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业发展模式

2024-06-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医药行业发展模式(精选8篇)

医药行业发展模式 篇1

(上)

中国医药保健品行业营销30年经历了“摸着石头过河”阶段的混乱不堪到“顶层设计”阶段的战略模式构建俨然是一部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浓缩史。

从505神功元气袋风靡全球到三株口服液黯然退市从蒙派营销异军突起到巨人大厦轰然倒塌从外资品牌大举入侵到本土企业快速崛起从GMP强制认证到新医改政策全面实施。30年的激荡沉浮犹如一副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即使在世界经济史上亦是蔚为壮观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如今广东品牌策划公司龙狮掩卷沉思

归纳总结中国医药保健品行业30年来的十大营销模式以启来者。

哈药模式密集广告强势拉动大普药取得大成功

2000年哈药集团砸出12亿元的广告费实现销售收入64亿元居全国医药行业第一位。在无数广告密集的狂轰烂炸之下在媒体和消费者的议论声讨之中哈药集团和哈药模式被人们记住了。为了超越同质化的产品竞争、释放过剩的产能维系企业和社会的稳定哈药集团确立了“使经营能力大于生产能力”的指导思想。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加之当时的媒体费用还比较低廉投入1000万就能实现大面积轰炸投入上亿元消费者只有关掉电视才能躲过广告内外部因素的交织从而诞生了以密集广告强势拉动大普药销售的哈药模式。10余年来哈药集团一直稳居中国医药百强榜前列足以证明这一点盖中盖、严迪、护彤、三精等品牌也早已深入中国百姓的心智。现如今再依靠密集广告强势拉动普药销售的模式已经难以复制和维系首先是媒体费用不断高企巨额投放费用早已换不来大面积广告覆盖其次是数个同类竞品在终端实施高毛利拦截策略使得广告品种在终端声势渐微。目前哈药集团已经开始战略调整结果如何广东品牌策划公司龙狮拭目以待。

修正模式传播精准高额空间人海战术

修正药业在推出第一个明星单品斯达舒时胃药市场早已是高手如林在三九胃泰、丽珠得乐、胃炎平、吗叮啉等当时响当当的品牌面前修正药业选择在线上和线下同时展开了犀利的攻势。相比哈药模式的广告大面积狂轰乱炸修正在品牌传播上相对要聚焦和精准得多。一是媒体选择上相对聚焦主要集中在央视和重点卫视达到了传播冲击力强可信程度高的目的二是精准定位疾病症状做到了症状清晰化胃痛、胃胀、胃酸就用斯达舒简洁有力直接对应消费需求形成强大的购买指令。同时修正药业在线下实施了强大的人海战术队伍迅速扩大到上万人并给予销售团队高额的利润空间极大地调动了各级渠道链条的积极性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丰厚的激励机制使得修正斯达舒快速的全国

市场全面铺开配以线上凌厉的广告攻势修正斯达舒一下子攻克了胃药市场的半壁江山。修正药业在斯达舒身上尝到甜头后迅速将这种症状突出、高额空间、人海战术的营销战略模式复制到后来推出的唯达宁、消糜栓、肺宁颗粒、修修爱等几个品种上并都取得了不错的市场业绩。近年来面对降低药价的政策压力以及不断高企的人员成本修正药业也在适时调整,整营销模式并在产品战略上向保健食品、保健饮料等方面不断扩张。扬子江模式产品集群进医院、同乡队伍高返利与大多数本土医药企业相比扬子江药业是一家比较专注的企业,专注于产品集群的打造和医院终端的开拓这种专注甚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抵制住了多元化和资本市场的诱惑最终使其荣登中国医药百强榜首。“一揽子产品群策略”使其可以通过打包的方式与医院进行谈判为企业赢得了巨大的市场占有

率和口碑同时其中的利润型产品则为企业赚取了高额的利润回报。

扬子江模式最为外界称奇的就是其由泰州同乡组成的营销队伍以及激励机制。

利用乡情纽带及利益共享机制极大地调动了销售人员的积极性使其将公司的销售任务当自己的事业来做。在企业提供给医院高出行业3倍之多的返利政策及强大的政府公关能力的掩护之下这支队伍一路长驱直入不断攻克省、市、县三级医院甚至乡镇医院最终将扬子江药业抬进了百亿级俱乐部。扬子江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其本身的灰色气质也广受诟病一度被上升到道德批判的高度。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紧缩特别是反商业贿赂、招标、降价对创新药品的扶持等对扬子江冲击极大有报道指出在国家强行降低药价几个月内企业一下子就蒸发了近8亿的销售额。面临监管越来越严药价越来越低的大势扬子江模式的不可持续性也越发凸显。与此同时在广东品牌策划公司龙狮看来近年来扬子江药业明显加大了自主科技产品的研发以及OTC产品的推广力度。变已经成为扬子江药业的坚定选择。

江中模式大广告打造OTC大品牌渠道终端精耕细作。OTC大产品大广告是众多医药企业采用的营销模式但江中制药无疑是最成功的。草珊瑚含片的广告使“江中”品牌深入人心2002年又通过电视广告重磅出击使江中健胃消食片的知名度和占有率不断攀升紧随其后的是江中亮嗓的娱乐化营销和初元的针对术后病人的精准广告定位都在业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在大力做好品牌传播及维护的同时江中制药在渠道终端实施精耕细作策略。2004年通过深度分销协议二级商的数量急剧扩大的2000家左右同时不断加强第三终端的营销力度使公司销售终端向新的市场进一步延伸。并通过终端维价、产品陈列、终端包装、打击仿冒品等措施使终端面貌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从而建立了良好的渠道和终端秩序极大地提升了渠道商和终端的满意度使得江中制药的OTC产品和保健品不断大放异彩OTC产品及保健品具有类快消品的特征其本质是消费者自主购买品牌知名度决定成交率。通过大广告树立大品牌通过渠道终端精耕细作实现良好的渠道管控是看似简单却是最为稳健最为有效的营销模式江中制药已经做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目前包括东阿阿胶和云南白药在内的众多医药企业也都走这一条

道路并都取得了骄人的成就。蜀中模式第三终端遍地开花大普药规模化低成本蜀中药业成立之初即根据企业自身的产品实际情况将目光对准了以广阔的农村市场为主力战场的第三终端。2003年企业提出了“普药精做”的口号 2005年蜀中药业销售额超过8亿元其中30%以上是在农村市场取得的。当年阿莫西林胶囊占该品种全国市场的3成以上氨咖黄敏胶囊、板蓝根颗粒、氯芬黄敏片等普药品种的销量也居全国第一。广东品牌策划公司龙狮认为在第三终端遍地开花的营销战略指导下蜀中药业一方面与安徽华源、湖北九州通等达成战略合作一方面积极与县一级医药公司建立新型工商联盟利用其现有渠道和丰富的经验对农村医药市场进行深度开发确保了蜀中药业对第三终端的广泛覆盖。在蜀中领军人安好义“价低一分就离市场更近一步”的思想指引下规模化低成本成为蜀中模式的关键。为严格控制成本蜀中药业建立了板蓝根种植基地采用“公司+农户”的生产模式极大的降低了采购费用同时企业不断扩大生产能力和提高生产效率相继建成了年产130亿粒的中国最大的空心胶囊生产线其产量目前稳占中国胶囊市场的十分之一仅此一项胶囊剂生产成本即下降20%每年节约成本费用500万元。随着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实施以及新农合参保范围和人数的不断扩大第三终端的市场容量还将持续增长。但受于低价中标的掣肘去年爆发的“蜀中事件”也为蜀中模式投下了一道阴影蜀中药业能否一如既往的在第三终端高歌猛进还有待于时间的检验。

中国医药行业十大营销模式沉思录(下)

来源:牛津管理评论 作者:娄向鹏 发布时间:2012-08-14 16:16:45 浏览次数:42

4中国医药保健品行业营销30年,经历了“摸着石头过河”阶段的混乱不堪到“顶层设计”阶段的战略模式构建,俨然是一部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浓缩史。从505神功元气袋风靡全球到三株口服液黯然退市,从蒙派营销异军突起到巨人大厦轰然倒塌,从外资品牌大举入侵到本土企业快速崛起,从GMP强制认证到新医改政策全面实施。30年的激荡沉浮,犹如一副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即使在世界经济史上亦是蔚为壮观!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如今掩卷沉思,归纳总结中国医药保健品行业30年来的十大营销模式,以启来者。

杨森模式:处方药与OTC并重,学术推广和品牌传播双举

西安杨森在皮肤科、精神病、抑郁症、肿瘤和血液疾病等领域都有非常优秀的处方药。在处方药的推广上,西安杨森通过自主研发或销售许可转让等多种方式,引进了多个领域的新药,加大国内产品研发与临床试验的同步力度,缩短新药在中国市场与国际市场上市的时间差,专门组建以处方药运营见长的国际化团队加强医院终端的建设。同时,积极实施“让每一个中国医生了解西安杨森产品”的学术推广工作,通过召开各种产品的座谈会、宣讲会、研讨会,面对面地向医务人员,特别是有处方权的中青年医生进行宣传。比如在推广皿治林产品时,就特别邀请了北京、上海的4名国内知名教授,在上海、广州、乌鲁木齐等40多个城市举行巡回演讲,全国有近4000名医生聆听了专家的学术演讲。

对OTC品牌产品的打造,西安杨森更是巨资投入,不遗余力,在线上实现了央视、各大卫视、网络、户外媒体、行业媒体的全方位高强度的广告覆盖,使各大OTC品牌在中国消费者的心智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在线下坚持以国有商业企业为主渠道的销售策略,并对大客户实现价格优惠,对付款及时者实行现金折让的销售政策。与各级渠道商建立了互惠互利、相互依赖的新型伙伴关系,极大的调动了渠道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处方药与OTC并重,既为西安杨森赚取了高额的利润,又为其提供了丰厚的现金流,加之中国医药市场持续高增长的行业大势,近年来,对其总部而言,西安杨森在亚太地区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也受到总部更多的关注和支持。这个本土化最为成功的外资药企,在今后的征程中,必定以其专业、稳健的姿态,继续在中国医药市场上大行其道!

东风模式:恐吓营销,终端体验

东风模式,准确的讲应该称之为九鑫模式。1996年,九鑫药业成为济南东风制药新肤螨灵霜的全国总代理商后,将蒙派营销中的恐吓手法发挥到了极致,迅速使新肤螨灵霜声名鹊起,单品累计销售近10亿元,并带动了一个庞大的除螨市场。

老人怕死,女人臭美。九鑫药业正是抓住这一朴素的人类心理,在当时媒体监管极为松散的环境之下,利用电视、报纸等大众媒体,强势推出了耸人听闻的除螨概念,极力渲染螨虫问题的严重性,不断刺激女性脆弱的神经。为了进一步强化除螨概念的可信度和紧迫性,九鑫药业在促销现场又增加了仪器检测手段,在显示镜下,一条条让人心悸的螨虫正在蠕动,更加激起了女性消费的迫切性。使原本名不见经传的新肤螨灵霜一时成为趋之若鹜的产品,并带动了螨婷香皂等系列产品的销售。

直到2003年,济南东风制药与太太药业喜结良缘之后,宣布新肤螨灵霜的品牌归属于太太药业,九鑫药业才含恨黯然退出苦心经营多年的除螨市场,新肤螨灵霜连同其恐吓营销手法也逐渐被市场边缘化。

蒙派模式:无底线炒作,更狠,更快,更邪乎

在中国医药保健品营销史上,面对众多的名门正派,蒙派俨然属于邪门歪道,集各家之长并将其发挥到极致。症状明确,人群模糊,恐吓营销,会议营销,旅游营销、免费义诊,电台讲座、垄断媒体,狂轰乱炸,无所不用其极!505神功元气袋、三株口服液、太阳神、红桃K、傅山药业、沈阳飞龙以及难以计数的亿万级操盘手,都是这一模式的受益者和发扬光大者。

蒙派模式,是特殊历史环境下的特殊产物。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旧的体制被打破,新的机制尚未建立,政策监管不到位、媒体趋利附势。面对广阔的市场空间,无限制的操作空间,高额的利润回报,毫无底线的炒作应运而生。

近年来随着国家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大,老百姓消费意识的不断增强,这一模式已退居四、五线农村市场,用不了多久也必将被历史的滚滚车轮碾的粉碎。

脑白金模式:礼品营销,无孔不入

脑白金绝对是中国保健品市场的一个异类,这个以功效立命,靠软文起家的产品,在“改善睡眠,润肠通便”的功能诉求被保健意识空前高涨的人们接受之后,立即剑锋一转,从功能营销转到礼品营销的大道上来,从而极大的拉长了产品的生命周期,并将其转化为健康长寿的代名词,过节送礼的代名词。

一句“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的广告词,在各种媒体长年累月持续高密度狂轰乱炸之下,中国百姓的消费意识在潜移默化之中被彻底改变,从而使脑白金成为城市居民重大节日送礼的首选产品,并持续热销十余年。

礼品营销脑白金不是第一家,高密度广告投放脑白金不是第一家,但脑白金同时将这两种手法运用到了无人能超越的极致,脑白金注定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无法超越的产品。

安利模式:为中国而变,开创中国特色直销模式

安利中国是具有浓厚的美国特色的直销企业,即纯粹的人员推销模式。1998年4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全面禁止传销经营活动的通知》,宣布传销为非法,安利也受到巨大冲击。

国家在打击非法传销的同时,也给类似安利这样的公司留有一定的余地,正是抓住这一根救命稻草,安利拉开了中国特色的直销大幕,开始为中国而变。

首当其冲的是销售模式的改变,从纯粹的人员推销,转变为店铺销售+人员推销相结合的模式。其次是品牌传播模式的改变,安利先后聘请伏明霞、刘翔等多位明星,担纲其旗下品牌的形象代言人,并大力开展奥运传播、慈善传播、公益传播,大打亲和牌,塑造了良好的品牌形象。

与安利同类型的直销企业如雅芳、玫琳凯等,也都遵循安利的模式,走上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直销道路。事实也已经证明,为中国而变,收益十足可观,如今,安利在中国大陆的年销售额早已突破150亿,而1998年之前安利在中国的销售额才不过15亿而已。

医药行业发展模式 篇2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各地的高新区已经从科技、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区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最快、经济运行效率最高、经济增长质量最好的新的增长点和示范区。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高新区地位和作用将更加凸显。高新区对培育新的支柱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加快实现两个转变、扩大对外开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高新区这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形式,其中的许多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还有待于系统研究和解决。比如,兴办高新区的依据、高新区在全国对外开放中的地位、高新区的发展速度和建设的质量、高新区的发展规模、发展时机和条件、高新区所依据地域的阶段与空间结构的优势如何适应等等。作为一种探讨,在调查泰州医药高新区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时空关系上考察高新区的生存与发展,从区位上找到相应的发展模式,通过比较、优选,提出高新区发展模式的调整与优化对策,对于丰富泰州医药高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泰州医药高新区发展模式分析

从形成过程看,泰州医药高新区发展模式是政府干预的模式。2005年,江苏省委、省政府根据泰州医药产业的发展状况和国内外医药产业的发展趋势,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作出了提升产业、积聚研发、 主攻生物医药制造、打造中国医药第一城的重大战略决策。

从投资主体角度分析,泰州医药高新区属于政府投资型。政府投资主要用于园区的基础设施和研究设施的建设、基础研究、战略计划项目、风险投资的启动资金和提供服务等。

基于企业集群形成方式的多样性,专业化的高新区不宜照搬某一成功的模式,而要根据高新区内已经有的产业集聚基础或是可能形成的企业集群来加以引导和扶持,以提高高新区的竞争力。例如,意大利的中小企业集群是基于区域的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和历史文化等原因而缓慢形成的;我国浙江的企业集群则是来源于内生家庭手工作坊。

泰州医药高新区可以是围绕大企业提高配套服务而形成的共生圈,也可以是中小企业的“抱团成堆”。比如不能忽视像扬子江药业这样的核心企业在产业集群中的枢纽作用,而应努力形成以扬子江药业为主导的纵向一体化分工网络。因为以核心企业为主导的协作分工体系,能使集群内中小企业将自己的生产经营与发展相对固定地融入到核心企业的生产经营中,成为核心企业不可分割的部分。对中小企业而言,依附核心企业、配合核心企业实行专业化生产,将自身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地集中于某一特定细分市场或产品,为其提供原料或专门从事某一流程加工, 强化生产经营方面的资产专用性能力,有助于培植核心竞争力。而核心企业能够按照产品价值链,选定核心环节做大规模,并通过与中小企业转包合作,把具有专门专有技术知识的中小企业吸收为配套企业,从而有助于提高产业整体技术层次。在产业集群中形成大中小企业密切配合、以产业链进行专业分工协作的组织网络体系,实现产业内部分工替代产业之间分工,有助于提高整个特色产业效率边界,增强区域产业竞争力。

所以,泰州医药高新区应该以自身的地理环境、 要素禀赋和文化特质为基础,构建特色化的医药高新区的发展模式。具体为:结合泰州医药产业发展的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政府为支撑,以中介组织为辅助,快速有效地实现泰州医药产业的发展。

3成功高新区产业集群的模式借鉴

基于集群战略的全球的科技园区的管理机构主体主要有三种:政府管理型、企业主导型和协作运营型。其中政府管理型,如我国的大多数园区的管委会机制、台湾地区的新竹科学工业园区。新竹就是采用政府管理型模式,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因为许多方面的相似性,所以对泰州医药高新区有显著的借鉴意义。

3.1抓住跨国公司产业链转移的机会,采取适合自身的生产加研发的发展模式

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的崛起是抓住了国际产业链转移的机遇,同时利用自身中级的技术水平和高效率的劳动生产力,创造了独具一格的“生产性创新”的研发模式。泰州医药高新区与新竹科学园区相比,研发优势更加不明显,基于泰州医药高新区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政策优惠以及相对廉价的劳动力,园区在生产制造方面有着极大的优势。现在,新竹科学园区也逐渐成为寸土寸金之地,发达国家、新兴的工业国也必然将其生产基地转向生产成本更低的大陆,因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泰州抓住这个机遇,加强生产制造的优势,必然会取得极大的发展。然而许多专家认为,制造业所创造的利润远远低于研发所得的利润,而且当泰州医药高新区劳动力成本上涨的时候,制造业更容易转移到更为廉价的地方。但是,以泰州医药高新区目前的研发能力,要大力发展创新性的研发是不可能的,而且事实也证明,在引进研发投资方面,泰州医药高新区仍然是困难重重,因为跨国公司R&D不像生产单位那样,而是对区位条件有很高的要求。它要求 “接近于科研机构(如大学、科研院所等)和贸易组织, 以获取市场需求信息和科技支持;接近数量充足、高素质的劳动力(科学家、工程师、技工)供应地,以满足研究、开发和试制生产等对劳动力的需求,接近新产品的使用者,以便及时对样本即新产品的性能、消费者偏好提供反馈意见,并引导消费。

因此,泰州医药高新区应该抓住产业链转移的机遇,首先应极力引进跨国公司的生产单位落户,然后再努力吸引其研发单位入驻。所以,园区目前仍需利用制造业的优势,不应一味地追求高端技术的开发而硬性地剔除园区的制造部分而投资更多的资金在创新性研发上,如此一来,必然会舍本求末,要大力发展园区,把园区打造成世界一流的园区就是无稽之谈。 因此,园区现阶段应紧紧抓住其制造优势,借鉴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的经验,采取适合自身的制造加研发的发展模式。

3.2建立基于学习的“技术能力”,形成根植于园区本身的“生产性创新”研发体系

在全球高科技体系下,相对于美国、日本等先进国家来说,新竹的高科技工业仍然属于追随者的角色,但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在缺乏“先进科技”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创造出相当高速的经济增长,是因为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技术依赖”的层面上,不仅仅只是“静态”的模仿与“去技术化”的大量生产以求降低成本,而是在不断学习中追赶向前,并且园区更着重于建设其技术能力,建立具有新竹特色的改良性的、调整性的、生产创造的、已经根植于园区本身的“生产性创新”体系。因此,建立基于自身的技术能力才是新竹科学工业园区持续发展的源泉所在。 为了尽快建立这种技术能力,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的企业内部建立了“互动学习模式”和“创新改良制度”,前者是指老员工必须指导新进人员,带领他们熟悉整个企业内部及外部上下游生产流程的各种状况,并实际上机操作,透过一对一的带领方式让新进员工尽快了解工作内容,而创新改良制度是鼓励员工在生产中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改良方案,并把这种鼓励制度化。这两种模式都有利于企业尽快建立起自己的技术能力。

中国医药追随印度模式 篇3

“迄今为止,全球75%以上的药品外包业务仍为欧美国家控制,中国至今没有一条正式在FDA注册的成品药生产线,国内出口主要集中在大宗原料药上,而且是以价格低廉的东南亚、非洲等非规范市场为主。”2005年的10月23日,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公司董事长郭广昌在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论坛上,为中国的研发产业担忧不止。

两年后的今天,郭广昌这种“担忧”终于可以稍减。因为中国浙江临海的一家小药厂──浙江华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Zhejiang Huahai Pharmaceutical Co., 简称华海药业)生产的抗艾滋病药物已获得了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的认证。来自10月9日的《华尔街日报》消息显示,这是中国制药企业首次获准向美国出口成品药。

华海药业的突破并非偶然事件。在全球制药行业中,随着中国药品研发技术的日益提高,中国正成为世界药业研发最重要的外包市场之一。

蛋糕成型

近年来,跨国企业为了降低研发成本,向低成本市场转移研发环节。这被称为新药研发外包(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简称CRO),即包括新药产品开发、临床前试验及临床试验、数据管理、新药申请等技术服务,几乎涵盖了新药研发的整个过程。根据权威机构IMS数据,目前全球CRO的市场总值约200亿美元,并以每年16%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360亿美元的规模。

一个业界普遍的共识是,由于一种新药全球平均研发成本为12亿美元,为降低成本,许多国际医药巨头正在大力削减研发开支,纷纷把新药开发中的非核心部分脱离出来,并把越来越多的研发工作外包给印度和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中国因为相关人才密集、成本低廉,成为外企首选地之一。

这一点得到了辉瑞全球研发亚洲中心外部研究经理范学东的验证。10月17日,在第二届中国南京生物医药研发暨服务外包国际研讨会上,范学东介绍,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制药企业,辉瑞去年的销售额是450亿美元,研发费用高达75亿美元,未来12—15年的研发费用预计达到800亿美元。仅当前就大约有350个项目正在研究开发中,有大量的外包需求。

“中国的医药市场预计到2010年成为全球第五,归国留学人员以每年29%的速度在增长,在医药外包方面会有很大作为。”范学东说。

“全球的生物医药服务外包领域仍是西欧占主导地位,随着发达国家人力、原材料等资源成本的增高,药品研发外包服务已向低成本市场转移。”国家药监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陶剑虹在这次研讨会上认为,虽然中国目前仅占到1.1%,但是中国外包企业的机会仍然很多。“因为在未来3年内,跨国制药公司在亚洲进行的临床试验数目有可能再翻一番。”陶剑虹说。

北京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促进中心是面向全国和北京地区生物医药产业的专业服务机构,最近两年,他们深刻地感受到国际医药巨头急切希望与中国医药研发外包企业合作的心情。

“现在美国有90%以上的医药公司在中国寻找外包公司。”据该中心主任雷霆介绍,到2008年,全球药品委托研发市场将达到280亿美元,其中每个药品研发投入10亿美元,这其中中国的医药研发外包产业的“蛋糕”正在成型。

变异

与此同时,外资医药企业纷纷在中国设厂,将研发中心建到了中国,也给中国的医药研发外包企业带来新的机会。

7月初,全球制药企业排名第二的葛兰素史克宣布,将在上海设立其全球第32个研发中心,该中心将为全球范围研发用于治疗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药物,这也是其在全球重点拓展的一个业务领域。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也在7月底表示,罗氏计划年内在中国内地设立全球药品研发中心,使其形成药物研究、药品开发、生产制造和市场销售环节的整体布局。

9月18日,和记黄埔医药(简称“和黄”)与美国制药巨头礼来公司宣布,双方在新药研发领域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全部合作金额高达1亿美元,规模创中国之最,礼来公司将把新药化合成分的临床前研究及开发工作委托给和黄。

据《经济》了解,截止到目前,世界排名前20位的跨国制药公司都已在中国合资办厂,有的还拥有了自己的独资企业。在中国最大的500家外资企业中,医药企业占14家。

“最初外资医药企业进入我国市场只是生产和销售,现在逐渐转变为研发、生产、销售一条龙。”业内人士分析认为,随着跨国制药公司研发中心纷纷到中国“安营扎寨”,中国医药研发的产业链日益成熟,中国医药外包市场的“蛋糕”会越来越大。

上海张江“药谷”的转型正在印证这种变化。

2001年张江开发区的规划者张江集团在接手“药谷”时,曾雄心勃勃地试图在这里打造一个世界级的生物医药“硅谷”。按照早期规划的蓝图,张江将会构建一个涵盖“人才培养——研究开发——中试孵化——规模生产”的现代生物医药技术创新体系,一条以全球制药前20强跨国公司为支撑点,以国内知名医药企业为支撑面,以中小创新企业为基本面,以及由国内外一流研发机构、大学为研发支柱的产学研共聚互融的生物医药产业链。

但是五年过后,虽然累计已有300多个生物医药项目落户于此,这里也成为跨国药企中国研发中心的聚集地,但当初坚持自主研发的药企却陷入了资金困境当中,反而是转型为跨国公司研发外包服务商的药企生存了下来。

不仅仅是张江“药谷”,北京中关村、成都高新区等地区也是如此。最新的消息显示,在过去的五六年时间中,中国已涌现出了100多家从事CRO的企业,从事在化合物研究外包、原料药研究外包、制剂临床前研究外包和临床研究外包等细分领域的研发外包工作。

弊端

然而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虽然中国研发外包高歌猛进会给中国药企的发展带来很高的经济效益,但是长期来看,这对国内的新药研发局面却并不乐观。

国家发改委今年5月发布的《2006年生物产业发展情况及2007年政策建议》显示,国内新药研发缓慢,并提到:发达国家跨国制药企业在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同时,向我国转移研发环节的步伐明显加快;外资通过合作、收购、兼并等合法的资本运作手段,攫取我国即将成熟的科研成果。

对于医药企业来说,新药研发最难的时期是起步阶段,充足的资金链和完善的设备非常重要。而国内药企往往存在研发资金不足的问题,这时候那些实力雄厚、经验丰富的跨国医药企业,以收购或者合作的方式取得创新药物雏形,无疑更快捷、更经济。

据一位医药企业负责人透露,已经有许多跨国公司通过资本运作手段,获取了我国一些只差一步就将成功的科研成果。为了控制研发项目的进展,跨国公司运用专利战略,用重金收购国内医药企业的发明专利,或把这些专利搁置起来,或延迟这些项目的发展,而让自己的项目快速推进。

“更严重的是,这些跨国公司把潜在的中国竞争对手扼杀在摇篮里了。”该负责人说,国内的新药研发企业面临着两难境地。坚持走自主创新药物研发之路,一旦成功将获得颇为丰厚的收益,远远高于仅做部分研发的利润,但如果失败了,不仅前功尽弃,而且很可能是血本无归。如果将初步取得的科研成果转让,从短期利益来看,可以保持公司稳定运行并获得一笔收入,但从长远看,没有自主的知识产权掌握在手,只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这种左右为难举棋不定,其实对企业发展伤害更大。因为目标越明晰,发展路径越能设计得详尽,成功的概率也会越高。”专家认为。

有专家指出:“如果长此以往,在表面繁荣的背后,更严重的是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药物越来越少,创新医药的产业链将无法形成规模,整个国家的制药企业将一直处于产业链的最下游——仿制药品,国家新药研发的国际地位将大大受损,受制于人。”

北京医药行业协会秘书长戴胜明也提到,在合作开发新药的项目中,跨国药企的条件几乎可以用苛刻来形容。如果是前期共同开发,通常他们会要求专利归属于自己。

印度式突围

“本土CRO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做大,有着自己的成长逻辑。”一家药企负责人表示,起步阶段先为欧美巨头做外包研发,可在短期内获取利润、积累资本。

“通过外包参与到全球创新药的研发服务当中,实际上是参与到创新药研发链条当中,获得技术和经验的积累。医药企业承担研发外包也是积累自主创新能力的过程,积累智力资本的同时更能学到国际化管理运作模式。”他说。

在过去30年里,Cipla、Ranbaxy和Dr. Reddy's Laboratories Ltd.等印度仿制药生产商也正是通过在药品定价上与西方跨国公司展开激烈的竞争推动了该行业的转变。这不但对该行业,而且对消费者也都具有深远的意义,使患者能够以更低的价格购买处方药的印度仿制品了。

最新的数字显示,印度2005年在成品仿制药出口市场所占的规模为40亿美元左右,也远远超过了中国同期的3.80亿美元。

可喜的是,中国的医药企业正在朝印度医药产业发展的方向努力。

桑迪亚、联友药业,华大天源都是由留学人员归国在上海张江高科园区创办的从事新药研发外包服务的公司,但分属于新药研发的不同阶段和领域。2002-2004年间,面对全球新药外包服务迅猛发展的趋势,几位创始人纷纷从美国辞职回国,分别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内创办了各自的公司,利用中国在化学和生物领域优秀的研发人才库,根据美国新药研发的标准向海外提供世界一流水平的研发外包服务。几年来,这几家创业公司都在各自的细分市场领域站稳了脚跟,完成了从创业到成长的转变,成为 CRO 市场上的成功企业。

2007年5月中,桑迪亚医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联友药业有限公司和华大天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发表合作声明,成立新药研发外包(CRO)服务联盟,为全球外包客户提供从先导化合物合成、优化,到分子生物活性的检测、分子药代动力学研究,直至临床用药中间体和原料药开发(API,GMP)的有机完整的新药研发服务。这是国内第一个通过三方联手,取各方所长,能够提供高效率、高质量新药研发过程中各项完整化学相关研发服务的紧密联盟。

8月,无锡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在纽交所上市。这是在纽交所上市的中国第一家CRO公司,其服务范围涉及化学、生物和原料药,拥有超过100项已授权或申请中的专利成果,2006年其客户包括9家全球排名前十位的制药公司。

医药行业发展模式 篇4

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医药生物技术实用型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作者:黄健 白玲 胡春萍 肖福英 胡友根 孙莉 雷迅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2年第25期

摘 要: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对医药生物技术实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我们确立了以能力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一系列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性改革和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

关键词:生物技术专业 实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 创新

中图分类号:G42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9(a)-0160-02泛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伟大实践,对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优化及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现今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任务将定位在以全面提高质量为重点,更加注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研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要求高等教育优化结构办出特色。为此,我们积极转变办学理念,将素质与技能教育贯穿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中心,为培养能适应市场变化的、基础扎实、素质良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和奉献精神的实用型医药生物技术人才,进行了一系列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性改革和实践。1 确立以能力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医药生物技术人才培养要注重实用性和医药特色,顺应我国特别是泛北部湾经济区医药生物产业发展的需要,围绕理论、实践、科研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以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为主线,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应用、高素质”为培养目标,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实验技能训练模块,强化实践教学内容和科研创新应用技能训练,优化人才知识结构,培养既具备扎实的生物技术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较强的实验技能,又具有医学和药学相关知识技能,富有敬业意识和创新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健康体魄和心理素质,能在医药生物行业从事科技开发、教学及管理工作的实用型生物技术高级人才。进一步将我校生物技术专业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优质专业,在全国同类专业中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并增强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服务的综合能力。2 医药生物技术专业实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措施

2.1 构建合理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实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就是要为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而这种结构的实现与合理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紧密相关。依据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原则,课程设置采

取前期趋同,后期分化,以必修课为主体(专业基础及专业课),以专业核心技能课为重点(细胞培养、基因克隆和生物技术大实验等),以医药专业基础课为背景(组织胚胎学、病理学和药理学等),以选修课为补充(实验动物学、生物技术制药和免疫检测技术等),辅之以学术讲座等多种方式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积极作用,从根本上改变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观念,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创新能力。合理运用虚拟实验,以课题设计、探索性强的科研小课题代替传统的教学实验,以课题设计报告、科研小论文或口头PPT汇报等代替实验报告。建立《生物技术大实验》核心技能培训模块,使学生在下实习点前得到实验技能的系统强化,有效缩短学生在实习单位的适应期,增强毕业生就业时的核心竞争力。注重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教学,如将“多肿瘤抑制基因在本地区常见恶性肿瘤中变异的研究”用于肿瘤的分子生物学教学等,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紧跟生命科学前沿的教学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倡导有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强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鼓励推行开放式、PBL等创新教学方法,教师根据课程特点,积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互动授课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培养科学严谨的思维方法。一直以来酶工程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沿用讲授式教学,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知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近两年在继承传统教学优点的基础上,对“酶的应用”章节采取“学生自主授课”的教学方式,变灌输式学习为主动的“教与学”,学生在这种教学角色的转换中,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逐步形成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学习方式。我院现有两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和一门校级精品课程,教师100%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理论教学,积极引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实验教学,大大提高授课的趣味性、可视性和精确性,提高学习效率。另外,通过网上答疑、演示等手段为学生提供无限的重复学习机会,弥补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延展学习范围,扩大专业知识覆盖面。我院教师自主研制的课件在各级多媒体课件比赛中获得一系列奖项。

2.3 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的培养更强调与一线生产和科研实践相结合,更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科研实践和项目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并以此作为学生贯通有关专业理论知识和集合有关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我院历年重视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生物技术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广西首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并获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项目资助,生物技术实验教学中心为广西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建设中心,医药生物技术实验室为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等,这些项目的获得极大地促进了本专业学生教学实践和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近年实验教学中心和医药生物技术实验室投入200多万元购置和更新了部分仪器设备,实验室原有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为学生动手能力、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提供良好平台和条件。注重加强校内外交流与合作,借助区内外同行优秀的科研实验平台和生产科研资源,坚持毕业生回访,重视校友会建设工作,稳固和扩展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和合作单位,目前,我院已在北京、武汉、长沙、广州、深圳、南宁等地建立了十多个包括

生物制品研究所、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重点大学的科学实验中心或研究所、三甲医院的科学研究机构等拥有较好科研、实习条件且关系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学院还将继续加强对外交流,密切与区内外高水平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学术交流、科研合作、毕业实习,有效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缩短从学校到社会的转变过程,提高职业素质和就业质量。

2.4 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重视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质量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大学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途径和有效平台。我们也积极探索建立产学研密切结合的运行机制,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充分利用地方及周边地区科研院所和大型科技企业的人才、设备、课题资源,实行产学研紧密结合,如将学生带到广西植物研究所现场教学“植物标本观察与野外考察”,将学生带到污水处理厂见习“酶工程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等。毕业实习是本科生培养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培养创新能力及综合运用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我院毕业实习采取医学科研模式、临床实验室模式和生产经营型模式等,以适应地方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培养科研实验型人才、临床应用型人才和生产经营型人才的目标。为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应用于科研和生产实际,并保证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质量,我们精心遴选实习点和指导教师,规范实习程序和实习教学环节,明确实习任务,与实习单位、指导老师及实习生保持密切联系和信息畅通,对学生的开题、实习工作内容和工作量、毕业论文等采取随访、中期检查、校内教师评阅和毕业论文答辩等多种方式全程跟踪和监控。近年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明显提高,其中08-11届毕业生的论文在学校优秀毕业论文评比中均获一、二、三等奖,并且囊括了各等奖项的前几名。

2.5 以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为载体,深入实施大学生人才培养导师制

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选择学历高、素质好的青年教师充实到大学生导师队伍中,以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为载体,深入实施大学生人才培养导师制,强化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注意引导的针对性,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技术特长、性格特点等,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真正做到关心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引导学生组织科研兴趣小组,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缩短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的时间。我院教师近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30余项,不少学生大学期间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实验并公开发表论文,得到科研实践能力的历练。我院学生今年积极申报广西教育厅创新创业计划,8项课题获资助,标志着我院学生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学校团委每年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在近三年校级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自然科学类竞赛作品中,生物技术专业约有130人参与,获得立项项目占全校总数的37%,获奖项目占全校总数的40%。我院亦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特色专业建设项目专设了“生物技术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首批立项18项,其目的是进一步提供本科生和指导教师相互沟通的渠道,改善、协调教与学的相互关系,充分利用大学的教学科研资源,发挥专业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直接参与或独立完成科研项目的机会,并通过项目的实施,引导大学生进入生命科学前沿、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培养科研基本素质、启发创新性思维、提高实践

动手能力。我院学生的作品在“挑战杯”广西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及广西高校大学生化学化工类论文及设计竞赛中获得一系列奖项。

2.6 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打造医药生物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

培养高素质人才需要高水平教学质量,高水平教学质量需要高水平师资队伍。我院医药生物技术学科为广西高校重点学科,医药生物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为自治区级教学团队,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的示范带头作用,加强学术梯队建设,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注重培养青年教师的三种素质(科学人文素质,专业素质以及师德)和四种能力(科研能力,教学能力、外语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能力)。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进修和学术交流,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到校进行学术讲座和交流,鼓励教师在职读研和晋升高一级职称,多种方式和多条途径促进教师的在职提高和学科在区内外影响度的提升。聘请生产一线有丰富实践经验且有教学能力的管理人员到学校做兼职教师,充实现有的教师队伍。加强特色专业建设急需的高学历、高水平人才的引进,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改善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促进医药生物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7 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实用型人才的培养,不仅需掌握专业职业技能和满足上岗要求,也需要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相统一。我校近年注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学生,以富有高尚情操内涵的文化主题活动激励和感染学生,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民主、多元的校园环境,营造一种平等、共容、和谐的文化氛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和职业道德,使他们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人文素质、科技素质、专业素质及身心素质。此外,通过开展英语演讲比赛和英语戏剧比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应用能力;改革考试方法和教学效果评价标准,加大形成性考核的比例,注重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文献查找、口头书面表达和生物医学统计分析能力的培养;以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活动有效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交流能力、表达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系统思维和应用能力等综合素质。医药生物技术专业实用型人才培养的成效

通过近两年医药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实践,本专业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自治区人民政府奖学金近30人,2009、2010届毕业生升硕率创我院的历史新高,首次就业率均超过92%,专业就业对口率高。毕业生目前大部分活跃在泛北部湾经济区生物医药行业第一线,并逐渐成长为所在企事业单位的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迄今为止已连续招收生物技术专业本科学生12批共797名,已培养出8届共530名的医药生物技术人才,通过回访了解到我院毕业生绝大部分得到了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他们对我院毕业生吃苦耐劳、勇于创新、踏实肯干的精神和过硬的专业技能、职业素质给予了高度肯定,希望继续接收我院的实习生和毕业生,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也有不少学生在生物医药专业领域成为自主创业

成功典范。学生毕业后不忘母校培育之恩,一如既往地关心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已形成毕业生的实习与就业“传帮带”的良性循环,为广西区内外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参考文献

何金耿:南京医药的药房托管模式 篇5

在26日召开的医药分开论坛上,南京医药股份公司副总裁何金耿专门向在座的大量医疗卫生系统人士详细介绍了其广为人知的医药分开模式--药房托管的内涵和盈利模式。何金耿表示,在盈利上该模式中医院拿的是大头,消费者得到实惠,而南京医药追求的是平均收益,将原来的灰色收入阳光化后让与医院分享、同时减轻患者负担。

何金耿详解了该模式:南京医药是通过集成订单挤压、减少流通环节、挤压灰色利益链来让医院和患者分享改革收益;南京医药追求平均收益,通过规模扩大放大利润,不追求高毛利;追求整体盈利,而不是每个产品都盈利,立足于合理用药,改善用药结构;尊重用药习惯,与医院共订目录,满足不同层次用药需要;追求相关利益者共赢,非单纯为了商业利益。

看医药招商模式中药企的位置 篇6

医药招商本身是一种社会活动,企业必须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实现顾客、股东、员工、社会共赢的局面,这就需要医药招商企业经营者拥有理智正确的医药招商心态来开展招商工作。想要医药招商成功,就必须学会如何定位医药招商。医药招商企业在行业当中的定位、医药招商模式定位、个人角色定位等等。需要切实可行的确定自己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行业,明白自己在同类企业当中的位置,在这个行业当中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产品来经营,应该对产品采取什么样的市场定位,因该组建什么样的团队,应该确定什么样的招商模式等。

此外,由于医药招商已经过去了那个打打电话就来业务的时代,在如今的社会形势下做医药招商则需要更多的心思,各个医药招商企业都在不断的研究发展方案,其中看到最多的不外乎就是关于战略方面的文章,但是有好多企业忽略了一些小的问题,比如一些最根本最基础的问题往往被这些企业疏忽,殊不知好多企业就是因为这些在他们看来不重要的问题所折腰。俗话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因此,医药招商基础工作才是问题的关键。

另外,在这个品牌意味着网络,品牌意味着价值,品牌意味着市场,品牌意味着增值,品牌意味着未来的时代,没有品牌的医药招商企业实质上是没有什么竞争力的,势必会走下坡路。招商品牌的建设应成为招商企业运作的永恒追求,医药招商品牌的有效建立对于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对于企业新产品的不断导入,对于企业市场网络的不断牢固,对于企业销售额的不断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形势下,医药招商企业不断地进行战略战术的革新,但是不论千变万化的创意,前提都必须是要适合本公司的,并且要从基础做起。只有将医药招商定位定的准备,也就是说找准了方式,这样对于医药招商来说,就是事半功倍。

医药行业发展模式 篇7

医药产业作为集一、二、三产业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产业,被誉为“永远的朝阳产业”。其主要包括化学原料及制剂、生物制药、生化制药、中药材、中成药、中药饮片、医疗器械、卫生材料、制药机械、药用包装材料的生产、医药科研及医药商业等[1]。目前,全球医药产业呈现出市场集中、产品份额集中、企业区域集中等发展趋势,并产生了明显的集聚效应,这在欧美表现的最为集中。我国国内一些医药企业也在某个地域内呈现出空间集聚现象,如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医药产业园区、浙江台州医药产业园区、广州国际岛等[2];但是他们一味的复制成功的发展模式,而没有考虑到自身集群的特点,在发展过程中难以发挥应有的集聚效应,从而导致其经济效率丧失和产业竞争力低下。因此采用何种适合医药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成为目前医药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目前,国内外已有许多学者对集群的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如:Markusen根据集群结构特征提出了四种典型的集群发展模式,分别为马歇尔型、轮轴型、卫星平台型、政府定位型集群发展模式[3]。Peter Knorringa[4]与Lynn Mytelka[5]从集群内企业联系方式对集群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陆小成提出了中国中部地区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6]。薛伟贤根据集群内企业衍生的基础和方向的不同对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进行了分类[7]。还有一些学者对医药产业集群进行了研究,如:Coenen[8]等学者提出了衡量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发育程度的指标。DREYER以医药产业为例提出了一种以市场导向为基础通过知识信息共享的产业集群供应链系统[9]。高山提出了提升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路径[10]。

上述研究为医药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目前关于医药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研究文献较少,而关于医药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定量化研究的文献更少。现有的集群发展模式选择的定量化方法主要有模糊评价法、AHP方法、综合评价法等。这些方法计算比较复杂,或者权重的确定具有很大的主观性。而熵权法避免了权重确定的主观性,能够反映客观信息与主观信息的综合。因此,本文从医药产业的特点出发,结合薛伟贤提出的五种集群发展模式的比较分析,运用熵权法研究医药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选择问题,为医药产业集群选择适宜的发展模式提供依据。

1 现有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比较分析

根据集群内企业衍生的基础和方向的不同将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分为卫星平台式、中卫式、大企业式、链条式和空间虚拟式五种集群模式。

①卫星平台式集群模式。是指还没有形成明确的价值链上的分工,企业间基于研发平台、服务平台和基础设施平台所形成的发展模式。三个平台的作用决定了集群内的企业的衍生,集群内的竞争只要体现在资源的垄断上与技术的竞争。

②中卫式集群模式。是指集群内主要以一个或者若干个大型的核心企业为主导,众多小企业围绕核心企业衍生发展的集群模式。核心大企业的需求决定了企业的衍生,集群内的企业鲜少存在竞争,产品几乎由核心企业垄断生产。

③大企业式集群模式。是指集群内的新企业围绕着若干大企业衍生发展,与大企业是上下游的关系,为大企业提供服务的一种集群发展模式。大企业式的核心企业有很多家,是中卫式集群模式的进一步发展,集群捏相关中小企业都围绕着核心企业发展。

④链条式集群模式。是指集群内的企业间分工协作明确,有完整的产业链结构,各企业都已价值链联系在一起,新企业一般为产业链横向衍生出来的中小型企业。链条式集群模式由两部分组成分别为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服务机构。这种模式下集群内的产业链被分为很多环节,每个环节上都有很多企业相互竞争。

⑤空间虚拟式集群模式。指企业间依靠信息网络联系在一起,形成合作,集群的发展不再受地域的限制,而是仅仅依赖与合作关系的建立,新企业的产生既可以是横向的衍生也可以是纵向的衍生的一种集群模式。

几种模式的比较分析见表1。

2 医药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选择原则

①市场调节的原则。市场的调节作用是政府所不能替代的,在对医药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选择时,应以市场的需求为核心,使市场成为医药产业集群运行的平台,医药产业集群的发展离不开市场环境,同样,在集群模式的选择中同样要以市场为主导。

②因产业而异的原则。医药产业包含很多不同的行业,医药产业集群模式的选择应该针对不同行业的特点而进行考虑,特定区域内的不同行业应该分局自身的特点及优势,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集群模式,医药产业集群模式的选择并不追求统一。

③开放性原则。集群的发展需要一个开放的市场环境作为依托,封闭的发展环境,会使集群内的企业缺少与外界的交流,影响技术外溢与技术创新的实现。医药产业集群模式的选择应该注重开放性的原则,根据外界的变化及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对模式做出调整。

④持久发展原则。近几年,医药产业集群越来越追求可持续发展,所以在对其模式进行选择时,必须遵循长远性的原则,这就要求在模式选择的时候,不仅要考虑近期集群发展的需要,而跟要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医药产业集群的经济发展状况、区域竞争力的提升等情况,以保证长远目标的是选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采取渐进式阶段性推进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3 医药产业集群发展模式选择指标体系的构建

不同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选择指标的侧重点不同。本文结合医药产业集群的特点即:高度聚集性、网络互动性、资源共享性、集聚经济性归纳出以下主要评价指标。

①集聚程度。企业、人才与资源等要素的集聚是产业集群的空间特征,因此可通过医药企业的集聚、医药人才的集聚、医药相关资本的集聚来反应医药产业集群的集聚程度。

②网络互动。集群间企业的互动性是产业集群提升竞争力的前提。可通过产业链建设、企业间的分工协作、服务体系与非正式交流网络来评价网络互动情况。

③资源共享。医药产业具有周期长、高风险、高投入的特点,区域专业人才、设备、运输、信息、技术、市场、资金等要素条件的共建共享能有效地降低成本和风险。

④集聚经济。是评价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指标,包括成本效应和超额利润。

指标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

4 医药产业集群发展模式选择熵权模型的建立

4.1 建模思路

①对医药产业发展模式选择的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消除指标数据量纲和数量级的影响;

②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

③熵权模型的建立。

4.2 指标数据的标准化

设有m个评价对象(发展模式),n个评价指标,各评价指标值组成矩阵X,xij表示第i个模式的第j个指标值,xij的差异越大,则不同评估对象间指标值的相对差距越大,指标对评估对象的比较作用也越大,携带和传递的信息就越多。

标准化目标矩阵X后得到的矩阵为Y,X中各值的标准化方法为:

式中:xij为第j个评价对象关于第i个指标的特征值;

4.3 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

设第i项指标的熵为Hi,定义第i个评价指标的熵为:

其中,

定义当fij=0时,fijlnfij=0

定义评价指标的熵权为:第i个指标的熵权:

通过以上几个定义的公式可以看出,熵权具有以下性质。

①当yi1=yi2=…=yin时,熵值Hi达到最大值为1,此时的熵权等于零,也就是说第i个指标没有向风险决策者提供任何信息,因此该指标可以删除。

②指标熵值越大,其熵权越小,该指标就越不重要。

③从信息的角度考虑,熵权代表该指标在问题中提供有用信息量的多少程度。

4.4 熵权模型的建立

为了更全面反映评价指标的重要性,考虑到各指标实际意义上的重要程度对评估结果的影响,本文将调查对象对各指标给出的主观权重v1,v2,…vm与客观权重相结合,最终确定出的各指标的权重为:

熵权Hi规格化属性矩阵为:

理想点:

p*=(p*1,p*2,…p*m)T (6)

p*i=max{aij|j=1,2,…,n,i=1,2,…,m}

负理想点为:p-=(0,0,0,0)T,则被评对象到理想点的距离为:

被评对象与理想点的贴近度为:

式中:aj=(a1j,a2j,…amj)T;Tj∈[0,1]

5 算例

黑龙江现有医药工业生产企业超过230户,总资产合计约为225.65亿元,在发展规模上,成立了哈药集团、哈慈集团等大集团公司,实现了经营规模化。黑龙江医药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需要选择正确的发展模式以利于医药产业的发展。根据本文提出的医药产业发展模式选择评价指标,分别为:集聚程度、网络互动、资源共享及集群效应四个方面,对现有的四种产业集群发展模式进行评价,从而选择适合黑龙江医药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

对于以上四方面指标可采用专家打分的方法,获得按照满分10分的方案分析评价表如表3,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评判和选择。

由式(1)和表3得到特征值标准化矩阵:

根据式(3)计算出各个因素的熵值,计算过程如下:

之后,根据式(5)计算出加熵权Hi的规格化属性矩阵为:

利用式(6)得到各个方案的理想点和负理想点:

p*(0.8277,0.8388,0.6284,0.6244)T

p-=(0,0,0,0)T

利用式(7)和式(8)得到被评价对象到理想点的距离和贴近度,结果见表4。

从计算结果看,大企业式发展模式更适合黑龙江医药产业集群。

6 结语

选择适合医药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将决定该地医药产业集群带来的经济效益与竞争优势。本文结合现有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根据医药产业的实际,在分析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医药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并分析了医药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选择原则,从集聚程度、网络互动、资源共享、集聚经济四方面构建了包括4个一类指标,11个二类指标的医药产业集群发展模式选择评价指标体系;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建立基于熵权的医药产业集群发展模式选择评价模型。而采用熵权法避免了权重确定的主观性,反映了客观信息与主观信息的综合,可操作性强。本文的算例只是对熵权多目标决策评价方法的一个简单运用,要想得到更确切的数据来确定医药产业集群最理想的发展模式,就需要进行多层次目标的运算,并对结果进行相关分析。

摘要:针对医药产业集群发展模式选择的问题,对现有五种发展模式进行分析比较,提出医药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选择原则;在此基础上,根据医药产业的特点构建了医药产业集群发展模式选择的指标体系,建立基于熵权的医药产业集群发展模式选择评价模型,结合算例加以应用。该模型为医药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选择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产业集群,医药产业,熵权,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李扬,沈志渔.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创新发展规律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10):29-33

[2]崔友洋.基于创新系统理论的江苏省医药产业升级路径研究[J].当代经济,2010(5):62-66

[3]MARKUSEN A.Sticky places in slippery space:A Typology of Indus-trial Districts[J].Economic Geography,1996,72(3):293-313

[4]KNORRINGA P,STAMER J M.New Dimensions in 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J].Clusters to Industrial Districts,1998(4):245-256

[5]MYTELKA L,FAMELL F.Local Clusters,Innovation System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ness[J].Local Productive Clusters and Innova-tion Systems in Brazi,2000(10):124-125

[6]陆小成,罗新星.基于和谐社会构建的中部地区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7(2):71-76

[7]薛伟贤,陈小辉,张月华.高技术产业集群模式比较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9):130-135

[8]COENEN L M,ASHEIM J.Networks and Proximities:on the Knowl-edge Dynamics of The Medicon Valley Biotech Cluster[J].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2004,12(7):1003-1018

[9]DREYER H C,STRANDHAGEN J O,ROMSDAL A,et al.Princi-ples for real-time,integrated supply chain control:an example from distribution of pharmaceuticals[J].Advances in Production Manage-ment Systems,2010,338(4):187-194

绿谷:新模式重塑中医药产业 篇8

在去年遭遇了发展瓶颈之后,刚刚庆祝完十周年的现代化中成药制造企业绿谷宣布了战略转型,要通过各地的门店和互联网,整合资源,把绿谷打造成现代化的健康管理专家。

绿谷的转型显然面临着深刻的行业调整。仿制抄袭、产品混乱、夸大功效……中药保健品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留下斑斑劣迹。“早在2004年的时候,绿谷的市场还发展得很好,高层就开始感觉到对未来成长的担忧。我们在思考一个问题:未来还能不能就产品而谈产品?就医而谈医,就药而谈药?”绿谷执行总裁张允亮如是说。

从拼产品、拼速度到发现自身的优势——利用会员和服务中心进行终端商业模式的创新,绿谷希望用新经济的模式重新定义中医药这个最传统的产业。

中药企业的发展困境

绿谷早期的发展离不开对灵芝类中成药的开发,在其涉足灵芝产业前,全国灵芝产品总产值不过千万余元。而从1997年绿谷成立后,整个灵芝产业迅猛发展,几年后全国灵芝总产值达近20亿元,而绿谷的灵芝收入,就占据了近一半份额,可以说灵芝成就了绿谷,绿谷也带动了灵芝产业的腾飞。

从2000年销售额1个多亿人民币,到2006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在这个迅速发展的过程中,绿谷坚持以产品为核心的经营模式。“我们的隔壁就是美国罗氏制药、日本井村制药,那时我们一心想与人家拼产品,拼做药。”执行总裁张允亮说。

然而,中药制药企业面临的困境却是深刻又错综复杂的。“制药企业看起来门槛很高,而实际操作起来又很低……这还是一个远没有得到规范的领域。”业内人士解释。市场中劣币驱逐良币,经历过2005年的治理后,整个行业陷入了低潮。

目前我国有制药企业6000余家,美国市场上的制药企业只有几十家,在未来的产业调整中,至多有数百家企业最终能生存下来,也就是说未来将有90%的企业被淘汰。在洗牌的过程中,大量规模小、实力弱的企业只有火拼,进行低水平的恶性竞争,造成产业公信力下降,高强度营销力推动的产品销售,也使企业利润进一步摊薄。有业内人士说,我国的中药企业都做不大,有着300年历史的同仁堂,年销售额也不过几十亿人民币,美国的辉瑞公司却能达到几百亿美金的销量。

在向国际市场出口方面,我国由于在药效和安全性评价、生产工艺、质量标准、制剂技术,临床研究等方面发展滞后,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至今都未能进入国际医药的主流市场。中药原材料及简单加工产品的出口额占中药出口总额的60%以上,国际中草药市场份额基本被日本、韩国、印度、泰国“四分天下”。

中药企业到底存在什么问题?绿谷也一直在思考,“这里面是企业管理的问题,是中医药深层次的文化问题,还是整个行业的问题?在经历了05、06年企业增长缓慢后,我们开始反思自己的价值所在:我们有什么?能做什么?社会又需要什么?”张允亮这样解释此次转型的契机。

老中医的新模式

最终,绿谷认为中药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行业出现了瓶颈。中国的IT业、汽车业刚刚发展一二十年,已产生了在国内举足轻重、甚至有国际影响力的大企业,可是中药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产业,却未能实现质的增长。目前存在的很多问题不是某个企业能够解决的,这里面有国家政策导向的问题;社会认可度的问题;更多还有这个行业自身固守传统,不能适应新经济下市场需要的问题。

张允亮说,“我们发觉,目前对这个行业来说制度创新、技术创新都是第二位的,第一位的应该是商业模式的创新。中医药是改革开放以来惟一没有和国际对接,没有经受新经济模式改造的一个传统行业,而它应该是发展潜力巨大,前景看好的。我们就是要在这种大背景下找准自己的定位,重新找到企业的价值所在。实现企业-社会-个人价值的统一。”

“我们最大的能力不是制药,还远不能与国际跨国制药集团相抗衡;其次,行医、经营医院也不行,像北京同仁堂、上海中山医院这样有着多年的临床经验和人才积累,是我们不能相比的。”

最终,绿谷发现自己最大的优势是服务。他们拥有两个别人都不具备的资源:150万的会员资源,这是绿谷十年与消费者建立的良好关系;在全国设立的300个服务中心,这是国际跨国集团都不具备的。张允亮说“我们的服务能力特别强,大医院确实技术很先进,设备很好,可信度很高,但是我们能够替患者排队、挂号,给很多患者过生日、送鲜花,他们达不到我们的服务水平。”

说到绿谷的会员积累和服务中心,张允亮戏称当初也是歪打正着。绿谷最初在制药方面雄心勃勃,希望从医理上能够赶超国际水平,但是产品投放到市场中,却是夹缝里求生存。首先,医院就是中成药销售的薄弱环节,有部分西医不会在治疗中使用中成药;其次,中医也不认可,中医习惯使用自配的草药汤剂,认为这些做成胶囊之类的东西不算中药。

“所以,在最初的销售过程中,我们只能逼着自己卖,依傍在药店旁边,开起自己的服务中心,用良好的服务来为患者解疑答惑,消费者如果需要购买产品再到旁边的药店中去。”张允亮说。

沃尔马的成功带给绿谷极大的启示,终端商业模式的创新,加上新的技术手段,能够促成一个产业的革新。

今年4月,绿谷在战略转型中提出了“两网两库一体系”的概念。“两网”是指特诊连锁网和互联网,前者就是目前遍布全国的300多个特色门诊;后者是将互联网等新经济手段引入传统医药产业,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提升中医药诊疗、传播和服务的水平。“两库”是指专家库和患者库。专家库聚集各领域出类拔萃的专家,可以让绿谷提供给患者一流的、专业的健康管理方案;患者库实现对客户服务的即时化和终生化。“一体系”即中医药文化,这也是绿谷的新旗帜。

张允亮说:“未来商业竞争的核心是网络和客户,我们就是要做网络中医、连锁中医、健康管理专家。做成具有沃尔马、星巴克商业特质的中医服务连锁机构。用新经济的模式重新定义中医药这个最传统的产业。”

实现理想的三个标准

随着化学药品毒副作用不断显现,药源性疾病的增加,人们越来越希望用天然药物和绿色植物来治疗疾病和进行自身保健。不仅在国内,人们把眼光投向传统中医药;在国际市场上,草药、植物药等天然药物,以及针灸、按摩等中医特色的诊疗方法也开始成为热点领域。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在全世界人口中,80%的人使用过天然药物,在全世界药品市场中,天然物质制成的药品已占30%。这都为中医药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绿谷认为网络的竞争,客户资源的竞争,是未来十年商业竞争的核心。连锁的概念则是平台经济,最终商业的竞争就是平台的竞争,这也是家电行业中国美的成功模式。“我们搭起先进的平台,药可以进来,医也可以进来。”

在目前进行的工作当中,绿谷首先对服务门诊进行改造,对其增加医疗支持,改变以产品为核心的经营模式,使之符合健康管理中心的要求。

其次,把特色门诊连起来,还要能锁住。绿谷正在进行标准化的工作,建立起三个标准体系:检测标准化、评估标准化、解决方案标准化。张允亮介绍说:“我们有专门的专家小组来进行标准体系的建立。我们还买断了一项检测技术设备,将来会配备在每个连锁门诊中。这些都是中医产业化的前提。”

“目前中医最大的问题是个人经验所起的作用过大,西医能取得巨大的发展,是在医生和病人之间又引入了很多检查设备,把诊断的方法物化了,标准化了。当然,我们目前所作的都还是企业标准,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和国家的认可。但是我们要首先前进一步,把中医产业化的前提解决了。”

过去绿谷有专家、有会员,却不能够很好地整合起来。现在根据健康管理的概念,绿谷开始建立起自己的数据库,比如患者可以按照病种分类、年龄分类,也可以分成忠实患者、意向患者,短期患者、长期患者等等,一整套的商业措施都能从这些数据中解读出来。同时,通过互联网等新的信息化技术手段,来实现远程诊疗服务,把有限的资源更广泛有效地应用在患者身上。

上一篇:素描社团总结下一篇: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 第9课《莫泊桑拜师》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