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欠工资案件研究

2022-05-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拖欠工资不仅直接影响的到农民工的收入来源,也是背后整个家庭生活的信心和需要,更是关系到企业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本文首先从产生欠薪现象进行了历史分析以及治理欠薪的意义。其次从四个方面具体分析导致欠薪的原因及面临的困境。最后针对治理拖欠工资案件从三个方面分析解决欠薪案件的具体措施和建议。希望能对我国劳动保障监察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提供可行性的建议和思考。

关键词:农民工;劳动保障监察;拖欠工资;欠薪案件;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业机械化、现代科技的运用,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纷纷进入城市,普遍集中在建筑业、制造业、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领域,而尤以建筑业较多。在优化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提高了农民收入的同时也使得拖欠工资现象屡见不鲜。由于建筑行业普遍存在着劳动力供大于求、劳务用工行为不规范以及大多数施工企业仍采用过去以包代管的管理办法,在面对工资拖欠时,维权手段比较激进,而这些矛盾不仅影响了建设施工的有序进行,也直接损害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更影响了城市和农村建设的健康发展。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处理好拖欠工资问题对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建设的健康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二)劳动保障监察的历史沿革

在处理欠薪案件过程中,劳动保障监察作为接待投诉举报信访、处理欠薪案件的政府机构起着决定性作用。我国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在改革开放后也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探索起步阶段(1978-1991年)。劳动保障监察过去只监察用人单位遵守劳动安全卫生方面的情况,开始对所有劳动法律法规的贯彻情况进行监察。第二阶段是建立拓展阶段(1992-2002年)。中国劳动保障监察制度建立于1993年;《劳动监察规定》(劳部发[1993]167号)1994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相关配套法律法规。中央编办、劳动部发文规定,在县以上劳动行政部门普遍建立劳动监察机构。劳动保障监察的范围也从劳动领域逐步扩大到社会保险领域。劳动监察程序规定》(劳部发[1995]457号)《处理举报劳动违法行为规定》(1996),第三阶段是提高发展阶段(2003年至今)。2004年11月1日国务院发布了《劳动保障监察条例》,标志着我国劳动保障监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不断加强,制度不断完善,社会影响与日俱增,已经成为劳动者维护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2008年,人社部设立劳动监察局,指导全国劳动保障监察工作。[1]

二、欠薪产生原因分析

(一)施工单位组织机构不合理

改革开放后,国有计划体制下的集体建筑公司因雇佣长期稳定的工人成本高、效率低不能适应经济快速发展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以“包工头”承包工程来组织施工,这种方式灵活、门槛低、易于管理,在农闲时间很容易将富有余力的农民组织起来,参与到城市建设中来,因此在建筑行业普遍存在以“包工头”承包工程的形式来组织施工。

“包工头”形式的特点和信息的不对等产生层层转包的方式,大的包工头为了承揽更多的工程赚取更多利润,将工程转给小包工头挣取差价,这样带来施工结算复杂,繁琐,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导致最底层的劳动者拿不到自己应得的劳动报酬。

“包工头”形式门槛低的特点导致竞争非常激烈,竞争的结果就导致承包的人工费用很低,利润就只能通过压低工人工资来实现,在这过程中包工头为了自己利润就出现了克扣或者拖欠工资的现象。

结算方式不同导致的拖欠工资。承建方与包公头以工程量结算,比如进场给多少,主体完成给多少,竣工给多少,其余保证金等竣工验收后多长时间结清。而包公头与劳动者可能按日工或局部具体施工量结算,两种不同的结算方式,可能因为包工头管理不善或经验不足导致亏损。如曾经一个工地的负责人承包的一个工程,按施工量和承建方结算,而按日工和工人结算,从中挣一个差价。但因管理不善,工人出力不出活,工人日工远大于施工方的工程费,导致亏损严重,十几个工人连回家的车费都没有。

结算周期不一致导致的工资拖欠。一些并没有实力但是又想接工程的包工头队伍就硬着头皮来了,垫到一定程度就垫不下去了,或者就在人工费上打主意。还有的因为两种结算的周期不同,工程费要几个月才结算一次,而工资每月结算,导致资金实力差包工头无能力按时支付工资。

劳资双方对工程要求不一致。出现窝工、返工造成二次费用。承建方要求工程质量、形象,而工人只管干活,干一天工就得要一天工资。有些工人技术、经验不足导致工程质量达不到验收标准,需要二次返工造成工程亏损导致资金问题最后转嫁到农民工工资上。

(二)法律方面导致欠薪案件的发生

1. 农民工法律意识淡薄

一是很多农民工都是被迫维权,来要工资但无法提供任何证据,至于维权需要提供哪些证据他们并不清楚,甚至连老板具体的名字都不知道,只是干完活领不到工资就来劳动监察维权了。二是他们的法律意识淡薄,一旦工资被拖欠,他们连最基本的证据都没有,有的甚至会选择沉默,自认倒霉。三是维权成本高,虽然有的民工懂法,但是烦琐的诉讼程序、较高的维权成本,有些时间和路费都快赶上工资,有些即使赢了官司可能也无法及时拿到钱也使他们放弃寻求法律的援助。

2. 劳动监察机构执法力度不够

由于受编制、经费、车辆等条件的限制,劳动监察部门执法人员较少,力量薄弱,手段单一,但劳动执法却面临用人单位、劳动者多,突发性、机动性大,案件情况复杂的特点。国家对于恶意拖欠农民工工资虽然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处罚金额弹性空间比较大,金额也比较小,对于企业没有威慑力。

3. 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现有法律规定较模糊,有案件办理周期长,一整套程序走下来需要好几个月,处理不了还要移送法院、公安执行,对欠薪违法单位威慑力不够。在具体办案过程中,也面临着取证难、送达难的问题。在处理一些复杂疑难案件,缺乏具体细化的条文规定,无法可依。

(三)诚信机制缺位

1. 个人道德理念的淡漠

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的兴起,西方的一些金钱至上、拜金主义的一些思想理念冲击着人们的传统道德理念。这其中就不乏一些小的包工头利欲熏心,他们将农民工视为廉价劳动力和谋取利润的工具,欺诈农民工,钻农民工不懂法、不知道签订劳动合同的漏洞,利用市场地位的不对等,农民工没有议价权,拖欠克扣农民工的工资,有的甚至工程款结算后,卷款藏匿,恶意欠薪。

2. 社会信用体制的缺位滞后

我国目前在社会信用体制建设方面处于缺位滞后状态,社会监管执法部门没有信息共享,信用建设平台还处于建设初期,使得违法企业违法成本比较低。

(四)资金拨付和监管不到位

一是部分施工企业垫资施工引发的拖欠工资。施工企业垫资施工在建筑业司空见惯,部分企业为了承揽工程中标等原因选择垫资施工,这就避免不了一些资金实力不够的企业发生资金链断裂间接造成的拖欠农民工工资,此外,在工程建设开工前,施工方还需要缴纳各种保证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施工企业的负担,有的企业选择将这种资金压力转嫁到分包单位,这种层层转嫁,最后也导致了一部分农民工工资被拖欠。二是建设方拖欠工程款导致的拖欠工资。三是劳动用工混乱不规范,资金从建设方发到农民工手中心中不知要经过多少环节,而中间的整个过程缺乏全程有效的监管。更有些包工头拿上农民工工资自己先拿到腰包,最后演变成政府部门为他们讨要剩余工程款。

三、欠薪案件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政府欠薪机制的建设

完善欠薪机制的相关法律规定。虽然目前有关欠薪的各种法律法规已经比较完善,但欠薪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丞需出台长效机制和完善的细则规定,针对出现的共性问题和难点出台具体办法。

政府诚信机制建设。在全社会营造一种诚信的优良氛围,如对一些优质企业诚信经营不拖欠农民工工资进行大力报道,对一些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企业进行曝光。严格落实黑白名单管理制度。对违法企业及法人代表纳入黑名单进行管理,并对其定期予以曝光。将企业的违法行为和法人、企业的信用、资质升级等绑定在一起,对企业进行信用评估,一旦有违法行为就对其进行信用降级,使其在资质审核、工程项目承接、资金信贷、税收优惠等方面进行限制等方面进行限制,倒逼企业诚信经营,对于恶意拖欠劳动者公司的行为予以严厉打击。

(二)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机构的监管

对用人单位:加大监管力度,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对用人单位严格管理,对涉及后期处理劳资纠纷的关键证据,如劳动合同的签订情况,用工备案情况等精细化管理。落实用人单位的年审,对用工单位情况了如指掌。对劳动者:主动给他们进行法律宣传,加大培训力度,他们在进场前签订合同,缴纳工伤保险,减轻他们的负担。

(三)加强资金监管,完善工资支付管理

能有效预防欠薪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加强资金监管,首先是工程审批方面,审批是决定一切资金的来源。只要源头不出现资金问题,后续的监管才会更加有效,如果工程一开始的审批对资金落实不到位的情况就进行审批,那么就会给后面各个环节带来各种问题,而每一个环节出现问题的后果就是引发最底层的农民工工资被拖欠。政府不能因为经济指标或追求自己的政绩而对审批不严,导致后期建设不和谐因素增加,这也不符合我们经济发展的初衷。

虽然我们现在有工资保证金、应急周转金的兜底措施,但最好能都落实三方协议,让农民工工资单列,有施工方按月造工资表,工资直接有建设方从施工费中直接向每位工人直接发放,银行作为第三方进行监管,这样大量减少中间环节,而且确保工资不被挪用,也方便监管,让农民工工资得到更好的监管和充分的保障。

四、结语

工资拖欠不仅直接影响到农民工的收入来源,也是背后整个家庭生活的信心和需要,更是关系到企业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解决工资拖欠问题是保护农民工最根本的权益,这种对基本权益的呼吁和渴望应当引起我们的关注和足够的重视。本文也希望能对以后工作中更好的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志明.劳动保障监察[M].北京:中国社障出版社,2011:14-16.

上一篇:后民法典时代知识产权法保护与利益平衡机制下一篇:居住权问题研究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