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所学校联合建筑学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022-05-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基于辽宁省建筑学专业多校联合毕业设计的教学实证分析,指出传统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存在的弊端,介绍辽宁省多校联合毕业设计教学新模式的实践经验;阐述其在教学思路与方法、设计选题、跨校交流等方面的创新与特色;探讨多校联合毕业设计面临的新问题,并从多个方面提出改进措施,以期全面提升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多校联合;毕业设计;本科教育;教学模式;建筑学专业

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城市发展为建筑学提出了全新的、复杂的多元化命题。建筑学不能局限于只关注设计本身,而需要与生态环境、技术条件、地域特色、城市文脉等方面有更好的结合[1]。因此,建筑学教育应该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和宏观的角度去综合考虑社会相关问题。

目前,全国开办建筑学本科教育的高校接近300所,而通过建筑学专业评估的只有不到70所。未能通过专业评估的高校多为地方性的普通高校,这些高校每年为国家培养数量众多的毕业生。从数量上看,地方性普通高校是建筑学人才培养的主力,然而其在与已通过评估的院校毕业生竞争中常处弱势地位。地方性高校都在为如何快速、稳步提升教学质量,突破专业建设瓶颈,探索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之路而积极努力。

毕业设计环节是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一环,是学生职业综合能力最终形成与否的一次综合测试。然而由于多种原因,地方性高校普遍存在对毕业设计重视不够、教学质量不高的现象,导致毕业设计地位与教学效果严重不符。

在此背景下,2019年由沈阳大学等10所辽宁省内建筑学专业院校共同发起了多校联合毕业设计(以下简称:十校联合毕业设计)。十校联合毕业设计重点关注具有强烈地域特征的城市与社会综合问题,以相互促进和提高为目标,尝试创造一个学科相互交流,思想、理念彼此碰撞的学习平台,以期在协同合作的基础上快速提高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并且能够以点带面,带动其他教学环节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整体提升。经过两年建设发展,十校联合毕业设计克服了许多困难,也获得许多教学改革经验,形成了一定的特色,但仍然有新问题显现。本文通过总结十校联合毕业设计的经验,分析新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探索建筑学专业多校联合教学模式的发展之道。

一、传统毕业设计教学模式弊端分析

1.选题因素

毕业设计是一个综合性强、复杂性高的学习过程,恰当的设计题目和设计难度的设定,决定了毕业设计环节的教学效果。目前,国内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选题工作普遍存在3方面问题。

(1)对学生的培养目标缺乏清晰认识。在确定毕业设计的题目和内容要求时,普遍缺乏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清晰认识。在教学内容方面,过于集中关注“设计”本身,忽视设计题目开放的社会性需求,因而往往过于狭隘。在教学方法方面,延续建筑学传统的“师傅带徒弟”式的言传身教模式,使教学变成一种单向的、静态的过程;学生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位置,很难培养出建筑师必备的组织领导能力、协调配合能力等综合素养;在教学成果评价方面,往往过于强调实现目标,而疏于对设计过程科学性、研究性的评价。对于目标结果的过分追求导致教学的功利性,实际上与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是背道而驰的。

(2)毕业设计选题普遍脱离社会实际和工程实际。一方面,实际建筑工程项目的工期很难确定,并且开工时间一旦确定下来,设计周期往往非常短,毕业设计很难与真实工程项目相配合;另一方面,高校教师的优势在于理论方面,相对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因而毕业设计题目常常陷入“真题假做”或“假题真做”的窘境。与现实社会和工程实际的脱离使得毕业设计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3)毕业设计选题同质化现象严重。地方高校建筑学专业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趋同,确定毕业设计题目时难免相互“借鉴”;设计题目趋同并缺乏差异性,内容过于陈旧,不利于激发师生的创作欲望。

2.师资因素

指导教师是保证毕业设计质量的关键。目前,全国各高校招聘教师时,应聘者学历是重点考核指标之一。辽宁省内高校纳新要求必须有博士学位才予以考虑,而实际情况是每年全国毕业的建筑学博士数量稀少。调研发现,除985院校东北大学以外,参加十校联合毕业设计的其他9所高校多年没能引进新教师,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的教学工作任务繁重,较少有时间参加建筑实践,严重制约了教师的成长。此外,国内各高校在按照各自目标发展的过程中,普遍存在重科研而轻教学的现象。由于教师把大部分时间精力集中在科研上,导致部分教师不重视毕业设计,责任心弱,无法保证对毕业设计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因而指导效果大打折扣。

3.学生因素

毕业设计时间一般安排在毕业前最后一个学期。受专业扩招和就业市场日趋饱和的影响,学生就业压力增大,地方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更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在最后一个学期,学生们或忙于参加研究生复试,或忙于奔走在各类招聘会和用人单位之间。学校出于就业率的考虑,对这种情况往往采取比较宽容的态度。由于学校放松对毕业设计过程的管控,部分毕业生对毕业设计投入时间不够,指导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不足,使得毕业设计过程仓促,教学成果质量难以保证,不能达到毕业设计的教学目标。

二、联合毕业设计教学模式分析

针对国内建筑学专业传统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普遍存在的问题,国内已有多所院校尝试进行教学改革。例如,创办较早的建筑学专业“8+”联合毕业设计、近期创办的西部九校建筑学专业联盟联合毕业设计、寒地四校联合毕业设计等,都是针对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积极尝试。辽宁省十校联合毕业设计创办于2019年,目前已经成功举办两届。十校联合毕业设计的参与院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依托辽宁省极具特色的社会、人文和自然环境状况,以目前建筑行业人才需求为导向,提出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新模式。本文以十校联合毕业设计为典型样本,分析多校联合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的特点。

1.参与主体构成

参与十校联合毕业设计的高校包括:沈阳大学、东北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辽宁工业大学、辽宁科技大学、沈阳城市学院、沈阳工业大学、沈阳理工大学、大连大学、沈阳城市建设学院。辽宁省这10所高校来自沈阳、大连、鞍山、阜新、锦州等城市,在学科建设方面既各有特色,又同时面临相似的问题和困难,基本反映了辽宁省高校建筑学专业的教学水平和特点。

2.指导教师与学生

十校联合毕业设计的参与学生由每所高校出8~10人,每4~5人组成设计小组来共同完成设计任务,每个学校选派2组参与课题设计。指导教师由参与院校抽调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按照每个设计组2~3名教师配置,注重老教师和青年教师混合组队,形成较为合理的梯队结构。指导教师来源的多元化,弥补了地方院校师资力量的严重不足,促进了教师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有效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学生的创作积极性。

3.教学程序

十校联合毕业设计的教学程序主要由选题、前期调研与开题、中期汇报、终期答辩4个阶段组成。每年从10所高校中选取3所高校作为主办单位,分别负责开题、中期和终期的组织工作。设计选题工作则由3所主办高校共同完成,见表1。

(1)选题。选题工作开始于前一年度联合毕业设计答辩完成之后。由全体老师集体讨论,在总结往年经验的基础上,最终确定下一年度的出题方向。然后在第5学年上学期,由3个主办单位单独召集会议,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研讨,共同商议并最终确定设计题目、教学目标、各教学环节的推动方式等内容。项目选址确定在哪座城市,就由该城市所在高校负责前期调研和开题阶段的工作。选题主要聚焦在与东北历史街区的延续与重构上,见表2。选题必须是实际工程,并且贴近当前城市建设热点问题,其教学内容、教学进程、评价标准应该充分发挥跨校联合的平台优势,聚焦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2)前期调研与开题。开题阶段工作主要包括:专题讲座、现场调研、分组讨论和交流汇报等环节。时间一般安排在第5学年寒假前后,为期7~10天。现场调研采取打破学校界限,学生和老师混合编组模式,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充分交流打造平台。现场调研结束后各小组立即整理资料,编制调研汇报文件,成果汇报由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点评。最终成果上传网络,共享给全体参与人员,作为后续设计工作的依据。

(3)中期汇报。为减少研究生复试对中期的影响,中期汇报安排在研究生复试结束的第2周末。中期成果由各高校分别指导完成,要求各组基本完成城市设计部分工作,建筑单体设计至少完成一草阶段设计。同组学生共同汇报城市设计成果、分开汇报各自建筑单体设计。每组学生汇报时间为60分钟,教师答辩时间不少于30分钟。

中期管理是毕业设计质量控制的重点和难点。指导教师要避免将自己的认知强加给学生,努力启发学生主动发挥自身才能,运用独创性思维和设计方法,努力适应集体协作方式,在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探索中提高专业水平。

(4)终期答辩。终期答辩一般安排在6月份进行,汇报模式、分组模式与中期相同。要求学生完成全部设计内容,分组汇报最终成果。成果要求有A0展板、60分钟汇报文件、城市设计模型和重点单体模型。指导教师根据所有汇报成果和汇报表达综合打分。终期答辩会结束后由全体指导教师共同评选出多种奖项,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成果展板采用互联网线上和线下同步展出的方式,加强联合教学的示范交流。学生终期答辩结束之后,随即召开全体指导教师会议,及时研讨教学经验与得失,确定下一年度联合毕业设计的主办单位和选题方向。

三、联合毕业设计教学特点与创新

1.教学思路与方法创新

在联合毕业设计的过程中,为学生创造开放性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开放的环境中主动接收更多信息,获取更丰富的专业认知和学习体会;引导学生学会系统分析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分析设计题目,寻找设计的切入点;鼓励学生勇于探索,特别是在设计过程中,要尝试运用独创性的思维方式和设计策略完成毕业设计;强调教学过程的研究性,启发学生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设计综合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沟通协调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以小组为一个团队,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

针对传统建筑设计教学中“忽略实践性和过程性”“忽略普通用户需求”等常见问题[2],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借鉴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兼教育家大卫•库伯的“经验学习圈”模型[3],在传统教学环节中增加社会调查、公众参与、绘图建模、成果汇报、集体讨论、角色扮演、专题讲座、文献调研、案例研究等内容,并且在更多环节加强师生互动,让学生较为完整地体验多条件下整合设计的过程,见表3。将传统毕业设计的单向、片面、静态的被动教学模式,转化为以学生主动吸纳和运用新知识的主动式学习模式。

2.设计选题特点

自20世纪30年代《雅典宪章》提出“历史街区”概念之后,国际上普遍开始重视对于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东北地区城市历史街区的建筑风格、文化内涵、场所特质、商业及生活氛围等极具地域性特征,对其更新保护已经成为避免城市发展同质化的一个重要元素[4]。如何使城市历史街区焕发新活力是当前城市发展建设中的重要内容。

十校联合毕业设计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顺应当今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多元和融合的趋势,在设计成果中要求以宏观和微观两个尺度关注城市和建筑的问题,使得自然、社会、城市因素成为完成建筑设计必须充分考虑的部分。

十校联合毕业设计在2019年和2020年设计任务书中,均把解决东北特色城市和建筑涉及的社会问题作为核心考核内容之一。在这两次的任务要求中,项目地块都面临旧城功能定位、与城市道路衔接、原有功能退化、建筑风貌破损等问题。如何在城市总体规划框架下,引入城市新功能、提升既有建筑价值、构建生态系统,并最终激活城市活力,是建筑学毕业生在解决微观建筑问题之前必须面对的新挑战[5]。从宏观和逻辑视角审视设计的方法对于建筑学学生来说是相对比较陌生的,十校联合毕业设计在这方面很好地弥补了目前建筑学本科教学的短板。

3.促进多层次交流与碰撞

当前,建筑学教育越来越强调多学科、多专业的交叉与融合,促进交流与合作成为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参加十校联合毕业设计的各校师生,以彼此学习、共同提高为目标,在教学的多个层面进行碰撞与交流,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理念相互渗透,不同的技能方法彼此结合。通过两年的实践已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学生之间交流,激发了学习热情。开题阶段采用混合编组方式,来自不同学校的学生需要通过共同协作,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小组任务,加强不同学校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互动。中期和终期在评审之后,采用线上和线下两种方式,集中展示学生作品作为信息集中反馈的环节,以此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提高交流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传统毕业设计中,受到就业和考研的影响,学生在毕业设计中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严重不足,而指导教师面对这一情况,往往相对比较宽容。在联合毕业设计中,情况则有所不同。被分配在各个小组的学生,为了集体的荣誉,为了能在成果汇报中获得更好的效果,并获得来自不同学校老师的认可,需要比参加传统毕业设计的同学付出更多的努力。每次评完图之后,每名学生的作品都将会展示在十所高校师生的面前,其压力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在十校联合毕业设计内部,形成了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很好地激发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2)老师之间学术交流,拓展了视野。十校联合毕业设计中,指导教师之间的交流是非常密切的。指导教师来自不同学校,日常关注的研究方向和各自擅长的技能领域各不相同。十校联合设计是一个难能可贵的教学交流平台,老师们利用这个平台充分交流,开拓了视野,业务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两年中,联合毕业设计分别在沈阳和鞍山两地进行选题,未来将确保每年换一座城市。全新的课题要求指导教师及时增加知识储备,不断调整已有知识和新课题之间的关系。来自不同高校的老师联合评审和指导学生,学生在知识的全面性和设计思路的多样性方面收获更多。

(3)学校间进行教学模式和方法交流,提高了办学质量。参加十校联合毕业设计的各所高校都非常重视此项工作,各校负责老师全部为系主任级别及以上的领导,指导教师均为各高校的教学骨干教师。因此,联合毕业设计为校际之间交流办学经验、教学模式和方法提供了难得的机会。例如,沈阳大学作为地方普通高校,正处于积极探索发展新路径、努力突破旧的教学体系与教学方法、实现新目标的发展阶段,在办学的各个方面亟待向省内优秀兄弟院校学习。通过与参加十校联合毕业设计教师的广泛交流,校际之间的教学研讨和业务交流变得轻松而自然。这为今后开展更广泛的校际间交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联合毕业设计教学问题与改进

经过两年的实践,十校联合毕业设计逐渐走向成熟,但还是不断出现新问题亟待解决。及时处理新情况,以增强联合毕业设计工作的实效性,扩大其社会影响力,并为建筑学专业其他教学环节的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1.参与主体

目前,联合毕业设计参加主体全部来自辽宁省内10所高校,较少有设计院、开发单位和政府的参与。高校教师参与建筑实践相对较少,对学生指导的优势偏重于理论,而在指导项目实操方面能力明显不足。这一直困扰着国内建筑学教育的发展。应该在十校联合毕业设计工作中,搭建一个更加开放的教学平台,积极从社会中吸收更多的专家,以多种形式参与到联合毕业设计指导工作中来。

此外,随着社会发展,建筑学专业内涵正在不断扩展,毕业设计应该向多专业联合协作方向发展,以此扩展学科宽度,增强毕业生竞争力。

2.课题设置

十校联合毕业设计非常重视设计课题的确定,一般由全体教师集体讨论确定方向,最终由3所高校联合提出。前两届设计题目主要聚焦在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历史街区保护。这个题目不仅贴合城市建设现实热点问题,又可兼顾不同高校的教学状况,获得不错的效果。但在工作推进过程中,由于需要引入大量城市设计等知识内容,导致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常常力不从心,对最终成果的深度有所影响。此外,两次选题略有雷同之处,均为以居住为主的历史街区,缺少对其他方面热点问题的关注,而其他类型的城市街区同样面对新旧更替的问题。例如,老旧工厂、旧火车站周边地区等问题。为了增强毕业设计课题的科学性,使其更加多样化,建议应该从不同视角考虑设计题目,最好能引入不同专业背景的专家学者对项目进行充分论证。例如,尝试引入文化学者、政府规划管理者,等等。

应该充分发挥毕业设计课题对其他教学环节的导引性作用,使得联合毕业设计能够倒逼本科教学改革,重新检讨本科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并及时作出调整,使人才培养更能符合城市建设的需求。

3.设计技术运用

当今时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不断涌现,应该鼓励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尽量采用新的技术手段。在十校联合毕业设计中有多所学校团队提供了很好的示范。例如,沈阳大学团队在场地设计、方案推敲、方案验证等多个环节运用绿建斯维尔软件进行数字化模拟分析,沈阳工业大学运用无人机技术开展场地调研工作等。此外,最终成果展示也可考虑采用3D打印、VR虚拟现实模拟等技术手段,提升师生交流的乐趣与深度,增强方案汇报的感染力。

五、结语

由于建筑学内涵的扩展与转变,辽宁省十校建筑学专业联合毕业设计为建筑学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两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其在提高学生毕业设计质量、提升师资水平和创新教学模式等方面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毕业设计环节,顺应城市和市场的变化需求,通过从教学组织、课题设置、教学方法等多个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是地方普通高校快速提高学科建设水平的好方法。

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辐射和带动建筑学专业教学体系内其他教学环节改革。随着十校联合毕业设计工作的不断完善,相信其一定能够对国内类似的地方普通高校起到示范和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齐卓彦,王卓男,邢建勋,等.以寒地四校联合毕业设计为依托:多校、多学科联合毕业设计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外建筑,2015(8):80-81.

[2]桂汪洋,吴运法.地方院校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探讨:以全国建筑类六校建筑学专业联合毕业设计为例[J].高教学刊,2020(10):92-95.

[3]贾倍思.从“学”到“教”:由学习模式的多样性看设计教学行为和质量[J].建筑师,2006(1):38-46.

[4]于辉,隋昕芥,李爽,等.三种空间类型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形态延续和重构:以大连历史街区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7(8):47-48.

[5]刘春香.由毕业设计反观建筑设计基础教学[J].高等建筑教育,2013,22(3):98-101.

上一篇:大学声乐教学论文下一篇:QHSE管理系统在海洋石油工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