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心理健康管理制度

2022-11-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它是实施某些管理行为的基础,是社会再生产过程顺利进行的保证。合理的管理体系可以简化管理过程,提高管理效率。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学校心理健康管理制度》,供大家参考,更多范文可通过本站顶部搜索您需要的内容。

第1篇:学校心理健康管理制度

学校心理健康管理与评估

摘 要学校心理健康管理的状况可以从理念的先进性、机制的完备性、过程的完整性、成果的有效性四个方面考察。理念的先进性强调遵循政策指导、符合社会发展、确保理念的科学性。机制的完备性可以从队伍建设、工作体系、工作制度三个方面进行考察。过程的完整性强调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要落实到校园生活的每个阶段和每个方面。成果的有效性则以较为直观的方式反映出学校心理健康管理的状况。

关键词学校;心理健康管理;评估体系

作者简介

吴钰莹,西南大学心理学部硕士研究生;杨东,西南大学心理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2021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进一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实加强专业支撑和科学管理,着力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1]。

我国中小学在心理健康管理与评估方面虽然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然而由于地域、政策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发展状况参差不齐。经过调查分析发现,当下关于如何有效、合理评估学校心理健康管理的专题研究虽有,但仍在不断探索,并且目前已有的一些评估工具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为了能够更好地帮助学校进行心理健康管理,需要对学校心理健康管理评估体系进行系统梳理,以求能够通过评估的反馈来指导实践,提升和改善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综合《通知》的要求内容以及总结现有经验,我们初步将学校心理健康管理的评估分为理念的先进性、制度的完备性、过程的完整性和成果的有效性四个考察维度。

一、理念的先进性

理念是心理健康管理模式运行的基础,只有理念这一基石稳固了,方位正确了,才能搭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这座“大厦”。所以,想要考察学校心理健康管理运行得是否良好,必须首先考察理念的先进性。

什么样的理念才算具有先进性?“先进”一词,语出王安石《谢王司封启》:“不以先进畧后生,不以上官卑下吏。”意思是首先取得仕进,如果名列前茅,可以作为表率。放在心理健康管理的评估中,“先进”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先进”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先进是通过与落后比较而显现出来的,同时又是在两个事物或诸多事物的比较中产生的。在考察学校心理健康管理的工作理念时,可以通过多方面的对比,来考察学校心理健康管理的理念是否足够先进。例如,可以和学校过往曾有过的做法进行比较,又或者与其他学校的经验和做法进行比较。只有在不断的比较之中,才能不断提升,不断完善。

第二,“先进”是一个价值评价范畴。评价理念的价值出发点不同,就可能得到不同甚至是矛盾的结论。心理健康管理理念的先进性可以通过三方面的标准进行验证:第一,要从国家政策引领的总趋势上考虑,学校所采用的理念,是否符合国家政策要求;第二,要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去思考,所采用的理念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能不能与发展迅速的社会齐头并进;第三,要考虑学校自身的特色,所用理念需要适应本校的实际情况。

例如,重庆南开中学总结了过去几十年的工作,以心理学的相关理念为出发点,逐步构建起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基础的柔性育人模式。柔性心理育人有丰富的理论支撑,如哲学中的性善论、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致力于培养人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的积极心理观念、主题教育理论及教育生态理论,还包含了柔性化社会治理与组织柔性化管理的思想等。柔性心理育人是以这些理论为基础的思想探索,是哲学领域、教育领域、管理领域思想与实践的碰撞与尝试。

第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念先进与否最终还需要得到实践的检验。以实践为基础构建评估体系,目前尚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

清华大学马艳秀等人曾经做过中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2]在该研究当中,首先通过综合法和因素分析法初拟了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指标体系。其次,经由专家研判来进行修改和筛选,形成一套评估指标。随后,他们将形成的评估指标问卷发放给三所不同的高校进行测评。最后,通过对比评估得分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情况,证实了该评估体系的效标关联效度较好。如今,我们所探索的心理健康管理评估体系,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的,我們也可以通过采用相同的方法,基于实践形成一套评估体系,用以测查心理健康管理理念的先进性。

此外,“先进”还是一个发展的范畴。“先进”的含义是会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先进”的含义并不是静止不变的。

二、机制的完备性

机制的完备性指的是与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相关的预案、制度、人才队伍等的完备性。例如,学校的危机干预制度、家校合作制度、相关的工作队伍建设等都属于机制完备性需要考察的范畴。相关工作机制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管理提供对照、执行和落实的标准。只有在心理健康管理机制完备的情况下,才能确保职责明确,落实到位,才能让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实效。可以从三个层次来对机制的完备性进行考察。

第一,队伍建设。学校心理健康管理的过程当中,要充分利用一切力量,无论是教师、管理者或者是专家,都应该要在心理健康教育上进行协作,为校园当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出自己的一份力。在队伍建设当中,必须要明确队伍层级,明确不同层级的对应职责,处理好不同层级之间的相互联系。

这要求学校选拔合适的人员组建队伍,可以参考以下三级队伍建设的方案:一级队伍主要包括分管校领导和专家,其职责是统筹指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二级队伍包括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以及班主任,其职责是执行领导小组的决策以及及时反馈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三级队伍则由学生为主体形成团队,例如班级心理委员、宿舍长,等等。校园三级队伍必须要做到上通下达,职责明确,层层递进,稳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队伍建设。在明确队伍建设以后,还需要保证相关教师的薪酬福利,及时提供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关的培训。

第二,工作体系。每所学校应当结合自身办学特色来明确有哪些需要考察的工作体系。考察不同的工作体系首先要考虑学校的工作体系是否做到全覆盖,一是覆盖全体教师学生;二是覆盖校园生活的不同方面。其次还要考虑不同的工作体系之间能否相互促进或是通力协作。

工作体系的评估指标可包括:创新心理健康活动体系,开展多样化的心理实践活动,包括心理情景剧、心理知识竞赛、心理沙龙、心理主题班会、心理素质拓展等,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心理教学体系,课堂知识理论要强调科学规范,还要通过体验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不断夯实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建立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室,帮助广大学生有效解决在日常学习、生活和自我成长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排解学生心理上的困扰。除了上述可参考的体系以外,学校还应结合自己的办学特色力求创新。

第三,工作机制。在校园的心理健康管理当中,必不可少的工作机制有危机干预机制、家校合作机制等。对于工作机制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能否顺利实施,效率是否有保障。因此在考察工作机制的过程当中,可以考虑采用专家研判、情景模拟实验等方法。

工作机制的评估指标可包括:构建“家校社”合作机制即形成学校主导、家庭配合、社会参与,三方互相配合,互相促进的工作机制;明确学校危机干预机制,贯彻“以预防和发展为主,以干预和咨询为辅”的总体发展思路,逐渐建立一套有效的心理预警以及干预机制。

仍以南开中学为例,学校采用学生处、心理辅导室、年级、班级、家长联席工作制,制定了“四步走”的危机干预流程。首先通过心理普查、学生自述等方式筛查易感、高危学生;然后从班集体关怀、心理辅导以及家长情感关心三个维度给予学生危机心理支持;从工作纪律的高度要求年级、班主任做好学生心理危机的隐私保护;在家长知情并同意的情况下,由心理辅导室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危机评估,如果超过心理辅导范畴,立即联系专业心理医疗机构进行转介,及时进行心理治疗;在学生进行转介治疗期间,学生处、心理辅导室始终与家长保持联系,提供后续的心理辅导,跟进学生后续的危機心理复健。[3]

三、过程的完整性

过程的完整性,通俗来讲就是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做到面面俱到,这就强调学校要给学生提供春风化雨般的环境,讲究事无巨细。心理健康教育应当贯穿始终,从不缺席学生的成长。本文将其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总结。

第一是心理健康教育要贯穿不同的发展阶段,并考虑学生不同身心发展特点做到因时制宜。例如,中学生正处于从儿童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急剧变化的时期,他们具有半成熟、半幼稚,或者说具有半儿童、半成人的特点。那么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就要围绕这一时期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采取相对应的举措。初中阶段的学生会更多地关注自我,需要不断加强其自我认识,促使其客观正确地评价自己,认识青春期的各种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引导学生把握好异性交往的尺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初中学生还可能会存在厌学心理,冲动行为等,学校要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情绪体验与表达,并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有效管理。

第二是心理健康教育要贯穿多维度的教育内容,帮助学生完善人格,实现全面发展。各学科教师都应结合心理健康管理的要求,将适合少年儿童发展特点的心理健康内容逐步渗透到日常的教育科学活动中。同时,学校应积极主动地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学校班主任管理工作、校园课外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教育活动等进行紧密结合。例如,为了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扎根课堂,学校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课程体系,通过每月校会心理健康课、每周的“积极心理学”选修课以及灵活开展的心理班会,在友善、轻松、有趣的氛围中,引导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此外,学生心理社团也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中学中的心理社往往是校园内最受欢迎的学生社团,通过社团活动,很多学生反映对学校、班级和心理社等团队的归属感增强了,比以前更自信了,更愿意和周围的人分享和交流了,学会悦纳自己的同时变得更包容了。在校园活动、课程方面都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正是学校心理健康管理过程完整性的表现。

第三是心理健康教育要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做到“无孔不入”,更要根据特殊的情况提供相应的辅导。例如,由小学向初中过渡阶段,学生需要适应中学阶段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发展学习能力,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毕业年级的学生还会面临升学选择的压力,那么就要帮助学生培养职业规划意识,树立早期职业发展目标。学校还要考虑到社会环境以及遭受应激事件的学生,提供相应的特殊辅导。例如,当前在新冠肺炎疫情高发的背景下,学校应当切实做好该阶段对学生整体的心理健康支持辅导服务和心理危机干预的管理工作,及时并准确掌握本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动态,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理性的防疫心态。

四、成果的有效性

相较于前面三个方面的考察来说,成果的有效性则是以最直观的方式去检验学校所做的心理健康管理工作。根据学校心理健康管理考核方式的不同,总结归纳为以下几类方法。

第一,质性评估。由专家听取学校心理健康管理分管领导和心理咨询中心负责人汇报;实地考察心理健康教育的场所、设施、宣传教育资料、心理测量结果处理、心理咨询档案、团体咨询记录以及每年开展活动后的汇报材料等;观察学校自然和人文环境是否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和积极发展;等等。[4]其优点是可以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由经验丰富的专家进行评估,但缺点则是比较主观。2010年,福建省出台了《福建省学校德育工作测评方案(试行)》,明确建立和完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检查督导制度,将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德育测评体系,并将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列入福建省义务教育学校规范办学基本标准、示范性高中办学基本条件以及教育强镇、强县、强市的评估标准。[5]通过政策指导心理健康管理的评估工作。

第二,量化评估。这一方法主要考察一些可以进行数据化的标准信息。

常見的可以数据化考察的内容有:教师队伍数量,如每所中小学至少要配备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县级教研机构要配备心理教研员;相关经费数据,学校应在年度预算中统筹各类资金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础经费,确定生均标准,足额按时拨付,并视情况建立增长机制;学生的心理测评数据;教学活动开展数据;等等。量化评估,优点在于比较客观,可以明确当前状况与目标之间的差距,缺点是数据不够全面,难以反映心理健康管理全貌。

第三,自我评估与外部评估相结合。自我评估,要求学校对自身情况进行评估。外部评估,则主要指专家评价、社会评价等。外部评估可以体现在学校在心理育人建设方面所获得的各类奖项上,例如课程教案奖、先进集体奖、先进个人奖等。这一评估方法要求相对严格,评价结果客观性较强,可进行横向比较。

第四,行政评估与专业评估相结合。行政评估主要考察学校对相关心理健康管理指标的完成情况,根据学校的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办学条件﹑年招生人数和在校生人数以及未来办学的走向等具体情况,评估该校可能达到的心理健康管理软硬件设施实际情况与达标要求之间的差距。专业评估主要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素质和水平、开展教育活动的情况、心理咨询的专业水平和效果、心理测查的科学性、心理测查结果的使用、心理档案建立和利用的情况以及是否能向学校领导和有关人员提供作决策和具体工作的依据等方面进行评估。第三方的评估相对客观,能为学校的心理健康管理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第五,书面成果评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指导,增加经费投入,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育科学研究规划,积极组织相关课题申报和优秀成果评选”,“要建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制度,各级教研机构应配备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学校要开展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相关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针对儿童青少年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与精神障碍,开展早期识别与干预研究,推广应用效果明确的心理干预技术和方法。[6]因此,有没有围绕本校实际情况开展科研,发表论文、出版教材或专著将会是评估学校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一大因素。

最后,相较于外国而言,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因此有许多不足之处。然而我国的大中小学一直在校园心理健康领域进行探索和奋斗。如今不仅仅有许多的专家在进行相关的研究,国家也连续颁布了多项政策进行推动与指导。学校心理健康管理工作任重道远,唯有社会合力,才能步步稳扎稳打,推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教思政厅函[2021]10号)[EB/OL].(2021-07-12)[2021-08-18].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moe_1407/s3020/202107/t20210720_545789.html.

[2]马艳秀.关于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06.

[3]基础一司.用心理健康教育塑造“友善、文明、和谐”的健康人生[EB/OL].(2017-02-13)[2021-10-01]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2082/zl_2016n/ztzl_zxxdy/201702/t20170213_296026.html.

[4]马惠霞.山西省大中专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成效评估[J].教育研究,2005(03):72-76.

[5]傅佩佩.福建省统筹规划扎实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EB/OL].(2011-03-04)[2021-09-02].http://www.moe.gov.cn/jyb_sjzl/s3165/201103/t20110309_115702.html.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J]. 人民教育,2002(11):9-11.

责任编辑︱郭鑫超

作者:吴钰莹 杨东

第2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模式的探索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需要,是适应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学校教育改革深入发展和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需要。为了更好地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其心理机能,促进他们全面发展,有必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模式的探索。

建立层递式心理健康教育组织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学校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场所。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从校长、处室到班级需有效配合,形成健全的层递式心理健康管理模式。

(一)校长作为学校各方面工作的总负责人,需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起到领导作用,不仅负责统筹管理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还要担任该领域科研工作的总负责人,并指导交流工作。

(二)各处室负责定期召开课题研讨会,不断学习、总结科研和教学经验。还要定期对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指导他们学习心理学知识,明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①学习心理与就业、升学指导;②人际关系辅导与社会心理教育;③情感教育与耐挫力训练;④自我意识与健康人格培养;⑤青春期与性心理教育;⑥休闲与消费心理指导等。

(三)年级组长、任课教师要做好三项工作:①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展学生智力,开发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能力;②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如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刻苦学习的意志品质等;③在学校各种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性心理品质,并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全校从校长到各处室、各年级任课教师和班主任,都要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做到把转变思想、观念与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结合起来,与心理健康教育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与总结心理健康教育经验结合起来。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到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中。

营造校园文化创设舒适的心理氛围

学校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对学生心理发展有很大的作用。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在活泼,上进的气氛中,学生能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敢于发表见解,乐于与人相处。合理的竞争氛围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上进心,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主动调节情绪。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需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从校园物质、制度、精神、行为四个方面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改造、扩建学生宿舍、整顿学生食堂;配设航模室、阅览室、电脑室、书画室、乒乓室等活动用房;布置干净整洁,阳光充足,空气通畅,赏心悦目的课堂;扩大草坪面积,建设“四季有花香,常年绿满园”的校园,建造小亭,放置石桌石凳,种植花草树木。并根据学校特点,制定师生值周制度、升旗制度、出操退操制度,开展一年一度文化艺术节、科技节,以丰富多彩的艺术、文化、体育、智力活动,培养学生文明、互助、竞争的良好习惯。

(二)创建良好的班级气氛。班主任以“爱心”治班,以“民主”治班,师生平等交往。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班级管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创造宽松的班级氛围。通过团队活动、墙报、黑板报、专题讨论、主题班会等形式形成正确的舆论,培养学生明辨是非、人际沟通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三)形成合理的竞争意识。学校对每个班级的评价,按《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实行量化考核,每日由值周学生检查,一周一小结,一月一汇总,全校公布,评出优胜。以此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积极向上的精神。同时,根据各年级的特点,开展朗诵比赛、演讲比赛、演奏比赛、书画大赛、辩论赛、作文比赛等活动,为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增强学生参与竞争的兴趣和信心,挖掘学生的潜力。

招聘心理教师积极开展咨询

心理健康教育有两方面的功用,即矫治与发展。矫治即预防心理疾病,保持心理健康;发展,即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其全面发展。为了把这两方面的工作开展得更好,应招聘专业心理教师,设置心理信箱,成立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辅导。

专业心理教师可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首先调查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把具有相近心理问题的学生归为一组;然后根据实际问题,利用学校、社会上有利的条件,在课外分别开展心理座谈、经验介绍、讨论等,逐类解决问题。对于存在问题的个别学生,应鼓励他们接受心理教师的咨询,在咨询过程中教师遵守尊重、通情、保密的原则,理解、接纳、疏导、启发学生‘帮助学生发展积极、正确的自我观念和自我意识,学会客观地分析自我,学会自我心理行为的控制和调节,从而培养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

开设心理健康讲座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定期召开心理健康讲座是一条很好的途径,因为心理健康讲座面向全体学生,有组织、有目标,讲座内容、时间都有保证,也很受师生重视。例如初三学生面临升学考试,压力大,即使教师、朋友、父母、亲人的关切问候也会增加他们的心理负担,因而终日紧张,身心疲惫。这些学生普遍需要心理上的帮助,渴求有人为他们指点迷津,解除困惑。如果学校能定期为他们组织几场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讲座,无疑会给他们很多帮助和指导。

所以,我们应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定期召开心理健康讲座,讲座的内容一般为:学习与升学指导;人际关系辅导与社会心理教育,情感教育与耐挫力的训练;自我意识与健康人格的培养;青春期与性心理教育;休闲与消费心理指导等等。

抓学科教学渗透提高学科教学实效

各种教学活动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无论是各门学科本身,还是学科的教学过程,都蕴含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因此,以学科知识为中介,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可行的,也是有效的。

(一)充分挖掘教材,寻找知识渗透点。教材中凝聚了人类古今中外、代代相传至今的文明成果和经验。课文中需挖掘的有知识的智力要素、哲理要素、情感要素、方法要素、社会价值要素等等。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吸收、消化。常规教学时,提问的设计,练习的设计和配置等都可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增强健康心理品质教育,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提高学科教学的实效。

(二)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知识内容,灵活运用指导——自学式,提问——讨论式,引导——探究式等教学模式,解放学生个性,解放学生思维束缚,引导学生自学,引导学生互动,引导学生自我反馈与评价。

(三)借鉴愉快教育、情境教学、协同教学的思想和方法,形成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

建立家校联系调动家长参与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和家庭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学校把培养合格的学生作为办学的任务;家长盼子女成才,做有出息的人,也维护了家庭的利益。学生家长对学生心理上的影响不亚于教师,只有家校配合,形成良性循环,才能使教育收到成效。

为此,学校应该定期召开家长会或不定期的召开家长小组会,组织有教育子女经验的家长介绍家教成功的经验。根据各班的实际情况,有时把学生的主题班会、例行班会与家长会结合起来,由学生介绍班级情况,畅谈理想,倾诉苦恼,让家长了解学生,让家长缩小与教师、学生的心理距离。使那些忙于自己工作、疏于关心和引导孩子的家长抽时间与孩子们交流;使那些无视子女本身学习基础,过分要求子女高分,并采取不当措施的家长能正视孩子的现实,不再独断专行;也使对孩子溺爱有加,教育无从下手的家长,重视并开始解决孩子的一些心理问题。

与此同时,还应该请家长参加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努力使家长做到:

(一)对子女提出合理的发展目标。学会客观分析具体情况,及时全面地了解子女的各种需求。

(二)重视与子女情感交流、情理结合地引导,避免空洞说教。

(三)采用民主管理方式,对子女尊重而不迁就,理解而不溺爱,民主而不放任,严而有爱。

作者:卢志海

第3篇:建立学校心理辅导制度 全面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一、引言

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心理辅导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则要求,“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 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制度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就其具体制度建设来说,我国很多中小学校建立了心理辅导室,配备了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开设心理健康课程,科研成果与工作成效显著。然而,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学校、教师和家长对心理辅导的认知与重视程度不同,心理辅导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差别较大,违背心理健康教育规律的事件时有发生。有鉴于此,要普及、巩固和深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大力加快、抓紧学校心理辅导制度建设。

二、学校心理辅导制度的地位和功能

学校心理辅导制度是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核心。它是教育行政部门为了贯彻执行国家和政府的各项心理健康教育政策,保障学校心理辅导工作顺利开展,依照法规、政策而制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规则、规程或行动准则,即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规章制度,包括学校心理辅导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具体来说,学校心理辅导的根本制度是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全面发展作为其根本任务;基本制度是指国家和政府颁布的相关心理健康教育政策、文件和条例制度,也可称之为学校心理辅导的法规性制度;具体制度则包括心理辅导管理制度、心理危机预防及干预制度、朋辈心理辅导制度、心理健康课程管理制度、精神疾病筛查及转介制度、心理档案资料管理制度、心理辅导的伦理制度、心理辅导人员的资格准入制度、心理辅导队伍的培养及督导制度等,即学校心理辅导的岗位性制度。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深化,学校心理辅导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学校心理辅导制度建设也迅速得到发展。

就学校心理辅导的基本制度来说,为了加强和推进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心理辅导工作,党和政府先后出台了多部指导性文件。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1995年,原国家教委颁布《普通高校德育大纲》,把心理健康教育列为德育内容。1999年和2002年,教育部先后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任务、方法、形式和具体内容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2008年,卫生部、教育部等17部委颁布了《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2008-2015),对学校的精神卫生工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了进一步的规范。特别是2013年颁布实施的《精神卫生法》,更是从法律层面上对学校心理辅导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了规定。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实施十年之后,2012年底教育部又颁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旨在全面推进和深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

上述各种政策、文件,可以说就是我国学校心理辅导的基本制度。随着这些文件、政策的颁布和实施,学校心理辅导工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我国大部分省、市、地区的学校都开始出现领导认识、组织体系、规章制度、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实施系统、心理辅导室的设置与使用、环境育人等心理辅导工作新局面。当然,和美国、英国、加拿大等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学校心理辅导制度建设仍有一定距离。

三、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标准与规范

就学校心理辅导的具体制度,这里以心理辅导室和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的建设标准与规范加以说明。

为了促进学校心理辅导室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我国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结合本地实际需要,提出了一些地方性的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标准与规范。如《上海市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心理辅导室装备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中,对心理辅导室的基本配置和各项仪器的配置标准都有明确规定。然而,除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性标准之外,还需要有统一的国家标准规范心理辅导室建设工作,便于评估和管理。我们认为,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标准与规范应包括软件建设、硬件建设和伦理规范等三个方面。

软件建设。包括心理测评和档案管理软件、心理辅导教师资质要求及心理辅导室的岗位规章制度等。第一,心理辅导室须配备符合我国学校实际且能反映学生成长过程中心理困扰的、科学的心理测评系统和档案管理软件,建立学生心理健康信息库,动态监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为开展进一步心理辅导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对心理辅导工作中的系列档案资料,如心理咨询面谈记录、热线咨询记录、网络咨询记录、心理危机信息库及危机干预记录、与家长沟通记录、与教师沟通记录、团体心理辅导记录等,要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加以规范。第二,教育行政部门应明确规定按师生比配备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对他们的任职资格和培训经历应有要求,并将师资培训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和年度经费预算;对专职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纳入统一的归口,并规定统一的业绩考核标准等,保证每年接受规定学时的专业培训或学术会议,定期接受专业督导。第三,加强心理辅导室的制度建设,明确规章制度、工作规程、咨询程序、职业道德和伦理规范等,建立健全心理辅导的预约、咨询、反馈、追踪调查等规则,明确规定心理辅导室的服务群体、开放时间,以及心理辅导教师每周需进行心理辅导的时数。

硬件建设。包括场地建设、环境要求、基础设施等。第一,学校心理辅导室应有专用场地,选址适当,本着安静又方便寻找的原则,尽量避开集体活动区等热闹场所。心理辅导室的使用面积要与在校生人数相匹配,根据各校实际情况设置个体心理辅导区、团体心理辅导区、心理辅导教师办公区、来访者接待室和心理测评区、心理档案管理区、心理阅览区等,有些区域可以互相兼容。第二,心理辅导室的周围环境应比较整洁、幽雅和清静,室外张贴宣传展板、欢迎图标等;内部环境应温馨、舒适,让来访者有足够的安全感,特别是个别辅导等区域要保障私密性要求。第三,心理辅导室的设备分为基础设备和心理学硬件设备。常用的基础设备包括电脑、录音笔、电话机、摄像设备、隔音设备等,心理学硬件设备的配备要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避免使用对学生健康成长不利的设备。如有的心理辅导室配备“宣泄人”工具,让学生采用殴打宣泄人的方式调节情绪,不利于学生学会适应性的情绪调节方法,应避免使用。

伦理规范。按照心理辅导行业的一般伦理规范,学校心理辅导室的伦理规范包括:心理辅导教师应尊重来访学生,与他们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有责任保护来访学生的隐私权,在心理辅导过程中,有责任向来访学生说明工作的保密原则,以及这一原则应用的限度;辅导个案记录、测验资料、信件、录音、录像和其他资料,应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进行保存;心理测量与评估过程中应考虑被测量学生的理解水平,并使用恰当的教育、心理测量工具了解来访学生的情况;鼓励心理辅导人员进行专业研究以对心理辅导工作有所贡献,在研究时应尊重参与者的尊严,防止研究对象的权益受到损害;要事先告知或征求研究对象的知情同意。

四、心理辅导示范校建设标准与规范

诚如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一样,各地为了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朝着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先后也制定了一些地方性的心理辅导示范校建设标准与规范。如厦门市教育局《关于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和达标学校创建活动的通知》。同样地,从国家层面推广各地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经验,更好地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和辐射效应,也需要有一个统一的国家标准加以规范。

组织管理。包括学校领导的认识、组织管理和规章制度建设。第一,学校领导需充分认识到心理辅导工作对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性,对学校心理辅导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并采取切实措施做好督导检查,确保认识到位,统筹到位,分工到位,责任到位,把各项具体制度落到实处,努力为心理辅导工作的顺利开展创建良好的条件和氛围;第二,建立学校心理辅导领导小组和工作责任小组,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全面规划与具体指导,并由专人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具体组织与实施,责任明确;第三,建设心理辅导工作的规章制度,有年度工作计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有具体的组织实施、指导督导、检查评估等管理制度,如岗位职责制度、心理辅导人员例会制度、督导制度、心理辅导室管理制度、心理健康课程管理制度、个体心理辅导制度、团体心理辅导制度等,并由学校领导定期检查、督促执行,推进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基础建设。包括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实施系统建设、环境育人成效和专项经费投入等。第一,加强心理辅导的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以专兼职心理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高素质的专业化教师队伍。学校需按编制标准配备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并对其任职资格有所要求;重视心理辅导专兼职教师的专业培训工作,将师资培训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和年度经费预算,定期安排心理辅导教师接受专业督导,支持他们参加相关的学术会议;建立健全心理辅导工作的职业发展及激励机制,落实心理辅导教师的职称评聘问题,保障心理辅导工作的教学工作量或报酬,并对成绩突出者给予表彰。第二,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心理辅导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和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进行课程实施系统建设,将心理健康课程列入课程计划中,通过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等多种形式设计心理健康课程的内容,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普遍接受心理健康课程教育。第三,优化符合心理辅导工作要求的物质环境、文化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等,发挥育人功能。加强学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栏、小报和校园广播、电视、网络等载体,宣传普及心理健康教育;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向师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心理文化活动,提高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潜能、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师生身心健康发展。第四,建立心理辅导工作专项经费,规定学生人均经费的最低限额,并列入学校的经费预算;保障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正常开展和基础设施的投入与更新,加大对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投入和工作补贴,提高他们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教育效果。包括科研与成果、工作成效等方面。学校在开展心理辅导工作的同时,要注重开展科学研究,以科研为先导,全面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参与省、市、区级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工作,并承担具体的研究任务。心理辅导教师队伍要有公开发表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或著作,并能够结合学校实际开展研究工作,效果显著。特别是,心理辅导工作一定要突出学生发展和心理素质的提高,强调工作特色,注重工作成效,打造具有校本特色的心理辅导工作新亮点。

(责任编辑 王永丽)

作者:俞国良

第4篇:学校心理健康协会管理制度

娄底市卫生学校心理健康协会

管理制度

第一条 协会主席职能

1、负责确定本协会各个阶段的工作和任务。

2、领导各部门及下属组织的日常工作,主持协会例会。

3、监督各部门工作,对各部门工作进行考评。

4、负责协会重大活动的筹备和组织。

5、加强内部人员的团结,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协调各方关系,争取各方支持。

第二条 理事长主要协助主席处理日常工作,做好分工负责非各项工作,主席不在时,代理主席工作。

第三条 部门负责制:协会各项事务按各职能部门分工管理机构制定决策。

第四条 档案制度:秘书处具体负责档案管理,对协会的各项活动和人员信息要及时记录、整理、存档。

第五条 财务制度:协会经费原则上自行处理,由心理健康辅导中心老师协助监督,主要由主席和理事长领导,理事长组织同学们开展各项活动,对各笔经费的来源、管理和用途进行详细的记录,资料保存一年。

娄底市卫生学校心理健康协会

章程总则

第一条:本协会全称“娄底市卫生学校心理健康协会”,名称“清馨心理协会”。 第二条:本协会性质:本协会是经校领导研究决定并批准,在心理健康辅导中心指导下,由全校有志于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自愿帮助全校师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青年志愿者组成的群众性的学生协会组织。

第三条:本协会宗旨:自助助人,发展兴趣,激发潜能,传递快乐

第四条:本协会的工作目标:积极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组织开展各种心理活动,带动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全面推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的学习气氛,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为培养素质全面、心身健康的社会主义优秀人才做出有益的贡献。

娄底市卫生学校心理健康协会

简介

心理健康协会成立于2013年10月,协会在组织上由学校教务科领导,在工作上接受心理健康辅导中心指导的学生团体。

心理健康协会的主要工作是协助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健全人格的培养;增强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预防学生中各类心理疾病的发生,减少心理危机事件的出现。协会面向全校师生,真诚的为大家服务。

在活动方面定期组织心理讲座、心理电影、心理培训、心理话剧、心理交流会以及户外拓展等活动。

协会设主席1名、理事长1名,下设秘书处、策划、宣传部、财务部等4个部门。

第5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制度

☆ 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职责

根据学校《2015年秋季健康教育工作计划》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特拟本制度。

1、组织制定学校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内部管理制度和工作规划、工作计划等。

2、落实健康教育工作经费,研究解决健康教育器材设备等硬件设施,保障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3、定期组织召开学校健康教育工作例会,及时掌握各项工作进展情况,研究解决学校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协调各处室完成健康教育工作任务。

4、定期检查、指导和督促健康教育专职人员按工作职责开展工作。

5、负责健康教育兼职人员以及其他人员的业务培训活动安排工作。

6、协调、配合上级开展各项健康教育调研项目。

7、及时传达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并组织落实。

☆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细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切实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早预防、及时疏导、快速干预、有效控制学生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事件,实现我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特制定《建筑工程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细则》。

第二条 总体原则:教育为先,全面开展全体学生教育,积极开展生命教育,广泛宣传为学生提供的心理咨询服务方式;预防为主,建立心理危机主动防御的意识,建立排查制度;及时发现,建立预警机制,妥善处理,使学生得到最好的帮助;咨询为辅,帮助学生调适心理,恢复心理平衡。

第三条 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主要任务:通过普查、课程、讲座、学生群众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途径宣传、普及心理健康与疾病预防知识;通过开展个体咨询、团体咨询等活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通过心理危机预防及干预等措施,构建和完善学生高危人群的发现、干预、转介等一体化的工作机制。

第四条 工作目标:构建小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工作体系,更好地帮助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渡过心理难关,及早预防、及时疏导、有效干预、快速控制学生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事件,降低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率,减少学生因心理危机带来的生命损失,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

第二章 组织结构

第五条 各班选拔两名心理委员,辅导员与心理委员负责组织班级心理健康知识学习,及时发现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定期将班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汇报给各系学生心理工作组。

第六条 班级心理委员负责组织本班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及时发现本班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定期将本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向系心理部和辅导员汇报。

第七条 学生个人遇到心理问题或发现周围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及时向辅导员或心理委员反映。

第八条 加强心理协会建设,各系心理委员应积极响应心理协会各项活动,负责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群众性工作,营造浓厚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第三章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服务对象

第九条 对存在下列因素之一的学生,应作为心理危机特别关注对象:

1、在心理健康测评中查出的有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心理不平衡以及极端倾向的学生。

2、遭遇突然打击和受到意外刺激后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①、家庭发生重大变故(亲人伤亡、父母离异或分居、父母失业、家庭暴力等)后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②、身体发生严重疾病(如肝炎、肺结核及难以治愈的疾病等)后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③、遭遇性危机(性危害、性侵犯、意外怀孕等)后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④、感情受挫(失恋、单相思情绪失控等)后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⑤、受辱、受惊吓后出现的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⑥、与他人发生严重人际冲突(被多人排斥、受到歧视、误解等)后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3、学习压力大并有严重困难而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如第一次出现不及格科目的优秀生、需要重修多门功课的学生、即将遭遇党籍处理的学生、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有严重困难的学生,不能正常毕业的学生等;

4、性格内向、自卑感强且经济特别困难,受到歧视而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第四章 全员教育

第十条 开展新生讲座与普查,对刚入学的新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了解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意识。

第十一条 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根据不同的年级学生心理需求,有计划、有体系地开展主题讲座及大型系列讲座。

第十二条 定期对学生干部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提高其心理问题鉴别能力及心理危机干预能力。 广泛开展群众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墙报、网络、讲座、心理知识宣传月、心理协会等形式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

第五章 早期预警

第十三条 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汇报制度。

1、班级心理委员要随时掌握全班同学的心理状况,对班上学生的心理状况每周向辅导员汇报一次。

2、辅导员要深入学生之中并通过班级心理委员、心理协会成员、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等学生骨干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主管系学生心理健康的老师每周向辅导员了解本系学生心理健康变化情况。

3、发现有学生心理问题迅速恶化或新发现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应将该生的情况迅速上报学生处汇报。

5、有严重心理疾病且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如患有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癔症、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等疾病的学生;

6、有强烈的心理反应,出现严重不适应而导致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7、具有人格障碍而使身心严重受挫,以至不善于交谈,自我封闭;其表现有:偏执型、反社会型、强迫型、分裂型及戏剧型等人格;

8、情绪低落、抑郁、不与家人或朋友交往者;

9、感到社会支持系统长期缺乏或丧失,感到自己无能,看不到“出路”的学生;

10、存在明显的攻击性行为或暴力倾向,或其它可能对自身、他人、社会造成危害的学生;

11、对近期发出下列警示讯号的学生,应作为心理危机干预的重点对象及时进行危机评估与干预:

⑴、谈论过自杀并考虑过自杀方式方法,包括在信件、日记、图画或乱涂乱画的只言片语中流露死亡念头的人;

⑵、不明原因突然给同学、朋友或家人送礼物、请客、赔礼道歉、述说告别的话等行为明显异常者;

⑶、情绪突然明显异常者,如特别烦躁,高度焦躁、恐惧,易感情冲动,或情绪异常低落,或情绪突然从低落变为平静,或饮食睡眠受到严

☆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意见(试行)

为促进和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卓有成效地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制定此意见。

一、指导思想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必须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达到以下标准:

1、要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整体工作计划和中长期规划,并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工作计划。

2、要有专项经费、有专人负责,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组,并配备一定比例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3、要有课时计划。(含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班队会活动等)。

4、应设有心理辅导室及相关设施,并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坚持开展心理辅导工作。

5、对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班主任及德育干部等应有系统的培训和进修计划。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领导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由学校德育部门负责,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德育工作体系,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德育的基础来抓,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做为增强德育实效性和针对性的重要突破口。

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制定符合学校实际的发展规划和健全心理教育工作网络,应健全机制,做到有分管领导,有专兼职教学人员。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及基本原则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要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普及心理健康常识,了解心理异常现象,增强学生的心理体验和感受,并初步掌握一些心理保健常识和心理调节技巧等。根据学生各个年龄阶段的发展特点和规律,小学低段、中段、高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各有不同的侧重,学校应结合学生实际确立好以下教育重点。

1、学习心理。包括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思维训练、潜能开发、心理调适、对学习环境的适应等,使学生减轻学习压力、提高学习效率。

2、人际交往。建立对他人积极的情感反应,适应各种人际环境,教给学生基本的人际交往技巧等。主要教给学生正确处理好师生、生生及亲子关系等。

3、自我调适。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帮助其树立信心,获得积极的自我认同感。要让他们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意志。

4、青春期心理。要让学生了解青春期身心发展特征、卫生常识,引导学生正确看

4 待异性交往。

5、生活和社会适应。要培养学生具有主动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的能力,提高抗挫折的心态和能力,在各种意外环境下学生能够自我保护。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工作,除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外,还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目标性原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优良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生存、适应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潜能。围绕这些目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人格培养、情绪情感训练、意志力的培养、自我觉察与认识、生存训练、潜能开发等。

2、现实性原则。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教育的实际能力、学生发展的实际水平和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学校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3、发展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它不仅是针对个别有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矫治,更是面向广大健康学生,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促进每个学生人格健全发展,努力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的教育。对于个别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帮助他们积极治疗。

4、差异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要特别注意个性教育,要在尊重每个学生个性心理发展的基础上,了解和把握不同学生的心理状态。从他们的社会关系、家庭背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生理发育等多方面、多角度地了解学生的内心特点,通过个别咨商与辅导提高教育效果。

5、主动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要采取积极主动的方式,把它做为一种预防性教育,而不是一种补救式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帮助他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和朝气蓬勃的精神气质,排解厌学、自卑、恐惧、焦虑等消极情绪和困惑,真正做到防微杜渐。

6、活动性原则。根据实践性与应用性的要求,在确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时,应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渗透在灵活多样、富有情趣的活动中,发挥活动的优势,注意活动过程的教育作用。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中,应创造性地设计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角色扮演、绘画、想像、辨论、演讲、表演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在参与中、在亲身体验中获得成长与发展。

7、全程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要渗透到学校整体工作中去,要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广大教职员工要成为教书育人、育人健心的榜样,每一位教师都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随时随地、自觉地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同学科教学、各项活动、班主任工作等有机结合,努力营造浓厚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五、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措施

1、普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要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并列入活动课程统一安排课时。活动课可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班队会活动课进行。心理辅导应注意以活动为主,把传授心理知识寓于活动之中,在活动中注重指导学生解决成长中所遇到的较为普遍性的问题,增强学生适应生活的能力,做到心理认识与行为指导同步。

2、建设心理辅导室。要努力建设符合标准的心理辅导室,科学开展咨商和辅导,提高教育的针对性。以专职教师和兼职辅导教师结合的方法进行定期辅导,并有完整规范的心理辅导记录。同时,学校要根据一个时期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或倾向,开展团体心理辅导。除开放心理辅导室之外,还可以利用网站、校园电视台、广播站、心理信箱、心理热线、宣传栏等,多渠道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3、继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和动员工作。要认真学习中央和教育部有关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精神,积极学习其他兄弟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典型经验,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制定计划,重点推进,分层实施。在素质教育方案、德育工作计划中,必须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计划、有培训、有课程、有活动、有检查、有评估。

4、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各科教学要有意识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在教学活动中不间断地塑造学生的心理品质。同时,在班主任工作、班队会活动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引导和培养,充分实现“全面渗透、全程开展、全员参与”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途径。

5、努力建立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沟通的渠道。充分利用本社区资源和家长学校,通过各种形式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知识的普及,发挥家长的作用,共同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同时,学校要会同有关部门,积极净化学校周边及社会环境,创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六、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建设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有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引进和培养,要发挥现有教师队伍的优势,充分整合教育资源。

1、要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专职心理教师为骨干,以兼职心理教师、德育干部、班主任、思品课教师为主体,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所有专兼职教师必须持国家劳动部注册心理咨询师三级或二级资格证,或持天津市教育局颁发的《学校心理辅导员》资格证上岗。

2、要加强班主任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班主任工作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班主任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队伍和主导力量,也是兼职教师的主要组成部分。由他们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巩固性和实效性最强。因此要抓紧和加强开展对班主任队伍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工作。

☆ 学校心理辅导工作制度

一、我校心理辅导的工作宗旨是助人自助,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扰、矫治心理障碍,指导来访者自立自强,不断完善自我,从正面促进其成长,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二、心理辅导教师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热爱学生,热爱学校心理辅导专业工作,熟练掌握辅导的技巧和心理测试方法,恪守心理辅导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的道德规范。

三、辅导人员必须平等对待学生、信任学生,在与来访学生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开展工作。在心理辅导过程中,如遇有严重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的学生,辅导老师应及时发现并并转介。

四、辅导人员应遵循教育发展的规律向学生提供帮助,立足于启发学生自己认识自己,自己接纳自己,自己帮助自己,自强自立,健康成长。

五、辅导人员必须严格遵守保密原则。辅导人员应对来访者的有关资料、档案予以保密,保护学生的隐私和其他秘密;对学生的有关资料、案例予以保密,单独保管。如采用案例教学、科研或写作时,应适当隐去那些可能会据以辨认出服务对象的有关信息。

六、辅导人员在帮助学生的过程中,应努力动员与争取教师和家长的配合与支持,建立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社会支持系统。

七、辅导人员必须始终注意保持和来访学生关系的纯洁性,不得与来访学生及其家长建立心理辅导和教育关系以外的任何其他关系。

☆ 心理健康教师工作要求

一、心理健康辅导原则: 真诚、热情、耐心、保密

二、心理健康辅导工作人员工作要求:

1、心理健康辅导工作人员应做到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热爱学校心理健康辅导专业工作,熟悉并认真遵守国家《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恪守心理辅导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的道德规范。

2、心理健康辅导工作人员应严格按科学态度和专业要求工作。必须接受规范的专业培训,努力钻研有关理论,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技能,探索工作规律,还必须熟悉学校的组织、目标、规范和各种教育策略,了解本校学生的特点和心理状态,将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专业要求和本校实际相结合,以利于有效地开展工作。

3、心理健康辅导工作人员必须平等对待学生,信任学生,在与来访学生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开展工作,要特别注意尊重来访学生的人格尊严,保护来访学生的心理权益;从保证学生健康发展出发,接纳对方的各种认识和情感困扰,理解对方的需求,帮助对方解决问题;尊重学生自愿接受服务的权利。

4、心理健康辅导工作人员要用学生能理解的语言向来访学生解释本校心理辅导工作的性质和范围,以及来访学生的自身权利,使他们能明确了解这些问题。可以根据辅导室设置情况和求助者的需求,提供多种形式的辅导服务。如:现场辅导、通信辅导、电话辅导、网络辅导。

5、心理辅导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保密原则。保护学生的隐私和其它私密;对学生的有关资料、案例予以保密,单独保管,不列入学校有关档案;只有在专业需要和必须会诊时才能和其他辅导教师讨论来访学生的案例;不应将学生的案例作为谈话资料;在研究和写作中需要引用学生资料时,必须隐去可辨认出来访学生的有关信息;通常情况下,不应向学校其他人员及家长透露学生的秘密;出于保护学生安全,防止意外发生以及需要争取其他人员帮助,必须向有关人员提供学生心理辅导资料时,必须向能负责,能保密和有能力解决相应问题的人员提供,同时注意保护学生的安全并使他们感到安全,不进一步扩散有关信息。

6、辅导人员应遵循教育发展的模式向学生提供帮助,立足于帮助启发学生自己认识自己,自己帮助自己,自强自立,健康成长。在辅导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求助者情绪,如遇特殊情况应采取有效措施,并及时向校领导和有关方面人员汇报。

7、辅导人员在工作中需要使用心理测验时,必须遵守我国颁布的《心理测验工作者道德准则》,按心理测验的规范进行,不滥用心理测验,科学、客观地使用测验后果。

不掌握心理测量有关知识和方法的辅导人员不得对求助者进行心理测量。不得使用盗版、信度和效度差、不符合学生特点的量表。不经学生本人或监护人同意不能强迫学生进行各类心理测量。

8、辅导人员在帮助学生的过程中,应努力动员与争取教师和家长的配合与支持,必要时要对他们做耐心细致的工作,努力建立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理性社会支持系统;在向教师、家长提供资料建议及分析学生情况时,要以保护学生,促进学生发展为出发点,辅导人员要热心和学校教职工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9、辅导人员必须了解学生心理辅导的局限性和自身的局限性,在自己职责范围内开展工作,对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必须及时推荐其他有关人员予以解决或建议学生到相关部门辅导、治疗;对学生提出的超出自己职责范围的要求,不能予以满足。

10、辅导人员必须始终注意保持和来访学生关系的纯洁性,不得与来访学生及家长建立心理辅导及教育关系以外的其它关系,不得收受学生和家长的任何额外物质报酬及馈赠。

☆ 团体心理辅导要求

1、团体活动中成员的权利: (1)指导者要告诉对成员的期待。

(2)活动中涉及的任何研究以及每次团体活动的录音和录像均需要让参加者知晓 。

(3)如果有些记录会影响到成员的参与,成员有权要求对此不予记录。 (4)团体指导者要帮助成员把在团体中学到的东西付诸日常生活的行动。

(5)要让每个成员有机会去讨论他们在团体辅导中的心得,并要求他们在团体外对团体经历予以保密,以免造成成员对此方面的不必要的未完成情结。

(6)如果团体指导者的指导不能帮助团体成员,并且可能产生直接性的危机后果,那就应该及时将他们转介给其他可以帮助他们的人。

(7)要求团体指导者开展一些有安全措施的训练,并且针对团体成员自我表露和表露的程度来尊重他们的隐私,这样,可以让团体中潜在的危险最小化。

(8)团体指导者和其他成员都要遵守保密的原则。 (9)团体指导者和其他成员都有保持各自价值观的自由。 (10)尊重个人的个体性、尊严和自尊。

2、团体成员应承担的责任:

按时参加团体活动、不影响他人活动、承担一定的风险、愿意向其他人敞开心扉、对其他人给予反馈、保守秘密以及满足其他人的需要。

☆ 班主任参加心理培训要求

1、班主任要提高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认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2、认真参加培训,遵守学习纪律,参训时间不少于集中培训的三分之二,少于三分之二不得参加考试。

3、积极参与互动交流,主动提出问题,发表意见。

4、认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

5、增长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高教师自身心理健康教育素质。

6、珍惜培训机会,端正学习态度,每天的学习要做好纪录,及时总结反思,将学习的相关理论知识与班主任工作实践相结合。

7、每次培训老师布置的作业要按时完成,经考试合格后取得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结业证。

☆ 心理辅导室工作制度

一、总则

1、本辅导室的宗旨是辅导学生的心理卫生,以各种方式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同时为教职工服务。

2、心理教师在从事心理辅导与治疗时,应遵纪守法、遵守心理教师道德准则,在教育工作中建立并执行严格的道德标准。

3、心理教师应加强自身的修养,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辅导工作者应注意保持情绪稳定,在自身处在极度的情绪波动状态时,应回避接待来访者。

4、心理教师应不断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总结工作实践,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提高专业服务水平。

5、心理教师应明确了解自己的能力界限和专业职能的界限,不作超越自己能力和职能范围的事情。对于自己没有能力辅导的情况比较严重的辅导者,要及时向心理治疗机构转介。

二、对来访者的责任

1、心理教师不得因来访者的性别、年龄、民族、国籍、宗教信仰、价值观等任何方面的因素歧视来访者。

2、心理教师在治疗关系建立之前,应使来访者明确了解心理辅导与治疗工作的性质、工作特点和这一工作可能的局限以及来访者的权利和义务。

3、心理教师在对来访者进行工作时,应与来访者对工作重点进行讨论并达成一致意见,必要时应与来访者达成书面协议。

4、心理教师应对来访者认真负责,明确其工作的目的是促进来访者的成长、自强自立,从正面促进其成长,而并非使来访者在其未来的生活中对心理教师产生依赖。心理辅导教师辅导结束后,需及时整理、完善辅导记录。

三、与来访者的关系

1、心理教师应对自己所处的位置对来访者的潜在影响有清楚的认识,不得利用来访者对自己的信任或依赖谋取私利。

2、心理教师应努力保持和来访者之间客观的咨访关系,一旦业已建立的咨访关系超越了客观的界限,应采取适当措施终止这一咨访关系。

3、当心理教师认为自己不适合于对某个来访者进行工作时,应对来访者作出明确的说明,将其介绍给另一位合适的专业人员。

4、 当心理教师在工作中发现来访者有危害其自身或危及他人安全的情况时,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以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

四、保密

1、心理教师有责任向来访者说明心理辅导与治疗工作的保密原则,以及这一原则在应用时的限度。

2、 本辅导室实行保密性的工作原则。心理辅导教师应对来访者的有关资料、档案予以保密;如采用案例教学、科研或写作时,应适当隐去那些可能会据以辨认出服务对象的有关信息。

12 ☆ 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制度

一、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都要本着以学生的健康发展为目的,科学地给学生以教育、指导和心理支持。

二、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工作计划之中,融进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实行心理健康教育课辅导与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三、心理辅导要面向全体学生,把以心理发展为目的的群体教育与有特殊问题的个别辅导相结合。

四、定期举行心理辅导教师工作会议,研讨工作并提升专业素质;积极组织教师培训,提高教师队伍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水平。

五、做好平时宣传教育工作,根据学生特点和心理需求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六、做好档案收集整理工作,对辅导记录、辅导信件、心理测验数据、工作文件、参考材料等定期存档。

七、为保证档案资料的保密性,除心理教师外,其他人员不得单独呆在心理辅导室。

☆ 心理健康教育制度

一、指导思想

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二、教育任务

帮助学生树立在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的求助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培养身心健康的一代新人。

三、教育原则

1、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做到预防、矫治和发展相结合。

2、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3、尊重、理解与真诚同感相结合;教师的科学辅导与学生的主动参与相结合;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积极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与针对性相结合;

四、工作方法:

1、认真贯彻上级主管部门的有关精神,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结合实际渗透到德育工作学科中去。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要认真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并努力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平时认真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关心理教育的活动。包括听讲座、班队活动、社区活动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提高认识,全面促进心理素质。

3、对有害于学生心理健康的言行应加以杜绝。如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在不适当的场合公开学生的隐私,将学生成绩排名公布、随意在师生中扩散学生错误等。

4、开设心理辅导室,心理辅导室要热情接待学生和家长来访,进行个别辅导,注意保密。辅导教师作好记载,建立好学生心理档案。

5、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测验。

6、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善于运用自己的言行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教师在教育学生时要注意组织好口头语言,同时要注意体态语言所产生的心理暗示。教育学生要先思考下面三个问题,再去进行教育:为什么要去教育他?希望得到什么样的效果?最好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去教育?

先了解学生的优缺点和心理特点,后进行教育;先肯定长处,肯定进步,后指出缺点;当自己情绪不好时,先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再与学生谈话;当学生情绪不稳定时,先稳定学生的情绪,后开展教育活动。

7、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课题研究,及时撰写论文。

第6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制度

☆ 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职责

根据学校《2015年秋季健康教育工作计划》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特拟本制度。

1、组织制定学校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内部管理制度和工作规划、年度工作计划等。

2、落实健康教育工作经费,研究解决健康教育器材设备等硬件设施,保障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3、定期组织召开学校健康教育工作例会,及时掌握各项工作进展情况,研究解决学校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协调各处室完成健康教育工作任务。

4、定期检查、指导和督促健康教育专职人员按工作职责开展工作。

5、负责健康教育兼职人员以及其他人员的业务培训活动安排工作。

6、协调、配合上级开展各项健康教育调研项目。

7、及时传达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并组织落实。

☆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细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切实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早预防、及时疏导、快速干预、有效控制学生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事件,实现我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特制定《建筑工程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细则》。

第二条 总体原则:教育为先,全面开展全体学生教育,积极开展生命教育,广泛宣传为学生提供的心理咨询服务方式;预防为主,建立心理危机主动防御的意识,建立排查制度;及时发现,建立预警机制,妥善处理,使学生得到最好的帮助;咨询为辅,帮助学生调适心理,恢复心理平衡。

第三条 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主要任务:通过普查、课程、讲座、学生群众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途径宣传、普及心理健康与疾病预防知识;通过开展个体咨询、团体咨询等活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通过心理危机预防及干预等措施,构建和完善学生高危人群的发现、干预、转介等一体化的工作机制。

第四条 工作目标:构建小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工作体系,更好地帮助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渡过心理难关,及早预防、及时疏导、有效干预、快速控制学生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事件,降低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率,减少学生因心理危机带来的生命损失,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

第二章 组织结构

第五条 各班选拔两名心理委员,辅导员与心理委员负责组织班级心理健康知识学习,及时发现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定期将班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汇报给各系学生心理工作组。

第六条 班级心理委员负责组织本班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及时发现本班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定期将本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向系心理部和辅导员汇报。

第七条 学生个人遇到心理问题或发现周围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及时向辅导员或心理委员反映。

第八条 加强心理协会建设,各系心理委员应积极响应心理协会各项活动,负责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群众性工作,营造浓厚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第三章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服务对象

第九条 对存在下列因素之一的学生,应作为心理危机特别关注对象:

1、在心理健康测评中查出的有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心理不平衡以及极端倾向的学生。

2、遭遇突然打击和受到意外刺激后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①、家庭发生重大变故(亲人伤亡、父母离异或分居、父母失业、家庭暴力等)后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②、身体发生严重疾病(如肝炎、肺结核及难以治愈的疾病等)后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③、遭遇性危机(性危害、性侵犯、意外怀孕等)后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④、感情受挫(失恋、单相思情绪失控等)后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⑤、受辱、受惊吓后出现的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⑥、与他人发生严重人际冲突(被多人排斥、受到歧视、误解等)后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3、学习压力大并有严重困难而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如第一次出现不及格科目的优秀生、需要重修多门功课的学生、即将遭遇党籍处理的学生、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有严重困难的学生,不能正常毕业的学生等;

4、性格内向、自卑感强且经济特别困难,受到歧视而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第四章 全员教育

第十条 开展新生讲座与普查,对刚入学的新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了解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意识。

第十一条 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根据不同的年级学生心理需求,有计划、有体系地开展主题讲座及大型系列讲座。

第十二条 定期对学生干部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提高其心理问题鉴别能力及心理危机干预能力。 广泛开展群众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墙报、网络、讲座、心理知识宣传月、心理协会等形式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

第五章 早期预警

第十三条 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汇报制度。

1、班级心理委员要随时掌握全班同学的心理状况,对班上学生的心理状况每周向辅导员汇报一次。

2、辅导员要深入学生之中并通过班级心理委员、心理协会成员、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等学生骨干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主管系学生心理健康的老师每周向辅导员了解本系学生心理健康变化情况。

3、发现有学生心理问题迅速恶化或新发现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应将该生的情况迅速上报学生处汇报。

5、有严重心理疾病且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如患有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癔症、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等疾病的学生;

6、有强烈的心理反应,出现严重不适应而导致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7、具有人格障碍而使身心严重受挫,以至不善于交谈,自我封闭;其表现有:偏执型、反社会型、强迫型、分裂型及戏剧型等人格;

8、情绪低落、抑郁、不与家人或朋友交往者;

9、感到社会支持系统长期缺乏或丧失,感到自己无能,看不到“出路”的学生;

10、存在明显的攻击性行为或暴力倾向,或其它可能对自身、他人、社会造成危害的学生;

11、对近期发出下列警示讯号的学生,应作为心理危机干预的重点对象及时进行危机评估与干预:

⑴、谈论过自杀并考虑过自杀方式方法,包括在信件、日记、图画或乱涂乱画的只言片语中流露死亡念头的人;

⑵、不明原因突然给同学、朋友或家人送礼物、请客、赔礼道歉、述说告别的话等行为明显异常者;

⑶、情绪突然明显异常者,如特别烦躁,高度焦躁、恐惧,易感情冲动,或情绪异常低落,或情绪突然从低落变为平静,或饮食睡眠受到严

☆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意见(试行)

为促进和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卓有成效地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制定此意见。

一、指导思想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必须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达到以下标准:

1、要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整体工作计划和中长期规划,并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工作计划。

2、要有专项经费、有专人负责,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组,并配备一定比例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3、要有课时计划。(含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班队会活动等)。

4、应设有心理辅导室及相关设施,并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坚持开展心理辅导工作。

5、对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班主任及德育干部等应有系统的培训和进修计划。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领导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由学校德育部门负责,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德育工作体系,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德育的基础来抓,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做为增强德育实效性和针对性的重要突破口。

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制定符合学校实际的发展规划和健全心理教育工作网络,应健全机制,做到有分管领导,有专兼职教学人员。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及基本原则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要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普及心理健康常识,了解心理异常现象,增强学生的心理体验和感受,并初步掌握一些心理保健常识和心理调节技巧等。根据学生各个年龄阶段的发展特点和规律,小学低段、中段、高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各有不同的侧重,学校应结合学生实际确立好以下教育重点。

1、学习心理。包括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思维训练、潜能开发、心理调适、对学习环境的适应等,使学生减轻学习压力、提高学习效率。

2、人际交往。建立对他人积极的情感反应,适应各种人际环境,教给学生基本的人际交往技巧等。主要教给学生正确处理好师生、生生及亲子关系等。

3、自我调适。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帮助其树立信心,获得积极的自我认同感。要让他们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意志。

4、青春期心理。要让学生了解青春期身心发展特征、卫生常识,引导学生正确看

4 待异性交往。

5、生活和社会适应。要培养学生具有主动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的能力,提高抗挫折的心态和能力,在各种意外环境下学生能够自我保护。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工作,除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外,还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目标性原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优良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生存、适应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潜能。围绕这些目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人格培养、情绪情感训练、意志力的培养、自我觉察与认识、生存训练、潜能开发等。

2、现实性原则。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教育的实际能力、学生发展的实际水平和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学校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3、发展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它不仅是针对个别有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矫治,更是面向广大健康学生,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促进每个学生人格健全发展,努力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的教育。对于个别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帮助他们积极治疗。

4、差异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要特别注意个性教育,要在尊重每个学生个性心理发展的基础上,了解和把握不同学生的心理状态。从他们的社会关系、家庭背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生理发育等多方面、多角度地了解学生的内心特点,通过个别咨商与辅导提高教育效果。

5、主动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要采取积极主动的方式,把它做为一种预防性教育,而不是一种补救式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帮助他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和朝气蓬勃的精神气质,排解厌学、自卑、恐惧、焦虑等消极情绪和困惑,真正做到防微杜渐。

6、活动性原则。根据实践性与应用性的要求,在确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时,应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渗透在灵活多样、富有情趣的活动中,发挥活动的优势,注意活动过程的教育作用。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中,应创造性地设计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角色扮演、绘画、想像、辨论、演讲、表演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在参与中、在亲身体验中获得成长与发展。

7、全程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要渗透到学校整体工作中去,要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广大教职员工要成为教书育人、育人健心的榜样,每一位教师都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随时随地、自觉地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同学科教学、各项活动、班主任工作等有机结合,努力营造浓厚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五、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措施

1、普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要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并列入活动课程统一安排课时。活动课可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班队会活动课进行。心理辅导应注意以活动为主,把传授心理知识寓于活动之中,在活动中注重指导学生解决成长中所遇到的较为普遍性的问题,增强学生适应生活的能力,做到心理认识与行为指导同步。

2、建设心理辅导室。要努力建设符合标准的心理辅导室,科学开展咨商和辅导,提高教育的针对性。以专职教师和兼职辅导教师结合的方法进行定期辅导,并有完整规范的心理辅导记录。同时,学校要根据一个时期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或倾向,开展团体心理辅导。除开放心理辅导室之外,还可以利用网站、校园电视台、广播站、心理信箱、心理热线、宣传栏等,多渠道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3、继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和动员工作。要认真学习中央和教育部有关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精神,积极学习其他兄弟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典型经验,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制定计划,重点推进,分层实施。在素质教育方案、德育工作计划中,必须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计划、有培训、有课程、有活动、有检查、有评估。

4、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各科教学要有意识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在教学活动中不间断地塑造学生的心理品质。同时,在班主任工作、班队会活动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引导和培养,充分实现“全面渗透、全程开展、全员参与”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途径。

5、努力建立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沟通的渠道。充分利用本社区资源和家长学校,通过各种形式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知识的普及,发挥家长的作用,共同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同时,学校要会同有关部门,积极净化学校周边及社会环境,创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六、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建设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有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引进和培养,要发挥现有教师队伍的优势,充分整合教育资源。

1、要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专职心理教师为骨干,以兼职心理教师、德育干部、班主任、思品课教师为主体,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所有专兼职教师必须持国家劳动部注册心理咨询师三级或二级资格证,或持天津市教育局颁发的《学校心理辅导员》资格证上岗。

2、要加强班主任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班主任工作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班主任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队伍和主导力量,也是兼职教师的主要组成部分。由他们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巩固性和实效性最强。因此要抓紧和加强开展对班主任队伍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工作。

☆ 学校心理辅导工作制度

一、我校心理辅导的工作宗旨是助人自助,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扰、矫治心理障碍,指导来访者自立自强,不断完善自我,从正面促进其成长,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二、心理辅导教师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热爱学生,热爱学校心理辅导专业工作,熟练掌握辅导的技巧和心理测试方法,恪守心理辅导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的道德规范。

三、辅导人员必须平等对待学生、信任学生,在与来访学生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开展工作。在心理辅导过程中,如遇有严重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的学生,辅导老师应及时发现并并转介。

四、辅导人员应遵循教育发展的规律向学生提供帮助,立足于启发学生自己认识自己,自己接纳自己,自己帮助自己,自强自立,健康成长。

五、辅导人员必须严格遵守保密原则。辅导人员应对来访者的有关资料、档案予以保密,保护学生的隐私和其他秘密;对学生的有关资料、案例予以保密,单独保管。如采用案例教学、科研或写作时,应适当隐去那些可能会据以辨认出服务对象的有关信息。

六、辅导人员在帮助学生的过程中,应努力动员与争取教师和家长的配合与支持,建立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社会支持系统。

七、辅导人员必须始终注意保持和来访学生关系的纯洁性,不得与来访学生及其家长建立心理辅导和教育关系以外的任何其他关系。

☆ 心理健康教师工作要求

一、心理健康辅导原则: 真诚、热情、耐心、保密

二、心理健康辅导工作人员工作要求:

1、心理健康辅导工作人员应做到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热爱学校心理健康辅导专业工作,熟悉并认真遵守国家《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恪守心理辅导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的道德规范。

2、心理健康辅导工作人员应严格按科学态度和专业要求工作。必须接受规范的专业培训,努力钻研有关理论,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技能,探索工作规律,还必须熟悉学校的组织、目标、规范和各种教育策略,了解本校学生的特点和心理状态,将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专业要求和本校实际相结合,以利于有效地开展工作。

3、心理健康辅导工作人员必须平等对待学生,信任学生,在与来访学生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开展工作,要特别注意尊重来访学生的人格尊严,保护来访学生的心理权益;从保证学生健康发展出发,接纳对方的各种认识和情感困扰,理解对方的需求,帮助对方解决问题;尊重学生自愿接受服务的权利。

4、心理健康辅导工作人员要用学生能理解的语言向来访学生解释本校心理辅导工作的性质和范围,以及来访学生的自身权利,使他们能明确了解这些问题。可以根据辅导室设置情况和求助者的需求,提供多种形式的辅导服务。如:现场辅导、通信辅导、电话辅导、网络辅导。

5、心理辅导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保密原则。保护学生的隐私和其它私密;对学生的有关资料、案例予以保密,单独保管,不列入学校有关档案;只有在专业需要和必须会诊时才能和其他辅导教师讨论来访学生的案例;不应将学生的案例作为谈话资料;在研究和写作中需要引用学生资料时,必须隐去可辨认出来访学生的有关信息;通常情况下,不应向学校其他人员及家长透露学生的秘密;出于保护学生安全,防止意外发生以及需要争取其他人员帮助,必须向有关人员提供学生心理辅导资料时,必须向能负责,能保密和有能力解决相应问题的人员提供,同时注意保护学生的安全并使他们感到安全,不进一步扩散有关信息。

6、辅导人员应遵循教育发展的模式向学生提供帮助,立足于帮助启发学生自己认识自己,自己帮助自己,自强自立,健康成长。在辅导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求助者情绪,如遇特殊情况应采取有效措施,并及时向校领导和有关方面人员汇报。

7、辅导人员在工作中需要使用心理测验时,必须遵守我国颁布的《心理测验工作者道德准则》,按心理测验的规范进行,不滥用心理测验,科学、客观地使用测验后果。

不掌握心理测量有关知识和方法的辅导人员不得对求助者进行心理测量。不得使用盗版、信度和效度差、不符合学生特点的量表。不经学生本人或监护人同意不能强迫学生进行各类心理测量。

8、辅导人员在帮助学生的过程中,应努力动员与争取教师和家长的配合与支持,必要时要对他们做耐心细致的工作,努力建立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理性社会支持系统;在向教师、家长提供资料建议及分析学生情况时,要以保护学生,促进学生发展为出发点,辅导人员要热心和学校教职工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9、辅导人员必须了解学生心理辅导的局限性和自身的局限性,在自己职责范围内开展工作,对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必须及时推荐其他有关人员予以解决或建议学生到相关部门辅导、治疗;对学生提出的超出自己职责范围的要求,不能予以满足。

10、辅导人员必须始终注意保持和来访学生关系的纯洁性,不得与来访学生及家长建立心理辅导及教育关系以外的其它关系,不得收受学生和家长的任何额外物质报酬及馈赠。

☆ 团体心理辅导要求

1、团体活动中成员的权利: (1)指导者要告诉对成员的期待。

(2)活动中涉及的任何研究以及每次团体活动的录音和录像均需要让参加者知晓 。

(3)如果有些记录会影响到成员的参与,成员有权要求对此不予记录。 (4)团体指导者要帮助成员把在团体中学到的东西付诸日常生活的行动。

(5)要让每个成员有机会去讨论他们在团体辅导中的心得,并要求他们在团体外对团体经历予以保密,以免造成成员对此方面的不必要的未完成情结。

(6)如果团体指导者的指导不能帮助团体成员,并且可能产生直接性的危机后果,那就应该及时将他们转介给其他可以帮助他们的人。

(7)要求团体指导者开展一些有安全措施的训练,并且针对团体成员自我表露和表露的程度来尊重他们的隐私,这样,可以让团体中潜在的危险最小化。

(8)团体指导者和其他成员都要遵守保密的原则。 (9)团体指导者和其他成员都有保持各自价值观的自由。 (10)尊重个人的个体性、尊严和自尊。

2、团体成员应承担的责任:

按时参加团体活动、不影响他人活动、承担一定的风险、愿意向其他人敞开心扉、对其他人给予反馈、保守秘密以及满足其他人的需要。

☆ 班主任参加心理培训要求

1、班主任要提高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认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2、认真参加培训,遵守学习纪律,参训时间不少于集中培训的三分之二,少于三分之二不得参加考试。

3、积极参与互动交流,主动提出问题,发表意见。

4、认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

5、增长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高教师自身心理健康教育素质。

6、珍惜培训机会,端正学习态度,每天的学习要做好纪录,及时总结反思,将学习的相关理论知识与班主任工作实践相结合。

7、每次培训老师布置的作业要按时完成,经考试合格后取得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结业证。

☆ 心理辅导室工作制度

一、总则

1、本辅导室的宗旨是辅导学生的心理卫生,以各种方式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同时为教职工服务。

2、心理教师在从事心理辅导与治疗时,应遵纪守法、遵守心理教师道德准则,在教育工作中建立并执行严格的道德标准。

3、心理教师应加强自身的修养,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辅导工作者应注意保持情绪稳定,在自身处在极度的情绪波动状态时,应回避接待来访者。

4、心理教师应不断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总结工作实践,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提高专业服务水平。

5、心理教师应明确了解自己的能力界限和专业职能的界限,不作超越自己能力和职能范围的事情。对于自己没有能力辅导的情况比较严重的辅导者,要及时向心理治疗机构转介。

二、对来访者的责任

1、心理教师不得因来访者的性别、年龄、民族、国籍、宗教信仰、价值观等任何方面的因素歧视来访者。

2、心理教师在治疗关系建立之前,应使来访者明确了解心理辅导与治疗工作的性质、工作特点和这一工作可能的局限以及来访者的权利和义务。

3、心理教师在对来访者进行工作时,应与来访者对工作重点进行讨论并达成一致意见,必要时应与来访者达成书面协议。

4、心理教师应对来访者认真负责,明确其工作的目的是促进来访者的成长、自强自立,从正面促进其成长,而并非使来访者在其未来的生活中对心理教师产生依赖。心理辅导教师辅导结束后,需及时整理、完善辅导记录。

三、与来访者的关系

1、心理教师应对自己所处的位置对来访者的潜在影响有清楚的认识,不得利用来访者对自己的信任或依赖谋取私利。

2、心理教师应努力保持和来访者之间客观的咨访关系,一旦业已建立的咨访关系超越了客观的界限,应采取适当措施终止这一咨访关系。

3、当心理教师认为自己不适合于对某个来访者进行工作时,应对来访者作出明确的说明,将其介绍给另一位合适的专业人员。

4、 当心理教师在工作中发现来访者有危害其自身或危及他人安全的情况时,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以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

四、保密

1、心理教师有责任向来访者说明心理辅导与治疗工作的保密原则,以及这一原则在应用时的限度。

2、 本辅导室实行保密性的工作原则。心理辅导教师应对来访者的有关资料、档案予以保密;如采用案例教学、科研或写作时,应适当隐去那些可能会据以辨认出服务对象的有关信息。

12 ☆ 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制度

一、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都要本着以学生的健康发展为目的,科学地给学生以教育、指导和心理支持。

二、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工作计划之中,融进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实行心理健康教育课辅导与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三、心理辅导要面向全体学生,把以心理发展为目的的群体教育与有特殊问题的个别辅导相结合。

四、定期举行心理辅导教师工作会议,研讨工作并提升专业素质;积极组织教师培训,提高教师队伍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水平。

五、做好平时宣传教育工作,根据学生特点和心理需求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六、做好档案收集整理工作,对辅导记录、辅导信件、心理测验数据、工作文件、参考材料等定期存档。

七、为保证档案资料的保密性,除心理教师外,其他人员不得单独呆在心理辅导室。

☆ 心理健康教育制度

一、指导思想

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二、教育任务

帮助学生树立在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的求助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培养身心健康的一代新人。

三、教育原则

1、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做到预防、矫治和发展相结合。

2、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3、尊重、理解与真诚同感相结合;教师的科学辅导与学生的主动参与相结合;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积极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与针对性相结合;

四、工作方法:

1、认真贯彻上级主管部门的有关精神,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结合实际渗透到德育工作学科中去。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要认真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并努力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平时认真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关心理教育的活动。包括听讲座、班队活动、社区活动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提高认识,全面促进心理素质。

3、对有害于学生心理健康的言行应加以杜绝。如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在不适当的场合公开学生的隐私,将学生成绩排名公布、随意在师生中扩散学生错误等。

4、开设心理辅导室,心理辅导室要热情接待学生和家长来访,进行个别辅导,注意保密。辅导教师作好记载,建立好学生心理档案。

5、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测验。

6、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善于运用自己的言行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教师在教育学生时要注意组织好口头语言,同时要注意体态语言所产生的心理暗示。教育学生要先思考下面三个问题,再去进行教育:为什么要去教育他?希望得到什么样的效果?最好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去教育?

先了解学生的优缺点和心理特点,后进行教育;先肯定长处,肯定进步,后指出缺点;当自己情绪不好时,先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再与学生谈话;当学生情绪不稳定时,先稳定学生的情绪,后开展教育活动。

7、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课题研究,及时撰写论文。

第7篇:学校心理咨询室管理制度

岑松小学心理咨询室管理制度

一、咨询室工作人员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按时到岗、按时下岗。

二、辅导人员接待来访者时,必须热情周到,想人所及。

三、辅导人员在咨询或者辅导时,须学会倾听,做好记录。

四、辅导人员在分析问题时,要做到客观、仔细、耐心。

五、辅导人员要及时整理来访者的材料,并做好分析与总结。

六、辅导人员要为来访者严守个人秘密,违者后果自负。

七、辅导人员若不能当时解决问题,须查阅相关资料后再行约定时间解决。如遇有重大突发事件,应及时向领导反映。

八、辅导人员在一定时期内要将咨询或者辅导情况归档,备以后查阅。

九、辅导人员遇到确有心理问题严重到精神问题者可介绍到他处就医。

十、辅导测量用表由咨询室统一管理使用,不可外借。 十

一、辅导人员要遵守管理制度,爱护室内公共财产,严格要求自己,做到爱室如家。 十

二、对非工作人员,非辅导人员要阻挡入室。工作完毕,关好门窗、做好安全保卫工作。 十

三、被辅导者应秉着三“诚”态度即:“诚实”、“诚恳”、“诚心”。不得以玩玩的心态来对待。 十

四、被辅导者在接受辅导人员的辅导过程中,应该虚心认真地和辅导人员进行交流,讲述自己即将或者要面临的困惑和问题。 岑松小学心理咨询室工作内容

一、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和现代健康新观念;

二、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

三、建立合理的认知;

四、优化个性心理品质,塑造健康人格;

五、建立积极的心理挫折承受机制;

六、培养良好的学习心理;

七、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

八、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调适;

九、创设良好的校园心理环境;

十、举办咨询活动,指导家庭教育。

岑松小学心理咨询室使用规则

一、咨询师及来访者应做好各功能室的安全工作,自觉维护和保持各室卫生。咨询师下班时必须关好各室门窗,切断电器设备的电源。严禁在本室私接电源,否则造成的损失应由直接责任人承担,并追究相关责任。

二、咨询室设备未经允许,不得随意私用,否则后果自负。

三、咨询室物品使用时需要大家的爱护,如发现有故意破坏公物者,要追究相关责任。

四、咨询室内物品设备使用及书籍翻阅后请放回原位,并整理有序,未经允许不得随意借出和翻阅咨询室的资料及档案。

岑松小学心理咨询室工作守则

一、热爱心理咨询事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二、尊重、关心和理解来访者,与来访者相互沟通,建立平等、信赖的工作关系。

三、忠于科学,实事求是,坚持真理,以当事人为中心,提供最佳心理咨询服务。坚持整体性、发展性、坚持性、灵活性等原则,保证咨询工作准确有效。

四、明确自己工作性质,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开展工作。心理咨询人员只能接受其专业能力范围内来访个案,如果发现无法帮助来访者,应作好适当的转询建议。

五、不得应用心理咨询技术进行非专业性的活动和其它不正当目的的活动。不得与当事人发生任何有经济利益的关系。充分尊重和保护当事人的隐私,维护当事人的利益。未经来访者许可,不泄露来访者秘密的信息。

六、做到按时上岗,使心理咨询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七、在咨询(辅导)活动中,应注意咨询关系有助于来访者心理成长,应尽量避免来访者对咨询(辅导)员的过分依赖。

八、在进行正规心理测试前,必须向来访者说明测试的内容和目的,并在测试结束后作出慎重的专业解释。

九、每次咨询(辅导)结束后,必须认真填写《心理咨询记录》,未经许可,不得将记录带出咨询室。

岑松小学心理师室守则

一、热爱心理咨询工作,努力钻研业务,不断提高咨询技能。

二、态度热情、真诚,富于同情心。

三、工作认真负责,作好咨询记录,并定期进行案例讨论和工作总结。

四、对来访者的有关资料、个案予以保密。

五、与来访者保持客观的工作关系,不得超越,否则,应立即终止咨询关系。

六、若因自身局限而不能进行咨询时,咨询员应及时将来访者转介其他咨询机构或咨询员。

第8篇:学校心理咨询室管理制度

一、辅导室工作人员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按时到岗、按时下岗。

二、辅导人员接待来访者时,必须热情周到,想人所及。

三、辅导人员在咨询或者辅导时,须学会倾听,做好记录。

四、辅导人员在分析问题时,要做到客观、仔细、耐心。

五、辅导人员要及时整理来访者的材料,并做好分析与总结。

六、辅导人员要为来访者严守个人秘密,违者后果自负。

七、辅导人员若不能当时解决问题,须查阅相关资料后再行约定时间解决。 如遇有重大突发事件,应及时向领导反映。

八、辅导人员在一定时期内要将咨询或者辅导情况归档,备以后查阅。

九、辅导人员遇到确有心理问题严重到精神问题者可介绍到他处就医。

十、辅导测量用表由咨询室统一管理使用,不可外借。

十一、辅导人员要遵守管理制度,爱护室内公共财产,严格要求自己,做到 爱室如家。

十二、对非工作人员,非辅导人员要阻挡入室。工作完毕,关好门窗、做好 安全保卫工作。

十三、被辅导者应秉着三“诚”态度即:“诚实”、“诚恳”、“诚心”。 不得以玩玩的心态来对待。

十四、被辅导者在接受辅导人员的辅导过程中,应该虚心认真地和辅导人员 进行交流,讲述自己即将或者要面临的困惑和问题。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内容

1.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和现代健康新观念; 2.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 3.建立合理的认知;

4.优化个性心理品质,塑造健康人格; 5.建立积极的心理挫折承受机制; 6.培养良好的学习心理; 7.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 8.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调适; 9.创设良好的校园心理环境; 10.举办咨询活动,指导家庭教育。

学校心理咨询室工作职责

一、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二、组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

三、开展学生心理知识系列讲座。

四、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第二课堂活动。

五、负责对专、兼职辅导员及心理健康教育志愿者的培训。

六、指导“学生心理健康”的各项活动。

七、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八、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活动,适时开展团体心理辅导。

九、举办专题讲座、咨询活动,指导家庭教育。

十、建立和维护学校网站心理健康教育栏目。

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守则

1、热爱心理咨询事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2、尊重、关心和理解来访者,与来访者相互沟通,建立平等、信赖的工作关系。

3、忠于科学,实事求是,坚持真理,以当事人为中心,提供最佳心理咨询服务。坚持整体性、发展性、坚持性、灵活性等原则,保证咨询工作准确有效。

4、明确自己工作性质,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开展工作。心理咨询人员只能接受其专业能力范围内来访个案,如果发现无法帮助来访者,应作好适当的转询建议。

5、不得应用心理咨询技术进行非专业性的活动和其它不正当目的的活动。不得与当事人发生任何有经济利益的关系。充分尊重和保护当事人的隐私,维护当事人的利益。未经来访者许可,不泄露来访者秘密的信息。

6、做到按时上岗,使心理咨询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7、在咨询(辅导)活动中,应注意咨询关系有助于来访者心理成长,应尽量避免来访者对咨询(辅导)员的过分依赖。

8、在进行正规心理测试前,必须向来访者说明测试的内容和目的,并在测试结束后作出慎重的专业解释。

9、每次咨询(辅导)结束后,必须认真填写《心理咨询记录》,未经许可,不得将记录带出咨询室。

咨询员守则

1、热爱心理咨询工作,努力钻研业务,不断提高咨询技能。

2、态度热情、真诚,富于同情心。

3、工作认真负责,作好咨询记录,并定期进行案例讨论和工作总结。

4、对来访者的有关资料、个案予以保密。

5、与来访者保持客观的工作关系,不得超越,否则,应立即终止咨询关系。

6、若因自身局限而不能进行咨询时,咨询员应及时将来访者转介其他咨询机构或咨询员。

来访者须知

1、坦诚。向辅导老师坦城地表露自己,不必掩饰或伪装,来访者应把自己内心真正的困惑或咨询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感受都及时地与辅导老师沟通,以便更快更好地达到咨询效果。

2、自愿。是否开始或终止接受心理咨询都由来访者本人决定,辅导老师只能提出建议,无权强硬要求。相应地,随意地终止给咨询带来的不良影响也由来访者本人承担。咨询过程中,若对咨询方向或方法有异议,可与辅导老师进行必要的讨论并修正。

3、自主。心理咨询的理念是“助人自助”,所以咨询的主角不是辅导老师,而是来访者自己。不要期待辅导老师为你做主,给你出主意、想办法、甚至做决定,即不能过分依赖心理咨询,也不要以为咨询总能一次性解决问题。事实上,心理咨询不是“一帖灵”,世上没有灵丹妙药,所以请记住,只有你自己才能真正解决你的问题!

4、尊重。尊重辅导老师,来访者必须提前预约咨询时间,并严格遵守。认真配合辅导教师的工作,按时完成“作业”,把个人的感悟与改变有效地反馈给辅导老师。

5、保密。保密是心理咨询的工作原则之一,也是职业道德的集中体现。来访者的个人信息及咨询的相关问题不会被随意谈论,来访者的信息登记表不会被带出咨询室之外的任何地方。一般地,来访者是否接受过咨询以及咨询的内容都不会被透漏给其他人。但下述几种情况除外:(1)来访者出现自我伤害或伤害他人的倾向。有必要通知来访者班主任、父母以及相关人员,以采取必要的措施。(2)来访者的问题涉及法律责任,如有必要,咨询老师应将信息资料呈交有关机构。

第9篇:学校健康教育管理制度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认真实施《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扎实 做好学校教育健康工作,促进师生养成良好的文明健康行为,努力 提高他们的体质健康水平,完善学校卫生防疫和食品安全制度为重点,构建以防为主、防控结合的学校卫生健康教育管理体系,使师生身心得以全面和谐发展。

二、学校健康教育工作

1、根据我校实际,健康教育采取校园广播、板报和在校园网络平台上发布传染病宣传知识等方式,提高师生的卫生保健意识。

三、卫生宣传工作

1、每学期对学生进行个人卫生、环境卫生、用眼卫生及口腔卫生等常规宣传教育。

2、根据不同季节做好预防传染病、多发病的宣传工作。

3、认真开展健康教育,普及卫生知识,提高学生的自我保健能力。

4、积极开展有以防近为中心的卫生宣传教育活动,重点抓好每学期第二周的“防近宣传周”工作。

5、每年的“爱耳日、爱眼日、爱牙日、艾滋病日”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四、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强化疾病预防意识

1、做好各班卫生委员的培训:期初召开各班卫生委员会议,重点布置本学期学校卫生工作任务,要求卫生委员在环境卫生、班级饮水机消毒、教室开窗通风、学生因病缺课、疾病防治、季节性传染病防治、学生营养等方面,与校医室密切配合,把工作做好,并做好眼保健操培训。

2、近视眼防治:第3周为“防近宣传周”,通过卫生专栏(印刷)、广播宣传等形式进行防近知识宣传,控制近视率上升。

3、牙病防治:根据市防疫站要求,结合“9.20爱牙日”,做好爱牙宣传及正确刷牙方法宣传。

4、传染病防治:通过卫生专栏及广播形式,对学生进行秋冬季传染病食物中毒以及流行性感冒等防治知识宣传,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5、健康教育:结合学生爱眼、爱牙、营养、传染病以及学生六病防治工作实际,每学期刊出卫生专栏与广播宣传(3次),对学生进行健康知识教育。

6、疾病防治:及时上报各类工作报表,做好学生及教职工常见病的防控监测工作。

北港中学

上一篇:本科毕业学习总结下一篇:工会第一季度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