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融入高职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培养探究

2022-11-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我国现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处在转型期,需要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最终实现制造业强国的奋斗目标,迫切需要大国工匠的涌现,需要精益求精与知行合一的工匠精神。

高职教育承担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任,高职学生目前在就业过程中存在功利导向、过分看重薪酬福利、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等方面的问题,亟需积极正面的教育培养,工匠精神作为是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的大国工匠身上所具备的优良品质,能在价值观层面给高职学生带来正确的影响和引领。因此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学生的就业价值观的培养过程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传统的工匠精神是指在工匠身上和匠人制作过程中展现出的高超技艺和质量、精益求精的态度与品质,现代意义的工匠精神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出现。本文中工匠精神体现在乐于奉献、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勤奋创新四个方面:乐于奉献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强调的是要注重个人的社会价值,发挥奉献精神,为国家的进步民族的复兴作出努力;爱岗敬业体现了对所从事的职业和工作岗位的高度认可,只有认可和热爱才有坚持下去的毅力,才有刻苦钻研的动力,才能专心致志,勤学苦练,这样才能取得成绩,取得发展;精益求精展现出的是认真负责力求完美的工作态度,热衷于精雕细琢和尽善尽美,追求技术和产品质量的卓越;勤奋创新指的是不怕困难,在攻坚克难的过程中进行创造,不是墨守成规,而是突破和创新。

二、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学生就业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传统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存在重知识技能轻德育和人文教育的问题,更多的关注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忽视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工匠精神的培养也多停留在理论和制度层面,在实际的培养过程中体现的并不多。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是面向生产、技术、服务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以后将会是生产发展的主要劳动力量,因此高职院校培养出的学生不仅需要能解决技术上的问题,成为技术担当,还应能主动进行技术创新,更要具备爱岗敬业、勇于奉献、精益求精、勤奋创新等优良品质。大国工匠不是仅仅具备高水平的专业技能,还持有对专业的持续探索创新,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精神。这些都指导着高职学生通过感受工匠精神的魅力,认可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在专业技能、专业知识上要学有所长学有所获,主动自发的提升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乐于奉献的工作态度、精益求精的技术追求以及创新求变的创新精神,同时也要具备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有为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而努力奋斗的凌云壮志。

三、高职学生就业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就业价值取向是毕业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职业评价、职业选择等,体现在目标岗位、工资福利、工作地域、培训发展机会,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行为选择带有一定的倾向性。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造能力以及就业和创业能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高职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对国家建设和社会的发展进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职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的特点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过于看重工作稳定性和工作地点

大部分高职学生在就业中想要找工作比较稳定、工作环境好、工资待遇高的工作岗位,比如盲目地追求高工资,更看重用人单位的知名度、工作所在地是否在中心城市、企业规模等方面而不考虑用人单位能否为个人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和空间,个人能获得职业发展可能性、专业适配性、以及个人价值观与用人单位发展愿景匹配程度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很容易错失一些发展潜力大,能提供较大进步和发展空间的中小型企业。还有学生想要做办公行政人员、文职人员,追求优良的工作环境和安稳的工作状态,忽略了专业所学,背离了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功利导向为主,盲目追求薪酬福利

高等教育要服务国家、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为高等教育重要内容的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技术人才,更要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发展进步提供人才支撑。目前高职学生基本上都有半年甚至以上的实习期,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也多采用工学结合、教育实训、校企合作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实习机会。但学生在实习期间关注比较多的仍是实习期的工资待遇,工作的舒适度等个人层面的功利需求,对偏远地区、弱势行业和艰苦岗位则不予考虑,无视社会实际的需要,未能实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有效结合,未能在职业选择以社会需求作为出发点,反而过于看重个人需求,个人功利主义现象比较严重。

(三)忽视个人职业发展,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很多高职毕业生缺少职业规划,没有对自己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没有结合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需要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在经济多元化、文化多元化的冲击和影响下,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和物质享受,就业目标模糊且短期化,忽略了职业发展前景,导致就业过程和个人发展中出现很多问题,错失良好的就业机会。职业生涯规划不仅仅包含对自己明晰的职业发展路径,更重要的是在对自己的特长、兴趣、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体现在合理充分的自我认知和评估,之后是正确的就业选择和明确的职业发展路径。

(四)坚守传统就业观念,缺乏创新创业意识

高职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缺乏思考和对自己的客观理性的认识,往往是跟随着班级同学做选择,职位的衡量也多考虑待遇和地域,未能结合个人的兴趣能力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这样导致的结果往往是发展受到阻碍,忽视了自己的特长所在,因此在工作岗位上就缺乏毅力和专注,难以实现长远的发展。现在我国倡导全民创新万众创业,为所有创新创业者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和有力的政策支持。高职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接触最新的科技成果,也多是新兴职业新兴行业的体验者,而且他们也处在青年初期,思维的灵活性和多变性也让他们有很多创意和想法,但是如何能将之提升到创新创业的层面,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四、工匠精神融入高职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培养路径

大学期间是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和稳定的关键时期,是培养工匠精神的黄金阶段,这个时候开展工匠精神的培育,对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以及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重实现具有重要意义,进而为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贡献自己的力量。培养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就是为制造业培养优秀的技术人才,培养未来的“大国工匠”。

(一)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引导高职学生树立乐于奉献的职业精神

校园文化不仅要丰富高职学生的校园生活,也承载着高职院校的培养理念。一方面校园文化展示着学习的精神风貌,另一方面也会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养成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通过弘扬大国工匠、劳动模范等等具备工匠精神的优秀事迹,把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帮助高职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优秀人物的奉献精神,树立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的远大理想,在就业过程中响应国家的号召到偏远地区、西部地区、到农村和中小城市就业,追求自我实现的同时乐于奉献,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

(二)教师以身作则发扬工匠精神,培育高职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他们对待教育教学的态度将会影响高职学生对待学习以及将来对待工作的态度。同时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还可以将工匠精神的内容融入教学中,在授课或实践的过程中向学生展现、表达爱岗敬业的精神。教师自身的爱岗敬业精神和表现也更直观地给学生带来认同和影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要做到敬业爱生,要注重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和积极正面的工作态度,通过教学内容的传递和自己言传身教帮助高职学生形成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只有做到了爱岗敬业才能在工作中取得成绩,才有可能成为“大国工匠”。

(三)通过产教融合帮助高职学生形成精益求精的职业操守、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学校里传授的多是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想要在技能上有进一步的提升就需要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上进行,产教融合可以实现校企协同育人,企业能够给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不仅能让学生体验真实的工作岗位,还可以通过学徒制的形式,手把手的传精神,教技艺,使得高职学生能够接触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以及最新的行业信息,激发他们对所学专业的热爱和兴趣,在知识和技术转化为产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主动地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这些在传统的高职教育办学模式中是不能实现的,因此重视产教融合,一方面能培养更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也能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在职业技能提升上追求精益求精。

(四)发挥学校、企业、政府的协调作用,鼓励高职学生养成勤奋创新的职业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精神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进步的源泉,青年一代是国家栋梁。高职学生作为未来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更是担负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因此具备主动创新的意识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也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创新品质的培养需要学校开展各种各样的创新活动,比如创新兴趣小组、创新项目比赛等等形式形成浓厚的创新氛围,鼓励学生养成主动创新意识;企业可以将创新的成果转化成产品,带来看得见的成就和效益,通过校企合作可以让学生接触到创新如何实现产出,以及创新带来的成效,激发学生的主动创新意识。政府层面需要提供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和相应的政策支持,帮助高职学生在创新实践中挖掘潜能,养成勤奋创新的职业意识。

摘要:我国目前正处在从制造型大国向制造型强国转变的阶段,迫切需要具备工匠精神的技术顶尖人才。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承担着建设祖国的重任,而目前高职学生的就业价值观存在诸如功利导向、过分看重工作的稳定性、忽视职业发展等问题,工匠精神融技能与职业道德要求于一体,可以通过校园文化、教师言传身教,产教融合以及发挥学校、企业、政府的协调作用等将工匠精神融入到高职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培养过程中,帮助高职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价值观。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学生,就业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尹秋花.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现实困境和实践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8(3):38-41.

[2] 王晨,杜霈霖.关于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12):60-63.

[3] 姚冰,彭振芳.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就业价值观的路径[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1):36-40.

[4] 杜晓光.新时代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9(4):78-83.

[5] 朱永坤.工匠精神:提出动因、构成要素及培育策略[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133-141.

上一篇:浅谈医用高等数学的学习方法下一篇: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及其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