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赛事的组织形式与创新

2024-06-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校体育赛事的组织形式与创新(推荐8篇)

学校体育赛事的组织形式与创新 篇1

摘要:

体育竞赛是学校体育文化发展的主要载体,它不仅能起到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在体育运动中所崇尚的一种公平竞争、团结协作的道德风尚、一种尊重自己、尊重他人、自强不息的道德品质,一种促进相互交流、相互协作的精神,这正是我们所应追求的人文精神。校园体育文化不仅具有丰富的体育知识,修身养性,传播健康方法,营造健康向上、积极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给学生搭建了充分展示才华和特长的平台;更重要的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锻炼了恿志品格,陶冶了情操,心灵得以净化,人格得以升华,这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将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然而现在大部分学校组织形式仍然停留在过去的以竞技项目为主的田径比赛模式上。笔者认为这种千篇一律的单一的组织形式严重压制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学校体育 ;学校运动会 ; 改革创新;体育竞赛;;新项目;全民健身1研究目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第四章第十四条指出:学校体育竞赛要贯彻小型多样、单项分散、基层为主。学校每学年至少举行一次全校性运动会。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也曾多次强调,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必须认真学习、领会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坚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原则,逐步形成学校的体育传统与特色,要采取有效措施,组织多种多样的融趣味性、参与性、竞赛性为一体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使课堂教学与课外锻炼、竞赛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为此,学校体育工作必须以提高全体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绝不能以少数人参加的课余训练和体育竞赛来代替甚至冲击面向全体学生的学校体育工作。但是,长期以来许多学校的体育竞赛仅限于一年一次的以田径等竞技项目为主的运动会,并且还难以保证按时开展。随着全民健身,素质教育等思想的深入,学校这种以田径项目为主的运动会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教育思想的要求与发展,表现出诸多弊端。

因此笔者认为,随着我们学校体育教育事业的向前发展,特别是《新课程标准》的出台,使学校体育工作面临着一次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是一次意义重大的挑战,作为学校体育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竞赛工作也酝酿着一次重大的改革和发展,对学校体育竞赛的组织形式的创新改革是势在必行了。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初级中学学校体育竞赛的组织形式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课题研究内容的需要我大量查阅了体育教学大纲课程内容设置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以及体育课程改革方面的有关资料及其与本课题相关的书籍、论文等。

2.2.2访谈调查法

对我县长期从事体育教学工作的部分体育教师以及部分学生进行访问调查,了解近几年学校体育竞赛的项目设置及其组织形式。

3研究结果分析与结论

3.1现行学校运动会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行的学校运动会在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形成、体育兴趣偏好影响、体育学习观念形成、体育学习气氛、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和欣赏能力、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都存在着一定的欠缺。3.1.1现行的学校运动会的项目设置是田径项目为主,竞技性强、参与面少,对参与者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要求较高,只有少数学生具有参加比赛的能力,多数学生在参加比赛过程中处于应付状态。

只是体育尖子生的专利,光荣和荣誉只属于极少数人,大多数学生成了旁观者。

3.1.2学校运动会个人项目多,集体项目少,比赛内容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机械单调、比赛形式、方法一成不变。

3.1.3趣味性少,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特长展现。

3.1.4学校运动会组织工作全部由教师完成。不利于学生组织能力的培养。运动会组织方式单纯,都是由老师一手完成,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1.5项目设置对开展学校群体工作缺乏推动作用,平时不会主动参与。

3.1.6缺乏学校特色,各级各类学校都相同.3.1.7学校现行的比赛内容与体育的健身性要求相脱节。

3.1.8比赛内容与平时教学内容脱节,与教育部新颁发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内涵相悖。

3.1.9运动会缺少集体性、趣味性、表演观赏性项目。

3.2现行的学校体育运动会运行机制的缺陷也越来越明显

3.2.1组织方式单纯

传统意义上的运动会,都是体育老师策划、组织,其他科任老师做裁判,班主任担任领队,学生

是运动员。整个运动会的组织工作,从报名到编排,从场地安排到裁判工作,几乎由教师包办。一方面一部分学生没有事干,另一方面又压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学生被动参加,积极性不高。

3.2.2项目设置单调

学校运动会设置的项目,大多采用的是千篇一律的常规项目,分为田径和各种球类赛,也有些学

校只开展田径运动会;而比赛的具体项目设置也基本上和成人运动会一致,鲜有专门针对学生而设置的项目和针对体育后进生的个性特点以调动他们参与体育运动兴趣的项目,因而大多数的学校运动会已成为体育特长生的专利,赛场上的运动员总是那些老面孔,田径场上是他们一马当先,球场上又是他们在冲锋陷阵,其他的学生只有参加啦啦队或者干脆在一旁听音乐、看小说。

3.2.3评奖方式单一

现行的学校体育运动会重结果,不重过程;重学生取得的竞赛成绩,不重学生平时的锻炼过程及

在运动会中的参与过程,评价方式单一,且奖项过少,因而光荣和荣誉只属于极少数人,绝大多数的参与者与奖励无缘。

3.3现行的学校体育竞赛与学校应有的、已有的、有规律的体育活动时间安排不相符。

现行的学校体育竞赛一般为一学年举行一次以田径为主的综合型运动会。或秋季田径运动会春季球类运动会等形式。到了运动会前一段时间,为了班级的荣誉或自我表现,临阵磨枪,学生练习的积极性,自觉性高涨,班主任老师也作督促指导。运动会结束后,则老师工作重心转移,把体育活动时间挪作他用,学生则更不会不主动去参加体育活动。

3.4现行的学校体育竞赛内容与体育的普及性特点相矛盾。

学校体育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全体在校学生,而学生与竞技运动员不同,他们参与竞赛重要的是培养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强化终身体育的观念,掌握并学会运用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技能方法,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增强体质,积极性休息,促进智力发展。从学校对学生体育竞赛的组织工作来看,也必须面向全体学生,通过竞赛来促进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更经常,更深入,更广泛的开展。当然,学校也有发现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任务,但那毕竟只是诸项任务之一,而且主要是针对少数体育尖子学生而言。且只有在普及提高各项运动的基础上来实现。诸方面原因还阻碍了学生体育兴趣的发展。学生乐的是在没有课堂约束的情况下休闲几天。这样的运动会,难以达到广泛健身的目的。

3.5学校现行的比赛内容与体育的健身性要求相脱节。

在现在素质教育已深入人心的时候,大家都知道学生要学会健体,学校体育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增强学生的体质,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体育运动的能力和习惯。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也就是从中国的基本国情,社情和民情出发。以全民健身为核心,把整个群众体育工作涵溶进去,逐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全

民健身体系。广大学校作为全民健身的一个关键,应主动地将自身的目标与全民健身计划的要求相吻合,与社区体育,家庭体育,生活体育,康乐体育和终身体育等有机的结合起来。使普及了教育的学生不因体质衰弱而落伍于时代要求。更好的担负起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责任。然而有调查显示有六成的大学生未养成体育运动的习惯,而其中有七成的是因为学习的压力而放弃了已有的习惯的。而能上大学的比例又有几成?大多数未上大学或高中的初中毕业生,体育更没有习惯了,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者的反省,我们是在发展全民健身,还是在摸杀,压制学生健身需求的天性。

3.6现行的学校体育竞赛与教学内容的改革不配套。

一些学者认为:学校体育必须在集健身、竞技、娱乐为一体的教学与相关活动中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我国学校中以基本体操、竞技体操、田径、三大球、武术等竞技项目为体育教学内容必将进行改革。曾有人问过为什么学习推铅球?体育的基本与基础是什么?体育教学的低水平重复等问题的讨论,都是体育教学内容改革的摸索。体育教学内容必将摒弃以往那种单纯以竞技项目为主的教材体系,代之以提高健身实效,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习惯与能力,贯穿娱乐体育与生活体育要求的新的教材体系。这是我国中小学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用这种要求去观察学校体育竞赛的内容与形式,很自然的会使人形成一种明显的反差。虽然多年来我们一直在积极提倡开展小型多样的竞赛活动,但多停留在一般性号召上,缺乏有力的具体组织措施。未能形成规模和影响,而学校举办的较大型的竞赛,其内容不外乎田径,球类等,绝大部分的内容与形式没有跳出竞技体育的“围城”,没有走出新路。而且不少项目限于场地与器材的要求无法普遍开展。这种竞赛内容与形式改革的滞后势必给学校体育改革的整体深化带来不良的影响。

3.7现行的学校群体竞赛与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完全脱节。

现行的学校体育竞赛项目选择中没有吸收体育课考核及《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中健身价值较高的一些简单易行的项目。体育课考核,达标测试多在课内由任课教师随堂进行,没有实行教考分离,促成了体育教师之间的不公平竞争和互相之间不信服、互相指责、破坏团结等消极影响。测试条件不标准,学生不重视,水平发挥不理想。更有甚者,由于领导和教师本身的不重视,而使“达标”活动陷于停止,就是要成绩也是随便写一些。由于中考体育的推行,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全部评价仅限于体育中考一项,形成了新的应试教育。由于体育中考中有不正当行为,而使中考成绩也失去一定的信度。

正因为如此,导致了大多数学生对学校体育运动会没有兴趣,甚至连一些中学体育老师也不得不承认,学校运动会已渐渐远离了它的初衷,难以达到全体同学共同参与、共同提高、共享体育带来快乐的目的。

4改革学校体育竞赛的必要性。

随着全民健身,素质教育等思想的深入,学校以往以田径项目为主的运动会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教育思想的要求与发展,表现出诸多弊端。

4.1终身体育的教学思想已经为广大教学工作者所接受,学生在走向社会之后不再有系统接受体育教学的机会。而终身体育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技能。现行的学校运动会无法吸引学生的积极参与,也谈不上学生主动去学习和掌握参加运动会所需要的运动技能。只有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才能让学生去主动学习和掌握。

4.2《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学习领域五个基本目标明确提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参与和社会适应二个基本要求。同样要求学生在学校运动会中能够充分享受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并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这就要求我们对以往的学校运动会进行改革。运动参与和社会适应作为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其应该在学校运动会上得到充分的体现。

4.3学校应该有自己特色的校园文化,体育文化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织部分,参与体育运动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在学校运动会上每一学生都要有体现自身能力的机会。

4.4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要求对学校运动会进行改革。初中阶段学生渴望在交往中得到他人的承认,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和自信心,思维活跃,视野开阔,个性鲜明,接受能力强,对新生事物有强烈的好奇性,单调的田径运动会无法满足他们的要求,从而制约他们参加学校运动会的兴趣。只有对运动会的形式和内容都进行变革,开发新的运动会资源,把学生所喜闻乐见的项目引进到运动会上来,才能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参与,真正让学生享受到运动所带来的乐趣。这就要求运动会的组织者要为大多数学生提供表演的舞台。

4.5社会的发展同样要求对学校运动会进行改革。现代社会需要社会成员具有相当的合作能力和构通能力,而体育相比于其他学科更具有这一优势。在体育运动中,尤其是在集体项目中,活动参与者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是完成活动的基本前提。

5几点建议

学校运动会改革的基本目标是:改变原有运动会“少数人干,多数人看”,比赛内容机械单调、比赛形式一成不变,与教育部新颁发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内涵相悖的现状,淡化竞技型的比赛模式,构建融群众性、竞争性、多样性、趣味性、健身性、教育性于一体的学校运动会新模式,开展一些科学、有效、简便、有趣、大众化竞赛项目。营造一个既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征,满足他们丰富课余生活,锻炼身体及自我表现的需要,又能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持久兴趣,体验运动的乐趣的良好的运动环境。学校体育运动会的理念和初衷是以育人为最高目标,面向全体学生,全员参与。以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贯彻“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增强体质、日常锻炼和普及为主,学校运动会的目的是全面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优良的思想品德与作风,提高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积极性,进而形成终身体育观念。因此笔者建议:

5.1在学校运动会上,通过竞赛项目设置的变化、组织形式的改变吸引全体学生的共同参与,通过学校运动会让学生的学习态度(主动参与能力)组织协作能力(社会适应)终身体育意识都得到发展,运动会项目要体现出体育运动的竞技性、大众性、娱乐性。

5.2学校运动会与学校的日常体育活动相结合。除了开展大型的学校运动会之外,还要制度化的开展小型竞赛。日常的小型比赛,不仅参与人数多、受益面广。而且时间上的安排可以更加充分,同时可以提高学校场地器材的利用率。小型的体育竞赛更容易培养学生体育骨干,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

5.3学校体育竞赛要成为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展台。作为校园文化的组成之一,运动会不仅仅是竟技项目的比赛,也要充分展示体育文化的魅力。让运动会期间成为学校的体育节日。在举办运动会的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文化活动。如:组织体育知识竞赛、体育主题演讲比赛、体育图片展览、体育保健知识介绍等活动,让学生了解体育运动的历史和现状,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强化体育意识,确立终身体育的观念,掌握体育锻炼的科学原理、方法,从而更自觉积极主动地参加体育活动。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走向社会之后,很少再有参加运动会的机会了。学校要成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形成的场所。

5.4校运会要面向全体师生,全员参与、全场互动。组织学校体育竞赛,应始终面向全体学生,推动群众体育活动广泛、深入、持久的开展,不断强化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技能。只有正确把握了这一目的,才能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具体制定科学合理的改革竞赛内容与形式的目标,不断加大改革的力度,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师资,场地器材等方面的优势和群众竞赛的功能,使学校体育真正面向全体学生,面向社会,面向未来,面向终身。

5.5要淡化“竞技体育”的观念,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

要减少竞技性强的项目,增加娱乐性、趣味性的项目,确保“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要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并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设置运动会的项目,增加集体性和多样性项目, 传统的运动会大多数学生是旁观者,缺乏其中的共同的参与性和集体性。为了使大多数学生乃至全体教师和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运动会,应尽量设计一些比较简单、容易操作并且参与人数较多的集体项目。在选编的过程中,应力求与体育教学相结合充分体现学校体育运动会面向全体性的特点。如集体项目(拔河、定点限时投篮、20米春播秋收、50米×15迎面接力等)通过这些项目,不仅为全体学生参与体育运动会提供机会,还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学校运动会强调大众参与性和娱乐性,其在项目设置尽量能多样性。改变技术难度高、量大,强度密集的项目;可结合体育教学内容,设置,如立定跳远,仰卧起坐、引体向上等,还可以设置体质测试项目,如平衡能力测试、柔韧性测试等,使学生的综合身体素质得以提高。娱乐内容多设置一些体育游戏项目,如投镖、搬运(球)接力等。

5.6因地制宜,创建特色运动会,学校运动会作为全校性的组织活动,具有思想教育价值。通过活动或组织形式,把教育目的和手段与运动会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等有机结合融合为一体,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此外,在强调校运动会的全面性、娱乐性、趣味性时,也要重视校运动会的层次性,也就是说不能因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就排斥体现“更高、更高、更强”的竞技体育比赛项目,竞技体育项目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具有育人的价值,需要给予重视。只有因地制宜,根据每个学校的实际情况,按照学生的需求,改变传统、陈旧、不符合实际内容和形式,结合学校体育的总目标和办学特色,办学模式,创建各自学校的特色运动会,使其每次运

动会都有新的项目,如结合校运动会开展各种各样、丰富多样的集体配合性的活动;文明集体评奖、展览会等,才能发挥学校运动会的综合育人效益。从而保证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参与运动会能体验到体育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校运会可增加集体性、趣味性、健身性、表演性的项目,设置一些简便,可以让每个人都参加的项目。例如:各种形式的跑;各种姿势的跳;各种器械的投;各种身体素质的练习手段,篮球投篮、足球射门、颠球、运球,健美操、健身操、团体操,以及民族、民间体育等内容。

5.7让学生体验更多的成功的喜悦。可不设预赛、复赛,只有决赛,合理编排后每组取名次,使每组比赛的竞争和得分率更高,这样调动学生参与热情。

5.8校运会与必要的体育文化、卫生保健知识、校园文化相结合,例如:可以增设体育摄影比赛、体育图片展览。

5.9让学生成为运动会的主人。

积极鼓励和帮助学生组织形式多样体育竞赛,让他们在学校安排下由学生自己组织开展体育运动竞赛活动,学校为学生提供指导与各方面的支持。

5.9.1可以尝试让学生担任运动会的组织工作和裁判工作。在运动会前,公开向全校没有运动项目的学生招聘志愿者,由这些学生志愿者组成宣传组,后勤组,安全保卫组,记录公告组,场地器材组,裁判组。体育教师只是担任运动会前学生志愿者的培训指导工作,运动会秩序册的编排工作,和运动会中大的争议的仲裁工作。个别项目可由某一班级来承办。

5.9.2还可采用征集竞赛内容的方式,激发学生积极参与,集思广益,不断扩大影响,以不断充实和完善竞赛的内容。另外,组织,实现这种模式的运动会,有许多工作,如编排、宣传、主持、讲话等等,放手让学生办,发挥它培养人、教育人、锻炼人的作用,对于增加学生的体育知识,培养组织能力、交际能力、展现各种才华都有很好的作用。借此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交际能力,策划能力,处理事件的能力,发挥其主体地位的作用,使运动会成为锻炼和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的一个极好的机会。

5.10淡化金牌意识,多方面进行适当的奖励措施。全民健身、全体参与。奖励不再采用以往的方法。在奖励时多考虑团体赛的综合成绩,让每一个学生都意识到参与的重要性。对运动会过程中的各种积极现象进行全面评价,并多设一些奖项,尽量让大多数参加者得到相应的或鼓励性的评价。

6学校体育竞赛改革应注意的基本问题。

6.1提高认识,正确把握改革的目的。

组织学校体育竞赛的目的,应始终面向全体学生,推动群众体育活动广泛、深入、持久的开展,不断强化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技能。使学校体育真正面向全体学生,面向社会,面向未来,面向终身。

6.2确实减轻学生负担,保证竞赛时间。

现在各级教委均发出确实减轻学生负担的通知。规定学校的周上课时间和作业量。我们应认真执行这些规定,使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摆脱出来,有时间去参加体育活动、竞赛。并且用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引导学生锻炼健体。使各级领导重视学生的体质发展,使体育活动时间形成制度,而不致他们课外依然习惯化的去完成教师“法定”化的作业。

6.3体育竞赛的内容与形式的选择应紧密结合学生的心智特点。

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都有一定的发展,但他们毕竟还是孩子,活泼好动,争强好胜,希望表现自己,期待集体的认同等是他们的心理特征。在安排与确定竞赛的内容与形式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层次与身心特点。选择技术难度适中,趣味性强,既炼体又动脑的健身项目,将有助于增强兴趣与吸引力。

6.4要充分调动学生,社会及体育组织的积极性。

应积极鼓励和帮助学生组织形式多样,项目各异的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活动中心,兴趣小组以及家长互助组。让他们在学校统筹下自己组织开展体育运动竞赛活动,将之纳入学校群体竞赛计划,为其提供必要的指导与各方面的支持。还可采用征集竞赛内容的方式,激发学生积极参与,集思广益,不断扩大影响,以不断充实和完善竞赛的内容。另外,组织,实现这种模式的运动会,有许多工作,如编排、宣传、主持、讲话等等,若放手让学生办,发挥它培养人、教育人、锻炼人的作用,对于增加学生的体育知识,培养组织能力、交际能力、展现各种才华都有很好的作用。

6.5要妥善处理群体健身与培养体育尖子的关系。

开展群众性健身活动,增强广大学生体质和加强课余训练,发现培养优秀运动人才。都是学校体育的重要任务。不可偏废。因此,进行群众体育运动竞赛改革,并非意味着忽视优秀体育人才的发现和培养。相

反,必须加强体育训练队的建设和管理。一方面为国家发现,培养和输送优秀运动人才,另一方面也可促进群众体育活动的深入开展和群众体育运动竞赛水平不断提高。

6.6要有适当的奖励措施。

全民健身、全体参与。那么奖励如果还采用那种锦标主义只管前几位成绩的奖励措施,必将使学生们的积极性受挫。多计团体分,全员参与后的平均分,多比增长和各种率,完成比赛者均加分,采用恩斯特.琼克提出的考虑竞争激烈程度的评估方法等等,均可参照选用。另外,对于表现突出,具有良好精神品质、成绩增长幅度大、服务工作贡献大、组织工作佳、提出好的建议等许多事均可评比,记入团体总分,以达到激发、保护所有参与者的积极性。

6.7要充分考虑各种客观因素影响。

学校群众体育竞赛内容与形式的选择,应根据种地不同气候条件,地理环境,民族习俗,经济状况和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特点,综合考虑科学性,实效性,趣味性,有恒性和适用性而又不乏竞争性等要求,逐步形成具有本校本地区特色的竞赛体系,形成本校的传统制度。使体育活动竞赛尉然成风。

当然,由于本人在学校体育战线上的时间还不长,虽然尽量多的走访了许多中小学,但鉴于各地经济基础、重视程度、教育水平等各方面条件不同,本人的某些观点可能显得有失公允,望各位批评指正。参考文献:

[1] 朱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这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 季浏.体育与健康 [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卢元镇.体育运动—现代人生命质量的守护神[J].《体育科研》上海体育科研所1998年第3期

学校体育赛事的组织形式与创新 篇2

1、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常见类型

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类型是非常多样的, 但是概况来说, 目前在我国体育教学中较为常见的几种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有复式教学、自然班教学以及分组教学和个体化教学四种, 为了对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有一个较为全面和客观的了解, 以下就针对这四种常见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进行简单的介绍:

1.1、复式教学

复式教学, 简单来说, 实际上指的就是体育任课教师在同一场地内, 同时对两个或者是两个以上班级的学生, 采用不同的教材交替的给学生进行上课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相对于其他几种教学组织形式来说, 较为少见, 多见于人口居住较为分散, 交通不够便利, 而且学生和教师人数均较少的农村或者是边缘山区学校, 而且多见于中小学, 高校体育教学中很少有采用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的。

1.2、班级授课

班级授课, 又称为自然班教学, 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是体育教学最为基本也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组织形式, 也就是体育任课教师按照学校编订的自然班, 根据体育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 在固定的时间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一种组织形式, 在这种组织形式中, 采用的同步教学的方式, 也就是说, 在开展教学活动时, 所有的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学习目标以及任课教师所采用的教学行为等等, 都是一样的。

1.3、分组教学

分组教学是当今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 是根据学生的体育能力、现有的运动水平以及共同的兴趣爱好和体育学习需求等实际情况, 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组或者是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愿选择而组织起来的一种体育教学形式, 这种教学方式相较于自然班教学来说, 更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

1.4、个别教学

个别教学指的是任课教师因人而异的指导学生开展体育学习的一种教学组织方式, 这种方式相较于其他的几种教学组织形式来说, 具有如下几点几个方面的优势。一是, 更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 更有利于因材施教的贯彻落实;二是, 更重视学生在体育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和主体作用, 更有利于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和体育学习积极性的激发;三是, 个别教学的体育组织形式更具有开放性的特征。

2、体育教学改革对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挑战

随着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实施和深入, 高校体育教学的很多因素和环节都发生了变化, 而这些变化也或多或少的为高校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带来了影响, 为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带来了冲击或者是挑战。概况来说, 体育教学形式对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挑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 体育教学模式的多样性, 使得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受到了冲击和挑战。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实施, 高校体育教学的教学模式已经由传统的“统一授课”模式逐渐开始向“自由选项”模式或者是“部分自由选项”模式转变, 教学模式开始呈现出了多样化的发展特征。而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作为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关键环节, 其与教学模式之间是密切相关的。高校体育教学中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如果没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来做支撑, 是不可能得到有效实施的, 也是不可能实现长期可持续的发展的。只有针对不同的教学模式, 选择合理的、适宜的教学组织方式, 才能够为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质量和学生体育学习活动的质量提供有效的保障。由此可见, 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与创新是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多样化的必然趋势和必然要求, 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对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提出了挑战。

其次, 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凸显, 为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带来了冲击与挑战。随着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实施, 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性以及学生的在体育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开始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与关注。在开展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 开始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也开始更加强调学生个体发展需要的满足, 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满足开始日益凸显。在这样的情况下, 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由于受本身固有特点的局限很难充分的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 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在这样的情况下, 通过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与创新, 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促进因材施教的贯彻落实, 就显得更加的必要和迫切。

3、教学改革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

由上文的分析可知, 在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 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与创新一个必然趋势。而改革与创新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继承、优化和发展的过程, 并不是盲目的。由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所带来的变化可知, 未来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与发展, 主要会体现出如下几个趋势:

首先, 不断改革的班级授课制, 在未来的改革与发展中仍然将会是高校体育教学最为基本的一种组织形式。虽然说班级授课制由于本身固有的局限性, 无法很好的照顾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也不利于因材施教的贯彻落实。但是, 在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过程中, 至今为止, 仍然没有任何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可以完全的取而代之。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据分析主要是因为, 班级授课制, 在具有本身固有的局限性的同时, 也具有很多合理性的因素。例如: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的授课效率非常高, 而且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以及合作精神的培养。但是在未来的发展中班级授课制仍然会是最为基本的一种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 却并不是说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就不需要改建、完善和优化了, 恰恰相反, 随着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 这种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也是需要不断的进行改革和完善的, 而且有很多国家和高校已经开始这方面的探索。例如:创立新的课程结构模式、在班级授课的基础上加强个别化指导、改变和丰富班级授课中学生的组合方式等等。

其次, 高校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会逐渐向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由上文的分析可知,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带来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而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必然需要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来与其相适应。实际上, 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 也确实涌现出了很多新的教学组织形式, 虽然说这些教学组织形式设计的角度和自身的优势特征各不相同, 但是其出发点确实一致的, 都是为了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所以, 这些教学组织形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进行应用时, 也是并行不悖的, 如果不顾高校体育教学的实际始终以一种固定的、不变的教学组织形式来应付多变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实际是不科学的, 因此, 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在未来的多样化发展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最后, 高校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会逐渐向着个别化的方向发展, 个别化教学在未来的高校体育教学中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普及由上文的分析可知, 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 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开始日益凸显, 并因此给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带来了冲击与挑战。在这样的情况下, 为了满足教学改革所带来的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这一变化, 个别化教学将会得到更多的关注与应用。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 个别化教学能够很好的照顾到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不同特点和不同的体育学习需求, 而且还能够采用较为灵活的方式来组织学生开展教学活动,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潜能, 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此, 在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与未来发展中, 个别化教学将是一个重要的方向。

摘要:本文研究的是与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与创新相关的问题。文章在简要阐述了常见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基础上, 分析了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对传统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挑战, 并在此基础之上总结了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与改革的主要趋势, 希望对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科学化发展能够有所助益。

关键词:教学组织形式,体育教学,高校,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徐宾.三自主选课模式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高等函授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06) .

[1]任远金, 陈双.安徽省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03) .

学校体育赛事的组织形式与创新 篇3

一、前言

本次课程改革,普通高中体育课程实行选项教学已成为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大家知道,课程实行选项教学是有“目的性”的,而且“目的性”的实现与选项教学组织形式是否科学、合理有着直接的关系,甚至可以说是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那么,在当前我国普通高中体育课程采用何种选项教学组织形式是比较科学、合理的呢?自《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称《课程标准》)进入全国一些省(市、自治区)实验以来,大家一直在进行探索、总结、交流与改进。笔者近几年来通过参加国家级培训与对地方的培训、对专家的访谈、到全国课改实验区学习观摩及对一些文献资料的研究等活动,有了自己的一些感悟,在此与大家来共讨这一问题,以期搞好我国普通高中体育课程选项教学,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服务。

二、选项教学组织形式的现状与分析

在当前,普通高中体育课程选项教学组织形式一般有三种:打破班级界限,同一年级进行选项教学;打破年级界限进行选项教学;班内选项教学。下面笔者对以上每一种选项教学组织形式分别从运用条件、实际运用情况、运用效果等方面给予一定的阐述。

1.“打破班级界限,同一年级进行选项教学”的组织形式

如果一学校在同一年级班级数比较多的情况下,一般考虑采用这种选项教学组织形式,而不考虑每个年级拿出几个班打破年级进行。当前选项教学这一组织形式被大家普遍认可,但是它对一个学校的师资数量、场地器材等基本条件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如果这个方面达不到最基本的一些要求,那也是无法进行的。如一学校高中每年级15个班,每班人数近60人,而体育教师只有5人。像这样的学校,选项教学怎么去组织呢?从当前来看,具备基本条件的学校有的在组织进行如5班5教师、6班8八教师等,且效果不错,有的则还没有;不具备基本条件的学校,显然是无法这样去做的。

2.“打破年级界限进行选项教学”的组织形式

如果一学校同一年级班级数较少如2~3个班等,一般是考虑这种选项教学组织形式。对于选项教学来说,这一组织形式在理论上是成立的,但在当前基本不符合我国的国情,如某高中3个年级只有9个班,学校会配多少体育教师呢?此外,对于课程目标的达成,这样的“水平教学计划”也无法制订与执行。虽然“水平目标”是相对于阶段而言的,但如果要从三个年级角度来考虑,那存在较大的不足之处。笔者认为,“水平目标”虽然是相对于阶段而言的,但它只限于同一年级在三年中的达成过程。这种组织形式,在当前众多资料上难觅踪影,笔者也未曾看到过(也许是孤陋寡闻)。

3.“班内选项教学”的组织形式

对于选项教学来说,在当前全国大多数地区只能是这种组织形式,但实施困难如怎么选项、场地器材冲突问题如何解决等,效果受到质疑如若有多个项目组教师怎么去指导等,甚至这种组织形式有给人以“放羊”之感。笔者以为,这种组织形式,只有选项教学之形,却没有选项教学之实。

三、结论

1.自《课程标准》在全国一些省(市、自治区)实验以来,真正能做到选项教学较好实施的,也只是各地少数条件较好的学校。

2.当前不少学校因师资数量(考虑师生比例后的)与场地器材的匮乏阻碍了选项教学的实施。

3.一些有条件的学校对课程改革不太重视。

四、建议

1.《课程标准》已进入实验的省(市、自治区),未进入选项教学的学校,争取早日进入,做到贯彻执行《课程标准》

2.已进入选项教学的学校,还要加强一些问题的研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1)选择的次数以多少为宜,是首先值得商讨的问题

《课程标准》中指出,“允许学生自己选择运动项目进行学习,可安排学生每半个学期、每学期或每学年选择一次。再选择时,学生既可以选择相同的项目,也可以选择不同的项目,但总计不超过五项,以便加深运动体验和理解,发展运动爱好和专长。”但笔者以为最多两次选项,另加个别微调。因为多次选择后必将引起学生间的差异扩大,给教师的教学带来困难,效果必将受影响;还要加强学生选项的指导,尽量减少选项的盲目性。

(2)学校开设的模块内容及教师的教学计划在组织选项前应让学生知道

早一点公布能有利于学生了解学校开设项目的情况,包括开设项目的多少、在各学年各学期的安排等,有利于学生在三年中对自己选项学习的安排,同时也会使教师对学生的选项动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做到有准备而为之。

(3)选项的方法也应考虑便于教师课堂组织

在学校确定开设项目模块后,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方法:第一,学校按志愿分层次进行选项,体育教师进行调整。第二,班级按分配名额进行选项,由班主任、体育委员在班内进行选项分配及调整。

公共体育课组织形式的探讨论文 篇4

摘要:针对现行体育课组织措施上的突出问题,突破采用传统的行政班组教学的组织形式,提出按素质状况和技能水平分班教学。据此对130名大学生进行实验性研究,即按体能优劣分班教学,以此为改革高校公共体育课的组织形式提供客观依据。

关键词: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公体课体能分班

1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全国不少高校相继试行了按体能分班上课,实践证明,按健康状况和体能分班上课,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组织措施之一。但是,目前我省大部分高校公共体育课还是采用传统的行政班组教学的组织形式。从教学实践看,此种形式存在诸多弊端。为改革现行的教学组织形式,笔者于9月一2月对安徽机电学院机械系和工美系99级130名大学生进行实验性研究。即按体能优劣分班教学。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实验组为机械系99级男生,采用按体能优劣分班上课;对照组为工美系99级男生,仍按原行政班上课。

2.2分班原则

实验组按学生100m跑和立定跳远入学测试成绩的优劣,并综合考虑1500m跑和引体向上等项成绩。其技术水平分为“好”、“中”、“差”3个等级。为了便于对比,在统计分析时亦将对照组学生按入学测验的成绩和技术水平相应划分为“好”、“中”、“差”3个等级。

2.3实验条件

本文除实验因素―教学组织形式不同外,其它如教材内容、课时.、课外辅导时间等非试验因素,两组学生基本保持一致。两组学生实验前的初始平均成绩基本相近,经检验无显著性差别(见表1)。

2.4统计指标

100111和立定跳远成绩均系以期末考试形式测得。

2.5研究方法

采用自然科学研究中的“比较法”对两组学生成绩提高均值的差别进行显著性检验。

3结果与分析

从两组2项素质总成绩均值来看,100m成绩实验组(0.74)是对照组(0i)的21倍;立定跳远成绩实验组(14.1oc)是对照组(4.78c)的2.95倍。2项成绩提高均值的差别,均具有高度显著性意义(见表2)。

如按学生实验前初始成绩划分的“差”3个等级小班的提高均值来看,除“好”、“中”、差”班外,无论100m跑还是立定跳远成绩,实验组的“班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好”、“中”班(见表好”、“中”3)。

2组2项素质成绩的.比较,“实验组”的做法主要有以下优点:

3.1因人而异,区别对待

体育教学过程中,对象的年龄特征、身体健康水平、运动技术水平、教材性质以及教学组织形式的不同,技能上升所需的时间、上升坡度、最高阶段的高度、延续时间以及承担急剧变化的负担能力均有所不同。但在高校普体课教学中,习惯采用行政班组的形式。虽然强调要注意从实际出发,贯彻个别对待原则,但具体到一节课中,由于身体条件、技能水平的差异与承担负荷的差异,教师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在体能处于中间状态的部分学生的一般要求上,而忽视了两头,抓了一半,放了另一半。教学中出现的“吃不饱”和“吃不了”的形象语言就是对此而言的。按体能优劣分班教学,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它使学生体能得到相对一致的发展。教师可以根据各等级学生体能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因材施教。

3.2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从实践中看,行政班组的教学组织形式,由于身体条件的差异所引起的对教学内容的深度和难度,练习方法的简单与复杂,运动量的大与小等方面的差异,教师很难在一节课内做到满足全班学生或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要求,难免出现松垮、懒散的现象。而按体能优劣分班后则可避免类似现象发生。由于身体条件相近,教学内容、法和手段更能符合实际,课堂组织严密而紧凑,对学生更有吸引力。

3.3有利于教学改革

教师在备课和上课过程中,可以充分考虑和运用不同的教法,提高学生学习知识技能质量。还能使教师根据学生体质的实际情况,重点发展其较为薄弱的环节,让他们的身体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

3.4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检查与评定

不同的教学任务和要求,使各等级组别有各自的侧重点,在同一体质水平上,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效果如何,通过信息的反馈与对比可得到确实的反映,从而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4小结与建议

(1)按体能优劣分班是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可以采用的一种较为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值得推广。

(2)在具体分班时,反映身体素质优劣的数据尽可能全面,应以loom跑为主。反映技能水平应在田径和球类中各选一个项目技评。划分等级可视全系班级人数多少而定,一般以2一3个等级为宜。

教学组织形式创新的方法论思考 篇5

摘要: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论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古今中外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经历了个别教学、集体教学、班级授课制、个别化教学四个发展阶段,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在每一时期都在一定程度上或多或少的影响到当时的教育状况,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从方法论视角来检视,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应该运用系统理论的观点,注重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形”的同时更加注重“质”,加强理论指导,注重外部效度,并且仍然要以班级授课制为基础,在此框架下朝向个别化教学方向努力,同时在借鉴的基础上努力做好自己的创新“品牌”。

关键词:教学组织形式;创新;方法论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

对于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这个问题,许多论者对此发表了不同看法。有论者认为,教学组织形式就是关于教学活动应怎样组织,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应怎样有效加以控制和利用的问题。还有人认为,教学组织形式就是由既定的作息制度和规章制度规定的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李秉德、李定仁二位学者在其《教学论》一书中提出: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或者说,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1]。

以上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我们可以看教学组织形式包含了以下四个重要特征:第一,师生服从一定的教学程序;第二,教学组织形式应符合一定的作息和规章制度;第三,师生相互配合是通过直接或间接地相互作用实现的;第四,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包括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程序、步骤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集合或综合。

综上所述,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根据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围绕教学目的,针对特定的教学内容,并依据教学主客观条件组织安排教学活动的方式。

二、何谓“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

“创新”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创新意味着从旧到新,从无到有。但不同的领域对创新的理解会有细微的差别。教学组织形式作为教育学领域的一个概念,其创新当然归之于教育创新,是人们依照一定的教育目的,遵循一定的教育规律,对教育的整体或某些部分进行变革,使教育得以发展与进步。由此看来,我们可以认为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就是教学组织性形式自身的变革和革新。古今中外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历程实际上就是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过程[2]。回顾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历程对于反思教学组织形式创新的方法论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三、教学组织形式创新的历程回顾

(一)国外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

古代由于社会生产力很不发达,因此反映到教育中,都采用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个别教学是历史上出现的最早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是一种不限制入学年龄和修业年限,把不同年龄和基础知识的学生组织到一起,教师分别对每一个人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个别教学是在班级授课制出现前存在的教学组织形式,适应了当时的生产生活实际,适应了学生人数少,教学内容简单的教学要求。

近年来不少国内外教育史料表明,在个别教学和班级授课制之间还存在着多年的过渡形式。苏联教育理论家斯特卡金称这种组织形式为“个别——小组教学制”[3]。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命其名曰集体教学。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既不同于个别教学,又不同于班级授课制,但构成了后来班级授课制产生的基础。

到中世纪末期,在西欧,由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和科学文化的繁荣进步,一方面学校教育内容明显增多,课程不断增加,另一方面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加大,这客观上要求扩大教育对象,因此原先的个别教学和集体教学已经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势在必行。这样,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应运而生。

关于班级授课制历史发展问题,学术界公认的是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第一次系统提出了班级授课制的理论。夸美纽斯总结了前人的思想和实践经验,对班级授课制从理论上进行了总结和论证,对课堂教学的课程、时空模式、班级组织等进行了界定,使之作为一种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得以确立下来。在他之后,赫尔巴特以教学过程作为一个知识传授的过程的基点,提出了教学过程的形式阶段理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从而使班级授课制基本定型。到近代以前苏联凯洛夫教学论为代表,提出了课的类型和结构的概念,使班级授课制成为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19世纪后半期,由于班级授课制具有高效、快速、大量、经济、规范、程序等优点,因此逐步取代了个别教学。当然也由于其自身不可避免的缺陷,因此到19世纪末,欧美各国从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结构入手进行了改革,在班级授课制的基础上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提出了道尔顿制、设计教学法、文纳特卡制等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

二战后,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朝向了两个相反的方向。一方以苏联凯洛夫为代表,强调课堂教学仍然是中小学教学工作的基本形式。他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进一步探讨了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类型和结构。另一方则表现为西方各大国大胆尝试采用开放性的个别化教学组织形式,努力寻求既不失集体影响,又有个人独立自学的教学组织形式。这是班级授课制与个别化教学为代表的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并存的新阶段。

(二)国内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

纵观中国古代教育史,个别教学和集体教学这两种教学组织形式都经历过。而作为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中国则最早于1862年在京师同文馆采用。随后1903年颁布的癸卯学制对其加以确定。到20世纪初,班级授课制在全国学校中开始普遍推行。整个20世纪前50年,中国结合国外同一时期教学组织形式研究的发展与影响,探索了不少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如1920年江苏省结合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进行了推广,同年,教育家俞子夷做了关于设计教学法的类似实验,然后结合中国实际,创设了协动教学法。1936年,河南省立开封第二小学、福州市实验小学先后对文纳特卡制进行了模仿实验[4]。20年代后到解放前,杜威学派教育理论传入中国,但影响的范围和领域有限,广大学校仍采用班级授课制。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历史原因以及受苏联凯洛夫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班级授课制一直占据统治地位。但受六七十年代程序教学、人本主义等教学思想的影响,出现了个别化教学,不少论者也对其进行了研究,如:卢仲衡的数学自学辅导实验研究、刘静和的小学英语程序教学实验研究、佟冬泉的小学识字程序教学实验研究、小学算术分数部分程序教学实验研究等。同时,学者对复式教学和现场教学也有所研究和实践。

从以上对中外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历程来看,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实际上经历了从个别教学到集体教学(过渡形式)再到班级授课制(包括在其基础上产生的变式)最后到个别化教学的发展历程。每一阶段与其前一阶段相比都有着实质性的创新,更是历史的进步。然而这其中还是不可避免的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对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进行方法论思考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教学组织形式创新的方法论思考

(一)要运用系统的、整体的观点创新教学组织形式。我们应以一种非线性思维方法去创新教学组织形式,这意味着教育的创新要比自然科学领域的创新复杂得多。教育的创新绝不仅仅只是一个“教育性”事物本身的创新,必须考虑到与之有关的各项因素。教学组织形式本身蕴含着一定的教育理念,体现着一定的教育规律,也要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更要受到社会生产力水平这一根本因素的制约。因此新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人们基于一定的教育立场和信念,并综合考虑、遵循一定的客观条件、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的产物;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也不仅仅意味着只是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而是与之有关的包括教育观念、教育目的等一系列理念的整体变化。

(二)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不仅应体现在“形”上,更重要的是要凸显出“质”的创新,达到形式和本质相统一。教学组织形式当然首先表现出一定的形式,表现为独特的时空限定和结构模式,特定的时空和结构决定了特定的形式。外在形式不等于内在本质,本质的探索需要外部关系结构的解剖。创新不能仅仅只局限于外在形式的改变。教学组织形式要真正实现创新,则必须创新人们心目中秉承的理念、原则、方法等来进行,要体现出内部的、与众不同的实质性特征。这当然并不是说只需要创新教学组织形式的实质,可以不管形式,只是说两者要相伴而行,使形式的创新体现出新的本质。

(三)就我国来说,任何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还必须以班级授课制为最根本的基础。班级授课制是教学组织形式在个别教学和集体教学后的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创新,对世界各国普及教育对象,提高教育效率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解放后我国全面学习苏联,广泛吸收凯洛夫教育学,当然包括其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对我国教育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从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到现在,凯洛夫的思想体系几乎没有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可以说在我们骨子里彻底内化了,因为班级授课制着实适应了我国教育教学的需要。然而自从2001年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施行以来,不断有拿班级授课制来反对现代教学的声音出现。认为班级授课制过于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不利于因材施教,不利于学生自主性的养成等等。甚至有人主张应放弃班级授课制而代之以一种全新的组织形式。然而这种创新理念不管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行不通的。走极端的“创新”意味着退步,辩证唯物主义更是要求我们要以辩证的观点看问题,对旧事物的创新要批判的继承、吸收,而不是全盘否定。任何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现阶段仍然必须以班级授课制为基础进行。

(四)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在班级授课制的基础上要朝着个别化的方向进行。个别化教学的出现是教学组织形式发展到现代以来试图调和班级授课制和个别教学之间矛盾所做的努力,是现代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虽然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的产生必须以班级授课制为基础,但班级授课制毕竟有它自身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因此需要尽最大的可能性去减小这种弊端。从理论上来看,学生的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育教学必须正视这种差异,实行因材施教。另一方面,现代教育理念更是为个别化教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例如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就主张教育必须尊重人的发展,以人为本,崇尚人文精神。建构主义、多元智能等先进理念更需要个别化教学来贯彻实施。从实践角度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技术也获得了长足发展,尤其是计算机辅助教学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个别化教学的实施创造了条件。在原有教学组织形式的基础上,我们应充分利用优越的技术手段,开创与高科技结合的、现代化的、新的教学组织形式。例如已有的网络教学、远程教学等。总之,个别化教学是以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谐、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应自觉顺应这一趋势,在借鉴已有教学组织形式的基础上达到优势互补,扬长避短。

(五)注重教学组织形式创新的理论指导和外部效度。任何一种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必须要有理论支撑,脱离理论指导的创新等于盲目探索。杜郎口中学和洋思中学依靠实践探索创新出来的教学组织形式取得了较大成功,但学校的发展也到了“瓶颈期”,这个时期单纯依靠实践的探索是很难度过“瓶颈期”的,必须加强理论的研究和指导[5]。另外,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不应只是简单的、一时的、特定学校的改革创新,而是要有较高的外部效度,能够普遍推广的创新。大部分新的教学组织形式都是在某所学校,由某个教师通过自己长时间的实践经验逐渐摸索出来的,给本学校的课堂教学带来了重大进步。这类学校、教师以及这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会被人们奉为典型而不断地去模仿学习。然而任何创新都是要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全人类,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如果只适合特定对象的话就失去发展的意义了。这就需要典型学校要不断地从理论层面总结新型教学组织形式的特征、原则、应用方法、注意事项等等,并且在保证日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可以公开教学活动,同时也可以到其它地区和学校推广、演示,彼此之间逐步建立起一种长期的合作学习关系,新型教学组织形式的影响力才能不断扩大,同时也反过来推动自身的发展与完善。

(六)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在借鉴国外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更需要努力做好自己的“品牌”。我国理论界的学者对国外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做了大量的介绍、分析和评论,如曾天山的《教学组织形式比较研究》,瞿葆奎、丁正霖先后合写的《“道尔顿制”在中国》、《“设计教学法”在中国》、《“文纳特卡制”在中国》[6]。实践一线也针对国外风靡一时的教学组织形式做过实验和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如果只是借鉴国外的成果而没有自己独特的“品牌”的话,我们只会被“牵着鼻子走”。新课改中出现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少本土文化的自信而对外来文化采取过于谦卑的姿态和简单移植的态度。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和保护本土生长的新型教学组织形式,例如杜郎口中学的教学组织形式、洋思中学的教学组织形式等。他们的成长需要我们的关注和支持。把借鉴和自主创新结合起来,是教学组织形式创新的不竭动力,也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出现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本土的教学组织形式。

参考文献:

学校体育赛事的组织形式与创新 篇6

助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两级海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某机关机关党委积极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努力营造“崇尚学习、尊重知识、培养人才、团结奋进”的良好氛围,创新学习形式,搭建多种学习的平台,积极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文化和业务素质,一年来,广大党员在本职岗位上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各项工作取得较好成效。

一、强化组织领导,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一是建设一个学习型党组织“示范班”。某机关党组把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作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示范班”,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一年来,党组相继组织开展了学习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中央办公厅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国家公务员法》、两级关长会议精神、上级海关关于大监管体系建设精神等活动,开展了党组主要成员给全体关、警员上廉政党课、业务培训课等活动,进一步提升了班子队伍的科学决策、开拓创新能力、驾驭全局能力。

二是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火车头作用发挥好。中心组成员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头坚持学习、带头组织理论

1宣讲、带头加强学习辅导、带头开展调查研究、带头撰写调研文章、带头解决突出问题,充分发挥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的“火车头”作用,推动形成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的工作机制,为党委、支部的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作出了表率,推动了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顺利开展。

三是注重制度保障,增强学习的规范化。为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某机关党组和机关党委先后下发了《某机关党组关于进一步推进学习型海关建设的意见》、《2010年某机关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计划》和《某机关机关党委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规划》,进一步规范了学习制度,健全了长效学习机制,树立“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干部队伍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职业素质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坚持以党组中心组的理论学习为引导,抓好各个层次的学习活动。建立健全党员干部个人平时自学制度,坚持周一晚上的学习日制度,做到学习有内容,落实有计划,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进一步加强对党员干部的述学、评学、考学工作,积极运用地方的教育平台和绍兴党建网,不断拓展党员干部学习教育的领域、方式方法,努力推进学习成果的转化和运用。

二、丰富学习形式,搭建多种学习的平台。

一是创新载体,丰富组织生活形式。年内,机关党委积

极开展了“十分钟”党课和“最佳组织生活实例”征集评选活动,并以“爱关,从身边事做起”和“小小车厢,十分钟党课”为题申报了最佳组织生活实例。为庆祝建党89周年,组织开展了“忆七一历史,温入党宣誓”主题活动,组织党员学习党的历史,开展“党员义务奉献日”活动等,进一步激发广大党员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立足平凡岗位作贡献的热情。组织党务知识培训、党委读书会以及机关党组织和企业、社区党组织的结对共建活动,搭建共建平台,丰富党建工作内涵,以丰富多彩的学习形式,增强党员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强化党员的自我教育意识,促进党的基层组织生活健康有序开展。

二是注重方式创新,着力增强学习的科学性。各支部积极创新形式,把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与创先争优活动、机关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采取读书会、报告会、交流会和知识竞赛、演讲比赛,以及参观考察等多种形式,搭建学习的平台,激发职工学习积极性,增强党员党性观念,着力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活动的深入开展。今年以来,先后开展各类专题讲座40多场次,知识竞赛、演讲比赛7场次,举办读书会、座谈会11余次。创办了《绍关党建》,及时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级的重大决策与部署和本单位党建工作动态,为广大党员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学习的平台,推进了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三是开展读书荐书活动,营造浓厚学习氛围。机关党委

在年内开展读书荐书活动2次,向体党员推荐了《超越自我》和《党员读本》等书籍,党员领导干部读书不少于3本,通过学习引导使广大党员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职业荣誉感,增强自觉献身海关事业的历史责任感,为全面履行把关服务职责,推动海关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四是开展专题教育,思想素质进一高提高。今年以来,先后组织展了为期一个月的公务员行为规范专题教育活动和为期三个月的“以案为鉴警钟长鸣”警示教育活动。教育中,通过学习《国家公务员法》、《国家公务员行为规范》、《行政机关国家公务员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和《海关人员六项禁令》,开展座谈讨论,自查互查等形式,使全体党员的责任主体意识和廉洁自律意识,对海关工作所面临的廉政形势有了全面、清醒的认识,进一步提高了拒腐防变能力和履行“一岗双责”的能力,较好地营造了“团结和谐、争先创优的学习工作氛围。

三、坚持学用结合,在学习成果转化上见实效。

一是注重学用结合,在增强学习实用性上下功夫。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中,机关党委积极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把握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坚持“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的原则,搞好学习成果转化,把学习成效转化为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坚持学习理论与指导发展实践相结合,切实在解决问题、服务群众、推动科学发展上下功夫。

二是注重学习效果转化,在推动各项工作上见实效。近一年来,各部门努力学习业务知识,注重学习效果的转化,主动服务企业,推动属地业务的发展,各项指标发展较快。监管进出口货物总值环比增长19%,同比增长39%;标箱数环比增长40%,同比增长52%;报关单量环比增长53%,同比增长55%;减免税审批货值、减免税款环比分别增长19%和35%,同比分别增长72%和270%;企业注册备案同比增长20%;加工贸易深加工、保税仓库业务成倍增长;稽查查发移交违规情事4起,涉案金额5000万元,涉税1300万元;全关提前百日完成全年税收任务。较好地把学习效果体现在海关业务的快速发展上。

三是注重社会形象,文明共建成效明显。积极开展社区结对活动。年内,机关党委与胜利社区党委、白马社区党委签订了《社区党建共建协议》,丰富了海关党建工作内涵,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谋发展、共创和谐的工作要求积极开展工作,展示海关人良好的社会形象。组织开展向玉树地震灾区捐款活动,各支部积极响应《机关党委关于号召全体共党员开展“情系玉树、奉献爱心”捐款的倡仪书》,广大党员、部分群众拥跃捐款,共收到捐款6560元,用实际行

动为灾区困难群众献出了一片爱心,倾注了一片真情,用实际行动展示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开展省级文明单位创建活动。今年是省级文明单位创建复评年,某机关机关党委把学文明创建知识作为各支部学习的一项内容,组织全体党员学习《机关文明礼仪》,更好地树立对外形象,使文明创建工作进一步推进。

学校体育赛事的组织形式与创新 篇7

关键词:学校组织创新气氛,心理资本,创新行为,中学体育教师

组织创新气氛是组织成员对组织环境的创新支持程度的感知[3], 它是影响个体创新行为的环境因素。研究表明, 组织创新气氛能够促进个体创新行为的发生, 良好的支持与鼓励创新的组织环境能够激发组织成员的创新动机, 促使其表现为更多的创新行为[5,6]。近年来, 国内外学者更多的是关注组织创新气氛对个体创新行为的作用机制。然而, 该机制留有诸多空白。心理资本是个体所拥有的积极心理资源。“四维观”认为希望、乐观、自我效能和坚韧性是心理资本的基本组成要素, 它具有“类状态”的内涵特征[1]。心理资本作为调整与管理其他心理资源的基础资源, 在组织创新气氛对创新行为的影响过程中的作用尚未明晰。但有研究表明, 组织支持感能够有效提升个体的心理资本水平, 而心理资本对工作绩效和组织公民行为也有积极影响[4]。那么, 心理资本是否在组织创新气氛与创新行为间会起到中介作用?这一命题还有待证实。学校组织创新气氛是教师对学校的创新支持程度的感知, 本研究以中学体育教师为研究对象, 探讨学校组织创新气氛、心理资本和创新行为之间的关系。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抽取642名中学体育教师并发放调查问卷, 回收628份, 有效问卷575份。

1.2 研究方法

1.2.1 学校组织创新气氛量表

该量表由邱皓政 (2002) 编制[2]。量表采用李克特式7点计分法。对原量表进行修订, 21个项目组成领导效能、组织理念、学习成长、团队运作、环境气氛、工作风格6个维度。

1.2.2 中学体育教师心理资本量表

该量表由魏德样 (2012) 编制, 事务型心理资本4个维度:奋发进取、乐观希望、自信勇敢和坚韧顽强[3]。量表采用李克特式7点计分法。修订后剩余12个项目。

1.2.3 中学体育教师创新行为问卷

自编中学体育教师创新行为问卷。该问卷共10个项目, 包括创意产生和创意实施2个维度, 采用李克特式7点计分法。总问卷的Cronbach’sa系数分别为0.819, 创意产生和创意实施分问卷的Cronbach’sa系数分别为0.742和0.756, 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为:χ2/df=2.467, GFI=0.960, AGFI=0.935, NFI=0.912, IFI=0.946, CFI=0.945, TLI=0.928, RMSEA=0.063。

2 结果与分析

2 . 1 学校组织创新气氛、心理资本和创新行为的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结果表明, 学校组织创新气氛、心理资本和创新行为两两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学校组织创新气氛与心理资本的相关系数为0.60;学校组织创新气氛与创新行为的相关系数为0.54;心理资本与创新行为的相关系数为0.61。

2 . 2 心理资本在学校组织创新气氛与创新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

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构建以心理资本为中介变量的学校组织创新气氛与中学体育教师创新行为的关系模型。首先构建模部分中介作用模型M1 (部分中介模型) , 结果显示, 模型M1拟合良好 (见表1) 。除模型M1的学校组织创新气氛与创新行为的标准化路径系数没有达到显著水平 (P>0.05) 外, 其余路径系数均达到显著性水平 (P<0.001) , 故删除路径系数不显著的路径以修正模型。结果显示, 修正后的模型M2 (完全中介模型) 拟合良好 (见表1) 。比较模型M1和模型M2, 根据△χ2和△df决定模型的取舍, 如果△χ2不显著, 则取路径简洁的模型;反之, 则取路径复杂的模型。经修正后, △χ2小于临界值X2 (n=1, a=0.05) =3.84 (△df=1, △χ2=0.031, P>0.05) , 表明模型M1与模型M2之间的△χ2不显著, 根据节俭原则, 选择路径较简洁的模型M2。结果表明, 心理资本在学校组织创新气氛与中学体育教师创新行为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3 讨论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 学校组织创新气氛、心理资本和创新行为以及各个维度之间呈高度显著正相关, 表明学校组织创新气氛越高, 相应地中学体育教师的心理资本水平也越高, 产生的创新行为越频繁。

本研究发现, 学校组织创新气氛对创新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研究结果支持创新氛围对个体创新行为的促进作用的观点[5,6]。良好的学校组织创新气氛是体育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产生创新行为的催化剂。教师对学校内部创新特性的主观知觉会影响他们对创新的态度、信念、动机和行为。如果学校内部气氛显示是提倡与支持学校体育工作创新的, 那将会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师的创新意识, 从而能够激励和促进体育教师对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投入, 进而提升体育教师的创新能力, 促进创新行为的产生。

然而, 学校组织创新气氛究竟是如何影响中学体育教师创新行为的?为了探讨学校组织创新气氛影响中学体育教师创新行为的内在机制, 本研究将整体心理资本 (由奋发进取、自信勇敢、乐观希望和坚韧顽强4个因子合并而成) 作为中介变量纳入模型中。结果发现, 整体心理资本在学校组织创新气氛和创新行为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 说明体育教师的心理资本是学校组织创新气氛促进体育教师的创新行为产生的必要中介途径, 即学校组织创新气氛通过影响中学体育教师的心理资本, 进而再影响其创新行为。学校对体育工作的支持是体育教师心理资本水平得以提升的有力外部条件。而拥有积极心理资源的体育教师更容易在工作中实现创新, 心理资本水平越高的体育教师, 将对自身拥有的创造力表现出强烈的信念以及产生更多的创新行为。心理资本是个体在成长与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心理品质, 具有可管理、可开发性的特征, 因此, 学校在营造支持创新环境气氛的同时, 更要关注提升体育教师的心理资本水平。

4 结语

学校组织创新气氛、心理资本和教师的创新行为之间呈正相关;学校组织创新气氛对中学体育教师创新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心理资本在学校组织创新气氛与中学体育教师的创新行为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璧辉, 巩键, 张炜.心理资本、创新气氛与创新行为关系研究进展[J].科技管理研究, 2013 (5) :9-13.

[2]古永司, 刘晓花.学校组织创新气氛、教师教学效能感与教师教学创新的关系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 32 (30) :29-31.

[3]魏德样.我国中学体育教师心理资本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 2012.

[4]吴庆松, 游达明.员工心理资本、组织创新氛围和技术创新绩效的跨层次分析[J].系统工程, 2011 (1) :69-77.

[5]LUTHANS, F., AVOLIO B, WALUMBWA F, et al.The psycholgical capital of Chinese workers: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with performance[J].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 2005, 1 (2) :247-269.

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分析 篇8

摘要:经过对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有关组织形式进行了一定的分析,笔者对于丰富多彩的相关体育活动比赛、课外体育活动的相关组织形式以及体育课具体的组织工作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了解,认为切实提高体育教学的效率,促使学生在生理以及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从而造就出切实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在体育教学之中,相关的组织形式是否正确,直接影响了整个体育教学质量的好坏。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分析

中圖分类号:G807.4

教学组织的有关形式实际上就是教学活动整个过程之中的学生以及教师具体的组织方式,同时还有教学空间与时间方面的安排方式。对于教学组织形式来说,其在教学实践以及教学理论之中,处于实际落脚点的重要位置,具有集结与综合的性质。有关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与沿袭,切实反映出了在教学理论方面的深化以及教学实践的具体需求。

一、高校体育教学有关组织形式概述

在高校体育教学之中,相关的教学组织形式展现在了学生和教师之间互为联系与作用的一种方式,从根本上来说就是需要最大限度的体现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之间的作用。相关的作用方式不但能够表现为直接的,同时也能够表现为间接的,可以在班集体或者是在小组与个体之间进行,其中应该由教师起到应有的主导作用。凭借相关的组织形式作为纽带,将教学内容、教学要素、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过程等相关的成分按照合理有效的方式开展以及搭配。并且体育教师的教学形式和学生实际的学习形式都要利用合理高效的教学程序进行连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活动顺利的开展。

二、高校体育教学有关组织形式方面的特点分析

(一)具有形式多维性的特点

高校体育教学有关的组织形式实际反映的是在相关教学活动之中的时间、空间以及人员的安排与组织。在教学组织形式的相关角度来对教学活动进行说明时,就一定要从时间、空间以及人员等多个方面进行思考,才能切实对相关的组织形式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教学组织所具有的多维性直接决定了相关的体育教学活动几乎都是多种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也就是时间、空间以及人员等相关组织形式共存的。也正是由于在客观上来说教学组织形式是多维的,所以对它的研究一定要完整全面的进行。

(二)具有分班多样性的特点

高校体育方面的教学是以身体活动作为主要形式的一种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学生本身在技能以及体能等有关方面所具有的差异会对课程的实际效果造成不同的影响,为了能够更妥善的满足学生具体的需要,并且促使所有学生都能够在原本的基础上得到更好、更有效的发展,在教学组织的有关过程之中我们可以尝试跨年级、跨班级、个人兴趣、混合性别、按照运动技能以及体能实际的水平来开展分班教学相关的组织形式。

(三)具有分组针对性的特点

在相同的教学班之中,能够利用不同的有关教学分组的具体方法来其实提升教学效果。例如为了可以帮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受到平等教育的培养机会,相关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构建一些具有互助合作性质的学习小组,让基础知识扎实的学生和成绩普通或者是成绩较差的学生分在同一组之中。这样做不但能够有效的发挥出基础知识扎实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够帮助成绩一般或者是较差的学生得到更大的收获与指导。

将同班之间或者是互相认识的学生分在一组,由于他们相识所以相互之间有着非常高信任度,并且依赖性更强,思想能够保持一致,所在分组教学之中能够更加有效的发挥出他们自身的作用,从而形成合力,进而切实提升教学效果。

对于游戏活动或者是准备活动来说,我们应该利用随机分组的相关方式,这样能够使学生对有关课程产生更大的兴趣以及刺激,与此同时还应该适当的增加学生之间的沟通与相互交流的机会,这样能够帮助平时接触比较少的学生更加融洽的组合在一起;另外一方面由于组合到一起的学生都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这样能够使学生们所处的环境氛围不断更新,进而提升学生自身的适应能力以及应变能力。

三、改善高校体育教学有关组织形式的具体建议

(一)重视大学生在体育文化方面的修养培育

提高对学生在运动生理、体育理论、运动心理学、体育技以及战术形成原理等方面的教育,帮助他们对于之前学到的有关体育“三基”方面的知识能有一个非常高的理论性质的升华,从而促进他们对于体育文化有关思想的形成。

(二)扩大学生在体育选择方面的自主权

高校体育相关必修教材非常多,并且还有重复的现象,减少了大学生们对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兴趣。所以,一定要应用选择式的相关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相关的体育教材之中,挑选有兴趣的一个或者是几个项目进行纵深发展,从而使所修项目达到更高的水平,进而逐渐形成大学生对于体育项目方面能够做到一专多能,培养并且促进他们自身的终身体育思想稳固定型。

(三)扩大学生在体育学习方面的自由度

灵活化、个别化以及多样化的有关实质,实际上就是为所有的大学生构建一个具有高自由度的相关学习环境,从而使他们的个性能够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而相关的教师则应该在分析、观察以及对学生个体进行辅导与讲解的过程当中,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独立学习以及独立思考方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逐步引导着学生们朝着自主、自觉学习的有关方向转化,并合理的培养他们在体育方面的能力。

(四)提高并完善高校体育考核方面的制度

学分制的有关制度是高等院校在考核制度方面的一种科学体现,可以给大学生们带来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以及更多的自由。而高校体育教学的任务、目的、考核制度以及考核方法,实际上就是为了能够促使学生在生理以及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并且切实的提升他们的体育运动能力。

(五)对高校体育教学方面的内容进行更新

长期发展以来,高校体育教育已经非常完善,各项体育教育活动都已经稳固成型,但也正因如此,使得高校体育教学内容过于单调,尽管体育项目非常多,但每个项目都有其固定的形式,长久以往难免会让人感觉乏味。因此,高校应该对体育教学相关的内容进行适当的更新与改进,从而提高体育运动的适用性以及灵活性。

结束语:

高校体育教学当中所应用的有关教学组织形式,能够极大的提升体育教学实际的工作效率,并且可以使诸多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方式在相关的组织形式之中得以有效的运用,与此同时也能够帮助体育教学活动更加丰富、更加多样化。不同的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方式只有在正确使用到相关的教学组织形式当中,才能够切实的发挥出本来的效用。相关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以及所有的教学活动模式之间的关系,直接决定了有关的组织形式是否正确合理,对于体育教学活动的实际效果与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尚玢.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对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状况影响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29);109.

[2]任远金; 陈双.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挑战与分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3);114.

[3]林克明; 吴绪东.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模式的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2);121.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季刚(1978—),男,汉族,江西永修人,上海体育学院硕士,九江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上一篇: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的意义下一篇:祖国我爱你国旗下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