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刍议

2022-10-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学生是文化水平、思想素质相对较高的群体, 他们的诚信水平如何直接关系到现阶段社会整体道德状况。但在大学校园存在较严重的诚信缺失现象, 诚信缺失致使同学之间缺乏信任和交流, 诚信缺失也是校园恶性案件发生的主要原因。诚信缺失, 是新时代大学生的致命软肋, 也是当前高校德育教育中的一点难点。因此, 分析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完善高校诚信教育机制, 加快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步伐是高校德育工作的当务之急。

1 加强高校诚信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1)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诚信是一个社会生存和法则的基石, 是是一切道德的出发点。就像所有的美好道德的形成一样, 诚信的形成并非是自发的, 社会环境和教育是培养诚信的土壤。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发展和形成的重要时期, 大学生们不但需要学习科学知识, 更要学习立身处世之道。高校加强诚信教育是培养人格健全, 适合时代要求的新人才的必然之举。

(2) 市场经济不单是法制经济, 也是诚信经济, 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诚信的市场环境.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发展要依靠当代大学生的努力, 高校加强诚信教育将有利于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 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3) 加强高校诚信教育也是现实的迫切需要。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由于各项经济和法律制度都不够完善, 加之人们的思想认识有待提高, 因此我国经济生活中出现了诚信缺失, 信任关系紊乱等现象, 坑蒙拐骗、违约背信司空见惯;偷税漏税、弄虚作假大量滋生;假冒伪劣产品肆意横行, 这些不道德的行为和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 并且也从社会蔓延到了家庭和学校。在这样的大环境下, 高校也出现了诚信危机, 大学生信用意识淡漠、信用观念扭曲等问题日益严重, 大学生不讲信誉的事情随处可见。作业抄袭、旷课撒谎、考试作弊、论文剽窃、学历伪造、贷款不还甚至偷盗财物等, 很多这样的行为在有些学生眼里并非是见不得人的事情, 甚至当做了其大学生活的日常生活方式。我们不否认大学生主流道德是好的, 也不否认主流学生的道德是好的, 但是我们不能低估一小撮缺乏诚信的学生的影响和破坏作用, 高校的诚信状况不容乐观。大学生诚信的缺失不单影响其自身的健康成长, 而且危及到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 因此, 在高校开展诚信教育, 强化学生的诚信意识是现实的迫切需要。

2 诚信教育的保障

2.1 法律的保障

当道德规范不能有效制约诚信缺失行为时, 具有强制性的法律就应该成为道德的底线。我国现行法律中有许多关于诚信的要求, 如民法确立诚信作为民事活动的一条基本原则。我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公务员法》、《刑法》等也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关于经济信用, 行政信用和司法信用等法律要求。法律的规定使人们明白:失信就是违法, 甚至犯罪。

2.2 制度的保障

秩序的形成需要有制度作为保障。制度不完善, 管理缺位是造成缺失诚信的原因之一。只有不断加强和完善诚信制度和规范, 才能强化当代大学生的诚信意识, 培养大学生的诚信行为能力, 反之, 诚信制度也会在大学生践行诚信行为中得到完善和和修正。

2.3 文化的保障

大众文化在现代社会里具有比其他文化更深更广泛的影响力, 特别是对青年人的影响尤为深远。因此, 我们可以利用大众文化这种影响力, 营造诚信文化环境, 发扬诚信美德, 抵制诚信缺失的不良现象, 抵制反诚信文化。只有制造强大的诚信舆论环境, 从文化层面加强诚信导入, 才能更好地的实现诚信教育的目的。

3 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措施与方法

高校要对大学生施行诚信教育, 这是其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 其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大学生们的诚信程不单直接影响其本人的人际交往和事业发展, 而且也关系到到整个社会的未来, 所以, 加强诚信教育是高校的重要任务, 是大学生的必修课。

3.1 建立完善的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

要坚持大教育观的指导思想。把学生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联系起来, 不要为了教育而教育, 要有长远的系统的教育规划。采取灵活多变的教育方式, 如收集人类诚信史上的诚信的箴言, 研究各个领域里的诚信实例, 正面培养学生的诚信认知和信用情操.鼓励学生践行诚信美德, 只有沿着诚信的目标, 逐步实施诚信认知, 诚信情感和诚信行为三位一体的诚信教育计划, 才能真正培养正确的诚信意识, 并内化为诚信情感, 才能激发学生的诚信行为。

3.2 营造诚信教育氛围, 把握正确的诚信价值导向

诚信教育氛围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物质氛围需要整个社会包括学校自身来共同营造, 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诚信的价值所在。如:校方拒绝黑心棉被, 不滥发学习资料, 杜绝乱收杂费, 合理的伙食收费, 等等;在社会上, 各级政府要加大防腐倡廉打击假冒伪劣的力度, 在全行业倡导诚信服务的理念。在这样的物质氛围下, 学生能感受到诚信的重要意义。在精神氛围的营造上, 要借助大众传媒的力量, 发扬真、善、美的价值理念, 鞭挞假、丑、恶, 约束不诚信的行为。另外, 在价值目标的导向上, 要大力提倡“做老实人, 说老实话, 办老实事”的风气, 让大学生心怀坚守道德底线, 攀登道德高峰的理想, 作为一种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诚实守信应该奉行。

3.3 加强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建设

如前所述, 学校没有健全的管理制度, 管理工作不能实现规范化和法制化, 就会给大学生诚信缺失行为提供温床。因此, 在教育教学管理中要建立完善的依法治校的管理制度, 避免以人治校的传统陋习, 在学校管理的各项工作中做到公开透明、公平无偏、公正无私, 只有让学生感受到管理制度的严肃性和威慑力, 才能自觉规范自身的行为。严格规范的管理对于那些道德约束力不强的学生无疑是一剂良药。

3.4 建立大学生信用档案

为了让学生养成诚信的习惯, 有必要建立大学生信用档案, 这样就可以从根源上减少社会上的诚信缺失现象发生。在西方发达国家, 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诚信记录会直接影响到其毕业后的求职和工作, 那些信用良好的学生比信用不好的学生, 更容易的得到好工作或者更容易从银行贷款。在我国, 许多高校的学生诚信教育机制和评估标准的建构都不完善, 甚至是一片空白, 关于这点, 西方国家的做法应该予以借鉴。不论是学校还是社会, 都应该重视对人诚信的教育, 加强诚信教育的力度, 只有这样才会减少或者消除诚信缺失的社会陋习。

摘要:当代大学生是社会的建设者、文化的传承人。诚信, 是一个普遍的问题, 是一切道德的基础, 是大学生必备的品德。高校必须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 社会也必须为诚信教育提供良好的诚信环境。

关键词:大学生,品德,诚信教育

参考文献

[1] 徐雅芬.诚信的内涵和机制的建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3 (8) .

[2] 唐初阳.大学生诚信问题的法律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3 (4) .

[3] 骆汉城.中国诚信报告[M].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4.

上一篇:辽宁省宽甸县大立志沟金矿地质特征及成因讨论下一篇: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的心率变异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