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倦怠的关系探析

2022-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从教育政策改革后,我们的各级各类高校也逐渐地开始扩招学生了。据相关报告显示,1949年时,我国就已经有11.7万大学生了;1978年时,我国已有86.7万的大学生了;2015年时,我国已有3700万的大学生。我国的大学毕业生每年都在增加,找工作成了大学生的一个重大困难,即越来越不好就业了,他们的压力更大了。

在我国历史传统的影响下,我们的每一位父母对孩子们都赋予了很大的憧憬。他们之中,有的希望孩子以后能够成为建筑师,于是就买各种这类的书籍,让孩子学;有的盼着孩子未来是舞蹈家、音乐家,于是就给孩子聘请舞蹈老师、音乐老师来教他们学习;有的期盼着孩子以后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于是就拉着孩子去参加各种应酬,让他们学习成功人士的经商之道……父母这一系列的举措,都体现了他们希望孩子能够早日完成梦想,让孩子们按照他们的意愿做事。但是,他们并没有询问孩子是否愿意那样做,孩子的兴趣爱好是否如他们所安排的事情一样。渐渐地,孩子们就没有投入兴趣爱好的时间了,感觉生活没什么自由,没有像别人所说的那样——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这样一来,他们就缺乏独立性了,对日常生活就没有主动性了,不知道自己能干好什么事儿,就没有很好的自我效能感了,很大可能也会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厌倦的情绪。

就大学生自身来看,由高中到大学,学习生活变动了很多,有了更多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了,老师在耳边叮嘱的次数相对较少了。这些变化,与高中及以前的学习环境相比,会产生巨大的冲突,将会致使大一的学生陷入惶恐之中;到了大二,虽然基本适应大学的生活了,但面对外界的各类引诱,不免会对学习产生怠惰;到了大三,随着专业课的增加,加之大二也没好好学习,大三就更加学不进去了;大四要面临写论文、找工作等,就更加不能静下心来学习了。这样,大学生活就结束了,学习倦怠也在无形中产生了。

在此背景下,对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倦怠这两个变量的研究就很有必要了、并且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自我效能感

(一)自我效能感的概念

在1986年,Bandura提出了“自我效能感”,他是第一个提出这个观点的学者,指的是个体对自己是否能够顺利完成某一项任务的比较主观性的评价。石常秀指出,自我效能感是学习者自己的判断力,即个人对生活和学习的信心。王垒指出,自我效能感是个人对自我的评价与期望,尤其是在解决困难、面对挫折、自我适应等方面的。

以往的研究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阐明自我效能感,这些论述的说法各有千秋,但核心内容是没有改变的。自我效能感,在研究中具体指的是我们自己对自我的认识与评估,简单的说,就是个体所具有的自信心及对学习、生活的热衷程度。

(二)自我效能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国内有关自我效能感的研究现状

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是从1988年开始的。李航、刘儒德等人发现,在外文专业学生的外语写作中,自我效能感和学业结果呈显著的正相关,但与写作焦虑有显著的负相关。曹扬波的研究同样证实了自我效能感、考试焦虑和外语课堂焦虑皆能有效预测外语学习成绩。张文娟、赵景欣等研究者认为,自我效能感水平不同的学生,他们的学习倦怠有着显著的差异;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低,学习倦怠程度较高。徐锦芬、李斑斑等人发现,自我效能可能会通过某些调解机制对自主学习产生间接影响。

2. 国外有关自我效能感的研究现状

国外最早对自我效能感进行研究的是班杜拉,他认为个体经验的成败、替代经验、言语建议、唤醒等是影响自我效能感的主要因素。Pintrich&De Groot等学者认为,自我效能感与个人所采取的认知策略有关,并且还会影响使用元认知策略进行的自我调控。齐默尔曼发现自我效能感通过对目标设定、自我监控、自我评估和策略运用等自主学习过程来影响学习动机。Brianetal通过对学龄儿童的调查发现,自我效能感属于个体的内部特质,并能估量学生阅读成绩的变化和数学成绩的增速。

二、学习倦怠

(一)学习倦怠的定义

起初,学习倦怠是涵盖在职业倦怠中的,后来,逐渐地分离了出来,即个体在面对学习压力或缺乏学习兴趣的条件下,所产生的消极情绪或行为。据很多研究显示,每个学生都存在一定的学习倦怠情绪。环境、个人因素影响学习倦怠,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个人的自我效能感。柳艳艳认为,学习倦怠是在学习中,由于缺乏学习兴趣和负面情绪状态,但学生必须再次学习,那么就会有身体和精神疲劳的状态,产生负面的阻力,有厌恶学习、不想学习的心理。连榕等学者指出,学习倦怠是学生缺乏学习动机或学习兴趣,但无法摆脱无聊、疲劳和其他消极情绪。本文中学习倦怠的概念指的是学习者对有关学习活动的人和事所产生的厌恶情绪,这种消极的情绪持续的时间或长或短。

(二)学习倦怠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国内有关学习倦怠的研究现状

以往的研究者主要集中在对其本质、量表、影响因素以及它与相关变量的研究上。其研究主要有:胡乔等研究发现,影响中学生学习倦怠的因素有四个,即情绪疲惫、低成就感、师生距离和生理耗尽,进一步提出了中学生学习倦怠的结构。赵蒙成、刘婷、母小勇(2011)等学者调查研究了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倦怠情况,发现硕士生有着比较严重的学习倦怠情绪,院校、性别、生源、婚恋状况等因素均对硕士生的学习倦怠情况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蔡杰、彭亚风(2013)研讨发现,双因子模型的拟合优于传统因素模型的拟合,双因子模型在青少年学习倦怠量表方面的模型适应性情况更好,部分项目的质量有待于改进。段陆生、李永鑫(2008)等研讨大学生的专业承诺、学习倦怠和学习参与,结论是:学习倦怠与学习显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学习倦怠、不当行为和低成就感对其有着显著的预测作用。

2. 国外有关学习倦怠的研究现状

近些年来,国外关于学习倦怠的研究也比较多,比如:Meier明确指出,学习倦怠是由于长久的课业压力或负荷所招致的精神损耗,学校学术活动的热情泯灭,对同窗疏远、不闻不问,在学习中持有一种负面现象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Schaufeli指出,学习倦怠是因为过度学习需求而导致的情绪损耗,这个定义十分简明地概括了学习者倦怠的原因以及学习倦怠的认知、情绪与行为特征,是国外新近对学习倦怠最具权威性的解释。Folkman的压力认知互动模式,即可能的压力源通过个人认知评估将逐渐成为实际的压力源,当个人感想无法有效应对压力时,压力源已经成为一个真实的事件,会鼓励个人的精神紧张、抑郁、压力,慢性应激症状的长期影响可以形成,然后显示倦怠行为反应。

三、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

近年来,对自我效能与学习疲倦的关系进行分析的有:王小新等人,研讨了大学生的学习倦怠,结果表明学习倦怠与自我效能感显现显著负相关;自我效能感对学习倦怠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梁晓等学者参照连榕等的大学生学习倦怠问卷编制了“硕士研究生学习倦怠问卷”,挑选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评价量表,调查硕士研究生,结果表明:硕士研究生学习倦怠水平较高;不良行为和低心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自我效能和学习倦怠与每个维度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自我效能感和开发程度对学习倦怠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摘要:现如今,很多学生为了考上一所好的大学、为了圆自己的梦想、为了有一个满意的未来,就不得不整天苦读教科书,做各种试题,参加各种补习班,邀请不同科目的老师到家里去辅导学习。就这样,他们失去了很多娱乐时间,放弃了自己最喜好的兴趣活动。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学习倦怠,关系探析

参考文献

[1] 杨涛.外语学习倦怠与动机关系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2] 王小新,苗晶磊.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自尊与学习倦怠关系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192-196.

[3] 梁晓,郭孝军,丁凌云,李华.硕士研究生自我效能、社会支持与学习倦怠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7):852-854.

[4] Bandura,A.(1992).Self-efficacy mechanism in personal agency. InR.Schwarzer(Eds.),Self-efficacy:though tcontrol of action.Washington,D.C.:Hemisphere.

[5] 石常秀.初中生学习适应性、学习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7(2):212-213.

上一篇:物联网在智慧城市的应用探究下一篇:供电质量的提高与节约电能措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