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工作意见

2024-06-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劳动工作意见(精选8篇)

劳动工作意见 篇1

一、总体思路

2013年全区劳动保障监察工作要坚持“一三四三”的工作思路,即打响一个“文明监察”品牌,完善创新“两网化”监管、诚信等级评价和“一书两金”三个机制,突出小微企业监管服务、解决欠薪问题、重大劳动保障违法案件查处和书面审查扩面增长四个重点,加强管理、能力和作风三个支撑,实现我区劳动保障监察工作提档升级。

二、目标任务

2013年全区劳动保障监察工作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为主题,以维权维稳、促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为主线,健全完善诚信等级评价和“一书两金”长效机制建设,全面提升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运行标准,扩大“两网化”管理覆盖面,用人单位信息录入完整不少于700户;书面审查不少于700户;在按时完成上级部署专项执法检查任务的同时,自行组织开展全区性专项执法检查至少一次;督促用人单位及时签订劳动合同,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

三、工作措施

(一)转变执法理念,打响“文明监察”品牌

大力倡树“寓服务于执法之中”的执法理念,自觉把服务作为一种价值观念、一种行为准则,贯穿于整个监察执法过程,切实做到服务到位、执法规范、打击有力。

服务到位。一要完善劳动保障监察建议书制度。对用人单位在用工管理方面存在不符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情形,但不宜予以行政处理、行政处罚的,以书面形式向用人单位提出有关整改和解决问题的建议措施;二要推行阳光执法。实行政务公开,向社会公布劳动保障监察职责、监察事项、执法程序、执法依据和管辖范围;三要强化行政调处工作。坚持宣传教育在先,对有举报投诉的用人单位开展约谈,进行调解处理;四要坚持上门执法服务。利用劳动保障监察平台宣传相关的人力资源法律法规,变单一执法为宣传法律法规、规范用工管理、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的过程。

执法规范。一要完善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制度和执法程序。落实主办监察员制度、错案追究制度、案件调查审核处理“三分离”制度和重大案件专家会审、集体讨论、行政处理处罚集体研究决定制度,坚决杜绝滥用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切实提高劳动保障监察案件质量,确保所办案件成为摆得上桌面、经得起推敲、受得住检验的铁案。二要深入推行一体执法。凡涉及对用人单位用工情况的检查活动,一律由劳动保障监察机构统一组织实施,监察执法事项统一规划,监察执法力量统一调度,对劳动保障违法行为统一处理处罚,坚决杜绝多头执法、重复检查以及相互推诿、拖延办理监察事项等现象的发生。

打击有力。要坚持综合运用书面审查、举报投诉专查、日常巡视检查、专项检查和社会保险稽查等各种监察执法方式,积极做好维权维稳工作。对性质恶劣的违法行为,要严厉打击,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究必有果,彰显法律的尊严。

(二)全面推进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和诚信等级评价工作

全面深入推进“两网化”监管,要着力在四个方面做实际事、下细功夫:一是基层网格机构队伍建设实现人员落实、经费落实、职能落实、责任落实。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手抓劳动保障监察机构队伍自身建设,充实人员、提升素质;一手抓基层网格机构队伍建设,结合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或直接面向社会聘用等形式,落实基层网格工作人员,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专业能力培训,使基层网格工作人员切实承担起采集信息、宣传、监测、预防预警、调处和配合执法六项职能,真正成为基层网格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的知情者、宣传者、建议者、预警者、调解者和参与者。二是用人单位用工信息入库确保真实完整。坚决杜绝弄虚作假,不真实不完整的信息一律不准入库;已经入库的信息,要采取多种方式尽快补充完善,确保准确无误。三是实现信息比对工作的实质性突破。将所采集的用人单位用工信息与就业登记、劳动用工备案、社会保险经办等业务信息进行比对,为分类监管、动态监控和评估分析提供数据支撑。四是建立健全预防预警机制。要立足信息采集和评估分析,实施用人单位分类监管和动态监控,及早预防可能发生的重大劳资纠纷;对已经出现重大劳动保障违法案件征兆的,要第一时间发出预警,有针对性地做好应急准备工作,必要时启动应急预案,将重大劳资纠纷解决在萌芽中。

要扎实做好用人单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诚信等级评价工作。一要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书面审查作为等级评价的基础手段,初步掌握招用职工、订立劳动合同、工资支付、工作时间、职业培训、社会保险、规章制度等方面的情况;二要及时记录接受举报投诉、立案查处、专项执法检查和重大劳动保障违法案件查处过程中掌握的情况,不断充实诚信档案的内容;三要及时将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掌握的情况与就业登记、劳动用工备案、社会保险经办等业务信息进行比对,提高诚信档案中信息数据的准确性;四要加大征信力度,定期开展用人单位信息采集工作,并通过信息系统实时记录信息新增和变更情况以及劳资矛盾的调处情况,使诚信档案涵盖的单位更多、数据更全、信息更准、利用更便捷。

为确保诚信等级评价工作有力推行、实施到位,要坚持做到:一是严把标准。始终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严格按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切实做好诚信等级评价工作。二是严肃纪律。本着求真务实的原则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要真实反映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实际情况。三是确保实效。对a级诚信示范单位进行抽查复核,并采取区、街道联合方式对c级非诚信单位进行重点检查,真正体现守信受益、失信惩戒原则。

(三)突出重点,扎实做好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服务工作

一是加强小微企业监管服务。针对小微企业存在的合同签订率和参保缴费率低等突出特点和问题,要积极发挥“两网化”监管的职能作用,定期对网格内小微企业进行日常巡视检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宣传、教育、培训等多种形式和渠道帮助其建立健全企业劳动用工制度,引导小微企业规范用工。对多次检查发现问题拒不整改企业,要将其作为重点监管对象,加大监管力度,依法处理处罚。

二是加大力度解决欠薪问题。一要建立健全企业欠薪报告制度并按季通报。通过劳动者举报、企业自报、日常巡查等多种途径获得工资拖欠信息,及时了解企业欠薪情况,有效防范因欠薪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对发生欠薪的企业,要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解决,劳动保障监察专兼职监察员或协管员每月至少一次向欠薪企业尤其是重点欠薪企业了解其新欠和偿还情况,指导企业按照计划偿还欠款。二要畅通举报投诉渠道,落实欠薪举报投诉首问责任制,明确责任,及时妥善解决欠薪问题。三要学习寿光经验,积极探索“一书两金”制度,按照上级部署和要求,选择典型企业、行业推行“一书两金”制度,扩大实施范围,形成有效解决欠薪问题的长效机制。

三是强化预防和应急处置机制建设,加大对重大劳动保障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一要落实重大事件和重要情况报告制度。对发生10人以上群体性上访、欠缴社会保险费、拖欠职工工资3个月以上、因改制改组(拆迁、关闭、破产)职工安置可能引发突发事件的企业,企业裁员20人以上(或20人以上企业关闭破产)、企业主逃逸等重大情况和信息,各基层监察网格要本着“知情信息及时报”的原则,在事件发生(或知情)后2小时内,向区劳动保障监察处报告情况;对因少报漏报或隐瞒不报而造成恶劣影响甚至导致严重后果的,要对相关责任人依法追究、严厉问责。二要建立“日监控、月汇集、季研判”的舆情分析研判制度。要增强工作敏感性,预判重大劳资矛盾出现的前兆,立足“早发现、早处置”。加强日监控,对涉及劳动用工方面的问题进行收集、跟踪、处理,遇有重大事件及时报告;月汇集,区劳动保障监察处每月要向基层网格、重点监控用人单位收集相关信息,第一时间掌握一手资料;季研判,每季度要召集研判分析会,对劳动用工运行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形成劳动保障监察案件季度分析报告。三要建立重点预防监控制度。把改制企业、发生过工资拖欠、经营困难、裁员人数多、使用劳务派遣人数多、劳资矛盾多、农民工人数多的企业作为重点预防和监控对象,采取重点联系的方法,明确人员责任。重点对企业的规章制度、工时制度、工资分配制度、劳动用工管理等进行帮助指导,对违法违规的行为及时处理,防患于未然。四要健全重大劳动保障违法案件(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理机制。要进一步完善重大事件的应急准备、协调和处理机制,加强与公安、工会、经信、信访等部门的联系,建立正常信息互通机制;要建立重大事件快速反应预案,确保第一时间介入,并公平、公正进行调处,快速有效处理重大案件。

四是扎实有效开展书面审查工作。继续扩大书面审查的范围和数量,2013年计划书面审查的用人单位数量再增长75%。书面审查的重点内容是劳动合同、工资支付、休息休假、社会保险以及劳务派遣用工的情况,重点单位除小微企业外,还包括新开办单位、劳务派遣单位和诚信等级评定为c级的单位。

(四)加强管理建设、能力建设和作风建设,提高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效能和服务水平

实行严格的目标管理考核,不断提升劳动保障监察管理水平。2013年评优树先将根据各街道举报投诉结案率、书面审查计划完成情况和用人单位信息完整录入计划完成情况三项指标择优推荐。同时,将对至少三分之一的2011诚信示范单位进行复核,对至少三分之一的非诚信单位采取区街道联合方式进行重点检查;还将根据实际需要,对各街道管辖的用人单位直接进行查处。

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的培训学习,不断提升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执法服务能力。

劳动工作意见 篇2

一、重要意义

我国是人口大国, 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是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居民收入、改善生活条件的重要途径, 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不断优化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发展环境, 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 引导劳动密集型企业重点或优先在中小城市发展, 对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倍增目标和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各地要把解决当前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遇到的用工成本上升、传统优势减弱、生存和发展压力增大、融资难等突出问题与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结合起来, 切实加大扶持力度, 有效减轻企业负担, 不断稳定和增加就业岗位, 提高企业竞争能力, 促进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二、总体思路

(一)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 以及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充分发挥财税政策、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 加强公共服务, 改善发展环境, 支持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加快结构调整, 提高管理水平, 增强竞争能力, 走可持续的健康发展道路。

(二) 主要目标。

通过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共同努力, 积极缓解当前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遇到的用工成本上升、生存和发展压力加大等问题, 着力激发创业创新活力, 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促进就业岗位不断增加、市场份额不断扩大, 形成有利于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提升素质、良好成长的发展环境。

(三) 工作范围。

把轻工、纺织、机械、电子、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业、养老服务业以及现代服务业等行业中百万元固定资产就业人数13人以上 (含13人) 、人均年营业收入45万元以下 (含45万元) 的中小企业作为当前引导扶持的重点, 努力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 促进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和健康发展。

三、主要任务

(一) 加快企业转型升级。

鼓励劳动密集型企业积极探索和应用先进适用的企业管理、产品生产和市场营销技术, 优化组织结构,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引导具有品牌、技术、特色资源和管理优势的企业以并购、产业联盟等方式, 培育发展优质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支持企业加强信息技术应用, 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 提高生产效率。鼓励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运用电子商务、信用销售和信用保险, 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支持企业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 改善劳动生产环境, 实现绿色环保发展。支持企业走“专精特新”和产业集聚发展道路。

(二) 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

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 严格执行生产许可、经营许可、强制认证等准入管理, 不断增强诚信经营、质量保证、安全生产能力。鼓励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提高专业化生产、服务能力和企业间协作配套水平。

(三) 加强品牌建设。

鼓励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加强品牌建设, 创建自主品牌。引导企业提高商标意识, 在经济活动中注册和使用商标。支持企业改进竞争模式, 提高其通过运用商标开拓市场和应对市场竞争的能力, 加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 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 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四、政策措施

(一) 引导民间投资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

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和鼓励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创造公平竞争、平等准入的市场环境。鼓励民间资本从事现代农业、基本生活服务业、养老服务业、广告、印刷、演艺、娱乐、文化创意、文化会展、影视制作、网络文化、动漫游戏、出版物发行、文化产品数字制作与相关服务。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商品批发零售、现代物流领域, 以及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业态。

(二) 切实降低企业税费负担。

推动落实已出台的提高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政策和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以及暂免征收部分小微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政策。进一步加强收费管理, 坚决取消各种违法违规收费项目, 严格落实已出台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取消和减免政策, 把涉及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乱收费行为作为治理“三乱”监督检查的重点。按照国家出口退税政策, 及时办理出口退税。

(三) 加大财政政策扶持力度。

加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小商贸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对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切实落实职业培训补贴等相关政策, 对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新招用高校毕业生并组织开展岗前培训的, 可适当提高培训费补贴标准。对企业招用就业困难人员、签定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按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对小型微型企业新招用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 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给予1年的社会保险补贴, 政策执行期截止到2014年底。

(四) 缓解融资困难。

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提高对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贷款的规模, 积极开发适合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 量身定制融资方案, 合理确定企业贷款利率。对金融机构与小微企业签订借款合同免征印花税。积极开展融资培训及咨询服务, 推动多种形式银企对接。鼓励信用担保机构、保险机构加大对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服务力度, 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可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五) 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进一步提高通关效率, 推动落实调减法定检验检疫目录等政策, 为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产品出口提供便利条件。推动落实政府采购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 鼓励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积极参与政府采购, 或与大企业组成联合体共同参加政府采购, 拓宽市场空间。支持企业到境外参展办展, 开拓国际市场。

(六) 促进企业集聚发展。

加快建设小企业创业基地、科技孵化器、商贸企业集聚区等, 各类园区要集中建设标准厂房和仓储设施, 积极为企业提供生产经营场地。对创办三年内租用经营场地和店铺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 符合条件的, 给予一定比例的租金补贴。改善企业集聚发展环境, 支持能源供应、排污综合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 支持建立技术、电子商务、物流、信息等服务平台。鼓励有技术、有市场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 有序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七) 加强公共服务。

支持建立公共服务平台、发挥平台积聚服务资源的作用。引导社会各类服务机构增强对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服务能力, 增强政策咨询、创业创新、知识产权、投资融资、管理诊断、检验检测、人才培训、市场开拓、财务指导、信息化服务等各类服务功能。实施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建设工程, 支持各省 (区、市) 统筹建设资源共享、服务协同的公共服务平台网络, 支持行业特色鲜明的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健全服务规范、服务评价和激励机制, 调动和优化配置服务资源, 把为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作为业绩考核的重点内容。鼓励信息化服务商搭建平台, 为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化服务。

(八) 加强指导协调。

劳动工作意见 篇3

问:《意见》的出台有何背景?

答:劳动关系是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近年来,在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总工会、企业与企业家联合会、工商业联合会等部门认真履职,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齐心协力,大力推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体制机制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区劳动关系总体保持稳定。但是,劳动关系领域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劳动者权益受到侵害的现象仍然存在,特别是不依法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拖欠职工特别是农民工工资、不为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等问题还比较多,导致一些地方劳动争议案件居高不下,集体停工和群体性事件仍有发生,对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较大影响。随着广西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特别是经济下行压力增大,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劳动关系矛盾进入凸显期和多发期,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面临较大压力与挑战。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作,印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中发[2015]10号,以下简称中发10号)。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出台《意见》,对广西贯彻落实中发10号文件提出了要求,作出了部署。

问:《意见》包括哪些内容?

答:《意见》结合广西工作实际,将中发10号文件部署的各项工作按照深刻认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准确把握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总体要求、依法保障职工基本权益、加强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建设、加强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建设、健全劳动关系矛盾调处机制、营造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良好环境、加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等八大部分提出具体措施和落实任务分工。

问:广西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目标任务是什么?

答:切实加强广西调整劳动关系的法规、体制、制度、机制和能力建设,加快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企业和职工参与、法治保障的工作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工作机制,促进全区劳动用工更加规范,职工工资收入合理增长,劳动条件不断改善,职工安全健康保障到位,社会保险全面覆盖,人文关怀进一步加强,有效预防和化解劳动关系矛盾,进一步加强协调劳动关系队伍建设,推进全社会形成积极参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良好氛围,保持全区劳动关系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

问:《意见》依法保障职工的哪些基本权益?

答: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基本权益:职工劳动报酬的权利、职工休息休假的权利、职工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职工享受社会保险的权利、职工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

问:加强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建设包括哪些内容?

答:一是落实劳动合同制度;二是推进实施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三是健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

问:加强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加强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加强以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推进厂务公开制度化、规范化。

问:健全劳动关系矛盾调处机制包括哪些内容?

答:一是加强和创新劳动保障监察制度;二是加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效能建设;三是完善劳动关系群体性事件预防和应急处置机制。

问:如何营造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良好环境?

答:一是强化对职工的教育引导和人文关怀;二是教育引导企业经营者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三是营造良好的企业发展环境;四是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五是深入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

劳动工作意见 篇4

劳社部发„2005‟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局):

《劳动保障监察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发布实施,标志着劳动保障监察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2005年是《条例》发布施行的第一年,也是全面推进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关键的一年。劳动保障监察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要求,以深入贯彻实施《条例》为统领,加大监察执法力度,全面维护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劳动保障法治环境。经研究,现对进一步做好劳动保障监察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以贯彻实施《条例》为契机,进一步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力度

各地要在广泛宣传《条例》的基础上,全面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工作,加大对广大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2005年重点抓好四项工作:一是在一季度以清理非法职业中介为重点,与公安、人事、工商等有关部门联合开展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专项检查,加强对各类职业中介机构的监管,严厉打击非法职业中介和各类欺诈行为,取缔一批非法职业中介机构。二是在三季度以打击非法使用童工为重点,开展贯彻实施《禁止使用童工规定》情况专项检查,对非法使用童工的行为,给予严厉的行政处罚,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使非法使用童工的违法行为基本得到遏制,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三是在四季度以开展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专项检查为重点,继续严肃查处拖欠农民工工资等违法行为,减少并逐步杜绝新的拖欠工资行为。四是切实保障举报投诉渠道畅通有效。通过多种形式向社会公布举报投诉电话,设立举报投诉信箱,为劳动者举报投诉提供便利。同时要加强接待举报投诉人员力量,认真负责地做好举报投诉调查处理工作,坚决杜绝行政不作为。还要尽快制定对举报重大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行为提供主要线索和证据的举报人给予奖励的办法,向社会公布,并积极实施。

二、以推进企业劳动保障守法诚信制度为重点,抓好劳动保障监察常规检查

各地要重点推进企业劳动保障守法诚信制度建设,全面建立以诚信数据收集体系、动态监管体系、信息交流体系、失信惩戒机制为内容的企业劳动保障守法诚信制度,收集企业用工信息,建立诚信基础数据。要充分运用《条例》赋予的法律手段,扩大日常巡视检查覆盖面,认真做好对用人单位按照要求报送书面材料的审查工作,重点检查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支付职工工资、执行工时制度、参加社会保险等情况,依法加大对用人单位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对有重大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行为的用人单位要依法向社会公布,以警示违法者。

三、完善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和队伍建设,努力提高监察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

各地要围绕贯彻实施《条例》,继续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

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通知》(中发*2002#12号)和劳动保障部、财政部、中央编办等 11个部门印发的《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通知若干问题的意见》(劳社部发*2002#20号)关于协调解决劳动保障监察工作机构编制问题和保证劳动保障监察执法队伍工作经费的要求,积极与编制部门加强沟通协调,解决省、市、县三级监察机构编制问题,并将事业编制监察机构名称逐步规范为总队(省级)、支队(市级)、大队(县级)。同时,积极争取地方财政部门的支持,切实解决监察机构的人员、办案、举报奖励等项经费问题。要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执法能力建设。通过举办学习《条例》培训班、专题研讨和典型案例分析等形式,提高劳动保障监察员的业务素质和办案能力。加强监察队伍勤政廉政建设,严守监察工作纪律,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努力为群众办实事,树立规范执法、文明执法的形象。

四、充分依靠各方面的力量,建立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工作协调机制各地要进一步加强与公安、工商、建设、卫生、人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法院等单位的协调沟通力度,争取他们的支持和配合,严厉打击侵害劳动者权益的违法行为。要充分发挥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组织开展劳动保障法律监督的作用,定期召开由相关部门和组织参加的协调会,互通情况,分析研究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工作的形势,提出相关对策措施。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社会监督作用,对严重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行为和现象,给予公开曝光,通过依靠各有关方面的力量,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切实维护广大劳动者合法权益。

劳动工作意见 篇5

作意见

各市、区建设局、劳动保障局,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局、人事劳动局,有关部门、单位:

为了加强和规范建筑劳务队伍管理和劳动用工管理,预防和制止拖欠农民工工资,保障建筑劳务关系各方的合法权益,促进建筑劳务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以下工作意见:

一、落实管理职责,加强市场监管

各级建设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建筑劳务队伍的监督管理工作,会同劳动保障主管部门对建筑企业劳动用工和工资支付进行监督管理。建设主管部门支持、鼓励已实际从事劳务作业的本市和外来务工的队伍组成建筑劳务企业,凡企业注册资本金、人员结构达到基本要求的,均可申请办理相应登记的建筑业企业劳务资质。

实行建筑劳务企业资质年检制度。对已取得劳务资质的建筑劳务企业每年进行一次年检,未参加年检的,不得继续从事建筑劳务活动,年检不合格的,予以降低资质等级或收回资质证书。外地进威劳务企业,应持企业所在地建设(建筑)主管部门出具的施工证明、资质等级证书、法人营业执照等证件,到劳务活动所在地的建设主管部门登记备案,接受统一管理。

各级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劳动主管部门采取各种措施,发展职业培训,开发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提高劳务企业的整体素质。要按规定设立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和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对国家和行业主管部门要求持证上岗的专业工种,应进行相应的职业资格鉴定。

各级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劳动主管部门对建筑劳务分包、劳动用工和工资支付工作进行检查监督。定期组织市场大检查活动,及时纠正违法违规行为。要建立企业市场行为,诚信经营档案,要对企业不良行为进行记录,并按有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

二、严格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建筑劳务分包管理

凡从事建筑劳务活动的企业,必须依法取得建筑劳务资质,并在资质证书核定的范围内从事劳务作业。工程总承包企业和专业承包企业,在进行工程劳务分包时,必须使用具有相应资质的建筑劳务企业,并与建筑劳务企业依法订立书面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禁止将劳务作业分包给不具备资格的“二包头”和社会零散人员。建筑劳务企业承担的劳务作业必须使用自有劳动者完成,严禁将劳务作业再次转包。凡违反规定使用无资质劳务队伍和违法转包的,依照《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第十四条的规定,依法进行查处。违规企业不予批准申请晋升资质等级或主项资质以外的资质。

三、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加强建筑行业劳动用工管理

工程总承包企业、专业承包企业、建筑劳务企业,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建筑劳动用工制度,按规定招用具有一定操作技能的劳动者。企业招用的劳动者必须登记造册,建立档案,及时报工程所在地劳动保障部门备案。严禁企业将招工权下放到工程项目部和作业班组。各建筑业企业招用劳动者必须依法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劳动合同必须注明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劳动报酬和工资支付方式、劳动纪律、合同终止条件,违约责任、纠纷处理方式等内容。

四、建立健全工资支付保障制度,按时支付劳动者的工资

建筑劳务企业要加强对劳动者的工资管理,整理好劳动记录和原始凭证,应按劳动合同的约定,按时发放劳动者的工资,合同未明确约定工资发放时限的,应按月足额发放工资。总承包企业、专业承包企业应按劳务分包合同的规定,及时支付劳务企业的工程款,应对劳务企业发放劳动者工资的情况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实施发放备案制度。否则,造成拖欠劳动者工资的,总承包企业和专业承包企业要负连带支付工资的责任。

对恶意拖欠、克扣劳动者工资以及由此引发的群体上访事件的各建筑企业,要记入其信用档案,给予不良行为记录,通过媒体公开曝光。情节较重的,给予取消或降低企业资质,直至清出威海建筑市场的处理。

五、加强安全生产和劳动保障工作,确保劳动者人身安全

总承包企业、专业承包企业对劳动者的安全生产负总责,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安全、卫生标准的生产环境、生活设施、作业条件、机械设备和防护用品,指导劳务企业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措施并监督落实。建筑劳务企业应接受总承包企业和专业承包企业的监督管理,对所分包的劳务作业安全负直接责任。

建筑业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对新招用的劳动者进行进场前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达到考核合格方准上岗作业。劳动者进入操作现场作业,应进行班前安全技术交底,特种作业人员必须严格持证上岗。

建筑劳务企业应当按照国家规定,为劳动者办理养老、医疗、工伤等保险,并按有关规定,按时交纳保险费用。

六、加强培训和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劳动工作意见 篇6

实 施 意 见

各镇(街道)人民政府、市属各单位:

为进一步加强我市劳动争议人民调解,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及浙综委„2011‟10号、浙人社发„2010‟78号、温委办发„2011‟96号等文件精神,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随着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劳动者维权意识的增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等法律法规相继实施后,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呈高位运行,集体劳动争议增多,处理难度增大。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案多人少、力量不足的矛盾日趋突出,大量劳动争议难以在第一时间得到处置与化解。这些矛盾如果不能及时调处,必将严重影响我市企业正常生产秩序、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工作的开展,是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与经济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全市各级综治部门、司法行政机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工会组织和基层人民政府应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深化对新形势下推进人民调解化解劳动争议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法

制意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发扬主动性、自觉性,解放思想,创新机制,落实措施,确保人民调解参与化解劳动争议工作顺利推进。

二、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委员会及其机构建设

1、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工作由市综治部门统一协调,司法行政机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工会组织、各镇(街道)具体组织实施。

2、市本级在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以下简称仲裁委)设立劳动争议人民调解组织。各镇(街道)依据本意见设立劳动争议人民调解组织,村(居)委会设立派驻式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工作室,专门从事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工作。设在市本级仲裁委的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委员会,名称为“乐清市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委员会”。设在镇(街道)的劳动争议人民调解组织,名称统一为“乐清市××镇(街道)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委员会”。各镇(街道)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委员会派驻村(居)委会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工作室,名称统一为“××镇(街道)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委员会驻××村(居)委会人民调解工作室”。各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委员会由当地司法行政机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工会组织共同设立。各乡镇(街道)应在今年年底前基本设立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委员会。村(居)委会设立派驻式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工作室工作,由各乡镇(街道)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按需求逐步推进完善村(居)一级的劳动争议人民调解组织的建设。

3、各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委员会由当地司法行政机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工会组织共同管理,并设立相关协调机构,人员由上述三家单位会同综治部门等相关人员组成;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市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委员会所需的办公场

地;各镇(街道)、村(居)委会设立的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人民调解工作室),与镇(街道)、村(居)委会人民调解组织合署办公。司法行政机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工会组织共同商请同级财政部门,按照《财政部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经费保障的意见》要求,保障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工作的办公经费及人民调解员的报酬等其他各项经费,且该工作经费由司法行政机关代为负责管理。

4、市本级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委员会聘请专职人民调解员4-6名,各镇(街道)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委员会聘用专职人民调解员2-4名,村(居)委会设立派驻式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工作室聘请人民调解员1-2名,专门从事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工作。劳动争议专职人民调解员由司法行政机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会同工会组织统一向社会公开招聘。专职调解员应当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公道正派,热心人民调解工作,能够联系群众,在群众中有威信,并有一定的法律知识和政策水平。

5、劳动争议专职人民调解员经培训后持证上岗,其补贴参照各地已经开展的相关行业性专职人民调解员的补贴标准执行。专职调解员的日常管理工作,市本级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各镇(街道)、村(居)委会由司法行政机关负责。专职调解员的业务指导、培训、表彰和年终考核由司法行政机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工会组织负责。专职调解员每年培训不少于5天。

三、劳动争议人民调解的适用范围和工作程序

(一)劳动争议人民调解的适用范围

1、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与劳动者之间,以及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

之间因确认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劳动报酬、福利、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

2、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

(二)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和劳动争议仲裁程序的衔接

1、劳动争议案件当事人可以向人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人民调解组织也可以主动介入调解,劳动争议当事人一方明确拒绝调解的,不得调解。

2、劳动争议案件由仲裁委受理后,案件当事人愿意接受人民调解的,仲裁委可以委托人民调解组织进行调解。仲裁委向人民调解组织委托调解的劳动争议案件,应当同时移交案卷材料。

3、人民调解组织主动介入调解的劳动争议案件或收到当事人调解申请,以及仲裁委委托调解的劳动争议案件,应审查证据材料,双方当事人主体适格,申请事项属于劳动争议人民调解范围的,应当于同日受理,并指派人民调解员开展调解工作。人民调解员调解劳动争议,应在双方当事人平等自愿的基础上依法调解。

4、人民调解组织在受理案件后,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安排调解,应当提前2个工作日告知当事人调解时间以及地点,调解过程应当制作调解笔录。劳动争议人民调解组织调解劳动争议案件的期间为15个工作日,15个工作日未达成调解协议的,人民调解组织应当终止调解。

5、经劳动争议人民调解组织调解达成协议的,人民调解组织应当及时制作人民调解协议书,由双方当事人签名、盖章,人民调解员签章并加盖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委员会公章,自送达之日起 4

生效,双方当事人应当严格履行调解协议,人民调解组织对人民调解协议内容的履行情况进行监督。

6、劳动争议当事人申请人民调解或人民调解组织主动介入调解的劳动争议案件,如调解不成,人民调解组织应当告知当事人仲裁、诉讼的权利。由仲裁委委托劳动争议人民调解组织调解的案件,达成调解协议的,人民调解组织应在调解结束后3个工作日内将调解结果报送仲裁委;未达成调解协议或终止调解的,人民调解组织应当立即将案卷材料移送仲裁委。

7、劳动争议案件经人民调解组织调解达成调解协议后,双方当事人认为有必要的,可以自调解协议书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内共同向仲裁委申请确认,经仲裁委审查确认后,可置换仲裁调解书。

8、经人民调解组织调解达成调解协议后,双方当事人认为有必要的,可以自调解协议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内共同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经人民调解组织达成调解协议后,当事人就调解协议的履行或者调解协议的内容发生争议的,一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9、人民调解组织调解劳动人事争议案件不收费。

四、明确职责,加强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工作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由综治部门牵头,组织司法行政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和工会等相关行业主管部门人员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听取劳动争议人民调解组织的运行情况,研究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职能部门应加强对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优势,落实责任,加大投入,整合资源,形成协调配合、通力合作的工作新格局。综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统筹规划,会同司法行政部门、工会组织及有关部门指导推动劳动争议调解和预防工作;司法行政部门要对人民调解组织开展劳动争议调解工作进行指导;工会组织要引导双方通过协商解决争议,维护职工利益。

(二)加强队伍建设。调动社会资源,多渠道选聘人民调解员,充实调解员队伍。通过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知识培训、调解方法和技巧培训、典型案例评析研讨等形式,不断提高人民调解员的调解能力和法律素养。要加强对人民调解员的考核和管理,不断健全激励保障措施,努力建设一支公道正派、联系群众、热心调解工作的人民调解员队伍。

劳动工作意见 篇7

烟开„2007‟35号

关于印发《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 劳动模范评选管理工作意见》的通知

直属各部门、企事业单位,古现、大季家、八角街道办事处,中央、省、市属驻区各单位:

现将《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劳动模范评选管理工作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七年九月二十日

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 劳动模范评选管理工作意见

为了加强和规范劳动模范评选、管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结合开发区实际,制定本意见。

一、劳动模范的评选

开发区范围内的工人、农民、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机关工作人员及个体、私营业户和其他人员,均可参加开发区劳动模范的评选。

(一)评选标准

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增加经济效益和保障社会供给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

2、在发明创造、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技术推广和技术服务等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

3、在企业发展生产,深化改革,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

4、在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

5、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计划生育、体育、新闻宣传出版等事业中做出突出贡献的;

6、在环境保护、安全生产、文明生产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

7、在保卫国家和人民利益、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安定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

8、在勤政廉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当好人民公仆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

9、积极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为国家和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

10、在其他方面做出优异成绩的。

(二)评选程序

坚持民主、公开的原则,按下列程序进行:

1、基层单位民主推荐候选人。张榜公布其主要事迹,经本单位职工代表大会、村(居)民委员会或其他民主形式通过。

2、主管部门或社区管理处、街道办事处同意。

3、区劳动模范评审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区总工会)审核并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后,提出初选名单(两倍于终评人数),对外公示。

4、区劳动模范评审委员会(由区直有关部门负责人、社会各界知名人士代表组成,工委管委分管领导任评审委主任)评审。

5、工委管委批准命名和表彰。区劳动模范由工委管委授予“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劳动模范”荣誉称号,颁发奖章和证书,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每5年组织一次全区劳动模范评选表彰活动,一般不再单独评选行业性劳动模范。

全国劳动模范、山东省劳动模范和烟台市劳动模范的评选、推荐工作,按照国家、省、市有关规定办理。

二、劳动模范的管理

区总工会负责区内各级劳动模范的日常管理工作。要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和经验,大力弘扬干事创业精神,更好地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头作用。

要教育、引导劳动模范发扬优良传统,再接再厉,勇立新功。同时,要关心他们的思想、工作、学习和生活,定期召开座谈会,听取意见和要求,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要全面掌握劳动模范的有关情况,及时登记造册、整理资料,建立健全劳动模范档案。

开发区劳动模范,凡受到记大过以上行政处分或党内严重警告以上党纪处分,受到刑事处罚或被劳动教养,伪造先进事迹的,由单位或主管单位提出意见,经区总工会调查审核并将材料备案,取消其荣誉称号及相关待遇。

全国劳动模范、山东省劳动模范和烟台市劳动模范称号的取消,按照国务院、山东省人民政府和烟台市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执行。

三、劳动模范的待遇

(一)要依法维护劳动模范的合法权益。企业不得安排劳动模范下岗,安置破产、倒闭企业职工时,应优先安置劳动模范。

(二)劳动模范的医药费应按规定及时给予报销。劳动模范一般每年查体一次,所需费用,机关、事业、企业的由所在单位 报销,农民劳动模范由村(居)、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负担。

(三)各级劳动模范、按上级有关规定享受劳动模范待遇的先进工作(生产)者,离退休(男满60周岁、女满55周岁)后,享受荣誉津贴。

1、荣誉津贴的发放标准。全国劳动模范每人每月享受100元,省劳动模范每人每月享受80元。其中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获得劳动模范称号的,在此基础上每月再增加20元;上世纪七十年代获得劳动模范称号的,在此基础上每月再增加10元。市、区劳动模范享受每人每月60元的荣誉津贴。其中,多次获得全国、省、市和区(县)劳动模范荣誉称号的人员,按其获得最高档次荣誉称号的标准执行。

2、荣誉津贴的执行时间、资金来源及支付渠道。离退休劳动模范荣誉津贴自本意见发布之日起执行,所需资金由劳动模范退休时所在单位支付;单位已经破产的,由收购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支付;无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的,由管委负责解决。农民劳动模范的荣誉津贴由村(居)、原单位支付;村(居)、原单位无力支付的,由街道办事处或社区管理处解决。2007年以后评选的区级以上劳动模范,由所在单位在评选当年为其办理一次性商业养老保险,退休后到保险公司领取荣誉津贴。

3、荣誉津贴的报批程序。(1)全国劳动模范、省劳动模范和曾在军队获得荣誉称号并在地方办理了离退休手续人员以及农业劳动模范已转为正式职工,离退休后,由离退休时所在单位(以 下称“原单位”)负责填写《离退休劳动模范享受荣誉津贴登记表》一式四份,经主管部门、区总工会签署意见后,报烟台市总工会审批。国务院各部委命名表彰的劳动模范,由原单位及主管部门签署意见后,按系统层层上报,由省产业工会审批。(2)烟台市劳动模范离退休后,由原单位负责填写《离退休劳动模范享受荣誉津贴登记表》一式四份,经主管部门、区总工会签署意见后,报烟台市总工会审批。(3)区劳动模范离退休后,由原单位负责填写《离退休劳动模范享受荣誉津贴登记表》一式四份,经主管部门签署意见后,报区总工会审批。(4)由外省、市、县(区)调入开发区的劳动模范,已离退休的,荣誉津贴由原籍单位负责解决;在区机关、事业、企业单位退休的,由原单位负责填写《离退休劳动模范享受荣誉津贴登记表》一式四份,经主管部门签署意见后,报区总工会审批或上报。(5)各级劳动模范离退休后,由于撤销、关闭、破产等原因导致无单位、无主管部门而无法领取荣誉津贴的,由个人写出书面申请,经区总工会审批或报批后,向区财政申请专项资金,由区总工会按季度发放。

主题词:劳动 意见 通知

劳动工作意见 篇8

为依法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和谐发展,正确审理劳动争议案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下简称《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事诉讼法》)等规定,结合我省审判实践,提出如下意见:

1.劳动争议审判工作应当坚持依法、公正、高效的原则。

人民法院应当采取有力措施充分保障作为弱势群体的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劳动争议案件的处理应当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与经济的和谐发展。

2.受理劳动争议案件数量特别多、审判任务特别重的中级法院和基层法院可设立专门的民事审判庭集中审理劳动争议案件。

受理劳动争议案件数量较多、审判任务较重的中级法院和基层法院可指定专门的合议庭集中审理劳动争议案件。

其他中级法院和基层法院应当指定专门的民事法官集中审理劳动争议案件。

3.人民法院收到劳动者起诉材料,经审查认为符合起诉条件的,应予当天立案并优先于其他案件单独排定开庭时间、开庭地点及审判人员。

人民法院对劳动争议案件采用特别标志的卷宗袋,以方便劳动争议案件的快立、快审和快执。

人民法院应当为有需要的劳动者提供节假日立案、预约立案等便民服务。

4.劳动者起诉或上诉的劳动争议案件,劳动者不预交案件受理费;案件审结时,由败诉方负担。劳动者败诉的,人民法院依劳动者申请可依法对应由劳动者承担的诉讼费用予以减免。

5.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就双方的劳动争议达成了明确的协议,后因款项的支付发生纠纷的,劳动者以债务纠纷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可以受理。

6.在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主持下,双方当事人达成的调解协议,具有民事合同的效力。一方当事人不履行调解协议确定的给付义务的,对方当事人可直接向法院起诉。

7.人民法院对于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的劳动争议案件应当于一个月内审结。

8.人民法院对于举证能力较弱的劳动者应当加强诉讼指导,并可对劳动者的举证期限酌定从宽。人民法院在必要时应当依职权调查收集证据,不得轻易以劳动者证据不足或举证期限届满而驳回其诉讼请求。 9.劳动者未出庭参加诉讼的,人民法院必须核实劳动者是否存在不能到庭的正当理由,不得简单作出按撤诉处理的裁定或仅因劳动者不到庭而作出不利于劳动者的缺席判决。

10.对于确实无法在正常工作时间出庭参加诉讼的劳动者,经其提出申请,人民法院可在夜间及节假日的合理时间安排开庭。

11.劳动争议仲裁过程中,劳动者可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人民法院提出财产保全的申请,但是应当提供担保。劳动者的申请符合《民事诉讼法》第九十三条规定的,应当依法作出财产保全的裁定。劳动者在仲裁裁决生效或者人民法院判决生效后三个月内未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人民法院应当解除保全措施。

劳动者确因经济困难不能提供财产担保的,劳动者也可提供保证人担保。

12.人民法院在审理劳动争议案件期间,有证据证明用人单位持续、大量拖欠劳动者工资,且准备或正在对资产进行藏匿、转移或变卖的,人民法院可根据劳动者的申请或依职权及时对用人单位的相应财产采取保全措施。

对于申请财产保全的劳动者,如确因经济困难无法提供财产担保的,人民法院可减轻或免除劳动者的担保义务,确有必要的可由劳动者提供保证人担保。

13.《劳动法》第八十二条规定的“劳动争议发生之日”,是指:

(一)用人单位明确拒绝支付工资之日或者承诺支付工资的期限届满之日;

(二)双方未明确工资支付期限的,劳动者主张权利之日;

(三)涉及劳动关系解除,用人单位不能举证证明解除时间的,劳动者主张权利之日;

(四)劳动者请求用人单位承担工伤待遇的,劳动者治疗终结之日或伤残等级评定之日。

14.在申请仲裁期间内,劳动者因不可抗力等其他客观原因无法申请仲裁的,申请仲裁期间中止;从中止的原因消灭之日起,申请仲裁期间继续计算。

申请仲裁期间因劳动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用人单位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有关部门作出处理决定、明确表示不予处理,或者用人单位明确拒绝履行义务时起,申请仲裁期间重新计算。

15.对于劳动者申请强制执行的劳动争议案件,人民法院可以不受执行立案顺序的限制,优先予以执行。

16.劳动者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生效劳动争议仲裁裁决或民事判决的,人民法院免收申请执行费;申请执行标的额较大的,可以减收申请执行费。

17.劳动者申请强制执行生效劳动争议仲裁裁决或民事判决的,人民法院应当自执行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执行完结。

18.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在劳动争议案件终结裁决作出之前,裁决用人单位预先支付劳动者工资、医疗费的,用人单位不得就该裁决向人民法院起诉。用人单位拒不执行的,劳动者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

19.劳动者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劳动争议案件,申请人无法提供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或线索的,由人民法院依职权对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进行调查取证。

20.用人单位财产不足以清偿所有债务的,应优先以用人单位财产清偿劳动者的工资债权。为保护劳动者的基本生存权和维护社会稳定,劳动者工资债权还可优先于担保物权和其他优先受偿权得到清偿。

21.企业持续、大量拖欠劳动者工资,但企业有可供执行的土地使用权、厂房、机器设备等实物资产的,人民法院在执行拍卖过程中可要求拍卖人垫付该企业所拖欠的劳动者的工资后,再从拍卖企业财产所得款项中抵扣垫付的数额。

22.人民法院对欠薪单位执行到的每笔款项,均应当自该款项进入执行款专户之日起三日内支付给被欠薪的劳动者。

23.对劳动者申请执行的劳动争议案件,人民法院应当严格适用本院《关于对适用中止执行的若干问题的意见》,未经穷尽一切执行措施,不得裁定中止执行。

24.用人单位有能力履行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劳动争议案件仲裁裁决或民事判决而拒不履行的,人民法院可根据情节轻重对用人单位负责人予以罚款、拘留;情节严重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追究刑事责任。

25.人民法院对在劳动争议案件审理中发现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型、疑难问题及辖区内发生的可能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群体性劳动争议案件的审理情况,应逐级向上级法院报告并及时总结经验。

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民事审判庭应在法律适用上加强与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协调与沟通,充分发挥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对劳动争议纠纷的疏导作用。

上一篇:省内新闻下一篇: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德育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