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背景下提高全民健康素养的策略和途径探讨

2022-05-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当前,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健康中国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而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基础。随着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海量的健康信息开始广泛传播,但其真实性、准确性良莠不齐。如何从策略和路径上厘清思路,促进新技术与提升健康素养有机结合、健康信息有序传播,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1背景

1.1新技术迅速发展

新技术指由最新科学技术研究成果转化成的技术。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而信息技术根据其发挥的作用和基本功能来看,处于新技术发展的核心和先导地位,包括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等。

网络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信息技术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创新带动了各个行业的信息化发展,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信息技术也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并成为影响人们生活方式最显著的新技术。《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20)》显示,数字化成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驱动力。信息技术成为航空航天、现代农业、制造业、教育、人工智能等多领域的核心技术,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新技术朝着各个领域渗透,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催生了大批新兴电子产品,电子信息产品的应用范围也得到不断延伸,除了当前升级换代极为迅速的智能手机外,还有智能机器人、智能家居、智能教育、无人驾驶汽车等电子产品及应用。电子信息产业的蓬勃兴起,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等嵌入现代生活,改变着我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在教育和医疗领域,人工智能通过改变教学模式促进教育管理与供给、赋能教学和教师、服务全民终身学习、促进教育公平,深刻改变着教育形态;医疗机器人通过人工智能结合,让医生多了一双“火眼金睛”、一双灵巧的手、一个智慧的大脑,使患者获得更全面综合的诊断、更安全精准的治疗、以及更完善有效的健康建议,形成智慧医疗系统。

1.2全民健康素养亟待提升

健康是人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人类永恒的追求。健康已成为衡量社会经济发展和国民生活幸福的一个关键指标。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健康优先发展,是健康中国战略的根本要求。健康中国这一策略也体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持续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进而实现全民健康,是健康中国战略的最终目标。近年来,“健康中国”系列文件逐步出台,明确了包括“全方位干预健康影响因素”在内的15个专项行动,绘就了新时代健康工作新蓝图[1]。“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发展目标和内容。

“健康素养”一词较早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的相关论文、词汇列表当中,之前使用的“健康与素养”一词逐步被取代。健康素养从含义上来讲,指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通过相关方式和途径获得、选择和掌握一定的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2]。健康素养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主要涵盖三个方面的素养:健康知识和理念、正确生活方式、健康生存技能;包括六项内容:科学健康观、传染病防治、慢性病防治、安全与急救、基本医疗、健康信息素养[3]。健康素养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国民素质的重要体现,是全面健康的决定性因素,提升健康素养,是促进全民最根本、最经济和最有效的途径。根据世界卫生组织通过相关科研机构对影响健康的因素得出的相关结论:健康=60%生活方式+15%遗传因素+10%社会因素+8%医疗因素+7%气候因素[4]。可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素养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较低的健康素养水平会导致:健康卫生知识的缺乏、不良的健康状况、对医疗信息分析理解不准确、缺乏有效预防疾病的能力以及依从性低下、住院率较高、医疗费用高等。2008年1月,卫生部第3号公告向全国发布了《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这是我国健康教育领域发布的第一个公告,也是当今世界第一份针对公民健康素养的政府文件。2020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数据,2019年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总体水平继续稳步提升,达到19.17%[5]。但健康素养水平在城乡、地区、人群间的差异化现象依然存在。农村居民、中西部地区居民、老年人群等的健康素养水平仍相对薄弱。《“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到2030年,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要提高到30%。由此可见,目前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2现代技术发展必然推动健康素养提升

2.1互联网环境成为提升健康素养的沃土

据2020年9月29日发布的第46次我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日益庞大,截至2020年6月,已达9.40亿。随着智能手机迅速发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9.32亿,几乎人人都拥有智能手机,人人都使用手机上网。我国搜索引擎用户规模达7.66亿,占网民整体的81.5%。手机搜索引擎使用用户规模达7.61亿,占手机网民的81.6%。中国是世界上使用互联网人数最多的国家。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与普及,使得网络成为人们获取日常生活信息最重要的渠道。网络健康信息受到极大重视与广泛关注。信息技术和新媒体技术为其提供全面支持。互联网信息环境打破了普通健康知识壁垒,使普通医学知识得以快速有效地被传播并应用。越来越多的网民倾向于从网络中获取健康知识,越来越多的健康信息呈现在网络中,人们可以从网上通过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机构、卫生行政部门、健康网站、医学院校、医学数据库等渠道获取专业医学信息。人们对于网上健康服务、网上健康宣教活动的参与度也在不断提升。社交媒体、在线健康社区、移动医疗App等方式满足了人们对健康知识的需求。互联网信息环境可极大丰富网络上的健康知识,包括各类保健、美容保养、体重控制、心理卫生、重大疾病防控、食品营养、医学新知等,还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疾病的预防措施、早期症状、预后效果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防治措施也成为健康知识传播的重点内容。

2.2现代生活理念、生活习惯转变使健康知识的需求不断增长

随着科技水平迅速提高,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人们的生活理念和生活习惯都发生了巨大改变。以健康为例,过去受传统思维及医疗条件所限,人们更多的是有病医病。以预防为主,健康文明的生活理念是在国家经济发展及行政部门不断倡导推行后才得以深入人心的。如何更深层次地认识健康,锻炼、保护自己的身体,使自我生存的环境更为环保、和谐逐渐被更多人所关注。科学地认识自我,科学地锻炼养生,低碳、环保生态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为更多的人们所认识和推崇。健康知识、健康信息的不断增长和广泛普及,使得民众的健康信息素养在不断提升。科学健康观,健康养生、营养健康、合理膳食、健康保健、心理卫生、减肥美容、传染病防治、慢性病防治、安全与急救、基本医疗方法、包括健康信息素养等多种类型的健康知识已成为老百姓与日俱增的健康需求。

2.3信息技术发展的驱动力使得现代技术与健康信息有效结合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健康信息得以有效传播。网站、微博、微信、App等新兴媒介平台,为健康素养推广提供了有效途径。目前学术界尚未对健康信息的概念进行统一规定和规范。一般观点认为健康信息是指与人的健康相关的各类信息,包括人口学特征、健康体检、生活行为方式和医疗卫生服务等,是与健康管理相关的各种数据、指令和知识的总称。可以看出,健康信息的涉及面非常广,可分为两大类,即健康医疗信息和健康生活方式信息,包括医疗、保健、减肥、康复、美容、医疗设备及政策等内容。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健康信息的传播和有效获取成为可能,同时与用户的健康信息行为及用户自身健康有着密切联系。现代信息技术在用户的健康信息行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对于普通民众而言,网络发展成为人们获取健康知识、预防疾病、解决问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网络健康信息搜寻行为逐渐为大众所接受。国外OmniMedicalSearch、WebMd、PubMed、Healthline、HealthFinder等5个最佳的医学搜索引擎被大量使用[6]。海量健康信息在网络上公开及流通,大批的网站、微博、微信、App等新兴医疗保健平台不断涌现。互联网医疗、网络专业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服务机构也应运而生。

信息技术的发展实现了全媒体传播,使得健康宣教无处不在,人们有了更多了解、获取医疗信息的便捷渠道。全媒体集成了传统媒体的固有方式与新媒体的交互与及时性、海量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全天候和全覆盖的特征。这些特性使得健康宣教能用多种方式进行传播。大量网站、微博、微信等信息存储和网上互动的方式,为人们的健康素养提升提供了便捷的渠道。

2.4运用新技术提升健康素养成为时代使命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提出到2035年建成健康中国的远景目标。但根据调查监测情况显示目前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还明显偏低,难以满足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健康需求,同时,这也影响了健康中国的建设进程。新冠肺炎疫情早期的传播,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其背后折射的是健康素养方面存在的缺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人民健康素养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最根本、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为此,运用新技术,围绕树立科学健康观,营造健康文化氛围,探究健康素养路径策略,大力提升全民健康素养,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现我们的健康中国远景目标提供有力保障[7]77。这也是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

3全民健康素养提升策略与路径

3.1突出重点领域,发挥新技术在提升健康素养中的作用

3.1.1运用新技术助力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提升健康素养的重要途径,同时,健康素养的高低也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健康教育水平。健康教育通常针对特定的对象开展,通过健康教育,帮助其了解影响健康的行为,并选择有益于健康的行为方式。总的来说,要根据用户的不同特点,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从而一定程度上实现人人掌握健康知识,个个具备健康素养。学校教育作为基础教育,是人生的必经阶段,也是健康教育的起点和重点。

首先,教育政策制度上要加强保障。把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纳入“体育与健康”课程设置内容,并解决“体育与健康”两张皮现象,让学校健康教育有顶层政策引领和切实可行的制度保证,实现健康教育的长期性、系统性及健康教育大中小幼一体化,从而使健康教育进学校、进课堂,普及健康科学知识和信息,提升健康技能技巧,伴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长期守护学生健康成长。

其次,教育内容上要因材施教。学校健康教育应以学生需求为目标,以相关问题为导向,根据大中小幼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发育状况、认知水平、动作特征,结合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形势变化,以及教育健康行业新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有针对性地进行内容与形式的设计,尤其要重视心理健康知识教育,使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再次,在教育的方式方法上要讲究融合。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新媒体的兴起,极大丰富了健康教育模式,拓展了健康教育途径,扩充了健康教育内容,使得教育方式发生明显转变,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多元,教育效果得到明显提升,实现线下的传统教育方式与线上的现代技术教育手段深度契合。特别是注重运用新技术的特点与优势打造有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现代化教育方式通过有效结合新技术素材,以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使枯燥的文字变得生动形象且直观,通俗易懂,从而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进而增强健康教育效果。如微课、慕课等,就是一种喜闻乐见的新技术教学形式,可以满足各个层次的健康教育需求,达到个体化教育的目的。

3.1.2运用新技术加强健康传播宣传

传播宣传健康信息,也是提升健康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相比健康教育注重对个人或群体改变不良的行为与生活方式,传播宣传多是单向的信息传播,侧重知识的传播。

首先,充分发挥新技术对健康传播宣传的优势。一方面,运用好传统传播宣传方式,如讲座、健康咨询、报刊书籍、手机短信、电视广播、户外实体广告、发放宣传资料等;另一方面,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的新技术新媒体条件下的健康传播宣传,具有受众广泛、即时性强、信息量大、互动共享等优势和特征,以满足人们便捷获取健康知识、健康信息的需求。如,国内外学者进行了许多与新媒体和视频相关的健康素养研究,研究结果充分肯定了动画视频对健康知识传播和素养提升的作用。例如,人们在观看《健康素养66条》动画视频后,对健康基本知识和健康生活方式的认知明显增强,健康素养显著提升。

其次,广泛构建现代技术健康传播平台和载体。微信公众平台被广泛用于健康知识学习平台,通过具有较多健康服务功能的微信公众号来学习、获取健康知识也是人们乐意使用的一种方式。越来越多的人倾向关注有关健康的微信公众号。饮食、减肥、健身各类App走入人们的生活。利用互联网络和移动终端App等咨询健康知识成为人们获取健康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2015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开发了健康中国(官方版)App和健康中国微信公众号。目前互联网医疗类App已达2000多种。老百姓有了更多渠道了解医疗信息。走在互联网医疗前列的京东健康平台日均问诊达10万人次。与此同时,我们还要致力推出一批电子健康科普材料和书籍,制作一批健康科普精品视频,推介一批专家学者微博等。积极开设健康类网络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开办健康科普电台、电视栏目,开辟报刊媒体健康专栏,传播宣传健康信息和知识。再次,权威发布传播健康科普知识与信息。中国卫生计生委官方微信“健康中国”,为民众学习、了解健康知识,提升健康素养提供了正规的途径。更多的权威部门应行动起来,加入健康知识传播的行列,同时加强对健康科普信息的识别和纠正,打造健康科普主流权威阵地,权威发布和传播健康信息。在网络信息洪流中,出现了不少虚假健康信息,加上网络信息的局限性和误导性,需要权威的健康素养机构促进平台发声,大力传播正确的健康信息并及时纠正打假,过滤虚假信息,保障民众获取准确的健康信息,进而提高居民的健康素养。

3.1.3运用新技术优化健康服务

健康服务以维护和促进人们身心健康为目标,包括医疗服务、健康管理、健康保险等相关服务内容。提供健康服务,是提高居民健康水平的重要路径。运用新技术手段,提供健康管理和治疗一体化服务,是当前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趋势,也是有效提高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的必要途径。

一是新技术在健康管理中的广泛运用。生活中群众已经能够感受到大数据的便利,通过扫描二维码能实现对呼吸、心率、承压等状况的数据分析,从而可以分门别类地对人们的健康指标进行比对和记录,一份准确的健康报告就能自动发送至手机。健康管理中要积极运用新技术实现健康数据采集、健康监测、数据库技术应用等;实现健康干预包括健康咨询、一键呼叫、健康提醒等。

二是新技术在医疗诊治中的独特功能。利用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提升医院智能化、信息化健康服务水平,广泛开展医院“网上医疗”。由于传统医疗资源比较紧张,很难为所有患者提供健康类服务,为缓解线下问诊的压力,线上医疗可提供在线疾病咨询问诊、电子处方、远程会诊、远程医疗等方式。以实体医院为基础的互联网“网上医疗”模式不断涌现,并不断走向产业化。医疗机构在不断完善智慧医院建设的基础上,不断形成集团医联体及区域医联体网状架构。这种互联网的医疗模式和互联网医疗平台给居民提供高质量、便捷的医疗服务。

三是新技术在健康保险中的积极作用。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提高健康保障水平,通过新技术对医疗和人体状况的数据开展收集、处理、分析和应用,以更好地实现理赔保障,还可以对用户健康状况进行提醒和干预,降低医疗风险,使得健康保险成为人们的健康管家。

3.2打造专业队伍,为提升健康素养提供人才支持

3.2.1学校教育层面致力培养具有较高健康素养的师资队伍健康教育贯穿整个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过程,具备多学科交叉的特征,因此要求教师除具备较好的综合素质外,还要有较高的健康素养。一方面,应加强教师健康知识学习,使其掌握现代化的健康教育理念、知识与技能,首先使之成为一个具有较高健康素养的人,从而将提升学生的健康认知和健康技能有效融入知识教学当中。另一方面,要让教师熟练掌握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等,善于使用一些新的教育模式,及时有效地将健康知识带入教学课堂中。要把新时代健康素养提升和现代技术掌握情况纳入教师招聘录用、培训晋级、考核评价、奖惩激励内容,致力培养具有较高健康知识水平的师资力量。

3.2.2社会层面注重提升从事健康传播工作人员队伍的新技术素养随着健康信息传播渠道不断增多,形式不断丰富,从事健康传播、健康教育、健康服务的人员队伍也越来越庞大。大量的社区工作人员、来自各行各业的志愿者参与其中。健康服务、健康管理和健康干预的传播实施过程,与医学类专业关联较大,有研究显示,工作人员的专业度直接影响健康传播的效果。要注重提升工作人员、志愿者在健康宣传和传播工作中的新技术素养和信息化水平,努力提高其专业知识和服务能力,使之成为传播健康知识和行为干预等工作的中坚力量,从而引导人们牢固树立健康意识,让健康知识厚植人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让健康知识、行为和技能成为人们普遍具备的素质和能力[7]78。

3.2.3专业层面按照新技术标准和要求培养医务人员组建专家团队

发挥医务人员参与健康教育与促进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顺应医院智慧医疗、网上诊疗等要求提升医务人员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水平,让新技术赋能医院,装备医生,方便群众。医疗机构应注重培养健康科普力量、组建医院健康科普队伍,把专业的医学知识通过微信、微博等健康科普平台转变成为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可视可学的健康科普知识和技能技巧,提高医务人员健康科普传播能力,让医务人员成为健康科普的主力军。建立和完善健康科普专家库,加强对健康科普宣教、健康科普活动的内容进行指导和监管。由专家们推介、遴选、出版专业的健康科普读物,把控读物质量,进而提升健康传播活动效益。

3.3落实主体责任,形成新技术条件下提升健康素养合力提升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是一项国家战略和系统工程,要认清任务,明晰责任,协作推进,形成合力。

3.3.1政府牵头主抓

首先,转变观念,提高站位。牢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把人民健康放在战略地位,将以“治病为中心”提升到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战略高度,把健康理念融入相关政策,把运用科学技术促进健康素养提升作为重要手段。其次,健全机制,形成合力。从依靠卫生健康部门主抓向政府牵头主抓转变。形成政府在健康素养提升工作中统揽部署、牵头推动、督促考核、全面落实的工作格局。建立健全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健康素养提升协作机制。形成以健康服务专业机构为龙头,以城乡基层卫生健康机构为基础,医院和其他卫生健康机构、机关、学校、社区和企事业单位一体协同配合的健康素养促进工作体系,以新技术为依托,以健康素养促进为核心,面向患者、家属、机构内工作人员、志愿者和社区居民开展健康教育、服务与促进活动。

3.3.2社会协同共建

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健康知识普及和健康素养提升的行动。运用传统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通过相应的平台、活动、载体、机制等既系统又有针对性地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并提供健康服务,积极创建健康单位、社区、团队,建设健康主题公园、健康体验馆、健康超市和运动场所,开展健康主题活动,评选健康达人,设立健康形象大使,加强正面引导,形成浓厚氛围,营造健康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

3.3.3个人自主自律

提高思想认识,倡导人人都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养成符合自己条件和特点的健康生活方式及习惯,参与健康行动,合理膳食,控烟限酒,科学运动,强身健体,平衡心态,记录个人身心健康状况,了解掌握一定中医药知识,学习有关健康素养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提高自身甄别和应用健康信息的能力,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推进形成单位、社区、家庭与个人协同共建的健康生活模式。

3.4构建工作机制,为提升健康素养提供保障

3.4.1考核监管机制

加强全民健康素养水平监测和考核评估机制建设,将健康素养水平作为评价深化医改和卫生健康工作成效的主要内容,并纳入本地区卫生健康工作考核范畴。逐步建立健康素养水平监测网络直报系统,健全覆盖全国的健康素养监测体系,定期发布年度全民健康素养水平公报。2016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全国12320管理中心与百度携手宣布,共同推进权威健康科普信息的广泛传播,探索做好网络健康科普信息的监管工作[8]。建立健康素养水平衡量与监管动态系统,吸取相关国家健康素养工作经验,加快提升应用水平。

3.4.2技术创新机制

健康领域的技术创新,是引领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动力,是促进健康素养提升的关键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是科技工作“四个面向”之一。国家层面近年出台《关于全面推进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的指导意见》《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以及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科学技术研究所的设立,这些为健康素养提升技术创新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制度保障。要创新转化推广科学技术,结合新技术、数字化、互联网进一步优化传统健康教育模式,打破医疗信息壁垒,以数据驱动服务,为健康素养提升带来更多样、更便捷、更智能的解决方案。

3.4.3资金保障机制

全民健康素养的提升需要资金保障。加大对健康素养促进行动的支撑力度,加强政府层面资金投入,着重加强中央补助地方重点健康素养促进行动项目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康教育项目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率。支持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形成资金来源多元化的保障机制,使健康素养提升行动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大力推进健康素养教育和促进行动,不断推动健康服务产业发展,从而促进全民健康素养水平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于学军.高质量推进健康中国建设[J].健康中国观察,2021(1):8-10.

2.郭克强,李宇阳,郁希阳,等.家庭社会资本通过健康素养对健康状况影响的路径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21(10):1249-1253.

3.李月碰,陈沁,王雪惠.厦门市思明区2019年居民健康素养监测调查分析[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21,27(1):93-95.

4.李敏.练习太极拳对北京市非体育专业研究生生活方式的改善[J].中华武术(研究),2013(4):58-62.

5.汤捷.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水平路径探究[N].中国人口报,2020-08-26(3).

6.石艳霞,刘欣欣.大众网络健康信息搜寻行为研究综述[J].现代情报,2018(2):157-163.

7.徐水源.着力提升全民健康素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康中国战略重要论述体会之十三[J].民生周刊,2020(24):76-78.

8.龙鸣燕.基于新媒体的大一新生健康素养视频干预效果评价[D].衡阳:南华大学,2020.

上一篇:这里有300年的世界儿童文学史下一篇:规范四阶层理论的形成机制、内容结构和应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