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道德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2024-09-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公民道德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精选8篇)

公民道德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篇1

和谐社会公民道德与行政道德建设研究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政治、经济、法律、伦理文化的发展并不平衡.在新的社会伦理观念尚未建构形成,传统文化又失去社会整合能力的`经济加快建设进程中,中国社会明显出现了道德滑坡、失信违法、腐败循环、极端的个人主义等精神腐质与社会流弊.加强法律与道德的双重规则治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秩序的客观诉求.

作 者:邓琦 作者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80刊 名:华章英文刊名:MAGNIFICENT WRITING年,卷(期):2007“”(12)分类号:B822.1关键词:精神文明 政治文明 公民道德建设 现代法律制度体系

公民道德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篇2

笔者于2010年3月对徐州部分高校的235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本文在调研的基础上, 结合德育工作实际, 努力探索《纲要》实施十年来高校青年学生德育工作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 并尝试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纲要》颁布实施后, 很多高校根据其要求, 专门成立两课中心, 发挥“两课”的主导功能, 讲授社会主义伦理道德课的主要内容, 或通过专题讲座, (公共) 选修课、宣传刊物等形式强化道德认识, 形成了良好的道德观念。一些高校还在学生中建立“三个代表”学研会、“双学”小组, 邓小平理论研究会、大学生科学发展观研讨会等理论思想的阵地, 利用这些阵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 把《纲要》中的基本道德规范内化为大学生的道德需求。

学风是学生思想道德的突出表现, 良好的学风是孕育学生良好品德的基础。一些高校通过抓学风来促进道德建设, 应该说是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 德育工作者在实践中认识到了网络带给高校德育工作的挑战, 因此他们积极探索, 全力打造网络教育的新平台, 抢占这一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红色网络、专题网页以及一些综合性网络中的主旋律教育内容等, 对于增强上网大学生的法制意识和道德意识, 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总之, 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窗口、道德建设主要阵地的高校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加强学生道德建设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并把道德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 从总体上切实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但是, 由于信息的多样、文化的多元、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等因素, 高校青年学生的德育工作中依然存在着一系列新问题和新矛盾, 面临着新的严峻的挑战。

随着社会的进步, 经济的发展, 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正在侵害校园, 一定程度上抵消了高校德育的效果。

第一, 学生的道德理论认同与具体实践、日常行为脱节, 即“知行不一”。根据调查, 100%的学生强烈反对大学校园里的不文明现象, 但他们也100%的承认, 这些不文明现象就发生在自己或其他同学身上, 这说明很多青年学生只强调“他律”不注重“自律”。对于“勤俭节约是一种美德”的理解, 57.1%的学生认为“不过度浪费就是勤俭节约”。在回答“当你碰到校园内有人打架斗殴, 你该怎么办”时, “敢于上前阻止”的占12.1%, “看看热闹, 袖手旁观”的占32.7%, “已经有人制止时参与”的占31.8%, 后两项合计64.5%。这些数据表明, 相当一部分学生道德教育的主体性地位缺失, 缺乏主体道德“知、情、意、动、行”的实践环节, 自我约束能力差。

第二, 青年学生受我国经济转型的影响较大, 历史的嬗变, 经济的转型、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 人们生产了道德上的迷惘, 对原来坚持的思想和行动产生了动摇, 道德判断无所适从, 不少学生陷入道德思想和行动的苦恼之中。调查中我们发现, 28.7%的学生对“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只讲金钱不讲道德无法判断的学生对道德失范不是社会主义的判断模棱两可。大学是社会的“缩形”, 一些家庭中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和生活方式及社会中不良因素也难免会带到校园中来, 这些消极因素时刻在与大学生道德认知做激烈的碰撞, 如果学生麻木或松懈, 学生就会出现道德失范的行为。

第三, 施教者自身存在的问题也影响着高校公民道德教育的效果。现在师德主流是好的, 这是应该充分肯定的, 但不容回避的是,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价值多元化的形成, 社会不良风气及教育管理体制中弊端的消极影响, 师德师风依然存在问题。个别教师淡化自身道德修养, 认为只要把业务搞上去是主要的, 其他都是次要的。调查中, 学生选择“任课教师中很少有优秀的师生形象”有21%, 认为“教师经常利用教学进行思想与道德教育”的只占8.9%, 调查的结果很好的说明了施教者自身问题对青年学生道德建设的影响。

另外, 大学生公寓园区的思想政治工作及道德建设如何更加有效地进行, 也是影响学生道德建设的重要方面。

道德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 道德的养成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全面领会并贯彻执行《纲要》的精神, 从教育机制、教育内容到教育方式、手段、全面实现学生的需要, 着力创新德育的机制, 以不断开创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第一, 要进一步浓厚德育的氛围, 净化德育的环境。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高校要进一步正面强化道德教育, 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性与文化品味, 吸引更多的同学参与这些活动, 努力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认知能力, 使学生学习研究事物的态度, 培养科学思维方式和为人处事之道。

第二, 要进一步强化德育管理, 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要优化教育工作队伍, 提高他们的工作水平与工作能力, 全面促进德育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

第三, 高等学校要努力扩大德育的视野, 促进学校、家庭、社会德育的一体化建设。尽管当前一些高校在这方面有一些具体的行动, 但是常规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不够, 没有形成道德教育的强大合力, 没有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第四, 大力加强师德建设, 要按照《纲要》的要求, 以教师职业道德为重点, 进一步推动高校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 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品德素质, 规范教师行为。造就一支政治过硬、品德良好、业务精良的师资队伍。

第五, 加强对青年学生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教育, 改变教育方法。高校在德育的内容上要作某些修改和调整, 可以多增加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教育的遗产与经验等内容, 并贯之以新的时代内容, 辅之以现代教育手段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敏感性培养学生具有一般的道德精神

摘要:《公民道德实施纲要》颁布其十年来, 高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青年学生的德育建设,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不容否认, 高校青年学生德育工作中仍然存在问题, 我们必须正视这些问题, 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予以解决。

关键词:高等学校,青年,德育,公民道德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通知[R].2001.

[2]黄向阳.德育原理[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12

[3]罗国杰, 关键英.高校道德教育与以德治教[J].中国高等教育, 2001, (23) .

[4]袁敬传, 张军.大学生德育与公民道德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 2004, (5) .

[5]苗相甫, 杨浩文.道德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6.

公民道德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篇3

关键词:思想道德技工学校

技工学校的学生是我国当前人力资源的重要来源之一,他们的思想素质和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大军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实力,关系到国家制造业的未来发展。技工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德艺双馨的技能型人才。因此我们要全面加强和改进技工学校德育工作,促进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 技工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技工学校学生的整体道德水平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他们具有基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客观事物的评价是比较客观、公正,这符合社会对他们的基本要求。总的说来,大多数学生的道德水平还是基本令人满意的,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一)学生文化基础差, 学习缺乏信心,自卑感强

由于受高中热的影响,很多学生认为只有升入普通高中,才是优秀学生,进入技工学校,就是“末等公民”。 他们的学习能力较低,,加上学习习惯差,因此,技工生的文化基础普遍较差。他们进入技工学校后,不会学习、不爱学习的陋习很难改掉,而且在初中时由于成绩差,受到的批评多,这使他们或多或少有一定的自暴自弃心理,缺乏自信,容易放任自流。同时,这些学生普遍缺乏良好的道德意志和吃苦耐劳精神,他们总认为自己能力低,前途渺茫,低人一等,具有较强的自卑感,意志消沉。

(二)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 受到网络的冲击巨大

随着时代的进步,计算机网络发展迅猛,由于网络的信息量大、使用方便快捷、游戏众多等优势,迅速吸引了一大批学生,其中不乏众多的网络成瘾者。网络信息鱼龙混杂,加上暴力游戏众多且不断升级,而这些游戏又迎合了学生渴望取得成就感的心理,因而使一部分学生沉溺于网络, 不仅增强学生的暴力倾向,而且通过骗、勒索甚至抢劫等手段获取钱财。这些都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少数学生存在严重的道德问题,行为规范和自律能力差,法制观念淡薄

少数技工学生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的不到位而形成了诸多陋习,品行顽劣,存在严重的不良倾向, 明知道不可以违反学校规章制度,但自控能力差,明知故犯。如抽烟、赌博、打架、早恋、旷课、乱扔垃圾等现象随处可见,敲诈、偷窃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在社会上形成了不良影响,严重损害了技工学校学生的道德形象。

二、加强技工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

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是技工学校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也是促进其未来事业发展、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保证,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建设,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 改革德育课教学,发挥德育课主战场作用

德育课作为学生品行教育的主战场,应作为学校的教学重点狠抓落实。在德育课教学中,要有创新,有突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坚持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既要重视课堂教育,更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注重自觉实践、自主参与,引导未成年人在学习道德知识的同时,自觉遵循道德规范。”因此,为了真正提高中职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对传统教学方法应进行彻底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问题讨论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分层次教学等互动的多主体教学方式。可以把实验内容搬进传统的教学课堂,将传统的教学方式移植到实训室,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学有所成,并增强他们的自信。

(二)加大好班主任工作队伍建设,增强思想道德建设力量

学高以利于言传,身正以利于身教。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影响教育学生。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关键在于教师,而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力军,是学生的领路人,对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是连接社会、家庭、学校的桥梁和纽带。因此,要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必须做好班主任工作。认真做好班主任的选拔、培训、指导工作,切实把教育能力强、责任心强的职工选拔到班主任的工作岗位上,尽量减轻他们的工作压力,给他们创造一个相对宽松、待遇较高的工作环境。加强对班主任工作的指导力度,转变班主任的思想,提高班主任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视力度。引导班主任对学生的管理逐步从限制型管理向引导型管理转变,力争做到因材施教,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学有所得,都能有所发展。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着力提高班主任的人格魅力、宽容能力、耐心程度等,切实提高班主任德育工作的能力。

(三)顺应时代潮流,开辟网络德育的新途径

由于技工学校学生经常上网聊天、发邮件、打游戏、看视频、发微信、微博等,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平台,通过建立QQ群、网络论坛及发微博引导学生进行自由讨论,建立学校视频网站、开发网络德育游戏等途径进行教育,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热情,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国际国内形势,抵制和消除不良的信息传播。大幅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四)营造良好育人环境,引导学生健康向上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学生德育发展至关重要。学校应发挥业余党校、团组织优势,积极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发挥环境对学生的教育、感化作用。

1.发挥业余党校和团组织的作用,引导学生思想进步

充分发挥党校和团组织在中等技工学校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的作用。业余党校是培养优秀学生和入党积极分子的重要基地。有效依托业余党校,把党的基本知识纳入课堂,带动学生自觉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挥共青团培优优势,推荐优秀团员为党的发展对象。加强对学生会、学生社团的指导,鼓励他们按照章程规定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从而引导学生思想进步。

2.抓好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抓好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使学生能够在一种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环境中受到熏陶,从而使学生的行为得到规范,使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提高。通过主题教育类的座谈会、征文、形势政策报告等活动,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平,增强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展学习技能类、益智竞赛类、文体娱乐类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引导学生积极向上,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总之,技工学校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任务很繁重,它是一个长期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實效。

参考文献:

[1]欧阳美书.试论新时期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1(02).

[2]王琳丽.职业技术院校班主任工作中的思想道德教育[J]. 新西部(下半月). 2008(07).

[3]林卫民,范玉蓉.中职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研究 [J]. 当代职业教育. 2012(09).

社会公正与公民道德建设论文 篇4

[论文摘要]社会公正是现代社会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石。社会不公正现象严重影响公民道德建设的顺利实施。应从大力发展生产力、完善制度环境、提高公民公正意识等方面来改善社会公正的环境,促进公民道德水准的提高。

“从现代伦理学意义讲,社会公正是指对一定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社会现象的伦理认定和道德评价,是对社会权利和社会义务的公平分配,它包括社会基本制度和秩序的公平合理以及由此形成的对社会成员的普遍公正要求和行为规范。”(李萍:《公民日常行为的道德分析》,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84页)可见,社会公正在现代社会已经成为直接影响人们的道德水平和社会整体道德状况的重要社会因素。因而,探讨社会公正对公民道德建设的影响,努力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对于现阶段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公正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石

社会公正是一个复杂概念,它涉及多个领域,就公正类别来看,有政治公正、经济公正、法律公正、道德公正等。但任何一个公正都蕴含着道德的意义,因此,本文从这个角度来探究社会公正与公民道德建设的关系。尼布尔认为:“社会将公正而不是无私作为它的最高的道德理想,它的目标是为所有人寻找机会的均等。”(尼布尔:《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8页)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把公正看成是社会的第一德性。当代美国公共行政学者库柏认为:“公民的品德的总则是‘正确理解的自我利益’。广泛的公共精神和公民品德不可能仅仅是一种道德境界的倡导,也不是对自我利益的简单超越和否定,而是一种在恰当的机制下达成的公共和个人的‘双赢’。”(王云萍:《库柏对公民品德的研究及启示》,《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3期)而麦金太尔则直接把公正理解为是一种美德。从上述理论路径思考,我们不难得出社会公正乃是人们道德观念形成的基础。社会公正对于一个人的道德人格形成和社会美德的产生起着重要作用,公正观念一开始就塑造着人们是非善恶的观念。一个缺乏公正观念的人,也必然缺乏是非善恶观念,没有友谊、情感和信赖,往往唯利是图,因而也就从根本上失去了道德人格的基础。公正作为一种社会的力量和道德力量对我们的行为进行一种纠正和激励,作为观念的社会公正并不是苍白无力的,相反,它对人们的生存世界常常具有扳道者的功能,它对人们行为动机的形成、价值观念的选择和道德目标的达成是有直接的浸润作用。现实生活诸多事例已经表明,由公正体现的正义感,是道德人格的脊梁。其实,公正不仅是人们道德观念的生长点,同时也是建立社会道德新秩序,即公民道德建设的着力点。纵观人类历史,我们也不难发现,社会伦理的秩序往往因公正的衰退而式微,社会道德秩序的建立始终与公正观念的确立和公正制度的建立联系在一起。可见,从人们伦理道德观念形成的角度看,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是现代社会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石。

二、社会不公正现象影响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顺利实施

公民道德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篇5

公民道德素质应该成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支撑点

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根基和灵魂,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建设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和谐文化,其重要性和紧迫性不言而喻。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要真正取得成效,就必须高度重视公民道德建设,把公民道德素质作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支撑。

和谐文化的内涵包含了公民道德素质的内容。研究和谐文化的内涵,不难发现,公民道德素质是其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核,以倡导、研究、阐释、传播、实施、奉行和谐理念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态、文化现象和文化现状。它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于一体,包含着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和评价,是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和谐文化贯穿于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自身的各个领域,体现着社会主义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内在要求。具体就表现为关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内涵。这种道德要求和文化导向,具体可以包括人们的和谐的意识、和谐的思维、和谐的精神、和谐的行为,以及全社会倡导的和谐理念、和谐价值、和谐关系与和谐风气等等。这些内容,无一不是着眼于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由此可见,和谐文化的内涵之中包含了公民道德素质的内容,也可以说,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支撑点。和谐文化建设要把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作为长期着力点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只有不断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使人们的精神世界得到更好的陶冶,使整个社会逐步形成平等友爱、诚实守信、互帮互助、融洽相处的风尚,才能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逐步变为现实。所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力加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必须把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作为长期的着力点,让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伴随和谐文化建设的全过程。

努力营造公民道德素质教育的良好氛围。公民道德素质教育需要良好的舆论环境。在公民道德素质教育中,牢牢把握舆论导向,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掌握舆论工作的主动权至关重要。当前我们的舆论引导总体上是好的,但还存在不少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新闻媒体的政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还有待增强,舆论宣传的吸引力、感染力不够;一些影视作品和出版物的格调不高,缺乏应有的审美情趣,过分追求卖点和外国人的认同,甚至以获得国外的大奖来作为评判标准;互联网上低俗风气在相当范围内还很盛行,良莠混杂,参差不齐。这些问题对公民道德素质教育产生了消极作用,严重影响了公民道德素质教育的实效。基于此,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社会科学对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准则、生活方式的影响,坚持团结鼓劲、正面宣传为主,以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为己任,把党的主张、人民的心

声和市场的需要统一起来,把思想性、知识性和观赏性、可读性统一起来,把正确的引导力、强大的吸引力和强烈的感染力统一起来,担负起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打造精品,繁荣文化。不断健全公民道德素质教育的长效机制。科学而切合实际的机制是公民道德素质教育取得成效的可*保障。长期以来,我们在公民道德素质教育工作中形成了很多好的经验和做法,但实事求是地讲,还存在着许多随意性,没有真正建立起长效机制,实效性还有待增强。当前,最紧要的是,要通过形成良好的协调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要使公民道德素质教育取得实效,关键是要建立包括责任机制、合力机制、追究机制在内的工作机制,也就是说,要加强统一领导和协调,明确从上到下各个部门、各级领导公民道德教育的任务和责任,并将其纳入各级领导政绩考核范围,在严格、科学考评的前提下,完善、落实责任追究制;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积极探索公民道德教育行之有效的新的途径,扩大公民道德教育的覆盖面。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在创新中增强活力,在改革中提高水平,增强公民道德建设的实际效果。道德建设是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大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在建立健全长效机制过程中,要遵循道德建设的层次性、群体性、普遍性、全面性特点,积极实施公民道德素质教育工程,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要切实注重实践环节,广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主线,贯穿于道德教育和实践活动的全过程,融入到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社会风尚。

公民道德建设的原则 篇6

公民道德建设的原则是。

A、职业道德

B、集体主义

C、为人民服务

D、五爱教育

正确答案:B

解析: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1.从我国历史和现实的国情出发,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着力点。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应当把这些主要资料具体化、规范化,使之成为全体公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

2.为人民服务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它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它不仅仅是对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要求,也是对广大群众的要求。每个公民不论社会分工如何、本事大小,都能够在本职岗位,经过不一样形式做到为人民服务。在新的形势下,必须继续大张旗鼓地倡导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贯穿于各种具体道德规范之中。要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构成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良好道德风尚。

3.集体主义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原则,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当家作主,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根本上的一致,使集体主义成为调节三者利益关系的重要原则。要把集体主义精神渗入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层面,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关系,提倡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反对小集体主义、本位主义和损公肥私、损人利己,把个人的梦想与奋斗融入广大人民的共同梦想和奋斗之中。

4.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每个公民都应当承担的法律义务和道德职责。必须把这些基本要求与具体道德规范融为一体,贯穿公民道德建设的全过程。要引导人们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报效人民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利益、民族尊严为最大耻辱,提倡学习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艰苦创业、勤奋工作,反对封建迷信、好逸恶劳,进取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5.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们相互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公德在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坚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成为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礼貌程度的重要表现。要大力倡导以礼貌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资料的社会公德,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

6.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增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的要求越来越高。要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资料的职业道德,鼓励人们在工作中做一个好建设者。

公民道德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篇7

“两课”教学是高职院校德育主阵地。高职院“两课”教学在应对实效性缺失的努力中做过许多有益的探索,如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但没有传统德育向公民道德教育的转型,仍难以有效解决现行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些根本性问题。

1.1 学生主体性的缺失

“公民教育是主体性教育,因为公民的本质内在地决定了它必须以公民独立人格为前提,作为公民社会的要求,它承担着培养公民民主素质的使命,没有人的,或只是老师而没有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民主素质就无从谈起。”(1)公民道德教育是公民教育的一部分,“公民道德教育既属于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的范畴,又不同于狭义的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从广义道德教育的范畴看,是社会生活伦理道德的教育;从公民教育的角度看,主要是关于民主的价值观教育。”(2)公民道德教育同样应该是主体性教育,它必须是以公民主体性为前提,同时又是以提升公民主体性为目标。在多年应对实效性缺失的努力后,当前高职院校“两课”教学的学生主体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和改善,如对实践教学的探索和尝试、强调学生的参与和课堂的互动等等,但长期以来教师主导性的习惯优势地位,使得这种主体性被大大打了折扣,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一种形式上的主体性,如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案例教学在具体运用中常常演变成举例子,课堂参与则常常落得“被参与”的命运,学生主体性并没有落到实处。

1.2 公民道德教育内容的理想化

正确把握公民道德教育的内容离不开对公民和公民道德概念的理解。从公民产生和演化的历史看,公民身份产生之初,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自然获得,而是指向特定群体。“单纯意义上的公民,就是参与法庭审判和行政统治的人。”(3)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公民身份的群体范围越来越趋向于广大国民,但政治法律内涵仍是其最核心的规定。因此国内一些学者都主张把它看成是一种“道德类型”,一种政治道德。“表现在个体品性中,仅仅是与政治法律的公共领域相关的道德,不是一切社会道德。”(4)从层次上看,尽管对于公民德性存在积极和消极之争,但实践上中侧重于基本道德规范的层面,具有广泛性的特点。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从当前高职院“两课”教学的实际看,在基本道德规范和先进性道德要求之间,仍过多存在向先进性道德要求倾斜,有意无意地过多强调先进道德要求,而对基本道德规范的关注不够。

1.3 学生道德权利的忽视

大学生首先是一个公民,具有公民身份。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是公民身份的一个内在规定,也是公民道(下转第126页)(上接第73页)德的一个基本特征。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权利与义务是对立统一的,道德权利和道德义务同属于道德关系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没有轻重和主次之分,也不存在所谓的“权利本位”和“义务本位”。但是,现实生活中的确存在道德权利和道德义务不平衡的现象,特别是我国传统道德突出个体履行道德义务和责任而忽视个体主张道德权利。在长期的道德教育实践中,我们常常把道德理解成道德义务和道德责任,而忽略了主体的道德权利。所以当前高职院的公民道德教育往往表现为一种强势教育,重在要求学生遵守规范、履行规范,并不能公正审慎地评价和对待学生的“不服从”和失范行为。

2 高职院校解决当前公民道德教育(基于“两课”视角)存在问题的对策与思考

当前高职院校公民道德教育仍然存在一些根本性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社会层面看,当前我国仍处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之中,公民社会发展尚不成熟,社会整体公民意识和公共精神仍在发展孕育之中,基于公民理念和公共精神基础之上的公民道德难以成为全体公民的一个道德共识。当然作为公民道德教育的主体,高职院校自身在内部制度建设、民主管理等方面存在不足,这些是高职院校当前公民道德教育存在问题的解决之道。

2.1 坚持依法治校,健全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现代高职院校治理也应依法治校,依法健全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提高内部制度的合法性和伦理德性。当前高职院校在制度建设上仍然存在过于注重学校利益的倾向,过于注重对师生的严格管理,忽视师生的道德权利和制度的公民伦理维度,甚至出现了一些侵犯师生合法权益的事例。高职院校应在《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健全落实高职院校内部规章制度,注重维护师生的合法权益和道德权利。

2.2 提高高职院校内部管理的民主参与和监督,营造良好的民主氛围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指出,学校道德教育所追求的目的并不是以刻板的规约形式去教授一些戒律,而是使学校成为民主实践的典范。也就是说,学校环境的民主氛围对师生员工的公民性的真正养成具有重要影响。当前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仍呈现旧式的行政化管理色彩,现代治理模式并未真正形成。因此当前高职院应真正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会等部门的作用,并拓宽广大师生员工参与和监督的平台,通过师生员工的参与监督和权益保护,增进其公民意识,塑造其公民德性。

2.3 打造“两课”公民课堂

“两课”作为高职院校公民道德教育的主阵地,理应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打造“两课”公民课堂。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1)内容以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为根基,进而注意和先进性的结合;(2)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3)课堂管理宜平衡权利义务,尊重学生的平等公民身份。

摘要:基于“两课”教学视角探讨了当前高职院校公民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学生主体性的缺失;公民道德教育内容的理想化;学生道德权利的忽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坚持依法治校,健全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提高高职院校内部管理的民主参与和监督;打造“两课”公民课堂。

关键词:高职院校,公民道德教育,公民社会

参考文献

[1]李萍,钟明华.公民教育——传统德育的历史性转型[J].教育学院,2002(10).

[2]顾彬彬.道德教育、公民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

[3]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第9卷)[M].苗力田,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74.

公民道德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篇8

一、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现状

1.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意识淡薄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会计人员缺乏职业道德意识,对会计职业道德缺少必要的认识,有关调查显示“有29.73%的会计人员对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矢知者至少,这与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比较落后不无关系。只注重业务能力、忽视道德素质培养的会计教育体制待改革。

2.缺少完整的法律,法规制度约束

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没有一个完整的、可以遵循的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会计职业道德的研究却远未达到同会计法律相适应的程度,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会计人员的工作及其质量。新修订的《会计法》赋予财政部门对违反会计法规的处罚权,突出了单位负责人、直接主管及会计人员的法律责任。因此要加强财会法规的宣传教育,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强化对会计人员的监督检查和违法处罚。

3.会计人员素质不高

随着市场经济关系的日趋复杂,会计实践中的非理性行为越来越多,其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人员做假账、造假账,违反财会制度和职业道德,主要表现有:乱挤乱摊成本、费用、虚假发票和原始凭证,私设小金库,编造和提供虚假财务报表等。

4.缺少行业自律与政府宏观管理相结合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

会计行业自律组织除现有的注册会计师协会外,还可考虑成立会计总会,会计公会等面向所有会计人员的行业自律组织,在财政部门授权范围内进行业务管理活动和提供相关服务,并接受财政部门的指导和监督。因此,政府部门对包括会计人员管理在内的会计管理工作不能削弱,而要加强,这也是与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

二、研究对策

1.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培养

(1)爱岗敬业

热爱自己的职业,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会计人员应有强烈的事业心、进取心和过硬的基本功,才能做好本職工作。

(2)熟悉法规

会计人员应当熟悉国家的财经政策、法律法规,熟练掌握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会计制度和学校的财务规章制度,并结合会计工作进行广泛宣传。会计工作不只是单纯地记账、算账和报账,会计工作时时、事事、处处涉及到执法守纪方面的问题。

(3)依法办事

严格遵守《会计法》及各项规章制度,遵守国家的税收法规。严于律己,依法办事。会计工作达到合法、真实、准确、完整和及时严格实行会计监督,依法办事,是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前提。会计人员应当按照会计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会计工作,保证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合法、真实、准确、及时、完整。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会计人员应该树立自己职业的形象和职业人格的尊严,敢于抵制歪风邪气,同一切违法乱纪的行为作斗争。

(4)客观公正

会计人员在办理会计事务中,应当实事求是、客观公正。这是一种工作态度,也是会计人员追求的一种境界。做好会计工作,不但需要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而且要保证工作质量,有没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客观公正的态度,也同样重要,否则,就会把知识和技能用错了地方,甚至参与弄虚作假或者通同作弊。

2.建立一部完整的会计人员法律,法规约束制度

严格根据《会计法》规定,按照国家财政制度规定,认真编制并严格执行预算;定期检查和分析财务计划、预算的执行情况,挖掘增收节支的潜力,考核资金使用使用效果,及时向领导提出建议;按照国家会计制度规定,妥善保管会计凭证、帐簿、报表等档案资料。

3.加强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又叫会计人员后继教育或在职教育,是指对正从事会计工作和已取得或受聘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职称)的会计人员进行以提高政治思想素质、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为目标,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再培训、再教育,这是会计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一项崭新的事业和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让会计人员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一定的新技术知识,较熟的业务操作能力,只有学习学习再学习。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只有通过大规模的培训,提高会计队伍的政治、业务和整体素质,实行强制的定期的继续教育学习,更新知识,才能从根本上扭转我国会计队伍的不利局面。

4.建立行业自律与政府宏观管理相结合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

上一篇:400字优美段落高中下一篇:同学的六年级小学作文:同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