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林院校学生社会实践论文

2022-05-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农业政策学;教学改革;四川农业大学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以后,“供给侧改革”引起了广泛关注,成为当前社会的热点话题。新时期,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获取信息渠道多样化,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仍然面临较多问题,可见人才培养供需结构不平衡,人才培养供给端未能有效对接需求端等问题依然存在。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当前农林院校学生社会实践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当前农林院校学生社会实践论文 篇1:

农林院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现状调查分析报告

摘 要:深入了解当前农林院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现状,分析研究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可为农林院校实施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提供实现途径和方法,从当前农林院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实施形式、实施效果和实施体系等方面对东北地区农林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

关键词:农林院校;大学生素质教育;调查分析

为进一步将农林院校大学生素质教育推向深入,了解当前农林院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现状及特征,我们对东北林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八一农垦大学、黑龙江林业职业学院、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五所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所反映的情况能基本体现农林高等院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整体面貌,具有一定的效度和信度。

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当前农林院校大学生素质教育在高等教育转变教育理念战略思想的指导下,日益得到各高校的重视,其教育形式、教育内容、教育效果和教育载体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许多农林院校已充分认识到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在调整课程设置、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激励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做出积极尝试,并获得很好的效果,但由于农林高等院校发展历史较短、所属行业相对特殊、所处地域偏僻,专业设置有局限性,学生生源较边远等特点,还存在教育实施形式相对单一、内容单调重复、教育效果不明显以及实施体系不健全等问题。

一、当前农林高等院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

基于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理论的前期研究,我们在本次调查中将大学生素质具体细分为政治道德素质、品格素质、科学素质、人文素质、管理素质、身心素质六种素质,并将这六种类型的素质教育内容贯穿调查始终[1]。调查显示,当前农林院校的学生认为大学阶段自身素质有所加强,并对大学生群体综合素质有比较客观的判断。33.12%的学生认为在大学期间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得到提升。27.54%的学生认为适应能力得到提升,18.02%的学生认为表达能力有所增强。但同时,他们也认为自身能力还有待加强,需要更加全面和综合的素质教育。35.05%的学生认为目前素质教育缺失主要体现在实践方面,23.15%选择思想政治类,17.68%选择文体类,这表明在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各高校还存在重视专业技能与课程教学,轻视社会实践与人文素质培养的现象。

1.政治道德素质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农林高等院校的大学生政治道德素质较高,政治意识强,在对当下的新闻和时势方面55.71%的学生选择非常关注和比较关注。他们热爱党和祖国,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高度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调查显示58.99%的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相关内容,只有5.24%的学生表示不知道。

2.品格素质方面:调查显示,当前农林高等院校的大学生诚信热心、乐于助人,关注自我价值的实现,成才愿望强烈。在马路上遇见跌倒的老人扶不扶一题中,43.46%的学生选择不管怎样,都会帮助老人。在选择就业城市方面,大学生首选目标是“中小型城市”,占39.46%,其次选择的目标是“大城市”,占27.86%。说明大学生对社会竞争激烈和大城市生活压力增大有较为客观的认识,择业观已发生变化,由着重选择大城市就业转向中小城市,同时又受到利益的驱动,对与专业相关的农、林场和小城镇的选择只占11.25%。

3.科学素质方面:科学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构成的最重要基础之一,调查显示,农林院校的大学生缺乏探求科学的精神动力、对科技产物的认识和利用缺乏客观的认知,科学素养不高、创新精神缺失,参加校内外各类科学文化教育活动的意愿不强烈。22.97%的学生从未参加过课外科技创新活动,42.11%的学生很少参加科技创新活动。

4.人文素质方面:调查显示,农林院校大学生人文知识储备相对不足,尤其是哲学、艺术以及外国人文知识方面。只有25.10%的学生会经常借阅人文社科类的图书,10.28%的学生会借阅外语或外国经典类图书。46.29%的学生表示对哲学、文学和艺术不熟悉,11.93%的学生表示非常不熟悉。

5.管理素质方面: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有提高自己管理能力的内在要求,但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的限制,不知应该具备哪些管理能力以及如何培养自己的科学管理能力。有57.55%的学生表示愿意选择管理类课程作为专业课以外的学习课程;67%的大学生把管理能力的训练片面地理解为就是担任学生干部和参加学生社团。

6.身心素质方面: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们对自我现状的认识较为客观,大部分学生认为大学生活舒畅,有所收获。45.39%的学生表示满意目前自己的身心状况。同时,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日益增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对于目前最苦恼的事情一题的选择上,31.62%的学生选择学习压力,29.48%的学生选择了就业压力。这个数字说明,学习和就业压力已成为学生心理压力的主流。

二、当前农林高等院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本形式、实施效果及存在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当前农林院校大学生素质教育总体上通过课堂教育、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三种途径进行,实施方式方法有所创新,教育内容有所丰富,但与大学生的期望仍有差距,实施效果也不尽理想。大学生对于学校开展的素质教育认同度较高,但内容和形式需要更贴近学生。

1.课堂教育:调查发现,农林高等院校的学生非常欢迎能够提高综合素质的课程,但学校的课程设置不合理,涉及素质教育的课程大部分集中在选修课中,而且内容陈旧,教师授课没有吸引力,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的提高。30.86%的学生认为学校的课程设置单一,几乎没有文化类公选课;35.10%的学校只在选修课中有涉及素质教育方面的内容。50.60%的学生认为目前需求最为明显的课程领域在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方面。这表明部分学校的课程设置集中在专业课,素质教育选修课未形成制度体系,导致学生无法涉猎其他知识和获取综合能力,直接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2]。

2.校园文化活动:调查显示,当前农林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正在逐步加强,校园文化活动也日益丰富,但是还存在文化活动低水平重复、活动内容缺乏吸引力、示范性活动偏多、人文科技含量低、缺乏合理规划等现象。71.35%的学生认为开展校园文化活动非常有必要,53.15%的学生表示对各类集体和公益活动非常感兴趣。在对喜欢类型的校园文化活动的排序中,娱乐型排第一(37.88%),其次是启迪思考型(28.55%),学术型排第三(22.26%),其他类型占11.31%。这表明,学校开展的活动缺乏寓教于乐的形式。28.69%的学生认为培养综合素质的关键在于良好的校园环境,而32.47%的学生认为学校文化活动氛围一般,甚至有10.52%的学生选择基本感觉不到校园的文化氛围,这表明在素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各农林高校缺乏统一协调,还未形成联动的整体,未将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其他工作结合起来,开展内容新颖、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大学生参加。

3.社会实践活动:当前农林院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种类较丰富,包括暑期社会实践、素质拓展、社团活动、科技活动、专业技能大赛、职业生涯设计比赛、勤工俭学以及青年志愿者活动等方面,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重要性的认识也在逐步增强,但从参与人数比例和实际情况来看,仍然存在形式单一、内容单调、达不到预期效果的问题[3]。

调查显示,41.24%的学生很想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但人数有限、没机会参加;23.91%的学生主动申请参加暑期社会实践,并参加过多次;有15.69%的学生表示没参加过、也不关注。图表说明,农林院校普遍缺乏对社会实践活动的科学规划,导致部分学生总是参加某类活动,而其他一些学生没有机会参与,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人均参与率存在偏差。

在愿意参加哪种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排序一题中,青年志愿者活动排第一(25.06%),其次是勤工俭学(20.69)、与所学专业有关的科研活动(20.22%)、参观访问等活动(20.22%)和各种实用技术培训活动(13.82%)。这表明,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明显增强,在一定程度上服务社会的意愿越来越强烈,超过参与实用技术类实践活动的意愿。而有时代特征、有助于增强就业竞争力的创业类活动未能引起足够重视,有35.61%的学生表示知道职业生涯设计大赛的活动,但从未参加过,30.17%的学生表示从未听说过这项活动,这表明高校组织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只是一种示范行为,并没有把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内容与培养普通大学生的职业能力素养有机结合起来[4]。调查还表明学校对社会实踐活动的组织支持力度、教师指导力度、基地建设力度、经费支持力度都需要增强。

参考文献:

[1]杨晓丽,杨秀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调查问卷的编制[J].消费导刊,2008(1):158-159.

[2]马维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来自西安15所高校问卷调查[J].当代教育论坛,2006(3):43-45.

[3]周彩姣,林寒.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现状调查与完善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12(9):76-78.

[4]万洁.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现状调查与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5):84-85.

作者:李洪峰 刘丹 孟楠

当前农林院校学生社会实践论文 篇2: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农业政策学》教学改革研究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农业政策学;教学改革;四川农业大学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以后,“供给侧改革”引起了广泛关注,成为当前社会的热点话题。新时期,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获取信息渠道多样化,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仍然面临较多问题,可见人才培养供需结构不平衡,人才培养供给端未能有效对接需求端等问题依然存在。作为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核心课,《农业政策学》教学原有的供给方式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基于供给侧改革视角的《农业政策学》教学改革,目的是让课程的供给和需求在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本文首先分析《农业政策学》教学供给与需求的不匹配现象,从教学供给端入手,通过分析课程教学供给和需求的现状、存在问题及思考对策,优化教学工作,满足学生对“三农”政策的新需求。

二、《农业政策学》教学质量的调查研究

(一)问卷及访谈提纲的设计

1.学生对《农业政策学》教学供给现状调查。本研究从教学供给内容和形式的现状调查、学生对当前该课程教学供给的满意度调查、师资队伍建设的供给、影响教学发挥作用的因素和提高教学供给能力的途径等方面来了解当前教学供给的现状。

2.学生对《农业政策学》教学需求现状调查。从当前学生对我国农业农村政策了解情况、《农业政策学》教学活动对自己学习、工作的影响及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需要等三个角度展开调查以了解当前学生对教学的需求现状。

3.问卷设计。问卷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为受访者基本信息,共有4题。第二部分主要涉及《农业政策学》教学供求方面的状况及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供求问题,共有8题。

(二)问卷及访谈的实施

本次調查的主体为大二、大三、大四全日制在读本科生、近10年农经专业本科毕业生。调查时间为2019年4月至2019年7月,调查地点为四川农业大学,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问卷495份,有效问卷490份,回收率99%,有效率99.99%,有效问卷的受访者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为了获取更加全面有效的调查数据,调查对象包括了经管类、农学类、其他文史类、其他理工类等不同专业类型的学生,其中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大二、大三、大四学生全部调查,共224人。

表1 受访者基本信息

三、《农业政策学》教学质量调查结果分析

(一)《农业政策学》教学供给的现状

1.教学内容和形式供给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农业政策学》教学质量改革研究,需要了解课程教学供给内容和形式的现状。关于教学供给的内容,7.76%的学生认为当前教学供给的内容是“农业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及调整”,29.39%的学生认为是“农业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及调整,外加几个专项政策”,60.82%的学生认为是“农业政策的实施过程及主要农业政策的系统梳理”,2.04%的学生认为是“其他”。这说明大多数学生能够正确判断《农业政策学》教学内容。

其次,关于学生认为当前《农业政策学》教学供给的形式,此题设计的是多选题,100%的学生认为当前教学供给的形式为“课堂教学”,1.02%的学生认为是“第二课堂教学”,45.71%的学生认为是“实践教学”,9.80%的学生认为是“线上教学”。从调查的情况看,大家全部认可课堂教学形式,对于“第二课堂和线上教学”的供给形式关注得比较少。

2.师资队伍建设供给

关于师资队伍供给的不足,79.39%的学生认为当前《农业政策学》教师数量少,81.84%的学生认为教师参与政策实践机会少,72.04%的学生认为教师对政策解读与阐发缺乏身边实例,9.18%的学生认为教师教学能力有待提升。

3.影响教学供给能力提高的因素

关于影响当前教学发挥作用的因素分析,61.43%的学生选择了“社会大环境”,45.71%的学生选择了“学时学分压缩”,52.04%的学生选择了“师资队伍建设”,87.76%的学生选择了“教学方式”,59.18%的学生选择了“学生个人的需求”。关于提高《农业政策学》教学供给能力的主要途径,98.37%的学生选择了“教学内容的管理”,52.24%的学生选择了“建立学术水平高的师资队伍”,91.43%的学生选择了“改进教学教学模式”,71.222%的学生选择了“组织社会实践等活动”,27.55%的学生选择了“创新教学理念”。学生们的选择就是课程主要改革对象及改革内容。

(二)《农业政策学》教学需求的现状

1.当前学生的学习现状分析

关于当前学生的学习现状分析,75.10%的学生认为当前学生“专业水平有所下滑”,61.02%的学生认为“心理素质不够健全”,50.20%的学生认为“职业规划不科学”,9.80%的学生选择了“其他”,教师在课堂上应适当加以引导。

2.《农业政策学》教学对学生工作和生活的影响

关于教学活动对学生工作和生活的影响分析,选择“非常大”的学生为0,选择“比较大”的学生仅占23.27%,52.24%的学生选择了“一般”,24.49%的学生选择了“没有影响”,这说明教学活动对学生工作、生活的影响是非常小的。

3.学生对《农业政策学》教学内容的需要

关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需要,95.71%的学生选择需要“建立良好的线上沟通机制”,89.18%的学生选择需要“加强案例教学”,72.86%的学生选择需要“加强第三课堂的作用”,46.94%的学生选择需要“建立健全奖惩机制”,19.80%的学生选择“其他”。

四、《农业政策学》教学过程中供给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供给内容精准度不够

当前是农业4.0时代,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跨界融合,作为一门直面农业农村发展若干方面政策的课程,《农业政策学》课程教学依然按照总论、个论的体系讲授,没有主动把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农业农村治理等方面的政策进行系统梳理,没有把“新农科”的知识进行交叉融合。

(二)适合教学使用的案例缺乏系统性

案例多来自于网络资源,教师对案例背景和宏观环境掌握不全面,案例讲解过程中难免缺乏深度;案例与案例之间联系较少,不能真正地达到建设全过程案例教学;同时有些案例还具有地域性,不适合所有高校使用。

(三)教师课下的工作任务较重

课程组目前有2位老师,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使得教师课下的工作任务较重。为了打造高质量课堂,提前准备教学所需资料和课程教学设计至关重要,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

(四)课时安排较少,课程进展较紧张

本课程共48学时,理论学时44学时,自修4学时,将重点章节内容深入浅出地讲解时间较紧,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难度较大,大量地占用了学生和教师的课下时间。

(五)成绩考核难以做到客观公正

每个教学班学生人数过多百,总量大,每位教师还要承担其他课程,授课任务繁重,不可能掌握到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实际完成任务进行考核时难免会有偏差。采用试卷考试,受考试时间和卷面的限制,考查知识点有限,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对于本门课程的实际掌握程度。

五、《农业政策学》教学供给侧改革的主要措施

本研究自2019-2020-1学期开始,从供给侧视角对课程师资队伍、使用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核等方面进行系列改革,以期对接学生的学習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课程教学效果。主要改革举措如下。

(一)做实青年教师培养,培育供给主体

学院以打造教学团队为抓手,选派研究生课程《农业农村政策学》主讲教师与新入职博士加入本课程团队。课程组安排新入职教师从协助批改作业、完善课件、随堂听课开始,再逐步走向讲台,由其他老师随堂听课4次,给予指导,并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以提高新教师授课水平。

(二)编写优质教材,完善供给载体

教学用书选择由课程负责人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农业部“十三五”规划教材《农业农村政策学》,在总结汲取原有相关教材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克服了传统教材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弊端,针对性更强、信息量更大、实用性更好、特色更鲜明,能更好地服务于高等教学改革,培养致力于中国农业、农村事业的复合型、创新型高等专业人才。

(三)狠抓课内外教学,丰富供给内容

1.丰富课堂教学

随着新“三农”问题逐步呈现,农业农村政策调整频繁,任课教师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查找经典案例及时事热点案例,在实际调研中挖掘具有代表性的真实案例,并在教学内容中及时更新,培养学生深入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加强实践教学

带领学生实地参观崇州农业“共营制”、温江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运行等重大政策实施情况,动员学生参加科研训练竞赛,尤其是农经专业的专业技能提升计划——乡村振兴调研大赛,鼓励学生深入镇村调研,激发学生投身乡村振兴的热情与使命感具有积极作用。

(四)善用案例教学法,创新供给方式

任课教师通过观摩学习非常成功的国家级案例教学,将其运用于本课程进行探索。这里以“群众聚集与权力腐败的博弈——汉源移民事件启示”为例介绍案例教学过程。

1.介绍案例主要内容。2004年9月21日,四川汉源县由于瀑布沟水电站移民问题爆发冲突,一度使汉源县整个社会处于瘫痪状态。在移民的正当诉求定性问题上,是“暴动事件”还是“聚集事件”?群众事件与权力腐败有关联吗?任课教师在课前首先抛出系列问题。

2.策划和准备。本案例分析的基本逻辑是:简要概述汉源事件内容,了解事件发生原因、经过及事件爆发的核心问题,认识群众事件该如何正确定性,探讨地方招商引资如何保障群众利益等。将学生分成5个组:搬迁农民、县乡级领导、省部级领导、红顶商人、新闻媒体,要求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准备本组观点。

3.讨论或争论。调动学生主动性,引导学生紧紧围绕自身角色在小组内讨论,写下统一观点,再由各组组长阐述观点。由于观点是大家共同努力得出的,所以发言很精彩,争论激烈。

4.总结评价。针对案例中的主要问题做出强调,尤其是涉及到的政策和理论指导等,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把握。对讨论不够深入、不够确切的地方,做重点讲解。

(五)完善课程考核,构建科学评价体系

课程教学考核分为四部分:课堂考勤与课堂表现、小组作业和任务完成情况考核、线上学习情况以及期末考核。考核环环及格、环环相扣的多元化考核形式能有效降低期末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比重,是一种符合现代教学理念的科学考核方式。

〔参 考 文 献〕

〔1〕谭晓丽.基于“供给侧改革”视角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化研究——以桂林部分高校为例〔D〕.广西师范大学:2017.

〔2〕杨爽,于广敏,张玉秀,等.供给侧改革视角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2018,(10).

〔3〕肖娜.供给侧改革视域下的普通高校课程改革研究〔J〕.教学考试,2017,(13).

〔4〕王胜刚,王磊,余畅.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农产品电子商务运营教学改革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19).

〔5〕谷莘.基于学生视角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 本科教学实践改革探析 ——以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8,(05):68-73.

〔责任编辑:侯庆海〕

作者:杨春 王芳

当前农林院校学生社会实践论文 篇3:

农林院校教师引领学生实践活动的教学问题初探

摘 要: 农林院校的社会实践教学管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以本校生物技术教学部为例,总结了近些年来教学部在教学方面的一些实践经验。借以希望为当前农林院校的社会实践教学模式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农业高校 社会实践 教学问题

社会实践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它的有效实施将有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迅速提升。我校作为地方省属农林院校,有其自身的发展情况和规律。首先,它是一个以农林为主的高等学校。虽然随着高校改革的步伐加快,我校已经逐步建立起涉及理、工、经济等多领域的二级学院与教学专业。但是,依然走的是以农业为主的发展道路。其次,学生生源尤其特殊性。目前,我校存在普通高考生和对口高考生。普通高考生经历过全国高考,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而对口生则来自于各地职业高职,其学科基础较为薄弱。这些学生经过四年的大学生活,多数会直接走向工作岗位。虽然实验室教学在发挥着重要作用[1],但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多重限制。对此,在类似我校这样的农业院校中,如何引领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一个重要话题。现以教学部的教学环节为例,对教师教学环节加以阐述,以期对引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问题进行探究。

我校教师很多具备硕士、博士学位,但是多数时间在教育领域,似乎已经和当今激烈竞争的复杂社会脱节。除去教授课本知识外,并不真正了解社会上各类单位的用人需求。正是这种问题的存在,导致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缺乏必要的社会常识。目前,在教师和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问题为:一是就业前景悲观,不知道用人单位需要何种人才;二是单纯依靠实验室的实验教学环节,不能有效开拓教师的教学思维,从而失去教授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指导性思路。针对这些问题,我教学部教师在近些年进行了如下探索。

1.主动出击,深入用人单位,了解用人情况。近些年,我教学部多名教师教师赴天津、北京、石家庄等周边省市开展毕业生回访及就业市场调查工作。此活动旨在为生科、生技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的修改制订提供依据。期间,就毕业生招聘、就业渠道、人才培养、本科实习等事宜与用人单位进行会谈,并初步达成实习意向。多数公司结合目前的用人情况,均表示欢迎我校本科生、硕士生前去应聘,尤其是从事过发酵、免疫学等科研方面的优秀毕业生。当问及公司招聘条件时,三家公司主管均不约而同地将工作态度放在首位。他们表示,一名员工必须有积极向上的工作热情,至于技术方面公司可以依据工作岗位设定进行专门培训。考虑到生物技术类公司的实际运作,各位主管表示,学生实习要与公司招聘相结合。他们更欢迎培养未来的公司员工。由于该类公司普遍处于地域偏僻的高新产业园区,人员流动较大,因此,毕业生生源也是考虑的重点之一。他们更欢迎河北、北京、天津等生源地的毕业生。这些探索活动将指导我们在本科生培养方案修订时,重复考虑就业的实际需求,大胆改革,多增设一些与实际生产相结合的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环节。适当输送有就业意向的优秀学生前往公司实习,以便拓宽其就业渠道。

2.带领学生利用假期深入开展科研类社会调查活动。深入生产一线了解当地农业经济发展需求,从而引领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暑期利用学校科研返还经费及各位教师科研课题,教学部组织教师深入燕山地区农村生产生活一线,服务三农。秦皇岛山区分布广泛,每个地方的地理特色各有不同,种质资源也不尽相同。我校的绝大多数教师非本地人,对秦皇岛的各类资源并不了解。调研团队通过调研秦皇岛都山、花果山、青龙草圈子等偏远山区,走访当地居民,充分了解到当地富有的野生植物资源。这为宏观调研秦皇岛市稀有野生植物资源的课题申报提供了实践基础。山区土壤营养较为缺乏,不能像平原地区那样种植丰富的农作物。调研团队了解到了当地的谷子种植,看到了这些农作物在当地的种植特色。在山泉较为丰富地区,当地的冷水鱼资源养殖办得有声有色,但种类较为单一。这也使得团队充分意识到科学研究服务于地方经济的重要性。调研团队还深入林中,充分调查林蛙、蘑菇、黑木耳的野生分布现状,以期为下一年的科研项目的申报提供理论依据。这些活动均充分发挥了农业院校的专业特色,直接引领提高了各类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

综上所述,学生的社会实践实际无法脱离教师的社会锤炼。教师作为引领者,首先要具备一定的社会经验,了解本专业的就业前景和发展方向。我们希望通过相关专业的实践活动,调动教师的实践教学积极性,从而引领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将死板的课本知识与将来所要从事的工作有机结合,为学生社会实践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柳洪洁,刘美,徐瑞雪,宋月鹏.改革实验室管理模式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J].实验室科学,2014,17(1):146.

作者:蔡爱军 邹亚学 秦玲 齐艳玲

上一篇:软件企业还是方案商?下一篇:合作学习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论文