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耗散结构理论为指导,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继续教育教学模式

2022-05-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在继续教育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整体的系统性思维和方法论指导。耗散结构作为系统论的新发展,是一门综合性理论,具有普遍的科学性,为研究“继教思政”教育教学模式提供了新的系统性的视角。在介绍耗散结构论方法论意义的基础上,提出“继教思政”教育教学模式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继续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耗散结构论;教育教学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并且多次强调要推进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这是对新时代继续教育发展的系统设计和精辟论述,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为下一阶段的具体工作指明了方向。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强调指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的根本问题,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继续教育是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办学的一个重要层次,在新时代背景下,要以学生为中心,立德树人、德学兼修,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做好高校继续教育学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当前高校继续教育的重点和难点。继续教育学员数量多、分布广、层次性强,与全日制高效大学生相比,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如何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界从理论到实践虽然已有不少研究成果,但总体上还存在不足。比如对在继续教育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继教思政”)缺乏整体的系统性思维和方法论指导,常常局限在学员自身、教学手段、管理模式以及社会环境等某个方面问题内部,不能跳出来从全局的角度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随着时代的变化,继续教育转型发展过程中教与学正在颠覆性变革,“继教思政”工作的开展面临着很多问题,如果不加以重视,会对学员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运用系统性的方法论,探究“继教思政”中的各种要素和子系统,优化策略,创新机制,构建模式,才能更好的适应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的要求。

耗散结构论与协同论和突变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科学方法的“新三论”,是具有普适性、可移植性的理论,是近几十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综合性交叉科学,已被广泛应用到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耗散结构论以客观自然系统为对象,研究系统由混沌向有序转化的机理、条件和规律,能够深刻揭示事物本质,是解决一些综合性问题的方法论和工具。耗散结构论将成为解析“继教思政”系统“应然”状态的重要理论基础。本文将耗散结构论引入到“继教思政”研究中,从系统科学的角度出发,对“继教思政”教育教学模式进行探究,论述耗散结构论给“继教思政”带来的启示,就如何发挥“继教思政”系统的整体功能提出优化策略,为构建“继教思政”教育教学创新模式提供参考。

一、耗散结构论理论的提出与运用

(一)耗散结构理论的提出

耗散结构论是比利时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伊利亚·普利高津教授在非平衡热力学系统演化特征研究时创立,于1969年召开的“理论物理学和生物学”国际会议上正式提出。按照耗散结构论的观点,对于一个开放系统,在远离平衡态的条件下,它与外界的交换促使其离开平衡达到一个阈值时,体系就会向耗散结构转化,会自发地从无序走向有序,通过涨落发生非平衡突变,系统中包含的各个变化与运动的子系统会自发地组织起来,构成新的稳定结构。这种非平衡态下的有序结构就普利高津称之为耗散结构。一个开放型的耗散结构系统(如人体系统、经济系统、教学系统等)从外界环境吸收物质和能量而带进“负熵流”的功能特性称为系统的耗散性。

耗散结构论是一种新的世界观,对这一理论的要点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开放是必要前提。开放的系统才能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即熵的交换;

非平衡是有序之源。非平衡是指远离平衡的状态。系统应当保持远离平衡态,保持与外界进行熵交换的势能;

非线性是有序之本。非线性是系统内部不同元素之间存在的作用方式,是推动系统向有序发展的内部动力;

通过涨落达到有序。当系统处于远离平衡态时,随机的小涨落可以通过非线性作用被迅速放大,形成整体上的巨涨落,从而导致系统发生突变,形成新的有序状态。

(二)耗散结构理论的运用

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耗散结构是普遍存在的。耗散结构论成功地解释了复杂系统在远离平衡态时出现耗散结构这一自然现象,已在解释和分析流体、激光器、电子回路、化学反应等复杂系统中出现的耗散结构方面获得了很多有意义的结果。近年来,在生物生态、地质科学、地球物理和社会科学等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耗散结构论的崛起,使人们看到多学科互相渗透的交叉学科正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众多领域大放异彩。耗散结构论对于研究开放系统问题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将其运用到“继教思政”同样是科学和有效的。例如,耗散结构论解释了诸如“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等规律,可以为优化“继教思政”教育教学模式提供参考。

二、在“继教思政”中运用耗散

结构论的意义

(一)“继教思政”系统中的耗散结构分析

第一,“继教思政”体系是一个开放系统。“继教思政”系统包含学员、高校、教师、课程、教学手段、教学设施、学习资源、教学管理、学籍管理以及考核评价等众多元素。这些元素在“继教思政”教育教学实施过程中彼此依存、相互聚集、相互制约、相互协作、竞争博弈,推动“继教思政”形成一个有机的复杂系统。“继教思政”系统通过系统边界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交换,始终保持着开放性。在物质与能量的开放性交换方面,高校在办学过程中会从外部持续引进优秀的教学资源,包括优秀的师资、教材及各种教学平台系统等,同时也会将自身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产生研究成果和工作经验通过会议交流、撰写专著及发表论文等方式向外部输出。在信息的开放性交换方面,学员所处的外部环境会不断将新的需求传递给高校和教师,教师会根据这些信息来适时调整教学重点、授课方式及培养方案,高校新办的专业和招生信息也会及时对外发布。“继教思政”系统与外部环境以及内部元素之间始终保持良好的开放性,教育教学相关资源能够顺畅流动与传递,使得系统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创新能力。

第二,“继教思政”具有内驱动力和动态发展的特质,使得开放系统处于不稳定的远离平衡态。根据耗散结构理论,“非平衡是有序之源”,判断的标准是系统各个部分之间存在差异或非均匀的情况,这也明显地体现在“继教思政”系统中。例如学员方面,继续教育学员在职学习者居多,学员之间年龄差距大,工学矛盾突出,知识基础参差不齐,学习动机复杂多样,学习压力各不相同。高校方面,学校内部与外部都存在各种各样的竞争,包括师资的竞争、生源的竞争、教学质量的竞争等,而“竞争”就是一种非平衡态。在平衡态和近平衡态时,系统是处于稳定状态或趋于稳定状态的,其总的倾向是趋于无序或趋于平衡,系统不可能出现新的有序结构。平衡即是停滞和死亡,当“继教思政”系统表现为僵死的平衡态时,就需要通过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来打破现时平衡态。“继教思政”系统远离平衡态是“继教思政”充满活力、得以发展的动力保障。

第三,思政教育对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的促进是典型的非线性模式。“非线性”是指系统整体表现出来的一些性质不能简单地把各部分性质叠加在一起表现。线性的正反馈不能产生质的飞跃,无法重建出一个新的稳定状态和实现新的平衡,只有非线性过程才能使系统重新稳定。在继续教育中开展思政教育,能够有效地帮助学员全面健康发展,成长为素质高、专业技能过硬且能适应多元化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思政教育的作用往往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这是典型的非线性表现。同时,在“继教思政”系统中,各元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存在错综复杂的非线性作用,使得系统中往往有一个元素发生变化,便会牵一发而动全身。例如,“继教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会带来教学质量的提高,而教学质量的提高会促进学员的报考和学习积极性,学员学习效果好,能为企业提高生产力,产生更多的效益,也给高校带来更好的声誉,必然有利于高校获取更多的资源,得到很好的发展等。

第四,教育教学改革对“继教思政”的非线性作用体现了系统通过随机涨落实现从无序到有序的发展。涨落是促使系统从不稳定的状态转移到一个新的稳定状态的杠杆,是导致有序结构形成的关键内在机理。继续教育与思政教育都遵循一定的教育规律,在实施“继教思政”的活动中也会呈现出有规律的波动。这种有规律的波动表面看来是体现了一定的稳定状态,但时间一长,教育就会墨守成规,失去创新发展的动力,从而抑制人才培养的效果。在“继教思政”系统中,通过教育教学改革产生无规律的随机扰动反而是一件好事,它会使“继教思政”系统的内部机制被逐渐反馈放大,形成一种“巨涨落”,使“继教思政”系统的结构发生质的变化,从僵死的平衡状态跃迁到一种新的有序状态,形成耗散结构。

(二)耗散结构论对“继教思政”的意义

“继教思政”是确保中国特色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基础性、战略性和系统性工程。耗散结构论作为系统论的新发展,是一门综合性的理论,具有普遍的科学性,为研究“继教思政”教育教学模式提供了新的系统性的视角。具体表现在:

耗散结构论原本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将其应用到社会科学中,拓展了教育科学的学科交叉范畴,给“继教思政”带来耳目一新的理论诠释。

耗散结构论中的研究对象与“继教思政”相对应,赋予了继续教育新的研究视野,将其研究方法和已取得的经验迁移到对“继教思政”的研究中,使教育科学与系统科学的联系进一步加深,促进“继教思政”研究系统性、科学性发展。

耗散结构论对“继教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带来深刻启示:“继教思政”系统的开放性越大,对社会需求、思政趋势等信息的掌握就越多,越有利于把握教学重点、指定教学计划,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在“继教思政”系统运行中,打破原有僵化的平衡状态,通过重点投入、引入竞争等措施和手段,能够导致系统因涨落而实现新的动态平衡,形成宏观有序的耗散结构,使“继教思政”对于人才培养发挥最大的功效。

三、耗散结构论对“继教思政”教育教学模式的优化策略

耗散结构论中关于开放、远离平衡态、非线性作用及涨落导致有序等科学论断,为“继教思政”教育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了有效的思路的方法。

(一)保持与外部环境的开放协同

“继教思政”的外部大环境主要由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构成。在“继教思政”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与经济社会、行业企业等形成长效对话机制,以便从不同层级的环境中持续获取信息、物质和能量,从而建立统筹内外、整体合力的协同机制,实现“继教思政”环境支持的开放性和非平衡态。“继教思政”的外部小环境主要是高校校园,应积极地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结合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想法以及大学文化、校风校训等,进行适当的宣传,让继教学员也能感受积极健康的校园氛围。

(二)畅通高校内部交流渠

在高校目前的组织架构中,设立有院系、教辅单位及职能部门等,各部门对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都发挥着“结合渗透,沟通协调,规范监督和导向养成”的重要作用,但彼此间仍然存在一定的阻隔,没能发挥最大的协同作用。比如马克思主义学院、学工部、宣传部、团委、教务处等,在组织架构上分属不同序列,且主要面向日校学生,对继教学员存在不同程度的弱化甚至忽视,在“继教思政”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等过程中难以达成均衡协调发力。这些校内优质资源就需要在平时工作中主动沟通、积极争取、形成共识、加强合作。

(三)融合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

在思政课程方面,目前高校对继续教育教学计划中政治理论课程安排较少,内容单一,更新缓慢。可以考虑适当增加一定量的选学资源,比如党的各次代表大会报告、重大国策、国家领导人重要讲话等,考评方式可以灵活设置,比如交一篇心得体会或观后感。在课程思政方面,专业课教师大多只考虑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缺乏对思政内容以及别的学科主动“兼容”的意识。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深刻认识课程思政的时代价值,主动打破学科壁垒,在日常教学中,挖掘各门课程中所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把思政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四)开展实践教学和网络育人模式

“继教思政”教育教学工作多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有些高校甚至安排为自学课程,教学模式单一、考评机制宽松使继教学员对思政课程的兴趣逐渐丧失,这也是影响“继教思政”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现有条件下,充分利用线上、线下的教学机会,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才能让学员乐于接受、主动学习。实践教学是线下教学,对于日校学生有学科竞赛等丰富的第二课堂,而对于继教学员,则机会较少。可以从两个方面尝试优化:一是抓住面授的机会,充分利用当地的红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警示教育基地、博物馆、文化遗址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二是开展网络育人的线上教学,运用新媒体、VR虚拟仿真等技术,将“继教思政”实践教学进行详细全面的策划和任务设计,对实践过程、实践能力和实践结果等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五)提高学生主体地位,强化非线性反馈机制

继教学员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吸收大量的新知识信息,认知结构不断从混沌到有序进行变化,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引入负熵流,从外界获取信息,梳理知识结构,不断地供给给学员,在教学过程中形成动态稳定有序的耗散结构。同时,要注意强化非线性反馈,促使学员的知识系统在涨落过程中不断巩固,到达远离平衡态之后更高的有序状态。

(六)引入竞争机制,培养学习带头人

“继教思政”系统要实现耗散结构运动就需要保持持续竞争。竞争的形式通常是频繁碰撞、相互交流与批评、角逐与较量,这些行为都能够为整个系统带来有益的扰动和冲击,为非平衡和涨落的形成创造条件。进一步的创造远离平衡态和巨涨落,可以通过建设示范班级、培养学习带头人来实现。在继教学员中,总有少数学员或班级拥有更强的学习动机、学习效率,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奖励反馈,这些学员或班级就是潜在的奇怪吸引子,其他学员或班级会将他们作为榜样而进行效仿,从而让整个教育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语

一直以来,继续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中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继续教育更是要抓好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注重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给学员营造良好教学体验。

“继教思政”是一个由诸多要素及环节组成的复杂系统,不同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会呈现出不同的教育效果。耗散结构论论证了一个系统从无序状态走向宏观有序的条件和机理,即“开放是必要前提;非平衡是有序之源;非线性是有序之本;通过涨落达到有序”,这些科学论断为“继教思政”教育教学模式的理论认识开启了一扇新的窗口,为解决实践中各种复杂的问题提供富于操作性的行动指南。运用耗散结构论等系统科学,可以进一步推动“继教思政”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研究,发挥方法论对“继教思政”教育教学具体工作的指导功能,优化各主体开放合作、创新进取,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启迪人、教化人、培养人的目的,继而达到顺应新时代教育的要求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新华社北京.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3]丁丹,谈传生.高校成人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的缺失与重构[J].成人教育,2014,(7).

[4]沈小峰,胡岗,姜璐.耗散结构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5]程少华.耗散结构理论视域下的教育信息化初探[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12).

[6]普利高津·斯唐热.从混沌到有序[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7]周倩,刘福才.新时代继续教育的特性、发展模式与实现路径分析[J].继续教育,2018,32(7).

上一篇:数字化时代对平面设计符号的重新诠释下一篇:在电子技术在线教学中,练习讲一练二考三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