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道德与社会公德

2024-07-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公民道德与社会公德

公民道德与社会公德 篇1

爱国守信、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爱国守法。国家是一个政治实体,是人民群众最高利益的象征和代表。爱国是每个公民的天职和第一义务,责无旁贷。守法,法是国家纪律的集中表现,人人必须遵守,奉公守法。

明礼诚信。礼是人们文明表现的一种行为规范。明者,懂也,明白也,实践也。诚信,诚者,实也,真也;信者,实也。诚信是一个人品德的重要方面,是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国与国的道德准则,不诚不信,将无法群处。

团结友善。团结友善是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原则和准绳。因为人是社会的人,彼此必然发生各种关系,而处理彼此关系必须从好心出发,团结友善。勤俭自强。勤与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及优良传统,勤与俭相辅相成,终成大业。

敬业奉献。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三百六十行,即是“业”,这“状元”就是敬业中的优秀者。个人的社会存在是以他人的存在为前提,个人要存在必须要奉献,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社会公德主要规范

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文明礼貌是反映一个人内在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修养,也体现化是否尊重人、关心人、懂得人际交往的艺术,应做到卫生整洁、仪表文明;仪态优美、举止文明;谈吐礼貌、语言文明;遵守礼仪,行为文明。

助人为乐是新生人、关心人、爱护人,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是为人民服务精神的直接体现。

爱护公物是爱护国家财产;爱护国家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爱护历史文物、保护古迹等。

保护环境是讲究公共卫生、美化个人生活环境,减少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能源等。

公民道德与社会公德 篇2

关键词:私德,公德,农耕文明,主体性人格

一、“私德”与“公德”概念界定和内涵解读

“私德”与“公德”是道德自身的两个重要维度, 是人类摒弃和格式化了自身的一些自然属性 (譬如神性、兽性、自我的盲目扩张属性等) , 而修复、雕琢了作为“关系”和“伦理人”的一些社会属性之后, 理应所呈现的两个重要方面。

“私德”与“公德”就概念本身而言, 具有明显的伦理属性和社会规限特质。即“私”是相对于“公”而言的, 它并不是无法无天的“私”, 而是带有一定的伦理底线性, 超越了这个底线的“私”就不可以再称得上是“私”, 因为这时的“私”已经违背了所谓的事理特质以及背后的逻辑体系, 与社会群体文化的承受力相背离。只有在符合“钟摆理论”的文化演变前提之下和文化演变的逻辑机理当中所孕育的“私”才有意义。当然, 这里所说的“公”也不是没有边界的, 它势必要受到“私”的影响和牵制, 而这里牵制的前提也必然需要放在大的文化背景中去考察, 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形态对“公”的理解是不一样的。譬如, 在传统的“私民”社会, 人们所提到的“公”具有明显的抽象性和器物特征, 即它既没有真正的价值指涉, 又不具备可操作性, 只能给有冷漠和恐慌心理的草根百姓带来一丝的心理解毒和情感慰藉。[1]除此之外, 这里的“公”不能够给百姓带来任何的政治话语释放、参与权的给与以及合法利益的解释。而在现代的公民社会, 这里的“公”的内涵以及表现形式就大不一样, 其内涵不仅带有伦理属性, 也带有诸多的政治和社会属性。在这种公民社会文化中所孕育和成型的“公私”德结构无疑有诸多的合乎法理的逻辑体系来做支撑, “私”不存在对“公”盲目、无序的抑制, “公”也彰显了诸多对“私”德的尊重和认可。

对于“公私德”之间的界限划分问题, 最为人所接受的观点就是:“私”指的应该是个人自由和私人领域, 而个人自由又包括人身自由和经济自由。私人领域由私人自由支配的空间构成, 它的存在不仅仅是要为个人追求其正当的利益造就一个受保护的空间, 也是为培养美德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而“私”要实现利益追求, 每个公民私人利益的共同交叉部分就形成了公共领域, 也就是所谓的“公德”场域, 它是为了实现“私”而出现的, 是“私”的派生, 是“私”的话语逻辑得以成型的外部因素。“公德”不仅具有公共伦理性、政治底线性, 也具有宗教超越性, 明确了“公私德”界限, 就为保护个人利益、发展公共利益、防止公私相互侵害奠定了理论前提;如若“公私”不分, 则会出现废“私”立“公”、化“公”为“私”两种截然相反的趋向。

二、我国传统社会中的“公私德”博弈思考

在我国五千年的文化演变史当中, 无论是哪朝哪代, 几乎都将“尊天道, 敬天理”的“天人合一”理念以及中庸和谐的儒家文化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 这种带有“拜物教意识”的文化影响和雕琢着中国百姓的心理以及行为方式。[2]在财富观上, 提倡均平主义思想, 重义轻利, 不推崇财富分割和占有, 不推崇冒险和利益差距;在人际关系上, 重视家族利益以及诚信思想, 按照“父子有别,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等的原则行事;在行为方式上, 注重内敛、和谐, 追求圆满和心理的踏实感, 不提倡与别人进行语言逻辑争斗和冲突;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提倡和谐和敬畏, 尊事理而内醒。这样的文化特质是在传统的农耕文明社会孕育产生的, 并影响和雕刻着我们这个民族的性格。但是, 如果进行简单的推理我们就能发现, 这样文化背景当中所孕育的百姓道德带有明显的理想性, 含自私和狭隘成分, 至少涵盖很少的公共成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阐释:第一, 道德并不是简单的抽象的概念, 它带有高尚的成分, 一种超越时空的精神成分, 但是它也是一种与生活之间的对象化体验, 而在我国这种道德更多地体现着伦理层面的秩序感和静态感, 体现着器物主义背景下的抽象折射, 个体与社会群体信息互动与碰撞的点很少, 个体的认知及道德价值很大程度上被单维化传播, 也就很难提供孕育公德的可能性, 很大程度上的道德话语也是在自己的小家族群体传播, 缺乏公开性;[3]第二, 道德应该折射着哲学和政治影像, 带有政治底线性和话语解毒性的双重特征, 而在我国传统的强干弱枝的政权架构下, 百姓很少有政治参与的权利和机会, 他们的政治话语释放要么是走投无路的“揭竿而起”, 要么是屈从于政治的冷漠, 他们的权利很难得到满足和保障。因此, 当他们对这个社会充满失望时, 当他们的人格被单维化和扭曲时, 唯一能做的就是希望在家族内部获得思想上的自由释放和道德上的慰藉, 而在群体之外就常常保持着戒备心理。这样一种缺乏真诚沟通和信息互动的封闭文化很难孕育出公共道德。这样一种顺从性的“重公抑私”的社会文化塑造出的往往是百姓的麻木和无奈, 很难调动起他们对社会事务和公共文化的关注。因此, 民众的道德心理里面的“私德”和“公德”是不对称的, 私德常常占据民众心理的大部分空间, 而“公德”丝毫没有真正的价值指涉和话语逻辑支撑。

三、重构公民社会“公私德”之间合理维度的对策研究

与传统的“私民”社会相比, 公民社会中“公私德”之间的维度关系应该说是比较和谐对称的, 这是与民众成熟的社会心理、社会整体运作架构的成型和整体文化价值观的孕育演变是分不开的。大体上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阐释:一是公民社会的文化当中蕴含着隐形的宗教色彩, 即每个生命个体都是神圣的, 都是上帝赐予的结果, 他们有活着的尊严和生存的权利, 他们的个体的话语权、生命权、掌握财富的权利以及政治参与的权利等都是被尊重和保护的, 这样的文化价值观在全社会已经形成了共识。人们将个体的私人空间占有视为理所当然, 将个体的“私德”视为文化自觉。二, 公民社会毫无疑问, 是“契约社会”, 是民主与法治社会。整个社会群体都是认同并尊重经济规则的, 规则面前人人平等;公民都有参与政治的权利和机会, 公民有权决定自己的政治选择, 也有机会释放自己的政治喜好。这也使得“公德”孕育成型的政治底线性前提得以保障;公民都是有尊严、平等的生命个体, 他们之间不存在所谓的特权等级, 整个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具有一定的普适性, 还是充满人性光芒的。因此, 这样的文化表现特征很容易孕育出百姓和谐、公开的“公德”意识和行为方式。“公私德”的和谐博弈也就很容易理性的塑造出公民的主体性人格, 也就很容易孕育出健康的公民对客观世界的肢解和融通顿悟的能力。

“公私德”之间的和谐对称理应是文化自觉的结果, 而不是所谓的文化自在, 是一种“文化人”的话语及行为的顺其自然的流露, 而不是言不由衷的粉饰。他们之间接触碰撞的是一个多维度的面, 而不仅仅是一系列的点或线条。对于我国目前“转型”的社会境遇而言, 要想使得“公私德”之间的碰撞维度既富有张力又不会因为摩擦而太离谱, 就必须建构出特定社会意识形态下多维合理的话语谱系。笔者认为, 这样的文化语系建构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着手:

1. 培育成熟的道德哲学语系

“公私德”之间的和谐对称不仅仅需要具备生命个体之间的伦理敬畏与拜物内省意识, 也需要在现实公民社会整体架构下进行生命个体与社会信息之间的全方位碰撞和互动。更为重要的是必须在这些意识以及情感信息互通背后, 孕育设计一套完备严密的哲学话语逻辑体系来做支撑。之所以这么说, 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人是社会的人, 也是哲学和文化意义上的人, 他所做出的每一个道德选择都是文化生成的结果, 是信息筛选和论证的产物。譬如:如何在“公私德”之间做出选择, 怎么选择, 为什么这样选择, 在什么场域做出什么样的选择, 等等。这些课题都需要进行权衡和思考, 而这些权衡和论证的背后恰恰就是哲学话语体系成型的过程, 是文化不断演化蜕变革新的过程。可以这么说, 一个民族的哲学形态的演变对一个民族的未来有着间接的风向标功能;二, 无论我们说公民社会有多么美好, 多么有规则, 其“文化根本”还是要受到多元、芜杂文化的侵蚀、困扰和影响, 文化基本面还是会呈现出摇摆性、拒斥性和诸多困惑的。因此, 我们必须培育出主流的既传承传统道德文化脉络又符合时代特征的成熟哲学话语体系, 来通融和引导整个社会的道德价值取向, 以达到“公私德”之间的和谐对称

2. 孕育公共文化价值观

我国目前正处在全球化和社会“转型”变革的关键时期。新的社会架构是以利益为基本动力, 以权力、自由和民主为基本理念, 以新伦理精神为软驱, 以科学探险和创新精神为基本景观展开的。对于主体文化精神架构而言, 目前呈现出了多元和芜杂的特征, 因此, 我们必须对这一无序的文化做以重新的反思和调整。我们不仅需要道义, 也需要利益;不仅需要合作, 更需要竞争;不仅需要家族伦理秩序与群体归属感, 更需要社会责任感的孕育和培养;不仅需要培养道德人格, 也需要孕育政治和社会人格;不仅需要情理, 更需要法制与权、责的清晰分明;不仅需要社会群体架构的维系思想, 也需要彰显个人本位的价值等。这一切就使得我们在新的科学与人文价值观趋向和标准上重新做一权衡、剖析和调整, 不仅实现了传统文化精神的延续, 也实现了新的文化精神的革新, 又不会因为急剧的嫁接而影响了社会“转型”的适应和磨合。[4]如此, 主流公共文化价值观的确立和生成, 对于公民的思想以及公共行为就具有直接的疏导和通融作用, 也就使得公民对于“公私德”之间的权衡变得理性、简单而逻辑化。

参考文献

[1]杨妍.中国传统公私观与公共领域的缺失, 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 (4) .

[2]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学林出版社, 1987:68.

[3]陈春文.全球化格局与中国的私民社会传统.科学·经济·社会, 2004 (3) .

社会公德需要公民自尊 篇3

人们往往在这些不良行为中看到公共道德的缺失,但公共道德的缺乏与不良行为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呢?一种看法是,不良行为是因为缺乏公共道德的知识,只要知道了,行为就会有所改变。其实并非如此。现在我们看到的绝大多数不良行为,其真正原因都不是因为不知道,而是因为明知故犯。而明知故犯的一个根本原因便是缺乏一个人应有的自尊,因而不能在公共行为上自重和自爱。

社会心理学家罗森伯格(Morr is Rosenberg)把“自尊”(self- esteem)界定为一个人基于自我价值的认知行为。自尊不只是对自己有良好评价和正面看法,而且更是有与此一致的行为。一个人自我感觉良好但却行为不端,这不是真正有自尊。因此,任何一个自恃甚高的人,他的不端行为仍然会被视为“不自重”和“不自爱”

社会学家荷威特(John P. Hewitt)在《自我与社会》一书中指出,自尊总是通过某种情绪表现出来,其中最重要的便是荣誉感和羞耻心。因此,行为不自重、不自爱的人也常被看作是不要脸、厚脸皮和无羞耻。不要脸和厚脸皮往往表现出一种病态和扭曲的“自尊”,觉得自己特牛,特有面子,特了不起,所以根本不在乎别人怎么看待自己的行为。

一些在国内旅游或国外旅游的人,由于觉得自己钱大气粗,就特别容易有不自重、不自爱的行为,一旦被别人批评,还特别容易有偏不买账的逆反、敌对情绪,认为是别人看不起他,歧视他,错在别人,而不在他。几年前有报道说,一些中国游客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前骑铜牛,被批评后,外交部某官员辩护说:“这是一种习惯而已。例如喜欢聚众、喜欢大声说话。你看,在机场里、餐厅里,大家聚一块说话的,都是中国人。可这就是一种习惯,我们还看不惯外国人那种小声嘀嘀咕咕、当着面还要相互咬耳朵呢。”他还说,“如果那个铜牛不让骑,就应该立一块牌子,上面写着:‘禁止攀爬’。??这些是文化差异,外国人有他们的礼节习惯,我们也有自己的礼节习惯,并不能说谁对谁错,也不能单靠一方的努力,而是需要双方共同沟通,相互理解。”

这种狂妄的文化民族主义,它表现出来的看起来是民族自尊,其实是一种畸形的民族自恋。对个人来说,自恋(narcissism)是过度的、没有价值标准的爱自己,对一个民族来说也是一样。自恋一面是狂妄自大,另一面则是封闭自卑。自恋使得个人或群体经不起一点点的外来批评,习惯于把一切批评都当作心怀叵测的恶意攻击和诽谤造谣。

自尊是人的基本需要,也是人在群体中有所道德行为的根本条件。行为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的自尊不是天生的,而是从小在特定环境中潜移默化培养而成,父母对待子女,老师对待学生、政府对待国民的方式对大多数人的自尊和自重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人越是在日常生活中受到尊重,养成自由思考,独立判断、理性抉择的习惯(当然需要有社会、政治的条件),就越能培养自尊和公共行为所需要的自重和自爱。

关于社会公民的公德意识 篇4

在现代社会里,国际间的激烈竞争都是以经济实力作为后盾,所以各国都把发展经济放在首要地位。随着社会的物质财富增多,人们越来越重视休闲娱乐生活。与此同时,由于信息量的增大,人们之间的各种交流活动愈来愈频繁。这样,不仅公共场所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而且人们在公共场所接触的机会也增多了,这就要求人们必须树立良好的公德意识。

所谓公德意识,就是要有在公共场所里履行和遵守这些约定俗成的思想、观念和自觉性。公德意识的有无或强弱,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它代表一个人的修养水平和文明程度。对一个民族或国家来说,公民的公德意识如何,直接与该民族或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发达程度息息相关,因此,公德意识是民族和国家的形象。据日本某公司的董事长说,曾经在日本进行过两次调查,一次是调查没有去过中国的人,问他们想不想到中国去旅游?几乎是100%的人说愿意去中国;一次是调查到过中国的人,问他们还想不想再次到中国去? 80%的人都不愿再到中国去。当问其原因何在时,这些人一致的看法是,公共场所很脏,服务态度不好,饮食不讲卫生,到处是噪音,使人心烦。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脏乱差。有一次,某学校组织到公园去旅游,到湖中去划船,本来水面上是干干净净的,可是有的人把喝过饮料的废瓶就直接往水里丢。有些人的文化程度很高,甚至还曾是领导,年龄也老大不小的了,却做出了这种缺乏公德意识的举动。某大学有位女同学,她可能患有鼻炎,在教室里上自习时,经常可以听到嘶啦一声扯下一张纸,然后哧的一声擤鼻涕,再叭的一声把纸扔在地下。既不卫生,也不讲公德,是一种很不好的习惯。现在我们经常看到的现象是,公共厕所臭气熏天,原因在于上完厕所不冲水,形成恶性循环。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个管理问题,现在咱们的管理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公共设施的管理很不完善。就公共厕所来说,不是没有水,就是龙头坏了,要不下水道不通,污水满地流,无处下脚,要不上层楼的臭水往下淋。此外,随地吐痰,到处擤鼻涕,随便扔废弃物等一些很不良的生活习惯,既不文明,又不卫生,更严重的是传播疾病,影响人们的健康,危害自己也危害他人。多年来,尤其是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天天搞夺权,搞阶级斗争,一些口头革命派,善于投机钻营的人得势,严重破坏了社会的正常公共道德和正常社会秩序,放弃了最基础和最基本的教育,使几代遭受到很大损失。这些教训是十分沉痛的。所以加强社会公德建设是推动社会整体文明程度的提高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着力点.社会公德是公民在社会交往与社会生活中应该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这种准则是可以加以普遍化的,并且是所有公民都能够做到的,它有更明显的公共性,维护的是社会的共同利益和全体公民的整体利益,它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广泛性、现实性和可操作性。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领域不断扩大,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因此,文明的行为方式、良好的公德意识不仅仅是个人优良素质的一种体现,而且对维护公共利益、公共秩序,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社会的健康与稳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加强以及社会整体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广大公民的道德修养也有了很大的进步,遵纪守法、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尊老爱幼、保护环境已蔚然成风,但一些与社会整体文明进步趋势背道而驰的丑恶现象也大量存在着,自私自利、冷漠歧视、破坏公物、破坏公共秩序等有损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行为,乱砍滥伐、偷捕偷猎等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都对社会公德建设以及社会整体的道德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此加强社会公德建设,提高社会整体的公德意识和公德水平十分重要。社会公德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公民的个人修养,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对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方面的建设都有着引领的作用,一个好公民是一个好的职工和好家庭成员的前提,同时社会公德也是敬业精神、奉献精神、牺牲精神等更高道德境界的基础,因此社会公德是公民道德的重要内容,每一个公民都应当把遵守社会公德作为加强个人修养、完善自身人格的基本功来付诸实践,使社会公德意识深入人心,从而为全面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只要每一个公民都自觉做到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我们民族的道德水平就会有一个大的提高,我们社会的文明程度就会有一个大的飞跃。

个人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 篇5

[红色的故乡] 于 2004-11-18 19:47:23上贴

公仆公德、职业道德、家规家风,是平衡社会公德、传统美德延续风向标。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弘扬、平衡、延续,必须有共产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以高尚的社会公德,良好的职业道德,美好的家规家风,遵纪守法的示范,来维系来支擎。

我们国家有着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历史上就有读书做官论习俗,历史上为了求上一官半职功成名就,为了金榜题名时负出半身时间去苦读圣贤书大有人在,书越读的多才有可能做官,世上唯有读书高,读书人示范形象,是平民百姓追求的偶像目标。因此官员们的道德行为也就是平民百姓的道德行为。

“子不孝、父之过”,因此切实加强全体共产党员先进性和党的领导干部党性修养、思想品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家规家风教育显得十分重要。

加强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教育、党规党纪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是社会主义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是党性教育重之重,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重要组成分,是依执政、科学执政、文明执政,是依法治国和依德治迫切要求。

党的主张和意志是要通具体共产党和党的干部来贯彻落实,因此党的指导思想和主张就是一面旗帖、旗帖就是方向、旗帖就是主张,党员干部的公德、尽业精神、家规家风如何,是整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推动器风向标,群众常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干部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代,共产党员干部“三”德教育是风向舵、指南针,如果牢牢抓住这问题,也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因为党员干部文化层次高、法律知识懂得多、政策水平比一般群众知道多的多。领导干部的公道如何、职业道德如何、家美德如何,起着公共道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如何决定性导向。军营有一句名言﹕兵熊熊一堆,强将手下无弱兵。

一个主要官员品德高尚造福一方水土,换只一个私欲严重,公德底下干部,要祸及一方百姓。

一、在新世纪、新阶段,党必须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始终代表着先进文化发展的要求,始终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公民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的法制建设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环结。

二、为了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必须首先从领导干部道德建设入手。是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迫切需要,领导干部道德品质如何,直按关系到一方社会风气的如何,领导干部道德品质,有着示范的作用。

三、只有落后的干部,没有落后的群众,尤其是现在封建虚荣思想在作怪,迎来送往多,机构重复多,会议多,奉承多,批评少,容易滋生骄傲自满情绪。过去说,党员花上5分钱买一个早知道,现在情况不同,新闻媒体传播迅速快,信息社会,领导干部没有时间听,没有时间看,要形成学习型的社会、领导是关键。

四、要求领导干部要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要弘扬党领导在革命斗争中与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道德,借鉴各国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文明成果,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对形成追求高尚、激励先进良好社会风气,推动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促进整个民族素质的不断提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巨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五、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明礼诚信,团结友善。要克守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政绩观,金钱观。要分清道德,是非、善恶、美丑界限,反对是非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见利忘义,损公肥私,不讲信用,欺骗欺诈,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现象,要求他们树立为人民服务头顶上面有一片蓝天,为自己服身后只有一寸土。

六、要刻守职业道德,要热本职,为人民服,对人民负责,保证工作质量,树立对工作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树立崇高的理想和道德,养成把困难留给自己,甘洒快乐向人间。要用深动感人的实事教育颇领导干部,要教育他们纵有粮田万倾、日食不过三贞,纵有广厦万间、安睡不过八尺,树立气量大于人为善,搞业务不搞权术,搞团结不搞宗派,多创造心情愉快。要求领导干部曲折不悲观,心理不能失衡,主义不能改,意志不能移。

七、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规模加强干部思想道德教育和培训,一是大革命时期,帮助国民政府培训了大批黄甫军官,夺取了北伐战争的胜利。二是延安时期办抗大扫盲培训了大批党的骨干,保证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三是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党中央迅速从各解放区,抽调五万经过短期的培训,调往东北,保证了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的伟大胜利,为解放全中国推翻蒋家王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八、《温总理对国家机关公务员的讲活》要教育领导干部,要做到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我们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是人民的公仆,必须严格的要求自己,戒骄、戒躁、谦恭自处。一要清廉。公生明、廉生威。要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不以权谋私贪赃枉法。二要节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办一切事情都要勤俭节约,不铺张浪费,劳民伤财。三要奉献。处天下之事,当有天下之心。一心为公、无私奉献、是公务员的天职,也是公务员的光荣。要甘当无名英雄,以人民之忧为忧,为人民之乐而乐,不追名逐利,患得患失。

个人品德、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的关系

中广网 2006-02-13 19:38:03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央视一直成为很多人批评的对象!批评的由头,却是各种各样。据个人的一孔之见,主要原因,是因为在央视的定位上,央视与观众的看法不同。

观众认为,作为一个国家大台,央视应该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它的社会职责,并以此为主。因为它不是一个商业台,也不是一个地方台,它要承担的职责应该包括三大块:1,报道国际、国内政治新闻事件,传递中国中央政府的声音与态度;2,报道国际、国内经济与社会新闻事件,激励人民奋发向上,促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的宣传,促进人们的公民意识、法制意识,为商品经济建设提供社会价值观念的支撑;3,制作、传播优秀的文化艺术作品,顺应建设公民社会成长的需要,提供精神食粮。

以上3点职责,1为政治上的职责,2为社会生活事件领域内的职责,3为文化领域内的职责。从目前表现来看,央视对第一项职责较为注重,而在社会与文化领域内的尽职尽责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

为什么会这样?是央视没有人才没有设备么?好像不是!央视的编制外记者与编辑队伍数量庞大,大楼也要盖个新的,高清设备也急着要用先进的。笔者认为,真正的原因,是央视深陷市场化洪流之中,不能自拔,忽略了自己作为中央级媒体的社会责任!最为明显的体现是:在收视率指标的考评下,登台了一系列以娱乐为目的,誓与地方台争夺受众的栏目,比如星光大道,比如非常6+1,等等等等。

忘了自己的定位,忘了央视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应该的职责在于其公益性,满眼满脑,都是收视率后面的“钱”。媒体们经常呼吁作为盈利组织的企业要承担起社会责任来,我要问的是:作为以社会责任为主的媒体,如果以追求盈利为目的,是否就是在不务正业了?是否就是没有尽到自己的组织责任?

其实,又何止是央视如此?最近听到的奇闻说,地铁公司说家属免费乘车是出于反恐的需要.这样明目张胆的以部门主义违反组织的社会职责的做法,其实就是威胁着社会公德的“恐怖主义”!

在市场化的洪流之中,各种社会组织,各自考虑自己部门利益最大化,奉行的是部门本位主义,却要坚决忘掉自己作为一个社会组织的社会职业责任!这种现象在医院、学校、媒体、电信公司、电力部门、自来水公司中广泛存在!社会大众对此已经熟视无睹、见怪不怪!车上的漠不做声猛抓钱,车下的拼命向里挤呀挤!

难道不是么?在出现了天价医药费后,人们只会指责医生的个人品德低下,只会群情汹涌地要求停止市场化改革,为什么就不说说各行各业的职业责任尽得如何呢?

社会道德的内容应该包括三个层次:1.由社会公共生活领域内的行为规范内化而成的“社会公德”,属于社会层次;2.由组织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内化而成的“职业道德”,属于群体层次;3.个人私人生活领域内的行为规范内化而成的“个人品德”,属于个体层次。其中1、2为公德,3为私德。中国文化不缺乏私德要求,是儒家文化的强项!我们缺的是公德!这话不好听,却也是实情!

如何建设“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的成长必须有“职业道德”这个中间层次的支撑才行,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孤立地建设“社会公德”,难以奏效!换句话说,职业道德建设是社会公德成长的必不可少的基础与前提!

因此,如果希望切实有效地提高全社会的公民道德,必须先要从加强规范各级各类组织的行业运作与职业规范着手,抓大放小嘛!连中间的组织层次都管不了,13亿中国人,挨个儿进行公德教育,管的过来么?更为要命的是,个人要有职业道德,但如果组织本身违反组织的社会责任,个人又能怎么做?个人道德自律又有多大作用?

当前央视正在讨论社会公德,建议央视,要说建设社会公德,先从追究各行各业各自的职业责任是否尽到开始!至于某男子跑到花港观鱼处抓鱼的事儿,没有必要拿到中央电视台这样的国家级媒体上讨论,因为大家早就知道了那样做的正确与否,央视要讨论的,应该是大事儿!央视要做的,是抓根本!根本是什么?就是那个最为薄弱的关键制约性环节。

办法有2个.一个是加强立法和执法,规范各级各类组织运作,这需要个过程;二是利用媒体追求眼球儿的需要,允许媒体对各级各类组织有无违反其社会职责与主要组织目标的行为进行监督,如若发现存在为了部门利益不顾组织目标进而损害社会其他群体的做法,首先对负责人进行追究,并对该组织成员进行道义上的谴责!中国人不怕法,还说什么“法不责众”!动辄来个集体犯罪;他们真正怕的是羞耻与颜面尽失,如果法律管不住,就让他丢人现眼,并将其人其事记入个人信用档案.要提高社会公德,当前阶段,舍此无它!

孩子们在学校,倍受教育,遵守公德!一旦进入社会,加入组织,便开始鄙视教师:“他们说的都不对,欺负我们当时年幼无知;社会是个大染缸!实际他们太幼稚!”

于是他们长大了!然后他们“成熟”了!

公民道德与社会公德 篇6

2、安全礼让,生命至上。

3、把垃圾带走,将文明留下。

4、保护碧水蓝天,营造绿色家园。

5、保护生态环境,创造绿色文明。

6、播种文明,收获温馨。

7、不明是非难处世,不知荣辱难为人。

8、不能再丢垃圾时,丢了自己的脸。

9、大家小家是一家,保护环境靠大家。

10、大家要有公德心,毁坏公物乞人憎。

11、道德从点滴积累,文明从你我做起。

12、道德凝聚力量,文明传播希望。

13、道德新风与你同行,文明礼貌从我做起。

14、点滴体现修养,细节彰显文明。

15、多一句文明用语,增一缕人间春风。

16、多一丝微笑,少一分摩擦。

17、扶残助残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18、父母是孩子的老师,尊老爱幼是美德。

19、高空抛物,砸在地上一个坑,砸在头上……

公民道德与社会公德 篇7

关键词:道德素质;精神家园;幸福社会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066-02

党的十八报告中提出:“要把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这是中国共产党,认真分析、准确判断和把握时代脉搏,积极努力响应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基于我国目前公民道德情况,而提出来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任务,不断丰富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内涵,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积极发挥公民道德素质建设对促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推进幸福社会建设。因此,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建设幸福社会的必然要求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延绵不断,其根本原因在于拥有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底蕴,我国商代有“六德”:知、仁、圣、义、忠、和。春秋时期孔子提倡仁、孝、悌、忠、信等道德规范。宋元时期形成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八德”。现当代学者将中国道德文化的核心理念归纳为忠、孝、和、礼、义、仁、恕、廉、耻、智、节、谦、诚13个方面。这些道德力量不断传承,内容不断丰富。对我国历朝历代的治国理念和治国方略提供了充足的精神思想准备,才使得中华文明不断传承。但是到了现在却出现了一些方面的忽略,过度重视对物质生活的需要,而忽视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思想更加开放了。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却给我国社会道德建设带来了不小的冲击:金本位思想、拜金主义、一切向“钱”看、人性冷漠、良知沦丧、道德败坏、尊老不足、爱幼有余,片面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一些不法商家在利益的面前,丢弃了传统的美丑恶善,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而忽视集体价值观和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出现了毒奶粉、毒馒头、瘦肉精、牛肉膏、假药等等与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息息相關的一些不道德行为,这不得不令我们震惊,在感叹之余我们更多的是谴责、愤怒,但我们仔细想想这些不道德行为的出现,归根结底是由于这些年来我们过度注重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过度去追求金钱利益,而忽略了精神世界的发展和提高,特别是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虽然我们也曾提出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却在拼命抓物质文明建设,而对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却相对滞后。这与我党提出建设和谐社会、幸福社会目标极不相符,如果广大人民群众感觉不到人性温暖、诚实经营、互利互信的良好社会氛围,谈何建设幸福社会呢?

自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着重强调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强调在经济发展中对实现对人的尊重、理解、感受来谈发展,只有注重人的幸福感、安全感,幸福社会才算是现实了其真正的内涵。习总书记说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在为人民群众提供宽松舒适的物质环境的同时,也要更多的关注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需求。因此,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实现和谐社会、幸福社会的必然要求和基本保证。

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建设精神家园的重要保证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不缺道德、不缺真善美、更不缺信仰。那么是什么让如今的世人如此的冷漠呢?在物欲纵横的社会里,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协调的一面,邻里间的陌生感、人世间的冷漠感、见死不救、老人跌倒不敢搀扶、随地吐痰、不遵守公共规则、集体围观等等社会道德滑坡的现象层出不穷,人与人的不信任感不断加强,个人逐渐都被边缘化,如果长期下去,不加遏制这种蔓延的趋势,我们又何来谈文明社会、幸福社会的建设呢?

中国共产党在认真分析和研究当前社会出现的总总不和谐现象,而提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这一基本任务,其目的就是要从根本上加强对公民道德素质的引导、教育和个人修养。从而创建助人为乐、邻里和睦、安居乐业、弘扬真善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幸福社会。真正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和出发点,从人性的角度分析、了解人性基本需求,除物质生活需要外,也要精神生活的满足。因此,只有让人民群众在物质和精神上取得双丰收,逐步形成爱国、爱家、爱集体、团结互助的良好社会氛围,那么创建幸福社会的目标也就实现了。

三、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必须“四德”齐抓

公民道德按照在社会生活中的分类可以分为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四个部分,要建设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就必须把这四个部分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相互包容、共同提高,要建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就必须从本国的国情、社情、民情出发,认真分析“四德”建设中存在的各种具体问题,了解其根源,对症下药、全盘考虑、系统结合的思想。

nlc202309020213

全民道德素质的提高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协调社会每个方面的作用形成合力,公共推进。从个人方面来说要提高个人品德,在个人成长过程中树立起知荣辱、知廉耻、知善恶、知美丑、明是非的个人道德观念,把社会道德的各种要求通过教育、舆论、评价、引导等方式转化成个人自身的内心信念和评判标准。通过个人道德品质的提高,来促进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的提高。其中,个人品德建设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建设的关键,对整个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作用;从家庭方面来说,针对目前社会上所出现的尊老不足、爱幼有余的情况,我们必须从小就要在家庭这个小环境中养成尊老爱幼、長幼有序、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互助互爱、体贴关怀的传统家庭美德,并通过社区、街道、亲戚、家人间的相互督促,改正不良风气,形成和睦美好幸福的家庭氛围;在行业经营方面,必须要加强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素质,规范从业标准和资格、加大违规惩处力度,健全行业法律法规,提高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做到遵纪守法、诚实经营、童叟无欺、公平竞争,减少造假售假、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不良行业风气,树立起正确的商业经营从业意识,即使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物欲纵横的社会里,还依然能够坚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做到见利思义、先义后利、义利统一的原则。同时要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在社会公德的建设方面,政府主管部门要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关心广大人民群众的疾苦,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社会志愿者服务,充分发挥学校、社团团体、街道、社区的作用,努力推动学雷锋活动、学雷锋活动不能只在每年的3月5日雷锋纪念日,不能走形式走过场,要深刻领会雷峰精神,以自己亲身行动和作为来践行雷锋精神,加强学习宣传我们身边的好人好事,要把好宣传教育这面道德模范旗帜,让高不可攀的道德模范走进群众的生活中,走进老百姓的脑海里,同时也要加强道德模范常态化。

在提高全民道德素质方面,要从大局出发、统筹兼顾,将社会道德建设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框架之内,使其与其它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在道德建设的依靠力量上,要依靠群众、深入群众、了解群众对精神文明生活的实际需求,同时要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各志愿服务,丰富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各类道德实践活动中去。运用各种有效快捷的传媒方式,采用自下而上的道德推力模式,促进广大人民群众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践行的道德建设途径。同时,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紧密协作的教育网络系统,积极动员社会各方面有效力量,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道德环境和道德风尚。要完成建设社会主义道德的宏伟目标,就必须把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作为一项基本任务来抓,只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了,自身道德觉悟提高了、道德意识增强了、道德自律能力提高了,那么完成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这一宏伟目标指日可待。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一基本任务,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到道德力量对于推进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全党全国人民要提高思想认识、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特别是广大党员干部,要起到先锋模范作用,勇于担当,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以敢为人先、严于律己的精神,发挥道德模范践行示范作用,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处处想民之所想、思民之所思,要有“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国忧民思想,发扬艰苦奋斗、厉行节约的作风,做到大公无私、公而忘我的工作境界,坚持以德修身、以德服众的官德修养,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

公民道德与社会公德 篇8

近期,处支部组织学习关于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和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家风正民风纯等重要论述,开展自查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方面存在问题。通过学习、自查,使我在思想上受到一次洗礼,并获得许多心得体会。

一、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都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

社会公德是千百年来逐渐形成的道德规范,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社会发展的今天,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与人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公德在维护公众利益、秩序、稳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日益成为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载体。要大力倡导遵纪守法,公正廉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助人为乐、敢于担当、尊老爱幼、团结互助、保护环境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让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做一个模范公民。

二、职业道德是爱岗敬业的必然要求。

就殡葬业职业道德而言,既具有其他职业道德的共性,也具有特殊行业职业道德的特性,是其他职业道德的重要补充,具体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殡葬业服务的“两个世界”的人,既要“让逝者安息”,也要“让生者慰藉”,殡葬业职业道德内涵便多了一重内容,这是一般职业道德所不能比拟的;二是殡葬业所从事的工作是人生终点站的工作,当今社会对此行业的接受程度还具有局限性,很多风俗习惯仍然根深蒂固,难以冲破,因此,殡葬业职业道德还要适应这些习俗和习惯。移风易俗虽然倡导多年,但几千年来形成的习俗靠一朝一夕难以改变的.。

三、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

家庭美德涵盖夫妻、父母、子女,邻里之间的关系。家庭美德与社会公德有着密切的关系,培育家庭美德有助于社会公德的建设和发展,相反,失去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就存在严重缺陷和短板,这是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正确对待和处理家庭问题,家庭成员共同培养家庭美德,做到夫妻恩爱和睦,长幼亲情甜蜜,邻里友善互助,共同遵纪守法,这样不仅关系到每个家庭的美满幸福,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四、培养优秀个人品德为家庭和谐、干事创业、社会建设作贡献。

公民道德与社会公德 篇9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税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如何加强税务部门人员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进行了简要的论述。

关键词:税务工作人员 “四德”建设 途径

“经济越发展,税务越重要。”税务人员是税收法律法规的执行者,是税收征管的主体。税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是税收工作质量的决定因素。因而从事税务工作的综合素质,势必直接影响税收职能的发挥,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从而影响整个国家的经济走势。近年来,税务人员在税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导致经济损失的现象时有发生,说明加强税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已经刻不容缓。

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进步、发展,离不开人类的进步。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品质不但反影了这个人受教育的程度还反影了这个人的个人休养,一个人的休养和素质不是单单持靠知识能改变的,一个人的素质和休养是多方面的。这与一个人的人生观与一个人的性格、所在的环境有密切的关系。有时候生活本身就是一本书一本有哲理的书,有时这样一本书需要你用一生的时间来读,来体悟。每个人都有一种生存的法则和处世的方法。这不是从书上学到的而是从生活中一点点积累起来的。

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新税制的改革深入进行,税收既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支柱,又是国家调节经济和监督管理,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和微观搞活的重要经济杠杆,它介入的领域越来越广泛,接触的纳税单位和个人越来越多,担负的任务越来越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处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社会各方面对税收工作和税务人员思想作风的评价和反响也越来越敏感。根据我国财政经济的实际状况,税务部门及税务人员肩负的任务也越来越艰巨。职业道德应该象一股暖暖的春风,漾起了税务人员心里爱的波澜;职业道德应该象一片轻柔的云彩,缚获住群众关切的视线;职业道德应该象那沾满露珠的花瓣,给别人带来了一室芳香。

社会公德顾名思义就是社会上大部分的人普遍要遵守的最起码、最基本的道德标准,这只是我个人对这个名词的一些认识。从税务部门狭义方面来看,从我国税务工作的现实国情出发,税务工作的社会公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应当把这些主要内容具体化、规范化,使之成为全体公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

首先,社会公德里规定有一些事是不可以做的。

比如,不要在公共场所抽烟、随地吐痰;不要在该安静的地方大声说话;不要说脏话、骂人;不要折花踏草、破坏公物;不要在公共设施上乱涂乱画;不要,不要,不要……总而言之一句话,都是不要做什么。想想也是,这些事情的确不该做啊,可是我记得这样一个故事,说是有一个外国人在中国看到“禁止踏入草坪,禁止随地吐痰”她就说,这也要禁止啊?这在我们国家,都是人人都知道的事情,都会知道怎么做啊。听到这儿,我们国人不应该感到脸红吗?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下面再来说说,可以做的,或是应该做的事情。

哪些是应该做的?随便举几个,比如在公交车上给老、弱、病、残、孕让座;比如见义勇为抓小偷,制止暴力;比如拾金不昧、帮难助困;等等等等,我想也不是上面几个句子就可以概括得了的。可是我们做得怎么样呢?事实并不是那么乐观,公车上为了让一个座,推三推四的,当然也还是有一大批人,会做得很好。抓小偷,听到这么一声喊,会有很多人见义勇为,却也有那么多人在冷眼旁观,叫人好不心痛。拾金不昧的事情绝对有,可是能有多少?能有多少人可以说自己会像颜回一样,把拾到的金子又放回原处的,敢摸着良心这么说的人,我想没有几个。

社会公德很重要,那么什么应该成为税务人员的社会公德呢?毫无疑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应该是税务人员社会公德建设的核心,因为这是社会主义公德区别和优越于其它社会形态公德的显著标志。每个税务人员不论职位分工如何、能力大小,都能够在本职岗位,通过不同形式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新的形势下,大力地倡导为人民服务的社会公德观,才能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贯穿于税务部门各种具体公德规范之中;同时,作为税务部门人员公德建设的原

则,集体主义精神也不能缺少。因为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使集体主义成为调节三者利益关系的重要原则。税务工作人员要把集体主义精神渗入税务工作和生活的各个层面,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关系,提倡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反对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和损公肥私、损人利己,把个人的理想与奋斗融入广大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奋斗之中。

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正确对待和处理家庭问题,共同培养和发展夫妻爱情、长幼亲情、邻里友情,不仅关系到每个家庭的美满幸福,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税务人员工作和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相互之间要体现人文关怀,提倡健康和谐的人际观念。领导者之间,提倡经常换位思考,心理上多理解、感情上多尊重、行动上多配合,体现团结合力;在人与人之间,要坦诚相见、与人为善,大力倡导“以勤为乐、以廉为荣、以实为本、以绩为准”的人生观,体现合作与帮助,增强团队精神,以平常心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现在中央很重视抓好家庭美德,因为税务部门的腐败,很有可能从家庭成员的贪婪开始,以家庭因为工作腐败而结束,给国家,集体和个人带来了很大的伤害,所以重视抓好税务人员的家庭美德教育。叶子的飘逝,是风的追求还是树的不挽留。税务人员的家庭美德观是无比重要的。

税务工作人员在立足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必须有良好的个人品德。个人品德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重要前提,如果一个人没有良好的个人品德修养,怎么能谈得上公德心、责任感和荣辱观呢?所以税务人员要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税务部门干部必须“讲原则、重品行、作表率”,这些思想和要求都需要以个人品德作为前提来实现。

税务工作人员要有良好的个人品德必须做到诚实守信。诚是做人之道,为人之本。一个人连做事做人的诚意都没有,那么很可能就会出现大问题。实就是实事求是,就是无一点虚假。守信就是说的和做的是一致的,就是说到做到,一言九鼎。这是正直的人认识事物的态度,也是一个税务工作人员应该具备的品质。只有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诚实守信,求真务实,就没有办不好的事,品德也不会发

生偏差。每一个税务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都应当很好地深思这个问题,强化宗旨意识,充分认清肩负的职责,始终把人民的利益举过头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个人品德是没有量化标准,也无法用无法用具体的词语捕捉,但税务人员高尚的个人品德,如同夏日里的一阵微风,给群众带来了满意和欢愉。

瞻彼洛矣,维水泱泱。君子至止,福禄如茨。在税务部门人员“四德”建设方面,从传统方面要继承并弘扬中华民族多年来形成的优良传统;从创新方面也要与时俱进,以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寻求改变以应对新的挑战。

总而言之,当今税务人员的“四德”建设是不容忽视的,加强税务人员的“四德”建设也是非常之重要的。如果上级领导能够把好财务收支关口,公正明确地反映方方面面的利益关系,不偏私,不滥用职权,下级的税务工作人员能树立强烈的法律意识,提高自身素质不存私心,不怕打击报复,能自觉、大胆地同各种违规违纪行为作坚决斗争,并用适当的方法保护自己的利益。那么税务人员的“四德”建设将会渐渐走出两难的境地,税务人员的诚信度也会渐渐的提高。因为税务人员“四德”的树立并不单单是税务人员本身而是需要社会,组织和风细雨负责人等等从多方面来共不断的追求,崇高的税务人员“四德”观念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刘少奇 北京人民出版社

2.《人生理论与实践》 沈继英 祖嘉合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3.《健康心理与人才发展》 贺淑曼等编著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1999 年版

上一篇:听徐长青老师的课有感下一篇:水上乐园游玩记的叙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