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科技期刊的传播与发展

2022-05-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中医药科技期刊作为中医药的传播者,应立足于期刊本质和中医药独特优势,充分展示中医药独有的疗效优势和文化优势,协调好中医药传播和评价功能,在新形势下,从“小、散、弱”逐渐构建点、线、面的集群化发展,创立创新符合中医药思维的科学评价体系,形成具有国际话语权的双语出版,讲好中国科技,传播好中国文化。

关键词:中医药;科技期刊;期刊本质;创新发展;

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期刊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载体、传播者和见证者,世界上最早的科技期刊《学者杂志》于17世纪中叶产生于法国,虽然明显晚于现代科学的出现,但在现代科学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有学者明确指出,传播是科学创新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科技期刊则应处于科技传播的主体地位[1],由此可见,在科学技术传播中,科技期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全国科技期刊超过5 000本,其中自然科学类超过3 000本,其中又以医学期刊最多。笔者试从立足特色与守正创新两方面分析中医药科技期刊的发展之路。

1 立足特色

中医药既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又在人民健康事业中发挥独特作用。中医药作为我国卫生健康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守护人民健康中作出重要贡献。2016年国务院发表《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明确把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都对中医药给予了高度评价。可以说中医药事业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中医药科技期刊最为中医药发展的主要传播者,在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应勇于承担,积极主动,为中医药创新发展贡献力量。最为科技期刊,中医药科技期刊既具有所有科技期刊的共性,又具有独特的个性。

1.1 回归本质

相较于学术报告会、专利、报纸、自媒体等传播形式,期刊作为科学技术的传播载体具有可追溯、规范化、易检索等优势,具有强大的推动科学发展的功能,如知识产权登记、出版后评价、知识传播、信息存档及教育和指导功能等。科技期刊发表的文献应为该领域内较为先进的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先进性。然而在发展过程中,期刊的评价功能似乎被无限放大,“唯论文论”成为评价人才的重要指标之一,其知识传播、教育功能等被逐渐弱化,多数地方出现“以刊评文,以文论人”等现象,过度地强调和利用科技期刊的评价功能,这使更多的科研人员一味追求高影响因子期刊,2019年我国学者论文在SCI数据库收录50万余篇,位居全球第二,甚至部分研究人员为了能达到“论文指标”,不惜走上学术不端的道路,近年来我国学者被国外期刊撤稿的事件亦屡见报端[2]。正如原源等[3]所提倡的,期刊发展应回归其本质功能,改变功能错位、被用于评职称等功利性目的,立足期刊发展的本质特色,将期刊作为创新推手和为人民谋取福祉的工具。

1.2 把握优势

中医药既是我国医药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构成部分。《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指出,中医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防治观,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和统一。

随着人们健康观念变化和医学模式转变,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独特价值。目前,中医药在全球传播范围已经超过180个国家和地区,为人类的健康做出积极贡献。结合中医药独特优势,中医药期刊作为中医药科技传播的载体,应更加注重内容优势、形式优势及其特有的语言优势。

1.2.1 内容优势

编辑出版一直有句警世名言,“内容为王”。中医药是我国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内容既包括肉眼可见的临床疗效,又包括潜在的科研价值,汇集了中医药名家的宝贵经验和发展思路,反映了中医药教学、科研、临床等方面的最新成果。西医诊疗靠标准,中医治病在辨证。中医药类科技论文独特优势在于诊疗过程一人一方,而非千人一方,这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以人为本”的哲学理念的体现。作为中医药科技的传播者,编辑出版应把握这一基本原则,重点把握具有代表性的治疗方法和临床效果,协同作者深入挖掘,用药原则、经方应用、临证加减、针灸选穴、预后保养、中西结合、针药结合、名家经验、古方挖掘、古籍整理等独具特色的中医药学科知识,充分挖掘背后的理论依据,用中医的思维阐述中医、发展中医,杜绝“千人一面”的文献反复出现,撕掉那些“犹抱琵琶半遮面”论文的面纱,充分发现中医[4,5]。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学科的发展,将现代医学的探索方式应用于中医药学科的研究越来越多,“前瞻性”设计广泛应用于现代中医临床研究,对中医药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实际工作中,部分作者无法合理对待论文中的阴性结果,为达到“阳性”而出现篡改数据、臆想统计学结果等,编辑应提高对这部分文章的要求,合理对待学科发展进程,这也对审稿专家、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6]。

1.2.2 语言优势

语言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在传播思想、情感方面起着桥梁作用,从牙牙学语到出口成章,从不知句读到行云流水,语言在个体中从手势语、口语、书面语逐渐发展成熟,在群体中,亦固化为一种语言的交流风格,一种文化符号,语言可以说是一个民族文化最生动的记载。编辑出版过程中,读每一篇论文都可以把它当作是和作者说话交流的机会,文字应该是活蹦乱跳的精灵,替书写者讲述他对生活、对学习、对科研的情感与这其中的欢喜。有的人絮絮叨叨,长篇大论的废话;有的人言简意赅,是直抒胸臆的豁达,也有的人迷迷糊糊,车轱辘话唠来唠去,他们的目的都只有一个,想把自己表达出来。中医药文化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行文多以文言文、四字短语等形式为主,如君臣佐使、升降浮沉、收敛固涩、阴平阳秘,这些语言简单明了、形象生动,是中医药文化最好的体现,使人读之亦朗朗上口,欲罢不能,仿佛泛舟在中医中药的芳香之海中。中医药科技期刊应继续立足于本学科的语言优势,正确理解古代文献中的繁体字、异体字,明确字音字义变化,将中医的精髓溶于中文之美当中,不断坚持并充实中医药一体化语言系统[7,8]。切不可为了某些客观因素,如增加文章字数、降低文字复制、降低理解难度等,将其译成白话文,科技期刊本就是“小众读物”,读者对本学科的语言理解当不存在困难,编辑出版也应明确科技期刊与科普读物的语言区分,万不可失去中医药科技期刊的语言优势。

2 守正创新

中医药科技期刊覆盖中医药行业的各个领域,关系到整个行业的发展。中医药期刊是具有鲜明的中医药学术特征,是我国卫生类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特色当不忘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所在,守正创新亦要求中医药事业紧跟时代步伐,继续在人民健康中保驾护航。当前,少数国家出版了大量学术期刊,少数机构出版了大量学术期刊,少数学科拥有大量科技期刊,行业资源的掌控,学术话语权仍然掌握在“少数”手里,守正创新是科技期刊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以中医药科技期刊为例,笔者认为,期刊发展当继续抓紧学科优势,继承创新。

2.1 集群化发展

长久以来,我国期刊仍然存在“小、散、弱”等特点,多数期刊出版单位为编辑部,每个编辑部一般为3~6人不等,负责一本学术期刊的编辑发行,工作量相对较重。单个期刊资源和影响力不足以形成规模,容易形成信息孤岛,并不利于学科发展。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手段,使信息综合运用水平不断提高,不断有学者提出创立“期刊集群化发展”“期刊共同体”等发展理念。构建具有期刊联盟性质的集群化发展对科学发展和传播确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也是中医药期刊做大、做强的理性选择。以中华中医药学为纽带,融合学会中各专业分会资源,构成涵盖作者、审稿人、专家学者、编委、编辑、读者等构成的科学传播体系,拓展期刊集群化外延,利用现有网络资源技术,创建中医药期刊联盟网络平台数据库,数据库对成员期刊资源进行系统归类,针对性不同板块、不同层次、不同服务对象推送,打破资源分散、封闭、孤岛化困局,既做到中医药科技期刊资源共享,又可有效避免期刊同质化实现刊与刊、人与刊、人与人之间的数据互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建立“大出版”理念[9]。

2.2 创新评价体系

期刊评价是推动期刊良性发展以及量化评价科研绩效和成果的重要方法之一,合理使用科技期刊的学术评价功能,既要重视科技期刊与论文的特殊作用,又要防止出现唯期刊、唯论文的倾向,避免学术交流与学术评价功能失衡。中华中医药学会现有系列期刊60本,超过中医药科技期刊的50%。如此规模的期刊数量,如何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客观地评价中医药期刊,正确评价中医药科研工作者的水平和能力是关系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当务之急。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指出,要建立符合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的标准体系、评价体系。201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以突出行业特色、专业特色、领域特色为基本原则,客观认识和对待国外期刊评价系统,把握学术评价的主动权,以中医药思维发展中医药事业,充分发挥学会在学术评价和同行评议方面的重要作用,形成了首个中医药科技期刊分级目录,构建了首个《中医药科技期刊评价指标体系》,为中医药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中医药科技期刊的发展,为中医药学术生态建设,科技人才成长和提高注入了新的活力[10,11]。

2.3 双语出版

近年来,科研成果外流已经成为非英语国家科研学术界的普遍现象,截至2018年,SCIE收录的美国期刊超过3 000种,几乎涵盖了所有自然科学领域,一个国家的科技期刊既可以是促进国内同行间学术交流;又可以把科技推向世界,提升科技影响力。大量科研成果外流给科研成果科本土进行带来障碍[12]。黄睿春[13]明确指出,中文科技期刊开展双语出版可操作性强,可行性较高,但目前仍存在翻译主体缺失、翻译作品传播受限、翻译作品版权不清以及呈现方式不确定等问题,是阻碍科技期刊双语出版的主要壁垒,不利于提高我国科技影响力。中医药科技期刊开展双语出版的尚处于初始阶段,多数期刊仍以中文出版一种方式为主,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这与中医药的独特属性有关,中医药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也是中华民族世代治疗疾病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其阴阳学说、整体观、五行生克、藏象理论、治未病思想及“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针灸、推拿等特色手法在翻译、传播、理解仍存在一定难度,中英文文化差异、思维方式差异也是阻碍中医药期刊双语出版的重要因素,中医药英译未能准确传达中医药理念和厚重的文化内涵[14]。如“五行学说”目前多译成“the five elements”,而elements一词则多译成元素、要素等,并不能反映五行之间的动态关系,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对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中医药在防疫中起到了显著效果,在控制疫情、疫后防护中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医药已经传播至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医药的理解和需要也正在逐渐升温。一方面是传播困难,一方面是对中医药传播的迫切需求。中医药科技期刊作为传播中医药文化、中医药学术的主要载体,应勇担责任,积极探索双语出版联合中华中医药学会从中医理论、中国文化和受众需求角度出发,制定中医药英译名的标准化,避免西医术语生搬硬套,各家期刊不统一等问题,在双语出版过程中应注重拓展中医药影响力,传播中医药文化和民族语言魅力,以彰显译文的中国文化,把握中医药的国际话语权[15]。

3 小结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从业数载,笔者有幸见证过一些作者的学术成长,从表述不清自己想说的,到洋洋洒洒对知识的重新理解,是多年积累的质量互变。科技期刊反映的是一个人,或者说一个行业的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医药科技期刊要勇于回归期刊本质,做好中医药科学技术和中医优秀文化的载体,正确发挥期刊评价功能,立足特色优势,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具有规模性、创新性、国际性的新时代中医药科技期刊,传播好中国科技和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1]张朝军,赵霞,肖英.没有传播就没有科技创新:论科技期刊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地位和作用[J].科技传播,2020,12(5):13-17.

[2]董建军.当前我国科技期刊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策略[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20,44(6):64-67.

[3]原源,朱民,苏雨,等.中医药期刊集群化发展:云平台构建[J].中医药导报,2017,36(6):119-122.

[4]温长路.对当前中医药科技论文存在问题的思考[C]//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报刊图书编辑与信息专业委员会,2017.

[5]戴豪泽.中医药期刊编辑从业6年的体会[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0,18(8):155-157.

[6]韩焱晶.从中医药科技期刊存在的问题谈编辑素质培养[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1):199-202.

[7]崔长存.对确保中医古籍编校质量的思考[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20,44(3):71-74.

[8]尹爱宁,张汝恩.《中医药一体化语言系统》技术标准[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3,10(7):92-94.

[9]张朝军,肖英,赵霞,等.科技期刊在科学传播共同体中的作用[J].科技传播,2019(9):1-6.

[10]厍宇,刘德文,郭璟,等.关于中医药科技期刊分级目录制定工作的实践与探索[J].编辑学报,2019,31(6):634-637.

[11]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关于准确把握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作用的若干意见[J].中国期刊年鉴,2016,15(1):479-481.

[12]刘兴平,初景利,马时,等.日本和韩国科技期刊发展的特点及启示[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6):907-913.

[13]黄睿春.中文科技期刊开展双语出版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29(6):552-556.

[14]翟连珍,张宽新,杨方林.中医药国际化之高校双语教学之痛及应对策略[J].宿州学院学报,2012,27(2):120-123.

[15]熊欣.中医药国际化应重视译语话语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10-13.

上一篇:从法律角度思考解决农民工劳动权益被侵害问题的途径下一篇:股东查阅权穿越制度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