民核心素养提高了,各种社会问题也会随之减少。

二、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公民核心素养教育是当前时期的热点。针对当前我国的国情来说,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是势在必行的,因为只有这样人民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的公平正义才能得到更好的保障,实现这些目标的基础就在于公民的核心素养是否够高。应时代之需,社会各界人士开始就如何提高公民核心素养进行诸多研究,使之成为一时的热点。

其次,新课改要求提高公民核心素养。社会在进步,从前的教育模式、内容渐渐地不能满足时代需求,课改就显得十分重要。改革、创新后的教育内容是符合当代发展趋势的,公民教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并且成了新课改十分重视的专题。不论是思想教育学科还是其他学科都希望找到本学科与公民素养教育之间的契合点,作为一名教育者,所追求的目标是为现代社会培育出合格的公民。

三、思想教育与公民核心素养的关系

(一)思想教育为公民核心素养教育提供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党一直以来的优良传统,如今形成比较完备的教育体系,我国有很多专门从事思想教育和研究的人才,他们推动着思想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这些成果就是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基础与先决条件。

(二)思想教育与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相互促进

思想教育的目标之一是让被培育人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都是公民核心素养所包含的内容。思想教育程度必然影响核心素养,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主要方法有课堂教育、环境教育和实践教育等,通过这些方式同样能有效提升思想教育的水平。

四、思想教育视域下培育公民核心素养的途径

在思想教育视域下进行公民核心素养教育,主要采用的是传统教育方式,但是现代社会要求创新,一些新型的教育方式往往也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针对公民核心素养教育,要学会将二者结合起来。

(一)课堂教育

课堂教学不但可以传授知识,还可以实现教育目标。不仅仅是思想教育课程要注重公民核心素养培育,其他学科也要重视公民核心素养的培育,不断完善教育内容、优化教育方法、加强课堂教学互动。

(二)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素质对于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成效有直接影响,高素质的教育者拥有先进的思想观念和知识体系,很好地将受教育者根据特点分类并因势利导,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公民核心素养。因此作为一名思想教育方面的老师,更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对于公民核心素养教育采用得较多的是正面的灌输教育,但为了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多组织一些专题讨论、社会实践等新的教学方法还是很有必要的。一味地灌输教育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加强课堂互动,让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教学效果会得到强化。

(四)环境熏陶法

环境主要指的就是校园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教育者可以利用校园环境,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感化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公民核心素养教育。校园环境包括物质、精神、制度等方面。家庭环境熏陶在公民核心素养教育中是十分关键的一环,家长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在生活中家长要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相比校园环境和家庭环境来说,社会环境所涉及的面更广、更复杂,社会环境对公民核心素养的影响力也不容小觑。想要营造适合公民核心素养发展的环境,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五)专业课程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相结合

公民核心素养教育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之外,还可以设置一些专业的课程,这样更有针对性,教学成果也会更显著。与此同时还要加强校内外的社会实践教育,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进一步切实体会公民核心素养的本质,实现知行合一。

我国的公民核心素养教育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培育公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二者相辅相成。中学思品老师更应当致力于培育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在努力提高自己综合素养的同时完成公民核心素养教育。

参考文献:

[1]蓝楠.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公民意识教育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2.

[2]肖莉萍.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公民素养教育资源开发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

学校公民素养教育总结 篇4

活动总结

2015年3月是汶上县“公民道德建设月”,今年“公民道德建设月”活动的主题是“崇德向善、遵纪守法”。围绕主题,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四中全会、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和山省、市、县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坚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坚持依法治区和以德治区相结合,弘扬和培育新疆精神。结合学校实际组织全校师生员工开展以“崇德向善、遵纪守法”为主题的“公民道德建设月”一系列活动,取得了实效。现将活动总结如下:

一、“公民道德建设月”活动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起来

深刻认识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贯彻落实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实践,坚持从具体小事情抓起,持之以恒、扎实推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学校各民族师生共有文化和精神家园,在全校各民族师生心中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开展“第十四个公民道德建设教育月”活动,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活动实施方案,组织召开动员大会,对学校“公民道德建设月”活动做了安排部署,各项活动安排明确了责任科室,文明办协调指导,使公民道德建设教育各项任务落实到位,充分发挥学校宣传教育的主渠道作用。2、2015年3月5日,安排全体教职员工组织开展开展一次“我是中国公民”宣誓活动。围绕“法制建设年”活动,组织全体师生开展一次“我是中国公民”宣誓活动,切实增强广大师生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制意识和现代意识。3、2015年3月16日举办了题目为“诚信做人会吃亏吗?”的主题班会。

4、继续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思想道德教育、文明餐桌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让“我能行”、“只有努力才能改变,只要努力就能改变”观念成为学校公民道德建设活动的主题,兴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潮,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喻户晓、深入人心。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中,使全校师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和熏陶,在全校形成一批向上力量和向善力量。

5、集中开展“净化美化环境,共建美好校园”道德实践活动,3月10日前后开展集中清洁校园活动。组织共青团员、少先队员参与“学雷锋清洁家园”活动,集中清扫三包区卫生,组织师生深入街道开展清洁家园活动,集中开展清除残雪、清扫垃圾、清洗乱贴乱画等活动。

二、“公民道德建设月”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1、在“三.八”妇女节前夕,组织开展学生“我为母亲做件事”活动。

2、结合公民道德建设月活动,在师生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教育各族师生增强感恩意识,心向祖国、心向党。通过开展活动唱响民族团结主旋律,引导各族师生员工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特别是党员干部、教师、学生会干部、班级干部起到民族团结的带头者和表率,全面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打好了及时的基础。

3、通过集中学习对师生员工加强民族政策和民族知识普及教育、普及民族宗教政策,提高师生依法治校的能力和水平。围绕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制意识和现代意识,对教职工进行国家意识高于民族意识,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身份认同高于其他身份认同教育,引导教职工正确处理国家利益与本民族利益的关系,自觉捍卫国家主权、维护国家统一;着力宣传我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律的尊严和权威不容践踏,教育师生员工自觉学法、懂法、守法。

4、结合公民道德建设月活动,对师生员工宣传自治区各个历史时期涌现出的民族团结先进典型,引导师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人人成为民族团结的践行者,人人争当民族团结的模范。

通过公民道德建设月活动的开展,使全体师生员工的思想觉悟及道德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不但教职工爱岗敬业的精神有了很大的增强,办事效率及为民服务的意识有了进一步提高,而且学生自我约束自觉性有了极大的进步,校园环境得到了较大改观,进一步促进全校树立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

公民道德建设教育总结 篇5

关于开展第七个“公民道德建设教育月”

活动总结

为深入开展第七个“公民道德建设教育月”活动的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重点围绕“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开展了“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建文明校园,做‘四有’新人”为主题的活动。特把本次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 成立了县初中第七个“公民道德建设教育月”活动领导小组。组长:张智勇

副组长:余雷

明绍忠

成员:艾弟云

先臣江

万平

黄翠英

张仕伟

涂小乐 二.开展系列主题活动,深化教育意识

1.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主,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利用读报、班会课、团队活动课等时间,开展“讲一个民族英雄故事”、“看一部爱国影片”、“唱一首爱国歌曲”、“读一部爱国主义题材的书”的“四个一”教育活动。这些活动加强了学生们的思想道德意识,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2.以“孝德”为主题,在全校学生中开展了给教师、给父母做一伯有意义的事。写一封信,打一个问候电话,做一

饭,说句感谢话,送一杯水,谈一次心,承担一件家务劳动等活动。孩子的懂事,孩子的孝心让父母得到了心慰,学校这次活动的开展,爱到家长的好评,社会的肯定。

3.以“我是文明小市民”为主题,开展如何做一个文明小市民主题班会、演讲比赛、社会调查等系列活动。结合“爱我环境,做文明学生”活动,深化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4.团委、学生会、少先队大队部办出黑板报专刊,各班以“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为主题办出了黑板报。

5.全校同学写了一篇活动心得体会文章,团委利用“校园之场广播”向全体师生播出了优秀文章,在校园内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此次活动的开展真正体现了县初中的以人为本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深化和培养了学生“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道德规范。是一次有重要意义的主题教育。

五好小公民文明诚信教育活动总结 篇6

为了贯彻教育部关工委[2006]6号通知精神,进一步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奎屯市教育局组织的“我与诚信握手、文明与我结伴走”活动,促进学生从自身做起养成良好的社会道德观、责任感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使“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以及“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精神理念成为学生的自觉意识,从而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使学生能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我校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基点,开展了争做“五好小公民”的教育活动。现特总结如下:

一、立足德育,细化《公民建设实施纲要》,开展以“我是中学生,文明记心中;我是小公民,争做文明人”为主题的文明德育系列活动。

1、“文明在校园”——开展“我是中学生,文明记心中”活动。具体内容包括:(1)通过以“我做文明使者”为主题的校班会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意识的教育,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内容与自己的实际行动相对照,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为学生指明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2)唱响《行为习惯三字经》,文明从小事做起。全校师生参与编写出“行为习惯三字经,并一直作为学生的基本文明素质进行考评,通过“行为习惯三字经”使“文明”具体化、形象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章可循,有矩可依。由音乐组老师集中教唱,由班主任狠抓落实,并与学校的德育考核管理紧密结合,通过五级德育管理网络,严把“四项评比”制度关,把对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做为评价一个班集体的重要依据。

(3)在学校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强化学生的文明意识。由校学生会发出倡议:远离口香糖,建我文明校园。许多班级组织学生清理校园里的口香糖污渍,清理卫生死角,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文明意识。为学生作了“珍爱生命,关爱他人”的讲座,许多学生深受鼓舞,表示要用自己的行动来帮助他人。针对当时伊拉克战争,由校团委提出倡议,全校同学举行了“一个地球,一次生命,永久和平”的和平倡议活动。学生在巨型横幅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表达了对和平渴望和向往。(4)加强学生互助精神和合作精神的培养,形成团结友善,乐于奉献的良好风尚。组织学生进行“一帮一”活动,学习优秀的学生结对帮助学习落后的学生,品德优秀的学生结对帮助问题学生,文明、友爱、互助的风气在学校蔚然成风。每年学校都要组织“爱心捐助活动,学生节省下自己的零花钱,集中资助家庭困难的学生,使学生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培养了学生的文明意识。我校组织为赵元培同学捐款活动,募集善款3万多元为赵元培同学治疗白血病献出微薄之力。(5)加强文明校园的文化建设,发挥环境育人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学生意识的渗透。本学期还计划由团委牵头组织各类活动兴趣小组,特别是发挥问题学生的爱好特长,组织各类活动,如:计算机小组、绘画小组、书法小组、周末体育沙龙等活动,注重学生个性发挥。读书、演讲的教育形式要更加规范和注重实效性。

2、“文明在社会”——开展“我是小公民,争做文明人”活动。主要以家庭和社会为阵地,实践道德规范,宣传道德规范,以实际行动争做五好小公民(1)家庭社会的细胞,学生是家庭的核心成员之一。充分发挥学生在家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组织学生利用“母亲节”、“老人节”等节日,进行尊老敬老活动,组织学生撰写相关心得体会的文章。

(2)充分利用社会实践基地和军警民共建单位的教育功能,使学生们在受教育和熏陶的同时成为文明的宣传者、倡导者,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生力军。学校与街道办事处经常组织学生打扫公共卫生、清除街头小广告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3)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意识教育,让学生深入社会尽己所能奉献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深入社区,深入生活,在活动中感受文明,在奉献中学习文明。

二、唱响主旋律,诚信伴青春——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主旋律教育,将争创“五好小公民”活动推向深入。

围绕“诚信”,学校逐级制定周密的实施计划,分为“塑造新自我,迎接新挑战,创造新成绩、再求新发展”(即“诚”“程”“骋”“成”)四个阶段,开展了大量的“诚信”教育活动。各种教育活动的开展,为铸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为学生提供可操作的实践性较强的发展平台,为学生思想境界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4月下旬,各班分别召开了以诚信为主题班会。

我校“争创五好小公民诚信教育活动”将会按照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和具体安排与时俱进,发挥学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和教育的引导功能和作用,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根本,以培养学生的社会公民意识为目标,常抓不懈,常抓常新。取得学生“小公民道德”建设的更大成绩。

学校公民素养教育总结 篇7

一、强化科技教育对公民素养提升的促进作用

科技教育关注现代人所必需的科学素养, 是个人和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必需品”, 也是塑造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内容。科技教育的目标指向是培养具有基本科学素养, 树立科学思想, 崇尚科学精神, 了解科学知识, 掌握科学方法的公民。科技教育不但能够帮助公众更好地了解世界和人类自身, 而且能够使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作用有效发挥。一个国家的科技教育水平越高, 公民科学素养的水平也会越高, 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支撑力也就越强, 这种内在的逻辑关系把科技教育与国家科技竞争力紧密联系在一起, 也使得科技教育成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举措。事实证明, 公民科学素养是建立国家科技自信的重要基础, 为了保持竞争优势, 发达国家把科技教育作为重要支撑手段, 坚持不懈地高度重视并积极推进, 在提升公民科学素养和增强国家科技竞争力方面收益显著。近年来, 我国科技教育取得长足进步, 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科技教育在帮助公民树立科学观念、培养科学思维、确立科学价值、形成科学信念、掌握科学方法等方面的潜力还远远没有发掘出来。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 加强科技教育是提升公民科学素养的必由之路, 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选择, 在我国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 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和提升公民科学素养应该成为重要的优先选项。科技教育高度重视人的因素, 高度重视公民科学素养培育, 高度重视全社会科学发展的协调性, 因此, 科技教育既能够促进公民内在创新潜能的拓展和延伸, 也具有在更高层面上推动精神文明进步的功能。科技教育不但为社会公众认识科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来源, 帮助公众增强科学认同感, 树立科学意识和科学理念, 而且能够激发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 从而在全社会树立共同的科学知识观与价值观。由于科技教育强调将科技知识导入公民教育过程, 从而形成一种渗透并弥漫于社会群体和个体的科技氛围, 不断强化全社会的自主创新热情和潜质, 达到引领和支撑国家科技竞争力发展的目的。

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到2015年, 我国正在接受正规教育的人口占比为48%, 从业人员继续教育人口占比为52%。对于科技教育而言, 前后两者属于既有关联又有差异的系统, 正规教育阶段的科技教育可以通过有组织的系统化学习来推进, 而继续教育则必须以非系统化的柔性方式开展。目前, 我国正规教育的高中到大学阶段对科技教育的重视程度较高, 但是义务教育阶段对科技教育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我国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人口占比高达29% (见表1) , 按照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的理念, 义务教育阶段既是科技教育的关键阶段, 也是提升公民科学素养的重要突破口, 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当今世界正处于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转型期,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 加速了人类社会向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转型。一个国家的公民如果不具备必要的科学素养, 将难以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满足时代的发展要求。应对挑战的有效之策就是加强科技教育, 努力培养公民科学思维, 挖掘公民科技智慧, 激励自我超越意识, 建立科技发展愿景, 通过共同的科技价值观为引导, 增强公民获取和运用科学知识的能力, 提高公民参与科技创新的热情, 形成持续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强大动力。

二、明确科技教育顶层设计的国家战略导向

在现代社会, 国家科技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 因此, 如何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培育效率和培育质量已成为当代科技教育改革高度关注的焦点问题。西方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探索和推进科技教育变革, 到80年代已经形成世界性的科技教育改革高潮。1983年, 美国国家卓越教育委员会 (NCEE) 发表致美国人民的公开信“国家处于危机之中”;1985年美国着手“2061计划”, 旨在改革美国科技教育状况, 全面提高美国人的科学素养。按照该计划的设计, 1985年和2061年分别是哈雷彗星两次接近地球的时间, 而这76年的跨度正好是目前美国人的期望寿命, 届时所有美国人将成为具有高度科学素养的新一代公民;1992年, 联合国提出建设“有科学素养公民的世界共同体”目标, 并通过实施“2000+计划”, 力争到2001年所有国家都开展全民科学素养培育工作;1996年, 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发布了美国历史上第一部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及实施方案;1989年, 澳大利亚推出了“提高公民科技意识计划”;1992年, 印度开始“学科学”科普教育计划;1994年, 英国启动了“公众了解科学、工程和技术计划”;法国提出了“开展科学文化运动”;1997年, 韩国实施“科学技术大众化计划”;1999年, 法国开始推行科学教育;2004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国际科学技术教育大会提出:科学教育改革要作为重要议题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议程, 应该在世界范围内实施一项宏大计划, 大力推动发展中国家的科学教育改革。

在全球科技教育改革大潮的推动下, 我国于1992年、1994年、1996年 (0.4%) 、2001年 (1.4%) 、2003年 (1.98%) 和2005年, 分别开展了六次大规模的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我国公民科学素质逐年提高, 但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如2001年我国成年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人口占比为1.4%;美国公众具备科学素养者占比1990年为6.9%, 2000年为17%;欧盟国家1989年为4.4%, 2000年超过5%;日本2000年约为10%。我国公民科学素质较低, 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严重障碍。

为了加快提升我国公民素质, 1999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2年, 中国科协牵头开始实施“2049”超长期国家计划, 其目标是到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 18岁以上的中国公民都能达到计划所制定的科学素质标准;2002年, 我国颁布《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 首次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随后我国启动了《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06年, 国务院颁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 (2006-2010-2020年) 》, 这一系列有力举措从制度层面为推动国民素质教育, 以公民科学素质为支撑推动国家竞争力的全面提升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优化科技教育知识传授与科技实践的结合

现代国家的竞争与发展取决于两个关键因素, 即公民科学素养和科技创新能力, 这是从根本上决定国家长期竞争优势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科技教育以提高人的素质为根本, 而自主创新以人的素质为基础, 因此, 科技教育与自主创新具有很强的内在逻辑关联, 并形成明显的互促关系。科技教育对公民科学素养的提升, 最终将转化为对自主创新能力的促进, 而丰富的自主创新元素所形成的强烈渗透作用, 反过来将带动科技教育的发展和深化, 对公民科技学习能力和科技知识储备产生积极推动作用。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 科技教育是提高公民科学素养和推动自主创新的催化剂和动力源。构建完善的科技教育体系不但能够夯实长久的自主创新根基, 而且能够对国家科技竞争力的提升产生强大推动作用, 也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指明了方向和提供了基础, 对于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同样具有积极意义, 可谓一举多赢之策。

一个国家的公民科学素养是把科技知识资源有效转化为竞争资本, 获取和保持国家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依据, 只有公民科学素养达到较高水平,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愿景才可能变为现实。如果公民科学素养达不到要求, 那么, 科技资源将难以有效整合并发挥最大效用, 从而也就无法满足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需求。事实证明, 科技教育可以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科技资源整合能力和创新成效。一方面, 科技教育能够通过公民科学素养的提升而创造出意想不到的奇迹, 并由此获得新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 科技教育能够形成共同的科技知识背景, 拉近公民对科学理解的距离, 使公众的科学意识和科学观念更好地凝聚在一起, 形成科技共识并激发集体创新动能。这种集体能动性不但有发挥自身内在潜力的功能, 而且具有吸收消化新知识的功能, 从而能够突破自身局限去考虑和争取对外界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 并通过整合效应最终形成强大竞争力, 这也是科技教育所带来的财富创造力能够在动态上具有无限发展可能性的奥秘所在。

知识经济对公民科学素养提出的新要求, 使得科技教育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日增。公众对科技教育的价值认同, 不但要满足来自精神方面的需求, 而且要满足来自物质方面的需求, 即公众对科技教育效果和价值的认同, 必须通过现实的精神和物质成效来检验, 其中包括科学素养提高带来的思想升华而获得的精神享受, 以及科学素养提升而形成的创新创造力获得的价值转化回报。只有获得这两方面的良好体验才可能有效激发公众强烈的学习动机和追求, 并大幅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为此, 科技教育必须努力拉近理论与实践的距离, 促使科技知识更真切地融入到现实生活中, 如果公众对自身科学素养提升所带来的价值和意义感受越深, 那么, 科技教育就越能拥有持久的生命力。

四、推进科技教育模式与机制改革的协同创新

科技教育既是一项与广大公民密切相关的宽泛性任务, 又是一项十分细致而具体的工作。笼统而言, 科技教育可分为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两大类。专业性的科技教育对象主要是专业科技人才, 需要对科技知识进行系统深入学习和探索;通识性的科技教育面向非科技专业的学习群体, 主要进行一般性的科技知识普及和拓展, 重点在于培养公众科技意识和科学素养。无论哪种教育, 都离不开提高公民科学素养这个根本点。虽然专业性科技教育具有极端的重要性, 而且也存在“钱学森之问”的问题需要思考和解决, 但是在泛义的科技教育语境下, 我们一般讨论的话题主要是聚焦于非专业性的科技教育即“养成教育”的范畴。它散在地渗透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贯穿于一个人成长的全过程, 尤其是从出生到义务教育阶段的黄金科普时期, 更是各国科技教育改革最为关注的方面。

科技教育是一个动态性的教化过程, 它将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融为整体, 通过不断地渗透和内化而转变为受教育者的科学信念和行为。笼统而言, 科技教育的最初切入点在于培养公众科学兴趣的生成, 兴趣既是公众学习科学知识的最初动力, 也是保证学习持续性的重要基础, 甚至可以说是成功之母。国内外大量调查表明, 兴趣与成功率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 以兴趣为引导的科技教育不但可以影响人的一生, 而且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积极效果。因此, 科技教育必须巧用匠心, 要善于运用四两拨千斤的顺势借力之道, 巧妙地拨动公众内心深处追求真善美的科学之弦, 借助和把握各种有利机会加强渗透性的科技教育, 在潜移默化中唤起公众向往科学、热爱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热情, 推动全民科学素养不断提高。

长期以来, 我国在开展科技教育和提升公民科学素养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 取得一系列可喜进展。但是也应该看到, 我国科技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尤其在科技教育内容改革、教育手段更新、教育技术运用、教育条件改善等方面仍需要不断完善和提高, 这既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此, 必须把科技教育改革与提高公民科学素养、培养优秀人才和促进科技创新等目标紧密结合起来, 在深入理解科技教育本质的基础上, 充分运用创新思维, 拓宽科技教育视野, 批判地反思现有的科技教育经验, 寻找改善科技教育工作的方向和途径, 不断提高科技教育改革的水平。要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科技教育模式, 通过多维教育手段和个性化的互动学习方式, 更好地体现教育中的科技精神和科技特色。例如:用科技语言将科技教育与科技思维相结合;用科技工具将普及科技知识与现实情境相结合;用模拟教学将科技创新理论与科技创新实践相结合;用能力考试将考查科技思维能力和考查创新能力相结合等。努力提高科技教育效果和质量, 使科技教育更好地服务于人的发展, 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站在国际和历史的角度, 我国属于科技教育的后来者, 需要认真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现代科学教育起源于美国的STS (Science Technology Society) 教育。20世纪六七十年代, 针对科学、技术和社会脱节的现象, 美国许多著名大学相继开展STS研究, 并开设了STS课程, 旨在推进科技教育改革, 培养具有科学素质的公民。STS教育作为一种新的科技教育构想, 特别强调要使公众深刻理解科技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影响, 重视科学的价值取向, 明确科学、技术和社会等三者的关系。在从事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创造时, 要充分而认真地考虑社会效果, 并为科技发展带来的不良后果承担社会责任, 确保科学技术能够更好地造福于人类。随着STS教育在世界各国逐渐兴起, 我国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引进STS教育理论, 并对STS教育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东南大学等一批高校还成立了STS中心, 将STS教育与我国的科技教育工作相结合, 取得了一定成效。

五、加快我国科技教育发展的若干思考

(一) 发挥政府对科技教育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公民科学素养的培育和提升是一个相当缓慢的过程, 需要付出长期而巨大的努力, 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引导者和掌舵人的作用, 通过多种途径加大对科技教育的强力支持和积极推动, 使其能够深入持久地健康发展。中央以及地方各级政府要把科技教育工作纳入职责范围, 加强领导, 上下联动, 形成合力。要在组织架构、人员配备、经费投入、政策配套、检查落实等方面给予切实保证, 确保科技教育工作能够深入实施。要加快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科技教育管理制度体系, 加强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 以政策法规引导科技教育工作及公民的行为规则, 形成符合科学发展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科技教育是一项带有很强公益性的大规模社会活动, 政府必须不断加大科技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 力争实现科技教育投入与GDP同步增长, 确保对科技教育形成持续而坚实的支撑。

(二) 调动公众参与科技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各种有效的组织形式和宣传手段, 强化和明确公民在科技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把“激发广大公民参与科技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增强公民对科技教育的认同感”作为保持科技教育活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充分发挥科技教育作为公民科学素养提升的重要通道作用, 通过观念创新、模式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创新和评价创新等途径, 调动公众参与科技教育的热情, 彻底改变科技教育难以开展, 或公众不积极参与, 或应付式学习等状况, 把公众对科技教育的参与水平和支持程度作为评判科技教育成败的重要指标。坚持以人为本, 使广大公众能够从科技教育中不断获得正能量, 并深切感受到科技教育带来的益处和价值, 从而影响和引导公众对科学价值选择的合理性, 形成全民拥护和参与科技教育的良好局面。必须从国家层面创新科技教育文化模式, 在全社会培育高度一致性的科学价值标准和规范, 使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成为每个社会成员共有的自觉愿望。

(三) 深入创新科技教育内容

根据现代社会对公民科学素养的要求, 坚持以公民科学素养的培养效果为导向, 调整和改变不利于科技教育发展的传统观念、传统模式和传统内容, 以“三个有利于”作为科技教育内容创新的依据, 即:有利于培养公民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习惯;有利于培养公民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有利于培养公民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科技教育内容创新要强化公益性, 降低功利性。科技教育内容的组织与选择必须强调现实性与前瞻性的统一,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各类教育中要合理渗透科技教育内容, 通过情景教育、愉快教育、赏识教育等方式, 增强科技教育的趣味性和易吸收性。以灵活多样的方式促使公民在兴趣中学习, 采用高度个性化的方式接入各种所需的科技教育内容, 让公民在接受科技教育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精神享受和体验科学价值, 从而形成持久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四) 全面提高科技教育质量

任何教育质量最终都将体现在受教育者身上, 因此, 要把公民科学素养大幅度提升作为实现科技教育质量的根本目标。在科技教育质量的具体衡量标准上, 要坚持尊重科技教育规律, 强调塑造健全人格, 拓展兴趣自由空间, 符合经济社会需求等原则。良好的教育质量是夯实科技教育基础的重要保证, 在宏观上要重视科技教育体系质量的整体提升, 在微观上要重视公民科学素养质量的个体提升, 两者相辅相成, 互相促进。坚持强教先强师理念, 以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作为科技教育质量的坚实保证, 把科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摆在重要位置, 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科技教育质量管理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完善过程, 要在建立健全科技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评价的检测、管理和导向功能, 通过评价不断发现、总结、推广科技教育质量先进典型和经验, 推动科技教育健康发展。

摘要:科技教育是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 建立完整的科学知识观与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对于提高公民科学素养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撑, 必须从国家层面完善科技教育顶层设计, 形成明确的国家战略导向, 不断加强科技教育与培育自主创新能力的结合, 着力推进科技教育体系建设与改革的协同创新, 发挥政府在科技教育中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充分调动全民参与科技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不断提高科技教育质量, 使其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关键词:科学素养,科技教育,机制探讨

参考文献

[1]陈丹纯, 熊建文.美国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的特点及启示[J].物理通报, 2014 (2) :10-12.

[2]乐勇.国外科学教育的启示[J].大学科普, 2013 (1) :37-38.

[3]徐静, 柏毅.PISA中科学素养的定义和评估[J].江苏科技信息, 2013 (22) :76-78.

浅析港台两地学校公民教育异同 篇8

关键词:香港 台湾 公民教育

香港和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与传统的东方文化有着不可割裂的承继关系。两地有着相近的历史背景,都是在相同文化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但同时也都受到了外国文化不同程度的影响。由于自身在公民教育发展方面的不同侧重及其他相关因素的影响,因此两地在此方面也存在一些异同。研究他们在公民教育上的发展,对于我们的德育教育改革也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一.港台两地公民教育的共同之处

1.实施教育改革,制定国际化的公民教育目标

香港教育改革的目标是使小学和中学的学生提高公民的责任感,培养全球化公民,使学生能够欣赏人类文明,了解世界的多样性,给学生提供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用公正的观点判断分析世界性问题。

台湾教育改革委员会提出了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六个目标之一: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和不同传统国际团体的理解与尊重意识,要求学生对不同民族和文化有基本的理解和尊重,了解全球网络作为信息传输和交流的媒体给台湾人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了解国际热点问题和国家间的冲突。

在实施公民教育改革的这点上,港台的目标基本趋同,都强调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尊重差异,了解热点并建立一种新的思考模式。

2.注重公民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语言的本土化、特色化。

香港在教学内容上重视加强学生对本地历史的了解,如在中学历史课中加入香港当地历史的内容;一些新的、有关地方历史的教学内容列出了香港发展的不同阶段,展示了香港几个世纪以前传统的乡村生活至21世纪的现代生活的变迁,这部分教学内容比例占初中历史课的五分之一。把本地的主要语言——广东话和闽南话作为初级中学的教学用语。由于曾是英国的殖民地,香港学校的教学语言主要是英语。1997年回归后,一些学校采取混合语言的形式教学,用广东话来解释英语的教学内容,但是在教材上仍延续用英语教材并用英文考试。而后香港教育司要求大部分本地公立中学逐渐使用汉语教学,这样一来,汉语教学的学校数量激增,随后普通话也被定位核心课程且设置公共考试科目。

台湾在课程内容上注重增强地方化特色。20世纪80年代后期,台湾的一些社会团体、学校开始对学生进行乡土教育,使学生了解当地的方言、历史、艺术、文化和现代的发展状况,并把这些内容加入正规课程中。有些学校以选修课、课外活动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国民教育。允许学校中使用地方方言作为教学语言。

3.两地公民教育都体现社会价值的多元性

香港和台湾都被迫受到殖民统治,都受到中西方文化的相互碰撞与交融,既有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传统价值观又有西方的宗教价值观及西方政治理论和价值观念。在中西文化汇聚、兼容并蓄的自由社会下,民众的社会价值观也就呈多元化的特点。

二.港台两地公民教育的不同之处

1.香港的公民教育突出体现中国特色,而台湾的公民教育着重强调“国家性”。

香港政府要求公立学校和政府资助学校在一些重要场合,诸如国庆节、劳动节、学期开学的第一天和学生毕业典礼上,悬挂国旗,举行升旗仪式,音樂课上教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香港更加重视国旗、国歌等象征国家领土和主权的重要性,因此,更加凸显这方面的教育。另外,香港调整教科书的内容,组织专家对原有的教科书内容进行修订。

台湾的课程内容强调“国家性”的特点。要求学生学习台湾地理、历史及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亚洲地区和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

2.台湾重视灌输儒家伦理道德的基本价值观,香港则注重整合的中西文化。

台湾在公民教育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儒家伦理道德文化的灌输,注重以“仁”、“义”为主的伦理道德教育。究其原因:其一,从历史源流来看,台湾是中华民族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直受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台湾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延续、继承与发展的结果。其二,国民党退居台湾后,进行了总结,进一步强调传统文化与“三民主义”的紧密联系,注重传统文化“家”“国”观念和党派集体意识的灌输。正因为上述原因,台湾的公民教育也就纷纷强化儒家的伦理基本精神。表现在台湾学校的公民教育中,教材都是围绕生活与伦理而展开,高校在文化的选择和认同方面更重视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非常注意延续本校的历史传统。

香港在英国入侵以前,推行的自然是传统的中华伦理教育。英国统治香港之后,英政府经办学校,便开始推行以传教为中心的西方文化及社会价值观的教育。这样,在香港的公民教育中,表现出极强的中西方文化整合性的特点。

三.借鉴与启示

1.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增强权利义务感。

首先,以培养合格公民为主旨的课程,本质上要求课程应以社会性而非政治性为第一性,公民教育应在“强调政治性的道德教育的同时,更强调社会性的道德教育,社会性发展是第一性的,即道德是在社会性发展基础上建立和成熟起来的”。因此,相关课程应随着社会的多元发展,不断扩展公民教育的内涵,重点是加强对世界的理解,不仅做国家的好公民,更要成为合格的世界公民。在加强道德素质的同时,使培养社会性公民的步伐追赶上来,更加实际的培养公民的权利义务认同感。

其次,公民概念的核心要素是公民资格,它是国家对其成员身份地位的法律确认。公民资格的核心要素是公民素养,它是公民取得和履行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基础条件。公民素养在内容上包括个人素养、家庭素养、他人与群体素养以及社会素养。只有各部分的素养得到很好地教育与培养时,才能使个人真正的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培育全球化的合格公民。

最后,加强多元文化观教育,注重发展学生多元能力,尤其是批判思考的能力。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形成不仅来自内部各民族文化的碰撞,还来自于外来文化的撞击、交汇与融合。特别是大力抓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当下,加强多元文化教育,培养正确的多元文化观念,发展学生的多元能力和批判思考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批判性思考是创造的前提,创造常常是从批判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开始的。因此,课程建设应把培养学生在多元文化的、民主的、相互依存的世界中的公民素质作为根本目的,把培养学生使其具有适应全球化社会变迁的社会科学知识、反省思考能力、做决定的能力等多元公民能力作为社会科课程的主要任务,这不仅是社会科课程内涵的本质体现,更是多元文化背景下内地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2.注重强调课程内容与结构的连贯性与综合性。

公民教育的相关课程主要是发展学生的社会性,因此应注意课程结构的整体架构问题。课程应按照学生所能接触的周围世界的内在逻辑顺序逐步按一定层次扩展。另外,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在课程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一般是随着学校教育层次的变化而变化的,是随着学科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和层次性的抽象化和形式化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要注重方法的选择与内容的设计。这样,才能向学生提供一个细实清晰且其内部构成比较细密、联结比较有序、边界比较清晰的社会概念,学生的社会性也才能切实得到发展。此外,还应该实施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真正將学生作为公民教育课堂的主人,同时加强启发性的教育方式,让学生成为积极思考,培养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健全公民,使其在人生不同阶段及领域都能以正确的态度和思维方式选择正确的为人处世方式,培养其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冯增俊,马建国.香港学校公民与道德教育教材及特色[J].学术研究.1999(07)

[2]刘晶.比较全球化背景下香港和台湾的公民教育[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05)

[3]周祝瑛.台湾地区基础教育阶段的公民教育[J].中国德育.2012(17)

[4]邓毓浩.台湾公民教育的发展[J].现代教育论丛.2013(05)

[5]刘继青.当代香港公民教育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J].当代教育科学.2013(13)

上一篇:《繁星春水》读书笔记初中600字下一篇:标题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