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

2024-06-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精选8篇)

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 篇1

简要说明

宿迁市强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一向致力于节能环保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宿迁市强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成功研发和制造出了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强峰牌秸秆压块成型机,该机的问世解决了现在生产加工秸秆燃料压块成型过程中各种机理操作上的难题更是填补了许多技术空白。生物质燃料属于国家鼓励支持的循环经济、环保项目,适宜在中、小城镇、农村中推广使用。产品市场广阔,原料来源充足,工艺技术成熟,设备先进合理;项目投资回收期短、回报率高,并且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新型秸秆压块成型机设臵有机架、电动机、变速箱、主轴筒、下模体、上压齿轮及进料斗、出料斗。上压齿轮设有外上压齿轮和内上压齿轮,且外上压齿轮和内上压齿轮均为狼牙齿;下模体上设有与外上压齿轮和内上压齿轮分别对应的外模腔圈及内膜腔圈。上压齿轮的运转,将物料压碾入内、外模腔圈的模腔内,采用平模块状与压轮之间挤压力和模孔摩擦力相互作用原理,使物料获得成型。物料在加工过程中无需加入任何添加剂或粘结剂。秸秆等物料中含有一定的纤维素和木质素,其木质素是物料中的结构单体,是苯丙烷型的高分子化合物。具有增强细胞壁、粘合纤维素的作用。木质素属非晶体,在常温下主要部分不溶于任何溶剂,没有熔点,但有软化点。当温度达到一定值时,木质素软化粘结力增加,并在一定压力作用下,使其纤维素分子团错位、变形、延展,内部相邻的生物质颗粒相互进行啮接,重新组合而压制成型。

近年,我国提倡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为了农作物秸秆的商品化生产和异地消化利用,使秸秆增值、农民增收,促进农牧业发展、保护了生态环境。秸秆固化成型燃料用于农村能源可为城乡提供生活和生产的优质燃料,是节省石化能源消耗、改善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举措,对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对农村市场发展的重要性、当前农村市场的现状、农村市场发展潜力、农村市场开发中的问题及对策等进行了探讨,以期对解决农村市场问题,促进我国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生物质燃料的发展前景,从秸秆资源总量看,广大农村、乡镇的各种秸秆产量大、范围广。每年约达7千亿吨。生物质固体燃料是继煤炭、石油、天然气之后的第四大能源,是可取代矿产能源的可再生资源,是未来一个重点发展方向。

购买和使用秸秆燃料成型设备的政策扶持秸秆燃料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其秸秆燃料成型设备属于农业机械,购买使用后可在当地申请农机补贴,还可向农业环保部门提出补助。秸秆燃料的密度达到0.9-1.4g/cm³,这样的成型块完全可以代替煤,秸秆燃料真正成了我国乡村的高品位支柱能源。以玉米秸秆为例,玉米秸秆燃料在配套的下燃式生物质燃料炉中燃烧,其燃烧效率是燃煤锅炉的1.3-1.5倍,因此1吨玉米秸秆的售价可以按当地煤炭售价的70%计算。在低于煤炭价格的情况下,玉米秸秆燃料作为百姓和部分企业的能源求是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而其它类秸秆,如棉秆、树秆、烟秆、小麦秸秆等,其成型产品的热值大接近煤炭,在市场上低于煤炭的价格销售更会受欢迎。从秸杆资源产量看,广大农村和乡镇的各种秸秆产量大、范围广。秸秆经过热压成型达到一定的密度后再燃烧,可提高燃烧温度和热利用率,节省了时间,减少环境污染,可使秸秆成为高品

位的能源产品。秸秆再利用不仅保护环境有给老百姓带来了额外的经济收入。秸秆压块成品按 350 元/吨计算,年产 4000 吨厂一年可获毛利 46.8 万元;年产 2000 吨厂一年可获毛利 22.8 万元;年产 1000 吨厂一年可获毛利 10.2 万元。据联合国可再生能源组织的预测,地下石油、天然气及煤炭的贮量按目前的开采利用率计算仅够使用60年左右,因此,秸秆类生物质可再生能源,是未来新能源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可减少秸秆焚烧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现象,有利于提高大气环境质量,保护环境。对农作物秸秆的增值,农民的增收,生态环境保护,发展生态畜牧业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同时还可以带动运输业、机械加工等相关行业发展,对推动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对农牧业的增效,农牧民的增收,对调整农牧业结构和退耕还林还草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建设秸秆压块厂符合国家农业发展规划和农业产业化政策,属于国家鼓励支持的循环经济、环保项目,产品市场广阔,原料来源充足,工艺技术成熟,设备先进合理,年可实现利润 10 至 40 万元,项目投资回收期短、回报率高,并且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中国作为一个迅速崛起的发展中农业大国,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要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必须改变传统的能源利用和能源生产方式,开发利用生物质资源,生产节能环保能源是一项必然的选择。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顾客对产品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市场对秸秆压块成型机的需求快速增加。公司不断开发国内市场,多次参加省、市农机博览会和推荐会,并在百度网站和其他媒体上宣传我公司的形象和产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市场份额不断增加,产品订单比去年持续增长,新研发品种逐渐增多,发展势头强。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经济

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 篇2

为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对建材行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结构、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和对新兴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 加快建材行业科技成果转化, 促进先进适用新技术、新产品 (新装备) 的推广应用,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和《建材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制定了《建材行业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管理办法 (试行) 》。现印发给你们, 请遵照执行。

附件:建材行业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管理办法 (试行)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

二O一二年七月二日

建材行业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管理办法 (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发挥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对建材行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结构、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和对新兴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 加快建材行业科技成果转化, 促进先进适用新技术、新产品 (新装备) 的推广应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和《建材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规范建材行业新技术、新产品 (新装备) 推广应用工作, 强化技术创新管理, 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新技术、新产品 (新装备) 是指通过建材行业科技成果鉴定、评审或新产品新技术鉴定的先进、成熟、适用的技术、工艺、材料和产品, 包括采用新技术原理或新设计构思研制生产的新型产品, 或应用新技术原理、新设计构思在结构、材质、工艺等任一方面比原有产品有重大改进、能显著提高产品性能或扩大了使用功能及范围的改进型产品。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建材行业新技术、新产品 (新装备) 的征集、申报、评定、发布及推广管理工作。

第四条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 (以下简称建材联合会) 联合有关专业协会及省市建材协会, 共同组织开展建材行业新技术、新产品 (新装备) 的推广应用工作。建材联合会负责管理、指导和监督全国建材行业新技术、新产品 (新装备) 的推广应用工作, 有关专业协会和各地建材协会负责管理、监督本专业领域和本地区的新技术、新产品 (新装备) 的推广应用工作。

第二章遴选范围

第五条 新技术、新产品 (新装备) 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技术政策和相关行业政策, 具有创新性, 且具备产业化规模, 市场前景广阔。

第六条 “十二五”期间, 建材行业优先推广应用下列范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 (新装备) :

(一) 节能减排技术及装备;

(二) 清洁生产技术及装备;

(三) 大宗固废及城市污泥、生活垃圾、危险物等的安全无害化协同处置和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

(四) 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新材料制造技术及装备;

(五) 非金属矿开采、高效利用及深加工技术与装备;

(六) 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标准、替代进口、打破国外垄断的新产品;

(七) 其他对建材行业发展起促进作用的技术及产品。

第三章征集与申报

第七条 建材联合会联合有关专业协会、地方协会, 根据产业优化升级和技术创新的要求, 围绕国家建材工业的发展重点, 选择有先进成熟技术支撑并需重点组织技术推广的技术领域, 定期发布《建材行业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征集指南》 (以下简称《征集指南》) 。

第八条 各申报单位按《征集指南》的方向和内容进行申报。

第九条 申报推广的新技术、新产品 (新装备) 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 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技术政策和相关的行业政策;

(二) 通过建材行业科技成果鉴定、评审、评估或新产品新技术鉴定;

(三) 技术先进、成熟、适用性强, 适合在全国或较大范围内推广应用;

(四) 已制定企业生产技术标准、应用技术规范或技术指南等完整配套且指导性强的标准化应用技术文件;

(五) 具有显著经济、社会效益, 有很好的市场发展前景;

(六) 申报单位必须是成果持有单位且具备较强的技术服务能力;

(七) 没有与所申报技术和产品相关的知识产权纠纷。

第十条 通过不同渠道列入国家有关部门推广的节能技术、循环经济技术、清洁生产技术, 如希望列入建材行业相关推广应用目录, 仍须满足第九条中的条件。

第十一条 申报遵循自愿原则。申报材料一式三份报送建材联合会科技工作部 (科教委) 。申报材料包括:

(一) 《建材行业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申报表》;

(二) 建材行业科技成果鉴定评审证书;

(三) 建材行业国家一级查新单位出具的查新报告;

(四) 国家级建材检测机构提供的测试报告;

(五) 用户使用意见和工程应用材料;

(六) 知识产权和获奖情况的证明材料;

(七) 其他根据需要所确定的辅助材料。

第四章评定与发布

第十二条 建材联合会联合相关专业协会, 组织行业技术专家审核技术材料, 组织相关企业审核推广应用前景。评审的主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一) 是否符合《征集指南》要求;

(二) 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技术政策;

(三) 是否符合申报条件要求;

(四) 技术水平是否先进, 成熟;

(五) 关键技术与创新点;

(六) 适用范围;

(七) 主要技术指标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较;

(八) 推广应用市场前景、预期经济和社会效益。

第十三条 对通过评审的新技术、新产品 (新装备) , 建材联合会将通过其门户网站向社会公示, 接受社会监督, 公示时间为10个工作日。公示期间, 建材联合会科技工作部负责处理异议或投诉。经公示无异议后, 纳入建材联合会年度《建材行业重点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目录》, 以技术公告形式向行业和社会发布。

第十四条 技术公告发布以下主要内容:

(一) 推广应用技术 (产品) 名称;

(二) 适用范围;

(三) 与国际或国内同类技术 (产品) 相比的先进程度;

(四) 主要技术内容:

1.技术原理;

2.关键技术;

3.工艺流程;

(五) 主要技术指标;

(六) 技术应用及推广情况;

(七) 典型用户和取得的经济、社会效益;

(八) 推荐理由。

第五章推广与应用

第十五条 新技术、新产品 (新装备) 的推广应用遵循自愿、诚信、互利、公平原则, 按市场机制和合同约定相关各方的权益和责任, 实现利益共享, 风险共担。

第十六条 对建材行业有重大创新、引领作用的新技术、新产品 (新装备) , 结合技术持有方意愿, 建材联合会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予以重点推广。

第十七条 建材联合会通过组织产学研科技创新联盟、科技示范工程和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等形式, 推动建材行业新技术、新产品 (新装备) 的推广应用。

第十八条 建材联合会联合各专业协会、学会及省市建材协会, 共同推进新技术、新产品 (新装备) 在地方的推广应用和示范工程建设。

第六章实施与管理

第十九条 建材联合会科技工作部和科教委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建材行业重点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 (新装备) 工作, 相关专业协会予以配合。

第二十条 凡纳入《建材行业重点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目录》的新技术、新产品 (新装备) , 建材联合会和相关专业协会共同颁发证书。证书有效期两年。

第二十一条 年度发布的《建材行业重点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目录》有效期为两年。逾期自行失效, 失效后, 任何单位不得再以此荣誉作宣传。

第二十二条 如发现研发单位或主要研发人员有弄虚作假或剽窃他人成果等行为, 经调查属实的, 予以撤销, 并通报有关部门和单位, 三年内不得再次申报。

第七章附则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加快信息技术推广应用 篇3

信息产业部部长、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主任王旭东在大会上做了重要讲话,提出要切实把十七大精神贯彻到信息技术推广应用的工作实践中去,推动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广泛深入应用。在讲话中,他围绕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做了全面阐述,指出应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加快推进企业信息化,已成为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重要途径。

娄勤俭副部长在讲话中指出,信息产业发展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节能降耗、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本次会议向与会代表提交了两份文件: 《信息技术应用促进条例》(征求意见稿)和《节能降耗电子信息技术、产品与应用方案推荐目录》,前者是信息产业部为促进信息技术应用,规范信息技术应用管理,推动信息技术应用法规建设的重要举措; 后者是为推动节能降耗工作深入开展而制订的行业指导性目录。

信息产业部产品司司长肖华向大会做了关于《大力推广信息技术应用,促进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发展》的工作报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表示,我国政府已经由集中力量支持信息技术的研发,调整为大力支持应用,政府和信息产业部会通过政策、环境和财税等手段推动信息技术的应用和节能降耗技术、产品的推广。

此外,国信办、科技部和山东省领导在大会上发表了讲话,相关部门、协会、各省市信息产业主管部门相关领导和一些企业代表也就各自的工作经验等内容与参会代表进行了交流。

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 篇4

王本明1郑德文 2 刘志国1

(1.山东省潍坊市农业科学院,潍坊 261061;2.山东省潍坊职业学院,潍坊 261031)摘要:食用农产品绿色生产技术是根本解决农产品质量和和生产环境安全的关键,但在实践中推广缓慢,制约因素很多,但主要的是技术本身不够成熟、投入大、劳动者素质限制、转化差等,应针对食用农产品的特点重点突破,加强绿色种养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生产资料研制、相关配套技术、以及标准规范的研究,并通过整合力量攻关、改革指导方式、强化制度支撑、教育引导、政府扶持等措施加强研究推广的力度。

关键词:食用农产品 绿色技术 制约因素 研究 推广

Green Production of Edible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 Analysis of the

Constraints and Developments

Benming Wang, Dewen Zheng

(Shandong Weif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Weifang 261061,China;Shandong Weifang

Vocational College,Weifang 261031 China)

Abstract: Green production of edible agricultural products is crucial for solving problems in the

quality control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the safety of producing environment.However, it is

applied rather slowly in practice due to numerous constraining factors, which primarily are the

immaturity of technology, high cost, restrictive quality of labor, and difficulty of pattern

transformation.This paper suggests more concentrated goals in policy making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such as enha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researches of green

agriculture, pest control, producing equipments, supporting technology, and relative standards, and

strengthen the researching and spreading by integrating powers to focus, reforming supervision,consolidating supporting institutions, enhancing education and utilizing help from government.Key wordsEdible agricultural product;Green technology;Constraint;Development

绿色农业生产技术(下简称绿色技术)是相对于传统农业生产技术而言的,不同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绿色革命”技术,也不同于现在的绿色农产品生产技术,它是一系列安全、无公害、可持续农业生产技术的统称。食用农产品是相对一般农产品而言,指以供人类食用为最终目的农业产品。绿色技术适应于各种农业生产,但对食用农产品生产意义尤其重大。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阶段性靠行业管理、靠体制机制,但最终最根本的要靠绿色农业生产技术的应用。本文主要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角度对绿色技术的问题与发展加以探讨。食用农产品生产技术应用现状

现行的农业生产技术是由传统技术发展而来的,是世界“绿色革命”的产物,整体上是短缺经济条件下的数量目标型农业技术。

1.1以传统技术为主导,农业技术良莠不齐。开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实现农业生产组织变革的同时,完成了我国农业生产真正意义上的“绿色革命”,农业化学品大量投入,与之配套的良种新技术广泛应用,农产品产量大幅度提升。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与农产品质量与安全要求相适应,农业上推出了大量新成果、新资料、新技术,许多领域还涌现出了资本、技术、劳动密集型规模化基地,有的还采取了工厂化的生产方式,其产品甚至达到了绿色有机的标准。但从全局来看,主要的还是以数量效益为目标的改良技术,兼顾环境污染和产品质量安全目标的农业生产技术还没有广泛接受运用。即使在食用农产品生产领域,化学品的使用几乎没有什么顾忌,技术单一简便,方式方法几十年一贯制。从两者的差别看,主要差在绿色新技术的使用上。特别近几年,随着农村的老龄化、农业的副业化趋势加重,这种差别越显明显。

1.2 有毒有害药物添加剂屡禁不止。动植物保护技术是农业技术的重点,而化学品的使用是关键。长期以

来,农业生产的用药是没有禁忌的,随着认识的深入我国逐步淘汰了多批次农药、兽药、助剂、生长调节剂,像有机氯类农药、除草醚、氯霉素等。近几年又在蔬菜水果茶叶等农产品生产中规定了更多禁用药物,然而,违禁药物在农业生产中却长期禁而不止,有的改头换面重新上市,有的复混到“新”药中借壳登场,还有的流入黑市地下交易使用。更有一些像三聚氰胺、苏丹红、瘦肉精等严重危害食品质量安全的“新品新药”,以科学技术新成果的名义坑农害农,也给许多农产品加工贸易企业带来了巨大损失。

1.3食用农产品生产呈自由放任状态。在我们国家农业生产尚没有食品非食品之别,与生产经营自主权相适应,生产者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什么人生产完全放开;对生产环境的要求、对生产资料的要求、对生产过程中农产品质量的要求也只是写在纸上,实践中并没有认真贯彻落实。包括食用农产品生产在内的农业成了所有行业门槛最低、使用最差、生产最粗放的产业。因而出现了内销与外销、销售与自食两块地、两种方式、两个标准的“一家两制”现象。

1.4技术规程标准多,执行差。标准的多体现在制定者多、总量多、层次多、项目多,从标准类别看,有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且彼此差别很大;从物种方面看每个物种都有不同方面的多个标准,基本做到了标准规范全覆盖。执行差体现在标准的质量差,虚拟化、理想化、八股化,有些标准概念模糊(像蔬菜、果品等)、界定笼统,实践中难以操作运用,除出口产品外,出现了有标不依、执不执行一个样的现象。

1.5农产品技术含量低、比较经济效益不高。从技术的角度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有一定的差距,但不是很大,有些方面我们已经达到了世界的领先水平。许多世界先进技术、新型农资我国也已经引进。但在生产实践上我们的利用率很低,以质量环境安全为目标的绿色技术利用率更低,产品质量和销售转化受到了很大限制,经济效益很低。即使在规模化经营的“三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尽管绿色技术广泛应用,产品质量、市场运营也都很好,但由于生产成本、产量和价格的制约,纯生产领域经济效益普遍一般。

2制约绿色技术推广应用的主要因素

2.1 技术自身因素的制约。技术成果本身的局限性是影响普及的根本原因。食用农产品绿色生产技术发展起步较晚,技术成熟度本身就比较差,效果受气候、地区的影响较大;有的还要一定的保存和使用的光热水气条件;有的用工多,劳动强度大,效率低,耗时耗力农民嫌麻烦;像生物制剂还有货架期短、成分不稳定、广谱性差、药效慢等特点;灯光诱杀、释放天敌灭虫、传染病防疫等还有规模的要求。这些都不便于在我国农村一家一户中广泛使用。

2.2经济因素的制约。投入大、成本高是制约绿色技术广泛应用的又一重要因素。首先是经济成本高。像生物农药其价格是普通农药的几倍,低毒低残留药物受其药效和使用量的影响投入也要明显高于普通农药,绿色技术对设施和器械的特殊要求要一定的投资。其次是劳动力成本高。像物理技术、生物技术都需要较多的劳动投入,在目前农村劳动力匮乏、价格高涨的形势下是不便实施的。而从事食品农产品生产的经营者绝大多数是财富弱者,很难满足绿色技术长周期广泛运用的大量资金需要。

2.3生产者素质的制约。目前农村劳动力文化、科技、身体素质普遍不高也是制约某些技术使用的重要因素。绿色技术主要是高新农业科技,对劳动者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而目前农村空心化、老龄化日趋严重,青壮有文化的人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很少,老年人受年龄和文化科技素质的影响理解接受能力较弱,操作能力也相对较差,难以适应多方面的要求。

2.4传统习惯的制约。农民对于某些绿色技术的抵触是受传统习惯的影响。如动植物保护,传统观念认为:种庄稼养牲畜就不能长虫子生病,无事不管不顾,见了病虫就要用药。农民一般评价一个药品好与不好是看其能否迅速全面彻底地杀得死虫子治得了病,效果要立竿见影。而从绿色生产来看,药物使用越少越好,除非达到一定的程度是不能用药的,而适度的虫口密度和轻度病害是不影响产品数量质量的。防治措施也未必越速效越好,在合理时限内即可,要看综合效果。

2.5 技术转化的制约。技术成果从研发到应用存在着若干个瓶颈。我国农业,一方面生产技术十分落后,先进适用经济的绿色技术十分缺乏,另一方面许多成果长期搁置于研究部门和业务部门而不能得以推广和转化;一些新技术,如多数生物制剂产品从研究角度已经很成熟,在发达国家应用得已经十分普遍,而我们国家

许多仅限于部分高效产业、高端农产品生产,还没有走进“寻常百姓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有效的成果与农资、技术与生产、农资与应用的沟通和转化的渠道和手段。

3影响绿色技术应用的原因

3.1 思想认识的误区。从政府方面看,一是对食用农产品生产的特殊性认识不够,将食用农产品的生产等同于一般农产品;二是对绿色技术的公益性基础性认识不够,在技术转化过程中走了一条示范推广的常规路径,过于注重“三品一标”生产而忽略了大众产品;三是对绿色技术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的意义认识不够,重管理执法轻服务改进,只堵不疏,不能形成长效机制。从生产者方面看,无视食用农产品的特殊性和错误生产方式的危害性,过于注重经济利益,化学投入品使用上的广谱、速效性和习惯、便利、省事,在义利观和社会责任感方面也有待进一步端正和加强。

3.2技术路径不够科学。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民众多,生产多样,技术复杂,在大农业中走一条“因地制宜、高端突破、示范带动”的技术提升路径是必要的。但在食用农产品生产上这一路径不完全合适,特别在中国。食用农产品生产,应把安全目标放在首位,把全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作为立足点,更加注重底线而不是精度高度,更加注重产品的不合格率而不是优良率。这就要求在技术路径上走一条“适度的大众路线”或者是“中端路线”,使之更加符合中国国情,更加适应农民的承受能力和操作能力。国家应把这类技术及其相关产品作为支持的重点,纳入公益事业、民生产业予以扶持。“三品一标”产品、出口农产品等高端产品坚持市场化发展的路子,国家按扶持企业的方式给予支持。而对于不合格食用农产品生产应坚决予以取缔、淘汰。

3.3 研发动力不足。受政策性因素制约,公共研发机构尚未把绿色技术研发列入工作的重点,缺乏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撑这类技术的攻关,国家也没有整体的中长期规划开展这方面工作。技术和新型生产资料的引进转化也缺乏明确的方向。企业和社会性研发也缺乏足够的动力。农业技术由于研发周期长、前期投入大、回报率低,以及目前技术市场、生产资料市场的复杂性,企业对市场开发和投入回报缺乏足够的信心,常规性绿色技术的研发对企业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3.4 利益引力不够。一是市场回报低。自由的食用农产品市场,宽松的质量管理,为不合格农产品提供了充足的流通空间,使得主流农产品市场优劣难分,良莠同价,良好农产品失去了寻租变现的机会,绿色技术使用者的高投入不能得到市场的正常回报。二是政府缺少政策。绿色技术具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高、经济效益低的特点,国家理应负担超额支出,但目前国家既没有绿色生产资料的补贴,也缺少优质优价的实质性政策,生产者成了绿色生产的唯一承担者。这势必打击生产者绿色技术投入的积极性。

3.5推广措施乏力。传统势力(习惯)是新生事物羁绊。新技术的应用也是一样,只有克服了旧习惯才能应用新方法,但这是个痛苦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措施。但在实践上现在缺少了计划经济时期实行“双百斤”(化肥使用量)、“几统一”(品种、规格、时间等)的强力手段,也没有了从国家到生产大队的技术支撑体系。反观现在的农技推广体系,“板烂了(培训阵地没了)、线断了(联系断了)、人散了(队伍撤销了)”,科技服务镇村出现了“断层”,村级出现了“真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停在了“最后几公里”外。这为社会传播、功利性服务留下了空间,伪科学假技术流行便成了自然的事。

4研究推广的重点绿色技术

4.1病虫害防治技术

4.1.1病虫害预报预防技术。搞好病虫预报预防,是减少药物投放、提高病虫控制效果的最好手段。要加强队伍和能力建设,注重现代化手段的应用,改进和完善病虫预防预报措施,提高预防预报效率和精度。加强预报预防成果的应用,通过多种渠道把病虫发生发展的信息传递到广大农户。做到有针对性达标防治,没有达到病虫害防治指标的不得使用化学农药,以减少使用农药次数和使用量;达到病虫害防治指标的要及时科学防治,以利提高防效 4.1.2绿色病虫控治技术。一是物理防治技术。主要是通过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降低劳动强度,提高防治效率和效果。二是生物防治技术。要着重解决产品质量稳定性和使用成本问题,注重新型生物种群的研究与开发,逐步使生物防治成为食用农产品病虫防治的主要技术手段。三是新型化学防治技术。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品种,遵循“严格、准确、适量”的原则 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限、适合期限对症下药,根据

田间病虫的分布状况,准确选择施药方式、剂量和次数,禁止盲目加大农药的浓度和用量。有条件的地区推广专业组织统一施治

4.1.3 抗病良种的选育应用。选择适合当地生产的高产、抗病虫、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少施药或不施药,是防病增产经济有效的方法。要注重乡土种质资源的利用,做好引进良种的比较试验,使病虫抗性与环境适应性、其他抗逆性、良种品质特性相兼顾。

4.1.4 加强转基因技术的研究。转基因技术作为现代农业最新前沿高端技术,在许多领域许多方面已经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在增强生物抗逆性方面更表现出了积极的作用,这在减轻生物病虫害、减少药物使用方面具有特殊意义。由于食用农产品的特殊性,在生产中既要持慎重态度,又要积极研究,准确运用,使这一技术成果更好地为人类健康造福。4.2绿色生产资料的研制

4.2.1绿色肥料、饲料的研制。绿色肥料饲料要既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生物生长的需要,又不给生物和环境安全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危害。绿色肥料的研制不仅包括生物有机肥料,也包括科学组配的复混肥料、适应作物生长需要的缓释肥料、以及方便高效的高浓缩肥料等。绿色饲料研制要更加注重新型饲料开发利用,进一步发现和扩大饲料来源,提高饲料利用率和转化效率。

4.2.2绿色药物。泛指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各类农兽药。其中尤其要注重新型生物及生物源类药物的研发,优化新型化学合成类药物的构成。要在加强控制类药物研发的同时,注重和加强预防类药物的研发,减少治疗类药物使用量,提高治病防虫的效率。

4.2.3绿色农用器械。包括物理防治设施、生物及化学防治器具、隔离与保护设备等,要着力在便捷高效、降低劳动强度、延长使用寿命上加大研发。要尤其注重开发适合家庭规模和小型专业服务队使用的中小型器具。

4.3绿色种养技术

4.3.1设施基础改良。良好的种养条件可以减轻病虫发作、减少药物使用。种植业主要是进行土壤改良和耕翻,改善水肥条件和灌溉方式,减少水土流失,有条件的地区发展设施农业。养殖业主要是按照现代畜牧业的要求进行现代化改造,提高养殖场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综合利用代谢排放物。

4.3.2实用常规技术。像种衣剂技术,嫁接技术,适期或错期播种技术,畜禽种苗接种防疫技术,消毒隔离技术等都是很好的绿色技术,有必要加以发扬光大。

4.3.3生态种养技术。充分利用生物技术、智能技术的新成果,提高生态种养的水平和范围;认真探索生态种养的新方法、新模式,延长和完善生态链条,提高产业链条能量循环与转化的效率和效益。

4.3.4轮换和立体种养技术。单作单养和连作连养不利于养分的均衡利用,容易使病虫害加重,药物使用量增加。通过轮作换养、立体种养等技术手段可以有效地在较大范围内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蔓延。在水产养殖中还可以大幅度提高饲料和水体利用效率。要大胆探索现代条件下的种养模式,将间作套种引入到设施农业,将生物技术开发与养殖业结合起来,实现技术效益的最大化。

4.4相关配套技术。

4.4.1精准化检测技术。包括精量检测技术和快速测量技术,两项技术各有特点,优势互补,要同步发展。检测项目包括农产品检测、生产资料检测、环境监测等,这是推行绿色技术不可缺少的手段。目前尤其要加快开发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等有毒有害物质快速、准确检测的仪器设备、试剂和方法,使精细检测与国际接轨。快速检测要突出其方便、快捷的特点,便于基层农技人员和市场管理人员掌握使用,为准确掌握农产品和环境农残动态,为科学喂养和管理以及准确执法及时提供帮助。

4.4.2遥感和自动化技术。农业主要是在大自然中作业的产业,推广和利用遥感和自动化技术意义重大。当前,要着重探索病虫害预报、动植物观测、环境监测、产品质量动态、生产过程监管等项目的遥感和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提高科研和生产管理的能力和效率。

4.4.3信息技术。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广泛渗透入到各个领域,绿色技术也不例外。要大力研究信息技术在涉及绿色技术的农产品质量、病虫害动态、生产资料鉴别、市场动态、技术培训、行业管理等方面的应用,逐步实现网络互通、信息公开、资源共享。

4.5标准规范修订。标准规范是技术的高级形式,要解决当前商业性标准多生产性标准少、产品类标准多技术类标准少、结果标准多过程标准少的问题。

4.5.1实行标准分类。把食用农产品生产相关标准专门制定,从严限定化学投入品、生产环境条件指标。将给农产品和生态环境安全带来显著好处和产生不利影响的规程技术,如传染疾病、迁徙性害虫的防治,药物剂量浓度和弥漫性药械的使用等,列入强制性标准,由相关部门监督严格落实执行。

4.5.2完善标准内容,提高标准质量。对已有操作技术规程、农产品安全、环境条件标准进行补充完善的同时,着重加强食用农产品生产从业者(组织)标准、化学投入品标准、食用农产品生产环境标准、成品半成品质量标准的研究制定。广泛学习借鉴,深入调查研究,提高标准的科学性、针对性、可操作性。

4.5.3细化标准课目。由于一类生物生长期和食用部位的不同,对条件的要求差别很大。因此,在标准课目上,避免使用蔬菜类、水果类、畜禽类等这一类概念。即使一类生物,如蛋用鸡与肉食鸡,早熟苹果与晚熟苹果也应加以区分。

5加强绿色技术研究推广的措施

5.1整合力量开展重点技术攻关。要组织农业方面的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利用现有的科研力量,开展绿色技术攻关,特别是对一些关键技术,要在人员、经费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充分调动社会科研力量和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以寻求绿色农业技术研究的突破。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抓好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资的研发、相关技术标准体系的修订完善以及强制性技术及相关生产资料目录制定等。国家在宏观层面加强指导规划,加强中心实验室建设,设立科研专项,对重点课题适度区域分工,对科研力量适度跨部门整合调度,以减少重复研究,提高科研效率。同时加强引进集成研究,试验引进发达国家绿色技术方面的新产品、新设备、新技术、新经验,尽快实现技术、产品、标准的全方面接轨。

5.2改革食用农产品绿色技术的推广方式途径。切实解决基层农技推广的真空和断层问题,建立以经济组织为支撑的地域性基本技术强制性标准推广体系。改革食用农产品生产技术指导培训、示范引导、采用自由的推广方式和政府包揽、一竿到底的推广体制,把一线技术人员设在基层涉农经济组织上,把责任落到具体人员身上,政府农技推广侧重宏观指导培训,逐级实行指导、考核、评价,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农技推广体系。

5.3 强化措施,加大绿色农业技术标准的执行力度。一方面加强农业执法,完善执法内容。依法淘汰高毒高残化学品及其相关技术,强化食用农产品各环节的检测检查,强力纠正影响农产品和环境安全的行为和技术。另一方面提升技术标准,完善标准分类。就是根据食用农产品的特点从严控制农业化学投入品,适当增加强制性标准的范围和比例,完善推荐性标准的项目和内容,同时制定配套落实措施。再者适应食品农产品需要,修改完善涉农法律。既要修订完善现有涉农法规中不能满足食用农产品安全要求的规定措施,又要补充增加如强制性标准等内容的制度要求与推进措施。建议将食用农产品生产从一般农产品(如饲用、原料用等)中分离出来,单独立法控制。5.4 实行食用农产品组织化生产销售。首要的是以组织形式进入。解决农产品质量与生态安全问题,必须改革目前食品农产品生产的散乱状态和放任状态,实行食用农产品生产领域有条件进入。凡从事食用农产品生产的,除对生产者身体健康、拥有土地等基本要求外,还应要求其组织性。组织要依法成立,具备基本的生产条件。组织内必须至少有一名国家承认的相关行业的技术人员。组织内的各农户可以以组织的名义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但同时接受组织的管理。组织对内部所有农户的生产经营负责。现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完全可以发展成这样的组织。

5.5教育引导。加强绿色农业技术的宣传培训,要利用多种宣传媒体、多种形式开展绿色生产技术的宣传活动,让人们充分认识到实行绿色生产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增强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培育人们绿色消费观念,创造一个有利于绿色技术推广的外部环境。培育新型的职业农民和专业技术队伍,走绿色农业产业化规模经营之路。通过职业培训教育等,让专业队员掌握各种绿色农业和绿色农产品生产标准技术,同时具有监管和执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法律规章的能力。广泛开展技术培训与科技示范,加大培训力度,培训一大批绿色技术带头户和农民专业组织,让广大农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运用绿色农业技术致富的甜头,用典型的事例、现实的成效打动广大农民,加速绿色技术的推广应用。

5.6 建立政府为主导的支持体系。推广绿色技术,属于社会公益事业,应是一项政府行为,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促进其更快发展。在加大对公共科研攻关支持的同时,要转变政府扶持农业的方式途径,把笼统生资补贴变为绿色生资补贴,并不断加大补贴比例,减少农民绿色技术支出,降低安全农产品生产成本。鼓励企业开展绿色生产资料的研发推广,加大对绿色专利技术、产品品牌的保护力度,通过税收、金融等政策为绿色生产资料的经营推广提供支持帮助。

作者简介:王本明(1962—),党委副书记,长期在县镇政府工作,现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E-mail:wfnkwbm@qq.com。

参考文献

【1】 洪渡等.农技推广在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中的作用探讨.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2(5):60-62

【2】 刘洪明,万述伟.青岛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就、问题与对策.山东农业科学,2012(10):130-136

【3】 楼栋,林光杰,林宇洁.农民专业合作社对社员安全生产的控制机制与效果研究.农产品质量与安

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 篇5

上海市电力公司

上海公司认真贯彻落实公司“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益化管理、标准化建设”的要求,积极推进基建新技术推广应用管理工作,建立基建新技术研究及应用长效管理机制,在实践中取得较好成效,现将我公司的相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上海公司根据总部基建部的有关要求,积极开展基建新技术推广应用工作。通过科技创新成果和新技术的转化与应用,向技术要效益、用技术强电网、以技术促服务,持续提升电网技术、装备水平和安金稳定可靠运行水平。

一是高度重视基建新技术推广应用,以建设坚强智能电网为契机,提高认识,逐步健全基建新技术推广应用管理机制。二是加大推广应用力度,强化基建新技术应用,对新技术研究应用项目从申报、立项、研发及对外合作、项目实施到项目验收评价全过程重视新技术应用,及时将成果纳入新技术应用目录,实现成果在公司共享。三是确保基建新技术推广应用资金投入,向引导、推进基建新技术推广应用提供资金支持。

一、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成立专项领导小组

由上海公司基建部牵头组织成立基建新技术推广应用领导

小组,公司基建部领导任组长,电网建设公司、超高压输变电公司、各供电公司、设计院、送变电公司主管基建领导参加,对照“基建部2010年重点工作实施计划”,以及“总部部署、基层实施”的各项重点管理要求,依据“基建新技术研究及应用集约化管理办法”,推进上海市电力公司基建新技术推广应用工作。

为了进一步推动新枝术推广应用工作,提高管理制度落实的效果,建立推广应用新技术工作机制,采取以下措施:

1.制定上海公司新技术推广实施目录

由基建部组织各供电公司、设计院、中试所、送变电公司,根据公司总部基建部发布的基建新技术研究成果以及总部科技部发布的《国家电网公司新技术推广纲要》、《国家电网公司重点应用新技术目录》、《国家电网公司科技成果推广目录》(“一个纲要、两个目录”),结合上海城市电网特点整理出上海公司新技术推广实施目录。

由基建部组织领导小组各单位进行评审,确定公司基建新技术推广实施目录。评审中确定第一类为国网新技术目录中已有适合上海城市电网的项目;第二类目录为技术先进有上海特色、拟研究并试点完成后向国网公司推荐的新技术项目。

实施目录内容包括变电设计类、线路设计类、施工工艺、施工机具类、基建管理类,主要侧重基建领域的新技术推广应用,大型科研类示范项目专门单列。

2.制定公司计划,确定应用工程和示范工程

由基建部组织设计院、电网建设公司、供电公司,根据基建新技术推广实施目录确定应用工程和示范工程,对于普遍适用的新技术在新建基建工程中均应采用,对于有针对性地新技术在适用工程中均应采用,对于较特殊的新技术应在示范工程中应用。由基建部统计发布上海公司基建新技术清单及应用工程。

3.明确各单位在基建新技术应用中的要求及责任

各建设单位业主项目部提交月报,专题汇报承担的基建新技术推广应用推进情况,及时总结有关经验;在基建部的专题会议上,介绍新技术推广应用推进的有关情况。

每项专项工作结束时,相关单位要认真总结,提交经验交流书面材料。基建部对其推进新技术应用研究和实施情况进行考评。

公司基建部负责汇总新技术应用情况,评估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于效果特别显著、效益特别明显的应总结成专题报告,向国网公司基建部汇报。

4.推广新技术应用成果

根据国网公司新技术应用目录,我公司积极应用多项新技术成果,在40多项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如上海220kV以上新建线路基本都采用紧凑型线路,同塔双(多)回线路长度达到了270公里,在新建线路中应用率为100%,钢管塔在黄渡站至青浦站、青浦至干练站、航吉站220kV线路等工程中均

有使用,高强钢在220kV及以上几十个线路工程中的应用率达到了100%,其中220kV同塔四回路铁塔高强钢占塔重比为27%。

二、及时总结新技术研究、优秀设计与设计竞赛成果,加强宣贯与培训工作

上海公司有六个工程分别在2010年国网公司第一批和第二批优秀设计评选中获奖,积累了较好的设计经验。在开展110kV及以下输变电工程中,一批变电站在智能化、节能、环保等方面设计优秀,应用效果良好。

上海公司积极开展上海110千伏及以下输变电工程设计竞赛。2010年公司成功举行了中辉35千伏输变电工程的设计竞赛,推动了设计单位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水平的提升、带动了设计单位的创新意识和提高自身水平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效果。

公司采取成果点评、培训交流、专题会议等多种形式,针对设计单位、评审单位、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等开展相关培训、使之及时掌握基建新技术最新成果、标准化建设成果、优秀设计亮点、设计竞赛成果等。充分调动相关单位的积极性,引导、规范、推进基建新技术成果在工程设计、施工中的应用。推动成熟适用的成果在后续工程建设中的科学应用进一步提高工程设计建设质量和水平。

根据总部基建部的设计专业会议精神,及时召开会议,规范并引导公司建设、设计、设计评审、施工、监理和运行等单

位执行设计管理相关要求,推进通用设计、通用设备等标准化成果应用,推广智能变电站试点工程建设最新成果,推广应用基建新技术。

三、积极推进基建新技术研究应用工作

1.推进智能变电站试点建设及成果应用

目前,上海公司220千伏泸定站正在开展智能站试点建设,工作有序推进,公司将继续做好智能变电站和智能线路的建设管理工作,积极推行国网公司有关智能变电站的技术标准和应用要求,开展智能化设备及新技术的试点应用。在节能型变电站技术、噪声控制技术、全光纤互感器、智能一次设备、在线监测等方面开展研究应用工作。2011年公司将重点对智能变电站建设进行全面分析总结,对智能变电站应用的各项新技术、新设备进行分析取舍,将试点应用情况与总部积极沟通,为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应用依据。

2.积极开展科研项目的研究应用工作

上海公司积极探索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工作,及时将技术创新转化应用到具体工程中。例如,国网公司重点科技“技术框架”项目“500千伏世博地下输变电工程关键技术研究”在国家电网公司的统一组织下,由上海市电力公司牵头,以500千伏世博地下输变电工程为依托,对该工程在城市电网建设中所面临的关键技术问题展开23个子课题的深入分析研究,取得了一批创新性成果,开发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装备,项

目的研究成果总体上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多项研究成果在上海市区220kV济南地下变电站、宛平地下变电站、500 kV虹杨地下变电站中得到广泛应用。隧道热场技术应用、电力隧道施工控制及运营维护与数字化技术应用在北京西路-华夏西路电力电缆隧道工程中。电力隧道预防性防火措施和消防方案应用在长江隧桥工程、雪野路隧道、半淞园路隧道等工程中。研究成果在工程中得到及时推广与应用,产生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积极做好2011年依托工程基建新技术研究工作,总部基建部确定了2011年依托工程基建新技术研究备选项目清单,我公司有三个研究项目入选,目前已通过总部基建部组织的项目可研评审。我公司正积极组织相关单位,开展研究工作。

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 篇6

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

近年来,福建公司认真贯彻落实国网公司基建工作会议精神,不断规范和加强新技术推广应用管理,在新建输变电工程中大力推广新技术,提倡科技创新理念,在提高工程建设水平与效率、减少能耗、降低全寿命周期成本、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根据会议安排,现将福建公司在基建新技术推广应用管理方面的主要工作及取得的成果汇报如下:

一、全力推动基建新技术推广应用

(一)明确新技术推广应用项目的确定原则

由省公司领导挂帅,成立基建新技术应用领导小组,日常工作由省公司基建部牵头,组织设计、施工、建设管理单位编制出台了《新技术推广应用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了新技术推广应用的三个选项原则,从源头上规范了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1.推广项目应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a、符合国家发展电力工业的产业政策,对行业技术进步有促进作用;

b、技术先进、实用可靠,已完成试验和通过鉴定,并在一定范围内完成生产示范,证明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c、投资效益好,回收周期短; d、适用范围广,具有推广前景,能形成一定覆盖面; e、技术依托单位具有较高的管理水平和较强的技术能力。2.推广项目优先选择各类科研攻关、开发、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等成果以及获国家发明奖和国家电网公司科技进步奖的成果。

3.大量应用于实际工程中的新技术应采用国网公司最新发布的新技术目录中规定的项目,对国网公司新技术目录内未列的新技术原则只采取试点或列入科技项目开展研究。

(二)认真实施,职责明确,强化项目的过程管理 新技术推广应用项目由省公司各直管单位按《新技术推广应用管理办法》规定的流程进行申报,省公司组织各有关单位初审后报国网公司审批。在新技术推广应用项目批复后,由基建部负责组织各参建单位,制定新技术实施方案、措施、时间表,明确各单位职责分工,并落实到具体责任人。

在项目实施中,认真开展新技术调研,主动联系新技术持有单位,以考察、讲座、培训等方式消化吸收新技术,然后与具体工程相结合,研究新技术实施的措施,对需要招标的新技术产品制定相应的招标技术规范书,使之合法、有效地运用于新建输变电工程中。新技术应用过程中,定期召开专题会议,落实进度和存在问题,及时协调解决应用中发现的问题,确保了新技术的成功应用。

为了强化新技术推广应用的管理,省公司在《新技术推广应用管理办法》中也明确了有关考核与奖励办法,有关奖励等级、奖金额度等评审方式参照《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执行,在新技术推广应用中取得的业绩,可以作为评选“513”人才和评选先进的条件。

(三)开展设计竞赛,加强宣贯培训,助推电网建设水平

近年来,我们强化了项目计划管理,对基建新技术课题进行分类整合、统一组织,减少重复研究;建立起福建特色的“基建新技术研究、推广应用实施目录”,形成储备、研究、试用、推广的良性机制;依托工程基建新技术研究及应用集约化管理,切实推进技术创新及向生产转换的进程。在“两型一化”变电站、“两型三新”输电线路、智能化电网建设上推广应用了多项新技术。

通过开展输变电工程设计竟赛活动和定期举办设计、施工新技术专题讲座,充分调动各参建单位的积极性,鼓励创新思维,不断发现设计亮点,并进行推广实施或开展进一步研究,在基层各单位形成了良好的创新氛围。

通过集中培训和学习,提高了设计、施工人员的素质,建设管理单位人员的管理水平、接受新技术的理念也得到不断提升,形成了主动应用新技术、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发现新技术应用的关健问题的氛围,在反馈问题、研讨、优化使用方法的过程中,确保了新技术应用的可控性,为成功应用和总结成果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输变电新技术应用的成果和实例

1.应用新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电网安全可靠度

一是采用同塔多回、紧缩型及紧凑型技术,节约线路走廊。利用同塔多回输电技术,建设了220/500kV同塔四回线路、110/220kV同塔六回线路,充分利用了线路走廊资源,突破电网建设路径瓶颈,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利用紧凑型输电技术,龙岩~三明500kV单回线路按照紧凑型单回路线路架设,导线相间的距离压缩到6.7~7.0m,走廊宽度仅为常规线路的1/3。塔头布置附加带来的防雷保护角为-16~-18°,降低线路绕击率47%;利用L串紧缩型输电技术,较常规220kV线路减少走廊约30%,实现城区线路按照原110kV线路走廊宽度建设220kV线路(如,220kV福州-黎明I、II回线路);利用窄基钢管塔技术,依托石狮鸿山热电厂~香山220kV线路工程开展窄基钢管塔应用研究,优化窄基塔结构设计,采用L串窄基钢管塔技术,根开小于4米,利用城区道路绿化带架设220kV线路,替代传统钢管杆设计,节约造价约40%。

二是采用基于IEC61850标准的智能化变电站技术,提高自动化水平。目前,福建电网变电站均采用具有五遥功能无人值班技术,完全取代传统的集中控制屏,220kV及以下变电站均实现了无人值班,500kV变电站实现少人值班方式。在笠里500kV变电站、先农220kV变电站、会展110kV变电站、柯井110kV变电站等采用基于IEC61850标准的智能化变电站技术,提高自动化水平。

三是采用多项技术,提高防雷水平。采用“小保护角”技术用于输电线路防雷,目前,福建公司新建输电线路工程500kV采用-5度保护角、220kV采用0度保护角,有效降低绕击概率17%。采用铜覆钢(铜包钢)接地体,解决了传统接地装置易腐蚀的通病,并可节约材料和降低施工难度。应用于输电线路平地部分铁塔及电缆线路工作井接地装置。采用复合接地模块,降低工频接地电阻和抵抗土壤中水分、盐、酸、碱等因素侵蚀。在大田鹤冲~太华110kV线路等工程中根据具体杆塔的土壤电阻率加装一定接地模块,使工频接地电阻达到5~8Ω的理想范围。

四是采用行波故障测距技术,提高电网故障恢复的响应水平。在福州500kV变电站、宁德500kV变电站、南平500kV变电站采用行波故障测距技术,快速、精确确定故障点,减少故障停运时间。

2.应用新设备、新材料,实现节能环保

一是大容量变压器、紧凑型变电设备等新技术的应用有效节约土地资源。根据负荷发展需要,大部分500kV变电站采用1000MVA大容量变压器,经济发达地区220kV变电站采用240MVA大容量变压器,减少总体变电站座数,减小变电站总体用地,降低了变电站单位容量投资;多个市区变电站采用GIS配电装置,结合采用反跳出线等优化总平面布置的方案大大压缩站区占地面积,有效提高城市建设用地综合利用率。(如220kV泉州田边、110kV释雅);福州笠里500kV变电站站址充分利用山坡地形,不占基本农田,配电装置500kV采用HGIS、220kV采用GIS,在提高可靠性的同时,较AIS方案节约占地39950 m(59.9亩),节约全寿命成本约1200万元,社会和经济效益均显著;

二是自能式六氟化硫(SF6)断路器的应用,降低维护成本。部分变电站积极采用自能式六氟化硫(SF6)断路器,该型号断路器优化灭弧室设计,仅需要较低的能量,使用一台弹簧操动机构可以操作多至4断口的断路器;操动机构的能量可以灵活调整,适用于大范围的需要不同能量的断路器;相比气动和液压操动机构,采用弹簧操动机构大大降低维护工作量(如龙岩卓然500kV变电站等)。

三是采用新材料导线,提高单位走廊输送容量。利用ACCC碳纤维软铝导线,对全省220kV曹园线等12条线路采用不改动或局部改动杆塔的方式,更换旧导线,提高输送容量两倍以上。采用应力转移型软铝导线,实现了4×400导线与6×240导线输送容量的匹配(如500kV三明~卓然线路工程)。采用间隙型导线,对220kV厦门进岛二通道在不改变原杆塔的前提下,将原2×240普通导线更换成2×240间隙型导线,实现1.5倍增容目标。

四是应用节能型金具,降低能耗。在大田鹤冲~太华110kV线路、平潭前进~北厝线路等多项工程采用预绞丝防滑防震锤、2预绞丝悬垂线夹等节能金具,能耗降低60%

五是应用新材质、新材料杆塔,节省材料。推广应用国网钢管塔应用研究科技成果,在福建沿海高风速、大截面导线、同塔多回、大跨越线路中合理应用钢管塔,相对角钢塔节省钢材10%~20%,同时减少基础造价。并在福清核电送出500kV线路工程中采用了Q420高强度钢管及锻造法兰;复合材料(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作为杆塔横担及塔身辅材,有效缩小线路走廊宽度,减轻杆塔自重,提高杆塔耐腐蚀能力和线路耐雷水平。(如110kV平潭高山~前进线路);耐候冷弯型钢--耐候钢材料具有免镀锌、耐腐蚀特性,减少环境污染(如在厦门220kV梧侣~内官线路工程中试点应用);另外,在我省同塔多回及500kV线路工程中普遍采用Q420高强钢,节约钢材约6%~8%。3.应用新工艺,提升电网建设及运行维护水平

输电线路勘测设计采用数字化地理信息系统(3D GIS)、输电线路全寿命周期(LCC)管理技术、架空线施工采用气球放线、动力伞放线、优化的带电跨越措施、履带式山地运输车等新工艺。电缆施工采用非开挖水平定(导)向钻进技术敷设高压电缆、非开挖大顶管方式敷设高压电缆技术。福建与华东联网500kV线路运行维护采用直升机巡线技术。

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 篇7

抗生素在饲料中的长期添加, 造成动物机体免疫力、抵抗力下降, 造成疾病继发频发, 然后又大量依赖抗生素。更为严重的是, 导致养殖产品抗生素残留, 从各条食物链源源不断侵入人类肌体。很可能引发一场远比三聚氢氨、瘦肉精严重的公共卫生危机。随着近期三部新饲料法规的颁布, 抗生素饲料添加剂的使用引起了社会和全行业的关注。同时, 在欧盟的一片禁抗声中, 中国畜牧业也在默默寻求发展的出路。为了减少滥用抗生素对养殖业的危害, 保障畜产品安全, 我刊将从2012年7期起, 至2013年6期, 每期设置专题, 深入讨论滥用抗生素对养殖业的危害和对消费者健康的威胁, 大力推介无抗饲料新技术、新产品。吁请有志于此的相关单位和企业家积极参与, 共同促成在饲料中早日实现无抗生素, 造福生产者和消费者。

来稿邮箱:xqyzzs@163.com联系QQ:386290225联系电话:028-85256716

地址: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53号嘉云台乙-8-A邮编:610041

滴灌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建议 篇8

【关键词】滴管技术;应用;推广

滴灌技术是一项新型的节水技术,它即达到了节水的目的,又具有节本增效、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功能,能提高人均管理面积,具有一定的规模效益。在新疆大量采用地面水发展灌溉农业中,应用和推广滴灌技术,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较为长远的社会效益。

1.滴灌的应用优势

1.1不误农时,一播全苗

由于滴灌具有干播湿出的优点,为各作物抓住农时,保证全苗,提高单产奠定了基础。只要早春积雪融化后,气温和地温达到种子适合发芽的温度时,不论田间墒度如何,我们便进行播种。墒情好的条田自然就可出苗,墒度较差的地块就先播种后滴水,采取干播湿出的方法。

1.2对地形和土壤的适应性强

滴灌技术不受地形限制,无需平整土地,无需修渠打畦,由于毛管上每个滴头的工作压力相同,滴水量均匀一致,即使在中等坡度梯田也能使用,不仅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还可节省耕地8%左右。根据土壤质地的差异,设计最佳灌溉水量,减少水分课间蒸发和深层渗漏,最大限度抑制杂草生长,同时保护作物种植行间土壤干燥,便于农事操作。

1.3节水

滴灌的根本主要在于节水,从实际应用情况来看,表现出很好的节水效果,它不仅节水,其渗透深度也在40cm以下,符合了甜菜块根生长的需求。

中耕除草、培育壮苗。甜菜出苗显行后就可进行中耕。干播湿出的地块在甜菜出苗后的蹲苗阶段,可以撤去分干管和副管,然后进行中耕,以达到除草松土、提高地温、培育壮苗的目的。一般中耕两遍较为适宜。甜菜中耕后滴水渗透性较好,土壤保持松散,有利于甜菜的扎根生长。

1.4控制温度和湿度

传统沟灌的大棚,一次灌水量大,地表长时间保持湿润,不但棚温、地温降低太快,回升较慢,且蒸发量加大,室内湿度太高,易导致蔬菜或花卉病虫害发生。因滴灌属于局部微灌,大部分土壤表面保持干燥,且滴头均匀缓慢地向根系土壤层供水,对地温的保持、回升,减少水分蒸发,降低室内湿度等均具有明显的效果。采用膜下滴灌,即把滴灌管(带)布置在膜下,效果更佳。另外滴灌由于操作方便,可实行高频灌溉,且出流孔很小,流速缓慢,每次灌水时间比较长,土壤水分变化幅度小,故可控制根区内土壤能够长时间保持在接近于最适合蔬菜、花卉等生长的湿度。由于控制了室内空气湿度和土壤湿度,可明显减少病虫害的发生,进而又可减少农药的用量。

1.5保持土壤结构

在传统沟畦灌较大灌水量作用下,使设施土壤受到较多的冲刷、压实和侵蚀,若不及时中耕松土,会导致严重板结,通气性下降,土壤结构遭到一定程度破坏。而滴灌属微量灌溉,水分缓慢均匀地渗入土壤,对土壤结构能起到保持作用,并形成适宜的土壤水、肥、热环境。

1.6改善品质、增产增效

由于应用滴灌减少了水肥、农药的施用量以及病虫害的发生,可明显改善产品的品质。较之传统灌溉方式,温室或大棚等设施园艺采用滴灌后,可大大提高产品产量,提早上市时间,并减少了水肥、农药的施用量和劳力等的成本投入,因此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设施园艺滴灌技术适应了高产、高效、优质的现代农业的要求,这也是其能得以存在和大力推广使用的根本原因。

2.推广节水滴灌技术的可行性

2.1我国农业生产灌溉现状

(1)我国现行的农业生产模式大多是以家庭为单位,土地分布形式是一家一户条块分割的小田块,难以形成大规模的机械化农业生产及统一的田间管理,使先进的农业机械难以得到充分利用,先进的农业管理技术实施困难。在有灌溉条件的土地上,由于条块分割造成灌溉用水的浪费。

(2)农业生产面临严峻的水危机。由于生产技术较为落后,我国农业灌溉用水一直是各类用水的大户。由于灌溉用水量大,农业缺水干涸的土地越来越多,进入90年代,每年农田受旱面积2667万hm2左右,受旱面积和受灾面积都比50年代成倍增长。虽然缺水,然而水的浪费却是触目惊心。由于灌区设备配套不全,渠道大部分没有衬砌,渗漏、漫灌等现象十分普遍。目前,全国农业的渠系水利用系数平均只有0.5,每年损失的水量约2000亿m3,相当于全国工业和城市用水总和的2倍以上,农田水分的利用效率平均不到1kg/m3,即1m3水生产不到1kg的粮食,而一些发达国家大体都在2kg以上,差距很大。另外,目前我国农业用水主要为种植业灌溉用水,为进一步改善和建设生态系统与环境,以及发展林牧业,势必出现与种植业争水的矛盾。

2.2推广节水滴灌技术的可行性

(1)缓解水资源危机,满足生产和生活对水的日益增长的需要,使人类社会得以持续生存和发展。发展节水灌溉农业是关系中国社会经济的持续生存和发展的大事,因此必须进行以节水为中心的灌区续建配套和技术改造,大力发展节水农业。

(2)发展节水农业减少世界农业发达国家对中国农业生产带来的冲击。由于我国农业技术落后,经营粗放,使得我国的农业生产成本很高,加入WTO后,我国的农业生产将不可避免的面对世界农业发达国家所带来的强大冲击,因此我国农业必须改变粗放经营模式走低成本,高产出的集约化农业道路,建设节水高效农业才能减轻加入WTO后所带来的冲击。

(3)发展节水农业是农业自身发展的需要。节水农业是与农业现代化配套的多种措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同时水土资源的高效利用,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紧密结合是可持续农业所追求的目标之一,而根据水资源状况和作物需水规律所实施的节水灌溉便是达到这一目标十分重要的环节。

3.节水滴灌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措施

3.1要坚持因地制宜、以一切从实际出发为原则

发展灌溉要从实际出发,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我国自然地理条件、经济条件、农业生产发展水平、农业作物布局和管理水平都差别较大,要在充分考虑当地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量力而行,宜上则上;在发展规模、速度、档次上更要因地制宜,不可盲目一哄而上。

3.2重视规划设计施工工作

我们首先要考虑水源、土壤、作物种类、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基础上,按照微灌工程设计规范进行仔细设计,编制切实可行的设计文件和设计图纸。二是要注意系统设备的完整配套性。过滤装置、施肥装置、量测装置等设备应配备齐全。若条件允许,应考虑用全自动控制系统。三是要选用质量有保证的设备。为减少投资而降低对质量的要求以及减少配套设备的做法是得不偿失的,将会付出更大的代价。工程施工更要精心组织,选有经验的专业安装队伍严格按照设计和规范要求进行施工,避免留下安全隐患。

3.3重视滴灌制度研究

滴灌作为一种先进的灌溉方式,必须配以先进的灌水技术才能发挥其优越性。在传统沟灌方式下,农民根据作物的长势、生长阶段及土壤的水分状况,确定灌水时间和灌水量,具有比较成熟的经验。而滴灌条件下,能够给作物根系层土壤创造一个最适宜水分状态,而要实现这一点,必须根据不同地区土壤条件、气候条件、作物种类,按照滴灌的要求特性及作物的生长状况,制定出滴灌条件下适宜的灌溉制度,以指导农民进行合理灌溉,发挥出滴灌应有的效益,促进滴灌技术的发展。

3.4加强基层专业管理部门建设,做好技术推广和培训工作

基层农业部门直接面向生产第一线,是先进农业技术的最有利的推广者,必须进一步加强建设。通过这些部门的协同工作,作好农业的综合配套技术服务,能促进设施农业的顺利发展。特别是滴灌技术,滴灌制度的确定和应用、滴灌技术的配套农业技术措施等方面还存在众多的误区,必须加大知识普及、宣传教育以及技术培训的力度。

4.结语

上一篇:暑假作业高一理科下一篇: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招飞考生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