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儿童的创新精神

2024-07-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培养儿童的创新精神(精选8篇)

培养儿童的创新精神 篇1

学前班的儿童年龄虽小,但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在教学中,如果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就能激发孩子的创新活力,促其展开丰富的想象。

一.为孩子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激发创新活力。

营造和谐.活跃的气氛是发挥孩子学习潜力,培养他们敏捷思维主动学习的重要条件之一,而课堂教学是培养孩子创新精神的主渠道,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往往忽略了这一点,教学设计过于精细,一堂课有哪几个教学环节,每个环节有哪几个问题,每个问题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提问都预先替学生设计得非常周密,甚至学生该用怎样的句式,用哪几个词语来回答都预先替学生设计好了,简直称得上是天衣无缝。于是教学过程就变成了教师一厢情愿地演示自己设计的教案,学生则被牵着鼻子走。学生的思维稍逾常规,回答稍偏教路,教师就急急忙忙地点拨引导,根本没有学生主动创新的余地。于是课堂教学在平淡中一帆风顺,但是丧失了应有的活力和灵气。

在课堂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前班儿童的创新精神:

1.培养儿童与众不同的思维。

由于儿童爱模仿的天性,学前班的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思维容易受别人的影响,总是不加思索地重复别人说过的话,如:在教认汉字“灯”时,让孩子说一句有关灯的话,他们想出了:我家有电灯,路边有许多路灯,我床头有一盏台灯....于是孩子们纷纷举手,争先恐后说出自己知道的有关灯的句子。这些话看起来没有什么特别的,但对于刚入学的学前班孩子来说,这点点滴滴的与众不同,就可谓创新了。

2.鼓励孩子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在课堂教学中,有时,有意识地留时间让孩子参与争论,既为他们提供了一次自主创新的机会。课堂上的讨论,是思维的最好媒介,在讨论中,孩子可以表现自我,体验独立思考的乐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引导孩子开展讨论。如在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当我讲到:“小女孩光着头,赤着脚,哆嗦着向前走”时,一个孩子站起来问:“天那么冷,小女孩为什么光着头,赤着脚,一个人在大街上走?”这时孩子们议论纷纷,有的说:“她是偷偷从家里跑出来的";有的说:“她家里很穷,所以才会光着头赤着脚。”孩子们各抒己见,争论得面红耳赤,我不压抑他们的情绪,让他们争,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往下续编故事。其实,像这样,孩子敢想,敢说,敢争,也是创新精神的体现。

3.鼓励孩子大胆想象。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学前班《语言》教材中,童话故事生动有趣,结尾处常常留下余味,教师如能处理好课文的结尾,适时引导儿童展开联想,对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很有帮助。

二.发展儿童的个性品质,培养创新精神。

在语文教学中,我还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发展孩子的个性,以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品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孩子,爱护孩子的好奇心,通过积极评价激发和调动孩子的学习经济性。

1.珍视孩子的好奇

儿童有很强烈的好奇心,这是他们与生具来的心理特点。他们对生活中的事物充满好奇,新奇的东西会吸引他们不由自主地去看.去摸.去玩.去猜测.去尝试。当他们来到学校时,仍旧是带着十足地好奇来学习地。学前班《语言》教材正是顺应了儿童好奇地特点,设计了许多有趣插图吸引儿童,儿童对插图产生强烈地好奇心理,他们想知道课文内容,这促使他们主动地去想象.积极地去思索,如果教师再适时地去启发引导,就犹如给孩子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使之运用形象思维,再造新形象。

培养儿童的创新精神 篇2

一、把握儿童认知心理特点,开辟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新通道

1.理解———提升思维能力的切入点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由于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以及其他不同的原因,每个学生吸收知识的能力是不相同的。有的学生在课堂过后就能将所学知识牢牢掌握,并能轻松地举一反三地应用和理解;而有的学生因为理解能力较弱或者其他原因,并不能将知识很快吸收。如果能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这种情况。学生可以利用数学思维来解决自己遇到的数学难题,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能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加以理解,提高自己的综合学习能力。

2.变通———提升思维能力的关键点

良好的思维能力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也是很有帮助的,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机器,一味地解题、考试,那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书呆子。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让知识成为学生获得成功的武器,让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在生活中做到学以致用。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而数学教学中,良好数学思维的养成能让学生开拓自己的学习思路,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素质。因此,教师应对数学思维的培养予以重视,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习惯———提升思维能力的延伸点

这里所提及的习惯,指的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具体到数学课堂上,这里的“渔”就是学习数学的方法,也就是我们今天说到的数学思维能力。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能够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数学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解决的时候不会感到无从下手,而是形成自己的一套解题思路。有了数学思维能力做后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不仅仅是把练习题解出,还会自觉地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在熟练解题之后开拓自己的思路,对其他类似的题目做到触类旁通、融会贯通。长此以往,学生就掌握了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把持数学思维能力特征,开发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新资源

1.趣味性———让孩子“乐”在其中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清楚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能够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前提和必要准备。我们都知道,在小学生时期,学生正处于对很多事物都存在好奇心的时期,他们的世界虽然是懵懂无知的,但确实充满创造力的。在完成了具体的功课和解决完具体实际的问题之后,学生还会有自己的总结和归纳。

2.严密性———让孩子“钻”在其中

在“三维目标”培养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和价值,孩子的求是态度、求知情感等等,在此,都可以得到培育和提升。但是,数学思维的严密性,万不能与严肃性混同,尤其对于初出茅庐的孩子,应当允许他们犯错,暂时说得不严密,算得不严密,做得不严密,也应该宽容他们。儿童本位的教学,就是要把孩子们当孩子,要引导他们在数学王国里抓住手中的藤,让他们心无旁骛地顺着藤去摸数学这个“瓜”,这就是一种“钻”。有了这种“钻劲”,孩子们就是在摸索数学逻辑游戏的规则,也是在体验数学思维的严密性,当他们亲手摸到“瓜”的那一刻,天真无邪的孩童自然会喜形于色。

3.多样性———让孩子“心”在其中

儿童本位理念观照下的数学教学,培养的终极目标,不仅是要让孩子会演算,会丈量,会目测……更是要让孩子们懂得,生活无处不数学,生活有时需要严谨的推演,有时需要智慧的估算……灿烂的生命中,需要用宽容的尺子去丈量他人生命河流的宽度,需要用严谨的尺子去测算自己生命品质的高度。或许,孩子们学会这样的数学思维,就会时刻受用,终身难忘。

三、把捉数学教学活动特性,开拓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新舞台

1.架设梯度,呈示数学教学的意味

例如,教师在教授数学应用题时,可灵活运用各种法则和公式,引导学生求得不同的解题思路;或者改变题干或者问题,引导学生形成解题思路。在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出自己的方法。这样,在教授基础知识点的时候就可以逐渐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创设情境,显示数学教学的趣味

一个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可以让学生彻底放松,从而放飞自己的思想,让数学思维得到合理的建树。反之,如果一个严肃、死板的教学环境,只会给学生造成思想上的压力,他们的思维只会紧紧地跟随着老师走,创新的火苗一旦燃起就会熄灭,更别提创新思维能力的养成了。

儿童科学精神的培养 篇3

一、鼓励儿童大胆提出问题,给予孩子充分自由

教育的目的之一是让人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人类特有的宝贵品质。科学教育需要培养儿童的问题意识,在自由的环境下敢于发问。2008年温家宝接受美国《科学》杂志主编专访时就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问题答道:“……首先要从孩子做起,使他们从小就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他们进入中学、大学后,使他们能够在自由的环境下培养创造性、批判性思维。我常讲,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为什么苹果往下落而不是往上落”,科学史上很多发明创造都始于问题的产生。问题是科学发现的前提,不能发现问题,就谈不上创新。

自由的学问是质疑和批判的,对不同的意见可以进行相互辩论。专制的教育环境下盛行的是对权威的崇拜以及知识的神圣化,很难培养儿童质疑和批判的科学态度。儿童问题意识的诞生不仅来源于自然天性,更在于后期敢于提问、自由提问心理环境的创设。李政道曾说:做学问,要学问;不学问,非学问。《论语》一书记载了2000多年前孔子和弟子之间的对话,大多是学生提出问题,孔子予以作答。这个传统是应该很好保存和发扬的。教师需要细心观察儿童表现,深入体会儿童情感、全面认识儿童发展,想儿童所思,疑儿童所惑,做儿童所为,帮助儿童表达科学疑问。

二、允许儿童出错,引导儿童建构科学的概念

朴素理论是与科学理论、正规的理论相对而言的。“naive”来自法语,有天真、质朴、幼稚、自然等意思。比如儿童直觉认为太阳是围绕地球转动的,这种对天文现象所持有的迷思概念就是一种朴素理论。朴素理论意味着直觉理论,更多存在于年儿童童中,因为随着儿童进入正规的教育机构,他们会接触大量的科学教育。但需要指出的是,接受了科学教育,并不意味着朴素理论就完全转变成了科学理论,如3岁的儿童会怀疑“宝宝是妈妈生的”这个观点,会提出“为什么现在妈妈不能生个宝宝”的疑问。儿童的朴素理论具有预测、解释功能。儿童朴素理论的解释和预测功能可以增加儿童对周围世界的信心,降低事物的不确定性,但同时也伴随着儿童科学学习中存在着泛灵论、人为论等影响下的错误认识。如,太阳为什么发光,孩子可能会回答,因为为了让我们温暖,也为了让植物生长。

儿童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直觉思维、自我中心主义、泛灵论的影响,在探索科学世界的道路上经常犯错。科学探究活动中当儿童显露其朴素理论,语言和行为在成人眼里可能比较荒诞、可笑、幼稚,但这时教师不应批评、漠视、指责、讥笑儿童,而应设法搞清楚儿童的真实意图和认识水平,避免错怪或伤害儿童。科学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证明,错误在儿童的科学探究和概念形成中具有建设性的意义。教师要给予并保护儿童出错的权利,并应把儿童的错误当作了解他概念发展的机会和背景,作为开展下一步活动的前提。

三、培养儿童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反对死记硬背

科学精神就是尊重事实、尊重真理、反对迷信、反对盲从;就是不断创新、不断开拓、反对守旧、反对因循;就是实践的检验、批判的头脑、理性的思考、自由的讨论.科学精神,是一种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也就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求真创新精神。当前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科学精神缺失现象仍然广泛而严重地存在着。教育界在皮亚杰认知理论的影响下,在本世纪初开始的“做中学”素质教育项目推动下,尽管很多教师意识到动作在图式建构中的作用,懂得应通过亲自操作让儿童获得科学经验,但很少认识到在知识、方法之后最重要的是科学的精神。科学教育在已经异形了的“做中学”外衣掩饰下,教师精心设计实验,让儿童按部就班操作以验证教师给出的结论。相比较死记硬背下赤裸的知识灌输,已是历史性进步。但这种教育依然没有走进真正的科学世界,实质是教学手段革新后新传统科学教育模式,为了科学知识而教科学知识的本质没变。背后隐藏的教育价值取向是避免儿童走弯路,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儿童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教育领域的急功近利,是整个社会科学功利主义泛滥的反映。表面科学知识经济繁荣,但国家科学精神根基薄弱,缺乏“为了科学而科学”执着精神的支撑。没有纯粹科学的文化底蕴,我们很难破解钱学森之问。

四、给予激励性评价,激发儿童科学的热情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了解幼儿的发展需要,以便提供更加适宜的帮助和指导。评价需要教师树立全面的发展观,避免只重知识技能,忽略情感、社会性等多元发展的片面性评价。评价需要教师树立正确的权利观,每个儿童都是平等的,是按照自然原则独立发展的个体,不能以儿童的家庭背景、性格气质、健康状况等因素将儿童分为三六九等,避免教师世俗化评价。评价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直接影响到教学心理环境的创设。教师合理运用激励性、差异性评价能点燃儿童心中的科学希望。反之,也能浇灭儿童微弱的科学火苗,损害儿童科学精神。负向评价会使儿童产生紧张焦虑的心态,缺乏探究的安全感。负向评价浓厚的沉闷课堂氛围会产生儿童察言观色依赖教师的现象,科学探究活动应有的生命力和气质荡然无存,损害孩子科学探究的热情和自信心。

培养创新精神的集体室内游戏 篇4

通过玩这个游戏可以拓展学员的思路,帮助他们开拓思路并改进工作方法,作为课间或开学 第一课使用还是可以的,可以起到活跃气氛和激发学员兴趣的目的。

参与人数:集体参与

时间:5分钟

道具:和人数相等的火柴

场地:办公室

应用:(1)拓展思维

(2)培养创新精神

(3)工作方法改进

游戏规则和程序

1.发给每个学员8根火柴,要求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用这8根火柴拼出一个菱形。要求菱形 的每个边只能由一根火柴构成。拼出的人举手示意培训者。

2.培训者在旁观察每个人的方法是否相同,最后选出最快且合乎要求的学员,给予一定奖 励。

相关讨论

1.请那些做出来的学员讲讲他们的思路是怎样的?

2.那些没做出来的学员,你们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总结

1.答案其实很简单,用八根火柴拼成一个菱形的方法就是分别用它们拼成“一 个 ◇”, 数一数它们的笔画,正好是横平竖直的八画,而这八画正好可以由那8根火柴代替,

2.培训者应该统计出做对者的数量,一般来说,能做出来的人不多。至于原因,大概都是 没 有想到“一个”也可以表示出来,这样自然就不知道剩下的4根火柴放哪里了。而那些做出 来的.人,可能有两种可能。一种人平时就表现得很灵活,一件事情可以从好几个角度分析, 一个问题可以用好几种方法解决;另一种人就是所谓的“直心眼”的人,这种人对别人的话 很信任,不会加进自己的想法,别人说一就是一。所以他们听了培训者的话就不会多想,简 简单单的就把题做出来了。

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精神的培养 篇5

摘 要: 语文创新教育作为创新教育的一个有机部分,既顺应时代,又是语文教育改革的内在需要。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各方面在各自的基础上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形成丰富而独特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创新精神 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它是创造教育的发展和升华,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创新教育是以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为实施手段、以创新人格的形成为指向的。语文创新教育作为创新教育的一个有机部分,既顺应时代,又是语文教育改革的内在需要。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各方面在各自基础上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以形成丰富而独特的综合素质。这一综合素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是创新精神。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丰富的创新内涵,为此,我们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方法改革,结合语文听、说、读、写的训练,把创新精神培养落到实处。

一、引疑激趣,诱发创新

语文教育必须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突破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创新教育的新观念。语文教学只有坚持主导和主体层面上及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手段上的全面创新,才能开创切实有效地学语文也学做人的广阔前景。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而且能使学生沉浸在活跃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内在的乐趣,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认识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

1.悬念激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以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以求不断获得新知识,迸发创新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巧设疑问,以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赤壁之战》一文时,我们就可以向学生提出:曹操拥有八十万大军,而刘备和孙权才有三万联军,可是曹操的军队为什么会被打得落花流水呢?这样就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悬念,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大家的学习热情高涨,兴趣油然而生。

2.情境激趣

语文课必须加强字、词、名、篇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把语文课真正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使学生通过努力学习,逐步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并通过掌握和运用语文这个工具自我获取信息,拓宽视野,进行思想交流和社会交际,并为将来进入社会、服务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小学语文教材选文大多文质兼美,有的课文文笔清晰;有的课文情深意长,富有感染力;有的课文富有幻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这些课文可以通过朗读、录音、挂图等创设特定的情境,感染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感调控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之中,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主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学成于思,思源于疑”,学习中常有疑点和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发现,常有创新。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在教学中及时表扬、鼓励学生发问。即使是错误的发问,也不应该训斥和嘲笑,而加以点拨和引导。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学生就养成了想问、敢问、善问的好习惯,进而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我在平常听课中常常发现许多精彩的发问,例如有一位老师教《飞夺泸定桥》一课,就有学生问:题目为什么用“飞夺”?老师抓住这一题眼,直奔课文中心,把课讲得紧凑精彩,学生理解得深刻。

二、从扶到放,引导创新

语文课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因材施教,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提倡协作学习、小组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团结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问题产生疑问时,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答案,这时教师采用的最便捷的、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学生佩服并得到暂时的满足。如果教师注意先“扶”着学生探索知识的方法,然后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摸索,教师只在必要时作适当的引导,则不但会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还会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质的飞跃,以求创新精神的培养。这样学生不但初步学会对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充分的理解、充实,而且正在养成敢于除旧、敢于布新、敢于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所学知识的思维习惯。

三、联系实际,培养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即“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培养重新组合知识的综合能力,准备首创前所未有事物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把语文教学与现实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创造性学习。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设置激趣激思、动手动口的问题,推动他们自己看书、查资料、讨论、做实验、观察、思考,主动地解决问题,教师适时对其引导、鼓励、评价,使他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产生“只要自己认真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就能成功”的自我评价意识,增强学习信心。

四、积极评估,鼓励创新

学生需要体验成就感,他们总希望自己的知识技能得到表现,得到认可。为了及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作出评价,相互鉴赏活动成果,或者老师对学生的活动成果从个性发展、心理品质等方面做出评价。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富有创新的作品给予热情的肯定、评价;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教师肯定的评价,对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信心,有不可估量的力量。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途径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观念,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注重创新精神教育,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跨世纪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在绘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篇6

重庆市永川萱花中学校方伯君

摘要少儿绘画教学的目的不是培养他们当画家,而是培养他们的素质和才能。丰富的生活,是少儿创新精神得以培养的源泉。妙趣横生的想象,是少年儿童美术创作中的动力。尊重学生作画的自由表现,激发他们的创造力。采用多种绘画表现形式,养成创新习惯。鼓励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材施教,提高各类学生的创造力。通过对绘画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激发创作热情。

关键词绘画教学创新精神

在目前的中小学绘画教学中,不少教师仅依赖于教材,局限于课堂,用成人的思维,让学生在教室里面凭空搞创作。实际上,这违背了少年儿童学画的规律,忽视了少年儿童绘画的特点,让少儿的绘画远远脱离了对生活的观察、认识、感受和表现,这只能让他们机械地复制对象,对少儿智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

少儿绘画教学的目的不是培养他们当画家,而是培养他们的素质和才能。绘画教学活动允许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孩子们去开启艺术殿堂之门,从而达到培养少儿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进行多角度的自我创造,使他们在绘画中能够获得充分运用创造的机会。这,也许是他们为什么喜爱上绘画课的原因之一。如何发挥绘画课的这一优势,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就我在教学中的体会,谈一些看法。

一、丰富的生活,是少儿创新精神得以培养的源泉。

一位艺术大师曾说过:没有生活就没有艺术。的确,每一幅少儿绘画作品都是他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表现其对生活的体验。

假若儿童没有见过各种动物,怎能画出精彩的动物世界?假若儿童没有玩过秋千,又怎能有《在月亮上荡秋千》的构思。他们往往在不自觉的美术游戏中体验着像艺术大师们所体验到的创作之路。有趣的动物园,美丽的小河,难忘的游乐场,和全家一起度过的除夕之夜„„在他们的头脑中都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这些,都构成了少儿创作画的内容,是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就要求学生在绘画中有意识地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然后根据自已的记忆,把难忘的见闻画出来。虽然开始画得很简单,不完整,但持之以恒就会加强学生的形象记忆力和进行独立创作的能力。

我校一位学生很好玩,我就让他画出各种玩法,记不清的,就想到哪里画到哪里,然后再去留心观察其他同学的各种玩法,用线描的方法将生活中看到的,感受到的内容画下来。最后,这位同学创作出了《玩得真痛快》,画出了一百三十多位小朋友的三十四种玩法。这幅作品在全国少儿书画大赛中获一等奖,更重要的是这位同学在绘画中创造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吃火锅是巴渝著名的饮食文化之一,不管是炎热的夏季还是寒冷的冬季,这里的男女

老少都喜欢吃火锅。张嫱同学在创作《吃火锅》时,多次到火锅店去观察,去感受吃火锅,最后创作的《吃火锅》,人物众多,有聚有散,有密有疏,形态各异,把人们吃火锅时那种

热情、温馨的气氛都统一到了紫红的色调中,艺术地再现了巴渝人吃火锅时豪爽奔放的个性

和其乐融融的场景。在全国少儿书画大赛中,这幅作品以其特有的生活情趣荣获金奖。

实践证明,在绘画教学中,只有让学生深入认识对象,积累生活素材,他们的创作才

会有生命力。一句话,没有对生活的观察和积累,学生绘画就不可能有创造。

二、妙趣横生的想象,是少年儿童美术创作中的动力。

想象是以记忆为原材料的智力活动,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关系密切,想象力越丰富,创

造能力就越强。想象是少儿美术创作的动力。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

相对来说,知识是有限的,而人的想象力却是无限的,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想

象是创造力的基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

鲁迅先生说:“孩子是可敬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

卉的用途,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少儿在生活中常产生丰富的想象,指导他们绘画,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首先要尊重这些神奇的想象,以适当的教学方

法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月亮上荡秋千》正是以其大胆的想象,荣获世界大奖。

在教学中,启发学生画添画、意愿画、记忆画、讲故事配画、儿歌配画、命题画等等,这些活动,不仅使他们的品德情操受到教育,更重要的是扩大了他们绘画的联想范围和培养

了他们形象思维的能力。

一位同学画了一幅题为《爸爸真威武》的作品,画的是威武雄壮的大公鸡引颈高歌,一只小鸡侧头仰望,羡慕不已。还有一位学生画了一只温顺的猫蹲在地上,背上站着一只活

泼可爱的小老鼠,它俩友好相待,一起钓鱼,题为《好朋友》。这既是妙趣横生的想象,又

是大胆的创造。

三、尊重学生作画的自由表现,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少儿总是从自已的角度认识和表现生活,他们不理解的事情,教师不能操之过急强迫

接受,而应尊重他们作画的自由表现,支持他们画自已熟悉的生活。

少儿的绘画,是他们用幼稚、真诚的心表达他们的内心世界。如果我们不理解他们真

诚的心和艺术语言,过多地指责他们,什么比例不协调,形象不准,粗糙等等。叫他们这样

改,那样画,弄得他们无所适从,把作品改得面目全非,也许这样以后,形准了,比例也协

调了。但是,他们自已的“童心”、“童真”全没了,他们绘画的兴趣也只能埋在心里,以致

渐渐消失。天真的少儿面对什么“钉头鼠尾”,一笔下去分五色,“三大面五大调”,“近实远

虚”,这些玄妙繁多的技巧晕头转向,容易乏味和引起疲劳感,使他们表现不出童趣美,也

体会不到绘画的艺术美,更谈不上创造精神的培养。因此,在绘画教学中,我们应提倡让他

们去观察、分析,表现生活,让他们既动脑又动手;在技巧训练中,只教会学生造型、色彩、透视等一般原理,而不是以条条框框束缚他们的童心童趣。

总之,辅导少儿绘画创作,应懂得他们心理、生理、性格及他们的艺术语言表达能力,保护他们天真烂漫的童心,保护他们的作品所具有的童真。只有保护了这些,才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尊重少儿作画的自由表现,但同时也要防止其过于偏好某一题材,如男孩总画飞机大

炮,女孩喜欢画美女,现实生活是五彩斑斓的,我们应引导他们放宽视野,在生活中发现真、善、美,在绘画中表现丰富多彩的生活。只有让学生画他们理解和热爱的生活,尊重和爱护

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自由表现,不要过多地依附家长和教师,勇于自我表现,他们的创造才能

才会以强大的生命力迸发出来。

四、采用多种绘画表现形式,养成创新习惯。

多种绘画工具、材料、技法有着供学生选择的很大余地,如废物的造型,可以化腐朽

为神奇;平滑的纸张,可以表现精致的细节;版画的笔触、色彩、肌理和一般绘画相比,具

有独特的艺术魅力;电脑绘画,将学生的创作引进一个崭新的世界。在绘画工具、材料、技

法的运用上,鼓励学生偏离文化常规,自由发挥,不依赖条件,引导学生探索绘画创作的新

渠道,这对刺激学生的创作欲望,养成创新习惯有着重要的作用。

提供创作题材,点燃创作火花。如:让学生在老师事先准备的范画上添画、根据小

故事进行想象绘画,创作插图、让学生听一段音乐,想象情景,再进行创作等等。这些做法

可以使学生在创作中洋溢着创新的灵气,闪烁着创新的火花。

五、鼓励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造性思维需要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综合思考,但创造思维更多地表现在发散思维

方式上。在绘画创作中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发散思维,能起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作用。在写生黄角树时,我让学生自由发表构图的意见,有的说画树上的叶片,色彩很美丽,充满生

机;有的说画粗大苍老的枝干,能表现它强大的生命力和岁月的沧桑感;也有的说画地上的落叶,因为叶落归根,回归大地,以自己的生命回报养育了它们的大地„„。学生的这些发

散思维,我都积极地予以鼓励和肯定。只要学生能够自圆其说,我就会很高兴地接受这个结

果。对于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要充分理解,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的进行艺术表现和创造。教师不要把知识技能看作僵死的东西,束缚学生的手脚,限制了他们的发散思维和创造空间,阻碍他们发挥自己的个性。长此以往,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不断加

强。

六、因材施教,提高各类学生的创造力。

很多学生都喜爱绘画,这是天生的爱好。但年龄相同的学生,表现出的绘画能力不同。

在绘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同样的教法,提出同样的要求和相同的指导,就会出现后进生吃

不了,中等生吃不好,优等生吃不饱的现象,增加了后进生学习绘画的畏难情绪,挫伤了优

生的积极性,阻碍了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在绘画教学中,对绘画能力强的学生,可以教他创作一些场面大,内容多,表现技巧高的绘画,对能力稍差的学生,就选择内容少,易表现的绘画进行练习,对美术特长生,将他们吸收到课外绘画小组进行培养,逐步使他们的水平不断提高。

每一位学生,不论其品质好坏,成绩优劣,无不渴望得到老师的重视、肯定和鼓励。学生总朝着老师鼓励的方向发展。教学中,我既热情鼓励绘画好的学生,更要想法对绘画基础差的学生进行鼓励,决不能简单的批评责备,更不能把其说的一无是处,学生的错误中往往有合理成分,教师应满腔热情的给予肯定,以保护和鼓励学生的创造欲。总之,应因势利导,全面提高。

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各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诱引着他们不懈地追求,使丧失学习兴趣的学生油然生趣,有兴趣的更加兴趣盎然。从而使他们的创新精神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一定的培养。

七、通过对绘画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为了进一步在绘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可让他们多欣赏绘画作品,增强对绘画作品的鉴赏力。经赏将学生的各类优秀美术作品及时展出让学生参观,使学生能直接学习同龄人绘画作品的构思,构图形式,绘画技巧,让学生从这些作品中得到启发,积极进步,争当优秀,创造出更有特色的作品。

我校宋思翰同学在欣赏了凡高的绘画作品后,凡高绘画作品一系列热情奔放的强烈个性色彩,富于激情的旋转、跃动的笔触,画中有如火焰般升腾、颤动的麦田、柏树、星空等,深深震撼了他的心灵,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在他的创作的版画《放鸭忙》中,色彩的高度概括,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了金秋时节的灿烂。白色的鸭群在浓重的色彩中格外明亮。强烈的情感溶化在色彩与笔触的交响乐中,作品真实的反映了南方农家生活的场景,让人在美的享受的同时产生出许多联想。这幅画荣获中国教育学会主办的第七届世纪之星全国艺术教育成果展金奖,最佳创意奖,并被选为第七届世纪之星全国艺术教育成果展标志性绘画。

另外,让学生欣赏古今中外著名的绘画作品,认识人类文化的尖端艺术品,这不仅从各个层次开阔了他们的艺术欣赏领域,增长了生活阅历和艺术修养,而且使他们从这些作品中感受到一种精神力量,树立起良好的人生观,对创造力的进一步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

八、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激发创作热情。

“赞许犹如阳光”。教师在绘画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敢想敢做,大胆探索,不断进取。学生有创新的地方,我会及时的表扬、鼓励,展示他们的作品,这样学生处于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心情较好、情绪愉快、观察灵敏、思维活跃,能通过作品较完全的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及时肯定和鼓励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举止,使学生好奇心得以调动,敢于创作,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创作热情高涨,从而孩子的创作潜能得以有效开发。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孩子的绘画创作热情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篇7

一、培养创新意识

(1) 教学氛围的重要性。教学氛围设立的好坏, 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一节课的掌握程度, 因为一个好的氛围能激发起学生对新课的兴趣。所以, 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 和教师、同学之间要经常交流, 使学生感觉到上课时自己就是主人, 这样学生就有满足感, 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 并且能够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果我们能够坚持, 长期采用这种方式培养学生, 那么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慢慢地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

(2) 激发学生的好奇性。“好奇是创造行为的开始, 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一切事情的解决其实都来源于好奇, 可以说, 如果没有人们对事物感到好奇, 就不可能有新事物的发现。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尽一切办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其实, 在人类的发展史上, 所有的发明创造都来源于人们的好奇。牛顿看见苹果下落对此感到好奇, 经过思考发现了万有定律, 门捷列夫对元素性质的好奇, 绘制出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 奥托对内燃机的好奇, 使他发明了四冲程内燃机, 威尔伯·莱特对鸟飞行感到好奇, 经过研究他成功试飞了人类第一架飞机……如果没有这许许多多的好奇心, 创造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3) 设计问题情境。设疑是一种很有效的培养学生智力的教学方法, 良好的设疑能让学生对学科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上课时自己有一个重难点, 这对学生掌握新内容有很大的帮助。但设疑也不能盲目, 必须要熟悉教材内容和掌握学生的现有水平, 再进行疑问的设疑。设疑时难度要适中, 不能让学生感觉太难, 太难会让学生有畏惧感, 难度适中才能够很好地发挥学生的能力, 才能解决问题。

二、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在创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那种自觉的、勤奋的、实事求是的、不屈不挠的敢于冒险的精神”。每个学生的创新精神因人而异, 有的学生有很好的创新精神, 而有的比较差。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较大的反差呢?就是因为这种精神是经过长年累月积累而形成的。也就是说创新精神是后天培养而成的, 因此, 我们一定要大力培养它。

(1) 动机是创新的条件。动机往往是从“责任感”“好奇感”那儿获得的。没有动机就不会有创新, 可以说动机是创新之母, 但所有的创新动机都以科学知识为基础, 并且都要有很强的责任感。如中国化学工业的先驱者侯德榜出自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 制造出来“红三角”牌纯碱, 而获得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奖。

(2) 失败是创新的精神。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在许多次甚至上千次失败中获得的。爱迪生寻找制取灯丝的材料时经过了上千次实验才找到了钨丝, 居里夫人发现钋时已经身染重病, 但她仍然刻苦研究……从许许多多的科学家身上我们不难看出, 创新必须要有一种顽强拼搏的精神。所以, 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时, 必须有意识地介绍这方面的知识, 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三、结合教材, 培养创新能力

在一切的创造发明活动中, 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基础, 而创新能力是核心。

(1)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不仅有很重要的作用, 而且还要注意教学的方式方法。一是让学生有意识地进行与所学内容有关的联想。如讲到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时, 根据氧气的性质和所用药品的状态及反应条件, 要求学生自己思考, 并选择实验装置, 进而思考每套装置的不同和简易程度, 从中归纳制取氧气时的注意事项, 并让学生思考氧气为何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最后让学生归纳出什么气体用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是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如讲到苯的结构和性质时, 假设不存在独特键时它的性质会发生什么变化?对学生提出的问题, 不管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教师都要认真听取, 对的要进行鼓励, 错的要分析、指出错误之处, 让学生知道错的原因, 一定不要只说对的, 而把错的放到一边, 这是非常错误的做法, 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具有求异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灵感等, 其主要体现在灵活性。在日常的教学活动过程中, 教师要给学生强调解题时的灵活性, 让学生明白不管解什么题时, 都让学生仔细考虑, 用常规方法解决之后, 再寻找其他的解决方法, 从中比较得出最简单的一种, 并且让学生形成这样的习惯, 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一题多解的训练方法。如判断CO2和Na OH溶液反应的产物是什么?学生可能不假思考就会说答案是Na2CO3。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 先提问Na2CO3溶液和CO2能否反应?学生是知道的, 进而再进行分析, 既然这两种物质可以起反应, 那么若CO2反应后有剩余, 产物就和CO2完全反应是不同的, 最后分析产物不同的原因, 引出有些反应的产物其实是和反应物的量是有关的这样一个结论, 即过量问题的解决。

(3)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观察是一切知识的门户, 如果不能认真仔细地观察, 就不可能有新事物的发现。可见,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性。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要高度重视。但在学校教育中, 观察能力的培养与实验是密不可分的, 学生只有通过做实验, 才能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 课本上要求做的实验, 教师都要让学生去做, 一定不能用口述的方法去解决实验问题。

总之, 创新教育是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 创造充满创新活力的课堂教学对学生思维发展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 让教师的劳动闪现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这是每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探索和努力实践的。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篇8

关键词:智力;创新;思维;探索创造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1-0050-01

培养创新人才是基础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自1997年初之后,我国科教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自1997年夏季之后,我国经济界最关注的热点问题是东亚的金融危机。这两件事在20世纪末不期而遇,绝不是偶然的。早在90年代初,就有位美国经济学家指出:“并没有什么东亚的经济奇迹,他们没有科学上的创新,没有新经济制度突破,整个东亚经济就象一个巨大的肥皂泡,只要用针尖轻轻一戳就会破灭”。这句话今天被言中了。而这些年来,美国的5000家软件公司高速发展,创造的利润价值使美国经济获得了强大的助推力。连续几年经济上获得高增长,失业率降到历史最低点。这一消一长,反差如此之大,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是,除了金融管理方面的诸多原因之外,有一个教训也是深刻的:一个缺少科学储备和创新能力的国家,不可能持久地繁荣。

一 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

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 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 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

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通过批判性质疑开始。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

三 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科学知识的创新充满勇于进取的人文精神,记载着人类发明、创造的光辉历史,凝聚着人类思索与奋斗的成功经验。它既有巧夺天工的构思,传承着人类的聪明与机智,又深刻地反映了人们对社会和自然规律的认识,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总之,知识蕴藏着丰富的智力因素,是我们知识经济时代的财富,也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我们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比如,学习一个重要定理,我们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定理的条件和结论,知道它的重要用途,认识定理证明的思想方法,理解其中的运算和推理技巧,关键还要深刻理解定理反映的事物本质,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尤其数学知识中丰富的有关事物 发展和变化的唯物辨证法思想。这大量的智力因素,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上,看得更远。这大量的智力因素,正是我们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智力源泉,也是启迪我们进行创新思维活动的根据。

在定理证明中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利用定理证明与发现的联系激发学生思维。在多种解题思路探求中开发学生智力,激励学生创新思维。

经过高考,师生们体会到: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成功的保障。

我们之所以在学习中反对“死记硬背”,就是要突出知识的智力因素,掌握真才实学,学会过硬本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综合、探索联想,创造性地解决社会发展 的实际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

四 激励学生大胆探索,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仅仅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青少年的天性是好奇和求异,凡事喜欢问个究竟和另辟蹊径。对此,教师绝不能压抑而应引导和鼓励,水到渠成。

教育激励常常有如下的几种方式:

①榜样激励,要以学生中创新的事例为榜樣,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②前景激励,青少年学生向往美好的理想,积极进取,大胆创新,开拓前进的道路。

③参与激励,实践出真知,训练出才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④表现激励,勇于表现自我是青少年的特点,要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己的特长,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爱好与技能产生了无形的推动力。

⑤竞争激励,有竞争才有发展 ,同学们你追我赶,争先恐后,发挥了主体作用,有效的推动了数学创新活动的开展。

⑥成功激励,成功给人带来光荣、幸福等美好的感受,更能鼓励成功者不断进取,发展了同学的创造性。

⑦表扬激励,及时、充分地肯定学生的闪光点,热情地表扬学生的聪明智慧,是激励学生大胆创新的良好方法 。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一池死水,风平浪静,投去一石,碧波涟漪。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教师教学要温故知新,巧妙设疑,指导学生的创造思维活动。还要善于设疑,去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进而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波澜。

上一篇:2024年安监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要点下一篇:看望福利院儿童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