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公民

2024-09-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道德与公民(精选10篇)

道德与公民 篇1

公民道德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第一,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保持我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保障。生存环境恶化、自然资源枯竭,严重影响了社会协调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实践证明,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没有社会的良好发展,更谈不上人类的全面发展。第二,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才能促进人与人的和谐相处。每一个公民都要在社会中争取做个道德规范的好公民;在职业生涯中做一个好工作者;在家庭生活里做一个好的家庭成员;广大党员也要起先进带头作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人格力量影响和带动群众。第三,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才能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人是社会的主体,各种社会关系就是人在其社会实践中发生和建立起来的。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有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所以,人与社会和谐发展也就成为人类追求的理想目标。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存在着不少问题,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式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还不相适应。我们应该把开展这项建设同党员的先进性教育结合起来,同各行各业的建设结合起来,以公民道德建设为着力点,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同时,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道德与公民 篇2

一、重新认识《道德经》和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在古代没有“道德”一词, 只有“道”与“德”, 最早见于《道德经》。“道可道, 非常道” (第一章) 、“孔德之容, 惟道是从” (第二十一章) 、“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寂兮寥兮, 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 强字之曰‘道’。” (第二十五章) 道家认为, 道是先于天地而生、效法自然而形成的万物的本体和规律法则。道, 无状无相, 是人的视、听、触、味等感觉无法直接触及和感知的, 但又用之不尽, 确实存在。引水为例,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第八章) 道, 质朴无名, “王侯若能守之, 万物将自宾。” (第三十二章) “道, 常无为而无不为。” (第三十七章) 道, 是社会的客观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和真理。它客观存在, 左右社会和人类的发展, 顺应它去发展, 社会才能健康和谐, 人才会健康幸福。德, 是人的德性、品行, 是遵循“道”去适应和改造自然, 从而使社会、自然和人类长久发展, 和谐共存。人们按照道的规律去处事、做人就是有道德。

今日的我们对于道德有了新的理解。“道德”虽然没有很明确的定义, 但是人们普遍认为道德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沟通最基本的规范和准则。

道德是个体发展和完善的核心, 也是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恩格斯指出:“人的本质不是个体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体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种种关系, 与自然的关系、与整个社会群体的关系等。为了维护种种关系的和谐发展, 就要建立一定的“秩序”, 形成社会规范。道德作为最基本、最普遍的行为规范, 其根本作用就在于规范人们的行为, 维护稳定的社会秩序。在人类社会中, 个体总是以道德节制自己的欲望, 并把天然的情感自觉地扩展到自然、社会领域和他人。道德帮助人类与自然界协调发展, 帮助人类社会形成良好的风气。个体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 才能敬爱自然, 才能知理明耻, 才能识大体、顾大局, 才能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道德是善良人的法宝, 也是不善之人得以保全平安的护身护。离开了道德的守护, 人类社会将会陷入人人自危的境地。 (1) 为此, 公民道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道德经》为我国公民道德教育提供了独特内容

公民道德教育就是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心理素质、法律规范意识和思想政治素质的公民的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的进行离不开公民自觉的修养, 榜样的引导和环境的熏陶。《道德经》中“清净无为”、“顺应自然”、“谦下”等思想给今日的公民道德教育提供了独特内容和新的思考。

顺应自然。老子给予自然极高的赞誉。他说“道大, 天大, 地大, 人亦大。……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第二十五章) 人的言行应该效法天地, 天地的运行效法道, 道效法自然。人与自然相处, 首先要做到“为而不争”。不过分占用自然资源, 维护自然的平衡, 人才能够在自然中和谐发展。我们已经得到公认的事实:过度砍伐森林就会引发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温室效应等问题, 我们生存环境的质量就会下降。只有遵循自然的规律才能够得到应得的利益和长远发展。

个人的发展也应随顺自然, 养成不偏不倚, 不造作, 不妄为的品格。老子认为, 秉持一个容器, 倒入水满溢出来, 还不如不是很满的状态;打磨金属使它又尖又锐, 金属物反而容易断折。做人也应该顺应自然, 不过分追求名利, 也不过分去追求功绩。老子提出一个与儒家相对的主张, 就是“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 他认为智圣、仁义和巧利不足以用来治理天下, 因为正是大道被荒废, 才会提倡仁义;巧智奸诈出现, 随之而来的就是更为严重的弄虚作假;六亲不能和睦相处, 才会重视孝心和慈爱;国家处于昏乱的状态, 才会有忠臣和奸臣的分别。 (2) 所以, 国家对于百姓的教育应该遵循坚守朴素, 减少私欲的原则。不给贤能的人特殊待遇, 就能够让百姓不去争夺名位;不珍视财货, 就能使百姓不去偷盗;不展现能够引起人欲望的事物, 就能使百姓在思想上不发生惑乱。 (3) 各行各业的百姓都安守本分、尽职尽责, 社会就会不治而治, 自然和谐。

清静无为。老子再次以水为例向我们阐释一个道理: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穿透天下最坚硬的东西 (滴水穿石) , 没有形体的东西可以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 这说明了无为的有益。有道德的人无所作为, 其他人见了能够自行教化;有道德的人内心清静, 其他人见了能够自然端正;有道德的人无所事事, 其他人能够自己富足。有道德的人自己知道而不自我表现, 爱护自己而不自显高贵, 所以能够得到他人的赞誉和赏识。治国者应当保持没有私心, 把百姓的心当做自己的心。治国者没有私欲, 百姓自然品质淳朴。治国者施行无言教化远比频繁颁布政令要好的多。治国者想要治理百姓, 一定会以言语向百姓表示谦下;想要领导百姓, 一定会将自身利益置于百姓身后。这样会让百姓感觉不到任何沉重而乐意拥戴他, 国家就能够自然和谐。

三、当代公民道德教育对老子思想的扬弃

1. 客观看待老子的思想, 汲取公民道德教育精华

老子的思想传至今日, 已经历了数千年之久。他的主张有当时社会背景的影响, 今天我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所以对待老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应该保持客观的态度, 细细品味, 认真思考, 结合当代公民道德教育的实际情况来运用。在物质繁华、科技进步的今天, 我们依然要保持一个清静的心地, 学会顺应自然, 与自然和社会建立友好和善的关系。学会接受现实, 即使面对失败也要有承担后果的勇气。

2. 树立榜样, 上行下效地实施公民道德教育

老子认为仁、义、忠、孝都是人与生俱来的美德, 是自自然然的本性。社会上出现的一些问题是由于人们的言行偏离了本性, 教育正是要帮助人们恢复原本具有的一切美德和智慧。百姓是可以教育的, 也是能够教育好的。关键是治国者要为百姓树立良好的榜样, 使之见贤思齐。榜样愈多, 愈能引起他人的注意和效仿, 积少成多, 社会就能形成良好的风气和环境。更重要的是, 治国者要有自知之明, 绝不自以为是。要能做到致虚极, 守静笃。如果国家的领导者能够带头遵循中华传统道德, 做人民的表率, 人民自然会更尊重和拥护他的领导, 自然会跟着去做。

参考文献

[1]张尚仁.论《道德经》无为而治的国家社会管理思想[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 2007 (8) .

[2]魏饴.《道德经》德育功能三题——兼评文选德先生《〈道德经〉诠释》[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6) .

[3]郑雅萍.对全球化视野下公民道德教育的思考[J].河南社会科学, 2005 (7) .

[4]钱逊.儒家伦理与公民道德教育[J].道德与文明, 2006 (1) .

[5]范如芬.刍议传统教育思想对当代中国公民教育的影响[J].前沿, 2006 (5) .

论公民道德建设与道德教育的关系 篇3

【关键词】 道德 核心 为人民服务 引导 教育 实践

一、道德的定义及其对社会的重要性

道德一词最早源于老子所著《道德经》之“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大概意思是讲世间万物随着自然形成后,要依靠品行培育承载,万物虽然不相同,依靠品行的力量也能让其有所改变,所以万物不仅依靠环境生成更要倍加约束珍惜。自然与社会环境是独一无二的,人的品行是很重要的,大家都不要破坏自然规律,人类可以用良好的品行改善自然社会环境,让后者健康成长,顺利发展。生万物而不贪有,抚育万物而不骄躁,教养万物而不主宰,这就是奥妙玄远的德。“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他认为学到礼就可以有道德了,这里的道德主要是指人们的一种德性和品质。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现代社会对于道德是这样定义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具有认识、调节、教育、评价以及平衡五个功能。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然而,不同时代与不同阶级,其道德观念都会有所变化。从目前所承认的人人性来说,道德即对事物负责,不伤害他人的一种准则。社会需要协调,有两种渠道,一种是法律,带有强制力的;一种是道德,带有约束力的;法律由于其严肃性以及滞后性,不常用,而道德衍生于人与人最基本的交往中,并且约定成俗,最后行成社会道德体系,主要功用是能有效的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合理且损失最小的方式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道德于个人修养以及文明提升有较大作用,与法律相辅相成,共同维护社会的秩序,法律的不足之处,道德可以弥补。

二、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了当代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

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明确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从我国历史和现实的国情出发,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应当把这些主要内容具体化、规范化,使之成为全体公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为人民服务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它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它不仅是对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要求,也是对广大群众的要求。在新的形势下,必须继续大张旗鼓地倡导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贯穿于各种具体道德规范之中,要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形成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良好道德风尚。

集体主义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原则,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当家作主,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根本上的一致,使集体主义成为调节三者利益关系的重要原则。要把集体主义精神渗入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层面,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关系,提倡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反对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和损公肥私、损人利己,把个人的理想与奋斗融入广大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奋斗之中。

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每个公民都应当承担的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必须把这些基本要求与具体道德规范融为一体,贯穿公民道德建设的全过程。要引导人们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报效人民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利益、民族尊严为最大耻辱,提倡学习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艰苦创业、勤奋工作,反对封建迷信、好逸恶劳,积极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现代社会社会公德在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成为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要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

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现代社会对从业人员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的要求越来越高,要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鼓励人们在工作中做一个好建设者。

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正确对待和处理家庭问题,共同培养和发展夫妻爱情、长幼亲情、邻里友情,不仅关系到每个家庭的美满幸福,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要大力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鼓励人们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

三、公民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是教育

人民日报指出: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教育是基础。要紧紧抓住影响人们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环节,通过家庭、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方面,坚持不懈地在全体公民中进行道德教育,使人们懂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什么是必须提倡的,什么是坚决反对的。

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高尚品德必须从小开始培养,从娃娃抓起,要在孩子懂事的时候,深入浅出地进行道德启蒙教育;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循循善诱,以事明理,引导其分清是非、辨别善恶;要在家庭生活中,通过每个成员良好的言行举止,相互影响,共同提高,形成好的家风。

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各级各类学校必须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要科学规划不同年龄学生及各学习阶段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坚持贯彻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校纪校风建设;要发挥教师为人师表的作用,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要组织学生参加适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帮助他们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

机关、企事业单位是对公民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各类机关、企事业单位应当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有计划、有重点地抓好道德教育;要把道德特别是职业道德作为岗前和岗位培训的重要内容,帮助从业人员熟悉和了解与本职工作相关的道德规范,培养敬业精神;要把遵守职业道德的情况作为考核、奖惩的重要指标,促使从业人员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树立行业新风。

社会是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大课堂。党政各部门、社会各方面以及城市社区、农村基层组织在公民道德教育中,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要结合各自的工作职能,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大力宣传基本道德知识、道德规范和必要礼仪,使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要积极开发优秀民族道德教育资源,利用各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历史和革命传统教育;要不断充实富有时代特色的道德教育内容,推广群众易于接受的各种教育方式。

家庭、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在公民道德教育方面各有侧重、各有特点,是相互衔接、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必须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单位教育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相互配合,相互促进。要突出加强社会教育,巩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单位教育的成果,促进公民道德教育的深化。

四、道德实践活动是道德教育的一部分

公民道德建设的过程,是教育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以活动为载体,吸引群众普遍参与,是新形势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每个公民既是道德建设过程的参与者,也是道德建设成果的受益者,要坚持在各种类型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突出思想内涵,强化道德要求,使人们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以“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的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活动,各级党政机关开展的创先争优、依法行政、公正执法、做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以及社会各界组织的“希望工程”、“送温暖”、“志愿者”、“手拉手”、“幸福工程”、“春蕾计划”、“扶残助残”等公益活动,覆盖面广、参与人数多,对公民道德建设有着深刻的影响。要在各项创建活动中充分体现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内容,明确具体标准,制定落实措施,力求取得实效。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先进人物,是实践社会主义道德的榜样。要广泛开展向先进典型学习的活动,善于发现和运用先进典型,树立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道德楷模,让广大群众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见贤思齐,从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取力量,使先进典型的高尚情操成为社会的共同财富。

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蕴藏着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要利用“五四”、“七一”、“八一”、“十一”等革命节日,“三八”、“五一”、“六一”等国际性节日,以及民间传统节日和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纪念日等,举行形式多样的群众性庆祝、纪念活动,使人们在集体聚会、合家团圆的同时,增强对祖国、对家乡、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陶冶道德情操。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活动,对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有着重要的作用。要提倡在重要场所和重大活动中升国旗、唱国歌,开展入队、入团、入党宣誓、成人仪式以及各种形式的重礼节、讲礼貌、告别不文明言行等活动,引导公民增强礼仪、礼节、礼貌意识,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各种道德实践活动源于基层、扎根群众,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要因势利导,发挥基层组织和群众团体的骨干作用、先进典型和先进单位的带动作用、广大群众的主体作用,坚持从具体事情做起、从群众最关心的事情抓起,使道德实践活动与各项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生活,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促进公民道德建设稳步向前发展。

大众传媒、文学艺术以及体育活动,对公民道德建设有着特殊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一切思想文化阵地、一切精神文化产品,都要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精神,大力宣传体现时代精神的道德行为和高尚品质,激励人们积极向上,追求真善美;坚决批评各种不道德行为和错误观念,帮助人们辨别是非,抵制假恶丑,为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文化氛围。

广播、电视、报纸、刊物等大众媒体,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满腔热情地宣传两个文明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反映新时期道德要求的新事物、新典型。要利用群众喜爱的名牌栏目,加强对社会普遍关注的道德热点问题的引导;要积极开展舆论监督,有力地批评背离社会主义道德的错误言行和丑恶现象;要发动群众参与,对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展开讨论。计算机互联网作为开放式信息传播和交流工具,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阵地,要加大网上正面宣传和管理工作的力度,鼓励发布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防止反动、迷信、淫秽、庸俗等不良内容通过网络传播;要引导网络机构和广大网民增强网络道德意识,共同建设网络文明。

电影、电视剧、戏曲、音乐、舞蹈、美术、摄影、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各类文艺作品的创作,要积极反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火热生活,热情讴歌人民群众的开拓进取精神和良好道德风貌,以其独特形式和艺术魅力,给人以鼓舞、启迪和美的享受。要在各种文艺评论、评介、评奖中,把是否合乎社会主义道德作为一条重要标准;要加强对人们审美观念的引导,提倡高雅、健康的审美情趣;要坚决制止出版、播映、演出格调低下的作品和节目,依法打击反动、淫秽及各种非法出版物,让健康的文化产品占领思想文化阵地;要切实加强对娱乐服务场所的监督管理,严厉打击卖淫嫖娼、赌博、吸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各种类型的商业性广告,要注意文化艺术品位,不得出现有损道德、有伤风化的内容;要大力提倡各种形式的社会公益广告,净化人们心灵,优化人文环境。各种类型的体育活动,要精心组织、加强引导,吸引群众参与,以健康向上、团结拼搏的氛围,激发人们的团队精神和爱国热情。

综合以上材料,道德建设与道德教育是相辅相成的。社会道德建设机制的不断完善能够成为道德教育的助推器,而道德教育能够促进道德发展,是道德建设事业的前提保障。与道德教育以及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相比,道德建设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即宏观性、社会性、连续性、复杂性和实践性.在社会道德风气的改善和个体道德品质的形成中,道德建设处于主导性的地位,它与道德教育有机地联结在一起。.

参考资料:

《道德经》,作者:老子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发部门:中共党中央

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 篇4

我能严格遵守学校纪律,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我是个听话懂事、善解人意、诚实质朴、令人信任的学生。各科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学习有计划,有条理。学习刻苦,能从严要求自己,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平时能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有益的文娱活动。能坚定信心,持之以恒,有迎难而上的勇气,不断改进学习方法,争取学习成绩百尺竿头,更上一层楼.学习态度与能力

能够做到上课认真听讲,自觉遵守课堂纪律;对老师布置的课堂作业,能够当堂完成;对不懂的问题,主动和同学商量,或者向老师请教。改进了学习方法。我给自己订了一个学习计划:做好课前预习,把老师还没有讲过的内容先看一遍。上课要积极发言。对于没有听懂的问题,要敢于举手提问。每天的家庭作业,做完后先让家长检查一遍,把做错了的和不会做的经常拿出来看一看。每天晚上做完作业,再看几篇作文。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各门功课都取得了好的成绩。

交流与合作

在较好的合作与交流能力,在学习生活上能与同学、教师、家长进行良好的交流、合作,相互交换意见与看法,相互促进、共同进步。遇到不懂得问题会及时向老师同学请教,在生活上遇到困惑会与他人进行交流,通过各种方式锻炼自己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学习勤奋,追求科学,思想健康向上。与他人团结互助.约束自己的行为.尊重身旁每一个人的想法.可以很快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运动与健康

以前的我就像老师说的:吃饭抢大碗,运动往后闪。但经过这学期,我爱上了运动,因为它可以使我更健康。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体育体锻达标擅打篮球,通过高中三年生活的锤炼,在德智体方面,我取得长足的进步,从一个懵懂的中学生逐步成长为品学兼优的“四有”新人,但我有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体锻虽然达标,但还须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成绩.审美与表现

我认为的审美观念很好,能辨认出什么是真正的美的,也很会表现自己,特别是在我擅长的数学上,我是个健康快乐的男孩,从来不与人攀比。

在艺术课上,正确的审美观让我更懂得如何发现美的存在,认识到美的真正含义。在穿着上从不以过渡的张扬为美,虽然不是很突出,但是一眼就能够看出我身上的美才是最特殊的。

道德与公民 篇5

和谐社会公民道德与行政道德建设研究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政治、经济、法律、伦理文化的发展并不平衡.在新的社会伦理观念尚未建构形成,传统文化又失去社会整合能力的`经济加快建设进程中,中国社会明显出现了道德滑坡、失信违法、腐败循环、极端的个人主义等精神腐质与社会流弊.加强法律与道德的双重规则治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秩序的客观诉求.

作 者:邓琦 作者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80刊 名:华章英文刊名:MAGNIFICENT WRITING年,卷(期):2007“”(12)分类号:B822.1关键词:精神文明 政治文明 公民道德建设 现代法律制度体系

Sars危机与公民道德权利 篇6

Sars危机与公民道德权利

在Sars危机中发生的道德侵权现象,说明当前强化公民道德权利意识的重要性.道德权利与法律权利虽有差异,但是却有很大共性,在调整社会关系方面发挥着互补作用.应该利用法律、政策等措施强化道德权利的`要求权、受回报权和自由权,建立公民维权意识和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公众权利的理念,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公民道德教育.

作 者:黄捷 杨健 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学院,江苏,苏州,215009刊 名: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DONG ADMINISTRATIVE COLLEGE & SHANDONG ECONOMIC MANAGEMENT PERSONNEL COLLEGE年,卷(期):“”(4)分类号:B82-051关键词:Sars危机 道德权利 要求权 公共利益

论公民道德教育的普世性与民族性 篇7

关键词:公民道德教育,普世性,民族性,保持张力

“公民”是西方民主文化的产物。公民概念最早产生于古希腊城邦的奴隶制民主制, 与权利、平等意义相联系。在古希腊、罗马时期, “公民”指的是雅典城邦或罗马共和国的成员, 希腊文的“公民”, 其原意为“属于城邦的人”, 即公民是构成城邦的基本要素。亚里士多德认为:“凡有权参加议会和审判职能的人, 我们就可说他是那一城邦的公民。”现代意义上的公民是指具有某国国籍, 根据该国宪法享受权利、承担义务的自然人。公民道德教育作为公民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作为公民教育的核心, 不是体现为独立于公民教育的特殊部分, 而是与公民教育的其它内容紧密结合, 渗透在公民教育的每个方面。公民道德教育是指一定国家和社会为了培养国家社会所需的、具有基本公民道德素质的良好公民, 对公民从公民与国家、公民与法律等角度入手进行系统的、多元的和制度化的道德教育活动, 将一定社会的基本道德原则和规范内化为公民基本道德素质, 培养公民的道德观念, 形成公民的道德行为, 并且能对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改善起到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那种地方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 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 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 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 于是, 由许多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1]全球化的大背景决定了在公民道德教育的过程中, 要紧扣全球化的时代背景, 公民道德教育也就具备了普世性与民族性的特征。

一、公民道德教育的普世性特征

公民道德教育的普世性即世界性、全球性。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各国之间交往越来越紧密, 这使得公民道德教育具有鲜明的世界性和全球性。在现在普世道德的诉求下, 全球化进程中产生的一些全球性问题也使得公民道德教育需要关注世界性问题。

1. 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的主要任

务。“公民”虽然产生于西方, 但随着民主化浪潮的发展, 在以发展民主为目标的国家里, 对公民进行符合公民身份要求的公民道德教育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现代民主作为一种制度设计, 它关注的重点是政治制度、法律规范、程序等外在的、有形的建制, 在民主社会中固然起着决定性作用, 但一个社会只靠程序和制度规则来制约调节是不够的, 必然需要有某种程度的公民德性和公共精神的协调配合, 才足以成就民主法治社会。因此, 各国在注重制度建设的同时, 毫不放松对公民开展包括公民道德在内的文明素养教育。[2]

2. 公民道德作为每一个公民都应该遵循的公共性道

德行为规范, 具有类意识的特征, 即公民道德具有一定的普世性。坚持公民道德教育的普世性对于更好地融入全球化的浪潮、增强各国文化交流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有利于我们从西方文明中吸收有益经验, 拓宽公民道德教育的视角和空间。对于没有民主传统和公民历史的中国而言, 在社会转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过程中, 大力开展公民道德教育应该学习西方国家的思想和经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信息的涌动, 加速了各种思想道德的交汇, 并把许多不同的思想文化浓缩、挤压在一起, 使思想道德领域更加交错复杂, 形成许多需要我们研究的新问题, 即‘全球意识’在发展, 民族意识也在发展, 现代意识在发展, 寻根意识、地方意识也在发展;大众传媒既为人们提供了形成道德共识的公众领域, 又为人们提供了价值观念选择的多元取向;现代交通、通讯虽然缩小了人们联系、交往的空间, 但人们的信仰结构、道德追求、生活方式却拉大了距离, 等等。这种全球性的思想道德既分化又组合, 既建构又解构的同时发生, 这种开放环境中的思想道德既相互渗透、借鉴, 又相互矛盾、冲突的状况, 是现代思想道德教育不容回避的, 是不能用过去那种‘自我设限’、对外封闭、一概排斥、简单批判斗争的方法解决的”。[3]因此, 面对世界范围的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渗透, 我国公民道德教育更应该面向世界, 接受其他国家思想的渗透和挑战。

3. 在全球化时代, 人类普世道德的诉求得到加强, 公

民道德教育呈现出不容忽视的世界性。全球化使许多区域性问题变成了全球性问题。当代全球问题已经对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为谋求人类的共同利益, 我们需要具有全球意识和国际合作精神。人类有一个一直面临着的问题, 需要用新的思维予以考虑, 那就是人类社会所有问题, 其原则、其基准, 不能局限在个人或国家的层面上, 而应从全人类的高品位上去把握。解决全球问题, 除了需要世界各国在经济、政治和科技等领域采取共同措施外, 无疑更需要人们培养全球意识, 即我们培养的公民不仅仅只关心本国的事情, 还应该关注全球问题和人类共同利益;我们培养出来的人不仅仅是合格的本国公民, 还应该是合格的世界公民。[2]

二、公民道德教育的民族性特征

公民道德教育的普世性并不能抹煞其民族性。首先, 虽然经济全球化给各个国家的政治、文化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对人们的传统国家意识提出了挑战, 但在全球化过程中, 国家、民族的作用不但没有削弱, 反而得到加强。其次, 当代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公民道德教育, 无论是在道德教育的内容、形式, 还是在实现途径、管理方式上, 也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差别, 表现出鲜明的民族风格。如, 在管理方式上, 法国、韩国和新加坡等国, 公民道德教育由国家政府部门直接负责, 是在学校中开设专门的公民道德教育课程, 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 组织编写和审定德育课的教材;在美国, 政府则对在学校中是否开设公民道德教育课程只有号召与资助政策, 并没有统一的强制性要求;在德国, 公民道德教育的任务甚至主要是通过宗教教育来完成的, 等等。[4]最后, 提出公民道德教育的世界性并不否定其民族性。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密, 但在这个进程中却有着明显的民族利益之分, 全球化的主体依然是民族国家, 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仍然是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国家的精神支柱。

对于各个国家来说, 最根本的利益是本国和本民族的利益。在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各国都力图加强自己的经济实力, 以便在国际竞争中争取有利地位, 并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得更大的利益。因此, 在各国公民道德教育中, 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都处于核心地位, 培养富有民族精神的公民是各国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我国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作为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党的十六大报告也提出:“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 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这些都表明我国公民道德教育应当有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是我们应对全球化挑战最基本的本土资源和核心动力。

三、公民道德教育必须在世界性和民族性之间保持张力

全球化进程中社会主义公民道德教育面临着世界性与民族性之间的矛盾。在这个问题上, 过于强调公民道德教育的民族性, 否定其世界性、全球性, 或是过于强调公民道德教育的世界性、全球性, 把民族性等同于狭隘性, 都是片面的。这些观念都不利于公民道德教育的健康发展。公民道德教育必须在其世界性和民族性之间保持适当的张力, 避免走向这两个极端。

全球化使得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因此, 为了更好地推动公民道德教育的发展, 我们需要把握好普世性和民族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全球化进程中产生了一些全球性问题, 进而提出了普世性道德的要求, 即公民道德教育需要关注世界性问题, 但这并不能代表可以忽视本民族的问题。在公民道德教育问题上也绝不是以普世性的道德要求来否定地方性和民族性的公民道德规范。而且, 仅就普世性道德本身而言, 其产生也只能是“最低限度的普遍化”, “和而不同”和“求同存异”是它所遵循的基本方法, 决不能以某种特殊道德形态对其他道德形态进行征服和强制, 更不能借助于某种特殊的社会或集团的政治势力、经济势力和军事势力来获取, 而只能通过文化和平等对话来协商解决。[2]坚持公民道德教育的民族性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内在要求, 每一个民族及国家为了凝聚民心、巩固民族团结, 都会强调自己民族的独特性, 但如果不能平等地看待并虚心地学习其他民族的长处, 一味地强调本民族的独特性, 就不利于本民族文化健康发展。每一个民族及其国家由于受特殊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自身文化在多方面存在着局限, 需要吸收其他民族有益的公民道德教育经验, 不断地完善的公民道德教育。“任何一个国家的公民道德教育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一个开放的、民主的国家更乐于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吸收其他民族有益的公民道德教育经验, 来不断地完善本国的公民道德教育。这就说明, 保持一个民族公民道德教育的民族性, 并不排斥向其他民族学习有益的作法和经验, 相反, 按照本民族生存与发展需要学习借鉴其他民族先进而有效的公民道德教育经验, 必然会使公民道德教育的民族特性得到更好的发挥。不能因为强调公民道德教育的民族性, 而排斥对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公民道德教育的学习和借鉴, 这也是在我们今天的公民道德教育实践中应当特别关注的一个问题”。[4]因此, 正确把握公民道德教育中的民族性, 并以开放的态度学习其他民族优秀的东西, 才能更好地促进公民道德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2]黄月细, 田启波.论全球化进程中的公民道德教育[J].湖北社会科学, 2007, 04.

[3]郑永廷.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道德与公民 篇8

2012年4月至6月,我校通过知识测试、个别访谈、集体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对本校学生的权利责任意识、道德信仰意识等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了解和分析。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现代中学生具有一定的公民意识,表现在对国家历史、国情常识有一定了解,比较关注社会发展,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民主意识等。同时,中学生在现代公民意识方面还存在较大的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光说不做,说到做不到。

中学生对公民意识的认识更多停留在书本上和口头上,没有真正内化为个人意识,更不能在实际生活中体现出应有的公民素质。一个人道德知识不论有多么渊博,若无切身体验或情感的介入,就不会有任何行动;或者一个人光有善意,却无坚决执行善意的性格力量,那也只不过是一种伪善;即使有道德知识和道德情感,不付诸行动,依然构成不了一种美德。

2.生活圈子小,缺少责任感。

现代公民意识强调权利与义务的统一,良好的公民意识也必须包括正确的权利与义务意识。中学生生活与学习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这个小天地中,对社会的关注不多,不太关心政府解决社会问题的相关政策,更缺少对公民应有的权利和义务等知识的了解,因而他们对社会缺乏责任心,做事情缺乏主动性。

3.价值观模糊,缺少现代公民意识。

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使得中学生的自我意识明显增强。社会上出现的观望、自保、冷漠等现象,对中学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以致他们中的不少人价值观模糊、缺乏现代公民意识。为此,我们必须加强“自主、公心、宽容、理解、同情、正义、责任、参与、奉献”等风尚教育。

二、开展公民道德教育实践活动的可行性

1.组织安排的可行性。

因为所有活动主要在学校与班级范围内展开,所以非常便于采用发放调查问卷、访谈、案例教学的方式进行。研究小组可与学校德育处、团委联系,组织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性社会实践活动,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与热情。

2.时间、空间的可行性。

因为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所以在时间、地点的安排上有充足的选择余地。同时,这样的活动适应了国家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能够得到学校的大力支持。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参与了学校各项活动的组织安排,突出以公民教育为主线,全面提升了本校学生的公民意识与素养。

3.社会实践活动的可行性。

课题组选择的多组活动案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得到了家长、学校和有关部门的支持。案例的选择与设计既关注了学生生活实际,又联系了社会常见的问题。在研究过程中更是邀请到很多家长、社会人士参与案例的分析与研究,让学生在实践生活中学会透过社会现象看问题本质,了解有关公共政策的实施情况以及对居民生活带来的影响,倾听公众的心声,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对一些公共政策提出可行性建议。这既有利于相关政策的更好实施,也有利于切实保障居民的利益,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在研究过程中产生的几点思考

1.宽容学生,让他们在活动中感悟生活。

“在实践中你尽力参与了吗?在实践过程中你看到了什么、遇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做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悟到了什么……”中学生的阅历经验、知识结构、基本技能以及所掌握的社会资源等毕竟是有限的,所以我们要宽容地对待他们,让他们在不断的实践活动中感悟生活、提高自己。

2.引导学生,把他们从课本中解放出来。

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摒弃了一直以来传统教育要求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陈旧观念和不关心社会生活、社会存在等弊端,它要求学生走出课堂和书本,走向社会,倡导学生睁眼睛观察社会、动脑筋思考问题、用智慧改变现状、以双手构建未来。

3.激发学生,让他们在反思中学会成长。

道德与公民 篇9

中国古代的家训,主要是指家长对家人、族长对族人、父祖对子孙的教诲训示,但也有一些是夫妻间的嘱告、兄弟姊妹间的劝谕、诫勉。传统家训的教化的内容十分庞杂,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但究其根本,却始终是围绕齐家治家、教诫子弟、处世指导三个方面展开的。

第一,齐家治家。

与儒家倡导的“齐家”思想相适应,传统家训都把家庭和睦,“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元气团结”作为“家道隆昌”必不可少的条件(参见孙奇逢:《孝友堂家训》),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相处对于“齐家”、“兴家”的极端重要性。在强调睦亲齐家的同时,传统家训特别是宋代以来的家训大都总结、传授家政管理、家业置办等方面的具体经验及详细措施。

传统家训在论及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调适时,主要是论述父子、兄弟、夫妇“六亲”(“六亲”也有其他说法)之间的关系,认为“一家之亲,此三而已也”(《颜氏家训》)。当然,家训也谈及亲属之间的关系的调整(如司马光《家范》中就论述了甥舅、舅姑等姻亲关系)。在处理这些关系时,传统家训基本上以儒家家庭伦理思想为依据而加以阐述和发挥。

在父子关系上,强调父慈子孝。由于封建经济是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然经济,家庭财产的继承,家庭权力的转移都是由父辈决定的,因而子辈绝对地服从、孝顺父辈就成为最根本的家庭道德规范。《袁氏世范》说:“子之于父,弟之于兄,犹卒伍之于将帅,胥吏之于官曹,奴婢之于雇主。”值得提出的是,尽管家训的作者们无不将“子孝”作为处理父子关系的主要方面,有的甚至宣扬“愚忠”、“愚孝”,但也有不少家训同时提出了“父慈”的要求,要家长在不失权威的条件下,对子女家人宽以待之。如明仁孝文皇后所言,“上慈而不懈,则下顺益亲”,否则“父不慈则子不孝”,于己于家都不利。许多家训还对家长提出了正身率下、爱子贵均的要求,认为假如家长持心不公,家庭必然不和。

在夫妻关系上,强调夫义妇顺。古代家训深受封建纲常礼教的影响,同样以“夫为妻纲”、“男主女从”作为调适夫妇关系的行为准则,宣扬“烈女不更二夫”等男尊女卑的观念,但也有一些家训主张一夫一妻,“嫁女不论聘礼,娶妇不论奁赀”(姚舜牧:《药言》),反对“从一而终”,夫死允许改嫁(蒋伊:《蒋氏家训》等)。

在兄弟关系上,强调兄友弟恭。兄弟妯娌间的和睦相处甚至是“齐家”更为重要的条件,如《颜氏家训》所说,这是因为兄弟之间“各妻其妻,各子其子”,易生嫌隙。兄弟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了,妯娌之间的团结合作才有了保证。

传统家训在论及治家之道时,重点阐述了四个方面:一是严谨治家。封建家长们深知兴家之艰难,在家庭的管理上都非常谨慎,譬如《袁氏世范》的《治家》篇就有72则,几乎涉及家务管理的各个方面。二是勤俭持家。“一粥一饭,当思来自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子家训》)不少家训还具体规定了宴会、衣服、嫁娶、丧葬、祭祀等的标准,严格控制开支。三是忠厚传家。许多家训都要求家人宽柔慈厚,说明“祖宗以厚德启其后昆,则寝昌寝炽,子孙削薄其德,丧败随及”(张履祥《训子语》)的道理。四是善视仆隶。在处理主仆关系时,传统家训除了强调严加管束仆隶一面外,也要求家人善待他们。如袁采叮嘱家人,婢女大了要送还其父母,仆隶无家可归者应养其老;郑板桥嘱咐弟弟烧掉前代家奴的契约债券等等。

第二,教诫子弟。

由于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特别强调修、齐、治、平的统一,把“修身”视作“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受其影响,作为家庭教育教科书的家训也都把教育子弟家人立身修德摆在突出的位置而反复强调。其主要内容有:

蒙以养正。家训的作者们很是强调早期教育对子女成材的重要性,认为“端蒙养是家庭第一关系事”(《孝友堂家训》),反对溺爱、宠爱孩子,将爱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

励志勉学。许多家训都勉励子弟立大志、成大器,做一个有作为的人。认为“人无志,非人也”(嵇康:《家诫》)。有的家训还阐述了立志与成学的关系,“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诫子书》)。家训的作者们还把自己的治学经验、方法传授给子弟,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学风。

应世经务。难能可贵的是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社会,仍有许多家训都要求子弟耕读并重,学些技术、手艺,以自食其力、自立于世。陆游“时时语儿子,未用厌耕锄”(陆游:《剑南诗稿》)。霍韬《渭崖家训》中论述了子弟参加农耕的重要性,认为“幼事农业,则习恒敦实,不生邪心。”他还主张乡村学校的先生,应该考核学生从事农业生产的情况,凡耻于耕作者应予以休罚,如连犯三次,就开除他的“学籍”。纪晓岚甚至颠倒了自古以来“士农工商”的排列次序,向儿子灌输“农居四民之首,士为四民之末”(《纪晓岚家书》)的崭新观念。《庞氏家训》等家训著作中还写入了一些农副业生产的经验。

奉公清廉。不同时代、门第的家训中都教诫家人清白做人,勿贪勿奢,注重节操名声,特别是一些官宦家庭的家训。赵鼎的《家训笔录》认为“凡在士宦,以廉勤为本”。包拯对贪官嫉恶如仇,嘱告家人“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包拯集》卷十《补遗》)并命人刻在石上,以诏后代。

报国恤民。这一方面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帝王、仕宦之家的家训中。唐太宗李世民的《帝范》、清圣祖玄烨的《庭训格言》都告诫子孙们要不辞辛劳,认真处理国事,关心百姓的生活。许云《贻谋》要求子弟为官者“不论尊卑,一以廉恕忠勤、报国安民为职。”许衡《训子》诗要儿子“身在畎亩思致君,身在朝廷思济民。”

杜绝恶习。在强调进德修身的时候,传统家训无不将戒除恶习放在首位,谆谆告诫子孙千万不要沾染赌博、酗酒、游手好闲、搬弄是非等不良习性。要他们知错能改,“有过不能改,知贤不能亲,虽生人世上,难为人上人。”(邵雍《诫子吟》)还有不少家训详细规定了对沾染恶习的子弟们的惩罚措施,轻则杖责、鞭挞,重则免祀、开除出族,甚至处死。

第三,处世指导。

一个家庭、家族要自立于社会并获得发展,不仅要处理好家庭内部的关系,而且要处理好与外人的关系,因而传统家训在教诫家人子弟时,大都结合自己的经历及处理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经验,传授处世哲学、处世之道。概括起来,大致包括以下内容。

和待乡曲,宽厚忍让。许多家训都一再叮嘱家人要谦恭谨慎,宽厚待人,特别是对乡亲邻里,更要“宁我容人,毋使人容我。”(郑太和等《郑氏规范》)

审择交游,近善远佞。朋友关系是五大伦常关系之一,许多家训的作者都注意到了社会环境和友邻品行对子弟成长的重要影响,反复教诲他们要慎重交友。近君子,远小人。交“敦厚忠信,能攻我过”的“益友”,不交“谄谀轻薄,傲亵狎,导人为恶”的“损友”(《朱熹给长子书》)。

救难怜贫,讲究人道。不少家训中都体现了扶危济困、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教育子弟家人发扬人道精神,量力济人。

道德与公民 篇10

公民道德信仰作为社会道德之灵魂,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下面是东星资源网的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高中生道德与公民自我评价范文,欢迎借鉴参考。想要获取更多文章,敬请关注东星资源网,谢谢大家!

道德与公民高中自我评价篇一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本人坚信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学生,以优异的成绩迎接挑战,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我毕生的力量。

时光如梭,转眼即逝,当毕业在即,回首三年学习生活,历历在目:

三年来,学习上我严格要求自己,注意摸索适合自己情况的学习方法,积极思维,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强,学习成绩优良。

我遵纪守法,尊敬师长,热心助人,与同学相处融洽。我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努力为班为校做好事。作为一名团员,我思想进步,遵守社会公德,积极投身实践,关心国家大事。在团组织的领导下,力求更好地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

性格活泼开朗的我积极参加各种有益活动。高一年担任语文科代表,协助老师做好各项工作。参加市演讲比赛获三等奖。主持校知识竞赛,任小广播员。高二以来任班级文娱委员,组织同学参加各种活动,如:课间歌咏,班级联欢会,集体舞赛等。在校文艺汇演中任领唱,参加朗诵、小提琴表演。在校辩论赛在表现较出色,获“最佳辩手”称号。我爱好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力求德、智、体全面发展,校运会上,在800米、200米及4×100米接力赛中均获较好名次。

三年的高中生活,使我增长了知识,也培养了我各方面的能力,为日后我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通过三年的学习,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也就是吃苦精神不够,具体就体现在学习上“钻劲”不够、“挤劲”不够。当然,在我发现自己的不足后,我会尽力完善自我,培养吃苦精神,从而保证日后的学习成绩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作为跨世纪的一代,我们即将告别中学时代的酸甜苦辣,迈入高校去寻找另一片更加广阔的天空。在这最后的中学生活里,我将努力完善自我,提高学习成绩,为几年来的中学生活划上完美的句号,也以此为人生篇章中光辉的一页。

道德与公民高中自我评价篇二

紧张有序的高中生活即将与我告别。回想三年里有过多少酸甜苦辣,曾经付出了多少辛勤的汗水,但也得到了相应的汇报。在老师的启发教导下,我在德智体方面全面发展,逐渐从幼稚走向成熟。

在政治上,我有坚定正确的立场,热爱祖国,热爱党,认真学习并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积极要求进步,思想觉悟高,爱憎分明,踊跃参加各项社会公益活动,主动投入捐款救灾行列,用微薄的力量,表达自己的爱心,做一个文明市民。

在学习上,我有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学习态度端正,目的明确,专心上课并做好笔记,注重理解和掌握,强化练习,学会分类归纳,不断总结,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中知难而进,敢于正视自己的弱点并及时纠正,同时我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使自己有适应社会的能力,应变能力有进一步提高。在课余时间里,我喜欢博览群书,开拓视野,增长知识,不断充实自己。还利用假期参加电脑培训,并取得结业证书,高三年被评为校级三好生。生活上,我拥有严谨认真的作风,为人朴实真诚,勤俭节约,生活独立性较强。热爱集体,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对班级交给的任务都能认真及时完成。

我的兴趣广泛,爱好体育、绘画等,积极参加各类体育竞赛,达到国家规定的体育锻炼标准。

高中三年生活有使我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如有时学习时间抓不紧,各科学习时间安排不尽合理。因此,我将加倍努力,不断改正缺点,挖掘潜力,以开拓进取、热情务实的精神面貌去迎接未来的挑战。

道德与公民高中自我评价篇三

道德与公民

作为一个公民,我以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祖国的每一点变化,都牵动着我的心,香港回归的日子,神州五号发射的日子,申奥成功的日子,都是让我最难忘,让我最激动的日子,我和每一位热爱祖国的中国人一样,为那一时刻的到来而欢呼雀跃。作为一名团员,我思想进步,有政治抱负。在团组织的领导下,更好地锻炼了自己,而且还在业余党校中顺利结业。作为一名中学生,平时的一言一行我都能按照《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去做,对学校的规章制度能够严格遵守,课余时间外出,能够遵守公共秩序及交通法规,对公共设施能够爱护,外出坐车我会主动给有需要的人让座或帮助他们。在家里,经常帮助家长做家务,比如洗碗筷,擦地,解决一些简单的电脑问题等。在学校,和同学相处能够以诚相待,信守承诺,平时不管学习多忙,只要同学求我帮忙的事,我都会答应他们。

学习与创新

在学习上,我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懂得合理安排学习时间,能运用各种学习方式来提高学习水平,有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的习惯;能够结合所学不同学科的知识,运用已有的经验和技能,独立分析并解决问题。我勤于思考,敢于提出质疑,对知识有独到的见解,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努力追求学习完美。在课余时间里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和竞赛,比如:计算机数学比赛,全国生物竞赛,校园辩论赛等。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增长了自己的见识,还锻炼了自己的意志。

合作与交流

我具有很强的团队精神,很乐于参加集体活动,珍惜集体荣誉,维护集体利益。我能表达个人观点,尊重并理解他人的观点与处境,即使别人的观点不受赞同,为了不伤害他的自尊心,我也会尊重和鼓励他。我善于与他人交流合作,每当我有快乐的事,我都会与朋友一起分享。我的人际关系也很融洽。我也会接受同学的批评与建议,和同学一起完成研究性学习作业。和同学一起探讨问题。我热爱生活,我喜欢观察生活,为了发展我的实践能力,我会参加一些活动,不但可以认识一些朋友,还可以开拓视野。

运动与健康

我热爱体育运动,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有着健康的生活方式,每天早上坚持参加晨练,呼吸早上新鲜的空气。我喜欢在阳光下运动,比如打羽毛球,骑自行车,打太极等。积极体育锻炼不仅强魄了我的身体,还让我在运动中增进了与同学间的友谊。

审美与表现

我对于美的含义有着自己的理解,能够在生活中发现美,懂得美的真正含义,在穿着上,得体大方,也不失为是一个懂得用美来装点自己的人。我能感受并欣赏生活、自然、艺术和科学中的美,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在学习之余喜欢听纯音乐和欧美音乐,这不仅没有影响我的学习,而且还使一天紧张的学习得到了放松。我还喜欢摄影,用相机记录下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为自己的 人生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其他方面

我在班级中担任班长一职,对待工作认真负责,以身作则,一丝不苟,用实际行动赢得了大家的一致赞扬,是老师的好帮手,是同学的好朋友。在这个过程中,我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并在组织策划、语言表达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上一篇:第一中学安全科上学期工作总结下一篇:高中名句名篇默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