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论文

2022-04-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同时,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以教育的角度从大学扩招、专业设置、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体制及大学生就业观等方面探讨了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对策。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论文 篇1:

浅谈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困难及其对策

摘要:近年来高等院校连续扩招,使大学生就业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本文从分析当前形势下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形势入手,分析了我国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以期对大学生就业有所助益。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 就业现状 就业指导 自主创业 对策

自1998年的高校“并轨”、扩大招生开始,可以说我国高等教育迈入了空前的跨越式发展的阶段。高等教育产业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大学生毕业,能否顺利进入社会、毕业生就业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大学毕业生就业不仅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前途,还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更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状况的一件大事。

1 大学生就业难原因何在

1.1 认识有误区

(1)扩招惹的祸。2003年是高校扩招后的第一个毕业生高峰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2002年的145万猛增至212万人,2004年再增68万,达280万人,到2005年,进入就业市场的高校毕业生可能将突破340万,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一年紧过一年。于是,许多家长和学生抱怨:都是扩招惹的祸!

(2)大学毕业必然是精英。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向大众教育转变。而广大学生及其家长的看法依然停留在十几年前精英教育阶段的观念上:只要大学毕业,就意味着是“精英”,一定得有一个体面的工作。

(3)高学历等于高就业能力。这是目前我们社会的普遍误区。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学生和家长盲目追求高学历,误以为高学历等于高的工作能力。事实上,知识是头脑中的经验系统。能力是与活动要求相符合并影响活动效果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个体固定下来的概括的心理活动系统。二者的发展并不一致,知识与就业能力、学历与就业能力之间不能划等号。

1.2 整个社会就业现状差强人意

失业是一个社会问题,主要与一个国家就业需求状况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国家经济政策失调有关。我国正处于转型期,政府机构改革和经济体制转轨迫使国有单位减员增效,吸纳能力大幅下降。

1.3 高等教育本身存在问题

我国高校招生缺乏自主性,计划经济痕迹依然浓重,没有与市场“零距离”接触。首先高校培养层次比例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各层次就业率与同期招生数层次结构呈反向,研究生供小于求,本科生供求基本平衡,专科生供大于求。其次,高校现有学科专业结构存在问题。

2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对策思考

2.1 政府: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首先,政府应加快经济发展,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其次政府需继续重视和推进社会就业,进一步理顺毕业生就业体制,始终坚持市场取向,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的约束,淡化单位的福利保障功能,在户口、档案管理和劳动保险等方面给予相应配套的社会保障。

2.2 社会:观念与时俱进,服务实在周到

我国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势在必行,必须彻底摆脱人分五等、官分九级等封建思想的束缚,真正认同劳动者无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形成行行出人才的社会意识。同时实实在在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服务。

2.3 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刻不容缓

(1)毕业生就业情况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成效的重要标志。教育部每年公布的各大高校就业率必然给学校施以压力和动力,学校只顾教育不管就业行不通了。

(2)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职业能力之缝谁来填?目前情况下高校得担此大任。高校教学改革与社会发展、国家建设需要紧密结合。专业设置、课程结构要满足市场所需;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反馈”、“高校生源报考录取比预警”等系统,根据不同专业科学地制定扩招规模;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控制长线专业的发展规模,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专业要减少招生数量甚至停止招生。

(3)发展职业培训机构,大胆尝试校企联姻。刚从学校里出来的学生除了动手能力弱外,表达沟通能力也普遍存在问题。学校应增设职业培训机构或增加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包括商务礼仪、心理健康、与人沟通、融入团队等内容。将职业素质培训与实习结合起来,真正使毕业实习起到缩小、弥合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之缝的作用。

(4)高校应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给就业指导工作重新定位,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部分,作为对学生的人生指导,满足学生对于人生发展和职业生涯设计的需求,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既弥补以前就业指导的不足,又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5)自主创业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改革的一个方向,也给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 ,学习的“第三本护照”是创业能力。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难的缓解和解决依赖经济发展,也离不开体制改革和观念更新。解决毕业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府、社会、学校和学生自身等各个方面,需要政府管理部门、高校、社会,包括毕业生本人的共同努力。政府应重视研究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社会分工。继续推进就业体制改革,明确国家、高校和劳动人事等政府部门的职责和管理权限。确立学校在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地位及应承担的权利义务。加快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使毕业生就业工作摆脱目前困境,走上正轨。

参考文献:

【1】郭小兰;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分析与对策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年01期

【2】贾德友;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卫生职业教育》2007年第12期

【3】金忠;莫凡;浅谈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和对策《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年04期

【4】沈红梅;浅析新形势下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问题《中国校外教育A》2011年01期

作者:高伟

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论文 篇2:

浅议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

【摘要】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同时,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以教育的角度从大学扩招、专业设置、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体制及大学生就业观等方面探讨了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原因分析;措施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何开展和推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成为我们必须重视的问题。随着高校大规模扩招,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加,2010年的毕业生达到630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虽然每年各种招聘会、双选会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涌现,其数量、规模也逐年递增,但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仍日益严峻。在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下,这一问题尤为突出。因此,认真分析目前大学生的就业状况,采取积极适当的应对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经济形势滞后期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国际金融危机的突然爆发使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陡然严峻起来。大学毕业生就业人数与岗位数量之间的供需比降低,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总量在减少,劳动力的社会需求增长缓慢,这势必造成一部分学生难以就业。有关调查显示,包括大型招聘会、校园专场招聘会等大学毕业生岗位需求数量,2009年第一二季度较2008年同期下降了20%。经过半年的努力,在党中央、国务院的英明决策指导、一系列稳定和扩大就业的政策支持下,金融危机造成的冲击有所缓解。但其对我国的影响还没有完全见底,尤其是对就业的不利影响有一定的滞后期,还要进一步的显现。尽管如此,仍有多家职业咨询机构认为:在当今市场环境下,大学生能够做到提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自身优势,找准“职业定位”,在求职中调整好心态,再加上国家出台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找到自己的工作就指日可待。

2、高校就业机制有待完善

(1)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相对滞后

大部分高校就业指导机构挂靠在学生管理部门,就业指导课形式单调。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基本上还是局限于信息发布、宣传政策、技巧培训、协议办理等服务性工作,缺乏对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实质性设计,不足以满足学生需求;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仍然主要面对毕业班,而此时学生大多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遗憾。就业指导工作应当亟待从毕业班向低年级学生辐射,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

(2)就业指导人员缺乏社会专业人士

就目前情况而言,从事就业指导的工作人员,主力军仍是高校老师。多数老师的个人经历都是“从一个校门进入另一个校门”,对职业、行业的发展情况多来自于文字资料、他人经验等间接渠道,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认识难免不足。在校生特别需要有创业或就业经验的师兄师姐的指导和现身说法,往往比指导教师的就业指导理论更实用。整合社会资源让更多的有工作阅历的人进入高校的职业指导系统是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

(3)部分高校专业设置亟待调整

在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的背景下,高校改革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教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优化专业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提升大学生就业的竞争力为最终目标和根本目的。在专业设置方面应有效地按市场需求来调适。但部分高等院校在专业设置上缺乏合理规划,往往是有什么老师,有什么样的条件,就开什么专业;部分专业专业性太强,适用面较窄。另外,近年来,部分学校在专业设置上还存在缺乏调研、一哄而上的现象。学校在招生时只着眼于眼前形势,缺乏长远考虑,使部分专业毕业生供大于求。

(4)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忽视

目前,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很多高校只是对学生进行一些专业课的教学,其他素质的培养则重视不够。比如很多高校很少组织学生进行与专业有关的社会实践或其他社会活动,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心理素质差,不能适应社会要求,由此更加剧了毕业生就业难现象的产生。

3、大学生就业存在心理误区

刚出校门的大学生正处于职业发展的探索期,在择业方面容易迷茫,对自己未来存在各种不良的心理误区。有些大学生对自身的定位过高,精英意识过强,对薪资和职位要求过高,一味追求物质待遇和社会地位,认为只有选择高层次职业,留在大城市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愿意去一些普通、平凡的岗位,最终导致高不成、低不就;有些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表现出功利性、依赖性、攀比性,盲目从众,不切实际、理想化,很难有发展;此外,大学生在就业地域选择方面也存在着严重不均衡。大学毕业生更多关注的是眼前职业的“含金量”,而忽略了个人理想与国家、社会利益的有机统一,欠缺奉献精神和服务国家、社会的意识。

此外,签约率滞后在不同程度上也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心素质方面的欠缺,社会压力的承受力不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选择了回避的方式。眼高手低,过分依赖父母,“啃老”意识严重,均是影响就业工作的因素。从而形成“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的矛盾。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相应措施

1、国家和政府应切实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保障大学生就业

大学生是国家培养出来的宝贵财富,是社会的精英、祖国的栋梁,是改革建设的先锋力量。因此,各级政府应当从国家的大局和长远利益出发,切实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保障大学生就业工作顺利开展。政府部门要大力推动社会用人机构的市场化改革,积极推动毕业生就业市场、人才市场的信息共享,搭建有利于人才合理流动的平台。有关调查表明,58.73%的同学找工作的主要渠道是人才交流市场,而人才交流市场开放的时间和地点的局限性、某些部门之间沟通不够将导致信息获取不及时,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序进行。各省、市人事部门应树立就业优先的政策目标,发挥自身优势,加强与学校、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及时了解各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为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搭建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拉近用人单位与在校学生之间的距离,为大学生创造和谐的就业环境。

2、学校应多举措力保大学生就业工作顺利进行

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必须高度重视。高等学校作为高水平人才培养基地,义不容辞地肩负着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和就业观念教育的重任。根据社会需要和大学生自身特点,高校管理部门应该调整大学的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起一套实用而完整的职业培训体系,不仅是要求学生们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也要将职业生涯规划的技能、职业生涯决策的技能等多方面技能的培养引入校园。内化成为自身稳定的素养,高校应创造条件运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将关于自身价值定位、职业技能发展、职业生涯规划,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整个阶段。指导形式上,知识传授多,技能培养少校开展职业指导。

高校同时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适量地在高校开设实践课程,增加教学环节中社会实践的比例。努力创建一批长期而稳固的实践基地和就业基地,充分鼓励大学生利用寒暑假等课余时间到相关基地及部门进行实习和实践,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校和大学生适应市场需要的能力。

3、大学毕业生要不断提高竞争力

(1)端正心态,树立正确择业观

应届毕业生在面对就业问题时,应调整好心态,自觉融入社会,客观定位自身情况,可适当放低薪酬要求,不要过分看重薪酬、国企和外企等因素,先就业、再择业,争取更多就业机会;对应聘地区的筛选不要过分苛刻,树立服务基层、自主创业的新观念,充分利用国家政策营造的宽松环境多渠道就业。实际情况证明我国西部的许多地区还是急需很多国家的建设人才的,所以,提前做好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导,同时鼓励大学生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工作,也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所在。

(2)注重实践,不断提高竞争力

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注重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去做一些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在生动的实践中积累经验,弥补知识和经验的不足,了解国情,增长见识,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更好地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做好准备。

(3)确立理想,尽早规划职业生涯

从长远意义来看,大学生要想顺利地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就应当结合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能力倾向尽早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理智地寻找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职业,保持好一个良好的择业心态,避免眼高手低,主动适应社会,克服各种压力带来的短期心态,从而避免求职时的盲目和错失良机。

参考文献

[1]谢守成.大学生就业案例分析[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姜纳新.大学生就业指导[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3]张互桂.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在于提高其就业力[J].文史博览(理论),2009,(3):66.

[4]姜茂徐.大学生的职业.就业与创业[M].北京:科学出版社,006.

[5]林晓沽.职业发展规划在高校就业指导巾的运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2):279-280.

作者简介:刘薇,硕士,天津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助理政工师。

作者:刘 薇

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论文 篇3:

当前形势下对大学生就业的几点思考

【摘 要】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就业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就业难”问题凸显。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提出了新形势下破除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思考

目前,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大学生就业难”凸显,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随着各大院校的扩招,技术院校、成人高校的普及使毕业生的数量越来越多,同时各专业型人才也逐年增加。第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要求越来越高。现在各单位对应聘者要求专业技术的同时,还对应聘者的交际能力、语言能力、实践能力、世界观、价值观都有不同的要求。第三,失业再就业人员、往届毕业生也挤进就业大军。第四,部分毕业生择业观念存在偏差,就业期望值和社会需求差距较大,有业不就的错位现象普遍存在。第五,应届毕业生缺乏就业竞争力,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难于找到合适的岗位,“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大学毕业生面临的严峻问题。鉴于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大学生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一)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能够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一定是德才兼备的人。其中的“才”指的便是专业知识,在日益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专业知识是求职者的立足之本,掌握熟练的专业知识才能使自己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因此,大学生从入学的第一天起,就应该树立就业观念,努力用四年的时间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学好,增强专业技能,学到利于职业规划的知识,增强自己的竞争力,使自己在专业领域立于不败之地。

(二)参与社团活动,挖掘学生的个性才能

开展学生社团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载体,开展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社团活动,它能更大限度地激发主体的创造潜能、培养兴趣、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大多数新生入学伊始,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或两个社团,课余时间积极参加社团组织的活动,参与比赛。通过参加相关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社交能力、工作意识、合作意识以及如何应对复杂环境随机应变的技能。这在无形中增强学生的个性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三)要转变传统的择业观念,树立新时代就业观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要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切忌好高骛远。大部分毕业生不愿去一线,去基层,有业不就的错位现象依然存在。很多同学想一次性找到自己理想的单位和工作,希望留在大城市,要求工资高、工作要体面、能解决住房等等,这些要求集中到一个单位是非常困难的。而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空闲岗位,小城市、乡村等地急需人才,小企业、私企等还存在大量的用人要求,大学生应树立基层意识,事业意识和奋斗意识,到基层锻炼自己,挖掘潜能,还可以将眼光投向西部,到西部地区锻炼成才;逐步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策略,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

(四)拓宽就业渠道,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

就业就是有事做,有生活保证。那么同样是工作,为什么不为自己工作呢。现在,网店、小摊位等许多小“营生”已经越来越普遍,所以自主创业是今后大学生一大就业路线。自主创业,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找准商机,发挥一技之长,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道路,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

(五)充分利用假期时间,做兼职工作,为以后就业打下基础和创造条件

寒暑期做兼职工作不是为了简单的赚钱,更主要的是为了以后求职打下基础。不要轻视短短的一个假期,这一个假期的工作所学会的东西是你在学校的专业课上无法学到和理解的。同时,任何一个兼职都很有可能成为你今后所要从事的工作。

二、学校要加大投入,做好就业指导工作,促进大学生就业

(一)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是职业道德、职业操守、职业行为等职业要素的总和。它是每一个工作岗位最基本的要求,是必须牢记和自我约束的。对大学生而言职业意识就是他们在职业定向与职业选择过程中对自己现状的认识和对未来职业的期待与愿望,很大程度影响到他们的就业方向。因此,我们要积极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除开设职业规划课程外,还要邀请专业的职业规划人员到学院作讲座,通过宏观形势的讲解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的美好前景,通过职业人员具体讲解让学生知道行业缺少的相关人才,进而明确学生在校期间的努力方向。

(二)强化就业指导,全面增强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当代大学生在职业追求上更多的看重职业的个人价值,很少考虑职业的社会价值。容易造成大学毕业生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缺乏敬业精神和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差,而这些往往是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因此,在高校的教育中,应加强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增强大学生的职业意识,为将来的职业生涯打好基础。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多方面锻炼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 表达能力、 动手能力、 沟通能力等, 形成比较强的综合竞争力,尽可能多地参加社会实践、社会兼职和社团活动,培养自己的团队精神,积累工作经验。提高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三)建立毕业生就业网络平台,促进就业

网络已成为现今社会工作学习的重要平台。它信息容量大、涉及面广,而且方便快捷。通过建立网络平台为毕业生提供各类工作信息,搭建网上招聘、求职平台,为毕业生择业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条件。

(四)积极开展校园招聘会,促进大学生就业

招聘会仍然是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招聘会上,毕业生可以直接与企业面对面,可以对企业有更真实、更细致的了解。同时对所要应聘的工作有更深入的学习和了解,从而知道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和重点。

【参考文献】

[1]王铁英.不断创新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模式[J]. 科教导刊,2011(3).

[2]任萍萍.关于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几点思考[J]. 中国商界,2010(9).

作者:张贞

上一篇:商务局党建工作报告下一篇:乡委员会五年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