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与国防的关系-军事论文(推荐8篇)
——论大学生与国防的关系
系别:
学号:姓名: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把自己所管的领土,都看得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国家与国际便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新中国诞生后,为了捍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防备外来侵略和颠覆,保卫和巩固新生的政权及社会主义建设,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把国防现代化建设纳入国家“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大系统中来统筹规划,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中国有了强大的国防,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印边界自卫还击战和中苏边界珍宝岛反击、西沙群岛反击和中越边界自卫反击作战的胜利,为我国赢得了和平建设的环境。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国际环境对中国的国防提出了新的要求。古人云:“天予不取,反受其殃;时至不迎,反遭其累。”面对新的21世纪,在国际霸权主义挑战和军事高科技发展的滚滚浪潮中,我们没有理由耽搁,也耽搁不起,必须奋力地赶上。
一、世界发展的趋势
1、高科技竞争(物的现代化)的重要地位
目前,世界正处于向多极化过度的重要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是,全球“一超多强”,地区“多级并立”,世界各主要国家竞相发展综合国力,以谋求在新世纪的国际战略格局中占据有利位置。在构成综合国力的诸多要素中,科学技术要素,尤其是高技术要素的地位日趋重要,其原因在于高技术在人类生活的地各个领域日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作用。未来国防力量直至综合国力的较量。,集中地表现为科技进步,特别是高科技的竞争。
2、高素质人才(人的现代化)与军队意义
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所指的,“在高技术战争中,人的因素更加重要,缺乏教育的军人犹如在第三次浪潮经济中缺乏技能的工人,都是不合格的。与第一次浪潮战争和第二次浪潮战争相比,第三次浪潮战争需要的是脑力而不是蛮力。”这说明在未来的高技术战争和新军事革命中,需要人们具有更高的综合素质,尤其需要掌握最新的科技知识。
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中,人的因素在任何时候都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随着高技术在军事领域里的广泛应用,人的作用不仅没有降低,反而变得更加重要了。高技术战争的实践证明,武器装备越先进,对人的素质要求越高。谁不掌握高新科技知识,谁不能适应战争的发展变化,谁就没有领导权、指挥权和决策权。例如在海湾战争中,参战美军军官98%是大学文化程度以上,其中硕士、博士占25%,美军6个战区级以上的指挥官中就有2名博士、4名硕士。士兵全是高中毕业以上,有的还是大学毕业生。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美军在整个战争中能以较小的代价取得较大的胜利,与其官兵教育程度和科学文化素质密不可分。
3、我国人和物的现代化有机结合的矛盾
新军事革命优势的竞争,归根结底又是人才的竞争。江泽民指出:“迎接新的军事革命的挑战关键在人才。没有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就无法掌握新的武器装备,无法创造和运用新的战法,也就不可能赢得未来战争的胜利。”高科技的发展,表现形式上是技术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优势是根本的优势。没有掌握高技术的人才是难以强军和驾驭未来战争的,要赢得未来,首先要赢得人才。
应当承认,我军官兵的科学文化素质近年来虽然有了很大的提升,但与发达国家军队相比也还有不小的差距。将近一半的初级指挥军官正式学历为中专,很多干部虽有大专学历文凭,但相当部分接受的是非全日制的业余教育,不仅“含金量”不高,而且多是文科专业。不少干部由于文化水平偏低,缺乏现代科技知识,缺少高技术条件下作战的指挥能力,在不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面前,拿不出多少有效的解决办法。可以说,人的素质不高已成为了我军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制约因素。面对这种状况,中央军委在确定国防和军队建设目标时,提出了我军未来发展要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的总体要求。
二、新时代大学生的贡献
1、拒绝崇洋媚外,发扬爱国主义
“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香港歌星张明敏一曲《我的中国心》在1984年春节晚会上演唱后,便风靡全国,响彻祖国的上空。祖国是神圣而伟大的,有谁不为她歌唱、不为她感到骄傲和自豪呢?历史经验证明,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否 兴旺发达、强盛不衰,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她的人民是否具有炽热忠诚的爱国心。国民没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国家就难以振兴,民族也难以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
而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热爱祖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动力。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国家是小家的寄托,更是个人的寄托;国家是物质利益的寄托,更是精神家园的寄托。爱国主义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是获得全民族高度认同的崇高感情。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21世纪复兴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任重道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更应该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成为一名忠诚爱国者。国防是国家生产与发展的安全保障,我们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增强国防观念,心系国家安危,自觉关注国防,了解国防,热爱国防,积极履行国防义务,努力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2、洞析和平假象,积极参军入伍
当今世界多极化成为主流,军备竞赛由数量转为质量的竞赛。尽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国际敌对势力处心积虑遏制中国的发展,千方百计地推行西化,将战略重点放在台湾和西藏及新疆等地区。同时还千方百计进行思想渗透,或策划颠覆破坏活动,企图搞垮国家政权,或搜集情报,窃取中国政治、军事、经济、科技等重要情报。而且中国周边环境也存在较大危机,我们必须时刻提高警惕,掌握必要的国防常识,随时为祖国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作出贡献。
当今世界随着高技术手段的不断运用于战场,部队的素质急需提高,而大学生作为先进知识的接受与传播者掌握军事知识必将对部队素质的提高有重大意
义。对于科技战争的需要,我们大学生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国家的新生力量,充当着国家未来的守卫者建设者。我们大学生应当积极参军入伍,响应国家的号召,为我国国防的长久稳定打下坚实基础。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人民的安定生活离不开国家提供的稳定环境,而国家的稳定离不开一个安全的国防,而国防的建设又是离不开大学生的。这个时代,大学生与国防的关系将越来越紧密。
参考文献:
鲁传刚《高技术与现代国防知识读本》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一般来说, 高职院校军事教育的概念是在更为宽泛的意义上 (即国防教育) 使用的。南京陆军指挥学院的朱艾华指出:“军事教育是主体性的军校教育, 它以提高军人的个体素质为目标, 广义上包括全民国防教育。”可见军事教育与国防教育二者在广义上是通用的, 因此, 笔者使用了“国防军事教育”的概念。其目的并不是培养职业军人, 更多地是一种普及教育, 旨在使受教育的学生增强国防观念, 掌握基本的国防知识, 学习必要的军事技能, 激发爱国热情, 自觉履行国防义务。从高职教育与军事教育的亲缘关系入手, 探讨国防军事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特殊作用, 可以看出, 接受国防军事教育不仅是公民的义务, 更重要的是现代高职人才自身成长的内在需求。显然, 对于理清高职院校国防军事教育的思路, 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无疑会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国防军事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特殊作用
国外学者根据从学校到社会过渡的不同模式, 把世界职业教育体系分为四类。我国的高职教育属于“更替式过渡”模式, 即在普通教育完成后, 通过学校本位的职业教育实现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 (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 尽管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门槛 (阈限) 较低, 一般不会有什么问题, 但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推迟到学校本位的职业教育之后, 亦即学生通过在校进行与职业相关或以职业为导向的教育之后, 再到就业市场寻求工作, 由于学校与工作单位在机构形式上是分离的, 就使得从职业教育到工作的门槛 (阈限) 可能较高。因此, 能否顺利完成过渡成为衡量职业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高职教育的改革在某种程度上即是为了降低此阈限, 衡量国防军事教育在高职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作用, 同样应从此处着手。
国防军事教育在培养职业道德方面的作用德国不来梅大学教育与技术研究所所长费利克斯·劳纳教授在分析欧洲的劳动力市场时认为:“劳动力市场对工人最重要的要求就是形成职业道德”。因此, 职业教育在回应职业界对学生职业能力要求的同时, 必须重视职业态度与职业道德的养成。这在某种程度上或许也构成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区别。如有的调查表明, 一些雇主抱怨从高中毕业生中聘来的雇员, 其数学、英语等基本技能很差, 并缺乏良好的工作习惯、基本的职业态度和成熟度, 这使得此类毕业生难以顺利实现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劳纳教授将职业道德视为在完成工作任务时遵守规则和自我约束的责任心。这种精神显然集中体现在军人职业上, 更为突出地表现在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人民军队身上。即使仅通过对《共同条令》的学习, 也可以使接受军训的学生得到一次生动的纪律教育的洗礼, 培养准时守纪、严格要求自己的学习精神和工作精神;在军事技能训练期间, 学生与解放军战士朝夕相处, 在耳濡目染中可以学习他们百折不挠的钢铁意志和高度的组织纪律性。这也是为什么许多民营企业一般会安排新进员工军训的原因。不仅如此, 军人职业最突出的就是牺牲精神。所谓牺牲, 宽而言之, 就是忠诚于自己的职业岗位, 不惜奉献个人的利益, 直至个人的生命。因此, 军人的牺牲精神可以说是职业道德的极致。劳纳教授认为:“职业忠诚心和责任感及质量意识是与现代职业紧密相连的。”在国防军事教育中, 有意识地加大对军人牺牲、献身等事迹的宣传, 可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与职业的关系、思考“为己谋生”与“为群服务”的关系, 进而从更深的层次理解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 树立“利居众后”、“责在人先”的意识, 这对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职业追求和职业忠诚, 顺利实现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显然具有促进作用。
国防军事教育在培养关键能力方面的作用关键能力或核心能力是国际职业教育界特别关注的问题, 是指劳动者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必不可少的跨职业的基本能力, 这种能力超越了某种具体的职业技能和知识范畴。按照德国学者的理解, 关键能力既包括从事各专业都必须具有的基础能力 (“专业关键能力”) , 如外语能力、数据处理能力等, 也包括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 (“方法关键能力”) , 如制定工作计划的步骤、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等, 还包括诸如社会责任感、参与能力、合作能力等在内的社会行动能力 (“社会关键能力”) 。然而, 如何在职业教育中培养关键能力, 似乎仍是各国在努力探索的问题。如在英国现代学徒制的培训框架中, 由于缺乏各行业对关键能力特殊要求的说明等原因, 关键能力的培养实施困难。相反, 正规军事教育培养的人才必须是关键能力超常的人, 所谓练兵先练心。《孙子兵法》上说:“兵者, 国之大事, 死生之地, 存亡之道。”因此, 一个合格的军事人才, 不仅具有沉着勇毅的品格, 泰山崩于前而目不瞬, 而且, 必须具有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智慧, 以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艺术, 周密利用各种资源, 妥善解决实际问题。在古代, 为将者须具备“智、信、仁、勇、严”五种素质, 要分析权衡道、天、地、将、法等五事;现代信息化条件下的战争以诸兵种一体化联合作战为基本形式, 参战力量、作战空间、物资消耗远超常人想象, 对军事人才协调能力、组织能力的要求更高。通过经典战争的案例解剖, 明确战争双方在计划、组织、决定、执行、控制等环节的优劣得失, 甚至通过沙盘推演等形式参与战争模拟, 对学生关键方法能力的形成与锻炼无疑具有重要作用。在社会关键能力培养上, 国防军事教育强调团队协作战胜困难的重要性, 强调在小组工作中步调一致、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因此, 在学生军训工作中, 最明显的成效是团队凝聚力的加强, 军训结束与教官离别的场面往往是校园里最令人感动和难以忘怀的时刻。
国防军事教育在培养终极价值方面的作用现代战争是植根于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与现代科技迅速提高人类福祉一样, 现代军事技术手段迅速提高了战争打击效能。正如100年以前章炳麟所说的“善亦进化, 恶亦进化”, 现代科技与现代战争对人类的生存与世界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极大威胁, 促使人们对战争和技术的本质进行思考。毫无疑问, 战争不是目的, 战争从根本上应该是为了维护国家领土与人民生命的安全。因此, 国防军事教育的实质不是培养战争狂人, 而是应该激起人们对生命和生态环境的尊重以及对人类终极价值的信仰。不仅如此, 由于国际恐怖活动的泛滥, 传统的国家安全观受到了冲击, 新的国家安全观应运而生, 要求人们从全球安全的视角看待人类面临的共同威胁, 建设和谐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修订的《关于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建议 (2001) 》指出:技术与职业教育尤其应该“促进对当代文明的科学和技术方面的了解, 要使人们认识他们的环境, 并有能力对环境采取行动, 同时对科学技术变革对社会、政治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具有批判的观点;使人们有能力通过自己的职业及其他生活领域, 为有利于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因此, 通过国防军事教育在高职学生中贯彻技术伦理意识与终极价值意识, 是一条较为有效的途径。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 国防军事教育对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具有积极、独特的作用, 有利于降低从职业教育到工作的门槛 (阈限) , 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因此, 将国防军事教育纳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总体框架之中, 构建以职业道德为核心、以关键能力为主轴、以终极价值为归依的具有高职特色的国防教育体系, 应该成为高职院校国防军事教育工作的目标。
高职院校国防军事教育的“四合”策略
高职院校的国防军事教育一般安排在新生开学时进行。这种安排结合始业教育, 便于加深高职学生对高职教育的认识及国防军事教育目的的实现。在实际工作中, 国防军事教育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功能的发挥, 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究其原因, 首先, 是学校对高职院校国防军事教育的认识不够, 将其等同于一般的军事技能训练。其次, 高职院校学制较短 (目前只有三年) , 专业理论与实践实训课程学习压力大, 课时安排紧张。如某高职院校非专业课程已占全部课程的三分之一, 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的要求, 再用36学时安排军事理论教学、两周时间安排军事技能训练已很困难, 更何况国防军事教育必须采取经常教育与集中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再次, 具有高职特色的军事理论教材与胜任高职国防军事教育的复合型教师缺乏。高职教育的特色之一在于课程建设上采取基于能力本位的模块课程模式, 每个教学模块又对应若干教学单元, 进而逐级分解每个教学单元里的知识点、能力点。而目前的军事理论教材更多注重的是知识性和系统性, 所以高职院校国防军事教育可谓任重而道远。在妥善做好学科长远建设与校内教育三年规划的基础上, 笔者认为, 应该采取“四合”策略, 以使国防军事教育工作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取得成效。
课程整合根据国内学者的调查, 一般高校从事国防军事教育或归属于武装部, 或划归思政、体育系列 (见表1) 。这恰好说明国防军事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需要借助多门学科教学的整体力量, 形成多学科联动, 包括必修、选修和讲座多形式在内的较为完善的教学体系。如在体育课教学中, 可穿插攀登、定向越野、野外生存、军体拳等国防体育活动, 引入素质拓展训练;在“两课”教学中, 可加强国防形势与任务以及国防法规等内容;在专业课教学中, 理工科可以渗透国防军事技术的学习以及业余无线电通信、航模等内容的制作, 经管类可以加入国防经济知识的讲授内容等。
注:引自郇际, 李美平:《从“名正言顺”论普通高等院校国防教育的发展模式》 (转引自毛美力《21世纪初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国防教育转型的构想》)
内外配合国防军事教育需要课堂内外的配合。《全民国防教育大纲》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应当经常在学生中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国防教育活动。”因此, 在国防军事教育进课堂的基础上, 还应大力推进其进网络、进社团、进公寓。如可在军事技能训练期间, 通过开展内务比赛、合唱比赛等活动, 强化训练效果, 使学生保持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可利用全民国防教育日和征兵宣传等载体, 开展系列主题活动, 营造关心国防、支持国防、建设国防的浓厚氛围;可通过组建国防教育类社团、建设国防教育阵地等途径,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国防意识, 强化国防观念。
虚实结合现代教育手段的丰富为国防军事教育提供了更为便利、更为有效的媒介。不仅可以通过实物模型和教师现场讲授等形式传授相关信息, 而且, 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 使各种优质教学资源为我所用, 提高教学效果。“80后”、“90后”的大学生从小伴随电脑成长, 对电子游戏、网络游戏驾轻就熟, 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的军训教官秦昱华因材施教, 让学生从网络游戏“星海争霸”中学习孙子兵法中的战略战术, 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因此, 利用虚拟世界提供的战争情境, 让学生从中学习指挥与决策的知识, 不仅可使国防军事教育更加贴近现代青年, 增加感性认识, 而且也可使学生对网络游戏的理解产生理性的飞跃。
古今融合现代军事技术的迅猛发展催生了世界新军事变革, 不对称战争需要提高应对多种安全威胁的能力。由于人类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战争的历史, 在国防军事教育中, 不仅需要学生掌握防空袭、反恐、核生化武器防护、战场救护等应对现代战争的军事技能, 同时, 还要通过学习古代、近代和现代国防与战争的历史, 达到以史为鉴的目的。如笔者学校所在的台州, 既是抗倭名将戚继光克敌制胜、编撰《纪效新书》之地, 也是我军历史上唯一一次海陆空联合渡海登陆作战之所, 还有无数为国为民舍身成仁的民族英雄 (如陈安宝将军、王禹九将军等) 。引入当地资源, 品评战争案例, 缅怀先烈遗志, 在提高国防意识, 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同时, 思接古人, “可以舒郁结之气, 可以敛放纵之习”, 还可以增强生命体验。
要打造具有高职特色的国防军事教育体系, 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需要大力深化对高职教育理念、对国防军事教育特性以及对高职学生特点的认识和理解。对在校大学生而言, 国防军事教育的现实目的是要把国防观念转化为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实际行动。通过“四合”策略, 充分发挥国防军事教育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作用, 能够更有利于高职人才的成长, 最终使高职学生成为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强大的生力军。
参考文献
[1]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文萃[M].北京:红旗出版社, 2006:18, 23, 52.
[2]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9.
[3]费利克斯·劳纳.在实践性团体中学习:现代学徒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330-333, 334.
[4]石伟平.时代特征与职业教育创新[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311.
[5]吴雪萍.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
[6]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97-98.
[7]刘来泉.世界技术与职业教育概览——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69.
[8]想要军训PASS-宁可坐地板, 也要学会“星海争霸”[OL].http://epaper.pccu.edu.tw/index.asp-NewsNo=10144.
一、论综合国力与军事力量的关系
庆祝抗战反法西斯胜利七十周年阅兵之际,举国欢庆,不少中国人都把注意力转移到了盛大的阅兵仪式上。其中不仅有中国人,外国人也对中国国情的阅兵式很感兴趣。因为从一个国家的阅兵式中可以看出这个国家基本的国防程度。我国在革命战争时期就提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支援战争的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进一步提出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关系的理论。毛泽东指出,国防不可不有,为了抵御帝国主义的侵略,必须建立强大的国防;但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进一步指出,国防建设要服从经济建设的大局,国家经济力量强了,就可以拿出比较多的钱更新武器装备,加强国防。国家经济条件是国防力量的物质基础,而国防力量又是经济发展的坚实保障。
古书有云:“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这些都说明只有使国家经济繁荣富有,国家武装力量才能强盛。在秦朝统一天下之前,秦国发动了商鞅变法。商鞅对经济的改革是以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为重点。这样使得秦国经济制度走上一个新的台阶,使秦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了起来。在政治方面,规定爵位依军功授予。 由于推崇战功,秦国军队的战斗力大大增强。秦国在对外战争中,国力进一步增强,从而扭转了长期以来被动落后的局面。然而最重要的就是秦国在良好的经济制度的情况下“富国”,而在国家经济水平提高的情况下“强兵”。这样,使得秦国超越了当时所有的国家,轻易的统一了六国,成为中原的霸主。因此国家经济条件与军事力量是相辅相成,共同进步与发展的。
20多天短暂的伊拉克战争,是目前战争史上运用高新科技含量最高,对世界格局影响最大的一次。而高技术战争的基础是高技术,发展高技术仅仅用有限的国防经费是不够的,需要有国防经济整个系统来支撑。而且光有钱还不是唯一的条件,国防技术人才和国防技术设施要与高技术的发展相适应。为了发展高技术,需要动员整个国家的尖端技术力量,而不单纯是军事技术力量。经费和技术,是发展高技术的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我们应该看到伊拉克国防意志和传统的作战模式与现代化装备齐全的美英联军的国防意图和现代化作战模式的利与弊。新时期对国防的影响和世界军事变革的发展趋向。我们更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加强我军信息化和机械化建设,积极做好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推动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势不可待。这就需要强大的综合国力(经济实力)做坚实的后盾,为其提供物质上的支持。然而国防建设可以带动经济发展,国防建设是由科技和工业实力所保证的,合理的国防建设可以促进工业的发展,盘活个企业间的联系,可以提高科技水平,促进科技的发展,也就是说只有国防建设有了,军事力量强大了,我们才能更安心的发展经济。
我们有理由相信,信息化军事变革中的国防信息化是依托国家信息产业的强大支撑作为其发展动力的,并植根于整个国民经济和科技基础之中。我国信息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已积累了雄厚的自主创新和生产能力,这为我国国防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我国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随着军民一体化的加速实施,中国的国防实力将更上一层楼。
从现在世界发展的趋势看,许多国家通过增强以经济、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特别注重发展高新科学技术,增强经济实力,提高民族凝聚力等,实现富国强兵。二十一世纪国家之间的较量是以综合国力为基础,以经济实力为先导。没有实力就没有外交地位。在世界史上没有见到过任何一个国家在没有实力的情况下却拥有很高的国际地位。国际地位不是天生的,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的。可以说,每一个中国人都是国防力量的有机组成部分。换个角度来说,我们要全身心地为国防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公民个人对国防建设的重要性
随着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在军事上的广泛应用,不仅对军队的武器装备作战理论,编制体制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且对军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构成战争基本要素的人,武器装备及人与武器的组合方式,都与科学技术密切相关。高技术战争,实质上是高科技的较量与对抗。作为战争主体的人,谁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并把其科学有效地运用于战场上,谁就可以获得战场上的主动与优势。因此我国更要加强对公民个人国防教育的培训。
国防教育,是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出发,有组织,有领导地在公民中进行灌输国防知识,培养国防观念, 提高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各种素质的活动。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必不可少的基本教育。加强国防教育、树立国防观念,是关系到国家强弱和民族兴衰的大事。国防教育对经济建设有巨大促进作用。一方面,国防建设不能离开经济建设孤立地进行,它必须以经济建设为基础。另一方面,经济建设没有与之相适应的国防实力作保障,经济建设的发展也是不能持久的。国防教育是培养合格党政干部人才必要环节。
在培养公民国防意识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培养公民的忧患意识。这是一种防范意识和预见意识,表现为坚强意志和奋发精神。它是公民学习国防教育重要的精神动力。中华传统的忧患意识,具有四个鲜明的特点:其一是从安身立命的高度重视忧患意识,其实就是强调我们不能安于现状,要有世界危机感,随时准备好与其他国家进行斗争。如果不这样的话,每个人活的恬静安逸,当战争发生的时候,这个国家就要灭亡了。其二是把忧患联系于对历史规律性的认识,要求未雨绸缪,防患未然;福可以转化为祸,祸也可变化成福。只有做好这种思想教育宣传,人们才会全面的理解忧患意识以及接受国防教育的重要性。
中国及周边环境的安全
——中美关系的发展
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班级:电信2011(2)班
姓名:李新强
学号:2011508200 中国的周边形势
一、周边地区领土纷争众多
由于我国的接壤邻国比较多,所以我国周边的领土纷争是比较多的。经过我国的多年努力,解决了与一些国家比如与俄国、外蒙古等的领土纷争。但仍与一些国家存在领土纷争。
譬如与印度。中国与印度有着长约2000公里的边界线,分东段、中段和西段,历史上没有正式划定过,共涉及争议面积12.5万平方公里。
自2007年开始,中印两国就边界划分进行正式谈判,已经进行了三轮谈判,但都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这是因为:其一,边界争端由来已久,两国一直没有正式的条约划分过,中国政府虽然不承认麦克马洪线,但这条线是第三方英国调停划分的,英国与西藏地方政府曾于1914年背着中央政府就中印东段边界线举行过秘密换文,容易让人产生划分“公平”的印象,也容易成为印方在与我谈判时讨价还价的筹码。其二,这个问题涉及到西藏及**集团,情况十分复杂。1959年西藏叛乱后,**和一批西藏人逃亡印度。这些年平,虽然印度政府公开声明,承认西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不允许**集团在印度从事反华活动,但实际上印度政府成了**集团的庇护人,印度北部的达兰萨拉成了**集团的根据地。目前,大约有十万西藏人栖身印度。其三,印度近些年来,经济发展较快,综合国力大增,加紧扩军备战,特别是1998年5月核试验成功,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有核国家,腰杆子硬了,底气足了,不愿意作丝毫的让步。可以肯定,今后中印边界问题的解决,是一件十分棘手的事情。而且如果解决不好的话,将对我国的安全造成非常大的威胁!
还有与日本的。中日领土争端,主要是钓鱼岛主权之争。钓鱼群岛,日本称为“尖阁群岛”由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南小岛、北小岛及一些礁石组成,其中以钓鱼岛面积最大约5平方公里。中国人早在清代就发现了钓鱼岛,并将其归入自己的版图,晚清的慈禧太后还曾把金钓鱼岛赏赐给邮传部尚书盛宣怀。中日甲午海战,中国战败割让了台湾,日本趁机以“无主之地先占为主”为由,宣布钓鱼岛为日本“固有领土”。近年来,日本方面还时不时地登岛、建灯塔、立日本旗等主权宣示活动。中国政府一直重申钓鱼岛是中国的领土,多次抗议日本侵犯中国领土主权,台湾当局以及香港等地的华人也经常采取抗议行为。钓鱼岛远离日本本土,如果成了日本领土,那它可以作为海基线起点的一个点,以此向外的12海里的海域成了日本领海,这就侵占了中国的领海。
还有南沙群岛等争端,问题都很复杂,解决起来都很棘手!
二、周边地区恐怖主义日益猖獗
中国处于国际恐怖势力猖獗的高危弧形地带。从北高加索、中东、中亚、南亚至东南亚,是国际恐怖势力的主要盘踞地和威胁高发区。近几年来,在各种复杂因素的作用下,恐怖势力明显抬头,恐怖威胁有增无减,世界处于“越反恐越恐怖”的阴影中。国际恐怖势力在中国周边的频繁滋事,恶化了中国周边环境,直接危害着中国国家安全。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不稳定因素。分裂与恐怖主义势力的活动,严重威胁着我国的国家安全与地区稳定。尤其值得我们关注的是,我国境内民族分裂活动的国际化。
三、海洋方向的隐患和威胁
海洋方向存在着朝鲜半岛问题、台湾问题和南沙问题等现实和潜在热点,尤其是朝鲜半岛和台海地区存在着爆发大规模冲突的危险。朝鲜半岛是中国东北部安全的战略缓冲,半岛局势的紧张将破坏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也将严重影响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没有半岛的安全,就无中国现代化的最终实现至于台湾问题,则存在着一旦形势骤变美日实施武力干预的可能性,更是事关中国的主权、安全和国家统一。在海洋方向,中国直接面对美、日强大的军事压力,特别是近年来美、日加强了针对中国的军事部署,把中国作为主要潜在对手。而且,21世纪是海洋世纪,中国的安全和发展将更依赖于海洋,维护海上安全和经济利益将是中国在21世纪面临的重大课题
四、美国其实是影响周边安全环境的最主要外部因素
美国对中国周边安全构成的威胁在性质上具有根本性,在程度上具有严重性,在时效上具有长期性。冷战后,美国作为世界惟一的超级大国,是最有实力对中国安全构成威胁的国家,而且其欧亚地缘战略又与中国的安全利益存在重大的冲突,美国将中国视为有能力挑战其全球利益的地区性大国和主要潜在对手,是中国地缘战略压力的主要来源。虽然九一一事件后美国将反恐和“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作为国家安全战略的首要任务,一定程度上缓解和淡化了中美矛盾,但中美之间的战略分歧和利益冲突并未消失,美国防范和遏制中国的战略目标并未改变,而周边地区则是美国遏制中国、危害中国安全利益的主要场所。与其他国家相比,美国对中国周边安全的威胁带有全局性、根本性,它不仅直接影响到中国周边安全的整体态势和基本走向,并且严重损害中国的主权、安全和国家统一等根本利益,影响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进程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同时,由于美国在综合国力上的超强地位及其在中国周边地区的强大力量存在和影响力,其对中国周边安全构成的威胁和压力在程度上具有严重性。而且,美国对中国周边安全的威胁在时效上具有长期性,因为遏制中国是美国的一项长期战略,中美之间的较量(包括在中国周边地区的较量)也不会在短期内停止和结束。因此,在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中,美国是最具影响力的因素,也是对中国安全构成最大威胁的国家。当然,目前美国对中国周边安全的威胁大都是间接和潜在的,而且其对华政策具有明显的两面性,在遏制中国的同时,也同中国进行“接触”与合作。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或延缓但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美国对中国周边安全的威胁.中美关系发展历程回顾
1971年双方以乒乓外交拉开了两国建交的序幕。1979年邓小平访问美国,中美开始实质意义上的双边关系。1986年十一月,美国太平洋舰队访问中国青岛,中美双边关系有政治、经济领域向军事领域延伸。2005年八月,中美首次战略对话在北京举行,双边关系向战略高度发展。2009年美国信任总统奥巴马上任不久,新任国务卿希拉里访问中国,以密切同中国的联系。此举本外界普遍认为是中美关系新发展阶段到来的前奏。
从以上发展历程来看,中美双边关系发展的总趋势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所以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双方的合作还会更加密切。但同样需要注意的是,随着中国实力的不断增强,会不可避免的被美方认为侵害美国利益或将中国视为潜在的最大威胁。这显然与美国的全球霸权战略有直接关系。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看,以后的一个时期里美国对中国的不信任将更加凸显。美国对中国是“既爱又恨”,这似乎听起来很矛盾,可如果你仔细的研究一下美国的对华政策后,就不会再感到惊讶了。事实上,美国对华的大政策没变,可中国却是在不断的变化着,变得日益强大了,而中国的强大无论以何种方式展现出来,都会不可避免的“侵害”美国利益。但另一个方面,美国和中国的依存度,以及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让美国不敢采取过于激烈的措施。由于这种“萝卜加大棒”的情况的存在,在暂时的时期内萝卜被时局推到最前沿,但也应注意的是大棒也在悄然的逐渐强硬起来。这一切决定了中美关系必须在前进与曲折的二重奏里前行。
下面具体分析一下中美关系发展状况及原因
一战略角度方面
美国是全球霸主这一现状是美国制定自己战略政策的基点,也就是全球霸权政策。其他的不说,就看看大家熟知的“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南联盟大使馆事件”还有近期的“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就会知道什么叫嚣张,什么叫霸权!因而中国的崛起,让多年没有对手的”山姆大叔”很不习惯。毕竟欧盟、日本虽然很强,但是美国对他们还是自己感觉可以控制的,至少美国自己认为还是可以琢磨透他们的意图的。可对于美国来说中国却不是这样的,尽管她的实力还远不如欧盟和日本,但她的很多举动确实有些让美国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有一点美国心里很清楚:虽然很多事务上美国和中国有密切的合作,但更多重大事务的决策上北京绝不会按美国的意图走,即使华盛顿向北京施加很大的压力,特别是涉及到国家根本利益时。这一切让习惯了“我是老大,听我的”的美国很不适应,却也有些奈何不得。毕竟美国自己明白,中国这个东方的“庞然大物”不是自己能一口气吃得消的。这也就决定了美国对中国的防范的必然性。
在防范的同时,美国也不得不承认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这让美国不防范中国更多的是与中国合作,当然共同利益是根本。而中国日益增长的国际影响力也是让美国意识到很多事情必须要有中国的参与。所以中美之间关系的发展是不可逆转的。
二、政治方面:
发展中美关系的最大障碍是台海关系,而美国一直把台湾问题视为牵制中国的一张“王牌”。美国在太湾问题的作为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台海之间的局势,这也是三十年来中美关系大起大落的根本原因,同时这一问题也成为中美最易出现摩擦的敏感问题。美制定的安全战略特别是亚太安全部署,更是吧“围剿中国”视为第一要务。中国毫无争议的成为了美国最大的潜在对手。随着“太平洋第一岛链”的形成,美国对中国新一轮海上封锁实际上已经形成,这难免给中美关系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但另一方面,中国“和平崛起”战略的提出和成功应用,使美国在亚太地区所作的安全战略布署很大程度上成为徒劳。国民党在台湾“大选”中获胜后种种想缓和两岸关系的举动,又使台湾问题暂时性的缓和下来。中国在西北地区的战略部署更是让美国“完全封杀”战略化为了泡影。因此从这些层面看,中美发生大摩擦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至少近期是不可能的。所以说中美关系近期不会有太大的波折。
三、处理国际事务方面:
美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毫无疑问仍是绝对的“老大哥”,但如果理解成对国际事务的绝对话语权,却也是不合理的。在朝核问题上,中国成为美朝双方斡旋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中国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一个协商的平台,虽然朝鲜近日宣布成功进行了核爆实验,但中国与美国的密切合作对六方会谈的巨大促进作用,也是国际公认的。在反恐方面,中美之间也在积极寻求相互间的合作。“天剑行动”毫无争议的昭示了中国在反恐事务中的态度和地位。在伊朗核问题、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方面以及对全球变暖和近期的全球金融危机上,中美双方大都有这密切而有效地合作。
从这一点来看,中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上似乎和美国是一个步调,但却也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国的第一要务,而在现在这个有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中中国无疑也是最大受益者之一。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根本没实力、更没必要去试图改变这种国际秩序。换句话说,中国现在没必要、也没资本和美国公开的一对一叫板。所以呢在处理国际事务上,中美之间的合作是大于竞争的,至少近期内不会有太大的改变。
四、经济方面:
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不仅成功融入世界经济,更是在2006年实现对世界经济贡献额度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经济新的火车头。并成功的坐上了“世界工厂”的宝座,与世界经济高度影响力。也正是这些才使西方经济学家称:我们害怕中国失败远胜于害怕中国成功!特别在金融危机中,中国经济的上佳表现更让许多美国经济人士呼吁应给予中国在世界经济中更大话语权。更有人批评美国和西方说:“如果你不改变对中国的态度,你们最终会明白你们开出的药方远比问题本身更严重。”于是乎又出现了让中国人都大跌眼镜的“G2"理论。这些都读不免有恭维之嫌,毕竟中国自己最清楚自己的“家底”,毕竟现在中国正处在时代的岔路口,更需要冷静,最忌飘飘然。但从中也可以看出国际对中国的重视,更重要的是美国对中国的重视。他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美合作对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重要程度。
在贸易逆差方面,对于其真实原因美国高层更是心中肚明。中美两国分属两个不同链条断,一个是上游,一个可以说是绝对的下游。美国如果想改变贸易逆差的现象,只要放松一下对华贸易限制,就不存在所谓贸易逆差问题了。说白了,贸易逆差问题就是为了政治的需要而已,没有任何实质的意义。关于人民币汇率问题,美一直向中施压要求人民币升值,全球经济形式带动了人民币升值,可人民币刚升值美有望指责中国操纵汇率。这一问题也就等于挑明了,就是一个政治游戏,没有现实价值。
作为美国最大的债权国,中国清楚的知道巨额外汇对中国所意味的风险,特别是在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而这一切的“元凶”就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但无奈的是中国必须和全世界一起为美国买单——不得不继续买入美国国债,特别是中国!因为美国国债是现在相对最好的避风港,因为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可以容下2万亿美元这个近乎可以成为“巨无霸”的外汇储备。尽管美元贬值的话,外汇会巨额缩水,可也没有更多的选择。如果不买进美国国债,美国经济可能会很快崩盘,这样对外汇以美元为主的中国来说损失会更大。也许有人会说,抛售美国国债或用美元资产到国外并购来减少外汇不就行了。可问题的关键在于你敢卖出美国国债谁能买、谁敢买?再者说你这个最大债权国都急着抛售美国国债,那其他的国家不就更急着抛售出去吗?这只会更快的加速经济的衰退!还有,买入别国资产,可对于如此大块的外汇涌入,别的不说,单就国家经济安全考虑也没有国家敢接啊。所以对中国来说这更多是一个无奈之举,中不想美经济崩盘,以减少损失,美国更不想了。所以美中形成了一个“金融恐怖平衡”,把双方结实的困在了一起。
其他一些方面,中国的快速发展,提高了中国模式是合法性和亲和力,相应的美国对中的体制压力会有很大的减弱。这向西方发起的冲击,不可避免的会削弱美国的“软实力”。势必会引起美国方面更多的“戒心”,这也是影响中美关系的一个不大不小的因素。
中美今后的走向
一.目前对中美两国来说各自面临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 1.对中国来说,目前最重要的就是稳定和发展.发展需要稳定的局面,因此稳定是必备的条件.首先就是要稳定国内形势,而稳定国内形势的最重要的前提则又是发展,只有可持续发展了国内才能稳定.所以对中国来说稳定和发展实际上是一个主题的两个方面.其次就是要稳定周边,周边的稳定是中国国家安全利益的保证.因此中国一定要稳定周边局势.2.对于美国来说,目前最重要的是摆脱经济危机,实际上也是一个发展问题.虽然美国也强调要面对一些非传统的安全问题,但这个问题实际上对美国来说不构成重大威胁,这实际上是美国为了介入全球事务而自造的一个借口.从以上来看,实际上中美两国目前各自最主要的任务都是发展.只是美国的国内稳定和国家安全问题要弱一些.中国周边的稳定与安全问题是美国对中国的优势,也是美国遏制中国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口,这就是中美两国之间关系的最重要的一点.二.中美两国之间的战略矛盾重点是什么? 中美两国的战略矛盾或冲突主要也取决于目前两国各自的首要任务,也就是说中美两国的战略冲突与矛盾主要的还是在经济发展战略上的矛盾.虽然说中国的崛起对美国的霸权不利,但总体上来说目前还基本上构不成重大的挑战,美国目前还是把中国定位为潜在的对手.中国目前还无力全面挑战美国的霸权,中国也无心挑战争美国的霸权.所以霸权之争不是中美矛盾的焦点,经济上的冲突才是目前最大的矛盾.目前中美之间的一切对抗或称之为不合作都是围绕着经济这一主题.也就是中美贸易问题和人民币升值问题是目前中美关系的焦点.三.中美两国目前各自的优势或长处是什么? 中美两国相较,当然美国是占有明显的优势的.由于美国目前经济危机困难的重重,其最能发挥的优势就是强大的军事实力,这是占有压倒性优势的.对于中国来说总体的实力不如美国,但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殊性(相较于目前的世界经济发展而言),目前中国经济的影响力已经不在美国之下,甚至于有超过美国之势.经济总量是中国3-4倍的美国不能很好的发挥经济实力优势.一方面是因为经济危机是美国的引发的,受冲击最大的自然是美国.另一方面是因为美国的极端的利已主义.美国向来是在经济危机来临之际以牺牲他国利益来保本国利益,也就是只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此不会去尽力挽救世界经济,自然对世界的影响力就缩水了.已往美国的优势是有强大的同盟,而中国始终是受孤立的一方.但由于欧洲连自保都困难,加上中国强大购买力的诱惑,使得欧盟不能给美国提供全面的支持与帮助,最多只是站脚助威而已.而中国目前虽然还孤立,但新兴经济体金砖五国本身利益的共同性,决定了这些国家不会完全站在美国一边来孤立中国.中国手里的余钱是各国所希望得到的,虽然不能救世但却可以救市,对于任何一个国家都会有巨大的帮助,这也决定了一些国家不会完全站在美国一边.因此,美国在总体实力和军事实力上占优,中国在经济影响力上占优.四.未来的中美关系是走向对抗还是合作? 总体上来说,合作还是中美关系的主题,但竞争还将继续.中国不只是经济影响力巨大,中国的军事实力也不容小觑.与中国全面对抗,美国是肯定要付出巨大,承受不起.中美经济关系密切,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正在加速,这也决定了中美对抗是一个双输的结果.因此,中美关系的主题恐怕还是合作.中国虽然不结盟,但中俄关系非常密切,中俄有着相似的处境和相同的战略利益.俄罗斯是中美对抗中的一个最大的不确定因素,这是美国所忌惮的.目前美国的战略是胁迫中国合作,也就是美国领导下的中美合作,是想把中国也变成美国的一棵棋子.美国知道,遏制中国发展是不大可能的事,但必须要胁迫中国发展.否则中国一旦崛起,自然就对美国霸权形成挑战.中国目前的战略并不是挑战美国的霸权,中国目前只不过是要拓展发展的空间,稳定安全的发展环境,维护和争取自己在世界上应得的利益.发展是中国的主要任务,维护主权是必须要做的事情.因此中国即不会主动挑战美国,也不会想要出现中美全面对抗的局面.但中国必须有一个所能承受的底线.中国不会要求与美国平起平坐来分享霸权,那意味着要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与义务,同时也要面对众多的国际麻烦.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一直不肯承认G2论的原因之一.另外,美国的过速衰败也不符合中国的利益,美国过速的衰败会引起世界局势的动荡,同时在许多问题上美国也可以说一个挡箭牌.但中国也不会被美国的强大压力所胁迫,那意味着将失去更多的主权利益.只要美国对中国的要求不太过分,中国有可能做出一定的让步,以避免出现中美全面对抗的局面.而美国同样也必须对中国的一些安全主权要求做出一定的让步,以作为中国对美国让步的的交换条件.也就是说中国不会无条件的对美国强硬做出让步.而如果美国也同样不想与中国全面对抗的话,那么美国同样也不会给中国太多的压力,当中国的主权利益受到严重的损害的时候,中国也只能是与美国全面对抗了.目前的一个最大的不确实因素是,奥巴马面临选举问题,每临选举,美国都会拿中国说事,如果奥巴马不对中国强硬,就很难得到高分.而如果对中国太过强硬,中国肯定奉陪,中美关系就会停滞或倒退.中美关系取决于美国对中国的强硬程度.美国越强硬,中国也将会越强硬.五.中美军事关系走向以及对东亚局势的影响
中美军事关系的走向是中美关系的缩影,可以从中美军事关系的走向来判断中美关系.军事施压一向是美国的重要手段,制造了东亚紧张空气的目的最主要的就是对中国进行军事施压.在胡主席访美之前,美国在西太平洋集结了三个航母战斗群,恐怕是为胡奥会谈制造气氛.然而中国方面不会被美国的强大军事压力所动.最近网上突然公开的四代机图片,如果是真的,其目的也肯定是对美国的军事回应.再加上最近有意无意的曝光一些有关东风21导弹的信息和航母的信息,这似乎是在告诉美国,对中国进行军事施压无用.也说明中国不会对美国做出重大的让步.在胡主席与奥巴马会谈之前,中美开始了军事接触,互摸军事底线,一定是为胡奥会谈定一个基调,各自提前亮出筹码.军事交流的信息及成果,对中美关系取决定性作用.美国如果不想与中国对抗,中美军事关系就一定能回暖.中美的军事关系目前恐怕是要通过东亚特别是朝鲜半岛局势紧张度来体现.如果中美选择了对抗,那么东亚恐怕就一定要有战争.结语
编者的话
“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要求。学校国防教育是关系国家安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工程,在全民国防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新世纪新阶段,进一步提高对学校国防教育的认识,改进学校国防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增强学校国防教育的效果,从而推动全民国防教育的深入开展,是我们必须回答的一个重要课题。
把学生军训工作坚持下去并不断提高质量,是我们深化学校国防教育的一个实际步骤。经过多年的试验探索,我国各地在学生军训工作上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的修订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的颁布,以及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转发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关于在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级中学开展学生军事训练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的下发,从法律和政策保障上为学生军训工作开辟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学生军训工作的性质和任务,要求我们在实施中要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创新发展。在时间短、课题多、教学条件有限的情况下,要把学生军事训练大纲规定的内容落到实处,需要军地双方科学计划,严密组织,精心施训。而能否做到这一点,取决于我们是否真正具有对国家安全和民族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目前,新学年已经开始,让我们认真总结以往学生军训工作的经验,在新的起点上拉开今年军训的帷幕。
抓好校园国防教育
□雷平渠智
校园国防教育是关系国家安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工程,是国家“五位一体” 国防教育网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民国防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青年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期和培养期,加强对学生的国防教育,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我国目前在校学生约占全国总人口的五分之一,他们是国家教育的重点对象和现代国防的人才基础。抓好校园国防教育,就抓住了全民国防教育的中心环节,就能为全民国防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还能有力地推动全民国防教育的发展。校园国防教育是系统接触国防知识的重要渠道,具有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比拟的优势。认真搞好校园国防教育,不断增强学生的国防意识,进而扩大全民国防教育的效果,是我们在深化全民国防教育中必须坚持的一个重要途径。
如今在校的大学生和中学生是新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保卫者,他们中的许多人不仅要投身于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而且还将走进军队和民兵、预备役部队的行列,成为未来战场的战士。校园国防教育要牢固树立为国防培养 “后备军”的意识,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造就“四有”新人,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防事业培养和输送合格人才。要通过对
学生的军事理论教学,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防观念,帮助他们及时了解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培养其献身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精神,为赢得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奠定基础。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军事技能训练,使他们掌握未来战争中保卫祖国的基本技能;培养他们勇敢顽强、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品质,以便在祖国需要时为部队输送高技术人才,成为战时扩建、组建部队的骨干,做到寓兵于民,为打赢未来高技术条件下人民战争创造条件。目前,我军主要采取选定国防定向生、征集高校应届毕业生和在校大学生入伍等方式,从地方吸收各类人才,这也是世界不少国家采用的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的路子。根据我国学生基数大的实际,还可在大中专院校与军事对口的专业中,选择学龄长、学业好、热爱国防事业的学生,经过定期的培养锻炼,预任预备役军官和预编预备役士兵,为部队储备一大批高素质的后备兵员和预备役军官。
随着人类社会由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过渡,战争形态正在由机械化向信息化发展,现代国防已渗透到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领域。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我们必须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更新校园国防教育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新型国防观。具体说来,就是要加大综合安全观的教育,使受教育者认清国家安全概念内涵的重大变化,全面衡量各要素在国家安全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强化对国家安全因素多样性和系统性的认识,从而在更高的层次上牢固地树立国家利益观和国家安全观。
随着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运用,信息技术已成为院校教育的必修课程。要充分发挥高校信息资源优势,把信息化教育作为提高校园国防教育质量的重要载体,加快信息技术与军事课程的有机结合,实现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根本变革,增强校园国防教育的效果。为此,一方面,要把从事过军事工作的教师分期分批选送到地方高校进行技术培训,同时组织有关教师到军事院校进行轮训。另一方面,要坚持以在职培训和实际工作锻炼为主,提倡自学成才,将各有所长的教师混合编成教学小组,通过备课、授课等环节,搞好传、帮、带,尽快达到信息化教育对军事教员的素质要求。同时,要搞好教学设施建设,创造信息化教学的良好环境。目前,我国高校校园网络建设已经基本实现由校园网向国家教育网的过渡。全国各高校已普遍建立了学校信息化领导组织,配备了专职技术人员,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加快了建设以多媒体教室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环境和以校园网络为中心的远程教学环境的步伐。我们应当依托这些信息化教学设施和条件,采取建立军事理论教学网站等方式,使军事理论课与其他课程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军事理论信息化教学的水平。如理工学科教学,可结合课程介绍现代兵器知识,帮助学生了解飞机、导弹、潜艇等先进武器的基本原理。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可适当介绍一些生化武器的性能特点及防护知识等,进一步激发学生认知和研究国防科技的兴趣,以培养出更多具有相应军事技能和强烈国防观念的青年学生。
严密组织确保质量
□贾云生
学生军训工作,涉及军队内外、学校内外的人力、物力,要动用枪支弹药和有关器材装备,要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训练保障条件下达到规定的军训标准。
正因此,我们要结合学校实际,加强军地双方的协调与配合,科学制定学生军训教学计划,严格按照重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军事训练大纲》和《高级中学学生军事训练大纲》实施。避免无教学计划搞军训和不按纲施训等现象发生,以增强军训效果,确保军训质量。
学生军训工作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在实施过程中必须严密组织,不能有丝毫懈怠。尤其在学生军训时间短、任务重、学生多、教官少、保障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加强组织领导工作显得更加重要。那种把学生军训任务交给部队,学校不主动承担责任;不让学生接触枪支或者取消实弹射击训练等内容的做法,都是对党和国家赋予的这项重要使命不负责任的消极态度。
严格把握学生军训工作的标准,是国家对学生军训工作制度化的基本要求。学生军训工作的标准,说到底要靠人来把握,组训人员素质的高低,决定学生军训质量的高低。因此,加强军事教师队伍建设,逐步培养出一支爱岗敬业、勇于进取、业务过硬的教学队伍,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军训工作的“瓶颈”问题,才能使把握标准、提高质量的要求落到实处。
各地军事机关和地方教育部门应创造必要的条件,如采取参观见学和辅导、交流等形式,定期对有关人员进行培训,以达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提高认识、统一标准的目的。只有经过专门培训,取得相应资格后,才能承担学生军训任务。提倡军事教师不脱产参加学习、培训,鼓励攻读与专业对口和接近的硕士、博士学位,不断提高他们的军政素质和军训教学水平。同时,要适时选拔优秀转业、退伍军人和大学毕业生,加入军事教师的行列。
经过多年部分学校的军训实践,多数人对学生军训工作已经有了正确的理解和认识。但是,认为学生军训就是简单的“走走步、打打枪”;有的领导“想起来过问、忙起来不问”的现象,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因此,应加强对学生军训工作的考核评估。国家以及各地应建立由专家、教授组成的精干的指导小组,适时深入基层,检验军训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帮助指导,解决问题。以往学生军训中“有教学无考核评估”的状况,应当通过建立健全考核督察机制,尽快加以改变。
读懂军训
□刘国琳
作为全民国防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军训活动的开展已被大专院校、高级中学和地方企事业单位所普遍认同,并成为新时期军地开展双拥共建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开展军训活动,可以增强参与者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国防观念,增强民族凝聚力。
走近军训,融入其中,你会情不自禁地被眼前的场面所震撼。你看———在太阳炙烤的训练场上,部队的教官们正在耐心细致地讲解示范,一列列整齐的队伍如雕塑般挺立,先前嘈杂无序的人群像是被磁石吸住了一般,各就各位,蓄势待发。豆大的汗珠争先恐后地亲吻着古铜色的脸庞,浸湿了笔直的脊梁,但大家
甘愿接受这军阵中的磨炼。你听———在教官的领号声下,从直线加方块的队伍中爆发出的嘹亮口号声、拉歌声此起彼伏,像喷涌的潮水,一浪高过一浪,这是我们昂扬奋发、锐不可当的进取精神的体现。
也许有人会说,未来战争中操作键盘将越来越多地代替扣动扳机,面对以电子战、导弹战、网络战为特征的信息化战争,军训能起到多大的作用?的确,面对充满高技术较量的信息化战争,学生和员工们的军训显得是那样的浅显、简单,但战争的实践告诉我们,高技术战争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仍然是人。提高全民的国防意识,激励人们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从而形成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民族向心力、凝聚力,是我们战胜各种困难,赢得未来战争胜利的根本动力。军训活动的开展,让我们再一次看到了军民团结所焕发出的强大力量。这种力量在军事上可以转化为旺盛的战斗力,在经济上又可以转化为强大的生产力。
军训,给予人们的是团结战斗的力量,是强国兴军的责任。让我们走近军训,感受军训,读懂军训。
让我们记住军训期间的口号:我是一个兵!
□段海进
同学们:
金秋时节,我们欣喜地迎来了一批意气风发的新同学。在这喜气临门的时刻,我们请来了部队官兵给大家上好新学年的第一课———军训。
同学们,当我们打开电视机收看国庆盛大阅兵式时,就会看到受阅部队那排山倒海的气势、撼人心魄的口令、整齐划一的动作和坚定有力的步伐。那是什么?那就是纪律,那就是美,是军旅方阵中特有的纪律之美、力量之美!军训,就是要我们向军人学习,学习军人铁的纪律,因为纪律是我们在学习上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军训,就是要增强我们的国防意识,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我们要学习军人热爱祖国、忠于祖国、随时为祖国献身的崇高品格,要懂得我们今天的刻苦学习,就是为了日后更好地报效祖国。
军训,就是要培养我们坚韧不拔的精神。我们要向战士们学习,学习他们生活上不怕吃苦、学习和训练上不怕困难的精神,磨炼我们的坚毅性和忍耐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战胜学习、生活中的种种困难,打好基础,立业成才。
军训,就是要培养我们的集体主义精神。我们多数新生在家里是单根独苗,一些同学在娇宠之下甚至有些任性。但生活在学校这个大家庭里,一定要有集体意识,要培养集体主义精神,要懂得个人离不开集体、个人要为集体争光、学生要为学校争光的道理。
军训,就是要培养我们的生活自理能力。我们要学会整理内务,要学会自己料理自己的吃、穿、住、用,要懂得勤俭节约、互相帮助,摆脱那种在家靠父母,在外靠别人的惰性心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学会独立生存和发展,人生路上才能有大的成就。
同学们,让我们记住军训期间的口号:我是一个兵!希望同学们时时处处把自己当作一个战士,在教官的指导下,不怕流汗,不怕吃苦,严格训练,争取得到最有效的锻炼,为自己的人生档案留下鲜亮的一笔。
预祝军训圆满成功!
(本文系作者在湖北应城市一中新生军训动员会上的发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第八章>
高等院校和高级中学学生的军事训练
第四十三条 高等院校的学生在就学期间,必须接受基本军事训练。
根据国防建设的需要,对适合担任军官职务的学生,再进行短期集中训练,考核合格的,经军事机关批准,服军官预备役。
第四十四条 高等院校设军事训练机构,配备军事教员,组织实施学生的军事训练。
第四十三条 第二款规定的培养预备役军官的短期集中训练,由军事部门派出现役军官与高等院校军事训练机构共同组织实施。
第四十五条 高级中学和相当于高级中学的学校,配备军事教员,对学生实施军事训练。
第四十六条 高等院校和高级中学学生的军事训练,由教育部、国防部负责。教育部门和军事部门设学生军事训练的工作机构或者配备专人,承办学生军事训练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第二章
学校国防教育
第十三条 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将国防教育列入工作计划,加强对学校国防教育的组织、指导和监督,并对学校国防教育工作定期进行考核。
第十四条 小学和初级中学应当将国防教育的内容纳入有关课程,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
有条件的小学和初级中学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以国防教育为主题的少年军校活动。教育行政部门、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少年军校活动的指导与管理。
第十五条 高等学校、高级中学和相当于高级中学的学校应当将课堂教学与军事训练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
高等学校应当设置适当的国防教育课程,高级中学和相当于高级中学的学校应当在有关课程中安排专门的国防教育内容,并可以在学生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防教育活动。
高等学校、高级中学和相当于高级中学的学校学生的军事训练,由学校负责军事训练的机构或者军事教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实施。军事机关应当协助学校组织学生的军事训练。
第十六条 学校应当将国防教育列入学校的工作和教学计划,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国防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摘要: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高校在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文分析了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并重点对以国防教育为手段,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建议。关键词:大学生 国防教育 民族精神 培育
古往今来,一个民族的兴盛往往与民族精神的高扬同步,一个民族的衰落伴响的则往往是民族精神的残音。可以说,民族精神是民族存续的精神血脉,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民族兴盛的精神资源,对任何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
1、培育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是振兴中华民族的需要 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我们之所以能够经受住金融危机的冲击、特大自然灾害的考验,能够从容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性突发事件,能够实现香港和澳门的胜利回归,能够成功申办 2008年奥运会,能够众志成城、抗震救灾,无不与中华民族精神的振奋和弘扬有着密切关系。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在未来的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
当代大学生是当代青年中的优秀群体,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将直接影响青年一代的精神风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精神状况如何,能否成长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事业的实现。在大学生中培育民族精神,树立他们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他们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凝聚他们的力量和智慧,才能对振兴中华民族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当代中国,提出培育当代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尤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培育民族精神是正确树立大学生个人信仰的需要 信仰是个人行动的指南和榜样。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史中,广大革命先辈们正是由于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才能在革命遇到挫折,战争遇到艰难险阻的时候,不畏艰险,勇于牺牲,创造出一个个中国革命史上的奇迹。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信仰的真实写照,更是信仰对个体存在和发展作用的最有力的证明。个人精神是民族精神的要素,个人信仰是民族信仰的根据。没有思想家的民族是愚昧的民族,没有英雄的国度是堕落的国度,没有脊梁的历史是腐朽的历史,没有信仰的社会是坍塌的社会。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西方国家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目前,西方文化对我国的渗透愈演愈烈,大学生这一群体,正是西方国家社会意识形态进攻的重点。同时,当代大学生面对的新世纪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经济体制基本建立但还不完善,“市场化文化”在社会中居重要地位,在市场等价交换法则的操纵下经济价值升值,金钱也成为个人成功与失败的标志,甚至成为衡量理想信念的现实尺度。因此,高等学校必须要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先进的价值观念来占领大学生的思想教育阵地,必须要在大学生中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用伟大的民族精神构筑大学生的精神支柱,帮助当代大学生自觉抵御和克服不良思想的侵蚀,树立和保持积极向上的个人信仰。
二、以国防教育为手段,大力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
当今世界,各国都很重视对国民进行国防教育,很多国家都把加强国防教育视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性工程,把国防观念作为一种崇高的社会公德进行培育。我国颁布实施的《国防教育法》也明确了国防教育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而新时期的国防教育,其实质和中心内容恰恰是爱国主义教育,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教育,是在全体人民中唤起国家主人翁的责任感、使命感的教育。高校是国防教育的主阵地,在新形势下如何有效利用国防教育,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笔者根据自己的学习和实践提出以下几点:
1.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育大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蔡锷将军非常深刻地指出:全民国防教育“必先陶铸国魂”,树立爱国主义思想。他认定,爱国之心是“国家建立之大纲,国民自尊自立之种子。其于国民之关系也,如战阵中之司令官,如航海之指南针,如枪炮之照星,如星辰之北斗”。而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正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因此我们要依托国防教育,培育大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内容的价值取向,要增强大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深厚感情,把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诚作为其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密切结合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教育与他们的理想追求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使他们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使命。
[1]
2.加强国情教育,增强大学生民族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民族责任感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国情教育则是增强民族责任感的有效途径。绝大多数大学生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企盼民族的振兴与腾飞,渴望中华民族告别贫穷、跻身于发达国家行列,愿为民族的昌盛做贡献。但是,不少大学生还没有把民族的使命与自身责任联系在一起,较少考虑个人对祖国对民族的历史责任。一些学生注重个人得失,不顾国家利益,将忧国忧民视为杞人忧天;还有一部分学生缺乏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的自觉性,远大目标与现实努力有较大反差。因此,我们要加强国情教育,使大学生对我国国情有清醒的认识,从而激起深沉的民族责任感,找到正确的报国之路。
3.加强国际形势的教育,增强大学生民族忧患意识。对大学生进行国际形势的教育,可以使他们对世界格局和大势有冷静客观的把握,树立健康的忧患意识。通过国防教育中“中国国防”、“我国周边安全环境”、“信息化战争”等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大学生认识到西方发达国家借经济全球化之势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及新的干涉主义和霸权主义仍在威胁着人类安全;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充分表明世界并不太平;信息化大潮将每一个国家都卷入其中,给经济、科技上的弱势国家带来诸多风险和挑战。这些国际形势都提醒大学生要居安思危,增强民族忧患意识。
4.加强历史和传统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
绝大多数大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无限的热爱,为拥有如此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感到自豪,但对民族文化传统的了解和理解不深。由于在改革开放和市
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受到西方物质文明和思想观念的冲击忽视对我国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学习;同时,由于我们长期的应试教育,不少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育,使得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窄,这也影响了大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民族精神是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积淀与升华。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历史、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教育,让他们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特别是要了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解放、国家繁荣昌盛而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光辉业绩,从民族英雄、革命先烈的高尚品格和感人事迹中汲取力量,陶冶情操。同时通过国防教育中“中国古近代军事思想”的学习能使大学生了解我国历史上许许多多杰出的军事家、军事著作及著名的战役,从而激发大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
总之,国防教育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要有效利用高校国防教育,在大学生中大力宣扬和培育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将中华民族精神发扬光大,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当前,国防和军队建设又步入一个深化改革和深度转型的重要历史机遇期与关键期,2015年起国防生院校招生全部调整为一本,与过去相比较培养规模和数量均在急剧精减。因此,军队对依托地方高校培养海军国防生要求更严,标准更高。在调查中发现国防生军事体能达标率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人体能标准》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距。所以,本文主要从国防生军事体能训练的现状和对策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现状分析
(一)课程设计不科学,组织形式不严密
1.课程设计不科学各依托培养院校的国防生军事体能训练内容已经很难适应我军新形势下推动改革转型的发展需求。多数学校依然偏重于队列训练,对军事体能课重视不够,投入不多,教学研究更是缺失,对军事体能课程设置没有形成完善的课程体系。不能很好的遵循新时期军事人才成长规律,循序渐进,实现逐步提高的原则。
2.军事教材不规范在省内高校国防生使用的军事体育教材相对比较陈旧、滞后,教材内容不新颖,结构不规范、不科学,课程体系不健全。不能覆盖到军事体育学科最前沿的领域,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的主题联系得不够紧密。
3.组织形式欠创新在组织形式上过于简单,训练手段上单一,教学训练互动缺乏,未能真正的激发国防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训练热情,缺乏一定的创新,使得国防生难免在思想上有抵触情绪、从而导致训练效果大打折扣。与军事体能训练的考核标准和所预期期望值仍然有一定的差距。
4.调查研究不深入缺少对国防生身心状况的调研和关注。国防生是独生子女比较普遍,在家庭成长中身心都很少受到磨练,在学校教育中体育的缺位相当严重,在紧张的学习中课外体育锻炼更是较少,使得国防生体能与军校生相比较普遍偏低。当面对学校现行简单枯燥的军事体能训练时,国防生在身体方面短时间内难以适应,面对新的学习和训练环境,还要调整好角色转变,极其容易产生矛盾,甚至造成恶劣影响。所以,加强国防生军事体能素质方面的科学研究显得尤为紧迫。
(二)师资队伍不稳定,军事体育素质缺乏
1.师资队伍力量薄弱相关依托培养院校在国防生军事体能训练的组织形式上做法各有差异。有的由驻校选培办的人员负责,有的由依托院校体育老师负责,在组织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组织不一、执行不严、标准不高,国防生参加军事体能训练的积极性不高,极大的影响了军事体能训练的质量。其主要原因在于军事体育教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在实施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以下问题:一是,依托地方院校体育教师。普遍存在军事体育教师在兼职岗位的人员多,在专职岗位的人员偏少。由于高校体育教师一般没接触过正规的军事体育教育,缺乏军事素质和有关军事理论知识,更没有部队任职经历,在体能训练中所运用的教学方法手段过于地方化,不能突出军事特点,体能训练的针对性不强,国防生军事体能训练质量难以保证。由非现役人员授课显然很难达到既传授知识又培养军人素养的目的。二是,由驻校选培办负责。承担军事体能训练的选培办人员基本上是机关干事、不是专职的军事体育教员,专业化水平总体不高。由于选培办人员编制较少,无形中增加了选培办的工作量,因而在训练投入显得力不从心。三是,聘请当地军校教员。调查中发现,国防生军事体能训练聘请的军校教员,大多数军体教员都是客串的,真正专业的军体教员为数不多,导致国防生军事体能训练质量不高。
2.教师发展前景堪忧目前,在地方院校仍然没有建立专门的军事体育教师职称评审体系,也没有明确军事体育教师挂靠在某一体系下进行职称评审。军事体育教学方面的科研课题相对比较少,很难申请到相关课题,一定程度上是极大的限制了教学研究。从而导致了军事体育教师对职称申报没有信心,工作的投入和热情就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从上层建筑没有能够妥善的解决好军事体育教师队伍的后顾之忧,更没有能够提供有力的、稳定的发展空间。长期以往,导致军事体育教师人员流动性大,师资队伍极其不稳定,出现教师队伍接替断层现象。有些军事教学机构甚至是有名无实,所以其实际的教学和训练是无法得到根本上的保证,更谈不上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三)教育资源配置失调,保障体系不健全
1.军体教员匮乏地方院校军体教员基本上处于临时客串一支队伍。存在着数量不足,高学历教员匮乏,高职称比例偏少,年龄结构上缺少经验丰富能起到传帮带作用的老教员的状况,与其所处的地位不相适应。
2.训练场地不足随着各学校招生规模不断的扩大,学校现有的运动训练场所非常之有限,无法达到国防生军事体能训练场地和训练器材标准,大大的影响了训练效果。
3.经费资源短缺是受区域、学校差异等因素的影响,经费投入有限,训练保障不到位。各高校军事体育经费的投入差距也是比较大,更没有相配套的制度和文件,尚未形成长效机制。
二、对策研究
国防生军事体能训练就是要以提高军队战斗力这个核心为指导思想,要具有很强的军事指向性,必须要以“强健体魄”为出发点。
(一)创新教育理念
高校国防生,既是地方大学生,又是未来的军官。在未来战争中就必须具备主动适应各种极端恶劣条件下的生存能力和战斗能力。这就对国防生的军事体能素质提出了更严格的特殊的要求。因此,高校毕业国防生的身体健康水平直接关系到军队人才培养质量。一是,转变教育理念。以体育教育改革发展的理念为先导,突破传统的大学体育教学指导思想,要高度重视国防生军体素质、创新发展、敬业精神、通力合作和开拓进取的能力培养,使国防生树立献身国防事业的神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主动地热衷于军事体育训练当中去。二是,凸显军事特点。高校现有的大学体育教学内容,点多面广,依然无法满足国防生军事体能训练的实际需求。需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更加注重国防生军事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的培养。国防生在参加军事体能训练的过程中,不是以兴趣培养为转移的,而是以无条件的服从且严格执行,对照《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人体能标准》(以下称《军标》)进行考核,提高国防生军事体能素质势在必行。
(二)推动教学改革
在军事体育教学中,要不断推动军事体育教学改革。人才的规格和质量取决于教学中培养目标、课程的设置、组织形式、教学评价等因素,才能为部队培养和输送合格的军事人才。一是,完善军事体育教学体系。目前,国防生军事体育教学体系仍然对应的是地方大学生,而针对国防生特点和要求的军事体育教育体系还不够完善,应当深入到培养国防生的院校进行广泛调研,组织专题研究。进一步加强军地的交流与合作,尽快启动修订和完善适合军队建设要求的国防生军事体育教学体系。如:制定国防生军事体育教学大纲;制定国防生军事体育锻炼标准;编写国防生军事体育教材、军体训练指导书;建立国防生军事体育评估体系等。二是,开展军事体育文化活动。可以借鉴军校的成功做法,组织国防生举行军事体能强化月、军事体能大比武、举办建军节等军体活动,为国防生营造良好的军事体育锻炼的训练氛围。
(三)严把“进、出”口关
严把国防生“进口关、出口关”将直接关系到国防生的生源质量,关系到选拔优秀人才培养的基础是否牢固。一是,要把好“进口”关。首先,严格体格检查标准。招收、选拔国防生的体检必须严格参照《中国人民解放军院校招收学员体格检查标准》执行,能基本上保证国防生体格合格。在根据调查中发现,国防生不是真正的军校生,各省军区在招收、选拔的体格检查过程中标准把握不严,尺度要求不一。与军队院校在招生体检相比还是有不同程度的差距。其次,选拔增加体能测试内容。在国防生招收、选拔中体能测试的内容重点突出以基础体能为主,要结合综合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素质。如:适当可增加短跑、中长跑、俯卧撑、单、双杠的考核测试内容。二是,要把好“出口”关。首先,要落实和规范国防生毕业体能考核制度。各军区要根据自己的培养目标,以《军标》为参照标准,落实国防生毕业考核制度。其次,严格落实有关政策和文件精神,规范毕业生的管理。每学期进行体能考核,国防生的军事体能训练实施全程监控和跟踪管理。在考核的标准上参照现役军人体能标准,可根据专业或工作性质的不同加以调整。如海军国防生可增加游泳的教学内容,游泳考核的标准要与一般军人的体能标准要有所提高。毕业考核中实施“考训分离”,考场布置要规范、器材齐全,把毕业考核不合格、达不到考核标准要求的将坚决予以淘汰。
(四)构建教学平台
一是,建立稳定的师资队伍国防生军事体育教师队伍可以走专职、兼职和外聘三结合的模式。一种,采取军体教师自我培养。依据学校现有的体育教师资源,在大学体育教师当中选拔优秀的教师公派到军校进行培训;另一种,采取军体教师聘任制度。聘请部队军体教员直接担任国防生的军事体育教师。军体教员对军事体育教学与训练都比较熟悉,具有较强的军事体育组织与训练能力,聘任他们中间军政素质过硬、专业技术精湛、工作能力强的到高校来承担国防生的军事体育教学,将会大大提高国防生的军事体能训练水平。二是,加强军事体育教学研究。积极组建国防生军事体育教学科研团队,制定国防生军事体能培训方案,加大课程设置、军事体育教材的编写以及开展军事体育教学方面的研究。三是,密切军地交流合作军地双方的密切合作,有助于推动国防生教育各项工作开展,达成共识、形成合力,紧密配合,相互衔接,共同促进国防生的军事体育教育和军事体能素质的全面发展。
摘要:军事体能是国防生军政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对国防生立足部队岗位第一任职能力将会产生深刻而长远的影响。本文针对江西省高校海军国防生军事体能训练现状,主要从海军国防生军事体能课程设计、师资队伍建设、教育资源配置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同时,从教育理念、教学改革、招生选拔、教学平台建设和提高海军国防生军事体能素质对策措施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国防生,军事体能,训练
参考文献
[1]田苏斌,聂其武.对地方高校国防生体能训练的几点思考[J].教师观点,2007(6).
[2]赵亮.陕西省高校国防生体育课程设置及教学现状[J].科技向导,2011(14).
[3]刘芳枝,付宏.关于加强当代大学生军事体育教育的思考[J].学校体育,2006(4).
[4]周同喜,艾帅,陈保国.国防生军事教育训练的现状与对策[J].体育科学,2001(21).
关键词:国防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结合
高校国防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有内在的一致性与互补性,又有一定的区别,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侧重于思想政治教育所要求的理想、信念、意志、品格、纪律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国防教育不仅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而且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高校国防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
1.一致性
高校国防教育的内容以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为核心,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标和任务。
2.互补性
国防教育课堂教学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是非判断能力,增强他们的危机感和责任感。在军事训练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敢顽强,坚韧不拔,互相帮助等优秀品质,为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高校国防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新时期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力补充。
3.区别
高校国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青年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提高他们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他们辨别事物,判断是非的能力。大學生思想教育根本任务是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成为社会各领域的接班人。
二、国防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意义
1.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从国际上看,进入到21世纪,两极格局解体,冷战不复存在,一超多强的格局有利于各国之间的制约和平衡。我国周边地区安全有所改善,但从国际政治环境来看,近年来我国与周边国家、周边强权的摩擦事件来分析,仍存有较大的潜在的战争威胁。美国不再将中国视为世界权力系统中可以利用的第三方,相反,开始对中国进行围堵和遏制,军事上形成了半月形包围。从国内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快速发展时期,国民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长期的和平环境促成了歌舞升平和安逸祥和的气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泛起,恐怖主义、民族主义、地区分离主义在我国部分地区显现和有所抬头。
2.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身心全面发展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集体主义价值观,艰苦奋斗是中国无产阶级在为革命理想和社会主义建设奋斗长期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不怕艰难困苦、顽强奋斗的品质和作风,是我党我军的光荣传统,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和精神力量。
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拥军意识,所渭居安思危是指和平时期人们对于国家民族命运的忧患意识和关注,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应征入伍,提高国防后备人才的素质。
三、国防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的方式
1.统一思想,健全组织机构
高校国防教育发展到至今,由于部分教育者对高校国防教育的必要性在思想上未形成统一认识,目标不够明确,对有关国防教育的任务、培养目标、国防教育如何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等问题的认识还不够,使国防教育的综合功能在高校的教育中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造成高校国防核心教育得不到充分发挥。所以,健全相关的组织机构,统一认识,使其发挥最大功能作用。
2.高校征兵工作与思想教育结合
每年大学生士官和在校大学生应征入伍时,抓住这个契机,将征兵宣传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征兵工作在思想教育中的载体作用,做好征集新兵各种政策宣传,营造浓厚国防教育氛围,提高爱国主义意识。
3.国防教育与第二课堂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积极性
学生社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由于社团的参与面广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以相同或相近的兴趣、爱好、特长为基础而自发成立的群体组织,从这个角度出发学生乐于参与进来,这使得社团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国防教育有效途径之一。所以除课堂上的军事基本理论知识教学外,还可以鼓励学生成立形式多样国防教育社团,开辟国防教育的第二课堂。
4.充分发挥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结合作用
红色资源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发挥学校周边革命老区的纪念馆、革命遗址、烈士陵园等地域优势,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便长期加强大学生国防和思想教育。学校应结合学生的特点与实际,利用红色资源,通过践行丰富多彩的革命传统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将红色资源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将国防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促进大学生增进思想感情、升华思想道德境界。
5.提高师资队伍综合水平,完善教育内容
要做好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有机结合,重点抓好师资队伍的综合水平培养,一是要选拔热爱国防教育、有良好军事素质和思政政治教育经验的人,把他们充实到师资队伍中来;二是进行高校思想政治与国防教育相关教材的改革;三是要加强在职教师的岗位培训和经验的交流,达到相互学习、不断提高的目的。
总之,新时期加强大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防教育,是把他们培养成身心素质全面发展的能肩负起历史重托的社会主义新一代的具体要求,实现国防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可以充分发挥育人的综合功能。搞好当代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对提高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孝民,袁芬.高校国防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J].科学时代2011年第03期
[2]江泽民.论国防和军队建设[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3,(471)
(责任编辑:王平勇)
【论大学生与国防的关系-军事论文】推荐阅读:
论当代大学生与国防教育09-12
论当代大学生参加实践与素质培养的关系07-11
大学生公共关系论文10-21
教师与学生关系论文07-06
人际关系学论文 浅谈大学生人际关系09-13
论大学英语教学中交际能力的培养论文06-01
试论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论文11-05
研究班主任与学生和谐关系的建立教育学论文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