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农业特色产业

2023-02-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涪陵农业特色产业

基于产业融合视角的涪陵区休闲农业旅游发展路径研究

摘 要:随着后工业时代的来临,伴随着农业改造的要求、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谐发展的需要,我国政府加大了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力度。本文主要从产业融合角度去分析涪陵区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现状与问题,以期对涪陵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及产业融合提供一定的思路。

关键词:产业融合;休闲农业旅游;涪陵区

一、农业与休闲旅游业融合必要性分析

1.产业融合趋势引领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产业之间的融合与产业边界的模糊化已经形成了一个趋势,如“互联网+”、“旅游+”的提出正标志着产业之间的大融合。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对于优化一、二、三产业的结构,促进产业融合至关重要。当前国家正大力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与美丽乡村建设,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根本途径,因而农业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势在必行。

2.统筹城乡发展

传统农业发展过程中,农副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不明显,与城市产业经济的发展存在明显的差距,各类诸如资金、教育、医疗等资源仍大量集中于城市,农村与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与生活条件还存在较大差距。而旅游业与农业的融合,一方面有利于农业转型升级,提高经济价值,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就地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

3.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休闲农业旅游以现代农业观光、休闲旅游、体验农业、特色商贸、农业文化、科技展示等综合生产取代了传统的农业种植养殖,充分实现了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的转变,使三大产业相互渗透、融合,延伸农业产业链,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

4.乡村旅游优化升级的述求

当前涪陵乡村旅游产品结构单一,产业链过短过窄,与地方农业、文化等产业融合度不高,一味地粗略性开发。要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然要与农业、文化产业、休闲娱乐业进行深层次的融合,形成一条大产业链。

二、涪陵休闲农业旅游产业融合现状及问题分析

涪陵区在重庆五大功能分区中处于城市经济发展新区的位置,其社会经济条件良好,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涪陵区具备丰富的人文、历史、农业等资源,具有开展农业休闲旅游的条件。例如近几年着力打造沿江特色果蔬区、坪上生态观光区、后山休闲观光区三大乡村旅游片区和榨菜民俗文化街区,加大了涪陵农业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

但当前涪陵区休闲农业旅游在产品结构设计、产业融合、产业集群及产业链延伸上存在明显的不足。一些乡镇农业休闲旅游开发多处于以传统农家乐为主的开发模式中,产品层次性不够丰富,产品附加值低,产业联动性不足

1.休闲农业旅游产业整合意识薄弱

涪陵旅游整体起步较晚,旅游产业与其它产业缺乏横向合作,旅游产业内部协作力度不够,造成旅游产业链过短过窄。例如蜚声海内外的涪陵榨菜,其产业和旅游业之间的融合有待深化。而一些乡村农家乐开发较为粗略,其经营管理、软硬件配套有待提升,同时与农业等相关产业融合不深、与周边旅游景区互动不足。

2.缺乏龙头企业带动整合

当前涪陵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缺乏强有力的龙头企业的支撑,传统的旅游产业链的核心企业是旅游景区,但作为休闲农业旅游,其社会资本构成比较复杂,涉及农业、旅游、地产、商贸、物流、工艺品、食品加工等产业,需要较大的整合力度。目前涪陵休闲农业多以农民散户经营为主,企业对休闲农业的投资回收期和投资风险缺乏科学评估,同时不少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也不够强,因而带动产业融合的能力比较弱。

3.产品内涵不足

当前涪陵区大部分的农业旅游产品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主要以农业观光、采摘园、农家乐等方式为主。由于受资金、人才、技术、创新等方面条件制约,各地休闲农业产品大多缺乏特色定位。产品品牌缺失、品位不高,文化内涵不足,地域特色不鲜明。如榨菜、森林、花卉、裂谷、两江、军工遗址、水文风貌、枳巴文化、程朱理学、小田溪文化等资源与地方休闲农业旅游的衔接度较低。旅游企业对“高附加值”区块挖掘不够深入,旅游购物商贸业、娱乐业发展动力不足。因此,涪陵区的休闲农业旅游亟待加快娱乐业和旅游商贸业的发展,以调整和优化乡村旅游产业结构。

4.营销渠道整合缺失

大多数休闲农业旅游属于散户经营模式,一方面自身的营销意识薄弱、实力有限;另一方面也存在与同行及关联产业的渠道整合缺失。不少的休闲农业旅游产品还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局面。

5.产业融合障碍较多

在产业整合过程中,存在不同行政部门管理,多头管理各自为政,机制不灵活等问题,同时,面向生产性中小企业的科研服务、激励机制、风险投资等体系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经营。同时农业信息化技术较为滞后,不能形成经营管理信息化、科学决策、网络营销等经营管理方式,因而在与休闲旅游等相关产业的融合上,缺乏一定的一定的科学指导。同时旅游本身的开发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农业与休闲旅游业的融合力度。

三、涪陵区休闲农业旅游产业融合路径分析

1.树立休闲农业旅游整合意识

针对当前休闲农业旅游经营存在小、弱、散等问题,要依托周边城市或景区,与城市休闲、景区度假等业态进行整合,统一规划、宣传促销,才能发挥产业聚集优势,实现规模化经营。例如通过“大木花谷”“南沱”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充分将地方资源特色、民俗文化与休闲农业整合,并围绕园区形成辐射发展,将旅游节庆、采摘体验、旅游商贸、文化创意融于一体,充分将种植养殖业与工业、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延伸产业价值链。

2.构建休闲农业旅游大产业链

在休闲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应转变产业发展理念,通过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将农业、地域文化、养老休闲、健身运动等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形成融合产业群,包括主题农庄、旅游演艺、养老地产、疗养旅游等休闲农业旅游大产业模式。例如涪陵榨菜不仅是从田间到餐桌的转换,从种植、加工到销售、品牌推广的产业链构建,也需要从农耕文明到工业生产到文化记忆的多功能演绎,充分将休闲农业产业链拉长拉宽。

3.培育龙头企业

休闲农业旅游产业链的整合优化要强调龙头企业的作用,通过龙头企业实现上通下达,提高产业的附加值。涪陵地方可给有发展潜力的企业予政策支持和招商引资等帮助,使其扩大经营规模,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市场影响力,发展成为龙头企业。从而以龙头企业为核心,进行产业链的拉伸,形成由点到面的扩散,以此促进整个涪陵地方休闲农业的发展。

4.优化农业旅游产品结构

(1)产品结构升级

伴随大众对旅游产品的需求升级,中国正在步入旅游休闲4.0时代,休闲农业旅游的产品升级势在必行。涪陵休闲农业旅游需要从单一观光农业、农事体验转向到融合现代农业、乡村旅游、涪陵地域文化、创意产业和现代科技于一体的升级版产品,实现业态整合、产品复合。

(2)旅游商品促进产业联动

在休闲农业旅游中,旅游商品的作用不可小觑,它可以将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紧密联系起来,通过旅游商品开发,促进农业的转型升级、旅游业的经济拉伸,有效促进农副产品、手工艺品的产品整合和带动地方商贸业、运输业的发展。涪陵旅游商品如榨菜、胭脂萝卜、油醪糟等已经具有一定市场影响力,其中涪陵榨菜即将完成从地里到工厂再到文化小镇的一、二、三产的产业融合。

5.完善产业融合发展环境

各级政府应树立跳出农业、跳出职能部门的观念,运用工业、旅游、文化等领域的先进产业发展思路指导农业经营和管理。积极制定休闲农业资源开发的政策法律法规,建立从研究、开发、管理、风险投资一体化的服务体系,为地区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创造必要的软件环境。

6.整合休闲农业旅游产品营销渠道

涪陵区休闲农业旅游发展要注意加强产品营销,相近区域可以展开协作、整合营销渠道,有利于区域品牌塑造。同时与各类旅游集团、媒介、其他相关企业等成立营销合作组织,整合传统营销和现代网络营销渠道,打造立体营销战略,形成多角度、全方位的营销模式。

参考文献:

[1]陈俊红,王尚德,肖宇波.产业融合视角下休闲农业发展的障碍与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15,43(4).

[2]杨阿莉.从产业融合视角认识乡村旅游的优化升级[J].旅游学刊,2011(4).

[3]杨振之.城乡统筹下农业产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J].旅游学刊,2011.(10)

[4]弓志刚,李亚楠.乡村旅游产业链共生系统的特征及模式的演化和构建——以山西省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1).

[5]赵承华.我国乡村旅游产业链整合研究[J].农业经济,2007(5).

作者:谭舒月

第2篇:涪陵房地产业改革与发展思考

摘要:

近年来国家实行了扩大内需的积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力地促进了涪陵区房地产业较快发展,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增强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能力,加快了城市化进程,房地产业已成为我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讲,涪陵区房地产业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城市化水平的高低。拟从分析我区房地产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特点入手,提示房地产业与城市化进程规律和分析加快我区城市化进程给房地产业带来的矛盾、机遇及发展空间。

关键词:

涪陵房地产;改革发展;思考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涪陵区“三大工程”建设和“项目攻坚年”大会战的深入实施,涪陵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居民收入不断提高,推动了涪陵区房地产市场蓬勃发展。涪陵作为重庆市区域中心城市,房地产业尚处起步发展阶段,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如何正确引导和规范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更好地发挥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改善居民住房条件、提升城市形象的作用,需要政府和房地产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住房是城市的重要功能要素,是城市的空间承载者,城市化与房地产业从来就是一对孪生“兄弟”。因为涪陵城市化的结果将促进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聚焦,同时也意味着要为他们建造相应的住房,最终结果必然是加速了城市的发展和住房的消费。住房是涪陵人民生存和发展最基本、最必要的条件。近年来国家实行了扩大内需的积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力地促进了涪陵区房地产业较快发展,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增强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能力,加快了城市化进程,房地产业已成为我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讲,涪陵区房地产业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城市化水平的高低。笔者拟从分析涪陵区房地产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特点入手,提示房地产业与城市化进程规律和分析加快涪陵区城市化进程给房地产业带来的矛盾、机遇及发展空间。

1涪陵区房地产业发展与城市化进程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

从世界范围,各国城市化的进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初级阶段,加速发展阶段,后期阶段。虽然城市化发展的不同阶段住房问题表现的形式不完全相同,房地产业与城市化进程矛盾其尖锐程度也不一样。但从总体上看,城市化进程在加速前后一段时期,房地产与城市化进程不适应的矛盾尤为突出。

计划经济体制虽然对住房的建设速度和人均住房水平有一定影响,但并不是导致人均住房面积下降的主要原因。涪陵区和全国一样,这一时期住房建设远远滞后于城市化的发展,主要是受“先生产后生活”的极左路线的影响。随后,改革开放以来,这一时期经济体制和住房制度改革,特别是房地产业的兴起使住房建设的投资由过去国家包下来的单一渠道演变为多元化的投资渠道,从而增加了住房建设的资金来源,同时住房由传统的实物分配制度转变为货币化分配的改革,逐步将住房推向市场,从根本上促进了住房消费。

许多经济学家回顾了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之后得出结论:中国的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在经济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出路在哪里?世界经验表明应该去城市。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实施城市化战略,就是从扩大消费需求,带动城市基础设施等建设的需要,从战略上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持久而强大的动力源泉。

但是,涪陵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是由户籍制度、住宅制度、粮食供应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制度、就业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劳动保护、婚姻制度等十几个具体的制度构成的。这些制度长期以来把农村和城市分为两个不同的世界,人为地限制了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从根本上限制了城市化进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城乡经济发展,这些制度虽然都有不同程度的松动,但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分割体制还未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涪陵区农村近80万剩余劳动力转移还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因此,加快城市化进程步伐,转移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促进国民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转换及由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变的关键。

由于当前涪陵城乡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城市与农村的经济差别和收入差别是不可否认的现实。尽管农村改革先于城市,曾使城乡差距相对缩小。因此,以多种方式加快城市化,让农民进城接受现代社会文明,接受现代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熏陶,提高知识水平、劳动技能等,有助于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落后局面,实现缩小城乡收入差别战略目标。

然而,按政府部门规划,涪陵区将逐步向外扩张,今后10年左右,涪陵区城市人口将达120万,城区人口将比2010年增加50万人左右,城市城区面积将达100平方公里。今后的10年,是涪陵区城市化较快发展的时期不言而喻,城市人口的成倍增长,必然出现大量的“农转非”现象,这些农民产业工人化,住宅将成为他们的首要大计。同时伴随城市化进程的涪陵工业化进程加快又会诞生大批以知识、技能为谋生手段的新市民,这对涪陵的商品房市场无疑是增加了巨大的消费群。具体到2020年涪陵区城市化进程对住房需求究竟有多大。根据涪陵区现有经济发展水平,笔者认为,目前涪陵区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时期,在这一阶段,考虑到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旧城改造、预期居住面积的实现等因素,将对涪陵区住宅消费存在巨大的潜在需求。

再次,考虑到于城市化新增的城市居民中,有三分之一是由于区划原因形成的,即原地区按照区划设置转为城市,而居住于此的居民原有住宅,另外三分之二是新进城人口,将增加对住宅的需求。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住区发展报告》关于2010年全国城镇人均使用面积达18平方米左右,折算建筑面积26平方米标准,那么涪陵区为解决新增加城市人口的住房问题,则2010-2020年需新增住房13000万平方米950万人×26平方米)。平均每年需新建1300万平方米住宅。

达到预期住房面积目标的住宅需求预测:2010年底涪陵区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657平方米,(建筑面积达21.9平方米)为达到2020年人均居住面积13.5平方米(建筑面积26平方米)的目标,2010年-2020年间需新建住宅万平方米(2010年底城区人口53万人926-21.9平方米),平均每年新建住宅达1300万平方米。

旧房屋更新改造对住宅的需求预测:目前,涪陵区有相当一批居民还住在建国后60-70年代建的结构简陋,不成套的住宅中,居民的生活极不方便部分住宅也需改造。此外,还要考虑到由于市政建设和道路修建等要拆迁的住房量,估计不适于居住的住房量以及未预料到的事故灾害造成的住宅需要量等。由于目前尚难以对这些因素明确区分并分别进行量化的计算,所以笔者采用一个综合折旧率来反映这些因素的影响所产生的住宅潜在需求。2010年底涪陵区城市住宅建筑面积为约1000万平方米,按照3%的折旧率计算,2010-2020年共需新建住房面积达33万平方米,平均每年需建4万平方米。

流动人口对城市住宅存在较大的需求:大量的流动人口出现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对推动经济增长会产生积极作用。据测算,目前在涪陵区的流动人口约8.67万人。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流动人口会更多。到2020年涪陵区流动人口预计达25万人左右,按人平居住最低标准4平方米(建筑面积为8平方米)计算,则需要为新增的流动人口建造约100万平方米的租赁住房,未来10年中,每年需建设10万平方米的租赁住房。

缺房户对城市住宅的需求:虽然近几年涪陵区城市缺房户在逐年减少,但2009年底仍然有缺房户3.16万户,按每户3人计算,缺房人口达10万人,按人平建筑面积26平方米计算,为解决房户住宅问题需建住宅260万平方米。

综合以上分析,随重庆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重庆城镇居民存在巨大的住宅消费需求,按以上五项需求预测,2010-2020年涪陵区城市化进程加快对住宅需求总量达12600万平方米,年均达126万平方米,若按每平方米2000万元,建设这些住宅投资需要2500亿元投入,平均每年对住宅投资需求达250亿元左右。

按近5年重庆市房地产开发中住宅建设投资比重占18%的平均水平计算,2010-2020年涪陵区房地产投资开发(包括住宅、写字楼等)建筑面积将达180万平方米,若按每平方米2000元投资,今后10年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将达36亿元,年均房地产开发投资将达3.6亿元左右。这为涪陵区房地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同时也必将面临巨大挑战。

2当前涪陵区房地产开发与加快城市化进程不相适应的主要方面

一是涪陵区住宅未来潜在需求虽然很大,但近期开发增速过猛,均价过高,品种、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一是近年来,房地产开发速度过快,空置面积有增无减。1998年以来涪陵区房地产开发进入了加速发展阶级,1998年至2001年我区房地产投资年均增长13%,其中1998年房地产投资2.8亿元,增长21%;1999年房地投资3.1亿元,增长23%;2000年房地产投资7.6亿元增长45%;2001年房地产开发投资9.9亿元,比上年增长17%。2011年1-8月房地产发投资增长仍高达53%,全年预计达40亿元左右。由于房地产投资增长速快,空置面积持续增长。2010底全区商品房累计空置面积达4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8%。由于商品房屋都是过渡性产品,式样更新快,长期过大空置,将造成大量资金被占用,容易形成资金周转不灵。

二是房地产开发错位现象比较严重,供需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部分开发商对居民购房心理了解不够,对城市居民收入估计过高。表现之一是高档与低档错位。现在买高档房的人虽然是有车有钱的人,对这些购房者来说,毕竟是少数。他们希望住在城郊,远离城市。而大多数中低收入的工薪族,只能买中低档的房,由于没有车,当然希望住在市区。现在住房开发的情况恰恰相反,城郊建的大多是一些中低档房,越往远郊档次越低,价格越便宜,这就不能满足前者的需要,而市中心区域开发的楼盘不仅开发量大,而且高档房较多,每平方米均价高达4-6千元。由于价格贵,工薪层买不起,高收入阶层的对城区的居住环境又不满意,造成销售困难。表现之二是“套型”与“品质”的误区。现在的房屋开发面积越来越大。

三是社会资金的客观约束。房地产业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产品价值大,投资需求大,一个大型的高层楼盘投资少则几千万元,多则上亿元,加之建设周期长,资金周转慢,任何一个房地产开发企业都不可能完全依靠自有资金和内部资金,因而解决住房开发经营所需的资金,必须靠金融的支持。然而,一方面涪陵区正处于加速“三化”进程阶段,国民经济各行业都急需资金,而资金供应极为有限。另一方面涪陵区住房二级市场发展滞后,存量房屋进入市场的很少,市场化程度还很低,真正意义上的房地产规模还较小,财政和金融资金注入力度不很大。2011年全区房地产投资资金来源中银行贷款仅占20%,其余80%靠购房者定金和自筹资金,这主要是房地产业与金融业相结合的历史短缺,房地产金融体系的建立尚处于起步阶段,房地产金融市场欠发达,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很多。90年代初期由于金融业盲目注入的资金较大,使一些高档住宅和写字楼销售不畅,资金无法正常回收,加剧了资金短缺,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房地产利用外资力度有所加大,但主要是与港澳台资本合作的项目,外商直接投资的极少。2011年外资只占当年资金来源的2.3%,资金不足仍然是涪陵房地产业发展的主要的因素之一。

四是政策与制度的制约。涪陵区房地产业的发展需要一个有利、透明和稳定的政策,要有一个比较完善的法规体系和良好的投资环境。涪陵区目前的房地产政策不够明朗,稳定性也差,房地产业配套法规不健全,投资环境难以摸清,行政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还受长官意志的左右。目前,管理房地产企业的部门,除建设、土地、规划、房屋管理局等部门外,随便还可以算出十几家。对每一家,房地产开发企业都要服服帖帖,规规矩矩接受其领导和指示。如自来水、供电、供气、排污、通讯、有线电视及大多数配套设施,因其都是从地下经过,房地产企业必须跟这些部门搞好关系,否则受卡。

五是房地产企业竞争力普遍较低的约束。加入世贸组织,意味着涪陵区房地产业将面临着与国内外房地产企业在国际统一的房地产市场上开展竞争。入世后,国内外知名大型房地产企业集团将大规模进军涪陵房地产业,而这些企业实力强,必将挟资金、技术、销售、物业管理等优势,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而涪陵区现有的房地产企业中无一家一级企业、二级只有7家,其余86家均为三、四级及暂定资质企业。绝大多数存在着规模小、资金、服务差、资质低等问题,处于劣势,缺乏竞争力。

六是房地产宏观调控的重要措施是抑制涪陵过热和过快的房地产开发投入资金。“国十一条”和“国十条”的相续出台,对抑制和规范房地产开发投入资金增长曾经取得过明显效果,但进入2010年后,涪陵房地产投入资金却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大背景下加速反弹,其未来走势令人担忧。

七是根据涪陵区统计局2011年1至8月份的房地产投入资金统计快报数据表明:涪陵房地产业开发投入资金比去年1至8月同比增加了37%,而涪陵房地产开发投入资金去年与前年同比增加23%,二者相比,今年1至8月中国房地产业开发投入资金增幅同比发展了1.8个百分点,远远高于同期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入资金增加的1个百分点。大大超过涪陵区同期固定资产投入资金增长幅度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幅度。

八是涪陵房地产开发投入资金加速反弹的同时,房价上涨出现了涨跌互现的轮动效应。作为中国房地产调控重点城市的重庆,今年1至8月,一、二手商品住宅买卖均呈现出人气聚焦和市场升温的发展新格局;尤其是今年以来,重庆房地产市场一、二手房的价格涨幅已开始呈现逐月放大的上涨趋势。

九是导致涪陵房地产价格出现轮动效应的一个根本原因是公权和开发商的联姻,造成地方政府与开发商一起分享房地产财富的局面。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涪陵商品房开发成本只占房价40%,开发商能够得到其中30%的利润,剩余30%的利润却全部被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层层消化和获取了。特别是涪陵居民收入较低,倘若房价步入上涨轨道,将会引发比沿海地区房价上涨更为严重的民生问题,成为建立和谐社会的重大障碍和挑战。

3推进和培育涪陵区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主要对策建议

就涪陵而言,让50万左右农民(其中大份是先富起来的农民)进入城镇,他们必然要建房、买房和租房,住宅业就会兴旺起来,加上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筑业就会繁荣。同时是考验政府科学决策、科学发展的重大命题和课题。

正因为房地产业发展有强烈的“波及效应”,有许多方面具有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所以国际上对发展房地产业有如下的统计和记录:工业发达国家房地产投资增加1个单位,带动相关产业产值增加1.5个单位到2个单位。据上海社会科学院1981年对我国投入产出表的研究表明,我国住宅业投入每增加1亿元,其他23个相关产业增加1.479亿元的投资,其中建材、冶金、农林业、机械工业等4个部门增加投入0.70亿元。有学者估发展房地产业直接、间接可带动60多个部门和行业的发展。据国外文献记载,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房地产开发投资每增加一个单位,可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增加1.7-2.3倍的效应,这就是所谓的产业乘数效应。所以说,政府调控是长期存在的,只不过根据国民经济运行态势的不同,其调控的方向、目标、方式、方法和力度亦各有不同。所以,既要承认房地产运行会有周期性波动,也不要将这类波动与“房地产泡沫破灭”划等号,因为经济有泡沫,价格有波动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常态,而泡沫破灭从而拖累整个国民经济则是非常态的,这是经济普遍规律。

国家出台房地产调控政策以来,一些低收入者和住房困难户曾寄予厚望,他们宁肯住在祖传的简屋和租房内,也要等房价下调后再购房改善居住条件。然而,目前的情况令这些人颇为失望。今年以来,房价不但没有因调控而下跌,反而逆势上扬,偏离消费者的实际购买力越来越远,出现这一问题的关键之一是涪陵保障性住房的供应仍大大落后于市场需求。

加大保障性住房供应量可以逐步解决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降低低收入居家和住房困难户对市场的过度依赖,抑制房价的过快上涨。新加坡等国外经验表明:廉租房或经济适用房的供给每增加5%,就会迫使房价下降3%至4%,反之则会同比推动房价上涨。近年来的房价上涨与保障性住房供应的短缺密切相关,涪陵是保障性住房供应量严重不足的时期和城市,该时期和该城市的房价上涨必然过快。涪陵房地产调控至今未见明显效果,这与地方政府不作为或推卸自己在住房保障方面的责任有着直接联系。

实践表明:限价房只有在与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供应配套推出的情况下才能发挥作用,倘若地方政府在廉租房与经济适用房建立方面不作为,单纯依靠限价房来调控房价,是很难取得实际效果的。

目前涪陵区房地产开发要切实贯彻“长远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城市建设方针。首先是要强化规划意识,涪陵要按照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标准和要求进行建设,通过合理的城市规划和供地计划,认真做好住宅与房地产业发展的布局规划及供应体系规划,为城区发展留下足够的建设空间;其次是坚持改造与开发有机结合,对旧城区要有重点、有步骤进行综合改造,完善配套工程,严格控制小规模开发,坚持高标准、形成新亮点;最后是积极推广节能建筑。为建设节约型社会,按照国家大力推广节能建筑、应用新材料、新工艺建设节能环保住宅的要求,涪陵区要尽快编制具体实施意见,大力推广应用。

二是注重把握住宅供应结构的合理性。需求决定市场,涪陵房地产市场有一定规模的高端需求,但是涪陵城市的大部分居民是中低收入者,对住宅的需求还主要是中低档住宅,所以这是房地产企业投资的主要方向。决策层从社会公平的角度考虑,在各项政策中明确表示希望房地产企业控制对高档住宅的投资,房地产企业不应该违背市场的需求和决策层的政策引导,要结合涪陵实际,深入研究和把握住宅供应结构的合理性。

促进房地产供给和消费的大众化取向,进一步提高安居工程、经济适用房的开发比重,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中低价位、中小套型的住宅。城建、房管等部门要根据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涪陵区住房供求现状,制定未来10年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计划,做好项目储备,逐年滚动开发建设。

三是要将城镇廉租住房制度建设情况纳入各级政府工作的目标责任制管理,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形成稳定规范的资金来源。要逐步放宽廉租住房的条件,提高补贴标准,把更多的最低收入家庭纳入廉租住房保障体系,真正为低收入群体构筑一道安全可靠的生活网。

4结束语

涪陵城市化既是推动房地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产生房地产问题的重要根源。涪陵区城市化应把变农民为市民作为城市化发展方针的核心。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看,一个国家和地区住房水平总是与其经济水平和城市化水平的发展阶段相一致的,否则就会引起各种经济关系和市场的失衡。因此房地产开发规模和速度也应符合城市现阶段的经济水平和居民的购买能力。今后十年是涪陵区城市化进程加快发展时期,房地产投资年均保持在40亿元左右,比较有利于经济增长和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在逐步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的同时,当前要更加注重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涪陵区住房开发在规划、设计上要避免相互攀比,盲目扩大建筑面积的倾向,应把建设重点放在小区居住环境,扩大绿化率水平和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搞好社区管理等方面。鉴于涪陵原有城区面积不大,人口密度过高,房地产开发集中在市中心的较多,造成开发成本过大,房价过高。随着城市的扩展,房地产开发重点今后要向城郊发展。逐步把房地产业培育成有利于涪陵经济与社会相协调发展的产业。

参考文献

[1]涪陵区住房建设“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Z].2011.

作者:刘君贞

第3篇:涪陵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困难与对策

摘要 为提高涪陵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成效,通过调查研究,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改善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生产经营能力、构建良好的乡村融资环境、健全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逐步提高农业产业社会化服务水平、逐渐改善基本农田的排灌设施、完善乡村农业保险体系和多措并举应对市场挑战7条对策措施。

关键词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困难;对策

Key words Cultiva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subjects;Difficulties;Countermeasures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大力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涪陵区委、区政府的政策引导和强力推进,大量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成效较为明显。但由于涪陵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青壮劳动力不断涌入城区就业、定居,一段时期内出现了乡村剩余人口老化、弱化的现象,部分田地无人耕种,一定程度上也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和挑战。当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存在着生产经营能力不高、抵御风险能力较差的问题,在外部也存在融资环境差、技术推广体系不完善、农业保险体系不健全等客观问题。如何在困难和挑战的背景下,进一步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成效,是涪陵区在实现乡村振兴道路上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内涵和分类

1.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内涵

从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十八大相继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来,国内学者、各级政府在研究实践中逐步统一了概念内涵,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在“三权分置”的总体框架下,创新发展的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和在此基础上成立的涉农专业合作社及农业企业”[1]。

1.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分类 由内涵可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类型可分为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4类。

1.2.1 种养大户。

北方地区种植规模6.67 hm2以上,南方地区3.33 hm2以上的种植农户,可称为种植大户;年出栏100头以上生猪养殖场,年出栏2 000只以上肉鸡养殖场,存栏20头以上奶牛养殖场可称为养殖大户[2] 。

1.2.2 家庭农场。

主要经营者为农村户口,劳动力基本为家庭成员的经营模式,同时达到一定的经营规模且5年内相对稳定,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

1.2.3 农民专业合作社。

是指以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为主要经营内容,由农民依法自治管理,在工商部门依法登记注册的农业组织。合作社系独立法人单位,盈余一般按股或交易量分配,是当前乡村农业产业的重要组织形式。其特征为导向市场化、可以解决单一农户想解决而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的事情,是连接农户和市场的强力纽带,具有典型的合作共赢特性。

1.2.4 农业企业。系以农业为主营业务,涵盖农产品生产、深加工、销售,涉农物资生产、销售,农业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服务等诸多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农业企业资金雄厚,技术体系健全,渠道稳定有力,抵御风险能力强,综合实力强大,是乡村农业产业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具有强大的引领带动作用。

2 涪陵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现状

2.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取得的成绩

2.1.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体系基本建成。涪陵区委、区政府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按照“农村美、农民富、农业强”的目标,通过政策支持、强化培训、产业扶持、强化品牌建设等方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体系基本形成。据有关统计[3],涪陵区目前有种养大户10 000余戶;家庭农场约862个,户均经营规模近6 hm2;农业合作社866个;农业企业5 928个,其中区级以上龙头企业59个(市级34个、国家级5个),其余大部分为微型企业。

2.1.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农业生产的贡献不断增加。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良好成效,进一步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助推涪陵区农业快速发展,据区政府工作报告和有关文献[3],2018年涪陵完成农业增加值64.3亿元,增长4.5%,农业技术科技贡献率升至60%,土地流转率近40%,集中经营规模化生产率达41.9%,机械化生产作业率达47%。

2.1.3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助推品牌建设成效明显。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快速发展,助推涪陵农产品品牌培育的成效显著提升,据统计[4],涪陵现有“涪陵榨菜”“辣妹子”“涪陵白茶”“涪陵青菜头”“茉莉花”等国际知名品牌,有无公害农产品90个, 绿色食品50个、有机食品9个。

2.2 涪陵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现实困扰

2.2.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经营能力参差不齐。

涪陵区通过“雨露计划”“阳光工程”等培训形式强化了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训,但由于农村人才外流多,引进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管理能力参差不齐,具体表现为企业战略意识较为薄弱,重当前利益,不太注重长远利益,关注经济效益,相对不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经营理念较为落后,重生产、轻销售,重数量、轻质量,品牌意识还薄弱;在管理作业工人、职工方面,未能有效建立激励制度和监督制度;财务、法律、技术开发和推广等方面也需要进一步提升。

2.2.2 经营主体融资渠道相对较窄。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规模较大,自有资金相对不足,故对融资需求较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往往只有土地的经营权,没有承包权、所有权,利用土地向银行进行抵押不可行,其他可抵押、质押的资产也相对匮乏,故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的积极性不高[5] 。小组信用联保贷款有一定的集体违约风险,交易成本较高,处理违约耗费时间长,难以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融资需求;据调查,在涪陵区乡村,目前除重庆农村商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经营主体的融资需求外,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其他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体系仍不健全。

2.2.3 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仍不健全。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先进适用技术有较大的需求,涪陵区目前的农技服务推广体系仍不能较好满足这一需求。农业生产技术变化多、更新快,不同产业项目的技术需求不一相同,因此基层农技人员在技术推广、服务上遇到技术难题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农业院校、科研院所的力量时而能介入进来,但远水不解近渴,不能从根本上和长远上解决问题。部分农业咨询公司能提供技术咨询服务,但也存在着咨询费用高的客观问题;对于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来说,组建技术研发队伍是可行之策,但成本高、研发周期较长的现象也不容忽视。

2.2.4 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不足。

社会化服务是实现经营主体生产经营减工降本的重要途径,从涪陵区现状来看,农村青壮劳动力外流比例高达85%[6],社会化服务组织组建的“库源”受到较大影响,因此涪陵区当前的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数量、质量均烙下了农村剩余人口老弱化的底印。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对社会化服务的满意度较低,而社会化服务成员又因业务量小,涉及纠纷多无奈又退出社会服务组织,形成了恶性循环。

2.2.5 农田排灌设施较为落后。

受地形地貌等因素影响,涪陵区农田的排灌设施较为落后,天气干旱时,无灌溉水源导致作物面临旱灾威胁,暴雨来临时洪涝也经常发生,虽然部分农田配套了水池、管网,但发挥的作用有限,农业“靠天吃饭”的现象还未得到根本的解决。

2.2.6 农业保险体系运行效果不尽人意。农业保险保费高、发生风险后损失面大、保险公司理赔支出巨大,故目前能对农业产业开展保险的保险公司不多,涪陵区有中国人保在烤烟、玉米、水稻、榨菜作物上开展了一定灾害类型的保险,据了解该公司2018年有一定的亏损,后续继续开展保险的意愿不大。此一现象不仅为涪陵区独有,孔祥智[7]认为,从全国来看,目前的农业保险体系相对滞后,同时农业保险的产品满足不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需求。广大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仍然处于自然灾害的较大威胁之下。

2.2.7 农产品市场风险居高不下。由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市场意识薄弱,营销渠道选择面窄,目标消费群体模糊等因素,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的农产品滞销的现象屡见报端。同一区域不同经营者之间经营的产品较为相似的现象[8]在涪陵也同样存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产品的销售竞争压力。

3 涪陵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对策建议

3.1 大力改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经营能力 区委、区政府要进一步出台优惠政策,引导城区农民工、大学毕业生等中坚力量返乡创业;同时进一步加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养力度,通过兴办鄉村夜校、乡村大课堂、推行远程终端教育等方式,围绕企业经营理念、经营战略、品牌培育、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家价值、法律法规、财务会计、技术开发推广等有关方面,加大教育培养力度,让经营主体们边实践边学习,大力提升其生产管理综合水平。同时建立等级评价制度,并实行动态管理,给予那些综合评价高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更有力的扶持。

3.2 构建良好的乡村融资环境 通过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强政策引导的方式大力培育村镇银行、乡村资金互助社的组建发展,形成多主体、多元化的乡村金融体系,同时通过政府贴息、长期低息、提供担保等方式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需求。对于农民合作社,要引导其围绕产业项目以股权融资、债权融资的方式进行项目融资,必要时政府给予其限期的项目启动资金补贴,助其发展壮大自身实力。对于农业企业,要继续加大对其减、免税的扶持力度,引导农业企业利用自有资金参与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的项目经营,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方式进行合作,从根本上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的问题。

3.3 进一步健全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通过提升业务水平,推行网格化管理、加强定期评价、定期征询服务对象意见等的方法不断提高农技服务的有效性和覆盖面,适当补充人才充实基层农技推广服务队伍,也可以从现有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选择那些经验丰富、熟练掌握农技技术的人员,组成技术推广服务组,并给予其一定的技术服务津贴,让技术推广服务组成为基层农技服务力量的有力补充力量。从内部来讲,要通过加大培训考核力度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科技素养的提升,让其能开展简单易行的技术引进、示范对比、开发创新、推广实施工作。

3.4 逐步提高农业产业社会化服务水平

要通过政策引导充分挖掘、发现乡村剩余劳动力,努力组建社会化服务组织,通过培训,用其长,避其短,让其熟练掌握1~2项专业技能并开展定期技能鉴定,执行好进入退出机制,让社会化服务组织始终处于一个年龄结构、技能結构相对合理的水平;同时要出台政策引导外流的青壮劳动力回乡务工,增强其回乡务工的荣誉感和获得感,努力增加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库源”量和质的水平。在作业安全方面,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业企业除了要制定作业安全操作标准之外,还要为社会化服务人员购买安全作业保险。

3.5 逐渐改善基本农田的排灌设施 政府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建设农田排灌系统,尤其是要加强灌溉系统建设;要进一步增加农田水库、水池、管网建设,采取适宜的措施减少干旱天气下水库、水池的水分蒸发量。同时要进一步明晰产权,厘清权责,加大投入,强化管护维修,做到涪陵区农田排灌设施长期使用,经营主体长期受益。

3.6 完善乡村农业保险体系

政策性农业保险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重要保障[9-10]。要加大政策投入力度,完善乡村政策性保险。区委、区政府要进一步扶持引导商业保险深度融入涪陵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工作,在协助理赔、补贴保费、风险管护、成效评价等方面持续发力,促成多品种、多层级的农业商业保险体系。商业保险公司要进一步优化农业保险品种,加强客户服务,形成共赢局面。

3.7 多措并举应对市场挑战

区委、区政府要帮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动建设订单农业,实现按订单生产,按订单销售,努力进行农超对接、农商对接,利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势头,积极探索网上销售等新型营销方式。依托有实力的农业企业,邀请专业咨询公司,进一步开展“三品一标”建设,不断提升“三品一标”建设的数、质量。对于有实力的合作社和农业企业,要鼓励引导其进一步开展农产品深加工,在现有知名品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品牌建设,增加产品销售附加值。要加强产业类群规划指导,聚焦产品差异化战略,促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细分目标消费群体,生产出优质的、多品种的、能满足不同消费群体需求的农产品。

参考文献

[1] 刘志成.湖南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湖南社会科学,2013(6):128-131.

[2] 陈晓华.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年会上的致辞[J].农业经济问题,2014(1):4-7.

[3] 陈玲,陈兰,信桂新.丘陵山区特色效益农业提质增效发展问题与对策:以重庆涪陵区为例[J].绿色科技,2019(5):101-102,104.

[4] 宋晓云.涪陵区现代农业发展问题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8(14):137-138.

[5] 赵振宇.基于不同经营主体的农地承包经营权抵押问题研究[J].管理世界,2014(6):174-175.

[6] 文昌禄,盛杰.涪陵耕地撂荒情况的调查[J].重庆国土资源,2014(4):25-28.

[7] 孔祥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地位和顶层设计[J].改革,2014(5):32-34.

[8] 江维国.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功能定位及战略思考[J].税务与经济,2014(4):14-18.

[9] 张秀生,单娇.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背景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8(3):17-24.

[10] 林俊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5.

作者:李向鹏

第4篇:涪陵广播电视大学 - 涪陵电大

涪陵广播电视大学

关于加强开放教育学生素质教育的工作方案

加强开放教育学生素质教育是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进一步加强开放教育试点学生素质教育工作,落实《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意见》精神,切实将素质教育贯穿于学校全年的教学组织管理和自主学习支持服务之中,学校结合办学实际,特制定加强开放教育学生素质教育的工作方案。

一、领导小组 组

长: 邹

副组长: 华

斌 、田小平 、张正武 、杨华昌 、向莹莹

员: 华

伟 、易

琳 、李志强 、何立志 、秦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培训部:何立志任办公室主任,负责素质教育方案的制定及具体实施,各专业管理教师为成员,负责本专业学生素质教育活动的开展。

二、总体目标和工作思路

(一)目标要求

按照“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研究工作对学生培养规格、目标以及对综合素质的总体要求,将开放教育试点各专业学生培养成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基础知识扎实,专业应用能力较强,文化素养良好,身心健康,意志坚强,勇于创新的应用型人才。

(二)总体思路

在学校素质教育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全面加强开放教育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科学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教育,同时帮助学生积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接受和认同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理念。

1、围绕“一个中心”:即培养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具有人文科学素养,应用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这一中心。

2、立足“三个基本点”:立足于专业文化知识的学习,提高专业文化素养;立足于实践锻炼,培养实践创新能力;立足于人文精神的熏陶,升华自身人格。

3、注重“三个结合”:即知识与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科理论知识与职业实践相结合。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1、结合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当前经济、教育领域中的热点问题,不定期地指定题目或范围,组织各专业学习小组或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大讨论、大交流活动。

2、结合“五·四”青年节的表彰契机,大力宣传共青团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评选出具有示范带头作用的先进团支部和优秀团员。

3、宣传学习《涪陵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学生行为准则》,在学生思想道德、行为规范、学习观念转变等方面作出明确要求,将此纳入《学校开放教育试点专业学生入学手册》,下发至每一位学生,同时要求将《学校开放教育试点专业学生入学手册》的学习、讨论纳入各学习小组第一次小组活动内容。

4、结合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工商管理、法学、行政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特点举办几次政治思想及职业道德专题讲座,“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问题”,“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代表”重要思想”,树立科学发展观,“发扬红岩精神、争做勇于创新的建设者”,“当代世界政治与中国政治制度”,“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人生价值观与敬业精神”,“职业道德和责任心”等系列专题讲座。

(二)加强学生专业素质教育

1、通过入学教育,向学生介绍现代教育思想以及远程开放教育的理论、实线,培养学生的终身教育观念和自主学习意识。

2、通过入学教育中的上网培训,让学生认识和了解中央电大、重庆电大和涪陵电大开放教育的平台资源,熟悉界面和相关链接;通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没置,强化计算机应用技能,为个别化自主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3、通过《英语》课程的设置以及相关音带、像带、光盘教学资源的供给,电子网络阅览室、电子阅览室、语音室等学习场地的开放和有目的地组织“英语口语”学习兴趣小组,强化学生的英语实用技能训练。

4、通过《创造力开发》、《企业文化》、《现代科学技术》、《Internet网络系统与实践》等课程的设置,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培养综合素质。

5、通过网上直播课堂、多种媒体教学资源的供给以及网络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室、语音室等学习场所的开放,加强自主学习氛围的烘托和引导,进一步确保自主学习的有效性。

6、通过教学模式改革,变传统单一的讲授型教学为演练型、案例型、释疑型、讨论型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加速学生将专业知识整合转化为实践应用能力的进程。

7、设置网上“专业动态”栏目,介绍各专业的动态与前景。

8、设置网上“专业实验与社会调查”栏目,在征得学生同意不涉及商业秘密的情况下,将各专业优秀的社会实践报告上网,供学员交流学习,开拓专业视野,增强专业素质。

9、对部分优秀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举行公开答辩观摩活动,既可使学员相互学习,又可提前熟悉答辩规程。

10、继续进行金融学专业“模拟投资”实训,适当时候举行“股票模拟操作”比赛。

11、继续组织法学专业学员旁听庭审。

12、加强会计学专业会计模拟上机培训。

13、组织实施好工商管理、会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金融学等专业的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工作。

(三)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及身心健康教育

1、定期举办开放教育本科专场学术报告或专题讲座。每年度至少举办5—10场有关人文社科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的专题讲座,将涉及“加强调查研究、科学决策管理”,“世界文化与发展中国先进文化”、 “加强法制提高依法治国的能力”,“创业”、“企业文化”、“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

“提高管理职能、努力提高现代管理水平”,“教育与人才培养”和“IT行业的发展”等专题。

2、举办开放教育学员“我的创业经历”有奖征文赛,评选出组织奖和个人奖,优秀报告将上网,以此加强学员间创业经验的交流与借鉴。

3、继续每年征集一次学校全体开放教育试点学生学习、工作成果,并制作成展板,形成学校动态简报,展现开放教育试点学生的素质和风采。

4、加强学校开放教育网页的设计与管理,进一步提高网上信息质量,使之成为学校试点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之家”。

5、通过学校素质教育网页,设立“心理咨询”、“学习方法指导”和“上线讨论”等栏目,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引导和指导。

6、每年上半年开展“校园之春”系列活动,举行开放教育各试点专业“篮球比赛”和“开放教育之星才艺比赛”等活动,烘托朝气蓬勃、青春飞扬的校园文化氛围。

(四)加强校风、学风建设和校园环境建设,努力为学生素质教育营造良好氛围。

1、加强学风建设,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加强对开放教育学生学习小组的指导工作,新成立的学习小组均以“学校开放教育本科学生学习小组协约”的形式签定小组协约,以便成员共同遵守,相互约束。

2、加强教风和校风建设,继续发扬教风正、考风好的良好传统,加大对外聘课程辅导教师和专业管理教师两支外聘教师队伍的培训、指导、管理和教学支持服务工作。形成《开放教育试点外聘课程辅导教师教学工作手册》,下发至每一课程辅导教师,并进行相关培训;定期开展每月1一2次的“教学情况普查”活动,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每两月举行一次专业管理教师专题培训会。

3、每期形成学校开放教育本科教学动态简报,着重汇总分析每期的考试情况、专业实践和自主学习情况,要求每小组开展学习与讨论。

4、充分利用现代宣传媒体和手段,以名言警句和教育格言,宣传展板等方式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第5篇:做活做强农业特色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做强农业特色产业打造现代农业强乡

——关于“大县做成强县,优势转为实力”的思考

近年来,台溪乡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按照“建设新型工业县,打造朱子文化城,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发展战略和“大县做成强县,优势转为实力”的发展思路,立足乡村情,依托资源优势,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目前,全乡毛竹面积6.1万亩,位居全县第二;茶叶面积2.6万亩,位居全县第一;油茶25636亩,位居全县第二。2009年全乡农业产值4.3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69.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50元,增长11.8%。

台溪乡是农业大乡,但受特色产业不突出,产业化水平低,龙头企业数量少,农产品销路不畅,农业基础设施抗风险能力不强等条件限制,还不是农业强乡。但是,台溪乡有着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和地理优势。首先,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温暖湿润,有利于农业生产。其次,自然资源丰富。全乡土地面积22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3984万亩,林地面积27.74万亩。现已探明的有石灰石、大理石、辉绿岩、铁、铅、锌、金、银、煤、瓷土、钾长石等20多种矿产资源,储量多,品位高。第三,地理位臵优越。临港工业园区、向莆铁路、尤莆和厦沙高速为未来的台溪发展如虎添翼,必将带动周边乡镇乃至全县经济飞速发展。

为了实现大乡做成强乡,优势转为实力,台溪乡结合本乡实际,就“大乡做成强乡,优势转为实力——做优做强农业特色产业”展开调研,并召开专题研讨会进行深入探讨,创新思路,创新举措,通过围绕特色抓科技支撑,抓产业化经营,抓流通服务,抓政策落实,不断做优做强毛竹、茶叶、油茶为主的农业特色产业,全面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努力打造现代农业强乡,积极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一、围绕特色抓科技支撑。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打造现代农业强乡必须依托科技力量作为重要支撑。台溪乡高度重视“科技兴农”的强大影响力,大力推广普及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积极培育打造富有本乡特色的农产品品牌。

1、加强农技培训,强化党员干部“双带”作用。毛竹、茶叶、油茶是该乡的三大特色产业,为进一步做优做强特色产业,转优势为实力,台溪乡立足实际,按照科技兴乡、人才强乡的发展思路,认真制定农村党员培训计划,并将毛竹高产栽培技术、茶叶生产技术、油茶栽培技术确定为今年农村党员实用技术培训的主要课程。充分利用乡党校、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等平台加大对村“两委”干部和党员在毛竹、茶叶、油茶等产业的农技培训,普及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强化党员干部的“双带”能力,落实党员干部联系小组、联系村民,带动促进产业上规模、出效益。

2、打造产业品牌,提升农产品的知名度和附加值。由于“碧叶馨、金云富、慈心园”等茶叶品牌的打响,台溪茶叶的知名度越来越高,近年来多次在省茶叶鉴评会上获奖。在今年的省名优茶鉴评活动中,该乡再次获得全省绿茶类金奖与红茶类银奖两个奖项。茶叶品牌的打响不仅拓宽了市场销路,也提升了茶叶附加值。但基于该乡毛竹、油茶的品牌优势不明显,亟待依托科技力量创建品牌,促进毛竹、油茶产业走上丰产、优质、高效之路,进一步提高知名度和附加值,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二、围绕特色抓产业化经营。

为了加快特色农业的产业化进程,逐步走上“产-供-销”一条龙的经营模式,台溪乡以实施农业产业化为切入点,大力建设特色农产品产业基地,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努力扩大农产品专业市场规模,不断增强农村试

验区建设的推力。

1、建基地,强示范。该乡坚持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因地制宜,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广泛推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着力建设五个特色产业基地。烟叶基地:继续实施科技兴烟,确保年产烟叶1.3万担,实现收入1100万元以上。茶叶基地:高标准建设好台溪、盖竹等七个村2000亩的生态茶园示范片,计划完成低产茶园改造2000亩,新植500亩。油茶基地:继续抓好玉涧、莒洋、洋头等村500亩的油茶林低产改造示范片和坑美、七官场等村100亩的高效油茶林示范片建设,并在年内要完成油茶林低产改造、新植2000亩。毛竹基地:继续抓好台溪、莒洋、盖竹等村500亩的毛竹林低产改造示范片建设。蔬菜基地:利用冬闲田和山垄田发展蔬菜种植面积2000亩;借助高山片区独特的地理条件发展反季节蔬菜1000亩,种植食用菌100万袋。要在着力打造五个特色产业基地同时,把培育茶叶、油茶、毛竹产业放在突出位臵来抓,努力将其建成在全县乃至全市有较大影响力的示范基地。

2、壮龙头,抓带动。加工是“生产—加工—销售”中的重要环节,它可以增加品种类型、提升产品等级、增强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农村中存在许多家庭作坊、小型加工企业,虽然数量多,灵活自由,但规模小,布局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同时也不利于统一销售。要想打破这个瓶颈,就必须培育一批生产规模大、创新能力强、经济效益高、辐射范围广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从税收、融资、信贷、科技、服务等方面给予扶持和优惠,使之逐步发展成产供销一体化的企业集团。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经营模式,促进该乡油茶、茶叶、毛竹等特色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同时,鼓励龙头企业实行技术改造,提高农产品加工技术和装备水平,并根据乡特色农业的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重点在茶叶、茶油、茶籽粕精深加

工、等项目上深入挖掘,不断延长产业链条,通过精深加工和多次增值提高经济效益,带动农民创收致富。

3、培专合,促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与专业协会等组织在调节生产者与政府、龙头企业、市场之间发挥了桥梁纽带的重要作用,能够极大地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农民抗市场风险的能力,促进产业健康发展。为消除或减少由农户承包经营带来的信息不畅、抗风险能力差等弊病,该乡重点培育和扶持一批具有本乡特色的生产、加工和购销型合作经济组织,积极支持专合组织和专业协会开展技术推广、技术培训和咨询、代销生产资料供应、产品营销等服务项目,增强对农民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进而切实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适应能力。当前,该乡拥有茶叶、沈峰油茶、丰园养蜂、富荣牛业、协和蔬菜等五家专业合作组织和一个毛竹协会,它们在拓宽销售渠道、拓展市场空间、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围绕特色抓流通服务。

该乡以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为基础,以农业高产技术推广、农业机械化、动植物疫病防控、农村信息服务为重点,建立了公益性乡镇农技综合服务站,全乡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50%,应用型科技入户率达到65%。

1、科技服务。举办农业技术讲座,办科技专栏,印发技术资料,开展技术咨询,指导病虫害防治,发挥“农业155”作用,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农业科技服务,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机具,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2、信息服务。加强信息平台建设,拓宽信息获取渠道,充分利用农村远程教育网络平台适时发布一些对农民朋友有价值的商贸信息,为农民提供便捷高效的信息服务,促进农民增收。

3、市场服务。加强农资监管,开展农资打假,规范农资市场,维护农民利益,为农民创造一个健康稳定的市场环境。

四、围绕特色抓政策落实。

1、加强宣传,落实政策。认真宣传和落实好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把各种政府补贴款及时兑现到户。积极探索山林、土地流转机制,减少耕地抛荒,加快土地依法、自愿、有偿、规范流转。鼓励和引导山林、土地向种植大户和专业能人集中,逐步培育规模种植。积极推广政策性农业保险,稳步扩大政策覆盖面,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

2、争取资金,加大投入。认真研究国家及省、市的强农惠农政策,策划生成一批农业项目,把争取项目资金作为推进该乡现代林业建设的重要抓手,积极向上争取支农资金加大对农田水利、烟田基础设施、小流域综合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的投入,同时引导利用社会资金和银行贷款,鼓励林农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积极投入特色产业开发。以项目为载体,吸引社会各界资金开发特色产业。

虽然该乡发展特色农业、推动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整体上看还处于起步阶段,科技水平还不高,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产业化水平相对较低。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发展特色农业,使该乡农业和农村经济再上新台阶,促进台溪新农村建设健康有序发展。

第6篇:农业特色产业工作汇报

南五十家子镇

2012年农业特色产业工作落实情况

汇报

按照县农工委关于对半年来农业特色产业工作落实进行督导检查的通知精神,现将我镇上半年农业产业工作落实情况汇报如下:

一、2012年农业产业工作的目标任务

1、食用菌:2012年我镇食用菌生产的目标任务要求实现新增200万盘(袋),总量达到1800万盘(袋)。

2、设施园艺暖棚要求新增200亩,其中设施菜和设施花卉各100亩。

3、大田作物调整要求落实3000亩。

4、设施农业园区要求新增面积500亩。

二、任务落实情况

1、食用菌:生产总量已落实 1963.76万袋,其中新增349.76万袋,新增数量中架式香菇占12.1万,地载香菇占291.12万,滑子菇占43.94万,草腐菌占2.6万。

2、设施园艺暖棚:目前已完成130.99亩,主要以马杖子和西南沟建设的蔬菜园区为主。正在计划筹建的还有102亩,主要地点集中在杨杖子和南五十家子村。

3、大田作物调整:目前已完成6036亩,其中杨杖子品牌红薯2046亩,露地花卉1627 亩,出口蔬菜1200 亩,苗

木698 亩,谷子、草莓、药材、西瓜465亩。

4、设施农业园区:目前已经完成824.2亩,其中包括食用菌、设施园艺和畜禽养殖园区(68亩)。

三、存在问题

1、受南城区总体规划的限制,我镇下片基础条件较好的几个村发展设施农业产业直接受到制约。

2、上片各村虽然能避开南城区规划限制,但地理条件受限,水源不足,发展潜力不大。

3、农业方面的项目太少,缺乏必要的项目支撑。

南五十家子镇人民政府2012年6月6日

第7篇:甘肃农业特色产业之路

提起甘肃或甘肃的产业,人们容易同“劣势”、“欠发达”等概念相联系,细一梳理,则发现经过几十年的积累,甘肃还是培育了许多特色和优势产业的。具体分析,又发现有的产业有优势但缺乏特色,如石化、冶金、有色;有的产业有特色却无优势,如医药、旅游、文化产业;既有特色又有优势的产业就屈指可数了。总的思路和正确做法是:在劣势中找出特色,把特色发展成优势,用优势去占领市场。这是既适用于工业发展,也适用于农业发展的宝贵经验。

就甘肃农业发展而言,起点仍在特色,出路仍在市场,而把特色培育成优势离不开产业化路。甘肃农业的真正特色何在?在“有机”。有机农业以“纯自然、无污染、高安全、高品质、高营养”等为其核心内涵。发展有机农业在甘肃省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和气候条件。其一,甘肃地处青藏、黄土、蒙新高原交汇地带,多样化气候类型为多样化生态类型和生物种类创造了条件,发展有机农业潜力巨大;其二,四季分明、旱寒交替的气候,形成了发展有机农业的天然屏障和生产条件;同时,甘肃具有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廉和一定的有机耕作和种植基础,有机蔬菜、水果、杂粮、畜产品、良种、药材、茶叶等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和实力,这些都是发展有机农业的有利条件。

如何将特色农产品做成农业特色产业、做成知名品牌、做成区域产业优势,需要从内外两大方面创造产业成长的环境和条件。外部环境除了客观存在的自然条件外,甘肃省从“十五”期间就开始发展有机农业的研究、宣传、试点和推广,可以说政策环境日趋成熟。从产业内部来看,农户+公司+基地+协会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已不陌生,供产销一体化的产业链条也逐步形成,现在的问题就是通过强化技术与管理,对产业成长的要素进行整合,使特色尽快转化成优势,使优势尽快变成在市场上知名度和美誉度俱佳的品牌和实力。例如,要充分利用省内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及专业机构的力量,研发一批关键技术,开发一批实用产品,建设一批重点项目,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力争把甘肃省建设成为全国有名的有机农产品研发、生产基地。

(作者:王河)

第8篇:农业产业化 论文农业产业化发展论文

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摘 要 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通过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就必须加强宏观调控,完善产业规划,抓好“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建设,建立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利益分配和协调机制等。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 农村经济增长方式 新农村 现代农业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意义

1.实现农业产业化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有机结合,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以山东省潍坊市为例,近几年来,该市紧紧围绕和依托现实基础较好、市场容量和综合开发利用潜力大、发展前景广阔的16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和开发饲料、混合肥料、肉类和食品加工、皮革及其加工制品、生物药品、生化制品等相关产业和深加工制品。目前,多数主导产业已基本形成了相互连贯的产业体系,如粮食—饲料养殖—肉食加工系列,生物肥料—蔬菜—蔬菜加工系列等。这样,以主导产业为依托,通过加工增值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了农业的经济效益。

2.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的需要,有利于最终从根本上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

通过产业化经营可以分散市场交易费用,提供公共服务,降低专业化生产机械资本投入和出售产品的费用,解决了生产规模对生产成本下降的限制,解决了人多地少与专业化经营的矛盾。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降低了农产品经营

交易费用、增加了组织化收益、提高了对农民的吸引力,有利于最终从根本上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

二、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现存问题制约了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1.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规模小,产品档次低,产业链条短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层次低、产业链条短,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的仍是初级加工产品,产品增值少,还不能够完全适应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

由于缺乏必要的资金财力支撑,我国原有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功能和作用大大削弱,陷入了“线断、网破、人散”而濒临解体的困境。由于经济实力薄弱、资金严重短缺,使得大多数以集体所有土地为基础的农村社区经济组织无力提供农户所需要的专业化服务。

3.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利益分配与风险协调机制不健全

农业产业化合作经济组织内部的各个经济主体的自我利益与他人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以及相应的风险未能得到均衡协调。有些地区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不稳定,农业产业化经营联合体未能发展壮大,没有真正形成长期稳定的“风险共担,利益均沾,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经济利益共同体。

4.管理不善

在龙头企业的组织、建设、扶持,市场的管理,保护农户的利益等方面,还不尽如人意,有些地方存在着混乱和无序的问题。如蔬菜市场的分散化暴露以下弊病:批发商离开了集贸市场信息,到农村去,甚至到田间地头,直接与

菜农交易,逃避了市场管理,政府工商部门流失了管理费;个体无证中间商搞“游击战”。

三、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1.政府应该加强宏观调控,制定农业产业规划

地方政府制定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的指导,避免产业结构趋同,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要积极引导农户与公司大力发展优势产业,树立区域品脾新产品,抢占优势市场地位;按照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2.扶持龙头企业,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

农产品生产基地是“龙头企业”的依托,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各地区在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的过程中,应遵循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相对集中、高产高效的原则,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对各类农业产业化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生产力的规划布局、适度规模经营的形成、服务设施和服务组织的建设等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农产品基地的现代化生产与企业化管理。

3.建立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必须建立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形成国家经济技术职能部门,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服务网络。对“供销社”、“农业生产资料服务公司”等进行彻底的改制、改组、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通过转换经营机制,提高经济效率、改善服务质量,使其真正发展成为名符其实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主渠道”。

4.建立科学的利益机制

要把利益机制建设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利益分配机制的内容、项目要完善、准确,不同利益主体的权利、义务,责任和利益要明确;要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前提下,签订合同,形成法律文本,并由公证部门公证;各利益主体都要增加履约意识,严格按合同办事,同时加强各地政府之间的协作,推进合同契约关系的履行,保护各主体的正当权益。

参考文献:

[1]滕锡尧,刘东生.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理论前沿.2009(6).

[2]甘宜沅.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改革与战略.2009(5).

[3]姚申建,黄华.论地方政府在农业产业化中的职责.天中学刊.2007(6).

[4]张君,邹海燕.论我国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湖南社会科

学.2003(9).

[5]刘斌,张兆刚,霍功.中国三农问题报告.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第9篇:

上一篇:学生素质拓展总结下一篇:做志愿者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