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学生文化消费的误区及其矫正策略

2022-09-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伴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以及大学办学开放度的提升, 大学生文化消费的种类、层次与形式等更加丰富、文化消费投入不断增加, 在大学生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不断提升。文化消费的快速增长为拓展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大学生群体的生活、提升大学生素质提供了更多的平台。但与此同时, 大学生文化消费中存在的误区也不断凸显, 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带来了严重的消极的影响。

一、当前大学生文化消费的现状

一是大学生文化消费投入明显提升。大学生文化消费水平受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与高校所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多重因素影响。但从整体上看, 虽然不同生活水平的大学生群体文化消费增长幅度存在差异, 但同比增长的态势比较明显, 文化消费在大学生消费中的比重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二是大学生文化消费的结构更加复杂, 新兴文化消费内容的比重显著提升。当前大学生文化消费已经改变了过去单一的报纸杂志及影视欣赏等状况, 文化创作、文化休闲体验、文化会展、文化娱乐等多元化、立体化的文化活动全方位地介入到大学生群体中, 尤其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网络游戏、数字出版、移动阅读等新兴文化消费项目“异军突起”。

三是文化消费呈现出一定的“定向化”、“专业化”特征。大学生在文化消费项目的选择上更加注重专业关联度, 注重文化消费对专业素质提升的作用。比如语言类专业的学生在课余语言强化训练与社会培训上的支出明显增加, 音乐专业及艺术类的学生对新的艺术内容、艺术形态、艺术作品关注度较高, 消费比重较大。

四是文化消费的关联效应不断凸显。大学生文化消费的持续增长, 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滋润力、影响力持续增强, 有效激发大学生群体“关注文化命题”的热情和“践行文化使命”的激情, 直接带动了大学“经典名著读书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会”、“动漫社”、“文化研究会”等学生社团的建设与发展, 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 为加速文化传承、推动文化创新、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良好的载体与条件。

二、当前大学生文化消费的误区

一是在文化消费结构上呈现出明显的“扬新抑旧”、“求大怠小”、“重普轻殊”等趋势。网络游戏、动漫赏析、网络文学、手机出版、移动阅读、微博、多媒体服务等新兴文化消费门类急剧增长, 而传统的影视剧欣赏、戏剧创作与赏析等文化消费项目却增长乏力。在影视剧欣赏中, 有限地消费投入都向大片、大制作汇集, 一大批适合大学生年龄层次与心理结构特色、具有良好的制作水平与审美价值的电影电视剧作品往往不被大学生所接受。这其间除开客观上大制作影片与中小成本影视剧作品在制作手段与营销技巧的差异外, 大学生群体盲目追求“名导名片效应”的主观认同误区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在当前大学生的消费结构中, 虽然一些学生已经开始注重文化消费的定向性与专业性, 将文化消费与专业能力培养相结合, 形成一定的分层化消费模式。但从整体上而言, 通俗性、流行性、普适性消费比例较高, 具备大学生个性特征的文化消费项目有待进一步开掘, 具备一定区域经济与文化特色的文化消费优势有待进一步凸显、新时期大学生文化消费品牌有待进一步构建。

二是在大学生文化消费层次上表层性、泛娱乐化的消费倾向很有市场。在当前大学生文化消费持续增长、内容与类型呈现多层化现象的背后, 潜藏着大学生文化消费肤浅化的危机。一些大学生在文化消费中满足于浅层次的精神享受, 片面追求文化内容与文化产品的外在形式美感, 将文化消费定位为简单的业余消遣, 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投放在“无厘头”的快餐文化上, 忽视内在文化内涵、文化特质及精神品质的提炼与吸收, 忽视文化消费的道德涵养、情感体验、个性塑造等深层功能的发挥。还有部分学生奉行“实用主义”的文化消费理念, 关注文化消费的“短期效应”, 从众心理较强, 盲目追寻文化消费热点, 社会上热什么就学什么, 各种考证消费持续增长。而基于文化涵养提升与综合素质养成的高层次文化消费项目增长乏力, 在大学生整体文化消费支出中的比例萎靡不前, 由此造成文化消费的在大学生人格塑造与综合素质提上的作用进一步被辖制, 文化消费的渗透性、内在滋润力更加式微。

三是大学生文化消费的导向有待进一步厘清。文化消费的导向问题直接体现着文化消费的性质, 决定着文化治理态度。当前部分大学生片面追求感官与形式的刺激, 热衷于“新奇特”的文化内容与文化形式, 比如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小说等, 鼓噪审丑、媚俗的“出格”文化等。甚至个别大学生对“暴力、色情、拜金主义”等低俗、腐朽文化内容“别有偏爱”, 对其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严重不良影响, 不仅影响其成长成才, 甚至误入歧途, 走向犯罪。还有一些大学生盲目崇拜名牌名品, 贵族化消费、奢侈化消费现象反弹。这里面既有主观上对“腐朽文化”软杀伤的危害性估计不足的原因, 同时更体现了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手段与方式的单一性”在多元文化立体化冲击下在下的尴尬与局促。

四是文化消费习惯有待进一步培养, 主动消费、创造性消费、迁延性消费的意识与能力需要加强。良好的文化消费习惯可以有效提升文化消费的效能, 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当前大学对文化消费及其习惯培养的相关教育存在缺失, 大学生群体自身对文化消费习惯养成重要性的认识不足等原因, 当前大学生判断文化消费对象的质量、进行文化消费时的手段与方式等能力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比如移动多媒体的运用仅限于被动的信息接收与内容鉴赏, 缺乏运用发达媒介载体进行自我艺术创作与创新实践;对于大量同质化的文化消费品, 缺乏鉴别能力, 一揽皆收, 既无谓增加文化消费的经济成本, 又付出了多余的时间及精力;在文化消费中的技术化手段运用不足、形式与模式单一、针对性欠缺, 还停留在传统的粗放型、感知式的消费方式。比如对于数字出版的理解局限于存储物质载体的升级带来存储数量及形式的巨大变革, 而忽视了在技术创新背景下新的读写习惯的培养、新的学习形态的探索与养成。

三、大学生文化消费误区的破解策略

一是建立系统化的文化消费引导机制。高校要改变传统的“文化消费是大学生个体的意愿表达与消费权利实现”的观念, 站在大学生正确价值观打造与全方位能力培养与综合素质提升的角度系统谋划大学生文化消费引导机制的建立及创新问题。要把大学生文化消费的引导问题作为思想政治工作及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议题纳入议事日程。介于文化消费是一个泛专业化与融合性命题, 具有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学科背景, 高校可以组织相关专业师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共同组建大学生文化消费研究中心, 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 明确当前大学生文化消费的特点与趋势, 梳理与提出引导策略、实施手段与方式、绩效评价模型等, 为高校大学生文化消费引导机制的建立提供专业化的政策意见参考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部门负责牵头建立大学生文化消费引导机制, 将文化消费引导议题作为“条”的项目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整体布局。以“专业导师聘任”方式邀请相关专业师资参与文化消费专业讲座、课程辅导模块设计、主体活动实施等。学校以“项目制”的形式给予专项活动与重大主题活动一定的经费支持。

二是建立立体化工作平台, 创新文化消费引导形式。要结合文化消费议题本身的现实附着性, 发挥多种平台与载体的功能, 激发工作效能。通过举办新时期低俗文化的表现、成因及危害等的专题讲座、组织当代文化论坛及最新文化发展走向的相关系列研讨沙龙, 开展文化消费观念大讨论, 开设新媒体技术培训、组织文化新形态、新门类的鉴赏与运用系列活动等, 更好地拓展文化消费的视野, 树立文化消费的正确理念, 培养科学消费的能力。要注重发挥课堂教育、社团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等多元化载体与平台的作用。将专业观点、专业知识的传授与大学生的自我分析、争鸣与探讨, 以及相关议题的调查调研紧密结合起来, 使理论研究与实践更好地融为一体, 形成更有说服力的教育效果。要鼓励高校依托自身的学科特色, 在实施引导文化消费规定动作的同时, 探索与开展有针对性、特色性的自选动作。比如传媒艺术类院校就可以组织排演倡导科学消费、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舞台剧, 通过多样的、富于直观性与生动性的形式, 在潜移默化的艺术熏陶中提供素养。高校的经济学院、人文学院、创意学院等, 可以凭借专业师资力量, 举办文化消费的专业学术论坛, 设置大学生文化消费分议题, 通过前沿性、高端性的学术探讨更好地把握大学生文化消费的特征与趋势。

三是要合理设定大学生文化消费议题的边界, 实现教育内容的复合化与高覆盖。在大学生文化消费引导工作中, 要紧紧把握“正确的视野、多元的能力”两大主题。既充分关注到文化消费本身的观念养成、手段与方式的培训, 又关注到宏观视野下文化的传承与流变特征, 新技术发展对文化形态创新的激励作用。既关注到对外文化交流、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对大学生文化消费带来的“外因性”促导效应, 又充分关注到大学生文化心理的内在演变特征, 尤其在社会经济转型、利益格局面临深层次调整背景下大学生自我定位的“调适”问题等。要引导大学生更好地甄别与抵御隐藏在各类文化产品与文化现象中的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当前社会中存在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思潮, 提高警惕性, 增强敏锐性, 在思想上筑起坚固的防线, 确保立场不动摇;要培养对各类文化产品的分析力、鉴别力、判断力、理解力、领悟力、接受力、牵引力, 提升文化消费的质量与效能, 探索创造性文化消费、发展性文化消费、智能性文化消费的路径, 使文化消费能力的培养与快速发展的文化产业相适应, 更好地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要通过文化消费, 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加强文化自觉, 提升文化自信, 加强文化创新能力与文化传承传播能力, 使文化消费真正转变为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 使文化消费成为大学生文化创造与创新的重要驱动力, 使文化消费成为大学生自我心灵丰腴与人格提升的重要依托, 使大学生更能从容应对社会转型与经济发展对大学生的挑战与考验, 变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文化消费难题”为“个人成长与发展的动力与契机”。

摘要:本文在分析大学生文化消费的现状及误区的基础上, 提出了大学生文化消费误区的破解策略。即建立系统化的文化消费引导机制;建立立体化工作平台, 创新文化消费引导形式;合理设定大学生文化消费议题的边界, 实现教育内容的复合化与高覆盖等。

关键词:大学生文化消费,误区,矫正策略

上一篇:企业管理会计信息化系统建设研究下一篇:PBL教学法在大数据环境下关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