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的调研(推荐8篇)
关于大学生人际交往情况的调研报告
进入大学以后,如何处理人际交往和关系成为许多大学生无法逃避的问题,与中学教育的应试体制不同,大学更加自由开放,学习环境较为宽松,压力不大,学生有大量的时间投入到集体活动中去,因此与他人的交往和协同就成为了一件重要的事,大学生们会遇到方方面面的人际关系,可以说良好的大学同学关系积累下的人脉基础对自身的发展会起到很大的帮助,那么当今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情况到底如何呢?我们对此作了一番问卷调查,具体情况如下:
一、调查目的了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提出改善人际关系的建议
二、调查对象
重庆理工大学 重庆汽车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药学与生物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光电信息学院、会计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重庆知识产权学院、外国语学院
三、调查时间和方式
2011年11月,采用系统抽样进行问卷调查,总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2份
四、调查结果分析
对于大学时代的人际关系,大家普遍认为很重要,但是同学们也觉得大学时代的朋友和同学关系和中学时代有很大不同,32.5%的同学认为关系更深刻了,但也有35.8%的同学认为“大学同学不如高中同学亲密”,变得冷漠和虚伪。这个结果应该说在我们的预料之中,事实上,我们发起这个调查也正是因为听到身边的同学们普遍有“大学的社交有点变质”的感触。而我们特地按学院的人数进行抽样,还对男生和女生,城镇学生和农村学生,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做了一番对比,对比结果是在大学时代的人际交往上,不同群体之间未见明显区别。但是在学院比对中我们发现了这样的差异,认为大学时代的交往和中学差不多的,公管院比例最高,认为更深刻的,文学院比例最高,认为更虚伪的,外国语学院比例最高。而大学生的主要交友途径和中学有明显的差别,在多项选择中,选择社团和社会实践活动为主要交友途径的占到67.1%,其次是学校部门工作占到54.9%。可以看出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并不是依靠班级同学维系的,而是通过各种工作和活动维持的,同学之间一般只是在一起上课,平时的交流比较少,然而各种工作和活动之间不免参杂了各种利益因素,使大家产生了主观排斥感。男女对大学生活满意度相似,但是男生认为大学关系更虚伪封闭的人数比女生多10%,也就是说,男生的主观感受更强烈。或许是因为主观因素,在接下来有关交友中大家最看重什么的多选题中,最看重性格的占了87%,看重处事方法的达到84%,其次是兴趣,占66%,由此可见大家都希望能够合得来,处理好同学关系,交友看性格和处事作风还有个人能力3项,女生都比男生多约12%,可见女生更为敏感。而大学生交友最不看重的就是成绩、家境和长相,这些选项都低于10%。而大学交往中最容易闹矛盾的还是性格和价值观,生活磨擦和感情问题排在其后,因为感情问题闹矛盾男生比女生多10%,价值观和生活磨擦矛盾女生比男生多近20%,从这个比较中我们能明显看出男女生的差异。而很多同学基本上能较快适应不同地区同学的生活方式,达到97.2%。生活中大家对朋友有看法的话大部分会委婉说出来,只有20%的同学会当面说,也有15%的同学会忍着,在宿舍串门这个细节上,选择“有事才去”的达到54%,经常去的只有32.5%,而经常串宿舍的男生比女生多近25%,女生一般不窜,有事情才去,比例比男生高近40%,可见男生更
活泼而女生则把寝室视为自己的小圈子,较为封闭。同学们在遇到生活,学习或感情问题时,大部分人选择自我调整,其次是向朋友倾诉,女生向知心朋友倾诉比男生高15%,男生更倾向于自我调整,也有部分同学会找家人倾诉,但是找辅导员或者心理医生的人很少。我们认为正是因为大家无法放开自己的内心或者说找不到真正的知心朋友,才会把什么事都压抑在自己的心里,这点在男生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在“与他人联络感情的方式”这道多选题中,选择电话的有85.4%,网络的有87.8%,面对面61.4%,活动44.3%,通讯工具的发展便捷了我们的生活,也给人际交往带来了不少问题,大家更倾向与用网络交流,降低了亲近感。从而使大家在做一件工作或项目时要找到合伙人并不是那么容易,51.2%的同学认为“需要花些时间”。同学们在社交场合中遇到兴趣爱好或观点不同的人,53.75的同学会选择会违心耐心应付,25.6%则会有兴致地和他们谈论各自的爱好或观点。选择“耐心应付”的,公管院比例最高,达到63.4%,其次是商学院有58.2%,而选择“有兴致地谈论各自的爱好和观点”的,文学院比例最高,达到了34.6%,这些就能够明显反映出各个学院之间的特色,这些选择都与同学们将来要从事的职业有关
五、意见和建议
(一)不管是主观个体的差异,还是客观因素的存在,大学时代的人际交往,归根到底,都是
利益在起调节作用,都是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同造成的。大学生要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就要有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家最基本的就要从真善美做起,要真诚待人,要做到互相的谅解和彼此的适应,克服自我为中心的不好性格。要学会容忍他人的行为的观点,不斤斤计较他人的过失,学会热心帮助别人,关心身边的同学。真诚的对待每一位同学,不弄虚作假,说别人的坏话。当与同学发生矛盾时,受到不公平的对待,不被同学接纳时,要学会宽宏豁达,学会站在别人的立场考虑问题,会体会到别人的心情感受,误会、委屈就会烟消云散,别人也会欣然的接受你,要有“化干戈为玉帛”的大度。
(二)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参杂了不少功利的因素,因此我认为我们要调整自己的心态,摆
1 大学生对助学金的使用现状
基于自扩招后我国大学生数量多, 且贫困大学生所占比例大的基本国情, 我国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工作仍面临覆盖面小而且力度不够等诸多问题。在我们的调查过程中, 我们发现如下问题。
1. 1 国家助学金的发放使部分同学滋生不良心理
国家助学金评定更多考虑的是大学生是否真正家庭经济困难, 而在其他如学习成绩、在校表现等方面要求不高或无要求, 这可能会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产生依赖心理, 不思进取, 抱着等国家和社会给予帮扶的态度, 这种坐享其成、不劳而获的思想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以及其自立自强人格的形成。还可能引起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诚信问题。因高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 要在学生生源地调查了解学生情况不现实, 所以导致部分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混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队伍中。
1. 2 少数大学生对助学金有滥用情况
助学金申请者成功申请到助学金之后, 对其进行消费。但是助学金到底被消费在哪些方面, 国家与学校对此缺乏监督机制。进而, 国家和各级财政部门划拨的专门用于资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的助学金存在被不负责任的大学生滥用的可能。
1. 3 国家助学金对 “育人”作用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首先, 奖学金的激励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现今, 很多高校疲于任务地完成助学金的评定, 使助学金的奖励作用和激励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其次, 对大学生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提出挑战, 夸大贫困和伪造贫困证明的现象屡有发生, 这直接减弱了助学金的教育诚信功能。再次, 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贫困学生由于生活环境的影响, 普遍存在着焦虑、自卑、封闭、抑郁情绪, 如果助学金评定及使用不当, 将会对受资助学生的心理产生消极影响。
2 助学金使用现状的原因
2. 1 助学金制度的导向性
助学金一方面是资助家庭贫困的学生以便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另一方面是为了激励更多贫困学生努力学习。助学金制度的导向功能是指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学习与工作具有指向性作用。通过我们调查分析, 我国高校有大量贫困生, 因助学金份额有限, 求大于供, 助学金测评的指标也就自然对学生的行为起着导向作用。但现阶段助学金制度导向功能存在盲从性和失真性。由于很多高校助学金的评定只需当地有关部门开出的贫困证明, 加上学习成绩, 这导致了很多大学生伪造贫困证明; 学习上, 为取得高分又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应试教育”的弊端影响。
2. 2 助学金的评定具有一定功利性
助学金评定是和学生家庭经济水平及学习成绩紧密相连的。有的同学为了得到助学金而伪造贫困证明、不择手段得高分, 社会实践活动近乎为零。据我们调查, 很多贫困生都患某些心理障碍甚至精神病。这种功利性导致了助学金失去其最原始的目的和效果。有学者曾经指出: 贫困大学生“自卑与自尊交织; 焦虑与抑郁并存; 敏感与孤僻共生; 无奈与愧疚交错; 嫉妒与怨恨相伴; 虚荣与依赖互融”。
2. 3 助学金的金额逐渐加大及其无偿资助性质
助学金的无偿资助形式, 可能会使大学生产生懒惰心理, 进而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以及其自立自强人格的形成, 还可能引起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诚信问题。如今国家助学金的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2000元, 金额相对比较可观, 由此而引起大学生对助学金的滥用现象。
2. 4 助学金评定体制及监督体制的缺失
体制方面的原因往往是导致问题产生的源头。我国各大高校对助学金的评定缺乏一套完整的标准和体系, 比如学生的贫困程度, 无法用具体的标准来量化; 难以在学生生源地调查学生真实情况。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有20.72%的大学生认为那些领取助学金的人名不副实。助学金到了这些非贫困学生手上就容易出现滥用情况。又加之助学金拨放之后, 缺乏监督体制, 因此出现越来越多大学生对助学金的滥用。
2. 5 资助形式缺陷, 缺乏正确引导
当今我国高校的助学金主要是通过金钱来资助贫困生, 这些钱用在什么地方完全由学生自己支配, 极易引起不当使用。另外, 我国教育体制注重书本知识, 却忽视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引导。很多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金钱观和消费观, 这也是助学金使用不当的重要原因。
3 关于助学金的几点建议
通过本项目组的调查研究, 我们对助学金的评定与使用提出以下建议。
3. 1 国家及学校层面
3. 1. 1 助学金的评定
目前助学金的评定仅仅是依赖于贫困证明, 导致了大量家庭并不贫困的学生为了获取助学金而伪造贫困证明的现象, 而且他们获得助学金后用于购买奢侈品的现象也不在少数, 这样造成了极大的不公平, 会引起真正需要助学金的同学的不满, 进而会引起一系列的问题与矛盾, 如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同学间的关系问题等。在评定助学金的时, 不能仅仅考虑是否有贫困证明, 因为还有很多贫困生没有贫困证明, 因此要综合考虑其他因素, 如参加申报助学金同学的日常消费水平、周围同学老师的评价等。
3. 1. 2 助学金使用情况的监督
目前国家和各高校对于助学金的使用情况缺乏监督体制。在调查中发现, 有20.72%的大学生认为那些领取助学金的人名不副实。首先, 在发放助学金之后要派专人进行回访, 要了解助学金的使用去向, 并通过同学进行真实性的核实。其次, 要采用问责制, 即当出现真的名不副实的助学金领用者时, 既要对该同学采取一定措施, 如收回发放的助学金, 也要对评定该同学的相关责任人采取一定措施。
3. 1. 3 对贫困生的心理辅导
目前很多大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金钱与消费观念, 即使很多真正的贫困生, 在看着周围同学们吃穿用都是名牌, 其心里不免会产生攀比心理, 会使用助学金进行不恰当的消费。因此国家或高校在对贫困生发放助学金后, 还应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辅导, 使其养成正确的心态, 形成正确的积极健康的消费观念。
3. 1. 4 引导大学生规划使用助学金
有关部门可以借鉴我们的研究成果, 明确现今大学生将助学金具体用在了什么领域, 以及什么领域比较容易引起大学生的高消费。进而, 有意识地通过讲座、座谈会等对大学生进行关于助学金使用的教育和引导, 以此避免大学生滥用助学金。
3. 1. 5 将学习因素纳入到助学金体系中
助学金是一种无偿的补助, 会使一部分人认为钱拿得太容易, 从而滋生懒惰心理, 而这恰恰与国家提倡的大学生自立自强精神相违背。所以, 有关部门可以考虑将这种无偿的形式稍加改变。在一开始就将助学金的评定由“无偿”变为“可能无偿”, 即在助学金的发放时就告知大学生所发放的补助不是无偿的, 而是跟助学贷款一样, 是需要还贷的。但是, 如果在申领到助学贷款后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 那么这种“有偿形式”才会变为“无偿形式”, 即今后不需要还贷。以此实现助学金“助学”和“助困”两个维度的目标。
3. 2 学生自身层面
贫困生自身应该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贫困”, 在遇到问题时积极与老师、辅导员沟通和交流, 而不能采取漠不关心甚至极端的手段来应对眼前发生的不公平现象, 争取以最科学合理的方式解决问题。在获得助学金后, 更应该好好规划, 避免造成滥用助学金的现象。
4 结 论
只有国家、高校与学生三者间积极配合,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助学金的功能, 让更多需要得到助学金的同学得到帮助, 最大限度地促进社会的公平。而在国家助学金体系的完善中, 学校一定要本着一个出发点, 那就是不管学生的家庭条件如何, 都要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一定要让贫困大学生享受到国家的关怀。
参考文献
[1]张建峰.高校贫困生的界定[J].江西教育科研, 2005 (5) .
[2]王海生.大学生资助观念和方式亟待转变[J].高等教育研究, 2000 (5) .
[3]李庆豪, 沈红.我国大学生资助政策的优化和重构[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4 (6) .
[4]韦木.关于高校学生资助制度改革的理论思考——赵中建博士谈学生贷款及其实施[J].教育研究, 1995 (7) .
[5]张俊溪.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中的量化问题[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 (12) .
[6]于谨.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法制与社会, 2011 (1) .
21世纪是机遇与竞争并存,希望与痛苦并存,光荣与苦难并存的时代,人类将迎接来自许多方面的严峻挑战。心理素质将是21世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素质,心理健康将成为21世纪对人才选择的重要条件。
做好学科德育渗透,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工作是当今学校教育教学的一个重点, 也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渠道。当学生走进校门,每一位教师都肩负着塑造学生心灵的责任,每一门学科都应在教学活动中渗透教育。《纲要》中明确指出:“小学德育即学校对小学生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它属于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教育体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我国学校社会主义性质的一个标志。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中,与其它各育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起着主导作用。”学校和教师都明白了这一点,也有了初步认识,但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我校对此项工作引起了高度重视,为强化此项工作,使其走入正轨,收到实效,我校对三~六年级共200名学生进行了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了解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把握其心理动态,分析心理问题成因,寻找合理教育对策提供了有益帮助。
二、研究方法与分析:
(一)研究对象:我校三、四、五、六年级各50名学生。
(二)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抽样调查)
1、调查目的
(1) 了解我校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2) 研究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年龄特点,实事求是地思考行为习惯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学校与家长共同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3) 着眼于学生的主体性和发展性,以学生为本,更好地指导家庭行为习惯教育实践。
2、实施调查与收集问卷
采取抽样问卷调查法,于2004年3月29日发出问卷,4月1日收回。共向我校三~六年级各50名学生发出无记名调查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200份,占发出总数的100%。
(三)数据处理与分析
年级性别人数回收回收率有效卷
三年级男2550100%50
女25
四年级男2550100%50
女25
五年级男2550100%50
女25
六年级男2550100%50
女25
总数200200100%200
调查统计表明小学生的学习心理、交际心理、情绪情感等方面的主流较好,但有少数学习动机扭曲、成就需要低、冷漠孤僻、情感闭锁。
1、学习习惯、兴趣方面学习动机扭曲,成就需要低的心理行为现状:
表2、你上学读书是为了
项目没有知识
不能生存替老师学习替父母学习读书后
挣大钱同学间好玩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高段7171%0022%2323%44%
中段5959%22%77%2424%88%
表3、课堂上老师提问
项目马上回答想一会再回答等别人答老师抽问才答,一般不回答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高段1414%4646%77%3333%
中段3636%4040%66%1818%
表4、老师布置的作业
项目认真完成完成一些不完成边做边玩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高段6969%1212%33%1616%
中段8383%66%11%88%
以上统计表明学生学习目的不够明确,中段学生有41%,高段有29%的小学生学习动机扭曲,正因为动机缺乏,因此相当部分小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够高,体现在课堂回答问题上,中段有24%,高段有40%的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能认真完成作业的中段为83%,高段仅为69%,X2检验表明,中高段学生在学习积极性存在显著差异,高段小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应引起高度重视。
2、 焦虑方面
表5、期末考试时
项目心情紧张有点紧张无所谓有信心不紧张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高段2424%4747%55%2424%
中段1616%2020%1010%5454%
表6、爸爸妈妈回家晚了感到不安
项目是不是
高段3636%5454%
中段5757%4343%
面对考试,20%左右的学生情绪紧张,高年级学生因面临的压力更大,拿高分是直接的心理动机,已能体验或预计到考试结果对自身潜在威胁,因而担忧更为明显,47%出现轻微焦虑,24%属于过度焦虑。这种心理障碍如果处理不好,可能给学生带来一些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表6同样显示了学生担心发生威胁自身安全或其他不良效果的心境,使得这部分学生焦虑不安,紧张担忧,顾虑重重,形成心理障碍。检验表明,中、高段小学生面对不同的外界因素,焦虑的程度有显著差异。
3、冷漠、孤僻
表7、看电视遇到伤心或感人处时
项目跟着流泪没有眼泪那是假的非常激动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高段4848%1212%2222%1818%
表8、和同学在一起,你感到
项目快乐一般不合群孤独自卑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高段6060%282866%66%00%
低段6969%1717%44%88%22%
看电视遇到伤心,感人的情节,中段有41%,高段有34%的小学生不会流泪,或认为那是假的而无动于衷,这实际上是对平时能鲜明感情反应的刺激表现了平淡,缺乏与之相对应的情感体验和表情,表现出冷漠。
表8表明,30%~40%的学生与同龄人在一起时未感到快乐,其中12%的学生感到不合群、孤独,甚至有2%的中段学生感到自卑,显示出少数小学生存在孤僻心理。孤僻是心理上的屏障,这种心灵上的孤寂极不利于小学生健康心理形成。检验表明,冷漠、孤僻的心理障碍无年龄的显著差异。
5、 羞怯、胆怯、羞涩
表9、家里来了陌生客人
项目喜欢主动招呼不理睬怯生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高段1515%5050%2121%1414%
中段1717%4747%1616%2020%
表10、见了认识的长辈
项目主动热情招呼不好意思躲起来
人数%人数%人数%
高段6969%1919%1212%
中段8181%77%1212%
家中来了陌生客人,不理睬,怯生的占35%左右,见了认识的长辈,不好意思,甚至躲起来的中段占17%,高段达31%,这表明了小学生中胆怯、羞涩心理比较突出,特别是高段,由于临近青春期,心理比较复杂,更显不够大方。
6、交往情感闭锁
表11、与新朋友在一起
项目主动邀请一起玩不好意思接近只顾自己玩
高段61 61%26 26%13 13%
中段58 58%22 22%20 20%
表12、受到委屈时
项目为自己辩解与人争吵独自生闷气
高段56 56%14 14%29 29%
中段61 61%18 18%21 21%
表13、你心中的秘密最想告诉
项目老师家长好朋友谁也不说
高段7 7%21 21%29 29%33 33%
中段19 19%28 28%36 36%17 17%
这几项统计表明,部分小学生存在交往障碍,40%左右的学生与新朋友在一起时不好意思接近,甚至只顾自己玩,不善于与伙伴沟通,中段有21%,高段有29%的学生受了委屈时独自生闷气,17%的中段学生,33%的高段学生心中的秘密谁也不说,表明他们的情感有一定的闭锁性.进一步分析发现,导致部分小学生交往的心理问题是自卑、怯弱、排斥、闭锁等,这些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之间的交往(也包括亲子交往、师生交往等)使人不容易接近,也得不到真正的友谊。
7、意志的心理品质不成熟。
表14、学校做清洁时
项目认真做 老师在认真,
不在就马虎边做边玩不做要受罚,
只好做
高段65 65%8 8%19 19%8 8%
中段45 45%8 8%31 31%16 16%
表15、对学校的纪律和常规要求
项目自觉遵守老师来就遵守有时违犯经常违犯
高段47 47%9 9%41 41%3 3%
中段54 54%18 18%23 23%5 5%
统计分析表明:
——自觉性较差:35%~55%的学生不能自觉地认真完成。
——不够果断:中段40%,高段25%对左右为难的事果断地选择方法。
——坚韧性不够:做事不成功时不再做或请别人帮助的占36%~42%。
——自制性不强:能自觉遵守学校纪律的仅占51%。
检验表明,小学生高段比中段学生的自觉性和果断性显著增强,但从总体上,
小学生意志的心理品质明显不成熟。
三、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发现,学生在校情绪不良,特别是高段,感到有点烦或不愉快的高达41%,低年级也有10%的学生每天上学心情烦闷,不愉快。这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值得教育工作者深入探究其原因,反思教育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走出情绪的低谷,保持旺盛的精力,愉悦的心情投入学习、生活中。
从调查统计来看,小学生心理现状令人担忧,年段不同,存在的心理问题也有一定的差异,进一步调查分析表明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既有其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造成这些状况的主要因素有:
(一) 家庭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家庭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已出现了明显的分化现象,贫富悬殊进一步拉大,出现了明显的三多三无现象:一是外出工作紧张,对孩子的成长无法辅导,二是家长文化水平不高,对孩子的成长无力辅导,三是对教育缺乏正确认识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心辅导,同时,家长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也是不争的事实一些家长对子女爱得过分,照顾过度,期望过高,也有少数学生父母离异,使孩子心灵受到极大伤害,这是造成部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二) 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虽然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已越来越引起重视,但心理教育的施行受师资等条件的限制,普及不够,方法仍较简单,而且,学校教育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知行不一”的问题,学生心理问题未引起足够重视,心理教育意识淡泊,缺乏系统研究,这也是小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 社区环境对学生心理教育的影响。
有些地区文化氛围不浓,“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态普遍存在,对教育缺乏足够认识,对心理教育相关知识更是知之甚少,对子女百依百顺,包办一切的现象,学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四) 大教育观在本区域难以树立。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结合力度不够,对学生心理影响难以形成合力,往往出现“5+2=0”的现象,学生在校接受的教育与家庭舆论,社会氛围不一致,这也是学生易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
(五)小学生认知评价水平低,应对技巧差。
面对父母离异,家长打骂、教师批评、考试失败等挫折事件难以正确对待,同时缺乏社会支持,特别是小学生年幼,心理尚未成熟,往往由于教师、家长的行为不当或社会不健康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心理问题。
四、对策、建议、措施。
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我国著名德育专家,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詹万生主任更是精辟地指出:“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由此可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日益受到重视,成为了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德育工作的热点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难点问题。
通过此次对小学生心理行为现状调查,成因分析,研究和寻求合理的教育对策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一)构建学校心理教育的组织领导机构,让心理健康教育进入课堂。
将心理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织部分纳入议事日程,加强对心理教育的组织领导,校长、科研室、教导处、班主任及全体教师都要参与到心理教育中来,既开设开展心理咨询,专门的心理教育活动课,又要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并注意邀请心理教育专家及时予以指导。
(二)根据小学生年龄和身心特征,加强学校常规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性的教育,重点摆在学生心理行为的训练和引导上,不要过多地传授心理知识,避免学科化和医疗化倾向,同时通过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的及时咨询指导,矫正训练,提高其认知评价水平和应对技巧并予以适当磨炼,增强适应能力和抗挫能力,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中,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自立意识,生活自理能力,学习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集体观念。
(三) 大力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抓出成效,关键还在于教师心理教育知识和技能的水平,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并注意避免只重视骨干教师培养的倾向,否则将会出现一些教师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困惑,另一些教师又在制造新的心理障碍。着力指导教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真正关心、爱护学生,以适当的方式增进师生感情,掌握学生心态,提出合理要求,指导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帮助学生克服的心理障碍。
(四) 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功能,共同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
全面考查学生的言行,改革教育方法,开辟与学生沟通的多种渠道,使学生随时能与教师、家长、同伴沟通,让学生有机会也有场所进行倾诉,改变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苦恼,共同营造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共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特别是要转变家长的意识和改进教育方法,因为家长教育观念,教养水平,包括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对学生产生的影响特别明显。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甚至相矛盾最易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障碍。
(五) 加强区域性校际合作。
摘要:本文是关于阜阳市颍上县红星镇大谢小学学生的学习及心理状况存在的问题进行的调查研究,对如何解决小学学生存在的学习及心理问题提出了几点可行性强的意见。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学习及心理
指导老师:吕丽(阜阳师范学院社会发展学院团总支)
团队成员:陈帅 黄孟君 许思维
当前农村小学的教育问题是我国的一个重要的问题,为了能在新世纪里实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目标,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农村儿童的教育为最终更好的服务我国的经济建设服务。
第一部分
一、调查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迅速的走上了社会转型和城市化的发展道路,流动人口迅猛增加,截至2012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国流动人口规模超过3亿。随着流动人口的增加,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多,并日益成为备受政府与社会关注的弱势群体。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限制,我们仅以暑假支教实习位契机进行了此次问卷调查。调查的重点在“留守儿童”这部分学生。
二、调查的基本现状
有刊物或调查表明,我国农村小学教育中,留守儿童的比例高达80%。我们所调研的大谢小学更甚之,父母在外打工的占到了85%。由于农村经济条件的落后、基础教育的薄弱以及缺少父母的教养等问题使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面临身体和心理的诸多不利。
三、目前的研究现状
就目前来说“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高校都投入到了这一研究领域。这为我们进行文献研究提供了资料。然而经考察发现,现有研究大部分是从整体上勾画留守儿童的成长状况,或者是探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品行问题等外在因素和表现,而对留守儿童心理状况等内在特点的研究却相对较少。也没有多少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专项调研。我们的问卷调研工作正是基于此基础之上开展的,不求有多高的学术水平,只希望能为让大家对留守儿童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
四、建设和谐社会与新农村展现美好前景
党的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
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各地掀起了学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潮。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各方面全面提倡和落实“新农村”建设政策。在这种大好政策的鼓舞下一定能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构建一个完善的机制,让留守儿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健康成长。
第二部分
一、调研目的:
在目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不够活跃和具体的状况下,本调研旨在通过实地调查与科学研究,在现有条件下,提出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构想。
二、调研意义:
作为在校大学生,我们所作的调查能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唤起更多同学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作为社会公民,我们希望我们的努力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言建议,并号召全社会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构建一个安全、和谐的环境,同时让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有一个更加全面和真实的认识
三、调研优势和特点:
1.我们在原有研究背景下,进行调研,能更全面更直接地反映“留守”现象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方式和影响程度。
2.我们所获取的研究材料来自实地调查,真实可靠。
3.我们采用了权威和实际相结合的模式制定的心理调查问卷。(权威是问卷的覆盖面具有权威性,实际是有来自农村的第一批留守儿童参与问卷的制定)
第三部分
一、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
二、调查过程
1、问卷调查:
2013年7月11号,我在阜阳市颍上县红星镇大谢小学进行问卷调查。我们的调查得到了学校校长朱振敏、及老师的积极支持与配合。我们在小学4—6年级各随机抽取一个班发放问卷,进行学习及心理测验。测验由陈帅组织,在教室开展。考虑到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发放问卷之前,我们对问卷的题目了详尽的解释,保证了问卷较高的回收率和有效性。
第四部分
一、农村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根据调查问卷显示,6.3%的家长每半个月会和孩子联系一次,56.2%的家长每一周才和孩子联系一次,37.5 %的家长每月才和孩子联系一次。由于与父母相处时间短,爷爷奶奶没有正确科学的教育方法,导致农村儿童或多或少的在思想上学习上和心理健康上都有些不同。表现如下:
1.学习目的不明确
统计表明非常喜欢上学的学生只占20%,有70%的学生只是有点喜欢上学,从数据来看学生并不是讨厌上学,只是还没有明白上学对自己的作用。这一点仅从“对上学的认识”这个题目就能反映出来,75%学生的认识还只停留在只会认识字就行,所以表现的对上学的积极性不高。同时父母的引导也存在问题,在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更需要关注的是感情和学会做人等方面,但是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有85%的家长在和孩子的通话中主要是谈论学习成绩,对生活和其他方面的关心总共只占到15%。这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2.不自信,各种态度消极不正确:
表现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自信能自己解决的只占到了5%,更多的是直接找同学帮忙。在受到委屈时只有5%的学生会为自己辩解,80的会与人争吵,没有一个合理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3.不会与人交流:在问卷中“家里来了陌生人的时候你会()”题目中很多学生选择了,低头不语。显现出这些孩子们在与人沟通交流上面表现出来了怯弱,害怕
4.冷漠,表现在问卷中“在操场上体育课,教室灯亮着,我会()
A.喊人去把灯关上B.自己去关上C.不管它。有40%的学生选择了“C”
”
二、农村普通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因子状况分析:
家庭温暖的缺失使留守儿童心理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变异,他们多在性格方面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郁和孤僻,很难融入正常的同龄人群体。加之,农村的社会活动和人际关系基本上是以家庭和亲缘关系为纽带展开的,对于自己家庭及亲缘关系之外的其他人的困难处境,他们虽有同情的态度,却也无可奈何。于是留守儿童们在既得不到家庭温暖,有得不到社会关爱的情况下,只能靠自己对生活及社会的理解生活并发展自己,各种小的生活和学习问题就出现了。
第五部分
一、解决方法:
学习方面:
1.加强基层学校师资力量的建设,让更多接受先进教育的当代师范生走进基层,去以新鲜的事物引导农村孩子积极主动学习。
2.在合适的时间开展家长会,让家长在和孩子沟通交流的时候能正确的认识到孩子真正需要的。
3.社会方面要以正确的舆论语引导孩子积极向上的学习
心理健康方面:
1.让孩子们互帮互助,年龄相近会让孩子们更容易相处和了解,所以让孩子们学会互相帮助是最有利的他们身心成长和发展的。
2.建立问题学生专门的档案便于管理和资料收集以及问题的分析。出现问题时 可以方便的找到问题所在,同时对他们生活上的帮助,对心理上的及时疏导。
3.设立咨询机构,由专门的老师负责孩子心理健康工作。
总之,留守儿童是当今教育面临的新问题,新难题,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与我们大学生都应引起高度重视,都应做为其工作的重点之一去研究去解决。为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参考资料
1、《中国留守儿童现状调查》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叶敬忠。
暑期社会实践社会调研报告 院系:材料工程学院
班级:高分子材料与工程101
姓名:薛楠楠
学号:
205100908
关于中小学生假期辅导状况的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一、摘要
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在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假期辅导越来越成为一个火热的话题,各种辅导班更是屡见不鲜。假期中,中小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对学生和家长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因此,通过针对学生、家长和老师等主体,以调查问卷以及走访的形式进行实践调研,我们得到了相关数据,并对假期辅导火热的原因及影响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研究,反映出了更深层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关建议,最终得到了此份实践成果。
二、关键词
中小学生假期辅导家长原因影响
三、研究思路
从中小学生假期辅导情况入手,逐层展开,逐层分析,根据学生、家长和老师(开办辅导的主体)三个主体,确定了我们要研究的方面和内容,并根据整体思路,制定了调查问卷以及问题。
四、研究背景
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在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假期辅导越来越成为一个火热的话题,各种辅导班更是屡见不鲜。假期中,中小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对学生和家长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每到假期来临之际,尤其是暑假,刚刚走出校门的中小学生又被一张无形的大网罩住。众多辅导班的广告扑面而来,在中小学周围的布告栏中、各类报纸广告版上,都可以看到诸如“语文、数学提高班”、“英语补习班”、“舞蹈爱好班”之类的广告,令人目不暇接,众多望子成龙的家长们前来问津,精心地盘算着自己的孩子假期怎样度过才算充实,应该为自己的孩子选择什么样的辅导班。假期辅导班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着的社会现象,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呈现出前所未有过的“繁荣”,尤其是在诸如上海、北京、广州、南京等经济和文化较为发达的城市中,更是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
因此,我以徐州铜山区茅村镇为例,调查了中小学生假期辅导的现状,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中小学生假期辅导热的原因,以及辅导班对学生、对家长、对社会的影响,同时结合自己做家教的经历,为广大中小学生和家长选择辅导班提出了一系列合理的建议。
五、研究目的及意义
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教育问题,假期辅导更是火热。这一切都对学生、家长和社会产生了极大影响。对此,我对山东高密市的在校学生的假期辅导状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一)调研目的
通过实地调查中小学生假期辅导的现状,由此揭示存在的诸多问题,在此基础上,对相关问题进行进一步的调查分析,以达到以下调研目的:
1、了解中小学生参加假期辅导班的意愿和方式,以此分析孩子的心理。
2、了解家长、学生和辅导机构及个人对假期辅导的看法观点。
3、了解影响学生参加假期辅导的原因。
4、结合自己做家教的经历和体会,为学生和家长选择合适的辅导班提供合理化的建议;并从学生和家长的角度,对辅导机构优化辅导方式和效果提出建议。
(二)调研意义
1、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反映当今中小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了解心理需求,从而可以为家长了解孩子的心理提供信息,加强学生与家长的交流,合理安排自己的假期生活。
2、对于家长来说,通过对学生想法和辅导机构的了解,可以更好的把握孩子的心理以及辅导机构的信息,从而有利于促进家长充分考虑孩子的喜好和辅导机构的各种信息,权衡利弊,掌握选择辅导机构的方法和技巧,为孩子选择合适的辅导班。
3、对于辅导机构来说,可为其提供一系列合理化的建议,确立认真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和理念,真真正正为学生服务。
六、调研过程 阶段
内容
确定目的阶段
确定调研目的,即分析中小学生假期辅导热的原因,以及辅导班对学生、对家长、对社会的影响,同时结合自己做家教的经历,为广大中小学生和家长选择辅导班提出了一系列合理的建议。
确定思路阶段
针对目的,确定了整体实践调研思路
问卷调查阶段
设计调查问卷,对学生群体发放
问卷结果初步分析阶段
对网络调查问卷得到的数据进行了初步分析,得到了一些相关数据和重要因素,为深入探究其中的因素打好了基础
走访访谈阶段
对学生、家长和辅导机构负责人进行访谈
数据总体整理汇总阶段
将所有数据资料进行汇总并制作了此份调研报告
七、调查结果分析
根据研究课题和研究思路,着力于寻找最真实的数据。通过努力得到了预期中的数据,做出了这份详实的报告。
(一)数据分析
通过调查,茅村镇大概有5家辅导机构,而且基本上每家辅导机构都有学生100人以上,有的甚至基本上200人。在调查的学生中,极大多数的学生都在假期参加补习班,而且还是父母为自己报名去的补习班居多,而按自己意愿报名参加补习班的只占很少一部分,没有参加补习班的更是少之又少。这充分说明现在辅导班的火热,对于中国的学生来说,假期补习已经是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大多数家长都表达了让孩子暑假上辅导班的愿望,但他们基本上都不征求孩子的意见,即使孩子有不同的想法,家长一般也不会同意。一个小学一个四年级小姑娘很坚定地否定了她对暑假辅导班的态度:“我不喜欢,不报。我妈妈就不给我报了。”其实大多数孩子都不愿意暑假上辅导班,只是不敢大胆表达或拗不过家长。孩子的家长也表明自己对孩子想有自己我孩子放假从来不报辅导班,我认为没用,孩子也想有属于自己的时间。”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40%的学生对假期辅导持否决态度,认为假期就是自己休息整理的自主支配时间,不需要辅导;60%的学生家长对辅导机构的教学成果不是很满意,认为辅导老师没有学校老师负责;55%的家长认为假期辅导经费较高,对普通家庭来说有一定负担。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的家长们的报班热情,催生了假期补习班的火爆。不少辅导班的假期班已经人满为患,一些辅导班甚至出现“塞车”现象,为了使孩子在假期能有人教,一些家长早就开始“占坑”。而有的辅导机构抓住这个机会,狠狠地宰割一通,给普通家庭带来了负担。
(二)假期辅导班火热的原因 通过分析,结合当今现实,从学生、家长和辅导机构三个方面总结出假期辅导热的原因如下: 学生个人情况 对学生个人来说,成绩好坏往往是他们选择课后补习的重要原因。很多成绩偏差的学生在学校跟不上老师的进度,课后补习一点程度上可以帮助他们提高成绩。对于成绩好的学生,想要有个更大的提升,他们补习的往往是学校补习不到的一些能力,使自己的水平有更大的提升;成绩中等的学生也不想在假期里掉队,利用假期有一定程度的进步。但是这是对于较高年纪的学生来说,有了一定的自觉性和内在的动力。对于大部分较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仍是对假期辅导持否定态度。家长的心态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对孩子的殷切期望,在假期辅导的热浪之下,别人家的孩子在补习,自己的孩子当然不能落后。而且,当今在网络、电视、游戏的背景下,青春期的孩子经受不住外界的诱惑,在假期,没有老师学校的束缚,家长又因工作没有时间管制,孩子可能因此而沉迷于网络游戏的世界。于是,家长便想尽办法,将孩子送到辅导班学习,并以此来束缚孩子。
3、辅导机构的“繁荣” 在社会和家长日益重视孩子教育的大背景下,一些受利益的驱使,纷纷开办辅导班。一些在校大学生也利用假期的时间,寻求做家教或到辅导机构兼职的机会,这种学生力量组织起来的非正式组织,给假期培训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给大学生创业者提供了新的思路。或许经过几年的发展和相关部门的规范化管理,这一模式会有很好的发展,但是在当下,它存在缺乏规范的管理,责任无保障等诸多问题,被人们俗称为“黑培训”。另外,很多在职的老师也经不住高利润的诱惑,假期自己开办辅导班,往往以自己的学生为对象,假期收入是工资收入的几倍。这就使得假期辅导班越开越多,屡禁不止。
(三)辅导班的影响
假期辅导班如火如荼的开展,已经成了我们生活中茶余饭后的常题,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假期辅导也不例外。积极影响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是很多家长让孩子上暑期辅导的初衷。“近两个月的假期不能白白浪费啊。”附近居民告诉我。孩子在家里不是玩电脑,就是出去和朋友玩,整个假期连书本都不碰一下,开学肯定跟不上进度了。别的孩子都去上辅导班了,我的孩子要是不去,开学肯定和他们有差距,所以也叫我的孩子去了。暑期文化课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们查漏补缺,也可以给新课程做个预习,做到心中有数,所以有必要参加。
假期辅导的字面意义来说,主要是帮助提高学生的成绩,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辅导班在提高学生成绩和学习兴趣上有一定的帮助;另外,家长把学生放在辅导班学习,可以使学生接触到其他学校的同学,从而认识更多的朋友,拓宽交际面,使假期生活丰富多彩。同时也使青春期的孩子受到了束缚,减少网络游戏对孩子的诱惑。
2、消极影响
调查中,不少家长和学生对假期补习持反对态度。“学校之所以放假,就是想让孩子放松一下,没有理由再给他们增添负担。”薛先生说,他非常反对将暑假变成第三学期,这样孩子太累了。暑假是孩子和家长拉近距离的好时机,平日里孩子上学忙,基本上没空和家长交流,借着假期,家长可以多带孩子出去旅游,参加聚会,以增进感情。
在这类培训班火热开展的背后,也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宣传不实,如有的培训班打着“教授主讲”,“研究生主讲”,“环境舒适”等口号宣传,但是其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却是言过其实;收费混乱,没有一个统一的行业收费标准,收多少钱,完全是由开办方自己定下的,且有的培训班在向家长收取培训费后,仍会以教材费、教具费等名目再次征收费用;教学质量不能保证,比如有的培训机构不能履行其承诺的教学计划,随意更改教学内容,甚至出现缺课停课的现象;各培训机构间恶性竞争,为招生源,各培训班间采用不良竞争手段,互相诋毁甚至大打出手,这在大学生团体中是万万不该出现的;学生的利益无保障,在学生利益因为上述等问题受到侵害时,无处主张自己的合法权利。假期辅导无疑占用了学生应有的假期时间,假期的存在是让学生从繁重的学习生活中得到放松,在自由时间里能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可假期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学生的“第三学期”,教育本身不是学习成绩的教育,应该是全面发展的教育。而辅导班把学生的课余时间当成了科目的学习,因此,学生的非学习能力就得不到有效的培养,以至于学生不能全面发展。另外,越来越多的学生参加辅导班,使辅导班的数量剧增,而受利益的驱使,教学的质量却在下降,不能保证学生的学习的进行有效的指导。还有,很多老师把应在课堂上讲的东西放在辅导课上讲,使得课堂的学习效果下降。
(四)建议
1、从家长方面说,在选择辅导班时,切忌盲目的跟风报班,很多家长对辅导班的情况不是很了解,就随身边的孩子给孩子报名。同时,家长不应被辅导班的广告吸引,应从孩子的自身实际出发,选择适当的学习班。在辅导班的学习过程中,家长应与辅导老师保持紧密的沟通交流,以确保了解孩子在学习班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在假期辅导结束后,家长要与老师进行至少一次的交流,整体了解孩子的情况,从而做好下阶段的计划。
2、从学生生方面说,学生应自己找出自己的弱项进行补习,选择适合自己的辅导班。在辅导过程中,学生要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认真对待辅导班的学习和作业,及时与辅导老师交流,与同学交流互相学习。辅导结束后,学生不能彻底放松,在适当休息娱乐的同时,要保持在辅导班的好习惯,为开学做准备。
3、从辅导机构来说,辅导机构和老师要正确树立真正为学生负责的态度,对孩子负责,对家长负责。优化辅导方式和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辅导结束后,及时与家长联系交流,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习中的情况,以更好地促进孩子的教育。同时,辅导机构要合理制定价格,以兼顾普通家庭的经济状况。
八、反思总结
通过实践,对中小学生假期辅导的情况有了初步了解,并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研究,反映出了更深层的实际情况。
1、大部分家长们都会送小孩上一些补习班,认为有利于孩子们的学习和未来。家长们都希望子成龙、女成凤,送孩子们上补习班,让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虽然,家长们十分心疼孩子们,但大势所趋,别人家的孩子在进步,在学习,自己的孩子不能输。
2、少数家长认为补习班有收费过高,不想增加额外的支出,或者无法支付,就放弃了送孩子上补习班的想法。大多数家长都表达了让孩子暑假上辅导班的愿望,但他们基本上都不征求孩子的意见,从而给孩子增大了压力,家长应该与孩子充分交流。
3、少数家长则十分尊重孩子们自己的想法,不会硬逼着孩子们上补习班,认为孩子们应该拥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假期。不想给他们施加太多的压力,不想盲目跟风。另外,怕孩子的身体吃不消。
4、通过实践,在分析结果的基础上,为学生、家长和辅导机构提出了合理的建议,为学生的假期生活添一份力。
在这次调研过程中,我收获颇多。结合自身的学习经历,我不仅感受到当代中小学生在家长和高考下的学习压力,更对辅导热的背后的现实而感叹。通过努力,为学生、家长提供了合理的建议,让孩子的假期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充满快乐!
感谢对我的工作给予支持和帮助的同学和家长,以及辅导机构的老师们
根据上级公司下发的关于《2010年调研工作意见》,结合我矿职工实际情况,采取谈心座谈、深入基层等多种形式,与职工展开交流,从中探索我矿职工的思想状况,进一步教育和引导职工积极向上,促进职工和我矿健康发展。
一、职工思想状况
我矿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发展依靠人,发展成就人,职工队伍稳定。在安全管理上,坚持“安全可控、事在人为”的安全管理理念和“安全第一、生产第二”的安全生产工作原则,进一步拓宽安全管理思路,完善安全管理的方法、手段和措施,强化安全管理,狠抓安全责任落实,提高安全工作综合管理水平、提升安全工作绩效,努力实现本质安全,为职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2006年至2009年,全矿百万吨工亡率降到了1以下,形成了建矿以来的安全状况最好周期,特别是2009年,更是创造了全矿无重伤以上事故、轻伤比例同期相比大幅下降的骄人成绩。当前,职工思想稳定,工作兢兢业业,勇于奉献,工作热情高;关心矿山发展,积极为矿山发展献计献策;随着职工收入、工作环境、住房条件等逐年改善,职工也愈加珍惜自己的工作岗位;职工思想趋于稳定,工作和安全意识不断提高。稳定的职工思想,确保了矿山各项工作的稳定,为企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职工思想上存在的问题
从煤矿的安全生产工作现状看,总体上说,职工的安全思想是健康向上的,呈良性发展的。但是,个别职工在安全思想上,仍然存在者“只要产量,不要安全,只要效益,不要质量”的惯性,与我矿的安全生产工作部署和要求是背道而驰的,集中反映在:
1、个别职工文化素质偏低对安全工作认识不够。我矿的一线职工普遍农民
工居多,接受文化教育水平偏低,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差,致使部分职工在接受岗前安全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时,不能学以致用,不能从正面了解国家安全生产政策法规的内涵,领悟矿山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也不可能迅速从事故阴影中走出,即使能够走出来,也是暂时的。时隔不久,安全思想仍在云宵,从而阻碍矿井正常的和谐发展,安全发展,稳定发展,科学发展。
2、个别职工安全意识淡薄,对治理“三违”现象仍有错觉。目前,部分职工的“三违”行为已严重威胁到职工的生命安全和影响到矿安全生产工作的顺利开展,影响煤矿的良好形象。“三违”行为已成为各类安全事故的重要原因,治理“三违”事关职工生命安全和煤矿的生存与发展。力求使“三违”行为得到有效遏制,我矿7月份开展“三违治理月活动”,从实施初期看,其效果十分良好,为安全工作确实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从部分工人的惯性工作法看,总认为“偶尔性违章”是不可避免的,只要不出事就万事大吉,不被逮个正着就不算违章,甚至个别职工还做起了“三违两面人”。当安全管理部门抓得紧时,他们遵章作业;事故发生造成了直接经济损失和痛苦之后,出于对伤者的同情、怀念,他们规范操作。反之,任凭管理者怎么苦口婆心说教,仍然“我行我素”。再就是对发生“三违”现象后的幻想特别严重,总认为只要是为了产量、多出煤,考核对于小集体的眼前利益是有利的。
3、工作能力有限,不愿学习技术,“一切向钱看”引发的信仰危机。现在我矿新招收的部分职工都趋于年轻化,新招收的职工都是年轻的技校生,受社会上享受主义思潮对职工的消极影响很大。调查中发现,现在年轻职工们最关心的是工资、奖金、待遇问题,一谈到奉献和学习技术只是相视一笑。部分技校生刚参加工作,技术水平不高,工作能力较低,不能适应现代化矿山发展的要求,他们却不愿多花时间、多花精力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本领。当然,“向钱
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难以避免,特别是在年轻职工基本生活需求尚未得到根本保障的条件下,有其必然性,易产生拜金主义,导致职工失去信仰,而丧失工作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有的人向往及时行乐、吃吃喝喝的生活,而忽视个人学习和工作能力的提高。
总之,职工思想状况是形形色色的,不去从人的思想上消除,就难以从根本上杜绝煤矿“三违”和事故。因此,消除思想隐患是保证安全生产的重要工作,必须用各种方式下大力气作好职工思想隐患排查工作
三、意见和建议
1、提高职工文化素质,培养职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采取多种形式,多渠道组织、帮助和鼓励职工积极参加社会学习活动。在企业内部,多开办政治、文化、技术、安全培训活动;注重突出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教育和业务知识领悟,用职工身边的劳模、先进工作者的事迹,进行正确的苦乐观教育;积极发展以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培养人为中心的企业文化,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创造和谐、稳定的工作、生活氛围、安全生产,让职工在自娱自乐中,增强爱岗敬业和安全意识,激发与矿山同荣辱、共命运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深入剖析“三违”成因,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三违”治理,不能只是一味的加大对“三违”人员的惩处力度,而是要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坚持严厉打击与教育培训相结合的原则。深入开展“三违”成因分析,对近年来发生的各类“三违”进行整理、统计,从制度的科学性、二次分配的合理性、人的行为和工作环境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查找产生“三违”行为的深层原因。通过广泛耐心的宣传教育,向职工讲清“三违”对自己、对家庭、对他人以及对企业的严重危害,从而增强规范操作的自觉性;治理“三违”要坚
持以奖励为主,处罚为辅和区别对待。对低级别违章行为,在规定的时间内不再违反者要落实返还处罚金制度,对于一些严重违章、故意违章以及重复违章的恶劣行为要敢于动真格的,给予严厉打击;治理“三违”还要下决心从根本上逐步改善职工作业条件和环境,依靠科技创新,从外围环境上减少、防止导致职工“三违”的因素。
3、优化安全氛围,发挥宣传导向作用。职工安全思想不仅会受理想、需要、动机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而且还会受社会环境、企业环境以及家庭环境的影响。不同的安全氛围对职工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良好的企业安全氛围会使企业职工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而不良的氛围会使职工产生一种消极的心理。要对年强的职工加强教育,通过正确的宣传、良好的风气、规范的要求对年强职工进行长期的影响,使职工逐渐适应群体的要求,促进职工个体行为与群体趋向保持一致,激化职工积极向上的心理。正确的宣传引导具有一定的控制力量,通过传播能引起职工的心理变化,形成心理压力,约束每个职工的言行。正确健康的宣传可以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对职工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给予正确的引导。
近年来, 随着国家资助政策体系的逐步完备, 越来越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凭借自身努力考入大学。据统计, 目前在全国普通高校中经济困难学生约240万人, 占在校生总数的20%。契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点, 有针对性地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度过大学适应期, 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
1 家庭经济困难新生适应教育内涵与意义
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就是为帮助大学生们适应环境, 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而进行的教育。随着对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的研究逐渐深入, 新生中贫困生的适应性问题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摸清当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适应性现状, 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帮扶工作, 使他们能够尽快地调整状态, 积极地融入大学生活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普遍问题。
2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新生适应状况
为了解家庭经济困难新生的适应状况, 以便更好的开展适应性教育, 我们对某校学期末的大一学生展开了问卷调查, 随机抽样尽量使被试人数在人口统计变量上分布均衡。调研共发放问卷2000份, 回收有效问卷1543份, 有效回收率为77.2%, 调研结果如图1所示。
从整体上看, 贫困新生在入校后, 遇到的问题按影响程度依次为:“对大学教学和学习方式不适应”>“对大学新的生活环境不适应”>“经济方面有问题”>“为人际关系而苦恼”>“恋爱、情感问题”>“其他”。
3 大学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在适应性阶段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3.1 环境变化
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在大学生活的不适应有多方面, 环境变化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学习环境发生变化, 大学的学习特点、教学与考试方式以及培养目标与中学有很大差异;日常生活环境发生变化, 远离父母却又缺乏独立生活经验;人际交往环境发生变化, 人际关系范围变大、复杂化;校园环境发生变化, 校园人才济济、竞争激烈。对于一个刚从农村地区步入都市大学的新生而言, 一切都是新鲜好奇而又非常缺乏经验的, 因此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不适应性症状。
3.2 心理矛盾与失衡
生活事件集中增加、环境变化剧烈、心理矛盾或冲突导致了家庭经济困难新生的心理压力超载。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强烈交往需要与闭锁心理的矛盾使他们容易产生心理矛盾与失衡, 甚至产生强烈的挫败感。贫困生渴望友情、爱情, 但是家庭经济困难让部分学生对人际关系很敏感, 不少学生害怕和别人交往, 产生自我封闭心理。
3.3 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生命的摇篮,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启蒙老师, 家庭影响大学新生在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方面的适应能力。很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吃饱、穿暖、能上学就是尽到了最大的责任, 而忽略了孩子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和其他能力的培养。但是, 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又被父母寄予了全部的希望, 担负着家庭走出贫困的重担。在这种压力作用下, 一旦受到挫折就会焦躁不安, 对前途悲观泄气, 严重的甚至产生心理疾病。
3.4 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
在我国的很多地方, 特别是贫困山区, 由于经济发展滞后, 教学资源相对匮乏, 教学设备极端落后, 教学观念陈旧, 绝大部分贫困地区还是以考试作为衡量教学成果的唯一标准, 对于学生的要求是“围绕考试课程, 学好应考知识, 掌握考试技巧”。学校只注重成绩和升学率, 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面对大学全新的学习方式和环境, 部分新生感到极度不适应, 他们不知道进入大学后自己该学什么, 怎样去学, 往往表现为课后无所适从。
4 做好家庭经济困难新生适应教育的建议与思考
要讲好高校的第一堂课, 即入学教育, 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正确的认识和定位大学生活, 多渠道做好适应教育, 引导他们为踏入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
4.1 多举措开展学涯规划指导, 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要以学涯规划指导为抓手, 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环境变化, 做出适合自身条件的规划。自主学习意识是做好大学学习规划、学好专业本领的前提, 要引导他们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因此, 在贫困新生适应性教育中, 要重视对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 发挥家庭经济困难新生的主观能动性, 积极主动的进行自我调节。家庭经济困难新生的学涯规划指导要和普通新生放在一起, 但是要在一些特定的场合单独辅导, 例如一对一谈话。
4.2 开展心理健康培训, 增强受挫能力
高校要开展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和心理辅导, 帮助他们学会自己调节情绪。建立贫困新生心理健康档案, 及时掌握每一位贫困新生心理健康状况, 做到早预防, 早发现早处理。制订有效的教育、应对措施, 通过谈心、QQ交流等对贫困新生开展心理咨询服务, 为他们提供倾诉和宣泄的机会。重点关注在学习、人际关系等受到挫折的家庭经济困难新生, 鼓励他们重拾信心, 增强抗挫折能力。
4.3 重视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加强朋辈帮扶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普遍存在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差, 敏感性强的特点。随着生活环境、人际关系、角色地位、学习方式的变化不少学生常常面临渴望交往与孤独的矛盾。因此, 面对贫困生人际关系缺失的现象, 我们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搭建丰富多彩的人际交往的平台, 鼓励他们多沟通、多交流, 多结交朋友, 以积极、平衡、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大学生活中多元化的人际关系。
4.4 关爱贫困生, 加强励志教育
贫困生作为高校大学生的特殊群体, 应该给与更多的帮助和支持。高校辅导员要掌握、了解贫困生的心理变化规律, 加强沟通, 从细节关爱贫困大学生的生活。学校应积极拓展勤工俭学岗位, 针对个别特别困难的学生, 多措并举, 加强正面激励, 使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安心学业, 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通过本次调研, 我们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新生的适应状况和特点有了初步的掌握, 也客观了解到学校在开展贫困生适应教育工作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疏漏。调研结果对于学校加强和改进贫困新生的适应和养成教育工作, 创新工作途径和方法, 构建以学涯规划为主线的大学生发展成才导航体系有重要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单鹂娜, 于海洋.高职贫困生心理问题调查与解困对策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8 (10) .
[2]黄旭辉.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探讨与心理脱贫[J].技术监督教育学刊, 2007 (1) .
[3]汪洪元, 吴贵春.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南[M].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9.
[4]马丽.大学生学习导论[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 (3) .
[关键词]大学生 自信 自立 自强
[作者简介]李健敏(1969- ),女,广东普宁人,梧州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广西 梧州 543002)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18-0104-03
目前中国的大学生群体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环境下出生的,他们的成长环境、心路历程、技能和能力等各方面关乎国家的未来,因而备受社会关注。为了准确把握他们思想跳动的脉搏,笔者于2007年7月设计了一份“关于当代大学生自立、自强、自信发展情况调查问卷”,在广西选取了三所有代表性的大学,分别是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梧州学院,发放了1000份问卷,回收980份,有效率为98%。下面对调查情况进行剖析。
一、自信、自强、自立的涵义
自信、自强、自立隶属于自我意识心理结构。自我意识是一个歧义颇多的概念,在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视角。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角度出发,笔者的理解是:自我意识是社会主体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关于自我、物我及人我关系在头脑中的自觉反映。自我意识是人类意识发展的最高形式,是人的意识的本质。人通过实践,使自我意识得到发展,不但能更好地认识自然、社会和自身,也能更好地改造自然、社会和自身,并使社会化成为一个越来越具有自觉性、创造性的过程。
自我意识作为被意识到的自觉心理状态,贯穿在人的各种心理活动中,组成自我意识的完整的特殊结构,表现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自我对待的统一,集中体现在对待自己、对待他人的社会态度上。日常生活中讲自尊心、自爱心、自信心、进取心等,都是自我意识状态的表现。
自信、自强、自立分别归属于自我意识心理结构的不同层面。自信、自强归属于从意志过程自我排难。自立归属于行动自主方面的自我行动、自我约束。从字面上理解,自信、自强、自立是同义词。但是从内涵上来看,这三个范畴也不完全等同。
自信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对自己成功的一种信心。自信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自信能够为迈向成功提供巨大的推动力。当然,自信首先需要有坚定的目标,同时又建立在一定的条件之上,包括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
自强是立足于对自我有清晰认识,在历经生活的磨难后,获得成功体验的精神力的积累。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自我意志提升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不断完善自我从逆境走向坦途、从平庸走向杰出、从失败走向成功的情感体验。
自立是成功的目标和标志,不是一个过程,而是一种结果。自立相当于孩童走出了父母的怀抱,瘸子丢掉了拐杖。
由此可见,自信、自强、自立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互相促进。自信以自立为原动力,以自强为依赖的手段和途径;自强以自信为推动力,以自立为原动力和目标;自立是自信和自强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当代大学生自信、自强、自立发展的基本状况描述
其一,具有较强的自信心。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其二,具有较强的自立意识。调查结果如105页表2所示。
其三,具有较强的自强精神。调查结果如105页表3所示。
当代大学生自信、自立、自强呈现较高的发展水平是主客观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社会背景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把个体从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过分依赖于社会的状态解放出来,为自我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极大地提高了个体的主体性,促进了独立意识的发展,激发了创新精神。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逐步完善,综合国力的提高,为当代大学生形成较强的自我意识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从主观原因看,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是个体发展的结果。大学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也是个体发育、发展的最宝贵、最富特色的阶段。这时期,大学生自我意识水平有了更明显的发展。自我感觉向理性认识发展,自我评价向抽象发展,评价能力上升到人生观、世界观的高度。大学生自我监督也日趋完善,能够把自我意识和自我责任结合起来,同时自我控制和自我调适水平也明显提高。
调查也显示,大学生在自信心增强、自立觉醒和自强精神提高的同时,也存在不足。下面主要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三、当代大学生自信、自立、自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剖析
(一)自信心不足
1.调查结果。调查显示,大学生群体中相当多的学生处于亚健康的心理状态。10.4%的学生觉得与高中相比,更郁闷;27.2%的学生认为压力更大。事实表明,部分学生对大学生活感到郁闷是一种想改变现实又无力改变的矛盾心态写照。这种矛盾的心态是由于他们缺乏实干精神,无法调整现实与理想的差距而造成的。
调查还显示,关于在人际交往中觉得有压力或障碍,43.2%的学生认为主要是性格问题造成的;关于在与同学交往中感到自卑,56%的学生认为源于自己的能力素质不如别人、自己的经济状况不如别人、学校或专业不如意;关于对自己的性格评价,20.8%的学生选择性格内向、沉默寡言,4%的学生选择自卑;关于最担心的一件事,41.6%的学生选择个人综合素质不高,28%的学生选择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关于对未来的目标,20.8%的学生无信心,16%的学生充满忧虑;此外,有16.8%的学生认为自己缺乏实践能力,17.6%的学生认为自己缺乏创新能力。
2.大学生自信心不足的主要表现。(1)主观自我和客观自我存在矛盾,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存在矛盾。个体这种自我认识的矛盾可以从家庭环境方面得到说明,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是在儿童自居的基础上形成的,父母是儿童早期认同的对象,如果父母的价值观、人生观、生活态度是错误的或混乱的,势必会影响孩子自我同一性的形成。从父母的教养方式来看,如果家长的教养方式具有高拒绝否定和高惩罚严厉的特征,就容易诱发孩子的高焦虑、自卑、敌对、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等心理障碍。从父母的期望来看,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过高,会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如果父母的期望不符合孩子成长的要求或发展愿望,就可能使孩子选择消极自我同一性。(2)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大学阶段是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调查表明,在校学生在人的本质、人生价值和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等方面,存在许多模糊的认识,集中的表现就是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
(二)依赖性较强
当代大学生与他们的前辈相比,不仅生活环境更加优裕,而且享受着更多的父爱和母爱,成为家庭中的“小皇帝”或是“小公主”。这样,造成个别学生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独立意识不强,尤其是独生子女过分依赖父母,自理能力较差。
此外,长期以来,学校教育注重“应试”教育的结果也会在不同程度上压抑个体的主体意识。在高考指挥棒下,教学往往以“应试”为中心,无休止地进行“应试战争”,对学生进行统一要求和一味追求升学率,再加上作业负担沉重,致使学生失去了思考的时间。我们一直提倡的“启发式”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只停留在理想中,对于教育的本质是什么,社会没有形成清晰的认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塑造人格没有做到有机统一。这些也是造成学生依赖性较强的重要原因。
(三)自强精神的外在动力不足
对自强精神的培养需要有一个生活磨炼的过程,当代大学生自强精神的外在动力不足。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其自强意识来源于学校培养的学生仅占7.2%,来源于社会影响的仅占5.6%。究其原因,一是社会环境的快速变化。当今社会是一个全面开放的环境,开放的环境为每一个人提供了生存、发展的广阔舞台,同时对人的自主选择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个人具备成熟的自我意识,不为复杂所迷,不为诱因所为。同时,高速发展的国际互联网还要求现代人具有良好的网络意识,能正确处理好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的矛盾。但是,在过去封闭社会条件下,人们受交通、通讯、传媒不发达等因素的制约,活动范围有限,视野、思维难免局限于比较狭隘的时空,加上人的意识形态在封闭状态下经过反复过滤,显得相对单一,人们对环境因素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只能依赖组织决定。尽管时空发生了变迁,但是过去封闭的社会负影响依旧残留在潜意识中,致使个体面对开放的社会环境时,很难立刻适应,失衡心理便油然而生。二是学校教育体制不够完善。从小学到大学都缺乏培养生存意志的训练课程,为了学生安全,很多学校取消了春游、秋游,取消了学生的户外游泳课,社会实践课变成在教室里的自由活动课,开设军训课程的中学很少,即使在大学,新生的军训课程也是短暂的。同时,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没有很好地在大学生活中得到发扬,在优越的生活环境中,忧患意识很难在大学生心里扎根。
此外,人才培养方式的单一性也导致学生缺乏自强意识。当代开放的社会环境需要学校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的,然而,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学校教育却片面强调应试教育,致使教育的本质被歪曲。学校教育往往不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而是成为学生考取高分的手段。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对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被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被分数取代了,学生的自强精神被忽略了,自强精神动力明显不足。
四、对策和建议
要加强大学生的自信、自立、自强精神,需要社会多方面的努力。
(一)高等学校的责任
1.发挥组织和联络功能,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以完善整个社会的培养机制。在人才培养和使用过程中,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制定教育政策;学校执行教育政策,培养学生;社会用人单位通过选择人才反作用于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家长扮演着学生培养的协助者角色;学生既是受教育的主体,也是教育的对象。以上各个角色的所作所为都对培养当前大学生的“三自”精神有着深刻的影响,学校应该发挥其组织和联络功能,协调上述角色,整合各种资源,以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学生培养机制。
2.完善和提升自身的学生培养机制。一是要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作用,做好新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让学生明白大学教育的模式,明白和确立新的奋斗目标,明白大学生活与中学生活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做好遭受挫折的思想准备,以缩小心理差距感。二是要完善一套学生自信、自强的激励机制,让学生树立新的信心,寻找新的自强手段。例如,组织学生搞勤工俭学活动,以解决贫困学生的一些问题;开展各种竞技活动,挖掘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等等。三是要提高学生心理辅导机构的工作能力,增强学生心理创伤的修复功能。大学的殿堂也是一个竞技场,充满着各种竞争,对失败者进行心理抚慰以激发其后续的拼搏,是当前学校一项有待改进的事业。四是要加强学生行为规范管理,抑制学生沉迷于网络、早恋等各种不利于身体健康并影响前途的事情发生。
(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责任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作为学生教育的主管部门,担当着制定各种教育政策和规章的重任。因此,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当前情况,制定出有利于培养当前大学生“三自”精神的规章制度,以规范当前高校的学生培养机制,促进学生“三自”精神的提升。同时,又要加强与高校的沟通与协调,以了解规章制度的执行效率,以便进一步改进和提升。
(三)家长的责任
虽然迈进大学之门的子女几乎都已经成年,家长也应该让成年子女独自处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问题。但是,家长也应该注意到子女的中学生活与大学生活的巨大差异,认真把握子女面对这种差异时所具有的心理调适能力,对子女的教育态度不能由原来的紧紧搀扶改为突然放手,因为这样很容易使子女跌倒。家长应该根据子女自信、自强能力的提升情况,慢慢地放手,对子女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态,要适度地加以关注。另一方面,家长应适时地与学校沟通,以协助学校更好地了解子女的成长经历和心理状态,做到对症下药。
(四)用人单位的责任
用人单位是大学生的最后归宿,是用其所学报效国家的地方。各个学校的办学特色不一样,层次级别不一样,所占用的社会资源不一样,入学门槛也高低不一,甚至同一学校的不同专业之间也有着级别上的不同。虽然多数人认为高考不能凸显一个学生的全面能力,但以学生就读的学校来区分学生优劣的观念在我国仍然根深蒂固,很多用人单位不是以学生的能力的高低而是以学校的优劣来挑选学生的,以致很多能力突出的学生只因为读了一所不出名的学校就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这样一来,很多高考不理想而没有进入名校的学生还没有进入大学校门就开始对未来失去信心。正是因为如此,在今天这样一个追求素质教育的时代,用人单位就应当转变用人观念,做到唯才是举,而不是为名是举。努力做到让那些没有进入名校,没有享受到太多的社会资源的学生在未来的职场上有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增加其在高校里继续奋斗的信心和勇气。
(五)学生自身的责任
学生既是问题的客体,也是问题的主体。要培养学生的“三自”精神,需要整合各种社会资源,这些资源就包括学生自身的努力。其他社会角色的作用只能作为学生“三自”精神提升的外在诱因,这种诱因能否真正起作用,还有待于学生如何将这些诱因进行内化,转化为自己对自信、自强重要性的深刻认识,继而付诸行动,达到最终的自立。所以,学生从小就要锻炼自己的自强、自立能力,经受生活的磨砺,锻炼自己的意志,以增强心理健康及抵御诱惑和抗拒失败打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郑永廷.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胡德辉.大学生心理与辅导[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
[3](德)埃里希·佛罗姆.寻找自我[M].陈学明,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
【关于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的调研】推荐阅读:
关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的调查报告10-17
关于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调查报告06-14
关于中学生读书状况的调查报告11-22
关于“大学生投身新农村建设”的调研问卷11-19
关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调研报告07-14
大学生人际友善状况调查报告06-14
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村官管理与考核工作》的调研报告05-29
关于全县农村医疗的状况的报告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