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内容劳动体会

2024-05-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劳动内容劳动体会(共10篇)

劳动内容劳动体会 篇1

要回答企业如何与劳动者变更劳动合同内容,必须明确两个问题,一是什么情形下企业可以与劳动者变更劳动合同内容;二是企业与劳动者变更劳动合同内容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在此我们就《劳动合同法》提到的五种变更劳动合同的情形及实施步骤与大家做一简要交流。

一、协商变更

所谓协商变更,是指企业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就劳动合同内容进行变更。《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五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变更劳动合同约定的内容。变更劳动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变更后的劳动合同文本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各执一份。”

从该条规定可以看出,协商变更是在没有任何客观情形下的劳动合同内容变更,这种变更的前提条件是劳动合同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如果双方没有经过协商或者经过协商没有达成一致意见,都不得变更劳动合同内容。此外,协商变更还需满足另外两个程序性条件,一是必须采取书面形式;二是变更后的劳动合同文本由双方各执一份。概括起来讲,协商变更的具体实施步骤是:

(一)一方将劳动合同变更内容以书面形式提交另一方。

(二)另一方对对方提交的变更内容进行审查。

(三)经审查如果没有异议,则以书面形式告知对方对其变更内容表示同意。如果有异议,则以书面形式将异议返回给对方,双方就异议再次进行另一轮的协商。

(四)直至双方对劳动合同变更的异议完全消除,再由一方根据协商一致的内容起草变更协议,提交另一方签章。变更协议经双方签章后,由双方各执一份留存备查。

(五)劳动合同内容变更后,需要立即履行的,双方按照变更协议严格履行,并为对方履行该变更协议创造条件、提供支持。协商变更是劳动合同内容变更最简便的变更形式,也是劳动合同内容变更过程中使用最多、最广泛的一种方式。

二、依约定变更

所谓依约定变更,是指用人单位依据劳动合同或者规章制度中的相关约定,对劳动合同内容进行变更。

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依劳动合同约定变更,另一种情况是依规章制度约定变更。所谓依劳动合同约定变更,是指劳动合同明确约定了变更条件及相应的变更条款,待约定的变更条件成就时,双方依据约定对劳动合同内容进行变更。所谓依规章制度约定变更,是指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规定了劳动合同内容变更的条件及条款,当变更条件成熟时,双方按照规章制度规定实施的劳动合同内容变更。值得注意的是,依规章制度约定变更的前提是该规章制度的制定并颁布实施不违反《劳动合同法》第四条规定,且已经作为附件被写入劳动合同。因此本质上讲,依规章制度约定变更是依劳动合同约定变更的一种表现形式。

无论是依上述哪种形式的约定变更,都需要遵循以下具体的实施步骤:

(一)双方在签订劳动合同时,约定劳动合同履行期间当某一条件出现时,双方可以就劳动合同某些条款进行变更。或者将明确规定了变更条件及变更内容的规章制度作为附件写入劳动合同条款。

(二)当劳动合同约定或者规章制度约定的变更条件成就时,一方将劳动合同内容变更请求以书面形式提交另一方。

(三)另一方在审查没有异议后在书面的变更请求上签字盖章。

(四)书面变更请求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作为劳动合同的附件备查。

(五)劳动合同内容变更后,需要立即履行的,双方按照变更后的内容严格履行,并为对方履行该变更内容创造条件。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依约定变更的“约定”有时比较具体明确,有时则比较模糊,这就要区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变更措施,否则会导致劳动合同内容变更风险。对于劳动合同中明确约定了变更或者调整工作内容、劳动报酬、工作地点等的有关内容,双方按约定变更或者调整即可;对于劳动合同中虽有工作内容、劳动报酬、工作地点等变更或者调整的约定,但变更或者调整的条件和指向不明确的,用人单位一方应当提供充分证据证明其变更或者调整的合理性。

昌龙公司与李某于2004年签订了一份为期五年的劳动合同,合同中约定李某的工作岗位是办公室副主任及相关岗位。合同同时约定,甲方(指昌龙公司)可根据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调整和安排乙方(指李某)的岗位和工作内容。合同执行到2007年年初的时候,昌龙公司突然一纸调令将李某从办公室副主任调到其下属A分公司任办公室主任。李某不同意,未到A分公司报到上班。

昌龙公司即以李某不服从公司工作安排、形成旷工、严重违反公司劳动纪律为由,解除李某的劳动合同。李某不服,申请仲裁。

在仲裁庭上,昌龙公司提出将李某从公司办公室副主任岗位调到下属A分公司任办公室主任,是公司根据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作出的对李某工作岗位的一个调整,是依劳动合同约定作出的,李某必须服从,而李某在公司一再要求下不去A分公司报到履职,形成旷工,公司以李某违反劳动纪律为由解除劳动合同符合劳动法规定。而李某则称,昌龙公司在市区,而A分公司远在郊区,隔离其住所地较远。另外,劳动合同虽然约定了昌龙公司可根据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调整和安排其岗位和工作内容,但并没有明确约定可以调整至A分公司,因此将其调整至A分公司不符合劳动合同约定,也违反劳动法规定,因此请求仲裁庭撤销昌龙公司将其调A分公司的调令,撤销昌龙公司解除其劳动合同的决定,恢复其昌龙公司办公室副主任的职务。

李某的主张得到了仲裁庭的支持。本案中昌龙公司之所以败诉,是因为昌龙公司与李某所签劳动合同虽然约定昌龙公司可以根据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调整和安排李某的岗位和工作内容,但由于调整的条件和指向不明确,据此对李某岗位实施调整,昌龙公司必须对这种调整提供充分证据证明,而昌龙公司不能提供,因此要承担败诉的后果。

三、因伤病变更

所谓因伤病变更,是指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用人单位依法对其进行调岗调薪。这是依《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作出的劳动合同内容变更。按照该条规定,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在解除劳动合同之前,实施劳动合同内容变更,即调岗调薪。如果调岗调薪达到了目的,劳动者基本能够从事调整后的岗位工作,劳动合同则不得解除;如果调岗调薪不能达到目的,劳动者还是不能从事另行安排的岗位工作,用人单位则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因此可以说,因伤病变更劳动合同内容是《劳动合同法》所采取的用于保护因体能等因素导致不能从事原工作的劳动者的一种救济措施,采取这一措施必须遵循以下具体步骤:

(一)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医疗期满后的劳动者,向用人单位提交不能从事原工作、另行安排工作即变更劳动合同内容的书面请求。

(二)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变更请求进行审查,并根据审查结果对劳动者的变更请求作出两种处理意见,一是予以认可;二是不予认可。

(三)对于予以认可的劳动合同变更请求,用人单位直接在变更请求签署“同意变更”

意见,对于不予认可的变更请求,用人单位则需对劳动者的劳动能力进行鉴定。经鉴定劳动者能够从事原工作的,在劳动合同变更请求上签署“不同意变更”意见,劳动者不能从事原工作的,则在劳动合同变更请求上签署“同意变更”意见。

(四)用人单位签署“不同意变更”意见的,变更请求直接返回给劳动者,签署“同意变更”意见的,变更请求各执一份作为劳动合同附件备查。

(五)对于不同意变更的劳动合同内容变更请求,劳动者应当继续履行原劳动合同书上载明的工作岗位和工作内容,用人单位应当给劳动者原岗位工资,对于同意变更的劳动合同内容变更请求,用人单位应当本着合理原则变更劳动者岗位,同时调整劳动者工资。

四、因胜任能力变更

所谓因胜任能力变更,是指用人单位在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的情形下,依法对劳动者进行调岗调薪。与因伤病变更一样,因胜任能力变更也是依《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作出的劳动合同内容变更。

按照该条规定,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在解除劳动合同之前,实施劳动合同内容变更,即调岗调薪。如果调岗调薪达到了目的,劳动者基本能够胜任调整后的岗位工作,劳动合同则不得解除,如果调岗调薪不能达到目的,劳动者还是不能胜任另行安排的岗位工作,用人单位则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因此可以说,因胜任能力变更劳动合同内容是《劳动合同法》所采取的用于保护因能力、知识、技能等因素不能胜任岗位工作的劳动者的一种救济措施,采取这一措施必须遵循以下具体步骤:

(一)用人单位按照规范的考核内容、考核标准和考核程序对劳动者的岗位胜任度进行考评,并得到劳动者不胜任岗位工作的考评结论。

(二)用人单位向不胜任岗位工作的劳动者发出调整其岗位并相应调整其工资的通知。

(三)劳动者对用人单位的调岗调薪通知表示认可,或者表示异议。如果表示异议,则需要将异议理由以书面形式提交用人单位。

(四)如果劳动者的异议成立,用人单位表示接受的,收回对劳动者的调岗调薪通知,继续履行原劳动合同约定的岗位工作内容;如果劳动者的异议不成立,用人单位不予接受的,或者劳动者没有提交异议的,向劳动者发出的调岗调薪通知经劳动者签署“同意变更”意见后,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各执一份作为劳动合同附件备查。

(五)对于同意调岗调薪的劳动合同内容变更通知,用人单位应当本着合理原则变更劳动者岗位,同时调整劳动者工资。这里有一点需要注意的,就是实施因胜任能力变更,要在有关调岗调薪的通知后附下列证据证明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劳动者所在岗位职责和要求,劳动者的日常工作业绩、考核标准、考核流程等。如果缺少这些证明文件,劳动者不能胜任岗位工作常常很难得到佐证。

五、因客观情况变更

所谓因客观情况变更,是指订立劳动合同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原劳动合同无法履行,当事人一方要求变更相关内容而实施的劳动合同内容变更。这也是依《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作出的劳动合同内容变更。

按照该条规定,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在解除劳动合同之前,实施劳动合同内容变更,即调岗调薪。如果调岗调薪达到了目的,双方同意履行调岗调薪后的劳动合同,劳动合同则不得解除,如果调岗调薪不能达到目的,双方不能就调岗调薪达成一致意见,用人单位则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因此可以说,因客观情况变更,劳动合同内容是《劳动合同法》所采取的用于保护因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导致原劳动合同无法继续履行的劳动者的一种救济措施。采取这一措施必须遵循以下具体步骤:

(一)由于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原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由一方将劳动合同内容变更请求递交另一方。

(二)另一方对对方提交的变更内容进行审查。

(三)经审查如果没有异议,则以书面形式告知对方对其变更内容表示同意。如果有异议,则以书面形式将异议返回给对方,双方就异议再次进行另一轮的协商。

(四)直至双方对劳动合同变更的异议完全消除,再由另一方在劳动合同内容变更请求上签署“同意变更”意见。劳动合同内容变更请求经另一方签署“同意变更”意见后,由双方各执一份留存备查。

(五)劳动合同内容变更请求涉及劳动合同履行行为发生变更的,劳动者应当依变更请求变更合同履行行为,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变更履行行为创造条件。

这里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根据有关法律精神,当一方将变更请求以书面形式送交另一方以后,另一方应当在15日内或者一个合理的时间内予以答复,逾期不答复的,视为不同意变更劳动合同。

2005年7月M公司考虑到几位中层管理人员集中居住在城东,距离公司所在地河西较远,故专门购买了一辆微型面包车,主要用于上下班接送这几位管理人员。M公司为此还特意招聘来驾驶员某甲任微型面包车的司机,并与某甲签{丁了三年期劳动合同,合同中约定的岗位为“微型面包车驾驶员”。

2004年12月,M公司因为市政建设拆迁,搬至远离市区的经济开发区,所有工作人员均须到开发区上班。2005年1月M公司与某巴士公司签订协议,租用巴士公司的大客车作为接送全体员工上下班的班车。M公司还同时研究决定将原有的微型面包车转让给其他单位。

很显然,本案就牵涉到M公司与驾驶员某甲斯签的劳动合同内容因客观情况变更而变更的问题。要适应因客观情况变更这一情形,首先我们要分析M公司与驾驶员某甲签订劳动合同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是否发生了变化。

M公司与驾驶员某甲签订劳动合同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主要是三个:一是几位中层管理人员集中居住在城东,距离公司所在地河西较远;二是公司专门购买了一辆微型面包车,主要用于上下班接送这几位管理人员;三是微型面包车需要驾驶员。而现在这三个客观情况都发生了变化:一是现在不是几位中层管理人员住离公司较远,而是所有工作人员都住离公司较远;二是公司租用了巴士公司的大客车作为接送全体员工上下班的班车,而不是购买微型面包车;三是将原有的微型面包车转让给其他单位,因此公司不再需要微型面包车司机。可见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是的确存在。其次,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以后,原来签订的“微型面包车驾驶员”这个劳动合同是否还能履行?显然是无法履行了,因为公司已经没有微型面包车了。

劳动内容劳动体会 篇2

一、人与物的异化关系

马克思从“现有的经济事实”出发, 提出异化劳动的问题, 阐述人与劳动产品之间关系的异化。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 劳动者生产的财富越多, 产品数量越多, 他受到的剥削程度就越高, 换句话说, 无产阶级为资本家创造的财富越多, 他留给自身的就越少。劳动产品在这个时候就成了一种异己的存在, 它不依赖与生产者的力量, 同劳动者相对立。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畸形地发展, 实质上揭示了劳动者与对象世界的关系处在一种异化的关系。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 资本家占有绝大多数的生产资料, 这就使得劳动者并不拥有与生产资料直接发生关系的权利, 而只是拥有出卖自己劳动力的权利。由于劳动者不能占有生产资料, 同时只能占有仅能维持生计的工资, 因而生产资料必然的成为了劳动者外部的、异己的力量。所以, “劳动这种实现表现为工人失去现实性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 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

二、人同劳动活动的异化关系

这样看来, 劳动者一旦进入了劳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 劳动就成了被迫的, 而不是自由自觉的, 劳动仅仅是人被迫从事的活动而不得不发挥自己作为人的谋生本能。劳动者在劳动的过程中, 将自己的智力和体力的支出变成了一种异己的、对立的力量而存在。在劳动过程中, 劳动就不再是劳动者的自我满足, 而是不幸。显而易见, 如果拥有足够的资本, 劳动者必然会马上停止这种劳动, 劳动者只是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由自在, 而在劳动之内则因感到被强制而缺乏幸福感。人的劳动在这样的情境下就变成了不断否定自身的过程, 人只能在自由地实现自己的动物技能时, 才能感觉到自己是自由地活动, 而在进行劳动时, 人就变成了动物。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动物的东西作为人的东西, 而人的东西成为了动物的东西”, 在这种关系下, 人的劳动不再属于自己, 产品也必然不属于自己, 这就形成了马克思在人学意义上的主体辩证法的思维向度。

三、人的类本质的异化关系

关于人的类本质这一概念, 马克思批判地沿用了费尔巴哈人本学的表述, 但又赋予其不同的内容, 费尔巴哈所说的“类”仅仅是人与人之间自在的先验的直观, 马克思认为这并不是真正健康的个人, 他把人看做是类的存在物, 并明确指出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能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 是超越于动物机能的属人的生命活动。马克思依托于生命活动, 赋予单个人“类”的意义, 指明动物只能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自身, 而人的生产不仅仅是出于需要, 更懂得从美的角度来从事生产, 通过对自然界的改造, 完成作为人作为有意识类的存在物的自我确证。正如马克思所说, “人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 还是人的精神的、类的能力———变成人的异己的本质, 变成维持他个人生存的手段。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 以及他之外的自然界, 他的精神本质, 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这就是说, 人与人类本质的异化, 是在于作为人的本质的生产活动, 变成人的异己本质, 反过来压制劳动者的力量, 使人丧失了自己的类本质, 降低为以生产维持肉体生存的手段。

四、人与人的异化关系

马克思将劳动产品、劳动活动以及人的类本质的异化作为原因, 从具体的事物上升到异化劳动理论, 再从抽象的理论到理论的具体, 推导出人与人与人关系的必然异化。“人从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异化, 自己的生命活动、自我的类本质的异化出去这一事实所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人从人那里的异化”。人的异化只有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具体地表现出来。人是社会的动物, 异化劳动的任何表现, 都不可能脱离人与人的关系。在马克思看来, 人与人关系的异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劳动者本身异化成为了一种商品。“如果劳动产品不属于工人, 并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同工人相对立, 那么, 这只能是由于产品属于工人之外的另外一个人。如果工人的活动对他本身来说是一种痛苦, 那么, 这种活动就必然会给另外一个人带来享受和快乐, 不是神也不是自然界, 只有人本身才能成为统治人的异己的力量”。马克思正是运用这一观点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 揭示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根本矛盾。另一方面, 资本家的本身也产生了异化。马克思认为, 资本家沉醉于对工人劳动的剩余价值的享受, 他们“享用那种仅仅用于想了的、非生产的和浪费的财富的人, 只是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 并且把别人的奴隶劳动, 人的血汗看做是自己的虏获物, 而因此把本身———从而也把自己本身———看做毫无价值的牺牲品;这种财富的作用使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 只是被看做放荡的愿望、古怪的癖好和离奇念头的实现”, 这样就使得资本家最终异化成为了“财富的奴隶”。

劳动内容劳动体会 篇3

一、精神关怀是班主任专业劳动的核心内容

(一)精神关怀是教育本身的需要。教育就其本质而言,就是精神传递的过程。教育工作者就应该用精神关怀来充盈我们的教育,用精神关怀来培养学生的关怀精神。只关注学生勤奋学习和获取知识,不关注学生精神成长和人生幸福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教育是一个“动心”和让人“心动”的过程,而“动心”和“心动”的过程是通过精神传递来完成的。所以说,在学校教育中实施精神关怀,这不仅是一个教育理念问题,更是一个教育本质问题。

(二)精神关怀是学生成长的需要。学生的成长过程是身体发育和精神发育的过程。学生的精神发展需要一个稳定的适宜的环境,一个充满精神关怀而和谐的环境。学生成长过程中会出现不可避免的心理偏差需要精神关怀来发现、分析、矫正;学生的心理创伤需要精神关怀来扶平。目前,就家庭教育来讲,存在着过分重视物质关怀、对孩子学业期待过高和对学校教育过分依赖等现象;就社会教育而言,则存在着成人追求多元化、成人社会教育意识缺失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给学生带来了难以回避的负面影响,这就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对精神关怀需求更为突出。

(三)精神关怀是班主任专业化的需要。精神关怀不仅是班主任专业劳动的核心内容,更是班主任专业化的核心内容。专业化的班主任队伍首先应具备实施精神关怀的意识和素养,更应具备实施精神关怀的具体操作系统,使精神关怀贯彻到教育的全过程,使每一位学生在充盈着精神关怀的环境中,真实地感受到精神关怀的存在,体味着精神关怀,践行着精神关怀,形成关怀精神。班集体是学生成长的主体环境,班主任教师作为班集体的组织者、引领者,其教育行为、人际关系、情感境界、价值取向等共同构成了一个强有力的教育媒体。因此,提升班主任专业素养是实施精神关怀的关键所在。

(四)精神关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建设和谐的班级、和谐的校园,培养持续、和谐发展的学生是我们教育应该追求的目标。让学生们从班集体中、校园里感觉到和谐气氛,学会和谐相处,学会主动营造和谐环境。实施精神关怀是推进和谐班集体、和谐校园建设的有效途径。

二、精神关怀的具体内容

班主任对技校生精神的关怀是广泛的、多方面的,不可能一一列举。但关心、理解、尊重和信任是必不可少的方面,是技校生的基本精神需求。

(一)关心

班主任的教育劳动是人性化的劳动,关心学生是班主任的天职。关心是一种关系,也是一种品质。学会关心实际上是一种道德学习的过程,也是一种形成关心性关系的过程。人是在关心与被关心中学会关心的,而学会彼此关心,也就形成了关心性关系。学会关心,包括学会合乎理性的关爱,认识关爱与尊重、关爱与被关爱、关爱与严格要求的关系,辨明关爱与溺爱、关爱与恩赐的区别等等。

(二)理解

这里的“理解”是指对人的理解。对人的理解,主要指对人的心灵世界的理解,即体验他人的心理、精神需求、人格特点,等等。因此,理解是以人的方式把握人,与对物的认知有根本的不同。教育的成功,不能没有理解。班主任要學会与学生相互理解、相互激励、相互发现、相互创造、共同成长、共同发展。

(三)尊重

尊重是对人的一种态度,是在实践上承认人的尊严,是对人的生命的关注:尊重人的自然生命,更尊重人的人格,尊重人的精神生命。

学会尊重,要处理好自尊与尊人的关系。只有尊重学生才能从学生那里得到尊重。在班级管理中,要改变只重学生的“表现”,较少关注学生心理生活、道德发展的状态,而应多多给予学生人文关怀,关注他们在情感、价值观发面的发展;在日常生活中,应当尊重学生的隐私,不私拆学生信件,不翻看私人日记。要尊重所有的学生,包括学习困难、有弱点的学生。

(四)信任

每个人的心理世界都有光明的、积极的一面。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他的优点和长处,相信每个学生都有积极进取的愿望。班主任相信自己的学生渴望新知、天天向上的要求,是处理好师生关系、教育好学生、促进学生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信任学生是对学生应有的态度,是班主任专业化必须具备的品质:对学生提出合理期望,提高学生的自信,促进学生的进步;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帮助他们长善救失;接纳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才,相信学生的辨别能力。

总之,关心、理解、尊重、信任相辅相成,都是对人的认识和态度,也都是班级教育的基础、班级教育的力量。班主任可以通过集体教育、个别谈心等多种方式,渗透于班级教育管理的各个方面,贯穿于班级教育系统的各个环节。

参考文献:

[1]班华,高谦民.今天,我们怎样做班主任.2006.12.

[2]江兴代.天使的翅膀.(100个精彩的班主任工作案例).2007.4.

劳动关系管理内容 篇4

一、劳动关系管理的定义

通过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使劳动关系双方(企业与员工)的行为得到规范,权益得到保障,维护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促使企业经营稳定运行,

企业劳动关系主要指企业所有者、经营管理者、普通员工和工会组织之间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各种责、权、利关系。

二、劳动关系管理的基本原则

1. 兼顾各方利益原则;

2. 协商解决争议原则;

3. 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

4. 劳动争议以预防为主的原则。

三、劳动关系管理的`基本要求

1. 规范化—合法性、统一性(全体员工执行的统一,在同一时期内的统一),

2. 制度化—明确性(明确职责、权限、标准)、协调性(随企业的发展进行阶段性调整)。

四、正确处理与不断改善劳动关系的意义

1. 保障企业与员工的互择权,通过适当的流动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

2. 保障企业内部各方面的正当权益,开发资源潜力,充分调动积极性;

3. 改善企业内部劳动关系,尊重、信任、合作,创造心情舒畅的工作环境,

五、改善劳动关系的途径

1. 依法制定相应的劳动关系管理规章制度,进行法制宣传教育;明确全体员工各自的责、权、利;

2. 培训经营管理人员。提高其业务知识与法律意识,树立良好的管理作风,增强经营管理人员的劳动关系管理意识,掌握相关的原则与技巧;

3. 提高员工的工作生活质量,进行员工职业生涯设计,使其价值观与企业的价值观重合,这是改善劳动关系的根本途径。

4. 员工参与民主管理。企业的重大决策,尤其涉及员工切身利益的决定,在员工的参与下,可以更好地兼顾员工的利益。

劳动总结讲话稿内容 篇5

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着眼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一决策实施以来,东北三省经济发展明显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大进展,对外开放迈出新的步伐,各项事业取得显著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是东北三省各级领导共同努力、真抓实干的结果,也是广大职工团结拼搏、艰苦奋斗的结果。?

下面,我就“振兴杯”竞赛活动的情况作一简要回顾,对下一步的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振兴杯”竞赛初见成效,在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关于振兴老工业基地的英明决策,给东北地区广大职工以极大鼓舞,也为老工业基地工会工作的创新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指明了方向。几年来,东北三省各级工会把推动老工业基地振兴作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重要工作,从实际出发,广泛深入开展“振兴杯”竞赛活动,为促进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做出了积极努力。

一是竞赛活动激发了广大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东北三省工会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在人大、政府、政协等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认真推动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指导方针的贯彻落实,针对职工思想实际,普遍开展了“树信心、强本领,做贡献、促振兴”主题教育,引导职工认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大意义和工人阶级肩负的历史重任;教育职工识大体,顾大局,正确对待改革过程中的利益调整;动员职工发扬工人阶级优良传统,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积极投身振兴老工业基地的伟大实践,为促进东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贡献。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对广大职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振奋精神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是竞赛活动为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东北三省工会从本地实际出发,把“振兴杯”竞赛作为“当好主力军、建功‘--’、和谐奔小康”竞赛活动的重要内容,围绕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广泛开展了各具特色的竞赛活动,进一步激发和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为老工业基地振兴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三是竞赛活动在老工业基地体制机制创新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东北三省各级工会努力把推进深化改革与维护职工权益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参与涉及职工利益的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劳动安全卫生等政策法规的制定,加强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建设,坚持和完善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民主管理制度,推行厂务公开,推动公司制企业加强职工董事和职工监事制度建设,加大协调劳动关系力度,努力促进劳动关系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对深化改革、调整结构、创新体制机制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是竞赛活动促进了东北地区的和谐稳定。东北三省工会积极参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救助体系和棚户区改造、采煤沉陷区治理、就业再就业等民生工程建设,大力开展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工作,充分发挥工会困难职工帮扶中心的作用,坚持开展送温暖活动,积极协助政府和企业解决职工生活困难。据统计,近3年三省工会共培训下岗职工近10万人,帮扶困难职工近百万人次,其中帮助22.5万名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为1万多名职工提供了法律援助。?

五是竞赛活动推动了职工技术素质的普遍提高。东北三省工会把提高职工技术素质放在重要位置,积极参与政府和企业人才培养政策、规划的制定,协助政府和企业做好职工技术培训工作,积极组织职工开展岗位练兵、技术交流、技能比赛等活动,大力宣传高技能人才楷模,营造有利于技术工人成长的环境,为促进职工技术水平的普遍提高,改变技术工人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短缺的状况,做出了积极努力。? 总之,通过竞赛活动,进一步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促进了振兴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我们要进一步总结经验,不断把竞赛活动引向深入,使竞赛活动在推动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二、认清形势、明确任务,进一步增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党中央、国务院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十分关心。今年初,--在吉林考察工作时强调,要紧紧抓住国家深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宝贵机遇,锐意进取,迎难而上,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使老工业基地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东北地区发展水平和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差距,一些影响发展和振兴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包括广大职工在内的东北三省干部群众继续不懈地努力。?

工人阶级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主力军,也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基本力量。东北三省广大职工具有光荣的传统和优秀的品质,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广大职工都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识大体、顾大局,不畏困难、勇于牺牲,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不计得失、甘于奉献,为新中国的建立、为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涌现出了孟泰、马恒昌、王崇伦、马永顺、王进喜、蒋筑英、王启民等一大批在全国影响深远的劳动模范。实施振兴老工业基地战略,既为东北三省广大职工施展聪明才智、发挥作用提供了广阔舞台,又对广大职工发扬优良传统、发展工人阶级先进性提出了新的要求。广大职工要从加快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高度,充分认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大战略意义,切实肩负起历史使命,把促进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与做好本职工作紧密联系起来,积极投身到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伟大实践中,在实现东北地区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中充分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

团结动员职工为老工业基地振兴贡献力量,是工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具体体现,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东北三省工会工作基础很好。长期以来,各级工会组织围绕党的中心任务,积极做好职工群众的工作,较好地发挥了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特别是在开展职工经济技术活动方面经验丰富,成效显著。面对新的形势任务,东北三省各级工会组织和工会干部要进一步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关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上来,不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紧紧围绕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找准位置,发挥优势,加大力度,深入开展“振兴杯”竞赛活动,在实施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中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

三、扎实深入开展“振兴杯”竞赛活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新的努力?

3月7日,--在看望工会、共青团、青联、妇联界全国政协委员并参加联组讨论时发表了重要讲话。--在讲话中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才能使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变成现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造福全体人民的伟大事业,只有让广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才能使和谐社会建设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广大人民群众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主体地位,着重强调了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的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第一次全面系统地对工青妇组织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提出了要求,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群众观。讲话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广大职工的亲切关怀,对工会组织的高度信任和厚望,为我们进一步做好工会工作、发挥工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指明了方向。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重要讲话精神,充分认识工人阶级和工会组织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和谐社会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

--在讲话中明确指出,在包括和谐社会建设在内的整个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工人阶级是主力军。要引导广大群众焕发劳动热情,在本职岗位上创造一流业绩,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在全总十四届四次执委会议上,王兆国同志对深入开展“当好主力军、建功‘--’、和谐奔小康”主题竞赛提出了明确要求。东北三省开展的“振兴杯”竞赛是这个主题竞赛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的一个载体。下一步的“振兴杯”竞赛,要认真贯彻落实--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紧围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四个着力”、“三个协调”和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新载体,完善机制,提升竞赛水平,使竞赛活动在振兴装备制造业、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此,要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深入开展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积极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装备制造业振兴。产业结构不合理,核心竞争力低,特别是装备制造业技术转化能力和技术创新活力不足,是困扰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突出问题。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核心和关键。要在职工中深入实施以推动技术创新为主题,以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为重点,以争当“创新示范岗”、“创新能手”为载体的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程,积极引导职工参加技术创新活动,鼓励职工在技术创新的实践中多出成果。重视和发挥职工技协组织的作用,围绕技术关键和生产难点,发动技协会员开展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技术攻关和发明创造等活动,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先进操作技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要与政府有关部门一道,共同做好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努力发展创新文化,营造创新氛围,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二是大力实施“职工节约环保行动”,积极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要着力抓好的一项重要工作。要积极参与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和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要把实施“职工节约环保行动”作为“振兴杯”竞赛的一项重要内容,积极教育引导职工增强节约环保意识,人人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献计出力。围绕节能降耗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广泛开展“我为节约做贡献”活动,大力宣传推广节约环保经验,促进资源型城市接续替代产业建设,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推动东北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是继续实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努力为振兴老工业基地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各类专门人才,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重要保证。要大力实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广泛开展“八荣八耻”教育和“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群众,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群众,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激励群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群众,不断提高职工思想道德素质,努力在广大职工中形成牢固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适应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和自主创新步伐加快的新形势,不断提升职工科学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加强职工技能培训基地建设,加快培养适应老工业基地产业优化升级需要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和王洪军式的创新型人才。继续开展职工岗位练兵、技术比赛、技术交流和帮教互学等活动,通过多种途径提高职工技术水平。

四是切实关心职工生产生活,积极协助政府解决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由于东北三省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和老企业破产重组,企业富余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和生活困难职工较多,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很大。因此,要把关心职工生产生活、解决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同开展“振兴杯”劳动竞赛紧密结合起来,主动协助政府落实积极就业政策、扩大城镇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建立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搞好棚户区改造等民生工程建设。要采取有力措施,努力使“零就业家庭”实现至少一人就业,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大力加强工会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建设,建立送温暖活动的长效机制,加大对森工、煤炭、军工等困难行业、困难企业职工的帮扶力度,着力解决困难职工的生产生活问题。?

五是积极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努力促进东北地区和谐社会建设。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是今年工会工作的一条主线,也是保证振兴老工业基地战略顺利实施的重要条件。我们要通过开展“振兴杯”竞赛活动,推动和谐劳动关系的发展,促进东北地区和谐社会建设。围绕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各级工会组织和工会干部要坚持“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的原则,监督企业落实《劳动法》等法律法规,推动企业依法规范用工行为和分配制度;深入开展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活动,切实加大工会组建、维权工作和协调劳动关系力度,按照--的要求,毫不妥协地同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的行为作斗争,做到敢于维权,善于维权;要从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和职代会这三个关键环节入手,推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建设;要抓好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劳动安全卫生等方面的维权工作,特别要维护好农民工合法权益,推动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广大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问题的解决。?

劳动内容劳动体会 篇6

一、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情感

劳动技术课不同于其他学科,比较死板,要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让学生有机会参加更多的比较适应、有意义的实践活动,通过这种动态的教育活动,能够使学生接受教育,使学生深深感受到劳动技术课是比较有意义的一门课程,这样就能在劳动技术课堂上更好地渗透德育。

二、因材施教、寓教于乐

针对学生个性特点,兴趣爱好与教材结合开展学生感兴趣的课题活动。让学生了解教材,参与拓展教材。在每一学期结束时学生以小结的形式对本学期开展的课题活动进行评价,并提出可行性建议作为下学期活动的参考。这样教师能了解学生,依据教材联系学生开展学生喜欢的劳动技术课。也可依据学生的建议拓展教学。如,教学初一年级教材第五章食品系列时,与学生一起拓展教材做比萨,学生上课很认真,当然吃得也很开心,课堂其乐融融。

三、善于挖掘教材的内容,激发学生情感,从而对学生进行德育

教师必须认真执行教学大纲,有意识地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挖掘教材的德育内涵,广泛收集素材,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但同时又必须注意可行性,必须考虑学生在心理上、生理上能够而且乐意接受。因此,在注意“有意”时又要注意“可行性”,使学生乐于接受。比如,在《花卉及其分类》章节中,介绍中国传统十大名花等知识时,可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以爱家乡为基础的,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和规律,从小处入手,把爱国主义具体、形象地落实到爱家乡、爱社区、爱集体的具体行动上。

四、教师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学生的身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孔子曾经说:“其行正,不令而行;其行不正,虽令不行。”教师的示范性很强,所以,思品教师要特别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一定首先做到。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提高自身素质,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政治课的德育主渠道功能作贡献。

在劳动技术课中进行德育渗透,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端正教学指导思想,确立正确德育观念,将教材的德育点、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的言传身教以及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丰富的时政热点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劳动技术课德育的实效性,充分发挥其教学的德育功能。

劳动合同内容违反法律规定 篇7

被诉人:中外合资某制鞋公司。

法定代表人:李某,中外合资某制鞋公司总经理。

案由

1995年3月27日,申诉人蒋某以用人单位劳动条件恶劣和工资太低为由要求终止双方劳动合同。被诉人拒不同意,以要求蒋某支付二万余元违约金阻拦。蒋某不服,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诉。

调查过程

经查明,1994年10月27日,蒋某与被诉人签订一份劳动合同,合同规定:乙方(蒋某)每天工作14小时,每小时工资1.0元;工作期间乙方因病、因工或非因工负伤均自行承担,公司概不负责;合同期五年,乙方每提前一年解除劳动合同,均要支付5000元/月违约赔偿金。另外,蒋某系临时性合同工,正式合同工待遇是每日工作10小时,每小时工资1.4元。公司加班从不征求工人意见,该公司亦未组建工会组织。

分析意见

仲裁庭认为,劳动者享有休息权利和劳动保险福利待遇,是我国一项基本劳动法律制度。申诉人与被诉人签订的劳动合同违反了我国《劳动法》第三十六条关于“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作制度”,亦违反了《劳动法》第七十条规定的劳动者有在年老、患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获得帮助和补偿的权利;也违反了《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和《劳动保险条例》有关因工负伤、非因工负伤、因病保险待遇等行政法规的规定,根据《劳动法》第十八条规定,违反了法律、行政法规的劳动合同被认定无效,从订立时起就无法律效力。劳动者蒋某可不受合同限制。相反根据《劳动法》第四十六条规定的同工同酬原则和《劳动法》第四十四条规定的延长工时,支付不低于工资150%的工资规定,并按每小时1.4元支付工资和计发加班工资。

调查结果

1.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无效;

2.补付工资及加班工资3360元;

3.被诉人要求予以驳回。

经验教训

用人单位应明白,不是在劳动合同中无论写入什么条款都是有效的,劳动合同内容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劳动者享有休息和保险福利权利,是法定权利,是不能以双方协议改变或放弃的。

五一劳动节内容资料 篇8

最初,劳动的姿势,是由力量组成的几何图形,很简单。

渐渐的,从力量里拧出了汗水,并由汗水粘合着优美的图形。劳动前,打一个响指,那时插图,占一个位置,那时坐标。

所有的目光和声音汇聚过来,流淌成破折号,共同释放力量,构成劳动进行时,便凝固成劳动号子,樱入劳动深处。

不论从那个角映入,沿江河湖海,用钎绳,航船、波浪一起的造型,用航线、码头、门吊一起的构图,每一个姿势都出神入化。

不论以什么工具劳作,沿山乡原野,用锄头、扁担、水车一起的造型,用庄稼、树林、村庄一起的构图,每一个姿势都巧夺天工。

…………

劳动仲裁申诉书的内容 篇9

劳动仲裁申诉书的内容有哪些

劳动争议仲裁申诉书包括首部、正文、尾部三部分。

1.首部应写明以下内容:①标题:劳动争议仲裁申诉书。②争议当事人:申诉人与被诉人。个人应写明姓名、性别、年龄、民族或国籍、用工性质、工作单位、住址、通信地址等。单位应写明名称、单位性质、地址、法定代表人姓名、职务。有委托代理人的,应写明代理人的姓名、工作单位等情况。

2.正文应包括:①请求事项:指申诉要达到的目的和要求。请求事项要具体明确。②事实和理由:应简要说明双方建立劳动关系的时间、方式以及劳动合同的主要内容;双方争议的形成过程和争议的焦点;主要证据(应说明证人姓名、住址、物证、书证的来源等);提出请求事项的主要法律依据。

3.尾部应包括:申诉书提送的仲裁机构名称、申诉人姓名或名称(签章)、申请时间(年月日)。同时写明提交的副本份数(按被申诉人人数提交),物证、书证件数。

劳动合同法旷工规定相关内容 篇10

旷工,即劳动者无正当理由,不正常出勤,用人单位可以不支付未出勤期间的劳动报酬(工资)。劳动相关法律法规中,对于无正当理由的认定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若员工是因为生病或其他正当理由(出车祸等)而缺勤,此时,劳动者只需要补充请假(事假或病假)手续时,用人单位不能以未能事先请假而认定为旷工,用人单位在制定请假制度时要兼具合理性与合法性,对于临时发生的意外事件,应当给予劳动者一定的空间。旷工违反用人单位规章制度时,用人单位可以按照规章制度的规定给予一定的处罚。企业如果按照规章制度对劳动者进行处罚时,所依据的规章制度应当是经过员工大会或员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的规章制度,且按照规定已经进行了充分的公示。

二、《劳动合同法》对于旷工的法律规定

劳动合同法对于旷工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依法赋予用人单位自主管理权,在自行制定的规章制度中对于旷工可作出规定。

《劳动法》第25条、《劳动合同法》第39条、第40条规定的用人单位可单方解除劳动合同。

第三十九条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二)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

(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

(四)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六)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若员工的行为符合《劳动合同法》第39条第二款的规定“严重违反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恰恰用人单位有效的规章制度中明确“连续或累计旷工______日”构成严重违反规章的,用人单位可以此条法律规定单方通知员工解除劳动合同。

三、关于旷工具体天数的法律规定

目前现行有效的劳动法律法规中,对于旷工达到多少时间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并没有明确规定,法律赋予用人单位自主管理权。

《企业职工奖惩条例》(国发[1982]59号)的规定(已失效),由用人单位提出与无正当理由旷工的职工终止劳动关系的一种处理方式。除名的条件是:

(1)职工经常旷工没有正当理由;

(2)经批评教育无效;

(3)达到规定的旷工天数,即连续旷工时间超过15天,或者1年以内累计旷工时间超过30天。

上一篇:宣传口党委某年党建工作总结及某年工作思路下一篇:环保局公务员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