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和价值

2024-06-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和价值(共7篇)

论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和价值 篇1

专业:木家

姓名:烟火不寂寞指导老师:

论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

提起长征,想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提起长征精神,想必每个人对它的历史地位和时代意义都有一定的学习和领会。虽然长征这个事实已成为历史,但它的时代意义和它创造的精神财富却一直都在,也时刻在提醒和激励着每一个中国人,更警示着每一个共产党员,它不仅写入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更是我们中华民族难得的精神财富。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我们应时刻牢记长征精神。我们应该深刻的认识到,长征它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谱写的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可以说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也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奇迹、世界军事史上的伟大壮举;更是中华民族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当年在长征途中,参加长征的中国红军不畏征途艰险,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跨越雪山草地,克服重重困难,表现出了不怕牺牲、义无反顾的崇高革命精神,也表现出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的高尚品质。

长征在整个人类历史上也是具有很大意义的,因为它是人类历史上远征的首次胜利的。在长征途中,中国红军所经历的困难险阻是艰苦卓绝的,但是“红军不怕远征难,千山万水只等闲”这种气吞山河,勇往直前的精神让红军战士最终战胜了一切敌人和所有困难,最终获取了伟大胜利。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坚信共产主义事业必胜的理想信念,就是为救国救民,不畏惧任何艰难险阻,牺牲生命都无所畏惧的奉献精神;长征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

体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长征精神,就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惜一切,不怕任何艰难险阻,始终坚信心中的信仰并且为之奋斗一生,对信仰和自己的祖国无比忠诚,始终把人民放在第一位,不管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和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在不得已时,牺牲自己的利益来维护国家和人民大众的利益。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已经整整78周年了。78年前,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经过艰苦卓绝的万里长征,在甘肃会宁顺利会师,从而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妄想消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图谋,实现了红军北上抗日的战略大转移。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项伟大壮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创造的人间奇迹。它不仅挽救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保存了红军队伍和革命力量,也挽救了整个中国,挽救了中华民族,使我们党和革命事业转危为安,更重要的是在这场远征中积累总结出来的伟大精神--长征精神,永远铭刻在中国革命丰碑上和全国人民的心里。回顾革命历史,纪念红军长征胜利,重要的是为了学习和总结长征革命历史经验,继承和发扬长征中的革命精神。

在当代新的发展时期,我们更应该学习、研究长征精神,学习红军长征时期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维护党的统一;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革命必胜的信念;坚持严守党的纪律,紧密联系群众;为人民谋利益的高尚思想品德;坚持团结协作、顾全大局;坚持艰苦奋斗、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对于我们建

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实现中国梦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习发扬长征精神。就是要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坚决维护党的统一,要全心全意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奋斗。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坚决维护党的统一是红军长征胜利的首要条件,也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思想基础。,更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和必须前提。学习发扬长征精神,就是要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革命必胜的信念。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坚持革命必胜的信念是红军长征胜利的力量源泉,也是我们共产党人崇高理想的精神支柱。时刻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不管遇到任何艰难险阻,都不动摇自己的信仰,在危险面前也不放弃自己的信仰,这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和保证,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不断向前发展的最大动力,更是我们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的最大支柱。学习发扬长征精神,就是要坚持遵守党的纪律,密切联系群众,依靠群众,具备为人民谋利益的崇高思想品德,这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也是我们党之所以能走到今天的根本和基础。学习发扬长征精神。就是要坚持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的革命精神。在当今如此复杂的发展环境下,我们国家应形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合力,争取在党和国家的预期之内建成小康社会,缩小贫富差距,最终实现共富的奋斗目标。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就是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时刻牢记实事求是,结合实际,不断发展和提升自我,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

论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和价值 篇2

延安精神是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并发扬光大的,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领导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的形成和发展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今天,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攻坚阶段的特殊时期,大力弘扬延安精神,对不断破解发展难题,推动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1 延安精神的科学内涵

2002年3月,江泽民同志在视察延安工作时概括延安精神的内涵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1)。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升华,是中国革命精神的结晶和时代精神的体现,是我们党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1.1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灵魂

我们党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自觉地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

延安时期,无数共产党员和革命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全民族抗日救国的道路。他们以一种“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追求真理的英雄气概,以一种以苦为乐的无产阶级的乐观情怀,并始终保持旺盛的革命精神和高昂的战斗意志。这就是延安精神的灵魂,是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者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1.2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延安精神的精髓

毛泽东用“实事求是”四个字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丰富内涵,并且通过延安整风,在全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一种科学精神与实际精神的结合,贯穿于延安精神的各个方面,是延安精神的精髓。

1.3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延安精神的本质

毛泽东指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延安精神的核心。延安时期,我们党正是靠这种精神培养了党和人民的鱼水情谊,赢得了人民的衷心拥护和无私援助,使党能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最后驱逐日本侵略者,打败国民党蒋介石,建立新中国。

1.4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作风是延安精神的集中体现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延安精神最根本的内容,是延安精神最集中的体现,也是我党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毛泽东指出,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与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不能分离的。延安时期,在日本侵略者的疯狂“扫荡”和蒋介石的经济封锁下,解放区军民的生活和财政经济遇到了严重困难,党领导广大边区军民开展了生产自救的大生产运动,他们吃小米,住窑洞,穿补丁衣服,开荒种地,纺纱织布,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打破了敌人的经济封锁,培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2 延安精神的历史意义

2.1 延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典范

延安精神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而形成的,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一步的民族化和具体化的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典范。

延安精神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成功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延安时期,面对党的建设、当时的形势、抗日战争的需要等诸多实际问题,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延安整风,使党在思想、政治、组织、作风等各个方面得到了全面加强;开展了浩浩荡荡的军民大生产运动,解决了边区军民的生产自救问题;总结了两次国内革命战争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创造性地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进程;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领导人才,为建立和建设新中国准备了干部条件;这一时期,从理论到实践上都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伟大的延安精神,成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延安精神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上。延安时期,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认真的清理,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深入浅出地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也就是毛泽东强调的要使马克思主义“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3)表现出来。例如毛泽东用“实事求是”来概括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用“知”和“行”的关系来阐明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这一时期,我们党结合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不断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延安精神正是这种结合的光辉典范。

2.2 延安精神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党在延安时期的十三年,是不寻常的十三年,是不断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十三年。这一时期,毛泽东写了许多重要著作,如《实践论》、《论联合政府》、《整顿党的作风》等,把总结历史经验,研究现状,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国际革命经验,作为共产党人改造作风的三大任务。这一时期,我们党明确地提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必须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毛泽东对实事求是这一中国传统文化赋予了新的哲学含义,并将之确立为党的思想路线;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明确地写在了党的旗帜上;凝炼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尤其是经过延安整风,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作风。而这些恰恰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我们党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2.3 延安精神是我们党克难致胜勇往直前的精神支柱

延安精神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延安精神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使革命力量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延安精神把共产党人融入到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军民团结,水乳交融,使党获得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在我们党的历史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就是延安精神,可以说,延安精神,凝聚了党心,赢得了民心,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同时,艰苦奋斗、清正廉洁作为陕甘宁边区和抗日根据地的突出特色,使党领导的陕甘宁边区和抗日根据地呈现出一种新的风貌、新的形象,成为新社会的雏形。

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彻底胜利形成了延安精神,也依靠延安精神,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以及现代化建设也必须弘扬延安精神。正是我们党坚持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才能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实现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完全胜利,开创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新纪元,破解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又一个发展难题,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骄人成就。所以说延安精神是我们党克难致胜勇往直前的精神支柱。

3 延安精神的时代价值

延安精神不仅是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彻底胜利的重要法宝,而且是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胜利的宝贵精神财富。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对弘扬延安精神发表过许多重要讲话。

邓小平指出:“我们一定要宣传、恢复和发扬延安精神,解放初期的精神,以及六十年代初期克服困难的精神。”(4)江泽民指出:“无论过去、现在与未来,延安精神都不能丢”(5)。胡锦涛指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我们要把延安精神作为凝聚人心、团结奋进的强大动力,作为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重要法宝,让延安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6)。

3.1 弘扬延安精神为进行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习近平在陕西调研时强调,伟大的延安精神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集中体现。要结合新的实际大力弘扬延安精神,以求真务实作风切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坚强组织保证。延安精神告诉我们,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党的灵魂,正确的政治路线和纲领是党发挥先锋队作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重要标志,党的建设一定要围绕党的历史使命和中心任务而展开,制定正确的路线、纲领和政策,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延安精神告诉我们,党的建设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延安精神告诉我们,党的建设一定要忠实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延安精神还告诉我们,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是党永葆工人阶级先锋队政治本色的根本要求,党的建设一定要始终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提高党的战斗力,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持续推向前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弘扬伟大的延安精神,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思想先进、组织坚强、作风过硬的坚强的战斗堡垒。

3.2 弘扬延安精神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攻坚阶段的关键时期,国际形势日趋复杂,国内矛盾日益突显,切实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有效化解这些矛盾,是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朝着既定目标阔步前进的根本保证。为此,务必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使党的意志转化为全国人民的自觉行动;务必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不断地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研究和破解发展难题,推动科学发展;务必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密切关注民生,着力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难题,赢得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调动人民群众建设小康社会、推动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务必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由此观之,弘扬延安精神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3.3 弘扬延安精神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重要借鉴

胡锦涛同志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7)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就要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就要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就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要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就要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延安精神的形成过程就是一个充分尊重人民意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发扬人民民主的过程,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首要的问题就是尊重人民诉求,让人民拥有更多的发言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言献策。弘扬延安精神为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重要借鉴。

3.4 弘扬延安精神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保障

延安精神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体现和深化。在新的历史时期弘扬延安精神,必定会使我们的民族精神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进一步增强民族凝聚力。我们党正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有千千万万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就要求首先必须使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上合格,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胸怀远大理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延安精神包含着为人民服务为核心这个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为人民服务代表了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要求我们要把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看作人生崇高目标和最大幸福,不计得失,甘于奉献,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其真正的人生价值。要使受教育者接受挫折教育、磨难教育,锻炼他们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所以,延安精神是培养教育青少年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宝贵教材。用延安精神培育合格人才,努力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我们党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障。

摘要:延安精神是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并发扬光大的,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领导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发挥了巨大作用,在纪念建党九十周年之际重温延安精神,对于不断破解现代化建设中的发展难题,推动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延安精神,历史意义,时代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理论研究委员会.《延安精神和改革开放》.

[2]陕西省延安精神研究会.《延安精神新论》.

论长征精神及其当代意义 篇3

长征精神的内涵

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的两年中,中国工农红军离开了原来的根据地,举行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和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凝聚,其基本内涵可概括为以下6个方面:

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在当年红军长征的队伍中,指挥员的平均年龄不足25岁,战斗员的平均年龄不足20岁,14岁至18岁的战士至少占40%。武器简陋的红军面对的是装备了飞机大炮且数十倍于己的敌人,年轻的红军官兵能在数天未见一粒粮食的情况下,不分昼夜地翻山越岭,然后投入激烈而残酷的战斗,其英勇顽强和不怕牺牲的精神举世无双。在二万五千里的征途上,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然而,长征却以红军的胜利、敌人的失败而宣告结束。长征为什么能取得胜利呢?主要是红军广大指战员都有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坚信自己是在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共产主义伟大事业而奋斗,革命尽管有挫折、失败和牺牲,但最终会取得胜利,为之奋斗牺牲是值得的、光荣的。长征的胜利就是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胜利。

不怕牺牲勇向前的英雄气概。长征经历了中外历史上罕见的艰难险阻,跨越了中国15个省份,翻越了20多座大山,其中5座位于世界屋脊之上且终年积雪;长征渡过了30多条河流,包括世界上最汹涌险峻的峡谷大川;长征走过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湿地,湿地面积几乎和法国的国土面积相等。特别是在征途中,红军始终在数十倍于己敌人的追击、堵截与合围中,遭遇的战斗在400场以上,平均3天就发生一次激烈的大战。除了在少数地区短暂停留之外,红军在饥饿、寒冷、伤病和浴血奋战的情况下,还要平均每天急行军100华里以上。红一军团二师四团为了抢渡大渡河,从皎平渡到泸定桥,一昼夜冒雨在崎岖的山路上奔跑240华里,途中还打了两仗。红军正是靠着不怕牺牲勇向前的英雄气概,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最后才奇迹般地克服了无法想象的困难,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在长征中,红军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红一方面军出发时86000多人,到达陕北吴起镇时仅有近8000人;红二方面军踏上长征之路时有21000多人,长征完成后还有11000多人;红四方面军近10万大军踏上长征之路,长征完成后还有33000多人。红军长征的胜利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

服从命令听指挥的自觉纪律。纪律是执行路线的保证,严守纪律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党中央要求红军必须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每个红军战士都牢记心中,自觉遵守。正因如此,红军所到之处都获得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纷纷参军参战,如第一方面军在贵州的遵义附近和西康的会理一带就补充了一万多人。

在长征中,红军广大指战员充分表现出了服从命令听指挥、令行禁止、顾全大局、团结互助的精神。红五军团三十四师在湘江之战中,担任整个中央红军的后卫,掩护数万红军渡江。异常惨烈的阻击战从11月29日一直坚持到12月1日。当军委纵队全部渡过湘江、三十四师接到转移命令之后,他们通往湘江渡口所有的道路都已被敌人全部封锁,并且处在敌人的四面包围中,部队也已伤亡大半。师长陈树湘在率部突围中,全师官兵全部壮烈牺牲。又如,夹金山是中央红军长征途中遭遇的第一座雪山,当红五军团第三十七团的官兵艰难地翻过这座雪山后,突然接到命令:迅速重返夹金山南麓,阻击尾随之敌。全团官兵毫不迟疑地掉过头,忍着饥饿、寒冷和极度疲劳,重新翻越雪山,胜利地完成了阻击任务,使党中央和红军主力摆脱了敌军追截。

军民官兵同甘苦的骨肉联系。世界上从未有过像中国工农红军这样的军队,军民一致,官兵一致,同甘共苦,生死相依。红军长征中接触到汉、苗、瑶、彝、藏、回等很多民族,共走过了2亿以上人口的地区。每到一地,红军都正确地执行了少数民族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同他们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红军在沿途不少地方,还没收土豪劣绅、贪官污吏的土地财产,分配给贫苦人,还组织了很多群众团体、游击队,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在长征途中,红军官兵一致、上下平等的新型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彰显。中央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和团以上干部所配的乘马,基本上都让给了病弱的伤员和掉队的战士,他们同战士们一样在雪山、草地里艰难前行。整个长征途中,红军将领和普通战士一样,穿草鞋、吃野菜、露天住宿。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总是毫不犹豫地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红军正是依靠这种军民一致、官兵一致、团结友爱的精神,才胜利地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

独立自主解难题的创新胆略。由于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过去反倾向斗争和党中央领导人都是由共产国际决定的。在长征开始之前,中共中央与共产国际的联系就中断了,这就需要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解决面临的重大难题。长征开始后,红军广大指战员眼看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红军连连失利,渡过湘江之后几乎濒于绝境,他们由此逐渐认识到,这是排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领导,贯彻执行错误的军事指导方针的结果。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尖锐地批评了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支持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意见。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后不久,中央政治局常委决定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责,并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团,负责军事行动。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

nlc202309091053

万朵葵花向阳开的核心意识。长征是多路红军先后开始的战略转移行动。参加长征的有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等。各路红军按照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和指挥,互相接应、互相配合、互相支援,表现出了高度的政治纪律性和万朵葵花向阳开的核心意识。在艰苦卓绝的征途中,红军有几次会师:红六军团与红二军团的会师,之后组成红二方面军;红二十五军与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在陕北的会师,之后组成红十五军团;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的会师;红一方面军和红十五军团在陕北的会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四川甘孜的会师;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静宁将台堡的大会师。之后,红军各部紧密地团结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形成铁的拳头和无坚不摧的力量。这种高举旗帜、听党指挥、万朵葵花向阳开的核心意识是红军长征取得胜利最根本的因素。

长征精神的当代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朝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站在这样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正在进行新的伟大长征,其艰难险阻远甚于当年的长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完成历史使命,尤其需要大力继承弘扬红军长征精神。

我们要像当年红军长征那样坚定理想信念。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革命必胜的信心,是红军长征中战胜艰难困苦的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柱。今天,这些无比珍贵的精神对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仍然有着强大的支撑作用。进行新的长征,同样需要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需要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信心。当前,由于国际国内形势和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有些党员和干部对共产主义信念产生了动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了动摇,有的对党的领导缺乏信心,对社会主义道路产生怀疑,生活陷入腐化堕落。只有坚定理想信念,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我们才能在国际政治风云多变的情况下,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坚定的政治立场,也才能经受住各种大风大浪的严峻考验,成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拥护者和践行者。

我们要像当年红军长征那样自觉遵守纪律。在长征途中,红军一次次斩关夺隘、征服艰险、转危为安的胜利,是和红军始终听党指挥、严格遵守纪律分不开的。我们今天进行新的长征,面临的形势更复杂,肩负的任务更艰巨,更需要加强纪律建设,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值得注意的是,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些地方、单位和党员干部,组织观念薄弱,纪律意识涣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严重地削弱了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因此,我们必须像红军长征那样加强纪律建设,用铁的纪律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不仅要严格执行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还要严格执行党的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地前进。

我们要像当年红军长征那样艰苦奋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英勇拼搏,不怕牺牲,是红军长征精神的鲜明特点,也是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仍然要发扬红军长征时期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保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本色。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因此,我们要像红军长征那样,不畏艰难,励精图治,勤勤恳恳,全心全意地为人民谋利益。我们要努力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尚思想品德和革命精神,自觉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抵制腐朽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侵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提高政治思想觉悟和政治素质,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浩然正气。

我们要像当年红军长征那样密切联系群众。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持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路线,也是红军生命的源泉和长征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当年红军在征途上,在不断流动作战的情况下,还利用一切间隙和可能,坚持为群众做实事,做好事,打土豪、开仓济贫等,深受群众拥护和支持。群众纷纷参军参战,为红军带路、当向导、提供各种信息和物资等等,从而保证了长征的胜利。这个优良传统作风,永远值得继承和发扬。但是,这些年来,随着社会条件和环境的变化,有些党员干部忘记了过去,忘记了党的根本宗旨,忘记了共产党员的责任和人民嘱托,以权谋私,贪赃枉法,腐化堕落,直接影响着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影响着党和国家的形象和威望。因此,今天我们继承弘扬长征精神,就要像当年红军那样密切联系群众,真心实意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一切言行都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准则和尺度。要全面深化改革,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这是坚持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

我们要像当年红军长征那样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维护党的集中统一,是红军长征精神的核心内容,也是取得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张国焘在红一、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后,仗着自己人多枪多,反对中央的北上方针。当张国焘另立中央、逼着朱德表态时,朱德义正词严地说:“大敌当前,要讲团结。天下红军是一家。中国工农红军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是一个整体。大家都知道,我们这个朱毛在一起好多年了,全中国和全世界都知道。要我这个‘朱’去反‘毛’,我可做不到!”刘伯承也因为反对张国焘的“临时中央”,被撤销了红军总参谋长职务,他还烧掉了自己保存的同共产国际联系的密电码,防止张国焘分裂党的罪恶阴谋得逞。正是由于红军广大指战员的抵制和斗争,才挫败了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阴谋。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像红军长征那样,加强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等方面的建设,维护党中央的权威。要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决服从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锐意进取,攻坚克难,谱写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历史新篇章,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责任编辑 李赞庭)

论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 篇4

论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

刘书林

李树武

(清华大学 高校德育研究中心,北京 100084)

[关键词] 雷锋精神;科学内涵;时代价值

[摘要]

在纪念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40周年之际,全国各界掀起了学习和研究雷锋精神的热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还要不要学习以及怎样学习雷锋精神,其实质是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越是搞市场经济,越是需要雷锋精神。雷锋精神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当前要正确地弘扬和实践雷锋精神,尤其是其艰苦奋斗精神,并注意辨析对雷锋精神的某些误解。

[中图分类号] D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2528(2003)04-0056-05

在纪念毛泽东

“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40周年之际,全国各界兴起了学习和研究雷锋精神的热潮。这足以证明雷锋精神在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的影响和地位。思想理论界也从各个角度对雷锋精神进行了研究。主要的疑问和热点问题是,今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还要不要学习雷锋精神,怎么学习雷锋精神?问题的实质是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问题。

一、雷锋精神的实质及其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要研究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首先要研究雷锋精神的实质及其产生的条件。实际上,雷锋精神所体现的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公民的代表形象。雷锋精神典型地反映了社会主义公民的新特点,给人们树立了一个社会主义公民的榜样。这种新人的感召力,加上雷锋的普通战士和平民形象,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和共鸣。我们今天讲“四有”新人,其实雷锋就是社会主义新人的榜样。如果说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指明了社会发展的希望,那么雷锋精神的出现则指明了一代新人的精神境界和希望。

40年来,雷锋精神和学雷锋活动能够长盛不衰,根本原因就在于雷锋精神集中体现了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本质特征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指引了青年实现人生理想的正确方向。雷锋精神就是自觉地把人民的利益、社会的利益、他人的利益摆在第一位,使个人的利益服从人民的利益。这种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在雷锋身上成为自觉的行动。雷锋精神实质上就是集体主义精神、社会主义精神、共产主义精神的统一。

雷锋精神的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条件。

第一,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的产物。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建立了公有制的经济基础;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也在我国人民群众中逐步确立起来。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条件的确立,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一个社会主义的中国屹立在东方,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界民族之林。但是反映这个时代的一代新人到底是个什么样子?这种新人的精神状态是什么样子?无论是过去的战斗英雄还是经济恢复时期的模范,都很难典型地体现这一代新人的面貌。雷锋的出现,正是这个新的社会和新的时代各方面条件孕育的结果。

第二,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社会教育和实践的产物。雷锋与一切革命道德传统的模范人物一样,具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特点。他的思想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雷锋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接受了新中国的学校教育,特别是懂得认真学习和实践当时最先进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雷锋得自毛泽东思想的精神财富是显而易见的。同时,他又在工作中经受了实践锻炼,因此逐渐成长为一个具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觉悟的模范人物。雷锋的言论和行动,与旧社会体现的“人性是自私的”谬论划清了界限。他不愧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哺育的战士。

第三,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国家新型人际关系孕育的产物。雷锋作为一个典型的社会主义新人的出现,与其周围的社会环境和具体经历有关。他对人民像春天般的温暖,对敌人像冬天那样严酷,对个人主义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无情。这样爱憎分明的立场,推动他把有限的生命溶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他到处助人为乐,到处做好事。他表现了对人民的真诚热烈的爱。这种热烈而真挚的爱,其实来自新社会体现的社会主义人际间的温情。雷锋在旧社会体验到的是私有制社会的残酷和冷淡。他的父母和其他亲人相继在旧社会去世。这个孤儿体验到旧社会的黑暗和专制。新社会建立后,他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心和哺育,到处充满了他不曾想像到的关爱和真诚。雷锋在旧社会形成的冰凉的心被新社会人民大众的互相关爱暖化了、升温了。面前这个新社会使雷锋充满了希望,他觉得自己无论怎么奉献都无法报答这个社会带给自己的关爱。他忘我的奉献、高度的道德责任感,都是从这里涌流出来的。人民对他的爱,唤起了他对人民的无限热爱。这种对人民无限的热爱,又转化为他为人民服务的高尚精神。

以上几个方面是雷锋精神产生的社会基础和基本条件。只要这些基本条件存在,雷锋精神就有传播和发展的内在力量。

今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雷锋精神的理解,出现了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过去我们曾经提倡的雷锋精神过时了,包括“爱憎分明”的革命精神、“助人为乐”精神、“钉子”精神、“傻子”精神、“螺丝钉”精神等等,不再适用于今天的现实了,提出要赋予学雷锋新的内涵,“重新界定雷锋精神”。还有的人认为,雷锋的行为是高尚的,是符合社会文明进步要求的,但主导这种行为的思想却是爱憎分明的阶级觉悟、感恩戴德的传统意识,要重新阐述雷锋行为与思想反差的历史原因。甚至有人认为,学雷锋运动在1963年到1976年成了空前绝后的政治运动,是“以阶级斗争为纲”指导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乌托邦式社会主义运动”(新华网,2003年3月5日文章,来源:《发展论坛》)。这些认识,直接影响到在现实生活中对雷锋精神的弘扬。

对雷锋精神的不同评价,其实涉及对雷锋精神内涵的认识。今天,我们学习雷锋精神到底要学习他的哪些精神?也就是说,雷锋精神具有永久价值的内容有哪些呢?这是值得总结的。

关于雷锋精神的科学内涵,李长春在纪念学雷锋活动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和《人民日报》在2003年

3月5日的社论《发扬光大雷锋精神》中作了概括和总结:学习雷锋,就要像雷锋那样,志存高远,胸怀宽广,牢固树立远大理想。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尤其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学习雷锋,就要像雷锋那样,紧跟时代步伐,永不满足,永不懈怠,发奋学习。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同自己业务有关的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更好地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学习雷锋,就要像雷锋那样,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作风,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在平凡岗位上兢兢业业、努力工作,在日常生活中勤俭朴素、厉行节约,坚决反对贪图享受、铺张浪费的不良风气,用自己的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的生活。学习雷锋,就要像雷锋那样,大力弘扬文明新风,用实际行动促进团结友爱、诚实守信、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自觉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实践者、新型人际关系的倡导者。

以上内容可以概括为四点:(1)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2)勤奋学习,特别是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3)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4)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可见,这些内容正是40年来广大群众所理解的雷锋精神的十分重要的内涵。这样的精神,是无须“重新界定”的,更不能把雷锋的行为与思想割裂开来、否定他的思想。它不是“以级阶斗争为纲”指导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所谓“乌托邦式社会主义运动”的产物。雷锋是社会主义公民的榜样,是共产主义的战士。只有在新的形势下,保持对雷锋精神的正确理解,才能使雷锋精神长驻。

二、雷锋精神的当代价值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还能不能学习雷锋精神?在新的形势下应该怎样学习雷锋精神?这实际上就是如何认识雷锋精神在当代的价值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越是搞市场经济,越是需要雷锋精神。

社会和时代在发展,而雷锋精神却具有永恒的价值和长久的生命力。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在新世纪新阶段,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完成十六大确定的各项任务,不仅需要物质文明的发展,也需要精神文明的发展。大力弘扬雷锋精神,让雷锋精神与时代同行,对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把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极大地调动起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说来,雷锋精神永存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雷锋精神产生和传播的社会基础仍然存在。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它与过去不同的是一个经济体制的转换,而不是社会制度发生了质的变化。当年促使雷锋精神产生和传播的基本社会基础依然存在。社会根本的条件未变,雷锋精神也不会失去传播的条件。40年来,特别是最近20年来,雷锋式的模范人物仍在不断涌现,雷锋精神不断发扬光大,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都记得雷锋,怀念雷锋,学习雷锋,这就是雷锋精神当代价值的体现。弄清楚了雷锋精神的社会基础,我们就可以看出,那种认为雷锋精神不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过时的观点是没有根据的。

第二,雷锋精神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其实质是为人民谋利益,也就是为人民服务,这与雷锋精神的核心是一致的。在我国现阶段,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都成为雷锋,但提倡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所需要的,所有的人都应该努力实践为人民服务。如果能够在全社会弘扬雷锋精神,人人都能努力学习雷锋,发扬雷锋精神,杜绝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等不良行为,并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那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能够健康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也将不断获得巨大成功。

第三,雷锋精神能够制约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从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来看,它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负面的影响。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等错误思潮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社会上各种不同的群体。其中,有些经不起考验的人就会走向极端,走向人民的对立面。所以,为了制约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也要重视雷锋精神的导引作用。当社会上出现急功近利的思潮时,人们就更加崇敬雷锋的远大理想;当社会上出现享乐主义倾向时,人们就更加认识到雷锋艰苦朴素的宝贵;当社会上出现假货和欺诈现象时,人们就更加渴望真诚;当社会上出现个人主义思潮时,人们就更加体会到雷锋所体现的集体主义精神的正确;当社会上出现人情冷淡的风气时,人们就更加渴望雷锋那“春天般温暖”的情谊。这就是雷锋精神至今仍然在人民群众中具有生命力的原因。雷锋精神是人民的需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要有经济的发展,也要有精神文明的发展。雷锋精神就是精神文明发展的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

第四,党的三代领导人都提出向雷锋学习的号召本身,就说明雷锋精神的当代价值长盛不衰。继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之后,邓小平在1975年批评当时的社会风气不好,反映为“雷锋叔叔不在了”,呼唤雷锋精神。在新时期,江泽民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反映了雷锋精神在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永久的价值,包括了雷锋精神的当代价值。

三、雷锋精神与艰苦奋斗精神

雷锋精神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艰苦奋斗的精神、自强不息的精神。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政治本色。不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受到外部封锁、经济十分困难的时期,我们共产党员临危受命、艰苦奋斗,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而拼搏,从而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党的十六大之后,胡锦涛在革命圣地西柏坡,重新强调了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两个务必”的思想,号召全党同志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实际上雷锋精神正是这一精神的光辉体现。因此,从这一角度看来,在目前的社会条件下,学习弘扬雷锋精神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雷锋体现的艰苦奋斗精神,是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连在一起的。他的“节约箱”,他节约军服送给灾区群众,他穿的衣、袜补了又补,都是认识到国家当时还不富裕,需要厉行节约。这是一个共产主义战士的自觉行为,体现了为社会着想的艰苦奋斗的精神。

雷锋体现的艰苦奋斗精神,是一种作风。他认为,应该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才不会变质。在党的八届二中全会之后,他了解了国家的经济形势,听从了党关于勤俭节约的号召,毅然把自己买的皮夹克、料子裤等收进箱底,并决心时刻检查自己的思想,“我要不断地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坚决听党和毛主席的话,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随时清除思想上的毛病,在伟大的革命事业中做一个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雷锋体现的艰苦奋斗精神,是一种政治立场。他的艰苦奋斗作风,是从保证自己在政治上永远不忘本、不变质出发的。他每到一处,就忆苦思甜,教育青少年,教育同志,要热爱人民,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这种强烈而真挚的感情来自雷锋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特别是他的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他不愧为一名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的战士。

雷锋体现的艰苦奋斗精神,是与他的群众观点联系在一起的。雷锋对人民群众像春天般的温暖,他永远保持普通一兵的本色,坚持为人民服务,坚持助人为乐,这些都是他永远不脱离群众的表现。雷锋在去世前,早已是沈阳军区树立的学习榜样。但他并不居功自傲,没有停留下来不再进步的想法。他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不断向共产主义的思想境界攀登。这典型地体现了毛泽东同志“两个务必”的教导。

雷锋精神包含的内容,正是今天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所需要的精神。因此,要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同样需要继续大力弘扬和实践雷锋精神。

四、解读当前对雷锋精神的几种误解

2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局面。人们生活的社会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社会环境的变化也影响到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雷锋精神和学习雷锋的活动也遇到了一些挑战。为了把学习雷锋精神的活动健康永久地开展下去,就必须对目前流行的关于雷锋的种种说法加以辨析,去伪存真,真正理解雷锋精神的本质。

近来,有人提出,今天在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的前提下,追求个人利益是正当的,如何与雷锋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结合起来?如何把无私奉献与竞争意识和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则结合起来?如何要求社会弱势群体学雷锋?这确实是应该探讨清楚的一系列问题。雷锋精神是高尚的,但它的实质又体现在普通群众的生活中。在个人与社会和集体之间,雷锋精神体现的是集体主义的精神。集体主义本身就有尊重个人正当利益的内涵。无论过去和现在,这一点没有变化。至于把无私奉献与市场经济的原则相结合,辽宁鞍山市出租车行业的“雷锋车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这个车队的参加者有12位出租司机。他们一般是按市场原则办事,但格外坚持对危重病人、70岁以上老人和有特殊困难的人不收费。这个车队被广大群众称为“雷锋车队”。至于弱势群体能不能学习雷锋,辽宁抚顺市的何凤新同志的事迹就作了明确的回答。他原来是一位刑满释放人员,由于受到党和政府的教育,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决心以雷锋为榜样做个好人。他选择的职业是个体蹬三轮运输,每天努力劳动才能挣得10多元钱。虽然如此,20多年来,他常常捐赠困难的人们,有时一次甚至拿出上千元,自己乐此不疲。他在极为平凡的岗位上,一心为人民服务,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好评,两次当选为省人民代表。他作为弱势群体中的一员,照样能够学雷锋,并做出了成绩。

有人认为,现在一些学雷锋的活动过于形式化,是否能够起到实际的作用?其实,形式与内容不是对立的。一些学习雷锋的活动形式,如做好事之类,不能说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没有积极的影响。青少年的道德品质有一个养成的过程,学习雷锋的各种活动形式,就是这种养成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实践活动。当然,学习雷锋不能停留在活动形式的表面上,而应该沿着雷锋思想成长的轨迹,在思想上结出果实,培育出永久的思想上的动力。

有人借新发现的雷锋的遗物,产生了改变雷锋形象的思想倾向。有人认为,雷锋戴过“英纳格”手表,有当时认为有些奢侈的皮夹克、毛料裤和皮鞋等,就要重新塑造一个“消费型”的雷锋,改变雷锋的形象。这是枉费心思的。对于这件事,我国著名伦理学家罗国杰教授早在1992年写的《雷锋精神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一文中,就进行过研究。他指出,雷锋到鞍山工作后,总穿着在农场发的带着油泥和补丁的衣服,有些同伴说雷锋太土了,寒酸。在这些人的劝说下雷锋到商店买下了这些有奢侈之嫌的东西。不久党的八届八中全会召开,号召勤俭节约,反对浪费。雷锋受到很大教育,他认识到在当时的情况下穿戴这些东西是不合适的,就把这些东西包起来,放到箱子里,并在日记里写下了这样的话:“螺丝钉要经常保养和清洗,才不会生锈,人的思想也是这样,要经常检查,才不会出毛病。”(《罗国杰文集》下卷,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24~225页)可见雷锋自己已经解决的问题,今天却被用来“修改”雷锋精神,是站不住脚的。

论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和价值 篇5

引子

2013年秋,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提议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在印度尼西亚提议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短短两年多时间,“一带一路”不仅成了中国实现和平发展、全面复兴宏图大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成为世界各国广泛参与、牵动国际关系走势的全球行动。

中国倡导“一带一路”的背景和目的是什么,推动实现“一带一路”将遵循哪些原则,“一带一路”的主攻方向和当前着力点集中在哪里?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2014年3月发表的白皮书《一带一路的愿景与行动》,对此做了具体阐述。各方面权威人士和专家学者,也做了充分论述和解读。但就目前情况看,可以说人们对“一带一路”这个划时代倡议的认识并没有完全到位。如果我们放宽视野,站在创新区域合作模式、推动国际秩序重建、引领时代发展潮流、促进人类文明进程的历史高度,深入研究“一带一路”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至少可以得出以下几点新结论。

第一,“一带一路”是创新亚洲地区区域合作模式的新思路。

当今时代是经济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经济上的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紧密。持续发展并不断深化的区域经济合作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则是经济全球化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和重要表现,也是区域经济合作模式升级换代的主要驱动力。中国所在的亚洲地区,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为活跃、增长潜力最大的一个地区。但是,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种种原因,亚洲国家经济合作的意愿较低,经济一体化水平不高。相互间经济依存度远低于北美国家,更低于欧盟国家的水平。

在东北亚地区,中日韩三国经济体量很大,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举足轻重,但三国间的经济一体化一直没有实质性进展。俄罗斯、蒙古和朝鲜三国经济上存在着明显的外向性需求,但缺少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和内在动力,对外开放与合作力度不够,朝鲜甚至长期实行封闭式的发展战略。在中亚地区,原为苏联加盟共和国哈萨克斯坦等五个新国家,经济上曾共处于统一体系之内,地缘和人文方面也有密切联系,但独立后相互关系复杂,经济合作举步维艰,互联互通意愿很低,原有的基础设施互联体系,如供电网、公路网等,也被人为断裂。在南亚地区,印度等八个地区国家结成南亚联盟,但成员国的发展思路和资源秉赋差异巨大,各国虽为共谋发展虽然做出了一定努力,但成效甚微。唯有东南亚地区,印度尼西亚等国在东盟框架内密切协调与合作,并于十多年前大胆提议构建共同体,在区域合作和一体化发展方面多有建树,明显地走在了亚洲其他国家的前面。

全面考察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和中国周边地区一体化发展的客观要求,特别是中国与周边各国发展经贸关系、推进技术合作,尤其是共建基础设施的成就和经验,可以说,中国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倡导和引领周边国家广泛开展务实合作,争取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相互协调,取得突破,不仅极为必要,而且完全。在某些条件较好的国家和次地区,可以统一规划,共同建设,共同使用;暂不具备共建条件的国家和次地区,可以各自规划,单独建设,而后相互借用,彼此受益。就这样,区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思路,实行不同方式,就可以推动古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分阶段、分步骤地实现互联互能,最终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

中国周边各国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也说明这一倡议恰逢其时。如果能顺利推进,首先实现政策相通,使“一带一路”与相关各国的发展规划有机衔接,使上海合作组织、东南亚国家联盟、南亚国家联盟、俄罗斯主导的欧亚联盟以及拟议中的中日韩经济合作相互协调,“一带一路”完全有可以成为打造亚洲区域合作新模式、开拓亚洲互利共赢新局面、提升亚洲经济一体化水平的重要途径,成为打造中国与周边国家命运共同体,进而成为打造整个亚洲国家命运共同体的有效手段。

第二、“一带一路”是重新激发南南合作内生动力的新范式。

二战结束以来几十年间,国际社会一直为南北方国家之间,即广大发展中国家与少数发达国家之间的发展鸿沟不断扩大而困扰。上世纪70年代,发展中国家为自立图强、脱贫解困提出了南南合作的设想,并为此做出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努力。但是,由于南南合作缺少发达国家的真诚配合与支持,发展中国家相互之间又缺少切实可行的中长期纲领和多边行动计划,南南合作始终处于裹足不前、举步维艰状态,总体成效非常有效。进入21世纪以来,如何提升南南合作的质量和水平,打造南南合作的升级版,如何激发南南合作的活力并创新合作机制等问题,再次提到国际社会的议事日程上来。

中国领导人发出的“一带一路”倡议,首要目的是在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基础上,共同破解中国周边地区广大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滞后、严重掣肘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难题。其主要途径,是通过实现地区国家基础设施的互联与互通,同时推动中国与相关国家的产能合作与技术合作,扩大相互间的经贸规模,开辟金融合作的新渠道,并进一步深化人文交往,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最终以中国的快速发展,带动周边国家及古丝绸之路沿线所有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发展,最终不仅惠及中国自身和中国周边各国,同时也惠及原苏联东欧地区的所有转型国家,同时也惠及非洲及至更远地区的大批发展中国家。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在诸多国际事务中,其中包括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进程中的主要代表。中国倡导并推进“一带一路”,本身就是南南合作中的重大创举。也正因为如此,这一倡议得到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普遍认同和支持,包括远在非洲、拉美和南太平洋地区的许多发展中国家,也满怀期望和热情,与中国探讨参与“一带一路”的可能性,许多国家已与中国政府或相关部门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备忘录等文件。对于中国倡导成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广大发展中国家也热烈欢迎,积极参与。印度、南非、巴西、埃及、阿根廷等新兴经济体无一例外地加入亚投行,充分表明了这一点。

中国是南南合作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在发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同时,中国提出了打造中国—中亚、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新构想,而后又陆续提出了打造亚洲命运共同体、中国—非洲命运共同体、中国—拉美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相关构想和主张。如此下去,南南合作自然而然地将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出现前所未有的广泛参与、全面推进、联动发展、利益交织、共同进步的历史新局面。

第三,“一带一路”是引领和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的新创举。

世界上不同国家之间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以及与此相关联的区域合作与一体化发展,并非始自今日。这一过程往往与国际经济关系、贸易格局、金融秩序、行为规则、安全机制的构建或重整相联系,其结果不仅事关参与国的发展取向,而且事关全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国际社会在此方面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也有许多沉痛的教训。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久,美国为帮助濒临破产的西欧国家在废墟上实现战后重建,拯救百孔千疮的西欧经济和危机四伏的社会,斥巨资实施了马歇尔计划,即所谓的欧洲复兴计划。这个计划对于美国和西欧而言是成功的,其结果是所有西欧国家从此更加仰仗美国人之鼻息,全部加入了以美国为首的反苏反共阵线,搭上了美国称霸欧洲和世界的战车,这就大大加剧了刚刚开始的东西方冷战。美国通过所谓的马歇尔计划,名为复兴欧洲,最初还摆出高姿态,邀请苏联和东欧国家参加,但实际推行的是美国主导下的区域合作,实施的是霸权逻辑下的共建理念和集团政治背景下的经济一体化,从而打造了一个长期服务于美国全球战略的势力范围。如果没有当年的马歇尔计划,甚至也不可能有后来的冷战堡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当时的苏联政府或多或少地意识到了美国的意图,因而拒绝了美国要苏东国家参与欧洲复兴计划的建议。但是,在两个对立阵营、两种社会制度、两个平行市场、两大货币体系的思想指导下,苏联带领东欧各国搞起了莫斯科主导下的“经济互助”,参加经济互助委员会即经互会的,不仅有东欧各国,后来还有亚洲和拉美地区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这个不同于欧洲复兴计划的经合体系和框架内,苏联根据壮大自身实力地位并扩张势力范围的战略需要,极力推行国际劳动分工,在内政外交两大方面严密控制经互会成员国,同时建立了以莫斯科为总部的政治军事集团华沙条约组织。其结果是相互矛盾的,一方面,某些参与“国际劳动分工”的国家日益成为其附庸,严重丧失主权与独立:另一方面,某些不愿苏联控制的国家与苏联反目为仇,分道扬镳,导致社会主义大家庭最终瓦解。

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首先基于人类社会的统一性,同时也基于人类利益的共同性,基于人类文明共同发展和进步的崇高理念。这一理念摈弃冷战思维、拒绝零和游戏,反对丛林法则,超越社会制度差异和意识形态分歧,超越资源秉赋障碍和自然地理阻隔。它不从根本上打破现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不去颠覆现行的金融合作机制和产能转移规则,更不是重划势力范围和重建集团政治,而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道路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历史大潮,引导世界各国探索相互尊重并相互支持、共担风险和共克时艰、互利共赢与合作共赢的新道路,最终形成更为公正合理、更为健康稳定、得到广泛认同并使各国人民普遍受益的国际关系新体系。

第四,“一带一路”是中国为人类社会做出更大贡献的新途径。

中华民族历史上曾经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两千多年前起始于中国的古丝绸之路,将中国的物品和特产带到欧洲和世界上许多地区,同时也使欧洲和世界各地的物质产品和精神文化传入中华大地,其伟大意义在于沟通了东西方的直接联系,实现了广泛而深刻的文化交流与文明互动。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邓小平等领导人多次谈到,随着中国的自身发展和逐渐走向强大,中国应当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总书记也多次表示,全面复兴和崛起中的中国,应当为人类社会的和平发展与共同进步承担更多的责任、使命和义务。“一带一路”是实现当代中国人这一崇高意愿和理想的新途径。

当今世界属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新时代,中国倡导并大力推动建设陆上和海上两个新丝绸之路,首先着眼于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消除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滞后的瓶径。在这个可能相对较长的历史时期,中国政府将会尽最大努力,为“一带一路”的实施提供多种形式的财力、物力和智力支撑。面对不可预测的风险和挑战,中国政府和企业可能为困难和挫折承担必要的损失和牺牲。也就是说,为了充分兑现和全面履行中国领导人对世界的庄严承诺,中华民族将义无反顾、矢志不移地履行自己的国际义务和责任。

中国倡导并推动实现“一带一路”宏伟计划,将使拥有数十亿人口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与中国一道,全面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现代化的步伐,这将有助于缩小人类社会不同组成部分之间的发展鸿沟,较好地解决全球范围内的发展失衡与两极分化问题,从根本上铲除国家间对立与冲突的土壤,铲除以国家为背景的极端主义滋生蔓延的温床。实现这样一个崇高目标,将是中华民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人类进步事业做出的了不起的新贡献。

论雷锋精神的必然性和现实意义 篇6

答案似乎已经有了——

2003年“二十世纪中国十大文化偶像”评选,雷锋位列第八;2010年“新中国100位感动中国人物”评选,雷锋高票当选;

毛泽东于1963年3月5日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并把3月5日定为学雷锋纪念日。习近平主席指出,雷锋身上所具有的“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

论雷锋精神的必然性和现实意义

一、雷锋精神产生的必然性

雷锋精神,不是自然产生的,有其历史客观必然性,从思想来看,雷锋精神既是马列主义时代精神的体现;又是对我党我军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升华,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1、雷锋精神是特定时代的产物

雷锋精神产生于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这一时期正是新中国刚刚建立,在国家一穷二白和外部封锁的困难条件下,需要集中资源进行经济建设,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之际。这是一个火热年代,也是一个激情的年代,雷锋精神作为这一时期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典型代表,在他身上所展现出来的艰苦奋斗,舍己为人、乐于助人、敬业爱岗、廉洁奉公、时时刻刻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光荣使命的强烈爱国主义情怀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曾经激励了一代青年为国家建设而艰苦创业。无论是大庆、胜利、辽河等国家经济发展急需的石油能源基地建设和北大荒的成功开发,还是成昆、襄渝、枝柳等国家骨干铁路建设,以及两弹一星研发和三线军工基地建设,到处都留下了雷锋精神的身影,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至今仍令人感动不已,难以忘怀。

2、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产物

雷锋精神并不仅仅是那个特定时代的产物,它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者。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礼义廉耻、尊老爱幼、知行合一等传统文化精髓,以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人民服务等核心价值,滋润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的心田,激励着无数志士仁人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不懈努力,这些在雷锋的身上都得到了生动体现并发扬光大。可以说,雷锋作为新中国道德精神的典范,是中华文化哺育的一棵奇葩,是体现中华民族核心价值的一个特色鲜明的文化符号。

“儒家精神”。对于怎样续写《雷锋日记》,今天存在着更大的误解。有的人说,雷锋做好事不留名,完了将自己做好事都写到自己日记里了。这些人没看过《雷锋日记》,以为《雷锋日记》就是天天写“我自己做了什么好事”,那不叫《雷锋日记》。《雷锋日记》是一种励志日记,是每天对自己进行反省,不光写好事,而是实事求是,今天干什么就写什么。当我们这样看待《雷锋日记》的时候,你就发现不止是雷锋这样写日记,很多有自我修养习惯的人,比如胡适、鲁迅等都这样写日记。其实他们的日记与《雷锋日记》都有相近之处,那就是励志、自省,而这种精神,恰恰是我们的儒家精神。

“不要老想着雷锋是个共产主义战士,要把他扩大一点,应当将雷锋放在中国古今圣贤的谱系之中来考量;雷锋身上的精神,是地地道道的儒家精神。”《雷锋日记》就是“吾日三省吾身”,每天都面对自己的灵魂,《雷锋日记》就是“我今天干了什么”。人不一定每天都干好事,在《雷锋日记》里,雷锋也有自我检讨,他不怕把坏事写到日记里来。很多人学生时代还能坚持写日记,上班后就坚持不了了,这其实是不能坚持自我反省,必须提到这个高度来认识。写日记,就是一个自我修养的过程。“把好事、坏事都如实地写在日记里,鼓励自己成长,让自己在修行的道路上勇猛精进,这才是续写《雷锋日记》的本质。学雷锋不仅仅是帮助别人,最关键的是提升自己、修养自己” 我国传统道德,历来倡导积德行善做好事,历来倡导知恩图报,而知恩图报的人,都往往愿意积德行善。这在雷锋身上体现得很充分。雷锋短暂的一生却做了很多大公无私、舍己为人、助人为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事。雷锋在弓长岭焦化厂参加基础建设,他带领伙伴们冒雨奋战,保住了7200袋水泥免受损失;雷锋在生病取药回来的路上,被一个小学建筑工地的火热场面所感染,竟然情不自禁地推起小车,加入到运砖行列,自觉义务劳动,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发光发热;雷锋把在工厂和部队仅攒的200元钱捐献给望花区生产建设和辽阳灾区,而他自己却舍不得买一瓶汽水喝;雷锋教同班战友乔安山学认字、学算术;以同班战友小周的名义给家里寄去10元钱;把自己的帽子拆下来一针一针给战友小韩连夜补好裤子;用自己的津贴替丢票中年妇女买票。雷锋没有一次出差不做好事,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的诺言:“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雷锋所以能具备这样高尚的道德情怀,是因为他对党和毛主席有无比深厚的感情,始终怀着感恩的心,发自内心地听党话、跟党走。在旧社会,雷锋一家确实苦大仇深,爷爷被地主逼债,贫病交加,悲愤致死。父亲遭受过国民党毒打致残、后又遭日本鬼子毒打并重而死。十二岁的哥哥做童工,由于过度疲劳,肺病加重,无钱医治而死。弟弟活活饿死。雷锋的母亲被地主侮辱而悬梁自尽。雷锋七岁就成了孤儿,在上山砍柴又被地主婆仗势欺人用刀把手砍伤。所以雷锋对旧社会恨之入骨,对新社会无比热爱,对党和毛主席有着强烈的感恩之心。他在日记中写道:“伟大的党啊!英明的毛主席!有了您,才有了我的新生命。我在九死一生的火坑中挣扎和盼望光明的时刻,您把我拯救出来,给我吃的,穿的,还送我上学念书。我念完了高小,戴上了红领巾,加入了光荣的共青团,参加了祖国的工业建设,又走上了保卫祖国的战斗岗位。在您的不断培养和教育下,我从一个穷孩子,成长为一个有一定知识和觉悟的共产党员。”“伟大的党啊,您是我慈祥的母亲,我所有的一切都是属于您的,我要永远听您的话,在您的身下尽忠效力,永做您忠实的儿子。”

正是因为雷锋对党有这么真挚而强烈的感恩图报之心,所以他才能时时处处按党的要求去做,他做好事,完全是发自内心的;不是偶尔为之,而是一生自觉做好事。中国传统道德向来以忘恩负义为耻,而以知情重义、感恩图报为荣。这即是雷锋做好事的根本动力,也是雷锋精神传之久远的重要原因之一。

3、雷锋精神是我党优良传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产物 雷锋生活的时代还没有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但雷锋精神和今天我们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通的,他以自己的言行鲜明地回答了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如何对待社会主义?如何对待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雷锋说:“毛主席对我来说好比粮食和武器,好比汽车上的方向盘。人不吃饭不行,打仗没有武器不行,开车没有方向盘不行,干革命不学习毛主席着作不行!”“我从开始学习毛主席着作那天起,就牢记住这样几句话:理论学习如果脱离实际,即使学得烂熟,但是表里不一,言行不一,仍然不能很好地改造思想,所以理论学习应该联系实际,改造思想。我决心要把毛主席的思想学到手,定要使毛主席的光辉思想在我的脑海里扎根,在我的一切实际行动中开花结果。” “有些人说工作忙、没有时间学习。我认为问题不在工作忙,而在于你愿不愿意学习,会不会挤时间。”雷锋的这些话这实际上就回答了为什么要坚持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和怎样才能学好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雷锋说:“我觉得人生在世,只有勤劳,发奋图强,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共产主义贡献自己的一切,这才是幸福的。” “一个革命者,当他一进入革命的行列的时候,首先要确定坚定不移的革命人生观。树立这样的人生观,就必须注意培养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质,处处为党的利益、为人民的利益着想,具有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风格,能够为党的利益、为集体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有人说:人生在世,吃好、穿好、玩好是最幸福的。”雷锋的这些话实际上是回答了,在对待个人、他人、国家、集体、组织、艰苦、享受、勤劳等问题上,如何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三、雷锋精神的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我国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形态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改革开放引进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竞争机制,促进了社会进步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另一方面,市场经济鼓励竞争,注重效率,优胜劣汰,不相信眼泪,也不提供人文关怀,由于受物质利益的驱动等原因,诸如缺乏信仰、见利忘义、诚信缺失、人性冷漠、腐败等不良现象,以及迷茫、焦虑和浮躁的情绪也日益蔓延,成为社会各方面关注的社会焦点问题。面对这种形势,以什么样的人生楷模才能更好地引领社会正风正气呢?向雷锋学习,可能是最有效的选项之一。因为雷锋其人其事,最贴近群众、最深入人心、确实可亲可敬可学。人们呼唤雷锋精神,希望通过学习雷锋,推动公平、正义和温情的和谐社会建设,提高青少年及全社会的道德和职业水准。

雷锋以平凡的小事蕴含着伟大,以有限的生命铸就了永恒,皆因为他的心和人民群众贴得最近、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合拍。因此:雷锋精神可以聚汇涓涓细流,形成对浩浩大爱的追求;而越是追求大爱越能永远与历史同行。雷锋精神可以聚焦束束光芒,照亮圣洁灵魂的无垠沃土;而越是发展市场经济越是呼唤圣洁灵魂。雷锋以自己平凡而伟大的一生,感人肺腑地回答了人为什么活着、为谁活着、怎样活着才更有意义、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集体、如何对待国家、如何对待生活等每个时代人都无法回避的心灵课题。雷锋精神便在这种无穷考问和回答中融入永恒。

有些东西,不会随时间变淡,或许可以这么说,物质条件越是改善,社会生活越是丰富,利益格局越是多样,思想观念越是多元,我们的民族,就越应当高扬共同的精神旗帜,我们的社会,就越需要彰显自己的主流价值,每一个社会成员,就越期盼营建温暖坚实的心灵港湾。雷锋只是个普通士兵,能力非常有限,既不可能重权在握,也不可能巨富拥趸。他所做的好事,每一件都很平凡。他所做的每一件好事,凡是正常人都有能力做到。可贵的是,他自觉自愿,坚持经常、无怨无悔,孜孜以求、乐此不疲。他对国家、对集体、对人民、对社会、对认识和不认识的需要帮助的人,都能满腔热情地伸出友爱的援手,而不求任何回报。正如毛主席所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而不做坏事。雷锋就把人世间最难的事做到了。凡是正常人都希望别人也能像雷锋那样做好事,都希望我们的社会能形成充满雷锋精神的风气。然而,能像雷锋那样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却很少,虽然也出现焦裕禄、王进喜、孔繁森、郭明义、丛飞、徐虎等无私奉献的英雄,但人们所期盼的信念坚定、乐善好施、见义勇为、公平正义、诚信和谐、助人为乐、普遍良好的社会风气远远没有形成。相反,老人倒地而不扶、孩童被碾而不救、面对溺水而讨价施救、理想缺失、争名夺利、玩权弄术、妒忌狭隘、见利忘义、贪污腐败、远离崇高、醉生梦死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是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所付出的最沉重的代价。其实细想一下,向雷锋学习并不难,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没有超负荷的苛刻要求;不需要惊世骇俗的壮举,也不需要惊天动地的伟业,无非是每个人都能尽己所能,做一点关心国家、关心集体、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好事善举,自觉为社会多做一点贡献。雷锋说的好:“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如果你要告诉我们什么思想,你是否在日夜宣扬那最美丽的理想?你既然活着,你又是否为未来的人类的生活付出你的劳动,使世界一天天变得更美丽?我想问你,为未来带来了什么?在生活的仓库里,我们不应该只是个无穷尽的支付者。”如果13亿中国人,每个人都能献出一滴水、一寸土、一线光、一粒粮、一颗钉,都宣传美丽的理想、都自觉为人类付出劳动,那么,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我们的人民、我们的家园必将土地肥沃、充满光明、生活富足、恪尽职守、理想高扬、一片清新、温馨、和睦、和谐、充满希望和欢乐。雷锋精神至少有以下内容仍然值得发扬:

1、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这个理想和信念激励我们全党全社会自觉地把个人的追求和奋斗同党的事业、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前途联系起来,为祖国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2、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雷锋是以服务人民为最大幸福,以帮助他人为最大快乐,这是雷锋精神的一个典型的标识,也是我们今天仍然要弘扬的一个崇高品德。

3、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雷锋生前做过多种岗位,但是干一行他热爱一行、干一行他精通一行,这一点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仍然是需要的,仍然需要像雷锋那样立足本职、忠于职守、兢兢业业、精益求精。

4、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雷锋当过通讯员,深入群众,又爱读书,所以才写出那么多副有哲理、文字晓畅的诗歌、散文、日记。雷锋对工作总有一种无穷的动力,要钻研、吃透它,而且还不断地提升自己、不断地丰富自己。这种刻苦钻研、锐意进取的精神依然值得我们今天的人们学习。

5、雷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过去叫做艰苦朴素不忘本,今天尽管我们国家发展了,人民的生活普遍改善了,但是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种在雷锋身上所体现的作风我们今天仍然需要,要本着这种精神来从事今天崇高的社会主义事业。

四、如何学习和弘扬雷锋精神

论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和价值 篇7

一、人治观念在企业中长期广泛流行

企业内部治理过程,长期以来一直被“人治”思想所统治。人治观念就是以“人说了算”的现象为特点,违法的事可以由人的命令去做,合不合法可以“拍脑袋”决定,全凭各级管理人员的经验和权威管理企业,缺乏以法经营管理企业的意识。

这种人治思想弊端很多,人治的结果造成企业活动的随意性,广泛发生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极易诱发矛盾和纠纷,法律风险随时存在。即便企业内部制定了各种严格的所谓规章制度,仍然与法制的精神和意志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具体表现如下:

(1)企业以生产为中心,主观认知上往往只重视生产组织和考核任务的完成,重视抓有直接经济利益关系的事情,而对于安全规定和环保法规认知不够,导致生产过程中违章指挥、违章作业以及违法偷排、超排污水现象十有发生,引发严重的不良结果。

(2)对外经济往来中往往缺乏足够的法律知识,只重视经济手段和经济利益,忽视依法经营以及用法律保护自身利益,极易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诱发不正当竞争、违法交易、侵犯知识产权及合同纠纷等风险,使企业遭遇侵害与被侵害的经济纠纷。

(3)劳动用工中的人治因素,往往导致违法用工、侵害劳动者权益等问题,引发劳动纠纷、劳资矛盾等法律风险。

(4)企业在财务管理、资本运作及投资活动当中投机取巧、急功近利,过度追逐经济利益的人治行为,往往出现触碰税法、金融法等方面的法律风险。

此外,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过度人治,往往背离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束缚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企业内部人治现状突出的原因分析

(1)企业在形成过程及管理结构中,最直接地是受到上下级观念的影响,领导权威观念重,层级意识较强,传统家长作风存在,上级的指令就是企业中法定命令和规定。同时,企业内部各种利益的矛盾和平衡,协调的机制往往是领导说了算,领导的决定往往更具有主导性和权威性,即便决定和决策是违法的,也会作为企业的准则去执行。这是形成企业人治思想的主观基础。

(2)企业经营活动是个较为复杂的过程,需要发挥人的主观积极性,体现高效快速的处理能力,展示所谓“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的人治管理优势,借以应对多样化市场竞争、缓解企业内外部危机、保障企业生存。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常常以“经营策略”、“竞争手段”、“销售战术”等特别方案指导企业的经营活动,取得了可观的竞争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企业的经营目的。这是企业人治现象得以广泛存在的现实需要。

(3)法治环境不规范、体系不完善,也为人治现象的泛滥提供了活动的舞台和法律空间。由于法律的约束作用,使大多数企业更愿意选择走捷径,绕开法律的监管,通过不正当竞争和违法经营,获得更多的不对称利益和规避法律的处罚。因此,只有法制的完善和强化监管,才能使企业真正树立法治的思想。

三、企业由人治走向法治的必然性及意义价值

随着我国法政环境的不断改善,现代企业从产生、发展直至壮大或退出,已越来越多地强化了法治的指引和规范,如公司法的规范、工商监管的约束等;经营活动过程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了法律的引导和保护,如公司法、合同法、竞争法、知识产权法、破产法等。这就使得企业在治理过程中,法制的观念得到强化,越来越多地企业逐步转向了以法治企以及以法护企的新思路,其意义价值也得到更多重视和体现。

(1)以法律为依据,完善内部管理机制成为大多数企业的选择。法治环境的改善促使企业依法治企的依据更加充分,企业的内部管理由过去的随意性、随机性,变得更为理智性、稳定性,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建设日益规范。“合法性”的认同,使企业的管理思想有了统一的基础和前提,避免了依据与标准不一带来的矛盾和盲目。

(2)以法律为准绳,规范约束经营行为成为企业共识。企业作为市场经营主体和民事行为主体,随着法治环境的改善,在各种法规的监督管理之下,企业清楚只有依法办事才能得以稳定顺利开展,任何违反法律的行为都将使企业面临巨大的生存风险。这必然使得企业有意识地调整自身的行为,表现出自身合法者的地位和一致,从而促进企业在法制的轨道内运行。堪称史上最严厉的新环保法、新安全生产法的出台,无疑是对企业法治观念的强化,促使企业认识到只有在保障和实现安全生产及依法保护环境的前提条件下,企业才能生存和发展,这种法治措施的强化同时促进了企业内部管理的改变,也同时将不合法的企业竞争者予以处罚或淘汰,企业以法治企的意义和价值得到体现。

(3)以法维权保障企业利益,用法律手段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成为解决企业内外部纠纷的有效途径。市场恶意竞争、经济纠纷的随时发生、各种法律风险存在,使企业产生用法律保护与避险的主观追求。企业过去常常不知如何保障自身利益和维护合法权益,一但发生侵害或被侵害才迫不得已找出路,有的采取所谓地“私了”、有的采取所谓“报复”、有的被迫走上法庭。而现在企业更多地选择了事前风险控制,将依法治企引入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有效地防范了风险,降低了事后风险处理的成本。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设立法务机构、聘请法律顾问,自觉学习法律法规,依法开展经营活动和依法保障自身利益成为更加普遍的趋向。依法治企不仅保障了企业的合法权益,而且带给企业经济效益。

将依法治企运用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必将使企业经营活动更加经济高效。通过依法治企,企业将会走得更远、更好。

上一篇:公司员工转正个人的自我鉴定下一篇:书记在全县财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