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专业竹建实践活动建设教学探索

2022-05-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为了更好地服务美丽乡村建设,使学生更好地体验专业实践教学,2018年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与安徽省旌德县三溪镇镇政府、路西村村委会共同发起并完成了建筑学专业实践课程的现场建造活动。课程具有真实建造、地域响应、多方参与、服务乡村4个特点。通过此次课程,学生藉由真实场地建造,学习了小型建筑项目从方案设计到施工图绘制,从材料采购到实地建造的全过程;通过建造体悟到真实尺度、材料特性与构造方法,弥补了课堂教学的缺陷。此次教学活动及成果也为乡村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建造教学;竹建造;乡土材料;美丽乡村

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自2015年举行第一届校园建造节以来,至今已举办了5届建造大赛,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同学们参与的热情愈发高涨。事实上,建筑学专业本身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中国系统化的建筑教育体系发展至今,从某种意义上造成了设计与建造一度分离的局面。回看建筑教育发展历史,1919年格罗皮乌斯创立的国立包豪斯学院,在魏玛时期已十分注重手工艺教育,学生在预备课程结束之后,还有为期3年的车间学习。包豪斯学校的教学思想深深影响着世界的建筑教育直至今日,从这个意义上说,关于建造问题的研究和实践是任何一个成熟和完整的建筑教学体系不可缺少的环节。

近年来,国内建筑类院校逐渐尝试将建造引入建筑教学,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等较早尝试将建造教学融入一年级的设计基础课程;随后,天津大学、重庆大学、中央美术学院、深圳大学等建筑院校亦相继开设建造课程。作为安徽省唯一一所以土建类学科专业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安徽建筑大学也紧随其后,于2015年尝试以校园建造大赛的方式引发学生们对于建造课程的关注,激发其兴趣,以获取更积极有效的授课效果。自此,赛事1年1届,经过5届的打磨与提炼,建造节已成为安徽建筑大学和安徽省普通本科高校土木建筑类专业合作委员会的品牌活动项目,不仅走出了校园,更吸引了省外较有影响力的建筑类院校共同参加。尤其在2019年,建造节结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在建造材料、建造场景选择、参与高校层面上均实现了突破和拓展。这些都足以说明建造课程对于建筑学专业学生的必要性以及国内建筑类院校对于建造课程的关注程度正逐日增加。

以此为背景,2018学年,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尝试在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引入以竹为主材的现场搭建教学活动。同时,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为“美丽中国”贡献力量,学院与绩溪县三溪镇镇政府、路西村村委会展开合作,将此次现场搭建教学活动的场地定在路西村,搭建完成的作品将留在路西村,继续发挥其效用。

1教学目标

建筑学科存在艺术与技术高度统一的特点,但纵观国内各高校的建筑教育,设计与技术缺乏有效结合却是不争的事实。常规建筑教学常要求设计成果以二维图纸和三维模型展现,使得学生们难以将设计与真实建造结合,更追求形式。基于建造是建筑实现的根本,建造教学更能让学生体会到从纸上方案构思到实体施工生成的全过程,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建造实践教学,促进建筑学专业理论与实践进一步结合,促进建筑设计课程与建筑技术课程相结合;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强调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强调实体成果产出为导向的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引发学生对理论应用及成果产出的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通过建造教学,使学生深入体会建造与设计之间的关系,包括建造材料、建造手段与所生成空间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材料特性与加工可行性中寻找结合点,发现设计建造中出现的问题,使设计思考体现建造的逻辑;

在实际的建造教学过程中融入更多内容,引导学生综合考虑影响建造的制约因素,包括材料、工具、施工方式、场地、时间、预算以及合作方式、工作程序等,让学生们了解经济性对建造过程的影响,控制预算,把握工期;通过建造教学,使建筑学专业的学生能够学习实验在设计中的应用,强调动手操作,通过制作、分析、实验、调整,模拟实际建造过程中的问题并加以解决,增强动手能力,倡导设计的科学性。

通过建造教学活动形式创新,紧跟时代需求,以建造活动为契机,使学生们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发挥聪明才智;调动学生们参与乡村建设的热情,加深对乡建的理解;增强建筑学子的社会责任意识,做到有效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于乡村振兴,为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具体教学目标见表1。

专业理论与实践结合,引发深入体会各方关系,发现引入实际工程问题,强调合通过实验加强科学性,切实提高切实体验社会生产生活,增学生思考,激发学习主动性问题,体现逻辑性作,要求全局掌控能力实操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强责任意识,激发创新能力

2教学方案

在教学目标指引下,此次建造教学的教学方案拟从以下4个环节展开:理论学习、基础实验、实地搭建、成果评价(见图1)。

2.1理论学习将从材料特性讲授、外校专家演讲、非遗文化传承人现场教学3个环节开展。材料特性课程由本校教师负责,重点为学生讲授竹材特性及加工工具特点;邀请外校如东南大学及南京工业大学竹建造相关经验丰富的教师来校做经验总结及交流报告,针对性的答疑解惑;邀请非遗文化传承人为学生们演示工具使用方法,展示竹材的不同加工特性,讲解注意事项。理论学习阶段力求全方位覆盖竹建造各环节中的基础知识及可能出现的问题。

2.2基础实验分组准备工具,练习基本操作;研究竹材的特性,了解其几何尺寸、加工方法和连接方式;用文字、

草图、照片或录像记录操作过程。通过基础实验,使学生们预先做好实地搭建前的准备,避免出现难以解决的问题。

2.3实地搭建由于是初次进行竹材搭建,拟邀请外校经验丰富的老师及当地的匠人来现场进行指导,帮忙对技术性问题给出更好的解决方案和指导意见。

2.4成果评价搭建成果评选将在现场完成,由旌德县三溪镇和路西村的相关领导以及指导教师共同评选,搭建作品将保留在路西村现场;成果评价则包括上述现场搭建成果评价、过程评价、搭建方案评价3个部分内容,以系统完成此次竹建造教学全过程。

3教学实施

3.1任务书设计此次课程教学任务书对教学目的、教学环节、建造内容及要求、进度要求等4个方面进行了明确的阐述。本次建造要求应用真实材料,进一步研究空间的生成;感知材料、建造与空间的关系;与前阶段相对抽象的空间认知形成互补,通过研究材料、建造和空间之间的关系了解建构的意义;同时,以材料研究为出发点,要求对具体材料加以感知和操作;设计1个可容纳多人的休息、等候或瞭望的空间;体验建造过程及产生的空间效果,体会建筑空间与材料、结构、构造之间的关系。本次课程包括理论学习、基础实验、方案生成、实地搭建等4个环节。从材料出发,通过实验感知材料特性、尝试材料连接的各种可能、归纳材料组合的结构特征和空间潜力、感知设计成果的空间特征;准备锯子、电钻、凿子、锤子、刨子、螺丝刀等工具各1~2把,练习基本的木工操作;完成一个1∶10的模型,探讨构件特征与建造方式对构筑物形式的影响;模拟最终搭建过程,检验程序的可行性及效率,并据此调整节点构造及设计方案。本次实体建造以“回归乡村品质,打造清丽路西”建造为主题,以竹为主要材料,同时可辅以绳索、螺钉、黏合剂、塑料薄膜等辅助材料,通过材料搭接组合形成一个可供参观、休憩、体验、接触的空间;在主题明确的前提下,提出设计原则、具体设计要求包括选址、空间形式、使用者、占地面积、功能要求等、同时提出材料及结构要求、设计成果及其他要求。课程进度安排是把握课程节点的重要环节。本次建造的时间为14d,分校内与校外环节。校内为7d,主要活动安排为基础实验与建造方案生成;校外活动亦为7d,主要活动为路西村实地搭建。此外,2个教学周内的具体教学时间安排,亦给出具体方案。

3.2实施过程

3.2.1校内教学安排(1)理论教学:2课时。通过理论教学使同学们初步了解竹材的材料特性以及基本工具的特点;(2)专家演讲:邀请东南大学建造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到校就竹建造过程进行经验分享、理论讲授、答疑解惑;(3)基础实验:分组准备工具,在非遗文化传承人的现场演示及指导下进行基本工具的操作练习,熟悉竹材的部分特性,思考能否以某一可参考器物的结构逻辑或构造方式作为设计原型加以模仿、借鉴;(4)制作模型、生成方案:在前期学习基础上,完成一个1∶10的模型,探讨构件特征与建造方式对构筑物形式的影响;在模型制作基础上,模拟最终搭建过程,检验程序的可行性及效率,据此调整节点构造,生成搭建实物的方案。

3.2.2校外教学安排(1)实地搭建:在旌德县三溪镇路西村进行实地集中建造,邀请南京工业大学老师及当地经验丰富的匠人在现场进行技术指导,解决难题;(2)成果评选:由三溪镇、路西村相关领导、此次课程的指导教师组成评审团,现场对搭建成果进行评选,同时成果将留在当地,为路西村的自然环境增添别样风采。

3.2.3校内作品展示(1)课程评价:综合考虑学生们的课程学习过程、生成方案评价、搭建成果评价3个方面,给出课程最终评价;(2)作品展示:整理课程教学各环节成果,完成此次建筑学专业建造实践成果展示(见图3)。

4教学效果(建造成果)

2018年11月5—9日,以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2017级建筑学师生为主体的实践队伍,在旌德县三溪镇路西村进行的“竹建造实践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见图4)。实践证明,建筑学专业建造实践教学,契合建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仅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精神,亦能够锻炼学生们的动手及创作能力,同时加强学生们对乡建的感知,激发他们对于服务美丽乡村的热情。

4.1增强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由于是初次尝试以竹为主材的建造,且是实地现场搭建,包括指导教师在内,都面临了很大的挑战。但事实证明,未知的困难反而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极大地增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从理论学习到基础实验再到1∶10模型制作及方案生成,师生们都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寓教于乐,教学效果显著。

4.2走出象牙塔,脚踏实地服务于乡村建设此次搭建场地选择在风景如画的路西村,对于学生们来说,不仅仅看到了美好的自然景观,更接触到了乡村生活的实景,感悟到乡村建设的重要性,无疑给他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社会实践课,难能可贵。

4.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加强相互合作从基础实验环节开始,学生们自由分组,从工具使用到材料实验,从模型制作到方案生成,均需要多名同学分工协作,加强了他们相互间的交流与配合,大大增强了他们的团队精神。

4.4成果切实服务地方社会,提升学生创作自信在路西村的创作实践成果,将一直留在当地,作品的艺术性及观赏性为当地村落营造了一定的艺术氛围,带来了一定的价值。学生们通过勤奋学习和辛苦劳作,使自己的想法不仅能跃然纸上,更在现实中竣工落成,产生价值,他们获得了十足的创作成就感,更获得了满满的专业自信。

4.5紧跟时代需求,创新建造形式,扩大校园建造节的影响力继2018年“竹建造实践活动”圆满进行后,2019年,“地平线”杯安徽建筑大学第五届建造节作品评审在庐江百花村举行。此次建造节邀请了来自中国矿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福州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安徽建筑大学、安徽科技学院、安徽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的16个团队近140名师生进行了充分的观摩学习和经验交流。赛后,汤池镇对作品进行了防腐处理,逐个搬迁至各旅游景点,作为村民的休闲活动场所和乡村旅游景致,使建造节成果做到了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为美丽中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5结语

近年来,国内各大建筑高校开始重视在建筑设计基础课程中加入建造课题,同时,为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尝试举办建造节。但由于受限于各种条件,如实验室硬件设备短缺、师资及资金匮乏,加之教学理念不同,国内的建造教学可以说仍处于起步阶段。在今后的建造教学中,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广大师生将持续关注社会热点需求,不断进行建造教学改革,理论结合实际,举办更有影响力的建造节,以更有效地反哺于教学中。

参考文献

[1]王小红.从建造及材料出发的课题设计—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工作坊教学回顾[J].城市建筑,2016(10):51-53.

[2]刘娟娟,丹尼尔·温特巴顿,李保峰,等.从“图学”回归“建造”——风景园林“设计+建造”课程实践与思考[J].新建筑,2019(2):142-147.

[3]阎波,邓蜀阳,杨威.基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建造实践”教学体系[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8,33(5):92-96.

[4]闫磊,陈敏,岳克峰,等.基于绿色建造技术的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8,27(07):154.

[5]姜涌,包杰.建造教学的比较研究[J].世界建筑,2009,33(03):110-115.

[6]隋欣,孙朝阳,侯兆铭.建筑设计基础教学中建造实践探索——以大连民族大学首届建造节为例[J].大连民族大学学报,2017,19(05):521-524.

[7]张亚萍.教学做三元融合——华盛顿大学景观系建造实践课程实录[J].教育现代化,2017,4(28):217-238.

[8]王雪青,孟海涛,邴兴国.在高等教育中开展精益建造教育[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06):109-112.

[9]王朝霞,覃琳.重构建筑学的技术精神——建造实验教学模式探讨[J].新建筑,2011(04):27-30.

[10]张早.建筑学建造教学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3.

上一篇:高质量的护理结合个体化心理干预在体检人员中的应用下一篇: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