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残疾人联合会(精选6篇)
赣残联字〔2011〕40号
关于印发2011年省政府民生工程残疾人
康复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设区市残联、卫生局、民政局、财政局:
为全省城乡15万名贫困残疾人提供康复救助与服务,是省政府2011年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为保证省政府民生工程残疾人康复项目的顺利实施,根据江西省2011年民生工程安排,省残联、省卫生厅、省民政厅、省财政厅共同制定了《2011年省政府民生工程残疾人康复项目实施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江西省残疾人联合会
江西省卫生厅
江西省民政厅
江西省财政厅
二〇一一年四月二十一日
2011年省政府民生工程残疾人康复
项目实施方案
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解决贫困残疾人康复难问题,2011年省政府继续将残疾人康复项目列入民生工程,并在认真总结前三年省政府民生工程残疾人康复项目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调整了项目的部分内容,提高了经费补助标准,扩大了残疾人的受益面。为保证项目顺利、高效、公正的实施,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任务
根据省政府《关于印发2011年民生工程安排意见的通知》(赣府发[2011]4号)文件精神和《江西省民生工程手册(2011)》安排,2011年为全省城乡15万名贫困残疾人提供康复救助与服务。其中为2万名精神病患者提供免费服药,为300名贫困残疾儿童实施抢救性康复,为12.2万名残疾人进行康复需求评估和建档,为2000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免费复明手术,为1000名肢体缺失者免费安装假肢,培训社区康复协调员2500名,配发轮椅2500辆,扶持一批民办残疾儿童康复机构。
二、经费标准
2011年省政府安排3000万元专项用于残疾人康复救助与服务。各地财政按《江西省民生工程手册(2011)》经费配套要求落实配套经费。省财政补助具体标准如下:
1、贫困精神病患者服药救助每人每年补助450元。
2、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补助,聋儿(助听器)、脑瘫、孤独症儿童每名儿童平均补助14000元。
3、康复需求评估和建档每人补助25元。
4、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每例补助1300元。
5、贫困肢体残疾缺肢者安装大、小腿假肢,平均每条补助4000元,其中:大腿每条5500元、小腿每条2500元。
6、社区康复协调员培训补助每人816元。其中:培训费用800元、教材费16元。
7、轮椅配发每台补助800元。
8、民办残疾儿童康复机构扶持,每个补助5—8万元;机构人员培训每人补助1000元。
三、组织管理
成立省、市、县级人民政府民生工程残疾人康复项目领导小组,负责对民生工程残疾人康复项目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成员单位由残联、卫生、民政、财政等部门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办公室设在各级残联。
四、职责分工
省政府民生工程残疾人康复项目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全省民生工程残疾人康复项目实施方案,下达任务指标,核拨省级项目补助经费;督促指导项目的实施,协调解决项目实施中的重大问题;组织相关部门、专家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考核与评估。
各设区市、县(市、区)政府民生工程残疾人康复项目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本级民生工程残疾人康复项目的实施方案,落实项目配套经费和工作经费以及做好项目实施的相关组织协调与督促检查工作。
五、措施与要求
1、建立目标责任制。为使我省民生工程残疾人康复项目真正落到实处,确保15万名残疾人得到康复救助与服务,各级残联要统筹安排,精心组织,建立目标责任制,逐级签订责任状。
2、做好救助对象的摸底筛查和资格审核工作。民生工程残疾人康复项目救助对象必须是贫困残疾人,各级残联组织要切实做好各类残疾人康复需求的摸底调查与评估工作,尽可能使那些有康复需求的贫困残疾人得到康复救助。原则上各类残疾人救助对象只能享受一次补助经费,不得重复享受项目救助,要把有限的经费真正用到贫困残疾人身上。
3、建立激励机制。省政府民生工程残疾人康复项目领导小组在项目终结时,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总结表彰,对项目执行得好以及做出突出成绩的市、县予以表彰。
4、严格项目经费管理。各级财政、残联要严格按照项目经费管理规定,组织管好、用好项目经费(器材),保证专款专用,不得挪作它用。要建立公示制度,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地使用项目补助经费,接受社会监督,确保项目在阳光下运行,为残疾人造福。
5、做好项目的月报、年报与总结工作。根据省政府民生工程督查办的要求,各设区市应于每月10日前上报本市所辖县(市、区)民生工程进展情况(详见附表),并于12月10日前汇总全年数据,认真做好项目的总结上报工作。
6、积极做好宣传动员工作。各级残联要积极做好宣传动员工作,通过各种媒体宣传党和政府对广大残疾人的关爱,宣传受助残疾人的典型事例,争取党委政府、动员社会各界对残疾人康复工作给予更多的重视与支持,努力营造全社会扶残助残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六、统计与录入
省残联在江西残联网站“办公系统”专设了省政府民生工程残疾人康复项目数据录入系统,请各地登陆江西残联网站(网址:)进行统计、录入与上报工作。在网上录入同时做好纸质审核登记、文档资料的归档整理及汇总上报工作。
附:2011年省政府民生工程残疾人康复项目实施办法
2011年省政府民生工程残疾人
康复项目实施办法
为规范2011年省政府民生工程残疾人康复项目的实施工作,细化和分解项目任务。根据《2011年省政府民生工程残疾人康复项目实施方案》,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精神病患者服药救助项目
(一)任务与经费标准
2011继续为全省城乡20000名贫困精神病患者提供药品救助(各设区市救助任务见分配表)。其中省级财政补助每人每年450元,主要用于精神病患者基本用药费补助和病员筛查以及建档立卡等工作。
(二)对象
经精神病院专科医生确诊确需服用药物且本人或其法定监护人自愿申请接受救助的全省城乡贫困精神病患者。对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登记在册且持有残疾人证的贫困精神病患者予以优先救助。
(三)要求
1、各市、县级残联要建立相关管理制度,认真协调相关部门,根据本级承担的救助任务开展病员筛查工作,依靠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确定具有精神病诊治资质的医疗机构承担精神病人诊断、药物治疗工作。
2、建立救助对象领药和就诊档案,定期对精神病患者(监护人)发放药品,确保每个救助对象直接受益。药物品种一般范围为:氯丙嗪、奋乃静、泰尔登、氯氮平、舒必利、氟哌啶醇、三氟氯嗪、五氟利多、氟奋乃静癸酸酯(针剂)、阿米替林、氯丙咪嗪、麦普替林、多虑平、碳酸锂、丙戊酸钠、卡马西平、安坦、安定、佳静安定、乐安定、氯硝安定、心得安、果导等23种药品。医疗机构要建立救助对象门诊病历,监测和处理不良反应。
3、省政府民生工程残疾人康复项目领导小组适时将民生工程专项经费下拨至各设区市和省财政直管县,各设区市根据非财政直管县(市、区)承担的任务及时转拨任务补助经费。
4、认真做好项目的统计录入和汇总上报工作。
二、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
(一)任务目标
2011年为300名贫困残疾儿童实施抢救性康复。其中为150名贫困聋儿配发助听器和提供言语康复训练,为100名脑瘫儿童和50名孤独症儿童提供康复训练服务。
(二)资助对象和条件
——户籍在本省常住、有康复需求与康复愿望的贫困听力语言、脑瘫和孤独症残疾儿童。城乡低保家庭的贫困残疾儿童优先资助。——聋儿年龄不超过6周岁,精神、智力及行为发育正常;脑瘫儿童年龄不超过3周岁,重点为0-2岁年龄段;孤独症儿童年龄为3-6岁。
——经卫生部门认定的诊断机构确诊,且诊断明确、生命体征稳定、家庭成员配合、有康复潜力。
(三)经费补助标准及内容
——聋儿助听器和言语康复训练。省级财政为每名聋儿补助16000元。其中6000元为救助聋儿提供两台全数字助听器及其配套服务,1万元为救助聋儿提供康复训练补助。康复训练经费补助内容包括:康复训练、康复评估、康复教材、家长培训、食宿等项费用。
——脑瘫儿童抢救性康复。省级财政为每名脑瘫儿童提供10000元的康复训练补助经费。康复训练经费补助内容包括:救助对象康复训练费、家长培训费、家庭指导费、康复档案及教材等费用。
——孤独症儿童抢救性康复。省级财政为每名孤独症儿童提供16000元的康复训练补助经费。康复训练经费补助内容包括:救助对象康复训练费、康复效果评估费、训练教材和康复档案费、家长培训费、食宿及家庭指导等费用。
(四)组织管理与项目实施
2011年省政府民生工程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的组织与实施及经费管理与评估验收等工作,按照省残联、省财政厅《关于印发江西省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实施方案及配套实施办法的通知》(赣残联字【2009】145号)要求执行。聋儿助听器的采购与配套服务工作由省残疾人康复中心承担。
(五)要求
1、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各级残联要认真做好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制定相关项目实施方案,协调解决项目执行中的问题和困难。要加强项目管理,确保在受助对象的筛选,资金使用和助听器配发工作中不发生违规现象。要建立公示制度,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2、规范管理、专款专用。项目执行机构要加强对项目的管理,建立项目管理档案和受助对象档案,严格按方案规定使用资金,不得弄虚作假,违规挤占,挪用项目资金,一经发现将严肃处理。
3、加强督查,确保质量。省政府民生工程残疾人康复项目领导小组将根据省政府民生工程的实施要求,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不定期进行项目执行中的阶段性检查与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保证项目的质量。
4、认真做好项目的统计录入和汇总上报工作。
三、康复需求评估与建档项目
(一)任务与经费标准
——2011年为全省城乡12.2万残疾人进行康复需求评估与建档(各设区市开展社区康复需求评估与建档任务见分配表)。——省级财政补助评估与建档经费标准每人25元。
(二)对象
全省范围内有康复需求与康复愿望的社区残疾人。
(三)组织与实施
残疾人康复需求评估与建档项目由各县(市、区)残联统一组织实施,具体的评估建档工作由社区康复协调员和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承担。
(四)要求
1、摸底调查、建档立卡。各市、县级残联要认真组织开展残疾人康复需求摸底调查工作,组织社区康复指导员和社区康复协调员及专职委员,深入残疾人家庭进行残疾人康复需求调查,对需要康复训练与服务的残疾人建档立卡,摸清底数。
2、功能评估,提供训练与服务。对筛选的康复训练对象进行功能评估和康复需求评估,制订康复训练计划,实施康复训练,做好康复训练档案的记录。
3、认真做好项目的统计录入和汇总上报工作。
四、白内障复明手术项目
(一)任务与经费标准
——2011为全省城乡2000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免费复明手术,由省残疾人辅助器具资源中心负责组织实施,由各县(市、区)残联负责病员的筛查,并提出申请。
——手术经费由省级财政统一安排,每例1300元,主要用于手术耗材、专家补贴、病员筛查、建档立卡、手术保险以及保障复明17号手术车的正常运转等工作。
(二)对象
——自愿申请接受白内障复明手术救助并自愿接受意外事故和意外手术效果的全省城乡贫困白内障患者。
——对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无生活来源及农村五保户、城镇“三无”对象和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者,给予优先手术救助。
(三)要求
1、各市、县级残联要按照全省“光明·微笑”工程整体部署,根据“十二五”任务数,认真做好病员的筛查工作,协调卫生行政部门成立由眼科专家组成的病员筛查医疗小组承担筛查任务,确保完成病员筛查和组织输送工作。
2、省残疾人辅助器具资源中心要认真做好白内障复明手术的组织协调工作,制定2011年民生工程白内障复明手术工作方案,与各地衔接好白内障患者的筛查与输送工作,做好白内障手术耗材的采购和手术专家的选配工作,保质保量完成2000例手术任务。同时还要建立规范的白内障手术患者档案、随访与复查、资料统计、建档立卡及数据报送工作。
3、认真做好项目的统计录入和汇总上报工作。
五、肢体残疾人安装假肢项目(一)任务与经费标准 ——2011为全省1000名贫困肢体残疾人免费安装大、小腿假肢各500条。(各设区市救助贫困肢残人安装假肢任务见分配表)
——省级经费补助标准为小腿假肢每条2500元、大腿假肢每条5500元,主要用于假肢安装、组织协调、病员筛查、建档立卡等工作。各地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在省下达的任务数中追加经费提高安装假肢的补助标准,也可以按照省级经费标准增加救助对象的数量。
(二)对象
全省城乡贫困肢体缺失者且身体条件符合假肢安装要求。首次接受救助者、处于学习或劳动年龄段的肢体缺失者优先。
(三)要求
1、各市、县级残联要根据本级承担的任务数切实做好救助对象的筛查与摸底工作,严格按照方案要求对救助对象资格进行审核把关,积极配合省残疾人辅助器具资源中心认真做好救助对象的组织、筛查工作。2、2011年假肢安装项目由省残疾人辅助器具资源中心负责组织实施,由省残疾人假肢矫形技术中心承担安装任务,有条件的市级假肢装配站可适当承担部分小腿假肢安装任务。各中心(站)要切实做好假肢安装的组织实施工作,规范项目经费管理,保证假肢装配质量,做好救助对象的随访与服务工作,确保受助者满意。
3、所有假肢装配必需的主要材料全部由省残疾人辅助器具资源中心统一采购配发,由省残疾人假肢矫形技术中心统一装配。所有装配的假肢必须免费保修一年,每条假肢的使用年限必须保证在两年以上。
4、省残疾人辅助器具资源中心要认真做好假肢装配救助对象的资料统计、建档立卡以及数据报送工作。
5、认真做好项目的统计录入和汇总上报工作。
六、社区康复协调员培训项目
(一)任务与经费标准
——2011年全省培训社区康复协调员2500名。(各设区市培训社区康复协调员任务见分配表)
——社区康复协调员培训省级财政补助经费每人816元。其中培训费用800元、教材费16元。
(二)培训对象
——各设区市残联康复科长,各县(市、区)残联分管理事长。
——各县(市、区)六类残疾康复技术指导中心专职技术人员。
——各乡镇(街道)残疾人专职委员兼社区康复协调员。
(三)组织与实施
社区康复协调员培训工作由省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统一组织实施。对各乡镇(街道)残疾人专职委员兼社区康复协调员采取分片方式进行集中培训,对各类专业技术指导机构人员采取分类方式进行集中培训。
(四)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今年对社区康复协调员的培训是深度培训,为下一步各县(市、区)开展二级培训提供优良师资。各市、县级残联要充分认识做好社区康复协调员培训工作的重要性,积极配合省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做好培训的组织工作。
2、制定教学计划,确保培训效果。省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严格按照《社区康复协调员上岗培训教材》内容、课时等要求,认真制定教学计划,确保培训质量与效果。
3、建立健全培训工作档案。对每期参训学员登记造册,建立社区康复协调员培训档案,包括:培训班通知、参训人员名单和基本情况以及试卷、考试成绩、培训内容、培训班总结、影像照片资料等。
4、做好数据录入和发证工作。各市、县级残联和省残疾人康复中心要按照《2011年江西省社区康复协调员培训工作实施方案》有关要求,认真做好社区康复协调员培训的选派、登记、录入、统计工作。
七、肢体残疾人配发轮椅项目
(一)任务与经费标准
——2011为全省2500名下肢瘫痪的贫困肢体残疾人免费配发轮椅。
——省级经费补助标准为每台轮椅800元。主要用于组织协调、轮椅采购与安装、病员筛查、建档立卡等工作。
(二)对象
全省城乡贫困肢体缺失者且下肢瘫痪的残疾人。首次接受救助者、处于学习或劳动年龄段的下肢瘫痪者优先。
(三)要求
1、各市、县级残联要根据本级承担的任务数切实做好救助对象的筛查与摸底工作,严格按照方案要求对救助对象资格进行审核把关,积极配合省残疾人辅助器具资源中心认真做好救助对象的组织、筛查、申报工作。2、2011年轮椅配发项目由省残疾人辅助器具资源中心负责组织实施,2500辆轮椅由省残疾人辅助器具资源中心通过申请省政府采购办统一采购后,直接发放至县(市、区)残联,由各县级残联负责轮椅发放的组织实施工作。
3、省残疾人辅助器具资源中心要认真做好轮椅救助对象的资料统计、建档立卡及数据报送工作。各市、县级残联要认真做好项目的统计录入和汇总上报工作。
八、扶持民办残疾儿童康复机构项目
(一)扶持任务与经费标准
——2011年省财政扶持全省30—40个民办残疾儿童康复机构。主要用于残疾儿童康复机构购置教学与康复训练设备、生活用具以及机构人员的培训等。
——补助标准为:聋儿语训康复机构5万元,脑瘫儿童康复机构6万元,孤独症儿童康复机构8万元,机构人员培训每人1000元。
(二)扶持对象与条件
本省境内已办理社团登记、达到同类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建设标准、有一定数量康复对象的民办听力语言、脑瘫、孤独症儿童康复机构。
(三)扶持办法
扶持民办残疾儿童康复机构项目由省残联统一组织实施,采取实物报销与集中培训的方式进行扶持。
——实物报销由省残联设定扶持的金额标准,将补助经费拨付至被扶持康复机构的主管残联,被扶持康复机构按省残联规定购买教学和康复训练设备以及生活用具后,到当地主管残联申请验收和拨付补助经费。具体扶持办法另行制定。
——机构人员的培训工作由省残疾人康复中心具体承担。采取集中培训的方式,对机构的康复、教学和管理人员进行规范的上岗培训。
(四)要求
1、省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要组织相关机构的专家认真制定出台江西省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建设规范和《2011年省政府民生工程扶持民办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办法》,为扶持民办康复机构提供准入的依据。
2、各市、县级残联要认真做好民办康复机构的筛查与申报工作,严格按照扶持民办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办法,对申报机构的资格进行审核把关,积极做好申报工作。
3、省残疾人康复中心要认真做好扶持民办残疾儿童康复机构人员的上岗培训工作,制定培训方案,丰富培训内容,提高师资水平,确保培训质量。同时还要认真做好培训人员的建档立卡、统计录入和汇总上报工作。
4、省政府民生工程残疾人康复项目领导小组将根据省政府民生工程督查办的要求,对民办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建设情况和扶持经费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验收。
附表:
一、2011年省政府民生工程残疾人康复项目任务分配表
二、2011年省政府民生工程残疾人康复项目救助对象登记表
三、2011年省政府民生工程实施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救助登记表
四、2011年省政府民生工程社区康复协调员培训情况登记表
五、2011年省政府民生工程扶持民办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基本情况登记表
六、2011年省政府民生工程残疾儿童康复机构人员培训情况登记表
七、2011年省政府民生工程残疾人康复项目任务完成进度表(月报)
主题词:残疾人康复 民生工程 实施方案 2011年 通知 江西省残疾人联合会办公室
2011年4月27日印发
一、0 -6 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的供给方状况
0 - 6 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涉及的利益主体较多,从服务供给方来说,包括政府残联、康复机构、康复师等,而从服务需求方来说,主要有残儿及残儿家长。从调研情况来看,供给方存在的问题要远大于需求一方,而康复服务的效率与质量本身又直接与供给情况有关,所以,本文主要从这一角度对问题进行探讨。
( 一) 政府残联
在2014 年全省“两会”上,山西省省长李小鹏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 对5 万名贫困残疾人进行康复救助。0 - 6 岁残疾儿童属于残疾人群中的最需要被关注的群体,所以省政府必然也会对其给予高度重视。国家和省共投入资金支持6227 万元,对53126 名残疾人进行康复救助,其中省财政投入了1566 万元,负责救助30000 名残疾人,并且向各市的残联直属康复机构分配了各项康复项目的救助指标,同时为了保证这部分资金的合理使用,省政府专门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残儿救助的实施办法,如《0 - 6 岁脑瘫儿童康复训练救助项目实施办法》、《0 - 6 岁智力残疾儿童康复救助训练项目实施办法》等,其中均明确规定了资金的具体使用方式和救助对象应满足的条件,按照国家标准,每名0 - 6 岁残疾儿童一般每人每年可领12000 元。这些政策的出台也符合残疾人事业十二五规划的相关要求,即政府要“实施0 - 6 岁残疾儿童免费抢救性康复项目,建立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救助制度,有条件的地区逐步扩大康复救助范围。”[1]
除了资金的配套支持外,各地还在实施国家“七彩梦行动计划”、“国家彩票公益金”和省彩票公益贫困残疾人康复救助项目,在这些项目的指导下,根据山西省残联2015 年的工作计划,要筛选143 名聋儿免费植入电子人工耳蜗并提供手术费和康复训练费用的救助,筛选200 名年龄不超过7 岁的贫困脑瘫儿童参与康复训练救助项目,另外还有针对孤独症、肢体残疾、智力残疾儿童开展的工作计划等。
( 二) 康复机构
康复机构在残儿康复恢复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着主要作用,拥有比较优质的康复资源,如先进技术、设施与康复人才,可对残疾人开展身体功能、心理疏导、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康复,这类机构一般指综合医院的康复科或专门的康复中心,目前山西省公立机构的康复水平高于民营康复机构,建立与运营也更加规范,民营机构的数量也远不如公立机构,如在调查山西省0 - 6 岁贫困聋儿康复项目实施的机构时,43 所里仅有8 所是私人设立的机构,且在二者康复力量不对等的情况下,私立机构却在容纳更多的残疾儿童,造成治疗拥挤,而公立机构的优质康复资源同时也未有效利用。
( 三) 康复师
康复师在残疾儿童康复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在公立机构中,有编制的康复师极少,招聘更多的是编外人员,通过签订中短期合同来雇佣劳动力,一般编内人员与总工作人员的比例为1: 5,而私立机构中则也以此种形式为主,这样虽可降低机构用人成本,但是编内人员与编外人员的待遇水平相差较大,而且编外人员的流动性更强,人才流失率也较高,有些地方达到了近50% ,省内各市的机构普遍存在康复师数量不足的情况,康复师的工作量较大,培训时教师与儿童的比例一般在1: 4 左右,有时甚至是1:6。除此之外,在残疾儿童的特殊教育培训学校内,特教教师也未视同于一般教师,在待遇补贴水平上区别对待,补贴一般只有政策规定的20% 左右,地区间差别也较大,如太原市可以达到50% ,相比之下,运城市则只有25% 。
二、供给方问题
中国的康复事业发展较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起步晚,尤其是0 - 6 岁残疾儿童的康复救助,问题诸多。山西省针对此年龄段残儿的抢救性康复工程虽然在有序进行,但此次调研中仍然发现了突出问题,集中表现在康复救助的供需不平衡方面,各康复机构不能满足残疾儿童的康复需求,康复资源也未能有效提供,问题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 一) 政府职能失位
政府要用好有利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使政府这只手在残疾人事业发展中做到管理和服务“到位”,避免“错位”与“失位”[2],然而目前省政府在0 - 6 岁残疾儿童康复事业中却未能较好履行其职能。
1. 政策制定不全面,宣传不到位
山西省政府虽然对0 - 6 岁残疾儿童救助的条件、流程与待遇等做了明确的政策规定,分门别类地出台了一系列项目实施方案,但是针对民营康复机构的发展困境、民营与公立机构间的矛盾以及基层康复工作如何开展,政府并没有出台一些政策去解决问题,而这一问题又直接关系到机构救助质量的高低,这要求政府制定政策需要更加全面一些。在政策宣传方面,政府没有令其深入到广大基层地区,许多乡、村地区的家长均不知道政府在政策上的优惠与支持,这将会导致很多0 - 6 岁的残疾儿童错过治疗时机,也不利于政府自身形象的建设,做好政策宣传,对于加强政府权威、令民众信任政府非常重要。
2. 制度建设缺失严重阻碍本省康复事业发展
公立机构人力资源制度的缺失有很大问题: 救助人才匮乏,康复质量与效率低下,工作人员积极性不高,基层地区对残儿筛查的力度不大等等,此外,在公立机构与民营机构的互相衔接上,政府也未建设出较好的制度,以让两类机构互相支持、加强工作沟通与信息的交流,这样是为了明确彼此的责任划分,更加清晰明确地发挥作用。制度缺失与不健全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政府的监督不到位,尤其是对基层地区的施压不够,没有硬性的奖惩机制督促地方做好康复救助工作,从实际来看,政府工作信息公开并没有反映政府真实的工作情况,内部监督也未发挥作用。
3. 政府财政投入力度小
康复工作的好坏与康复资金、设施、场地、人才密切相关,这些工作的进行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也直接关系到康复质量的高低,因而政府财政不应仅支持残儿救助的补贴,对于康复机构的运营也应做好资金补充,特别是对民营机构的支持非常重要,民营机构本身就承担着社会残儿康复救助的大部分任务,但其始终经营困难,盈利微弱,这些机构需要来自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才能可持续发展下去,而公立机构仍存在严重的资金、设施等浪费现象,政府迫切需要将浪费资金转移到有大量需求的民营机构内部,才能使其更好地开展康复救助工作。
( 二) 公立机构人事制度弊病突显
相比于民营机构,公立机构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制度方面。除了存在传统人事单位的弊病以外,公立机构的最大不足在于落后的人事制度上,这种制度不仅不能和市场经济的要求结合起来,而且还由此导致公立机构权威性差与资源浪费并存的问题,因而使得公立机构的康复效率与质量均很低下。
1. 人事制度缺陷较大,不能满足机构用人需求
公立机构人事制度并不是现在所讲的人力资源制度,前者是把人当成一种机构运行的成本来看待,而非后期可开发利用的资源,这样公立机构很容易忽视人才质量的建设,则残疾儿童的康复质量必然会较为低下。从人事招聘看,山西省内很多市残联下属的康复中心为了降低成本,节约资金,所聘康复师多数为编外人员,并未将其纳入到事业单位的编制当中,比例一般都在工作人员总数的一般以上,同时准入门槛较低,对学历、专业、资格并未有具体的要求,如所招人员学历有85% 在大专以上,但其中有些人还是以第二学历代替第一学历,整体看高学历人才较少,很多人的专业也与康复无关,无法满足岗位需要,在从业资格上,大多人员没有接受专业的国家职业资格鉴定,以这种方式招聘用人会极大降低成本,然而却也使康复工作失去了其应有的专业性。
从后期培训来看,多数公立机构均有资金支持人员的培训工作,但一般山西本地很少有康复专家或职称较高的康复人才,所以需要将人员输送到外地培训,每人大概需要几千元的费用,如果是聘请进来授课,这个费用会更加高昂,所以为了节约成本,也为了防止培训好的技术人才因待遇过低而流失出去,公立机构很少会组织人员大规模培训,这样就极大地限制了人员发展潜力与晋升空间。
从绩效考核和待遇水平看,公立机构尚未建立起工资待遇与绩效相挂钩的机制。公立康复机构属于事业单位,就目前中国的事业单位体制看,其内部仍然存在“铁饭碗”现象,处于编制内的人员工作稳定,所以不存在激励机制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况且这些康复师的工资本身就很低,以长治市为例,该地方一线人员的工资按学历高低划分,在750 - 950 元之间不等,机构也并没有为其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用。编制外人员工作变动可能会较大,也就不涉及后期的管理问题。从之前的培训问题看,康复工作者得到培训的机会极少,个人能力提升速度慢,这也会直接制约其工作绩效的提升,倘若绩效机制建立,也很难使其工作成果有很大提高,这样待遇水平依旧偏低,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 公立机构权威性差,受社会信任程度低
虽然公立机构资金充足,设备齐全,康复设施较好,而且还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但是其自身的权威性始终未因此而建立起来,调研发现许多家长依然去民营机构寻求残儿的救助,有时甚至花费更高也不愿去公立机构,造成民营机构根本无力承担这样多人的救助任务。这一现象与公立机构自身的人事制度关系很大,由于内部缺乏有效的激励与监督机制,工作人员工作过于稳定,其积极性没有能够充分调动起来,加之后期培训工作有待提升,康复质量也不能满足众多家长的要求,所以公立机构的权威性未能在社会中完全建立起来,不仅如此,传统的人事制度很难适应如今市场经济的要求,一是不利于劳动力市场的发展,“铁饭碗”机制限制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与劳动力整体质量的提高,二是传统制度无法融入进激烈竞争的环境中去,在与民营机构的人才竞争方面处于劣势,其康复质量当然也得不到提高,虽然现实中有些公立机构的人员素质要高于民营机构,但这一般是“编制”自身产生的人才吸引力与民营机构资金不足产生的排斥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如果缺乏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公立机构依旧较难得到社会大众的信任。
3. 康复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浪费现象较为严重
由于上述两点问题的原因,向公立机构寻求康复救助的家长很少,有些康复补贴甚至都未能完全发放下去而造成资金闲置,调查发现有很多康复机构的设施、房间等资源未能充分使用,与民营机构人员拥挤的现象形成鲜明对比,然而这两类机构之间的资源流通渠道又未能建立起来,此种矛盾的产生会使得更多的康复资源一直浪费下去。比如许多民营康复机构缺乏康复设备,与此同时,一些地市残联以要建立起自己的康复中心为由而把先进的设备储存起来,拒绝交给民营机构使用,而自己的康复中心却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建成时间,给这些优质资源造成了很大的浪费。另外,由于康复水平在市与市、省与省之间存在明显差距,这样许多家长在选择医院时就会将目标定位在比本地更发达的地方,同样会造成本地区康复机构资源浪费,而较为先进地方则会产生资源拥挤,在国家各种优惠与福利政策的支持下,一般康复资源会成为准公共产品,资源供给的边际成本在拥挤状态下就会不断提高,广大家长所为之付出的代价也会越大,会使得残疾儿童康复的公益事业朝畸形发展,值得注意的是,这里人们之所以不使用本地资源,并不是因为资源稀缺,而是康复师等人才资源的质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 三) 民营机构缺乏资源,救助困境大
山西各市有很多民营康复机构都由一些社会爱心人士自发举办,依靠着自己以及社会其它组织的力量运营整个康复机构,承担着当地残儿康复的众多任务,而各地市的残疾儿童数量众多,需求不一,给民营康复机构带来很大压力。
1. 康复资金严重不足
民营康复机构虽然服务于广大残疾儿童,但其属于营利性机构,收入的持续偏低使其正常经营陷入困难。从支出来看,这些机构一般需要自身承担场地租赁、设施购买与人才聘用的种种费用,这些费用每年都要高达十多万元,多则几十万元,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康复师的聘用与培训费用,这部分虽然在总费用中比例不高,但这决定着民营机构是否具有人才优势,如果聘用的人员素质低、能力差,这会直接影响康复质量与效率,康复机构的残儿也会因此减少,收入降低,入不敷出突显,机构运营便愈加艰难,招聘人才的质量更低,从而产生恶性循环。从收入来看,渠道单一狭窄,主要依赖于残儿的康复治疗费用,而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残儿家庭的经济情况均不乐观,其本身可以承担的费用就很少,持续从中营利也就会面临巨大矛盾。
2. 租赁费用较贵,场地变换大
民营机构的经营需要依托于相对固定的场地,康复训练与残儿数量又对空间有一定的要求,这样租赁一处场地的费用会更加昂贵,一年一般需要十万元左右,这对于经营困难的民营机构是一笔巨大的开支,有时因为费用支付不足还会带来其它问题,如运城市惠民脑瘫康复医院,是市残联定点康复医院,年租金35 万元,第一年租用时因资金不足而被迫停电停水,影响正常的康复治疗,甚至激起医患双方的矛盾。正是因为场地租赁费用昂贵,迫使民营机构需要不断寻找更加廉价的场地,这也就使得其场所变换较多,增加了残疾儿童接收与治疗的不便性。有很多家民营机构为了寻求价格较低的场地,甚至专门租用一些老旧危房及郊外废弃场地,增加了机构运营的安全隐患。
3. 康复设施老旧,配套不足
资金一直都是民营机构运营的一个重大问题,相比于公立机构,民营机构可以享受到的国家优惠政策很少,如80 万的教学器材设备经费、300 万的额外补贴等,这些机构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各类康复设施和辅助器具的购买,更何况一台质量好些的康复设备需30 - 40 万元,大部分机构只能使用之前老化了的器材去进行康复工作,而不同类别残疾的儿童具有不同的需求,需要提供个性化全面康复服务,如手术、用药、认知、生活自理、移动、学习和得到康复服务的机会等[3],现有设施根本无法做到这一点。在设备不足情况下,某些地方政府甚至还让民营机构去扮演康复救助的主要角色,如朔州市没有自己的公立康复中心,便主要依托于一家民办特教学校完成康复指标任务,这家机构在政府以及当地残联的支持下可以购买一些较好的康复设备,但这仍然满足不了某些残儿的需求,设备更新不及时,这种矛盾严重制约着当地残儿康复事业的建设与发展。
三、对供给方问题的应对措施
整体来看,从2015 年至今,山西省0 - 6 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确实取得了一定成就,最主要的便是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法规,促使各类康复项目顺利实施下去,但在成就背后还隐藏着救助上的颇多问题,从制度层面看,山西省康复救助工作并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如果不能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康复救助制度,并通过制度规范各方行为、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和对康复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从而使康复工作在一个常规的制度框架内运行,那么,山西省0 - 6 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事业就很可能在畸形中发展。因而,对现有制度与程序进行改革,尤其是从康复救助与服务的各类供给方改革,是非常迫切的。
( 一) 建立康复分级制度,缩小责任范围
0 - 6 岁残疾儿童的残疾类型和残疾程度因人而异,情况较为严重的一般需送到市级甚至省级康复中心接受治疗,情况较轻的则在本地基层康复机构也许就可康复成功。但现实中,高层次的康复机构却人员拥挤,资源紧张短缺,各种残疾程度的残儿均在这里接受康复治疗,而在低级别的基层机构人员稀少,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以至闲置浪费,这些机构在众多家长中的信任度很低,人们都倾向于到大机构寻求更好的治疗。因而,我们非常需要将这些情况不同的人群合理进行分流,以提高救助的针对性与质量。
第一,我们应制定好分级的判定标准。专业研究中心应设计残疾儿童综合功能评定法,采用百分制评分标准,制定障碍程度及疗效评定标准[4],之后根据各地区的康复机构的水平判定何种程度的残疾康复可由其来操作,这些机构无力去做的由省市一级的大型机构负责康复,然后将这些标准自上而下宣传到各级康复机构,在每次接收残儿前需做好残疾程度评估工作,之后根据评估结果决定康复地点,若需向上转介,则按程序进行申请。
第二,明确民营与公立机构的责任分担。这样做便于缩小各机构的责任范围,提升工作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民营机构适合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倘若资金充足,其内部的人力资源制度会适应劳动力市场的要求,可以更好地在竞争中提升水平,增加人才吸引力,而且民营机构大多分布在各地级市,这有利于为其发展提供较好的经济基础,相对于公立机构而言,民营机构便更有利于发展高层次的康复工作,加之长时间以来基层地区的康复救助更多由公立机构负责,所以它本身也更加了解当地情况,另外,新医改方案明确要求健全各类医院的功能和职责,特别强调了公立医院要遵循公益性质和社会效益原则[5],因而,为了使更多地残疾儿童可以享受到免费或低费的康复服务,应在社区与乡村里建立一些城乡基层公立康复机构。
第三,保证基层康复质量。公立机构虽然负责基层的残疾情况较轻的康复救助,遇到较严重的也可转移到上级机构,但基层的康复质量仍然要有所保证,所以政府更应该加大对基层公立机构的财政补贴与各项配套设施的支持,增加人们对基层机构的信任,让其同样可以享受到高质量的康复救助服务。
( 二) 对公立机构与民营机构的改革
为了配合康复分级制度的建立并保证这一制度可以真正产生效果,政府需要对公立机构与民营机构均进行改革,促进各机构在职责范围内更好地完成康复救助的任务。这一改革主要分为两方面:
1. 改革公立机构的人事制度
第一,提高康复师招聘准入门槛。严格考试选拔,在学历、专业等方面做好限制,做好人职匹配,招聘时尤其要注意从业资格的审查,只有通过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考试的人才能入职,以保证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同时为了增加残儿家长对基层公立机构的信任,可将入职人员的专业、学历等教育背景予以社会公示,这样也有利于家长配合康复工作的开展,使得低层次的基层康复机构可在家长中树立权威。另外,任用时应签订聘用制劳动合同,劳动合同要有一定的期限,期限截止时应再决定是否继续与其签订相应合同。
第二,对康复师进行教育培训,助其掌握先进康复知识与方法。为此政府应专门拨付一定的款项用于康复师的培训工作,既可以请专家来做讲座,也可将康复师送到先进省市进行学习。培训后还要对康复师进行考核,以考察其学习效果,督促其认真接受教育,并对考核结果予以评估,及时纠正评估问题。
第三,做好薪酬福利工作。由于公立机构主要负责基层地区的康复,有些机构则会设立在乡、村地方,这样人才吸引力就会较弱,所以为了招聘到更好的人才,公立机构必须要做好薪酬福利工作,设立绩效工资制度,充分调动康复师的积极性,保证同工同酬,基本工资与上级康复机构工作人员一致,整体待遇水平相差不大,这样才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2. 促进民营机构竞争
促进民营机构相互竞争是提高康复救助水平的一个主要途径,但需满足两个基础条件,一是令民营机构自身具备基本的竞争力; 二是使民营机构可以维持基本运营,这样做利于民营机构有能力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
第一,整合社会民间康复资源。山西省各市的民营机构实力参差不齐,有些机构是由某些爱心人士联合举办的,而有些则是依靠专业人士的力量建立的,它们整体上在资金、康复人才、康复设施等方面有较大差距,因而在改革中,应将社会弱小机构整合到一起,将各自的资源优势结合起来,加大对民办0 - 6 岁残疾儿童康复机构的扶持力度,制定更多的惠持政策来有效调动、开发社会资源[6],这样也有利于提高各民营机构的整体竞争水平。
第二,以政府购买服务,维持民营机构的基本运营。不同于以往,这里政府购买民营康复机构服务是为了对其提供财政支持,解决以往这些机构面临的资源短缺、经营情况恶劣的问题,令其有能力去提供更好的高层次康复救助。政府购买服务时应首先确定费用的支付方式,即是预付制还是后付制,后付制产生的最大问题是有些民营康复机构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去先行自己承担康复费用,所以政府采用预付制更加符合实际,但其也容易因事前信息不对称而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康复质量难以保证,为此政府需做好对民营机构的监督。
政府应制定出一套针对康复器械与药品的购买规范,由专业机构对不同类型与不同程度的残疾进行康复治疗评估,确定出康复所需器械与药品名录,之后根据本地区民营康复机构去年平均救助人数大致确定今年的救助数量,再按照人数预估人均药品用量与器械数目,这样便由政府做出今年的康复资金预算表,并向民营机构预付相应费用,并对机构购买的器械与药品进行审核监督,另外,如果今年救助人数偏多,可再向政府申请增加资金拨付,这样既可控制康复费用的无限上涨,保证康复质量,又可防止因实际情况不同而产生的资金支持不足问题。
第三,建立激励制度,提升竞争活力。每一季度都对机构进行康复工作效果的审核,并根据一年内的工作情况在年底进行机构排名,对优秀机构予以奖励,这样可促进康复机构为了提高竞争力而自发解决问题,不断加强人才竞争,提高人才待遇水平,扩大人才需求量。
( 三) 扩宽资金渠道,优化资金使用结构
资金在改革中是必不可缺的,上述改革措施同样需要财政大力支持,要改变与完善资金的来源渠道与使用去向,才能保证改革顺利进行下去,并增强改革的可行性。
1. 增加民营机构运营费用的筹集渠道
政府可允许民营机构对一些基本康复服务项目收取适当的费用,明确收费项目与标准,增加民营机构自我筹集资金的能力,这部分收取的费用不包括在国家对于残儿救助的补贴内,在康复过程中,若康复费用已然超过国家补贴范围,则超过费用应由个人承担,如果个人无力承担,则可向所在地残联申请康复补助,但残联有权力对这些经济能力薄弱的家庭进行审查,以防止政府不断补助而给财政造成巨大压力,同时民营机构也可减少对政府的依赖,降低机构运行成本,增加自有资金的比重。另外,政府还可以依靠社会慈善基金会的力量,通过向社会筹集善款去支持康复救助项目的实施。
2. 优化资金使用结构,提高资金使用率
民营机构通过收取适当费用的方式,不仅可以减轻财政压力,同时还可以将这部分自留费用用于购买药品、康复设施以及薪酬待遇的发放等,使得这些资金也能有效利用起来。政府在这一过程中节省下来的费用便可以财政转移的方式来支持基层公立机构的发展,保证基层康复质量与足够的人才吸引力。
此外,为了充分利用公立机构某些闲置资源,如康复场地与设施,在康复分级制度建立的过程中,可将公立机构所需资源预留下来,而多余的场地与设施交由民营机构管理使用,民营机构可节省这部分费用去完善机构其他方面发展,这样也可变相地优化资金使用去向。
总之,本文主要从康复救助与服务的供给一方发现问题,并探讨相应的改革措施。然而,问题却不仅仅涉及到供给方,在康复救助与服务的需求方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 如何筛查各地区尤其是农村的0 - 6 岁残疾儿童,如何改变家长落后的思想观念并提升家长的家庭康复能力,政府又该怎样联合社会各方力量、建立从省到村的筛查制度? 可以说,只是立足于供给方问题,也只提出了一个改革的方向,还有很多现实困境值得我们去反思与总结。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委员会.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Z].2011.
[2]中国残联党组中心组.“十三五”时期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Z].2015.
[3]张金明,赵悌尊.对我国残疾儿童康复的思考[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18(2):195.
[4]胡莹媛,吴卫红,李燕春等.残疾儿童综合功能评定法的研究:(一)设计[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1,7(3):108.
[5]郭春宁.新医改框架下对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思考[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16(11):1099.
她就像是一位武林高手突然被废了武功,一切的能力都在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吃饭、穿衣、走路,这些看似平常的事儿,对于她来说,简直比登天还要难。当然,最令她憋闷的是不能看书,不能写字,不能获取知识信息。这对于一个大学教授来说,是多么残忍多么可怕!
她要学习盲文,她要回到自己的知识领域里去!可是,这一年,她已经三十岁。因此,她只好自学。她开始“看”盲文。她用手指摸来替代眼睛看。她摸的第一个英文单词是大白菜,字母为c-ab-b-a-g-e。这7个英文字母,她用手足足摸了一个小时,可是,她到底还是没有弄明白这个单词的意思。当父亲告诉她答案的时候,她哭了。她为自己的笨拙而流淚。
她不相信自己就这么被一棵“大白菜”给绊倒了。她要活下去,她要站起来,她要重新翱翔在知识的天空里。她开始了自己的奋斗。她一遍遍地练习,一遍遍地摸字,一遍遍地默记,然后,再把学会的东西背诵给父亲听。一次,父亲在听取她背诵的时候,发现盲文字块儿上满是殷红的血,拉过她的手一看,才发现她的十指都已经磨破。父亲把她的双手攥在自己的手里,禁不住号啕大哭:“女儿呀,咱不学了。爸爸可以养活你一辈子。”她没有哭。她反而笑着安慰父亲说:“爸爸,你一定要相信你的女儿,我能行!”
一天晚上,她一个人偷偷地跑出了家。父亲很着急,四处寻找。最后,父亲在她工作过的教室里找到了她。她高兴地对爸爸说:“爸爸,我成功了,我已经找到板书的方法了!”
她终于重返讲台。她的板书依然是那么规范,飘逸;她的发音依然是那么准确,清晰;她的多媒体使用依然是那么丰富、绚丽;她的形象依然是那么风度翩翩,笑容可掬。一切都与生病前没有什么两样,以至于很多同学都不知道他们的老师已经双目失明。
她还以盲人的身份考上了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公共管理专业,并获得了哈佛MPA学位;任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盲协副主席。她,就是杨佳。
杨佳的成功正如她说的:一个人可以看不见,但不能没有见地;可以没有视野,但不能没有眼界;可以看不见道路,但不能停住前进的脚步!
【人物速写·为爱坚强】
杨佳热爱教育事业,即使眼前黑暗无光,但心中的太阳依然炙热明媚,她学习盲文也是为了重返讲台,是为了自己毕生热爱的理想。只要心中有爱,无论有多大的困难,坚强走下去,总会找到解决的办法。任何困难都阻止不了坚定的双脚前行。
【人物速写·面对挫折】
挫折是人生中的必修课,遇到挫折时的勇气决定了你的学分。杨佳患病之后,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有的饮食起居都要从头学起,这对一个优秀的知识分子而言,是难以接受的巨大打击。但她鼓足勇气,一次次失败,一次次重来,内心慢慢变得强大,逐渐战胜自己,超越了自己,给自己提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省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服务体系和组织体系建设,进一步改善残疾人状况,依据《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和《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制订《陕西省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
一、全省残疾人事业“十一五”纲要执行情况
“十一五”期间,省委、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全省残疾人工作全面深入开展,残疾人生活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和条件明显改善,残疾人事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残疾人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稳步推进。省政府与中国残联签署了共建全国残疾人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体系建设试验区协议,省、市、县政府逐级签订了“两个体系”建设目标责任书,成立了组织机构,明确了工作职责,制定了发展规划,在全国率先形成了层层抓落实的格局。
二是残疾人生存生活状况明显改善。全省实施了一批重点康复工程,41.3万名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康复,新增残疾人就业4.16万人,扶持62.3万农村残疾人摆脱贫困,16万城镇残疾人、70万农村残疾人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残疾人参保率达到9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残疾人参保率达到96%,4.8万名贫困残疾学生得到资助,4.6万名农村贫困残疾学生享受到“两免一补”。
三是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大幅提高。各市、县残疾人联合会成立专门协会460个,全省建成注册聋儿语训机构34家,特殊教育学校40所,残疾人职业教育高中3所,残疾人职业技术学校1所,各级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118家。全省26所公共图书馆开辟了盲文及盲人有声读物阅览室,29家电视台开通了电视手语节目。全省40个社区开展了残疾人文化进社区试点工作,3.6万册残疾人读物进入4000家“农家书屋”。
“十一五”期间,我省残疾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残疾人整体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差距较大,残疾人在脱贫、医疗、康复、教育、就业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困难,稳定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需求的任务十分繁重,各地残疾人事业发展还不平衡,基层残联的服务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今后五年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西部强省目标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大幅提升综合实力、阔步迈向中等发达省份的重要时期,必须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服务体系和组织体系建设,切实改善残疾人状况,努力使残疾人同全省人民一道向着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迈进。
二、“十二五”时期残疾人事业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全省残疾人事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眼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服务体系和组织体系建设,不断提高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增强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为建设西部强省、构建和谐陕西作出贡献。
(二)总体目标。
“十二五”期间,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组织体系更加规范,残疾人基本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人人享有康复服务、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人人享有安全住房、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人人享有义务教育”的目标,残疾人生活总体达到小康。
(三)基本原则。
1.完善保障体系。将残疾人普遍纳入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为残疾人的生活提供稳定的制度性保障,不断提高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
2.健全服务体系。为残疾人提供优先优惠的社会服务,满足残疾人在康复、教育、就业、文化、参与社会生活等方面的需求。
3.加强组织体系。按照机构健全、队伍稳定、功能完善的要求,加强残疾人组织体系建设,壮大残疾人工作队伍,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
4.坚持统筹兼顾。残疾人事业和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城乡残疾人事业均衡发展,精心策划和组织实施好残疾人工作项目,使残疾人得到更多实惠。
5.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残疾人工作领导体制,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建立稳定增长的残疾人事业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三、“十二五”期间残疾人事业的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
(一)社会保障。
主要任务:
——逐步建立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制度。
——扶持城乡残疾人按规定参加各类社会保险。
——逐步扩大残疾人社会福利范围,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政策措施:
1.将残疾人普遍纳入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并予以重点保障和特殊扶助,全面落实针对残疾人的生活补贴、护理补贴、社会保险补贴、生活救助等专项社会保障政策。
2.将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全部纳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实现应保尽保;靠父母或兄弟姐妹供养的成年重度残疾人单独立户的,按规定纳入低保范围。对符合条件的重度残疾人、一户多残、老残一体等残疾人家庭以及享受城乡低保后生活仍特别困难的残疾人家庭,给予临时救助。将符合条件的城乡贫困残疾人纳入医疗救助范围,逐步提高救助标准。
3.将住房困难的城乡低收入残疾人家庭纳入基本住房保障范围,城市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农村危房改造和移民搬迁等优先安排符合条件的贫困残疾人家庭。
4.按照自愿参保的原则,将符合条件的城乡残疾人纳入社会养老保险范围,全面落实对残疾人特别是对重度残疾人和贫困残疾人的参保优惠政策。
5.落实贫困残疾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缴费部分的政府补贴政策。将重性精神病患者经常服药费用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支付范围,对生活仍有困难的给予救助。逐步调整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范围和医疗服务设施标准,提高残疾人医疗康复保障水平。规范和增加工伤保险职业康复项目。鼓励开设针对残疾人特殊需求的商业保险险种。
6.健全残疾人生活补贴制度,逐步扩大补贴对象范围,提高补贴标准。建立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对重度残疾人日间照料、护理和居家服务给予补贴。
(二)康复。
主要任务:
——建立和完善康复服务网络,培养康复专业人才,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
——建设300所示范性社区康复站,全面开展社区康复服务。实施重点康复工程,帮助45万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
——构建辅助器具适配体系,组织供应20万件各类辅助器具,为有需求的残疾人普遍适配基本型辅助器具。
政策措施:
1.以专业康复机构为骨干、社区为基础、家庭为依托,发挥医疗机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特教学校、残疾人福利机构等单位的作用,建立健全社会化的残疾人康复服务网络,全面开展医疗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社会康复,提供功能训练、心理辅导、康复转介、残疾预防等康复服务。重点解决贫困残疾人的基本康复问题。
2.推进残疾人康复机构的规范化建设。依托医疗卫生机构和各类社会资源,建设一批专业化骨干康复机构以及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和康复医院。二级以上综合医院、精神专科医院要建设康复医学科室,规范康复医学服务行为,开展康复医疗与训练、技术指导、康复技术研究等工作。整合资源,加强省残疾人康复中心、省听力语言康复中心、省残疾人辅助器具中心建设,使其成为全国区域性康复资源中心。加快推进市、县残疾人康复中心建设。
3.依托各级各类医疗、康复、教育机构,加强社区康复服务能力建设,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要根据残疾人康复服务需求设立康复室,配备康复设备和人员。制定社区康复服务质量标准,开展规范化社区康复服务。
4.建立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救助制度,实施0-14岁残疾儿童免费抢救性康复项目。实施白内障患者复明救治、盲人定向行走训练、低视力残疾人康复、聋儿听力语言康复、肢体残疾人矫治手术及康复训练、麻风畸残矫治手术及防护用品配置、智力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等重点康复工程。
5.加强各级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中心(站)建设,重点建设省辅助器具中心和10个市辅助器具中心。通过评估与适配,推进辅助器具服务进社区、到家庭。扶持研发、生产残疾人急需的辅助器具,提高适用性和使用率。
6.依托医学院校,建立全省康复人才教育基地。实施康复人才培养工程,使康复专业人才总量增加、结构合理、技能提高。逐步建立康复专业技术人员和技能人员职业资格评价体系和晋升体系。
7.创建10个残疾人康复工作示范县,100个残疾人康复工作示范乡(镇),500个残疾人康复工作示范村(社区)。
(三)教育。
主要任务:
——完善残疾人教育体系和保障机制,提高残疾人受教育水平。
——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普遍接受义务教育,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质量。
——发展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大力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加快发展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减少残疾青壮年文盲。
政策措施:
1.认真贯彻《陕西省实施〈残疾人教育条例〉办法》、《中共陕西省委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意见》(陕发〔2010〕10号)精神,建立完善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残疾人教育体系,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
2.特教学校、康复和福利机构、普通幼儿园要设立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班,积极开展学前康复教育。实施“阳光助学计划”,资助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康复教育。加强0-3岁残疾儿童康复教育,做好0-6岁残疾儿童筛查、报告、转衔、早期康复教育、家长培训和师资培养工作。将残疾儿童和父母残疾的儿童纳入学前幼儿补助范围。
3.将残疾儿童少年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提高视力、听力、智力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保障儿童福利机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完善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
4.加快特殊教育学校(院)建设,省上和各设区市各建设一所标准化特殊教育学校(院)。各设区市建立盲人和聋人高中特殊教育学校或在特教学校增设高中部。各县(区)根据残疾儿童数量、分布和残疾类别等因素,合理规划建设残疾人特殊教育机构。完善特殊教育保障体制,将民办特教机构纳入政府公共教育管理体系。
5.以就业为导向,开展多种形式的残疾人职业教育与培训。以普通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为主体,残疾人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为补充,形成残疾人职业教育与培训网络。加大残疾人职业教育与培训投入力度。
6.依托高等院校,加快发展高等特殊教育,拓宽专业设置,扩大招生规模,提高教育质量。完善高等学校招收残疾学生的政策和办法,做好残疾学生招生工作,不得拒绝录取符合规定条件的残疾学生。鼓励和支持残疾人多形式、多途径接受高等教育。
7.将特教师资队伍建设纳入各地师资培养培训规划,依托普通师范学校建设师资培训基地,培养特殊教育骨干力量。采取集中办班和巡回指导的办法,提高特教师资业务水平。
8.加强手语和盲文的宣传推广工作,提高社会普及率。
(四)就业。
主要任务:
——完善残疾人就业促进和就业保护的法规和政策措施。
——城镇新增残疾人就业3万人,农村残疾人参加生产劳动状况进一步改善,鼓励残疾人自主创业。
——健全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规范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能力,基本满足残疾人就业服务需求。
——加强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使有就业需求的各类残疾人普遍接受职业技能培训。
政策措施:
1.全面贯彻《残疾人就业条例》、《陕西省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等有关规章,促进残疾人就业。落实对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税收优惠和对从事个体经营的残疾人收费减免、税收扶持有关政策,完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使用管理政策。
2.实施万名残疾人就业工程,促进更多残疾人在各类用人单位按比例就业。建立新增残疾人就业登记制度,逐步实行残疾人就业实名制统计管理。鼓励用人单位吸纳残疾人就业,通过资金扶持、小额贷款贴息、经营场所扶持、社会保险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扶持残疾人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落实高等院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扶持政策,促进残疾大学生就业。
3.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国办发〔2010〕36号)精神,加强与就业岗位对接的订单式培训、定向培训和定岗培训,提高残疾人培训后的就业率。建立50个省级残疾人培训就业示范基地,对5万名残疾人进行职业培训。举办全省第五届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组团参加全国第五届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
4.采取政府出资、政策扶持、社会筹资等多种形式开发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公益性岗位,各级政府开发的公益性岗位按10%左右的比例安排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就业。
5.省、市、县建立统一规范的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并纳入公共就业服务管理体系,全面开展残疾人失业登记工作,为残疾人就业提供全方位服务。
6.大力推进残疾人就业信息网建设,2012年完成省级信息中心建设,逐步扩大就业信息网覆盖范围,将残疾人就业信息纳入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实现资源共享。
7.组织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资格考试,做好盲人医疗按摩人员执业资格和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工作。鼓励医疗机构聘用盲人医疗按摩人员,帮助有执业资格的盲人开办医疗按摩场所。培训盲人保健按摩人员并扶持就业。大力推进职业康复劳动项目,促进智力和精神残疾人辅助性就业。
8.依托农村扶贫开发和统筹城乡就业政策,扶持农村残疾人开展种养业、家庭服务业和其他增收项目,有序组织农村残疾人转移就业。
(五)扶贫。
主要任务:
——扶持50万农村贫困残疾人改善生活状况、增加收入、提高发展能力。
——为5万农村贫困残疾人提供实用技术培训。
——实施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项目,改善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居住条件。
政策措施:
1.将农村贫困残疾人作为重点扶持群体纳入扶贫开发规划,优先予以帮扶。做好农村低保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工作,完善农村贫困残疾人口识别机制,有劳动能力的农村贫困残疾人优先享受扶贫开发和惠农政策。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对农村贫困残疾人的帮扶力度。
2.将残疾人扶贫工作纳入民生工程、农民增收工程、人人技能工程、百万贫困户增收行动计划等重点项目,扶持贫困残疾人尽快脱贫致富。
3.建立贫困瞄准机制、基地带动机制、培训服务机制、社会动员机制,开展多形式扶贫服务。建立50个省级残疾人扶贫示范基地,带动贫困残疾人发展生产、增加收入。
4.加强对贫困残疾户康复扶贫贷款的运行管理,简化贷款程序,提高贷款到位率和扶贫效益。加大对扶持贫困残疾人的能人大户和扶贫基地的信贷支持。
5.依托各类培训机构,根据残疾人个体需求和自身条件开展不同层次、不同科目的实用技术培训,使每个残疾家庭至少1名成员掌握1-2门实用技术。
6.加快实施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危房改造项目,在农村危房改造、移民搬迁工程中优先安排。
7.广泛开展“帮、包、带、扶”活动,动员城乡基层组织、干部群众、志愿者结对帮扶农村贫困残疾人。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残疾人扶贫开发工作。
(六)托养。
主要任务:
——逐步建立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
——开展“阳光家园计划”示范创建活动,为残疾人托养服务提供3.5万人次补助。
政策措施:
1.把智力、精神、重度残疾人作为重点对象,组织开展托养服务需求调查,摸清底数,制定残疾人托养服务发展计划。
2.以市级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为示范、县级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为骨干、乡镇和社区日间照料为主体、居家托养服务为基础,建立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
3.依托敬老院等社会福利机构,各市、县普遍建立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
4.依托社区和家庭,通过政策和资金扶持,动员社会服务组织、志愿服务人员、家庭邻里等力量,为居住在家并符合托养条件的残疾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安全保护等方面的服务。
5.坚持政府投入为主,鼓励通过社会募集等多种渠道筹措托养服务资金,逐步提高托养服务的补助标准,扩大受益面。
6.完善残疾人托养设施建设标准和机构运行管理制度。探索建立针对残疾人托养服务的社会组织资助制度和服务质量监管制度。按照专职与志愿相结合的原则,加强托养服务队伍建设。
(七)文化。
主要任务:
——加强残疾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满足残疾人基本文化需求。
——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提高残疾人文化艺术水平。
政策措施:
1.各类公共文化场所免费向残疾人开放。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机构根据不同残疾人的特点和需要,开展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
2.全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项目要有为残疾人服务的内容。各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和13所省级特殊艺术人才培养基地列入文化进社区项目。鼓励和吸纳残疾人或残疾人艺术团体参与文化评奖、艺术比赛等文化活动。农家书屋要有残疾人读物,积极吸纳符合条件的残疾人担任管理员。
3.每年举办一次“残疾人文化周”,丰富基层残疾人文化活动。实施“残疾人文化进社区”项目。扶持公共文化机构创作、发行残疾人题材的影视剧、戏剧、广播剧等文化艺术产品。扶持各种音像制品、网络视频和学习课件加配字幕。
4.争取国家资助中西部地区市、县公共图书馆建设项目支持,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设立盲人阅览室。每年增加盲文图书、有声资料的品种和数量及阅读设备,满足盲人阅读需求。各市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中设立残疾人阅览室。
5.依托6所国家级和13所省级特殊艺术人才培养基地,积极开展特殊艺术人才培养、教师培训等。扶持一批特教学校建设特殊艺术人才培养基地。举办全省残疾人艺术汇演、全省特教学校学生艺术汇演和全省残疾人文化艺术博览会。
6.鼓励扶持残疾人参加文学艺术活动和创作,着力培育残疾人文化艺术品牌。支持促进各类残疾人艺术人才及作品参与对外交流。
(八)体育。
主要任务:
——改善各类残疾人参加体育健身的环境和条件。
——大力培养残疾人运动员,加强残疾人体育队伍建设。
政策措施:
1.推广适合残疾人特点的健身康复体育项目,举办残疾人群众性体育展示活动。各县至少建设一个残疾人群众体育活动示范点。为基层残疾人体育活动场所和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配置适宜的器材器械,培养残疾人社会体育健身指导员,做好残疾人体育健身服务。
2.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免费向残疾人开放,改善体育设施的无障碍条件,为各类残疾人参加体育健身或观看体育赛事提供便利。
3.充分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作用,组织和帮助残疾人就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社区和残疾人相对集中的基层单位定期开展各类残疾人体育健身比赛和展示活动。农村基层残疾人组织积极引导农村残疾人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推动残奥、聋奥、特奥三大体育运动均衡发展,使经常参加特奥运动的智力残疾人发展到4万人。
4.实施残疾人运动员等级评定,建立优秀残疾人运动员集训队伍,培育残疾人体育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发挥国家残疾人体育训练基地和22个省级残疾人体育健身训练基地的示范作用,打造“省有重点、市有优势”的残疾人竞技体育格局。特殊教育学校、体育院校、师范院校加强残疾人体育教育和科研工作。对在国际国内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运动员、教练员及有功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5.举办全省残疾人运动会、特奥运动会等赛事。组团参加全国残运会、特奥会、全国锦标赛等国内重要赛事。输送更多的运动员参加残奥会等国际重大比赛。
(九)无障碍环境。
主要任务:
——加快推进无障碍建设与改造,创建全国无障碍建设市、县(区)。
——加强信息无障碍建设,基本公共服务信息实现无障碍化。
——开展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为贫困残疾人家庭提供补助。
政策措施:
1.严格执行国家和行业无障碍建设标准,制定和完善我省无障碍建设的设计规范和地方标准。新建、改建、扩建的城市道路、建筑物,在规划设计、施工监理和工程验收等各个环节严格执行无障碍规范。已经建成但不符合规范的,要逐步进行无障碍改造。严格执行《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不符合无障碍强制性规范的建筑物和设施,不得参加各类评优评奖。
2.将信息交流无障碍纳入信息化建设规划,落实信息无障碍技术标准。政务信息要采取信息无障碍措施。车站、机场、地铁、商场、酒店、旅游景点、金融等公共服务场所和机构,提供语音、文字提示、盲文、手语等无障碍服务。
3.实施无障碍环境建设工程,将无障碍建设纳入新农村和城镇化建设内容,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同步进行。加大航空、铁路及城市公共交通的无障碍建设和改造力度,大中城市公共交通逐步完善无障碍设施,公共停车区优先设置残疾人专用停车泊位。
4.实施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项目,为贫困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提供补助。完成全省县级以上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无障碍改造。
(十)法制建设和维权。
主要任务:
——建立健全地方性残疾人法规、规章,推进残疾人事业法制建设。
——加大残疾人事业法制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依法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的意识。
——加强残疾人法律救助体系建设,完善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机制。
——做好信访工作。
政策措施:
1.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时制定、修改相关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在制定、修改和完善有关残疾人的法规、政策过程中,积极吸纳残疾人组织和残疾人代表参与,听取残疾人在社会保障和服务等方面普遍性、群体性的权益诉求。
2.将《残疾人保障法》和其他有关保障残疾人权益的法律纳入全省残联系统“六五”普法规划。采取送法进社区、进乡村等形式,深入开展普法宣传,增强全社会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的意识,提高残疾人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
3.对残疾人工作者进行法制培训。建立健全残联系统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服务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他们在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等方面的作用。积极配合各级人大、政协开展执法检查,依法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4.建立以司法机关和政府相关部门为主导、残疾人组织和社会力量为补充的残疾人法律救助体系。健全省、市、县三级残疾人法律救助网络,提高残疾人法律救助机构的专业化水平,增强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将残疾人法律救助向社区、乡村和基层扩展,扩大残疾人接受法律救助的覆盖面。为符合条件的残疾人法律救助案件提供经费补助。
5.畅通残疾人信访渠道,完善受理、执行、督办机制,做好残疾人信访工作。严厉查处侵害残疾人合法权益的案件,打击侵害残疾人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
(十一)残疾预防。
主要任务:
——开展残疾预防体系试点工作,建立全省综合性、社会化残疾预防和控制网络,形成信息准确、方法科学、管理完善、资源共享、监控有效的残疾预防机制。
——实施重点预防工程,有效控制残疾的发生和发展。
政策措施:
1.组织实施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在3个市11县实施残疾预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广泛开展以社区为基础、以一级预防为重点的三级预防工作,健全政府统筹规划、各有关部门和团体齐抓共管的残疾预防工作机制。
2.在10个市开展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试点。建立健全全省产前筛查诊断网络,做好孕产期保健和产前诊断,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诊断和治疗,建立残疾儿童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制度,有效控制孤独症、脑瘫、重度智力残疾等先天残疾的发生,有效控制先天性苯丙酮尿症和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所引起的儿童智力残疾的发生。
3.强化计划免疫和基本医疗卫生保健,最大限度地减少传染病致残。开展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预防监测和治疗,减少慢性病致残。落实各项地方病防治措施,有效防止地方性克汀病新发病例、重度氟骨症患者、大骨节病临床新发病例和急性、亚急性克山病新发病例。加强初级眼保健工作,提高白内障复明手术能力,普及青少年视力检查和眼保健,减少白内障、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低视力、儿童盲、屈光不正等导致的可避免盲。加强和规范临床药物使用管理,完善控制药物不良反应的措施和不良反应的报告制度,减少药物致残。
4.加强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工伤预防、交通安全和防灾减灾工作,提高应急处理和医疗急救能力,控制、减少环境因素和事故致残。重视精神残疾预防,对重点人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工作。
5.加强残疾预防知识及早期康复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好世界精神卫生日、全国爱耳日、爱眼日、预防出生缺陷日、防治碘缺乏病日等主题宣传教育活动,重点做好新婚夫妇、孕产期妇女、有害环境地区居民、交通和矿山行业职工、中小学生等重点人群的宣传教育工作。普及婚前卫生指导、孕前优生咨询和医学检查。
6、执行残疾人残疾分类分级国家标准,实施残疾报告制度。加强信息收集,建立残疾预防的综合信息网络平台和数据库,开展致残因素监控和残疾预防对策研究。
(十二)残疾人组织和工作队伍建设
主要任务:
——健全县、乡(镇)、村(社区)三级残疾人组织网络,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
——加强残疾人专门协会建设,发挥“代表、服务、维权”职能。
——创建“全省残疾人工作示范点”。
——建设高素质的残疾人工作专职、专业队伍。
——加强残疾人志愿者队伍建设。
政策措施:
1、按照职能完善、协调顺畅、编制合理、制度健全的要求,推进基层残疾人组织规范化建设。
2、探索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建立残疾人组织。抓好残疾人专职委员选聘和考核工作,妥善解决好残疾人专职委员待遇问题。实施残疾人温馨家园项目。
3、开展“全省残疾人工作示范(爱心)市、县、乡、村” 创建活动,在西安、榆林、延安和全省经济十强县、五强区以及100个乡镇、1000个村开展创建活动。
4、城乡社区居民委员会充分发挥残疾人协会和残疾人专职委员的组织协调及信息采集作用,整合社区资源,组织各种力量开展残疾人康复、社保经办、就业服务、日间照料、文化体育、法律服务等各项工作。
5、将残联干部队伍建设纳入各地干部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加大培养、使用和交流力度,做好残疾人干部的选拔、培养和使用工作。加大各级残联干部培训力度。规范专门协会建设,活跃专门协会工作,加强对残疾人社会组织的联系、指导和支持。
6、制定实施《陕西省残疾人事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加快培养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等专业人才队伍。建立完善人才保障和激励机制,落实对为残疾人服务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倾斜政策。
7、将志愿助残工作纳入全省志愿服务总体规划,建立健全助残志愿者招募注册、服务对接、评价激励、权益维护等机制,促进志愿助残服务专业化、常态化和长效化,力争助残志愿者注册人数达到10万。每年7月6日开展“志愿助残阳光行动”。
8、广泛开展残疾人自强活动,培育自强典型。召开第五次全省“自强与助残”表彰大会。
(十三)信息化和基础设施建设
主要任务:
——提高残疾人事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为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服务体系和组织体系提供技术支撑。
——加强残疾人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服务能力。
政策措施:
1、完成全省各级残疾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门户网站)建设。未建成残疾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门户网站)的市、县残联要加快建设。已建成的各级残疾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门户网站)要进行信息无障碍改造和升级,接入本级电子政务网。完成省、市、县三级残联网络的互联互通,实现残联系统和相关部门资源共享。
2、建立省、市两级残疾人人口基础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与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管理信息平台的数据交换和资源共享,为残疾人享有社会保障和服务提供身份认证和基础信息。
3、加大政务信息公开力度,建立和完善残联系统信息化标准体系,加强信息化机构、队伍建设和基层信息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加快图书和声像资源数字化转换,实现图书和声像资源共享。
4、省、市残联建立残疾人社会保障与服务信息管理和呼叫信息平台,整理收集残疾人各类信息并及时转交相应部门处理。
5、将残疾人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公益性建设项目规划,在立项、规划和建设用地等方面优先安排。建成陕西省博爱医院康复楼。已建成使用的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要完善功能、发挥作用。未达标的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要严格按标准进行改、扩建。未建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的市、县(区),要按标准抓紧建设。
(十四)统计、监测和政策研究
主要任务:
——加强统计和监测工作,掌握我省残疾人基本状况和基础数据。
——提高数据分析水平,为全省残疾人事业提供依据和支撑。
——加强残疾人事业理论与实践研究。
政策措施:
1、开展残疾人事业统计季报和业务台账工作,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实效性。加强统计队伍建设,定期做好监督检查和培训工作。
2、建立稳定的残疾人状况监测人员队伍,提高监测人员能力素质。落实经费保障制度,做好残疾人状况监测工作。
3、充分利用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术优势,进一步加强残疾人事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重点开展残疾人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劳动权益保护、残疾人服务业等方面的政策研究。
(十五)社会环境和残疾人慈善事业
主要任务:
——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人道主义思想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广泛倡导“平等、参与、共享”的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
——加快发展残疾人慈善事业,建立社会力量参与残疾人事业的有效机制。
政策措施:
1、新闻媒体要广泛宣传党和政府扶残助残优惠政策措施、社会各界的助残善举和残疾人的自强精神。重视发挥网络、手机短信等新媒体的宣传作用。
2、省、市广播电台要开设和完善残疾人专题节目,省、市、县电视台开办和完善手语栏目,对困难地区广播电台开设残疾人专题节目、电视台开设手语栏目给予扶持。省内制作的影视剧和电视节目要加配字幕。继续举办全省残疾人事业好新闻作品评选和广播电台残疾人专题节目展播活动。精心组织全国助残日、国际残疾人日等主题宣传活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扎实开展“手拉手红领巾助残”、“人道主义进校园”等活动。
3、大力发展残疾人慈善事业。残疾人福利基金会要积极为残疾人事业筹集善款,开展爱心捐助活动。发展中国狮子联会陕西会员管理委员会,积极开展各类志愿扶残助残活动,创建国际标准区。实施好“集善工程”、“长江新里程计划”。积极开展残疾人事业的国际交流合作。
四、纲要的实施、监测和绩效评估
《陕西省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明确了“十二五”期间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措施,是今后一段时期指导和开展残疾人工作的重要依据。各地要依据本纲要制定当地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和配套实施方案,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计划,统筹安排、逐步实施,并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体系。
西残联〔2018〕13 号
关于印发《莱西市残疾人联合会2018年
工作要点》的通知
机关各科室(部)、各镇街残联:
《莱西市残疾人联合会2018年工作要点》已经市残联党组、理事长办公会研究通过,现予印发,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莱西市残疾人联合会
2018年4月25日
风险防控,加强日常监管,不断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
(责任领导:邴旭耀;责任科室:机关各科室(部);完成时间:12月底前)
(四)推进精神文明单位创建。扎实开展志愿服务、我们的节日等活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携手同行”机关服务品牌创建,在保持青岛市文明单位的同时,积极开展争创青岛市级文明单位标兵等活动,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
(责任领导:邴旭耀;责任科室:机关各科室(部);完成时间:12月底前)
二、积极探索脱贫长效机制,全力打好残疾人精准脱贫攻坚战
(五)对贫困残疾人及家庭数据库实施动态管理。通过残疾人信息核查和基本情况调查等措施,及时完善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及家庭数据库,精确统计老残一体、一户多残、以老养残、从业就业能力、教育医疗住房需求、康复就业无障碍改造需求、享受各种保障、家庭成员、家庭收入及方式、家庭抚养(扶养、赡养)能力等信息数据,并及时更新,为因户施策、因人施策、精准施策提供依据。
(责任领导:迟华庆;责任科室:机关各科室(部)、大厅窗口、各镇街残联;完成时间:12月底前)
(六)深入开展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信息数据动态更新工作。动态更新工作既是动态的,也是长期的,更是推动残疾人事业再上新台阶的重大基础工程。要充分运用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信息、数据动态变更新成果,进一步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为残疾人解难事办实事,兜底保障残疾人基本民生。
(责任领导:迟华庆、姜建玲;责任科室:组联科、康复科、教就科、大厅窗口、各镇街残联;完成时间:8月底前)
(七)加大精准扶贫力度,助力残疾人稳定脱贫。一是组织实施的康复、教育、就业、扶贫、托养、无障碍改造等所有项目,首先覆盖全部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残疾人及家庭。实施项目叠加、持续扶贫,帮助建档立卡残疾人及家庭持续增收、稳定脱贫。二是积极协调各级扶贫部门,为建档立卡残疾人及家庭争取更多的精准脱贫政策和项目。三是动员组织社会力量与建档立卡残疾人及家庭结对帮扶,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培养树立残疾人脱贫致富典型,激发残疾人脱贫增收内生动力。
(责任领导:迟华庆、姜建玲;责任科室:机关各科室(部)、大厅窗口、各镇街残联;完成时间:12月底前)
三、进一步落实助残政策,提高残疾人获得感、幸福感
(八)着力抓好市委市政府2018年残疾人重点实事。1.落实残疾人免费乘坐城乡公交政策,实现残疾人群体全覆
3.为残疾人提供辅助器具需求的筛查、评估、假肢矫形器装配、助视器和助听器验配等辅助器具适配等服务。
(责任领导:姜建玲;责任科室:用品用具服务部、各镇街残联;完成时间:12月底前)
(十一)继续实施残疾人社会救助工作。继续实施残疾人“两项补贴政策”,实现兜底保障;为符合条件的残疾人个体户报销养老、医疗保险;对符合条件的重度残疾人报销医疗保险;对残疾学生或残疾人家庭学生进行教育救助。
(责任领导:迟华庆;责任科室:教就科、财务科、各镇街残联;完成时间:12月底前)
(十二)继续实施危房改造工程,改善残疾人居住环境。继续实施贫困残疾人家庭危房改造工程,对符合条件、有需求的残疾人家庭进行危房改造。
(责任领导:迟华庆;责任科室:教就科、各镇街残联;完成时间:12月底前)
(十三)继续实施无障碍改造工程。对符合条件、有需求的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改造。根据残疾人个性化需求,制定“一户一策”的个性化改造方案,充分满足残疾人在日常生活的个性化需求。
(责任领导:姜建玲;责任科室:用品用具服务部、财务科、各镇街残联;完成时间:12月底前)
(十四)严格规范残疾人证核发管理工作。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严格材料审核程序、医院评定程序和发放程序,依法依规做好残疾评定和残疾人证核发管理工作。坚决杜绝“人情证”等问题发生,切实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和残疾人证核发管理的严肃性。
(责任领导:姜建玲;责任科室:大厅窗口、各镇街残联;完成时间:常态化)
四、强化工作措施,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十五)扶持残疾人就业,引导残疾人融入社会。认真落实《残疾人就业条例》,通过多种渠道积极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支持扶持残疾人就业创业。与人社部门年内举办2次残疾人就业供需见面会,为残疾人搭建就业平台,扶持残疾人创业。
(责任领导:迟华庆;责任科室:教就科、各镇街残联;完成时间:12月底前)
(十六)开展文体活动,丰富残疾人精神食粮。加强对年轻优秀残疾人运动员的选拔培养,增强参与和竞争意识,为我市残疾人体育事业争光添彩。充分发挥公益团体作用,为残疾人开展丰富多彩的走访慰问活动和文体活动,进一步丰富残疾人精神食粮。
2.团结、教育残疾人遵纪守法,履行应尽的义务,发扬乐观进取精神,自尊、自信、自强、自立,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3.弘扬人道主义,宣传残疾人事业,沟通政府、社会与残疾人之间的关系,动员社会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
4.开展残疾人康复、教育、劳动就业、用品用具、福利、社会服务和残疾预防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扶助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
5.承担政府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的日常工作,做好综合、组织、协调服务。
6.指导和管理残疾人群众组织。
7.承担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
8.建立志愿工作者、义务为残疾人服务。
9.普查残疾人状况,掌握残疾人数量、类别、分布、康复、教育、劳动就业、生活、婚姻等基本情况,建档立卡。
10.核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
11.协助政府制订和实施康复工作计划,指导社区康复工作。开展残疾预防,减少残疾发生。
12.根据劳动市场的需求和残疾人的特点开展职业教育,培养、培训残疾人。
13.认真做好残疾人的来信来访工作,为残疾人排忧解难,把问题解决在基层。
【江西省残疾人联合会】推荐阅读:
江西省劳动鉴定中心06-24
江西省生物竞赛预赛09-07
江西省建筑工程设计06-18
江西省申报高级工程师06-27
江西省鉴定收费标准07-22
江西省高安市简介10-19
江西省公路管理局11-05
江西省职业资格鉴定11-30
江西省公务员考试省直06-12
江西省十三五规划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